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2024-07-14

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精选8篇)

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及病理资料

1.1.1 标本的采集

标本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血管瘤、血管畸形患者, 增生期血管瘤患者21例, 年龄1~12个月;消退期血管瘤患者12例, 年龄6个月~3岁;对照组为门诊就诊正常婴儿共8例, 年龄4月~6岁。收集41例中段尿标本, 每例4m L, 分别装在试管内, -80℃冰箱保存。

1.1.2 临床表现

本组血管瘤最初表现为淡红色斑点, 后急速增大、隆起, 呈鲜红色, 最终变成暗红、淡红、灰白色。血管畸形多表现多为暗红色、紫红色, 不会消退。本组消退期血管瘤包括治疗后如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后, 病变不再发展的病例。

1.2 方法

采用ELISA法, ELISA试剂盒由上海晶美生物公司提供。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1) 试剂的准备:缓冲液、显色剂、VEGF标准品和VEGF标准系列液的制备。取8个polypropylene小管, 每个小管中加入校准稀释液500μL, 取VEGF原液 (2 000pg/mL) 的一半制成一个稀释系列, 剩余的一半原液作为最高标准对照, 校准稀释液作为阴性标准对照 (0pg/mL) 。这样即形成一个浓度分别为2000, 1000, 500, 250, 125, 6215, 31125, 0 pg/mL的VEGF标准系列液。 (2) 在酶标板的每一小孔内加入100μL测定稀释剂。 (3) 在酶标板的每一小孔内加入100μL的标准品或样品, 并使用粘性好的粘胶带封好, 室温孵育, 时间为2 h。 (4) 然后及时使用消毒纸擦拭孔内液体, 再按每孔400μL将稀释缓冲液注入进行冲洗, 共3次。 (5) 每孔内再注入200μL酶标记抗体, 用封胶封口, 室温孵育, 时间为2h。 (6) 重复操作步骤 (5) 的缓冲液冲洗。 (7) 每孔内加入显色剂A和显色剂B的混合物200μL, 室温孵育, 时间为25min。 (8) 每孔内加入终止液 (2NH2SO4) 50μL, 如果孔内显色不一致, 轻轻地拍击酶标板。 (9) 将Multiskan酶标仪 (芬兰labsystem公司) 调至450nm, 在30min内对反应物进行吸光度A测定2次, 取其均值作为计算值。酶标仪打印出来的结果为A值, 绘制成标准曲线, 将其换算成尿液标本中的VEGF含量, 单位是pg/mL。

2 结果

各组尿液中VEGF的定量结果, 见表1。

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应用SPSS8.0软件, 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两两比较用检验, 增殖期与消退期血管瘤及对照组比较 (t值分别为6.11, 7.13, 9.08, P<0.05) ;消退期血管瘤、与对照组比较 (t值为0.44, P>0.05) 。

4 讨论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根据所观察的人群及年龄阶段不同, 其发生率报道差异较大, 有1%~12%[1]。血管瘤影响人体的外貌、解剖结构、生理功能, 甚至危及生命。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特征可将血管瘤划分为 (真性)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两大类。血管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为主要特征。血管畸形是为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的异常扩张, 内皮细胞无异常增殖。血管瘤可自行消退无需治疗, 血管畸形不会自然消退。两者治疗大不相同。但在临床上无法正确评估血管瘤何时消退、是否能够消退;且血管瘤会使少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萎缩、色素沉着等[2];故有学者认为婴幼儿头颈部血管瘤有必要及早干预治疗。但如何选择合适的病例治疗、选择何种治疗方案及如何判断治疗过程中血管瘤的发展和消退趋势尚无一个客观指标。

VEGF是血管瘤发生的重要血管形成因子, 以自分泌和旁分泌途径促进血管瘤中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VEGF在血管瘤增生期内皮细胞中高表达, 而在退化期不表达。现已有大量研究[3,4]显示血管瘤患者血清中的VEGF浓度可以反映血管瘤的不同类型及不同时期,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依据。2004年Linda[5]研究认为检测尿液里VEGF浓度可作为判断多种肿瘤的放疗治疗反应及预后的指标。以上显示检测尿液里VEGF水平变化可用于疾病如肿瘤的临床诊断、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判定预后, 是一种既敏感又特异的无创性方法。我们检测血管瘤患者尿液内VEGF, 希翼通过此研究找到一种更简便、无创及准确的指标来鉴别血管瘤及血管畸形, 并对血管瘤进行分期以及监测治疗效果。

此次试验检测结果示21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尿液中VEGF平均含量 (553.17±79.80) ng/mL, 12例消退期血管瘤为 (294.00±65.70) ng/mL, 两者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05) 。8例对照组为 (229.90±55.72) ng/mL, 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消退期血管瘤与对照组尿液中VEGF浓度, 无显著性差异。国内王康敏[6]有相似研究, 检测血管形成因子有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 (bFGF) 尿液中的浓度, 得到与本研究类似的结果。而有研究[7]表明血管形成因子bFGF与VEGF正相关, 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本试验。

尿液标本简单易取, 无创伤。本研究结果提示, 患儿尿液中VEGF浓度的检测, 结合临床症状, 可以较准确判断患儿属于血管瘤还是血管畸形, 是增殖期还是消退期, 可帮助临床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及时治疗, 也可作为评价不同治疗方法效果的参考, 是否继续治疗的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瘤患者尿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水平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酶标技术分别检21例增生期血管瘤, 12例消退期血管瘤及8例对照组婴儿尿液中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VEGF) 的浓度。结果 21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尿液中VEGF平均含量 (553.17±79.80) ng/mL, 12例消退期血管瘤为 (294.00±65.70) ng/mL, 两者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0.05) 。8例对照组为 (229.90±55.72) ng/mL, 与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消退期血管瘤与对照组尿液中VEGF浓度, 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可以简便、无创的检测不同时期血管瘤患儿尿液中的VEGF浓度;VEGF浓度的测定可以为血管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畸形,酶联免疫吸附技术,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参考文献

[1]Drolet BA, Esterly NB, Frieden IJ.Hemangiomas in children[J].NEngl Med, 1999, 341 (3) :173-181.

[2]Dinehart SM, Kincanon J, Geronmeus R.Hemangiomas:Evaluationand treatment[J].Dermatol Surg, 2001, 27 (5) :475-485.

[3]胡琼华, 林晓曦, 商庆新, 等.血管瘤病人血清中VEGF的定量检测及意义[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2, 18 (2) :98-100.

[4]张莉, 林晓曦, 王炜, 等.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血管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4, 25 (1) :11-12.

[5]Chan LW, Moses MA, Goley E, et al.Urinary VEGF and MMPLevels As Predictive Markers of 1-Year Progression-FreeSurvival in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tein Kinetics Throughout TumorProgression and Therapy[J].J Clin Oncol, 2004, 22 (3) :499-506.

