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STS教育

2024-09-19

渗透STS教育(精选12篇)

渗透STS教育 第1篇

物理学与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物理教学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使他们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思想,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真正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落实到实处,引导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物理。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目标

1.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知能;

2.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意识与实践技能;

3.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与服务发展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观;

4. 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与习惯。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内容

1.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

如结合我国首次载人飞船返回成功,介绍现代航空航天技术;介绍磁悬浮列车、西气东输、青藏铁路;介绍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与趋势;介绍当前新兴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超导体的获得及应用;介绍大型及超大型集成电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激光、激光全息摄影、防伪技术,等等,使物理课具有时代的气息。

2. 向学生讲解与工业、农业、医学等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如在热学中向学生讲解太阳能的综合利用,超低温的获得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电学中向学生讲解火力发电、核电站的工作情况,以及工厂供电设备的情况,电磁场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日常家用电路的改进设计,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差与所消耗的电能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提出节约能源的措施,等等。

3. 鼓励学生参与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尝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在享受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突然发现自己正亲手制造着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这些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灭亡、文明的发展与毁灭的全球性问题。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途径

1. 介绍物理学史,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物理学史上的一些成功或失败的重大史实为背景,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科知识情境,而且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已成为当今科学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树立历史的观点是中外物理学家及物理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研究课题。在科学史上,许多物理学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和事迹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树立为追求真理而踏实学习的良好学风。物理学家探索科学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取得的科学成果值得同学们铭记和学习。

2. 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素材很多,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教材内容对学生渗透STS教育。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包括了力、热、光、声、电、原子与原子核等初步知识,内容覆盖面广,为我们多渠道、多层次地进行STS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素材,更新教学内容,同时适当地增加一些补充知识,使之和初中的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3. 通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接触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得出其中的本质规律,不仅要求学生对探究问题能提出猜想与假说,而且对学生设计实验能力进行检测,考查学生对研究问题方法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亲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这将有利于督促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习行为和方式,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通过探究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渗透STS教育 第2篇

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简称“STS”教育。自七十年代起尤其是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物理课程中的“STS”教育。我国的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物理新教材的编写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基本思想,其宗旨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拓宽知识面、培养创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溶入“STS”教育,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1 创设和采集“STS”教育素材,运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低与知识学得是否活、理解得是否深透是成正比的,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学好理论知识,接着用实践活动来检验。这里不妨举几个例子。1?1学习密度及其应用后,我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农民选稻种时需用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今配制2L盐水,称得质量2?4kg,请你检验这样的盐水是否合乎要求。若不合要求,是加盐还是加水?每2kg原来的盐水应加多少盐或水?这是一个与农业生产联系紧密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然用到混合物质的密度知识,在知识的迁移过程里,无形中培养了能力。1?2学习热学有关内容及大气压后,我提出下面的问题:有人想买一个腌菜的坛子,要求密闭性良好,不然里面的菜容易变质,怎样才能快速选出一个不漏气的坛子?坛子的形状如图所示。这个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它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过了一天,有一位同学在全班讲了他的最佳选择办法:先在坛子边缘的水槽中灌上水,然后将一张点燃的纸丢进坛中,稍等一会儿合上坛子盖,若槽中的水能被吸进坛子里面,说明坛子不漏气,否则坛子漏气,并谈了他的选择原理。而且第二天他真的拿了一个这样的坛子在班上演示,很成功。全班学生看了无不拍手叫绝,此后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十分高涨。1?3电能表是生产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仪表。我校使用的电能表的表盘上都标有3000R/kwh。如何用秒表和电能表测白炽灯、电熨斗等用电器的功率?如何检查电能表的准确程度?如何测照明电路的.实际电压?分别是怎样计算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推导了一系列公式,然后在课外活动进行测量。这不仅加深了对电功、电功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生活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矗1?41996年4月下辛店镇橡胶厂一位素质较差的工人去扳高压电路开关时,不小心触电造成重伤,消息传到学校,我马上带领学生到这个厂考察,并不失时机地号召学生给该厂设计一个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的低压电路间接操纵高压电路的方案,以免悲剧重演。根据实地考察情况,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地进行构思、画图纸。

2 充分挖掘物理教材,举行课外知识讲座,有机地介绍一些科技成就,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科学素养。例如讲了“机械能”后,在学生明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速度有关的基础上介绍了动能武器,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子弹的质量很小,却有较大的杀伤力,进而介绍目前正在研制的轨道炮,它的质量仅为8kg,当它的速度为10km/s时,其杀伤力相当于10kg炸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讨论在高速运行的火车汽车上不能随便向外乱扔果核,飞机场附近不能有大鸟飞行等问题,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学习了电磁波的传播后,介绍蝙蝠超声波定位摄食原理、雷达扫描测定距离、方向、跟踪飞机原理。学习激光时学生了解到激光具有方向性好、单色性好、亮度高的特性。接着介绍激光在高新科技中的应用:利用激光方向性好的特性制成的激光雷达,它可以准确地测量目标的距离、方向和速度,对卫星、导弹等目标进行精密跟踪。医学上利用亮度高的激光作“光刀”来切开皮肤、切除肿瘤或做其他外科手术,不仅完全地消毒杀菌,而且手术时间很短,减小患者痛苦。利用激光单色性好的全息摄影,在防伪、防盗等技术上更是一般光源所不及。磁场在物理学中是个很重要的内容,至于磁的新用途不仅表现在对人体的健康上,在工业、农业特别在现代科学技术中应用更为广泛。每次介绍学生们都很高兴,非常投入,听得津津有味,以致饭前课后还在热烈地讨论物理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这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为人师者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潮流,不断更新知识,博采现代科技的应用,才能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使物理课具有时代的气息。但渗透的深度、广度应根据现行教学大纲、教材的需要,未来社会实践中生活的需要,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渗透的形式分课内课外。至于怎样在课内课外渗透中取得预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摸索。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渗透STS教育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STS教育;渗透

所谓STS,即为科学—技术—社会之缩写。STS教育将教育与如今科学技术及社会生活紧密相结合,不但考虑到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还研究了社会各成员对于现代与未来的生产、生活发展所做出的决策。从新课程标准分析可知,将STS教育渗入高中物理教学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STS教育从根本上抹去了高中教育中的文理界限,并且还能够改变单一与片面的教育形势。

