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引领论文范文

2024-07-29

课题引领论文范文(精选12篇)

课题引领论文 第1篇

一、课题质疑引领教学的重要性

课题质疑引领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小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 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 其主动性和独立性都表现得明显不高。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课题质疑, 便能够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就会想“为什么这篇课文会取这个题目?”这样便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小学生的主动性。进而带着疑问, 小学生便会主动地去阅读课文, 这样便又培养了小学生的独立性。下面就从人教版小学语文中的两个实质性案例进行分析。

二、课题质疑引领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可爱的草塘》一课中, 教师便可以围绕课题“可爱的草塘”对学生提出疑问, 如“, 作者为什么把文章的题目取为《可爱的草塘》?”“草塘到底可爱在哪些地方?”“你们见过草塘吗?如果见过, 阅读这篇课文后进行比较, 看看你们见过的草塘可爱, 还是作者描写的草塘可爱?”之所以对《可爱的草塘》提出多方面的课题质疑, 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此课题质疑提出之后很明显能够引发学生思考, 并主动积极地参与进课堂学习当中去。

案例二: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丰碑》一课中, 教师可以结合本课题的图案, 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可以看到图片中出现了五个军人, 其中一个倚靠在光秃秃的大树下, 大雪飘洒在他单薄的军衣上, 其余四个军人向他敬礼的时候, 他微微地扬起了左手……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取名为‘丰碑’, 这和图片中的人物动作与形象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在《丰碑》一课中之所以结合文中的图片对课题提出质疑, 是因为图片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丰碑》故事的主要内容, 但学生还没学习到这篇课文的时候, 便不知道这到底是怎样一个故事, 因此提出质疑能够非常快速地使学生进入课堂, 引导学生去领略军需处长无比崇高的精神, 去发现他为什么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去认识文章为什么会呼吁“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的激昂心声。

本课题用小学语文中《可爱的草塘》和《丰碑》两篇课文作为案例, 对课题质疑引领教学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充分认识到在小学教学课堂当中运用课题质疑引领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并且为小学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 让小学语文教学更具实效性和创新性。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运用课题质疑引领教学, 进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了课题质疑引领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两大案例对课题质疑引领教学进行了探究。

课题引领论文 第2篇

作者:赵春山

XX职校,是市直属的一所普通中专学校,是XX市花园式学校和绿化美化先进单位、市职教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市职教教育教学改革先进单位、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德育工作示范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是河北省职业学校学分制试点校,是中央教科所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家合作校》实验校,是国家《创建学习型学校》实验基地,是全国“十佳职业教育创新单位”,是全国半工半读试点校。

2007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百所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德育示范基地”为学校搭建了一个新的中职学校德育框架体系的平台,学校以此为契机,不断改进了工作,创新办学思路,加强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作出了贡献。

一、坚持德育为首,强化德育管理:

(一)加强领导机构管理:

1、学校确立了以德立校的治校方略,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每学年都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学生培养目标明确、做到措施具体,检查考核到位,期末有总结。

2、建立和完善了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成立了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门机构主管德育工作,德育工作层层落实、检查到位。

(二)严格管理制度:

1、建立和完善了具有中职特色的德育常规制度,充分保障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建立和完善了德育考核、奖惩制度,运用现代德育管理理念管理学生。

3、制定了学困生帮扶制度,并加以落实,效果显著。

(三)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树立了全员德育的理念,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德育主任、班主任、德育课教师和校外辅导员组成的学校德育骨干队伍。

2、建立健全了社团、学生会组织机构,明确了社团、学生会负责人,制定了社团、学生会目标管理方案,每学期组织主题教育。

3、制定了德育骨干培训规划和计划,并落到了实处,班主任理论培训、工作研讨、课题实验、每周一次。

4、班主任奖惩激励等措施落到了实处,班主任教师待遇从优。在评定职称、教师聘任时,担任班主任的实绩做为了重要条件予以了优先考虑。

(四)基地建设

1、建立了校外德育基地,与多家企事单位签订了订单协议,并建立了有序开展活动的制度。、利用寒暑假、周六、周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拓展训练,实施素质教育。

二、加强德育建设,注重德育实效(一)课程建设:、认真贯彻新课改思想,在教学管理中执行“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有明确要求和考核办法,并作为优质课评选的重要条件。

2、根据职业教育特点,除了开设德育课外,还开设了企业文化、心理健康、法制礼仪等课程。、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本校和本地德育资源,开发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充分体现了德育功能。、注重活动课程的德育导向性,各种活动、集会都有制度保证、有资料积累、有成果显示。

(二)常规教育

1、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专业、爱岗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各项活动做到了有方案、有总结、有表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成效。

2、根据《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准军事化管理条例》,认真开展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了适合本校实际的师生行为规范。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有心理咨询信箱,关心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面向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4、综合治理工作抓得扎实有效,有计划、有总结、有表彰,富有成效。

(三)校园文化建设

1、校舍功能布局合理、美观大方,有良好的育人环境,融绿化、美化、净化一体,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结合,处处体现育人精神,形成了校园特色文化。

2、注重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有自己的校徽、校训、校歌,注重校园文化积淀。

3、师德建设好,师风师表好,教师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形成积极向上,进取务实的团队精神,无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无违法犯罪案例。

(四)德育科研

1、承担了中央教科所主持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家校合作》的子课题和《现代班主任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并取得阶段成果,承担省级德育课题两项,市级德育课题31项,制定了德育科研规划和立项课题,设立了科研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2 针对全员德育理念,以文化搭台,课题引领,结合实际开展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打造了改革创新的科研骨干队伍。

(五)校外教育

1、加强与当地街办、社区、派出所等部门的联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

2、重视校内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和家长开展各项活动和服务。

3、开展了家长学校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举行家长接待日,密切与家长联系。

4、建立健全了教师家访制度,沟通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

5、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做报告。

(六)物质保障

1、安排的德育活动、科研经费并列入预算,保障德育活动的开展。

2、不断完善、优化教育手段,建立了校园德育网页。

3、设立心理咨询室、升旗台、荣誉室等,有学生自主活动的阵地(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演播中心、学生论坛等))。

三、德育成效:

(一)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认可

首先,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100%。毕业生更是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

其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和科技创新活动,成绩优异。在省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多次省市团体一、二、三等奖。

第三,毕业生,获双证书率100%。

第四,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明显,犯罪率为零,学生违纪率2%以下(受校纪处分以上)。

(二)获德育集体荣誉:

成为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德育工作示范校,成为国家首批中职德育示范基地校,获省德育创新成果二等奖。多次获市德育先进学校,安全文明校园等。

(三)接待过数次职业学校的来校参观。

(四)课题研究获奖

1、在全国“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研究 ”中期论证成果交流研讨会上,做了《中职班主任专业化与现代班集体建设实践研究阶段总结》的报告。经过专家评审,十篇研究论文,分别荣获课题研究论文成果一、二、三等奖。

2、在全国中学德育工作论坛暨知名中学德育工作探索与实践经验交流会上作了题为《职业学校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与思想教育体系》的专题发言,向全国的代表介绍了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经验。该经验对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指导示范作用,所发言论文《职业学校准军事化管理模式与思想教育体系》荣全国中学德育工作论坛优秀论文成果一等奖。

校长如何引领课题实施 第3篇

【关键词】校长 引领 课题 实施

田林县利周瑶族乡中心校是一所农村乡级学校,2007年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科研课题《广西小学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状况,问题和对策的研究》的子课题(课题批准号:2006-B41-200046),2007年1月我校经总课题组立项评审中被批准立项。历时五年半,我校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研究任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身为一校之长肩负重任,也使我们感悟到校长是学校课题实施的引领者。

