生死攸关的全球合作

2024-05-16

生死攸关的全球合作(精选9篇)

生死攸关的全球合作 第1篇

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途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的强劲增长动力尚未形成,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萎靡不振,世界经济陷入低增长、低通胀、 低需求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的“新平庸”。面对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困扰,各国抓紧调整发展战略,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国际社会出现一些“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声音,一些国家甚至采取加强贸易投资保护等不合时宜的做法,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以开放促发展、以合作图共赢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流。“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有利于区域乃至全球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有利于扩大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规模,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为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更为持久的新动力,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要素禀赋各异,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互补性很强。有的国家能源资源富集但开发力度不够,有的国家劳动力充裕但就业岗位不足,有的国家市场空间广阔但产业基础薄弱,有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但资金紧缺。我国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优势产业越来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装备制造能力强、质量好、性价比高,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综合优势。“一带一路”建设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共建集群化落地、链条式发展的产业合作园区,有利于各国发挥比较优势,拓展贸易投资和产能合作,把经济的互补性转化为发展的互助力,形成生机勃勃、 群策群力的开放合作系统。

提供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发展平台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成为“一带一路”的建设者、贡献者和受益者。“一带一路”不是对现有地区合作机制的替代, 而是与现有机制互为助力、相互补充。“一带一路” 倡议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容,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希望世界了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希望从其他文明中汲取更多智慧。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深厚的民意基础和广泛的亲和力、吸引力。

“一带一路”的包容性还体现在与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上。近年来,相关国家和地区着眼于自身发展和区域合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比如,俄罗斯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印尼提出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光明之路经济发展战略,蒙古国提出草原之路倡议,欧盟提出欧洲投资计划,埃及提出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等等。“一带一路”与这些战略的对接已经或正在达成重要共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也在规划和建设之中。中国政府还在与相关国家共同规划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 —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规划建设以重点港口为节点的海上国际运输大通道。 只有实现各国发展战略确定的目标、路径和举措深度对接、优势互补,建立更加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才能使这些发展战略取得更大效果、发挥更大作用。只有把是否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提高民众福利水平作为衡量建设成效的标准,“一带一路”才有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一整套国际贸易、金融、发展合作制度安排,曾营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但这一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当前,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坎坷,多哈回合谈判久拖不决,多边投资规则尚未建立。国际金融体系亟待改革,现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代表性不足,难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难以适应防控区域性和全球性金融风险的需要。“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推动相关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有利于促进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也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政府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与韩国、澳大利亚分别签署自贸协定,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进展顺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扎实推进, 更多国家和地区正在与中国开展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亚太自贸区进程启动,联合战略研究稳步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顺利签署,意向创始成员国达到57个,明确了专业、高效、廉洁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的发展方向,成为现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中国政府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提供融资支持,目前已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原则开展了实质性项目投资。

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的桥梁纽带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一带一路”为相关国家民众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搭起了新的桥梁,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强对话、交流互鉴织就了新的纽带。从历史上看,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合作之路,更是一条和平友谊之路、文明互鉴之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各国的人文交流,可以让各国民众有更多共同语言,增进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夯实“一带一路” 建设的社会根基和民意基础。加强各国之间的文明互鉴,可以让不同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从其他文明中寻求更多智慧、汲取更多营养。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民族众多,拥有各自灿烂辉煌的文明。在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今天,各国人文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特别是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很多国家纷纷探寻古丝绸之路与本国难以割舍的联系,人文交流合作进一步展开。中国政府开展了大量工作,与相关国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领域合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政府还通过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一批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得到相关国家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誉。

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 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 能源革命蓄势待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整合,各国相互联动、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利益交融关系日益凸显。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商, 就是沟通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共建,就是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和潜能,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共享,就是互利共赢, 寻求各方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做大共同利益蛋糕,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这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们将充分尊重相关国家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法律制度、营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共同探讨符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酝酿、提出阶段以及建设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政府在编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过程中,广泛听取并吸收相关国家的意见和建议。为使“一带一路” 倡议尽快落地,我们与相关国家一道,共同推动贸易投资合作,实施了一批有需求、有共识、基础好、 影响大的项目。2015年上半年,中国与相关国家双边贸易总额达到4854亿美元;对相关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71亿美元,增长22%。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匈塞铁路、埃塞—吉布提铁路、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中白工业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中印尼综合产业园、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园区建设扎实推进。这些项目的陆续实施已经并将继续促进相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就业和民生改善。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坚持共商、共建、 共享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才能使不同国家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持久开展。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各类企业开展合作营造良好环境。中国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将坚持市场化的运作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球无线联盟代理商合作协议 第2篇

甲方:

乙方:全球无线联盟

一、全球无线联盟简介

全球无线联盟,是从事互联网接入方案的商业公司。全球无线联盟的核心思想,是“小用户,组建大网络”,即千千万万的小用户,加入全球无线联盟,组成一个全球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络。该方案的优势,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高性价比的互联网接入解决方案。全球无线联盟有两类用户:

A类用户:自己有宽带+无线路由器的人员,可以以A类用户身份加入全球无线联盟。加入后,共享自己的网络,可以得到免费漫游+共享回报。

B类用户:是付费用户。用户每月10元,即可无限量、无漫游、不限时上网。

二、合作内容

甲方在地区(不含其下属市县),从事上述业务。

三、合作周期

自签约日起算,为期一年。

期满后,甲方将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代理的策略和价格。

期满后,同等条件下,乙方将优先把该区域持续让甲方代理。

四、付款方式

签约日,甲方一次性支付乙方合作期的合作服务费元。

五、甲方权利责任

1、甲方负责办理开展业务的相关行业许可和批准;

2、甲方发展A类用户;

3、甲方发展B类用户,获得B类用户收益;

4、甲方独立经营;

