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基础范文

2024-08-09

民众基础范文(精选10篇)

民众基础 第1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民众基础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巩固党的民众基础建设需要正确的思想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旗帜鲜明地昭示了我们党一直所信仰和践行的价值观, 为如何巩固民众基础提供了思想指南和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把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当代中国的实际提出的, 适用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的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又一次明确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方向, 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这一共同理想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 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围绕这一理想而展开的, 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和坚持的精神追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基本的道德标准, 巩固党的民众基础首先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也就是要从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开始, 从而使党员干部起到模范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党的自身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且相对稳定的, 内容丰富、深刻的价值观念体系,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党的民众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

二、执政党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来巩固和强化民众基础

民众的文明素质程度决定了民众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接受程度, 也就是说民众的文明素质的程度直接影响党的民众基础的稳固程度, 民众的素质越高对党的拥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就越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形势, 结合前人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科学的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正是为了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塑造高素质的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的最好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使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体民众的价值共识, 从而使民众树立牢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诉求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众的利益得到保障和实现是执政党赢得民众支持的最好方式。执政党通过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在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 坚定民众的共产主义理想, 从而加强了民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当今社会, 民众的价值取向多样化极易导致对共产主义信念的忽视或淡化, 核心机制体系明确了全社会的思想基础, 能够引导民众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 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民众树立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操守, 有利于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有利于民众在复杂的思想价值观念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有效的引导和整合社会思潮, 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 促使大众形成思想共识, 团结各阶层的民众。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作用, 才能坚定民众的共产主义信念, 更加拥护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和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同理想把国家、民族和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 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通过共同理想的建设能够更好的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拥护党的领导, 充分调动全体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的积极性。

三、民众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不断丰富、发展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它是一个源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又发展于实践的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 与广大民众的实践紧密相连, 是全体民众智慧的结晶。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它会随着实践的变化、科学的发展、民众的新需求, 在实践中得到建设、丰富和完善, 从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民众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体系。在新中国成立后, 在民众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钢铁巨人精神”、一汽“红旗精神”、“马恒昌精神”、“铁人精神”、“孟泰精神”、“闯关东精神”等等, 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 都是对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离我们最近也感受最真实的就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进行抗震救灾, 在这次救灾中形成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 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抗震救灾的精神。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次抗震救灾中提高了觉悟, 弘扬了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 抗震救灾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 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 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经过这次救援行动, 抗震救灾精神已经不可动摇的融入民众的价值观念中, 毫无疑问, 这就是一次对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

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 而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体系, 它强调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民众在实践的过程中会不断形成新的价值观, 其中某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反映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价值要求会增添到核心价值体系中, 从而保持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研究, 课题编号———07BDJ017。

摘要:要始终保持执政地位, 执政党就必须牢牢占据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具有号召和凝聚民众的能力, 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来引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她的号召力和组织力,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的本质体现, 是凝聚和激励民众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依据。

心系民众 关爱民生 第2篇

王世昌,男,62岁,中共党员,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现任河洑镇三星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心系家乡建设,情系人民群众,努力做好代表工作,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在代表这个岗位上,走出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一、强化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王世昌同志不管工作多忙,都不忘学习,在学习中,他始终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穿于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全过程,坚持学习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了做好群众工作,他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领会区委有关文件精神,对群众不认识、不理解的问题,总是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每次都能不折不扣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为了当一个合格的代表,他积极学习法律知识,系统学习人大依法履职的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和人大基本制度理论,熟悉人大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因而,在人大的各项活动中,他都是一名“活跃”分子,所提议案不仅最多,而且颇具参考价值。

二、履行职责、真心为民谋利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人民代表履行职权,就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收集群众的意见,反映人民的要求,王世昌同志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积极参加人大代表的各类活动,积极履行代表职权。本届以来,根据选民意见领衔或联名其他代表提出议案、建议23件,对本届人大的各种会议,从未缺席一次。他认真履行审议权,对会议议程的各项报告、议案都能认真讨论,积极发表意见、看法,明确表明立场、态度,认真行使选举权。他积极参加人大组织的各项检查、视察、调查及代表小组的活动等。

他把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通过走访选民、开展座谈等形式,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群众的意见。所以,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为“王代表”。2008年底,时任河洑镇洪流村的党支部书记黄爱初找到这位“王代表”,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洪流村周边的南湖、全美等村都安上了自来水,而洪流村仍然吃的是受污染的地下水,群众意见很大,同样属河洑镇,为什么差别这么大,他希望王代表能找找“关系”,将洪流村的安全饮水尽快纳入改水的笼子。为此,他多次到洪流村实地勘察地形,了解村民饮水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又动笔起草改水报告,不厌其烦地找市、区新村办和有关领导签批报告,随后又积极做镇自来水厂的工作承揽工程。俗话说,好事多磨,当一切工作就绪后,村里却拿不出购买施工用的水管建材钱,而上级政府人平改水300元的补助款要到工程验收后才能拨付,他不能眼看群众盼望落空,就以自己的名义担保,找到原来生意上的伙伴赊购了20多万元的工程材料。2009年,经过半年的改水施工,洪流村1100人在年底终于吃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

解决“行路难”是河洑镇犀牛口社区居民的共同呼声,自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后,河洑镇各村通村道路都实行了水泥硬化,有的村还完成了通组入户道路的硬化,而河洑镇犀牛口社区居民的心里很不平衡,因为社区的仿古路和太和路共600多米的路段无人问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居民们出行很不方便,居住路两旁的都是1996年防洪拆迁户和水毁户的受灾居民,镇政府和社区主要领导曾多次找市区有关部门反映,修路报告递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没有结果。2008年,王世昌在走访社区选民时了解到了这一情况后,开始找区直有关部门反映,后又找市直有关部门反映,这些部门来到社区查看后都说不属自己管。对此,他并不气馁,一次解决不了,就二次、三次地找,部门不解决,他就找分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不解决,他就直接找市长,他想只要是为群众的事,就是磨破嘴、跑断腿,也要办成办好,最后经过近两年的不懈努力,这两条路终于在2009年下半年由市建设局承建完工。

