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治体系论文

2024-06-20

新政治体系论文(精选3篇)

新政治体系论文 第1篇

一、拓展专业技能, 提升职业素质

现在新课程理念以及教材的结构要求, 其中心不仅是要求政治教师“教会学生做人”。我们还肩负着传播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观念的重任, 并在推动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情感观的初步建构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所以政治教师新形势下的新能力不可替代, 应运而生。

1.具备未来向度的思维更新能力。

我们的时代正步入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阶段, 一日千里的科技进程引导社会进入急剧的转型之中, 生存方式、学习模式、思维观念已与过去相去甚远。因此, 若沿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维护政治教学, 必然导致学校政治教育方向上的缺陷, 从而更深地成为学校综合性发展的掣肘。所以, 21世纪政治教师的眼光必须面向未来, 关注未来发展的态势, 研究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动向。相应的, 政治教师的思维也必须处在不停地运动之中, 静态的观念无助于动态环境的把握, 只有以全新的、准确的、紧跟时代的动态思维方式, 才能做出有利于思政教学长远发展的富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规划。如何在这方面发展自己呢?

第一,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现代教学理论提出应培养学习型组织。那么, 作为政治教师更应自觉地吸收新知识, 保持与政治系统内外所有因素的紧密接触。努力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学习, 获得关于规划前景的最新发展, 了解流行的价值取向, 便于政治教师对未来趋势的整体把握。

第二, 用战略性眼光布置未来。

战略性规划要求政治教师具有全局眼光, 运用系统思维方式, 承认多角度的现实的存在及发展前景, 注意适应未来的挑战以及需要完成的工作, 因时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构建长远战略规划。

第三, 培养有利于更新思维的政治文化。

由于个体思维的活动毕竟只能反映有限的认识, 因此, 政治教师的思维活动不能确保万无一失。在政治组中塑造一个相互交流、不断更新的政治文化背景, 有助于群体观念的革新。在网状互相交织的思维碰撞中, 便于新的独创性的观念、思维的凸现, 更有助于政治教师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

2.保持敏锐的境况判断能力

强调政治教师敏锐的境况判断能力, 来自两个方面:其一, 现实及未来环境的变化比以前更复杂, 传统的政治教师在变动不大的环境中只需尽职尽责, 从事较有规律的教学, 而现代的环境因为技术性的突破比以前更加迅速, 涉及许多新的挑战。其二, 境况的变化比以前更迅速。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极其迅速, 面对瞬息万变的境况, 必须具备敏锐的直觉、果断的判断力。判断准确的基础是掌握真实情况, 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问题的准确理解, 这意味着政治教师在出现规划前, 必须审查和分析所有事实。要想实现这一点, 必须做到:

第一, 保持对信息环境的开放状态。知识信息资源具有开放性的特征。在信息时代, 一个卓越的政治教师必须具备有效的利用信息的本领与技能。保持对信息环境的开放状态, 能有效地消除政治环境的随意性, 使之判断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的基础上。

第二, 掌握获取信息的先进手段。要保证信息渠道的畅通, 保证自己及时了解政治环境的变化, 信息的获取极为关键。及时获取信息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 如学校建立的上网工程正是对信息社会挑战的回应。一旦掌握了先进的获取工具, 就掌握了主动权, 就便于紧追时代的步伐, 实现由传统观念向现代观念的转变。

第三, 摆脱非理性偏执的驱动。政治教师在特定情况下看问题或多或少带有个人的主观偏好, 这种偏好可能来源于个人的经历、欲求、愿望等。这些因素, 并非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在以大量事实为基础的前提下, 敏锐的感知能使情景判断抓住有利时机, 使教学工作打开局面。但个人偏好超过一定的度, 走向偏执, 则易使经验或个人想象代替事实, 陷入固执己见的非理性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做出判断极易导致错误。所以, 政治教师应培养自己宽广的心胸, 要对自身的缺点、个性有清醒的认识, 做到自知之明。

3.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

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变化的政治环境转化为对现实的理性反思并形成教学过程的具体步骤, 就必须明确经济、政治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如何改进和完善以产出高质量的课堂效益。适时地创新意味着政治教师不是消极地承担教学任务, 而要积极创新教法, 创立科学合理、有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创新是政治教师的自我发展的过程。培养创新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培养准确的洞察力。这是创新的第一步。

