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与共享范文

2024-09-08

集成与共享范文(精选7篇)

集成与共享 第1篇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遥感技术在测绘、气象、国土资源勘察、灾害监测、环保、国防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的分布异构的遥感观测数据正不断产生。遥感图像数据具有以下特点[1]:1)遥感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2)数据的复杂性和异构性。3)数据的分布性。4)数据的自治性。遥感图像数据的这些特点为数据资源的访问带来了难题让用户不能有效的查询和访问自己感兴趣的图像数据。

网格[2]作为解决分布式复杂异构问题的新一代技术,为数据管理和存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架构。另外,开放网格服务架构OGSA(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3]综合了传统的计算网格技术和Web Services技术[4],为基于网格的应用定义了一个公共、标准的分布式体系框架。以服务为中心的OGSA架构,将各种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存储资源和应用等都抽象为网格服务,实现了广域网环境下的程序和资源的互连,其松耦合的特点能够很好地解决数据资源的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问题。

2 遥感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的系统设计

本文设计和实现了遥感图像数据访问网格服务,基于网格服务实现了分布异构遥感图像数据的集成、共享和一致性访问的系统,该系统并发访问各个网络节点的数据并对数据访问结果进行处理和综合显示。基于网格服务的标准性和抽象性,能够为遥感数据提供一种灵活、动态和一致的共享机制。图1所示的是该系统的概念模型,该平台架构共分为五层,数据层、服务层、中间件层、应用层和表示层。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架构每个层次的组成和功能。

1)数据层:该层是提供数据共享服务的数据资源层,具体包括:遥感图像元数据、快视图、遥感图像和头文件等。另外,还包括存储、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的工具和设备。

2)服务层:利用网格服务封装遥感图像元数据的提取、检索等算法,向用户提供统一的访问和操作接口,用户可以通过网格服务提供的统一的接口,访问和操作数据层中海量的分布异构数据,向用户屏蔽了服务的实现和物理数据资源,解决了数据异构问题。

3)中间件层:该层包括了智能代理服务和网格服务管理服务两个网格服务,通过它们可以根据服务层中网格服务的注册信息(该注册信息包括了服务的名称、描述、WSDL的URL和服务状态等信息,存储在数据层的平台中心数据库中)整合、访问、操作、管理和维护服务层中众多无序的、由网格服务封装的数据节点,让这些分布的数据节点整合成一个数据整体,向应用层提供数据服务。

4)应用层:该层为运行在一个IIS Web Server上Web程序,包括了多个业务流程,可以接收、分析和处理用户的各种请求,执行业务流程,与中间件层进行数据交互,并将返回的数据和操作结果提供给表示层。

5)表示层:该层的主要作用是将应用层的执行结果呈现给用户,是用户与系统交互的接口,包括各种输入输出设备、显示器、终端等。

3 结论

本文提出和设计了基于网格服务的遥感数据集成与共享平台,实现了对分布、异构的遥感数据的一致访问。遥感数据访问服务是基于网格服务实现的,基于网格服务的标准性和抽象性特点,能够提供灵活、动态、一致数据共享机制。

摘要:由于遥感图像数据具有海量性、分布性、异构性和自治性的特点,现有的系统很难满足人类有效共享和查询遥感图像数据的巨大需求。该文讨论了在Web环境中实现遥感图像资源集成与共享的有关问题,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基于网格服务技术的遥感图像资源集成与共享平台框架,满足了用户对遥感图像数据资源充分、动态和一致性共享的需求。

关键词:网格服务,遥感图像数据,集成与共享

参考文献

[1]戴芹,刘建波,刘士彬.海量卫星遥感数据共享的关键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8(6):283-285.

[2]Foster I.What is the Grid-A Three-point Checklist[C]//Proc.of the8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ce Distributed Computing,1999.

[3]IAN FOSTER,CARL KESSELMAN,JEFFREY M NICK.The Physiology of the Grid:An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ion[EB/OL].http://www.globus.org/research/papers/ogsa.pdf.

集成与共享 第2篇

XBRL是基于XML的可扩展的企业报告标记语言,目前主要用于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信息处理。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应用,XBRL财务报告已经成为最有效的网络财务报告形式,被广泛应用于银行、证券、金融等领域。近年来,中、日、韩、欧美等国家纷纷强制或鼓励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发布XBRL财务报告。为了达到XBRL财务报告的可比性,XBRL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机构发布了一系列地区、行业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力图既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信息披露需求,又能保证XBRL财务元数据的一致性。但实践证明,目前尚无有效技术手段保证多个组织之间的财务元数据一致性。如何保障XBRL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与操作性,实现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的共享与集成对于加快XBRL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XBRL元数据语义的角度,结合XBRL财务元素概念定义的多义性特点,引入分布式描述逻辑DTDLBR,试图研究基于元数据语义一致性的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财务元数据的集成管理方法。

二、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的集成模型

XBRL是一个主要针对财务报告信息化处理的标准化体系,其体系框架由XBRL技术规范、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技术规范规定了分类标准和实例文档的主要结构以及所涵盖的财务元素;分类标准则阐明了财务元素的语义和语法,相当于帮助理解实例文档的词典;实例文档是经过转换可以最终呈现给用户的财务报告。

要想使分布在全球各地的XBRL财务信息能够实现集成、共享、自动组合、分析等高层次的智能化应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多个组织XBRL系统(尤其是各个分类标准)之间的映射问题。本文借鉴Borgida(2003)提出的分布式描述逻辑中的包含桥规则概念,建立如图1所示的基于描述逻辑包含桥规则的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元数据集成模型。

图1所示的模型中,企业根据本地指定的分类标准(可在扩展的基础上),从企业的经营运作系统中进行数据的抽取、融合,转化为同一组织的XBRL实例文档,经过一致性检验后,通过对XBRL参照本体中的分类标准以及实例文档中的元数据及其关系的包含桥规则映射,实现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报告信息的共享与集成。本文将重点关注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财务数据映射。

1.参照本体的构建

集成模型中的参照本体,主要是指包含财务元素丰富语义说明的分类标准。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应用,XBRL分类标准的国际化与标准化的工作已得到业界的高度认可。会计准则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是分类标准制定的主要参照,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公认度较高的国际会计准则作为构建XBRL分类标准参照本体的依据。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公认会计准则(GAAP)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的会计准则(IAS)是业界公认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准则。其中,IAS定位为全球通用的会计准则,而GAAP则主要针对美国国内的经济活动而制定,其通用性较IAS差。2011 年IASB的监督机构IFR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制定完成了IFRS的XBRL分类标准及其扩展。鉴于IFRS的国际通用性,本文将选择该套分类标准及其扩展作为XBRL集成模型的参照本体。

2.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映射

XBRL共享与集成模型在保证同一组织发布的XBRL分类标准财务元数据一致性的基础上,通过包含桥规则实现本地XBRL本体与参照本体之间的映射,达到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财务数据的可比与共享集成。针对XBRL分类标准的多义性问题,李吉梅等(2012)研究了我国财政部、上交所和深交所各自发布的XBRL分类标准的语法和语义特征,将上述三套分类标准的异构类型分为结构(语法)异构和语义异构。本文研究XBRL财务元数据的语义一致性,将重点关注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分类标准的语义歧义与映射问题。