[6]王康敏, 王原, 强雷, 等.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尿液中bFGF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 18 (11) :641-64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血管生成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075-2

前言

早在几个世纪前,就有学者提出肿瘤可能是一个与脉管系统有密切关系的疾病。1787年,Johon Hunter就用血管生成一词描述血管新生过程[1]。1863年,Virchow注意到恶性肿瘤组织中血管绝对数急剧增多[2]。20世纪初,Goldman就观察到血管围绕肿瘤生成现象[3]。1939年,Ide等发现肿瘤细胞分泌促血管新生因子[4]。1945年,Algire等观察到肿瘤血管与正常血管的差异[5]。1968年,Greenblatt和Shubik提出了肿瘤可产生弥漫性血管生成物质的假设[3]。然而,直到1971年Folkman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的观点之后[6],血管生成研究才真正启动并逐渐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研究热点。

1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微血管生长及肿瘤中血液循环建立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但可分为肿瘤组织释放血管生成因子、血管内皮细胞(EC)在生成因子作用下出现形态学改变、EC和肿瘤细胞释放蛋白酶降解毛细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细胞外基质、EC从毛细血管后微静脉迁徙形成血管新芽、EC增殖和肿瘤微血管分化成型6个相对独立的步骤[7]。

2肿瘤血管生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

近年来陆续发现了许多血管生成因子和生成抑制因子。1996年Hanahan等人提出了“血管生成的开关平衡”假说,即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共同调控血管形成,两者的平衡维持血管的稳定状态。当血管生成因子增加或抑制因子减少,则平衡被打破,导致肿瘤血管生成[8]。

目前发现的血管形成正负调节因子有40~50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是VEGF,它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均过度表达,是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者[9]。

3VEGF的结构及特点

VEGF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家族,其结构与PDGF的а、β链氨基酸序列具有同源性,有8个相同半胱氨酸残基,此为PDGF家族的标志。现已发现PDGF家族存在六种同源性蛋白,包括胎盘生长因子(PLGF),VEGF-A,VEGF-B,VEGF-C,VEGF-D和口疮病毒(VEGF-E)[10]。最近又发现PDGF家族的另一新成员-脊髓源性生长因子(SCDGF)。人 SCDGE 在体外对Th1 /Th2细胞表现出促有丝分裂活性,体内可能在胚胎发育中对特殊类型的脊髓细胞有促有丝分裂的作用,但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尚无报道[11]。

VEGF-A即通常所称的VEGF,是分子量为34~45KD的分泌性糖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其单体以二硫键结合成二聚体才具有生物活性,等电点为8.5,耐酸及耐热能力很强。人类VEGF基因定位于染色体6P2l.3,基因全长28kb,编码区域约为14kb,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交替构成[10]。其中外显子6和7在成熟的mRNA中既可存在也可丢失。VEGF存在6种mRNA剪接变异体,根据氨基酸长短依次命名为VEGF206、VEGF189、VEGF183、VEGF165、VEGF145及VEGF121 [12]。另外还有一种VEGF的mRNA经特殊剪接后得到的片断VEFG148,它缺少由外显子6、7的末端和8编码的残基,生理作用尚待证实[13]。由于VEGF mRNA外显子6编码的一段碱性氨基酸对肝素有较高亲和力,因此包含这段残基的变异体(VEGF206,VEGF189,VEGF183及可能的VEGF145)由细胞产生后直接保留在细胞膜肝素样分子(蛋白多糖)上,扩散能力弱。而VEGF165、VEGF121这两个可溶性的VEGF变异体扩散能力强,容易到达靶细胞,具有最佳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潜能,因此与VEGF的生物学活性密切相关[12、14] 。

4VEGF的生物学作用

4.1促进内皮细胞增殖。VEGF是一种特异的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原,体外促进内皮细胞生长,体内诱导血管发生[15]。VEGF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两种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VEGFR-1、VEGFR-2。一般认为这两种受体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有少数其它细胞如造血细胞、单核细胞和黑色素瘤细胞也能表达VEGFR-1或VEGFR-2,但只有内皮细胞对VEGF有应答反应[16、17]。

4.2提高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管支持物的生成。VEGF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烈的血管通透因子,相同浓度下作用强于组胺10000余倍[18]。主要作用于毛细血管后静脉和小静脉,以旁分泌方式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沿微静脉和小静脉分布的内皮细胞内囊泡(VVO)增加,形成有利于大分子渗透的通道,导致血管外纤维蛋白凝胶形成,提供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生长的基质。VEGF还可上调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以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因子(PAI-1)的表达,诱导内皮细胞表达蛋白水解酶、间质胶原酶和组织因子,促使细胞外基质降解,血管通透性增加[19]。

4.3抑制树突细胞-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的成熟,使得肿瘤细胞在局部和循环中高VEGF环境下逃避免疫应答[20]。

5结语

VEGF及其家族成员是近年来被认为在调节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子,与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生长都密切相关,因而抑制肿瘤细胞分泌VEGF的生物活性对遏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有重要意义。但要应用于临床还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首先血管形成受多种生长因子调控,VEGF不是唯一的调控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也与血管生成有关。当VEGF/VEGFR受到抑制时,其它生长因子会发挥代偿作用,对单一因子的阻断不足以抑制整个新血管生成的过程。其次抗肿瘤血管生成疗法虽具有广谱性、不易耐药等优点,但不能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有其局限性。因此,将抗血管生成治疗、细胞毒治疗或免疫治疗等相结合,可能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Ferrara N,Kerbel RS.Angiogenesis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J].Nature,2005,438:967-974.

[2] 于德新,韩萍,周茂义.肿瘤血管生长因子与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进展[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25(1):72-76.

[3] 曾益新.肿瘤学(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4.

[4] Ide AG,Baker NH,Warren SL.Vascularization of the brown pearce rabbit epithelioma transplant as seen in the transparent ear chamber[J].Am J Roentgenol,1939,42:891-899.

(下转第79页)

(上接第75页)

[5] Algire GH,Chalkley HW,Legallais FY,et al.Vascular reactions of normal and m alignant tissues in vivo.Vascular reactions of mice to wounds and to normal and neoplastic transplants[J].J Natl Cancer Inst,1945,6:73-85.

[6] Folkman J.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J].N Engl J Med,1971,285:1182-1186.

[7] Stephen BF,Kevin CG,A drian LH,et al.Tumor angiogeneis[J].J Pathol,1996;179:232.

[8] Hanahan D,Folkman J.Patterns and emerging mechanisms of the angiogenric switch during tumor genesis[J].Cell,1996,86:353-364.

[9] Hillen F,Griffioen AW.Tumour vascularization:sprouting angiogenesis and beyond [J].Cancer Metastasis Rev,2007,26 (3-4):489-502.

[10] Ferrara N.VEGF:an update on biological and therapeutic aspects [J].Curr Opin.Biotechnology,2000,11:617.

[11] Hamada T,Ui-Tei K,Miyata Y.A novel gene derived from developing spinal cords,SCDGF,is a unique member of the PDGF/VEGF family [J].FEBS Lett,2000,475 (2):97.

[12] Houck KA ,Leung DW,Rowland AM,et al.Dual regul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bioavailability by genetic and proteolytic mechanisms [J].J Biol Chem,1992,267(36):26-31.

[13] Whittle C,Gillespie K,Harrison R,et al.Heterogeneou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soform mRNA and receptor mRNA expression in human glomeruli,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VEGF148 mRNA,a novel truncated splice variant [J].Clin Sci (Lond),1999,97(3):303-312.

