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范文

2024-05-28

修身养性范文(精选12篇)

修身养性 第1篇

关键词:太极拳,修身养性,价值理念,文化特征

陈氏太极拳的理论技术体系的完整形成是在明末清初时期,传习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创编人陈王廷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清代是陈氏太极拳出现第一次发展高峰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几大主要太极拳流派的开始出现。一些太极拳名家以深厚的武术素养和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对太极拳推陈出新,锐意变革。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相继诞生了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太极拳,为后来太极拳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阶段对陈氏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试从社会体育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探索陈氏太极拳对人类在修心养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它所透发出的人生哲理和道理观念,并通过太极拳运动达到的人生健身修心养性的效果,折射出民族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

1、陈氏太极拳的精髓所在———形、气、神的协调统一

1.1、陈氏太极拳的形态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武术拳种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是刚柔相济的内家拳种,其特点是化有形为无形,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拳路中,形态的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带刚,外形整体特点舒展、轻松、自然。它将内功与外功结合,使呼吸、意念与运动三者和谐统一,动作和缓而又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运动量更是可随意调节。外似柔绵,内含金刚是陈氏太极拳特点之一。武术名家陈鑫(1849-1929,清末太极名家、太极拳理论家,陈氏太极拳第八代传人)编著的《太极拳图说》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

1.2、陈氏太极拳的气息

陈氏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在特点是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岿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柔绵,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气息调理的一大特点。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打人,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太极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它的运动理念有别于其它拳法。

1.3、陈氏太极拳的神韵

太极拳理论性的东西很强,太极图里那对阴阳鱼,包括的东西很多,阴中阳,阳中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无极,无极生太极。从阴阳讲,虚为阴,实为阳;合为阴,开为阳;柔为阴,刚为阳。阴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但二者又可以互相转化。练太极拳若按十分计算,在第一层功夫时,是一阴九阳,此时刚多而柔少,刚柔悬殊大,阴阳很不平衡。只要长期坚持练习,就能逐步走到二阴八阳、三阴七阳、四阴六阳、最后走到五阴五阳,阴阳相等,刚柔相济,松活弹抖的高极境界。

2、陈氏太极拳的养生理念———强身健体、内外兼修

2.1、陈氏太极拳健身机制

(1)太极拳是以锻炼神经系统为重点的健身术,它强调“练意”,被誉为最好的“神经体操”,它能够迅速调动习练者神经系统机能达最佳状态。神经系统是统帅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的枢纽,神经系统对人体其他系统、五脏六腑发挥主导的关键作用。

(2)太极拳强调“练气”、“松柔”,太极拳每个动作都和谐平衡,丹田鼓荡,意气导引动作,致使“真气”即人体生物电能集中于身体各部,各部位生物电比常人高出5-10倍,致使该部微循环系统显著畅通开放,开放程度达常人5-10倍,太极拳起到了调动全身各部微循环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五脏六腑微循环的调动,是任何别的医疗手段所不能替代的,这是太极拳运动医疗养生健身的独到之处。

(3)太极拳强调“练腰”,“力由腰脊发”,每个拳式动作,都以腰脊为主宰并配合正确的意气导引,对肾脏进行“太极图式的内劲按摩”,疏通肾经和肾部微循环,补肾健肾强肾,使肾气(元气)壮大,固本祛邪,激活体内免疫力。中医认为:肾藏精并主骨髓及造血功能。

(4)太极拳运动强调“缠丝”,“抽丝”,人体生物电可随意念集中运缠于身体各部易筋、易骨,如胸、腰、腹、肋、背部等均可承受和反弹千钧重击,防身搏击时,丹田澎湃,内劲爆发,发出高频震荡力,能量巨大,渗透力极强,威力无比。

总之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提高了拳术的搏击技能力,而且对提高强身健体也起到良好的作用。我国学者应用自然科学和运动医学研究的方法,从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得出了太极拳具有的广泛的健身养生保健价值。

2.2、陈氏太极拳对人体的养生理念

陈氏太极拳具有保健神经系统,提高应激反应能力、改善运动系统的功能、锻炼消化、增强呼吸、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脉络通透性、提高泌尿生殖系统功能。

经过许多医学专家的长期分析和鉴定,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精神与肉体的双重防治作用与效果,他们认为太极拳有锻炼身体多种功能的作用,是最好的运动养生方法之一。打太极拳时必须“以意导气,运动四肢,气遍全身”,锻炼者往往安祥中兼带全神贯注,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得到更好的调节,因此对神经衰弱的人尚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经常打太极拳能够影响心脏血管系统,能够加强血液循环,还能预防各种心脏疾病、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疾病。经常打太极拳一方面能够让肺组织保持弹性、保持肺的通气功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持胸廓的活动度及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功能,而且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也具有较好作用。太极拳运动的作用颇多,例如能改善消化道的血液循环,促进消化功能、便秘等。经常地练习太极拳能使骨组织中的成骨细胞活跃,骨的蛋白基质增加,从而预防骨质疏松、骨骼畸形、关节活动不利等情况的出现。综上可知,太极拳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切合实用的健身防病运动;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及体质的人锻炼时选用。太极拳的健身,总的说来是提高身体素质,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健身,防身的目的。

