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类大学生范文

2024-08-26

电气类大学生范文(精选12篇)

电气类大学生 第1篇

随着全世界工业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 在国际科技领域的竞争中, 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思维敏锐、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大学生, 正处于思维创造发展的重要时期, 成为了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华民族若要在21世纪取得军事、科技、工业、农业等方面的飞速发展, 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大量创新型人才。电气类专业为当代科技领域的重点专业之一, 更是当今尖端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学科, 数量逐渐增多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把电气类选为专业发展方向。本文结合沧州师范学院机电工程系提出了培养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三个主要方面:

1 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也是跨学科最多、最具备综合应用的学科, 不但需要教师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 更需要教师具有相关的实践经验, 所以必须通过各类方法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我院采取了三种方法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选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天津市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双师型”教师培训, 二为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部门及企业挂职, 把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三则是邀请电力行业的企业家、专家、杰出校友到学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的兼职导师, 安排好教学并进行有效沟通, 采取课程教学、实践指导、专题讲座等形式, 保障创新创业专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 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传统的教育课程设置, 电气类专业大多除开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外, 一般缺乏增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互相交融的通识课程及创新创业专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新创建的课程体系, 除开设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外, 增加了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的博雅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方面课程, 增加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同时把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PLC改为项目化教学, 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

实践教学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般课程设计、电工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这些具有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一般课程设计包括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自动检测课程设计、单片机、PLC综合设计, 通过这些课程设计学生对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 为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专业实习是电气类学生针对电工操作的实习, 通过电动机启动、电动机制动、电动机联锁控制的具体实训项目的练习, 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加强, 为将来从事电气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 我系对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监控, 例如指导教师指导资格、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撰写论文、答辩及论文总质量等环节, 每个部分都有对应的表格, 指导教师都要按时认真完成, 这些管理制度使毕业设计 (论文) 环节对大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学生的毕业设计 (论文) 质量有所提高。

3 发挥校企合作

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形势下,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在把企业参与到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专业教育过程时, 高等院校校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与企业建立深层合作, 积极把企业引入校园, 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战平台。为了使学生与实际生产企业接轨, 我系在毕业设计之后的六周时间, 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为保障实习的质量, 我系与沧州鲲鹏饲料公司、沧州市四星玻璃厂等企业合作, 建立了自动化生产基地。

总而言之, 增强电气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既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更是增加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得到适应的必然结果。只有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创新创业管理, 才有可能把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电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来。

摘要:电气类专业为当代科技领域的重点专业之一, 更是当今尖端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关键学科。经过十多年的不断推动,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以沧州师范学院为例针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提出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发挥校企合作等, 探索电气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电气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项雷军, 方瑞明, 卢小芬.电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创新指导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4) :196, 213.

电气类大学生认知实习报告[简] 第2篇

实习目的三天短暂的认识实习既兴奋又新奇,因为这些场所都很有可能是我们工作的地方。认识实习是在学完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课之后、上专业课之前,安排的参观认识性实习;是贯彻“实践——理论——再实践”认知规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弥补学生对实际生产、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不足、提高专业课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教学过程。通过实习,我们亲身感受了以后的工作状态,以及工作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的对象以及所用的知识,这不仅激发了我学习课程的热情,也会促进我们不断提升自己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到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也正值我们分专业时期,使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去认识、了解、选择自己所适合的专业。特别是学习到福州天宇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各种开关和变压器,及其它们制作所需的原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流程等;了解到福州人造板厂制造木板生产过程及生产中所应用的自动化机器和PLC的应用;了解到了福州建新变电站的电流互感器、开关、断路器和避雷器等的功能和作用,加深了双母线带旁路母线的连接方式的实际接线图;学习到福州天宇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各种开关和变压器,及其它们制作所需的原料、制作工艺和制作流程等。

实习内容

第一个实习参观的是福州天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分为开关厂和变压器厂。早上一位技术员工先给我们介绍了天宇电气公司的一些简介,紧接着师傅给我们介绍了KYN72-40.5和KYN31-12铠装式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产品及其标准GB/T11022高压开关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1984交流高压断路器、GB1985交流高压隔离开关和接地开关、GB1207电压互感器、GB1208电流互感器、GB39063.6~40.5kV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了解到了KYN72-40.5开关柜内部结构、研制过程和工作原理。随后我们参观了具体的工作生产车间,接触了半成品的各种断路器、接触器和开关。了解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制造流水线,使我们对产品的原料和制造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于我们学习开关柜有着很大的帮助。下午我们参观了天宇变压器厂,首先也是一位师傅给我们讲解一些福州天宇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企业发展的轨迹和现在的资产、职工人数以及未来的发展目标。讲解了主要生产的变压器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油浸式电力变压器,他们是生产110KV等级以及以下的电力变压器;第二种是干式变压器,主要是分为几个绝缘等级。在参观中我了解到了油浸式变压器六大部件(器身、油箱、冷却装置、出线装置、调压装置、保护装置)的制作流程和制作原料,也了解到了干式变压器六大部件(铁心、线圈、绝缘件、调压装置、出线装置、冷却装置)的制作流程和制作原料。随后我们也参观了各个生产车间的实际生产过程,近距离地接触变压器和变压器的生产过程及装配过程。这些将对我们学习认识变压器有一个更加理性的了解。(还可以在PPT上多抄点。只有这里有课件啊。别不好意思,那本小本子可有三四十张啊。)

第二个实习参观的是福州人造板厂。

(这里没什么材料可以好抄,自己就凑合着,关于工厂自动化程度高,去吹几句吧)。

最后一个参观的是建新变电站。220kV建新变电站,位于福州市苍山区建新镇甲土村和高宅村交界处,变电站占地面积24786平方米。1998年1月,由福建省第二电力建设公司承建动工兴建,1999年4月220kV开关站部分先启动运行,主变压器及110kv部分于1999年6月22日启动运行。建新变现有2台组主变,济南西门子变压器有限公司制造的SFPSZ

9-180000/220型三相有载调压变压器,容量36万千伏安。220千伏出线2回,采用双母线带旁路母线接线,旁路断路器兼做母联开关;110千伏出线7回,采用两母线带旁路接线,专用母联开关,专用旁路开关;10千伏出线24回,采用双单母线分段接线。220千伏开关为LW2C-220,110千伏开关为LW11-110开关。10千伏开关为ZN66-10,ZN21真空开关。10kV无功补偿装置6组,每组容量10020kVar。(以上是百科文献)建新变电站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220kV双母线带旁路母线电路,此电路的安全距离是三米,这里我所了解的器件有:三组避雷器、220kV2026丙接地刀闸、220kV2822隔离开关、220kV三相CT、220kV282线路阻波器、220kV282线路高压带电显示器、220kV281断路器、220kV母线PT、两台主变压器、一号避雷针、一号消弧线圈;第二部分是一栋办公楼,这里我们参观了主控制室的几组直流馈线屏、交流馈线屏和建新220kV监控系统工程控制图;第三部分是110kV母线电路,这里我了解的的器件有:110kV母线PT18m5隔离开关、110kVPT三相避雷器、110kVCT、110kV193线路断路器(含断路器端子箱)以及110kV193线路乙接地刀闸。

个人感想:

通过三天的认识实习让我对我们的专业有了深入了解,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和工作任务。这样在我以后的学习中更容易抓住重点,学好专业知识。认识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是我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一次尝试.