一、从学生现状引发出课题实施策略

(一)学生现状

我校是一所乡级农村学校,有壮、汉、瑶三种民族,学生来源于不同的村屯,基础差,没有接受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真正体现出自主合作,是在老师包办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困窘他们的主要现状有(1)大部分学生无法依据教材去发现数学问题。(2)80%以上的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言语去表述自己提出数学问题。(3)学生没有尝试能力,只是机械地接受老师的传授过程。(4)学生因家庭条件所限,不具备课外信息积累去发现数学问题。以上诸多农村学生现状造成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单一化明显,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想象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长此以往,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彰显严重。针对现状,校长组织全体校班子成员正视学生数学课堂问题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再经各教研组和全体数学老师共同讨论,最后确认为根据学生最薄弱环节,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口。最后在校长的引领下确定《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题能力的培养》,作为我校数学课题实施内容。

(二)问题提出

如何提出数学问题是校长在全面了解学生数学现状的基础下面临的一个现实性问题。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成为校长脑海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想自己身为一校之长对这个问题必须作全面的思考,实施过程科学有序,就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反之就出现实施的表面现象,就会变为数学课堂的作“秀”新版本。

在问题面前,有老师提出:校长,我们是农村学校,和城里的学校不一样,我们的学生太差了。我们就按我们老的教学方法去教学,不做什么数学课题了吧?身居大山里的老师有这样的思想,我没有责怪他们,反倒让我明智地感觉到校长要有远大的办学理念,要有把自己手下的老师培养成为课堂教学能手的坚强信心。难道山里的学生就是天生要比城里的学生差?这只是看到学生的一面,学生闪光的一面没有被我们老师所看到。艺术家罗丹曾说过一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鼓励老师们不要怕困难,办法总是有,只要大家思想认识到位,就会想出解决问题的良策。为了把这个数学课题第一关理顺好,构建一个良好的模式。我有助于县教研室黄邦龙教研员,还有百色希望小学吉秋凤校长,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有了名校名师的指点迷津,我们总把如何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提出问题中问题提出的策略:第一,明确“提出问题”的实质所在。所谓“提出问题”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习或研究的对象,自主认识并提出主体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已有条件是什么,困难是什么,并清晰、准确地用数学语言把表达出来一种行为或能力。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第二,明确“提出问题”也是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式之一。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合作探寻解决和策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只有学生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

二、确定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数学课堂”的研究,切实把握数学教学的实质,把问题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

通过研究和实施,总结出适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基本模式,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农村特色的有效课堂。

(二)研究内容

在农村数学教学中开展“基于问题”数学策略研究,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世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此,我们从“情境创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解决”的方法作为研究主要内容。并总结出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知识应用——总结延伸。

1.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围绕课题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2)在生活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3)在故事情境中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如何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老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引导学生去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教学中充分把握有效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展示自我风采。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

三、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树立创新意识观念

实践告诉人们,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更新。要使课题顺利实施,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素质,让教师树立现代健康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实施现代教育、教学的能力。没有新型的教师,就没有新型的教育。当前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教育还受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的教育工作者还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没什么两样,故之,在课堂教学中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自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掌握便感知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造成学生操作能力、运用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偏低的主要原因。如何提高贫困山区农村教师的创新意识观念,本人从三个方面入手:(1)注重老师教学理念提升,使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贯穿到每个教师的教学行动中,树立素质教育的紧迫感、使命感。组织老师参加业务培训,参加国培计划,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理念。 (2)加强名师培训,培养教学能手。几年来我校先后选派部分老师到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跟班学习。到区内,市内名校跟班学习。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人力资源。(3)开展课堂大评比活动。校内举行一年一次的课堂教学年赛。组织老师参加县、市举办的各种教学比赛。

四、课题研究成果

形成了“问题能力”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农村学生学会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学生不良现状。率先在县级内同级学校第一个通过省级课题的农村中心校;研究表明实验班中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师问生答”的现象,而是充满“辩论”的活力课堂;转变了老师的教学观念,打造了一支科研型的师资队伍。2009年我校老师在区级赛课中获得三等奖,是唯一农村学校参赛获奖的山村学校。2010年全县数学课堂比赛,我校选手获得了一等奖;学生的期末统考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在县、市各比赛中获得了奖项;近几年来,有不少的老师教学论文在区内获奖。

立足课题引领创建特色学校 第4篇

该校先后承担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模式与参与式教学整合课题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应用研究”等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有效地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络资源及乡土资源与课程改革进行了整合,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学校组织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 ,每学期各学科都积极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 , 对名教师严格要求 , 每人至少上两节展示课,加强说课、评课等环节的实施。通过岗位练兵,让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大力提升了教学水平。

学校以第二课堂为载体,组建体育、舞蹈、美术、写作、音乐、英语等课外兴趣小组12个。创办了校刊《雨丝》,建立了红领巾校园广播站,先后动手绘制60多面文化墙等,展出师生的书法、绘画、摄影、手抄报等艺术作品,展示师生的艺术才华。

另外,学校规定党员帮助学困生和留守儿童,每名党员帮扶2名学困生,1名留守儿童。经常和学困生及留守儿童谈心,交流感情,关心他们的生活,促进了学困生及留守儿童健康全面发展。

练习电子琴

练习书法

课题引领论文 第5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如燎原之势,迅速在全国中小学全面铺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教学改革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生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它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现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即探索性地学习生物课程,养成终生受用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探究性学习中的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

然而在传统的高中生物复习课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许多教师埋头于全讲全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主宰了课堂。即使有提问,那些问题也是教师根据教材设计的,提问权牢牢地抓在教师的手中。学生思考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都是现成的,也就是前人解决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师教学设计的线索,并非真的疑问,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接受前人已经确定了的知识,并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老师安排的问题解决了,教学任务也算是完成了。很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是表面的、复现性的问题,只是为了引诱学生接受、记忆现成的结论。问题只不过是一种陪衬,只是获取现知识的跳板而已,已最终消灭学生的问题为归宿。由于它常只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试题越来越向能力型方向转化。如高考试题中文字说明类、实验设计类题目的增加,强化了对学生分析、推理、综合、表达等能力的考查。因此,能力的培养应始终贯穿在复习教学中。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的活动,是一种开放式的发展性教学。它符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变灌输学习为发现学习。它能促进知识积极的和有意义的建构,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提高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解决当前“削足适履式”的问题教学,积极研究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为核心的问题教学模式。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

1.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了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思路。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提出了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3.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有关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环境中,有关研

究认为应先确定某个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然后围绕该问题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等环节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规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把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方式作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和支撑性理论

(一)课题界定

“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即以常态化下课堂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将有价值的问题“课题化”,采用小课题的研究方式加以各个击破,在此基础上构建“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在限定学时内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首要目标,改进师生课堂教学行为,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支撑性理论

1、建构主义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个人自己决定的,人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解释现实。建构主义关注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性学习是一种内在认知动机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对学习的解释:-,学习是主体主动作内部心理建构的过程;二,学习中的理解是运用已有经验和提供信息的结果,学习中的建构既有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又有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合作会使理解变得丰富和全面。问题定向教学是建构性教学的重要方式。问题定向教学要求学生针对一定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问题定向学习的基本途径是:问题的呈现与陈述;列出已知的相关知识。根据已有知识针对问题展开陈述;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发现与填补知识缺陷,引导学生探索与搜寻;学生列出可能采取的行动、可能提出的建议,尝试解答并检验;学生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交流各自的发现、解答和建议。问题定向教学实质是促进学生认识的螺旋性发展。问题是促进学生认知的动力机制。