5、甲方不得泄露传播乙方的商业机密。如果甲方违约,甲方赔偿乙方10万元。

六、乙方权利责任

1、乙方提供网站;

2、乙方进行身份验证;

3、乙方提供网络接口,便于甲方管理;

4、乙方及其他公共事项,以便于配合甲方开展工作。如果甲方违约,甲方赔偿乙方

10万元。

七、退出机制

合作期间,如果甲方选择退出合作,合作服务费不退还。如果乙方终止合作,乙方退还全部合作服务费。

甲方结束和乙方合作后,甲方及其关联机构组织,5年内不能从事相关业务。

甲方:

甲方签名:

日期:

反全球化运动中的中非经贸合作 第3篇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然而,目前全球化发展是基于二战之后世界政治格局(联合国以及美苏两大国为主导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和经济格局框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下构建并运行。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浪潮中既获得了全球化收益(经济发展、技术提升)但同时也面临很大问题(环境污染、资源输出、经济依附于跨国公司),因而反全球化作为全球化的反题(anti-thesis)亦成为必然。反全球化主要不是口头上的理论之争,而是实际行动层面上“抗争”,是以国际经济会议或者西方国家领导人峰会为斗争对象的街头游行甚至暴力抗议。其根本原因是当今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平等。其中,反全球化者出于国家主权与边界遭全球化削弱的考量,主要关注全球化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反全球化运动可表现为各种形式。从1999年11月到2002年6月的32个月中,至少爆发了16次大规模反全球化游行示威。反全球化运动还有一种表现形式值得更为关注,因为这种形式往往由一些政府发起,并且会有一些国家首脑出席。这种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峰会在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举行,前者与后者进行远程对话和抗辩,不会发生正面冲突。如2002年6月,当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在加拿大举办的同时,近乎200名非洲国家代表相聚马里首都巴马科附近的西比村参加穷国峰会,围绕“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计划”、粮食安全、公平贸易及债务等问题展开为期4天的讨论,对富国峰会进行远程抗辩。

二、全球化对非洲发展的影响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经说过,“全球化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有能力产生巨大益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凭借着在成本、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非洲国际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也增强了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可以说,大多数的非洲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程度大于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这其中南非等7个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真正得益者,此外还有42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在全球化当中获得一些益处。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不仅意味着解决减少贫困和发展不平衡问问题带来的新机遇,但也预示着更多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非洲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影响了其与其他地区的有效竞争,而且还会将非洲长期限制在国际分工的最底层,从而造成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第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国际竞争,这也是非洲国家不可忽视的风险因素。第三,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化必将对非洲国家的经济主权甚至国家主权产生影响。

三、反全球化运动中的中国与非洲贸易合作

当前形势下,反全球化运动在中非贸易合作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反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目前反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还较小,中国境内尚未发生大规模反全球化运动,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与反全球化运动已绝缘。从趋势上看,随着反全球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中国融人世界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入世”后,国际反全球化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并将越来越大。其一,反全球化运动能启示我们对全球化负面代价的理性思考。其二,反全球化运动为中国在国际上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南南合作)奠定了新基础。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还与反对旧的世界经济秩序,帮助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希望、反霸权主义结合起来,力求推动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这有利于我国国际环境的改善,尤其有利于加强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和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的挑战。

2. 反全球化运动对非洲国家的影响

事实上,自2002年伊始非洲大陆就掀起了一股强烈地反全球化的社会浪潮。非洲反对全球化的目标具体是消除不公正的贸易秩序、取消穷国债务、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两级分化,防止非洲传统文化边缘化和西方文化对非洲传统文化的破坏。坦桑尼亚前总统姆卡帕认为,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不仅影响最不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而且也影响经济主权的发展。南非前总统姆贝基表示,对于一个经济条件不平衡的人类社会,有着丰富的岛屿和贫困的海洋所环绕,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3. 反全球化运动对中非经贸合作的影响

非洲国家与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相互有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面对当今世界西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的现状,有着相同或相似的反对霸权主义的价值观;双方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有着共同的诉求,都主张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和基础。在国际事务中,都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维护世界多样性,尊重各自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程度、历史传统以及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因而,双方都将发展经济、治理贫困、保持稳定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经过长期努力,中非各国大都保持着非常好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持续推进。尤其是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这标志着中非传统友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中非贸易合作更是进入全面、快速、稳定的发展阶段。据《世界报》报道,20世纪90年代,中非贸易增加了700%。21世纪的前十年,贸易增长超过1000%,从2000年时100亿美元一跃到2012年时大约2000亿美元。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六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中非合作对非洲经济贡献率已超过20%。

2000年以来,中国在非洲的大举投资逐渐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也出现一些质疑声音。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把非洲视为资源供应地和国际政治上的盟友。许多中国学者反对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抨击,并指出中非关系是一种以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值得推崇。毫无疑问,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必然有着自身战略考虑,但也与倡议建立和谐公正的国际秩序的国际战略密切相关。中非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双方经贸合作领域,在能源资源、先进技术、产业结构等方面互补性很强。经过十多年来发展,中非贸易合作呈现以下特点:

投资的快速增长。2014年中国投资在非洲的项目数量名列第七位,超过印度。2014年中国公司在非洲投资了32个FDI项目,总投资61亿美元,创造上万个就业岗位。从2009年开始,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2年,中国与非洲贸易总额达到1984.9亿美元,同比增长19.3%。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2013)》白皮书指出,2009~2012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流量由14.4亿美元增至25.2亿美元,年均增长20.5%,存量由93.3亿美元增至212.3亿美元,增长1.3倍。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非贸易从早期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中期中国是以轻工业品等为主。2000年中非论坛成立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比重大幅提升,2012年,机电产品占中国对非洲出口商品的比重已达到45.9%。随着中国采取的一系列减免关税等措施,非洲对华出口额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56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131.7亿美元,而且非洲的钢材、电子产品等工业制成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经贸合作日趋多元。中非贸易合作早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单纯援助发展到贸易、投资、工程承包等诸多领域。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非在双边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作何、投资等领域全面推进,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求共赢的格局。从非洲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在基本的基础设施领域中的投资是非常受欢迎的。据估计,非洲面临9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赤字。2014年,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联盟期间曾提到,预计到2020年中非年度双边贸易额将达到4000亿美元,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将提高到1000亿美元。中国的投资不仅仅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里,还包括电信、港口建设、运输等公用事业等关键领域,并且经由包括中国的金融机构、金砖国家银行提供相应资金支持。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不局限于资源领域,服务业和制造业投资与日俱增。截止2014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324亿美元,是中非论坛启动时的60倍。投资范围涉及50多个国家,涵盖能矿资源开发、制造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呈现多样化趋势。现有3000多家中资企业在非投资兴业,为当地创造了超过10万个就业岗位,包括培训非籍员工、关注非洲需求等措施,进一步加深本土化。

合作方式转型升级。中非之间的合作从最初的援助、轻工业为主的贸易往来,逐步朝产业对接、产能合作和技术转移等方向转型,从以承包为主的合作方式逐步向投资运行和金融合作升级。2013年至2015年,中国向非洲提供了300亿美元贷款,用于支持非洲国家发展项目。中国将设立首批资金100亿美元的“中非产能合作基金”,支持中非产业对接与产能合作。2015年,在皮尤研究中心展开的全球态度调查中,非洲的受访者对于中国投资者表现出了比其他地区的受访者更加积极的态度,有70%的非洲受访者给了中国投资者赞许的评价,者能够反映中国对非洲建设的参与对非洲经济增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已经开始被当地人所接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非经贸合作的以上特征表明:其一,中国与非洲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越来越收到非洲国家肯定,收到当地人民的赞誉。其二,在反全球化运动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国与非洲的交流日益加深,多边关系日益提升,双方贸易往来更加密切,中国对非洲的投资越来越多。

我认为,今后中非双方还应加强务实合作,增进互信,提升深度,扩大广度,通过努力为推动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榜样和贡献,争取国际舞台上的更多话语权。同时要顺应全球化大势,主动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促进自身发展,共同努力把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简·丁伯根.国际经济一体化(第3版)[M].爱思唯尔出版公司,1965.

[2]俞正樑.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杨挺,田云华,邹赫.2013-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征及趋势[J].国际经济合作,2014,(1):25-32.

[4]李丹.反全球化运动的多维透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19(4):117-122.

[5]张丽琼,何婷婷.关于反全球化运动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49-52.

[6]刘颖.论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J].社科纵横,2012,(9):47-50.

[7]李本松.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29(4):525.

[8]孙明哲.中国对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运动之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5):42-43.

[9]黄烨菁.国际反全球化运动的影响与我国的对策[J].国际观察,2002,(6):1-5.

[10]安春英.非洲贫困化与全球化[J].西亚非洲,2003,(3):24-28.

[11]刘乃亚.中国对非洲投资格局的形成——中国对非洲投资50年回顾[J].商洛学院学报,2008,22(1):1-12.

生死攸关的全球合作 第4篇

今天,西方制度最缺乏的就是中国人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西方政客可以天天忽悠国民:我们情况很好,新冠肺炎是一个反对党制造的“新骗局”“hoax”,即使来了,也不要害怕,就是大一点的流感,他们甚至用限制疾病检验这种鸵鸟政策来创造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现在灾难临近,又陷入混乱和抓瞎,有些人还想“甩锅”中国,还有比这种行为更加卑鄙的吗?

我们说西方言论自由是非常有限的。通过这次可以看到,哪怕有十个吹哨人、十个发哨人也没有用,只要你敢违背资本的力量,就可以让整个机构及其专家统统闭嘴,没有副总统批准,谁也不准谈疫情。

我们说,西方的制度长于空谈,短于做事,中国人以最大的牺牲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窗口期,但这个三亿三千万人所谓的民主国家、超级大国,到3月8日才检测了1707人。疫情爆发后已经多少天都过去了,连检测所需试剂的百分之一都没有准备好。

我们老说,美国制度今天最大的问题是资本的力量太大。难道不是吗?做一次肺炎测试,用一次救护车,都是数千美元,医院几乎都是私立的,住一次医院可以让很多人破产。美国人民要求全民医保,已经一百多年了,迄今尚未实现,这怎么应对这次疫情?中国是免费治疗,应收尽收,宁愿床等人,也不要人等床。许多美国人已经公开呼吁美国认真学习中国抗疫的经验,这些经验是全人类的财富。

我在这个节目中也多次讲过,一出国就爱国。我个人早就不使用“发达国家”这个词,除非不得不引用别人的观点,因为发达国家不发达的情况比比皆是,坦率地说,这个词给了西方国家太多名不副实的影响力。

生死攸关的全球合作 第5篇

一、对比分析

(一)办学现状

在地方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上海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形势喜人,据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近17% 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落户上海,涉及50余个机构的160余个研究生及本科生专业,为上海市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复合型人才。目前,上海主要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有独立法人模式、中外集团合作模式、二级学院模式和课程项目模式,基本涵盖了国内所有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因此,本文选取了独立法人模式( 上海纽约大学) 和上海交大项目合作办学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合作举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教育项目[2]) 两种不同类型的新兴和主流办学模式代表为研究重点,通过办学情况对比分析,发现优势、总结意义和存在问题,结合现有优势和资源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 二) 办学模式对比分析