[14] Ferrara 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Molecular and biological aspects [J].Topics Microbiol Immunol,1999,237:1-30.

[15] Dvorak HF,Brown LF,Detmar M,et al.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 Nascular endothelial grouth factor,microvascular hyperpemeability,and angiogenesis [J].AmJ Pathol,1995,146(5):1029.

[16] Hornig C,Weich HA,Jeanette MW,et al.Soluble VEGF receptor recombinant and naturally occurring form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angiogenesis [J].Angiogenesis,1999,3(1):33-39.

[17] Migdal M,Huppertz B,Tessler S,et al.Neuropilin-1 is a placenta growth factor-2 receptor [J].J BiolChem,1998,273(35):22272-22278.

[18] Thickett DR,Armstrong L,Millar AB.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in inflammatory and m alignant pleural effusions [J].Thorax,1999,54(8):707-710.

[19] Vascular permeability tactor/vascular endothetial grouth factor,microvascular hypermeability,and angiogenesis [J].Am J Pathol,1995,146:1029-1039.

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药品:葛根素注射液 (郑州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噻唑蓝 (MTT) , 以PBS溶解成5 mg/ml备用。 (2) 免疫细胞化学试剂:一抗, 鼠抗人细胞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单克隆抗体, 4℃保存;二抗, 单克隆羊抗鼠;ECL显色液;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 北京裕恒丰科技有限公司) 。

1.2 方法

(1) 细胞培养:将HUVECs在含有10%胎牛血清、青霉素100U/ml及链霉素100U/ml的DMEM培养基中, 以0.25%胰酶消化, 在37℃、5%CO2条件下培养, 每周换液传代3次。取生长良好的HUVECs (调整细胞浓度为2×105/ml) 接种于96孔培养板, 每孔200μl, 设3个平行孔;用葡萄糖、葛根素及葛根素联合葡萄糖作用HUVECs 24h。 (2) 分组:根据以上实验方法, 分为正常组 (5.5mmol/L) 、高糖组 (35mmol/L) 、葛根素组 (200 mg/L) 、联合组 (葛根素联合高糖35 mmol/L) 及用DMEM培养基和二甲基亚砜 (各2μl) 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在Genebank检索基因cDNA序列, 自行设计PCR引物, 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1.3 检测指标

(1) 细胞增殖情况: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细胞增殖率= (实验组平衡A值-对照组平衡A值) /对照组平衡A值×100%, 计算细胞A值及标准率。 (2) VEGF mRNA表达;用RT-PCR检测。 (3) VEGF蛋白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法进行, X线曝光显影, 软件扫描定量, 每个浓度组重复3次, 取均值。

2 结果

高糖为35 mmol/L时, 其A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P<0.05) , 葛根素组于葛根素200 mg/L时其A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 (P<0.05) , 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 葛根素联合高糖时对细胞则出现明显的增殖作用 (P<0.05, 表1) 。作用HUVECs 24 h VEGF mRNA表达A值为, 对照组 (0.704±0.03) , 高糖组在35mmol/L时 (0.45±0.02) , 联合组在葛根素200 mg/L联合高糖35mmol/L时 (0.59±0.01) ;其VEGF mRNA吸光度A值, 高糖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 (P<0.05) , 联合组与对联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作用HUVECs 24h VEGF蛋白的表达为, 与对照组比较, 高糖组35mmol/L时VEGF蛋白表达下调 (P<0.05) 。葛根素组 (200mg/L) 及联合组 (葛根素200 mg/L、高糖35 mmol/L) 相近。

3 讨论

糖尿病是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糖作用人体HUVECs有明显抑制作用[2]。高糖和葛根素同时作用HU-VECs后, 则能修复高糖对细胞的损伤。高糖抑制血管增殖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有密切关系[1,2], 加剧血管病变的发生。VEGF与受体结合, 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 从而催化自身及底物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使信息传递并发生生物效应。还有资料表明血管损伤后VEGF使新内膜显著增厚。葛根素是含有多种药理活性的物质及营养元素, 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 增加细胞表面电荷而降低血粘度。对抗血栓素A2 (TXA2) 样物质的生物活性, 增加PGI2的活性, 使血栓形成时间延长, 血栓长度及重量减少,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还可拮抗内皮素, 直接降低血管外周阻力, 增加器官血流量。

本文结果表明, 高糖能使血管内皮细胞VEGF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而葛根素和高糖同时作用能抑制其下调。虽然葛根素不能使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 但能使其表达正常, 从而保护高浓度高糖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这可能是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并发组织缺血性疾病的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娄金荣.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障碍[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5, 26:117-119.

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第4篇

近来研究发现, 血管生成素 (angiopoietin, Ang) 作为新的内皮生长因子家族, 共有4个亚型, 包括Ang-1、Ang-2、Ang-3、Ang-4, 目前对Ang-1、Ang-2的研究较深入, 尤其是Ang-2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且特异表达于肿瘤边缘的血管重建区, 在肿瘤早期血管增生、维持及后期血管增生延续的恶性循环中起重要作用[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 其作用包括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提高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管支持物的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等。

Ang-2及VEGF在其他肿瘤中的相关性已有不少研究, 但在星形细胞瘤中尚未研究, 本研究主要研究其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标本60例, 取自潍坊市人民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09年10月手术患者的存档蜡块, 均经病理证实。 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和化疗, 年龄为5~73岁, 平均 (38.2±7.1) 岁, 其中, < 40岁27例 (45%) , ≥40岁33例 (55%) ;男35例, 女25例, 男女比例为1.4∶1; 肿瘤位于幕上者39例, 幕下者21例;肿瘤> 3 cm者19例, ≤3 cm者41例; 肿瘤全切46例 (76.7%) , 肿瘤部分切除14例 (23.3%) ;术前卡氏 (KPS) 评分> 70分49例 (81.7%) , KPS评分< 70分11例 (18.3%) 。 选择颅内深部肿瘤切除术时表浅的脑组织12例作为对照, 经病理证实均为健康脑组织;其中, 男7例, 女5例;额叶4例, 顶叶2例, 颞叶4例, 小脑2例。

参照WHO (2000年) 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四组: Ⅰ级16例, Ⅱ级15例, Ⅲ级15例, Ⅳ14例。 为了便于统计学描述和分析, 将Ⅰ、Ⅱ级归为低度恶性肿瘤, Ⅲ、Ⅳ归为高度恶性肿瘤。

1.2试剂

一抗:鼠抗人Ang-2单克隆抗体 (即用型, 定位于细胞浆) ;鼠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 (即用型, 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浆) ;二抗:通用型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试剂盒。 均由京中杉金桥生物公司提供。