2、问题教学理论。问题教学法最先是由原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需要教师系统地设计一些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活动,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已确立的科学结论最优化地结合起来。问题教学法以当代思维科学为依据,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问题解决方式可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合作研究式、自主探究式等。

3、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它为教学理论走向教学实践打开了通道。构建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教学模式的规范要求,运用理论演绎法和经验归纳法等思维方法进行具体设计、验证、修正和完善。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应用“问题导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生物的良好学习品质。

2.通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研究形成生物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多种策略和具体操作方式。“问题导学”让学生根据问题,根据老师设置的情景,有目的地探索知识,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具有一种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的智慧力量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意识。

3.“问题导学”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通过教师的正确“导学”,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情感意识和创新能力达到质的飞跃。

五、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与听课,了解生物课堂教学现状,包括新模式运用与传统教学法的成功点与不足处,以及学校课堂教科研的成熟与制约因素,了解师生对课堂教学的呼声,摸索符合生物课堂教学的新途径。

2.优化“问题导学”的教学环境

在实验的初期,实验班的教学不一定顺利,可能出现学生害怕答错,或者有问题不敢提的情况出现。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养成好问的习惯;且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遇事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等。3.问题导学研究的小课题:(1)、问题情境创设的要素、类型及策略研究。(2)、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指导策略研究。(3)、问题解决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整合研究。(4)、问题解决学习的类型和方式研究。包括问题对话、问题研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5)、问题导学教学活动效果的评价研究。(6)、问题导学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归纳。(7)、如何有效利用多面小黑板。(8)、多媒体技术在问题情境创设中的作用研究。(9)如何关注帮扶课堂学习困难学生。(10)、如何科学设计课堂教学板书。(11)、问题导学法在多种不同类型学习内容中的运用。(12)如何设置有效达标检测。

4.构建生物问题知识体系,注意问题“度”的设置。对高中生物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深入研究,针对各个知识点列出问题,构成知识体系,并且注意问题的角度、难度、密度、广度等方面的设置。5.问题导学中的引导技巧。

找出关键知识点,在学生方法技能上给予指导,在学生情感上引导,多提鼓励性和赞赏性问题,让学生经常处于跃跃欲试,若有所思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6.问题导学模式实验。该模式的主要教学流程是:

教师

学生 创设问题 启中导学 感知受启 分析解决 综合再启 收获发展

具体操作是:

一、问题情境导入。创设情境,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目标认定。师生共同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明确本课复习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找出疑难问题或教学的主要内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答、交流、展示,学生不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探究,爱动脑,会动脑。

四、总结升华。针对学生探究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肯定学生自主学习的好的做法、讲解教学的难点。

五、达标检测。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练习,采用多种形势和方法进行训练,要有坡度、密度、难度,结合教学内容可选取基本练习、对比联系、综合联系、实践联系等,拓展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发展,做到“放优生、促后进生”。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力求完美。

六、课题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上学习、查找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相对集中地选定自己研究的小课题,并定时作阶段成果汇报。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实践和反思,及时撰写教学后记、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适时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二)研究对象

高三理科班,每四个班为一组,课题组成员分组具体负责实施

七、课题的实施策略

1、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课题组成员的意识。本课题研究活动的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理论学习开始就一边学习课题方案,一边学习“教育科研的一般程序”“教师如何做研究”等有关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理论和经验;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研究“课程论”“自主探究的理论及前人的研究成果”“课标的解读”等材料。坚持自主学习与集中交流相结合,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有收获。通过学习,使成员先进的教学理念在科学的科研方法的指导下,迅速转化为实用的教学行为,用扎扎实实的课题理论支撑课题研究工作。

2、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确保课题研究出成效。建立以学校监督指导——课题组具体实施的课题教研制度、材料缴交登记制度、教研成果汇编制度等,变制度为习惯。

3、课题进入课堂,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子课题的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以课题组为火车头,非成员教师都能有机会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对教师的实验成果或课题研究中碰到的问题汇总并进行集体讨论、交流。力求最大限度地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八、保障措施

1.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培训,提高认识,形成共识。2.聘请专家来校指导课题研究。

3.组织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交流、研讨。4.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每月召开一次研讨总结会,及时交流实验中的经验,解决遇到的问题。5.办家长学校,取得家庭和社会上的支持。6.及时收集有关信息,加强资料管理。

7.联系学校领导给予研究、实验等工作上的支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孔锴.当代教育新理念.北京出版社,2005.1 【3】邓涛.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2005.1 【4】杨秀治.教育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 【5】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6 【6】陈红兵.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袁振国.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9】张汉光.生物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10】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问题导学引领生物课堂的策略摘要

运用问题导学法,问题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问题应该是有思考价值的,学生能够提出多种解决的方法,学生对问题提出的假设检验通过集体的努力能够得到解决。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关键词 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

问题导学

问题意识

问题导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编制成各种问题,以具体问题组织学生共同分析、研究探讨、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的提出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现行中学教学中是一种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就这一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以下尝试。问题设计要精细

为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进行,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和设计恰当数量的问题。这些提问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难易适中。力求达到布鲁克所说的境界:“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1.1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高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如在讲《生长素的发现》时,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行探究:(1)提出探究的问题:植物向光生长的条件。(2)做出假设:固定方向的光线。

(3)实验检验:达尔文及其他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单侧光引起胚芽鞘两侧生长不均衡。

(4)进一步提出探究的问题:光是外部条件。从植物体的内部条件分析,向光性生长与植物体的哪个部位有关?

(5)做出假设: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6)实验检验:科学家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7)再提出探究的问题:胚芽鞘尖端怎样影响其他部位的生长?

(8)做出假设:胚芽鞘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产生了影响。怎样验证假设?(学生讨论后提出:切断一个胚芽鞘尖端与下部的联系,另一个不切断。然后比较它们在单侧光照射下的生长情况。)

(9)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物质有促进生长的作用。(10)提出深入探究的问题:单侧光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1)做出假设:单侧光的作用是造成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物质在尖端下部不均匀地分布。(12)实验检验:科学家的实验间接证明。

(13)继续提出探究的问题:这种物质是什么?(14)结论:科学家经分离得到了这种物质——吲哚乙酸,并用实验证明它能促进植物生长。人们将吲哚乙酸命名为生长素。1.2问题时机和问题的发展性。

我们所说的教学问题,实际是一个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构建完整知识网络所设计的具有阶梯性、完整性、系列性的,一组思维要求由低到高的问题流。

例如在学习“减数分裂”时,如果教师采用先讲述减数分裂的概念,再讲述精子形成过程的

方法进行教学,那么提的问题应当紧扣减数分裂的概念。①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发生在哺乳动物的什么部位?②在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染色体复制一次”?③“细胞连续分裂两次”使一个精原细胞最终形成几个精子?④“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原细胞中的减少了一半”,是由两次细胞分裂中的哪一次分裂决定的?由此引导学生详细分析减数

要提问的问题,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再根据学生的反应确定谁适合回答这个问题。忌先点拨后回答、学生齐声回答。3.2关注全体学生。

提问要关注全体学生,忌只点个别学生(差生或优生),问题难易不同请不同的学生回答,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不能让你的问题提出后无人能回答或者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回答,也就是说要使你的问题适应各类学生的水平,让优生有思考的余地,让差生有提高信心的机会。

