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化学教学范文

2024-08-19

医用化学教学范文(精选12篇)

医用化学教学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目前, 市面上出版的医用化学教材有多种,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使用的医用化学教材通常有三种:一种是由于敬海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医用化学》第2版, 另一种是由薛会君、刘德云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医用化学》第3版, 还有一种是由谢吉民主编的卫生部规划教材《医学化学》第5版。应该说上述三种教材各有千秋, 各领风骚。现在出版的教材, 有的叙述详实, 表达准确, 但内容繁多, 学生不易掌握;有的提纲挈领, 言简意赅, 但近似大纲, 学生不易阅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教材要着重介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强调“以培养目标为依据, 适当淡化学科意识”, 本着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精神, 以适应21世纪我国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以上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 我们的教材既要短小精悍、突出重点, 又要适应医学、必需够用。可以说上述三种教材基本上是能够满足要求的, 问题是老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时数 (有的学校是84学时, 有的学校是72学时, 有的学校是48学时) 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合理的取舍。不管怎样, 我们认为, 以下内容应该作为必讲要点:溶液, 电解质溶液, 缓冲溶液, 胶体溶液, 配位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概述, 醇酚醚, 醛酮, 有机酸, 脂类, 糖类, 含氮化合物。

二、生源剖析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生源主要由三部份组成:高中理科毕业生、高中文科毕业生和三校生 (中专毕业生、职高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 。这三类学生, 除了高中理科毕业生有一定的化学基础外, 其他的两类学生 (高中文科生和三校生) 都属于化学知识残缺, 化学功底较差, 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如何对这些同学进行有效的化学教育, 确实需要花费一些心思, 开动一番脑筋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要在教学教法上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索, 或许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法探究

根据教材分析和生源剖析, 我们知道要对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化学教育, 教学教法是非常重要的。单一的教学法是不能凑效的, 有效的应该是多种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一) 启发式教学法。

从第一堂化学课开始贯穿到最后一堂化学课结束, 都要启发学生, 激励学生重视化学, 学习化学, 热爱化学, 因为化学是医学的基础, 化学是医学的基石, 医学是半个化学, 化学与医学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学不好化学, 就想学好医学, 那是不可想象的。同时, 我们相信每一个同学, 无论理科生还是文科生, 无论化学基础好还是化学基础差, 只要重视化学, 投入化学, 就一定能够学好化学。只要咬住青山不放松, 那你一定就能够获得成功。“永不言输, 决不放弃”应该成为学习化学的座右铭。

(二) 板书演绎教学法。

这是医用化学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即:在黑板上祥略得当的表述概念, 推导公式, 演绎题解。应该说这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 方法之一。这就要求老师的板书布置要规范合理, 字体书写工整漂亮。例如:酸碱质子理论、配位化合物、杂化轨道理论等重要化学概念及重要化学理论, 就应该在黑板上详细的阐述, 边讲边写边启发。

1.酸碱质子理论。

为研究酸碱的反应及性质, 化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有3种理论:酸碱电离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给出质子的物质都是酸, 凡是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即酸是质子的给予体, 碱是质子的接受体。酸碱质子理论扩大了酸碱的范围, 而且解释了氨水的碱性。

2.配位化合物。

由简单阳离子 (或原子) 和一定数目的中性分子或阴离子通过配位键结合, 并按一定的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复杂离子称为配离子。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或配位分子称为配位化合物。这个概念从定义看是比较复杂的, 实际上只要以一个物质为实例, 把它写在黑板上并分析它的组成, 学生对定义就会豁然开朗, 了然于胸, 容易记住。

3.杂化轨道理论。

这一理论是学生最难搞懂的, 在讲解中要告诉学生注意三点并写在黑板上:第一, 为什么要提出杂化轨道理论?第二, 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是什么?第三, 杂化轨道有哪些类型?由于价键理论不能解释甲烷分子的形成及其正四面体的空间构型, 即无法解释为什么该分子中4个碳氢键性质的等同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鲍林等人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杂化”就是混杂化合的意思, 杂化的目的是为了成键能力的增强, 因杂化后的轨道形状变得一端肥大, 在成键时更利于轨道的最大重叠;杂化轨道之间力图在空间取最大夹角分布, 使相互间的排斥能最小, 故形成一定的空间构型, sp3、sp2和sp分别是正四面体、正三角形和直线形。杂化轨道理论在有机化学中应用最为广泛。

又如:物质的量浓度, 质量浓度, 渗透浓度,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能斯特方程式的应用等计算则一定要在黑板上进行推算和演绎, 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学生才会明了, 也才能记得住。首先应给出准确的定义, 并用公式表示, 然后用例题进行讲解演绎。比如, 渗透浓度:这不仅在化学上, 而且在医学上都是用得着的重要概念, 应该详细讲解, 并进行例题演绎。渗透浓度是指渗透活性物质总的物质的量浓度。这里需要向学生讲明三点:其一, 什么是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就是能够产生渗透现象的粒子;其二, “总的”是指所有的微粒的浓度;其三, 这个浓度是用物质的量浓度表示, 而不能用其他浓度表示。

(三)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 目前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和使用, 尤其是受到年轻老师们的普遍欢迎。在医用化学的教学中, 我们认为, 不能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教学法, 尤其是在讲分子的形成以及杂化轨道理论等内容时, 效果是比较好的。

(四) 差生辅导教学法。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的高中文科毕业生和三校生大致占到全班学生的三分之一还多, 换句话说, 基础薄弱的学生数目还比较庞大, 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门的教学和辅导。除了老师对他们进行重点辅导外, 还要求成绩较好的理科生对成绩较差的文科生进行一对一的结对辅导, 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四、学生反馈

我们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 每周上完课后, 都让学生填写教学信息反馈表, 对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从收上来的表格看, 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以上四种教学法的联合应用是肯定的和满意的。笔者从事医用化学教学多年, 除了每周留意学生的反馈意见外, 期末时, 还要对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和分析, 值得庆幸的是, 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都持肯定意见。

五、成绩显示

从最近几年的期末考试成绩看, 不管是那位老师出题, 我们所教授的班级的卷面成绩都是比较理想的, 及格率较高, 符合正态分布,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通过教材分析、生源剖析、教法探究、学生反馈及成绩显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对医用化学教学提出了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方法,医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于敬海.医用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版

[2].谢吉民.医学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5版

医用化学教学新思维分析论文 第2篇

一、医用化学的特点及其采用新思维教学的意义

(一)医学类专业课程中的医用化学

医用化学在某些方面同化学学科类似,同样具有知识模块繁多、信息量大和需要掌握的细节较多等特点,而且结合目前实际来看,无论是临床护理还是医学影像甚至医学美容等医学类专业,都对医用化学基础水平和技能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医学院校中,医用化学课程具有实用性强、操作要求高和学习需要付出较多精力等特点。