此次实习了解到有关自动化应用和电机电器及开关的生产,并且学到了变电站的相关知识。在人造板厂,我看到了一个偌大的工厂根本就不需要什么员工,让我们都感到无比的震撼。他们的员工都主要集中在设备控制室里,整个生产过程都没什么人工环节。让我们对当今的生产自动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注重生产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在建新变电站,整个变电站的配电、供电过程也都完全是自动化控制的,使我们初步地学会了供电方式等;在天宇电气,我们了解到了开关和变压器的生产流水线也是很多靠机械化、智能化生产的。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将会使各个方向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1世纪电气方面的重要性表现在它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应用等。它将使人类不仅要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从繁琐的计算、分析等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高层次的创造性劳动,智能化促进柔性化,它使生产系统具有更完善的判断与适应能力,当然这一切还需要我们大家进一步的努力。

电气类大学生 第3篇

【关键词】电气信息类大学生 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把创新作为动力,创新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高校要想取得进步,也得需要改革和创新。作为电气信息类大学生,他们不断需要基础知识,更需要实践和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为以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高校要转变思路,尽快转变工作的重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创新学分进行设置,构建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构建“3+1”人才培养体系。电气信息类学习要转变思想,要逐渐把重心转移到培养技术应用和创新上来,要构建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可以构建“3+1”人才培养体系,所谓的“3+1”,就是指的是前3年对公共基础课全部完成,这是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最后一年是完成对课程进行综合、设计和创新,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种体系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创新学分指的是电气类信息大学生在学校期间,依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从事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优秀成果,学校给予学生的学分。把创新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可以看出学校开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起来,开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开始从思想上转变过来。通过创新学分,学生们可以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实践中去,自己动手去做,放开胆子,发挥自己的形象力,开动脑子,创新思路,进行科技和实际研究,研发科研果。高校对创新学分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夕必须获得两个创新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书,这对学生是一种严格要求,更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对制度创新进行推进,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要想保证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实施,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一)建立各类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制度

实验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因此,学校要充分把实验室利用起来,让实验室成为学生大显身手的地方,让他们在那里可以自由的施展才华,在那里可以亲力亲为,促进动手实践有大的飞跃。学校为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实验室对学生24小时开放,学生凭借学生证可以自由出入实验室,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使实验室的利用提高。实验室可以由老师根据学生的特长为其设计实验项目,更多是让学生自己拟定实验项目,实验室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器材。学校对学生实施创新计划的主要平台是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要逐渐打破学科限制,全面向学生开放,挖掘学生潜力,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二)导师制度

对导师制度进行分层次建立。通过建立导师制度,可以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尽快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方法论,使学生对电气信息产生浓厚兴趣。并进步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努力钻研,让他们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导师制度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推进,引导他们从思想上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大学生的素质全面提升。

(三)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基金

学校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创新项目基金。其总的指导思想是,要动员学生参与,注重过程,而对结果要看轻。在进行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并自由选择队友,在实验过程中对数据进行自主分析、并撰写总结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间的合作默契。实验不要求十全十美,但必须力争做到有新意,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做到独树一帜。

三、在教材编写方面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对电气信息知识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掌握,但是,这些知识大部分还是比较零散的,在大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这些分散的知识联系不到一起,不能做到互相融会贯通。对于电气信息类的学生主要是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运用到今后的实践工作去。因此,学校在编写课本教材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要编写一套关于系统设计的教材,从而使学生达到从基础理论到实践的一个飞跃。

四、创造良好氛围,开展各类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激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学校要给大学生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踊跃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开拓理论,使理论知识得到提升和升华。

五、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开发与实践,拓展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要建立合作关系。学校跟企业签订协议,学生大四的时候可以到企业中去实习,去企业中锻炼自己,并把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企业还可以不定期的派人来学校进行授课,讲解在实践中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实践,这是学生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受益匪浅,不断使理论得到深化,更锻炼了它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电气信息类的大学生要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就必须学会创新,就必须把创新意识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曾文波, 黄庆南, 吴其琪. 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12):161-162.

[2]孙宏国,周云龙. 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11(9):171-172.

电气类大学生 第4篇

一、创新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1. 场地与设备。

场地与设备是创新实验室的基本硬件条件, 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2]。电气信息类创新实验室, 其基本配置必须包括: (1) 电气电子开发的硬件设备平台。例如必要的示波器, 信号发生器, 直流稳压电源, 数字万用表及工具箱, 以及各类开发工具及必要的电气电子开发软件等, 同时, 为便于学生查阅资料, 实验室还必须具备上网条件。 (2) 实验区。实验区是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等活动的场所, 根据具体情况, 可设置成敞开式或隔成多个单独的区域。 (3) 展示区。展示区设置的目的是营造实验室的学术氛围, 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创新活动[3]。广西科技大学电气创新室, 其展示区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所取得的成绩, 主要设备有计算机、投影机、作品展示柜等, 作品展示柜展示的是历年来学生在创新实验室制作的优秀作品及历届参加国内外重要学科竞赛获奖作品。 (4) 设备共享。在创新实验室设备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可考虑共享普通实验室设备的方式弥补创新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还可根据具体情况, 允许学生自带电脑及其他开发工具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

2. 保障机制。

合理的保障机制是确保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能正常长久运行的前提[2]。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信息创新实验室的做法主要包括: (1) 建立必要的经费筹措机制。例如争取学校的固定的年度拨款, 争取地方企业赞助, 利用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等等。 (2) 引入项目机制。主要内容是立项参与制, 重点鼓励有一定能力的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并以项目子课题的形式引进到创新实验室。 (3) 把学科竞赛的培训活动作为常规教学活动开展。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学科竞赛培训类课程, 并把它们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3. 师资队伍。