语义异构是指元素概念所表达的语义冲突,即语义歧义的问题。XBRL财务报告中,元素以及元素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分类标准中的模式文件以及链接库文件来获得。对元素概念的语义通过元素属性以及参考链接来描述。其中,元素属性用于同一组织的XBRL财务元素的区分,主要通过id、name等属性来标识;参考链接用于表明元素的外部权威参考来源,以判断元素的引用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说明概念来源于同一权威参考,可认为是同一概念。

下面将分析比较我国财政部和国际会计标准委员会发布的分类标准(CAS和IFRS)对财务元素概念的描述(如表1、表2所示),以进一步研究XBRL财务元素与参照本体的映射规则。

从以上两套分类标准对营业收入的描述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两者对营业收入元素的标签和标识不同,但参考链接的URL路径xlink:href均指向ifrs的核心模式文件,并且参考同为#ifrs_Revenue元素,即其权威引用相同,可以认为两者具有语义一致性。

根据上述XBRL财务元素的语义一致性规则,建立不同组织发布的XBRL分类标准与IFRS分类标准之间的元素映射与语义检测规则库,可为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财务报告的共享与集成分析提供基础。

3.XBRL财务元数据的形式化

XBRL中含有大量的元数据,用于描述商业事实的背景参数,具有明确的语义。为了加强XBRL元数据的可比性,更好地表示XBRL技术规范的元数据语义,XBRL国际组织于2011年发布了XBRL抽象模型1.0,于2012 年修订并发布其最新版的XBRL抽象元模型2.0,该元模型以概念及建模方式展示了XBRL技术规范中元模型的抽象表达,可以加深技术和非技术人员对于XBRL的认识,以便开发出相应的应用和接口程序。

本文将引入分布式扩展时态描述逻辑DTDLBR对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集成模型中的映射规则进行形式化表达,在此基础上构建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财务元素的语义映射规则库。根据元数据管理的三层结构模型(从抽象到具体,自上而下分别为:元模型→元数据→数据),XBRL元数据可以对应为XBRL元模型中元类的实例,财务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对应于元类之间关联关系的实例。如CAS中对利润表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Operating Cost)、营业税金及附加(Business Tax And Surcharge)等元素之间的聚合关系可以形式化为:

上式表示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等元素通过聚合关系组成利润表列报事项元素(Income Statement Line Items)。

4.XBRL财务元数据的一致性检验

元数据一致性是保障文件系统可用性与可靠性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元数据描述一致才能保证数据编辑与使用的正确性。互联网之父Tim Berners-Lee认为语义Web的语义是形式符号的指称。因此,语义一致性在语义Web的层面来说,是指形式化的符号与其指向的对象是否一致的问题。

XBRL分类标准是相关财务报告领域权威性术语的“词汇”,具有明显的本体特征。本文将以本体作为其语义检测的主要技术,运用表达力较强的时态扩展描述逻辑DTDLBR,对XBRL分类标准中的财务元素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系进行形式化表示,并以本体自身的概念一致性检验功能以及知识库的推理机来检测其语义冲突,以此保证分类标准编制的正确性。

XBRL分类标准中财务元数据的一致性包括财务元素概念以及概念间关系的一致性。XBRL模式文件对财务元素的定义主要通过元素名以及元素的6 个基本属性(name、type、xbrli:period Type、nillable、abstract、substitution Group)、与该元素相关的标签以及参考链接的href属性来描述。由于是对同一组织的XBRL分类标准的检测,不允许存在同名元素定义,因此,如果模式文件的概念同名则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此外,对于同一个XBRL分类标准来说,如果财务元素不同名,但上述6个基本属性和参考链接均相同,则也认为是相同的元素概念。因此,对元素概念的一致性检测主要从上述两方面来展开。对于概念间关系的一致性,则需要引入相应的技术规范,如制定分类标准的会计准则,编制一致性检测规则以实现元素关系的冲突检测。

三、实证分析

对于XBRL财务元数据的一致性检验,本文主要利用本体技术来实现,需要数据转换、元数据存储以及本体推理机等技术的支持。因此,综合上述对XBRL财务元数据的一致性检验任务,本文通过构建元数据存储库,实现本体元数据的实时自动获取。在此基础上,设计从元数据库到本体的自动映射与转化的原型系统,该系统能够支持从Oracle元数据库到OWL本体的自动转换,再通过本体编辑工具Protégé内置的Pellet推理机实现对本地本体的一致性检验。由于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涉及多个XBRL分类标准本体,目前还没有专门支持多本体的软件和工具,因此,本文将建立多本体的一致性推理规则,并通过Jena推理机来实现多本体的概念一致性检验。

1.本体的构建

目前还没有对分布式本体的编辑和管理工具,因此,本文考虑开发Jena的推理接口,实现分布式本体的概念一致性检测。

元数据存储库Metabase可用于存储和管理多个本体的元数据,因此,本文考虑建立多个本体的元数据存放于Me tabase中,然后通过Jena的推理规则对多个分布式本体的元数据进行一致性检测。下面以财政部的CAS分类标准和深交所的FR分类标准为例,在Metabase中建立并存储分类标准元数据。通过开发元数据读取接口程序,从Metabase获取分类标准的元数据并创建本体,Protégé通过导入数据生成的本体结构如图2所示。XBRL本体的建立为后续的本体推理、一致性检验奠定了基础。

2.单个XBRL本体的一致性检验

对单个本体的一致性检验可以通过本体推理引擎来实现。考虑推理规则的可扩展性,本文将选择Jena推理机,并通过编写推理规则,实现对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分类标准的概念一致性推理。具体来说,就是把写好的规则保存到规则库文件中,通过Jena对规则库规则进行检测。

为验证推理规则的正确性,本文创建了一个测试类test Arc,并定义该类与营业利润(Operating Profits)和营业收入(Revenue)的弧关系具有相同的个体Operating Profits to Revenue。Jena的推理结果表明,推理规则能发现冲突:该类同时属于相离的两个类,其个体也存在冲突。

3.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本体一致性检验

由于参考链接是对元素的权威出处的描述,可以认为如果参考链接的URL地址相同,则认为是相同的概念。因此,对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分类标准的概念一致性检测可以通过参考链接的判断来实现。具体可以通过建立以下推理规则来实现:

运用Jena推理机对上述推理规则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推理规则能正确检测元素概念和参照关系的一致性。如果两个XBRL财务元素的参考出处不同,则需要进一步分析该元素与其他元素对应的计算关系,以及计算关系对应的元素的定义,以判断语义表达是否一致。

四、结论

本文首先根据多个组织之间XBRL财务元素概念的多义性特点,构建了多个组织之间的XBRL的集成模型。该模型在保证单个XBRL元数据一致性的基础上,引入分布式时态描述逻辑DTDLBR对多个XBRL之间的元数据语义进行形式化表达,分别从同一组织和多个组织之间两个层面对XBRL的财务元数据一致性进行检测。

实证中应用元数据存储库Metabase存放了我国财政部的CAS分类标准和深交所的FR分类标准两套元数据。通过开发的数据转换程序模块,自动生成XBRL分类标准本体;利用Protégé内置的Pellet推理机进行本体的一致性检测,保证本地本体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最后对CAS和FR两套分类标准财务元数据的参考链接关系设计相应的推理规则,并通过Jena推理机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推理规则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Ding Pan,Yingmin Zhang,Dong Wang.On formalization and reasoning algorithm in distributed XBRL system[J].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12).

