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体系范文

2024-07-25

教育评价体系范文(精选11篇)

教育评价体系 第1篇

一、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出现的问题, 虽说是很多因素相互影响而致, 但其背后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根源, 它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的瓶颈。我国在2005年、2008年和2011年发布了三次国家教育督导报告, 主题分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注义务教育教师、关注中等职业教育。三次报告从不同的侧重点分析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但遗憾的是, 我们并没有看到教育评价体系纳入改革的视野当中。而事实上, 教育评价体系对教育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 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 应试教育的高考评价体系始终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 尤其是前几年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来看依然是以高考分数为决定因素的。高校仍旧以考试的方式、以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为单一指标来评价学生。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多先进、方法多科学、措施多有效, 在高考这条路上都将成为无用功。高考不会关注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 无论基础教育如何改革, 如果对于高考无益, 都不可能有发挥的空间。

其次, 教育评价没有权威的、定期的、成体系的制度存在。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探索, 国际上也成立了专门的教育评价研究机构。目前比较通用的教育评价体系有数学和科学成就比较研究 (TIMSS)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 (PIRLS)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PISA) 、教育进展评价 (NAEP) 、国家课程测试 (SATS) 、教育进展评价 (NPA) 等。[1]而在我国并没有这种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对于基础教育, 我们没有一个标准来监测教育的效果。

二、国际上教育评价体系的借鉴价值

针对以上我国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国际上的一些教育评价体系中找到一些借鉴的价值。

(一) TIMSS

TIMS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发起和组织的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活动。这一系列测试是当代青少年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的重要的国际比较研究, 主要对数学和科学课程的指导书和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这一测评对我国的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我国在基础教育中并没有对科学教育部分有所涉及。数学教育方面虽然从早期就已开始, 但也存在问题, 如高中文理科分科制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高考加分制度等等, 都会导致学生在数学教育中发展不均衡, 教学资源占有不均衡。

(二) PISA

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 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 测试学生们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项测评基于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主要关注学生培养独立学习、集体学习、思考方式、学习策略及方法。[1]p14这项测评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我国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都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以后无法独立学习, 进入社会以后更难以继续学习的习惯。如果我们能借鉴PISA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基础教育测评中更加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 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也会相应地有所进展。

另外, 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著名的还有美国的教育进展评价、英国的国家课程评价、澳大利亚的教育进展评价。我们可以发现, 这些教育评价制度都有一定的系统性, 而且注重评价和测试工作的规范化, 在成绩的报告上也都注重诊断和发展的功能。这对我国教育评价体系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以高考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已经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及时转变视角, 引进先进的教育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三、建立行政主导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教育督导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为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的的实现, 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评估的制度。教育督导是人民政府的行政监督行为, 监督的对象是下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职能部门以及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目前我国教育督导的侧重点在于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教育。所以, 虽然是政府主导的教育督导制度, 但其关注点并没有放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上。而学校与其他机构的教育评估制度实践中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因此,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由行政机关主导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

(一) 测评主体

目前, 我国中央教育部负责统筹和领导全国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我国地方教育系统的教育行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省 (自治区、直辖市) 教育厅;其次是市 (地、州) 教育局;再有为县 (市、区) 教育局;最后一级是乡 (镇) 教育办公室。[2]教育行政主管机关的职能因所处层级而有所差异。对本地区的教育教学情况作出评估的是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那么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中, 具体由哪一级行政机关来制定执行呢基础教育是我国科教事业的重要内容, 对国之发展关系重大。如果要使基础教育改革均衡进行, 就必须有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高度权威的教育评价标准被广泛应用。因此, 对于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定, 应当由最高一级的中央教育部来制定。由教育部制定教育测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 教育测评体系对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极高, 因此, 对制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高。由中央统一规划制定, 能集中最先进的技术与理论支持, 加强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其次, 教育评价体系在实践后会汇总成为诊断报告。这份诊断报告将影响今后我国对教育的政策制定。因此, 由中央制定教育评价体系会使测评活动的意义发挥到最大。测评实施的主体, 则是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我国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分为四级, 在实施教育评价的过程中, 可以按这四个层级划分, 层层调研, 逐步汇总, 最终形成一份全面的诊断报告。各个地方的地区实际不同, 各地在进行测评报告的时候, 可具有针对性的提出诊断报告, 既保证了测评各项指标全国统一, 又同时分析了本地区的特色和突出问题。在形成诊断报告时, 要将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机统一起来。

(二) 测评对象

既然是基础教育评价体系, 那么测评的对象就应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生。对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暂不纳入该测评体系。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 对于小学一至六年级和初中三个年级理应进行该项测评。但是, 鉴于高考制度一直以来影响着我国的非高等教育, 对于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也应纳入该测评体系中。也就是说, 参加高考以前的各年级学生都应成为教育评价体系的测评对象, 这样一来, 教育评价最终的结果就能更加明确的体现出高考制度的弊端所在。在制定测评规则的时候, 可以将这些对象人群分为几个层次, 既可以按年龄段分, 也可以按学校年级分。针对每个阶段不同的特点, 制定不同标准。

(三) 测评内容

在测评内容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的一些做法, 分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内容:数学与自然科学思维能力测试、语言文字阅读与处理能力测试、艺术与体育素养测试、信息搜索与分析能力测试、社会实践能力测试等。每一项测评内容都有具体的测试流程和评分标准。

(四) 测评流程

在进行具体测评时, 要保证操作的规范性, 在设计、分析、报告、取样和收集信息、评分和资料分发等各个环节都由专业的人员进行。另外, 为保证及时了解教育发展态势, 要定期进行该项测评, 最好能保证三年或四年一次, 或与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同步进行。

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体系, 实时监督我国各地区教育发展的情况, 不仅能解决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问题, 而且对于我国教育测评走上规范化道路也是大有裨益。行政机关介入主导这一评价体系, 在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都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早日建立教育评价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制度才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世晔.从国外教育评价制度看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J].中国考试, 2008 (5) .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第2篇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①是评价主体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按照科学的评价原则和标准,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绩效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客观和可行,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启蒙和探索阶段。代表作品是 1986 年由陆庆壬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开始进入了经验总结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代表作品是 1999 年由邱伟光、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标志着在总结前一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现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结合出发,建立了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重要途径, 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 对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建设, 促进学科的科学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一个内容比较宽泛的概念,它的内涵经历了一个较为长期的发展过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的探讨也从未间断过,这里仅列举几种代表性的观点。陆庆壬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要解决做得怎样的问题,即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实事求是的,准确的分析评价。以利于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激励先进,纠正错误,克服缺点。②王礼湛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是对这一效果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行定性定量的客观评价,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③邱伟光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就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要求,采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先进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④邱伟光、陈延文、英烈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采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⑤邱伟光、张耀灿教授进一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根据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对象的实际,确立指标体系,采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⑥陈秉公先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作出定性定量的评价。⑦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其实际效果进行质的评判和量的估价的活动。⑧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作为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主体性活动,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属性之间的价值关系信息反映到评价者意识中来,从而形成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肯定评价或否定评价以及评价程度的大小,也就是说,用主体需要作为出发点来衡量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价值的性质以及价值量之大小。⑨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就是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通过系统地搜集资料和对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完善的一种方法⑩。最后两种观点中,前者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即哲学角度来定义,而后者则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评价方法角度进行定义。本文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是指评价主体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的工作的价值和有效性的整体判断,为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提供条件,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深入和健康发展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也可以认为是由一定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对受教育者及其相关诸因素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和现实状况,运用主要指标和科学方法,对其实施评鉴、估测的,包含诸多要素的系统工程。这些要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方法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程序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社会发展要求评价、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评价、能力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评价、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上级评价和自我评价,事前评价、事中评价和事后评价,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集中评价、分散评价和集散评价,社会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价,党组、社团类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评价,企业军队、文艺、传媒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原则与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活动客观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原则主要包括: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历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党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这门学科重要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首先应坚持党性原则,即紧紧围绕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这个根本点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必须深入实际,掌握大量的材料,进而比较、鉴别,认清评价客体的本质,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结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要坚持历史性原则,就是要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把评价客体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必须详细占有相关资料,进行具体分析,从中找出评价客体与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系统性,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结构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也要坚持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过程的连续性。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合理配置、组合评价方法体系,从而真正坚持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原则。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静态评价,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情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效果及条件因素的现状进行评价。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评价,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情境序列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教育效果及条件因素的现状评价。静态评价评价表现客体的现状,动态评价则表明评价客体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就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构成要素在评价活动某一阶段中的相对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还要遵循一定的评价标准。首先是政治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看到教育者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了解并接受教育者的政治主张,要有遵守教育者为维护其政治主张所制定的制度要求的自觉性。其次是思想标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主要是将教育者主导的思想采用一定的方式通过灌输以至于内化为教育者的思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工作自始至终必须坚持为实现其目标服务。再次是实事求是标准。对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指标要做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到评价过程和效果真实准确。

