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2024-08-14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精选10篇)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我科收治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135例。其中男77例, 女58例, 年龄60~86, 平均 (74±10) 岁, 病程30d~20年, 中位数 (10±5) 年。其中缺血性心脏病77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30例, 扩张型心肌病15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13例。全部患者均排除对胺碘酮过敏、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肺部疾患及严重电解质紊乱 (如低钾、低镁) 患者。心功能按美国纽约心脏学会 (NYHA) 分级, 选择心功能Ⅱ~Ⅲ级患者, 心功能IV级者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控制至Ⅲ级以内再入选。将135例患者 (心功能Ⅱ级63例, 心功能Ⅲ级72例) 随机分成2组, 治疗组 (70例) 与对照组 (65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病程、心功能状态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根据心功能情况采取卧床休息、限盐, 并常规给予抗心力衰竭治疗, 治疗组加服胺碘酮600mg/d, 共7d, 继之400mg/d, 共7d, 然后200mg/d直至观察结束, 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后均记录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X线胸片、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观察终点为心功能改善情况、室性心律失常恶化、猝死。

1.3 疗效判定标准

心律失常按lown分级。显效:心律失常恢复至0级或提前3级, 心功能改善为Ⅰ级;有效:心律失常提前1~2级, 心功能减轻Ⅰ级无效:心律失常、心功能无变化或升级, 甚至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 对照组8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死率治疗组为2.9%, 对照组为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

2.2 不良反应

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头昏、头痛、胃肠道不适, 未见甲状腺功能异常、肺毒性、肝毒性、神经病变、失眠、校正后QT间期异常及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其他不良反应。仅治疗组缓慢性心律失常1例 (心率57次/min) , 经调整胺碘酮剂量和对症处理后恢复。

3 讨论

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肌结构重塑和电重构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约占心力衰竭总病死率30%~70%, 主要与心力衰竭时快速心律失常有关[1]。因此, 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胺碘酮以前因不良作用较多曾一度受到冷落。近几年通过一些前瞻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 如CASCADE、EMIAT、CAMTT试验等表明, 对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患者, 胺碘酮可降低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性猝死35%~48%[2]。由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可促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增加患者病死率, 应避免使用[3]。胺碘酮是一种苯呋喃衍生物, 属于以延长动作电位为主的Ⅲ类广谱抗心律失常药[4,5,6], 其抗心律失常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滞钾离子外流而延长心房、房室结及心室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 从而使心肌细胞间的不应期差异缩小, 动作电位趋于一致, 防止微折返的建立[7], 从而有利于消除折返激动并起到抑制房室颤动及减慢窦房结的自律性, 减慢传导, 使心率减慢, 室性心动过速得以终止的作用。胺碘酮还有非竞争性的α、β拟肾上腺素受体阻滞作用, 可使血管平滑肌扩张, 降低外周阻力, 扩张冠状动脉, 减少心肌耗氧量, 而不影响心肌收缩力[8,9]。此外, 胺碘酮是多通道阻滞剂, 可避免反向使用依赖性, 几乎不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10]。目前临床上小剂量胺碘酮的应用对心力衰竭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能有效降低猝死率, 其适用于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律失常[11,12]。由于胺碘酮可延长心肌复极时间, 延长QT间期, 尤其与利尿剂、洋地黄联合应用时有可能造成新的心律失常。此外, 使用胺碘酮时应警惕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肺纤维化、窦性心动过缓等。因此, 在心力衰竭中使用胺碘酮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体征, 每周应复查心电图2~3次, 并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及肺部X片。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疗效满意, 而且安全、不良反应小, 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认为可值得临床应用。但由于观察时间短, 观察病例较少和患者出院后随防欠规律性, 可能影响统计结果, 为本观察之不足。

参考文献

[1]Cleland JG, Clark A.Has the survival of the heart failure populationchanged Lessons from trials[J].Am J Cardiol, 1999, 83 (5) :112~119.

[2]黄永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处理策略[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11) :1070~1072.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12) :1076~1095.

[4]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1.

[5]苏丹霞, 胡梅荣.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 :84~85.

[6]吴洪霞.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30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1) :84, 101.

[7]张七一, 王宴平.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61.

[8]黄振文, 崔天祥.实用临床心脏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579.

[9]王凤楼.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72例临床观察[J].疑难病杂志, 2007, 6 (5) :290.

[10]梁海军, 陈永生, 雷励, 等.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2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5) :37, 47.