A Borgida,L.Serafini.Distributed description logics:assimilating information from peer sources[J].Journal of Data Semantics,2003(1).

李吉梅,杜美杰.基于XBRL的异构财务信息集成算法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9).

吴忠生,张天西,陈志德等.基于领域本体的XBRL财务报告转换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3(12).

Franz Baader,Diego Calvanese,Deborah L.Mc Guinness,et al..The description logic handbook:Theory,implementation,and applications[M].London:Cambridge,2003.

朱小栋,黄志球,沈国华.基于描述逻辑的数据挖掘元数据的一致性检验[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2).

高志强,潘越,马力等.语义Web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集成与共享 第3篇

关键词:空间地理信息,实景空间信息,智慧城市,数据集成,信息共享

1 引言

人类活动的百分之八十与空间地理信息直接相关。空间地理信息技术以测绘、遥感、卫星导航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为基础, 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并称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三大技术。空间地理信息产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地理信息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空间地理信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起到集成的作用, 是智慧城市资源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涉及政务、产业、民生各个方面。打破信息孤岛, 即要互联互通, 需要将不同部门间多源、异构、多层次、多表现方式的数据有机整合, 塑造全面、客观、易读的城市综合运营信息, 从而辅助政府科学决策,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造就百姓幸福生活。

2 实景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信息有两种表达方式:矢量和栅格。在数学上, 矢量数据由一串有序排列的坐标元组表示, 栅格数据由规则的阵列表示。在数据采集上, 矢量数据通过手工数字化或全站仪等设备离散采集的点, 构成点、线、面数据;栅格数据通过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设备获得影像数据。矢量数据会根据预设目的及要求不同, 对现实世界人为地有所取舍、抽象与综合, 如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不表示小于600㎡的耕地。栅格数据是一种客观的表现方式, 是对现实世界的全面刻画, 但内容的精细程度受地面分辨率影响, 地面分辨率越高, 表达内容越精细。目前, 卫星获得的栅格数据民用最高分辨率可以达到0.3m, 有人飞机获得的栅格数据最高分辨率可以达到0.05m, 无人飞机获得的栅格数据最高分辨率可以达到0.02m。现有技术水准及手段已经可以获得现实世界全面、客观的栅格数据表达, 并且栅格数据作为常见的图片形式易于专业技术人员及非专业人员无偏差解读, 有力支撑不同部门的需求。

实景空间信息是促成智慧城市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的最优空间地理信息。实景空间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倾斜摄影技术和街景扫描技术。倾斜摄影技术通过获得同一地物垂直、倾斜等多角度多张高重叠影像, 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摄影测量等技术, 自动生成符合人眼视觉的三维可量测真实世界。倾斜摄影数据通过搭载在同一飞行器上的多镜头航摄相机 (如SWDC-5、Leica RCD30等) 获得, 数据处理可通过Smart3D、Photo Mesh等软件自动生成实景三维模型、DOM (正射影像图) 、TDOM (真正射影像图) 和DSM (数字表面模型) 。街景扫描技术通过卫星导航定位、惯性导航系统、光学相机和激光扫描设备等, 快速在地面获得周边地物的位置和影像数据。倾斜摄影技术和街景扫描技术相互补充, 获得的空中实景和地面实景在应用平台中可以无缝切换, 满足智慧城市各种应用需求。

2015年6月11日, 九成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在WGDC 2015正式发布全球首套包含软、硬件以及标准工艺的“实景世界” (GR World) 产品系列, 率先开展了倾斜摄影、街景扫描、BIM、移动物联等新技术领域的融合创新, 覆盖实景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及发布全流程, 推动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与传统人工建模比较, 实景空间信息具有如下特点。

1) 信息全面。传统人工建模技术流程是利用矢量图生成三维白模, 再通过人工户外拍摄纹理, 进行纹理映射, 渲染后生成三维模型。在矢量图制作及生成三维白模过程中, 均涉及主观综合与取舍, 无法全要素表达现实世界。实景三维模型对获得的影像自动匹配, 构建三角网并自动进行纹理映射, 客观表现全部现实要素, 信息全面具体。

2) 纹理真实。传统人工建模纹理图片需要人工修饰、匀光匀色, 生成模型纹理颜色失真、纹理不清晰, 真实感差。实景三维模型自动匹配及匀光匀色, 颜色逼真, 色彩过渡柔和, 场景质感如现场拍摄视频。

3) 时效性强。传统人工建模在密集城市建成区, 50人完全制成50km²三维模型数据约需耗时1年。实景三维模型生成软件可以并行计算, 每个节点每日可生成约5km²三维数据。理论上可以通过增加节点, 实现每日生成一个城市三维模型, 生产效率极大提高, 生产周期极大缩短。

4) 应用面广。传统人工建模数据是针对特定目的而生成的三维模型, 不能满足不同部门对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 如规划部门生成的三维模型数据因未完全包含消防设施而无法满足消防部门的应用。实景三维模型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 能够有力支撑不同部门的应用需求。

3 智慧城市的数据集成与信息共享

现实世界的人、地、物、事、组织及经济均运行在客观的空间中, 与空间地理信息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已有的数据多以文本记录等方式展现, 且多包含地理标记, 如地名地址信息。对于无地理标记的记录, 需要人工添加地理标记;对于已有地理标记的记录, 可以通过地理编码技术自动完成地理匹配。

地理编码技术实现了地名地址与空间地理位置的匹配:通过正向地理编码, 实现地名地址转换为地球表面对应位置;通过反向地理编码, 实现地球表面地理坐标转换为标准地址;从而有效实现空间位置的空间信息与地名地址的文本记录之间的相互转换, 并且通过空间信息关联各种文本记录, 统一展现于实景空间信息平台上。

实景空间信息在此过程中主要体现三方面作用。

1) 集成。不同数据通过实景空间信息逻辑关联, 并可统一展现;数据源可以包括视频传感器等物联网数据、人口等统计数据、车联网等动态数据及行政审批等业务数据。

2) 检验。实景空间信息是现实世界的完全真实再造, 匹配到实景空间信息的数据可以进行地理检验、视觉匹配检验、交叉奇异检验等, 提高数据真实性、准确性、协调性。

3) 汇聚。在授权的前提下, 各种数据通过实景空间信息实现汇聚, 随着汇聚部门的增多, 逐步形成城市综合大数据, 支撑智慧城市深层次应用。

智慧城市中的信息共享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即数据级、信息级及知识级。数据级信息共享是最原始级别的共享, 优点为数据全透明, 便于按需进行加工及数据挖掘;缺点为不了解数据内涵的用户无法使用或错误使用, 对于业务紧密关联的部门, 可以开通数据级的信息共享。信息级共享主要是对统计信息的共享, 以便支持相关部门参照与使用, 信息级共享应在智慧城市中发展为普遍的一种共享方式。知识级共享是指利用专家知识库进行智能分析, 形成决策辅助信息, 直接或间接形成部门间的联动。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以及基于实景空间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的增多, 对于汇聚的大数据挖掘将会加强, 从而产生更多知识级共享, 指导业务发展, 促进部门协调, 形成联动合力。

4 结束语

实景空间信息因时效性强、信息表达全面、空间特征普遍等特点, 能够作为最优的空间地理信息支撑智慧城市建设。实景空间信息并不是取代矢量信息, 矢量信息更有利于统计与分析, 可以作为不同层面专题信息与实景空间信息叠加, 从而更完整地支撑智慧城市应用。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巨大系统工程, 实景空间信息等技术只是建设实施层面的有力支撑。一个成功的智慧城市在实施层面开展前一定需要体制机制的重塑, 尤其要形成统一的信息化组织机构, 实现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同时要选择合理的建设模式, 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的优势力量。

参考文献

[1]Hahmanna S, Burghardt D.How much information is geospatially referenced?Networks and cogni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13, 27 (6) :1171-1189.