(二)新思维在医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类基础课,目前医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诸如知识内容相对多而课时安排较少、学生中部分在高中属于文科化学基础极为薄弱以及学生中学习医用化学所需基础知识差异明显的难题。这些困难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相应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知识的掌握。为应对这些问题,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应当采用新理念、新思维。

二、医用化学教学中需要应用新思维模式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医学类院校各专业中医用化学课时安排不足

医用化学课时较少是相当一部分医学类专业的突出问题。然而,由于医用化学的重要性,教学需要完整、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得医用化学教学任务较重,教学安排中难以顾及全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甚至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造成了较大困难。

(二)医学类不同专业的教学侧重不同

为了较好地适应专业方向的需要,各个专业对医用化学的教学侧重有不同要求,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把握这一点。例如,医学影像类专业未来学习和将来从业中,接触的前沿医学技术较为先进,涉及核磁共振等学科知识较多,需要对核化学知识有一定基础。这种情况给教师的授课安排以及考试试卷的设计都带来困难。

(三)医学专业生源限制放宽导致部分学生化学基础差

由于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对生源限制降低,随之在医学类专业中也不再就进行文理科方面的限制。这种情况给医用化学的教学带来的困难主要体现在课时安排紧张,无法对在高中时是文科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补充和整体教学进度难以把握两个方面,使本来就存在课时不足的医用化学教学更加困难。

(四)现行教材的编写存在不合理之处

当前,《医用化学》以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中,由于时间较早,而医学科技和化学研究进步较快,导致教学中选用的教材既不符合教学课程安排又不符合医学工作。这些教材和符合教学要求的课程安排不一致,在知识点渗透和前后衔接方面有所不足,时常出现与医学实践不符的现象。

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新思维的应用策略

(一)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课时

针对教学安排中医用化学课时较少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基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如课堂讨论式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等,并在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做好实验设计,最终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结合不同专业未来的学习任务乃至工作环境等对知识点掌握的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知识模块的教学并有针对性地采用教学方案。例如,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安排紧凑的内容中,教师要引导下学生采用联想式、讨论式等学习模式进行掌握,并向未来专业学习需要的方向进行引导。

(二)采用求同存异的思维,有所侧重

在教学中,除了各专业必须严格掌握的知识内容外,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中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内容侧重讲解,与医学关系相对不大的减少在教学安排中的比重。而后按照专业特点,补充讲解医用化学中相关的特殊性内容,如核化学、化妆品化学等针对相应专业的学生进行讲解。另外,在考试试卷的设计上,同一类医学院校对医用化学的考试试卷一般要求一致。为了做到符合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做到考察有所侧重,试卷的设计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保留一定比例的区别题,使不同专业学生按实际选择不同题目;二是酌情设计讨论探究类题目,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对应角度进行论述答题,在评卷中做到区别对待即可。

(三)实行不同基础学生分班教学的模式

针对生源问题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学生化学基础水平较差的问题,可以在教学中进行分班教学。例如,将原来在高中时的文科的学生或理科生中由于偏科等原因造成化学基础差生安排在一个教学班级,以便于教师在同一授课时间面对的学生基础相当,利于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进度的把握。

(四)做好备课工作并创新性地利用教材

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教师和教研人员应充分调研,结合教学中经验和临床中相应的案例和研究成果,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合适的编排,以便于课程教学的展开。另外,还要注重整体上各专业学习的知识体系的不同特点和未来从业时的岗位要求,对教学内容的选定做到有序化、条例化,使教学课程安排做到既无遗漏又能前后衔接。

四、结语

医学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探讨 第3篇

一、第一次课一定要出色,抓住学生

医学院校对于公共基础课的第一次授课一般都不是很重视,往往只是简单的教师介绍和聊天而已。第一次课一般都是绪论,而绪论一般介绍学科的发展简史和基本概况,这些内容在考试中所占比例不大,学生也不以为然。但如果教师能在第一次课就将学生抓住,那么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如何才能做到?第一次课除了讲绪论中的必要内容,教师应重点强调两个问题。首先,一定要把医用化学的特点和对学生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并在呈现过程中展现自己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医用化学和教师都有所了解。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并在讲课过程中不讲空话大话,而是实实在在展现出医学院校学生为什么要学习医用化学,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能够没有压力地学习医用化学。比如,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医用化学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学习医用化学的重要性。

教师最好告诉学生自己的办公地点、联系方式和邮箱,告诉学生随时可以解答他们的疑问,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彼此之间有亲近感。现在大学生喜欢有亲近感的教师,而非刻板的教师。第一次课在这样处理之下,一般能成功地吸引学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医用化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备课,巧妙设计教学

因为课时和学生精力所限,教师要采取精讲的策略,重点突出地讲最重要的几部分。如何才能确定哪些部分需要精讲呢?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备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用心钻研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之上巧妙设计教学过程,进而使教学生动活泼,有趣新奇。不得不说,现在医用化学有很多版本,每个版本教材的侧重点教师都要掌握。教师还要根据专业需求,了解该专业的其他学科,进而使备课有的放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教师,而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师,对授课内容一定要有所选择。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医学二字融入授课之中,使学生在课程中也能感受医用化学对于医学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学生听课注重逻辑性,所以教师讲课一定要思路清晰,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调整讲课顺序,而不必拘泥于教材章节安排。当然,这必须提前设计好。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将内容从简单逐步深入到难点的安排,利于学生理解,也使学生学习逐渐进入状态。在讲较难内容时,反复复习和提及以前的知识,可加深印象,帮助记忆。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不需要帮助回忆和记忆之前讲解过的知识,这个观点对于医用化学学科而言,有些偏颇。只有承前启后的方法才能有显著的学习效果,才能达到从薄到厚的效果。

三、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师生交流,改善师生关系

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严重淡化,但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当前的师生关系并不如人意。扩招导致学生人数激增生源质量下降,使得师生之间关系明显弱化。课堂之上师生交流很难良性互动,教师不认识学生,学生无法和教师沟通,彼此之间就是简单的教与学关系。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对教师的数学水平和人品并不清楚。针对上述问题,最能调整师生关系的便是课间十分钟。课间十分钟,很多教师直接回办公室休息,很少会用这点时间来和学生交流一下。师生要想建立朋友关系,教师在课间就必须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有非常好的意义。