三、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内容特征和评价方法及其缺陷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内容的模糊性和评价范围的不确定性特征,为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评价内容的模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中,显性的、直接的、近期的效果容易为人们所注意,也容易评价;而隐性的、间接的远期的效果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对它们的实际评价也比较困难。”第二是投人和产出的模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投人包括显性投入和隐性投入。显性投入有:财物、时间、人力,其比较容易评价隐性投入包括:先期获得的教育效果或已经确立的教育形象,或已有的教育方面的无形资产等,其评价就有相当的难度。第三是评价范围的不确定性。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为例,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培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但是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塑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甚至家庭和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所以不能将其成绩全部归之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内容中肯定包括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提升状况,但是应该占有多大的比例,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第四是评价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状况标准的不确定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表现有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氛围,缺乏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内在的品德就不可能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并体现为相应的效果。第五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滞后性。先期获得的教育效果或已经确立的教育现象,或已有的教育方面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对目前的教育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目前评价的教育效果又是哪一段时间的教育投人所获得的产出?。上述五方面的特征使得用常规方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绩效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根据评价其效果或价值时所应遵循的程序、途径和办法通常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方法划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其中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是指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分析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其优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比较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比较,以判断事物的演变趋势以及变化情况,其优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绩效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使得评价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数量化评价法、目标管理法、效益评定法、接受程度评定法和分等加权法。目标管理法就是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对照这些目标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方法,其优点是可以将评价对象与评价目标直接对比。数量化评价法,即用模糊数学法和数量表述法对工作绩效进行评价,可以克服传统的定性方法的缺点,其优点是将评价指标进行量化。效益评定法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与消耗时间与投入工作量的乘积(成本)的比值来判断其绩效,其优点是更侧重经济价值。分等加权法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每一个指标分为优、良、中、差再根据指标在整个评价中的重要程度确定权数进行计算。从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的特征可以看出,采用单一的现有评价方法难以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

四、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是指由各个评价指标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能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指标整体结构。它是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对象整体特征状态的一种形式,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一定的价值标准和目标转化而来,评价人员进行评价时所依据的准则。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对评价指标具有导向的作用。评价指标的重点,往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核心内容。因此,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评价指标体系的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20 世纪90 年代初, 有学者主张将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指标和效果

评价指标。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的评价指标,工作队伍的评价指标,效果评价指标,对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评价指标。近几年来, 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分为:对受教育者的评价指标,对教育者的评价指标对教育部门的评价指标,对教育过程的评价指标。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体系中应把握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的统一,务实性和务虚性的统一,普遍性和差异性的统一,针对性和渗透性的统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可测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应保持自身的整体性,并且毫无遗漏地体现所应达到的目标。容现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客观可信、符合实际才能确切地反映出评价的真实水平。可测性原则是指评价目标是通过指标体系中各条指标对客体(评价对象)的实测来实现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由指标系统和指标权重集合构成。评价指标系统反映了指标的结构形式,指标权重集合反映了不同指标或指标集合的重要程度。评价指标是由目标逐级分解得到的,所以评价指标系统是一个具有分级的模块结构的指标集合。每一个指标集都是由若干个子集组成,每一个子集又是由更小的子集组成直至最后一级,是不能再分解的指标,称为末级指标。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系统由零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末级指标构成。指标权重系统反映了各个指标系统之内或者系统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每一项指标对应一个权重系数,每一个指标集合对应一个权重集合评价指标系统对应确定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系统。在评价对象和评价原则确定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般应该包括以下环节:(1)确定评价目标。评价目标,即零级指标,为指标设计规定方向与范围。(2)分解评价目标。根据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的特征与设计的要求,将评价目标逐级分解,设计分级指标集合,直至末级指标。(3)构建体系结构。分析指标体系,明确各个指标集合的内容及具体的末级指标及其在体系中的位置。(4)选择权重确定方法。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包括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主观经验法等。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定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

(5)选择评价方法。评价方法是由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的类型与评价对象的特性来选择。(6)完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是对评价体系补充和调整,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清晰和全面。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内容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本文综合前述学者的思想和观点,从更为广泛和全面的角度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设计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绩效的科学评价应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执行,主体效果,运行过程,信息系统以及投入和环境的评价的综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绩效评价中目标管理标准和社会效果标准相统一的内在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政策导向)的绩效评价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和发

教育评价体系 第3篇

许多国家都有针对本国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用以推动本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比如美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能源及环境设计先锋LEED、英国的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价法BREEAM、德国的生态导则LNB等。其中, 美国LEED的商业化最为成功, 也占据了国内绿色建筑评价市场较大份额。本文从介绍LEED评价体系相关内容入手, 分析其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异同, 希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于中国绿色建筑评价制度发展的启示。

一、LEED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1. USGBC简介

L E E 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 (The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 简称USGBC) 组织编制的, 对美国现有建筑进行生态评估的一套评估体系。USGBC成立于1993年, 是美国唯一一个在环保建筑方面代表整个建筑行业的全国性、非营利性机构, USGBC会员多为业内的领袖企业, 包括:建筑设计事务所、建设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物业公司、环保团体等。目前有超过6300个会员企业。

2. LEED主要包括六大评价指标

LEED是Leadership in Energy&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的简写, LEED是一个自愿的、以参与双方一致同意为基础、目的在于发展高功能、可持续建筑物的评价体系。LEED评估体系概括而言是“六个方面、四个级别”, 即该体系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大气、原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和设计六大项, 每个项目包括2~8个评价子项, 共41个指标, 满分69分。评价指标分为必须项和一般项, 只有在满足必须项的前提下, 才能获得一般得分项评价。LEED评价标准不断发展, 2009版本比原有版本重新分配了得分点, 从原有69分值变为110分值。

3. LEED采取分级分类评价模式

LEED绿色建筑评价采取分级评价制度, 包括四个级别:认证级、银奖级、金奖级、白金奖级。根据评价对象不同, LEED评价体系分为以下几类:LEED NC是面向新建筑的评估体系;LEED EB强调建筑营运管理评估;LEED CD针对商业内部装修进行评估;LEED CS是提倡业主和租户共同发展的评估体系;LEED H是小住宅评估;LEED ND是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估。目前, 国内使用最多的是LEED NC, 它主要对新建筑和楼房改造工程进行绿色建筑评估, 一般用于指导商业、公共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

在发源地美国, 建筑项目获得LEED评价标示后好处颇多。开发商或业主不仅可以建立“先进”“环保”的正面形象, 还可享受税收抵免优惠或额外收取租金。例如, 美国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制订了“对所有当地获得LEED认证的新建建筑免除物业税”的激励政策等等。

4. LEED占据了较大的评价市场份额

就体系自身而言, LEED非常注重评价体系的简明实用, 每个得分项都非常清晰, 使执行者一目了然。同时, 评价项基本都是量化指标, 整个评价有统一尺度, 不会加入执行者的主观判断, 这为其带来了较好的市场效益。

自2006年LEED评价体系被引入中国, 6年间, LEED评价迅猛发展。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注册申请LEED认证的项目已逾300个, 实际获得认证的项目70多个。从首个非示范项目招商地产泰格公寓到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迹”的当代MOMA, 从万科大梅沙总部到“京城第一高楼”国贸三期, LEED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拓展。中国目前已成为LEED评价的全球第二大国。

二、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力推进了绿色建筑发展

为贯彻执行国家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 规范绿色建筑评价市场, 2006年, 住建部正式启动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建设, 颁布首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首次从国家层面定义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相继出台《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为六大类指标: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可以看出, 前五类指标与LEED评价体系相近, 只是第六类不同, LEED指标为“创新与设计”, “绿色三星评估”为“运营管理”, 体现了中美两国在不同发展阶段标准侧重方面的不同。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其中, 控制项为评价绿色建筑的必备条款;优选项主要指实现难度较大、指标要求较高的项目。按满足一般项和优选项的程度, 绿色建筑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星、二星、三星。中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可简称为“绿色三星评估”。

“绿色三星评估”体系主要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 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分别评价处于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的建筑和已竣工并投入使用1年以上的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包括证书和标志 (挂牌) 两种。与LEED一样, 这是一种非强制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绿色建筑评价发展过程中, 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参评的项目逐年增多。截至2012年3月, 全国已评出371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总建筑面积达到3600万平方米。“绿色三星评估”标志着中国绿色建筑评价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 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绿色三星评价”与LEED评价体系的比较