[2]Richardson D.Mapping Opportunities[J].Nature, 2004, 427:376-377.

[3]党安荣.智慧城市的实现路径[N].人民日报, 2015-5-31 (5) .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Z].2014-1-22.

[5]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学技术部, 等.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8-27.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 [Z].2014-3-16.

集成与共享 第4篇

1 共享平台服务需求集成的内涵与特征

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根据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战略要求,将区域内不同主体、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科技资源按照适当的方式与规则,有效汇集、识别、整合、存储与表述,以提供与区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相关的技术支持、行业检测、仪器设备共享、专家咨询、科技金融等各类科技服务[4]。共享平台需求集成,是通过主动征集、定期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获取地方政府管理决策需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用户对创新资源与技术服务的需求,对分散、多样、不规则的科技需求进行有效识别、属性描述、统计分析与分类整合等一系列集成化处理,实现同类需求规模化封装、关联需求水平一体化或垂直一体化封装的过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需求集成明确了各类主体在研发或产业化等创新环节以及创业孵化过程中的具体难题,是共享平台资源集成的前提,也是共享平台集成服务的核心环节。共享平台需求集成具有以下特征:

( 1) 渗透性。共享平台需求集成要求能渗透到区域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面向各种性质、不同规模以及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相关创新主体,涉及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创新全过程,涵盖人才、资金、设备、信息、技术等不同类型的科技资源需求内容等[5],以实现共享平台支撑区域创新创业活动的全面覆盖性。

( 2) 兼容性。共享平台需求集成主要围绕区域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重大共性需求展开,同时兼顾新兴技术服务、特色创新资源或专业解决方案等个性化服务需求,需采取不同集成方式与规则,如针对“标准需求”、“定制需求”、“模块需求”等设计不同的集成解决方案和系列补丁。

( 3) 互动性。就共 享平台集 成服务流 程而言[6],需求集成先于资源集成,但在共享平台集成服务过程中,需求集成应与资源集成相互协调、彼此改进与持续优化,应保持共享平台需求集成规则与方式处于动态更新状态中,为实现共享平台需求与资源的高效匹配与集成服务提供有效支撑。

( 4) 适度性。如共享平台需求集成度过低,体现不出共享平台需求规模化和集成服务的优势,也无法弥补由此带来的需求集成成本; 如共享平台需求集成度过高,则可能导致对科技需求个性化特征和复杂化趋势重视不足,仅提供一般性问题解决方案,进而引发共享平台的用户满意度下降。因此,共享平台需求集成应在规模化和个性化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保持适度的需求集成度。

( 5) 可行性。共享平台需求集成多数是对不同主体、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科技需求进行跨时空集成,距离成本、沟通成本和服务成本等都较高,因此,须考虑多主体间协调性、跨时空距离性、需求紧迫程度和服务优先序等问题并提供冲突解决方案,以保障共享平台需求集成的可操作性。

2 共享平台服务需求分类获取

依据不同视角和划分标准,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服务需求有多种分类方式: 按需求主体划分,服务需求源自于科技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以及政府等不同组织[7]; 按需求领域划分,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交通运输等不同产业领域的服务需求[8]; 按需求环节划分,服务需求产生于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不同创新环节或创业孵化过程[9]; 按需求内容划分,包括信息、技术、人才、资金、设备 等不同种 类的资源 需求[10]。而上述服务需求划分方式之间存在交叉性,尚未体现出共享平台服务需求的获取方式与难度差异。因此,本文从服务营销的视角,依据共享平台服务需求的本质特性提出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和未来需求三种类型,其特征如表1所示。

( 1) 现实需求收集。现实需求是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用户在其创新创业过程中对某一类科技资源或服务的显性需求。该类服务需求具有确定性、清晰性、紧迫性等特征,其获取手段较为直接,难度不高。共享平台现实需求获取方式主要包括: 一是利用共享平台门户网站的资源搜索引擎和科技114服务系统,及时记录共享平台用户提出的各类服务需求申请信息; 二是在共享平台资源集成与服务案例总结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共享平台服务功能目录以供用户选择,再由共享平台统计各类服务功能的需求次数、目标任务、主体特征等信息; 三是向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集群、联盟等用户发放科技需求征集调查问卷[11],定期收集、补充和调整共享平台需求集合。

( 2) 潜在需求挖掘。潜在需求是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用户自身尚未感知,但在其创新创业过程中已经初露端倪的隐性需求。该类需求如果能及时发现并满足,有利于企业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加速新产品开发,占据有利的市场先机。例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组织东北农业大学水产领域权威专家,帮助抚远县鲟鳇鱼繁育养殖有限公司解决野生鲟鳇鱼推广养殖相关难题,但是,专家却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出应将濒临灭绝的冷水鱼养殖作为企业未来推广养殖的主要方向,并针对其核心技术及后续产业化问题为企业进行了专业指导。企业采纳了专家建议,对冷水鱼项目进行市场分析,发现在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项目累计可实现销售 总收入1,935. 00万元,总成本1,002. 94万元,税后年净利润736. 80万元。可见,潜在需求的深入挖掘能够帮助共享平台的用户明确当前发展瓶颈和未来发展方向,并为用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共享平台挖掘用户潜在需求可通过以下方式: 一是通过共享平台用户服务效果反馈,进一步挖掘平台当前用户的延伸需求,获取用户对共享平台发展的改进意见与建议; 二是通过对共享平台用户市场进一步细分,捕捉新的细分市场上潜在用户的隐性需求; 三是结合外部环境变化趋势判断共享平台重点用户的需求演化方向。

( 3) 未来需求创造。未来需求是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根据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重点产业或关键技术领域发展需求等指导思想,预测并提出具有战略性、预见性的未来创新创业需求。该类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引导性等特征,共享平台能否正确预测和积极引导科技创新的未来需求,主要依赖于共享平台专家团队的知识、经验及其对技术、政策等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和预判能力。共享平台预测或创造未来需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一是关注国家创新战略和重点产业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资源状态及创新政策等因素变化,增强共享平台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科学预测创新创业的重大需求[12]; 二是研究国外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等前沿发展态势,结合我国及区域的科技基础条件制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有针对性地开发共享平台服务功能,引领创新创业的新生需求; 三是借鉴国外及我国先进省市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与发展的经验,选择有价值的服务功能进行跨区移植,在服务创新基础上创造需求推向用户。