四、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启发式教学很适合医用化学教学。在医用化学中,一个深奥的理论往往让学生目瞪口呆,听得晕头转向。但是如果教师精心备课,将其分解成数个小问题,不仅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些小问题要非常简单,同时紧密联系能够环环相扣,直到解决最后的问题。比如讲杂化轨道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原子轨道什么时候杂化?为什么要杂化?哪些轨道可以相互杂化?杂化后的电子云形状有什么变化??sp、sp2、sp3杂化轨道有哪些不同?几个相互联系有简单的问题,既简化了教学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问题要承前启后,既能复习已学知识,又能介绍新知识,并且还充满了吸引力,比如来个悬念、做个实验等调动学生学习胃口。问题启发式教学最关键就在于教师要用心设计问题。只有在非常了解教材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设计出适合学生的问题。问题设计是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如能很好地解决,就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他们的创新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方法并不是局限一种,最主要是适合本课程,适合学生。

五、加大实验比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医学院校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医用化学教师应该借助于此通过加大实验比例,这样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医用化学实验相较于医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和实践性,所以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解答理论课无法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实验课和理论课比例问题,每个学校有不同的要求,最主要依据在于学生情况和专业需求。

医用无机化学教学探讨 第4篇

关键词:医用无机化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医用无机化学是我国医学院校一年级的一门化学课,它对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我院化学教研组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教学方法总结报道如下。

1 教学方法

1.1 制定好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讲课、检查教学质量以及考试的依据,医用基础化学是医学类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内容是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选定的,医用无机化学是药学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医学工作所必须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根据医学各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平衡、溶液化学、电化学、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及配位化合物等基础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讨论与医学类各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重要元素、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反应类型。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医学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四大平衡(酸碱平衡、沉淀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及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重要的酸碱理论、溶度积原理、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及相关计算;掌握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率、分子结构、重要的共价键理论及配合物的价键理论;掌握重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并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和解释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溶液的配制、滴定操作、定性实验操作,物质的制备及纯化操作、酸度计的使用,离心机的使用等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接受能力,来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1],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1.2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按照课本讲解,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医用化学知识的抽象问题,可以采用直观教学法,在教学中通过外部的感觉来教授知识。如果某种东西能够同时用好几种感官去接受,就应当用多种感官去接受它,如模型、图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收效明显。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模型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对要讲的章节内容通篇浏览一下,初步了解这一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在预习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对不理解的内容要做好记录。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学经验,精心组织教学,突出重点和排解难点。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各章节内容特点,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讲授,有些讲授内容,比拟、分析推理和归纳会很生动、深刻,有利于对授课内容的理解[2]。鼓励学生课后做好单元总结,总结出规律性、特殊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重点和重要公式,努力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1.3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重视改进实验教学,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

在大学,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学生可在课后有选择性地阅读一些参考书刊和网上信息,加深理解课程内容,开阔思路,扩大知识面,培养综合能力。上好实验课是掌握、理解、巩固、运用基础化学理论知识和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

要学好基础化学,就要把握住“理论—实验—理论”这三个学习环节。课前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写好预习报告,以达到实验时实验原理清楚,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思路清晰。做实验时,要善于观察实验现象和动脑思考,加强基本实验操作练习。课后要及时认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用所学理论知识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写好实验报告。通过实验课,不断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其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将医用化学发展前沿的最新研究信息、动态及成果有机地引进课堂,并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结果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很大的提高,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高,学习成绩为优者占61%,成绩良者占32%,成绩合格者占6%,成绩差者占1%。

3 讨论

高效率的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课堂教学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体现教与学过程的主要表现形式。能否遵循教学规律,通过有效的教学行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相应的知识,是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最直接的体现。为了提高无机化学的教学效率,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把培养、发展学生自主的自发的素质和潜能作为重点。要使学生能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迅速使用所需的信息,关键就是要“会学习”。医用化学教学要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课程教材体系应以实用性化学知识为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培养具有高等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梯楼.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15) :22-23.

[2]高静, 程艳, 邹桂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6, 27 (4) :13-16.

医用化学教学 第5篇

摘要: 为了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该教研室实行了医用基础化学的双语教学,采取切实措施,编写适宜 的外文教材,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并总结了一些心得体会。关键词: 医用基础化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R313 G64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49(2009)06-0743-02 2001年,教育部提出: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要力争在3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1]。同时教育部已将双语教学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我教研室在“天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倡导和资助下,在2007、2008级医学临床五年制教学中,对医用基础化学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我教研室的几位教师从事留学生基础化学英文授课已有十多年,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具有较高的水平,积累了丰富的适用于留学生的英语授课经验,为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双语教学中,由于语言的变化,使课程的各环节与全中文授课不同:包括教材选用、备课内容、课时安排、讲解方式、考试方式、学生的听课方式、复习方法等。因此,探索一套适应时代需要、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医用基础化学”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材的选择目前,国外普通化学教材繁多,但没有专门为医学生编写的教材。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搞好医用基础化学双语教学的重点。双语教学应尽可能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但我们使用原版教材的确有困难:一是原版教材价格昂贵,学生负担不起;二是原版教材内容太多,学生读起来有难度,更主要的是很多内容不能适应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因此我们选用《Gener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ModernApplications》和《General Chemistry》等作为参考教材,结合国内的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外语实际水平,编写出相应讲义。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计划制定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开展,我们制定了较为科学并符合学生总体英文水平的双语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学习中必须用英文掌握、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探索出符合双语教学的授课进度和教学课时。多媒体课件制作制作适应所编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多媒体课件是进行双语授课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制作了医用基础化学多媒体课件,其特色如下。3.1 循序渐进 开始部分中文多于英文,逐渐过渡到中英文等量,到最后为全英文。该课件系统地反映了医用基础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3.2 清晰生动 课件的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图片生动,动画形象,条理清楚,使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专业内容变得生动,易于理解。

3.3 与医学结合紧密 增添了医学生所需要的基础化学原理和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实例。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利于弥补教师语言表达和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教学铺垫我们把自编教材印发给每一位学生。教师有计划地在每次课上提前辅导学生弄懂教材中的几个英语单词和难理解的英语句子,要求学生双语课前预习,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听课的难度。大多数学生开始面对英文教材感到预习非常困难,但要解决学生的畏惧心理。告诉他们要学好双语课程肯定比普通课程难,要实现英语水平的飞跃就必须经历一个压迫、跳跃式的学习过程。虽然学生的负担有所增加,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许多同学感觉英文教材不再可怕;当感觉有收获的时候,学习兴趣也培养起来了,上课积极性很高。授课方式的建立课堂讲授方式的建立是双语教学中最为困难的环节。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之间英文水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是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是本校在本科教学中率先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为此我们尝试了多种方式,从中探索出了较为有效的模式———浸入型双语教学[3],前1-2次课,主要用中文讲授,强化英语专业词汇;接下来的1-2次课,主要用中文讲授,增加英语定义;随后用英文讲解易懂的概念,用英文讲解易懂的例题,用英文讲解较难的概念和例题;最后,由于基本内容的掌握、词汇的熟悉和英文听力水平的提高,进入全英文授课。经过两轮的实践,使学生达到了听英文讲解理解基本知识的水平。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双语教学中,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为此,将考试方式进行了多样化改革。