本文将对案例学校的成立时间、办学宗旨、合作院校基本情况、开设专业、学制、学费、输出人才数量和办学进行特点对比分析,具体如下: 上海纽约大学成立于2011年,秉承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宗旨,开设专业包括生命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3]、数学和工程科学、人文科学,全日制四年文理通识学制,每年10万元人民币,累计学费40万元人民币,但最高奖学金额为70万元人民币,学生毕业后获上海纽约大学与纽约大学双证,是国内首家独立法人模式机构,华人担任校长,教师国际化[4],具备严格的中外合作办学合同[5],实行国内外考试双准入方式; 上海交通大学—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成立于2002年,以高级管理人才水平提升和国际化发展为办学宗旨,开设投资与金融,全球管理,人才领导力品牌发展、市场开发、供应链管理[6]、红酒管理、海事管理和创业管理[7],在职“20 + 3”学制,学生需完成20门课程的学习和历时三个月的论文项目,学费( 包含海外游学部分) 30万元人民币,毕业后获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MBA学位及上海交通大学结业证。

( 三) 办学意义

通过对两种不同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其办学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其宗旨和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因此,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意义在于: 一是利用国外优势教育资源,促进国内高等教育水平提升; 二是通过学习和借鉴提升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能力[8]; 三是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教育与经济等方面的合作。

二、制约因素

( 一) 发展程度差异带来的办学发展制约

受地方经济水平、教育投入、地区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情况影响[9],对国外优势资源的引进程度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消费能力都存在显著差异,形成了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的现状,部分地区出于利益需求和社会效应,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规划,造成了严重的教育资源使用不合理,急需国家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

( 二) 双方的利益诉求差异带来的办学理念的严重分歧

国内实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是通过国外优势教育资源的融合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的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其目的带有公益性色彩; 而国外的教育机构普遍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将合作办学视为获取教育经费的有效途径,双方利益诉求显著不同,因此,双方在办学和教育观点上存在严重的分歧,高等教育是否应该商业化也是目前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

( 三) 外国资源的引进程度和层次存在不合理现象

部分地区和院校为了提升知名度和以盈利为目的,盲目引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存在引进项目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求严重不符的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办学融合困难; 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集中在本科培养层次,占总数的80% 左右,仅有20% 左右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培养,严重影响办学层次; 在合作院校的考察方面缺乏应有的“准入”机制,导致部分在国外“不入流”或名声较差的学校被当作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严重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声誉; 现有办学模式也存在专业配置过于集中,不利于多元化发展和教育层次提升,这些因素均对其整体发展存在阻碍作用。

( 四) 学历的国内国际认可度和学习成本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生源规模

目前,市场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认识和看法不一,加上一些虚假或不合格办学机构的负面影响,导致社会的合作办学学历持怀疑态度,除了部分知名办学机构,其学历和毕业生能力普遍受到质疑,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确实存在学历认证不规范的情况,而且求学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全面普及。

( 五) 国内基础教育期间外语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给中外合作办学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适应全英语或以英语为主的教学模式,跟不上教学进度,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这使部分人放弃对中外合作办学的选择。

三、对策研究

( 一) 政府和市场引导的合作规划

国家和地方应该在外部教育资源的引进方面实行标准化管理,通过制定和出台专项法规、管理办法,实现中外办学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营; 通过引导性和激励性的政策, 有目的地引入优势资源,促进国内急需和薄弱领域的教育实力增强,让中外合作办学有效服务国家重点行业发展、 产业战略结构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保证其人才输出更有意义和针对性。

( 二) 形成完善的办学模式

在中外双方合作之前,首先要达成办学目标和利益分配的一致,通过具有明确法律效力的合同签订,保证各方利益不受损害; 中方应加强对合作学校的考察力度,避免 “垃圾资源”的引入影响自身和行业发展,影响其社会认可度和学生就业; 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吸引社会资金,降低教学成本,提升奖学金比例和金额,让更多优秀生源能够进入中外合作办学体系; 在学生正式就学之前,为学生提供外语强化训练和服务,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教学过程,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 三) “进口”和“出口”齐头并进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要求国内的合作办学不应只局限于外部优势资源的“进口”,而是要同时实现自身优势发展力量的“出口”,通过 “出口”战略的实施,实现国内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和教育创新,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助推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通过对国际先进海外办学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提升国内高校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 四) 坚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政治观念,避免思想和文化入侵

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政治观念是中外合作办学顺利发展的思想保障。由于外国高校所处的政治立场、经济发展形势和文化背景与我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教育思想、 教学理念和内容不可能与中国政治体制和基本国情保持绝对统一,因此,在合作学校选择、海外教师招聘、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和教材选择等方面,要求中方必须进行严格审核,特别是对合作方选择的内容更要保持高度的警惕,避免受到不同思潮、意识和文化形态的不良侵蚀和影响,保证不被敌对势力利用,保持其促进教育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本质。为此,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和牢固的马列主义及科学发展信仰。

摘要:文章以在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上海市为例,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手段,通过其不同办学方式的对比性研究,发现目前国内中外合作办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整体事业发展和水平提升。

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全球能源双赢市场 第6篇

IEA数据也进一步表明, 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 主要的能源供应将会继续来自于化石燃料, 目前它占到80%的比例, 但是我们也看到, 到2035年它继续会占到75%的比例, 核能会进一步扩张, 化石燃料仍然重要。所以, 如何能够制定出非常安全的能源供应的框架, 从而使得能源供应更具有可持续性, 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们最近观察到在IEA方面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 不仅是页岩气, 还有石油领域也是如此。页岩气占的比例尤其在水平钻井以及水力压裂方面取得的进展, 使得页岩革命已经渗透到石油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到常规油生产会进一步减少, 但是非常规石油的产量目前已经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看到美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它会超过沙特阿拉伯, 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 不仅是石油, 天然气也是如此, 常规的天然气产量将会减少, 但是致密气的产量会进一步增加。