3 共享平台服务需求多维识别

在获取用户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需要进一步对用户服务需求进行描述,该过程也是将用户需求内化、具体化、标准化、清晰化的必要环节。从共享平台角度而言,用户服务需求描述不仅包括对信息、技术、人才或团队、仪器设备、资金等具体资源的领域、类型、功能特征的刻画,还包括用户自然属性、任务目标、选择偏好、平台共享经历等相关信息。这将有利于共享平台服务人员深入、精准、全面把握用户需求,为实现共享平台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提供可能,同时也能为资源供给方提供服务对象的详尽信息,以保障供需双方或多方信息对称和沟通顺畅,在符合双方或多方意愿的前提下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此外,对于共享平台用户可接受的服务时间、地点、服务方式及成本等具体要求也应明确记录,以便共享平台在资源选择或制定服务组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供需双方或多方服务对接的可操作性。共享平台服务需求描述与识别如表2所示。

4 共享平台服务需求集成分析

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服务需求经过分类获取、多维识别过程后,需进一步判断服务需求的紧迫性,如果认定为紧迫性需求,共享平台应尽快响应[13],直接利用共享平台资源库搜索资源进行服务匹配,当共享平台无法满足服务需求时,则可以通过跨区域共享平台合作,建立共享平台服务联盟进行远程响应。如果认定服务需求紧迫性不高,而且对共享平台用户而言可能是频发性或持续性需求时,共享平台可对服务需求进行积累、比对与集成分析,通过模块化组合等方式实现服务。例如,利用共享平台的服务需求积累或者跨区域共享平台的服务需求汇交,提取共性需求进行有效集成,通过提供一套系统解决问题的集成服务方案满足多个用户的需求,有利于降低共享平台服务成本,进一步完善共享平台服务功能。

4. 1 服务需求分解

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用户需求可以分解为核心需求和附属需求两部分。核心需求是指共享平台用户亟待得到满足的关于创新创业资源或服务的某种强烈愿望,属于刚性需求; 附属需求则是在保证核心需求能够满足的前提下所产生的其他愿望,具有需求弹性。如表2中“资源功能”即属于核心需求,而“选择偏好”、“支付方式”等则属于附属需求,核心需求通常是单一的,而附属需求则可能包含若干个子需求。随着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从注重单项技术研发,向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转变的趋势凸显[14],关键技术集成和突破迫在眉睫。此时科技需求呈现出更明显的综合化、复杂化、个性化等特征,共享平台应首先服务于用户核心需求,同时通过不断加强与用户沟通,兼顾附属需求的满足,持续提高共享平台综合服务水平,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4. 2 服务需求重构

对于分解后的服务需求,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通过水平集成、垂直集成、网络集成方式进行需求重构。水平集成是共享平台针对创新创业过程中某一特定环节的多种资源需求进行集成; 垂直集成是共享平台针对创新创业过程中多个环节乃至全过程的某一种资源需求进行集成; 网络集成是针对多环节、多类型、多层 次的资源 需求进行 综合集成[15]。本文基于服务需求的同质性以及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视角,提出共享平台面上需求、重点需求、重大需求的三层需求集成。共享平台服务需求重构过程与集成方式如图1所示。

( 1) 面上需求集成。通过对共享平台用户需求分解与集成,判定其为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一般性需求时,可以依据需求关联性进行细分与聚类,尤其应注意,需求分解、归类和集成并非要与资源分类、整合方式一一对应,共享平台应将用户需求归结为大类系列问题,如针对“研发人才不足”、“成果转化资金缺口”、“创新方法选择”等问题,共享平台可以提取用户的共性需求,通过聘请专家或与高校联合进行专业技术人才对口培养,或针对创新方法进行全面培训及利用其他方式集中满足服务需求,这既有利于提高共享平台服务效率,同时能够实现共享平台服务的规范效应和辐射效应。

( 2) 重点需求集成。通过对共享平台用户需求分解与集成,判定其为有关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的重点需求时,共享平台一方面可以积极调动其所集聚的全部资源网络关系或服务功能,另一方面通过需求汇交,如发现其他省市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也出现同类需求,则可与对方平台联合服务满足该需求。此外,共享平台还可以将该项重点需求上报地方科学技术厅,通过区域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产业化项目立项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 3) 重大需求集成。通过对共享平台用户需求分解与集成,判定其为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当前或未来的重大战略需求,而且共享平台凭借自身资源网络与服务功能无法满足,此时必须进行跨区域共享平台协同服务,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联盟。例如,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通过联盟协议与吉林、辽宁等省份展开科技资源联合共享服务,定期进行需求汇交,形成了东北科技共享平台联盟。如果多个省市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都出现同一重大需求,则可以跨区域联合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产业化项目,通过国家立项方式给予支撑或提供服务。

5 结语

随着我国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整合资源的数量持续增加、范围逐步扩大和种类不断丰富化,以及当前创新创业需求日益复杂化、个性化、规模化的趋势,共享平台从只关注和满足单一用户的需求,向从多用户的多种需求中提取共性需求以形成需求集成模块,再提供有针对性的、全面的、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模式转变,这也是共享平台从被动等待需求到主动挖掘用户潜在需求、进而向主动构建服务功能引领需求过渡的过程。区域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服务需求识别与集成,不但有利于增强共享平台服务柔性,降低平台服务成本,提高平台响应速度与服务效率,同时为共享平台集成服务提供了前提。随着共享平台服务经验的积累和外部环境变化,对

集成与共享 第5篇

一、档案、图书、情报实现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共性基础

1. 具有相同的性质。

作为承载社会知识的档案、图书、情报都具有相同的信息属性, 如可扩充性、可替代性、可传输性和可共享性。它们记录人类发展的脚印, 展现千变万化的大千世界, 捕捉最新的发展动态, 推动社会不断前行, 在共同来源于社会的同时又共同服务于社会。

2. 具有相同的存储载体。

档案、图书、情报都在存储着人类的知识信息。知识信息本身不是物质, 它必须依赖于物质载体才能存在。纸张、光盘、胶片等物质载体, 将完成知识信息长久的留存于人类的任务, 它们是信息资源必不可少的共同存储载体。

3. 具有相同的管理手段。

相同的管理手段, 有利于统一制定相应的制度标准, 为集成共享创造条件。档案、图书、情报在管理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都要经过收集、整理、存储等项工作, 最终达到快速、准确的检索, 及时提供利用。

4. 具有相同的服务对象。

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满足不同利用者的需求。归根结底, 它们都在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二、档案、图书、情报实现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优点

1. 可以避免资源浪费。

档案、图书、情报实行信息集成共享后, 在统一的管理系统中, 可以综合考虑各个要素, 达到优势互补, 避免重复劳动, 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2. 便于档案、图书、情报部门之间的融合。

创建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中心, 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平台, 让人们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地域限制, 便于档案、图书、情报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 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从而达到在本质意义上融汇信息的网络化、思想的现代化、方法的技术化和管理手段的自动化。

3. 有利于满足读者利用需求, 提高利用效率。

在信息社会,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不再停留在单一的层面上, 他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更全面、多角度、系统化, 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查找到全、新、准、精的信息资源, 而档案、图书、情报信息集成共享将会满足这一愿望, 利用者可以在信息综合平台上便捷地获取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最新、最全的信息资源, 大大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三、档案、图书、情报实现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保障条件

1. 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是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 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 明确指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方针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深化应用、务求实效, 面向市场、立足创新, 军民结合、安全可靠。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应该在国家的层面实现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集成共享, 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 明确管理标准、检索语言和规范统一的整理方法等, 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网络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实用、安全、优势互补, 制定统一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为档案、图书、情报的集成共享、互通互联创造条件。