[11]谢东.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 (7) :65.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第2篇

[关键词] 心肺复苏;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利多卡因

[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88-01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肺复苏过程中常见的病症,病情较急,病死率高,及时有效的处理是复苏成功的关键环节[1]。胺碘酮是一种多通道阻滞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对心肺复苏过程中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用胺碘酮,并与利多卡因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2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抢救的心肺复苏患者96例,均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其中男57例,女39例,年齡29~71岁,平均(51.3±9.6)岁。频发性早搏49例,短阵性心动过速35例,室颤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者患者年龄、性别及心律失常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气管插管、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机械通气,室颤者予以电除颤。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赛诺菲安万特(杭州)制药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号:H20070141;国药准字:J20070056],初始剂量300 mg,用0.9%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于10 min内静脉注入,无效者3~5 min后再推注150 mg,继以1~1.5 mg/min维持。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1~1.5 mg/kg静脉注射,无效者5~10 min后重复相同剂量,总量不超过300 mg,继以1~3 mg/min维持。

1.3 疗效评定

显效:室性早搏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消失,室颤复律;有效:室性早搏减少超过50%,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24 h内未见发作。无效: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时间、频率无明显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48例中血压下降3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经升压药物、减量或停用胺碘酮等处理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心肺复苏过程中易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尤为多见,心肌缺血缺氧、低血容量、冠脉灌注不足及心脏功能障碍是心脏骤停后心律失常的基础[2],也是心血管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以胺碘酮、利多卡因为主。利多卡因作为一种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通过抑制浦肯野纤维细胞膜钠离子内流,促进钾离子外流,消除通道激动,减慢心室传导,抑制心室应激性,对室性心律失常有较好的预防和抑制作用。但利多卡因应用后会增加心肌耗氧,使死亡率明显增加[3],且存在神经系统症状。此外,利多卡因仅适用于非器质性心脏病变所致室性心律失常。

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胺碘酮是目前临床证实有效的转复及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胺碘酮可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与有效不应期,抑制延迟整流钾电流,还具有膜稳定、钙拮抗及交感神经阻滞作用,可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肌耗氧量。研究发现,胺碘酮应用于心肺复苏过程中室性心律失常有助于降低总死亡相对危险,对心脏起保护作用,并改善心功能,可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者[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1.25%)显著高于对照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提示胺碘酮治疗心肺复苏过程中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利多卡因。故笔者认为,心肺复苏过程中,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升压药物及电除颤2~3次仍存在室性心律失常者,应尽早给予胺碘酮治疗。

[参考文献]

[1] 周冰之,张小蓓,张永英.胺碘酮抢救心肺复苏中持续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J].心电学杂志,2009,28(3):159-160.

[2] 邓晓艳.胺碘酮在心肺复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J].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64-1565.

[3] 蒋文平.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点评[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5,19(4):243-245.

[4] 陈亚铭,黄芳,易宏林.胺碘酮抢救心肺复苏中持续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5,27(3):481-482.

(收稿日期:2011-11-09)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 男女比例16∶14, 年龄45~74岁, 平均 (64.3±2.0) 岁;研究组34例, 男女比例18∶16, 年龄46~73岁, 平均 (64.0±2.4) 岁;两组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多卡因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工作, H20044621, 0.2 g) :静脉推注, 最初剂量是1 mg/kg, 后每隔10 min予以50 mg, 再进行每分钟0.4~1 mg维持, 依据病情调整剂量, 且每小时的量需<100 mg;研究组患者予以胺碘酮 (哈药集团制药六厂, H23021767, 0.2 g) :最初剂量是150 mg, 静脉推注10 min, 起效后每分钟静脉滴注0.5~1.5 mg, 维持24 h, 依据病情调整剂量, 同时予以胺碘酮片剂, 口服, 3次/天, 0.2克/次, 连服7 d, 后减至0.2克/次, 1次/天。

1.3疗效判断与观察指标:依据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判断两组疗效。显效:室性早搏的数量平均下降70%以上, 且成对的室性早搏可下降80%以上, 而短阵室性类心动过速可下降90%以上, 室速多于15次, 进行运动时, 室速多于5次的可完全消失。有效:连发性的早搏数量下降90%以上, 且频发的室性早搏下降70%以上。无效:心律失常没有变化或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观察两组心率、PR间期。

1.4统计学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组间比较用t检验, 用百分比 (%) 表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 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情况: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显著低于研究组94.1%,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组间比较, *P<0.05