河洑镇境内的常张高速公路接城线自2005年修建以来,朱湖与合兴路段每年都要发生交通死亡事故,最多时一年高达5起,至2009年共发生了17起,不仅给群众造成了恐慌心理,也给河洑镇党委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每发生一起交通事故,就会出现抬尸堵路、上访闹事的事件,而且一闹就是好几天。为了搞清此路段频繁发生交通死亡事故的具体原因,他到沿线走访选民,得出了两条原因,一是群众过马路缺乏交通安全意识,二是过往车速太快,路上没有任何警示标志。他将事故调查清楚后,就撰写了《 常张高速公路接城线安装警示标志 》的议案,并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10年4月,市交警大队在该路上的洪流、朱湖、合兴村民出行的六个十字路口的路段中央设臵了交通警示灯12盏,2010年 8月,交警又在这六个十字路口的入口设臵了12条减速带。同时,镇政府还根据他的建议对常张高速公路接城线沿线的村民进行了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自从安上了警示灯和减速带后,交通死亡事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像以上为群众办实事、领衔提出议案的事还很多,不仅河洑的选民有事找这位“王代表”,其他地方的选民有事也会找这位“王代表”。2009年11月,护城乡有关领导代表选民向他反映仙源村的滨湖西路的状况,该路是有名的断头路,有近万人出行,他到现场调查情况后,随后就写了《 修建滨湖西路断头路》的议案,该路很快就被有关部门整修一新。

王世昌同志时刻没有忘记作为人大代表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不失时机地广泛收集信息和倾听群众呼声,是名副其实的一位敢为民鼓与呼、善圆群众梦的好代表,他所提出反映民众心声和要求的议案,为河洑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兢兢业业、搞好本职工作

2010年七月,经三星村群众、党员的请求,镇党委研究后派他到三星村任党支部书记,尽管他已尽60岁的人了,但为了不辜负组织和群众的期望,他毅然辞掉了董事长的职务,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交给了女儿和女婿打理,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专心为事业,一心为百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村里的工作中去。在工作中,他起早贪黑,走家串户、访贫问苦,注重民生,短期内就多方筹集资金硬化了两条通组道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他积极为村民牵线搭桥,联系城里多家建筑企业,安臵农民工50多人。为了制止违法建设行为,他起早贪黑,走家串户,不厌其烦地向村民宣传违法建设的危害性和严重性。为了搞好土地整理项目,他不辞辛苦地走遍了村内的每块田间地头,亲手设计田间道路与排灌沟渠的硬化方案。他还不断强化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支两委在他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勤政廉洁,不贪不占,自从担任村支部书记后,几乎没有休息一个节假日,无论哪个村民找他办事,他不仅有求必应,而且从不索要好处。该村在他的领导下,绩效评估考核连续两年为全镇第一。

王世昌同志,无论当老板还是任村支部书记,他坚持把本职工作与执行代表职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从全局的高度发现问题,真正为大多数群众谋利益;坚持寓监督于协政之中,将群众的意见及时向政府反馈,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他心里想的是民众,关注的是民生,时刻不忘自己是人民选出的代表。

民众资源引发民众参与 第3篇

在当今很多慈善机构都深切感受筹款难的时刻,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民众资源”——运用互联网及社会在线传媒,号召民众协作参与,这对21世纪慈善事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传媒工具的发展,从移动电话到全球在线网络再到当今的数字视频共享,使得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不得不利用网络发展、吸收更多人参与慈善并提出宝贵意见。“我们需要民众真正参与进来,这是前所未有的。”交响乐团新媒体主管文斯·福特说,“我们需要彻底改造曾经构建的运营方式。”

巴拉克·奥巴马新媒体主任乔·罗斯帕斯说,在经济不景气时期通过互联网筹集1亿美金,这种筹集资金的能力是非营利组织最需学习的。

倡导者取悦并吸引民众的另一种方式是呼吁制作简短的数字视频。民众可以将家庭制作的小短片上传到非营利网站,在那里你还可以链接到其他的视频共享网站。曼哈顿非营利组织号召民众制作并上传视频短片,倡导在纽约骑自行车出行。自行车爱好者尼古拉斯·惠特克拍摄了两分钟短片,并上传到网站上,记录的是他骑车穿越城市狭窄道路的转弯过程。在狭窄路面行驶时,他会将摄像机挂在自行车手把上。惠特克希望通过这个视频说明骑自行车穿越曼哈顿区是安全的,以此呼吁民众骑车出门。

网络公司经理西蒙·帕蒂尼雅说,如今手机都拥有摄像功能,人们利用社会媒介捕捉生活瞬间并与公众分享,不仅有他们感兴趣的事,还有使他们恼怒的社会不公正的事。民众既可分享拍摄到的生活信息,又可以帮助非营利组织突破传统的宣传方式。

连线杂志的撰稿人杰夫·豪说,我们低估了民众参与和支持活动的能力。同时他又提出了“民众资源”的这个概念,并以“民众资源”为名写了一本书。“以前,人们要建立一个组织,必须进行实际接触。但是,随着因特网时代的到来,以前的说法不再正确。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在虚拟网络上建立组织机构,把感兴趣的事情与他人共享。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的,也是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它的存在,对现存组织也许是振奋的消息,也许是一种威胁。

纽约大学新传媒系教授克莱·舍齐同意上述观点。“公众参与工作的程度是决定他们能否成为你的朋友的关键。如果组织得当,民众协作会对你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他说,“聪明的组织会使用这些策略,利用社会传媒使社区的民众带着钱夹来参与活动,为了持续保持这样的效果,你必须让他们持久地感受到他们参与了你的事业。”

布鲁克林博物馆,将艺术展览求助于公众,发布电子信函寻求对展览感兴趣的个人,民众可以将适合展览主题的高质量图片邮寄到博物馆。博物馆收到389幅图片。随后,博物馆又发布征召组织者的信息。这次,有3344名民众响应,六个星期后,经过对图片的筛选,最终于2008年6月27日至8月10日举办了展览。这是一次很精彩的由公众导演的展览。

