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复习备考工作

2024-07-27

高三数学复习备考工作(精选9篇)

高三数学复习备考工作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高三数学复习备考工作,定位策略

近年来, 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新课程的逐步实施, 高中教育的普及和城市学校的扩招, 农村普通高中招生越来越困难。农村学校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的状况一时不能改变, 要想一下子将他们的数学水平提高到理想的高度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要面对现实, 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 摸清找准他们数学上的薄弱环节, 针对他们的实际状况, 采取切合学生实际的复习方法, 因材施教, 做到靠船播篙, 稳扎稳打, 指导和帮助学生搞好复习备考, 使学生取得高分或有效提高能力。我认为,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放低起点, 求稳求实

在复习内容上, 初中数学是高中数学的基础, 诸如方程 (组) , 二次函数, 因式分解, 平面几何中的有关知识, 于是, 我结合高中内容, 穿插复习初中知识, 在复习方法上, 按照课本顺序, 从最基本的概念、公式、定理、性质开始, 由易而难, 循序渐进, 力争帮助学生清理知识体系, 查漏补缺, 按大纲要求将各知识点逐一扫描, 逐一过关, 逐点落实。在农村学校中, 很多学生因为因式分解不熟练, 导致解方程、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很难掌握;在圆的方程中, 由于圆的性质没有掌握, 因此在解决圆与直线位置关系时遇到很大的麻烦。仔细复习初中内容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二、重视教材, 务实基础

强调课本的重要性, 课本是“本”, 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与基础。历年高考都强调以课本为依据, 课本中的结论、定理与性质都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几年高考题目中, 常以课本定义、定理变换模式, 加以判断;以课本例题、习题变换条件, 加以求解与证明。因此, 在复习过程中, 以课本中的部分的例题和习题为原形设计例题和练习题, 在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熟练程度的同时, 引导学生重视课本例题、习题的合理再利用, 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举例如下:

例1:如果用a千克白糖制出b千克糖溶液, 则其溶液浓度为。若在上述溶液中再添加m千克白糖, 此时溶液的浓度增加到, 将这个事实抽象为数学问题, 并给出证明。

分析:显然, a, b, m都是正数, 而且a

解: (同课本略)

事实上, 在复习过程中, 除了课本上的比较证明法外, 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分析法、综合法证明,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若将题设条件ab, 结果会怎样?

变题一:已知a, b, m属于正整数, 并且a>b, 求证:

证明:略。

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两个例题的实质是什么?它反映了真假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数, 其值增大、减小的性质。

变题二: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板面积, 但采光标准, 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比不小于10%, 并且比例越大, 采光条件越好, 则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板面积, 采光条件 ( ) 。

A.变好 B.变差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选A。因为

三、一题多解, 活跃思维

一题多解, 从不同角度思考, 用不同的方法或形式解题, 这样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求和欲, 引起兴趣, 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过点 (1, 2) 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 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 B两点, 当AOB的面积最小时, 求直线l的方程。 (必修5, P90, 例3)

分析:已知一点, 可求直线的斜率, 或另一点, 又由已知条件可知, 直线l与x轴, y轴相交于A, B, 因此可设A (a, 0) , B (0, b) (a>0, b>0) , 即求a, b。如何求解?即如何应用AOB的面积最小这一条件。

解法一:由题意可设直线斜率为K (K>0) , 故直线方程为y-2=k (x-1) 。

当且仅当-k=, 即k=-2时取“=”。

因此当AOB的面积最小时, 直线l的方程为y-2=-2 (x-4) 即2x+y-4=0。

解法二:设点A (a, 0) , B (0, b) (a, b>0) , 则直线l的方程为

由题意点 (1, 2) 在直线l, 所以=1=1 (后面同课本, 略) 。

解法三:由=1得ab=b+2a

由基本不等式得ab=b+2a≥

解得, 即ab≥8。

当且仅当b=2a时, 即a=2, b=4时取等号 (后面同课本, 略) 。

解法四:由=1, 得b=>0, 即a>1

解法五:由=1得a= (后面同解法四) 。

通过比较分析, 学生能够明确各种解法的运用场合和缺点, 能够比较解法的优劣, 从中选择出最好的解题方法, 从而提高解题技能。

四、精讲精炼, 提升能力

在高三复习中, 教师也要注重布置适当的作业, 在批改作业中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再讲解, 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在上课讲课时, 坡度缓一点, 每步之间的推理, 尽量照顾到基础较差、反应较慢的学生, 切忌太大地跳步, 对于过去学生学过但容易遗忘、忽视的知识, 多做“搭桥”工作, 同时随着复习的深入将这些“桥”有意识地逐步减少, 以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师在选择习题时, 要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但不能被动地去迁就学生, 而要比学生的实际水平高一些, 使学生通过认真思考, 方可解决, 从而不断地促使学生逐步提高, 否则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开始时, 可让学生做一些比高考题难度低一点的练习, 以后逐步加深, 这样从较低的起点出发, 采取较小的坡度促进, 从较小的难度入手, 步步落到实处, 步步练出效果, 慢慢积累, 逐步提高。