医用化学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PBL 医用化学 教学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提出了许多教学改革的设想,在这些设想中有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思路是: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其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知识。近几年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正在尝试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试点,我校结合本校实际也进行了部分学科的教学研究,医用化学就是其中之一。

一、医用化学的特点

医用化学属于医学学科和化学学科的交叉学科,是比较前沿的理论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对人体的化学机理、药物在人体中的反应等的分析十分有用。医用化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开设医用化学课程的目的是适应医学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同时学习一些以化学为基础的医学高新技术的原理,对如何定量研究生命现象有所体会,为学习后续医学 课程乃至将来从事医学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注重学生在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锻炼与启迪,从而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医用化学又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科学。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主要过程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能力。

目前,使用的教材存在一定的缺点:一是与高中知识重复内容较多,二是知识点多。此外文科学生学习医用化学存在着化学基础薄弱、兴趣不大、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有其特殊的优势。

二、PBL教学法的优点

首先把PBL教学法与传统的LBL教学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PBL教学法的优点。

(1)由于化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基础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容易掌握,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亲身探索其中的奥秘,不仅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PBL教学法采取的是讨论法而不是传统教学的“灌输式”教学。传统讲授模式所教所学的知识具有权威性的特点,似乎是不容置疑的“绝对真理”,学生和教师都只能接受。讨论法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和教师对所教所学的知识都可以分析评价、质疑问难,打破了对科学知识的迷信,从而形成探索性、创造性思维。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2)PBL教学法是典型的启发性教学方法,按照科学家发现创造的过程从教育的角度加以改造、加以精简、加以缩短,引导学生沿着简化的思维路线寻找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展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通过讨论解答己经提出的问题,形成一套独立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模式。

三、 PBL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教学思路的设计:

1.课前准备充分

在学习之前,教师提前准备好预习提纲,按学习内容的难易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资料, 获得相关的背景资料, 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中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同时, 让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和会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 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堂集中讨论

课堂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讨论阶段。首先是小组内讨论,讨论重点是预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问题,把本组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分成两类,留待小组之间进一步交流。然后进行小组间讨论,每组选出1-2名代表发言,阐述对已解决问题的看法,提出本组困惑的问题,在不同的小组间展开讨论,必要时可以展开争论,在不同的观点交流碰撞中解决问题。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予启发和引导,同时控制讨论的节奏和协调各组间的关系。 根据讨论的结果和表现推选出优秀的发言代表和优秀小组,在平时成绩中予以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教师归纳释疑

课堂学习的第二阶段是归纳释疑。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讨论结果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重点,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准确性、条理性。对学生讨论不到位和不全面的问题,必须进行补充和解释,对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和分歧比较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尽分析,引导和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同时对各组在讨论中的表现给予点评,表扬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的要求,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4.考察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由药学系化学教研室组织期中和期末两次正式考试,试题来自电脑题库。考试成绩劃分为>85分、85分 ~70分、70分~60分、<60分四个等级。

从两组数据比较可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后,实验组的优秀率和平均分明显提高,同时不及格率也有相应的降低,实验组各方面优秀率都有提高,这说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适合应用到医用化学教学中。

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问题的设计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针对不同的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问题的类型、问题的难度、问题的梯度等方面出发选择最佳的问题,并设置合理的问题呈现情景。教师在精心设计问题的同时,还要着眼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发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的主要步骤是学生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课堂积极讨论和教师评价、归纳、补充、分析、深化、拓展,整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学生的自觉学习。

参考文献:

[1]毕华林,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

[2]刘渊声,杨继庆,屈学民,文峻,医学物理学 PBL 教学模式探索[J].教学研究.2007:6(2)

高职医用化学教学法探析 第7篇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质量,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一、正确分析现状, 增强学生对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现代医学研究进入了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时代, 人类已经从分子原子水平来认识疾病的部分致病机理、遗传因素和治疗原理, 医学与化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于医用化学一直以来隶属于公共基础课, 学生普遍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加上课时上的削减而内容增多、教材与医学知识点的结合欠缺、部分学生化学基础差等因素, 大部分学生对医用化学的学习不够重视, 从而形成应付、被动学习的局面。作为教师, 要从第一节课, 就起好引导、鼓励作用, 让学生明确学习医用化学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好医用化学的自信心。比如在绪论课上就向学生指出人的生命现象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 而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化学变化的过程, 因此, 人体可以看作是一个进行着一系列极其复杂化学变化的有机体, 要学好医学, 必须首先学好医用化学。向学生介绍近代化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化学研究的方法应用于生命科学及派生出的许多新学科。20世纪50年代以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诺贝尔医学奖有一半以上被与化学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所获得。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正广泛地被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所应用, 如分离、检测、诊断等一系列工作都与化学基础紧密相关①等等。让学生认识本学科的基础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努力加强学习, 提高教师自身医学素质修养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专业基础的深厚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现代教育思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而且要有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②。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化学专业, 不具备系统的医学知识, 很难将化学教学贯穿于医学体系中, 常与医学基础、临床课脱节, 影响了在讲授医用化学时联系医学的深度和广度, 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学习, 不断自我充电, 系统地学习一些必要的医学知识和收集相关前沿知识, 通过主动听相关医学课程、图书馆查阅医学资料、网络学习等途径, 不断提高自身医学知识修养和教学水平。

三、突出专业特色, 抓好教材内容的合理取舍

目前我们所用高职医用化学教材仍存在着过多注重化学课本身的系统性, 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过多, 而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内容不够, 有的教材虽然渗透了部分医学内容, 但总体没有摆脱“纯化学”的教学体系, 不利于培养适用型技能型的高职医学人才。面对化学课时的减少而内容增加的现状, 教师对教材不能采取“拿来主义”, 而应针对不同医学专业、不同层次学生, 在认真分析、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适时对其内容灵活处理、酌情删减, 特别是纯化学理论深奥而枯燥的内容不用展开, 点到为止, 而适当增加与医学相关的知识点, 使之更利于医学教育的需要。总之对教材的使用要摆脱化学专业教材的框架, 突出医用特点, 站在医学与化学结合的角度重新审视、选择、处理化学知识, 增加教材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趣味性③。