创新实验室工作的特点是“课外”与“科技创新”, 一般情况下, 没有在编的实验室指导教师, 为保证实验室深入持久地运行, 必须建设好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并乐于奉献的指导教师队伍。广西科技大学电气创新实验室在长期的实践中, 探索出了一些建设、稳定创新实验室指导教师团队的经验, 主要包括: (1) 领导重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是一项报酬低甚至是没有报酬的工作, 领导重视并积极参与是关键。 (2) 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主要是采用“老师+学生”的“师带徒”模式, 一个 (或几个) 导师和多个学生构成一个科技活动小组, 各小组独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并相互比赛。 (3) 制定合理的获奖工作量计算办法, 将教师的指导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体系。

4. 实验室活动体系。

广西科技大学电气创新实验室常规的工作包括: (1) 技术培训。技术培训是创新实验室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于电气创新实验室, 这些活动可以是在新加入创新活动团队的学生中举办各种创新活动讲座, 可以是教学生对常用电子器件识别、检测、基础项目设计制作等基础培训, 也可以带学生到合作企业参观, 让学生了解生产一线的情况。 (2) 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和集训。参加学科竞赛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电气信息类的学科竞赛较多, 重要的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挑战者”杯创新竞赛等等, 创新实验室必须是这类学科竞赛的基层组织机构和培训基地。 (3) 开展常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学生通过申请, 将创新设计项目带进实验室, 开展科技创新实验。

二、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的探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容、模式及面向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校企合作办学, 已经从课内合作深化到了课外合作, 从普通实验室的合作, 深化到“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的合作。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共同建立创新实验室、创新基地, 争取到企业在资金、设备方面的支持, 更容易实现由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向产、学、研的共同发展, 培养的创新人才也更容易与企业“零距离”, 而企业也更容易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 发现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1. 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目标。

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的模式包括[4]: (1) “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中, 学校提供场地, 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实验室制度的建设和实验内容的规划, 承担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而企业重点在资金、设备等方面提供支持。 (2) “校外创新基地”模式。主要采用由企业提供校外实验室场地, 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实验室设备, 由学校负责实验室运行的方式。 (3) “校企合办实体”模式。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与学校合作办学, 组建实体公司或者实体培训机构, 承担该实体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无论哪一种合作方式, 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的目标, 首先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其次是“双赢”, 即学校从合作共建中培养人才, 企业从合作共建中发现人才, 得到人才, 使用人才。

2. 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

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 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度合作, 建立起能够实现校企共赢的制度保障体系。这些保障学校与企业利益的制度必须体现以下内容: (1) 企业项目优先原则。优先让合作企业提出的研究项目入驻实验室, 并在学生的配置上给予倾斜。 (2) 成果共享原则。即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拥有, 这些成果既包括学生的创新研究成果、产生的专利, 也包括学生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奖后的对外宣传。 (3) 经费保障。合作双方必须签订相关协议, 明确各自在实验室的资金、设备、管理上的投入。 (4) 组织管理制度。学校必须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保障, 用于激励广大学生的参与, 例如, 建立必要的创新学分, 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的科技活动等等。

创新实验室建设和有效运行,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高等学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特点, 根据专业特色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积极思考并不断探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发展模式, 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摘要:创新实验室是培养电气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文章通过广西科技大学电气信息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实践, 阐述了高校创新实验室硬件设备、保障机制、师资队伍、活动体系等主要建设内容, 并对在高校中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实验室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了较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创新实验室,建设,管理,高等院校

参考文献

[1]曾文波, 黄庆南, 吴其琦.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2) .

[2]周晓兰, 陈寅山, 张彦定.本科生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5) .

[3]张伟, 兰荣.普通高校大学生自主实验室的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 2010, (07)

动力电气类简历 第5篇

个人基本简历  
简历编号:   更新日期:  

 

 

姓 名: /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揭阳 身材: 172 cm?60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1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电工:技术员、动力电气类:技术员、市场销售/营销类:营销员
工作年限: 1 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广州澳博图文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起止年月:-12 ~ -03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售后技术支持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阡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8-03 ~ 2008-09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技术员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澳博图文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起止年月:-12 ~ -03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售后技术支持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公司名称: 广州阡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8-03 ~ 2008-09
公司性质: 所属行业:
担任职务: 技术员
工作描述:  
离职原因: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2009-06-01
所学专业一: 机电一体化 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9 2009-06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证  
2006-09 2009-06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09 2009-06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 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证  
2006-09 2009-06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一体化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 良好 粤语水平: 良好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诚实,谨慎,温和,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

 

乐观,诚恳,友善;耐心,责任心强,有毅力。

务实,进取心强,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如何提高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 第6篇

关键词:提高;电气类专业;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质变,而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一定要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电气类专业,由于这个专业的技术性非常高,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严格,所以各高校一定要提高电气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作为电气类课程任课教师,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1.提高专业知识素养

现在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不断改变,学校招生专业也随之相应的调整。学校教育必须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所以专业性也就备受重视。尤其是电气控制技术方面,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面对这种情势,教师必须坚持自学,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知识能力,才能胜任变化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掌握不断更新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比如说八十年代毕业的理工科大学生,课程内容是以接触器、继电器控制系统为主,可编程序控制基本不接触,后者技术先进,控制效果好,而现在更注重节能,电力电子技术也逐渐成熟起来,变频控制让电机能耗大幅下降,控制效果更好,是现在学生的必修课。作为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变频控制原理,以主动改变去应对课程设置的变化。

2.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电气专业的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只有具备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够做到“两点”: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以及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知识和科学方面的知识,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電气专业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不断地掌握专业知识,做到学无止境,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由于电气类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拥有更为宽广的知识面,努力学习与电气专业有关的各种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

3.提高职业素质

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度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的道德准则和规范。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职业品质和素养。因此,教师也要继续学习,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加强世界观的自我改造,并且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岗位中去,用自己振奋的精神感染学生。如果说一名教师连自己都做不到专心致志、认真严谨,那又怎么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听课呢?在课堂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表率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1.引导学生端正认识