2. 国际对信息资源的重视, 是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推动力量。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资源, 尤其发达国家认为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2000年4月, 第24届图书馆系统研讨会议提出: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会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增加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之间的合作。2003年, 加拿大的档案馆与图书馆共同建立了一个虚拟社区, 用户可以通过这一虚拟界面全方位地获取所需信息。这些关于信息集成共享的研究与实践将对我国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力。

3.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是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支撑。

信息技术下的集成共享, 提倡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融合而是一种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下的融合。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时代, 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地域、时间和行业限制, 使得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对科学和研究人员来说, 信息需求是多层次的, 他们需要关于某一领域的较系统的信息, 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图书信息和情报信息。

4. 高素质的后备人才是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有利保障。

我国的教育院校为档案、图书、情报的集成共享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档案学教育以前属于历史学门类, 如今划归信息管理学科, 许多高校都将档案、图书、情报专业合在一个院系。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专业学科目录中, 把档案、图书、情报作为一级学科, 列入管理学门类。由此可见, 后备人才力量的综合能力强, 理论上系统掌握了三大门类的系统知识, 为优化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积蓄了力量。

参考文献

[1].余敏.浅谈高校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四川档案, 2001.1

集成与共享 第6篇

关键词:集成项目交付模式,知识共享,治理机制

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传统的项目交付模式中,项目各参与方严格划定责任范围,通过合同等方式降低自己所承担的风险,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利益对立的状态造成项目各参与方关系紧张,不能充分发挥协同合作所产生的价值增值作用[1],致使项目业主损失金钱、设计方和承包方没有为提高项目产品质量努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方需要承担大量的财务负担和各种风险等。而集成项目交付模式 ( IntegratedProject Delivery,IPD) 将项目各参与方融入到一个集成团队中,通过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实现目标、利益统一,促进各参与方进行协同合作[2],改善项目产品的质量、工期、成本等。

集成项目交付模式是近些年在国外逐渐兴起的一种项目联盟形式,美国建筑师协会 ( AIA) 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将人员、系统、业务结构和实践集成到一个过程的项目交付模式。集成项目交付模式的3个基本特征是多方协议、项目各方早期参与以及共享收益共担风险。通过利用项目各参与方的经验和能力以优化项目结果,减少浪费以及最大程度地提高设计、制造、施工各个阶段的效率,为业主增加价值[2]。尽管集成项目交付模式还没有成熟,在工程实践中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在实践和理论中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是集成项目交付模式具有大量的优势和研究价值,其中一个最基本优势是项目各方在设计阶段就能参与到项目当中,通过共享所拥有的知识以解决设计和施工阶段分离问题,避免因此造成的无效工作和施工阶段发生的代价很高的变更问题[2]。虽然项目各参与方充分进行知识共享对于IPD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仅仅将各参与方集合在一起并不能保证各参与方积极共享各自持有的知识。知识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共享知识具有丧失竞争优势的风险[3]; 而且,即使各参与方愿意共享知识,知识本身的隐性、知识间的距离、团队文化等都会影响成功知识共享的发生[4]。因此集成项目交付模式需要对知识共享活动进行制度上的安排,即采取知识治理机制促进项目各参与方进行知识共享。

2 集成项目团队知识共享研究

Polanyi[5]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正式的、系统的语言进行传播,如各种规范、档案、数据库等; 而隐性知识包括个人信仰、世界观、经验、技巧、手艺等,根植于个体活动并存在于特定的情境中,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互动实现共享[6]。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大部分知识都是隐性的[7]; 而且相比教材和已经确立好的分析方法,建筑行业人员更倾向于利用过去的经验来完成项目管理任务[8]。因此隐性知识共享对于集成项目团队尤其重要。然而企业中应用广泛的信息技术更适合共享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虽然重要,但是在集成项目团队中实现有效共享仍然存在许多阻碍。本文虽然没有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区分,但是主要是针对隐性知识共享进行研究。

Cabrera等[9]指出隐性知识根植于个人,难以被他人知晓,而共享的隐性知识对于团队而言属于公共物品,因此可能存在“搭便车”现象。对于团队成员个人而言,共享知识耗用时间、面临丧失竞争优势的风险,因此缺少共享知识的动力; 但是在贡献的知识成为公共物品的情况下,员工如果感觉到共享知识能带来好处,依然会选择共享拥有的知识。这些好处可能是良好的声誉、社会地位的提升、基于信任的互惠互利等[9]。除此之外,知识主体个人性格特征、知识距离、成员自我效能、成员之间的关系、团队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知识共享[4]。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成功实施某项活动能力的评价。自我效能高的成员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共享的知识对于解决问题具有帮助,因此更愿意进行知识共享; 而自我效能低的成员担心自己持有的知识不准确、不完备,会误导他人,因此在共享知识方面有所保留[10]。成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信任关系。先前有大量研究都强调信任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4,11]。信任是指一方在难以监督或控制另一方行为的情况下仍然愿意进行某种有利于对方的活动,并且相信对方也会采取对自己有利的某些行为[12]。有学者将信任划分为基于情感的信任和基于认知的信任2个维度。基于情感的信任是双方互相关心,形成情感上的联系,进而相信对方; 基于认知的信任是对另一方能力和可靠性的信任[13]。Holste等[14]进一步研究了基于情感的信任和基于认知的信任对于知识共享和使用的不同影响,发现基于情感的信任和基于认知的信任都能促进知识共享和使用,但是基于情感的信任对知识共享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基于认知的信任对于知识使用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先前知识管理领域的文献对于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具有大量研究,但是知识管理不足以解决面临的知识共享问题。研究发现,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知识管理方面的实践都失败了[15]。由于知识的隐性、知识共享的复杂性,集成项目团队需要从治理角度应对知识共享面临的困境。

3 知识共享治理机制研究

Foss[16]在研究中论述了什么是知识治理、如何治理以及为什么对知识进行治理3个问题。他认为知识治理机制将知识和组织系统连接在一起,治理知识过程意味着选择治理结构和协作机制以对知识转移、共享、集成、使用和创新等过程产生积极影响。知识治理的研究问题包括不同激励机制对于知识过程的影响、哪些机制结合在一起更适合不同的知识过程、知识过程中面对的组织层次的障碍以及如何采用治理机制消除这些障碍等。本文主要围绕这3个问题开展研究。知识治理机制集成组织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新经济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的观点、思想,探究组织如何通过影响个体层次的因素如能力、决策制定、行为、信仰、期望、兴趣、偏好等来产生组织层次的效果[17]。因此,知识治理是通过机制设置影响个体知识行为,如知识转移、共享、集成、使用和创新等,进而对整个组织的知识管理效果产生影响。

对于知识治理的具体内容,先前也有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如Pedersen等[18]识别出科层、共同体和激励3种知识治理机制。科层治理机制一般是利用明确的规则和命令影响个体知识行为;共同体则是将知识主体结合成利益共同体来实现知识治理的目标; 激励机制则是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促进知识主体进行知识活动。这3种治理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管理人员具有指导监督个体行为的全部知识,能够凭借管理权威对知识活动进行有效治理。由于科层治理机制利用明确的规则和命令发挥作用,不适合治理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知识共享行为。而集成项目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各参与方参与知识共享,因此本文将激励机制作为集成项目交付模式下治理知识共享的一种机制进行研究。