五、“逼”学生“动手”, 将“练”字落实到位

学生在做题时常常会眼高手低, 浮而不实, 很多学生会做, 但写不出或书写不规范, 这些学生经常看题、想题, 满足于知道怎么做就行了, 而不喜欢动手规范地书写完整的解题过程。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 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大脑的加工, 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表达到位, 这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弱点。为了狠抓表达规范, 我们在试卷上给学生留够答题位置, 要求学生必须动手书写, 完成后上交。老师全批全改, 还给予一定的批注, 这样做老师虽然比较辛苦, 但有利于将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情况。抓细节, 抓书写和表达方面落实得比较到位,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同时提升。

以上是我在农村中学数学复习备考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我在复习过程中, 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狠抓基础, 抓课本, 抓落实, 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核心, 它需要我们踏踏实实, 一步一个脚印, 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参考文献

[1]杨正勋, 朱月祥.高三数学复习的几点做法[M].中国中学数学教师优秀论文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205.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第2篇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不离课本;以纲为纲,不离大纲”的精神,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力求知识系统全面,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整合知识结构,提高分析能力,把握重点难点,力求做到以点带面,点、线、面结合,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列出大的结构、线索,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关注新闻,关注时事热点问题,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团队精神。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奉献精神。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把高考摆在第一位,顽强拼搏,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情感教学精神。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师不必不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做到教学相长,各尽其妙。

4.精益求精精神。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精讲精练,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细如发丝儿”,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答题也是一种能力,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考场如战场,要“有勇有谋”,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大胆探索,求证历史,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注意纠错防偏,提升理性认识。

4.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每遇大事须静气”,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守住自我,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按高考要求时间对学生加强训练,把学生应试生物钟调到最佳状态。提醒学生考前要保持充足的睡眠,用唱歌、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自己,同时注意合理营养和饮食卫生,预防疾病发生,加强体育锻炼,养精蓄锐,从容不迫地参加考试,稳扎稳打,正常发挥。告诉学生考试时保持一种好心情、一个“冷”头脑和一颗自信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数学复习备考的方法研究 第3篇

(一)从复习要点出发,设计简单题型

考试是大众化的考核,所以在进行考题出题时不会出现过多太偏太难的题型,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基本知识点的掌握.在数学考题中,不论任何题型,基础分占据题型总分60%以上,学生掌握了基础的题型,在考试过程中不马虎,数学100分以上是可以达到的.所以,不论教师、学生都应该注意基础题型和知识点的掌握.比如说函数值域求法的掌握,这在以后三角函数、周期函数和初等函数学习中都是最基本的知识掌握点.

(二)进行多样化题型训练,进行变式结构讲解,让学生在多变的题型中认识到问题的本质

作为老师,总会教给学生从整个问题中提炼题型本质和知识点范围,因为任何题型永远万变不离其宗,只是转换了表达方式或者问题的要求表述.这就要求在高三的数学复习过程当中,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在多样性的问题提问中,能够开拓思维,提炼问题本质要求,降低题目难度.

(三)熟悉考试考点,针对性地进行题目训练

高中数学的知识点、重难点、试题中所占份额、基本题型,经验的教师对于这些是有着心理预估的,所以教师可以在高三复习过程中,针对考试考点,进行题型设计,从基础题到能力型应用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题海战术的运用下,形成思维习惯,进行能力提升.

二、从复习进度出发

(一)对复习进度有规划

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做到全部整体的统一,不仅有利于教师间的交流,也容易对学生的实际现状进行分析,统一的进度能够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做到扎实有效,以教材为根本打好基础为后续的复习提供保障.在第二轮的复习中重点进行题型复习,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数学阶梯能力,并在复习过程中培养数学思维的形成,对题型有一定的掌控性和理解力,从问题出发看到根本,做到审题准确,在解题思路上要明确步骤,可能性的问题考虑周全,力求最正确的解答.

(二)关注学生,课堂教学把握节奏

高三的教师总会有“复习课难上”的体会,太过细化的讲解,会有同学放弃不听,可是条条框框地分析,又有学生跟不上节奏.所以,教师应该关注班级学生整体状况,从大部分学生的听课需求进行讲解,如若不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只按自己的教学进度和授课方向走,不仅费时,而且达不到效果,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对高三的复习没有丝毫提升.

(三)重视考试讲评课

高三复习中面临最多的就是考试,考完试之后的点评在复习中极为重要,也是被规整进教学进度的,可见讲评的重要性.教师对学生在课堂授课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日常复习中可能判断会有所偏差,但考试中的答题现象是最明显的表达,教师可以在其中看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不足和误区,以及整体性地分析大部分学生的易错点和应试过程中容易漏掉的知识点.通过考试可以分析出问题,并在每一次的考评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多次考评之后,对于易错的知识点和题型,教师和学生都有大概的方向,这对于复习质量的提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从应试技巧出发

(一)明确自我定位,有舍有得

应试教育针对的是所有学生,最后面的大题和附加题虽占总分分值,但在设置题目时是为了拉开成绩差距,以及给数学修养极高的学生设置的.所以,为了保证得分情况,在习题练习时,大部分学生应该从基础知识出发,重视基本得分点,将中低档的题型明确定位,反复练习,尽量做到熟能生巧,一眼从题型看到问题本质,巩固基础知识,得到卷面中的送分值.然后在中低档题型有百分百保障的时候,建议再去进行偏题和难题的训练.