第二, 培养解决问题的独创性。这种独创性既要保证灵活, 又要坚持原则。

第三, 培养竞争意识。竞争是创新的源泉, 它包含的进取心、强烈的成功欲望以及忧患意识是促使创新的动因。

二、转变生活方式, 培养生活热情

新的时代和形势不仅对政治教师的能力提高了要求, 也对我们的生活模式提出了挑战。政治教师处在社会生活的核心和时代发展的前沿, 不仅要拥有与时俱进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还要拥有一套文明、健康、科学向上的生活方式, 那些生活模式陈旧僵化的政治教师, 永远都不能站在时代的前沿。

1.树立终生的学习观念。

其一, 要树立开放的学习态度。现代教师是面向现在和将来的知识传播者, 不仅需要扎实的知识, 同时也需要科学的前瞻, 无论你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 几年后就会老化过时。因此, 必须面向未来, 通过学习, 跟上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其二, 是建立科学的自我学习系统。老师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首先, 要明确学习内容;其次, 要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切忌目标定得过于笼统, 要尽可能详细而精确;最后, 要指定学习资源, 即采用最好的学习工具帮助自己学习。

2.进行健康的人际交往。

健康的人际交往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第一, 要拓展交往群体, 扩大视野, 因为与不同行业、不同职业或者不同年代的人交往更能开阔教师的视野。第二, 要提高辨别能力, 不参加消极、不文明的交往活动, 奢华虚浮、趣味低下的聚会不参加, 互诉牢骚以求安慰的聚会少参加。

3.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政治教师要有健康、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朴实的生活作风, 这些是政治教师作风、形象、情操和人格的直接反映。那些只会教学、不会生活的政治教师, 正在让人敬而远之, 让人觉得刻板拘谨、甚至有虚伪之嫌。因此, 政治教师在业余时间专注于运动锻炼或书画音乐等一些现代社会所必需而又有修养的活动, 既可以缓解教学上的压力, 也能积累一些隐性财富, 使生活变得更有情趣、生命更有意义。

4.保持一流的仪表和礼仪。

政治教师的外表和行为举止最能反映出其内在修养和地位, 也能给学生传递出某种特别重要的信息。因此政治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仪表和礼仪。政治教师着装整洁、庄重, 就会给学生以信任感。与仪表相同, 礼仪也会大大左右别人的评价。不懂礼仪的教师得不到周围人的协作, 自己的成长也会受到限制。礼仪首先从问候开始, 在学校上、下班的问候最为重要, 做到这些, 会使政治教师的形象大添风采, 并极大地增强政治教师的影响力。

5.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能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 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 对生活充满信心, 这是政治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主观条件。要想给学生学习上的前进动力, 不仅取决于教育的力量, 还与政治教师的个人情绪状态有关。积极的情绪能给学生以鼓舞和信心。反之, 则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 政治教师要身体健康, 精力充沛;要性格开朗、乐观, 有朝气;要有毅力, 有恒心, 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 做生活的强者;要宽宏大量, 以德报怨;情绪稳定, 善于自我控制。只有这样, 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6.进行良好的心理定位和道德情操培养。

良好的心理定位应是承认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并能进行积极沟通, 政治教师的道德情操直接影响和指导着其心理和行为, 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经过持续的培养和训练, 才能成为政治教师自觉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政治教师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不断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构筑自己的道德体系。

参考文献

[1]简锐清.浅谈新课标形势下政治教师角色的转换[J].珠江教育论坛, 2010, (02) .

初中生七年级的新政治教案 第2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生理想的分类;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的含义、重要性、我们的正确态度和启示;

2、三步走战略的含义和实现情况;

3、总体小康的含义及其局限性;

4、全面小康的目标、以及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及有关的特征,基本要求等等;

(二)能力目标:

1、认识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现阶段的共同理想)的关系,正确把握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2、通过学习自己可以认识总结全面小康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个人的远大理想,认识共同理想,为实现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努力学习,把自己培养成有用的人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共同理想的含义、重要性、启示;三步走战略;全面小康的目标;

2、难点:认识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全面小康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本框以教师讲解为主,讨论法等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

布置预习任务计算P119的数据;做好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说一说:你的人生理想有哪些?由同学们各自交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总结人生理想的分类问题。