2.2 两组心率、PR间期对比:对照组每分钟心率次数多于研究组, PR间期少于研究组, 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组间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 临床对室性类心律失常的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 如普罗帕酮、利多卡因、胺碘酮等, 以减少室早级别及数目, 进而使猝死危险性得以降低为主要目的, 但单药治疗通常存在效果不显著且不良反应多等缺陷[2]。本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多卡因, 研究组化妆奈何予以胺碘酮, 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显著低于研究组94.1%, 由此可知二者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原因分析可能为:利多卡因属ⅠB类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 其主要通过对浦肯野类纤维性系统及心室肌类细胞起作用, 进而使4相除极的速率得以减慢, 减少浦肯野类纤维自律性, 促进钾离子的外流, 缩短动作电位的时程, 进而使有效的不应期相对延长, 从而起抗心率失常效果, 但单独使用是不良反应大[3]。胺碘酮属Ⅲ类治疗心率失常类药物, 应用效果较显著, 其可同时具Ⅰ类、Ⅱ类及Ⅳ类抗心律失常类药物的电生理性作用特点, 可使心房处动作电位的时程得以延长, 也可使心室肌处纤维和浦肯野处纤维动电位的时程得以延长, 且可使心房与房室结传导时间延长, 阻滞折返激动, 降低外周血管处阻力, 并对冠脉血管具扩张作用, 利于减慢心率, 且可改善心肌缺少缺氧的状况, 阻止交感活性, 进而达到抗室性类心律失常的效果[4]。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对照组每分钟心率次数多于研究组, PR间期少于研究组, 由此进一步证明二者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究其原因, 与二者联合治疗可起协同作用, 进而提高疗效密切相关;同时, 二者联合治疗可避免单药大量使用的不良反应, 减少不良反应, 患者也易于接受[5]。

综上所述,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各项症状, 促进疾病康复。

摘要: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 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 对照组30例予以利多卡因, 研究组34例予以胺碘酮, 观察两组疗效及心率、PR间期。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76.7%显著低于研究组94.1%, 且每分钟心率次数多于研究组, PR间期少于研究组, 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利多卡因

参考文献

[1]冯天捷, 陈柯萍, 任晓庆, 等.高敏C反应蛋白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J].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 (2) :124-128.

[2]陈世健, 魏妮娜, 李艳.心力衰竭家兔心室动作电位时程整复性变化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3, 29 (11) :2097-2099.

[3]唐庆, 马晓芬.利多卡因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7) :3798-3799.

[4]张国天, 陈永生, 梁海军.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5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1) :2632-2633.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第4篇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临床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5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07-01

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是由心脏功能性疾病或器质性疾病损害所引起的射血能力以及心室充盈能力损害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1]。此类疾病是多种心脏病的始末阶段,其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其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时,怎样避免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以及心肌缺血的情况已经成为了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为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对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所收治的3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12例女性,26例男性,患者的年龄为43-85岁,平均年龄为62.3岁。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小于0.4,心功能(NYHA)分级为Ⅲ—Ⅳ级。本研究中有20例冠心病心脏病患者,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4例风湿性心脏病。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不存在胺碘酮过敏、严重肺部疾病、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接受胺碘酮治疗前4周停用所有抗心率失常药物,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心衰药物常规治疗。取150mg胺碘酮注射液溶解于20ml 15%的葡萄糖溶液之中,在15min之内缓慢静脉注射,如无明显效果,则在15min以后重复注入相同剂量,然后在予以0.5-1.0mg/min予以维持静脉注射,1次/d,连续用药1-2d后,对其疗效进行评定。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QT间期、心率、心律以及临床症状进行全面观察。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用t检验,Ρ<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1-2d的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8%(25/38),治疗2-3d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8.9%(30/38)。患者在治疗前的QTc为(411±23)ms,窦性心率为(97.35±16.18)次/min,经过治疗后,患者的QTc为(486±54)ms,窦性心率为(62.85±5.29)次/min。患者的心功能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QTc以及窦性心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

3 讨 论

胺碘酮作为苯呋喃衍生物中的一种,它主要是通过延长动作电位来避免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情况。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阻滞钾离子外流,从而实现延长心室、房室结以及心房的有效不应期、动作电位时间的目标,以此来缩小心肌电位之间的不应期差异,确保其动作点为基本一致,避免其出现折返的情况,最终实现终止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减慢心率的目的[3]。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经过1-2d的胺碘酮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8%,治疗2-3d后,患者的治療总有效率为78.9%。患者在治疗前后的QTc以及窦性心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Ρ<0.05。由此可见,在对此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胺碘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副作用较少,近期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药物,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邝健,黄裕立,麦炜颐,等.缬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7):1497-1498.