3、陈氏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修身、天人合一

陈氏太极拳从属于中国传统武术,从文化意蕴来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可以说太极拳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特质。如各家各派的武术都体现了“天人合一”、注重整体、突出伦理道德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它注重个人的修养,一切以个人的修养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儒家的“修、齐、治、平”中,“修”指的就是个人的内在修养,它是为“人”的必要条件,是基础,是关键,而其他几个方面只是个体内在修养的具体表现,换言之是个体内在修养推广于社会,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平,心平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这里可以看出“修身”是前提和根本。陈式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或理论基础,因而它也非常重视“修身”的作用,把之作为练武的必有途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武前先学会做人,把做人即武风、武德看得比功夫高更重要,强调心正;二是学武过程中强调心静、意专;三是强调内功的重要,注重内在素质的提高。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就是此义。如果只学招式而不练内功,那学到的只是“花拳绣腿”,管看不管用。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武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因而必然对习练者的人格形成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习练者演练出来的动作才更体现出其心理和行为特征。不仅如此,学武对人的心理素质用一定要求,比如,要学好,就必须坚持、刻苦,“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由此有助于习练者的意志品质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学武形成了与所学武术要求相一致的心理品质,并且这些心理品质通过武术动作表现出来,因而我们不仅可以说“拳如其人”,而且也应当反过来说“人如其拳”。这表明练武与习练者的心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此可以说“拳如其人”具有双层含义,我们在对之理解时一定要全面,而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陈氏太极拳将以深邃的文化内涵、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动静结合、刚柔相济的技术动作,使人类与自然发展和谐、生态平衡,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目前,太极拳不仅作为一种健身运动更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经常练习太极拳的人数超过1.5亿,其中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我们深信,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的陈氏太极拳在人们不断努力和推广下,对人类的文化娱乐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未来社会和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和意义,为人类的生存和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太极拳全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修身养性名句 第2篇

宁静可以致远,淡泊可以明志——诸葛亮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孟子

平静如水,正直如绳。-------严遵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孔子

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郑思肖

世道别颓波,我心如砥柱。--------刘禹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孔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宝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

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2.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万仞,无欲则刚.4.浮躁一分,到处便抬尤悔;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5.任人须知人,友人须容人,人和事就;

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事在人为.6.安能尽如人意,要当无愧我心.7.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8.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

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9.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

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其殃.10.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功夫。

格言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大学》)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

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大学》)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中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大学》)

君子诸已而后求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大学》)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大学》)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中庸》)

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中庸》)治国必先齐家。(《大学》)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中庸》)

大成若却,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思以敏为贵,学以勤为贵,友以诚为贵,情以挚为贵,穷以志为贵,富以仁为贵,话以少为贵,喜以度为贵,怒以忍为贵,体以健为贵!

长知足,心安然;甘淡泊,乐无边;为人喜,解人难;忘忧喜,严律己;莫烦恼,忍为先;识时务,永向前!

无贪欲,心胸宽;广交友,德为先;抑愤怒,能方圆;烦恼事,抛云端;和邻里,解人难;家和睦,心里甜!

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欲养身,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精神不蔽,四体长春!

言宜实,心宜诚,福宜惜,慧宜增,思宜宽,虑宜远,气宜柔,骨宜刚,志宜大,胆宜壮!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

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何以息谤?无辩。何以止怨?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善有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党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悔,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积要容纳得;

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怒所致,自家便不是个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欲论人者,先论己;欲知人者,先自知。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狱,双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洁冰清;襟袍,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狱泰山。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受思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我欲”是贫穷的标志。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莫妒他长,妒长,则己终是短。莫护己短,护短,则己终不长。

做人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不妄求,则心安,不妄做,则身安。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见己不是,万善之门。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念头端正,福星临,念头不正,灾星照。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入冥。

修身养性 成就自我 第3篇

道器不离

徐长才

①明末清初的哲学家和物理学家方以智,主张做人要“道器不离”。道,是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器,是人做事的方法、能力与本领。人生在世,既要有好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也要有处世的才能、干事的本领,二者缺一不可。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又主张,要教育学生“手脑并用”:“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这与“道器不离”的主张不谋而合。鲁迅临终嘱咐家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鲁迅是针对自己的孩子说的,其实也是觉得做人要“道器不离”。

②纵览历史,凡贤人能士,无一不是“道器不离”者。

③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不畏残酷迫害和种种阻挠,一心要回到祖国效力,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他最终回到了祖国。钱学森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据其子钱永刚回忆,在为国家搞科研项目时,钱学森那时“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那时候和现在是天壤之别,国家就那么点钱,又要做成那么大的事,只允许试一次,一次就得成功,‘两弹一星’是凭着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拼出来的,不是试出来的。”毫无疑义,钱学森是个有好思想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人,是“道器不离”的楷模。

④画家黄永玉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道器不离” 之人。他在八十多岁时,乘公交车还给孕妇和比他身体差些的老人让座。窥一斑而知全豹,无疑,他是一位有美德的人。黄永玉不仅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有美德者,还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有多种才能的人。他16岁时,友人介绍他到军队当了一名司书,他在抄写公文时,在上面“乱画”一通,尽管很好看,但还是被军方借口不严肃而辞退了;友人把他推荐到税务机关工作,他在工作之余,在办公室大搞木刻,桌子上堆满了木刻作品。两个月后他就被税务部门辞掉。后来,他当过小学教员,在剧团搞过舞美,也做过电影编剧,还在报社当过编辑。他的工作岗位多次变动,但他从未放弃过艺术创作。正因为如此,所以黄永玉的工作能力极强。也正因为黄永玉的不懈努力,所以他不仅是画家,还是雕塑家、诗人和作家。

⑤做一个“道器不离”的人,就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美德、有才干之人,就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对人民十分有用、分外有益之人!

(《做人与处世》2015年03期)

1.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道器不离”这一标题的?

2.第②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进行分析。

4.阅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收获?

说教养

阮 直

①有教养的人是受人尊敬的,就像有财富的人被人羡慕一样。可是教养对于人有时真的比财富对人还吝啬,因为财富还能继承,但教养却不能过户;财富可以暴发,但教养不会顿悟。

②我们可以学得有文化,我们可以做得有品位,进了星级酒店我们也会小声说话,不随地吐痰,可是出了大门,嗓门照大,大街就成了痰盂;下雨天玩保龄球,天晴时打高尔夫,但对残疾事业却舍不得捐献一个铜板;睡觉前要冲凉,早晨起来要洗澡,但对一口水要洗三张脸的西北缺水地区的人却不掉一滴同情的泪;开口也谈“以人为本”,闭口也是“关爱他人”,但却舍不出一个休息日去做社会志愿者……

③有品位不等于有教养,有了教养不等于有品位。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这些巨贪都比我有品位,他们都喜欢贝多芬、巴赫、舒曼的音乐,他们更知道收藏有价值的书画作品,他们都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他们也会讲出一套一套的环保理论、人道主义,他们也懂得与一流的艺术大师们交流对艺术的感受,他们的卫生习惯与文明礼仪举止,那是我这样的平头百姓永远学不到家的,可是能说他们比我更有教养吗?