传统教学模式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但是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属于典型的纸上谈兵型人才,这种人才极易被社会竞争所淘汰。但是渗入了STS教育,就比较重视教学和技术、科学以及社会中一些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认清技术、科学以及社会三者的真正关系。所以,STS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STS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从现状来看,许多渗透并未达到目标,因此采用合理措施进行渗透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笔者结合自身经验特征,提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策略建议。

一、体现实验原理技术价值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就要设计物理实验来探究新规律,揭示新现象,同时还必须体现出实验内容的技术价值,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教授“全反射”内容时,教师采用了具有卡通画信息的激光笔作为工具,将这束光射进弯曲的有机玻璃棒,让学生观察光在玻璃中出现的全反射现象,并观察光在该棒中的传播路线,还能够观察末端射出到光屏的卡通画形象。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仅能够理解光的全反射,还能够认识到全反射中光纤的通信技术。比如在教授“自感现象”相关内容时,经过实验就能够让学生轻松地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但是很多学生弄不清这些原理应用到什么地方。此时教师就要给学生介绍我们周围对该原理的应用,比如在讲解日光灯中的镇流器时,乘机给学生讲解日光灯的工作原理。通过这种措施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让他们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将科学与技术二者有机融合。

二、激活物理学史的价值

高中物理知识涉及知识点比较多,关系到很多位物理学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忽视这点,必须抓住机会渗透到物理知识教学中,应该重演历史,展示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比如在教授“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之时,可以采用如下教学过程:

(1)可以让学生通过粉笔、石头、纸片等各种物体下落,观察重量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从而提问:下落物体有什么规律?

(2)自从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落体的问题之后,伽利略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辨与研究,获得物体仅仅受到重力作用时,重量不同的物体下落速度的差异,从而分析运动物体究竟具有什么规律。

(3)从伽利略的观念来看,自然界并不复杂,自然规律也不复杂,落体仅仅属于一种比较简单变速运动,其速度应该属于均匀变化。按照伽利略当时条件,假如要证明该结论,必须冲淡重力对时间放大,让学生通过斜面实验进行验证,通过记录的数据分析得出最终结论。也可通过光电门或者使用频闪照相进行证明。

(4)动手实验。学生操作实验后能够亲身感受,如果忽略了阻力,重物与轻物降低的速度相同,该运动就属于匀加速直线运动。

(5)感受方法,总结规律。让学生处于历史背景之下,提出问题并回顾历史,通过历史探究实验,获得概念及规律。学生经历了整个自由落体的旅程,就能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特征,即理性与实证。

学生参与实验,就能够感受到正确的科学规律,挖掘出其中隐含的大量方法与哲学思想,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感受到物理发展历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及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将物理知识渗透到生活中

物理是一门和日常紧密相连的科学,从产生到发展都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出现,而且推动社会不断朝前发展。高中物理许多内容都和生产及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提高分析物理知识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之中到处有物理。

比如教授“串并联电路”之时,教师选用电饭煲电路(如图所示)作为案例进行传授,其中S1为限温开关,手动闭合,如果开关温度上升到了103℃(居里点)就会自动断开,而S2为自动温控开关,如果温度低于70℃就会自动闭合,当温度超过了80℃时就会自动断开,加热时红色指示灯亮,保温时黄色指示灯亮,其中限流电阻R1=R2=500欧,加热电阻丝阻值为50欧,不计两个灯泡电阻,计算出加热与保温两个状态,电饭煲消耗功率的比值。首先对电路结构进行分析,最后按照电路规律就能够获得结果是12 ∶ 1。

通过物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例很多很多,把物理与生活密切相联,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就能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也为学生今后生活应用奠定基础,让学生终生受益。

四、让基础和前沿合理对接

事实上,许多前沿物理内容的基本原理就是高中物理的基本规律,高中物理内容相关知识比较重视和实际生活及现代科技的联系与结合,因此教学一定要和现代科技前沿发展紧密联系,要渗透到由此延伸出去的领域或者课题,从而实现基础物理和当代物理前沿之间的适度对接。比如学习了“失重和超重”相关知识后,教师就要和学生讨论物理前沿科技相关知识,比如航天器的微重力实验、航天模拟落塔实验等等;学习了圆周运动之后,就可以介绍人造重力相关的前沿应用:旋转的空间站。联系相关的前沿物理就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崔军.新课标下高中电磁学教学渗透STS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孟昭辉.中学物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兆鸿.STS中学物理教育改革[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2):86-88.

[4]史月萍.中学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J].考试周刊,2012,(2):151-152.

[5]马会端.论我国STS教育及其模式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8-59.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STS教育 第4篇

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就是要求化学教学要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 使它们融为一体, 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也是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它有助于构建一种适应素质教育的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有助于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落实, 是推行综合教育的新路子。因此,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根据STS教育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新教材和化学科的特点, 想方设法、全方位、多渠道地在化学教学中实施STS教育。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STS教育?

一、挖掘教材, 找准教材与STS的结合点, 在课堂上渗透STS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是实施STS教育的主渠道, 初中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STS教育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找准渗透点, 实施STS教育。

例如,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中STS结合点有:课题1的化学发展史教育, 化学新成果、新科技教育;课题2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探究实验;课题3的基本实验操作。又如,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中STS结合点有:课题1的高效环保型能源———H2的用途、工业制法、使用方法及了解H2这一新型能源的优缺点;课题2的苯分子图像, 移走硅原子构成“中国”文字, 高科技扫描隧道显微镜的介绍;课题3的自来水与净化;课题4的水资源的重要性、分布、爱护措施。再如, 在其他章节中:加碘食盐与人体健康;“三废”对环境的污染;温室效应;食盐的妙用等问题, 都可适时进行STS教育。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必须有意识地不断渗透STS教育, 强调绿色化学和STS教育的理念, 加强学生环保意识教育, 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在设计实验时, 应尽量避免使用或生成毒性较大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 尽量选择污染少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当实验无法避免使用或产生有害物质或污染时, 实验过程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处理手段。例如: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 为防止产生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可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的水或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二氧化硫;进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实验时, 用点燃尾气或用气球收集尾气的方法防止一氧化碳排放空气中;进行燃烧的条件探究实验时, 对课本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将烧杯放在盛有适量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水槽中, 再在烧杯外面罩上一玻璃钟罩, 这样实验安全可靠, 现象明显清晰, 又可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大量白烟污染空气。

