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科建设范文

2024-05-24

信息学科建设范文(精选12篇)

信息学科建设 第1篇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运用和升值, 是高校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课题。高校信息化建设就是以数字化信息为依托, 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支持学校教学和管理, 实现高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等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应用, 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和利用。

1 高校信息化建设简介

1.1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构成

高校信息化建设由以下五个部分构成:

(1) 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是信息流动的物理平台, 网络基础设施为信息流动提供物理保障。

(2) 网络基本服务。网络基本服务是信息流动的软件基础, 向用户提供身份认证、网络安全、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服务。

(3) 应用支撑系统。应用支撑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持系统, 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和数字图书馆。

(4) 信息服务系统。用以满足校内外各类用户多种信息查询的需要, 是用户的主要使用界面, 包括办公信息、教务信息、校内新闻、办公电话等各类服务信息。

(5) 个性化门户。这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总入口, 为各类用户提供与其身份相对应的信息与服务。

1.2 URP大学资源计划信息系统思想

URP (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 思想是受ERP的启发而产生, URP是高校信息系统的总集成, 它从全局的高度分析大学的内部关系, 并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 提供平台与接口规范, 将各种信息系统以松散耦合的方式集成起来, 以统一的形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将“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系统、个性化门户”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数字化校园的核心, 即URP的概念。此外, 还将URP总结为“1个基础平台, N个应用系统和1个门户”, 如图1所示。

2 高校信息门户现状与解决思路

2.1 高校信息门户现状

近些年,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站作为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强大载体, 已经被各大高校充分利用起来。高校门户网站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一种新的高校管理平台构架, 高校门户网站应该是一个内容健康、界面明快、富有时代感, 具有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的宣传载体。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大部分高校的信息门户网站存在下述诸多不足。

(1) 内容堆砌, 风格混乱

浏览目前众多高校网站, 发现普遍存在内容枯燥贫乏、形式呆板、模式雷同、缺乏吸引力等问题, 往往同一页面内各种元素拼凑堆砌、零散混乱, 不仅缺少相互呼应和一致性, 而且由于滥用多媒体素材, 导致出现网站响应速度过慢, 甚至用户无法打开的问题;在页面与页面之间, 特别是一级和二级页面之间, 色彩、版式、文字等网页风格大相径庭, 页面间联系不够紧密, 没有形成统一的整站形象等。

(2) 功能单一, 缺乏互动

作为信息管理和交换的网络平台, 高校网站在高等院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服务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广大教师和学生。然而, 大多数高校门户网站下设栏目皆为诸如学院概况、学科设置、专家教授等常规简介, 虽名目不一, 但大同小异, 显得形式单一, 内容单薄, 更重要的是缺乏交互功能, 网站对他们来说仅仅是作为宣传自己的“广告牌”和“形象窗口”, 远远没有发挥出网络作为信息交流与互动阵地的强大作用。

(3) 管理滞后, 安全堪忧

很多高校建网站时兴师动众, 网站制作好后就万事大吉, 根本不更新维护, 久而久之, 网站就失去了吸引力, 并同时带来许多安全隐患。高校网站内一些内部信息往往要求在绝对安全的网络环境中存储和传递;然而, 很多高校网站由于忽视网络安全技术, 疏于网站的维护和管理, 致使文件破坏、数据库受损甚至服务器瘫痪等情况的出现。管理和安全上的漏洞影响了网站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削弱了网站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功能, 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高校的形象。

2.2 高校门户网站现状对策

(1) 风格的定位与统一

网页的设计首先要考虑风格的定位, 要根据行业性质或主题内容决定其风格。高等院校是从事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机构, 在传承科学与文化、弘扬文化传统、引领社会的科学与文化发展、推动科学文化建设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 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因此, 高校网页设计不能光是把各种东西放上去能看就行, 这是远远不够的, 要考虑如何让读者能更多地和更有效率地接受利用网页上的信息, 并通过这种信息的传递实现教育的功能, 这样才能促进网站的发展。高校的网页设计风格应体现高校的社会性质、办学特色、校园风貌以及校园文化, 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和形象, 才能得到浏览者的深度认同。

高校的门户网站会有诸多网页, 因此保持风格的统一相当重要。网页上所有的图像、文字, 包括色彩、版面编排、字体、标题等页面元素, 要统一风格, 让风格定位贯穿全站。保持风格的统一, 既能强化风格定位所带来的作用, 又能方面用户浏览。

(2) 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任何设计都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高校信息门户要传递的信息, 是构成网页设计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 更是网页设计存在的基础, 被称为“设计的灵魂”;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表现方式。网页设计的内容就是指高校信息门户的主题、形象、题材等要素的总和, 形式就是它的结构、风格或设计语言等表现方式。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一个优秀的高校信息门户的网页设计, 是形式对内容的完美表现, 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3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解决思路

高校信息化网络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在微观层面的具体展现, 其核心就是组建并发展数字化校园, 全方位创造一个数字网络环境, 从而在新环境中建构现代教育模式, 开发信息教育资源, 优化高等教育的过程。

3.1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1) 缺少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标准

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 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 而且互不兼容, 难以进行信息交流。

(2) “烟囱林立”与“信息孤岛”问题有待解决

目前高校大都建成了规模较大的校园局域网, 在教学、人事、学工、资产、干部等各项管理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系统, 但是各个系统间彼此相对封闭, 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各个系统采用不同的信息标准, 不同的开发手段, 在不同的平台上运用, 信息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 缺乏宏观规划, 角色定位不够明确

各高校对校园网络硬件建设的技术开发大都有一整套机构与人员, 且具备相当的技术基础。但由于缺乏宏观规划造成对网站的功能定位不明确、结构设计不合理、应用层次低下、服务内容单薄等一系列的问题。

3.2高校信息化建设解决对策

(1) 一站管理

校园门户网站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 将原来分属学校各个业务部门、各个学科的业务进行整合。在信息门户建设的过程中, 各个应用系统一般会是在不同的阶段开发完成的, 且各应用系统由于功能侧重、设计方法以及开发技术有所不同, 也就形成了各自独立的用户库和用户认证体系。随着网站的发展,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用户能够使用网站的多个应用系统, 但在每个应用系统中有独立的账号, 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站用户账号的概念, 进入每一个应用系统前都需要以该应用系统的账号来登录, 这会给用户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门户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应用与服务的集成, 以最大程度地方便用户对资源的访问和使用。因此, 通过单点登录 (Single Sign On, SSO) 提供一种机制, 能让不同的应用系统迅速获得统一的认证功能, 使得用户只需进行一次登录操作, 即可获得所需访问应用系统和资源的授权, 不必再次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确定用户身份, 即向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提供具有“单一身份认证”、“单一窗口”、“全天候”、“自助式”特点的服务。

(2) 权限分级

校园门户网站是涉及学校教学、科研和各项内部管理业务的综合系统, 其设计功能上有着教学、宣传、管理沟通和对外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功能。其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服务范围, 不同的受众、不同的服务范围就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在设计过程中可通过技术手段对不同类型用户的权限进行过滤, 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

(3) 教育资源建设

这里说的教育资源指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种信息资源, 如学科网站、电子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库、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教育信息资源是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源泉和载体, 离开了它教育活动就无法顺利进行, 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更无从谈起。因此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现在乃至今后工作的重点, 需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而且, 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成就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是评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 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是重要的建设内容, 有必要对其展开研究, 进而督促加强高校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提高高校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应用的水平。

(4) 系统安全

信息安全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保证信息门户一站式管理业务信息的安全性, 对安全体系中的用户管理、身份认证、网络安全、内外网物理隔离、防火墙、VPN、加密通道传输、信息审计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实时漏洞扫描、实时入侵检测、实时病毒防护、实时备份恢复信息安全、涉密信息加密、不良信息过滤、信息数字签名等重要部分进行规范设计。

(5) 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问题始终是整个信息化工作的核心问题, 在高校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应用过程中, 不仅是教师、学生, 其他岗位上的教育辅助人员也都面临着信息社会的挑战, 都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水平。根据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应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同时, 应建立有利于吸引、留住人才的机制和环境,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大胆改革传统用人制度, 通过竞争, 并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吸引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加入信息化建设的行列。

4 结束语

信息学科建设 第2篇

规范和开放描述原则基础上,针对本专业研究型用户所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包括网站、图书情报系统、文摘索引、电子期刊、科技报告、学位与会议论文、研究机构、学术团体、教育机构、学术会议、工具书、专业服务系统以及与学科科研紧密相关的其他资源系统),根据可靠的评价选择规则、搜寻搜集策略、规范组织标引机制、检索浏览机制和维护使用管理机制等,建立起可靠覆盖本领域核心资源、基本覆盖本领域其他主要资源、选择性覆盖相关学科核心资源、与其他学科信息门户有机链接的网络化资源与服务组织体系,并支持用户系统或其他学科信息门户对自己信息的搜寻、集成。

这样的学科信息门户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专业性,针对限定的专业领域,主要针对学术研究信息和教育科研用户;集成性,把专业领域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与服务凝聚到一个知识体系中;知识性,根据对知识内容及其关系的分析来选择、描述和组织资源和服务,例如按照严格的评价规则,由信息专家和学科专家选择信息资源,按照标准元数据格式和标准词表进行著录和标引,按照规范知识组织体系(如分类法)进行组织;智能性,提供符合专业领域特征的检索浏览方式,并可在专业知识组织体系(词表、分类法等)支持下优化浏览和检索,而且可与语义门户(Semantic  Web)结合提供智能化资源检索和结果整合功能;可靠性,通过严格选择、规范描述和持续的校验与更新,保障导航信息的可靠性和整个组织与描述机制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要求,学科信息导航系统依靠一系列规范机制来保障其有效性和可靠性,例如资源选择规则、资源搜寻策略、资源元数据描述规范、知识组织体系规范、使用管理机制规范、分布式组织管理规范等。通过这些规范,学科信息门户可以准确定义和描述自己的要求与运行机制,用户可以了解和信赖学科导航信息系统,其他系统也可以通过这些规范的开放描述来实现集成与定制。

4 资源选择和资源搜寻控制

严格的资源选择是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知识性可靠性的关键保障之一,它的实现依靠严格的标准设计、规范定义和流程控制[2.13-16],至少涉及以下问题:

(1)资源选择标准。  它帮助工作人员明确理解对资源范围和质量的要求,帮助用户理解和信任它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帮助用户判断通过它所获得的信息的质量,促进分布运营机制下资源选择的一致性,帮助训练新的资源选择人员。资源选择评价标准应尽可能地可操作,其中某些可量化。

资源选择标准涉及资源范围标准、资源质量标准和资源评价标准。其中:

●资源范围标准,规定什么资源可被收集组织到学科信息门户,主要涉及:a.信息内容,例如主题范围和可接受的资源类型、资源来源、内容深度、内容权威性、内容新颖性、商业化程度等;b.接入条件,例如可接受的付费条件、技术条件、注册要求、残障人利用条件等;c.细粒度要求,指资源对象应该达到的信息内容详细程度;d.元数据要求,指资源的地理与语言范围等。

●资源质量标准,规定被选择资源需达到的基本质量,主要包括:a.内容标准,包括有效性、权威性、实质性、准确性、全面性、唯一性、资源结构组织、及时性以及资源维护程度;b.形式标准,包括浏览方便性、用户支持、标准化程度、美观程度;c.处理标准,涉及信息完整性、站点完整性、系统完整性等。

●资源评价标准,用于规范化地描述选择人员对资源的评价意见,资源评价应按照前述选择标准从多层面描述评价结果,应能确定评价人及其评价资格,应使用标准语言进行描述,还可使用特定标记方式(例如星级标记)来简要表示评价结果,并作为元数据的一部分被存储和支持检索,评价信息可被写入资源描述摘要中。

(2)资源选择流程规范。  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往往有多个专家参与资源的选择评鉴,需要有严格的规范来保证选择过程的一致性。资源选择流程规范规定由什么人、按照什么标准和什么步骤、对什么方面的资源进行选择评价,以及如何处理选择评价结果。具体地,这个规范包括资源选择标准、资源选择流程步骤、选择人员标准、选择人员描述格式(以便选择过程中的推荐、指向和咨询)、选择人员分工组织规定、选择结果描述方式、选择信息交换格式(支持协作选择描述),还可规定是否接受用户推荐资源、接收程序以及对推荐资源的审查和回复程序等。

(3)资源搜寻控制。  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需要严谨的资源搜寻控制机制和相应的搜寻规范来界定搜寻范围、过滤搜寻资源、协调搜寻操作过程,保障在有限的分布的人力下对高质量信息资源进行完整、及时、持续的搜寻,保证搜寻的有效性、一致性和连续性。资源搜寻过程需要规定搜寻途径和方式(即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来搜寻和跟踪哪些资源)、建立和维护搜寻对象目录、分配搜寻责任、确定搜寻时序、确定资源智能过滤规则、确定资源搜寻中元数据挖掘与转换机制、确定推荐资源审查规则、确定与其他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合作搜寻机制等。

所谓合作搜寻机制,指覆盖领域相互交叉的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间合作搜寻和共享元数据的方法,例如:a.不同导航系统分工负责交叉领域里不同主题范围的资源组织,在各自知识组织体系中都包含这些主题范围,通过直接链接对方资源元数据来相互利用各自的资源内容。b.不同导航系统分工负责不同主题范围的资源组织,相互交换和复用交叉主题范围的资源元数据,所交换的元数据往往由接收方导航系统进行再标引再组织,从而共同(往往各有侧重地)提供交叉领域的资源检索。无论什么情况,都需要商定分工搜寻范围、数据格式,并遵守共同的质量控制和著录原则。

5 资源元数据描述

学科信息导航系统涉及的描述信息包括资源对象、知识组织体系、使用管理机制、检索与浏览机制等层次,通过开放语言和规范方式对这些层次进行描述都构成元数据[17],成为导航系统元数据体系的一部分。高质量的元数据描述是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知识性可靠性的又一关键保障,也需要一系列的描述规范和过程规范来定义和控制。本节主要讨论对资源对象进行描述的元数据,包括以下内容:

(1)元数据规范。元数据规范对元数据元素、  子元素及可能的限制属性进行规定。资源元数据涉及内容和管理两方面。内容元数据对资源本身进行描述,建议采用通用的或标准的元数据格式,采用规范扩展方式复用其他标准元数据格式的相关元素来描述复杂资源对象,并通过XML  Namespace方式建立与元数据格式定义文件的链接。  例如对一个课件资源,可采用Dublin  Core[18]描述基本属性,复用IEEE  LOM  [19]相关元素来描述与教学有关的属性。管理元数据用于描述资源著录过程及其控制,一般不显示给用户,可被智能代理用于自动控制某些操作。可能的管理元数据元素包括维护者、上次搜寻日期、上次元数据更新日期、上次资源变动日期、预计资源重新审定日期、资源失效日期(例如会议信息)、元数据著录者等。管理元数据可以与内容元数据捆绑在一起,但也可单独通过一定唯一标识符与内容元数据链接,可支持内

容元数据的.复用。管理元数据也应采用标准格式和标准扩展方式。

(2)元数据著录规范及其他控制规范[20-22]。由于资源元数据可能来自多个途径(例如资源系统本身、用户、资源选择人员、资源著录人员、其他学科信息门户、自动挖掘等),它们对元数据内容的描述方式可能有很大差异,需要通过著录规范来具体规定如何进行元数据描述。规定内容包括:a.元数据内容编码规范,例如关于日期、语言、各种名称代码、主题词来源、分类表来源、评价等级等的标准表达方式或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s)。有关标准可用计算机可识别方式组织,以利著录过程中进行查询和自动检验。b.元数据元素、子元素或限定属性的选择方式。c.主题词、分类号选择标引原则和方式,这时将利用分类标引规范。d.文字描述内容(尤其是摘要、评价意见等)的撰写规范,例如摘要来源、摘要长度、客观性、语言风格、署名等要求。这些著录规范被称为Application  Profiles。

除了著录规范外,元数据检验规范可规定如何检验元数据的正确性,元数据转换规范支持对资源内含元数据或其他学科信息门户交换元数据进行转换的方法,元数据挖掘规范支持根据资源内容自动析取元数据元素内容。

元数据描述过程规范将规定元数据描述的任务、程序、相应规范、有关审核控制机制(形成可靠的工作流),并可用开放语言进行描述而生成工作流元数据,成为元数据描述的工作流管理的基础。

(3)主题与分类描述规范。  对资源内容按照标准词表进行标引和分类,是学科导航系统知识性的重要体现,也是导航浏览和检索质量的重要保障。因此,CSDL要求学科信息门户选择本学科的权威、通用、与本学科主要检索工具一致的主题词表和分类法来对导航系统资源进行主题标引和分类,并根据网络资源特点、参照流行网络资源目录和国际上主要学科信息门户来适当扩展与资源类型有关的主题词和分类类目。所选择的词表必须在相应元数据元素的编码规范属性中予以明确,所扩展的词汇或类目必须以定义文件形式进行描述并在编码规范属性中描述和链接,标引分类过程(包括标引分类深度)作为元数据著录规范的一部分予以规定(可参照或直接引用现有的权威标引分类规范)。

6 知识组织体系描述

所谓知识组织体系,是对内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和组织的机制,支持对信息对象按照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描述、链接和组织。目前阶段,CSDL学科信息导航系统涉及的知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主题词表和分类表,今后嵌入语义门户(Semantic  Web)和智能检索功能时,还将涉及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s)和概念集(Ontologies)。对于学科信息导航系统而言,知识组织体系可用于:资源标引分类,资源主题检索,资源分类浏览,与其他资源系统的检索或浏览互操作。

知识组织体系本身也是一种数据,利用开放语言和规范方式对它们进行描述也产生元数据,形成关于知识组织体系的显性知识。可通过对这些元数据的发现、交换和解析来识别、转换、甚至重组知识组织体系,从而支持分布的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间基于知识的集成以及整合检索和整合浏览[23]。

知识组织体系描述可分为几个层次:

(1)说明性描述,  即在各层元数据中对所采用的知识组织体系进行说明,并通过标准URI链接相应的知识组织体系定义文件,  以便用户或用户系统了解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知识组织体系。例如,在资源元数据的主题元素中通过编码规范属性定义所采用的词表并链接定义文件,或在学科信息门户信息架构描述文件中描述导航浏览所采用的分类体系并链接定义文件。

(2)定义性描述,即直接对知识组织体系结构、构成元素、  元素间关系、构造规则进行定义和描述,所形成的描述文件作为定义文件被链接到有关说明性描述中,以便利用知识组织体系进行扩展检索。例如,NKOS联盟提出VocML[24]采用标准XML  DTD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叙词表和分类表及词表映射表,支持对词表的开放描述、解析、显示、交换和映射。

(3)主题图描述,即利用一定的知识组织体系,  对导航系统资源集合的主题内容结构、主题词汇、主题间相互关系以及主题与具体资源的链接进行描述,形成资源集合的主题图,可直接用于导航系统的知识化浏览,可建立资源集合的主题索引或交叉参照,还可链接复杂主题范围的分布式资源来建立虚拟知识体系,可通过主题概念与资源的不同链接在同一资源体系上建立面向不同主题体系或不同用户的资源界面。例如,XTM[25]利用XML语言标记主题图,从而用计算机可识别的开放方式标记资源集合的主题结构和链接,支持主题浏览和基于词表的智能检索。

(4)概念集描述,即建立符合学科领域要求、  用开放语言描述的概念集体系(Ontology  Systems),利用概念集体系对信息资源内容进行语义标注或语义挖掘,形成基于语义的资源元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概念集中语义定义、语义关系定义和推理规则,实现基于语义的智能检索和浏览[26]。

实施递进建设的CSDL学科信息门户,将首先严格按照元数据规范对知识组织体系进行说明性描述,然后支持以XTM  方式逐步深入地描述分类浏览结构,逐步研究和嵌入词表定义描述,并逐步研究和嵌入基于概念集的语义门户功能。CSDL将通过标准和公开的应用规范对知识组织体系描述方式进行规定,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词表、主题图和概念集描述文件。

7 管理机制描述

学科信息门户及其导航系统的可靠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它在建设和运行中的有效管理以及相应管理机制的规范设计。在CSDL学科信息门户中,与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密切相关的管理机制包括资源组织机制、资源管理机制、元数据规范管理机制、用户使用控制机制等,其中资源组织机制已在前面的资源选择搜寻控制和资源元数据描述中予以讨论。