完全的网络资源及网上组织,此次展览是慈善组织首次以这样的方式利用公众资源。利用新媒介构建并扩展社区,让社区外更多的人参与到行动中来,这个创意受到了《公众的智慧》这本书的激励。书中讲,来源于网络的大范围、不同种类的群体作出的判断和决定,会比少数精英作出的决定更加明智。

公众选送的图片有很多符合专业性要求,这说明民众合作在某种程度可以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使公众参与进来,还可以避免员工过大的工作量,要将所有的作品、意见进行协调后做决定,提升了几千人对博物馆的兴趣和了解。

创新改善民众生活 第4篇

光明的前途

在过去两个世纪里, 许许多多的创新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例如寿命延长了一倍, 能源更加便宜, 食物更加充裕。如果我们假设在未来十年内, 在健康、能源或者食品领域都没有任何创新, 那么前景是非常黑暗的。对于富人来说, 健康的成本会不断攀升, 因此将不得不做出令人头疼的选择;而对穷人来说, 他们将不得不继续处于目前所处于的糟糕境地。我们将不得不提高能源价格, 以减少能源消费, 穷人则不得不在承受高价的同时, 还要承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后果。我们还将面临食品大规模短缺的局面, 因为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我们没有足够的土地来喂养他们。

但创新将可以使我们避免面临上述糟糕的后果。通过疫苗、药品和其它一些医疗技术的提高, 贫穷国家民众的健康条件将不断改善。通过更好的种子、培训以及市场开拓, 贫穷国家的农民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此外, 世界各国也将找到更清洁的方式以更低的成本来生产电力。

尽管创新是不可预测的, 但在推动创新方面, 政府、私营公司和基金会大有用武之地。富有国家政府需要在研究和开发方面加大投入, 比如, 我们需要在健康和教育领域设立一个更好的测量系统, 用来决定哪些措施是有效的。

这些将是我在这周内强调的一部分内容。我在2010年度信函中, 就创新问题谈了更多。有了正确的投资, 创新就可以帮助每个人创造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我对此非常乐观。

给2010年度的信

去年的全球经济衰退十分严峻, 给世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是经济低迷期承受打击最大的。2009年刚开始的时候, 没有人知道金融危机将会持续多久、它的破坏性将会有多大。现在看来, 我们可以说市场在3月时触底, 但是到了下半年经济便停止了萎缩并重新开始增长。今年, 我与基金会的联合受托人沃伦巴菲特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更加频繁地交流, 我努力尝试理解在经济领域正在发生些什么。

尽管这场严重的金融危机已经结束, 但是经济依然虚弱。世界还需要花很多年来挽回损失, 包括持续性失业、创纪录的巨额政府赤字和债务。尽管经济形势如此严峻, 我仍对未来一年我们可以取得的进展保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只要拥有科学创新和一批为着世界上最穷苦人民利益工作的伟大领军人物, 人类的境况一定会继续得以改善。

最特别的一个亮点发生在去年夏天, 我在印度旅行时得知他们刚刚把创新项目加入了健康体系。印度北部的卫生统计数据是惊人的——有10%的孩子不到5岁就会死去。针对于此, 印度政府承诺将增加对于健康的关注和投入。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贫穷的地方。在旅程中, 我得以和该邦的首席部长提希库玛尔就他在提高免疫率上所作的出色工作进行讨论。我还见到了拉胡尔甘地。他是新一代的政治领袖, 致力于保障以上项目的投资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基金会正在考虑资助估量系统以帮助改进这些项目。拉胡尔非常坦白地说, 现在有很多钱并没有到达应该到达的受益人手中, 并且这种状况很难改变。他的坦诚让人耳目一新, 因为很多政治家并不会说可能会影响捐款人继续给钱的话。他解释了如何组织那些主体为妇女的地方群体来监督款项的使用, 这一战略已经产生了重大作用。我从拉胡尔以及其他年轻的政治家们那里听到了对于评估结果和改进服务递送系统的长期承诺。这使我确信, 在未来的10年里, 印度的健康状况将得到可观的改善。

正如其他我们正在开展工作的地方一样, 在印度, 穷人们所需要的远大于他们所能得到的资源。争取更多的钱很重要, 但是仅此而已并不足以解决重大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和梅琳达如此坚信创新的力量, 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在同样成本下做更多的事。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 曾经有很多的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境况——使我们的寿命延长了大约两倍, 带来了便宜的能源和食物。但总体而言, 社会却在创新上缺乏足够的投资, 尤其体现在两个领域。一个就是可以造福穷苦人的创新——这个领域投资太少了, 因为穷人是无法创造市场需求的。第二个就是教育或预防性医疗服务——因为那里没有被认可的衡量标准来告诉市场如何挑选最佳的创意。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从现在算起10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健康、教育、能源或粮食生产上的创新, 那么肯定是一幅非常黯淡的图景。富人花在健康上的开销会更高, 而其代价则会是迫使穷人滞留在今天一样的不良境况里。在美国, 教育花费的增加意味着更少的人可以获得较好的大学教育, 而K-12教育 (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2年教育) 在贫困人口中将继续效果不佳。我们将不得不提高能源的价格以降低消费, 而穷人将受累于更高的能源成本以及气候变化的后果。在粮食上我们将面临巨大的短缺, 因为没有足够的土地来供养正在增长的人口并提供其日益丰富的饮食。

但是, 我乐观地认为创新将帮助我们避免那些灰暗的前景。在美国, 在线学习以及其他途径的进步将使人们更容易接触到良好的教育。因为疫苗、药物以及其他领域的改善, 贫穷国家将越变越好, 而人们也会选择保持小规模的家庭。有了更好的种子、培训和介入市场的途径, 穷国的农民可以种出更多的粮食。世界将找到清洁的方式来进行低成本发电, 而更多的人将摆脱贫困。