“绿色三星评价”与LEED评价体系在大项目设定上有相近之处, 但在评价子项内涵方面存在较多不同。

将“绿色三星评价”的“节地与室外环境”与LEED的“可持续建筑场址”对比发现, 中国的“节地与室外环境”更加侧重于人均居住用地效率的提高。比如高层用地不高于15平米/人, 明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平米以及住宅绿地率大于等于30%, 并要求满足日照要求。而在美国LEED中, 表面看“场址”中的第三项“污染地再开发”、第五项“减少对场地的扰动”会涉及“节地”, 但其实质内容是强调场地环境保护措施, 并无“节地”内容。主要原因是, 中国“地少人多”, 中国1.2亿公顷耕地不能动, 用于开发的土地较少、容积率较高, 所以, “绿色三星评价”从国情出发, 更侧重于节约土地资源。而美国“地多人少”, 基本不需要强调节约土地, 所以, LEED“场址”项中几乎不涉及提高用地效率指标, 而是更多关注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这体现了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追求目标的不同。

将“绿色三星评价”的“节能与能源利用”与LEED“能源和大气环境”相比发现, LEED“能源与大气”项共设置了3项前提条件, 是L E E D必要项中最多的。其中“优化能源效率”占分近59%, 而且是递增的加分项目。其目的是在前提条件提出标准的基础上再提高能效水平。因耗能组件包括采暖、通风、空调、建筑围护等系统, 要在前提条件已经是“规定能源消耗”的基础上再降低20%, 才能得2分, 投入较多, 难度较大。“绿色三星评价”“节能”项的“采暖式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标准或备案中的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 虽然也是要在标准基础上增加20%的节能, 但因为被设置在优选项, 所以, 可认为节能的强度低于LEED标准。

LEED中的“可再生能源”是指:高温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 (丰产林) 、生物沼气能等, 而被动式太阳能技术, 包括太阳能热水供暖、地热泵和天然采光等技术是在LEED的“优化能源效率”项中。“绿色三星评价”体系未设置“优化能源效率”项目, 只有“可再生能源”一项, 其规定是“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 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时可得1分, 这一项目要求比美国LEED标准要求偏低。

将“绿色三星评价”“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与LEED“水资源利用”对比, 可知两大项目的概念基本相符。美国LEED中主要包括了节水景观设计、废水创新技术、节约用水内容, 与“绿色三星评价”中的节水内容要求基本相近。但LEED“废水创新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将“绿色三星评价”的“节林与材料资源利用”与LEED的“材料和资源”对比发现, “绿色三星评价”中“建筑造型要素简约, 无大量装饰性构件”, 主要是为了防止片面追求美观而去消耗大量的资源。而LEED项目中主要是指对旧建筑、拆除建筑物上的建材进行回收利用, LEED的前提条件是“可回收物质的贮存和收集”, 要求是为整幢建筑专辟一个出入方便的回收品集散地, 用来分类、收集和储存各类可回收物质, 包括废报纸、玻璃、塑料和金属等。同时, LEED该项中的得分点也集中于废物回收利用。与美国国情不同, 中国是在新建筑、新小区开发之初就尽量减少用材, 所以, “绿色三星评价”项目中较多提到减少用材。这是由国情不同导致的评价标准的差异。

将“绿色三星评价”的“室内环境质量”与LEED的“室内环境质量”对比发现, 中国有5项前提条件, 其中4项是讲日照、采光、通风、隔音, 只有一项是讲甲醛、苯等空气污染物达标问题。而LEED仅有2个前提条件:达到美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不能在室内吸烟。这完全是针对室内舒适环境设定指标。两个标准在此项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较侧重于“开窗、结露、控制墙内温度、空调、遮阳、通风换气”等内容, 而美国更加关注于“二氧化碳监测、提高通风效率、施工现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低挥发材料、室内化学品和污染控制、每个住户系统可控度、热舒适度、天然采光和视野”等内容。可见LEED标准对室内舒适程度要求较高。就中国目前国情, 达到LEED标准会造成巨大的投入。中国与美国在“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标准等级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将“绿色三星评价”与LEED的得分进行比较, “绿色三星评价”有27项控制项, 没有满足就不能参与评比, 而美国LEED只有7项, 这说明中国的入门要求较高, “绿色三星评价”要求即使获得最低级别的一星, 每个大项得分也应在2~4分以上, 而美国LEED并未要求每个大项都有得分。因不同条目之间得分可以相互补充, 可能导致LEED评价结果与我国“四节一环保”宗旨背道而驰, 这是中美两国评价体系在分数设置方面最大的不同。

四、结论

多元学生评价体系 第4篇

一、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建立新的评价体制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以测试为评价的唯一形式,忽视人文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运用。而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活动过程,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决定,由此产生相应的教育评价。传统的评价体制必然被现代的教育体制所淘汰,必须建立一个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诱发广泛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初步建立了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项评价内容;有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定期评与不定期评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基本实现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与方式的多元化。

二、根据学生生活实际 体现多元评价特点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引导,需要激励。在实施多元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多元性评价必须贴近学生实际。只有明确学生发展的目标和方

向,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才能不断反思并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多元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多元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所以,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多元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构成了评价的基本依据,我们确定的目标主要来自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新课程标准,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填写好学生《素质报告书》,建好《学生成长记录册》。通过两项评价,把学生的表现和成长过程记录下来,使评价更具有真实性。

2.多元性评价必须注重评价过程。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

多元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认识更为重要。他们在自评、互评和他评的过程中不断发扬长处,纠正不足,实现了发展、进步和提高的目标。

3.多元性评价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多元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认真把握学生多元性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4.多元性评价必须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多元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不断完善多元化评价

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再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这种新旧知识的整合。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多元性评价体系要求设计课堂教学。

1.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应用在让学生自己讲,合作讨论、辩论等活动上,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课堂独裁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2.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讲授要生活化,情境化。过去灌输书本知识的“空对空”模式应转变为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学生才有话好讲。

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情境,身边的社会情景在课堂上重现,引发学生“说”的欲望。把抽象的知识拉到身边的现实生活中,这无形中为学生搭建一个“梯子”,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3.尽量消除人为设定的框框,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尽可能设计灵活性问题,少给学生的思维设定框框,避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良好的设疑,加之教师的及时引导,给学生思维以自由,打破了框框,课堂就会呈现出绚丽的亮点,学生的回答也会凸显出个性魅力色彩。 所以我们平时上课时也尽量不要人为地给学生设定框框,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提前“暴露”自己的立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讲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来,从而体现出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性。

素质教育呼唤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评价;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实质是判断教育价值的高低。对学生来说,教育评价是对其知识和能力的分析、强化和整合,是对其学习方法的反思和改进;对教师来说,教育评价是对其教学行为、教学态度的分析、调整和改进;对学校管理者来说,教育评价是对其办学理念的反思与改进。可以说,没有教育评价就没有人类教育的发展,教育评价是贯穿于人类教育活动始终的一种最基本的教育科研活动。

当前,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主题。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和审美、学会劳动,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既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工作的得失。那么,素质教育的质量如何?怎样衡量其目标是否达到就需要有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

综观已有的教育评价理论,总体上说发展趋势是十分明显的,即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表现在评价过程、评价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功能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求看,尤其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当前的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评价的指导思想还在围绕着应试教育的轨道转,评价的目的还是为了升学选拔,而不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使其教育思想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在已有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就教育评价的范围、方法、教育评价系统的结构、教育评价的功能和教育评价结果的反馈几方面做进一步地探讨,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让素质教育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1.教育评价的范围应宽广

在应试教育中,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注重的是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予以轻视,即重视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智力是否得到发展,而轻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和人格等的发展;对教师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升学率高是证明教师优秀的依据,而对教师在教育中是否很好的发挥育人作用、是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予以轻视,以至于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人格”现象。很显然,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培养的学生必然是死读书,读死书。应当清醒的是,素质教育要求下的教育评价范围应逐步扩大到“一切教育和教育的一切”。只要是符合教育终极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应在教育评价的范围之内。科学的教育评价不仅要评教师的教,也要评学生的学;不仅要评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评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要评学生在知识、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其情感、意志和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要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不仅要评学校的办学理念,还要评社区的教育管理、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要评家长的教育方式,还要评学生自我评价的状况。

2.教育评价的方法应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教育评价需要运用定量方法来处理和分析评价信息,这种追求精确量化的方法使教育评价走向客观化和科学化的道路。但是,这种方法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评价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信息不能交流,易造成评价信息失真,而且要对教育评价信息做到全部量化也是不可能的,不必要的。比如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人格等的价值判断就不能完全用定量的手段去处理。因而就需要结合一些定性的方法进行教育评价。这种定性方法可以针对性地对教育过程的变化和原因进行解析,强调评价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更有助于激发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动的因素。但这种方法主观性较强,总体效益低。上述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所以不能只采用一种方式。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评价方法应是定量和定性方法的结合。具体到实际中,应依据不同条件合理选用评价方法,从而提高教育评价工作的质量。另外,要保证教育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也必须借助于网络和计算机技术,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学校规模以及更加复杂的学校内部结构。