页岩气革命是非常巨大的一场革命, 目前, 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 它已经超过了俄罗斯, 在不久的将来美国将会是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国, 这会影响全球市场, 不仅仅是会影响美国的经济, 而且会影响全球经济, 因为有很多国家都期望美国成为很大的天然气进口国, 但是现在美国已经开始出口天然气了, 突然之间那些预计美国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口国的国家, 现在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的计划。尤其是俄罗斯, 俄罗斯的经济还有欧洲这些邻国的经济并不是特别的好, 所以对于俄罗斯还有欧洲来说, 他们更多的应该关注亚洲经济, 目前, 俄罗斯和中国正在谈判天然气管道运输的价格。

这场所谓的能源独立战争, 北美的能源独立战争, 一夜之间对全球能源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比如说中国进口大概占全球15%的石油, 20%的天然气。未来, 到203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0%的国内的石油供应量, 40%的国内的天然气的供应量, 中国在天然气、石油领域的进口依赖度将会进一步增加, 印度、欧洲也是如此, 日本现在已经是100%的进口依赖度了。唯一一个出现变化的国家是美国, 美国对于石油的依赖度将会极大的减少, 这主要归功于这场页岩气革命。另外, 天然气进入到负增长的区间就意味着美国将成为一个净出口国, 所以从工业的角度来说, 美国的制造业突然之间受益于天然气以及石油的低价格, 而且美国由于天然气发电的电价也会减少, 这就是说美国的制造业、采矿业都将会受益, 在全球经济中将会受益颇深。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毫无疑问会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对日本或韩国而言, 能不能进一步与美国进行竞争?如果我们没有核能的话, 还能进一步竞争吗?日本在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以后, 面临很大的压力, 但是没有核电, 是没法生存下去的。这场革命对中东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 我们看到中东50%的石油都是出口, 出口到了亚洲市场, 但是到2035年, 90%的中东石油将会进入到亚洲, 中国、印度是两个主要的进口国, 当然还包括日本、韩国和东盟的国家, 美国将不再需要中东的石油, 我们将它叫做能源独立性, 也就是美国在能源上将会独立于中东。

对于亚洲来说, 能源的丝绸之路非常重要, 这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地缘政治的影响。如果美国不再需要中东石油供应, 美国会不会进一步作出承诺, 来捍卫中东的安全?或者会在中东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美国不再发挥重要的作用, 那谁会设身其中?如果中国想要进一步跨越印度洋, 是不是需要扩大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 从而获得能源的进口呢?有报告指出, 中国也许很快能从俄罗斯运油了,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也是依赖于海运的, 这个地缘政治的问题也是一个大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 需要进一步促进与美国的合作, 中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合作, 这对于全球的能源治理来说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我任职IEA署长的时候, 还让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来帮助我, 帮助我进一步加强全球能源安全的框架。基辛格是IEA的创始人, IEA在1974年11月正式成立, 来预防石油危机的再次发生。通过利用石油的战略储备来加以预防, 但是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 (简称OECD) 或者IEA国家, 如果没有中国和印度加入的话, 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页岩气革命将会很大的减少美国石油的进口量, 而且现在其他一些经济体也在越来越少的利用石油, 但是中国和印度却需要利用更多的石油, 会需要进口更多的石油。IEA认为, 2035年中国和印度的进口量将会超过OECD整体的进口量。2035年之后IEA是不是能继续发挥作用?它的影响力届时会不会与目前所发挥的影响力一样?由此可见, 中国和印度必须合作, 甚至需要加入IEA, 这也是我一直振臂高呼的一个信息。我之前在智库峰会上与李克强总理进行会谈, 我问他为什么中国不加入IEA?他并没有一个直接的答案, 但是我个人坚信, 我们需要在国际能源安全框架中, 中国必须要发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正在进行, 天然气突然之间非常重要, 但是中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中国的生产量增加的速度可能并不会像我们预期的那么快, 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潜力。我们可以看到, 或者说在可用的技术方面, 技术可采的资源量方面, 中国有很大的资源量。但是我们知道中国生产并不会很快就会得以实现, 这可能是由于地质条件方面的限制, 或者是由于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制定激励措施来促进页岩气在中国的开发。天然气贸易目前非常简单, 我们看到俄罗斯的天然气运到欧洲, 北美也进入到了欧洲, 中东还有东盟液化天然气 (简称LNG) 进入到了东亚国家, 但是到2035年会变得更加复杂, 美国将会发挥相应的作用, 南美还有非洲也会是非常重要的国家, 对于中东和东盟来说也是如此, 澳大利亚也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成本会非常高。作为天然气的供应国, 俄罗斯也会继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天然气的价格突然之间也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我们看到天然气的价格水平在页岩气革命发生之前的价格水平, 这个趋势有时候在美国标准价格方面是有波动的, 但是总的来说, 趋势是非常类似的。我们看到这是油价之间的密切挂钩的天然气的价格, 但是在页岩气革命发生之后, 我们看到价格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日本议价能力非常高, 但是美国价格非常便宜,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欧洲位于中间, 亚洲所支付的价格是美国价格的5倍, 甚至还要超过5倍。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 一个就是液体的含量, 天然气液体含量的问题。当液体含量比较高的时候, 当他们生产天然气的时候, 液体含量要以很高的价格去销售, 天然气可以卖到市场, 即便以非常低的价格也可以向市场销售, 有时候就燃烧掉了。俄罗斯、尼日利亚非常关注天然气的燃烧, 但是市场会强迫美国去燃烧天然气, 因为油价的价格如此之高, 没有办法对那些勘探厂产生足够的天然气的收入流。石油价格越高, 天然气的价格就会越低, 这是页岩革命在北美带来的一个新的结构, 这会对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 中国、日本、亚洲的进口国如何利用这样一种情景, 当然首先我们的进口来自于美国LNG, 这将帮助我们减少至少一部分非常高的亚洲溢价的价格。我认为在这方面, 中国、日本、韩国、印度, 或者是其他一些大的亚洲国家, 作为非常重要的进口国必须加强合作, 从而进一步增加我们的议价权。向中东, 澳大利亚进口的时候, 亚洲的进口国也需要进一步建立亚洲价格。这个价格能够确保健康和可持续的亚洲经济在将来的增长。新的价格公式毫无疑问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且我们必须就此付出努力。