高校的很多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都是自订的,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技术装备的升级。但是现在有很多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和任务还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考试成绩只要达到60分就满意了,当然,这是一个及格的标准,拥有这种想法的学生的确是不行的,这类学生只求安稳,却不求发展,等到真正毕业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明显的就比别人要差一些,在竞争中没有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端正认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让学生练好基本功,还要使她们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制订满足学生需求的教学计划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更注重人才的实用性。所以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计划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因此,在上专业课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制订教学计划上,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对于教材内容而言,必须明确各章节的详略和取舍,比如电动机延边三角形减压启动这类技术已经被淘汰了,就不用讲了,变频控制这类高效节能技术适当加入,灵活使用教材,结合实际制订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让课堂时间得到充分利用,既使一个阶段的授课内容自成体系,又使学生在深度和难度上适应教学,这样的计划才完美,教学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三、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活跃的气氛,可以在授课时穿插一些通俗、有趣味的案例,这样可以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当然,还有很多方法,比如,适当补充一些与本次课密切相关的史料、趣闻等等,也能达到这种效果。再比如,在电工技能实训中关于安全电压一节,讲到当人体触电时电压为多少伏,通过电流为多少安,呼吸系统、心脏、中枢神经各是什么反应以及达到什么数值人会休克、死亡等,学生只看所列的表格,不会有什么印象,教材内容也很枯燥无味,如果能适时地补充一段数据的来历,说明那些数据是早期美国用电椅执行死刑时,选用强壮的犯人作实验得出来的数据,每一组数据的来历都是与人的生命有关的,而不是什么理论计算得出的结论。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今天的课堂上,多媒体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教师将教学内容全部表现在多媒体上,却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亲切交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人,师生之间的交流远比看屏幕印象深刻,再好的教学设备也只是辅助工具,永远不能代替老师。电气类课程应当是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看图,每一个电路是由一个个不同功能部分组成的,在讲某一个部分时,就在黑板上画出这一部分,再讲下一个部分。比如,一个电机控制电路经一层层分解,化繁为简了,再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线,画出的电路图分层了,用黄、绿、红三色表示交流电的三相更清晰,避免了图形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曾照香,姜义林.电气类专业项岗实习课程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

[2]刘慧丽.多媒体技术在电气化专业教学中应用[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

电气类大学生 第7篇

*本文系1.邵阳学院教改课题“地方性本科院校电气类大学生创新与实践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编号2008J G Y13) 。2.湖南省重点教改课题“电气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湘教通

一、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产品技术创新课程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产品技术创新课程。根据学校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 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产品技术创新课程以开发工科大学生创新思维力、培养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究开发能力为目的, 以面向市场提高产品竞争优势设计为研究对象, 重点讲述提高产品竞争优势的思想方法、创新方法、设计方法与试验方法。采用讲课、课堂讨论与课外创新实践结合的做法, 使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大意义, 懂得创新的源泉与创新技法, 掌握正确选择、提出与评价创新课题的方法, 熟悉产品竞争优势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学会产品优化试验研究方法和了解未来产品的研究方法。本课程为工科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 对培养学生知识综合应用、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程内容丰富、技术先进、方法实用, 注重多学科交叉, 经典与现代内容合理有机结合, 学科新发展和教学成果及时引入教学。

二、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

所谓研究性教学, 是指教师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 使学生不仅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 还能综合运用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会研究与探索, 培养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种教学模式。电气类专业属工科专业, 研究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电气类专业的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等课程应大力提倡实施研究性教学。以电力电子技术为例: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是电气类专业课电力拖动自动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力系统自动控制等的重要基础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 且目前大部分高校都有与电力电子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 比如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柔性输配电、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等, 所以对电力电子技术课程采用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讲授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中的精髓部分“逆变电路和SPWM控制技术”时, 可以先引入目前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热点之一的电能质量控制装置 (有源电力滤波器和静止同步补偿器) , 首先向学生介绍装置产生的背景和装置的功能及目前电网电能质量的现状, 然后转入装置中与电力电子相关的内容, 向学生提出几个与逆变电路和SPWM控制技术相关的问题, 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性学习。

三、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纳入到实验室建设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要通过创新平台实现, 创新平台的搭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我系在制定整个实验室建设规划中就考虑了大学生创新平台的建立, 最终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的形式确定了我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现有专职管理指导教师1人, 兼职指导教师7人, 另外还有多名学术精湛的老师指导。创新基地管理制度比较齐全, 且全部上墙。创新基地经过1年多建设, 投入资金近40万元 (其中部分仪器设备依托电气工程系电气测控综合实验室) , 场地约70m2, 拥有可同时容纳15组电气测控设计所需要的示波器、调压器、电参数测量仪、工控机和万用表等主要仪器设备, 以及泰克数字示波器、电力电子整流模块、智能电气量采集模块等一批专业电气测控仪器及无功补偿装置、通用逆变器等仪器设备。可以满足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毕业设计等设计的大型电气测控综合实训系统。创新基地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 支持学生自拟、自选实验题目, 自行组织实验, 最大程度地锻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体系的组织实施形式

学生是整个创新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也是第一位的因素。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我系以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的形式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形式。根据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特点和我系目前的现状, 我们提出了以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为主要的创新教育形式。从电气测控类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中选拔学生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 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各方面的培训, 最后参与到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成立系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在我校尚属首次。从我系在校大学中选拔基础较好且对科技创新有很强爱好兴趣的大学生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方向, 分成若干个小组:硬件1组 (模拟电路、数字电路) 、硬件2组 (PLD、FPGA) 、软件1组 (仿真软件) 、仿真2组 (应用软件) 、单片机组。然后根据确定的研究方向分为:无功补偿组、逆变器及SPWM组、有源电力滤波组、电气量采集及监控组、变电站自动化组和现场总线组。整个科技创新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每个小组设立小组长, 负责本组的相关工作。科技创新小组在学习上采取自学、定期培训、学术讲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科技创新小组依托单位为我系的电气自动化研究所。小组成立后为各个专业小组配备指导老师, 一般要求指导老师有校级以上科研课题, 以便学生可以参与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整个科技创新小组由我系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负责各方面的工作, 主要包括实验场地的提供、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学生科研经费的来源、指导教师工作量的计算等。

五、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

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具备上述四个条件后, 最后要落实的就是如何实施的问题了。根据我系的具体情况以及电气类专业的特点, 我们提出了按照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基本技能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和研究方向专题学习的“四步”学习法。

1. 第一步: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

主要是学好电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 为后续的科技创新活动奠定基础。这里重点要学好的课程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英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和传感技术等。这些课程主要通过正常的课程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在以上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实验课程的教学, 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的基本技能学习和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奠定基础。

2. 第二步:基本技能学习

基本技能学习是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内容, 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基本技能的学习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子元器件的选型与使用;数学建模和数字仿真能力;硬件开发能力和实际电路装置的调试能力;软件开发和调试能力。

3. 第三步:科学研究方法学习

通过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使大学生具备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和基本修养, 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科学研究思想。重点是培养学生在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过程中所需的创新性精神和探索精神。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查阅文献, 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制定研究方案和确实可行的技术路线;所采取的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学习, 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能配合老师的科研项目从事科研工作。