3.教育评价系统的结构应优化,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

学校教育评价系统包括对校长、教师、学生的素质评价以及他们的工作学习质量的评价。在应试教育中,从结构来看,评价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即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没有形成信息反馈网络,当然也就不能充分调动评价双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评价系统应优化结构,变鉴定式评价为交互式评价。即变原来的“上级”对“下级”的鉴定式单向评价为“上下级”之间相互评价的交互式评价。这样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他有双重身份,既是评价者又是评价对象。

从而让双方参与下的评价活起来,彼此体验对方。具体到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通过这样的评价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真正将评价的标准践行,让评价真正发挥功能。

4.教育评价的功能应在发挥鉴定选拔功能的同时,注重发展性和决策性功能

应试教育看重的是教育的结果而轻视教育的过程,这就使得教育评价的功能只局限于鉴定和选拔。这种终结性评价会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产生为了自己利益不顾其他的急功近利思想,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从根本上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的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教育评价的功能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转变,即应注重发挥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和决策性功能。评价的发展性功能的内涵是指评价的作用是为了发现问题,让评价客体更好地成长,一切有利于评价客体发展的评价都应为我们所用。比如对评价结果不好的老师,不是采取或物质或精神的处罚措施,而是采取措施或让他们走出去进修提高,或由专家教师传、帮和带。对评价结果不好的学生,不是对其冷眼相看而是帮助其分析落后原因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其迎头赶上。素质教育是一场持久战,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要求教育评价发挥其决策功能,使素质教育的发展更科学更有实效。

5.教育评价的结果应采用体现人为关怀的反馈方式进行反馈

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所以,教育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育双方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育双方根据评价结果可以确定已取得的成绩、尚存在的问题,从而既鼓舞了斗志又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应试教育中,反馈给学生的评价结果是“一锤定音”,这样的反馈会让学生处于僵化状态,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知道,发展的社会是由发展的人推动的,变化是永恒的主题。素质教育理念下的教育评价结果的反馈应以注重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为主,采用体现人文关怀的个性化方式,全面发挥教育评价的整体功能。以对学生的评价为例:在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时,应充分发挥教育者的职能,注意结合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目的,不将当前的评价结果看作是静态的,而是以发展的眼光为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让学生明白“当前结果”只是发展的一个时段,是发展的必然,通过教育者的引领,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走过“最近发展区”,到达一个新的发展区域。

参考文献

[1]张天宝,王攀峰.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现状及基本走向[J].江西教育科研,2001.6.

[2]陈玉琨,李如海.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1.

[3]刘尧.论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J].教育研究,2001.6.

教育评价体系 第6篇

关键词:高校绩效,企业绩效,评价,差异

高等院校的经济效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一致的, 都是对投入产出的对比关系进行反映。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 在许多方面与营利企业相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两者都是同一经济体系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都使用相似的资源实现各自的目标。

第二, 两者都要努力取得有限的资源, 并将其转化为各自的产品和服务。

第三, 两者的财务管理过程基本相同, 它们必须有管理信息系统, 会计系统是其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一信息系统是为了使管理者能及时得到相关的信息, 以用于计划、指导、控制和评价有限资源。

第四, 因为它们的资源相对不足, 成本分析和其他控制以及评估技术必不可少, 目的是保证资源被经济、有效地利用。

但是两者由于服务的目的、产品的本质、评价的内容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所以要认清两者的根本区别, 以正确地为两者的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 为相关利益人提供会计信息。笔者将高校财务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区别加以分析, 为正确反映高校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一、业绩评价的主体不同

(一) 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主体

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主体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和获益者, 包括国家、地方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及其他分析者。国家出于宏观管理的需要, 同时作为最大的教育资源的负担者, 是高等院校财务绩效的主要考核者。它进行考核的目的, 是对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分配及分配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监督高校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效果等方面。地方政府分析的目的, 在于评价教育资源的使用效果及教育人才的培养方向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企业分析者分析的目的在于对收益进行评价, 债权人以利息的形式获得收益, 因而分析的重点是高等院校的偿债能力;高校管理者分析的重点是高校整体发展是否属于良性循环, 目的是提高未来资产的使用效率。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客观要求建立健全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机制, 协调各评价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减少和避免各评价主体之间的摩擦与冲突, 使各绩效评价主体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二) 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主体

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主体是以对企业及其相关利益主体的认识为基础的, 所有者既有权利、也有动力监督和激励经营者, 它是经营业绩的评价主体。大型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国民经济社会状况的影响, 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影响和控制, 企业之间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 使企业不仅仅是所有者的责任与权利, 而是成了职工、政府、社会共同组成关注的问题。

二、业绩评价的内容不同

(一) 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内容

绩效评价的依据就是指标。评价指标的选择要依据高等院校特性和高等教育的目标并按照系统设计的原则进行。高等院校有很多方面的特性, 并非评价指标越多越好, 也不是越少越好, 关键在于评价指标在评价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一般来说,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 要分为五大部分, 包括教学绩效指标、科研绩效指标、经费自筹能力指标、资产绩效指标、产业绩效指标。

1. 教学绩效指标。

包括专任教师与教职工人数的总数、生均事业支出、教育支出与事业支出的比重、学生生均设备费、教职工人均获经费额、教学活动收入年均增长率、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学校年度收支比。

2. 科研绩效指标。

科研绩效指标包括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收益率、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

3. 自筹能力指标。

自筹能力指标包括自筹基建经费占基建经费的比重、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

4. 资产绩效指标。

资产绩效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年增长率、仪器设备利用率、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资产创收率、学校融资收入占银行存款平均余额的比重、学校其他投资收益率。

5. 产业绩效指标。

产业绩效指标包括校办产业投资收益率、校办产业经营收益年增长率、校办产业资本金利用率、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

(二) 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内容

按照业绩评价的主体和目的的不同, 企业业绩评价可以分为四个内容。一是资源提供者对于经营业绩的评价;二是大众投资者对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的价值分析;三是政府部门进行的以企业所提供的税金、就业机会和职工的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贡献评价;四是经营者进行的内部管理业绩评价。

资金提供者是最明确的企业权益资本的投入者, 是价值增值资源的提供者, 他们评价的是经营者经营期间的相对业绩, 从而能对经营者作为代理人是否达到委托人的期望目标进行分析;大众投资者是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股票买卖或者筹划企业购并的人, 他们确定的是企业所拥有资源的规模、结构、质量以及各期经营成果影响的累计结果, 通过市场认可的企业绝对价值的相互比较, 做出购买、持有或抛售某一企业产权的决策。政府部门要对企业能否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是否有外部不经济行为等活动进行评价、监督和引导。内部管理业绩评价属于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

企业财务绩效的评价内容主要是分析获利能力、营利能力。获利能力是企业股东对自己所提供的资源收益率进行分析;营利能力是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取决于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的比较, 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经营单位、下级管理层的营利能力评价必然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经营效益。

三、业绩评价的功能不同

(一) 高校业绩评价的功能

1. 规范功能。

规范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规范评价的认识,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通过一系列指标, 对高校综合实力的评估;二是评价的内容要进行科学的界定;三是评价的程序和方法要规范, 结果才具有可比性。只有进行财务绩效的合理规范, 才能得出客观的评价。

2. 导向功能。

财务绩效评价要体现政府对高校科学发展的思想, 要体现经济发展对高校的客观要求。

3. 激励功能。

建立高校财务绩效的评价体系, 政府要奖励先进、鞭策落后, 提高高校的成就感。

4. 目标功能。

高校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要符合最终制定的目标, 一切工作的方法和手段要为目标报务。

(二) 企业业绩评价的功能

业绩评价的目的是衡量企业组织的目标完成情况, 以便采取措施实现目标。但是, 不同的业绩评价主体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有着不同的目的, 股东作为委托人, 对管理者经营业绩的评价既衡量投入资源的收益, 用以了解代理人是否为资产保值增值做的努力, 又是以评价结果作为确定经理人薪酬的依据, 从而实现对经营者实现约束和激励的功能。大众投资者利用业绩评价信息帮助自己进行投资决策, 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股票价格的高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评价有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经营者进行的内部管理评价, 有助于实现企业内部竞争,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四、组织的目标不同

营利组织的目标主要是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高校等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以年度为基础进行运转, 并筹集尽可能多的财务资源服务于社会。因而, 企业要为了所有者的利益而追求财富的增长, 高校则是为社会的利益而扩大其可得的财务资源。所以, 企业关注的是收入、净利润等经营成果, 而在高校等非营利组织, 财务关注的是财务资源的取得和运用情况, 包括营运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效率、预算情况和现金流量, 而不关注净收益和每股盈余。