四、精心组织教学, 融入医学知识的有机渗透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 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对较简单的化学术语、概念、规律、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等内容采用自学指导法。注重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渗透压一节内容时, 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临床上常用0.9%氯化钠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作为注射液, 而不用其他浓度的?”并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示几幅红细胞在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的形态图片, 让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思索找出答案, 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解释病人在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用等渗液, 达到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讲缓冲溶液一节时, 以正常人体血液的pH值为何总是保持在7.35-7.45间提出问题, 引入缓冲作用, 酸中毒、碱中毒知识点, 介绍临床上治疗酸中毒或碱中毒是如何用药的。讲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时, 根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为什么要给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高流量吸氧, 等等。

精选与充实教学内容, 既讲授化学基础理论, 又强调医学专业特色, 融医学知识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适时把化学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地增加化学知识在医学中具体应用的一些内容, 有机地补充本学科一些最新进展, 尤其是有意识地结合临床医药方面问题加以阐述, 介绍化学知识在临床诊断、治疗上的应用等, 同时注意在授课中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最大限度地提供医用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等资料, 使教学内容得到较多的补充和更新, 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④,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配合物一节内容时, 补充生命元素、有害元素在体内的配位情况, 生物催化剂、金属中毒的治疗及反应机理、金属配合物类抗炎、抗癌药物等;讲有机化学相关章节内容时, 指出在人体的组成中, 主要成分是有机物, 如生命的物质基础、构成人体细胞主要成分的蛋白质, 作为遗传基因的核酸, 供能的主要物质——糖, 构成细胞膜的脂类, 在人体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以及维生素等;讲芳香烃内容时, 介绍“苏丹红”并非食品添加剂, 而是一种含萘的化学染色剂;讲蛋白质章节时, 介绍人类的一种白化病就是体内缺乏酪氨酸所致等。

五、重视实验环节, 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是医用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 且后继医学基础课和医用专业课中不少实验的基本技能都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实验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又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而这对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是非常重要的。

优化实验项目, 淘汰一些验证性实验, 增加操作应用性实验, 适当设置综合性实验。改变那种照本宣科、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 选取一些与生活、医学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实验, 如:食醋中醋酸含量测定、水的硬度测定、阿司匹林的制备及含量的测定等,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大有好处,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实验教学应自成体系, 打破实验课从属于理论课的附属局面, 完善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 摒除以一纸试卷且主要是理论学习的内容定成绩的片面作法, 而应将实验内容作为重要项目, 将出勤情况、实验态度、行为习惯、基本操作、综合技能等纳入考核中, 单独评定实验成绩, 再以相应百分比计入综合成绩中。要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改进考核的方式方法, 使学生成绩的评价贯穿于学习全过程, 做到试卷与平时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将单一形式的考核变为多种形式的考核, 建立起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标的考核体系。

六、运用信息技术, 发挥多媒体辅助作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有利于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扩大信息接收量,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与医学、生活、人体健康等有关的视频资料, 形象生动地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化学与医学、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 同时使化学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直观性、现实性、趣味性和活泼性, 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常用的教学方式, 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广泛使用, 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为教师的讲授和设计的教学方案服务, 在教学中仅仅起辅助作用,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 而应注重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坚持二者的兼搭配合、优势互补, 才能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注释

1朱梅英, 李献锐, 倪瑞星.关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 (6) 632-633.

2吴英华, 侯小娟, 季怀萍. 医用化学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9) 53-54.

3郄文娟, 王希军, 李素娟等.浅议医用化学教材改革[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1, (2) 149.

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 第8篇

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都能认识到医用化学在医学各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必须将化学与医学相融合。目前, 国内学者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1]、实验教学操作[2]、考试方式与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宏观研究, 其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但在改革方面尚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也有学者提及从教学内容模块入手进行改革, 但具体教学模块定位不清, 难以实施。国内资料尚未报道有关从生源素质、学习医用化学障碍、根据具体课时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对改变医用化学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2 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2.1 课程设置

由于临床医学课程多、学制短、时间紧, 医用化学学时一再压缩[2~5]。我校现已压缩至理论22学时、实验6学时。医用化学教材内容覆盖面较广, 有一定深度,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2.2 生源结构特点

随着国家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扩大, 大批文科生进入医学专科学校学习。对我校近2年临床医学专业生源进行统计:理科生占55%、文科生占40%、对口招生的占5%。文科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多年来已放弃对化学知识的学习, 要在较短时间内激发其学习医用化学的浓厚兴趣非常困难;对口招生的学生化学基础更差, 对化学符号、化学术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运算几乎一片空白。对文科生和对口招生的学生来说, 学好医用化学存在基础较差的障碍。

2.3 学习环境

根据高等学校考试管理规定, 课程结束后就应进行考试, 医用化学在第1学期的前7周 (周课时为4学时) 完成。此时, 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未适应, 学习和生活模式渗透着高中阶段的烙印。面对知识容量大幅增加、难度增大, 思维方式从直观、定性转变为抽象、定量, 大多数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还停留在高中层面上, 不能适应新起点的学习;且由于对医学教育不了解, 认为化学与医学之间联系不强, 从思想上不够重视, 从而忽视对本课程的学习。要达到专业课程教学目的, 改变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必须因材施教。

3 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选定是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常规采用现行教学大纲, 在规定学时内尽可能完整、系统讲授化学理论知识, 这忽略了化学教育的服务性, 偏离了现代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打破化学知识的系统性、淡化化学学科的独立性, 围绕培养目标, 本着必需、够用原则, 立足于化学为医学服务, 即以化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为中心, 将化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平行讲解。如渗透压与人体电解质平衡关系、缓冲溶液与人体酸碱平衡关系, 利用化学知识中的渗透压概念, 从医学角度分析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如何维系人体细胞内外水盐平衡、体液平衡等生理现象, 使学生从中体会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 激发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6,7]。

按医用化学理论22学时实施教学, 其教学模块见表1。

4 教学模块的实施

在上课前将教材、教学模块与配套练习题一同发给学生, 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与目的, 要求文科生和对口招生的学生先预习, 并完成一定习题, 自己寻找学习方法, 按模块中所渗透的后续课程寻找与化学相关的医学知识, 提高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8]。对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 鼓励其多查阅一些化学相关知识, 以小论文的形式收集起来作为平时成绩, 在课程结束时记入总成绩。从而扩充知识面,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学模块, 提倡让化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辅导文科生和对口招生的学生, 充分调动和利用学习资源。

教师根据教学模块和要求, 寻找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如将讲授式改为讲练式、探讨式教学, 注重教学方法与中学的衔接, 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 在总成绩中加入一定比例平时成绩, 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双主体地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 增加知识容量, 将抽象的化学结构、定律、现象用多媒体表现出来, 实现教与学的共悦, 轻松完成医用化学教学任务。

对我校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8个班医用化学进行2种模式教学, 临床1~4班采用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 5~8班采用传统教学, 教学效果前者明显强于后者。8个班学生学习成绩见表2。

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 其模块定位明确、操作性强, 能激发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唐玉海, 刘芸靳, 菊情, 等.从现代医学发展变化看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 2001, 9 (4) :240~241.