1.3方法

1.3.1蜡块制备和组织制片

组织标本用10%中性甲醛固定, 酒精脱水, 用二甲苯将标本做透明处理, 并于温箱内将透明组织溶于石蜡内, 常规石蜡包埋, 用切片机制作4 μm切片标本。

1.3.2免疫组化方法

将石蜡切片脱蜡, 水化组织切片, 用3%H2O2去离子水孵育5 min, 滴加抗体, 应用DAB溶液显色, 再用蒸馏水冲洗、复染、脱水、封片, 完成免疫组化PV- 6000二步法。 在光学显微镜下, 以背景无颜色, 细胞浆和 (或) 细胞膜内被染成棕黄色颗粒作为Ang-2、 VEGF蛋白阳性染色 (即为阳性细胞) , 每张切片观察300个细胞, 对阳性细胞进行计数。

1.3.3结果判断

1.3.3.1 Ang-2蛋白染色结果判定参照相关文献[3,4]采取半定量计数法进行评判, 即在高倍镜 (400×) 下随机记录5个视野, 按着色细胞染色强弱计分:阴性为0分, 弱阳性 (淡黄色) 为1分, 阳性 (黄色) 为2分, 强阳性 (棕黄色) 为3分。 阳性细胞百分比评价标准:<10%为0分, 10%~< 30%为1分, 30%~< 50%为2分, ≥50%为3分。 根据这两项指标的积分之和分为4级:0分为 (-) , 1~2分为 (+) , 3~4分为 (++) , 5~6分为 (+++) 。

1.3.3.2 VEGF蛋白染色结果判定参照相关文献[5]采取半定量计数法进行评判, 染色强度得分标准为:阴性为0分, 弱阳性 (淡黄色) 为1分, 阳性 (黄色) 为2分, 强阳性 (棕黄色) 为3分。 阳性细胞百分比评价标准为:<5%计0分, 5%~< 25%计1分, 25%~< 50%计2分, 50%~75%计3分。 上述两项分值相加得0分为 (-) , 1~2分为弱阳性 (+) , 3~4分为阳性 (++) , 5~6分为强阳性 (+++) 。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ng-2蛋白在星形胶质细胞瘤和健康脑组织中的表达

本研究中, 健康脑组织与星形细胞瘤中Ang-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 (2/12) 和65.00% (39 60) , Ang-2在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脑组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组织中 (Ⅲ级+Ⅳ级) Ang-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组织 (Ⅰ级+Ⅱ级)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2.2 VEGF蛋白在星形细胞瘤和健康脑组织中的表达

本研究中, 健康脑组织与星形细胞瘤中VEGF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6.67% (2/12) 和58.33% (35 60) , 星形细胞瘤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健康脑组织 (P < 0.05) 。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组织中 (Ⅲ级+Ⅳ级) VEGF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组织 (Ⅰ级+Ⅱ级)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2。

2.3 Ang-2与VEGF蛋白表达等级相关分析

Ang-2蛋白的表达与VEGF蛋白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性 (r=0.8649, P < 0.05) 。 见表3。

注:Ang-2:血管生成素2;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3讨论

3.1 Ang-2在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Ang-2属于酪氨酸激酶受体Tie-2的配基之一。 Ang-2与Tie-2结合, 能促进内皮细胞生长、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血管生成。 Ahmad等[6]研究发现, 转染Ang-2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增大, 血管密度增加, 提示Ang-2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目前关于肿瘤生长的最新观点认为[7], 肿瘤生长的早期, 肿瘤细胞与宿主共择并形成一个血供较好的血管区, 但这些血管并不随肿瘤的生长而增生, 而是发生了退化, Ang-2此时也表达增多。 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瘤细胞生长快, 代谢能力强于健康组织, 此时机体自分泌Ang-2进行“自杀性防御”, 破坏被肿瘤组织占据的血管, 以达到阻止肿瘤生长的目的。 此时肿瘤组织表现为血管退化, 肿瘤细胞凋亡, 组织坏死。 之后, 边缘残余的肿瘤细胞为了生存, 在缺氧的环境下, 生成大量的VEGF。

Ang-2对新生毛细血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ng-2一开始通过拮抗Ang-1而破坏肿瘤血管, 同时也松解了血管结构, 消除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细胞对血管形成的限制, 并激活了内皮细胞。之后, 在残余肿瘤细胞大量分泌VEGF的情况下, 对VEGF较敏感的内皮细胞便迅速发生增殖、侵袭和迁徙, 新生血管开始芽生。但由于Ang-2的持续高表达拮抗了Ang-1的作用, 所以新生的肿瘤血管壁不完整, 且渗透性高[8]。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Ang-2、VEGF均在星形细胞瘤中呈高阳性表达 (65.00%, 58.33%) , 且其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 (r=0.8649) 也佐证了这一点。Holash等[9]建立了鼠C6神经胶质瘤肿瘤模型, 发现在肿瘤直径>1 mm时, 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Ang-2可强表达;当肿瘤细胞出现坏死时, 在坏死中央的肿瘤血管见Ang-2强表达, 在边缘肿瘤中亦可见Ang-2呈强表达。Koga等[10]研究表明, 胶质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Ang-2表达, 高级别胶质瘤Ang-2表达阳性细胞数及染色强度均高于低级别胶质瘤。 这与本文研究显示的恶性程度高的星形细胞瘤组织Ang-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恶性程度低的星形细胞瘤组织的表达相一致。

3.2 VEGF在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VEGF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近来研究表明, VEGF是新生血管形成的中心调控因子, 其主要功能包括:1增加肿瘤细胞的血供。由于肿瘤细胞在快速生长过程中对氧和营养的需求量过大, 易导致肿瘤组织内缺血缺氧, 而缺氧恰为VEGF最强烈的诱导剂, 因而导致VEGF大量分泌, 并特异性与VEGF受体相结合, 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和分化, 促使新生血管生成, 以满足肿瘤生长的需求。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体积越大、转移范围越广及浸润程度越深, 则对氧的需求越高, 故VEGF的分泌越多, 并且二者呈正相关[11]。2 VEGF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基因, 增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并减弱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PAI-1) 的表达, 进而诱导蛋白水解酶、间质胶原酶和组织因子的产生来促进血管的形成[12], 改善癌细胞营养和氧的需求。3 VEGF促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金属蛋白酶-9 (MMP-9) , 使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激活明胶酶原A降解原来的基膜, 促使血管形成[13,14], 使肿瘤营养和氧供给加大。4 VEGF可通过细胞内钙调节蛋白及磷酸肌酶途径增强一氧化氮合酶 (NOS) 表达, 导致一氧化氮生成增多, 进而促进新生血管网建立和管腔的形成[15,16]。大量研究证实, VEGF及其受体在大多数人的肿瘤细胞分泌和表达, 它通过不同的途径供应肿瘤营养。Vlom等[17]研究发现, 肺癌组织中VEFG高表达, 并证实了肿瘤细胞可产生VEGF, VEGF的旁分泌机制和腺、鳞癌组织中VEGF表达程度不同。索新等[18]也发现, VEGF在人脑胶质瘤中高表达。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VEGF在星形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33%, 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 并且随着肿瘤组织病理级别的升高阳性率逐渐上升。这说明VEGF在星形细胞瘤的血管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第5篇

众所周知, 由于肾小球特殊的毛细血管丛结构, 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功能及其调节在肾脏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如糖尿病肾病患者, 其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减少, 并伴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是一种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增强血管通透性的细胞因子。VEGF通过促进肾周血管的新生不仅能减轻对肾脏的损害, 甚至还能恢复肾脏功能[1]。因此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在肾脏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就综述如下。