为天地立心为民众立言 第5篇

为天地立心为民众立言

周瑞金      人生苦短。跨出复旦大学校门,充满憧憬走进解放日报社当记者。此情此景,历历犹如昨日。想不到一转眼,四十一年过去了。当年“书生意气方遒”的学子,而今已成为两鬓染霜的老人……      人生恰似万花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红蓝黄白紫、酸甜苦辣涩。有期盼,有失望;有得意,有委屈;有欣喜,有伤悲;有顺畅,有横逆;有感戴,有愤怒;有美好,有丑陋;有真情,有虚伪;有善良,有丑恶;有满足,有贪婪……这就是人生,多滋多味、多姿多彩的人生。只是人到老年,以往再苦再难再揪心再懊恼的经历,在记忆的屏幕上都演化成斑驳绚烂、回味无穷的画面,让你体味着新奇、宽容、理解和恬静,真像儿时看万花筒那样一种心情。      我的人生很平淡,只是在不平淡的时代之光折射下,才显出一点色彩。孩提时代,逃避战乱,尝够枪炮的惊吓。迎来解放,戴上儿童团的袖标参加劳军演出,又有多少童年欢乐。少年时,跋山涉水从偏远山区到温州城求学,尽管家境贫寒,大半年赤脚没有鞋穿,还不时交不出伙食费被停伙挨饿。但是苦读带来的荣誉与满足,尤其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名牌大学的喜悦,在我年轻的心底里牢牢烙印下“天道酬勤”、“天道酬诚”的难以磨灭的信念。然而,进入复旦大学的那个年月,读书声销匿,批斗声却此伏彼起。反右派、拔白旗、反右倾、批个人主义,运动一场接一场,刻苦学习被批判为“走白专道路”,打小报告整人却成为积极分子。还要上山下厂,挑灯夜战,挖地三尺搞深耕,一亩地撒一百斤麦种搞密植,到农民家砸锅撬锁炼出铁渣块当钢来“赶美超英”,不读书还要编写大部头教材批老教授以标榜“教育革命”,如此等等。那真是热情燃烧、豪气万丈的年代,又是愚蠢傻冒、荒唐可笑的年代。      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过短期恢复经济、稳定政治、调整政策的`好时光,又得到解放日报社许多素质优秀、经验丰富的老领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我的新闻业务得以良好起步,并成为执政党的一员。我永远铭记王维、郑拾风、储大泓、陈念云、沈光众、鲁瑛、方远等老领导、老师的关怀和帮助。然而好景不长,一场突其而来的大风暴席卷全国,一夜之间数百张大字报挂满报社大楼,我所钦敬的一些老领导、老师被打成“牛鬼蛇神”和“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而我由于沉默不揭发,很快也惹火烧身,什么“修正主义接班人”、“反动权威的徒子徒孙”,帽子棍子满天飞、灌顶压。那年头,整人的和被整的走马灯般轮番表演,整牛鬼蛇神的人很快被造反派整下去了,造反派又很快被军宣队整下去了,军宣队又很快被解放了的“走资派”整跑了,最后解放了的“走资派”又被“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整下台了,真是个“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忽喇喇一场欢喜忽悲辛”,直到这场大浩劫的落幕。      进入历史新时期,我已近不惑之年。改革春风荡漾,开放迎来气象万千,现代化建设带来人民生活的大变样。这是一个国家充满活力、民族振兴有望的新时期,也是每个人能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好时期。万马齐喑、发泄仇恨、轮番整人的时代终于过去了!虽然,改革之路并不平坦,仍有惊涛与暗流,让人还时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感叹。但是,“春天的故事”毕竟给人们带来更美好的期盼,“三个代表”启奏了新世纪更动人的乐章。      回首人生旅程,个人命运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人生道路总与时势风云难分难舍。人生价值确实不必全以功利衡量,因为人生有太多的机缘和作为,又有太多的苦厄和偶然,也有太多的诱惑和陷阱。所以,只要善待人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又何必计较于名位、利禄、年寿、荣乐、子女、家庭?“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人要有抱负,要对社会历史有奉献,还要讲人性讲真情讲关爱。惟有抛却世俗的认可、赞同、称颂,才能张扬个性,发挥潜质,敢想敢说敢作敢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利乐众生,感受到生命存在的自由与轻松,也才能体验到生存的真实意义。“齐万物,一死生”,这就超越了对虚名私利的世俗追求,而获得人生的自由价值。因此,十多年前我游览长沙岳麓书院时,非常欣赏乾隆时期岳麓书院的山长旷敏本写的一副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上联的头三句我一直默记在心,奉为人生格言。      人是社会之人,又是宇宙之人。中国哲学崇尚天地人的兼容与融合,倡导以个人的存在与宇宙的法则为至尊至大。正如古人云:“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宋儒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就是要求一切有抱负、负责任的仁人志士,能顺应宇宙万事万物向上进化的要求,去自觉推动社会历史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能为天地立心者,也必能为民众立言。所以,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的志士仁人不绝如缕,被鲁迅誉为“民族的脊梁”。      一千八百年前的政治家兼文学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写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话:“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以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回顾中外新闻史,“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者代有人出,熠熠生辉。举其要者,中国有王韬、章太炎、梁启超、詹大悲、瞿秋白、陈布雷、张季鸾、邹韬奋、范长江等,外国有斯特朗、斯诺、史沫特莱、爱伦堡、伏契克、李普曼、海卡尔、法拉奇等。他们都曾笔走龙蛇,雄辩滔滔,唤起民众,革故鼎新。综观中外这些政论大家,共同特点都是顺应时代潮流,追求人类进步,为天地立心,为民众立言。      当今时代,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知识经济之潮顺势勃兴,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带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化多端、祸福难测。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9・11”恐怖袭击、巴以冲突、海湾战争、东亚核危机、单边强权主义挑战,直至近来爆发的SARS病毒肆虐全球……面对如此局势,我的脑海不时浮现英国文豪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句:“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这是一个充满绝望的时代”。确实,我们的宇宙存在太多未知数,我们的地球存在太多的不公,我们的人类存在太多的不幸,贫富的差距,民族、宗教的冲突,文明的激荡,疫病的流行,自然灾难的频发,人类将走向何方?人们心中确实存在太多的问号。应当承认,处理天、地、人的关系,我们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经历和生存时间有限。我们必须时时保持警醒,激发责任,不断提出质疑,敢于批评,勇于思考,澄清疑惑,大胆创造。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这种敢于质疑、敢于批评、敢于思考、敢于创造的人多了,这个社会和民族的安全系数和发展机会就会多得多。反之,倘若一味地报喜不报忧,爱吹不爱批,闻批则怒,文过饰非;一味地追求“政绩”,不惜劳民伤财,贪图个人升官发财;一味地沉溺于安乐享受,吃喝玩乐,毫无忧患意识,忘记了生存中的“盲区”,忘记了潜在的危机与冲突,忘记了自己对社会对人类命运应有的责任。那么,来自上天下地(大自然)的惩罚,来自社会历史的惩罚,来自自己作孽的惩罚,便会随时地发生。SARS病毒的肆虐就是这样一种警告。警觉啊,善良的人们!愿我们永远铭记本书中一位哲人积毕生之体验发自内心的一句箴言:      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不做无忧的梦中人。      5月1日于上海      (本文为作者《宁做痛苦的清醒者》一书的自序)