[2] 赖汉齐,赖业旺,傅万颖,等.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37例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3,19(6):884-887.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6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男40例, 女24例, 年龄55~68岁, 中位年龄为60岁;病程1个月~8年, 平均病程3年。6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治疗的前1个月, 用安慰剂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 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照组患者口服普罗帕酮, 每天3次, 每次150mg[1];观察组患者口服胺碘酮片 (商品名可达龙, 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 每次200mg, 第1周每天3次, 第2周每天2次, 第3周每天1次[2]。疗程均是2个月, 同时2组患者均接受正规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观察, 深入分析胺碘酮在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3]

记录患者用药前后心率及心电图变化情况。 (1)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症状均转为正常, 心率及心电图等检查均比较正常或者有明显的改善, 同时时间也得到了极大的缩短; (2) 有效: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和症状具有明显的效果, 心率及心电图等检查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3) 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2 结果

2.1 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经过治疗, 2组患者的QTc间期、室早数短阵室建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P<0.05) ;且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高于对照组的7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服用了胺碘酮之后, 心室颤动和心房颤动能够得到有效的抵抗, 而动物实验还发现, 胺碘酮可以对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进行有效的纠正, 从而促使心室致颤阀值的有效提升[4]。同时, 胺碘酮无神经、皮肤等毒副作用, 不会使心血管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 也不会使患者的心功能恶化, 能够使危重患者的病死率得到极大程度的降低。患者在服药期间不会有肺部毒性的情况发生[5]。

总之, 胺碘酮在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率及预后方面具有明显偏优的疗效, 安全有效, 且给药方便, 价格低廉, 值得在临床广为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胺碘酮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效果。方法 6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 在治疗的前1个月, 用安慰剂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 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照组患者口服普罗帕酮, 观察组患者口服胺碘酮片, 疗程均为2个月, 同时2组患者均接受正规治疗。结果 经过治疗, 2组患者的QTc间期、室早数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高于对照组的78.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和普罗帕酮相比, 胺碘酮在改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有效率及预后方面具有明显偏优的疗效, 安全有效, 且给药方便, 价格低廉,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胺碘酮,室性心律失常,疗效

参考文献

[1] 刘绍妍, 孙黎明.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对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5) :39-40.

[2] 梁德贤, 李志文.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伴高危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J].河北医学, 2008, 11 (3) :3303-3306.

[3] 周明.王柏磊.胺碘酮和维拉帕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 (30) :46-47.

[4] 伍树潜, 邓振波.胺碘酮、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吉林医学, 2012, 6 (33) :1226.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男33例, 女7例, 年龄64~83岁, 平均75.2岁。其中冠心病32例, 高血压心脏病4例, 风湿性心脏病4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心功能一级10例, 心功能二级17例, 心功能三级11例, 心功能四级2例。对有房室传导阻滞,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动过缓者不入选。

1.2 临床表现

患者可感到心悸不适, 听诊时, 室性期前收缩后出现较长的停歇, 室性期前收缩之第二心音强度减弱, 仅能听到第一心音。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静脉可见正常或巨大的α波。

1.3 治疗

采用胺碘酮治疗, 必要时可重复给药。有效后逐渐减量。

2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律失常完全消失或比治疗前减少90%以上。有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与发作时间比治疗前减少50%以上。无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与发作时间较治疗前减少不到50%。恶化:治疗后心律失常比治疗前增多或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2.2 治疗结果

40例, 显效14例, 有效21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 对心血管疾病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有所控制, 但心力衰竭 (CHF) 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心力衰竭又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死亡率是极高的, 5年生存率几乎与恶性肿瘤相同。心力衰竭患者常并发室性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是与猝死有关的基础病变。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 治疗的目的在于预防猝死。因此, 治疗中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避免使心力衰竭恶化及引起新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并发的VA大多数可通过纠正可逆性因素而消失。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尤其是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非药物创伤性治疗手段前, 应权衡利弊。因为随着心力衰竭的病情恶化,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不断降低, 相反, 其负性肌力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以及脏器毒性作用更加明显。