五、经营成果的表现方式不同

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会计上表现为产品在市场上竞价出售后获得的收入和利润, 同时在市场上还以股价的形式表现;高校的经营成果无论是人才还是科研成果, 都难以体现在高校的财务报告中。具体地看, 高校提供的产品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高校提供的产品具有垄断性, 没有客观估计和评价这些产品价值的公开市场。

第二, 高校对提供产品收取的费用不像企业那样是通过供求关系定价的, 多数是通过行政指导定价的。

第三, 收取的使用费一般只能补偿一部分成本。

因此, 用量化的评价指标评价高校的经营成果比企业困难得多, 对高校的绩效评价只能是就其运行过程而非产出成果。

六、管理和控制的方式不同

企业作为非营利组织, 利润不仅是资金的重要来源, 也是吸引投资的基础,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 由于不强调收益性, 其投入资本和收入大体没有分别, 而且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来源获得财务资源, 所以, 营利企业提供消费者的商品或劳务, 如果没有创利, 就会被取消, 利润激励和利润衡量形成企业的自动分配和调节机制。但这种自动分配和调节机制并不适用于高等院校, 在很多情况下, 高等院校必须在没有盈利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它们的目标。因此, 评价高等院校的业绩和运营成果是很困难的, 它是非营利性的, 不要求有经营利润;利润评价既不是有效行为的指示器, 也不是自动管理器。

因此, 高校和企业在绩效评价时要注意两者的差异, 以便对其自身的绩效评价作出合理、准确的分析, 为各自的利益相关人, 提供准确的评价结果, 使绩效评价方法更好地为之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志艳.关于加强企业绩效考核的思考[J].经营与管理, 2006, (2) .

[2]白蔚秋.改进业绩评价系统.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4, (2) .

[3]唐翰, 罗炜, 唐元虎.企业整体绩效考评体系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0, (3) .

[4]纪咏梅.权变的业绩衡量-谈企业管理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J].中国财经大学学报, 2000, (11) .

[5]颜鲜明.浅议普通高校经费支出管理[J].工作研究, 2003, (2) .

[6]樊建文.强化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 2005, (6) .

[7]卢进, 元雪芬, 元海峰.建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 2005, (5) .

建立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机制 第7篇

过程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 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 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所以, 我们注重评价对象的层次性: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 重在引导他们创新, 引导他们勇于挑战教师, 挑战书本, 勇于超越自我。对于相对学困生, 则要千方百计抓住其闪光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 都要及时加以表扬。同时, 实行“弹性”要求, 在保底的前提下, 不作硬性规定。从而引导其参与到学习之中, 品尝学习的乐趣,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对于优等生, 因为学习成功率比较高, 自信心比较强, 评价他们的学习要求也比较高, 较为严格, 才能有利于促使他们不断进取, 不断超越, 当他们的学习确有创见时, 要给予热情的肯定, 甚至可以采用表彰科学家的做法, 就学生的某一创新解法以这个学生的名字命名。例如百分数应用题:“服装厂接到生产2000件衬衫的任务, 前3天完成了25%, 照这样计算, 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用多少天?”练习时大部分学生是在求出每天完成多少的前提下, 用方程或比例或算术解来解答这道题目。可我班智丽同学却提出只需3÷25%就可以了, 全班同学一致赞同把这种解法命名为“智丽解法”。这样用荣誉称号的办法, 可起激励创新的良好课堂氛围。学困生因为学习成功率较低, 自信心不足, 遇到困难容易退缩, 教师在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 答对及时肯定, 答错不妄加指责。

二、注重评价的时效性, 把握评价的时机

1.即时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讲解, 是教师复杂的思维活动的“精化”和“外显”。及时评价, 能及时唤起学生相应的复杂思维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重要反馈, 诸如答问、质疑、课内解题练习 (包括板演) 、作业等等要及时做出评价, 评定其好坏、正误, 及时向学生输出这些评价信息, 让学生尽快知晓自己见解的正确与否。这样做, 久而久之,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 有利于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

2.延迟评价。课堂中, 有时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可以对学生的答问采取冷处理———延迟评价, 给学生留下一点“时间空白”, 设置悬念, 后发启评。

例如:我在听“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堂课中, 教师在讲解例题并总结计算法则后, 有一位学生提出:“我把被除数化成整数, 在移动除数小数点的位置, 一样能算出结果来。”他举出实例并板演9.12÷3.8可以化成912÷380来计算。面临这种情况, 这位教师先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 不迷信课本, 不迷信老师, 应该称道。教师采用延迟评价, 让全班学生用两种不同的算法算一算91.2÷0.38, 并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就发现, 把被除数化成整数, 而除数仍然是小数。比较之下, 课本的法则适用的范围广, 更具科学性。听到这里, 我由衷赞叹这位老师的高明: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及时肯定, 妥善保护了学生再创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动手计算, 进行讨论, 教师加以点拨, 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把握好评价的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时应注重评价主体多样化和内容的多元化, 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

(一)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基于我校的做法, 通常采用如下五个方式, 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等形式, 有效地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1.师评生, 激发学生乐学。在学生的心目当中, 老师的评价具有权威性, 对于学生来说, 他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 一旦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评价之后, 内驱力往往成倍地激增。因而,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面向学生个体, 有针对性地从学生的学习的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思维方法、创新意识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适时、正面、积极的评价。

2.生评师, 增强学生自信。学生挑战老师, 师生一起活动, 多项交流, 评价, 体现了平等、民主、自由、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同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3.生评生, 学生互学的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参与评价学生,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

4.家长评价,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家长评价也是评价体系中必不可少的, 因为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有时学生的作业也可请家长写上评语。

5.自我评价, 让学生自我完善。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 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如果仅凭某次测验或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不科学, 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学生的行为。所以, 我们多方面收集学生信息, 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 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进程, 给予他们正面、及时、肯定、综合的评价。

1.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包括学生的数学成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方面内容。把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放在一定的数学情景中进行。通过数学活动, 评价可以获得更为翔实的信息。

2.注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评价。在评价中注重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强调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 侧重于成绩和素质的增值, 而不是简单的分等排序。在这种多元的评价中, 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悦纳自己, 拥有自信。

四、关注评价主体的发展性, 发挥评价的功能

1. 数学日记, 记录学习。

数学日记不仅可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用于评价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日记的方式, 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 可以像和自己说话一样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惑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新课程数学教学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 而写数学日记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维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数学日记还可以帮助学生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也有助于数学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能力。刚开始, 我让学生写数学日记, 学生感到莫名其妙, 十分困难。于是, 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数学日记的格式, 规定一些写的内容, 打印后分发给学生。下面就是我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日记的一种格式。

学生按这种格式写“数学日记”越写越会写, 有的学生都能写到三四百字, 成为一篇“数学学习自我评价小报告”。教师也能从检查学生的“数学日记”中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改进教学, 实施因材施教。越写越对每一单元的数学学习目标更明确, 学习积极性更高, 信心更足。

2. 成长记录袋, 记录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都留下成长进步的足迹, 使每位学生都获得自信是我们设置“成长记录袋”的宗旨。“提倡纵向比较, 拒绝横向比较”是我们操作“成长记录袋”的原则。在“成长记录袋”里只存个人前后发展变化的信息资料。既有学生自主选择的, 也有与老师共同确定的, 主要包括自己的成长手册, 研究性活动记录、最满意的作业、数学日记、最成功的一次数学成绩等内容。

通过几年来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的探索与研究, 我们欣慰地看到了学生的变化:不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多少, 他们对数学的热爱程度普遍提高了, 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 我们教师也体会到:数学学习评价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一定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 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还将进一步充实、修改、完善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 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使评价更好地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摘要:针对当前很多教师在数学课堂评价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结合我校目前正在实施的小学数学学习评价的课题研究, 笔者试着从评价对象的层次性、评价的时效性、评价的多样性、评价的发展性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的探索, 旨在为了在课堂中把好数学评价关, 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

教育评价体系 第8篇

关键词:企业伦理,评价体系

什么是企业伦理?企业伦理是指在企业活动中处理其与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善恶价值取向及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时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基础, 是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公众及企业自身对企业伦理问题的日益重视主要源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种种丑行, 如行贿受贿、财务报告弄虚作假、窃取商业机密等。企业的非伦理行为, 不仅腐蚀了社会风气, 而且破坏了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长期绩效。因此, 基于社会公众的压力和自我生存的需要, 企业伦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重视。