4. 第四步:研究方向专题学习

在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过程当中, 要结合学生具体的研究课题进行专题培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专著、文献等掌握所研究课题的发展情况及最新进展。根据电气测控类学生的特点, 我们为学生制定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方向;二是电气测量方向。电力电子及控制方向主要是设计电力电子主电路和利用单片机、D S P和A R M开发电力电子设备的控制系统, 解决电力电子设备中遇到的难点技术问题。电气测量方向主要是解决电气参数的测量与监视问题, 并利用高级语言或组态软件开发测控系统。为此, 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指导老师的科研课题, 亲身体验科研工作。目前学生已经参与到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VSI-SPWM结构的综合电能质量调节器关键技术研究”、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基于并联补偿的配电网电能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两项研究课题当中。

通过以上四步学习之后, 从高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者直接参与指导老师的课题研究, 进实验室直接参与具体的研究项目。

六、培养体系实践后取得的成绩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我系实践快两年来, 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 学生参与开发70kvar微机型低压动态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和50kvar新型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各一套, 发表学术论文5篇, 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3项, 获得2009年“挑战杯”三等奖1项, 获得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获得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2项, 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 (论文) 1篇。目前科技创新小组的学生正在准备200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和“天华杯”电子技能竞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电气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 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 进而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摘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一个热点。本文从课程体系、研究性教学、实验室建设、体系组织实施形式和实施方式等方面初步构建起了地方院校电气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实践表明, 该体系实施两年来成效显著, 创建的培养体系符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实情。

关键词:地方院校,创新教育,培养体系,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周仲魁, 夏菲, 梁丽萍, 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6) 1:49~52

[2]蔡苇, 余波, 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165~166

[3]李郁峰, 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09, 10:12~14

[4]安茂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09, (30) 3:387~390

[5]李陶深.做实与创新:培养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关键[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33 (增刊) :201~203

[6]何红.试论我国高校工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250

[7]杨建华.产品技术创新[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压缩机类设备的电气控制浅析 第8篇

我单位聚烯烃催化剂所用压缩机为8FS10型活塞式制冷压缩机, 电气控制原理见图1, 原理简介如下:主回路为7 5 K W防爆电机延边三角形启动, 启动时KM1和K M 3吸合, 延时6s后K M 3断开, K M 1和K M 2吸合。首先按下允许启动按钮 (强制启动) S B 0, 如冷却循环水压力正常, K A 2得电并保持, 压缩机组具备开车条件。当手柄至于手动位时, 当按下启动按钮S B 1后, K M 3得电, 常开接点闭合, 主接触器K M 1得电并自保;当按下运转按钮S B 2后, KA3得电并自保, 同时断开KM3回路;或延时6s时间到后, KA3得电并自保, KM3回路断开, KM2回路接通, 主机转入正常三角形接线运转。当转换手柄打至自动时, 如冷冻盐水温度高于高限, 则K A 4闭合, 自控开停机。能量转换手柄有5个位置, 分别为自动1、自动2、1 0 0%、7 5%和5 0%, 分别控制能量电磁阀的开关, 使压缩机卸载或满载。原冷冻机在控制循环水流量时, 用的是循环水泵接触器的常开接点, 即图中红线所示。但在实际运转中发现接触器发生接点粘连, 或者接触器虽然吸合电机运转但循环水泵有故障时 (如有杂物造成泵堵转或因特殊原因如检修联轴节脱开) , 会造成压缩机无循环水运转, 带来较大危害, 于是改用循环水主管的压力接点, 该接点从DCS控制柜的继电器中取出至压缩机组, 直接反映循环水压力, 更为可靠准确。另外, 由于活塞式压缩机在停机后, 高压腔压力虽然降低, 但仍比低压吸气腔高许多, 当下次开机前如不是自动卸荷启动, 会因压差造成曲轴转动困难, 我们增加了旁路电磁D F 5, 在停机后旁路电磁阀自动打开, 平衡高低压腔的压力, 确保下次正常启动。

改造后新型冷冻压缩机组选用的是SRSB-130S封闭螺杆压缩机, 它的主要特点是电气控制自动化程度高, 有完善可靠的保护系统。借鉴老式活塞制冷压缩机的控制特点, 在控制中完善了电源保护、电机保护、油位油压差保护、压力保护、温度保护、断水保护及流量保护等, 并在开停机中均采用卸载起停, 以确保操作规范化和机组的运行安全性。全电脑PLC智能化控制结合中文触摸显示操作屏, 提供检修、手动和自动三种运行方式, 并可在任一方式下方便地观察机组的运行状态参数。机组的运行故障随时记录, 方便查询。P L C采用的是欧姆龙的C P M 2 A型, 接线图见图2、图3。

我单位空分车间压缩机LW-40/8无油润滑氮压机, 排气量40m 3/min, 电机型号Y450-10, 电机功率250KW, 由于原电气线路老化, 我们对其进行了改造。以前老式接线多用继电器实现, 但存在运行中故障率高、接点多易粘连等问题, 改造后采用的是三菱公司F X 2-8 0 M R型P L C。自动保护简述如下:主电路设有润滑油压力、润滑油温度、循环水压力正常, 排烟风机运转, 放空阀开启, 且主机未因连锁故障停机, 上述条件均满足后方可开启主机, 即允许启动空压机;而当各级轴承温度超高、大齿轮温度超高和电机前后端轴承温度超高、润滑油压力低、电机振动超高和手动停机等任一条件满足时, 连锁动作, 空压机停车;它们的触点都引到P L C输入点上。A C-S T P给出接点至故障分闸中间继电器, 当上述各点中, 只要有一个参数出现故障就跳闸并给出相应的报警, 故障灯分别通过二次仪表输出点引至控制台上。连锁停车信号A C-S T P一经发出, 或手动操作放空和排气压力过高这三个条件满足其中任意一个为逻辑1时, 放空电磁阀SV1015失电, 从常闭状态转为打开, 确保机组排空;在空压机机正常运行时, 如润滑油压力≤0.12Mpa, 则备用油泵自行开启, 如润滑油压力≥0.21Mpa, 则备用油泵停止泵油。依据上述工艺条件, 列出逻辑图3、图4后, 按程序语言输入PLC后即可。通过运行证明, 逻辑正确、运行平稳、无保护连锁拒动或误动现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压缩机电气控制的重点随压缩介质的不同、工艺的不同及设备运行的不同要求, 反映在电气控制上也会各有不同和侧重, 另外, 随着P L C等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广泛应用, 控制重点也转入程序的编制和工艺的分析确定。

参考文献

[1]王兆义.小型可编程控制器实用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高职院校电气传动类课程改革探索 第9篇