1 VEGF的结构、来源、种类及生物学作用

1.1 VEGF膜受体的结构及来源

VEGF是分子量为46 k Da的二聚体糖蛋白化合物, 是一种促进血管生成的内源性调节因子, 能够维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并增强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肾脏VEGF主要在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表达与合成。病理条件下, 也可由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及肾小管细胞合成[2]。迄今为止, 已发现的VEGF家族包括VEGF-A、VEGF-B、VEGF-C、VEGF-D以及PIGF (胎盘生长因子) , 其中VEGF-A是这些因子中最为关键的调节因子。足细胞VEGF-A的缺失能导致小鼠足细胞的凋亡, 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

1.2 VEGF膜受体的种类及生物学作用

根据VEGF受体存在的形式不同, 可分为膜受体以及可溶性受体。下面分别就膜受体以及可溶性受体的结构、来源、种类与生物学作用做简要介绍:

1.2.1 VEGF膜受体的结构、来源、种类及生物学作用

VEGF的膜受体包括VEGFR-1、VEGFR-2、VEGFR-3、Neuropilin-1及Neuropilin-2。其中, 前三种属于细胞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家族;而后两种则为非酪氨酸激酶受体, 主要是作为VEGFR的共受体存在于细胞表面。

1.2.1. 1 酪氨酸激酶受体

尽管VEGFR-1 (又称Flt-1) 、VEGFR-2 (又称Flk-1) 和VEGFR-3的结构相似, 但其分布及来源却有明显的差异。VEGFR-1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 VEGFR-2则主要由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作为VEGF的正调控受体, VEGFR-1和VEGFR-2通过与VEGF结合能够激活信号通路, 起到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生及血管生成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VEGFR-1对于VEGF的亲和力比VEGFR-2高, 但由于它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很弱, 只有VEGFR-2的1/10[3], 所以VEGF的生物学活性更多是由VEGFR-2介导。

1.2.1. 2 Nrp-1受体以及Nrp-2受体

作为非酪氨酸激酶受体, 目前对于Nrp-1的了解显著多于Nrp-2。神经菌毛素 (neuropilin, NRP) 是一种分子量为130 k Da的跨膜糖蛋白, 但缺乏酪氨酸激酶结构域。NRP-1的结构高度保守, 由胞内区、跨膜区以及胞外区构成, 其中胞外区包括a1/a2 (又称CUB结构域) 、b1/b2及c区 (MAN结构域) (图1) 。Nrp-1能够在多种细胞中表达, 包括内皮细胞、干细胞、成骨细胞以及肿瘤组织。Nrp-1的主要生物学作用是作为共受体通过b1/b2区与VEGF-A结合, 可增强VEGFR-2结合VEGF-A的能力, 从而更好的促进VEGF发挥生物学作用, 介导血管生成与肿瘤的发展。

1.2.2 VEGF可溶性受体的结构、来源、种类及生物学作用

VEGF的可溶性受体主要包括s Flt-1与s NRP-1, 而s Flt-1与s NRP-1在一定的程度上所表现的生物学效应相同, 如VEGF-B186诱导的血管生成效应被s NRP-1降低69%, 被s Flt-1降低47%[4]。

1.2.2. 1 s Flt-1受体

s Flt-1 (又称s VEGFR-1) 是VEGF的可溶性受体, 其分子量为110 k Da, 相比于VEGFR-1, 该受体缺乏跨膜和细胞内激酶结构域, 因而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主要由内皮细胞、单核细胞及胎盘产生。作为VEGF的可溶性受体, s Flt-1能够负性调节VEGF的生物活性, 调节机制主要为: (1) s Flt-1能够结合并抑制循环中的VEGF (2) s Flt-1能够与VEGFR-1或VEGFR-2的细胞外区域形成二聚体, 因此抑制下游信号的活化[5]。研究表明, s Flt-1能够引起内皮细胞损伤, 降低血管生成活性, 损伤血管的修复机制, 增加蛋白尿的排出[6]。此外, s Flt-1还是子痫早期的危险因子, 是怀孕时导致肾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1.2.2. 2 s NRP-1受体

可溶性NRP-1 (s NRP-1) 相比于NRP-1主要缺失胞内区、跨膜区以及c区, 其分子量大小为90k Da。s NRP-1可以与NRP-1的配体结合以抑制膜受体NRP-1的生物学作用, 即抑制VEGF与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结合;抑制VEGF诱导的内皮细胞中VEGFR-2酪氨酸的磷酸化。研究显示, NRP-1与s NRP-1在基因表达上并不重叠, s NRP-1的m RNA表达在肝细胞、近端肾小管以及远端肾小管, 而NRP-1主要表达在皮肤的上皮细胞和血管中[7]。有报道表明, s NRP-1与NRP-1一样, 都具有血管生成效应, 但s NRP-1的血管生成效应要弱得多[8], 因此, s NRP-1可以拮抗膜受体NRP-1的生物学活性。

2 VEGF可溶性受体在肾脏疾病中的意义

VEGF可溶性受体的表达参与了肾脏诸多疾病, 其中包括慢性肾脏疾病 (CKD) 如Ig A肾病、糖尿病肾病,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及其他与肾脏相关的疾病如肾血管性高血压、子痫前期等[9,10,11,12]。

2.1 s Flt-1在肾脏疾病中的意义

研究证明, CKD患者的单核细胞能够促使s Flt-1的含量升高[9]。Hagmann H等研究发现在Ig A肾病中, 患者血浆中s Flt-1的含量明显升高[10], 并且在糖尿病肾病、原发性高血压及子痫前期, s Flt-1的含量亦明显升高[9,11]。但在家猪单侧肾动脉狭窄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 (RVH) 模型中[12], s Flt-1的含量先降低, 在第3周后重新升高并在第12周恢复到初始水平, 这可能是由于AngⅡ诱导肾脏保护因子血红素加氧酶1 (HO-1) 表达增加的结果[13], 因为HO-1能够负性调节s Flt-1的活性。

在肾脏疾病患者中, s Flt-1与多种因素相关。首先, s Flt-1的含量与蛋白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9], 在绝大多数肾脏疾病中, 有轻度蛋白尿的患者, s Flt-1的含量显著低于中度与重度的蛋白尿患者[14]。研究显示, 在正常的小鼠中, s Flt-1的过多表达会导致小鼠蛋白尿情况恶化。这表明s Flt-1含量越高, 蛋白尿的情况越严重。但是, 在糖尿病小鼠中, s Flt-1的治疗却能够有效缓解糖尿病小鼠蛋白尿的症状[15]。