关于企业伦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伦理评价指标体系核心。企业伦理能力是指企业在管理、经营以及其他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企业整体伦理水平。既包括形成企业伦理能力的各种资源、机制, 也包括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中独特的伦理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高层次。同时, 企业伦理能力不是几项伦理规范的简单组合, 而是分布在企业各个层次、各个业务单元、各个员工中的伦理能力要素的有效整合。企业伦理能力指数是对构成企业伦理能力的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而得出的综合测评结果, 即对企业伦理能力的全面、系统的概括。通过对企业伦理能力指数的测评, 可以清晰地看到企业伦理能力的优势和不足,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因此, 测评体系的设计指标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揭示企业伦理能力的结构体系。

企业伦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企业内部伦理能力、企业外部伦理能力和企业伦理建设能力。其中企业内部伦理能力又可分为领导伦理、员工忠诚度和共同价值体系;企业外部伦理能力分为顾客忠诚度、融资信度、供销稳定度、同行联系度和社会美誉度;企业伦理建设能力分为伦理构建能力和伦理执行能力。

中国企业伦理现状。中国企业在20多年的经济转型中一方面带来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 另一方面也制造了伦理缺失的许多尴尬, 如诚信缺失、环境污染、虚假广告、农民工的权利受到侵害、家族企业文化缺失, 甚至某些名牌企业也出现了道德失范问题。这些企业道德缺失问题严重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规范、法制环境的营造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伦理缺失破坏了公平竞争、平等互利的游戏规则, 使企业难以获得竞争优势, 从而陷入经营困境, 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 使企业难以形成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效结合, 难以形成内在的凝聚力。此外, 伦理缺失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 如动摇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淡化了人们的道德意识;造成环境污染, 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败坏了社会风气, 增加了道德风险;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 也影响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如何应对中国市场企业伦理的缺失:

1、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增强立法和执法的公正性。

企业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会对企业行为形成强约束, 并逐渐升华为企业的道德选择, 从而有效地抑制企业的伦理缺失, 提升企业伦理水平, 并促使企业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伦理。另外, 增强立法和执法的公正性。加强对立法公正意识的培养, 有针对性地制定和修改相应的法律, 确实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性。

2、完善政治经济体制,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1) 是完善政治经济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政企要分开, 政府不要直接参与或干涉企业经营, 增加企业负担, 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2) 是政府建立全国性的、公开的、综合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提供各类企业的各种信息, 使得交易主体快速准确获取有关对方的信息, 构筑社会公众监督系统, 迫使各主体加强其自身的“自律行为”, 强化企业伦理意识, 从而使企业主动进行伦理经营。 (3) 是政府加强道德教育和宣传, 并将对道德观念、道德意识的宣传和教育贯穿在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教育实践过程中, 从而提升全社会, 包括企业的伦理水平。

3、建立社会监督机制, 约束企业行为。

环境监督是检验企业是否履行道德义务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此外, 一个企业成功的真正标准是看这个企业能否长期生存下去。真正持久的企业通常都有一个简单的目标, 就是让他的客户群满意。消费者是评价企业行为是否道德、抵制道德失范行为的重要力量。

4、加强企业内部伦理建设。

(1) 企业内部管理应该制度化。把企业伦理的准则规范化, 形成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 则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制度可以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工作规范、工作态度、责任的具体要求, 便于把握和执行,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加强企业伦理教育及培训。加强员工的企业伦理教育, 通过有关企业伦理的培训, 提高伦理的敏感度。 (3) 设置伦理机构, 配备专门的负责人———伦理主管。企业伦理对企业非常重要, 企业在其经营运作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和活动都涉及伦理问题, 因此企业有必要设置伦理机构, 并且同时配备专门的负责人处理企业发生的各种伦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夏绪海.《论企业伦理的理论依据——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经济纵横》.2007年.

[2]、高樱《.企业伦理观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华金秋, 华金科.《论强化企业伦理管理的途径》.《商业经济研究》2007年

[4]、孔亚琴, 许建飞.《基于灰色聚类的企业伦理能力评价研究》.《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5]、顾文涛, 韩玉启, 郭百钢.《企业伦理能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模型》.《统计与决策》2005年

教育评价体系 第9篇

在普通本科院校, 语文是公共基础课程。 对它进行改革展开研究的时间较早, 因此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笔者将其与外语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后, 有选择性地将一部分运用到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中, 其中包括:

一、根据对课程认知的革新, 选择考核内容

对于课程的认知和定位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前提, 当我们谈及普通高校对语文课程的定位时, 两种认知倾向被普遍接受:

1.重点强调课程的学科性, 突出知识的传授与讲解;

2.将重点放在课程的 “工具性” 与 “ 实用性” 上, 单纯地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和实训。

这两种认知均不全面, 如果不与职业教育结合而一味地强调学科教学, 将无法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但如若只是单纯地强调培养实用技能, 并将语文课程简单的工具化, 则无法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 改革后的语文课程在结合社会对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了其人文功能。 这样的改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即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知识及文化素养的同时, 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改革后的语文课程体现出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实用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对课程的认知发生变化之后, 对其课程考核的内容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即多元化、综合性的调整。 诸多普通高校还将考核的内容进行了模块化, 将总体课程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 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知识属于基础模块, 职业模块侧重于服务学生对其专业的学习, 学生的“终身发展”则倚重于拓展模块。 对于基础模块的考核内容, 以课程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学经典作品为主, 题型一般设计为客观题。 如此改革便于传承文化,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职业模块的考核内容, 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挂钩, 如科技、建筑、工商、旅游等, 题型一般设计为综合应用题, 亦可将重点放在考评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上。 这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拓展模块的考核内容则是凸显对学生实际应用、创新创业等职业综合能力的考评, 如考核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 各类型职业技能大赛等的相关情况。 借鉴对语文课程认知的革新, 普通高校对于外语课程的认知应突出课程的学科性, 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 同时将重点放在课程的“工具性”与“实用性”, 强化其外语的“应用”能力入手进行改革。 要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外语课程同样应结合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充分发挥外语课程的人文教育内涵, 即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文化知识, 同时要服务于学生的专业学习,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关于外语课程的定位, 就可以将其简单地总结为类似的三个模块———“外语模块”、“专业模块”与“现代化技能模块”。 其中外语模块指语言知识所涉及的基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发展专业及技能的基础;专业模块是指将语言应用到具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场景中, 如运用在对外贸易、跨国企业、国际旅游、国际酒店、国际空乘、翻译、教育等行业的实践能力, 以及通过对语言及专业知识的学习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 它是构成现代化综合技能的必要条件。 现代化技能模块则是突出学生的实习实训、实际应用、创新创业等现代化职业的综合能力。改革前的外语课程考核内容过于依赖教材, 始终是为考试而考试, 导致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考试重点有所失衡, 没有将重点放在考查学生的整体语言运用能力上, 没有体现出多元化, 并且缺乏综合性。 对外语课程的认知发生转变之后, 我们同样可以参照语文课程考核的基本内容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外语模块的考核内容由教材所涉及的有关语音、语法、词汇相关的内容组成, 形式多可以设计为客观题;专业模块的考核内容则涉及学生所选专业方向的实际案例构成主观分析题, 或是考查学生取得资格从业证书的情况, 如:外贸跟单员证、报关员资格证、翻译证、导游证、空乘资格证等;现代化技能模块考核内容则是凸显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实际应用、创新创业等职业综合能力的考评, 如考评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各类型外语、职业技能大赛等的情况。

二、根据课程考核内容的调整, 更新考核观念

考核观念的转变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基本要素。现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将学科教学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既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又提高大学生母语的应用能力及人文素质。 改革前语文课程考核大都是一考定音、终考定音, 即一纸期末试卷就决定学生的总体成绩, 有的院校至多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70%, 更有院校不将平时成绩纳入最终的考核成绩中。 这种考核观念根本没有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 继而无法有效地达到课程教学目的。 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与欣赏、表达、写作、思辨能力息息相关, 这些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平时表现中, 所以想要通过考核的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职业技能及母语应用能力, 就必须改革考核观念, 即树立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考核评价观念。 不但要加大平时各种测试的力度、频度, 而且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普通院校对语文课程考核观念的改革可以概括为:发展化和过程性的考核观念。 所谓发展化, 是指根据具体的教学安排和进度在一个学期内进行多次考核, 考核的项目可以是小测试、学生课堂展示、小组合作等, 亦可以是学生参加实习实践、 创新创业项目及各类型比赛的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这样, 学生的平时成绩所呈现出来的趋势就是不断发展的。 所谓过程性, 是指原来语文课程考核基本都是期末的一纸试卷, 无法客观、全面地体现学生阶段性、过程性所取得的成绩, 也无法体现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循序渐进的提升。 因此, 考核的形式可以从期末试卷转换为平时的口试、答辩、实践操作、撰写专题报告并进行课堂展示, 提交合格作品、作业、学术论文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鉴于此, 普通高校对于外语课程考核的观念应以体现考核的“发展化、过程性”为切入点, 首先将课程考核划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部分, 并将“过程性评价”的比重提升至占总评价的50%甚至更高, 体现其过程性。 然后通过对过程评估考核的各项内容进行量化打分体现其发展化。