(1)资源管理机制,  通过一系列规范对学科信息导航库中资源内容的管理方式和程序进行规定,包括资源链接检验规范、资源更新规范、元数据记录维护规范、资源管理流程规范等。其中,资源链接检验规范根据不同资源的变化规律规定对这些资源的可链接性进行检验的时间间隔、检验方式和报告形式,资源更新规范规定对资源内容进行重新审查及其修改描述、修改标引与分类、修改评价信息、删除等处理的标准、责任分配、方式和有关技术要求,资源元数据记录维护规范检验元数据记录的唯一性、一致性、完整性和所链接的其他信息的有效性,资源管理流程规范则建立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序和控制机制。

(2)元数据规范管理机制,  主要指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各种元数据规范和管理规范(包括本节涉及的管理机制规范)本身的管理规定,具体说明各种元数据规范和管理规范的描述格式和描述语言、内容描述或编码规则、公共存放位置(以支持开放搜寻)、公

共登记要求(以支持元数据规范登记系统功能)、与相关资源内容的链接要求、与相关定义或标准文件的链接要求、范例记录编制及其存放与指向要求、版本管理制度、定期审查要求、审查责任人员、管理流程规定等,从而保证元数据规范或管理规范的有序、可靠和可持续管理。

(3)用户使用管理机制,指对信息资源使用的控制机制,  包括合法使用范围规范、用户身份认证方式、使用授权方式、使用审计程序、隐私保护政策等。需要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资源使用控制。针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狭义控制指对导航系统内学科信息资源的使用控制,广义控制可能包括对导航系统中的扩展信息、词表数据、规范数据等的使用控制。无论是否限制用户范围,都应确定使用控制规范(因为不限制用户只是使用控制的一种特例),界定什么使用主体(Subject  )在满足什么条件(Conditions)下可对什么使用对象(Object)行使什么使用行为(Actions)。这里,使用主体可能是用户或用户组、  用户代理或另一系统,使用对象可以是具体资源、资源范围或数据对象,使用行为包括读、写、改、转换、析取等,而条件可能是使用登记、身份认证、阅读版权申明、填写保证条款、支付费用等。其中某些条件的验证与实现可通过链接第三方程序来具体实施,例如身份认证、支付费用等。CSDL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将提供学科信息资源的公共浏览检索,但为统计使用情况、了解用户特点,需要进行(往往是隐蔽的)使用统计;对与学科导航信息相链接的用户讨论区、用户发表区等扩展信息和个性化定制等扩展功能,将限制用户范围、要求身份认证;支持各种规范数据的公共查询和阅读,但严格控制对它们的删改;另外,可能只允许其他CSDL学科信息门户和授权用户批量搜寻和下载导航资源来支持分布式导航信息组织和集成定制。

8 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开放描述

所谓开放描述,指信息系统通过开放语言和规范方式来描述自己系统的数据对象、规则、管理控制机制和操作过程,支持系统间互操作和基于智能代理的运行操作与管理。通过开放描述,将形成关于本系统不同描述对象的描述文件,这些文件置于本系统公知位置或递交公共登记系统,第三方系统可以对这些描述文件进行搜寻,按照开放语言规则进行解析,从而使第三方系统(或智能代理)能自动地识别、理解本系统的格式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开放描述并不要求采用统一的具体描述格式,而是规定描述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底层语义和语法表示方法、标准扩展方式、标准转换机制等,因此不同系统可采用符合自己需要的不同具体方法或格式来描述实际内容,从而在保障各个系统的特殊需要和本地控制的同时,支持描述信息的开放搜寻、识别和系统互操作。

对于CSDL学科信息门户及其学科信息导航系统而言,开放描述可分为描述方式和描述信息公布方式两方面的要求,目前阶段公布方式可采用在学科信息门户Web服务器公知目录下以公开文件名存放描述文件,支持第三方系统开放搜寻;当CSDL元数据规范登记系统建立后,将描述文件提交登记系统进行公共查询。对描述方式,可有以下建议:

(1)资源元数据格式描述,采用Dublin  Core作为元数据核心元素集,采用扩展元素或扩展属性从其他标准元数据集中复用相关元素来描述资源的其他特征,采用Namespace方式命名所复用的元素或属性,  采用XML  DTD或RDF方式定义整个元数据集,采用XML  标记和封装输出的资源元数据。

(2)知识组织体系描述,采用DC  Subject的Encoding  Scheme属性描述资源元数据中标引分类词表,通过URL  链接相应的定义文件或介绍文件;采用XTM描述导航分类体系,  其描述文件在一定的使用控制下也置于公知位置机制,供授权的第三方系统(例如其他CSDL学科信息门户)进行查询和调用,支持资源元数据搜寻和整合;逐步支持用VocML  描述的主题词表,相应词表描述文件可能作为第三方定义文件在说明性描述中予以链接,支持嵌入的智能检索功能。

(3)管理机制的描述,  涉及面向内部的管理规范和面向第三方的管理规范,前者包括资源组织、资源管理、元数据维护等,后者主要是用户使用控制。面向内部的管理规范可以是文本文件或HTML/XML  文件,应存放在系统公知位置,供公共查询;但也可以用XML  DTD  方式定义这些规范,一方面可支持这些规范的交换和复用,另一方面可支持对规范的自动解析和处理(当然需要尽量与国内外现有的开放描述格式接轨)。面向第三方的管理规范应尽量采用开放语言描述,例如用户使用控制可采用XACL[26]来规定具体控制规范,在涉及隐私保护时参照P3P[27]制定隐私保护的政策与程序。

(4)整体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描述,  可作为学科信息门户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定义及其描述的一部分,采用WSDL[28]开放描述语言等方法,对基本信息(例如名称、URI、学科、  简要描述等)、管理者信息(例如运营者、运营系统、联系方式等)、管理机制信息(例如关于使用管理、权益保护、隐私保护、定制控制等的描述文件名称、URI、描述规范Namespace等)、组织机制信息(例如元数据格式、知识组织体系、模块结构体系以及它们的URI  和描述文件地址等)进行描述,以便第三方系统搜寻和解析,支持学科信息导航系统的开放集成定制和作为第三方服务系统的开放嵌入。

我们还将在学科信息门户及其资源导航系统的建设中继续探讨上述问题的规范建设,并希望与国内外其他单位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 Subject  Based  Information  Gateways.  www.lub.lu.se/desire/sbigs.html

2 DESIRE  Information  Gateways  Handbook.

www.  desire.org/handbook/welcome.html

3 Nordic  Interconnected  Subject-Based  InformationGateways.  Final  Report.  August  .

http

://nwi.dtv.dk/anders/NISBIG/slutrapport.html

4 Crossroads.  www.ukoln.ac.cn/metadata/roads/crossroads/

5 Isaac  Network.  scout.cs.wisc.edu/research/osaac/

6 Imesh  Toolkit.  www.imesh.org/toolkit/

7 European  Link  Treasury.  mother.lub.lu.se/ELT/.en

8 Distributed  National  Electronic  Resources.  www.dner.ac.uk/

9 National  Science,  Math,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Education  Digital  Library.

www.smete.org/

10 张晓林.开放数字信息服务体系:概念、结构与技术.中国图书馆学报,(3)

11 ebXML.  www.ebxml.org/

12 Web  Services  Activity.  www.w3.org/2002/ws/

13 Bibliography  on  Evaluating  Internet  Resources.

www.lib.vt.edu/research/libinst/evalbiblio.html

14 Hofman  P,  Worsfold  E.  Selection  Criteria  for  QualityControlled  Information

Gateways.  www.ukoln.ac.uk/metadata/DESIRE/quality/

15 ADAM  Guidelines  for  the  Selection  of  Resources  forInclusion.

www.adam.ac.uk/adam/reports/select/

16 European  Link  Treasury  Quality  Assessment.

mother.lub.lu.se/ELT/about/quality.html.en

17 张晓林.元数据研究与应用.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8 Dublin  Core  Metadata  Element  Set  Version1.1:  ReferenceDescription.  -07-02.  dublincore.org/documents/dces/

19 IEEE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  Itsc.  ieee.org/doc/wg12/LOM_WD6_3.pdf

20 Olson  N  B.  Cataloguing  Internet  Resources:  A  Manualand  Practical  Guide.  2nd

edition.  www.oclc.org/oclc/man/9256cat/toc.htm

21 Day  M,  Cliff  P.  RDN  Cataloguing  Guidelines.  www.rdn.ac.uk/publications/cat-guide/

22 ROADS  Cataloguing  Guidelines.  www.rdn.ac.uk/publications/cat-guide/#2

23 张晓林.描述知识组织体系的元数据.图书情报工作.2002(2)

24 Vocabulary  Markup  Language.  orc.dev.oclc.org5103/nkos/bin00003.bin

25 XML  Topic  Maps  (XTM)  1.0  www.topicmaps.org/xtm/1.0/xtm1-0806.html

26 XML  Access  Control  Language.

www.trl.ibm.com/projects/xml/xacl/

27 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s.  www.w3.org/TR/P3P/

加强农机信息建设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第3篇

1.1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为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吉林省农机局下发了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农机化信息采集与处理办法》,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要求各单位把信息工作当作工作重点来抓,遇有重大活动或动态应及时上报市局,目前全市农机系统各单位都已明确了分管领导和信息员,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员制度,规范了信息上报工作。所有上报信息均通过电子邮件或软盘交换方式报送,切实做到了信息发送及时、准确,使信息工作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这不仅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水平,而且为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1.2信息网络功能逐步完善随着网站建设进程的加快,网站内容也日趋丰富,由建站时的基本资料,逐步扩展成为集资料性、动态性、公务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网络,其中包括了综合信息、报刊文摘、市场信息、产品鉴定、农事宝典、专家论坛等一系列栏目。网络资源的系统性、相关性也日益增强。

1.3开放性的信息发布平台《农业机械化论坛》是舒兰市农机局开办多年的信息发布平台。它为各级领导宏观决策和为基层微观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农机部门通过《农业机械化论坛》及时向各级领导、有关管理部门反映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使领导决策和指导农机化工作有了科学依据。