3.3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

忌急躁对待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对每一位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不管回答正确与否,鼓励是不可少的,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一句“回答有创新”、“很好!”、“不错!”、“角度不错!”的肯定,都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以至于学习动力十足。3.4做好每堂课的归纳与总结。

在最后阶段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堂课的要点和重点难点,使之对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得更全面,更精确。4 问题导学依程序

4.1 前置诊断 导入课题 上课开始,教师采用提问或小练习等形式组织学生有重点地对与课题密切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测评。如“光合作用”的教学,为了检测学生的认知程度,可设计以下问题: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好一派生机勃勃、春意浓浓的诗情画卷,是谁为我们创造了生机盎然的世界?⑵光合作用是怎样发现的?⑶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的是什么物质?我们如何验证产物?等,很自然地导入课题。4.2 展示问题 讨论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问题的出现自然会激发思维。通过一系列“问题链”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环环紧扣,逐层深入。解决这些问题与突破难点的方法,一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科学家们做过的实验,二是录像,播放与教材配套的录像带。4.3 发现问题 点拨引导

开展课题研究 引领教育教学 第6篇

一、摸索中成长

2011年,我有幸到华东师范大学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课堂教学的“前因后果”》、郅庭瑾老师的《重建课堂文化:为思维而教》、陆靖老师的《化学教学与科学思维》等专题讲座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此后参加西南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的各种培训也为我开启一扇扇启迪心智的天窗,让我重新思考课堂教学。工作室其他成员也经历了许多这样的培训,参加了研究生课程学习、国培计划学习、学科带头人学习、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工作室成员通过交流培训感悟、阅读博客和召开培训收获汇报会等形式把一个人的收获变成集体的智慧,一人培训,全体受益。接受专家引领的另一种方式是嵌入式阅读。在工作中,我们有时对化学教学感到迷茫,于是我们读《现代化学课程与教学论》寻找答案;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我们总感到不知如何突破,《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为我们指点迷津;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师生对话等问题是长期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阅读《基于生命——课堂生活重建探索》《优秀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等书籍,让我们看到了一条通往化学高效课堂的道路。

我们工作室有8名成员,分布在3个县区,每人都有繁重的教学工作,如果仅靠集中研讨解决问题很不现实。于是,我们建立了QQ群,利用固定时间进行在线研讨;我们利用濮阳市教师教育网、工作室公共邮箱上传文章,互相学习;我们登录彼此的博客,阅读对方的博文进行跟帖;我们每月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议,解决问题、确定方向、安排任务。

二、实践中提高

工作室成立后,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学改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工作室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课题研究为主线,以问题设计为突破口,通过不断实践,打造出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1.注重积累——在积累中提升能力

抓常见问题积累。从教30多年,我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是学生们不断提出的问题,促使我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感觉问题的积累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专家说,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工作室成立后,我要求全体成员从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积累入手,开始我们的教育科研之路。对教学中常见问题进行挖掘、思考,进而找出问题的实质和解决对策,形成了典型的“四小研究”教研模式——发现小现象,分析小问题,找出小策略,写成小文章。这一意外的收获得到了全市同行的认可并在全市进行了推广。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对策,既优化了教育教学过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又提高了工作室成员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

抓典型案例积累。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对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财富,也是教学中的妙笔生花之处。注意典型案例的积累,对教师的成长无疑会起到促进作用。工作室成立后,我要求工作室成员注重积累典型案例,尤其是课堂生成性问题解决的案例,要求工作室成员每学期上传一篇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精彩教学片段,经剪辑整理后上传到名师工作室网页或QQ群,供大家交流分享,共同提高。现在,我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源,为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了资料支持。

抓个案积累。个案也是我们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些个案中出现的问题会让我们措手不及,但同时也会激发老师们去探究。我提醒工作室成员务必注意个案积累,积累的个案务必与其他成员交流。

抓试题积累。教学中,老师需要处理大量的试题,我要求工作室成员注意出错试题积累,这样做可以提高我们把握试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习题讲评课的质量。为此我们开展了说题活动,既探讨出错试题的问题所在与完善措施,同时也探讨试题的命题思路、考查目的、解题思路等。如关于氯气参与反应电子转移的问题研究、氯气与水反应平衡常数表达式的研究、二氧化氮助燃性研究、陌生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平衡状态的研究、理综卷选修部分有机试题的研究等。这项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工作室成员把握试题的能力,尝试编制题目还可以提高命题、解题能力。

2.注重展示——在展示中完善自我

问题展示。根据工作室成员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我要求工作室成员就某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提醒其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发散性、可控性。工作室成员按安排轮流展示,网上交流。

课堂展示。工作室章程要求每人每学期上一次公开课。我要求学员上课前展示课堂教学设计、预设问题,上课后展示课堂反思与收获。第一年我把提高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作为重点,有计划分批次地安排成员承担课堂展示任务。实践证明,课堂展示有力地促进了展示者与指导者的共同进步。

成果展示。我要求工作室成员每学年都要展示自己的成果供大家分享,然后由专人负责完善、整理后上传到濮阳市教师教育网,与全市教师分享交流。我率先示范,大家积极响应。我们展示的成果有培养学生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如根据学科特点设计的生活小实验:用鸡蛋壳自制半透膜、酯的溶解性、染发原理的研究等。也有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如有位学生,因上小学时爱表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从此以后上课不愿意回答老师提问,上初中时甚至由其父亲出面给任课老师打招呼,不让老师提问他。读高中时,班主任发现这一问题后,与其交流、沟通、引导,其状况得到很大改善。还有精彩的教学片段,如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关系的探究、元素符号的快速记忆、勒夏特列原理的精彩演示等。

三、踏上教育科研之路

教育是科学,需要求真。课程改革虽已进行很多年,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仍然有不少灌输式课堂教学,而对于一些级别较高的公开课,又明显带有“修饰”的痕迹,徒有其表。基于此,我也产生了研究课堂教学的想法,在这种想法的引领下,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诞生了。我们承担了省级科研课题《 “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研究工作,通过两年的实践研究,该课题已顺利结题,其成果获省级二等奖,该成果参加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获一等奖。2009年12月工作室成立后,我要求工作室成员加入《“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培训让他们了解该教学模式:“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核心开展课堂教学,关键是问题的设计,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启发性、思考性,同时问题要有恰当的反馈。其次给他们播放我的上课录像《高三复习课——元素周期律》。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进行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共同研究解决。通过半年的实践,工作室成员一致认为:问题的精心设计与实施激活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自己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

四、发挥引领作用

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 第7篇

有人问三个石匠分别在做什么, 第一个石匠不假思索无奈地说:“我在混口饭吃。”第二个石匠思考片刻, 认真地说:“我在做这个国家最好的石匠活。”第三个石匠目光深邃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所世界上最宏伟的教堂!”

