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成因和功能

2024-09-13

语用成因和功能(精选2篇)

语用成因和功能 第1篇

对于“语境”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传统意义上的语境是指干预语言理解的诸多因素,比如上下文、交际场合、目的、话题、交际者等。有些学者将这些因素称为具体语境,即存在于话语中的客观因素。Sperber和Wilson(1986,1995)指出,语境是一种心理构建,是受话人对世界的假设集,除了一些客观的具体语境外,所有的期待、科学假设、宗教信仰、对事件的记忆、总体的文化假设等都是语境的范畴。这是具有认知性质的语境观,即:大脑中储存的对世界的事实和假设构成了一个人的认知环境,当交际发生时,为了理解新信息,我们往往要有选择地运用和理解与话语相关的旧信息。这部分被选用的信息就是理解话语的认知语境。而根据认知隐喻理论,隐喻的运用是通过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来实现的。隐喻意义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对隐喻的理解便是通过调用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来实现的。

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根据关联理论,语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话语的信息不能提供足够的语境帮助交际者对该话语进行理解时,交际者必须在交际过程中不断补足和扩大认知语境才能找到与该话语的交际意图相吻合的语境假设。认知语境的补足和扩大包括三个范畴:背景知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几个范畴的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世界百科知识,并以图式为单位保存。图式的内部成分由于新信息的输入得到激活或相关部分的激活,从而获得理解的途径。

认知语境的动态性使隐喻的运用和理解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相对于以源域和目标域原有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而言,以说话者新发现或想象出来的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更加体现了隐喻认知的创造性,其创意源于说话者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往往产生于一定的认知环境和语用环境。

二、隐喻的解释功能

1. 隐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其解释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用人们熟知而具体的信息来理解抽象的新信息,这一功能在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人类概念系统中的很多基本概念都是隐喻性的,例如,“Life is a journey”,“Love is a rose”,“Time is money”这些基本隐喻存在于人类概念系统中,对交际及文学作品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诗歌The Road Not Taken中就体现了“Life is a journey”这个基本隐喻的运用。另外,在西方文化中,love和rose经常被联系起来,这正是因为二者具有相似性,即二者都是美好的事物,但同时也很容易让人受伤。隐喻的解释功能正是让人们从较熟悉的隐喻载体出发,逐步接近新概念。例如,the black box用来指大脑,因为将大脑比作机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某些特征和工作机制。

2. 习语的运用也体现了隐喻性思维。中西方文化中都有很多关于动物的习语,通过习语中的隐喻来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或者是达到生动而幽默含蓄的表达效果。例如,“You can no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正是表达中文中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意思,而“Every dog has his day”则用来表达“每个人都有成功之时”,“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则用来表达“揭露真相”之意。人们在使用动物习语时都无意地使用了隐喻,不仅使表达更加形象和委婉,而且丰富了语言文化。

三、隐喻的构建功能

1. 隐喻能创造新的意义,表达出新的思想。

隐喻除了可以基于相似性起到解释的作用外,同时还可以创造两概念之间的共同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新的隐喻让我们注意到一些事物以前不曾注意到的方面。我们能够给我们过去的经验、日常活动赋予新的意义。例如,在新的隐喻“Love is a collaborate work of art”中,它向我们展示了love积极的方面:合作、共同的责任、需要共同创造和维系等等。隐喻的构建功能还运用到科学领域,例如,计算机科学中的“病毒”(virus)概念是生物学中“病毒”的隐喻化;“互联网是高速公路”这个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互联网”这个本体在许多方面符合“高速公路”这个喻体的特征;计算机领域中的“菜单”、“路径”、“拷贝”、“桌面”、“文件夹”、“回收站”、“聊天室”等术语早已超出了它们所属的范围,被用到新的领域,赋予了新的含义。另外,人们还同过隐喻手段来认识新事物,建立新概念。例如,“An atom is a solar system.”对原子的描述中也运用了隐喻,即原子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被许多带负电的电子包围,电子按一定轨道运行,其结构如太阳系结构一样,因此这一隐喻对原子内部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发现及阐释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隐喻的运用给我们认识新事物提供了新视角,在构建新的理论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 构建内涵意义。

