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柔力球

2024-08-09

高校太极柔力球(精选10篇)

高校太极柔力球 第1篇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高校,体育教学,价值效用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新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而“太极”便是这项运动的根本和生命, 该运动将太极拳的精髓与网球、羽毛球等项目的精华融为一体, 将太极运动连贯完整、柔和圆润、自然流畅、连绵不断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 同时又加入了现代元素, 使二者相结合有效促进人体健康。

1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柔力球这项运动起源于我国山西省, 由山西医科大学晋中学院副教授白榕于1991年发明创编。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 吸取了太极拳的精髓, 并参照小球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在场地、规则等方面的合理内容而探索形成的。该运动于1992年正式被向社会, 1994年被列为第三届全国工人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 并通过了国家教委评审小组的评审和肯定。1995年通过了国家教委全国中小学体委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评定。2000年3月被中国老年体协列为推广的新项目。历经短短十多年时间, 太极柔力球运动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约有近百万人在参加这项运动。且该项运动经过不断研究和完善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动项目体系, 并随着其不断发展, 该项目已迅速被传到了台湾、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2 太极柔力球的运动的特点和益处

太极柔力球运动一改传统硬性击球方式, 吸取了太极拳柔中寓刚、上下相随、以意导动的内在精髓, 采用以特制的球拍, 从入球到出球以主动迎球顺势引球, 以“弧形引化过程”接触球体并将球抛出为主要技术特征。它保留了太极拳富含哲理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以及有效的运动锻炼价值, 同时又弥补了太极拳趣味性、活泼性不足的遗憾, 它调动的是人的智慧和运动潜能, 展示了以柔克刚、含蓄婉转的巨大魅力。它的运动原理是利用惯性离心力将球顺势抛出这样一种反常规运动方式, 使得“太极”活动得以球类化, 是由迎、引、抛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化过程。太极柔力球圆弧轻划, 看似不用费力、轻松自在, 然而力度拿捏、方位掌握均需要消耗较大体能, 一场球下来轻则汗流浃背重则腰酸腿软。由于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受场地等自然条件的局限, 因而适应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练习者。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太极柔力球练习, 可以增强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使思维活跃和提高反应;青年朋友进行太极柔力球练习, 可以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变能力, 使思维活动朝着多方向发展;中老年人进行太极柔力球练习, 可强健筋骨、增强骨关节的灵活性, 对延缓衰老和修身养性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总之, 太极柔力球运动融传统“太极”方式与现代时尚运动特征于一身, 是一项集健身、娱乐、趣味、竞技、表演等活动方式于一体的、易于推广和普及的优秀体育项目。

3 太极柔力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效用

3.1 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发育

大学阶段是学生青春期发育后期到基本发育成熟期的过渡阶段, 此时往往会表现出心理不完善、不成熟易波动的年龄和外在特征。大学体育课不仅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 更是发展学生心理、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重要阶段。太极柔力球练习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 达到“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 陶冶了情操, 愉悦了身心, 修心养性的目的, 坚持练习可提高大学生大脑皮质的机能, 使其心情舒畅, 对消除疲劳、改善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3.2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美学体验的运动

太极柔力球柔中寓刚、连贯流畅、恰似行云流水的运动特质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技术要领的同时可发挥其想象力, 在逐渐练习中学会品味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太极柔力球优美动听的音乐具有神奇的魔力, 能够激发学生健身的欲望, 使其置身于美的旋律中尽享运动之美, 身心愉悦的体验将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学习兴趣, 加快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练效果。

3.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对于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正是由于太极柔力球诸多的优点和益处为众多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 这将对于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情趣、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有着积极的前导作用。已有相关研究表明, 太极柔力球项目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 由于其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 呼吸匀细、深长, 经常进行该项运动对预防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早衰以及老年痴呆等症具有重要作用, 并对帕金森病患者具有一定的康复功效。

3.4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互助协作精神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 太极柔力球运动能够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 消除其烦恼和不良的心理因素。已有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在太极柔力球练习过程中, 感受到该运动不但能缓解自己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而且能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 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通过体育课堂上学生对太极柔力球的共同学习与相互练习, 能够培养和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和互相配合的协作意识和精神, 对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 自觉积极的进行体育锻炼进而获得身心健康、养成健身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3.5 太极柔力球进入大学体育课堂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 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规定, 将其注入大学体育课堂对丰富大学体育的课程内容,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结束语

太极柔力球运动成为高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太极柔力球运动刚柔相济、形神兼备, 动作潇洒大方、连贯流畅、轻松自然恰似行云流水, 观赏性和艺术性极强, 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欲望, 充分锻炼学生的身体, 消除其烦恼和不良的心理因素, 使其在太极柔力球运动中得到收获, 并以其对学生的独特健身效果促使着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薛晓媛.太极柔力球运动健身效果调查[J].中国体育科技.2003, 39 (9) :46-48

[2]黄兴平.在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11:348-349

[3]张发景.太极柔力球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 8:92-93

[4]王红光等.太极柔力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6, 28 (5) :31-32

[5]柳振纲.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 24 (2) :279-281

24式柔力球太极套路分解教学 第2篇

第一段分解教学

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百会上顶,下颚微收,目视前方。左脚开步,两手上托,屈膝下按,转身丁步持球,上步抛球,弓步绕翻,上步弓步绕翻,上步弓步绕翻,反绕翻虚步打开,撤步头上平绕,转身左侧摆翻,后拉,跟步头上平绕,虚步合手。