这则故事中的三个人, 正对应了我对“教师”的三重理解:毕业初, 对待工作感情淡漠, “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两年后, 对待工作渐有热情, 雄心勃勃想要干出点成绩;而现在, 我不仅热爱自己的工作, 并且充满激情, 真正认识到“教师应该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加美好的职业”。记得一位哲人曾说:“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 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于是, 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自我进步的要求。

2008年, 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我有幸参与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科学课题“历史 (计算机) 课改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几个课例的研究”。“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要亲口尝一尝。”

三年来, 从批准立项、开题论证、深入研究, 直到今日的成功结题, 原来觉得遥不可攀的课题研究, 如今已是我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伴随课题研究的开展, 我也慢慢成长了起来。

一、用心学习, 提升自我

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学习, 在这个媒体和资讯日益发达的时代,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才不会被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所淘汰。在教学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课堂里那些动态的生成, 教师脑中那些灵光一现的想法, 数不胜数, 如何及时将它们进行总结和提炼, 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这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除了向教育名著、报纸杂志、名家、同行、网络、书本学习外, 我特别注重向学生学习, 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在学习中丰富自己, 在学习中提升自我。学习过程中, 大量的笔记、摘录、剪报构成了我自己的教学资源信息库。

在学习的同时我根据课题研究的重点, 随时注意收集素材, 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以“立足校本、突出特色、转变教学方式”为教学理念, 力求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一节节研讨课、听课、评课、反思……都成为我成长的点滴见证。

二、用心反思, 大胆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一般围绕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开展。具体做法是:以严格的纪律, 规范的程序组织教学;以教师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完成新知识的传授;以抄写笔记、背诵记忆巩固已学的历史知识;以多做练习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评价学习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 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摒弃。“如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主动性和独立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这是每一位教师的时代使命。”[关秀群: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C类课题“历史 (计算机) 课改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几个课例的研究”]

“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现代教学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 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运用多媒体上课如何组织好教学, 是新形势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课题。基于以上现状, 在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课例研究中, 重新审视多年以来的教学方式, 并大胆创新。我经常会这样反思: (1)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怎样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3) 如何帮助那些在学习上受过挫折的学生, 让他们体会一次成功的喜悦? (4) 怎样恰当地使用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对每一位学生都有效吗? (5)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部动机?如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 如果学生对学习历史毫无兴趣, 老师应该怎么办? (7) 如何适应学生在动机模式上的个体差异? (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

参与课题研究后, 面对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我总是及时地进行总结和反思, 这已成为我工作中的一种习惯。由“经验型老师”向“反思型老师”转变,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三、用心交流, 同伴互助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 他走不了多远, 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 一位教师只有融入集体, 才能得到最快的进步和成长。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同伴互助是确保课题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

(1) 课例研讨:交流互动的平台。

课例研究是我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 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 历史教师针对课程理念、课标要求、教学方式、教学生成等,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 灵感的碰撞, 促进了教师间的有效沟通。在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勇于探索, 善于反思的教研组文化熏陶下, 教师们在互补中逐渐成长起来。

(2) 一课多研:互助互学的途径。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课题组每月开展一次一课多研的活动。一课多研有两种模式:一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 由同一位教师进行多次的讲授, 大家进行多次的点评和建议;二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 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 大家进行集体的比较和分析。一课多研, 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目的, 通过合作交流、对话沟通、提高了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 让教师们真正研有所获。

(3) 教研组研讨:专业发展的依托。

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组织的支持, 有组织的教研无疑是促进教师工作的动力, 更是教研组建设与发展的“造血机制”。在教师群体中, 拥有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只有在同伴的互助交流与学习中, 教师才能得到宝贵的经验, 取得更大进步。

四、用心感悟, 享受成长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看到学生们充满疑惑的目光;教师掌控着课堂的进程, 学生的激情很少;学生对知识只有被动吸取, 对老师的意见大多言听计从;学生的机械式回答太多, 质疑的声音太小……而今, 我们看到的历史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而是充满生机, 是一个师生和谐、相互成长的课堂。从学生上课的合作学习中, 从他们的交流汇报中, 从他们的作业中, 从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热情, 感受到学生素质的提高。

路是脚踏出来的, 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 只要用心就会有收获。参与课题前, 我一直努力追求做一位“好石匠”。而今, 作为教师, 我们的“教堂”, 与其说是一所我们想打造的学校, 不如说是我们未来的学生。祖国未来的主人, 是平庸还是卓越, 是崇高还是卑琐?这都取决于我们这些“石匠”的双手, 以及我们心目中的“原型”:是皮格马利翁心中的天使, 还是平庸匠人手下的石像?

“让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 一辈子做教师, 一辈子学做教师。”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参考文献

[1]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高尚刚, 徐万山.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让课题研究引领教师成长 第8篇

我们于2005年建立如东县小学品德学科中心组, 将一批有志于小学品德教学实践与研究的骨干教师聚集在一起; 2010年, 在学科中心组的基础上, 创建如东县小学品德课程研究“张启建名师创新团队”。近10年来, 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先后承担了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小学品德活动教学研究”和江苏省第六期教研重点课题“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活动方式与教学策略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效和丰硕成果, 均如期顺利结题, 课题研究成果由《南通教育研究》编辑部出版, 并在全市推广, 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十二五”期间, 我们又承担了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通过共同研究探索, 不断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效益。团队成员在课题的引领下,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研究, 逐步成长起来。22名团队成员有8人在市级以上执教过公开课, 有6节录像课被南通市教科研中心遴选为市品德学科教师培训资源, 在网上传播, 有5人先后在全国、省优课竞赛中获一、二等奖;近3年中, 课题组成员共发表品德研究文章100余篇;去年, 有1人被评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3人成为市骨干教师;最近, 又有1人被评为如东县名教师, 18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成为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为如东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课题研究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进步的阶梯, 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让课题研究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共识。

一、确立奋斗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队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团队的奋斗目标是在全体成员共同学习、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明确, 并被大家所认同接受的。它必须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符合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和可能实现的程度。这一目标应该对团队成员的发展起导向和激励作用, 成为团队中每一个成员为之奋斗的内在动力。因此, 目标的确定应具有科学性、客观性, 力求克服主观随意性。我们始终将“加强课题研究, 打造一流教师, 形成团队文化, 影响如东教育”作为团队全体成员的奋斗目标, 努力打造一支“精于教学, 勤于研究, 乐于奉献”的科研型教师群体。在此目标的引领下, 经过不断努力, 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活动运作机制和一套相对完善的学习、研究活动制度, 逐步建起一支积极向上、互助共进的学习型、研究型共同体, 团队文化初现端倪, 并在全县小学教师中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影响。

二、制定研究公约

课题研究公约是课题组成员具有持久心理倾向的保证。为了使课题研究活动正常、规范、有序, 我和团队成员一起拟定了一份“课题研究公约”, 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组成员的基本责任和要求, 使课题研究活动更规范化、正常化, 保证了研究活动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公约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真实性、有序性、有效性和深刻性, 努力促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有切实地收获与提升, 特制定如下公约:

1.课题组成员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 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

2.课题组成员要根据总课题组的规划和要求, 开展扎实有效的研究活动, 及时交流研究成果, 主动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分享研究经验。

3.力求每日有收获。课题组负责人要根据课题研究需要统筹安排读书内容, 组员要坚持每天利用1小时左右的时间阅读教育理论书籍, 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方法, 并及时做好读书笔记, 每学期写读书心得不少于10000字。

4.做到每周有进展。课题组成员应充分把握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密切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 做到研教结合、学以致用, 力求每周上一节体现课题思想的研究课, 撰写一篇教研随笔。

5.坚持每月有主题。课题组坚持每月围绕一个研究专题开展研讨活动, 活动坚持做到:上一组研究课, 开展评课沙龙活动, 进行专题论坛, 举办研究成果展示。各子课题负责人每月完成一期活动简报, 交流研究活动情况和成效, 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部署后期研究工作。

6.坚持每年有成果。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学年做到“四一个”: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一篇专题研究文章, 作一次有一定质量的专题报告, 开设一节县级以上的研究课, 参加一次县级优课竞赛活动。