在分析上述二功能时,我们主要是从认知这一思维层面来着手的,主要展现隐喻在人类认识世界、概念化经验和构建新意义方面的作用。但仅从认知的角度来看是不完善的,因为语言的一个很重要功能是交流,而隐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在说话者和听者之间构建一定的内涵意义,这也是其构建功能的重要体现,这也就是从语用的角度来分析了。当说话者使用隐喻时,他的话语中包含有一定的内涵意义。他之所以选择隐喻而非直白的表述,是因为隐喻可以让人通过对喻体的联想对说话者的话语有一个全方位、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当我们听到“××人是只圆规”这个句子时,我们会马上联想到圆规的一系列特征,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和要表达的意思,比如:为人圆滑,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很势力,既坚持原则又很灵活等特征。然而,当我们在大脑中产生这些联想时,往往还会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说话者的口气来选择和确定隐喻所传达的意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隐喻的运用不仅仅单方面涉及说话者,同时也涉及听者的理解力。只有双方对同一隐喻都有很好的理解,这个隐喻在谈话中构建内涵意义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四、结语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新的事物和现象将会不断出现,因此人类需要通过跨概念的隐喻思维来联系已知知识,从而达到认识和表达新事物的目的。同时,隐喻思维的运用还可以构建新意义,使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和形象,在特定的语境下还可以达到委婉表达的效果。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通过充分培养和运用隐喻思维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的创造力和理解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的单一学习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在课堂上通过带动隐喻思维的语言的运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现代隐喻理论明确地把隐喻理解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隐喻的运用离不开语境,本文主要从语用一认知的角度探析在特定的语境下隐喻是如何实现其解释和构建功能的。

关键词:认知语境,隐喻,解释,构建功能

参考文献

[1]G.Lakoff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95.

[3]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语用成因和功能 第2篇

因此, 公益广告也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课题。国内的相关研究已有很多, 但大多数研究者都从社会学及多模态角度进行分析, 如张倩从多模态角度对公益广告进行话语分析;夏欣林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公益广告用语进行探析;杨平对公益广告语中的隐喻进行分析等等, 而本文运用语用学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对12则公益广告文本进行语言学分析, 探索其达到和读者产生共鸣及宣传感召力的语言学方法。

1 语料及分析理据

本研究以“汇聚力量, 传播文明”这一主题中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公益广告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前12则公益广告作为分析文本。公益广告是面向全体公众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 不以盈利为目的, 而是为形成良好的公益生活秩序和基本的公共道德准则, 并直接为公众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服务的广告形态。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 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宣传手段, 通过文本来进行社会宣传, 读者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和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及公共道德的提升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要想吸引读者并与之产生共鸣, 都需要一定的话语策略。所谓话语策略, 指的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话语实践以达到某一社会的、政治的、心理的或语言学的目的。 (彭宣为, 2000) 对于公益广告, 选择正确的话语策略, 可以达到与读者的心灵碰撞并与正确感应读者的目的。本文所涉及的话语策略主要有:指示语、及物性、信息提示策略。

指使语策略。指示语就是表示指示作用的词语, 分为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称谓指示语等。称谓指示语是指通过对人的称谓显示其社会身份地位, 空间和时间指示语包含多种表现形式。指示语多用来表明人和社会及人和时间语境和空间语境的关系。

及物性策略。及物性是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Halliday将其划分成六大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物质过程包含身体动作, 即“做事”。心理过程即描述内心世界的思想、喜好、欲望和感受等的过程。关系过程是反映事物与事物之间所处的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就是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存在过程表明事物存在的状态。

信息提示策略。Halliday认为主位在语言语篇功能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小句的第一个成分, 是信息交流的出发点和基础平台, 对主位的不同选择体现出不同的意义。主位分标记性主位和无标记性主位。无标记性主位指传统语法中的主语同小句中的主位同一, 语序正常;标记性主位指传统语法主语和主位不能做同一认定, 小句中主位位置由其他成分占据。

2 文本分析

通过分析12则广告, 发现以上三种话语策略分别由代词、动词及主位来实现。

2.1 公益广告文本中的代词

在公益广告文本中, 可以发现大量的人称、空间指示语, 例如:

(1) 有人曾这样问过我, 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 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陋习……我相信, 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离我们很近很近, 有时候, 文明离我们只不过是10厘米的距离……

(2) 文明就在身边, 文明从这里传递, 心心相传。

(3) 学雷锋, 就是每一天为别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帮助我们身边的人, 让他们快乐, 然后我们自己也快乐……我们用我们的方式把它延续……

(4) 你的第一场演出, 你的毕业典礼, 你事业的低谷, 你的人生大事, 你生命的延续, 在你生命的每一重要时刻, 无论是悲是喜, 无论荣辱, 无论是风是雨, 也不论阴晴, 他们都不曾缺席, 他们的晚年, 至少让你的关心也不要缺席, 关怀空巢老人, 有机会, 请多出席。

句 (1) 中“我”“我们”是人称指示语, 广告语中没有明确指明社会公众的每一个人, 而是连续用我和我们表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无论是你或是我, 只要是生存在这个社会就要改变我们的陋习, 文明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用这些代词拉近了说话者 (濮存昕) 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让读者有一种亲切感, 仿佛这是读者和濮存昕一致的心里准则, 减少了命令口气的强迫感, 无形中就给大众行为文明提供了强大动力。