2农机信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缺乏,质量不高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机构、信息市场和信息系统应运而生,推动了信息事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有人把网络比作信息高速公路,把计算机软、硬件比作高速公路上跑的车,把信息资源比作“货”,当前的问题是“车”严重空载和“货”的质量不高,影响了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健康发展。

2.2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面对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工作目前还存在信息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个高效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是搞好信息工作的基础,也是将客观情况转化为价值信息的主要渠道。目前由于名区县信息员队伍参差不齐,信息的采集传递不畅致使信息不能在网上及时发布。

2.3信息化功能开发工作有待完善目前信息开发应用主要局限于电子邮件收发与内部信息交流和互联网浏览,而对信息化工作服务于基层、服务于广大农民机手,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传播有关农机新技术新产品的科研动态、科研成果、市场需求等信息;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类农机化信息,切实发挥农机化信息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服务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3建议

3.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建设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从而促进农机事业的发展。因此,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对农机化信息工作要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坚持创新与求实相结合,依靠和联合相关力量,充分提高对信息化工作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3.2加强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工作信息的采集是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信息收集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中的新需求,突出重点,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农情信息人手,积极采集各类农机化信息。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传真和电话等多种传媒,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的信剧报务窗口。

3.3明确信息服务对象,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要明确定位,根据不同服务范围、对象和内容开展工作,体现服务的层次性、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为服务对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供一条捷径。根据区域特点、生产情况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取舍,传递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推广信息等,为农业主体服务,为农业部提供农业信息支持。交流信息服务的经验和做法,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政策信息等服务。了解农机具推广信息,开展农机咨询服务,解答农民疑难问题,传播推广农机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4建立和完善农机信息服务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一套信息采集、报送和发布制度,统一和规范农业机械化信息的发布方式、管理权限和范围。建立—套农业機械化信息考核制度,促进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发展。同时,经常性地开展分级培训,不断提高网络管理、信息采编人员和广大干部的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服务水平。

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研究 第4篇

学科信息门户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T·Koch将其特点归纳为:一种联机服务, 提供对其他若干站点和文档的链接:通过人工选择和筛选信息, 智能地产生包括注解和评论在内的内容描述信息, 可能的话, 提供信息的分类和主题标引;智能地构建分类浏览体系;至少支持部分和手工构建单个信息资源的元数据。

可以说, 学科信息门户是主题指南、学科导航、指示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 它根据特定用户的需求对网络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灵活的资源集成和更深入的揭示, 并提供信息谢览和检索服务, 其整合的信息资源是信息工作者根据一定的标准严格选择过的, 有的甚至有资源评价规则和定期测试审核机制, 组织成一个方便的支持个性化集成定制服务的用户信息系统, 因而, 具有准确性、可靠性较高的特点, 是网上获取相关专业领域高质量信息的学科入口, 也被称为“质量受控学科信息服务平台”。

2 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的研究历史

在欧美一些学科信息门户发展较好的国家, 有关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的研究文献层出不穷, 涉及到其各个方面、层次, 如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的资源选择标准、资源描述及对某一学科信息门户的介绍与评析等。

早在1999年8月在泰国曼谷召开的第65届国际图联 (I FLA) 会议上就作了题目为“因特网学科门户的国际合作”的报告, 内容涉及资源选择标准、分类表在因特网资源描述与发现中的作用、元数据及英国社会科学信息门户、因特网工程学与数学计算机科学导航、医学网上信息、商业与经济信息门户项目以及基于学科的资源组织与发现服务等多个学科信息门户。同样在1999年, 美国图书馆协会出版的《万维网上的信息资源与检索》一书的第5章专门介绍了欧美的一些重要的学科信息门户及其信息组织模式。

国内的研究始于2002年1月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特色专业信息门户 (CSDL) 系列学科信息门户项目的建设, 在此之后, 出现了一大批相关的研究成果, 主要著作有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编写的《网络信息组织:模式与评价》一书,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毛军的博士论文《web信息服务中受控语言研究》等都对学科信息门户作了一定的研究和评析, 还出现了不少相关的研究论文。此外, CSDL还针对其下各个信息门户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指南, 如《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特色专业信息门户建设项目指南》, 对该项目背景、界定、建设内容、信息组织模式、建设要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3 目前的研究热点分析

对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研究

3.1 归纳出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特点

从学科信息门户的概念及功能归纳出学科信息组织的特点:揭示信息深入、针对性强, 提供信息专业性强, 获取信息便捷、高效。即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是在开放式数字信息服务环境下, 按照某学科 (专题) 用户的要求对网络中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针对性、深入的揭示, 在给用户“指路”的同时提供更专门、更专深的信息检索服务, 有助于专业用户在本领域的“信息超市”中选择高质量的资源和获得“一站式检索”服务。从而保证用户获得“所得即所要”的信息。信息组织以人为本, 面向用户, 即学科信息门户针对用户对学科专业领域信息的需求特点来组织门户信息资源, 让用户从良好的信息组织方式和服务中得到符合需要的全面而专深的学科信息知识。

3.2 探讨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与揭示方法

针对学科信息门户的资源组织, 探讨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两种重要方法。 (1) 分类法, 分类法是按照学科或主题将不同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和集中, 通过等级和层次的显示, 为用户使用信息提供良好的知识向导体系。分类法在学科信息门户中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分类浏览结构, 满足用户按学科系统检索浏览的要求。 (2) 资源类型组织法。资源类型组织法是将网络资源按其内容特征和种类进行组织, 为用户提供按资源类型浏览和检索的服务。

3.3 分析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不同角度提出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评价指标体系。 (1) 从资源组织角度提出系列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元数据格式、资源描述、学科分类体系、浏览和查询等。 (2) 从门户整体建设角度提出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有其自身的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学科资源覆盖率、资源的质量及对资源的描述、更新与维护、互操作性、相关技术的运用词表和安全性能等评价指标。

3.4 讨论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优化策略

针对两个方面讨论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优化策略。 (1) 针对目前国内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组织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探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 资源组织体系不规范。即自创分类体系的建立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不同学科信息门户参照不同的分类规则, 类目的设置、体系框架缺乏严密性, 资源类型的划分无统一标准、资源类型名称不规范, 采用不同的信息著录元数据格式标准等;第二, 缺乏对现有分类体系的调整与拓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策略:第一, 从调整现有分类法、完善自创分类体系实现不同分类体系的对应转换, 建立统一的资源类型标准、规范资源类型术语等方面完善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组织体系;第二, 从制定元数据规范、制定资源编目规范, 及确立知识组织体系等方面建立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组织的标准规范体系。 (2) 针对学科信息门户信息组织的特点提出系列优化策略:即注重全面收录与严格选择本学科资源、对资源进行高质量的元数据描述、构建合理的分类体系和运用受控词表、定期更新与维护、注重互操作性、利用各种相关技术、提供个性化与人性化服务等。

4 研究不足与研究趋势展望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 第5篇

观看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安全》的讲授视频后,由衷地感慨: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信息时代,能让你更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发展社会。

信息化通过加快产业升级,促进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加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以及意识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本国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围绕信息的获取、利用和控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保障信息安全也成为各国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和社会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

论学科整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影响 第6篇

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方面,我很高兴看到信息技术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我经常苦苦思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什么影响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琢磨和实践,我作出了以下的分析。

一、问题解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然而,学科整合是双向的,信息技术学科也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实践这个问题,发现了学科整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些有效影响。

二、具体影响

1.相互联系,提供素材

各门学科知识的发展都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信息技术学科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应融入多学科组成的大环境中,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发展。

2.学科素养,全面提升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积累基本经验、培养基本品质,从而生成基本的信息技术学科素养。其他学科形成的学科素养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中,被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所使用。

美国著名学者霍斯曼在《艺术与学校》一书中指出: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艺术,艺术教育的价值是潜能的开发、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学生活动的角度来说,艺术是美的经验共享,视界的融合和心灵的升华。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中会涉及许多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艺术,也让艺术素养渗透到我们信息技术教育中来。

3.教学方法,相互融通

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方法与传统学科有所差别,但是也可以采用传统学科中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如英语学科中采用频率很多的是交际型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或模拟真实情景交际,让学生通过交际活动不断沟通交流、进行互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的一些模块中,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教学。

4.德育,重中之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但也不能忽视信息垃圾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引发自身犯罪。如何把他们引导到健康的网络生活中,是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更新教学思路,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方法,让德育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

我在讲《IP地址及其管理》这一节内容时,以网络警察利用IP地址破案为例。一方面传授了IP的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也穿插了要做个文明网民的德育。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一些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弱的学生可能会被诱发破坏心理,冲动地利用网络技术去做一些破坏性的操作,如在网站论坛上发表一些虚假信息、破坏他人的网络资料等。学习了本章内容后,学生就会意识到网络环境没有原本想象中的那么具有隐蔽性,可以利用IP地址对其进行监控,有效地抑制人们逾越社会规范的举止。

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还是一个崭新的内容,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去思考和探索。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整合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摆脱纯技术指导的片面性,视界要从本学科转向各学科,从其他学科的素材、素养、教学方法乃至德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整合。我相信,这样的学科整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同时更能促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钢梁.多学科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2).