希望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履行以上公约。

总课题组

三、把握课题本质

对课题认识、理解的程度, 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深刻性和实效性。为了加深对“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我首先组织团队成员认真阅读《德育美育观》 (檀传宝著) 、《教育审美学》 (袁鼎生著)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张茂聪、赵亚夫著) 等书籍, 并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不断丰富理论涵养, 努力实现课题研究水平与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步提升。与此同时, 我为全体团队成员做了题为《走向审美化教学》的专题讲座, 通过现场互动、对话和辨析, 使全体组员充分认识到:审美是师生的一种基本需求;教学充满着美, 美渗透于教学之中, 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都具有丰富的审美特征;品德课程有其独特的审美魅力;品德教学审美化是品德教学的内在诉求和本质特征;只有充分挖掘并利用品德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美育信息和道德魅力的内在张力进行审美化教学, 才能实现品德教学目标;倡导“以美引善”和“立美育德”的教学思想和行动范式。课题研究以“德育美学观”为指导, 将德育与美学深层融合, 力求摆脱传统“知性德育”的思想束缚, 变革“目中无人”的教育现实, 确立“立美育德”的理念, 超越德育“工艺化”倾向, 努力构建品德审美化教学新范式, 从而真正实现鲁洁教授所期盼的———使《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成为“最有魅力的课程”。

四、完善活动机制

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是行动, 也就是说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将想法变为行动。如果提出的设想不能付诸行动, 那么课题研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行为研究的目的就是将课题研究的核心思想付诸教学实践, 这既是课题研究过程的体现, 也是课题研究取得成效的关键。

1.完善组织形式。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的支撑, 就不可能有高效研究。在“品德教学审美化理论与实践研究”过程中, 我们根据研究规划和实际需要, 建立了五个子课题研究组, 实行子课题组长负责制, 明确研究任务, 落实活动责任。

(1) 品德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组长:袁维和成员:汤晓梅、叶兵、喻明祥、高松花

(2) 审美化教学与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

组长:徐建相成员:黄俊俊、桑洁、刘庆梅、赵梅羽

(3) 教学设计审美化研究

组长:顾新红成员:陈小婷、花晶晶、钱艳霞、丛玮玮、张明明

(4) 教学实施审美化研究

组长:陈周丽成员:冯丽丽、桑小翠、蔡银、崔梅、季小平

(5) 教学评价审美化研究

组长:张冬兰成员:杨云、喻梅、殷红真、戴春红

2.细化研究任务。为了避免出现研究任务笼统、研究内容肤浅的现象, 我们要求各子课题组依据课题研究总目标, 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进一步细化研究任务和分工, 让每一位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 明确相应的要求。这样, 既做到与整体目标不偏离, 又使每一位成员的研究任务不交叉, 自己为自己负责, 围绕具体的任务开展研究活动, 并有效地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切实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团队成员有了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 其研究过程才能与日常教学同步, 才能进行深入、有效的研究, 才能真正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 从而促使其教学观念的切实转变。

3.规范研究活动。依据《课题研究公约》, 我们形成了基本的活动规范: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 每次活动由各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自行申报, 总课题组进行统筹安排;每次活动承办学校至少开3节课 (低、中、高各1节) , 课题组成员必须上研究课, 另外安排2名非承办学校的课题组成员进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一般安排五个板块, 课堂教学展示、结合研究专题进行评课、承办学校课题研究情况汇报、举行专题论坛、专家 (总课题组负责人) 报告。参加专题论坛的教师由各子课题组推荐, 每次每组至少1人, 要求围绕子课题撰写研究文章, 进行研究成果发布。每次活动编辑一期活动简报, 并通过如东教育网进行宣传、推广, 为团队成员搭建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 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科研实践活动成果的总结和理性思考的升华。另外, 我们要求团队成员在微博上开辟“课题研究活动”专栏, 正常发布活动信息、体会及研究成果。

4.拟定激励制度。为了激发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活动的热情, 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论文评比活动, 并将优秀论文推荐到报刊发表, 2013年上半年, 就有8名课题组成员撰写的专题论文被推荐到省、市刊物发表;每学年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竞赛, 并将一等奖获得者推荐到全国、省、市参加课堂教学展评, 近三年中, 有19位团队成员执教的品德课在全国、省、市展示或获奖;坚持每学期举行一次“科研积极分子”评选活动, 每次由子课题组推荐一名“科研积极分子”候选人, 然后通过研究成果展示、现场推介、同伴测评等过程, 从5名候选人中评选4人进行表彰, 切实发挥评选“科研积极分子”的激励、引领功效, 极大地调动了团队成员参与教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创新活动形式。首先, 我将研究活动策划、组织、主持研讨、编辑简报的权利下放到子课题组, 让每个成员都能积极投身研究活动, 成为活动的主人。其次, 活动中, 我还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创造性, 不断丰富活动形式, 拓展研究内涵, 提升活动品位。如, 在新林小学, 子课题主持人张冬兰老师采用听歌传布娃娃的形式随机确定评课者, 让每个成员都处于既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在兵房小学, 研讨活动的组织者汤晓梅老师采取抓阄确定各自编号, 并进行现场电脑摇号的形式确定评课对象, 开展评课沙龙活动, 使课题研究活动真正成为团队成员锻炼成长的摇篮。

五、打造团队文化

课题引领论文 第9篇

两年前, 3D打印技术刚落户到我校校园, 老师和同学们都异常兴奋, 借助3D打印这样的先进技术, 将精彩创意变为现实。但面对新技术、新设备, 兴奋之后摆在我们面前的更多的是迷茫, 如何开展好3D打印教育? 怎样将3D打印技术与我校“彩虹桥课程”衔接?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决定着我们能否做好这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回首这一段探索之路, 我逐步发现, 3D打印技术将带来教学、学习和研究领域的创新, 它将为学科教学带来新思路、新视角。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可以借助3D打印技术得到更好的培养。在探索中, 我一直尝试寻找学校在三维设计方面发展的突破口, 既要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 也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各校校情、学情的实际出发, 为了保障“创新课程”体系的深度研发, 12所学校成为东城区“创新课程”教育体系建设课程核心组成员, 我校作为成员之一, 也参与了“学具教具”课题的研究。

课程建设, 推进跨学科整合

通过课题组学校间的研讨交流、案例分析、专家引领, 课题组确立了现阶段的研究思路:教具研发, 学科整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 教师使用大量的挂图、PPT图片等平面工具, 或购买现成教具进行教学, 但由于教学中的实际需求不同, 现有的教具不能实现教学预期效果。基于这样的问题, 半年前我校开始尝试在学具和教具方面自主研发,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把教学素材以三维模型形式打印出来, 这既能将学生头脑中的灵感具体呈现在大家面前, 又激发了同学们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不仅能促进学生将3D打印知识学以致用, 又和国家课程的学习相互融合, 力求通过3D打印技术在学科教学方面呈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

现阶段, 我校已经在地理、音乐、化学、数学、物理等学科进行了学具教具创新的尝试, 实现了跨学科整合, 3D打印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老师们也由小众群体受益, 逐渐发展成为大众群体的需求。现在有更多的老师找到我和社团成员, 主动发表对某个教具的看法, 希望能够寻求技术支持, 完善课堂教学。

我校数学教师在给初二学生讲授“杨辉三角”时, 面对枯燥的计算、乏味的历史背景, 学生只能通过阅读历史资料, 寻找计算中的规律, 这样的课堂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现在, 我校有自己的3D打印技术, 我们和数学老师不断研讨, 反复修改设计, 最终打印出方便课堂使用的直观的贴图式“杨辉三角”。课上老师将此教具吸附在黑板上, 学生通过长时间观察、讨论, 可以比较容易地突破教学难点, 以直观的观察, 寻找出“杨辉三角”的规律。当学生看到3D打印的作品出现在了自己的数学课堂中, 在课下兴奋地跟我说, 自己也要设计属于他们的教具。