天然气的黄金时期也有一些黄金规则, 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了, 但是它是有成本的。因为它会带来环境、水污染的问题, 成本将会更高。我们需要良好的规则:环境可持续性和友好的规则, 这样在未来我们就能更好的利用天然气。新的技术今后会有助于我们的发展, 比如说甲烷和水合成物, 日本做了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实际上就是一种可燃冰, 它源于海底, 当然这个可燃冰技术可能还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发展起来。不管怎样, 这个技术对未来都是极其重要的。这个甲烷水合物非常有意思, 我们可以用它来替代天然气, 它是一个非常清洁的未来的能源资源, 未来, 我们的可再生能源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进行发展, 这个技术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而且未来可以有更大的发展。

未来, 发电突然之间会暴涨, 会超过天然气, 日本、欧洲、美国, 还有中国的投资都是一样, 因为这当中需要考虑到我们的可再生能源, 它可以进行发电。IEA认为, 上网电价目前已经做了一个承诺, 我们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发电的补贴要达到9, 600万亿, 在今后别的国家也一样会给出比较多的支持, 来进行相关的投资和相关的补贴, 这个补贴都是要用于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对日本来说, 未来也面临着相关的挑战。日本核电还会恢复发展, 并减少石油的发电, 维持天然气发电的水平,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再生能源, 比如风能、太阳能等的利用非常重要。可再生能源很好, 但是成本很高, 所以政府要给予大量的补贴。另外, 还需要有并网能力, 日本没有风电并网能力, 日本的可再生能源与丹麦相比, 没有这种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批发。现在日本有一个针对全国的并网规划, 另外, 日本还有价格波动, 价格波动很大, 应该要考虑到2015年和2035年, 日本的电价要高于中国3倍, 比美国要高1倍, 比欧洲要高1/3, 在这个情况下, 家庭的电价很高, 负担很重, 怎么才能和中国、美国进行竞争?

另外, 核电方面要考虑安全, 核电安全非常重要。中国完全可以从日本所犯的错误当中吸取很多的经验, 这就是福岛事件。在亚洲发展核电, 一定是要更安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是美国推出的, 美国发起了第四代核电站的技术政策研究。这个四代核电更为安全, 而且更容易管理, 它的废弃物也容易管理, 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今后应该对四代核堆开展合作, 这个是极其重要的。

美国能源独立性不仅仅是页岩气革命, 美国能源独立性的一半来源于提高能源效率, 在美国汽车单车的耗油量今后要提高非常多, 2025年要达到54英里, 这样一定要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 美国节省出来的能源, 50%可以支撑他们的能源独立。也就是说, 美国今后能源能够独立, 50%是因为他们能源效率的提高。IEA有一个情景:450情景, 这是IEA提出的一条全球减排路线。能源领域一定要建设基础设施, 每年我们要建16G瓦, 从现在到2035年每年要建16G瓦的风能或者是太阳能这个能力, 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今后的需求。我们还需要投资, 未来的投资很多, 所以能源安全不能说是任何一个国家自己就能解决的。我们现在有欧洲模式, 非常令人感兴趣, 欧洲各个国家有能源自足的能力:比如波兰用煤, 俄罗斯可以用核电来减少它的依赖性, 瑞典有水电, 也有核电, 德国面临核电退出的问题, 2025年德国不会再有核电了。但是意大利的核电能源安全是非常脆弱的, 而比利时用核电来弥补现在的不足。看整个欧洲情况, 他们50%的自足供给率来自于可再生能源, 也包括核电。他们是集合式的未来能源供给模式, 这种集合式、组合式或者集体式的模式, 适用于亚洲吗?我们需要考虑, 这个模式有可能不行。因为欧洲国家的分布非常好, 一个国家没有核电的话没问题, 所以德国可以淘汰他们的核电。欧洲甚至还和非洲并网了, 比如北非有风电, 有太阳能, 所以他们说在发展和平能源, 用能源来换和平。15年前中国也考虑这个问题, 比如说建立输油网, 中国在国内从东到西, 进行西气东输, 也做了很多工作。日本在输油网方面落后很多, 目前日本与俄罗斯搭建有输气管, 今后会和南韩建起输油或者输气管。

要在亚洲建立一个超级的电网, 这个想法确实很有意思, 我们要从蒙古进口风电, 俄罗斯想把他们的电力卖到日本, 这个电是水电发出来的, 他们的潜力来自辽阔的西伯利亚, 这样的话, 就可以建立电网。当然这是一个大的想法, 要真正建立起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目前还只是一个想法。

生死攸关的全球合作 第7篇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技术、经济、知识、人才、价值观念跨越国界流动的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其中世界经济的快速全球化以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市场化为主要特征, 通过商品、服务、技术和资本的跨境流动和优化, 使得全球经济市场边界持续扩大、相互融合, 各国经济相互依存, 日益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 教育资源得以更加合理地优化配置, 而教育市场的需求被置于一个开放的平台之中, 需求更易被 “看见”, 而具备竞争力的教育产品提供者将通过不断地创新融合参与全球性的竞争, 来满足这些日益增长的需求。关于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研究可参考 ( Jane. Knight, 1997; de Wit, 2000; Qiang, 2003) 等学者的研究资料, 他们将全球化定义为 “技术、经济、知识、人才、价值观念在世界范围内跨越国界的流动浪潮” ( Knight和de Wit, 1997) 。伴随着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 教育国际化和各国教育机构间日渐增强的相互依赖成为当前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跨境合作办学成为了近年来在亚洲区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办学模式。