[2] 党喜胜.整合 让信息技术教学更有效[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信息学科建设 第7篇

完善工作机制保障试点工作

2012年12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临泽县被确定为甘肃省唯一一个“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地区。试点工作要求试点区域所有中 小学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学校空间、教师个人空间和学生学习空间,并利用平台为教育教学提供的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 习、名师讲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10种服务应用模式以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多种网络条件下的教与学的规模化应用, 探索网络条件下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

接到试点工作通知后, 临泽县高度重视, 按照《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任务和要求,及时制定县级实施方案, 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于2013年5月率先召 开试点工 作启动及 培训会 , 下发《关于做好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 在全县中小学全面启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2013年10月,中央电教馆召开“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工作会议之后, 根据中央电教馆安排, 县上及时召开试点工作推进会, 传达会议精神, 部署试点任务, 并对全县各中小学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2014年, 试点工作被临泽县政府列入全县“三重”工作, 定期开展督查考核, 目前试点工作正有序、稳步推进。

临泽县抢抓试点机遇,不断健全试点工作机制、创新投资建设举措、强化平台应用培训、推进教学资源应用, 全县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硬件条件日趋均衡, 网络环境下新的教研、教学和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日益完善,信息化建设助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投资方式推进硬件均衡

“我们班把原来的电视机和电脑换成了可以触摸的交互式一体机, 在课堂上我们能学到比以前更丰富的知识,老师还经常让我们在一体机上拼图、做练习题,现在我对学习的兴趣更浓了,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临泽县蓼泉镇中心小学五年级2班学生宋亚轩在聊起原来没见过的这种“新式武器”时, 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和宋亚轩一样, 得益于临泽县创新的投资建设方式,该县所有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学生全部用上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农村学生和城里学生一样享受到了先进教学设备带来的便利。

近年来,该县制定出台“学校公用经费的15% 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教育信息化建设初级中学及城区小学按照‘筹2奖1’、乡镇中心小学及村小学按照‘筹1奖2’的比例进行奖补”和“学校补助与个人出资相结合配备教师笔记本电脑”等经费投入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加强全县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至目前,共为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配备交互式液晶一体机262台、电子白板58套, 覆盖100%的教学班级。为农村小学及教学点更换“大屏幕液晶电视+笔记本电脑”126套 ,更新比例达70%以上。为初级中学、城区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教 师配备笔记本电脑538台,基本实现中小学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全县各中小学信息化硬件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条件日趋均衡。

开展网络运用推进机会均等

“如果老师讲得太多 ,学生因为参与过少而显得被动,不能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临泽县五三小学程海燕老师在执教完英语公开课后发表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上的教学反思。而像程老 师一样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发表工作动态、教育感悟、学法指导、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学生寄语或转载优秀教育文章、分享教育资源的做法已成为临泽县中小学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常态。

“在硬件建设基本到位以后 ,抓好应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研、教学和学习, 又让各学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学校均衡显得更有内涵。”临泽县教科局局长单兴银的一番话道出了教育信息化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关键 作用。

2013年5月,临泽县率先启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先后召开启动会议、下发实施方案、编发操作指南、组织全员培训,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应用。止目前,全县中小学全部开通学校空间,100%的教师开通个人空间,三年级以上学生空间开通率达95.5%,学习空间“人人通”基本实现。全县各中小学师生基于个人网络学习空间的班级管理、备课授课、作业测评、网络课堂、网络教研、 教育社区、课外学习和家校互动等应用正在深入推进。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实现,为每一位师生利用个人网络学习开展学习提供了均等的机会, 网络环境下新的教研、教学和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共享优质资源推进资源均衡

“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核心是资源应用 ,优质资源从何而来,资源怎么通到班级,怎样推进资源应用, 这些都是试点工作着重要解决的问题。”从事了多年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临泽县教科局电教中心主任王伏忠如是说。

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该县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三通”目标已全面实现。各类优质教育资正源源不断地输送 至每个班级,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教室里下载或在线使用平台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

记者走进临泽县华强小学六年级二班班的教室, 学生们正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系统提供的互动式平台进行英语口语交际情境对话。该班的英语教师叶夏莹告诉记者,共享的平台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了自由的思维环境,学生学得快乐, 老师也教得轻松。

选择使用好平台“同步课程资源”、“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专题教育资源”等国家平台资源的同时,临泽县不断探索完善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着力推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深度应用。通过举办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开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应用和优质资源使用专题培训,让校长开眼界、变观念,带头熟悉资源,引领教师应用。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大力向教师推荐介绍“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优课数字化教学应用系统”、东师理想“中小学学科教学平台”和“理化生虚拟实验软件” 等国内主流教学应用系统和资源平台的使用。一次性投资10万多元,引进“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50余套,在3所初中、4所小学的40个班级推广使用,为教师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撑,为推进学校均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止目前,全县中小学教师共在平台上传和共享个人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素材、视频课例等个性化数字教育资源5056条,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呈现喜人局面。

信息学科建设 第8篇

1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高校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集成, 对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 改革高校组织结构、优化业务流程和变革工作方式, 进而提高高校管理的运行效率、决策水平, 全面地向学校师生和社会提供高标准的管理和服务。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趋势, 亦是新一轮推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手段。[1]

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高校相继把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科研、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问题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 在2000年完成了第一轮的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以及部分单体应用系统的建设, 接下来的10年中高校信息化建设主要围绕“数据集成”“硬件集群”和“应用集中”的建设思路进行了新一轮优化和改造, 在管理流程信息化、规范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角度来看,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教学管理信息化、学生管理信息化、科研管理信息化、人事管理信息化和实验设备管理信息化以及行政办公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等[2]。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依托先进的技术对以往的教学模式、科研活动、组织结构及管理体制不断变革, 开展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

(1) 环境建设。信息化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网、计算机设备、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网络中心等基础设施、办公自动化系统、校园一卡通、教学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等应用软件系统方面的建设。

(2) 资源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包括校园网主页、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电子文献资源、电子教案、教学软件、电子文档和网络课程的积累和建设等;各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信息门户系统、邮件系统、财务系统等日常管理系统。

(3) 组织建设。信息化组织建设包括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教师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等。

环境建设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资源建设是核心和重点, 组织建设是保障和支撑。高校管理信息化的构建, 规范了教育管理模式, 优化组合最佳教育资源, 有助于高校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企业管理信息化, 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并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对业务流程、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等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 使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业务流集成和统一,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并及时为各级管理着提供决策信息, 不断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过程。

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初, 80年代掀起了高潮, 90年代以后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经历了CAD、CAM、MIS、ERP等若干阶段, 目前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向规范化、流程化、集成化发展。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看,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包括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采购管理信息化, 营销管理信息化,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生产管理信息化和质量管理信息化6个方面的内容[3],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1) 信息资源建设。把生产信息、销售信息、财务信息、人员信息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产生影响的有关的信息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从而有效地满足企业对管理信息的需求。

(2) 业务流程建设。将企业内部规范和标准的业务流程固定下来, 并通过信息技术优化原有的业务流程, 优化组织机构, 减少管理层次, 扩大管理幅度, 使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业务流程更加规范和高效,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实现企业目标。

3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通过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比分析可知, 虽然高校和企业服务的对象不同, 但都是依托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和通过信息管理3个内容, 延伸出二者不同建设的内容、表现和结果, 但目的均是加速管理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虽然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随着技术和用户的不断成熟, 实现了空前的发展, 并进入了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4], 但由于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起步早, 发展快, 高校管理信息化与之相比无论在发展阶段、运行机制、效用上均存在较大差异,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高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管理需求

虽然大部分高校均自主开发或购买了相应的业务管理系统, 在现阶段, 大部分的高校均通过数据共享、信息门户等手段整合现有的各种业务管理子系统, 减少“信息孤岛”现象对数据共享的制约, 但现有的集成方式仍无法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高校的管理需求, 在数据的采集, 资源的共享、系统的集成甚至设备的利用等方面也都存在的诸多问题, 各高校之间甚至高校和各社会其他职能部门的衔接与协调也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达到诺兰模型的“集成”阶段, 即将整个企业系统中子系统有机整合和集成, 并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供应商等供应链上所有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来, 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信息共享, 信息传递顺畅, 有效地支撑企业各个层次的相应决策。

3.2 高校教育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善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管理基础代码》等7个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 对各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实施给予了数据级的规范支撑, 对推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仍难以满足各级教育管理机构和部门以及各类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由于各个高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方式等不同, 且长期以来各个高校均是以业务部门主导下的单系统开发, 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高校管理信息标准, 数据编码格式不一, 信息不完整、不能共享, 各分类数据无法兼容等严重局面, 就表现为广大教师、学生及管理人员在访问不同的系统中, 需要记住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并且重复录入相同数据, 导致系统的应用缺乏人性化和灵活性。此外, 因此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亦中无法形成类似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规范的流程和统一标准, 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重复建设, 难以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 无法体现信息的效用, 因此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3 高校管理信息化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个职能部门和所有教师学生的共同推进才能完成, 其收益很难像企业信息化建设在短期内得以实现, 因此难以获得高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而且很多高校承担信息化建设的部门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协调能力, 且承担的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异常繁重, 这也直接导致了很难完成综合性的系统建设工作, 更无暇顾及战略性的规划。

4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企业信息化建设就是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 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水平, 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综观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经典案例可知,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主要依赖于“三有”:即有目标, 有信息, 有制度。因此借鉴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为了推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提升管理效能的主要措施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4.1 制定规划是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表面: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 都经历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完成, 避免分散、孤立地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排除各环节、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工作, 让高校领导、教师、学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全部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来, 密切配合, 协调工作。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联系学校实际情况, 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 由点到面, 逐步开展, 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4.2 实现资源共享和制定统一标准是现实高校管理信息化的手段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投资问题, 还涉及到和其他高校和社会相应职能部门联合建设, 因此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制定统一的标准和实现资源共享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 要从多方面考虑, 建立安全的宽带网络, 规范统一的信息标准, 设计友好个性化的信息门户, 统一的身份认证, 共享的数据信息, 功能全面的集成系统, 关联整合的校园一卡通, 功能完善的校园数据中心, 实现系统间的横向信息交互, 此外还要有需求分析、经费预算、实施计划以及支持机构建设等内容。

4.3 加强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的保障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强有力的人员和制度予以保障。因为从信息化建设的立项、开发、实施到维护的过程中, 应用环境、管理需求、技术甚至功能都在发生变化, 因此就要求高校必须具备相应的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专业人员, 此外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如信息维护和发布制度、网页管理制度、信息资源安全保密制度等等, 使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摘要:开展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 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改善高校管理效能是新时代对高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在对比分析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 借鉴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探讨了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以期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高校管理,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经验

参考文献

[1]兰措吉.浅谈高校管理信息化[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 2009 (1) :44-46.

[2]李敏, 程刚.论企业管理信息化[J].情报杂志, 2004 (12) :62-66.