④一个人的教养首先应该是仁爱和正义,就像我们中华民族的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知道孝敬父母,关爱弱小,同情弱者,以诚待人,甚至信守父债子还的规矩,这就是为人的最高教养。

⑤当然良好的生活习惯,高雅的生活状态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也应该具备的。可是当我们喝的水是天上下的雨水时,我拿什么一天洗两次澡呢?当今政府帮着农村用上了沼气,用上了煤气,谁还去砍树木呢?

⑥我从来不觉得跳进河里才算洗一次澡的人是不讲卫生,当年毛泽东身上生虱子,是因为延安的环境艰苦,我相信进了中南海,就是有心思生出几个虱子,也生不出来。

⑦就像马家沟里的孩子没有北京师大附小的孩子有教养,那是因为他们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不一样,不信咱们让他们互换一下环境,把高干子孙们生下来就送到马家沟,他们最先认识的是猪马牛羊、谷子高粱,而不是鼠标、钢琴、“伊妹儿”。他们一开口也是那股浓浓的乡土味语言了。他们也会喜欢“二人转”,不喜欢“大河之舞”了。

⑧文化的品位有时与教养无关,我们不要轻易认为没有品位就是没有教养。咱中国老百姓的文化品位与西洋人、东洋人相比真的不高,可是咱们中华民族做人的教养却在世界上顶天立地。有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生动的有教养的典型为我们树立了做人的典范,我们即便是缺少点儿品位,但我们绝不缺少教养。(《现代阅读》2015年05期)

[写作训练]

请以“做一个自律的人”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立意自定,观点鲜明,不得套作、仿作,600字以上。

写作指导:写作此文,首先要弄懂文题中“自律”的含义。所谓自律,就是在没有外人监督的情况下,能遵守法度,约束自己的言行。写作时,可先亮出观点“我们要做一个自律的人”;然后分析什么是自律,论述怎样才能做到自律;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修身养性 第4篇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 艺术课程改革出现了以下新特点:艺术课程突出人文性, 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倡导个性化的艺术学习;聚焦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在课程内容和结构上强调课程内容走向综合化……

这种新课程改革理念体现了在全球化、信息化社会下教育的发展趋势。因应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 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也需随之调整。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终身发展、统整学生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理念已逐渐深入扎根于各学科教育。同时, 高等师范教育美术学专业教学在市场经济中艺术市场的影响下, 各种不可预知而又亟待解决的“矛盾”也从端倪之状转而日趋明显。这些矛盾主要通过学生具有时代性的多样化具体“困惑”体现出来。北方网“学子家园”论坛曾有一个主题为“当代大学生的困惑”的帖子, 而整个网络中相关主题的内容也难以数计, 从中了解、分析后可知, 这类“困惑”主要表现为:心理困惑、道德困惑、价值困惑三个方面。而“它”在高等师范教育美术学专业教学中则呈现出具体学科的特性。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 我有幸获得几次教学实践的机会, 特别是在我们学院的教学过程中, 我与学生一起就“自我专业学习反思”进行了几次交流。当问到学生“专业学习感觉怎么样”时, 94%以上的学生都有这样的问题:“郁闷、迷茫”“不知道现在开的课与以后从事的工作有什么关系”。4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几年, 还不如上班一个月学的东西多” (尤其是艺术设计学的学生) ;35%的学生则认定自己以后将从事与现学专业无关的行业 (就我对我们学院毕业生真实去向了解, 确有近半毕业生“改行”) ;20%的学生则表现出“无所谓”“混”的态度;仅有5%的学生表现出对所学专业的“感觉良好”和“方向感明确”。回想自己大学时的生活, 对这种现象更是体会深刻。“它”的出现在具体教学中并未得以缓解, 相反, 却长期、反复出现, 这有悖于“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生发展”的教育发展趋势。

结合教学实践及大学时自己的切身体会, 将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市场经济下学生面对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现象, 很难独自形成自己完整、健全的“价值观”, 从而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缺乏安全可靠的整体认识。其次,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美术教师在市场经济及艺术市场影响下体现出来的不同价值取向, 进一步加深了“困惑”现象。再者,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下所提倡的“个性与创新”美术教育中, 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与不教”的困惑, 也致使“困惑”现象反复出现。

从“美术”与“学生”两者切入思考, “修身养性”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帮助学生排除“困惑”, 促进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

“修身养性”原为古人处世习德之道。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古人之“道”与我们当今所理解的“道德”在内涵上相异甚广。深研传统我们便知:古人的“道”并非束之高阁的理想, 也不是仅供士大夫充填精神的奢侈品, 它乃是与人生密切相关的实学, 是有着丰富内涵和确切意义的思想行为准则。其所要表达的, 不仅仅是说明“应该怎么做”, 而且还进一步解释要这么做的原因, 这样“做“对个人有哪些益处, 或者反之有哪些害处……它比当今的“品格教育”“品德教育”在内涵与外延上更为宽广 (今品德教育重在“习德”而修身养性更强调“处世习德”的统一) 。因此, 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这种作为“道”的载体的“修身养性”教育相比单纯的“品格教育”“品德教育”更为贴切、科学、有效, 尤其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中更是如此。因为, 艺术自古以来便有“修身养性”的功效, 而人们习惯上都以研习绘画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