在急性心肌梗死或任何有急性心脏病时伴有的室性早搏, 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心肺复苏后存在的室性早搏及其他紧急情况 (如严重呼吸衰竭伴低氧血症、严重酸碱平衡紊乱等, 特别是对Lown3级以上的室性早搏、联律间期极短的室性早搏, 以及各种室性心动过速发作间歇期时的室性早搏, 伴有Q-T间期延长的室性早搏, 有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史的室性早搏等) , 均应紧急处理, 以预防恶性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胺碘酮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首选胺碘酮, 在上述药物无效时可选用胺碘酮。胺碘酮兼具四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特性, 其化学成分为含碘的呋喃衍生物, 对心肌细胞Na+、K+、 Ca2+通道均有阻断作用。与其他I类或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不同, 胺碘酮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无负性肌力作用, 有强力抗心律失常作用而不过度减慢传导, 对心房和心室都有作用, 并且致心律失常作用非常小, 因而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胺碘酮能减少QT离散度, 因而极少导致 TdP。在心力衰竭时, 中层心肌细胞APD要显著长于心内外膜下心肌细胞, 从而形成跨室壁复极离散。研究发现胺碘酮能缩短中层心肌细胞APD, 延长心内膜下心肌细胞APD, 从而减少心室复极离散。另外, 胺碘酮在产生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同时又具有较弱致心律失常作用。心肌梗死后如预防性应用I类抗心律失常药, 发现能显著地增加死亡率。而英卡胺、氟卡胺、乙吗噻嗪无预防上述情况患者心源性猝死率。证实胺碘酮可使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下降13%, 而心律失常性死亡率和猝死率下降29%。并且胺碘酮的作用并不受射血分数、心功能以及是否存在无症状性心律失常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胺碘酮对这一类患者由于能降低猝死发生率, 同时对其他心律失常也有抑制作用, 且对总体死亡率无负性影响, 是一相对安全、有效的药物, 现已被列为首选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Q-T间期延长, 为胺碘酮延长心房肌和心室肌动作电位时程和房室结传导抑制有关, 是正常的药理作用, 减至维持量后未再出现延长, 未出现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德嘉, 曾智, 姜建, 等.心脏病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75-576.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第7篇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治疗,效果

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病症,对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早或非持续性室速处理不当、不及时都会造成严重后果。胺碘酮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一种主要药物[1],对猝死、室性心律失常等可能具有改善预后的作用,我院对70例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来我院心内科治疗的70例有症状且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早、室速,但不包括室颤)患者,其中男40例,女30例。患者年龄55~68(60.23±4.25)岁;病程0.2~8(3.2±1.2)年。随机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临床对本研究的两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包括控制心衰、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普罗帕酮药物治疗,口服,3次/d,150mg/次,治疗疗程为2个月。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胺碘酮药物治疗,口服,200mg/次,第1w 3次/d,第2w 2次/d,第3w 1次/d。胺碘酮片商品名为可达龙,由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疗程2个月。然后对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认真观察,深入分析胺碘酮在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定标准[2]

将患者用药前后心率及心电图变化情况详细记录下来。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及心率检查各项指标显示正常,或与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有明显改善,心电图及心率检查各项指标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无效:如果没有达到上述标准,则评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用χ2检验技术资料及率的比较,如果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室早数、短阵室速数等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具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情况,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偏高,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不良反应,QTc间期有延长,但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3 讨论

临床对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后,患者室早和短阵室速都得到有效的改善,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仅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有关人员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胺碘酮能够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得到有效的纠正,且能够促进心室致颤阈值的提升,并且胺碘酮在临床应用中不会对患者的皮肤以及神经系统造成毒副作用,也不会造成心血管患者的心脏负担加重或者使患者心功能发生恶化的现象。并且,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对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降低患者死亡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通过对本组35例患者实施胺碘酮治疗可以得知,治疗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到了97.14%,且QTc间期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现象,效果显著,安全性高[4,5]。

参考文献

[1]尹海平.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22(10):140-141.

[2]邝健,黄裕立,麦炜颐.缬沙坦配合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13(7):45.

[3]伍树潜,邓振波.胺碘酮、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吉林医学,2012,33(6):1226.