三、创设情景联系实际, 渗透STS教育

教材中有很多单元课题中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和实例, 同学们觉得抽象难懂、枯燥无味, 容易造成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为了避免这一现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当增加相关事例, 创设情景进行STS教育。如:当讲到《分子和原子》时, 可以补充:实验室中的盐酸、酒精为什么要密封贮存?加油站为什么要严禁烟火?为什么面粉加工厂工人不能穿化纤衣服上班;学习了《酸和碱》后, 可向学生介绍为什么胃酸过多的病人可服用胃舒平或小苏打来缓解病情?当讲到CO2对环境造成“温室效应”时, 可以补充:农民用塑料薄膜在农田中大面积营建大棚, 用于种植反季节蔬菜、瓜果等作物, 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如:在学习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时, 可以介绍国家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的重要意义;“西气东送”这一重大工程的实施是如何有效改善大气环境,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乙醇、氢气等新燃料逐渐代替汽油、柴油;海底可燃冰将被开发和利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强化STS教育

第二课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是对化学课本知识的扩展和深化, 是进行STS教育的有效途径, 它以趣味性、创造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为主要特征, 体现广、新、实的特点。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要注意结合教材内容, 以学生掌握实际知识为原则。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一) 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小发明、小

制作活动, 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活性炭净水器等仪器设备;用碱面发酵面粉制作面包、蛋糕;将家里买来的粗盐进行提纯;用家里的食醋除水壶里的水垢。又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 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防止自己的自行车生锈;学习了第十单元《酸和碱》后指导学生自制酸碱指示剂。

(二) 开设实践课, 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在

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例如:定期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实验,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又如:结合空气、水、酸、碱、盐等内容的学习, 组织学生对本地的环境状况、空气污染状况、污水处理情况等进行调查和研究。研究前引导学生草拟方案和调查表, 研究时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利用观察、实验法进行检测, 最后经过讨论、研究撰写实验报告。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又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探究能力和团结协助精神。

(三) 用“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思

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如:利用节假日要求学生回到家里帮做农活、家务, 参加除草、施肥、收割等劳动活动。回到学校互相交流所用到的化学知识:为什么施肥后要盖土或立即灌溉?为什么化肥不能与草木灰混合使用?为什么有些化肥有刺激性气味?该气味是什么?为什么农村要提倡使用农家肥?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吗?波尔多液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问这问那, 答这答那, 个个畅所欲言。通过引导学生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既可以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又可以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 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体现化学知识的价值。

五、举办专题知识讲座, 进行STS教育

可请有关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介绍化学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 介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交叉, 介绍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如超导材料、纳米材料、钒和钛的合金、高分子材料、太阳能的综合利用;高效无公害化肥、高效清洁性能源、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水资源合理开发等。还可介绍鸟巢、水立方、神六、奥运火炬使用的材料及神六、奥运火炬使用的燃料是什么。SARS病毒、甲型H1N1流感是怎么回事?使同学们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灵活应用现代化宣传工具进行STS教育

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报刊杂志上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让学生收听、收看科技节目。了解科学技术中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如能源危机、医药健康、环境保护、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工程等。关注现代科技新发展新成就:如新能源、超导体、纳米技术、航空技术、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等。

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注重STS教育,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风尚。在教学中增强STS教育意识, 就能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使化学教学逐步形成一个课内外、校内外、学校与社会所组成的开放式教学空间, 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可平.STS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2]张雨强, 韩庆奎.初中化学STS教育模式探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 2001 (6) .

渗透STS教育 第5篇

关于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罗翀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10期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第6篇

一、课堂利用标本或实物,加强直观教学

生物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实验的作用。比如根据各种动植物生长的季节,让学生到农田中植物标本。在讲植物的根时,先让学生观察采集的标本,再分组讨论探究根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在讲叶的形态时,让学生采集几片不同的叶子,并结合教学挂图进行提问。又比如,在讲种子的萌发时,首先让学生在家准备把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浸泡后,对种子进行观察,比较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培养了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学生对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从而实现STS教育目标。

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做好实验教学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内容,如教材中介绍的科学、技术、社会让学生认真阅读、分析、理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知道什么是生物圈Ⅰ号和Ⅱ号,什么是无土栽培等先进科学技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知道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这个家,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人人有责。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实验十分有利,每个家庭都有农田,又饲养各种动物,如猪、牛、羊、鸡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各种行为,有的还可以进行解剖实验,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和掌握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三、在科学知识传授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例如在學习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时详细介绍克隆羊的故事和人类基因组的三大计划;又比如我国人口迅速增长,各种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以及袁隆平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培养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等一系列问题,为以后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校与家庭相结合

农村大部分学生的家长都在参加生产劳动,虽然学生家长实践经验丰富,但有关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功能还缺乏一定科学知识。比如:在讲植物体的构成时,让学生和家长知道,植物体由六大器官构成,其根、茎、叶为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为生殖器官。它们的生长又叫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水分,要及时施肥,在移栽植物时根要带土,不要损伤根毛,否则不易成活等,让学生及家长真正体验生物学科的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渗透STS教育 第7篇

一、STS概述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是近年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的科学教育。其基本思想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发展作出决策。

二、实施策略

在基础教育阶段,生物学科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的部分,当前,把STS思想渗透或整合到生物学科教育之中,不打乱教学现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从实际需要出发,拓宽生物学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

在现行中学《生物》教材中增加有关生物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教学内容穿插组织单元教学。例如:通过列举我国人口增长率来分析人口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使学生真正理解“计划生育”在我国的意义;通过“无性生殖”教学,讲解克隆技术;通过“生物的遗传变异”的教学,介绍人体基因组计划研究新进展;围绕“基因突变”教学,讲述基因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及前景。使学生了解当前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的责任心和科学技术的决策能力。