(二)思路清晰有序化答题,作答合理掌握得分点

拿到考题时,先不急于书写卷面,不管心理定位上是基础点还是考试重难点,都要在脑中勾画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在演算纸上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卷面书写,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要点明确,合理化作答,不可过省过繁,掌握得分要点,规范化书写.

结束语

数学是偏逻辑性的科目,总体的考试题型和解题思路在熟练之后也就那么几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题型理解能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有在应试过程中,不仅要在知识点上拿到分值,还要注意应试技巧.

参考文献

[1]施益军.高三数学复习的方法与策略[J].中学数学月刊,2014(01):44-45.

[2]邸振.刍议备考复习新方略——谈高三数学复习[J].中学数学杂志,2012(S1):55-56.

高三数学复习备考工作 第4篇

第二轮高三数学复习,但多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基础已过关,放松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等的学习和研究。而是去大量做题,导致很多同学身陷题海,不能自拔,其主要原因就是“学而不思”,数学题目是高三数学知识的载体,平时养成思考、总结的习惯,自己对数学题分析能力会提高。

“学而不思”在高三数学第二轮的复习中几种具体表现:上课听懂了,课后作业不会做;对高三数学题有“未曾相识”的感觉;只会朦胧做出高三数学题,却讲不出其中原因;对总结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缺乏;粗心是犯同样的错误的最好解释。这就是你的高三数学第二轮复习中,阻滞你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又一个大敌。

高三数学复习备考工作 第5篇

一、良好沟通增强自信

心理学实验表明, 良好的沟通可以让我们吸收到新信息, 还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热情、信任, 这些良性的结果必定增强一个人的信心。在高三教学中, 笔者非常注重和学生的交流。

1. 对学生真诚、平等。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觉得教师是真心帮助他的, 是值得信任的朋友, 学生才愿意把心里话掏出来, 遇到问题愿意找教师倾诉。当学生能对教师喊出“理解万岁”时, 学生就会对教师充满信心, 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2. 善于聆听。

和学生交流过程中, 做一个聆听者, 听他们把自身的想法说出来, 感受他们的喜与悲, 再以商量的语气指出其问题, 提出改善建议。笔者发现这样的交流, 效果更好。

3. 充分准备, 有的放矢。

学生在复习中效果不佳, 原因是多方面的, 像基础不扎实、方法不对头、计划不合理等等, 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一样, 所以谈话要有准备, 有针对性, 要考虑学生的认受性。如对爱钻牛角尖的学生, 一定要对其谈话内容去伪存真, 使其心服口服, 这样, 教师提出的改善措施他才能接受。

4. 要选择好的时机。

抓住时机, 能提高沟通的效果。比如每次测试后, 学生因自己成绩不理想而失落时, 教师必须及时介入, 使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解”时豁然开朗。

在谈话中, 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分析问题注意切中要害, 让学生信服, 让学生感受到, 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并不孤单。进而增强对教师的信任和对自己的正面评价, 调整状态, 继续迎接挑战。

二、正确方法增强自信

增强学生信心最好莫过于让成绩说话, 因此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上给予指导。在备考中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 结合考点, 引导学生逐个梳理知识点, 帮助学生区分易混易错点, 扫除知识盲点, 夯实基础。

2. 指导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每复习完一框题, 笔者就让学生归纳出本框题的知识框架;每复习完一课书, 就让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框架;每复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知识板块, 就让学生归纳出本单元或本板块的知识框架。要求学生平时看书时结合框架去看, 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3. 结合各种测试, 和学生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

指导学生通过题目和材料的关键词明确答题的范围和方向, 有效切入教材知识点;知识点表述要完整;不同要点分序号作答;规范答题模式;等等。正确复习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这样学生的信心自然就增强了。

三、体会成功增强自信

挫折虽然会使人失去信心, 但另辟积极的途径却可使它转化。在复习备考中, 学生做错了题, 笔者不是给予指责, 而是找出其中有代表性的错题, 依据考纲的要求将题目适当变形, 或降低难度, 或变换设问角度, 让学生重新做一遍, 再对比讲评, 让学生分析原因, 提醒自己。在周考中有这样一道主观题:结合材料一、二,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分析怎样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一些思维灵活的学生就知道把材料结合起来审题, 能够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等角度去解题。但相当多学生不会解题, 他们对教材中关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容感觉模糊。于是笔者把题目做了这样的处理:运用经济生活知识, 分析材料体现了经济生活的哪些道理。然后让学生去做, 结果很多学生都能从材料的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大部分学生都能答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知识点。这样既能掌握考点知识, 又能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