转看现状:现在的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中, 虽在提倡“个性与创新”思潮下课程教学形式略显丰富多样, 但美术课程近乎全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中心, 结合学科专业教人以处世习德之道的“修身养性”课程与教学内容难觅踪迹, 美术教师角色呈单一化, 这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趋势及“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入甚远。这种情况下, 美术教学中必然会出现如前所述的各种不可预知的时代性“困惑”问题。这些看似多样、复杂的“问题”, 并非难以“诊治”。通识教育的实施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它作为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其时代性、历史性意义不可估量。我们把其中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扩延开来与古人所讲的“修身养性”之道加以比较, 可发现, 在“以人为本”这一观念上两者如同出一辙。但相对美术这一的具体学科领域, 要“以人为本”顺应时代趋势, 就必须从具体情况出发, 结合高等美术教育特有的学科特征, 将“美术”所体现出来的修身养性功用结合“修身养性”的丰富内涵贯穿于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学中, 帮助学生排除“困惑”, 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论

修身养性格言 第5篇

2、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3、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1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5、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7、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1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20、能付出爱心就是福,能消除烦恼就是慧。

2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2、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长者,取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足者,博闻。

2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减一分福泽。

24、致虚极,守静笃。

25、须交有道之人,莫结无义之友。饮清静之茶,莫贪花色之酒。开方便之门,闲是非之口。

26、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27、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28、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2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拥茶冥想修身养性 第6篇

冥想正流行

很多人误会复杂的思考就是一种冥想,其实并非如此。冥想是一种意境艺术。是专注于自身的呼吸和意识。感知生命每一瞬间的变化。在专注于一呼一吸的同时,记住自身最理想的状态,让自己沉浸在抛开万物的真空状态,找到心灵的平衡。

现代人的代表性疾病就是各种生活压力,因为压力我们变得烦躁不安,进而导致各种疾病。而冥想(Meditalion)是治疗压力的一个好方法。一个人冥想时,他会暂时远离现实世界的繁嚣,找回心灵深处的平静和集中。在这过程中,不仅心灵得到了最大的安定,我们的身体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放松,找回了身体的健康和平衡。如今,原本属于佛教徒的冥想越来越得到了广大平常老百姓的青睐和喜爱。英国泰晤士报也曾报道“冥想是解除压力最好的一种方式”。另有实验证明,经过8周冥想治疗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和变得积极向上,其各个身体指标也比平常人高出很多。

冥想作为一种新的保健养生方式,已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宗教和艺术的一部分。而是作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影响着人们的平常生活。

寻找自我的冥想旅行

汉字里“冥想”两个字的意思是——“闭着眼睛进行深思”。充分缓解身体和心灵的紧张,没有任何感情波动,静静观察心灵深处的变化,继而感知变化,让自己完全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深切感受到心灵深处的平和与安定。冥想的第一阶段是将心灵集中到一处,让自己保持镇定状态。不为外界的刺激而动摇,持续进行着心灵深处的冥动。第二阶段是心灵逐渐变得平稳,继而感受到纯粹和明朗。最后。心灵完全失去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感。进入浑然忘我的真空状态,和宇宙合而为一。即,宗教上所讲的解脱。

冥想过程中的脑波会变得安定,心情逐渐变得平和,全身肌肉变得放松,而体内的B一内啡肽、吗啡、多巴胺等激素的分泌反而越来越活跃,因此人体的免疫力会逐渐加强,对细菌的杀菌力和抵抗力也会提高。还有,冥想过程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改善平时不好的性格和行为,让自己更客观和安定,而且记忆力、思考力、创造力都会有所提高。成功的冥想能够清除脑子里所有分散精神的东西,包括紧张、不舒服、烦恼、疼痛和恐惧的根源。冥想的支持者说,长久的冥想能够产生更高的警觉。更有效的心智,更敏感的知觉。有些人说他们从冥想得到很深的感应和心灵的成长。

冥想的方法

冥想不需要特别的工具或者场所。只是。每一天留给自己一点时间、一个空间,让自己沉浸在冥想的快乐之中。

1在开始冥想之前

要穿宽松的背心和裤子,再进行简单的解压运动。先轻握拳头,轻柔地按摩腹部,让身体逐渐放松。然后,平躺于地板。左右滚动躯体,让整个身体的肌肉都得到放松。最后,想象自己被包裹在明亮的光芒之中,感觉其安逸感和幸福感。

2正确的姿势

选择静坐方式坐定,然后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相抵,其余三个手指伸直放松,最后把双手放在膝盖上,掌心朝上。而后,放松全身肌肉,逐渐缓解身体的紧张。

3冥想的方法

专注于自己的一呼一吸,找到呼吸和身心的统一。也可使用集中冥想法进行冥想,先烧上一炷香,选定一个对象,调节呼吸的同时让思绪随着袅袅紫烟一起升华。另外,可以借助一件旧物、山谷明月、林中溪水、鸟语花香等外界事物进行冥想。

4冥想的呼吸方法

经过20分钟左右的静逸感觉之后,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腹式呼吸。仰卧,将手轻轻放在肚脐上,随着呼吸的节奏收缩腹部的肌肉,尽量把所有废气从肺部全部呼出来。当熟练了腹式呼吸之后即可进入到冥想的状态。这时,伴有冥想音乐更有助于我们进入到忘我的冥想境界。

拥茶独坐享受冥想

在繁忙的生活中,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找个时间,沏上一盏浓浓淡淡的茶,拥茶独坐,享受只属于一个人的冥想,以及呼吸。冥想与茶在一起,一刻是醉,一生也是醉。斟茶入杯,涓滴有声。茶声中有一份禅意,若能心无旁骛的品出那茶中的禅意,让心处在静谧中,便可化解人世间的纷争和冷漠,享有一份超然。

颐神养性宜品茶 第7篇

茶最早在我国是当做药用的, 传说神农氏在尝百草时中了毒, 无意中用茶得以化解, 后常把茶叶带在身边用以解毒。然而茶叶解毒的功效固然甚微, 后茶叶还是作为了我们的日常饮品, 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茶叶的药用价值也远远没有其修身养性的功用来得明显, 所以, 喝茶是适合于广泛的人群, 对糖友来说也是有益的。