(二)开展校内课外活动,展开STS教育。

开展课外活动是生物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对原有学习的知识、技能在某种程度上的拓宽和深化,有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跨学科的综合性。例如,做食用菌实验时,事先设计实验目标,把实验中关键的操作技术指导给学生,而整个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就能掌握菌种等级测定、装料、灭菌、接种、实验处理、栽培管理、采菇、记录、统计分析等一系实验方法,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观象,如菌袋的污染问题的处理等,也会令学生产生一些创造性的方法,如他们采取用甲醛、多菌灵、PP粉等处理对比设计实验。这些格外的收获,常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另外,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无论成功与否都会使学生尝到创造的乐趣,引起更多学生的参与。倘若实验获得了成功,并能把自己亲自生产的产品变成商品实现社会的价值化,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欲,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开设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加强STS教育。

以生物学科为主体的综合科学活动课的内容可以从生物技艺类、生物实验类、实用生物类、专题研究类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使学生手脑并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使学生形成兴趣、发展个性,并将相应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上去,从而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如在征集“环境与人和谐发展”口号的活动中,可利用课堂或班团会让学生参与对“环境和人”的专题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对《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知识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它们对环境、珍稀动植物保护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树立社会意识。

(四)参与社会实践,优化STS教育。

校外生物科技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明确的主题,而且研究问题的来源、活动的情景是真实的社会生产实际,如先进生产实践的考察活动、运用于现实生产的生物科技新成果的传播活动、生产实践问题的探究活动等,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训练科学发现的真正逻辑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鼓励并放手让学生向蚕农讲解蚕桑有关知识,向周围人介绍自制酸奶、自制泡菜、自制杀虫剂的技术,等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将大大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大大优化STS教育。

三、实施方法

(一)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主要是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来探究、解答问题,以获取新知的方法。如在讲“蒸腾作用”时,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我国提倡植树造林?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花卉移栽时为什么要去掉一部分枝叶?通过这些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并用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问题讨论法。

问题讨论法是运用讨论的方法,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解答,进而弄清问题本质,以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如在讲“遗传病”时,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遗传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禁止近亲结婚?怎样防止遗传病的发生?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而寻求问题答案,并查找各种资料,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主要根据特定的课题把学习者带到现场实地,通过对实际现象的调查来解决问题,同时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及社会责任感。如学了“环境保护”以后,让学生到某个受污染的地区采集空气或水的样本,进行实验分析,并寻找污染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四)决策模拟法。

决策模拟法是指就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让学生以决策者的身份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例如,学了“生态系统”一节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联系本地实际,利用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扮演一个生态学家,设计一个生态村。

(五)实验操作法。

实验操作法是应用实验的方法对已学知识进行探究或检验的方法。例如,在学了“血型和输血”后,要求学生能自己设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程资源的生成

阙建宇

(启东市东安中学,江苏启东

摘要:新课程试图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提倡学生在发现、探究、创新中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善于利用多种途径,生成生物课程资源。本文对此做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实验模型互动

1.利用生物实验生成课程资源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其直观、真实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关注,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学生形成对生物概念的直观感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教师以实验为载体讲解概念、规律,

计和操作ABO血型系统的鉴定实验和交叉配血试验。

(六)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在调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社会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和决策,如在讲述到基因治疗法在医学上的应用前景和其为社会带来的利弊时,让学生扮演不同意见的角色进行辩论或讨论,以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价值观。

四、渗透途径

(一)充分利用必修内容,体现STS教育的广泛性。

必修课教学作为中学教学活动的主渠道,由于其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因此,我们应充分依托必修课教材,大面积地实施STS教育。必修课教学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一定的教材来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有一定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内在逻辑顺序,它较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教师,要有强烈的STS教育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因素,不断整理和调整教学内容,让生物学教材渗透STS教育。

(二)开展选修课教学,反映STS教育的层次性。

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选修课是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设的,它以课堂教学为主,包括实验、参观、实习、调查等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实际上,开设生物选修课在实施STS教育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与广泛性见长的必修课相比,生物学选修课中的STS教育在具有较大选择性的同时更具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第一,能根据学生的生物学方面STS素质及兴趣、爱好等,安排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生物学STS教育内容;第二,由于选修课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实验场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弥补必修课教学中渗透的不足,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三)开展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显示STS教育的多样性。

生物科技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生物学课本知识的扩展和加深,是强化STS教育的有效途径。生物学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开展科技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生物科技活动开展STS教育,这对于显示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多样性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其多样性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表现:

首先,开办生物科技讲座,介绍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介绍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介绍生物学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介绍生物学与社会的关系。

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因此,实验是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一环。

例如,在学习“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时,教师都会利用渗透装置做演示实验。但大多数教师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操作(倒置漏斗的底部包上半透膜,然后向烧杯和漏斗中分别加入清水、蔗糖溶液,并且保持漏斗内外液面高度一致),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半透膜和浓度差。这样的处理,看似水到渠成,但我认为对这一实验资源的利用是不够的,至少还可以做以下的探讨:(1)如果将小烧杯与漏斗中的液体互换,会有什么实验现

其次,开展趣味生物实验、小制作、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并定期进行展评;收集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编写生物学STS手抄报,并定期举行评比;举办应用生物知识竞赛和实验设计操作竞赛活动。

第三,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田或医疗实验室等,然后进行现场观摩和实地学习操作;利用节假日进社区、下乡村,为普通群众或农民讲解保健知识、测血压,讲解病虫害知识等,并写出实践报告等。

在生物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内容的渗透,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还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由于渗透材料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使学生既懂得了科学原理,又懂得了科学原理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还理解了这些知识在社会中的日常应用原理。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很大的益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领头学科之一,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生物科学教育中渗透STS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STS教育是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新理念,近年来已成为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文章分析了STS教育产生的背景,阐述了STS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策略、实施的方法和渗透途径。

关键词:STS教育,生物教学,渗透

参考文献

[1]粱强,赵瑞祯.利用《生物》新教材中的专题栏目实施STS教育[J].生物学教学,2005,30(8).

[2]施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35.

[3]魏景华.STS教育思想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J].生物学教学,2000.3.

[4]于海洪.我的STS观—生存与发展伦理问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20-23.

[5]周衍文.农村中学生物学课STS教育初探[J].生物学通报,1994,29(6).

[6]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1-105.