主要包括:

1.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成绩 ( 如出勤、 作业、 讨论、 展示等) ;

2.课外活动成绩 (如参加校内外实习实践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的次数与表现、校内外外语、专业竞赛的成绩等) ;

3.以外语能力水平考试, 学习期间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等情况, 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评定。

如此改革不但有利于加强学习过程控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可以反馈学生自学能力, 以及各项成绩的发展趋势。

三、根据课程考核观念的转变, 改革评价方式

推行多种形式的成绩评价方式, 是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重点。 目前语文课程与外语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基本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期末成绩给予学生评价。 这样就无法把学生过程性考核如参加校企实习实训, 参加创新创业项目, 参加各类型比赛的成绩客观、有机地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和成就进行全面的评价。 而《决定》中则涉及提倡普通院校围绕新兴产业技术改造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 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 如此, 拓宽评价渠道, 建立多方参与化、全面性的主体评价机制成为改革的重点。 改革后的语文及外语课程应是主考教师评定、企业, 行业专家评定、辅导员评定、学生自评、互评、资格证书兑换学分等的结合。 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 让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学生的实习实践评价, 可以深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社会、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让校内外同行参与, 可以促进任课教师与校内外同行在教学、考核内容上的交流, 取长补短。 将学生转变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 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如此多方参与化、全面的评价机制一改往日任课教师“一支笔”、“一言堂”的评价方式, 为实现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借鉴语文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经验, 笔者对外语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合语文课程及外语课程各自的特点, 参照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进行研究论述, 旨在构建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 市场、职业需求为目标, 现代化技能实践为主体, 集多元化、综合性、发展化、过程性及多方参与化、全面性于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弼成.高等教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黄霞.大学语文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4]杨锐.弹性学习制度下大学语文类课程的教学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8.

教育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分析 第10篇

关键词:体系 语言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79-01

近年来,国内各大高校在教材建设及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唯独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相对要滞后。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学校的考试只是单纯的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而对于成绩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影响,探讨的人不是很多。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成绩评价制度的改善所带来的好处。本文通过考察西方的成绩评价体系,重新来审视我国多年来的传统学生成绩评体系,对提高日语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指示作用。

1 国内外成绩评价体系

1.1 国外高校成绩评价体系

如今的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主要分为课内与课外,笔头与口头,理论与实践。主要有:课堂的出席、平时的小测试、问题案例、小论文、课外作业、三次阶段性的考试一级期末考试等组成。而且根据各学科的性质、类型的不同:成绩评定的标准和权重也有各自的标准。

(1)课外作业5次的成绩将占总成绩的15%,相当于一次班级的小测试。课外作业的布置包括4~5个简答,问题是开放式的。因此做好每一次的课外作业都是非常重要的。(2)课堂的出席占总成绩的10%。课堂上的互动问题,通过视频评估打分,占总分的10%。(3)课堂小测试 占总成绩的45%。(4)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一旦学生要是错过期末考试,所有成绩、课外作业成绩、考试等的评价都将为C。

1.2 国内高校成绩评价体系

国内高校的成绩评价体系依然保留着最原始的30%、70%模式来进行评价。所谓三七开就是指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为3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10%,平时小测试20%。这种评价体系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讲,大部分教师对这30%的成绩评价都会高于实际的表现程度。除了10%的出勤率是固定的以外,能够体现学生平时成绩的仅仅只有这20%,而且这20%的成绩水分一般也会比较大,有些教师仅仅是通过平时上课对这名学生的印象来评定这20%的分数。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平时的成绩根本不能体现在最后的总成绩中,学生大量的投入都得不到体现,所以出现了目前所有高校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拼命的去追求占有70%的那部分期末考试成绩。

2 成绩评价体系对教学的影响

2.1 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当教师提出问题时,鼓励学生思考并围绕基本概念设计学习活动,学生会通过这些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意义。通过平时课堂上的提问及小测验和课外作业的布置,都会比单一的期末考试更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内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教师不能给学生灌输技能,学生通过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学习者在把握学习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学习情景、学习条件、个人学习的特点等因素,自觉主动地选择学习方法,组织调控学习活动,最终表现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要靠后天的培养的一自主学习既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态度和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多年来的在有效的过程中学习和习得来的,与有效的成绩评定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2 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影响

通过以上理论及对美国高校的成绩考核方式的探讨,我们发现以下几点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都起着极大的作用。

(1)个性化学习与个体的成长与进步。

在教学理念中教学过程是强调怎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教师会秉承这样的一种理念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与进步,学生也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和认知到自己一点点的进步,信心也会得到极大地鼓舞,在学习中得到满足,从而更加的热爱学习。

(2)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的基础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如果学生懂得了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知识,可以使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的提高,也就具备了迎接未来的挑战的能力。

(3)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积累。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在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要求学生在不断的大量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发表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样做不但能让学生大量丰富自己的理论依据,又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相互学习。国外的教学大纲中,他们都对学生的阅读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对学生自身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3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日语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与改革

日语是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二外特色课程。2011—2012学年度开始,日语教学部的老师们探论研究对日语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在借鉴美国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加大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三七开变成五五开,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意识到只要通过平时不断的努力学习,才能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績,而不是单单考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定胜负。

其次,期末考试也由原来的随堂考试改为现在的利用学校BB平台通过题库随机选取的方式进行机考。这一改革解决了由于考试时间不统一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考试变得规范化,系统化。这一改革也大大提高了考试的透明性和公正性。在学生当中也引起了较好的反响。而且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随时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进行练习。日语教学部的老师还在考试题库的基础上积极建设练习题库,让学生在课堂外也可以通过学校的BB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日语教学部的成绩评价体系改革充分的发挥了过程性成绩评定的导向作用,实现了科目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和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

4 结语

科学、严谨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造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影响。这些为将来我们成绩评价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有效的促进学习过程的动态成绩评价体系必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保障体系的重要一步,最终将会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为各大高校所用。

参考文献

教育评价体系 第11篇

一、大型综合医院系统构成特性

(一) 复杂性

1.除各基本医疗单元有不同的功能需求外, 由于各院规模不同、定位不同、特色不同, 导致的医疗单元的建筑布局、动线、水、电、空调通风、医用气体、医用电离辐射防护、感染控制等技术要求千差万别;

2.必须根据医疗系统、单元的紧急度、关联度、洁污度及预定管理模式, 对功能进行严谨划分, 确定各医疗系统在平面、竖向的关系, 通过多核心、多层次, 具有内在逻辑秩序的公共空间, 创建实用的功能性整体;

3.大型综合医院的给水排水、消防设施、污水污物处理、通风空调、电气、智能化系统、医疗相关的信息系统、医用气体系统、物流传输系统, 均有严格的、复杂的需求。

(二) 动态性

医疗需求量的增长、病谱改变、医疗技术装备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新、医学模式、医院管理模式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 决定了医院系统特有的发展性, 决定了医院建筑空间的应变性, 现代综合医院设计应具备:

1.医院建筑空间的拓展性——量的增长, 在建筑面积增加的情况下, 应能适应医院形态的变化, 不能破坏原来流线, 更不能变得凌乱不堪;

2.医院建筑空间的灵活性——品质的提高、秩序的合理, 在不增加建筑面积的情况下, 通过空间的内部调整、重组、改造得到解决。

(三) 现行规范的滞后性

1.医院功能要求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了规范制定的周期;

2.高尖端科技发展迅猛,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反映迅速, 现行设计规范的制定无法适应其变化的速度, 规范要求远远滞后。如PET/CT中的分区、气体室的位置, 分子筛制氧机房的位置要求等。设计应遵循:有国家标准的, 以国家标准为依据;无国家标准的, 可参考相近国标或国际推荐标准;没有国际标准的, 可以以企业标准为参考, 经用户、厂家协商, 经专家组协调, 形成协议标准。

二、大型综合医院设计体系

大型综合医院建筑创作, 是多学科知识、多工种的配合、优化与综合, 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循序渐进、有机联系的、复杂系统的协调集合体, 其体系构成可用一个同心圆来表述, (见图1) 。

(一) 影响创作最重要的因素

1.功能。即主要构成部分的门诊部、急诊部、医技部、住院部及内部医疗单元、保障系统的功能及空间组合方式;