[2]姜炜, 曹海燕, 苗靖.《医用化学实验》教材编写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 2005, (6) :187~188.

[3]倪瑞星, 刘杏恋, 李献锐, 等.改进医用基础化学教学, 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6, 8 (1) :26~28.

[4]张长辉, 孙方民.高等专科院校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浅谈[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3, 15 (4) :63~64.

[5]谢协驹.基础医学 (专科)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与实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9) :117~118.

[6]朱梅英, 李献锐, 倪瑞星.关于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6 (6) :632~633.

[7]秦向阳, 刘鹏, 工巧峰, 等.医用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6, 8 (2) :151~153.

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第9篇

为适应上述形势,护理专业大量扩大招生规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怎样使护理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动手能力,同时富有对病人的关爱之心。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从化学教育本身的性质,以及学习化学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出发,本文从化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教学指导思想的改革

化学作为护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与组织胚胎学、系统解剖学等专业基础课同时作为必修课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课是指以作为社会存在的个体必须掌握的基本社会共同知识为标准,而不应以专业学习的够用为标准。专业基础课则是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否则不可能或难以进行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作者认为,化学具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性质,因此,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值得探讨的问题[1]。

医学化学教育中强调医学和化学的联系,化学是为医学专业课打基础,我们虽然这样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很难体会到化学课程同医学专业课程的联系,他们只是把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学习,没有看到在医学中处处存在化学的“影子”。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却没有明显的效果,原因何在?

医学院校带化学课程的教师基本都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师范大学的化学专业,就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而言,他们可谓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对于医学、化学之间的联系,真正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的教师毕竟不多。所以,要鼓励教师尽量多了解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比如在教研活动中集体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与医学专业教师增加交流,去旁听一些医学专业基础课。让我们的化学教师首先能看到医学与化学的联系,然后在化学课程教学中,使医学中存在化学的“影子”具体化在学生面前。同时,还要注意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本身的系统性、独立性、完整性,不能将医学和化学的联系片面化,要把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全面系统地教给学生,这样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具体知识,更能教会学生独立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化学理论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授之以渔,受益无穷”的道理,这才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所在。

此外,化学教师面对的是刚从高中走入大学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还处于一个缓冲期[2],进入大学,有着各种各样心理状态,有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也有对自己学校的种种看法。但对于大学学习的不适应是普遍存在的,课程开设徒然增多,特别是护理专业学生,四年的时间要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还要进行实习,任务繁重。所以,我们要适应大学新生的要求,尽可能地为他们着想,尽量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学习。

总之,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要立足于化学学科本身,着重在教学中体现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同时针对学生刚进大学的具体情况,因势利导,使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的生活。

2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2.1 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利用

化学对于很多学生都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虽然他们脑子里面留有高中时老师演示的“五颜六色”的实验,还保留着对化学的一些兴趣。但要他们掌握“医用化学”中各种理论、化学反应、原理还是有困难的,特别是一些文科学生,学习困难就更大。这就需要教师将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尽量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比较学习法。比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认知对象放在一定条件下,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对照比较,从而确定认知对象属性的同异、地位的主次、作用的大小、性能的优劣、问题的难易,以达到辩识、了解和把握认知对象的一种方法[2,3]。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比较法的例子很多,讲到“缓冲溶液”时,学生看标题并不能知道溶液为何还可以叫做“缓冲”,那么我们可以通过非缓冲溶液(如NaCl溶液)和缓冲溶液(如NH3-NH4Cl体系)对于抵抗外加酸碱的能力,用对比pH值的数据变化来解释“缓冲溶液”的定义,并进一步解释其原理。在有机化学部分,讲述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这几个章节的时候,可以把这些烃类的结构放在一起进行横向比较,找出差异,在学习后一类化合物时,只要记住它们与前一类化合物的不同,这样就能更快掌握新学的知识。最终几个章节讲完后再进行纵向比较,找到前后知识的联系,不让学生觉得每章的知识是孤立的,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连贯性。

问题学习法。问题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 )是已被国际教育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且正日益受到国内护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4]。在大学一年级的医用化学课中,主要是初步尝试在学期中某1-2次课堂上,使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互换,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临床课程上的PBL教学法是有一定差异的。刚进大学的学生,自学能力尚不十分强,我们可以在每次授课结束之前,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课下自己寻找答案,然后拿到下次课上讨论,如果将问题集中讨论,就是一次谈话课[5]。这些问题包括复习,预习以及课外资料等各方面内容。我们可以将每次讨论中学生的表现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来促进学生学习。如教材中的渗透现象,酮体的概念,这些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我们布置的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并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并将知识拓展,从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理论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它能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是当代主流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化学实验学习中,可以将3-5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预习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在带教教师的协助下独立完成实验,比如旋光度的测定实验,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小组内成员单独完成一组旋光仪零点的校正及旋光仪的测定,记录读数,重复操作至少五次,取其平均值。带教老师与她们进行讨论、比较,最终得出比较标准的数据范围,再让实验操作规范、测定数据准确的小组成员进行演示,让其他小组成员顺利掌握此次实验内容[6]。也可以将合作学习和问题教学相结合用问题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来检验合作学习的效果。

2.2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普及到高校的日常教学中,就作者调查,大多数课堂教学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但具体形式却大多停留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方便了教师授课。对于需要大量图片的课程(如系统解剖学),省去了教师每次携带大量挂图的不便,也能得到更好的演示效果。但缺点是它大多只能静态展示,缺乏动态的效果。如果应用不当,很容易使学生感觉疲倦。尤其对于化学课程中的一些理论,单从文字和图片上看比较枯燥,若化静为动,效果则大大不同。