而在继续教育领域, 成人学员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自身的视野不断开阔, 开始热衷于向全球各地的先进经验学习, 同时对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断提升, 对具备国际视野和前瞻性思维的多渠道、多元化培训也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应对策略, 众多高校与终身学习机构积极参与到这场变革与创新中来, 使得在继续教育领域开展跨境合作办学的模式呈现出诸多新趋势和新特点。国内包括香港学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继续教育领域跨境合作现象已作了不少研究和评述, 如 ( 伍时丰等, 2013; 熊建辉, 2011) , 许多大学更是已经处在实践跨境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像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已将 “拓展及促进与本港、内地及海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机会, 提升院校间协作效应, 从而强化学员的学习效益”写入了学院的使命; 浙江大学也在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上提出要实现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更多的中国内地大学也已起步, 或蠢蠢欲动, 或摩拳擦掌, 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当前高校跨境合作模式初探

笔者以浙江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处及浙江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为研究平台, 以参与各类继续教育会议、举办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以及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为纽带, 结合各高校在各自继续教育部门的网站上对各自通过跨境合作开设培训课程的推广, 将当前高校跨境合作的几种模式作了初步归纳, 以期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 一) 课程合作

香港中文大学从1998 年起就与校外的学会/机构、海外及内地著名大学合办多元化的学历课程, 包括与英国特许法律行政人员协会合办的法律行政人员专业课程, 与北京语言大学合办的对外汉语教学法课程和普通话教师暑期培训课程并颁发证书。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与美国托马斯杰佛逊法学院联合举办 “中美法学院国际交流高级研修班”, 在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开展法律学习, 学习内容涉及国际商业法、国际谈判法、国际娱乐法、以及中国法律系统。

( 二) 人员流动

人员流动的跨境合作模式是当前较为常见的培训模式, 主要分为学员流动和师资流动两种, 而学员流动是当前占据较大比重的一种培训形式。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与苏州大学文学院合作, 举办 “寻找江南———香港学生园林与普通话研习营”, 以古诗词为切入点, 将讲座、游览、社区志愿者服务、考察古镇和乡村等活动有机结合, 通过将学员从香港送往苏州、周庄、杭州三地开展实地培训, 促进普通话学习。

由国侨办主办、浙江省外侨办和浙江大学承办的国侨办第32 期海外华裔青年企业家中国经济高级研修班组织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等20 个国家和地区的41 位华裔青年企业家学员, 在浙江进行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和参观考察, 培训课程内容覆盖 “十三五”规划解读和新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 “互联网+ ”新思维、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企业现场教学等主题。这项专为海外杰出青年华商量身打造的品牌活动, 为广大海外华裔青年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特性、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而师资流动的案例, 可以从香港理工大学的培训方式中体现。香港理工大学开设了伦敦大学国际项目的法律课程, 同时与马来西亚私立培训学校Advance Tertiary College ( 简称ATC) 签署协议, 由ATC提供全部学术支持, 学生在香港理工大学接受来自马来西亚培训机构教师的授课, 培训结束后获得伦敦大学国际项目的结业证书, 目前已有2000 余名学员在香港报读相关课程。

( 三) 跨境考察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 跨境考察是近年来兴起的高端课程类型之一, 课堂上的传道解说结束后直接跨境到实地参观, 能够极大地开阔学员眼界, 也因此吸引了众多社会精英学员参与。值得注意的是, 中组部对干部培训涉外考察这一块管理甚为严格, 因此当前参加跨境考察的受众大多为企业家培训。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斯坦福大学专业发展中心 ( Stanford Center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合作, 举办变革时代的企业创新与战略决策课程, 为学员提供去思科、英特尔、谷歌等公司学习考察的机会, 同时还带领学员赴加州州政府学习调研, 寻找企业在加州的投资契机, 为政企合作提供平台。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修班组织学员赴新加坡进行为期五天的跨境考察, 专门对新加坡的核心经济区域、集装箱港口、城市规划、法治制度进行访问, 通过跨境考察的方式让企业家们跨出国门去接受新思维、新事物、新的管理模式, 从而以他山之石, 进一步反思国内企业的发展和远景规划。

( 四) 加盟中心

伦敦大学国际项目面向全球开设法律本科的预备课程及工作坊培训, 学校发现, 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是通过独立学习完成了学校的课程, 但是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在自己所在国家的培训机构学习伦敦大学的国际项目。于是伦敦大学在2009 年引入了一项 “教学机构认证框架”, 对符合特定质量标准的教学机构予以认证, 到2014 年9 月为止, 已经有来自46 个国家的75 个教学机构作为加盟中心通过了伦敦大学的认证, 可以在本地提供伦敦大学的国际项目培训, 这其中包括学历和非学历的培训。①上文提到开始伦敦大学法律课程的香港理工大学, 就是其中通过认证的加盟中心之一, 而目前中国内地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完成认证的加盟中心, 只有华南师范大学正在认证的进程当中。

( 五) 混合模式

除了以上几种单一模式外, 更有一些跨境合作的培训案例整合了以上两种以上的模式展开培训, 如北京大学法学院与美国洛杉矶洛约拉法学院 ( Loyola Law School Los Angeles) 在北京和洛杉矶两地共同举办了 “中美知识产权娱乐法高级研修班”。该研修班为期两周, 分为国内、国外两个部分, 第一周在北大法学院授课, 第二周美国洛杉矶学习课程并考察访问。这一培训班既采用了课程合作的模式, 又具有人员流动和跨境考察的特征, 对课程开发和组织人员要求极高, 也是高端化和国际化相结合的较好案例。

三、未来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 一) 互联网+ 思维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