以科技造福两岸民众 第6篇

近几年来, 两岸科技界多次汇聚一堂, 对发展和扩大两岸科技产业交流与合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逐步达成了共识。同时, 两岸科技相关部门还就两岸科技合作的重点领域、协调机制等问题开始协商。可以说, 两岸科技合作初步形成了常态化和机制化的局面, 两岸的科技合作在今后几年中还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发展。

科技要为产业发展服务、科技要为民生服务、科技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当前, 全球经济发展比较动荡, 科技如何为产业发展服务, 如何增强抵御全球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 是两岸科技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总体来看, 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中, 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但有利于保持整个两岸及港澳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而且有利于我们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 增强我们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两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我们可以选择几个重点领域, 共同规划, 共同研发, 共同制定标准等, 推动两岸的科技合作, 从而促进两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和融合, 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产业。

科技部海峡两岸科技交流中心是科技部从事推动两岸科技合作的机构, 我们愿与两岸科技界一道共同推动两岸科技合作, 以科技造福两岸民众, 共同为两岸的繁荣做出贡献。

抵制日货与民众生活 第7篇

一、抵货运动造成民众生活不便

自清末以降,中国市场对日货存在高度依赖。而日货无处不在,正是国人频频选用抵货策略反抗日本侵华辱华的历史前提。普通民众弃用日货之后的选择之一,便是仿行印度的“甘地主义”,但甘地主义未必能够为中国所仿行。一是印度不合作运动本身困难重重,“因牺牲甚多,不可坚持到底”;二是该运动能够产生一定效果,与甘地本人人格甚高密切相关,“平日主张反对物质文明之发达,并以身作则,力崇朴素,拒洋布而用土布,印人亦受其感化”。三是不合作运动与中国经济绝交运动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决不强制”,对于轨外行动,甘地则“垂涕而道,不惮反复劝诫”[1]7-8。

早在1908年抵货期间,广东有11岁幼童,父母让其着绉布衫,该童认为“此乃日本物,吾宁赤身裸体,誓不穿此国耻货,卒更易别衣乃已”,茶客“谈及辰丸案,有客即将身穿之日本衫裤即时拉毁,茶楼主人受此刺激,立饬伙伴收拾日本瓷器,换购江西各瓷;又有渡夫陈某向购火柴烟仔各物,因烟仔为日本货,各搭客唾而不愿,陈见众情如此,将货付之一炬,全船莫不赞美。”[2]五四运动时期,山东莱阳市面日货急剧减少,民众放弃日本火柴而使用火镰、火石取火,“遇有集市,卖火镰、火石的摆满道旁”。南京学生因理发所用剪刀均系日货,“无论西式平头,一律仍用中国旧式剃刀全行剃去。”诚然,部分民众至少暂时成为甘地主义的践行者,但此类种种几近复古的抵货之举,不可能普及。抵制外货“必先有国货以资替代,而后始可言抵制”。

二、抵货运动导致物价上涨

既然不能完全舍弃机制产品而复归传统生活,抵制日货的最佳替代便是购用国货与西洋货。但是,抵货运动强制性地打破既有市场供需关系,对日货替代品的需求转而非常旺盛,必定导致价格上涨。早在1908年首次抵货运动期间,短缺性涨价现象即已出现:“盖抵制一国之货,则必有一国之货以承其乏,而乘间侵入之势力,必至骤涨其价,而投机者流通即以恶劣之货品,为投机之经营,以获厚利。而谈抵制者,方将以意气凌人之举动,自鸣得意,虽深知亏损之太甚,亦不能卜及抵制之前途,此所谓为投机者开一方便之门者也。”供求失衡而导致国货涨价,乃是历次抵制日货运动时期的普遍现象。1915年,中华国货维持会批判部分商人乘机高抬国货价格,“向之获利不过1分者,今则加至2、3分,向之获利1、2分者,今则加至4、6分,6、7分不止。如中国草帽每顶向售银洋1元有零者,今竟加至2元数角,甚至有售3元者。布匹一项向获利不过1分,今则加逾2、3分。”1919年,徐州日用国货和洋油、洋烛等美货“均不免涨价之弊”,土糖售价由每斤160文涨到260文。南京国货任意涨价,竟有超过“未抵制某货前1倍以上者”。天津米价暴涨,某日下午比上午每担高出1元4、5角。1925年抵制期间,白米每石最高限价为11.5元,但6月29日涨至12元,次日则再涨1元。山东诸城农村,1个铜板可购买10片火纸,抵制后则仅能买5片。