STS教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第8篇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对STS教育有了一些初步认识。下面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STS教育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 如核能开发的利弊, 基因工程带来的伦理问题,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带来了大气噪声和江河湖海的严重污染, 这些都需要人们在新形势下重新审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技术、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从这一意义上讲, 初中物理的内容本身就必须联系技术、生活和社会加以展开。所以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是深化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它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 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方法

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

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 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 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 但不要求初中的学生作出完美的解释。例如, 学习了物态的变化后, 要求学生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如何才能保留这些水分?课后可以布置探究性活动, 如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 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社会问题有充分认识, 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 在教学过程中,

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创设和采集STS教育素材, 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及生活体验进行探究,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如何用秒表和电能表测白炽灯、电熨斗等用电器的功率?如何检查电表的准确程度?如何测照明电路的实际电压?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测量。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功、电功率的理解, 掌握电能表的使用方法,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利用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

引导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如环境保护、能源危机、噪声污染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 观看录像介绍或实地参观生产某种材料的工厂, 了解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和应用情况, 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提出治理这些污染的想法。

4. 将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现

代化宣传工具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能观察到生活中容易忽略或难以细致观察的现象, 或介绍一些现代化科技成就, 拓宽学生知识面, 提高科学素养。例如, (1) 播放学生难以见到的, 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实况录像, 如航天发射、大型船闸、蒙古包外的风力发电机、小山村的水磨、激光手术等。学生从中能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2) 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如利用慢录快放展示颜料在液体中的扩散;用快录慢放展示足球受力后的形变及运动方向的变化。 (3) 播放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

渗透STS教育 第9篇

STS是科学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 与社会 (Society) 的英文单词缩写。STS教育的特点是:重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强调基本科学理论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注重教学内容与技术和现代社会的联系, 注重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学习和研究, 认识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两面性影响。STS教育的主题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教育, 还包括明确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意识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因此, STS教育是一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综合性教育。

教师可采用讨论式、辩论式、角色式、野外考察、实验、个案研究、调查报告、采集数据并分析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STS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信念。在学生进入课堂前, 教师要预料到学生可能会拥有的动机信念, 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应用那些有利于学习的动机信念, 及时纠正不利于学习的动机信念。教师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兴趣, 知悉学生今后的职业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看录像、阅读剪报、讲故事等活动, 突出强调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应用范围与应用前景。

在讲授“SARS冠状病毒”时, 笔者在课件中播放了CCTV“接种非典疫苗第一人兰万里”的新闻报道。在首批参加非典病毒灭活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4个人中, 兰万里第二个走进注射室, 却成为我国接种非典疫苗的第一人———第一名受试者注射的是安慰剂。通过计算机随机编码, 接受注射的志愿者有的编到了安慰剂的组, 有的是疫苗的组。兰万里注射疫苗之后, 没有任何不适, 而另一位志愿者又是腹泻又是发热, 怀疑自己接种疫苗后有不良反应了。学生都对“非典” (后称“SARS”) 记忆犹新, 这段报道使学生对“SARS冠状病毒”饶有兴趣, 也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2003年, 笔者就从“SARS冠状病毒”名称的转变开始, 讲述病原体逐渐明了的过程及其他相关内容, 教学效果较好。

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提出引导性问题, 并且针对问题的核心作出回答, 鼓励学生分享彼此思考的过程和心得。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归纳, 总结出共性规律, 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 发展了理性思维, 收效甚佳。

在讲授“肉毒梭菌”时, 笔者不提细菌名称, 先举了两个实例:贵州山区有一户人家, 在中秋节食用了自家腌制的豆豉后, 出现程度不等的肌肉无力、麻痹的症状;青岛市李女士在某美容机构注射肉毒毒素除皱之后, 出现眼睑下垂、看东西时感觉重影、后来眼睛出现了斜视现象、头昏等症状。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两个例子之间的共性。学生回答非常踊跃, 有的说:“他们都有肌肉麻痹的表现。”有的说:“豆豉里有细菌, 美容用的肉毒毒素就是从这种细菌里提取出来的。”此时, 笔者总结, 在调制或储藏豆腐乳、豆豉、甜面酱、腊肉、罐头、火腿肠等食品时, 如果原料或成品污染了自然界中广为分布的肉毒梭菌, 可能会产生一种毒性极强的毒素———肉毒毒素, 导致肌肉麻痹;而在给患者用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时, 发现面部皱纹线得到了改善, 于是在美容外科肉毒毒素广泛用于美容除皱。学生很容易通过自己的分析, 将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主要致病机理、临床表现等内容掌握住。笔者最后又提了一个问题:从刚才的例子中, 你们还得到哪些启发?课堂气氛更活跃了:“食品一定要卫生检疫”、“美容要到正规医院”、“自然就是最美的”、“注射肉毒毒素除皱有个体差异”……会听到很多意想不到的答案。学生对这堂课印象颇为深刻, 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不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还要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这也是STS教育理念之一。科学精神就是服从真理的精神。我国教育家、科学家竺可桢在《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一文中将“科学精神”总结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不盲从, 不附和, 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 则不屈不挠, 不畏强暴, 只问是非, 不计利害。第二是虚怀若谷, 不武断, 不蛮横。第三是专心一致, 实事求是, 不作无病之呻吟, 严谨整饬毫不苟且。后来, 他把上述三点归纳为两个字:“求是”, 认为求是精神就是追求真理、忠于真理。