特斯拉创始人Musk说, 互联网就像让一个人有了神经系统, 可以快速沟通与反馈。2015 年, 国务院连续印发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重要文件, 鼓励运用互联网+ 思维, 融合创新, 引领跨越。从这个意义上说, 继续教育行业利用互联网精神进行改造的空间同样很大。通过互联网技术, 可以探索通过大数据准确找到目标受众, 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在线课堂和传统课题相结合的方式, 积极参与在线课程联盟建设, 推进校际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并且建立优质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推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 最后, 在培训结束后可采用学员在线评价的方式获得及时反馈。

( 二) 从重视宣传到重视研发的转化

从当前高校跨境合作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 能够开展跨境合作的项目, 大多是各个高校重点打造的高端化品牌项目, 相比单一的在当地的授课, 跨境合作项目对课程的组织、教师的招募、学员的体验等培训环节要求更高, 而其中的关键所在, 就是课程的研发。当前高校在宣传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上花费了较多人力和物力, 未来应考虑将重心逐渐过渡到重视研发上。未来高校需要的跨境合作课程研发人员, 就像当前多元化的互联网产品的产品经理一样, 能够站在用户角度想问题的意识, 并以产品为中心。只有拥有极强的市场洞察力、较好的国际化视野、一定的策划能力, 才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课程, 未来我们的高校应花钱和时间去培养和挖掘这样的人才。

( 三) 探索多元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视阙下, 继续教育跨境合作培训将进一步呈现高端化、国际化和品牌化的特征。要走出境外办学的第一步, 需要先提升高校自身继续教育培训的品牌影响力, 结合高校的学科背景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培训基地, 通过举办继续教育领域内的学会、协会的机会, 加强与国内外办学单位的联系和合作, 只有坚持全球视野, 整合资源, 探索搭建多元合作办学的平台和体制机制, 才能深入地开展跨境合作办学。

摘要:本文将通过案例法, 综合研究当前国内外和港澳台部分高校继续教育跨境合作采用的培训模式, 浅析未来跨境合作办学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从而为高校继续教育未来的跨境合作战略提供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继续教育,跨境合作,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Knight, J. (2005)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New World of Crossborder Education Developments, Complexities and Challenges.New Zealand ITP paper2005.

[2]de Wit, H. (2000) .Changing rational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educ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n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Bucharest, Romania:UNESCO/CEPES.

[3]熊建辉.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创教育国际化新时代.世界教育信息.2011.4.

[4]伍时丰、方思琪、陈健清.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企业培训课程创新与发展.第十四届海峡两岸继续教育论坛论文集.2013.

[5]Gao, Shangquan (2000) ."Economic Globalization:Trends, Risks and Risk Prevention:2000"[EB/OL]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desa/policy/cdp/cdp_background_papers/bp2000_1.pdf.

生死攸关的全球合作 第8篇

2010年8月30日至9月2日, 信息通信领域第十五届全球标准合作大会 (GSC-15) 首次在北京召开, 包含国际电信联盟 (ITU) 、欧洲电信标准化协会 (ETSI) 、美国电信行业协会 (TIA) 在内的27个全球主要电信标准化组织和论坛联盟的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他指出本届大会以“超越危机的标准化合作”为主题契合发展实际,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届大会就泛在网 (物联网) 、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云计算、IPTV、应急通信、下一代网、宽带无线接入、节能减排、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知识产权等20个热点议题展开了讨论, 形成了“加强泛在网交流与合作”等30项决议。

生死攸关的全球合作 第9篇

格力电器多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技术研发实力, 拥有严密而值得信赖的质保体系、庞大的生产规模和国际市场话语权, 并掌握变频空调的核心技术, 而大金也堪称日本空调行业的杰出代表, 拥有卓越的节能技术, 并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进环保事业的企业, 这是促成此次跨国合作的主要原因。业内专家预测, 两个企业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将通过深度合作大大提升二者的国际竞争力。

在发布会上, 双方就大金委托格力生产面向日本市场的变频家用空调, 在珠海合资建立生产变频压缩机、电控器的工厂和制造精密模具的工厂, 联合采购空调的原材料、零部件, 以及联合开发面向全球市场的更加节能环保的新型变频家用空调的5个项目达成了共同意向, 这些项目构成了双方的合作版图。双方透露, 此次合资成立的压缩机电控器厂、精密模具厂投资额总计达9.1亿元人民币 (约合日元122.3亿元) , 均由格力电器控股。此次强强联手将融合二者的技术研发实力、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规模优势, 爆发出强大的聚合效应。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用空调专业制造商, 格力电器是目前集生产、研发、销售一体的跨国企业, 自2005年起连续4年家用空调产销量雄踞世界第一, 自主品牌“格力”空调远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是中国空调行业唯一的“世界名牌”产品。

而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成立于1924年, 历史悠久, 是世界顶级的集空调、冷媒以及压缩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 在竞争激烈的日本空调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第一, 尤其以领先世界的变频和多联机等多项技术而著称。近年来, 积极推进全球化经营, 在海外事业的比率已占到集团整体的64% (2008年3月末) , 以中国、欧洲、美国等市场为中心, 凭借能对应环境需求的技术实力, 力争成为环保先进的全球化企业。

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江洪和大金工业株式会社会长兼CEO井上礼之在签约仪式上表示, 格力电器和大金都是国际一流的专业化空调制造商, 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规模优势。双方在空调核心技术方面开展合作, 将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更环保、节能的专业产品, 推进变频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升级, 为开启亚洲乃至全球的空调节能新时代贡献力量。

据了解, 格力电器与大金已经有过合作的“历史”, 为大金公司生产销往日本市场的变频空调和空气清新机。由于格力电器生产的产品质量过硬, 性能可靠, 赢得了日本市场的广泛好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双方的产业优势, 从2008年年初起双方就具体合作细节进行了相互考察和探讨磋商, 最终达成意向并正式签约。

上一篇:爱情永恒的秘密下一篇: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