四、赏识增强自信

高考复习, 时间长、任务重、考试多, 学生要没坚韧的毅力和信心就容易放弃。笔者在复习中时常抓住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 给予强化, 增强其自信。主要做到:

1. 正面评价。对学生坚持以正面评价为主, 肯定其优点, 让学生感受到爱心。

2. 创设情境, 让学生表现自我。

我班有位学生选择题做得非常好, 但他的主观题却是答得一团糟, 缺乏条理、知识点不完整、口语化严重。笔者便安排他在班上讲评选择题, 让他感受同学敬佩的目光, 再向他指出缺点和提出相应的要求。该生爽快地接受了大家的建议并付诸行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该生主观题答题明显改善, 人也更有自信了。

3. 坚持适度原则。

表扬学生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前进, 所以每一次表扬笔者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 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从而增强自信。

五、正确的计划、目标增强自信

制定复习计划是高考复习必不可少的一环, 没有计划的复习一定是低效的。但有些学生制定的计划是不可操作的, 笔者曾有个学生在制定政治学科复习计划时精确到每天几点到几点干些什么, 根本实施不了。所以, 在学生制定复习计划时, 教师可提出些指导性意见。

1. 两周左右把政治教材的知识框架复述一次, 防止时间过长而遗忘。

2. 睡觉前花几分钟把当天课堂复习的内容回忆一遍。

3. 每天自己安排一至两题高考题型训练, 练习解题。

有计划还应有目标,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次测试后, 笔者都会针对学生的成绩和学生个别分析, 朝高考总目标的方向、对学科阶段性复习做出安排, 帮学生明确下一阶段要做好什么, 怎样去做, 以增强其信心。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策略 第6篇

一、复习中坚持“三步走”的策略

第一步是单元复习。这轮复习可以贯穿“以本为本, 不离课本;以纲为纲, 不离大纲”的精神, 狠抓课本内容的掌握, 力求知识系统全面, 为学生打下良好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万丈高楼平地起”, 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就犹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谈不上更深层次的提高。

第二步是专题复习。该轮复习应力求详略得当, 重点突出, 条理清晰,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整合知识结构, 提高分析能力, 把握重点难点, 力求做到以点带面, 点、线、面结合, 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具体方法是: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分成若干模块, 列出大的结构、线索, 例如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国别史等。要求学生用结构主义学习法, 把一册书的结构、线索、重点难点整理在笔记本上, 像研究作战地图一样每天细看, 找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实现知识的点—线—面全面掌握。

第三步是关注社会热点、焦点, 查漏补缺。高考命题向来不回避热点问题, 近几年的命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特色。教师可通过网络关注学术研究动态, 关注新闻, 关注时事热点问题, 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 通过电视多看跟历史有关的历史记录片, 这样才能敏锐地去感受高考, 才不至于走错方向。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 如台湾、反恐、军国主义、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环保、科技、西部大开发、教育和税制改革、人类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等都是近年高考的亮点。在复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课本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 同时充分挖掘高考信息, 做好猜题押题工作。2003年的大陆政策、2004年的商鞅变法、2005年的丝绸之路、2008年的明清统一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这些高考内容我们都猜到了, 从而为学生高考获胜助了一臂之力。

二、教学中做到“四精神”

1. 团队精神。

发挥历史教师的集体备课作用, 做到资源共享。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赛过一个诸葛亮”正体现了这一点。

2. 奉献精神。

要求自己勤备课、勤钻研、勤下班、勤辅导, 以“责任重于泰山”来警示自己, 把高考摆在第一位, 顽强拼搏, 力求在教学上有所建树。

3. 情感教学精神。

教学中教师仅起引导作用, 学生才是主体,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并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激励他们, 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师不必不如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等, 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在能力, 做到教学相长, 各尽其妙。

4. 精益求精精神。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在讲解中决不能泛泛而谈, 而是要精讲精练, 有的放矢, 详略得当, 力求恰到好处。如关于台湾问题可从两方面进行讲解, 一是从历代中央政府与台湾的关系和采取了哪些有效管辖措施入手, 二是从台湾今日现状之历史原因来分析, 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

三、备考中确保“五到位”

1. 复习中力求知识点到位。

有位资深的历史教师曾说过“历史的学习要粗如大瓮, 细如发丝儿”, 粗是指知识的大要如树干, 发丝指知识的细微如末梢儿。复习中要求学生把课本中的目录、插图、地图、彩页、注释、编写说明、大事年表仔细地研读, 对课文的编、章、节、目、大小字部分的每一个标题、子目、段落、语句、措辞等仔细地琢磨、品味, 对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篦梳几遍,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点。

2. 训练中要求学生的速度和准确率到位。

答题也是一种能力, 审题是否准确仔细、文字表述是否通畅、逻辑是否严密, 是考试得分高低的主要原因, 要讲究科学和效率。训练中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观点的评价及背景、原因、性质、实质、作用、影响、意义等,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用历史术语准确作答, 特别注意史料部分的掌握和理解, 做到理论观点“毫不含糊”,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答中要求学生的方法、步骤到位。