我们运用过一些Flash动画演示“旋光现象的产生”,将书本上静态的图片,用动画演示出来,学生印象加深,教学效果很好。

目前我们的实验课教学仍然是教师黑板讲述加演示实验的形式,如果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具体的实验过程,从而在他们亲自动手实验的时候学到更多的东西,动手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此外,因特网正在成为各种信息的新载体,因特网上各类教育、教学和科研资料越来越多,将因特网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对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实验教学改革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做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更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我院化学教研室近几年对化学实验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实验项目上,删减了部分陈旧的验证性实验如沸点的测定,加之以设计性实验,如食醋总酸度测定等;考试内容上,将以往的笔试改为现在的实验操作考核,每人抽签随机决定考试内容,教师现场打分。

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化学实验中,我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指导老师辅导,力争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训练。此外,教材的改革也十分必要,本科护理专业使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化学(溶液理论部分)加上有机化学(选取部分章节),这些教材缺乏与护理专业联系密切的知识。尚没有为护理专业“量身定做”的医用化学教材,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重组,增加一些诸如生命化学、环境化学、放射化学等方面的知识[7],扩展学生的视野。在基本成熟之后,可以编写成教材。

4 在课堂上渗透伦理道德教育

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在课堂上不能只强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必须适当穿插医学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医学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医学相关的一些伦理问题,如克隆技术、基因技术、器官移植、辅助生殖、医患关系、知情同意、生态环境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成为当代科技伦理的研究热点[8]。化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让化学课从单纯的课本中走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这是不仅是化学课,也是一堂科学讲座。

科技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9]。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史中很多化学家对科学孜孜以求,不懈努力而取得成绩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结合化学方面一些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气候恶化、温室效应等,给学生讲述现代科学的发展必须保持和环境的和谐友好,人类才能在地球上得到可持续发展。教师不仅要“言传”,以事例教育学生,还要以具体的行动进行“身教”。例如,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求学生有对科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作风,教师要率先垂范,对实验过程的演示要准确、仔细。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发现的共性问题要在下次实验前集中解决。

5 结语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护理专业的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我们仅从以上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向,但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很多,还需要医学院校的化学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将教学改革进行下去,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护理专业人才。

摘要:从本科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作者的一些教学经验,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中渗透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对目前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改革方向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为今后不断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红宣.浅议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化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82-83.

[2]赵先英,刘毅敏,赵华文.比较教学法贯穿于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75-376.

[3]贾钰华.注重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15:21-22.

[4]王晓利,陆新容,翟云霞.问题学习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1):968-970.

[5]田家华,贺廷云.“谈话课”是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1):112.

[6]罗芳苜,刘庆艳,谢详林.合作学习理论在高职护理医用化学实验的应用[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1):97-98.

[7]王梅,张利民.浅谈护理学专业医用化学的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4):70-71.

[8]王梅,刘登科.在医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技伦理道德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5):597-599.

卫生学校《医用化学》的教学特点 第10篇

关键词:医用化学,教学特点,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迅猛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 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应针对这些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力争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和突破。

一、了解专业特点, 调整化学教学内容

在近十年来卫生类中等职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中, 化学课本内容经历过多次修订, 整个修订的方向是以简化为主, 适当引入了与医学的相关知识。

1、删繁就简, 突出重点, 保证基本的化学知识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 不能肓目等同于中学教育的延续, 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而中职教育是技术应用型的职业教育, 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应向技术实践偏移, 当然相应的专来理论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就以“基本够用”为前提。同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2、适当拓宽知识面, 做到内容充实先进

医用化学课本虽然经过多次修订, 但其本质还是以纯化学知识为主, 尽管也引入了一些医学知识, 但引入的深度还不够, 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感受不到所学专业的气息, 容易使学生回到初中时的状态——对化学产生厌倦情绪。如果在一些知识点上做一些调整, 增加一些与该知识点相关的临床医学内容, 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化学知识, 同时又可以拓宽化学知识面。

二、利用专业知识, 引导学生学习医用化学课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刚刚毕业的初中生, 有一种求知欲, 他们想迫切地进入自己的专业领域一探究竟。当他们第一眼看到课程表时可能会心感失落, 怎么来到中专了还要学化学呢?要破解学生这些顾虑, 在教学中引入专业知识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之一。

医用化学虽然是卫生学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 但其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却相当密切, 许多的专业课内容还得依赖化学知识才能较好的解释, 比如《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甚至有许多的临床医学知识还直接与化学有关, 比如消毒酒精的配制, 注射液的浓度要求, 糖尿病的检测等等, 都可以从化学知识里面直接得到结果。如此关联的医学知识如果能嵌入到相应的化学知识里讲解, 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学习化学已经不单纯是一门基础课了, 而是进入专业知识的起点, 打好化学基础就是为医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而改变学生对基础课不重视的态度,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改进课堂结构, 鼓动学生学习干劲

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 千篇一律的课堂形式, 会使学生缺乏新鲜感, 觉得学习枯燥无味。相反, 新颖、变化、活泼的学习形式最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情感, 激励学生干劲,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化学可检测的内容较多、较细, 因而教学方法要多样性, 培养学生爱学、会学、学得有情绪, 学得有兴趣。比如,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好胜的心理, 采用课堂竞赛的方式来加强训练, 将班级分成两大方阵, 题目设计为抢答题和必答题, 以课本内容为主。做抢答题时, 获得抢答权且答对得分, 答错要倒扣分。学生个个细心而又紧张, 认真而又担心, 学习积极性膨胀到了最高点, 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以思维为核心, 以自学为基础的较为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 在课堂上还应该考虑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 在提问时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来回答, 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学有所成的喜悦, 才能整体地提高全班的学习兴趣。

四、常表扬, 多肯定, 坚定学生学习信心

和谐的师生关系, 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 可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生就是“中考”的落榜生, 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本身就不好, 也不喜欢学, 甚至可以说“怕”上文化基础课程。在目前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他们在学习的压抑中长大, 经历了“失败”的中考, 许多学生的文化程度、专业意识、学习品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送给学生激励的话语, 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互相交流, 互相启发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 积极思考, 积极发言才是真正的学习中的主人。

在提问化学问题时,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学习并不佳的学生也会怯怯地举着手, 或是欲言又止的样子, 似乎在犹豫不决。此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心理, 鼓励这些同学大胆回答问题。尽管有些同学解题可能比较繁琐, 下面的个别同学可能还会嘲笑他笨拙的思路, 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能回答问题, 已经实现了他们的自我超越, 如果老师能给这些学生一个善意的微笑, 给他们以肯定的目光, 也许会极大地激励他们的自信心, 甚至还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综上所述, 突出重点, 充实, 精选授课内容, 可以解决《化学》课时数少, 内容多的矛盾, 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 化学教学不仅仅要从教学内容上改进, 而且还要从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配套, 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培养合格人才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银付、杨进、王定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医用化学教学 第11篇