在现阶段物理学科教学中, 演示实验不能下放给学生操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部分演示教具体积大、数量少, 学生不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实验过程, 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尝试将演示实验的器材进行缩放并创新, 通过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学习的难度也降低了, 从而可以快速地掌握知识点, 同时也学会使用身边物品进行实验研究。在初二物理学习光学“小孔成像”的特点时, 为了能够直观呈现现象, 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究过程, 我设计了小孔成像演示仪, 学具灵动小巧, 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清晰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像这样将3D打印技术与其他学科跨学科整合目前还只是一个尝试, 在探索中更需要学科间教师的深度探讨、三维设计团队的不断创新, 希望依托课程建设, 推进跨学科整合, 努力以3D形式展现学科现象、原理、规律及特点, 并能实现可交互操作, 从而取代传统教学中的抽象、晦涩的原理及现象, 致力于打造出一套以3D打印技术为载体的学具与教具。

课程建设,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也让我意识到三维设计对课程教学的帮助不言而喻。我认为, 三维设计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建模软件, 就3D打印机和建模软件来说, 那只是一台机器或是一款工具软件, 我们更致力于培养学生拥有善学的方法、好问的意识、勤思的习惯和笃行的毅力。同时, 三维设计作为我校“彩虹桥课程”中的绿色课程, 也承载着五十分人追求永续发展的梦想。

在这一年多的实践中, 社团成员由之前的15名高一同学, 发展成为目前由高一、高二共12名同学组成的精英团队。在课程研发中, 努力实现让学生完成一个探索、思考和操作实现的完整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在一个小时的社团课程中进行分层教学就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高一初学者对学习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 渴望通过学习技能设计自己喜欢的作品, 学生努力把想象变为现实。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此时的高二老学员, 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区内展示活动、开学典礼的表演、学校社团的经验分享等更多的展示平台, 使他们更加有自信、有想法、有韧劲。同时, 高二学生充当助教, 帮助初学者解决技术难题, 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的主体性, 重视学习活动中的交互和交流, 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现了“做中学”的教学活动, 同时培养了学生系统思辨、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在创新学具与教具的过程中, 更促进学生们加深了对学科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使同学们享受到运用知识为实践服务带来的幸福感!

三维设计课程的建设, 伴随着我校特色“彩虹桥课程”的不断发展, 在拓展了课程时空的同时, 也为学生搭建了更多的展示平台, 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讲堂、“劳模进校园”的主题教育等都保障了学生发展的可能, 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逐步转化为了推动自己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

课题引领论文 第10篇

课题研究引领教育改革与创新, 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历来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浙江省宁波市拓宽了科研立项的渠道, 让有更多的重量级课题来破解教育难题, 引领“十二五”教育发展。

途径之一, 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宁波市教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采用了“匿名初评———现场答辩”的形式, 委托省外专家进行匿名初评, 淘汰以后, 对匿名初评的课题进行现场答辩, 并由专家当场打分确定名次。为了推动这项研究工作, 还专门下发了重点课题管理细则, 课题研究经费实行专款专用。

途径之二, 设立社科规划教育类专项课题。宁波市教育局还与宁波市社科院合作, 首次在市社科规划课题中单列教育研究类专项课题, 每年确定20个与宁波市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 有影响力的教育课题, 每个课题给予2万元的经费资助。宁波市将加强对这些课题的管理, 从开题到中期检查到结题实行全程管理与指导, 力争有一批机制体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成果显著的成果展示出来, 推进宁波市“十二五”教育的稳步发展, 努力实现全市教育现代化。

科研课题引领下的阳光教育 第11篇

围绕阳光教育的实践需要,该校开展了大量科研课题的立项与实践研究,从多个向度精研阳光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针对国家课程创设阳光课堂基本教学模式,针对阅读品牌研发多种特色文化课程,针对壮乡特色和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开发“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的特色活动课程,并在推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编写了一批与特色文化课程相匹配的校本教材,培育出一批研究型教师,同时为经开区其他学校输送了9名校级管理人才。在老校长手把手的带领下,该校全体教师在教育教学一线践行“教中研、研中教,育中研、研中育”,让课堂内外充满了该校所追求的阳光教育的灵动元素,学生充实而快乐地享受着“阳光”下成长的温暖。

本期专题,让我们走进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普罗旺斯小学,去发掘其特色课程实践的宝贵经验。

(编 者)

课题引领论文 第12篇

一、纸笔考试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考查学生的技术学习应用能力

在2006年我省首次进行技术课程基础会考之前, 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一是技术课程会考有利于学生学习技术课程, 提高技术素养;另一个是, 技术课程不必进入会考, 如果采用笔试的考试方式可能与课程目标不相一致, 对条件差的学校而言有失公允等。2006年6月, 我省进行了高中新课程以来首次基础会考, 师生及社会对技术课程笔试方式的考试结束反映平静。随后, 山东、浙江、安徽等省在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方面的实践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山东省自2007年开始, 在高考科目中加入了综合能力测试卷, 将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的考试内容放在综合能力测试卷, 约占15-20分不等。浙江省从2008年开始, 对占全省约70%的高职高专的入学考试的考生, 加入技术科目的考试, 其分值与其他科目等同。安徽省从2008年开始, 同样将技术课程考试纳入高中会考之中。上述各省技术课程考试均采用纸笔考试的方式进行。由此可见,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初始阶段, 将技术课程纳入高中会考或直接纳入高考, 并采用纸笔方式进行考试, 是新课程实践中推动技术课程实施、提高学生技术素养的可行举措。

高中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和通用性。课程实施方式不再仅仅是动手实践, 技术课程基于动手实践, 但不完全囿于动手实践。其课程价值不仅局限于技术领域本身, 对学生的一般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迁移价值。技术课程考试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动手操作测试, 应该是在动脑基础上的技术应用能力的测试。而单纯的操作考试, 对应的是技术行为能力的教学目标, 它不能全面反映高中技术课程目标。全面的技术课程评价应该是纸笔考试与操作考试结合 (如英国、香港的高考) 。在目前我国高中新课程初期, 由于分值比例不大, 从纸笔考试开始, 可对应技术课程目标的核心部分。

课题组针对技术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了实验论证。课题组设计了一份纸笔测试卷来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试卷旨在评核考生在通用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其中有些题目要求考生有一定的技术实践能力。试题设计完成后, 进行对照实验。具体实验操作:在海南、浙江、湖南、福建等5省寻找乐于参与实验的教师参加, 每位教师各选择三个班即甲班、乙班和丙班, 三个班的学生总体水平应尽可能相近, 三个班的授课教师和授课内容尽可能的相同, 三个对照班的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相近, 其中甲班进行纯理论的通用技术讲授课, 不进行动手实践内容;乙班在进行通用技术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 偶尔参加少量的动手实践内容;丙班进行通用技术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掌握、运用技术知识。时间是一学期。

通过试点, 分别平均每省甲、乙、丙三个班的测评结果, 如下图所示 (图表数据由海南中学东坡学校邢乃贵老师提供) 。

由图可见, 面对同一份纸笔考试试卷, 只进行通用技术理论知识授课的甲班测试平均分最低, 而进行通用技术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掌握、运用技术知识的丙班测试平均分最高。说明规范的课堂教学与恰当的评价方式是成正比的。恰当的评价方式能折射出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不同的课堂教学策略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反映出来。由此得到结论是, 纸笔测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察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 能够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评价方式之一。在其他条件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纸笔测试对技术课程学习进行评价。