在新月体肾小球肾炎小鼠中, 使用s Flt-1来抑制VEGF不仅会导致大量的蛋白尿, 同时伴随着能够防止足细胞凋亡的肾病蛋白 (nephrin) 的表达下调[16], 并加速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的进程[17]。大量研究证实, VEGF信号转导能够维持肾小球滤过膜的完整性[18], 而下调足细胞VEGF的表达会导致肾小球内皮损伤以及肾小球功能严重损伤。而在肾炎小鼠中使用s Flt-1进行治疗, 上皮细胞足突会发生严重的融合, 难以辨认[15]。另外, 在Ig A肾病中, v WF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其含量也与s Flt-1含量呈正相关[14]。以上研究表明, VEGF在维持足细胞的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作为VEGF拮抗剂的s Flt-1, 其含量越高, 表明患者的肾小球内皮损伤越严重。此外, 有研究发现, 内皮损伤还能够增加CKD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CKD患者更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心脏病以及血管硬化等, 许多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凋亡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素[19]。据Framingham风险评分显示患者s Flt-1含量越高, 表明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高[9]。

2.2 s NRP-1在肾脏疾病中的意义

相比于s Flt-1, 关于s NRP-1在肾脏疾病中研究较少。VEGF是内皮细胞存活的一个关键因素, s NRP-1作为一个新型的VEGF拮抗剂, 能够与膜受体竞争性结合VEGF, 进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研究表明, 注射了s NRP-1的患肿瘤的小鼠与对照组比较, 显示出更少和体积更小的毛细血管[20]。目前已知, NRP1能促进足细胞黏附力的分化, 抑制NRP-1能降低足细胞迁移[21]。应用糖基化终产物 (AGE) 或s NRP-1能够降低小鼠肾脏足细胞对于胶原蛋白IV、层黏蛋白以及纤维蛋白连接素的黏附力, 但不影响对胶原蛋白I的黏附[21]。足细胞凋亡引起的损伤, 是糖尿病肾病以及肾小球硬化的早期特征。有研究显示, s NRP-1以及AGE能够抑制NRP1, 导致足细胞迁移减少, 从而促使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同时, 糖尿病小鼠较非糖尿病小鼠的足细胞显示出明显的NRP1蛋白染色降低, 足以证明糖尿病小鼠的NRP1表达降低[21,22]。总的来说, s NRP-1能够抑制NRP-1的表达, 从而抑制足细胞的迁移、分化, 引起肾脏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 0只由军事 医学科学 院动物中 心提供的 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体重240~270g, 平均体重 (251.81±10.92) g, 于温度 (18±4) 0C、湿度50c60%、存在正常昼夜光照变化及自由进水条件下喂养20周。按照抽签方式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 (每组20只) , 四组大鼠性别、体重、数量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对80只大鼠给予常规麻醉 (腹腔内注射5%水合氯醛, 剂量5~8ml/kg) , 将下腹部皮毛及背部皮毛 (范围2cm×2cm) 刮除后常规碘伏消毒, 铺巾并固定处理。于腹部大网膜取出约2.0g脂肪, 将其迅速移入存放生理盐水的无菌玻璃皿中, 对腹部给予常规缝合。利用显微剪将取出的脂肪块剪碎使之成为细小颗粒状 (大小约1~2mm) 并洗净, 将大鼠翻转后对背部除毛区域进行常规消毒、铺巾, 给予纵行小切口并钝性分离皮下, 获得圆形皮下腔隙 (直径约2.5cm) , 在已分离的腔隙内将脂肪颗粒注射完成后缝合背部切口。术后常规给予青霉素肌肉注射 (剂量10×104U) , 连续注射7d为宜。

1.2.2实验方法对四组大鼠术中皮下腔隙内注入脂肪颗粒后给予不同处理方法, 其中A组仅注射50μg/L生理盐水、B组注射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组注射5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D组注射50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5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记录四组大鼠术后15d、30d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 给予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

1.2.3观察指标于手术后15d、30d每组分别抽取10只大鼠, 将移植体外周包膜去除后对其残余质量进行精密测量, 记录数据。之后固定 (10%甲醛) 、包埋 (石蜡) 、切片, 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CD34) 后观察移植脂肪块周边血管密度值。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17.0) 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 其中以t检验计量资料 (由表示) , χ2检验计数资料[由X (%) 表示], 当结果为P<0.05时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四组大鼠术中经不同处理后, A组术后15d、30d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均最低, 而D组则最高,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B、C两组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

通过对自身脂肪抽吸后获得纯化颗粒并于待修复的人体软组织缺损部位完成注射的治疗方法称为自体颗粒脂肪注射移植, 由于此法取材方便、成本较低, 利于患者积极接受并配合治疗。但有研究显示[1], 自体脂肪移植后成活率仅为30%~60%, 其原因为脂肪组织较为脆弱, 经大量移植后对缺血状态具有较差耐受性, 而局部区域周围组织与移植脂肪需要长时间方可完成血运重建, 无法满足自体脂肪对血液供应要求。提示加速周围组织与移植脂肪尽快建立血运是提高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及患者疗效的关键因素。

注:*表示与A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与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与C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示与D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 FGF) 是近年来于临床广泛使用的血管生成因子, 其作用为加速颗粒脂肪移植成功所需血管生长, 利于周围组织与移植脂肪迅速建立血运, 最终达到提高脂肪移植存活率的目的[2]。

随着临床医学水平不断进步, 有学者提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对脂肪移植成活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表明[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对血管进行直接诱导, 提供促进因子以满足血管生成初期所需能量, 加快局部血管形成速度, 使血管正常状态得到有效维护, 血管内皮通透性随之增加, 获得满意的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效果。

本文研究可知, A组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后, 其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最低, 提示自体脂肪移植效果并不理想, 脂肪颗粒存活率较差;B、C两组分别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注射后, 其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虽较A组有所提高, 但并未获得满意改善效果, 脂肪颗粒存活率略高于A组;D组给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注射给药后, 其移植体残余质量及移植体周边血管密度值显著高于A、B、C组大鼠, 提示两种药物联合注射可显著提高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 有利于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在自体脂肪移植过程中加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联合注射可显著提高自体脂肪移植存活率, 有利于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及预后, 值得今后实际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杰, 银桂彬.血管生成素协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对自体脂肪移植血运重建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 2014, 16 (7) :891-894.

[2]李卫华, 孙志成, 王文, 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3, 13 (45) :8817-8820.

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

1.1.1 入组条件。

(1)肝癌单发结节,结节最大径小于5cm;(2)影像学检查未发现肝外转移和血管侵袭;(3)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肝癌患者,首发病灶,入选本研究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4)超声造影检查同期(1周内)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病理证实结节为肝细胞肝癌,周围为肝硬化改变;(5)临床资料完整。

1.1.2 临床一般资料。

2006年3月~2007年1月在301医院就诊患者中符合上述入组条件者23例。上述23名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入选本研究。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准许。

上述23名患者肿瘤数目与大小均根据超声、CT/MRI综合判定,肿瘤最大径1.5~4.4cm,平均2.52±0.77cm。男21例,女2例,年龄39~71岁,平均(54.44±9.14)岁。23例患者均无明确肝区疼痛、体重减轻等症状,入选本研究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HBsAg(+)抗HCV(-)21例,HBsAg(-)抗HCV(+)1例,HBsAg(+)抗HCV(+)1例。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

1.2 仪器与材料

超声仪为Sequoia 512超声仪,4V1探头,造影软件采用随机配备的对比脉冲序列(CPS,contrast pulse sequence)。造影剂采用声诺维(SonoVue®),使用前以5mL生理盐水混匀。