[4]张煜,张清艳,金兆辰.胺碘酮联合硫酸镁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2,16(2):78-79.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应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98例;其中男性58例, 女性40例;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70.1岁。根据病史、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原发病因:冠心病28例, 急性心肌梗死20例, 心绞痛12例, 高心病9例, 心肌炎10例, 扩张型心肌病9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4例, 电解质紊乱6例。

1.2 治疗方法

针对原发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同时应用胺碘酮150~300mg稀释于20mL生理盐水中于10min内静脉注射完毕, 继以0.5~1.0mg/min持续静脉泵入, 若心律失常未得到控制者在首剂后30min再次静推15 0mg, 24h用量为960~1600mg, 静脉用药24~48h后给予口服胺碘酮600mg/d, 依病情减量至200mg/d维持, 静脉应用一般不超过3d。

1.3 护理措施

1.3.1 心理护理

针对病人的心理特征,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理状况, 了解病人的真实想法和对坚持治疗可能获益的认识, 要鼓励患者, 以提高其生理和心理舒适度。

1.3.2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对所有患者均采用持续心电监护仪监测患者心电、呼吸、血压及SPO2 (氧饱和度) 。同时床边准备好已经充电的心脏除颤仪和电极膏等物品。随时准备实施心脏直流电复律或除颤, 在每次电复律或除颤后立即清洁电极板以备用。

注:经统计学分析, 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 P<0.05

1.3.3 微量泵应用观察

采用微量注射泵匀速精确给药治疗前仔细核对胺碘酮的剂量、浓度和注射速度.使用过程中注意微量注射泵的报警, 及时发现故障并排除。

1.3.4 静脉炎防护

选择穿刺静脉:尽量不要选择在下肢静脉穿刺。在维持给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肿胀, 要每日更换输液部位。要勤巡视, 避免发生液体外渗的现象。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 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局部涂敷喜疗妥软膏。

1.3.5 用药后监护

胺碘酮有轻微负性肌力作用, 对有心功能衰竭者在快速静脉注射时易产生低血压, 因此, 应密切监护血压, 监测心电图, 胺碘酮不良反应有Q—T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应定时复查心电图, 测量PR间期、QRs波时限、Q-T间期。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x-±s) 表示, 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

对98例重症室性心律失常静脉应用胺碘酮前后心电图变化监测进行记录, 具体见表1。

3 结语

胺碘酮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应用胺碘酮时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合理选择血管, 加强观察和防护, 减少静脉炎发生;熟练掌握微量泵应用, 输注浓度和速度;加强用药后心率、血压监护, 特别是心电图变化监测, 能够及早发现药品毒副作用, 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总结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应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98例护理措施。结果 98例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经积极控制原发疾病及静脉应用胺碘酮后, 于治疗2h内起到明显效果, 持续应用胺碘酮5~18h, 6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92例改善和室性心律失常消失。本组病例中无低血压发生和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 3例轻微静脉炎, 经更好注射部位, 局部热敷处理后痊愈。结论 胺碘酮治疗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在应用胺碘酮时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合理选择血管, 加强观察和防护, 减少静脉炎发生;熟练掌握微量泵应用, 输注浓度和速度;加强用药后心率、血压监护, 特别是心电图变化监测, 能够及早发现药品毒副作用, 减少不良后果的发生。

关键词:胺碘酮,重症室性心律失常,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赵梅霖.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7B) :1242.

[2]刘勤.微泵在临床危重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J].医学文选, 2002, 21 (1) :3.

[3]于卫华.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与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1) :19~21.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王牌药” 第9篇

胺碘酮现在是全球应用最广的抗心律失常药,它心脏副作用很小,抗心律失常范围广。随着CAST研究等结果披露之后,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地位明显下降,胺碘酮一跃成为抗心律失常的王牌药物。但其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应用不足与应用过度现象并存。另外,其作用机制复杂,目前仍在探讨中,尚无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取代。因此,如何最大程度获益、减少风险、合理应用,是我们关注的主题。临床上不乏滥用的病例,即所谓的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会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你了解胺碘酮吗?

胺碘酮是一种含碘的苯呋喃衍生物,一片200mg的胺碘酮中含碘74.7mg。由于胺碘酮是高度脂溶性的,吸收后广泛分布于脂肪、肌肉、皮肤、内脏等,并与蛋白质和脂肪结合,因此清除半衰期极长(平均60天以上),口服要达到体内平衡也需很长时间。所以,为缩短起效时间,必须给较大负荷量;负荷量越大,起效越快。因此口服胺碘酮负荷量一般需要在两周内达10g左右,维持量200~400mg/d。

胺碘酮口服后胃肠吸收缓慢且不完全,生物利用度在35%~65%之间,个体差异较大。食物可提高胺碘酮的吸收速率,原因是进食能增加胆汁的分泌,提高胺碘酮片剂在消化道的崩解速率,因此用胺碘酮片剂最好与食物同服。