茶的分类很多,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茶叶的种类:

绿茶

绿茶是不发酵茶, 这使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 叶绿素保留50%左右, 维生素损失也较少, 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 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由于绿茶中保留较多的天然物质成分, 所以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 为发酵类茶等所不及。

绿茶我国被誉为“国饮”。现代科学大量研究证实, 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份, 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 还对现代疾病, 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 有一定的药理功效。茶叶具有药理作用的主要成份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

另绿茶由于其没有经过发酵, 属于生茶, 所以胃寒和肠胃不好者并不适宜多喝, 因为只有熟茶才有养胃护胃的功效。

普洱茶

普洱属于黑茶的一种, 这里单列出来是因为普洱还有减肥的功效, 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

普洱茶一般分为生茶和熟茶, 都能去脂减肥, 熟茶还有养胃, 降脂的功效。每餐后一杯普洱茶能够有效地刺激你的新陈代谢, 加速脂肪分解。

普洱茶的减肥、降脂功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由茶多酚、叶绿素、维生素C等多种有效成分综合作用形成的。二是发酵过程形成的多种有益菌群综合作用 (菌群作用可以减少小肠对甘油三脂和糖的吸收、提高酵素分解腰腹部脂肪) 。

生茶减肥功效来自于因素一, 随着存放过程中的自然发酵转化。人工发酵的普洱熟茶则是由以上两个因素共同起到减肥降脂的。普洱还有明显抑制减肥反弹的作用。以减肥为目的最好的喝茶时间应为饭后半小时。

有人比较追求“陈年普洱”, 因为刚出厂的普洱生茶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发酵变为熟茶, 但之类普洱往往价钱较高, 其实人工发酵与自然发酵的普洱品质特点相差并不多, 所以盲目的追求“陈年普洱”并无必要。

普洱茶煮茶方法:

1.用手掰下一小块普洱茶 (厚度为茶饼厚度, 大小大概为1/2口香糖大小) , 加入800~1000ml凉水, 大火煮开, 转小火再煮5分钟, 倒出茶汁。

2.再次加入800~1000ml凉水, 大火煮开, 转小火煮10分钟, 倒出第二遍茶汁。

3.把两次茶汁混合在一起, 茶渣扔弃。每次要喝的时候, 倒一些出来用容器或是微波炉加热。最好不要在茶水本身就不很浓的时候兑入开水, 这样会冲淡茶水, 降低效果。当然如果大家本身茶水煮得就很浓, 适当加入热开水也是可以的。

红茶

属于全发酵茶类, 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 经过萎凋、揉捻 (切) 、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 故名红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 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茶多酚减少90%以上, 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

红茶的营养价值特别丰富, 其功效作用也很多, 有生津解热、消炎杀菌、解毒利尿、养胃的作用。正因为此, 红茶不适于放凉饮用, 这会影响其暖胃效果, 而且放置时间过长还能降低营养含量。泡红茶最好用敞口杯, 不要等到杯中的水都喝尽才补充热水, 最好等水剩下1/3左右时就蓄水, 以便稀释茶叶, 保持茶的温度和浓度适宜, 每杯红茶蓄水3次口感最佳。

花茶

花茶, 又名香片, 利用茶善于吸收异味的特点, 将有香味的鲜花和新茶一起闷, 茶将香味吸收后再把干花筛除, 制成的花茶香味浓郁, 茶汤色深, 深得偏好重口味的中国北方人喜爱。普通花茶都是用绿茶制作, 也有用红茶制作的。花茶主要以绿茶、红茶或者乌龙茶作为茶坯、配以能够吐香的鲜花作为原料, 采用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的茶叶。根据其所用的香花品种不同, 分为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花茶、珠兰花茶等, 其中以茉莉花茶最为普遍。

因为花茶的多样性, 所以在饮用花茶的选择上, 一定要遵循“对症下药”的准则, 建议在饮用前, 最好找医生咨询一下, 看看自己是何种体质, 以便选择相应的花茶来日常饮用。

因为有些花有美容、抗衰老的作用, 所以花茶还受到很多女性的推崇。

养生在于养性命 第8篇

通常人们所强调的是“身体健康”,这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及其中医“治未病”的养生观是不一致的,或者说差距甚远。健康并非只指身体的健康,虽然联合国已将“心理状态”和“社会能力”列入了健康的条件,但还远远不能涵盖健康的全部意义。譬如,先天程序性衰老因素的缓控所增进的健康长寿,以及对偏颇体质调理后所恢复的平衡体质和对生命能量的增进等均不可能包括在身体健康的标准之列。显然健康并非身体之健康,身体的物质性肌体的壮实不可能包含直关“生命健康”的“心理”、“精神”、“信仰”、“道德”乃至“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和形而上的全部,甚至连一般性的“精神”健康因素也包容不了。真正的健康是生命的健康,而且是全息生命的健康,简而言之,即为“生理、心理、精神函三对称、全息统一的生命健康”。否则,人们不可能走进和谐于生命真谛的健康与长寿之道。

在许多健康群体中,有不少表现为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强的所谓“完美健康”者(体检指标全部正常),但从中医体质学的角度诊断又确属非平衡体质,即属亚健康或不健康。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生理、心理健康的显性标准和隐性标准问题。又如,有不少在中国社会适应能力很强且很成功的人到了美国就不适应了;也有一些人在国内总是不顺利,但一旦到了美国就很快融入了美国社会等等。这里面存在着一种对社会适应与否的终极条件与生命潜在的自然本原关系问题,即生命返璞归真的精神定位的全息生态背景问题。也就是说,“社会适应能力”的本质不仅是“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以人文精神为本”,即存在着一种精神载体对称的问题。作为一位真正的健康者,人文精神的载体必须基于天人合一的生命本原和生命价值的崇高境界,她不会因对社会形态的好恶以及“形而下”的利害关系而选择其“适应能力”,而是从一种终极平衡的自然生命观去适应社会。这一终极平衡的自然生命观才是“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标准的“试金石”。