各种团体均试图设法抑制价格上涨,但效果显然不甚理想。1915年,中华国货维持会函劝各商店勿高抬货价,以免影响国货销售。1919年,苏州总商会呼吁国货维持会设法平抑物价。天津总商会提出,在“人民趋向于国货”之际,须“劝告商人,以公道之价格出售,以免阻碍销路”,稍后又再次警告工商各界“勿故意抬高国货价格”。武汉学联呼吁“各商万不可乘势居奇抬高价格”。镇江商会亦劝各商家勿抬高国货价格。浙江教育会要求平抑国货售价,违者予以重罚。1931年也有人指出,抵制日货之际,往往也是国货涨价之时,提出“抵制日货之后,必须严格限制国货之售价,庶能保持国人之购买力,而收永久抵制之效”,说明国货涨价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欧美商品或西洋货,是民众放弃购买日货后的另一选择。相对而言,大多欧美商品比日货质高价昂。20世纪30年代初,济南销售的毛线仅有两种,即西洋货和东洋货。英国“蜜蜂牌”、“学士牌”两种毛线久负盛名,前者售价一般在每磅3元左右,后者每磅1.8元左右。“樱花牌”、“海鸥牌”两种日本毛线则每磅均在1元左右。日本毛线多系棉毛混纺,缺乏弹力,而英国毛线却花色繁多且质地优良。再以铅笔为例。日货“樱花牌”铅笔因价格低廉几乎垄断了济南铅笔市场,而德产“施德楼”铅笔虽质地优良,但价格昂贵。抵货期间日货价格也有可能上涨,“每经一度抵制,日货进口价值亦必增高一次。盖日本输出货物,在欧美所视为粗制滥造不欲过问者,在我国几视为不可缺少,一经抵制,来源断绝,需要益多,价格日昂”[3]102。日货在中国随处可见本是抵货运动的必要前提,而日货替代品价格上涨则必定对运动的普遍展开与持久进行构成严峻挑战。

三、民族主义难敌消费理性

性价比的权衡乃是基本消费准则,而抵货运动要求消费者将商品国籍作为消费选择的第一要素,其中困难可想而知。1908年抵货期间,时人即已敏锐洞悉民族主义与消费理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人之购货在于使用,其货为甲国所造,人固购之;其货为乙国所造,人亦购之,此购货之公理也。吾若有货以代之,则人必并购焉,是若分彼之利也;吾若有货以胜之,则人必择购焉,是吾夺彼之利也,此抵制之公理也。吾既无物可以胜之,又无物可以代之,而仅以空言不用,虽演说千万言,传单千万纸,仅可鼓动少数之上流社会人,不能约束多数之下流社会人,而尽强其不用也,况上流社会中亦岂无自相矛盾者乎?不用洋货之必无效果可断言也。”

强行切断与他国的经济联系,既给民众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又势必增加其生活成本,从而引发普通民众对抵货运动的疏离,甚至对运动的组织者产生不满。1919年5月23日的《申报》曾指出,部分商人“抬高国货价格,使购买国货者有所灰心”。由于抵制日货造成工厂原料缺乏,不但企业主对学生渐生不满,部分工人或为生计所迫,或受企业主煽动,亦将对日之仇恨转为对学生的不满。同年10月,上海松江袜厂工人严厉指责学生:“喜事少年,毫无知识,结会调查,形同盗劫。将我纱线,拦住罚金,迹近敲诈,有理难争。各厂停工,情急可想,我等工人,衣食无望。如此救国,适以速亡。”江苏宿迁县民众抱怨“布也贵,洋货也贵,都是学生造的孽。”[4]232五卅抵货期间,天津食品价格暴涨,市面谣传此为学生爱国举动所致。1931年,有人针对抵货之际国货乘机涨价问题指出:“国人虽为一时的情感冲动,勉强承购,然终不能保持其永久性。历来抵制工作之不彻底,非无因也。”

由于存在对日货的强烈甚至刚性的需求,完全禁绝日货流通极其困难。1919年11月,上海学联说:“抵制一事,卖者自卖,购者自购,公然堂然,初无顾忌,风涌云跃,应接不暇。”翌年2月,上海抵制劣货联合会声称“街头巷尾之叫卖日货者,触目皆是,店市铺户之陈列日货者,满目琳琅”,指责抵货运动有抵制之名而无抵制之实。抵货期间甚至出现日货进口不减反增的悖论性现象。1908年,广东“惟日本煤炭火柴二物,以无他物可代,现尚照销”,“日本海味及杂物,外国之货无如其价廉者,抵制恐难持久。”1915年宁波的日本火柴进口比上年增加,“日货质良,故本地火柴厂所出之品,不得不败落矣。”1919年,广州日本火柴进口“实际几无变动”。1928年, 杭州日本糖进口亦有大幅增加,“盖恐济案发生后,抵制日货风潮日形膨胀,故各商预将日本白糖,多多运进”。1912至1921年,拱北海关日本火柴进口增加3倍,“有趣的是,这竟是抵制日货的结果。”

日人勿堂行之对抵货运动给中国民众造成的生活困境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从商品类型而言,中国的进口商品多为棉布、棉丝和机器杂货等必需品,奢侈品数量甚为有限,“一旦对于某国货物实行抵制,若幸有他国货得以替代,尚不至于为难,不然,则需用者不得不强忍苦痛,于某时期内不用某国货,或出贵价购买别国类似之货,以聊慰欲望”,在他看来,中国人“锱铢必较,毫厘必计”,因抵制外货而增加耗费,乃“至大之苦痛”。故抵制外货之举,“不仅供给者之外人,将大受苦痛,而需用者之中国人,亦确受其苦痛。”[5]况且,日本输入中国的日用品价格低廉,“断非他国之所能及”,中国人摒弃廉价日货,“为暂时计,固无所困苦,尚可勉强支持,如再延长两三月之后,则中国人之不便且更甚”。他进而指出,因欧战正烈,西洋货来源“几将绝迹”,中国人如不用日货,“即欲另易他国货以代之,势将代无可代”。因此他建议日本商人“稍安勿躁,静候时机”[6]。

上述言论,当然可以视为日方应对中国抵货运动的舆论手段,但其指出的种种问题,则并非凭空杜撰。抵货期间日货未能完全绝迹,中国不少时论亦曾给予同情和理解。有人断言“抵制日货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抵货对销售者和消费者均有难处,商人“为利所蔽,宁肯不爱国而卖日货”,就消费者而言,“官僚国都可以卖,还谈什么爱国,当然买日货;工人农人因为经济的关系,只能买减价货物,国货贵,日货贱,他们买日货也不能怪他们。”著名经济学家朱斯煌也强调:“此次日货虽大受打击,而欧美货品渐形活跃,总之仍不免购买外货。偌大漏卮,终不能塞。欧美货物,每多贵于日货。今日激于义愤,虽牺牲重价,而无怨言;异日事过境迁,难保抵货之必能持久。”[7]

陈独秀曾说:“无论那一国人,爱国心鼓励的力量总没有经济压迫的力量大。”[8]这一深刻判断说明,即使没有日本的施压、官方的干涉,抵制日货运动仍会成效不著。

参考文献

[1]诸青来.求是斋经济论集[Z].中国图书服务社, 1939.