考场如战场, 要“有勇有谋”, 谋略得当。这就要求考生答题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看问题,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更合理、更准确的定位。引导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历史现象, 大胆探索, 求证历史, 不拘泥于教材。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性, 答题方法、步骤的到位性, 注意纠错防偏, 提升理性认识。

4. 迎考时确保学生的心理素质到位。

“每遇大事须静气”, 许多学生会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而感到心神不宁, 尤其看到教室的高考倒计时牌时更觉心烦意乱。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个阶段应该守住心灵, 守住自我, 应忘掉“距高考还有××天”, 把高考当做一次期中、期末考试, 以平常心对待, 不要刻意强迫自己应该这样那样, 同时把考试所需的各种证件、工具等必需品提前准备好, 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 避免出现“打开课本都会, 考试一片空白”现象的发生。

5. 应试中力求学生的生物钟到位。

高三复习备考“十要点” 第7篇

1 紧扣“考”点

就是紧扣考纲, 明确考什么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 都做出明确的规定, 对于考查的知识内容要求考到什么程度均有明确的规定.新课程高考考什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干, 以“过程与方法”为主线,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旨, 考知识模块, 考数学能力, 考思想方法, 考个性品质.紧扣考纲, 首先要明确考点的层次要求, 了解层次的内容, 能正确理解就行, 不必做探究和拓展;理解层次的内容, 对常考点, 要做到深刻领会, 准确表述, 正确运用;掌握与灵活运用层次的内容, 属于主干知识, 要熟能生巧, 灵活运用.紧扣考纲, 其次要结合近几年的考题进行对照, 须对近两年的新课标卷的试题, 标注具体的考点、能力要求、层次要求、命题的立意, 以做对照比较研究, 进一步明确高考的具体方向.2 立足“基”点

高考试题, 都是“题在书外, 理在书内”, 都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 分值约占总分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对此类问题的复习原则是战术上要重视, 对基本知识、运算、方法、题型和图形要做到读时脱口而出, 用时信手拈来, 复习时不要以为其简单, 学生易掌握, 一语带过.这可能会造成学生对该知识点及其相关的题型、方法留下漏洞隐患, 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教师应强化此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和方法的准确记忆, 熟练操作, 达到会而必对.

例1 (2014年全国卷Ⅱ第5题) 某地区空气质量检测资料表明, 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0.75, 连续两天为优良的概率是0.6, 已知某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 则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是 ( ) .

(A) 0.8 (B) 0.75 (C) 0.6 (D) 0.45

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应用概率、条件概率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设计了几个事件, 要求考生能分析清楚各事件间的相互关系, 利用事件间的关系及相应计算公式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该题对4个选项精心设计, 如果考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条件概率的意义, 认为试题就是求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或者虽然理解了条件概率的意义, 但认为各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B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要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为优良的概率, 就会认为选项C正确;如果考生认为试题就是求某天及随后一天的空气质量连续为优良的概率且两天的空气质量状况相互独立, 就会认为选项D正确.通过对4个选项的精心设计, 该题很好地达到了考查考生对事件、事件的相互关系、条件概率及事件概率的计算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的目标.

3 谨防“错”点

有些题目看似简单, 易于入手, 但往往由于忽视对隐含条件的挖掘, 造成失分.解题中对问题的隐含条件挖掘越多, 学生辨认隐蔽和谐关系的洞察能力就越强.

例2 (2012年全国卷第7题) 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 且, 求cos 2α ( ) .

错解 (sinα+cosα) 2=1+sin 2α=1/3, 即sin 2α=-2/3.

不知取舍.

且α为第二象限角, 所以

即2α为第三象限角, 所以

反思本题易错原因在于对条件挖掘不充分, 放大了α 角的范围, 导致所求值的增加, 若是填空题, 得分率可能还要低.防止或减少出错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变式教学, 如:其他条件不变, , 则应挖掘出;或其他条件不变, 角α 变为第一或第四象限呢?这样, 把每个条件都挖深挖透, 把每个条件都用尽用活, 会加深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深入细致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谨性, 遇到此类问题 (如基本不等式条件的运用等) 会多问几个为什么, 避免出错.

4 用活“形”点

就是用好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方法, 其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灵活性、深刻性, 并跨越各科的知识界限, 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途径有:①“形”转化为“数”, 即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②“数”转化为“形”, 即根据给出的“数、式”结构特征, 构造出与之相应的几何图形, 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③“数、形”结合, 即用“形”研究“数”, 用“数”研究“形”, 相互结合, 解决问题.

例3 若a, b, c均为单位向量, 且a·b=0, (a-c) (b-c) ≤0, 则|a+b-c|的最大值为 ( ) .

解设a= (1, 0) , b= (0, 1) , c= (x, y) , 则x2+y2=1, (1)

根据 (1) (2) , 可知c= (x, y) 对应的点在弧AB上, 而 (3) 式的几何意义为点P (1, 1) 到弧AB上点的距离, 如图1, 其最大值为1, 最小值为.