胺碘酮能抑制多种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的药物,如华法林、钙拮抗剂、环胞霉素等。另外,它还能抑制地高辛从肾脏排出。因此,胺碘酮与其他药物合用时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胺碘酮不经肾脏代谢,也不经肾脏排出,因此肾功能不全者可使用,也可不减量。但肝功能不全者、肝硬化患者不能应用胺碘酮,因为肝脏是胺碘酮的主要代谢器官。

胺碘酮的适用范围

心房颤动(房颤):

房颤的药物处理策略为: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几类抗心律失常药对房颤都能起到不同的治疗作用,但以胺碘酮的循证医学资料最丰富。与其他药物或安慰剂相比,胺碘酮对房颤的转复、防止复发、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的总体疗效较好,且负性肌力作用和促心律失常作用少,故适用于多种临床情况。但因其不良反应较多且重,一般不建议首选。但在急性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且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属于禁忌时,推荐首选应用胺碘酮。

转复房颤:胺碘酮转复房颤的作用及转复时间并不优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为转复房颤的备选药物;需在短时间转复房颤时,可选静注胺碘酮;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已超过48h的房颤,可选胺碘酮口服。

房颤后维持窦性心律:目前胺碘酮是用于房颤转复后维持窦律最常用的药物。胺碘酮主要用于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有症状的患者的窦律维持。

控制房颤心室率:有心功能降低的重症患者,洋地黄制剂及胺碘酮可以作为首选(急性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房颤患者,控制室率是基本治疗,静脉应用胺碘酮减慢心率为ⅠC级推荐;口服胺碘酮不适宜作为一线药物用于慢性房颤室率控制。

心房扑动:

房扑的心室率较难控制,通常需要较高的药物剂量,甚至两种或多种房室结阻滞剂。研究已经证实胺碘酮对于房扑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治疗:胺碘酮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性室速、不伴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和未能明确诊断的宽QRS心动过速中应作为首选。在合并严重心功能受损或缺血的患者中,胺碘酮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疗效较好,促心律失常作用低。当口服胺碘酮剂量过低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时,若病情紧急,可以进行静脉再负荷。再负荷后的静脉维持用法与初始用法基本相同,可以一直用到心律失常控制并开始新的口服维持量。

心脏骤停:在电复律及注射肾上腺素无效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胺碘酮可以改善电除颤效果,改善入院存活率。胺碘酮的此种作用好于利多卡因。在无脉搏室速或室颤造成心脏骤停时,经常规心肺复苏、应用肾上腺素和电复律无效的患者,在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的情况下应首选静脉胺碘酮,然后再次电复律。

“电风暴”:研究证实,胺碘酮对于其它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发作的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心肌梗死后患者的电风暴,应用交感神经阻滞剂继之使用胺碘酮,与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可明显降低短期死亡率。

胺碘酮的使用方法与剂量

国内外都没有明确地统一过胺碘酮的使用剂量,这是因为该药的个体反应差异很大。由于年龄、性别、体重、疾病、心律失常类型及个体均有差异,反映在使用剂量上也有差别。过去曾经使用较大的口服剂量,现在多偏向小剂量,以100~300mg/d的剂量维持,但在具体病人治疗中仍可调整。维持治疗中若没有特殊的原因,不要过于频繁地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需要较长甚至达数月的观察时间,才能确定疗效和安全性。

静脉胺碘酮的使用最好不要超过3~4天。应特别注意选用大静脉,最好是中心静脉给药。胺碘酮静脉使用必须给予负荷量静脉注射,需要维持时应立刻给予静脉滴注。单纯使用小剂量静脉滴注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的。静脉应用的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口服的开始剂量越小。可以考虑从静脉使用的当天就开始口服。

胺碘酮的使用方法与剂量,依据所治疗病症有所不同。对于房颤的治疗与预防复发,胺碘酮用于药物转复的口服剂量为:住院患者1.2~1.8g/d分次口服直到总量10g,院外患者600~800mg/d分次口服直到总量10g。静脉用量为5~7mg/kg静注30~60min,然后以1.2~1.8g/d的剂量,持续静脉滴注或分次口服直到总量达到10g。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起始负荷量800~1600mg/d分次服用2~3周,宜在住院期内开始应用,也可参考房颤的治疗用量。维持用量一般不宜超过400mg/d,女性或低体重者可减至200~300mg/d维持。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口服胺碘酮不应过分强调小剂量。

警惕不良反应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肺、甲状腺、肝、眼、皮肤和神经,其发生率与剂量和服用时间有关。肺毒性反应为最严重,早期表现为咳嗽、气短,X线胸片有斑点状间质浸润、肺弥散功能减退。若能早期认识,及时停药尚可逆。