一、电气传动类课程对高职高专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弊端

高职高专机电专业的电气传动类课程包括的范围实际上是很广泛的 (各校不尽相同, 在我校主要包括《电机与电力拖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 广范, 应用也十分广泛, 在整个机电专业 (特别是在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专业) 课程体系内联系广、辐射面大, 与目前机电一体化及自动化技术密切相关, 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并且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一方面可以强化物理及电路分析基础课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应用, 大幅度提升学生在电气技术方面的专业修养, 锻炼抽象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另一方面, 电机作为一种特殊的机械装置, 其磁路结构 (铁芯) 、电路结构 (绕组) 及电动机的运行特性, 又链接着机械和力学方向的知识, 对培养学生空间分析能力及构思能力很有好处, 这些能力对于一个机电专业从业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制定的现行的教学计划中, 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课程体系或多或少参照了传统本科或专科院校机电类专业的电气传动课程体系, 比如自动化专业开设的是《电机与电力拖动》, 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先修课为《电路基础》、《电力电子技术》, 后续课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原理与应用》、《机电一体化系统与设计》等, 《电机与电力拖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课程标准总体上以经典电机学、电力拖动内容为主, 一方面由于课时限制及教学内容整合的不够合理, 学生对传统电机与电力拖动的主干内容掌握得并不牢靠, 另一方面对当今流行的电气传动新技术, 特别是应用到实际中的新技术涉及不多, 面向先进技术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几乎没有, 这样对于当前急缺的机电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要适应时代发展, 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相应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必须进行调整。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和设想

在当今新技术背景下, 如何改进现行高职高专电气传动课程体系, 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应该说有不同的出发点、侧重点和目的。依笔者所见, 要培养高端技能型机电专业人才, 首先是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 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 突出人才培养的“技能型”特征。其次在电气传动技术方面, 在进一步巩固传统核心知识内容的同时, 以企业实际应用水平为参照, 适当拔高知识层级, 补充新内容, 以突出人才培养的“高端”性。

(一) 巩固核心, 突出主干的一些具体做法。

现行的高职高专电气传动方面的教科书, 如《电机与电力拖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 理论上看似遵循淡化理论突出实践环节的要求, 在知识体系上“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 大做压缩饼干, 比如很多《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材, 将传统的《电机学》、《电力拖动》、《电气控制基础及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整合在一起 (注:其实很多是一种拼凑) , 而课程标准又规定该课程需在一学期内完成, 那么除掉必需的实习、实训及节假日, 很多学校实际上课时间只有13~14周, 明白人都知道, 三门各自至少需要一学期完成的课程, 在13~14周时间内教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学?教师能讲多少?学生能学多少?如不能对教学内容以高屋建瓴的方式进行整合, 以深入浅出的方法进行讲授, 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笔者认为, 要在少学时下针对精简压缩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教学效果又不会大打折扣, 必须明确两点:一是知识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搭积木式的堆砌拼凑”;二是课程压缩不是将几门相关课程或不太相关课程的原内容去掉几个公式, 删掉几幅图片写在一块就了事。重整课程必须在充分理解原课程体系的目的、功能以及原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以具体达到的教学目的为指南, 对相应知识内容熔化过后进行重新“铸造”。另外, 在重新铸造形成一门课程合理而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需做到两点:一是必须要突出核心、主干内容。二是在综合原来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时, 不能为整合压缩而生拉活扯地把原本关系并不密切的内容凑合在一起。就目前情况看, 电气传动类的《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的许多教科书及一些学校据此制定的课程标准存在很大问题, 那就是内容“多、杂、散”, 这里所谓内容的“多、杂”前面已大致说过, 即多门课的素材全部纳入一门课的教学内容, 使得课程内容面面俱到十分庞杂;“散”, 笔者认为大部分教材将机床电气控制部分纳入该门课是牵强的, 使该门课本来就杂乱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更加松散。笔者个人观点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电气控制部分可以只涉及低压电器、基本继电接触控制单元部分, 或完全取消《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这门课, 将电气控制基础部分内容纳入其他的专门课程, 在机电专业开设《电机与电力拖动》一门课作为电气传动技术的基础即可。

(二) 在高职层次补充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及解决办法。

在教学中补充必要的新元素, 适当地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近年来新的电气传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推广应用的实际需要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这里牵涉两方面问题, 一是补充什么, 二是以什么样的形式补充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电气传动新技术的发展主要和自动化工控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 有关新技术的应用也主要集中于数控设备、工业机器人、特种加工等方面, 其中以电机作为执行器件的智能化控制传动系统——如交流伺服系统、开放式的通用运动控制系统是其典型代表, 近些年呈现迅猛发展的势头, 并且在当今信息技术时代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不可限量, 所以在电气传动课程里已不能回避这部分内容。笔者建议在《电机与电力拖动》之后增设一门后续选修或必修专业课《电气传动技术选讲》, 从而较为系统地讲解交、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 包括系统地介绍当今主流的控制微特电机 (如永磁同步电动机) 、直流伺服系统、交流伺服系统 (特别是目前应用广泛的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交流伺服系统、通用运动控制系统等) 。

要落实以上措施, 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将摆在面前, 那就是这一部分补充的新知识将会在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遇到教和学的障碍, 特别是在高职高专院校, 人才培养的层次目前定位在专科, 因而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客观上要浅一些, 将现代的一些概念与知识介绍给学生自然存在教与学的困难, 例如目前在机床设备上广为应用的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交流伺服控制系统, 要在电气传动课程中进行系统的讲解必然涉及交流电机矢量控制及坐标变换、PID控制算法、电力电子器件、SPWM技术、MATLAB仿真等等, 对学习者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 并且还需要电机结构、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要扎实, 这些内容在本科以上进行教学按理说更自然, 对高职学生来说学习中必然会有一定困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 就高职高专层次来学习这些内容, 内容的系统性还是要完整, 比如矢量变换及其意义、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磁场结构及矢量变换控制的目的、伺服控制算法及其实现、硬件平台搭建的方式方法等等, 但具体在教材上表达、课堂授课时的表述方式却不能按现在本科或研究生教学的模式——即论证力求准确、计算推导必须详细无逻辑缺环、模型抽象而覆盖面宽, 反过来在高职高专层次上应该做到——面向具体对象或模型、论证保证正确而不刻意追求精确、关键公式需要有但在清楚阐明其意义的前提下省略推导或压缩简化推导、尽量不用较深的数学工具, 特别是可以参照目前高职高专流行的“以项目为导向”的形式来规划课程内容与教材的架构。