5 巧用“变”点

就是问题中的变量或含有需讨论的参数的, 或问题中的条件是分类给出的, 或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的, 或在几何问题中, 几何元素的形状、位置的变化需要分类讨论的等, 同时, 应防止见参数就讨论的轻率做法, 能整体解决的就不必分类讨论, 使分类讨论用的更为合理.事实上,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例4 (2012年全国理科卷第20题) 设函数f (x) =ax+cos x, x∈[0, π].

(Ⅰ) 讨论f (x) 的单调性;

(Ⅱ) 设f (x) ≤1+sin x, 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 (Ⅰ) 求导后依据当x∈[0, π], 知sin x的范围, 需对a分类讨论, 分3种情况a≤0, 0<a<1, a≥1求单调区间;

(Ⅱ) 根据 (Ⅰ) 所得单调区间, 依a的取值范围, 再对x当分属不同区间进行讨论, 这是当解题过程不能统一叙述时, 根据需要进行的讨论. (详细解题过程略)

6 分解“难”点

就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 (或分割) 成若干个基础性或比较易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分解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解题策略.其核心思想是转化与化归.

例5 (2015年全国理科卷Ⅱ第20题) 已知椭圆C:9x2+y2=m2 (m>0) , 直线l不过原点O且不平行于坐标轴, l与C有两个交点A, B, 线段AB的中点为M .

(Ⅰ) 证明:直线OM的斜率与l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 若l过点 (m/3, m) , 延长线段OM交C于点P, 四边形OAPB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 求此时l的斜率;若不能, 说明理由.

解析 (Ⅰ) 可转化为分别求直线OM与l的斜率, 直线l的方程依题意可设出, 将其与椭圆的方程联立, 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得点M的坐标, 进而求出直线OM斜率 (或用点差法) , 可证.

(Ⅱ) 可转化为当四边形OAPB为平行四边形时, 求直线l的斜率.就要充分挖掘平行四边形的隐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 即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 (对称) .即转化为求点P, M的坐标的问题.若点P的横坐标是点M横坐标的2倍的方程无解, 则四边形OAPB不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解决.

7关注“新”点

就是关注近几年各省市高考试题中创设了哪些题型或问题情境新颖的题目, 在教学或试卷讲评中有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数学问题进行 “观察、猜测、抽象、概括和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 显示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

例6 (2014 年新课标理科卷 Ⅰ 第14题) 甲、乙、丙3 位同学被问到是否去过A, B, C3 个城市时, 甲说:我去过的城市比乙多, 但没去过B城市;乙说:我没去过C城市;丙说:我们3人去过同一个城市.由此可判断乙去过的城市为______.

解析甲说没去过B, 乙没去过C, 3人同去过同一个城市, 所以3人同去过A, 所以乙至少去过A;若乙再去城市B, 甲去过的城市至多两个, 不可能比乙多, 矛盾.由此可判断乙去过且仅去过A城.对逻辑问题的考查可谓首次出现, 无独有偶, 北京文科卷第14题也出现了这样的考题, 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8训练“算”点

《考试大纲》中对能力的考查, 强调“以能力立意, 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全面考查各种能力”.运算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 包括对数字的计算、估值和近似计算, 对式子的组合变形与分解变形, 对几何图形各几何量的计算求解等, 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多给学生留有思考动手的时间,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充分参与到解题的思考和解答中, 在做中学,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次, 要精讲多练, 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精讲要突出“导”而不是“灌”, 讲审题分析, 引导学生思维, 如何调整思路, 如何选择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 先练后讲;多练, 练思维, 强化运算的合理性、准确性、熟练性、简捷性.要注意在巡视中收集信息, 指导解题方法, 必要时演练, 逐渐提高运算能力, 克服“会而不对, 对而不全”的不良做法.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依据统计或统计案例中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并解决给定的实际问题, 例如2014年全国理科卷Ⅱ第19题等.

9 反思“弱”点

高三数学复习过程中, 会进行阶段性的模拟检测, 它起到“窗口”的作用, 就该阶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教师根据试卷解答情况, 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方法、能力和学习品质进行认真反思分析, 查找存在错误弱点的原因, 是知识的理解掌握存在漏洞, 还是学习方法不到位;是审题分析思路不清, 还是解答不严谨, 书写不规范;或是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等等.因人而宜, 拿出合适的补救措施.同时, 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管理进行反思, 在后面的教学中补什么, 强化哪些方面, 怎样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把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逐步解决,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10 激发“乐”点

就是快乐学习, 乐而知之.高中数学新课程倡导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一个亮点, 是课堂教学中显性与隐性、可量化与不可量化、有形与无形的有机补充与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反思:为什么同一个班的学生, 不同的教师上课, 学生的学习情绪迥然不同?这就是教学艺术, 是教师调节情绪的艺术, 是一种“阴转晴”的艺术.教师如何将数学看似枯躁无味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的内容, 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都离不开以情感作为润滑剂与催化剂.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能“动之以情”, 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 具有积极的情绪感受, 拥有对知识的渴求, 对真理的执著, 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 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 用亲切和蔼的表情, 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 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学会热爱生活, 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理科)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高三英语复习备考策略 第8篇