胺碘酮的甲状腺毒性反应最常见。长期接受胺碘酮治疗者,其发生率可达10%左右,而甲减比甲亢多2~4倍。它与含碘有关,合并甲亢者宜停药。

长期应用胺碘酮者有肝脏转氨酶升高。如高出正常的2~3倍,则宜停药,因为胺碘酮可致严重的肝脏毒性反应。

胺碘酮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小,常见的有心动过缓。造成严重心动过缓(<45次/分)需停药者不多,除非合并有窦房结功能不全,不宜选用胺碘酮治疗。胺碘酮使QT间期延长至550ms时应当减药,延长为600ms时应当停药。一般延长30%,胺碘酮基本不引发尖端扭转性室速;但如合并低血钾,或与其他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时,有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的可能性。因此在应用胺碘酮之前,我们需检查胸片、心电图、甲状腺、肝功能等指标,以便在治疗随访中对比观察。

虽然胺碘酮是抗心律失常的王牌药物,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我们更应掌握好应用的适应证,定期复查、调整剂量,保证用药既有效又安全。

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9~75岁,平均60.5岁;高血压患者7例,冠心病患者21例,风心病患者2例,扩心病患者2例;按1994年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Ⅱ级12例,Ⅲ级16例,Ⅳ级4例;按心律失常类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6例,频发性室性早搏24例,室性早搏并持续性心动过速2例。同时,应排除Ⅱ、Ⅲ期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Q-T间期≥0.44 s。患者无严重肝脏疾病,无甲状腺功能异常,无严重电解质紊乱及洋地黄中毒等情况。

1.2 方法

常规治疗心力衰竭,应用ACEI或ARB、利尿剂、地高辛、硝普钠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控制体内的钠和水。同时,给予口服胺碘酮片0.2 g/次,每日3次;1周后用量改为0.2 g/次,每日2次;1周后再次更改用量,0.2 g/次,每日1次,后持续用药。观察用药期间及用药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功能、心电图表现、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胸片,以综合判定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系统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早搏及心动过速消失或者较少90%,心功能改善Ⅱ级,甚至达到Ⅰ级;有效:早搏及心动过速减少50%或以上,心功能改善Ⅰ级或者症状及体征得到改善;无效:治疗前后各方面均无明显改变。

2.2 治疗效果

2.2.1 心律失常治疗效果32例患者中,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8%。

2.2.2 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经过治疗后,心功能改善Ⅱ级患者8例,改善Ⅰ级患者20例,心功能无明显改善患者2例,但无病情恶化。对患者的LVEF进行检测,其治疗前为(33.45±6.23)%,治疗后为(40.74±8.31)%,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中,3例出现心率过缓,心率52次/min,未发生传导阻滞,减药及停药后症状消失;未出现肝脏及甲状腺功能异常,复查血常规、电解质及胸片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常见,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明确诊断、有效的治疗方案及药物的应用,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尤其是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致病率[3]。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又具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效应,其特殊作用机制决定其在心率加快时,抗心律失常作用增大。同时,胺碘酮可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减少摄氧量;直接作用于心肌动脉平滑肌,增加冠状动脉输出量;降低主动脉压力,从而维持心输出量。胺碘酮还可以减慢窦房、房内和结区、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降低心肌兴奋性[4]。与临床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其负性肌力作用又轻,因此适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本组应用胺碘酮,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38%;心功能改善情况为:心功能改善Ⅱ级患者8例,改善Ⅰ级患者20例,总有效率为87.5%;检测治疗前后LVEF,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资料亦表明[5,6],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可减慢甚至终止发作,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然而,治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个体化用药。(2)胺碘酮在组织内转运缓慢,为缩短起效时间,维持血药浓度,可静脉维持加口服用药。(3)注意其不良反应,观察患者甲状腺及肝脏功能、心电图机及胸片表现。

总之,应用胺碘酮可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32例患者常规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应用胺碘酮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的变化、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组显效及有效患者为27例,总有效率为84.38%,对治疗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在积极治疗心力衰竭的同时应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且安全、有效。

关键词:胺碘酮,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守敏,韩俊凤.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24例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03-1252.

[2]王翠萍.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52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19):72-73.

[3]何永祥,陈云.门冬氨酸钾镁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4):307-309.

[4]陶智军.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42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4):93-95.

[5]左瑞云,王景全,张国强.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22):53.

上一篇:文化改革下一篇:海底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