句 (2) 中“这里”是空间指示语, 指代文明行为就从当下, 从此地开始, 从人们做每件事情开始, 体现了文明行为的刻不容缓, 让读者有了立刻行动的意识及紧迫感。

句 (3) 中“雷锋”是称谓指示语, 表示我们要学习的对象, 用雷锋这个我们熟知而又服务社会的典型代表来感召社会公众, 既体现了雷锋的社会价值又最大化地激发了读者即公众的服务社会的意识。

句 (4) 中“你”和“他们”都是人称指示语, “你”指代的是人们的孩童时代, 而“他们”指代父母年老的时候, 用“你”和“他们”, 拉近了说话者与读者的距离, 也间接表明社会公众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孝顺老人, 以此号召大众学会感恩, 关怀空巢老人。

此类指示语的运用, 不仅仅可以拉近读者和说话者的距离, 让公益广告以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口吻传递着社会价值观。

2.2 公益广告文本中的动词

12则公益广告文本中共有70个小句, 依据及物性中动词过程的划分, 该文本中动词过程使用情况如表所示。

从表可以看出, 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居于前两位, 分别有21个小句和18个小句, 各占全文的30%和25%, 而关系过程的比率也比较大, 有14个小句, 占全文的20%。请看例句:

(1) 我是郭明义, 鞍钢齐大山铁矿工人, 1989年, 我第一次开始献血, 每年都得献, 1994年, 我捐出了300块钱, 给一个失学的孩子。我虽然捐助了300多个孩子, 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帮助, 后来, 我的工友还有很多人一起帮助孩子, 我们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 大家一起献爱心, 做好事。有人说我是郭傻子, 问我做那么多事情图了啥, 图啥?我说,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2) 能用日光, 不开灯;能骑自行车, 不开车;能用风扇, 不开空调, 选择低碳, 绿色生活。

句 (1) 中共有7个小句, 包括两个过程, 分别是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捐献”“帮助”“成立”等五个物质过程表明了郭明义热心帮助他人的义举, 可以让读者对郭明义帮助他人的思想有清晰的认识;“是”等两个关系过程在向读者介绍这个乐于助人的人是郭明义, 而且还得到了“郭傻子”的外号, 但他依然坚定地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给人民大众树立起时代的道德标杆。句 (2) 中四个小句, 三个心理过程, 将节约的号召更委婉地向大众传达, 让人更容易接受并以此为行为标准, 可以达到公益广告宣传文明道德风尚的作用。综上所述, 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均有陈述客观事实的作用, 可见公益广告文本非常侧重介绍各种事实以此来树立典型代表来激励大众, 而心理过程侧重施动者的心理体会, 这几种过程的运用可以让公益广告和公益广告的受众之间产生互动, 更能吸引大众用广告中倡导的文明行为规范自身。

2.3 公益广告文本的主位

标记性主位在公益广告文本中使用, 需要突出强调某种情感时, 标记性主位被选则并突出, 如:幸福的印记, 成功的印记, 思念的印记, 甜蜜的印记, 成长的印记, 别让酒驾毁了您的幸福, 关爱生命, 文明出行。

这则公益广告用了标记性主位, 标记性主位的运用对强调的事件加以突出, 使读者对特定的事件加以注意并产生敬畏之感, 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但对于大部分公益广告来说, 标记性主位的运用还不够。

2.4 公益广告文本的语言学特征

公益广告文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感召大众用文明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通过对公益广告文本中代词、动词及主位使用情况的分析, 笔者发现公益广告文本有以下语言学特征:

1) 大量人称、空间指示语的使用拉近了说话者和读者的心理距离, 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觉, 激发出读者要加入到文明人行列中的动力。

2) 及物性过程中大量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的使用, 给人民大众树立起一个又一个服务社会的典型, 令读者心生敬畏, 心理过程的使用更加委婉地号召大众从现在起用文明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3) 有一定数量的标记性主位被选择使用, 突出强调了社会热点事件,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3结语

通过分析公益广告文本中话语策略的使用情况, 发现公益广告更多的用人称和空间指示语, 增强了与读者的互动。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占有很大比重, 既阐述了客观事实又不以命令的口气与读者交流, 委婉地和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 模拟读者心理, 注重读者的心理感受。多用标记性主位, 突出社会热点问题引起读者关注。这表明公益广告注重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以达到传递社会正能量和文明规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Discou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3.

[2]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43.

[3]彭宣为.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生态示范区规划设计下一篇:特色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