[2]粤人公愤之一斑[N].申报, 1908-04-06 (5) .

[3]金一之.国难[Z].上海:通问编辑社, 1931.

[4]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五四运动在江苏[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5]勿堂行之.日人评论中国抵制外货事[J].东方杂志, 1915 (9) .

[6]勿堂行之.日人评论中国抵制外货事 (续) [J].东方杂志.1915 (10) .

[7]朱斯煌.中日贸易之研究[J].经济学季刊, 1932 (4) .

在线交流解读民众关注事 第8篇

网友问及2010年计划执行情况, 李朴民向大家介绍了重要指标的执行情况。

第一, 经济增长平稳较快。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 增长了10.3%, 超过预期目标2.3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动力趋向协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998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18.3%, 超过预期目标3.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8140亿元, 比上年增长23.8%, 超过预期目标3.8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额29727.6亿美元, 增长34.7%, 贸易不平衡状况也得到了改善, 去年消费、投资、净出口为经济增长分别贡献了3.9个、5.6个和0.8个百分点。

第二, 质量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入8.3万亿元, 增长了21.3%, 财政赤字比预算减少了500亿元。1到11月份,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88万亿元, 同比增长49.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4.01%, 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32%和3.08%。

2010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实现了连续7年增产, 全年粮食产量54641万吨, 中央做出的决策和部署比上年增加1559万吨, 增长2.9%。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面完成, 服务业稳定发展,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保障能力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民生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 超过预期目标268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 实现预期目标;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8%和10.9%, 超过预期目标的1.8个和4.9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3%, 基本实现调控目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 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李朴民说, 从上一年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去年我们的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计划目标顺利实现, 为“十一五”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也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有网友提出,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 中国政府行动迅速, 措施得力, 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但有观点认为,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回调”或“逆转”的迹象, 会不会使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李朴民肯定地回答:中国经济不会出现“二次探底”。他指出, 我国今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一宏观政策取向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 不能简单称之为“回调”或“逆转”。我们要认真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部署, 把握好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就一定能够顺利地实现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

会议主持人提出, 社会各界非常关注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李朴民回答说,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都认同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是四大宏观调控目标。2011年的初步考虑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 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

李朴民解读说, 8%左右的增长目标统筹考虑了需要和可能, 是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后提出来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无论是下大力气解决长期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 还是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都必须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 尤其是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 都需要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另一方面, 8%左右的增长目标比去年实际增长速度要低, 主要是为了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关于今年国家投资总体情况, 李朴民谈到, 今年要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 今年初步确定拟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826亿元, 比上年减少100亿元。这一投资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 有序地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要用于以下几方面, 包括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 水利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 教育卫生基础设施, 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 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等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网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切, 李朴民回答, 近年来, 我国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资本、人才等要素积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金融机构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 创投计划和创业板快速发展。海外高端人才纷纷归国创新创业, 加速推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李朴民说, 要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促进有条件的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培育本土知名品牌。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有序发展。

李朴民告诉网友, 2011年, 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抓紧制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 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扩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实施规模, 研究制订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重要新兴产业行业标准。组织实施宽带中国、云计算、物联网、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空间基础设施、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等产业创新发展工程, 以及全民健康、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国家信息化试点示范。

共同打击吞噬民众财富的“蝗虫” 第9篇

为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维护金融稳定, 2015年7月18日《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 明确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种类、属性、监管等一系列内容, 这使得一直处于空白地带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了法规保障, 预期还有更多的监管条款出台, 新型诈骗正受到全面围剿。有了政策依据, 有了监管层的重视, 但诈骗并未被消灭, 这些啃噬人民群众财产的“蝗虫”和监管防范的博弈仍将长期存在。

按照学者的一般看法: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现婴儿潮, 从1982年至2010年,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 (15岁至64岁) 占比从61.5%上升到74.5%。之后我国的劳动人口数逐年下降, 人口结构呈“中间小、两头大”的不合理形状。抚养成本与赡养成本则逐年推高, 出现“人口负红利”。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 不但影响国民经济在宏观上的整体储蓄率, 也造成退休老龄人口的增加。老龄人口自身既有养老成本上升、养老金储备不足的担忧, 也有传统的“给儿辈、孙辈帮一把”的亲情关怀。“多给子孙留点”——这种强烈的增值意识也许是很多老人被骗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多的诈骗分子瞄准了这一群体。

信息诈骗多以老龄人口、中低收入者为对象, 虽然可能以偏概全, 但对财富的迫切需求, 渴望一夜暴富, 促使这种欲望产生的原因在于一个时期以来, 财富收入的急剧分化, 贫富差距过大。固然每个人都知道应该通过辛勤的劳动来换取劳动所得。但社会上一些中高财富人群的财富创造过程大多很难归于正当劳动, 更是在社会上形成负面效应——爆发式增长的不义之财。让人心既浮动又浮躁, 客观促成了面对诈骗抵抗力的下降。

民众参与司法审判之作用分析 第10篇

民众参与司法审判制度改革是完善司法体系的重要环节, 能够切实有效的推进法律制度朝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 也是司法向公正、实事求是迈进一步的具体表现, 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陪审员的权利, 真正发挥陪审监督和制衡的作用。法律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因此在保障公民陪审权、扩大参审范围的同时, 通过对民众参与审判制度的全面修正, 提高司法公信力势在必行, 加强法律的规范作用毋庸置疑。