一、案例教学法实验对象

笔者选用了某卫生职业学院2015级护理专业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这些学生一共分为4个班级,一共236人,大多数都是女生,年龄在16周岁~18周岁。依照随机原则,笔者将全部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其中1班和3班是实验小组,2班和4班是对照小组,每一个小组均由118名学生组成。在实验组当中,笔者选择适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针对学生的医用化学科目教学。而在对照组当中,则选择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验开展之前,两个实验小组中全部学生的成绩都进行统计和记录,结果显示,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实验数据拥有可比性。在实验过程中,两个实验小组的授课讲师和使用的教材完全相同。

二、教学方式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指的是依照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内容的相关要求,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针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让学生在相关具体问题当中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开展自主性学习、主动探索。通过上述措施,以求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提升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使用该种教学方式时,教师在课堂开展正式授课之前,首先向学生阐述相关案例的基本情况。例如:在讲述乙醇的用途与性质这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阐述在医院护士会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为病人消毒、交警在道路上监测酒后驾驶及酒精中毒案例等,让学生在听取教师针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中产生质疑,由此引发学生对乙醇化学性质的思考,并向老师提出在进行该章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问题。在此之后,授课教师把之前所阐述的案例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的讲解,由此对乙醇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结构、命名方式、使用方法和所使用的原理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在授课完成之后,授课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考核分析结果开展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修正,以求学生在每一章节教学后都有所收获。

(二)针对学生成绩评定所采用的方式

1.理论成绩考核

在理论成绩方面,学生的成绩考核是学校进行的统一考试,考试的内容应超过一半以上为知识的运用考试,在考试结束之后,教师将两组学生的成绩进行对比。

2.学生满意程度

在新授课后,教师需要使用自己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学生对于医用化学科目的受教育满意程度进行调研。

3.使用统计学进行分析

在此次教学实验当中,笔者使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所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使用(■±s)进行标示,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t进行检查,检查水准为P<0.05。

三、实验结果分析

(一)学生理论考核成绩对比

经过对比,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针对理论成绩的考试,其成绩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并且在此中,针对知识应用类型的成绩考核,两个实验组之间存在较大的成绩差异,详细状况如下表所示。

(二)学生满意程度对比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实验组中,对教师进行医用化学科目教学的满意程度达到了86.1%,而在使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当中,对教师进行医用化学科目教学的满意程度只有62.4%。

四、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笔者认为,在卫生职业院校医用化学科目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主要表现出以下几大优势:

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中职生学习热情不高,是困扰职业教育的一个难题。传统教学只是按部就班地把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状况,也没有激发学生的求知兴奋点。在案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而后留下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探究,从而为知识技能的教与学创造良好的传授环境。同时案例对知识的运用有较好的诠释作用,帮助他们理解相关知识的运用环境,促进能力的形成。比如:在讲授《渗透溶液》时,可以由现实中一个外国女生喝水减肥致死的案例引入,激发学生对渗透溶液兴趣,进而探求原因的心理。

其次,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教师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只需机械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例行公事地完成教学任务,抑制教师创新特质的发挥。而使用案例教学法,挑战原有的教学思维,使教师优化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学素材的整合。例如:在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进行讲解时,老师可以凭借生活中的案例带出过氧化钠、次氯酸的物质同样具有漂白性,由此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最后,案例教学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化学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割裂了生活实践和理论知识,所以“学”难以“致用”。而案例教学法就是从生活中常见现象入手,分析化学原理。这就可以启示学生,化学是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当他们观察到特定的现象时,会自觉从化学角度分析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医用化学教学中隐性课程的开发 第12篇

医用化学是卫生类高职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医用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和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 。学习医用化学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想象力。由于学生刚进入高职学校, 受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因素影响, 学习医用化学时常感到有一定困难, 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害怕和厌烦心理。因此, 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 通过重视班级文化、学风建设来优化教育环境, 在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师生关系, 借助隐性课程这张“无形之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使学生不仅获得该课程的知识与技能, 更要在理念、价值、态度、情感等情意要素方面和谐健康发展[2]。

隐性课程在医用化学教学中能以多种形式呈现, 隐含在教学的多个方面。在设计与开发医用化学隐性课程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各种隐性教育资源, 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美化校园环境, 突出课程特色

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校容校貌、自然景物、实验室、教室等组成了学校的物质环境。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融入独特的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 体现化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等内容。如校园环境设计中的绿化数量、面积达到建筑要求, 学校保持有清新的空气, 实验室污水、污物的处置符合环保要求, 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的重要性;在班级、实验室布置上注意增加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化学对生活的影响、化学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化学知识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等宣传, 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重要性的认识。学校的教风学风、文化氛围、人际关系等组成了学校的精神环境, 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精神环境影响和教育学生, 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学习环境中, 明确学习目的, 自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优化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 形成和谐的学习管理氛围

根据医用化学课程特点制定切合实际的理论和实验教学要求, 如学习形式、作业与实验报告完成、化学实验操作规范等, 做到要求具体、明确,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 教师除努力学习化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外, 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等知识, 提高自身素质, 转变观念, 淡化权威意识, 发挥表率作用。其次, 注意收集媒体上、现实生活中、医疗卫生工作中体现化学重要性的案例, 以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 培育良好班风, 在班级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在医用化学考试试题中隐含人生价值观、职业道德准则、环境保护、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等内容。并且评价学生不仅仅以卷面和实验操作成绩来评定, 更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个性的发展与完善, 以及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为实现培养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良好的综合素养、为用人单位所欢迎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提高学生认识

校园活动包括与化学有关的科技活动、科普讲座、技能比赛、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团活动等, 通过开展与化学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学生陶冶情操、提升修养、塑造心灵、完善人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活动, 使学生获得与社会广泛接触的机会, 了解化学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中的用途, 提高学生对社会、对化学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 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 它对学生的影响在时间上是久远的, 且这种影响是学生在学校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因此, 在医用化学教学中除给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实验技能等显性课程内容外, 更要注意隐性课程内容的开发, 从而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行为准则、学习目的产生深远的影响, 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摘要:医用化学是卫生类高职学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发隐性课程,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美化校园环境、优化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措施开发隐性课程, 使学生在获得该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在学习理念、价值、态度、情感等情意要素方面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医用化学,课程特色,隐性课程

参考文献

[1]王玉云.高等医学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6.

上一篇:供水企业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制造企业经营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