了解人生理想的具体内容的含义和特征。

1、认识人生理想的分类。

2、认识人生理想中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社会理想。可以每人谈谈对未来社会的期望,从这种期望中对共同理想有个切身的理解。

(1)认识共同理想的含义。指出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2)掌握共同理想的重要性。说明共同理想也是精神动力、精神支撑;

(3)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对待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讨论来认识。见P117讨论(略)

(二)惠及亿万人民的小康蓝图

1、了解我国共同理想实现的三步走战略。完成下列表格:

步骤

时间目标

经济目标

人民生活水平目标

实现情况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2、认识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还要了解小康水平的含义和表现从而认识总体小康的局限性。

3、阅读材料P118,认识总体小康的局限性。通过相关链接加深认识。

4、认识我国现阶段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目标、含义、特征如何?

(2)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如何?(也体现了它的本质)

(3)可以介绍一下我国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关系。(注:4——8班不用引入)

算一算:P119的材料数据。认识到即使我国到20xx年左右实现了全面小康还是跟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到共同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5、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含义或特征。

六、板书设计:

1、人生理想的分类

2、共同理想的含义、内容

(一)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3、共同理想的重要性

一、共同理想

4、青少年要真确处理个人理想和共同

共同使命理想的关系

1、三步走战略

2、实现情况

(二)惠及亿万人民的小康蓝图

3、总体小康的局限性

4、全面小康的目标

5、全面小康与共同目标的关系

6、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七、作业布置:练习册、试卷、基本练习题等

西方公民参与研究中的“新政治观” 第3篇

什么是公民参与(civi cen gagement)?普特南将其定义为公民联系和参与志愿者组织、地方社区以及政治的活动(Putnam,2000)。也有学者将“政治参与”与“公民参与”概念作出明晰的区分,“政治参与”旨在影响政府政策或官员选举的行为(Delli Carpini,2004;Zukin,Keeter,Andolina,Jenkins,&Delli Carpini,2006);“公民参与”旨在改善社会现状的具有集体意义的行为(Adler&Goggin,2005;Zukinetal.2006),包括志愿援助、公共议题的讨论、非政府组织参与、有关公共利益的行动主义等(Nissen,2010;Rasa Erentaite,etal.,2012)。“新新媒体”“网络社会”时代的来临,让一些学者重新思考对“公民参与”一词的界定,彼特·莱文森认为公民参与是一个具有争论性的词,其定义应据我们观念中的理想社会以及个体的行为规范而发生改变(Peter Levine,2008)。与之前把政治从“公民参与”领域完全刨开不同,兰斯·本奈特(2008)、彼特·道格兰(2009,2013)以及彼特·莱文森(2011)等学者认为政治一词的定义与时代背景相关,以前的政治概念是在传统的现代化语境下诠释的,当时的政治与党派、选举等政府主导下的行为有天然的联系,但自西方步入后工业社会(Inglehart,1997)和网络社会(Castells,2000)以后,人们有更多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平台对公共议题进行集体讨论和参与,整个社会以传播沟通为基础重新塑形重组,新环境下“公民参与”与“政治”不应是绝缘体,应该是相关包含的关系,新的历史语境下的“政治”也不应止步于传统党派议会政治的桎梏,它在逐渐趋向与人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公共领域。“参与”(participation)从社会中萌发(Nico Carpentier,2011;Dahlgren,2013)“;政治”也具备了个体生活实践导向(Pete Dahlgren,2013)。故,众多学者将公民参与冠上一些学术性的称谓:“生活化政治”(lifepolitics,Giddens,1991;Bennett,2008;Bauman,2000;Beck&Beck-Ge rnsheim,2002)、“天天政治”(politics of everyday life,Gerodimos,2008)、“新政治”、“另类政治”(new politics、alternativepolitics,Peter Dahlgren,2009,2013)等。

一、自我实现的“公民身份”

“公民”(civic)暗含着公共(public)的意思(Bennett,2008);“参与”概念在社会科学中被用于许多不同领域中,它随着所用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西方后现代化语境中,“参与”一词的关键特征应与政治和媒体相关,参与必须嵌入被延展的政治观中去洞悉(Dahlgren,2013)。新的政治参与体验来源于日常实践,而数字化的媒体环境促进了民众步入公共空间的参与度和融合度,特别是拥有良好媒介技能的年轻群体,常常被称为Y世代(Ruth Boltonetal.,2012)。对于参与主体而言,选择怎样的方式来定义公民身份(citizenship)成为公民参与的关键(Bennett,2008)。