高校信息公开与信息化建设研究 第9篇

一、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从无到有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制度。到2002年世界上已有近50个国家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我国的信息公开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行而逐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对教育信息公开这个问题认知很少。2010年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9号令公布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 于2010年9月1日起施行。《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公布使中国高校在依法治校的轨道上推进了一大步。教育部制定该《办法》的目的在于促进依法治校, 立足建立“阳光高校”, 通过实现高校信息公开, 保障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1、高校信息公开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

通过信息公开, 可以使高校行使职权、决策程序、办事过程、办事结果、办事时限、监督方式等均为公众所周知, 可以避免出现暗箱操作或腐败现象, 使高校的各种管理处于阳光管理之中。让公众能够了解高校的公众资源的配置、利用是否合理, 是否有效力。

2、高校信息公开可以为师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平台

高校信息公开赋予了师生以获得信息的权利, 使教职工、学生的权利与利益得到切实保证。高校师生员工还可以根据自身在教学、科研、生活等方面的需要, 向学校申请相关信息, 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的需求。

3、高校信息公开有助于公众参与高校管理

让公众充分了解高校, 参与教育改革, 在方便师生、方便社会对信息需求的同时, 也赋予了师生及公众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 通过信息公开引入全社会有效的参与, 落实“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智于民”, 有助于公众充分地表达对高等学校办学的一些好的想法, 集思广益, 也有助于公众理解现在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使命以及面临的困难。

4、高校信息公开为教育部对评估高校教学工作水平提供信息资料支持

对于普通中国公众而言, 教育几乎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主要甚至是唯一途径, 一所好的高校就如同一张金字招牌, 一张信用名片。高校针对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公布高校的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招生就业等信息, 让公众尤其是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 选择学校, 督促高校合理教学配置资源, 推进全社会对于高校的监督, 同时也促进高校竞争意识, 加快高校的合理、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信息公开制度

1、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所规定的公开内容不仅涉及学校内部管理的一切政策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 而且涵盖校外和全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高校的信息, 内容广泛全面, 包括:学校宏观的办学规模、规章制度、发展规划, 学校基本综合情况、资产与财务, 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计划、实验室建设、对外交流、科研成果及教师学术建设的方方面面, 还包括学生从招生录取、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及毕业生就业等全过程, 同时也规定了高等学校不予公开的信息内容。而且还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科研、工作等特殊需要, 以书面形式向学校申请获取相关信息。体现了制度的人性化, 充分考虑到知情权的这样一种需求。这些公开的内容, 不仅仅规定了静态的结果信息的公开, 也包括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公开, 以及决策前的信息公开。

2、高校信息公开的基本方式

高等学校可根据公众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及时有效发布信息。构建信息公开平台, 建立多种信息公开途径, 通过学校网站信息公开专栏主动公开高校信息, 设立信息公开意见箱, 及时听取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对信息公开的意见和建议。利用新闻发布会、年鉴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公共媒体, 校刊、校报、校内广播、电视等校内媒体公开学校信息。利用图书馆资料室设置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屏幕等设施, 方便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检索、查询学校信息。建设一个基础服务平台和公共支撑系统相辅助, 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 技术先进, 扩展性强, 能覆盖全校的内部办公网及面向全国教育系统资源网、公共信息网的信息公开系统。

3、高校信息公开的程序

学校主动公开的程序。学校应设立信息公开工作机构, 负责学校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收集整理需公开的信息资料, 负责认定程序协调审核工作, 学校领导机构和主要领导批准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等。主动公开信息的程序包括公文类信息公开属性的认定程序、信息发布的协调机制、保密审核, 法制审核以及信息发布程序、向档案馆报送主动公开程序。

权利人请求公开的程序。请求公开权利人根据自己所申请信息向有关高校机构提出申请。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对所接收到的申请书的必备事项进行审查, 对申请内容进行审查, 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申请人答复。信息公开制度不过问行政文件公开请求的理由及利用的目的, 也不过问请求者是谁, 所以不要求记录与请求的理由、利用的目的、公开请求者与公开信息之间关联性等有关事项。此外, 实行信息公开制度, 需要投人很多人力财力, 因此, 公开请求者要承担一部分费用。除了美国, 大多数国家的信息公开法在制定收费标准时都没有采用区分不同使用目的收取不同费用的做法。

三、高校信息公开存在问题分析

信息公开的核心是“公开”, 关键在“真实”, 难点在“监督”。由于高校信息公开涉及面广, 实施难度大, 其实施还处于一种系统性不强, 深度不够, 公开不全面的初级阶段。信息公开主观随意性强, 信息公开不够引起教职工不信任, 缺乏强制性, 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设。

1、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认识和研究不足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规范的主要是高等学校信息公开的行为。该办法制定以后, 高等学校能否按照办法所规定的内容、程序进行信息公开, 公众能否依法获得属于公开范围内的信息, 也即信息公开法的立法目的能否实现, 还取决于高等学校的意愿和能力。目前, 各高校还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法, 对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领导对信息公开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对信息公开制度给予重视, 但由于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起步较晚, 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够, 高校对如何公开高校信息, 更好地为广大公众服务研究不够。

2、高校的信息公开的法律意识仍然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随着政府信息公开的推行, 信息公开的观念正在逐渐形成, 但并未将信息公开视为公众的一项基本权利, 法律实施的效果尚不理想。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高校信息公开的法律意识仍然淡薄。首先, 高校本身对信息公开重要性的认识不强, 对信息公开存在误解和顾虑, 没有形成将信息公开作为一项义务和职责的法律观念。其次, 师生员工普遍缺乏要求学校公开信息的意识, 还不知道活不完全知道信息公开是高校的义务, 要求信息公开是自己的一项权利。第三, 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的认知程度不够, 尤其是学生家长不知如何了解高校的有关信息, 因此也造成对高校存在一定的误解, 这些误解往往影响学生的择校行为。目前尽管高校信息公开办法已经开始实施, 但高校信息公开还缺乏有效的监管。培养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的权利意识是促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要基础。

3、信息公开与保密文化的冲突

从国外信息立法来看, 由于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规范过于笼统, 很多国家以综合概括的方式界定公开信息的范围。各国在界定公开信息的范围时, 普遍采用肯定概括与否定列举的方式。《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第九条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科研、工作等特殊需要, 以书面形式向学校申请获取相关信息。第10条又规定, 涉及国家秘密的、商业秘密的、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学校规定的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该办法概括的规定了信息公开的范围, 同时又列举了不公开的信息。公开什么, 不公开什么, 公开程度如何均由高等学校自身决定, 没有从公众的需要或要求出发, 而高等学校如何公开高校信息资料, 在现有法律体系下很难突破, 传统的保密思想还根深蒂固, 解决保密和开放的矛盾上认识也很模糊。

4、在实施过程中缺乏执行力

《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规定高等学校校长领导学校的信息公开工作, 校长 (学校) 办公室为信息公开工作机构, 负责学校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 并规定了具体职责。但由于高校对信息公开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一般没有设立专门负责信息公开工作的部门或人员, 因而造成信息化建设缺少有力的技术保证, 降低了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现阶段, 高校的信息公开只是一种办事制度, 而非一项法律制度, 因此高校的信息公开活动还停留在一般管理制度层面, 缺乏法律的强制力。

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信息历来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需要科学地加以开发和利用, 如果管理不好, 将直接影响信息公开的进行, 信息公开权利主体的权利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1、加强对高校信息工作的领导

首先, 高校领导提高对信息公开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领导;其次, 建立信息统一管理机构, 成立高校信息工作领导小组, 专门领导高校信息公开的有关事宜;第三, 建立信息公开监督机制, 制定信息公开收集、管理、发布等相关制度, 组织专人管理、监督信息公开工作。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高校信息公开中的作用, 建立更加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

2、建立经常性信息统计制度

高等学校的管理主要是人、财、物等的管理, 每一项管理工作都会产生大量信息资料, 通过高校信息统计对学校人事、财务、教学、科研、基建、产业等状况实行数据化的汇总和管理, 便于随时监控高校资源变动情况, 有助于高校的科学管理。目前, 高校信息统计仍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 搞单纯的事后信息统计, 统计手段落后, 报表数据的准确性差, 适应不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建立经常性信息统计制度有利于对高校信息资料进行经常性的监控, 建立信息登记制度, 建立统一的文件信息中心, 实现高校信息资源一体化和管理统一化, 同时, 做好高校信息资料质量核查工作, 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有目的、系统地对影响高校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监控。

3、发挥高校档案工作机构在信息公开中的作用

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是信息资料及时、准确, 档案信息资料齐全、完整, 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联系与沟通,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档案的收集工作, 档案管理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使档案工作服务和服从于高校的中心工作。目前, 许多高校档案管理资金短缺、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 这些都影响着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进行, 影响着高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速度, 加大对档案信息建设的投入, 可以保证高校档案机构有效的购买和配置档案信息化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 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另外, 通过高校网站政务公开系统设置“申请公开”栏目, 受理公众申请公开高校信息的案件, 将更多可开放信息为更多单位和公众所利用, 这是档案开发利用的总趋势, 也是公众对高校信息公开的总需求。

4、抓好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信息资料的质量。学校各部门都要重视信息资料的质量, 一是在信息资料原始产生时就应把其视为档案, 在整理信息资料时从一开始就应规范, 加强对信息资料收录时点的表述, 对信息资料规范归档;二是强化信息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务实奉献精神的培养, 认清高校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加大对《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学习宣传力度, 提高法制意识, 清除“人治”观念, 以全新的法治观念和理论来指导高校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三是提高高校信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教育培训工作, 强化高校专兼职信息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 加强信息、档案知识的学习, 领会信息的基本内含规律, 认识档案保存的重要性, 每个信息管理人员都要在信息资料形成的每个环节用真心和责任心来对待。

综上所述, 建立高校信息公开制度是依法办学、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出台, 不在于剥夺高校自主, 而在于赋予高校自主更大的空间,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和高校自身的不懈努力, 才能真正把这项制度建设好。

摘要:高校信息公开, 是政府信息公开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本文在认真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借鉴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上, 试图从公共管理和法律的角度探讨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 阐述了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分析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提出促进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高校信息公开,信息资料,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9号.

[2]朱庆华, 等.信息公开制度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1, (5) :324-327.

[3]曾兵.加强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若干构想[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138-141.

[4]韩淑华.高校信息公开背景下档案管理[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108-110.