2.医院规模、定位及管理模式。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医院特色、经济势力的差异及医院决策者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造成了医院建筑不是一个标准, 一个等级。如:诊疗及非诊疗公共空间的可视、不可视环境为经济的, 舒适的, 部分舒适的, 还是豪华的;超声、X射线机、功能检查、药房、检验、介入诊疗使用频度高的医技项目等, 以及门诊、急诊、病房是合设, 还是专设;大型医技设备种类及数量;医院信息系统的规模、使用范围、深度, 分、子系是统一实施, 还是分期实施。它们构成了同心圆的第一层, 也是最核心的一层。

(二) 医疗工艺设计

对医院规模、管理模式、定位、医疗功能、医疗相关专业系统、医疗保障系统进行整合, 以患者为主体, 以医疗活动及预定管理模式为基点, 以防止院内交叉感染为基本原则, 进行科学的程序设计, 明确提出建筑空间容量及组合形式、流线、水尤其是热水系统、医用水系统、强电系统、智能化系统、医院信息化系统、空调通风、空气净化、医用气体、物流、医用电离辐射防护、感染控制等技术要求。它们构成了同心圆的第二层, 是各专业设计的依据。

(三) 大型综合医院的组成及设计目标

第三层是集设计者智慧、创造力、设计意识、能力的综合体现。设计者应密切协作, 以工艺设计为限定条件, 以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为依据, 变约束条件为逻辑创造哲理, 变冲突因素为和谐机制, 创作出让时代骄傲的医疗建筑。大型综合医院的组成、主要使用者、特性及设计目标如下:

心理、视觉因素, 可持续发展、节能、生态观应贯穿设计始终。

1.逻辑性。即根据医疗系统 (单元) 间关联度、紧急度、洁污度、流程及人的行为特性——私密性、领域性、识别性的原则, 组合空间关系。

2.简单、明了、直接的原则。大型综合医院建筑面积巨大, 就1500床而言, 其建筑面积一般在14~18万m2间;系统复杂, 科室繁多。一般地区级临床科室50多个, 每个科室既有门诊又有病房, 医技20多个科室且有二级科室, 省级以上医院科室更多。面积的巨大、科室的零乱, 导致患者迷失在建筑里无所适从, 因而为患者提供确定的、易识别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

空间形体的简单、有规律是易于识别的首要条件, 一般先找大目标, 如门诊、医技、住院, 然后再找中目标即科室, 互有关联的科室相邻布置, 无误后再找诊察室、病室。

物业管理及维护简单。如急诊系统、病房系统24小时运行, 门诊系统8小时运行, 空间组合应能方便封闭。作为医院安全运行支持系统的水、电、通风、气体等系统庞大、复杂、设备繁多、分散, 对日常管理和持续维护的能力要求高;

智能化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消防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的管理多为各院的软肋, 所以应选用使用方便、可靠性高、运行调节简单的系统及产品。尤其是空调通风专业, 空调通风是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空调通风系统按运行时间、空气环境类别划分。除Ⅰ类、Ⅱ类环境及特殊防护要求的如PET/CT的回旋加速器间, 放、化室质控间, 核医学科控制区的制备、生产、分装、标记实验室、核素储存间、放射性废物储存区, 直线加速器室外, 应尽量避免采用机械通风、排烟、空调、人工照明技术营造的第二自然环境。特别是儿科隔离诊察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的呼吸道诊室、检查室、病房, 呼吸科诊室、病房, 皮肤、耳鼻喉、妇科的激光治疗室, 内窥镜中心的清洗、消毒间, 检验、病理科的各种验体、标本整理、制片、切片、解剖室, 后勤保障部的太平间、洗衣部的洗涤、烘干区等其他产生污染因子及不良气味的房间。

3.安全性。医疗环境安全涉及医院内所有系统, 与图1的各个专业密切相关, 应将保证与实现整个环境与体系的安全、有效、可靠渗透到整个规划设计中。

防止与降低院内感染是医院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从医院总体规划开始, 就要考虑功能分区, 设计合理的清洁与污物路线, 安排好不同路线的出入口, 做到洁污分区, 洁污分流, 如:门诊、急诊、医技、住院应布置在日照、环境条件优越的部位;

供门诊、急诊患者、入院探视出入口位置应明显, 其中门诊、急诊、住院患者流线应分开, 探视流线应以最短捷的路线直达住院楼出入口, 不得穿越门、急诊或其他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核医学科应布置在医疗区的下风向, 并应有单独的出入口;

污染服务区如洗衣部、太平间、锅炉房等应设在用地边远地带, 污物尸体出口应远离医疗区, 其流线与其他流线应绝对分开;

医疗功能单元内需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科室有:洁净手术部、门急诊手术部、重症监护、新生儿监护、产房、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中心、骨髓移植病房、核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生物安全实验室、血库、中心检验、病理、消毒供应部、洗衣部等分区合理, 容量适度。

4.效率与秩序。越大型的综合医疗机构, 人流、物流越复杂, 而秩序、效率就越重要。必须对各种人流、物流细分, 从平面和剖面上形成不同的路径, 各行其道, 组织水平与垂直交通系统及枢纽以保证各种流线的畅通、有序、不交叉。人流高密度集中的非诊疗公共空间如中厅、挂号、收费、门诊药房、病员候诊、家属等候, 特别是全院共用的医技候诊等空间, 人流聚集量应明显低于计算允许量, 并应有高品质的空间形态, 避免患者紧张、焦虑, 进而影响工作人员情绪, 影响到医护质量。

5.心理、视觉因素。现代医院要帮助患者尽可能完美地恢复其技能和创造力, 除了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服务外, 创造美的空间与形式, 使患者通过各种医疗活动体验与感受, 获得有尊严、安全、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环境, 这是设计师的最高责任与追求。因病情、年龄的差异, 患者需求的重点、表现、强度、环境评价也有较大的差异。

对于病房手术室, 门、急诊手术室, 抢救室, 重症监护病房ICU、CCU等治疗危重患者的区域, 其空间容量应适度、整洁明亮、设备摆放应方便操作。尤其住院手术部中的骨科、脊椎外科、神经外科、心外科、介入诊疗等 (有X射线机、术中CT、术中MR、导航设备、体外循环机等) 特大型手术间, 应予以特别关注。ICU处于清醒状态或传染的患者应住单人间, 减轻患者的恐惧感, 防止交叉感染。

对于无生命危险、中等护理、康复的普通患者, 在生命无忧的情况下, 应满足安全、私密、方便探视等需求。需暴露身体隐秘部位的时间和空间, 如妇产科、皮肤科诊查室、检查室, 应严格控制无关人员进入, 杜绝视听干扰。普通护理单元 (病房) , 应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日照, 以1~3人的小病室为主, 均设卫生间, 有条件可设患者活动室、茶室、咖啡厅、餐厅等。

对于儿童来说, 幼儿天性好动贪玩, 害怕打针吃药, 住院治疗不但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自由, 陌生环境更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忧伤, 与家人的隔离对幼儿来说比疾病本身更有害。儿童医疗环境应采用儿童喜欢的、能激发欢乐情绪的童话设计, 应寓医于乐, 应考虑父母陪护住院, 并考虑相关设施, 如可将病床加宽。

产科、牙科、健康中心, 他们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患者, 安全、舒适、愉悦、私密、尊严、方便、美的追求, 应贯穿整个医疗区域。

大型综合医院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 往往担负着医、教、研、防、保健等诸多职能, 作为使用主体的医务人员, 肩负重大责任, 只有为这些高强度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安全的、科学的、舒适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 才能保证与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6.节能生态观。大型综合医院能耗高, 运营费用高昂, 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 应避免滥耗能源, 滥用拥有技术, 尽量减少后期物业、运营成本。节能、生态观涉及众多技术领域, 从总体布局、建筑形体、围护结构、构造技术到设备系统及其运行管理, 无不涉及。然而, 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总平面、平面、剖面 (空间组合应遵循气候的原则, 考虑利用自然通风、采光、排烟、排湿、排污染因子) 及空调通风系统的合理分区, 应根据空气环境类别 (空气菌落数) , 空气洁净度级别、运行时间划分系统。应遵循人工环境自然属性的原则, 即全方位、立体化精心设计室内外环境, 将自然景观引入到建筑中, 与建筑物相互渗透, 使建筑环境空间注入生命力, 充满生机, 让人们得到更多的快乐与健康。

三、大型综合医院设计评价体系

医院建筑是文化、高科技的物质聚集体, 其设计必须考虑各医疗单元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患者特性。节能等技术的研究, 必须从整个医院安全运作效率上考虑。然而由于各院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同, 及视觉艺术的无法测定性、复杂工程的难度量性, 很难有一个适合各院的、统一的评价体系, 笔者总结出一般综合医院带有共性内容的评价体系与读者分享 (详见46页) 。

参考文献

[1]2004北京医院建筑设计及装备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雷春浓.高层建筑设计手册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二次备课实现高效课堂下一篇:苦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