在讲授“新型肠道病毒”时, 笔者就大家熟知的“手足口病”, 给学生讲述了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晓琳的事迹。刘晓琳是阜阳EV71感染疫情的最初发现者, 在2008年3月28日的交班中, 面对连续死亡的婴儿, 她连夜用电话将情况上报。而刘晓琳也是四年前阜阳劣质奶粉喂出“大头娃娃”事件的举报者和反映者。四年间, 作为一名50岁的癌症患者, 她两次做出惊世之举, 成为两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初发现者、举报者。刘晓琳的身上体现的正是一种纯正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首先表现为, 对于异常现象的好奇及锲而不舍的探究。课堂上, 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刘晓琳的事迹, 学生都很佩服刘晓琳, 认为她凭一己之力, 挽救了成千上万婴幼儿的生命, “大头娃娃”得以救治, 让可能被误诊的患儿赢得了生机, 而支撑着她善于发现、敢于说出真相的, 正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样, 学生既熟悉了新的病原, 又认识到要用扎实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在工作岗位上服从真理、不能盲从的科学精神, 同时也了解到作为医务工作者有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医学常识的义务。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在学习“抗生素”时, 笔者让学生将身边常备的抗生素带到课堂, 让几位学生念了不同抗生素的说明书后展开话题。大家公认抗生素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发现, 抗生素真正用于临床是1941年, 青霉素首先被发现, 当时在外科预防术后感染非常有效, 但如今90%以上的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而大家生活中存在一个误区, 感染病毒性感冒时, 每次必用杀灭或抑制细菌的抗生素, 这不但对治病无益, 还会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病毒感染本身就有一个自限的过程, 不治疗也会好转。我们的治疗是针对比较突出的症状, 高热、头痛或者是咽喉疼痛厉害的情况下使用对症的药物。比如, 感冒一周好了, 在这一周你可能也使用了抗生素, 但并不是抗生素发挥了效果, 而是疾病本身好转的结果。我国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的现状是:许多医生不做药敏试验、凭经验用药、预防性用药不当、静脉用药过多, 以及某些医生受利益驱动开“大处方”, 即滥用昂贵的广谱抗生素, 而药师、护士只负责配药、用药, 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 疗效成反比且产生多重耐药。笔者力图让学生多了解一些社会现实, 教育学生必须遵循用药规则, 在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更利于知识的掌握。

乙型肝炎病毒 (HB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为病毒学中非常重要的两种病毒, 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HBV感染者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而HIV在世界范围内的感染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所以, 《微生物学》教学对将来从事护理、药剂、医疗美容等职业的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意义重大。HBV知识的难点是乙肝“两对半”, 有学生仍然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在解答“大三阳”包含哪些项时, 回答成4项, 有的学生以为“有阳性就不好”。以往讲授这些内容时, 虽循序渐进从抗原讲到抗体, 从每项抗原、抗体的意义讲到几项结果阳性的判断, 但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一直集中, 教学效果欠佳。笔者布置一个作业, 让学生利用假期在亲戚、邻居或同学中做调查, 在对方同意的前提下, 将做过乙肝“两对半” (不是肝功能) 检查的朋友的化验单借来一用。笔者请搜集到有“大三阳”、“小三阳”化验单的学生讲述其检查结果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参与其中, 这样对乙肝“两对半”结果判读的理解也更进一步。比如, 知道自己接种过疫苗, 应该是表面抗体 (HBsAb) 一项阳性, 而不再会做血清学检查后看到结果有阳性就害怕。每年12月1日, 学校组织学生到街头宣传HIV的传播途径, 用已学的知识向身边对HIV一知半解的家人、朋友宣传HIV的相关知识。参与调查和宣传使学生不断把获得的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际, 不但促进了学习, 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了参与意识, 形成了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正任, 李凡, 等.医学微生物学 (第6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2]贺会玲.职业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探讨[J].成人教育, 2007, (1) .

[3]蒙妮奎·博卡尔兹.学习动机的激发原理[J].刘瑛, 译.远程教育杂志, 2006, (1) .

渗透STS教育 第10篇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STS教育,实施建议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且逐渐发展成为科学教育的一种指导思想或课程的组成部分, 统称为STS教育。STS教育是以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教育形式, 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交叉学科, 突出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系统性、交叉性和综合性。STS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种新的探索。

在我国, 中学课程的基本结构始终停留在分科教学上, 过去的生物学教学由于偏向以学科为中心, 以知识为中心, 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在教学中体现不够。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渗透STS教育思想”的教育理念, 并在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中都突出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在教学中, 教师不仅应重视生物学知识的传授, 更应重视生物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技术教育, 使科学知识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重视素质教育, 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

一、挖掘教材中STS思想的要素, 选取STS教育的内容

在我国, 由于使用的是统编教材, 没有专门的STS课程, 因此思想渗透的方式是实施STS教育的主流。即在不改变教材内容和课时计划的前提下, 适时地将教材内容中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思想向学生进行渗透。

在教学实践中, 应本着源于教材又不受限于教材的精神, 充分研究与挖掘教材中进行STS教育的要素, 多多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 进行STS教育。如在教授“酶的特点及酶的催化活性”这块知识点后, 可联系当今市场上普遍的加酶洗衣粉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围绕“细胞的全能性学说”, 引出组织培养技术在果实种植、花卉栽培、中药材培育以及医学中器官再生等方面的应用;在讲茎的结构时, 补充“果树的嫁接和修剪技术”;在讲述“河蚌外套膜分泌珍珠质”时, 引导学生了解人工培育珍珠的技术原理;关于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介绍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自1979年起在我国大面积推广以来, 已为国家增产稻谷1000多亿公斤, 增加经济收入300多亿元, 在国际被誉为20世纪农业科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结合“病毒”教学, 介绍艾滋病病毒、朊病毒、H1N1病毒的研究及人类在如何预防以及治疗艾滋病、“疯牛病”、“猪流感”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二、注重课内渗透, 使学生了解STS教育的含义

有效地进行STS教育渗透, 首先必须要学生了解STS教育思想, 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挖掘出的各种素材, 不能只在对一般的知识或应用的介绍上点到为止, 而应该围绕着教材中的STS教育素材, 着重向学生渗透“技术的发明和不断改进是以科学知识作为基础, 而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又推进社会的进步”的思想观念。

例如, 从细胞的全能性这一知识点引伸到组织培养技术上, 这就抓住了科学知识与技术的关系, 这项技术的应用在植物学领域能大大提高植物的培育速度, 在生理学、医学领域帮助解决了诸如皮肤再生等一系列难题, 从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就进一步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又如, 在介绍生物发展史的过程中, 阐述生物科学技术自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开始, 很快导致了DNA重组技术的出现, 由此使一系列诸如转基因大米等农业的、医药的产品进入市场, 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三、开展课外实践, 突出STS教育的实效性

利用课外充裕的时间, 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采用多样的形式,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 是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重要补充。课外实践为开展灵活多样的STS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还能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其参与度。