一、认真研读《考试大纲》, 掌握好基本词汇与基本句型。

高考后期结合《考试大纲》和《高考词汇表》进行查漏补缺特别重要。 大纲中新增加的词汇用法, 历届高考中出现率较高的词汇的用法都要特殊注意。 对语法知识的复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做练习或高考模拟试题时对语法知识做进一步巩固和落实;要特别关注历届高考中出现率较高的语法项目: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强调结构、冠词、代词、形容词的级、动词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等;it的用法、名词短语做连词、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独立主格结构、介词复合结构、主谓一致关系、倒装语序、同义词、近义词、日常交际用语等在高考中出现率较高的知识点也需要进一步学习, 并融会贯通。

二、“细读”历年高考题, 理清出题思路。

无论是出题的思路还是难度方面, 历年的高考题命题质量都非常高。 如果英语老师在备考时只是把这些题作为最后阶段的水平测试题, 那么, 实在是有点浪费资源。 对此, 我的看法是, 我们对试题的把握不仅要掌握其题目和基本的出题思路, 而且要进一步把各地高考题作为系统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范文, 做到把考题中的单词熟练掌握, 对长句和难句能够熟练拆分, 经典句型能随意模仿。 只有这样, 才能解决英语语言能力问题。

三、查漏补缺, 强化专题限时训练。

高三第二学期, 复习的重点要放在查漏补缺上。 将做过的试卷整理后, 建立错题档案, 弥补知识漏洞, 进行强化记忆和训练。 比如, 在建立错题档案时发现在非谓语动词、从句方面出错率比较高, 就应该重点复习这方面知识。 不要注重记多少题, 重要的是记住老师在课堂上对这些题的分析过程。 到考试前再回顾、反思、比较、消化, 以期达到遇到同类试题不再出错的目的。

复习中要加强题型专项训练, 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速度;复习中应适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强化训练和题后分析, 提高“考点识别、寻找已知条件、排错求证”的思维能力。 训练快速阅读的能力, 提高带着问题快速搜索信息, 根据上下文提示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 多读一些原汁原味的文章, 通过广泛涉猎, 培养英语语感, 提高对词、句、篇的理解速度和准确度。

四、降低难度, 回归基础, 抓基本题, 突出对主干知识的复习。

高考临近, 应当保持冷静, 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做到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 循序渐进。 因为, 在做了许多专项训练之后, 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很多题目“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 在此阶段, 学生要练一般题, 不练难题、怪题。 关键是把中档、低档题把握住, 这对取得高分非常有利。 高考英语改革虽然从强调知识考查向注重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 但是应认识到能力要有扎实的基础作为依托。 尤其是到最后冲刺阶段更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 词汇复习应做到从不间断、反复巩固。 除了记忆和理解之外, 尤其要注意常用词汇的使用和辨析, 以及一词多义的掌握。 语法复习要理清基本概念, 着重复习主干知识。 比如, 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情态动词等, 都是高考常涉及的知识点。 但切记不要在钻研语法的难点上花过多时间, 英语语法不是数学公式, 在不同的语境中用法就不同。

五、随时关注高考新动向, 抓住信息。

针对高考题型的变化, 要能够及时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便学生在做题时从容应战。 万事忙中错, 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做题技巧, 反复训练, 才能在新的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 高三英语在最后的冲刺阶段, 老师要对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正确判断, 然后找准其薄弱环节, 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相信在最后的考试中一定会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高三生物高考备考复习计划 第9篇

高考命题是遵循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进行的, 但不拘泥于课程标准, 其目标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生物学能力, 图文转换的生物数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验证能力及初步的创造能力。测试还十分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鉴于此, 本届高三生物备考以分层次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从细节着手解决思维和解题方法, 从整体上努力提高成绩为指导思想。除了对海南高考测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外, 还要不断借鉴外省区高考的备考经验, 将高考备考工作落到实处。

二、复习阶段划分及主要任务

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整体上将备考划分为四轮复习。

第一轮: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第一轮的复习是备考的基础, 是备考复习各阶段的基石。因此这一轮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掌握好速度和进度。速度和进度必须与月考内容要求同步递进, 并做匀速运行, 切不可时快时慢。

(2)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章节复习的整体性。复习与授新课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生在此前已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进入章节复习时, 不能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 一定要把握好学情, 应从整体上考虑知识的侧重点, 详略相济。注重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章节知识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复习的目的。