1.3 方法

对23例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超声造影检查过程中保持机械指数、深度及增益不变。记录病灶的增强过程,结束后回放影像资料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并记录各增强时间参数。选取肿瘤区域作为感兴趣区1(ROI 1),尽量选择相同深度水平的周围肝实质作为感兴趣区2(ROI 2)。ROI2距肿瘤边缘在1~2cm之间。分别绘制ROI 1和ROI 2的时间-强度曲线(图1)。由时间-强度曲线及CEUS动态图像得出增强时间各参数,详见表1。

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肿瘤组织标本,行常规HE染色及VEGF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胞质中出现黄色、棕黄色、棕褐色颗粒者为VEGF阳性细胞。参考Weidner[9]方法,先在低倍镜下全面观察肿瘤区域,选出5个棕黄色较集中的“热点”区域,在高倍镜下对每个“热点”区域计数VEGF阳性细胞及阴性细胞,计算每高倍视野下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以5个区域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的平均值作为VEGF阳性细胞表达率。根据每个标本VEGF阳性细胞表达率n进行分级,0≤n≤15%为1级,15%

对CEUS增强时间各参数与VEGF分级进行相关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距描述。用Spearman相关分析CEUS增强时间参数(如t wash-in time,p wash-in time,t TTP,p TTP,p-t TTP)与VEGF的相关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EUS增强时间参数

由CEUS时间-强度曲线及动态图像中可得到各参数。t TTP平均(21.9±3.8)s;p TTP平均(39.7±13.9)s;p-t TTP中位数16.0s,四分位距14.0s。各参数详见表2。

2.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23例标本中HCC肿瘤区域均有程度不一的VEGF阳性表达(图2)。按前述方法分级,有1例为1级,2例为2级,7例为3级,8例为4级,5例为5级。

23例肿瘤周围肝实质均存在肝硬化,肝实质区域VEGF染色均呈阴性。

2.3 HCC超声造影特征参数与瘤内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检验

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肿瘤达峰早于肝实质的时间(p-t TTP)与VEGF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r=-0.600,P=0.002;肿瘤达峰时间(t TTP)与VEGF表达之间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r=-0.318,P=0.140。p TTP与VEGF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539,P=0.008。

3 讨论

VEGF是目前已知最重要的肿瘤血管生成因子[10,11],常用于评价肿瘤血供及血管形成,是肿瘤转移、复发和预后的相关因子[1]。用免疫组化染色计数肿瘤组织的VEGF表达是反映肿瘤血管形成的主要方法,但这是一个有创的途径。许多研究试图寻找一种无创、安全以及更为便捷的方法来评估肿瘤的VEGF表达。近年有学者对HCC的增强CT/MRI表现及参数与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某些CT/MRI表现及参数(包括MR信号强度、肝动脉血供、HCC强化的不均一性等)与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2,3,4,5]。

有学者应用能量多普勒和脉冲谐波成像对肿瘤血管形成进行了评价[6,7,8]。Forsberg等[6]研究结果表明,VEGF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百分比与能量多普勒和脉冲谐波成像结果显著相关。然而,应用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估计VEGF表达和评价HCC血管生成的报道不多。与高机械指数谐波成像相比,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能够更敏感地探测血流信号及观察实时灌注,更能够反映出肿瘤组织内血管分布状况及组织灌注状态。与增强CT/MRI相比,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具有动态实时、无放射等优势。

本研究结果显示,未发现肿瘤自身达峰时间(t TTP)与VEGF表达水平有相关性,发现肿瘤—肝实质达峰时间的差值(p-t TTP)与肿瘤VEGF表达水平有相关性(r=-0.600,P=0.002)。肝实质达峰时间(p TTP)与肿瘤VEGF表达程度也有相关性(r=-0.539,P=0.008),但其相关系数小于p-t TTP与VEGF的相关系数。推测可能有以下病理基础和原因:

(1)p TTP与肿瘤VEGF表达水平相关——p TTP反映了瘤周肝实质的血供来源组成比例。肝脏接受门脉及肝动脉系统双重血供,动脉血供比例越大,p TTP越提前。本组HCC病例发生肝硬化基础上,随着肝硬化的发展,门脉和动脉血供的比例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p TTP越提前,说明动脉血供比例越大,肝实质血流动力学改变越明显,该“土壤”也越适合肿瘤生长。该环境下肿瘤生长更加旺盛,对氧的需求量更大,肿瘤血管形成愈发活跃,相应地VEGF表达愈强。

(2)t TTP与肿瘤VEGF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肿瘤本身大部分或几乎全部为动脉供血[12],CEUS在动脉早期就迅速地达到了峰值,各个肿瘤的t TTP相差并不显著。因此t TTP无法明显而敏感地反映出肿瘤及瘤周的病理和血供差异。VEGF表达的差异并不易由t TTP明显反映出来。

(3)p-t TTP与肿瘤VEGF表达水平相关——肿瘤达峰早于肝实质的时间(p-t TTP)为肝实质达峰时间(p TTP)和肿瘤达峰时间(t TTP)二者差值。VEGF表达程度高,p TTP值减小,t TTP变化不显著,总体上表现出肿瘤—周围肝实质达峰时间的差值减小。相比p TTP,p-t TTP是一个更为客观的指标,因为p TTP与t TTP相减排除了心血管因素等其他干扰因素。p-t TTP与VEGF相关系数高于p TTP也说明了这一点。

本研究结果提示,p TTP提前得越明显,说明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越明显,肝脏正常结构破坏、改建及异常增生越显著。在对肿瘤与肝实质达峰时间差值(t-p TTP)的影响程度上,p TTP提前的影响可能比t TTP更敏感,可见肝实质微环境这一“土壤”的作用不可小觑。本研究结果的病理基础和机制可能比初步的理解更为复杂,但这一结果提示CEUS的半定量参数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功能信息。

综上所述,HCC超声造影参数肿瘤达峰早于肝实质的时间(p-t TTP)、肝实质达峰时间(p TTP)与肿瘤组织VEGF表达水平有相关性,有助于推测肿瘤VEGF表达。超声造影检查有望成为评估肝癌血供及血管生成的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寻求可能无创、有效评价肿瘤血管形成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参数。资料与方法对23例具有单发结节(且最大径小于5cm)、无门静脉侵袭及肝外转移的肝细胞癌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取得各增强时间参数。穿刺活检取得23个癌灶组织标本并行VEGF免疫组化染色,对VEGF表达水平进行分级。分析增强时间参数与VEGF表达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肿瘤达峰早于肝实质的时间(p-tTTP)与VEGF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600,P=0.002);肿瘤达峰时间(tTTP)与VEGF表达之间在统计学上无相关性(r=-0.318,P=0.140);pTTP与VEGF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539,P=0.008)。结论p-tTTP对评估肝细胞癌VEGF表达水平有价值,超声造影有助于评价肝细胞癌血管形成,有望成为无创评价肿瘤血管形成的方法。l

关键词:超声造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癌

参考文献

[1]Qin LX,Tang ZY.Recent progress in predictive biomarkers for metastatic recurrence of human hepatocellularcarcinoma: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Cancer Res.Clin.Oncol,2004,130(9):497-513.