Andreas等[19]学者通过对12个国际组织的知识治理机制进行分析,识别出结构化机制、过程化机制和关系机制。机构化机制指集权程度、汇报关系等; 过程化治理机制强调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计划和决策制定的过程、预算等; 而关系机制主要指知识管理领导者之间的个人网络、物理距离、实践社区、频繁互动等,强调由知识主体所组成的网络的作用。Foss[16]识别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治理机制。正式治理机制指权威和决策权的分配、提供激励措施及创建组织结构等; 非正式治理机制则指的是网络、文化等等,并且指出正式和非正式的治理机制对于共享都很重要,正式治理机制可以影响非正式治理机制。在管理人员不具有指导个体行为全部知识的情形下,Andreas等研究提出的关系机制和Foss提出的非正式治理机制能发挥更大作用,弥补了Pedersen的研究的不足[20]。Choi等学者[21]研究了跨国公司中的知识治理机制,识别出交易、授权、赠与3种治理机制。交易是基于市场价格购买知识,如技术、专利显性可以估值的知识; 授权通过赋予权力来获取知识,知识转移和过程的合法性对于授权机制尤其重要; 而赠与是基于双方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的,合作双方互相认可,具有良好的信誉以及信任。对于有形的资源,市场交易可以发挥作用,利益分配能立刻进行; 但是对于无形资源,如隐性的、非编码化的、价值和质量难以估计的知识,需要交易双方具有长期良好的关系才能进行,公司边界和网络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Andreas等、Foss和Choi等的研究都强调了关系在隐性知识共享中的作用,而信任是隐性知识共享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形式,因此本文将信任作为集成项目交付模式下治理知识共享的一种非正式机制。Foss[16]还指出文化和网络也是非正式治理机制中的重要内容。集成项目团队可以组成由众多知识主体参与的知识共享网络,通过文化改善网络中的关系和各知识主体参与共享的意愿。此外,由于集成项目团队涉及业主、设计方、施工方、主要材料供应方等多个参与方,需要对决策权进行合理分配以利用各种知识、观点、建议,因此通过分析研究集成项目交付模式的特点,本文识别出集成项目交付模式可以采用激励和决策权分配2种正式治理机制和网络、文化、信任3种非正式治理机制来治理知识共享活动。

Foss[16]指出正式和非正式的治理机制对于知识共享都很重要,根据不同情境,正式治理机制和非正式治理机制之间可能是替代、补充、中介或补足关系。但是普遍认为正式治理机制可以影响非正式治理机制,如组织结构可以影响沟通 ( 非正式机制) 、正式组织可以影响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等。本文主要研究隐性知识共享问题,而信任、网络、内部激励、文化对于隐性知识共享更能直接发挥作用。考虑到知识的隐性、难以衡量等特性,本文识别的激励机制不是针对知识共享活动本身,而是针对项目任务完成的绩效水平。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改善了成员之间的关系,增加了信任水平,从而激励机制通过信任治理机制间接作用于知识共享活动;而决策权的合理分配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通过增加团队成员的内部激励间接地促进知识共享。基于上述文献分析研究,本文识别出集成项目团队中知识共享治理机制框架如图1所示。

4 集成项目团队中知识共享的治理机制

4. 1 基于网络的集成项目团队知识共享治理机制

集成项目团队将业主、承包商、分包商、主要设备材料供应商、监理、咨询人员等结合在一起,以利用多种专业知识完成项目任务,实现价值增值。项目各参与方组成一个知识共享的网络,而且这个知识网络不仅存在于集成项目团队内部,还扩展到各参与方企业内部。如图2所示,项目团队成员及他们各自所属企业的人员组成知识网络的节点,各节点通过层级关系和契约关系连接在一起。在实施阶段,集成项目团队可以通过知识共享网络获取各方的专业知识,知识流向集成项目团队,而员工参与集成项目团队的经验通过解决问题获得的各种知识又可以回流到企业中。除了上述正式的知识共享网络,集成项目团队和项目各参与方所属企业中还存在非正式知识共享网络,各节点间通过成员个人关系连接在一起,知识流动相比正式网络而言更加多向、快捷。

4. 2 基于信任和文化的集成项目团队知识共享治理机制

信任既是隐性知识共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变量,也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治理机制。由于进行知识共享可能涉及到各种风险,如丧失竞争优势、知识被滥用等,信任的关系能保证知识共享双方消除疑虑。基于情感的信任使知识贡献人员愿意将个人知识传播给他人,基于认知的信任促使知识接受者利用所获得的知识,从而促进知识在知识共享网络中进行流动。信任关系的形成并不容易,并且需要持续维护,企业和集成项目团队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增进知识主体间的信任。文化也是知识共享的一种治理机制,开放、宽容、融洽的文化氛围能够很大程度地促进知识共享,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文化方面的改革更是艰难。集成项目团队在组建初期就应该努力营造有助于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并且在项目实施期间不断改善[22]。信任和文化通过改善知识主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知识在正式和非正式知识共享网路中流动。

4. 3 基于激励的集成项目团队知识共享治理机制

集成项目团队需要实施激励机制以治理知识共享。激励机制既包括外部激励,也包括内部激励。由于知识共享难以衡量,因此奖金等财务方面的激励主要针对的是任务完成的绩效水平而不是知识共享本身。而对于看中社会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共享知识如果能获得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也能激励这些团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活动。Cabrera等[9]指出合同不能保证隐性知识共享,也不能因为隐瞒隐性知识而对员工进行处罚。所有隐性知识共享的核心问题是内部激励。内部激励则指团队成员参与知识共享是出于个人喜好以及心理上的满足感。内部激励的3个要素是自治、能力和社会联系。集成项目团队需要给成员一定的自治权,使成员能自由表达意见、完成某些任务; 通过培训等方式提升成员的能力,增加团队成员的自信心; 并且团队成员之间要友善相处、互相帮助关心。通过逐步满足内部激励的3个要素,发挥内部激励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员工参与度使员工形成对共同目标的认可,以及增加员工的自我效能来增强内部激励和改善个人关系。

4. 4 基于决策权分配的知识共享治理机制

决策权的分配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共享治理机制。在传统项目交付模式下,项目参与各方对于自己负责的任务具有很大程度的决策权,但是集成项目团队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项目任务,因此需要对各方的决策权进行恰当分配,使项目参与各方都能参加到决策中来。例如,施工方成员对设计内容提出意见,如果设计人员认为这个意见很重要、很有价值,并且最终采纳,则知识共享能够顺利进行; 但是如果设计人员不同意施工方的意见,出现争议的情况下集成项目团队需要妥善处理,否则可能会损害施工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积极性,不能发挥知识共享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合理的决策权分配激发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能动性,通过增加团队成员的内部激励间接地促进知识共享。

5 结论

集成与共享 第7篇

一、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以及各级各类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实施,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在数量上增加较快,质量上提升较大,一些先进水平的大型设备陆续充实到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但由于受传统的思想理念、实验室布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多数大型仪器设备仍处于自然状态下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调控管理,在设备的建设与使用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