健康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也不是众多单因素并列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互为映射,互根作用、全息整合的结果。科学研究证明,“心理”作用对称于“生理”可使生理发生变化(如长期的心理负担可导致内分泌失调),反过来,“生理”的变化对称于“心理”则可导致“心理”的变化(如生理上多巴胺的丧失会导致心理上的烦躁;肾上腺素的过量会导致听觉视觉受到极强的限制)。而且二者之间的变化对“精神”起着直接的“湮灭整合”作用,即“心理”对称于“生理”,或者“生理”对称于“心理”的任何丝毫作用都将直接控制着“精神状态”;反过来“精神状态”也必然会给“心理”或者是“生理”带来相应的影响。例如,许多癌症患者一旦从心理上认知自己患了癌症,其原本平和的“精神状态”会马上变得很压抑,甚至彻底崩溃导致过早死亡;相反,有些“精神控制力强”即使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却也能很快恢复平静,冷静而理智地对待病魔,并加强自身全息性的修养,提升肌体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而最终战胜了癌症而得到康复。健康与长寿就在这三者互为根本,互为对相的全息映射之中,所以我们可将“心理(心)——精神(志)——生理(身)函三对称全息统一律”作为宏观的健康和长寿与否的“试金石”。也就是说,“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二者不论谁对谁互为函数的任一变化,其“精神状态”之“值”都会相应引起变化。然而,当“心理”变量增大,即具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时,其“精神”就会处于相对的稳定态,那么,健康就有希望了。用生命的原动力架构,即太极架构表示则为“生心志全息大统模式”(如图1~2)。从图中可以看出精神的平衡在于生理与心理动态对称的互根运作平衡(后面详解)。生命健康的完整性就在于“生、心、志”全息统一平衡,即生命所运行的太极架构的完整平衡。

世上不存在单一因素的长寿者,也不存在身(生理)心(心理)志(精神)和谐同步的短命者。故而切入生命本原的养生精髓是生命与生态对称攀升,全息共谐的多方位、多因素湮灭整合因子的平衡关照。

长期以来,人们多陷入一种盲目的锻炼身体、治病求医或者有病吃药、无病大补的被动依赖性之恶性循环习惯,特别是现今的国人,一般从婴儿期就开始被精心呵护的意识(识神)所笼罩,从而逐渐干扰和背离了“自然元”(元神之炁,即天地之气和自然水谷之气的整合)之生物场和生态场。譬如,断奶过早、饮食精细化、居住环境规整化和理化、长期低氧晨练、人体活动与昼夜子午流注节律失调等等,被动于环境和反动于自然程序而严重破坏生命自我组调能力的生活惯性,违背天人合一之隐性因子的无知比比皆是,从而陷入将自己的身心志交给了“异息”环境,交给了“高营养”,交给了医生及药物,交给了社会和工作,交给了惰性和烦恼。一句话,“理智圈之生活”架空了由亿万年湮灭整合而形成的“自然圈之生活”,架空了身心志函三为一、互根对称、全息运作的生命大统架构。

身心志三者任意一方违背自然法则,均将导致人体整体的失衡而伤害健康。全息养生所追求的平衡是“生理——精神——心理”函三对称,互根攀升之大统平衡,即太极模式之动态平衡。否则,生理失衡必将导致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必将反过来导致生理上的内分泌、抗原、微生态、微循环以及电脉冲等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从而精水(先天之炁,归坎,中医指肾精)不聚,“意土”(“天心”,归坤,中医指脾胃)不纳,“神火”(“回光”,归离,指“一元复始”,中医指神气)不显。显然,精神状态可表征一个人的身、心对称运作之性状,同时由身、心整合而显化的精神内涵本身也必将对身、心性状再次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这便是五维循环重演律的生命因子“一元复始”(即在代谢中反复出现新的生命因子而使其肌体细胞特别是干细胞延缓频率早衰,或者说从根本上消除非程序性衰老的重演过程)之能力所在。故而身心志全息平衡才是养生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修身,师之根本 第9篇

一、做一个心态积极、有爱心、懂得珍惜的人

教师只有做到了真诚、乐观、自信、认真、幽默、热情,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以自己良好的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特别是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 更要像呵护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一样

爱护学生对我们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所谓要关心学生生活和健康, 关心他的利益和幸福, 关心他的精神生活, 这首先是意味着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

二、提高学科知识及教学方法素养

教师未必是所任学科的专家, 但他必须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厚的知识。他要了解教学大纲, 更应当能够分辨清楚所教学科知识上最复杂的问题, 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前沿的问题。因为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到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及诗人。

三、懂得各种研究学生心理的方法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 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了解他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人特点, 了解影响他的智力发展的各种因素, 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因为, 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 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四、加强语言修养

鲜明的形象化是少年思维的特征, 而由于成年的我们不善于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 就使学生由想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很困难, 继而无法理解理论性的知识。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若想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就应当学习用语言来描述可以看到和观察到的东西, 然后逐渐转到那些不可直接感知的概念, 接着再深入到分析教科书。

五、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

教师必须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 (包括自然界的美和学生的内心美) 。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而掌握一门艺术是一条极佳的捷径。

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 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

六、有一颗公正、公平、不受世俗干扰之心

在现今这个浮躁的世界里, 我们太多的人都被急功近利遮住了双眼。我们喜欢被岁月积淀的东西, 但却很少再会有人去磨炼经过时间的考验而成就的事业。可作为教师, 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者, 我们不可以带着短视镜, 不可以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还给他们全面, 还给他们公正、公平的待遇。而做到这点, 全在乎教师能否摒弃世俗的干扰, 还教育一个清净本真的世界。