[2]Tateishi U,Kusumoto M,Nishihara H,et al.Contrast-enchanced dynamic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evaluation of tumor angiogenesis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rcinoma[J].Cancer,2002,95(4):835-842.

[3]Kwak BK,Shim HJ,Park ES,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correlation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level and degree of enhancement by multiphase 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Invest[J].Radiol,2001,36(8):487-492.

[4]燕霞,王滨.肝细胞癌的肿瘤血管生成与动态MRI增强特征的探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3):161-165.

[5]Kanematsu M,Osada S,Amaoka N,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the surrounding liver:Correlation with MR imaging and angiographically assisted CT[J].Abom.Imaging,2006,31(1):78-89.

[6]Forsberg F,Ro RJ,Potoczek M,et al.Assessment of angiogenesis:implications for ultrasound imaging[J].Ultrasonics,2004,42(1-9):325-330.

[7]王翔,杜文华,扬未晓,等.造影多普勒超声显像检测兔肝VX2肿瘤血液供给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21(5):332-333.

[8]Iordanescu I,Becker C,Zetter B,et al.Tumor vascularity:evaluation in a murine model with contrast-enhanced color Doppler US effect of angiogenesis inhibitors[J].Radiology,2002,222(2):460-467.

[9]Weidner N.Current pathologic methods for measuring intratumoral microv-essel density within breast carcinoma and other solid tumors[J].Breast Cancer Res.Treat,1995,36(2):168-180.

[10]郑世曦,阮幼冰,武忠弼,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转移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6):456-457.

[11]Mise M,Arii S,Higashituji H,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gene expression in liver tumor[J].Hepatology,1996,23(3):455-464.

血管内皮细胞生因子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1年4月我院确诊的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8~57岁,中位年龄38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5例,其中M211例,M34例,M46例,M5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1例,其中,L12例,L28例,L31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学检查、免疫分型及染色体、融合基因等检查明确诊断。诊断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2]。健康组对象为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15名,男8名,女7名,年龄9~56岁,并确定无引起VEGF分泌的病理因素。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确诊后即开始口服沙利度胺(常州制药厂,50 mg/片),起始剂量为50 mg/d,1周后加量至100 mg/d并长期维持治疗,同时予以化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用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用VTC/LP方案(长春新碱+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M3患者予以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治疗。对照组患者化疗方案同实验组,但未口服沙利度胺。各组患者均根据病情予以抗感染、输注血液制品及对症支持治疗。

1.3 标本采集及疗效判定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健康组采集清晨空腹外周血5 ml,肝素抗凝,以2 000 r/min速度离心10 min,吸取上层血浆置于-20℃冰箱内冻存。所有患者化疗后8周再次采集清晨外周血5 ml,分离血浆-20℃冰箱内冻存(步骤同前)。血浆VEGF、b FGF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具体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疗效判定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未缓解。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指标间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6例患者均于治疗后8周评价疗效,实验组有效患者继续口服沙利度胺。实验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2例,有效率为88.9%。对照组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2例,未缓解4例,有效率为77.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P<0.05),提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以提高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VEGF、b FGF水平检测结果

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VE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但均明显高于健康组(t=3.14、3.02,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t=2.41、2.32,均P<0.05),但仍高于健康组(t=8.14、7.36,均P<0.05),其中,实验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2.79,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b FGF水平均高于健康组(t=4.98、4.17,P<0.05),治疗前两组间血浆b F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b FGF水平均下降,但仍高于健康组(t=3.01,2.77,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间血浆b FG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8,P>0.05)。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受抑、恶心、呕吐、脱发等化疗副反应,实验组患者有嗜睡、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但恶心、呕吐程度轻于对照组,未发现顽固性便秘。两组均无深静脉血栓及末梢神经炎。

2.4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EGF及b FGF水平与临床疗效间的关系

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EGF水平与临床疗效间存在相关性(r=0.613,P<0.05)。血浆b FGF水平与临床疗效间无相关性(r=0.342,P>0.05)。

3 讨论

针对实体瘤血管新生的靶向治疗已证实可以改善其预后并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策略[3]。近年研究表明,血管生成及其调控因子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演变及预后密切相关[4,5]。沙利度胺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已取得肯定疗效。有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表达血管生长因子并刺激骨髓新生血管形成,血管生成参与了白血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抗血管新生成为治疗的一个靶点[6]。本研究显示实验组及对照组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后8周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9%和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可提高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缓解率。

本研究发现治疗前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EGF水平较健康组均明显升高,治疗后8周实验组血浆VEGF水平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仍均高于健康组。推测原因可能是化疗损伤的炎症刺激、化疗后患者持续的贫血状态导致机体缺氧从而诱导机体组织细胞分泌VEGF[7],因而化疗缓解后VEGF水平何时能降至正常水平尚需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治疗前两组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b FGF水平均高于健康组,治疗后8周两组患者血浆b FGF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推测沙利度胺对b FGF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研究证实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高水平VEGF可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途径促进白血病细胞增殖活性及抗药性增高[8]。本研究相关性分析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后血浆VEGF水平下降越明显,其缓解率越高,而血浆b FGF水平与临床疗效间无相关性,提示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浆VEGF水平可能与其预后密切相关,这与在实体瘤中的研究结果类似[9]。

病联合化疗的治疗中有望代替中枢止吐剂,减轻化疗药物所致的恶心、呕吐副反应。本研究显示两组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髓受抑、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实验组患者尚有嗜睡、腹胀、便秘的不良反应,但实验组急性白血病患者其治疗期间恶心、呕吐的消化道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同时并未增加患者骨髓受抑的程度,因沙利度胺最终以100 mg/d的小剂量长期维持治疗,并未发现顽固性便秘、严重的末梢神经炎等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无一例深静脉血栓发生,且其嗜睡的不良反应更有利于保证患者化疗期间的休息,增加了患者坚持化疗的信心及治疗的依从性。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

本研究表明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可能机制是通过降低VEGF水平抑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管新生,是否存在其他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Zini JM,Tobelem G.Angiogenesos and hematologic malignancy[J].BullCancer,2007,94(Suppl):S241-S246.

[2]张之南.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3-121.

[3]Hurwitz H,Fehrenbacher L,Novotny W,et al.Beracizumab plus irinote-can,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N En-gl J Med,2004,350(23):2335-2342.

[4]Inversen PO.Angigenesis and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TidsskrNor Laegeforen,2003,123(22):3198-3200.

[5]于洁.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维持治疗的发展和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2):3-6.

[6]Lee CY,Tien HF,Hu CY,et al.Marrow angiogenesis-associated factors as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genous leukaemia[J].Br J Cancer,2007,97(7):877-882.

[7]Tordjman R,Delaire S,Plout J,et al.Erythroblasts are a source of an-giogenic factors[J].Blood,2001,97(7):1968-1974.

[8]Lee CY,Tien HF,Hu CY,et al.Marrow angiogenesis-associated factorsas prognostic biomarker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genous leukaemia[J].Br J Cancer,2007,97(7):877-882.

上一篇:烧结煤矸石多孔砖下一篇:财务管理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