STS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决策能力, 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等。如学习“环境污染和保护”以后, 组织学生到水泥厂、造纸厂等有“三废”排放的工业区进行参观访问, 使之切身体会如果“三废”不能得到科学的处理,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危害, 以此增强对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渴望。学习这个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学校所在地附近居民区的生活垃圾污染情况等, 要求认真调查, 整理材料, 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并把自己的想法撰写成调查报告或科学小论文,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此过程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又如, 学习“真菌”以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食用菌培养基地, 带领学生进行食用菌栽培活动, 在实践中总结影响食用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并思考如何改进食用菌栽培技术。如在掌握了嫁接的有关知识后,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到学校的植物园或者实验基地亲自体验嫁接的过程。

四、通过STS教育,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问题, 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正确的引导, 而STS教育强烈地体现出社会价值和伦理在科学、技术事务中的关注。STS的价值观认为, 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社会的制约, 渗透着社会价值趋向。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不能代替有关科学、技术本质的教育, 如当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其他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及其取得的重大成果, 很快将推动新的一轮生物学科学技术的应用, 并改变人类的生活和自然面貌, 但是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和伦理问题。面对此种矛盾,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 不要把负面影响归咎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 而应相信人类既然能发展新的科学技术, 也必然能通过一定的社会机制、法律和道德规范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必将给人类带来光明的未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 必将使社会主义祖国更强大, 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STS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把科学、技术、社会在生物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了解并体会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应用, 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生物学的主观能动性, 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物学的学习中。同时, 将现代科技以及社会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及时地渗透到教学之中, 扩大生物学教学的视野, 适应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改变,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并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更加充分地观察、接触、了解社会, 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STS教育, 从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和战略要求来看已势在必行。随着课改的推进, 通过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将会更有效、更顺畅地达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汪忠, 刘恩山.生物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79—81.

[2]陈秉初, 陈志伟.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1:34—35.

[3]周美珍.生物教学中的STS教育[J].科学教育, 1995, (1) .

[4]张昕, 张鹏浩.中学生物教学中对STS教育模式的探索[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2, 3 (1) :58—61.

渗透STS教育 第11篇

科技教育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科学知识、科技知识的学习、科技活动技能、技巧的形成(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2)科技活动(过程、载体或形式);(3)科技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育人功能);(4)青少年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育人功能)等,由此看来,科技教育内容与我们学科教学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必然联系的统一体。

由此看来,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我们开展科技活动是相互促进的,互相取长补短,并不是彼此孤立的。科技活动的开展,不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相反还会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新疆兵团农四师72团中学张中参加了第九届“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航空航天模型比赛,荣获全国冠军。2009年将优先被中国南航大学录取。

我师一中高中部冷志强同学撰写的科学小论文《伊犁四爪陆龟的保护生物学调查研究》荣获全国二等奖;同时获得报送大学资格。

为此,就初中物理这门学科,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STS'’教育。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必然造成物理知识和生产技术、社会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使得学生在未来社会中难以适从,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将物理知识的教学与“STS'’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促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注重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应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规定了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STS教育的目标,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懂得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

二、注重物理知识拓展与培养科技创新的有效结合

教科书中呈现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要把这些有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每一次拓展都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要让学生对物理知识有一个质的飞跃。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第八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一节例题,介绍了试电笔的原理,它是给人串联一个大电阻。让人体中的电流变小到安全值以下,达到了使用试电笔安全试电的目的。教师完全可以介绍鸟双脚站在高压电线上而不会被电死的现象,即电线相当于给鸟并联一个小电阻,分去了大量的电流,使鸟体中的电流变小致使鸟安全。这样就将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了社会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索物理知识应用的兴趣。

三、注重课外科技活动与物理知识的有效联系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科技活动中含量高、比率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将会在课外科技活动中进一步升华。因此,物理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中去。比如:通过科技节、科技活动周、科技活动日、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的参与,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在科技作品的制作中得以运用,在实际动手、动脑中形成技能、技巧,同时服务于社会。

四、注重物理阅读材料与“STS”教育的联系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不少属于STS教育素材,例如,在进行阅读材料“电冰箱的原理”一节的阅读指导时,结合书中的示意图,介绍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同时也介绍了制冷剂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破坏了生活环境。目前无氟冰箱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材料的阅读指导,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新途径。阅读材料“我国古代的杠杆”,通过阅读,使学生知道杠杆原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巧妙的应用,而且做工精细,现在广大农村及城市的部分市场中仍然使用根据杠杆原理制作的杆秤,从而使学生感受物理知识对社会生活方方面的影响。

“学会生存。学会关心”是目前中小学教育的主题之一,也是中学物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STS教育,可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参与到社会生活的一些重大问题之中,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了解和关心社会的人。这样当他们走向社会时,就能成为关心社会、致力于社会的高素质公民。

渗透STS教育 第12篇

1 在新课导入中渗透STS教育

1.1 回顾历史, 导入新课

物理学史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科技的发展过程蕴含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它展现给学生的是:科学概念与原理、方法和手段、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科学的价值观, 等等[1]。在物理课堂上, 教师介绍与科学史有关的内容,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博大与精深, 被科学家的个人信念所吸引, 被其科学精神与态度所感动, 激励他们向伟人学习。在讲授新课之前, 可以根据新课内容介绍简单而典型的案例。

例如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时, 可以这样导入:让学生先了解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 进而介绍他们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不同观点。让学生知道亚里士多德生活在两千多年前, 对哲学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虽然他的理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错误的, 并在很长时期内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但对于其思想, 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伽利略将实验方法与数学推理引入物理学的研究中。从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 从利用直接经验到利用科学方法认识客观世界, 对于物理学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 让学生体会伽利略坚韧不拔、不断追求真理、敢于向伟人质疑的科学精神。采用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情感教育, 培养了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1.2 介绍成果, 导入新课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许多高科学技术含量的新发明、新成果、新设施进入人们的生活中,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新事物导入新课。

例如, 在讲“电磁波”时, 可以这样导入:古人用飞鸽传信, 我们用手机发短信。现在, 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手机, 电话、电视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手机与电视的信号接收都需要电磁波。那么什么是电磁波呢?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使其更加关心社会生活。

1.3 从生活现象出发, 导入新课

从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入手, 开始新课的学习,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

例如, 在学习“表面张力”时, 可以这样引入:教师:“夏天的早晨, 你会发现荷叶上或草叶上有许多露珠。同学们, 小露珠是什么形状?”学生:“球形。”教师:“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的液滴也是球形或椭球形,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学习的‘表面张力’就能解释这个问题。”