信息时代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高校,档案信息化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大潮流, 信息时代的到来更是加速了高校各项工作的信息化发展。高校档案记录学校教学、科研、迎评等重要信息, 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影, 作为高校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工作已经感受到了信息化的影响, 并且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感受到信息时代到来的挑战, 做了一些迎战的工作, 不过整体上看来, 我国高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还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探讨信息时代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问题显得非常必要与重要。

一、信息时代发展与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信息时代生成的数据种类繁多, 比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等, 数据容量大、信息处理速度快、信息价值含量高, 海量的数据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当前, 信息时代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走向, 极大推动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阵地——档案工作的信息化发展, 提升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技术和思维档次;反过来,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平台, 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发展。因此, 信息时代发展与高校档案信息化发展具有很多的内在关联。

(一) 信息时代的发展是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助推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多种力量推动的, 既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国民生活、工作和学习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是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力量之一, 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发展, 社会化、开放化和科学化等等理念也要求纳入整个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同时, 信息时代的到来还能够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体系更加多元与宽泛, 更能满足档案用户的需求;能够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后勤保障不断发展, 能够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从而不断拓展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渠道。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去推动, 尤其是与信息方面相关的各类信息产业。高校档案建设发展就是一个信息不断需要及时更新与进行快速处理的工作, 其各方面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让信息技术展现其无限的魅力和价值, 能够将信息的理念、信息资源和诸多要求付诸于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发展的整个体系之中, 能够让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一个好平台。

二、目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环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场景, 取得了一些成绩, 不过由于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原因, 整体上看来, 还存在一些不足, 与信息时代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因此, 我们有必要分析当前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高校在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 没有好好分析信息时代人们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在很大程度上就档案信息化而信息化, 侧重于档案本身发展的视角, 这就导致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视角、思路等不够开阔, 规划管理与执行矛盾逐渐显现。以我校为例, 学校各类应用系统齐全却独立存在, 形成信息孤岛、产生了严重的信息碎片化问题, 有些信息比如学生信息同时存在于教务、学生和档案馆三个部门, 其通用性、兼容性差, 数据之间难以兼容, 难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 档案信息化设定目标和内容层面步伐不一致。高校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 没有深入考察广大师生和社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与目标的诉求, 导致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设计显得与时俱进不够, 这极大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 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的服务发展。高校档案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 高校档案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为学校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学生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良好服务, 仍以我校为例, 我校注重档案信息化建设, 应用档案管理系统归档、管理档案, 充分发挥档案馆网站的作用, 基本符合档案信息化目标。但是档案重要职责——编研和鉴定销毁工作未得到深入挖掘:学校档案工作偏重整理轻编研, 档案整理是最为耗时的环节, 工作人员无暇顾及档案编研工作使高质量的编研资料成为稀有产物;重收集、轻鉴定销毁环节:档案馆藏日渐丰富, 归档率年年攀升, 却忽视了档案的价值鉴定环节, 日渐增加利用率却不高的档案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日积月累的库房压力终将在不得不鉴定销毁时茫茫然无从下手。档案信息多如牛毛的问题,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发展。

(三) 档案信息安全保护仍需加强建设。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 档案部门已将馆藏的纸质档案信息归档成数字化档案信息, 实现对馆藏的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 将所有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上传到档案管理系统时, 做好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建设是重中之重。档案信息化必须借助于计算机实现、依靠磁盘等存储介质存储海量数据, 这些便携化的工具虽有效率高、操作简易等优势, 但也存在安全隐患:对档案内容修改、删除等操作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原始信息的完整性无法保证;另外黑客入侵、计算机病毒、设备故障等无法避免的问题都给档案信息的安全增加了风险, 我们无法保证对档案信息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需要从多方面保护档案信息安全, 防患于未然。

(四) 档案信息化工作宣传不到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给我校档案工作带来新的机遇, 近年来, 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得到学校领导和各部门的重视认可和大力支持, 积极配合, 不断健全我校档案管理规章制度, 逐步提升完善档案馆各项硬件、软件基础设施, 我校档案馆的管理水准达到省五星级标准。但学校档案馆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上, 却不够重视档案宣传工作, 对各类档案法和依法治档方面宣传不到位。档案使用者脑海里仍然沿用传统档案的管理规定制度, 在档案信息化大力发展的时代, 档案的快捷性和安全性需大力向社会宣传推广。

(五) 档案功能作用层面的问题。这方面主要体现在, 高校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 面对现有档案的功能与价值开发不足的现状, 没有好好根据信息时代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功能要求, 导致高校档案的教育价值发挥不足, 文化功能发挥乏力、知识性与休闲性功能缺位。

(六) 后勤保障层面的问题。高校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着经费不足问题、配套设施欠缺、制度规范不全问题、同时精通档案和信息化人才还有欠缺, 导致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后劲动力不足, 影响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服务功能和开发利用。

三、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 推进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创新发展

针对我国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信息与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高校务必要把握信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好好分析和把握信息给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带来的便捷与挑战, 树立起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体系, 调动各方力量加大档案信息化的设施建设、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和资源标准化、国际化和数字化建设的力度和广度, 加大高校档案工作人员信息化素质的提升与培训力度, 努力拓展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多种功能, 从各个层面增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后勤保障工作, 以此建构起信息时代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 按照信息时代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理念要求, 高校应该建构信息化理念主导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理念。这就要求高校在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 分析信息时代人们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根据档案工作自身的发展规律, 建构其开放性、多元化、社会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理念, 将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多元视角下推进, 纳入系统化发展的轨道, 在校园内真正实现数据共享, 以此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可持续发展。比如档案管理系统中学生信息属性扩展至可兼容教务处和学生处所采集的学生信息属性, 可以实现数据在线归档, 省去重复的人力物力;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科研类目也不仅仅是传统档案管理使用的成果的收纳, 更应该是思路、研究过程的见证, 等等。

(二) 按照信息时代对档案信息化本身的要求, 高校应该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各项基础工作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由档案本身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要素的信息化建设来支撑, 这就要求高校在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 分析信息时代对高校档案资源建设的要求, 既要加强档案信息化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要做好归档整理工作, 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范化和数字化建设, 提升高校档案信息化的网络建设水平, 做好档案信息化的数据库建设, 更要将大量精力投放至资料编研上来, 将看似杂乱无关联的档案提炼出对学校发展有益的精华;定期对档案进行鉴定销毁、去杂存精, 以此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提供坚实有力的档案工作基础保障。

(三) 应对档案信息化安全问题, 首先高校档案部门要完善学校档案管理制度, 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可以为档案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针对目前存在的、影响档案信息化网络系统数据安全的隐患, 应该制定尽量全面、安全的制度, 保证档案信息化数据的安全, 减少不可预料的情况发生。其次, 保护好档案系统中海量数据需要多重的保护屏障。档案馆内计算机系统访问档案信息查询系统须经过身份认证系统;校园网用户需要通过档案馆网站接口系统链接到内网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内部工作人员发布信息要注意保密性, 保证档案信息不被篡改和泄漏。再次, 用软件设置为档案信息化安全再加一道屏障。定期对系统进行升级和维护, 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可以更好地保护系统数据, 定期查杀各种威胁档案管理系统的计算机病毒, 严格管理工作人员的查询、修改工作权限。最后, 要有专人专地管理服务器, 确保服务器能够正常安全运转, 及时对数据备份, 以防止突发情况造成的数据丢失, 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档案信息化建设只有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良好发展。

(四) 按照信息时代对档案信息化的功能与价值发展的要求, 努力拓展档案信息化服务的覆盖面与惠及范围。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其价值功能的拓展来提升其合法性基础,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也一样需要不断发展其服务社会、服务师生的功能体系来拓展其发展的空间。这就要求高校在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 根据广大师生本身的学习与发展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将档案发展、师生发展、服务大众、促进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在一起, 全力拓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功能, 增加知识性和趣味性, 以此不断扩大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场域。

综上所述,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种很好的发展契机和思路。目前重要的是, 高校务必要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 切实按照信息时代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将信息时代的理念融合到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中去, 力求构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机制, 不断提升高校档案信息化的功能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石良芬.浅谈信息时代的档案管理与运用.四川档案, 2014 (04) :61-62.

[2]周枫.资源·技术·思维--信息时代档案馆的三维诠释.档案学研究, 2013 (06) :61-64.

[3]张欣.解读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的价值提升.理论观察, 2014 (01) :108-109.

[4]石冬梅.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机遇.现代商业, 121-122.

[5]张莉莉.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24) :223-224.

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指南 第11篇

【关键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指南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434-02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的窗口,为更好为他们提供最佳的交流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功能,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水平的要求,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场所配套建设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建立完善、全方位的服务功能已成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迫切需要,使得信息的发布不再是单一文字形式。实现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的管理与宣传,对提升机构形象,提高服务水准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为求职人员提供最新的招聘求职信息、播放用人单位宣传资料、政策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办事指南、创业项目展示等多媒体信息服务,充分改善及拓展劳动就业信息的发布渠道,有利于加快政府民心工程的建设。

一、系统建设目标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向各个信息发布点的显示屏(LCD、LED、PDP等)或者触摸屏,统一发布各种招聘求职信息、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等组合多媒体信息(如视频、声音、文字等),使受众人群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鲜的咨询,完全替代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用纸打印或者手写招聘信息的方式),对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招聘行为,使招聘企业最新的信息第一时间传导到各个对应的招聘柜台,同时还可以用视频的方式来展示企业,可以让应聘人员能够对企业有详细的了解。

二、系统设计原则及要求

1、系统在整体设计上应采用“理念先进、投资合理、性能稳定、功能强大、增值见效高”为主导设计原则,采用目前业界领先并已规模应用的知名厂牌的设备进行选型配置,以充分体现出本项目建设的可靠性、先进性、完善性及合理性。

2、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软件对于不同种类的终端系统(LCD屏一体机,LED大屏,LED条屏,触摸屏)采用一套统一的多媒体信息发布软件进行发布及控制,使用方便,无需多个软件进行反复切换。

3、发布屏采用LCD屏一体机方式(市场上有采用LCD屏+外置网络播放终端方式及一体机的方式),安装和控制(开关及显示)方便,使用便捷,在使用上节约能源。

三、系统组成

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建设包括:

软件部分: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软件、数据通讯接口定制设计、排队叫号系统软件定制、满意度测评系统软件。