(3) 本阶段备考复习策略。第一, 紧扣知识点,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针对性复习, 实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查缺补漏。第二, 以教材为基础, 构建章节知识体系, 用好高考复习资料 (或教材) , 但不能过份依赖。对资料中较好的知识构建材料, 要指导学生分析并用好, 但要以教材和考纲为据。对复习资料上的练习要通过分类和精选后安排给学生完成, 不能逢题必练, 必须与构建知识体系这一目标紧紧相扣。第三, 对学生进行分类, 采用分类指导, 分层要求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复习进行指导。基础较扎实的学生求严、求实、求深、求宽, 方法应用上应是讲练结合。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要求稳、求细。基础薄弱学生往往都有一个通病, 即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动力不足。所以, 复习要更具目标性, 让他们看到复习的实用性。因此, 对于这部分学生, 我们要尽可能根据考纲要求, 深入分析历届考试特点, 对他们进行讲解, 使他们的学习更有目标性, 以提升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动力。重点把握考纲中的骨干知识讲清学透, 要求学生不能在骨干知识中丢分, 复习方法应是以练带讲。

时间安排:2009年7月23日~2010年3月

复习方式:教师以章节讲授为主, 贯穿能力培养, 提高运用知识能力。学生以复习和掌握教材内容为主, 重点进行基础题的演练、并尽可能使教材主干知识系统化, 了然于胸, 扫清知识盲点。

能力培养:以记知和理解基础知识为主要能力目标。

主要任务:基础较弱的学生按章节理清知识点, 构建系统知识体系, 解决经典例题分析过程中出现的疑惑, 并按自身能力完成一定量的基础题。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 还要配合经典例题的变式分析, 将主干知识适度地拓展和延伸, 兼顾实验探究问题的学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 培养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 打通模块综合知识, 进行专题内的综合细练, 进而开始全课程的综合训练。

本阶段是整个高考复习决定成败的关键阶段。本阶段划分好知识专题十分重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专题内容应有所区别。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专题涵盖的范围要更广, 使学生的知识联系更为丰富、应用知识的脉络更为充实。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 专题涵盖的范围要小, 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脉络要简单、清晰。因此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复习方法:前者的复习注重对概念原理理解的精细化、对知识应用追求综合化, 对知识分析的系统化。复习方法应是以练习、知识归纳来推动, 专题试题可采用综合性强的大试题。而后者则注重对概念原理的重新回忆, 对知识应用实施标准化, 对知识分析的明确化, 简单地说就是强调记忆。

我们将本轮的复习专题规划为两大类。

1. 知识体系专题。

其中包括: (1) 物质和结构; (2) 细胞代谢; (3) 细胞的生命历程; (4) 遗传物质; (5) 遗传规律; (6) 个体稳态; (7) 生态系统; (8) 选修。

2. 实验专题。

其中包括: (1) 验证性实验。其内容有:对实验操作、原理、程序、现象和结论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2) 纠错与补充实验。其内容是:对实验设计、实验分析和补充与纠错。 (3) 实验设计。其内容是:简单实验设计, 对实验设计的分析等 (4) 材料实验。其内容有:对实验中的各种信息的分析与解释。

以上专题可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拆解与合并。

时间安排:2010年3月8日~5月15日

复习方式:专题复习, 解题方法指导, 专题训练及综合训练。能力培养:以提高对各单元之间的知识联系及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

主要任务:实现对综合练习的熟悉与理解、基础较弱的学生在本阶段应结合第一阶段和复习薄弱环节对知识进行重新记识并排除知识困惑, 对于自己还不甚理解的知识在本阶段教师要个性化地筛选一些练习在单元训练中进行突破。对于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应以培养能力为主, 解决在解题过程中理解知识与运用知识偏差和思维短路的问题。力求在解题过程中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第三阶段:应考阶段。

本阶段应是复习的收关阶段, 能否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考验着高三整个团队的专业能力。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考试各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应变能力。因此对学情的了解与把握、对考试前景的预判、对学生知识的精雕细琢都无时无刻地考验着每位教师的专业素养。

所以本阶段的主要复习方法是:通过模拟测试调整状态、调试应试心理、调节考试时间钟、知识针对性讲解与分析等。此时是心理中心教师介入的最佳时间, 应在本阶段解决学生应试的紧张心理, 使其形成一个较为宽松的个体心理环境。

时间安排:2010年5月15日~6月1日。

复习目标:培养学生在考试各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应变能力。

复习方式:模拟测试与讲评。

主要任务:编好模拟试题并对高考试题进行宏观和中观的预测, 通过测试和高质量的讲评查找问题, 解决问题。

第四轮:考前调整。

本阶段切不可再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中性的复习, 教师在此时间段内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安排出时间与学生谈心, 了解学生考前的需求, 并尽快解决他们的困扰。二是解答学生认为可能影响考试成绩的知识问题, 并且一定要讲清楚、让学生弄明白, 千万不要认为可能不考而让学生忽略, 因为高考试题不是任何人可以预测的。另一原因是, 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 学生就会带着满心的狐疑上考场, 对考试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如果真的在高考中遇到此类问题, 对学生来讲不啻是个巨大的打击。

时间安排:2010年6月1日~6月5日

复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 教师答疑为辅。

复习目标:控制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节奏, 调整应试状态, 着重进行心理调整增强学生信心, 力求使学生的应试状态达到最好水平。

上一篇:顺产产后论文下一篇:光缆线路的自动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