1. 观念落后,缺乏全局意识

仪器设备谁管谁负责,但负责的仅是仪器设备的使用权限,而不是其使用效益,私有化、部门化观念较为突出。一方面为保证自己使用方便,随时满足自己需要;另一方面,为保证自己研究条件的优越性,继而维护自身研究手段及成果的先进性,优先个人利益,而完全不顾国有资源的应有效益。因此,多数大型仪器设备一旦进入某一实验室就占为己有,独立管理,封闭使用的现象比较严重。

2. 统筹不够,缺乏系统规划

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从源头上缺乏统筹规划,分析论证。各项目经费及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多数以学院、学科或课题组为单位进行分配和制定,而购置单位又缺乏对学校现有资源的全面了解,仅从自身需要的角度独立操作,导致设备条块分割、重复购置等问题。一方面,由于设备的分散放置,影响了设备的功能集成,难以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过于分散,影响了高档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建设。

3. 管理不力,缺乏有效的共享开放制度

一是未建立共享平台,无法开放,由于设备购置缺乏统筹,同类大型仪器设备分散建设、分散管理,且被相关实验室或个人占有,设备规模上达不到平台要求,人力资源上保障不力,致使设备无法开放,影响仪器设备的高效服务,继而影响教学、科研工作。二是大型仪器设备运行费用来源渠道不畅,制约了开放,大型仪器设备的基本运行费用和维护费用相对较高,而当前实施的有偿使用制度还不够健全,学校对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的补贴费用仍不能满足要求,一些设备希望共享但苦于经费限制不能开放。三是评价奖惩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开放,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对使用效益低下的设备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或处罚力度不够,造成长期涣散管理状态。

4. 队伍不强,实验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急需提高

当前,实验技术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水平难以胜任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岗位。业务素质较低表现在只能承担实验准备、资产管理等一些传统的基础管理工作,而对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了解较少,自己不能操作仪器,更不能指导别人使用仪器,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有效维护;理论水平不高表现在对相关设备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研发能力和创造性劳动,不能根据实际需要挖掘或拓展设备功能,拓展服务面向,提高设备效益。同时,对实验技术人员还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严重影响了一些高水平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措施与对策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应以提高设备产出率为核心,紧密围绕教学与科研工作需要,从建设规划、建制布局、运行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推进,实现“布局合理、功能集成、开放共享、高效运行”的建设目标。

1. 统筹规划,提升大型仪器设备装备水平和服务功能

根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需要,以整合集成的思想,学校统筹规划,在建立通用综合的校级仪器设备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依托学院或学科,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整合重组,注重挖潜、开发与拓展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加强各设备间功能的配套与联合,构建以学院、学科为基础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形成规模效应,不断增强大型仪器设备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潜能和效益。

(1)加大校级平台建设力度。整合校内资源,将通用综合、服务面向广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放置,按功能建立校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优化配套设施,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如在农业院校建立以分析测试服务为主导业务的校级分析测试平台,面向大生物类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服务,并进一步拓展业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区域性市场需求,以优质服务谋求效益,实现自我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2)推进学院或学科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根据学院内相关学科的特点、优势和发展方向,集中管理通用性较强的大型仪器设备,分类配备实验技术人员,建立具有功能综合、依托相关学院统一管理的多学科共享使用的仪器设备平台,对院内、外开放使用。一般可建设为院级共享平台,对发展形势好、硬件基础厚实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可以按学科或联合相近学科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重点整合、重组学科内通用共享的优质资源,将学科平台建设成为校、院平台框架下开放的、有自身特色的组成部分。

2. 加强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是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促进资源开放、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建立网络信息平台是重要途径之一。网络信息平台应具备3方面的功能:一是提供设备基础信息,保障共享,所有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必须上网,公布各类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配置等功能性指标和技术参数,明确服务领域、服务流程、服务费用、接待时间、设备地点等基本信息,以满足需求者全面了解大型仪器设备功能和申请使用程序。二是使用预约功能,实现共享,需求者根据自己需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了解仪器设备信息,对有关疑问进行网络咨询,实现网上预约使用设备。三是实时监控功能,推进共享,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状态,以方便共享使用,并接受监督,推进资源开放。

3. 完善制度,规范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管理

建立资源共享、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形成开放、竞争、联合的运行机制是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的重要保障。

(1)要严格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审批制度。打破学院间、学科间大型仪器设备独立购置、封闭使用的状况,由学校宏观调配。申购大型仪器设备单位事先应提交购置申请及可行性论证报告,由学校主管部门组织专家严格审查,基于学校现有的设备状况,从设备购置单位的教学、科研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全面分析设备的服务面向、使用效益、关键技术参数以及运行环境等,综合评价设备的先进性和绩效性,确定购置设备的类别和型号,争取设备的最优配置和持续效益。

(2)完善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制度。大型仪器设备属于国有资产,任何单位或个人使用设备必须缴纳一定费用。设备管理单位每年应向学校缴纳设备折旧费,学校再根据设备运行情况及产生的效益对设备管理单位进行补贴、奖励,促进设备管理单位积极使用设备,并主动将空置设备转让出来。规范设备开放收费制度,设备管理单位根据设备成本折旧费、耗材费等项内容,按照使用时间及样品数量来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拓展经费筹集渠道,补贴仪器设备的维护费和运行费,促进大型仪器设备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建立大型仪器设备约束及激励制度。一方面应强制性要求大型仪器设备必须对外开放,按照国家相关文件精神,要求设备运行时间不得少于额定机时,规定设备开放过程中管理者和使用者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对设备运行进行全程、全方位监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考核和奖惩力度,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估体系,定期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绩效评估,对绩效优秀的予以奖励,对使用率低下、效益差的设备减少经费投入,并由学校强制性收回,重新调配使用,不断增强投资效益。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用于补贴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所产生的各项费用,并进一步推进设备开放共享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设备管理人员积极性,推进设备的功能开发、技术创新和设备的维护、升级改造等。

4. 注重培养,提升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素质

对于高、新、尖的大型仪器设备,需要的不是“保姆”型的设备管理员,而是“管家”型的高级人才,要有高水平的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实验技术队伍的地位与作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建立一支稳定且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

(1)着力提高实验技术队伍业务素质。提高业务素质是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核心,一方面应加强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工作,提高认识,将实验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公开招聘专业对口、业务精通的实验技术人员,建立业务骨干队伍;另一方面应加大实验技术人员业务培训,积极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让实验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和相关交流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理论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实验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建立一支精干、高效、优质服务的专业化的实验技术团队。

(2)创新管理。科学设岗,明确职责,实行目标管理,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绩效和对学校事业发展的贡献作为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考核的关键指标,并与其奖酬金挂钩,激励他们加强学习,主动研究,积极开发大型仪器设备功能,推进开放共享,优化服务质量,提高设备利用率。

(3)完善激励机制。设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关键岗,开展实验技术人员正高职称评聘工作,稳定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岗位中的骨干。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聘任部分教师和研究人员承担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鼓励和吸引一批熟悉技术管理、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充实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技术队伍,形成精湛的设备管理团队,实施高水平管理。

三、结束语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是一批极为宝贵的社会资源,是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绩效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多研究、多实践、多总结,不断推进大型仪器设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资源共享格局,更好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摘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是极为宝贵的社会资源,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提高设备投资效益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效益

参考文献

[1]吕厚均,汪成,原继红,等.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2007,12:81~82

上一篇:字符识别系统下一篇:会计信息市场失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