硬件部分:系统相关硬件设备。

网络部分:IP传输网络部分。

供电部分:系统供电网络部分。

四、系统整体建设内容

1、招聘摊位信息发布

用于展示每一个招聘单位的详细招聘信息,并可同步进行相关企业介绍宣传,展示形式多样灵活。为满足此系统运维方便、安装简单、高可靠性的建设原则,设计采用32寸或42寸液晶电视播放一体机悬挂在每个招聘摊位上方,显示该单位招聘信息,企业介绍等,并在下方设置横向滚动公告条,便于公布简短公告信息。使劳动者对企业文化,该单位的招聘信息一目了然。

2、公共通道信息导引屏

在场所的明显位置悬挂42寸LCD发布屏播放一体机,可以播放办事流程、政策法规、求职技巧、求职小故事、励志故事、优秀企业形象展示、推荐优秀工作者展示等。并且对于大型招聘活动,可以起到引导作用、避免人流拥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可以滚动播放一些应急招聘单位的招聘岗位等。

3、LED大屏信息发布

为了给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岗位信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都规划了大屏信息发布区,大屏发布区在硬件上及软件上应与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有效的结合,实时更新岗位信息,并可以实现视频直播,借助多媒体发布系统,可以进行分类播放、支持公告信息和招聘岗位信息同时播放,大屏左侧可以发布:近期热门岗位、现场招聘信息、培训信息、招聘会信息。右侧屏全市岗位信息滚动发布

4、企业形象展示

企业形象展示屏由立式52或55寸LCD发布屏一体机构成,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设置适当数量的企业形象展示屏,播放企业视频,也可以灵活的发布企业的招聘信息,丰富对会员企业的服务功能。

5、团体指导室会议系统

在两个大的团体职业指导室中配置独立的投影机、屏幕及音响系统,便于开展群体性的职业指导,并配置一个多媒体信息发布终端,可以在此团体职业指导室中开展视频培训,并可以通过视频直播系统,配合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可以实时的将指导视频资料,发到大屏上,供广大办事人员观看。

6、个人职业指导室系统

作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职业指导功能,需在个人职业指导室中配置分体式42寸发布屏,开展个人职业指导,可以通过切换视频切换器(VGA)接口,将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画面和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的公共信息共同发布在此屏上,供接受指导的人员查阅。

7、自助计算机登记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本着服务.质量.方便的宗旨,为了方便企业及劳动者快速登记个人信息,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需在服務大厅里放置不少于3个自助计算机登记摊位,供劳动者和招聘单位录入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单位信息。

8、排队叫号系统

在服务大厅设置两台排队取号机,并且联网,并在相应功能区设置LED条屏,在任何一台排队取号机取号后,都可以为不同区域服务,以此达到资源共享和服务对象广泛的目的。叫号时服务窗口LED屏自动切换显示叫号信息,当不叫号的时候,可以显示发布系统发布的信息,所有的LED屏可以显示相同或者不同的信息,大厅里的音响系统同时叫号语音播报。

9、满意度测评系统

为了更好的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准,需要在各服务窗口配置满意度测评系统,系统完全是由顾客自主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是否在岗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和投诉,系统自动统计分析,同时可通过系统随时了解顾客对每位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从而有效地监督和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

10、触摸查询系统

为了给客户提供最新资讯、岗位动态,个人信息,单位信息等的时时查询功能,服务大厅要求配置触摸屏查询系统硬件,配合统一的触摸屏系统软件,可以查询到就业相关的招聘信息,政策法规、最新动态、焦点关注等信息

11、背景音响系统

音响系统覆盖整个人力资源市场大厅,同时与叫号系统相联,主控系统放置于总服务台,播音平台设置在三个服务台上,可以进行人工广播,平时,整个市场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叫号时,暂时中断播放音乐,播放叫号信息,整个大厅均可以听到。

12、视频直播系统

配置采购的摄像机可以将团体指导室里录制的视频实时的通过多媒体发布系统发布在大厅LED大屏上进行播放,依据此系统可以开展大范围的培训,会议展示等工作。

13、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控制软件总体要求

(1)基本要求: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软件是独立开发的产品,不得侵害第三方权益,系统软件具备用户管理、播出素材管理、模板管理、发布管理、远程监控管理、紧急插播、字幕信息管理、电视直播管理等功能,能充分满足招聘现场、日常招聘信息发布、快速播放的应用。

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控制软件要求采用B/S架构,基于Java体系架构开发,服务器端采用LINUX操作系统部署,数据库采用MYSQL,管理和发布更方便,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控制软件要支持各种主流视频、音频、文本等媒体格式。

建设信息 第12篇

福建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穹顶”的“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的主体项目——马戏大剧院巨型壳体钢结构安装完工, 主场馆正式封顶。

厦门灵玲国际马戏城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许以海当天介绍说, 该项目自投资建设之初便定位为做全球最高规格、最大的专业马戏城, 马戏大剧院在规划上创下“世界最大剧院”和“世界最大国际马戏大剧院”两项世界之最:其椭圆型剧院穹顶最大跨度120米, 是世界跨度最大、同类剧院无可匹敌;容量能容纳10000名观众同时观看演出, 规模全球最大。

许以海说, 该马戏大剧院还是“世界最高剧院”:仅地面就高达50米, 相当于十七层楼高, 高过国家大剧院。

此外, 该剧院是采用钢结构建筑的马戏场馆, 因此一些曾受场馆高度和承重限制的节目, 均可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适合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需要, 是目前最专业的复合型国际马戏场馆。

许以海称, 造型独特、结构复杂的该马戏大剧院建成后, 作为世界最高、最大的剧院, 有望成为厦门地标性文化建筑。

来源:中国新闻网

武汉建成全国最大空中“鸟巢”

2013年12月10日, 由武汉建工总承包的中国第一椭球体钢连廊整体提升成功。

昨日, 由武汉建工总承包的中国第一椭球体钢连廊整体提升成功。

这个空中椭球体钢连廊似一个巨型“鸟巢”, 是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洲际酒店顶部18层——20层的中间连接体, 内部由两层钢·架结构组成, 高21.4米, 长45米, 宽40米, 总重量约1500吨, 提升高度达47米。本次提升采用整体拼装、一次提升到位的施工工艺, 即在地面拼装焊接成型后, 采用液压移位成套技术, 运用四个提升点进行整体提升。该椭球体钢连廊的体积、重量、提升高度在国内前所未有, 被称为中国第一椭球体钢连廊。

来源:人民网

杭萧钢构格鲁吉亚青奥村酒店项目顺利封顶

2013年11月28日, 经过全体项目人员的共同努力, 由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格鲁吉亚青奥村酒店钢结构工程顺利封顶。

格鲁吉亚青奥村酒店酒店为五星级酒店, 毗邻第比利斯海, 用于2015年欧洲青奥会的接工作待, 业主华凌集团及当地政府对该项目十分重视, 也对杭萧钢构的施工安全、质量、进度等十分满意。

2017年我国将完成13个400米以上超高楼项目

仲量联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目前内地已批在建的超过400米以上超高楼项目有15个, 到2017年将完成13个。其中, 4个项目分布在北上广深, 11个项目位于武汉、天津、重庆、苏州、贵阳、南京等二线城市。

近年来,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大规模新城开发和推进得以展开, 催生了地标性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根据商业地产服务机构RET睿意德数据显示, 全球超过400米的已建成超高层建筑中, 中国占比约六成。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马鞍山体育中心游泳馆封顶

近日, 由中铁建工集团上海分公司承建的马鞍山体育中心游泳馆钢结构工程顺利实现封顶。

马鞍山体育中心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 由体育场、体育馆等5个单体建筑组成, 该工程采用拱支撑平面管桁架结构体系。

马鞍山体育中心游泳馆钢结构工程具有造型奇特、节点构造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为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中铁建工集团马鞍山体育中心游泳馆项目部针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 多次与相关设计院等单位进行沟通, 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化设计, 并邀请外部专家进行方案论证。在施工中, 他们严格执行安全质量管控措施, 确保钢结构施工按照既定目标顺利完成。

来源:中国建设报

泰国天然气渐枯竭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源

随着泰国湾蕴藏的天然气资源日渐枯竭, 主要依赖天然气发电的泰国不得不制定新的电力发展规划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要。泰国政府2013年7月宣布将增加太阳能发电, 到2021年要具备300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能力, 这比先前定下的目标提高了50%。

据报道, 目前泰国的电力供应结构中, 天然气发电所占的比率高达67%, 其中19%的电力供应来源于煤炭发电, 仅8%的电力供应来自风力、水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泰国计划在2021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整个电力供应的25%, 预计其中约20%来自太阳能。

为了鼓励泰国商家投资于太阳能事业, 泰国政府以每千瓦时8泰铢 (约合1.5元人民币) 的高价向太阳能发电厂购买电力, 这个价格比传统的天然气发电收购价每千瓦时4泰铢高出了一倍。

泰国能源部长蓬萨曾表示, 这个计划实施后, 预期泰国太阳能电池板厂商将进行市场宣传, 推动民众安装屋顶式太阳能电池板。往后民众购买太阳能电池板或许会像买冷气机、热水器一样普遍。

来源:环球网

2014年调控大方向不变分城市实行差别化控制

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部署明年工作时明确表示, 2014年要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执行好既有调控措施, 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从严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和住房限购政策。姜伟新表示, 要强调调控的针对性, 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 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从严落实差别化住房信贷税收和住房限购政策。房价开始下跌的城市, 要注重消化存量, 控制新开发总量。

站在2013年年末这样一个时间点, 这是官方首次对2014年的房地产调控做出表态, 如果说其中透露出些许关于明年房地产调控的信号的话, 那么归结成一句话便是:全国调控大方向保持不变, 分城市实行差别化控制。

深圳:600米!要做中国第一高

1985年12月29日, 160米高的深圳国贸大厦竣工, 成为当时的“神州第一高楼”, 同时也是“三天一层楼”的“第一速度”创造者。国贸大厦的“第一高度”和“第一速度”维持了10年。

1995年, 384米高的地王大厦竣工, 成为深圳新地标, 也是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441.8米高的京基100大厦于2011年竣工, 从大厦顶层可以轻易俯视384米高的地王大厦。

而总高660米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正在夜以继日的建设中。竣工后, 它将成为深圳未来的新高度, 并且成为中国第一高楼, 高度超过上海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

上一篇:虚拟语气高考考点解读下一篇:新闻报道中的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