二、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发展概况

民众参与审判制度在我国从无到有, 从简单规定到单行法律条例, 前后经历了数十年的实践和理论补充, 方才成为了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制度确立、制度调整、单行法律实施及制度改革四个重要阶段。最后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4) 中对人民陪审员制度制度进行重新梳理, 并重点对人民陪审员的选任条件、选任程序、参审案件范围、参审方式、参审职能、解任的情形、保障措施及处罚规则等八个方面进一步作了明确规范和健全完善。作为基本的诉讼制度, 我国制定的民众参与司法审判制度是在借鉴国外的参审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的基础上, 结合特有国情而制定的, 其规定司法机关在审判民事、刑事案件时需要有专业的但又是非职业司法人员参与陪审的司法制度。然而, 实际中,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法院审判第一审案件, 以及哪一些案件必须采用陪审制没有硬性规定, 换言之, 陪审制并不是法院审判案件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 只是法院审理案件时可供选择的一种方式。由于这种弹性的法律制度, 使得法院在一审环节, 是否需要选择陪审员和选择谁参加陪审等环节, 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导致陪审制度长期流于形式, 难以发挥其实际作用。

三、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制度特点

(一) 选择上具有任意性

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法院审判是否采用陪审缺乏硬性规定, 也正由于这种弹性的法律制度, 使得法院在一审环节, 导致陪审制度选择随意性大, 无法发挥其实际作用。

(二) 陪审路径的全面性

即指陪审员不仅可以参加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及一般的行政诉讼案件的陪审, 还要与审判员共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此外, 陪审员在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及法庭评议中与合议庭中的职业法官享有同样的职权, 陪审员既可以对事实问题发表评议意见, 也可以对法律问题发表评议意见, 且在确定判决时也与法官具有同样的职权。

(三) 陪审员相对固定化

由于陪审员的产生主要采取单位推荐和法院聘任两种方式, 且都是长期聘任, 导致陪审员变动小, 相对比较固定。

四、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主要作用

(一) 减轻审判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人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法院解决纠纷, 使得人民法院的案件数量猛增, 然而受编制的限制、法官选拔的的限制等等, 使得人民法院法官的数量并没有跟上案件数量的增加。很多法院的法官每年办理几百件案件司空见惯, 然而法官的精力有限, 这无形中造成了案件办理质量的下降, 对社会产生不少影响。而专职人民陪审员的加入, 使得法院审判队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扩充, 减轻的法院的审判压力, 提高办案质量。

(二) 监督审判裁决

权力需要制约, 专职人民陪审员的加入, 能更加积极主动的广泛参与到审判当中, 对案件进行监督, 能有效的防治司法裁判当中的主观片面性, 提高审判的公正、公平。

(三) 提高调解质量

提高案件调解质量, 化解矛盾。人民陪审员来自各行各业, 有着丰富的阅历, 在具体案件的审理中, 面对不同的案件的当事人, 可以利用本身的人生经历现身说法, 通过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使调解效率更高, 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

(四) 联系群众感情

人民陪审员来自各个阶层, 各个职业, 对联系群众有着天然的优势, 然而由于审判的严肃性, 使得法院的审判工作与人民群众有着不小的距离, 而专职陪审员的广泛参与案件, 使得陪审员在审判过程中对缩短与群众的距离起到重要作用, 在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

(五) 体现司法民主化

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设立是国家司法民主化、公开化及公正的表现。具体而言民主化就是指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大众分享审判权、监督司法审判的重要形式, 本质上就是将领导社会的权利置于人民或一部分公民之手, 从而让普通公民参与其中, 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执政理念, 同时实现公民与法官审判权的共享, 反映了社会成员对审判活动的制约和参与。

五、完善民众参与司法审判制度的相关建议

法律赋予广大民众依法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并与法官享有同等的权利, 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审判工作的了解, 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识, 有利于促进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扼制司法腐败。为完善这一制度, 结合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最大化民众参与司法审判效能的途径之一, 即是实施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

分析个中主要原因, 即在于实施人民陪审制度其目的和作用, 就是要体现本质上的当家作主和对法院审判的监督及制约, 但其在实践过程中已经背离了基本的目的和作用, 民众参与司法审判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虽然相关法律如《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 (2004) 中明确规定了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保障机制, 陪审员的产生、任职条件、权利、培训、任期、收入、回避以及违规追究责任等基本内容, 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整权威性。制度刚执行期间有效遏制了“陪审员陪而不审、合而不议”的现象, 但是随着执行时间的延长, 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陪审员权利受限未彻底解决。因而无法达到陪审的效果和目标, 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价值也因此而无法体现。

鉴于这种情况, 结合陪审人员的专业局限、行业特点及生活经历等因素考虑, 为了能让陪审员制度发挥真正的作用, 在《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2015) 中将调整陪审人员的参审职能作为本次司法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首次从法律上要求人民陪审制度实行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 让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认定审理。所以, 让人民陪审员只参与审理事实认定, 不再审理法律适用问题, 更加符合人民陪审员的实际情况和案件审判规律, 能增强司法的社会公信力, 同时也有利于调动人民陪审员的积极性。

除上述外, 为了更好地独立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事实审的功能, 还应增设专门的人民陪审员庭审询问环节, 即将庭审的举证、质证和认证等法庭调查环节一并纳入人民陪审员参与范围, 以进一步帮助其把握案件事实的细节, 以此来强化人民陪审员事实审的地位和价值。

六、结语

人民陪审制度的改革是近年司法改革的重点和亮点, 同时, 将法律审和事实审分离也是践行公正公平、制度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是充分发挥人民权重积极性, 是彻底解决“陪而不审”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将更进一步完善民众参与司法审判的制度和保障公民陪审的权利, 提高人民陪审制度公信度。

参考文献

[1]刘晴辉.对人民陪审制运行过程的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 2007 (01) .

[2]李昌道, 董茂云.陪审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 2003 (01) .

[3]吴玉章.陪审制度在中国的兴衰[J].读书, 2002 (07) .

上一篇:七号信令下一篇:防范护患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