我深信, 为人师者, 在生活中、在事业上, 处处时时做到先修己后修人, 那么, 终会成为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人才, 而他所培育出来的学生, 也终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浅说儒家的“修身” 第10篇

关键词:儒家,修身,思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经典《大学》明确提出修身是作为人行为处事的根本。修身:“身”指言行。人有身体, 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 到动静、周旋, 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常以言行并举, 例如“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易经·系词传》上也这样说:“言行, 君子之枢机……言行, 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 可不慎乎?”所以, 修身就是修养言行。言行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 而其根本在于个人内心的修炼。

儒家修身理论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一代又一代人, 甚至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中。在中国历史上, 有很多至圣先人不断的实践和完善儒家修身理论体系, 其中有两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是明朝的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另一位是清末的四大中兴名臣之首曾国藩。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收录在代表作《传习录》里, 他的心学主张表现在他的良知说。《传习录》中说:“天下之物本无格者, 其格物之功, 只在身心上做……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 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 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 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这段话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做一切事情都要凭良心。在这里, 儒家的“格物”之说就变得具体并且可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实践。“某说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 之说一个知, 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 已自有知在……”这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 “知行合一”不是认识和实践统一, 而是把知和行合二为一, 就会致良知, 良知是知, 致的功夫是如何去做, 知是我们的道德意识, 而行是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 知行合一就是做一件事时按照我们内心的道德意识的指引, 然后通过我的言行表现出来。

曾国藩作为复兴儒家的圣哲, 讲究经世致用, 他以盖世之功于众说诋毁的激流中得以保全, 在困厄中秋得出来, 达到人生得最理想境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从而达到为师、为将、为相的完人。曾国藩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曾国藩家书》, 包括《挺经》、《冰鉴》、《家书》、《日记》。《挺经》是曾氏绝学的内圣外王的心法, 《家书》和《日记》则是他修身立德的具体做法。《家书》中说:“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考得住。进德, 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 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做主, 得尺则我之尺也, 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 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 又算余了一分钱;德业并增, 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 希由命定, 丝毫不能自主。……”这是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根据自己的实践来劝告诸弟要谨记进德修业, 不要只贪图荣华富贵, 这无疑指出修身才是本质, 而修身最关键的还是提升道德修养。“一曰主敬;二曰静坐;三曰早起;四曰读书不二;五曰读史;六曰谨言;七曰养气;八曰保身;九曰日知亡;十曰月无亡所能;十一曰作字;十二曰夜不出户。”这就是曾氏修身十二法, 其中“静坐”就是曾国藩反求诸己自我反省的具体做法, 然后他又通过写日记的方法把自己一整天不适中的行为和通过静坐以后得到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下来, 以便作为第二天的参照。曾国藩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他自己的德行。

从王阳明的致良知和曾国藩的修身十二法中, 我们可以看出儒家的修身之道都是在格物, 及时的自我反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发自内心的去认识对不合理的进行更正, 就是这样不断的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阶段性的调整从而达到修身的最高境界。能从修身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所在, 不以功名利禄, 贫贱富贵来给自己的人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引导。

参考文献

[1]王洪欣, 王枚.高校青年教师情绪困扰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7) .

张学良六大爱好修身养性 第11篇

一是爱读书写字。他读书习惯作眉批和尾批,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西安事变后,蒋介石把他幽禁在修文县的龙场驿。他一头扎进《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研究之中。他不仅在书上写下了眉批和心得,还知画、评画、藏画,他收藏的一幅举世无双的王阳明的画就是佐证。原来画中的题词:“安得于嘉林甘泉间,构一草舍,以老他乡。无怀葛天之民,求之不远。盖学问之道,随处即是,惟宜读书以先之。”正是他后来生活的真实写照。张学良迁居夏威夷前夕,把这些珍贵的用毛笔书写的读书心得和收藏,无偿地捐赠给了台湾东海大学。

二是爱运动健身。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张学良将军坚持运动长期不懈,每天都要跑步锻炼。进入老年以后,不能进行较为激烈的运动,他仍坚持在院子里散步走走路。即使到了生命的暮年,站不住、走不动了,坐在轮椅上,他也要到海滩去转一转。他的侄女说:“我的伯父像个老顽童,坐在轮椅上让人推着,觉得好玩。”张学良自己曾多次对记者说过,其实我的“生活很简单,平时散散步,活动活动,有时外出兜兜风,玩玩”。当记者请他谈谈自己的养生之道时,他谦虚地说:“我没有什么养生之道,就是好吃好喝。我内人的菜烧得很好,平常我白开水、茶、咖啡都喝,走路运动,就是这样而已。”

三是爱听戏唱戏。他说自己可以称得上是“超级京剧戏迷”。早年他常看京剧名家梅兰芳、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的戏,并把他们请到家,和他们结成了朋友。晚年的张学良更是对京剧一往情深,特别喜欢听京剧名旦李维康的戏。1991年,张学良还委托前来祝寿的吕正操将军从大陆收集李维康的演唱磁带。在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大力促成下,1993年8月,李维康与同是著名京剧演员的丈夫耿其昌赴台演出。他们抵台的第二天,便在张学森家里见到了张学良。1996年6月,中国京剧院著名老生演员于魁智率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之女、著名旦角演员马小曼等飞抵夏威夷,给张学良将军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寿礼——让他过了一次有生以来最痛快的戏瘾。听完京剧名角的演唱,张学良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京剧传统戏《失街亭》、《斩马谡》、《珠帘寨》的选段,不用话筒,有板有眼,颇有韵味。