在西方工业民主时期,整个社会的齿轮是以经济为轴心旋转,当西方世界步入后工业民主时代以后,如何进行信息管理成为核心议题,此前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逐渐过渡为点与点连接的网络社会,权威性的社会组织(如:教会、党派等)赋予人们身份的职能在社会沟通交往中被渐渐淡化,人们越来越倾向在广阔的网络社会中主动创造且经营自身独特的社会和政治身份。也就是说,公民身份是动态发展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孕育出不同特征的公民身份(Lister1997;Blaug,2002;Faulks,2006;Bennett,2009)。兰斯·本奈特用两种范式勾勒出西方公民身份在社会媒体环境不断发展中的演变进程,分别是责任型的公民(Dutiful citizen)和自我实现型的公民(Actualizing citizen),并从参与政府活动的责任感、政治参与方式、对政治和媒体的信任度,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四个方面来对这两种范式进行比较(Bennett,2008,2009)。在自我实现的公民身份框架下的公民参与实践,摒弃了工业传统政治社会背景下批判公众政治冷漠的悲观情绪,给予信息化社会中的公众各自参与公共事务的足够认可,并且赋予当代公众构建自身社会身份的主动性。

二、生活化的公民参与

社会细分(social fragmentation)和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是当今整个西方后工业民主社会背景下的主题,这种时代趋势在青年群体更为突显(Beck,2006;Bennett,1998;Giddens,1991;Bennett&Segerberg,2011)。传统以群体身份(如:党派、教会等)来组织公民生活的机制正在逐渐衰弱(Putnam,2000),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个体越来越以各自的生活价值观来建构他们自身的政治观(Bennett,1998;Giddens,1999)。

生活化的参与方式(life style politics)也可以叫个人化政治(personalized politics)或DIY政治(Bennett,2012),它大致可追溯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革。但由于历史上有不同时期全球化浪潮,每次波动都会产生特定的经济逻辑以及对于社会的独特影响力,故与个人政治相关是当代以新自由主义为口号产生的市场生产和消费大规模的全球经济转型。这种社会变革不仅引发了工业生产领域的调整,服务业和信息业迅速增长,制造业的比例随之大幅下降(Beck,2006),还促使公共领域私有化过渡(Hirschkind,2001:4;Meikleand Y-oung,2012),这种公私相融的模式广泛被嵌入到教育、健康、能源及交通等领域,使置身其中的个人经历着工作和生活方式上的不稳定、不断增长的心理压力以及多重职业的考验和选择。这些社会变革特征集结为西方后现代社会的名片,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不仅改变着全球经济,而且也通过向个体生活注入市场力量改变着国家间的基本政策(Bennett,2012)。

生活化的政治是以个体为轴心的公民参与行为,它更侧重于个人的主观体验(Bennett,2012;Bennett Segerberg,2011,2012;Bennett and Toft,2009),在参与行为中融入了更多的个人主义元素。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被哈贝马斯认为进入公共领域前提的理性讨论渗入了情感维度(Coleman,2013)

新的政治观不仅包含理性逻辑的分析元素,而且缠绕着人们的期望、焦虑等情绪因子,它们共同引领着人们的参与体验(Dahlgren,2013:25)。传统政治参与观引领下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被视为建立在国家、市场和私人领域间的一块公共空间,而生活化政治观作用下的公民社会更加侧重于民主社会中的民众按自身兴趣沟通、合作以及互动的自由(Dahlgren,2013:53)。