(三)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高职高专培养的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在校期间培养实践能力, 特别是动手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在电气传动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前期已针对机电类专业已进行了“《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课程改革”的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研究 (项目编号:103463) ,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成功的, 它将单纯的课堂教学与单纯的现场实训融为一体, 现场即课堂, 通过设定的项目复现工作情景, 同时教师进行启发诱导, 理论在实践中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理论知识 , 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笔者认为新增加的《电气传动技术选讲》等课程的教学过程, 可以借鉴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架构, 根据当地主要机电行业领军企业的实际情况, 增加实训设施, 制定若干涵盖交流伺服系统、一般运动控制系统主要环节和知识点的教学项目, 实现教学过程的理实一体化, 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可以参照“《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的一些做法, 在此就不赘述。

参考文献

[1].谢述双, 高职《电机与电力拖动》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略谈[J].广西轻工业, 2008

[2].雷美珍, 潘海鹏, 夏永明.《电机及电力拖动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3].武惠芳, 电机与电力拖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4].李益民.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创新教学的研究 第10篇

1 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

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是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 学生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学好理论知识, 还要求掌握相应的实践环节技能, 学生也只有在实践环节做好才能对课堂理论知识有更进一步理解。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范围比较广, 不仅仅有与课程配套的实验课程, 有的还有与课程相对应的课程设计, 每学期都有与理论课程相关的综合专业实训, 还有与企业联合的生产实习。另外, 每年的大学生智能车、机器人以及电子设计大赛, 对学生综合专业知识应用和创新方面有很高的要求[2]。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或实训等实践环节, 才能验证课堂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并从中发现所学理论使用的范围和启发, 通过发现新问题, 产生对课堂理论的新思路和新设想。把所学知识与当前最新科技成果相结合, 鼓励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研究, 以培养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2 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1 多层次的实验教学

电气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改变了原来完全以课程为主线设置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多是些验证性实验。现以理论课程为基础, 把原来分立的实验重新组合成几大实验模块, 每个模块既相互独立, 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要求每个模块都要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 可以对课堂上基本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理解, 为后续的综合性实验打下基础。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基本理论基础上, 进行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操作, 从而拓展思维, 提高了创造、创新能力[3]。

2.2 开放实验室,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电气专业课程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只是讲授书本基本理论知识, 如果想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还需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作配套, 否则只能对理论知识作表面理解, 不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实验室不对学生开放, 那么学生也只能完成一些事先设定好的验证性实验, 很难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开放实验室, 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和所掌握技能的进程合理自主的开展自己的实验,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素质, 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电气信息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

3 具体应用

3.1 建立创新实践平台

首先, 教师在安排日常的课程实验室时, 应含有一定量的综合实验和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这样学生在完成基本的实验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其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能力。其次, 保证实验中心有一定量的开放实验室供学生业余时间使用。这样, 学生在完成日常的课程学习的同时, 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小科研。常去开放实验室的学生一般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和钻研, 学生之间可以常常进行交流, 相互促进。在交流的过程中, 易产生创新性思维, 提高了自身的创新能力[4]。

3.2 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和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项目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 可以按自己的设计思想来实现一个综合的实践项目, 既要掌握硬件设计, 又要懂得软件编程, 一套完整的系统设计完成, 学生无论在知识量方面, 还是在独立创新设计方面, 都有大幅度的提升, 对今后从事科研工作还是工程项目设计方面,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通过对本课题研究, 对构建完善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提高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金正一.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7, 26 (1) :124-125.

[2]堵俊, 吴晓, 羌予践等.以综合能力培养为抓手, 构建电气类开放实验教学平[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8 (30) :128-130, 137.

[3]王斌, 王颢, 胡艳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化电力电子技术的教改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7 (3) :88-89.

电气类大学生 第11篇

【关键词】职业综合能力 规范 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现代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已逐步由“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转向具有良好职业精神、道德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同时也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方向[1]。2015年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在体现新工艺新技术的同时已呈现出了更加注重基本技能和技术规范、考核职业综合能力的新特点。《电工工艺实习》作为高职电气类专业的必修实训环节课程,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也需将这一理念引入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本文结合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的特点,对电工工艺实习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和思考,提出了未来的改革方向。

二、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及特点介绍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号称技能领域的“奥林匹克”,象征着国际技术技能的巅峰。自1947年首届举办以来,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我国在2011年首次组队参加该项赛事,目前已成为加强我国与国际技能领域的交流合作,展示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深入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5年的大赛上,电气装置项目[2]为“住宅或商业及工业现场装置电气安装与调试”,要求在给定模拟装置上按电路图、施工图,采用金属桥架,或PVC线槽,或PVC线管、或金属线管完成电气装置的安装(至少包含3种及以上布线方式),并同时完成用户配电箱、照明线路、电源输出线路、总线型智能家居线路、环境控制或接入设备、电器插座线路以及设备保护装置等的线路安装与测试。电气安装工作间如图1所示。

从项目任务、实操要求、工艺规范和评分细则等方面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重点考核选手用电安全、调试与功能、线路设计、尺寸测量、设备安装与线路、布线与终端、故障查找七个方面的能力,这与目前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工艺》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近。

2.项目任务涵盖工作过程的各个环节,且更贴近实际,符合基于工作过程、创建真实教学情境的高职教学理念。

3.突出对选手实操技能的标准化、精益化等职业规范和综合素养的考核。

三、《电工工艺》实训课程开展现状

作为高职电气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必修专业技术和实训课程,《电工工艺》课程旨在通过工艺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发电厂和发电站电气运行、维护、安装、检修等工作必备的电工基本操作技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从多数院校调研情况来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前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各院校课程建设水平不一致。部分院校对市场需求调研不充分,未能及时关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企业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仍然停留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实训项目与现场实际工作脱节。

2.部分院校对课程研究不够,对电工工艺实习课程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与之配套的实训室应该“建什么、怎样建、怎么管”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形成与企业需求和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训室建设模式。

3.课程教学普遍采用原理讲解、元器件功能介绍、要求说明、演示操作和反复训练的方式,以固定、单一的模式完成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达到“由会到精”和“由精到快”的训练要求,但缺乏创新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不高。

4.课程教学虽然注重技能训练,但在突出职业素养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将企业的安全文化、职业精神和素养较好地融入教学全过程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所需的合格人才,必须对该门课程实行教学改革。这既是对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强化综合职业能力考核新要求的有力贯彻,也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四、《电工工艺》实训课程建设的思考

按照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未来《电工工艺》课程建设应力争在实现“四化”(即实训项目任务化、实训作业标准化、实训设施规范化、实训管理精细化)上着力,持续推进教学改革。