四是爱赏兰养兰。1959年春,张学良蒙蒋介石“垂恩”,被解除了“严加管束”的枷锁。获得新生的张学良最终在台北北投定居。新居地处台北市西郊,绿荫环抱,清幽雅静,最令他喜欢的是有大片空地,正好用来养花。张学良在新居里开辟了两个兰圃:一个种洋兰,一个植国兰。从种植到浇水,从施肥到除虫,张学良无不亲为。他的兰花也从最初的几盆增加到了200多盆,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丰富。他说:“兰是花中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兰的境界幽远。”他把养兰作为一种享受。养兰赏花,不仅赏心悦目,而且陶冶性情,使其心情恬淡舒暢。而栽花、培土、浇水、移盆的劳动,又可以舒筋壮骨,锻炼身体,真是“乐在其中,其乐无穷”。1993年北京第三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期间,张学良还委托世界兰蕙协会会长黄秀球先生把自己亲手培育长达20年的一盆“爱国号”兰花带到博览会,送给前往博览会参观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此举成为中国养兰史上的一则佳话。

五是爱广交朋友。张学良年轻时就喜欢广交朋友,为此柳亚子先生曾写诗“汉卿好客似原尝”,将他比为战国时期以好客闻名的平原君、孟尝君。囚禁到台湾以后,张学良与张群、张大千、王新衡四人,每月必有一次轮流做东的“聚餐”,这“三张一王”每月一次的“转转会”就是张学良交友的特殊方式。这”三张一王”中,张群居长,张大千次之,张学良再次之,王新衡最小。这四位孤岛上的密友,大多是在大陆时的好友,数十年的宦海沧桑,他们依旧志同道合。每月的聚会,饮酒谈诗,以打发退出权力角逐后的恬淡。1983年4月张大千仙逝,1987年1月王新衡作古,1990年12月张群在公开为张学良庆祝完90大寿后也以103岁高龄放心似的驾鹤西去。张学良不无伤感地说:“现在老朋友都过世了,三张一王就只剩下我了。”他表示一定要像张群那样活过100岁。最终他活了101岁。

六是爱红粉知己。当然,人们更不会忘记,导致张学良将军心情安定并获得健康长寿的另一重要原因,应归功于赵四小姐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陪伴和无微不至的照顾。爱情的甘露一直浇灌滋润着他的生命之树。正因为如此,张学良始终觉得虽然此生历尽坎坷,但无论对国家对朋友他都问心无愧,唯一感到歉疚的就是愧对赵四。为了自己,她抛弃了富贵,抛弃了自由,抛弃了骨肉,也抛弃了欢乐,她失掉的太多太多,而自己能够补偿的又太少太少,她是唯一可以与自己患难与共、生死相随的人。所以直到赵四小姐已经停止呼吸一个小时,张学良仍然握着她渐渐冰凉而又僵硬的手迟迟不肯离开。一年后,他也紧随赵四而去,并与赵四合葬一处,墓前石碑上刻有希伯来文“以马内利”,意即“神与我们同在”,表示他们在天国之间相互永远的祝福。

(湖北省鄂州市《东楚法制报》 董仲舒)

修身养性 第12篇

一、“三严三实”之“严以修身”的内涵

严以修身放在“三严三实”之首, 由此可见修身的重要作用, 说明修身是其它三严的前提和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严以修身, 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提升道德境界, 追求高尚情操,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 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可以说严以修身是做人之本, 立世之基。《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云:“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鲜犯上, 家齐也, 不好作乱, 国治也。”同样,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 修身也是前提和基础, 做事之前先做人。

修身要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就是要从大的目标去规划, 从小的地方去实践。所谓从大的目标去规划, 就是要志存高远, 放眼未来, 特别是作为一名年轻的党员干部, 要站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去站位去思考, 为人民考虑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谓从小的地方去实践, 就是要从生活、工作中的小事做起, 从具体的小事做起, 从具体的工作做起。

修身, 一是要修德, 二是要修智, 三是要修行。修德, 就是修思想、修主观世界;修智, 就是修做事, 提高专业知识能力。修行, 就是修行为, 规范日常行为, 促进全面发展。修德明理、志存高远, 修智敏学、锐意进取, 修行律己、文明垂范。

二、年轻干部修身不严方面的表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严以修身, 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 坚定理想信念, 提升道德境界, 追求高尚情操,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 自觉抵制歪风邪气。”通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动员会、党课讲座、专题学习、课下自学、橱窗图片、专家解读等途径, 了解到年轻干部在严以修身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值得思考。

第一, 理想信念动摇, 精神上缺“钙”。总书记把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成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反复强调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有时, 年轻干部对革命先辈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奋斗精神、牺牲精神不甚理解, 有时甚至不相信, 这是因为自身没有坚定的信仰信念, 没有达到那种精神境界。作为年轻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这是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

第二, 坚持标准不高, 发扬认真精神不够。工作当中, 年轻干部有时忙、事情多、头绪乱, 于是工作敷衍了事, 只求应付得过去就行, 没有坚持更高的标准, 没有做到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吃苦耐劳不足, 认真精神不够, 导致做事只重形式不重内涵, 不能上标准、上台阶、上品牌。

第三, 年轻领导工作经验不足, 办事情激情有余稳重欠佳。走上领导工作岗位时间短, 积累的工作经验少, 对本职工作回头看、再思考不够。

第四, 思考问题站位不高, 着眼全局不够。“不谋万世者, 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 不足谋一域”。年轻干部要放眼整个区域,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 不做井底之蛙、盲人摸象, 把准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 使梦想和发展大局同频共振, 例如辅导员做错事情的时候, 包庇的多, 鼓励的多, 批评的少, 不利于年轻人成长。

第五, 理论学习不够系统, 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前些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优秀辅导员身上最明显的三个特征》, 爱学生, 爱学习, 爱总结。爱学生是辅导员优秀的品质, 我们爱学生, 学生也会反馈爱。爱学习, 你要给学生一杯水, 你至少要有一桶水, 怕就怕我们连一杯水也拿不出, 只能给学生一滴水了。爱总结, 或者说是爱思考, 勤动笔。其实我们的身边有一批勤思考、爱总结的领导, 发表文章、出书、做项目, 而自己的学习不系统, 总结不到位, 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年轻干部增强严以修身能力的措施

上一篇:国家现状下一篇:领导干部制度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