二、以“过程化”为核心原则, 对纸笔测试的试题进行优化设计

要使技术课程纸笔测试一改通常人们认识中对概念、原理的记忆, 真正能够考查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是试题的设计。在几年的命题研究实践中, 我们借鉴了李艺教授《高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命题设计研究报告》中关于命题原则等研究成果, 如过程化原则。所谓过程化是指学生在解题时, 必须基于已有的经验, 在大脑中虚拟的“操作”信息技术工具去经历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将这句话分解, 可以分析出过程化有两个要素:首先, 学生必须有相应实际使用经验, 而非死记硬背的静态知识;其次, 学生无法用头脑里原有的知识或经验直接解决, 必须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在头脑中虚拟地构设操作步骤后, 方能得出答案。

此外, 技术课程考试, 应把知识技能的测评放到实际问题解决的情景中去, 而不是“纸上谈兵”。现列举试题说明如下。

例1, 2009年基础会考试卷第一卷中的一道题:

19.等边角钢由相互垂直的两个面组成, 在其加工图中, 从垂直面上圆孔中心到两个面交线的垂直距离是 () 。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技术图样中的加工图及尺寸标注的理解和应用, 试题没有直接询问加工图尺寸标注方法, 而是给出一个特定加工图的情景, 解决关键尺寸的识读, 考生大脑中需要经历一个简单思维过程: (1) 理解图中各尺寸的含义, (2) 找到有用的尺寸, (3) 计算出“垂直面上圆孔中心到两个面交线的垂直距离”。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实践过加工图、尺寸标注的基础上。

例2, 2006年基础会考试卷第一卷中的一道题:

18.王强家里的木质靠背椅的靠背出现了无法修复的损坏, 详见示意图的圆圈部分。现要对这张椅子进行简单的木工处理, 使它变成一张小茶几。他完成这个任务最适合的工具是 () 。

A.锯子和木锉 B.刨子和手钻 C.凿子和手钻 D.刨子和凿子

本题精心设计了“旧木椅加工利用”这一情境, 把对考生木工工具的正确选择的考查点放在特定生活场景中, 鲜明突出了通用技术考试试题的基于应用和问题解决的特点。试题选项巧妙设置了金工工具作为干扰项, 把区分木工工具与金工工具的基本知识自然融入其中。情境的设计, 把对木工工具的选择考查延伸到了木工工具使用能力的考查。同时也不难看出题目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导向。

例3, 2010年基础会考试卷第二卷中一道题:

31.如图自动灌溉控制系统的装置主要由湿度传感器、控制电路和水泵等组成, 该控制系统能够使农田的土壤保持一定湿度。

(1) 该系统属于开环控制系统还是闭环控制系统?湿度传感器起什么作用?

(2) 请把对该控制系统工作过程的描述补充完整:当农田土壤湿度值偏低 (干燥) 时, 。当农田土壤湿度值合适时,

(3) 水泵在抽水时存在水平方向晃动的现象。现有绳子、数条长度与水井直径相当的竹竿, 请根据现有条件提出一种解决水泵晃动的方案, 并在图中标注出来。

本题以农村最常用的一种灌溉控制系统为情景, 以“观察———描述———存在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 无论是从思维逻辑还是从知识逻辑, 都做到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既包含了设计方案的构思, 更融入了“控制与设计”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 最后落实在对该灌溉控制系统出现的问题的解决上, 试题十分具有技术含量, 而且是学习过2个必修模块内容的学生能够合理作答的。

三、平衡各选修模块试题之间的难度值, 减少因考试对学生选择模块的影响

通用技术课程有2个必修模块、7个选修模块, 信息技术课程有1个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5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在基础会考试卷中, 通用技术课程只考2个必修模块, 信息技术则需要给所有选修模块命题, 供学生选做。不同选修模块试题难易程度, 是否会对选修模块的开设带来影响, 如何减少这一影响?课题组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验分析。

1.2008—2009年被调查学校的模块开课与会考的关系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到40份问卷表, 共有26所学校的老师参与调查 (问卷表、统计数据由海口一中全明亮老师提供) 。

(1) 学校选修模块情况: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2005年至2008年各个学校选修的模块基本集中在网络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两个选修模块上。

(2) 模块难易程度调查:

从上表看出, 针对2008年试卷, 有76.92%的老师认为“网络技术应用”的题目是各个模块中相对简单的, 于是, 在2009年选修模块中开设“网络技术应用模块”的学校占了84.62%。这说明试题的难易程度与模块的选择之间有直接的影响。

2.提高各选修模块试题难度的同质程度, 减少考试对学生选修模块的影响

从试卷难度的总体情况看, 由于基础会考命题要求的难度值在0.7~0.75之间, 全卷难度值偏低, 各道试题的难度值自然不会太大, 从理论上讲, 不同模块的试题之间的难度应该不会出现特别大的差异。

为了控制各模块试题之间的难度差异, 使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有相近的难度值, 我们进行了研究探索, 采取的方案和措施有:

(1) 从命题技术层面, 要求参与试题命制人员反复研究课程标准, 以内容标准的目标层次为确定试题难易度的基本原则, 在正式命题之前, 命制模拟试题, 并将模拟试题随机选取样本学校进行测试, 侧重对选修模块试题测试结果的数据分析, 将模拟试题的数据分析结果与往年试卷分析结果共同作为反馈信息, 在横向、纵向同时进行对比的基础上, 再进入正式命题环节。

(2) 选修模块之间难度的平衡问题,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块命题人员的水平。这就要求选修模块的试题命制者应当具有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每年基础会考命题的第一天, 我们都要收集各方面对往年试卷分析的结果和意见, 花较多的时间对新命题人员进行培训, 深刻认识模块试题差异可能带来的问题。

(3) 在试题初步之后, 我们还要采用可能的手段, 在封闭的命题环节下, 对试题进行检测。检测的方法是, 物色各学科命题人员中, 有过教育技术专业背景或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技能掌握比较全面的教师, 邀请他们在规定时间内, 对各模块试题进行试做, 由信息技术命题者评分, 根据各模块得分结果, 并结合对试做人的访谈, 观察、发现不同模块间试题难度的差异, 研究调整的方案。尽量平衡不同模块试题之间的难度差异, 使试题的难度相近, 减少由此给选修模块教学带来的困扰。

四、倡导技术课程会考方式的多元组合

技术课程基础会考历经5个春秋, 有力地推动了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课程在我省各高中学校的实施, 为促进高中生技术素养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受到设备硬件条件、考试组织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5年的基础会考均采用纸笔考试的方式。随着技术课程教学与评价实验的不断深化, 仅有纸笔测试不利于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技术素养, 不利于技术课程的健康发展, 我们在广泛收集学校师生建议的基础上, 提出了技术课程基础会考改进的建议方案, 主要是关于考试方式的改进, 由单纯的纸笔测试改为纸笔测试加作品考试的方案, 倡导考试方式的多元组合。

建议的改进方案主要是, 在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基础会考中, 由原有的单纯纸笔考试的方式, 改进为纸笔考试与作品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按照纸笔考试占总分的70%、作品考试占总分的30%比例计分。其中, 作品考试的试题于每年的2月下旬将试题下达到市县和高中学校, 由学生根据自己特点在3~5道作品题中任选一道完成, 考生在指定场地、规定时间内完成作品, 作品考试的管理、阅卷以学校为单位组织实施, 由省考试部门组织专人对学校考生的作品成绩进行抽样复查、监督检查。

上一篇:服务贸易发展试析下一篇:股票期权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