1.4 联系医学, 导入新课

物理学是医学的基础, 许多生命现象、生理过程都可以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 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物理学也提供了技术与手段。在物理学教学中联系医学, 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重视程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及求知欲, 使课堂学习成为积极情绪的体验。

例如, 在学习“附加压强”时, 可以这样引入:教师:“在电影或电视剧中, 我们经常会看到婴儿出生的镜头。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声啼哭, 为什么婴儿出生时要大声啼哭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附加压强’就能解释这个问题。”

在新课导入环节渗透STS教育, 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发其学习兴趣, 提高其科学素养。

2 新课讲解中渗透STS教育

2.1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渗透STS教育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在新课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应用科学知识认识、分析问题, 发现和寻求解释, 并予以实验检验,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2]。

例如, 在“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课中, 教师进行引导后, 让学生自己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提出假设:教师拿一个小球, 让它自由下落, 要求学生观察小球在下落过程中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学生认为速度越来越快, 教师可以提示: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那么, 这个小球的速度是不是均匀增加的呢?如果是, 就应该遵循这个公式, 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即S1∶S2∶S3…=t12∶t22∶t23…

实验验证: (实验过程略)

得出数据:S1∶S2∶S3…=4.9∶19.6∶44.1…=1∶4∶9…

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认识到伟人曾经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 获得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在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许多科学方法, 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合作意识, 提高了科学素养。

2.2 挖掘教材中与STS教育相关的内容, 渗透STS教育

教材中可以进行STS教育的素材很多, 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利用, 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 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热点问题。教学时要强调与医学相关的新发明、新创造, 强调科技发展对医学的巨大推动作用。在新课讲授中渗透STS教育,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2.1 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物理知识

在讲“杠杆”时, 可以把教材内容向外延伸, 向学生介绍杠杆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些工具, 如剪刀、电扇、水龙头、钓鱼杆、扳手等都是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

2.2.2 与社会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物理知识

在讲“能量”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能源问题。虽然我国地大物博, 但能源的人均占有率很低, 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严重短缺, 能源结构不合理。进而向学生介绍太阳能、生物能、水能、核能等, 让学生了解哪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从而懂得节约能源。

2.2.3 与科技相关的热点问题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提到纳米技术, 那么什么是“纳米”呢?在讲“长度单位”时, 向学生说明1纳米等于10-9米, 然后介绍纳米技术, 让学生了解纳米技术在生产、生活及医学中的应用。

2.2.4 与医学有关的物理知识

在讲“粘滞性液体的流动规律”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人体内血液的循环过程。让学生知道血液是种特殊的粘滞性液体, 与普通的粘滞性液体不同, 是一种悬浮液, 血浆中悬浮着血细胞, 血管壁也与硬性的管道不同, 具有弹性, 可以收缩和扩张, 并受神经与体液的调节。然后, 让学生用粘滞性液体的流动规律来分析: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流速与压强的变化规律。

在新课讲解中渗透STS教育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把相关的社会、科技、哲学思想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记忆之中。

3 课堂练习渗透STS教育

随着对STS教育研究的深入, 在课堂练习中关于STS教育的习题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与STS教育有关的习题有以下几种。

3.1 自然现象型

冬天大雪后, 人会感到周围很寂静。下列解释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是因为大雪后, 道路上行驶的车辆减少, 噪声减小。

B.是因为大雪后, 大地银装素裹, 噪声被反射。

C.是因为雪是疏松的, 有很多空隙, 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D.是因为大雪后气温较低, 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正确答案:C。

分析:声波在到达积雪时小部分被直接反射, 大部分进入雪中的小孔 (在许多小空间里反射减弱) , 能量被吸收了, 声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消耗了能量, 所以人会感到周围很安静。同理, 大会堂和音乐厅的墙壁一般会做的凹凸不平, 以增加声波的反射来减少混响。

3.2 技术应用型

关于超声波或超声波应用的说法中, 不正确的是 () 。

A.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原理清洗牙齿。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可以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探测海洋深度。

D.可以利用B型超声仪检查身体。

正确答案:B。

分析:声波产生的条件:声源与介质。所以, B是错误的。

3.3 日常生活型

“人面桃花相映红”中“桃花红”的原因是 () 。

A.桃花本身能发出红色的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C。

分析:具有一种颜色的物体只会反射此颜色的光, 所以才有绿叶红花。例如, 在一间密闭的屋子里, 放着一盏绿灯, 还放着一朵红花, 大多数人认为这朵花看起来还是红色, 或者是绿色和红色结合起来的颜色, 而实际上, 这朵花变成了黑色。原因就是没有其他可以反射的光线来体现它的颜色。桃花主要反射自然光中红色频率的光, 其他频率的光几乎都被其吸收, 所以, “桃花红”。

3.4 数据计算型

我国“神舟”四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起飞时的质量是4.05×103 kg, 推力为1.35×105 N, 求运载火箭起飞时的加速度。

分析:这是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合=ma的计算题。对火箭进行受力分析, 火箭所受的合力为F合=F-mg, 题中告诉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质量与受到的推力, 把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变形得:, 就求出了运载火箭起飞时的加速度。

3.5 医学应用型

有一位外伤患者, 某段血管的外周阻力是1.6×108 Pa·m-3/s, 血压是1.36×104 Pa, 由于此血管外部破损但长度不变, 血压变为2×104Pa, 求患者的心输出量增加多少?

解:根据泊肃叶定律得到:

破损后增加的心输出量为:Q2-Q1=1.25×10-4-8.5×10-5=4×10-4 (m3/s) 。

分析:这是利用泊肃叶定律公式的计算题。在医学中常常用这个公式分析心输出量 (Q) 、血压 (ΔP) 与外周阻力 (R) 的关系。此题中的外伤患者由于血管外部破损使血压发生了变化, 但血管外部破损后长度不变, 说明外周阻力不变。利用公式可以算出该患者血管破损前后的心输出量, 而用破损后的心输出量减去破损前的心输出量就是心输出量的增加值。

参考文献

[1]王建国.STS教育中的医学科学史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2) :109.

上一篇:家电零售企业下一篇:意识形态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