(二)传统公共领域在社会和媒介环境发展中融入的消费主义(consumption)和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这里的消费主义意指在商业逻辑引导下的社会参与(Dahlgren,2013:54)。有些用来界定政治行为的消费实践是直接的,如:意在改变大公司政策的民众联合抵制,要求企业对环境和劳工负责;有些则产生间接影响,如:通过理解运用各种个人化的技术通信手段来分享政治信息以及制造行为口号(Bennett,2012)。另外,大众文化也经常与消费行为掺杂,与公共领域交叠着促进人们的参与行为,这种参与体验也被有的学者冠以“文化公民身份”参与(Hermes,2005)。迷文化学者常引用哈利波特粉丝将小说故事情节与现实思考相连,激发青年人成为参与性公民的潜能(Henry Jenkins,2012)为例来说明社会娱乐范畴中的政治参与导向;也有学者强调能启发公民成长的电子游戏也可以搭建众多公民社会和公民行为之间的桥梁(Kahne,Middaugh,and Evans,2008)。参与不仅包括多种媒介平台的发言讨论,而且还涵盖视觉艺术、戏剧、音乐等多种形式的意见表达(Bimber,Flanagin,and Stohl,2012)。

三、网络中的“连接行动”

兰斯·本奈特指出:要搞清什么是公民参与,就必须理解两个关键的问题:什么是公民信息(civic information)?什么是公民行动(civic action)(Bennett,2012)?诚如以上分析,新政治观引导下的“公民”(civic)一词具有了“公共”(public)概念的延展性;传统公民和公民社会范式下以群体组织为基础的公民行动也逐渐向以弱关系为社会资本的参与行为。卡斯特曾指出社会政治网络社会会渐渐取缔等级性的社会政治机构,成为整个社会的权力居所(Castells,1996)。班克拉认为尽管互联网是满载分散的节点和长尾的区域,但各种通信技术能将个体置于各自网络的核心,推动大规模的多媒体内容的再造和分配(Benkler,2007)。

在此强调两个概念: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和连接行动(connective action),前者强调组织性和领导人的重要性,一般为从上至下的传播模式;后者注重社会中大规模分散的个体简单思想的集结,突出数字化网络行为的崛起(digitally networked action,DNA,Bennett,2012)。从集体行动到连接行动的转变是伴随着有弹性的社会弱关系网络的萌发(Granovetter,1973),它使身份表达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版图指引成为可能(Bennett,2012)。集体行动需要建立等级制度的现代社会秩序,它面临着搭便车的困境,也就是怎样让人们克服参与行动时参与成本高于边际补偿的难题(Bennett,2012);集体行动由于具有高度的组织性,故在参与者的学历、压力或社会化程度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Mc Adametal.1996;Bennett,2012)。但,连接行动偏重于在后现化社会背景中在流动的社会网络(Castells,2000)中分散的个体,它不需要高度的组织控制或象征性的集体标志如“我们”(Bennett,2012),主要突出个人行动模式以及多层次的社会媒体平台将大范围个体信息分享有效集合的连接力度。连接行动思想有两个重要的元素:

(一)“连接”体现社交网络强大的连接力

如果从技术角度来解释“连接”(connectivity)有三个重要的现实基础———平台(platform)、协议(protocol)以及接口(interface)(Van Dijck,2012),而网络则是由一系列代表相互联系的节点和关系线突显着“六度分隔”强大的延展力和集结力;但如果考虑以上社会因素,连接的三个现实支撑也与社会有机缠绕,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地以平台为基础,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互动和交互关系(Van Dijck,2012);平台也逐渐被视为强化公民身份以及集体参与强有力的基础性设施(Benkler,2006;Jenkins,2006;Shirky,2008)。社交媒体在媒体平台中最具参与性,文化研究学者特别强调凝结于社交媒体之上的参与性文化(Henry Jenkins,2006),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使用者,称能娴熟运用新媒体技能的受众为“积极的参与者”,歌颂其在参与性文化甚至融合文化(Jenkins,2006)建构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连接行动反映着参与者的集中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和数字化故事叙述(digital storytelling)的能力

集中智慧并不完全等同于群体智慧简单地集合(The Wisdom of Crowds,Surowiecki,2005),后者强调相互隔离的个体简单想法的输入,但这种散乱意见的汇集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影响力,而集中智慧侧重于知识生产的过程(Jenkins,2006),比如维基百科。众人智慧的不断凝聚也会推动各种公共议题的前行和解决,这也是连接行动在社会民主进程中的价值体现。此外,数字化故事叙述主要强调社会中的个体运用各种数字通讯媒体设备分享他们生活经验和故事的能力,这种能力会增强自我实现的潜能,实现多种公共参与方式,促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这种参与更为便捷和形象化,也更能贴近个人的生活体验,有效地提高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兴趣,也相应地锻炼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身份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上一篇:机械标准件下一篇:初中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