1.实训项目任务化。教学模式上,积极引入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讲学,逐步实现教师从学习的主导者向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身份转变;任务选择时,应尽量选取反映工作实际的综合性训练,适当增加故障分析与排除的项目,如电动机控制线路设计、安装、调试及故障处理等,减少简单连线等重复性单项训练。教学过程中,在进行良好师生互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元器件和设备的选择,提出并完成任务设计。

2.实训作业标准化。实训作业指导书应充分引入企业岗位规范,结合企业的各类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具体操作的方法、步骤、措施、标准和人员责任,并对作业计划、准备、实施、总结等各个环节进行细化、量化、标准化考核,实现作业过程的全过程控制,做到作业有程序、安全有措施、质量有标准、考核有依据。

3.实训设施规范化。要求实训室在建设过程中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总体设计,实训设备的选择、采购、布置、安装、调试以及验收等环节与生产实际相一致。实训室的环境、各种安全警示标语、工器具、工作间等应尽可能与生产现场相符,保证教学与生产在目标、内容、过程、效果等方面的一致性。

4.实训管理精细化。严格落实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实训学生的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目前,部分院校实施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管理,效果良好。如在实训过程中,通过采取制度上墙、增加安全警示教育等措施,规范工器具使用与保管、规范现场作业流程,严防习惯性违章行为;针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器具、设备损坏、浪费材料等情况,可对每位使用的工器具、设备进行编号,消耗性材料采用定量领取方法,明确职责,对损坏器件、浪费材料、违反作业规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遵章守纪的职业习惯;实训结束后,安排专人进行工具整理、场地清扫等。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让学生共同参与到实训管理中,切实强化了学生职业习惯的养成教育。

五、結语

高职电气类专业《电工工艺》实训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课程建设应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同时也将是其他高职电气类实训课程的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浅析中美电气工程类本科教学异同 第12篇

美国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 本科教育水准列为世界第一[1]。联合汤森路透发布了2015年全球大学的排名调查显示世界排名前500强大学中, 美国高等学校占168所, 前20强中, 美国占16所;而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15年世界大学排行榜前20强中, 美国大学占15所。可见, 美国高等教育这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促使美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教育枢纽[2]。从20世纪初以来, 每年吸引千万以上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去美升造。

在我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以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发紧迫, 大学教育承载的使命与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教育部连续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 并联合财政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强调“育人为本”和“质量为重”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3,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如何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改革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等, 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此, 本文将通过安徽工程大学与美国底特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途径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上的异同, 以便找出我国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所存在的不足和美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成功经验, 为提高我国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1 课程设置异同

大学课程设置在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底特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三个模块共同组成;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则主要由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组成。可见, 中美大学都十分注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在强调在宽厚的人文和数理的基础上, 注重强化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5]。

但是, 在通识课程方面, 底特律大学主要开设美国历史、道德与政治、哲学、演讲基础以及写作等相对侧重培养学生的伦理道德、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更加注重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服务, 设计理念上强调实用性和自由性;安徽工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则主要由军事理论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外语课程、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以及体育课程等模块组成, 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政治意识的培养, 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设计理念上强调基础性和宽泛性, 往往弱化对学生个人责任意识的培育;可见, 美国通识课程模块偏向人文社科领域, 而中国则偏向于自然科学领域。在其他课程方面, 就电气工程专业而言, 中国大学专业课程开设科目更多, 涵盖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力系统、输变电技术等相关领域, 充分体现强电与弱电的结合、电力与电子技术的结合以及软件与硬件的结合特点, 重视专业基础的培养;而美国大学在户外教学项目更为宽泛, 包括篮球、橄榄球、高尔夫球、网球、攀岩、游泳等多种课程以供选择, 致力于人文知识与实际能力, 以及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6]。

2 教学方式异同

中美高校一般都在新学年初颁布教学计划, 对每门课程的讲解内容、预备知识和要求、课程学分、考核方式进行阐述。且每一门课程都备有教学大纲, 由担任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编写, 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 授课方式也主要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模式上, 也都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以建立以本科生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从经费、资源和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积极学习的态度;另外, 中美高校都建有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以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效果等进行分析, 促进教学质量不断巩固和提高。

然而, 在教学大纲制定和执行方面, 我国各高校以及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中都有严格规范, 这种方式便于统一管理, 课堂教学纪律严明, 但阻碍了教师适时地柔性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能动性发挥, 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学和与学生的互动性学习氛围, 也造成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过于迷信, 阻碍学生的创新性思考[7]。而美国高校教学大纲由授课老师独立制定, 同一门课, 不同授课老师可以自由制定各自的教学大纲, 充分赋予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权力, 弱化课堂教学规范。授课采用粗放式讲解方式, 只是提纲携领地介绍, 课堂上主要用于讲授学生疑惑或需要帮助的部分部分, 以交流为主, 组织学生理解知识, 把更多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体系。

另外,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 中美两国高校有所差异。中国高校课堂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线, 要求教师严格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 采用讲授的方式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 将课程中每一章节, 甚至是每一知识点详细地给予讲解, 导致学生不用思考便对完整的课程知识体系全盘地被动接受,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相比中国高校, 美国高校课堂教学比较非常宽松, 主要采用研讨和课堂互动的方式, 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8]。研讨已成为最重要和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指导学生开展特定问题的分析、研究, 帮助学解决疑惑。

最后, 在课程实验教学方面, 中国高校没有独立开设实验课程, 也不单独记录成绩, 实验过程主要以演示和重现为主, 以加深和巩固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而美国高校将本科生实验活动列入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单独开设“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的基础实验”、“电子系统实验”“、微控制器实验”“、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的基础实验”等, 单独考核打分, 同时扩大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程度, 学生可随时与实验教师联系并开展实验活动, 学校也采取各种措施, 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和经费支持, 强化探索性实验课程的比重,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3 结束语

综上,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提升教学质量改革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落实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通过比较安徽工程大学和美国底特律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方式, 指出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不应停留在课程门数的增多、课程类型的丰富、课程结构的调整等方面, 而应借鉴美国大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坚持社会需求为导向、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为焦点, 强化学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为培养敢创新、会创造的高质量人才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海生, 许园.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15, Vol33 (5) :59-65.

[2]龚放, 吕林海.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参与差异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2, Vol33 (9) :90-100.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 Vol.32 (2) :47-55.

[4]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Vol.8:4-5.

[5]王澄海.中美研究型大学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差异[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No.12:88-89.

[6]董皓.中美高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比较及启示[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Vol16 (1) :83-87.

[7]孔荣, 王亚平, 王娜.美国康乃尔大学本科教学观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No.2:125-128.

上一篇:健康报道下一篇:中国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