第二段分解教学

撤步反绕翻,撤步左下穿,撤步右下穿,撤步左下穿,转身腋下穿,右侧绕环,左侧正绕翻抱球收脚,上步单手反绕翻,双手八字摆动,上左步转身,右侧绕环,左侧正绕翻抱球收脚,上步单手反绕翻,双手八字摆动。

第三段分解教学

上左步,马步云手两次,向左活步云手两次,撤右步反绕翻,再撤右步反绕翻。

第四段分解教学

双手八字摆动两次,上左步收脚抛球,上右步收脚抛球,上左步收脚抛球,上右步收脚抛球,上步左步抛球,换步撤左脚头上平绕,反绕翻换步,反绕翻打开。

第五段分解教学

上左步并步转身下抱圆拉起,上左步并步转身横扫螺旋盘绕,上步提拉,上右步腋下穿,并步转身,撤右步下抱圆转身,上右步腋下穿,转身歇步反绕翻。

第六段分解教学

转身,上左步并步转身下抱圆拉起,上左步并步转身横扫螺旋盘绕,上步提拉,上右步腋下穿,并步转身,撤右步下抱圆转身,上右步腋下穿,转身歇步反绕翻。

第七段分解教学 转身提拉,上右步螺旋盘绕撤左步,提拉反绕翻云手一次,上右步螺旋盘绕撤左步,提拉反绕翻云手一次,上右步螺旋盘绕撤左步,提拉反绕翻云手一次,提拉收脚,上步下拉,扣腿下穿,转身下抱圆推掌。

第八段分解教学

流行的养生方式——太极柔力球 第3篇

临床工作中,许多患者在诊病之余,必问两件事,其一:饮食上该吃什么;其二:锻炼身体什么方法好。严格地说,这两件事都无绝对标准,都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但是最近发现,社会上流行一种柔力球的健身方法,我仔细研究了它的益处、适宜人群,认为它不失为一种大众健身的好方法。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特点

设备简单

一个球拍、一个球,器材价格低廉,不易损坏,一套器材能打好几年,符合国情,贴近百姓。

场地要求不高

不受面积大小、室内室外限制,大到空旷场地,小到居室之内,客厅、楼道、阳台、屋顶等均可利用。

简便易行

该项活动打法简单,可一人玩,两人玩,亦可多人玩;单人、双人及多人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各种优美的表演。因此,柔力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锻炼者需要。

适用人群广

柔力球虽然以老年人为主,但中年人甚至青少年亦可以此作为健身、娱乐方法。

太极效应

极柔力球,我个人理解应为三个部分:太极、柔力、最后是球,太极是第一位的。太极柔力球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太极文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中国的太极拳,练身、练意、练气。练身则动作平稳、柔和、缓慢;练意则心静神凝,意念集中,动中求静;练气则以意领气,呼吸均匀、深沉、自然。太极柔力球的操练,主要是使球体运行改变方向的时间延长,避免与球拍发生突然碰撞,但又不能停顿。这就必须做到动作缓慢、柔和、架势平稳、注意力集中。无意中吸取了太极拳健身的特点,但又不循章法,刚柔并济、以动制静、动中有乐。其结果不仅充实了中医理论认为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神”,又增添了许多兴趣和欢乐,健身又健脑。

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身体的益处

练习太极柔力球几乎所有动作都是在转圈走弧、旋圆中完成,每一动作都要集中精力,由眼神到肢体完整一气。这样就减少了外界因素对大脑的干扰,使大脑得到良性休息,在练习中强调的精神内守、心静体松,大脑得到抑制性保护,这样,使人体大脑皮质神经流动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得到了提高,反应加快,使人脾气更温和、乐观开朗,精神、体力、食欲和睡眠都较一般不参加锻炼的人好。

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能够强健身体、健美体型,还能预防多种疾病:

预防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

增加通气功能,使血流加速,增进肺泡的换气功能。老年人呼吸肌萎缩,肺泡扩大,泡壁变薄,弹性减小,胸廓活动受限,导致呼吸和代偿能力降低,造成老年人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机体缺氧,易患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组织衰老。在练习太极柔力球时,动作轻松自然,而且连绵不断,呼吸匀细、深长,使呼吸器官得到了长时间且温和的锻炼。人在安静时,有90%以上的肺泡不参加呼吸工作,根据“用进废退”学说,其功能会逐渐衰退、老化。参加这项运动时,呼吸自然,主动与被动呼吸相结合,大大增加了参加工作的肺泡,改善了肺脏通气量和换气功能。

有助预防心血管疾病

在我们人体中,循环系统的功能是通过心脏和血管持续不断地灌注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以保证它们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以及排除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防止血管老化,减少斑块形成,从而维持身体正常的功能。而太极柔力球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能够很好地巩固和改善这些循环。

加强了人体消化功能

在练习太极柔力球时,要求“上虚下实中间灵”、“松腰活胯”,腰为主宰带动全身,每一个动作都是由腰腹转动运力而完成的。这样就对内脏器官起到了按摩作用,促使胃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及唾液、淀粉酶、胰脂酶和胰淀粉酶的下降速度减慢,促进消化功能的有序运行,保证锻炼者有好的胃口。

减缓了肌肉的萎缩和骨骼及关节的退化

人在进入中老年以后骨骼和肌肉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衰变,如骨质酥松等,所以不适宜再进行大强度和爆发性的运动。太极柔力球的运动全都是顺关节自然放松的圆弧运动,也没有肌肉群的爆发性收缩,锻炼时全身一齐运动,不仅大肌肉群参加活动,而且全身各部分的小肌肉群也协同参加,如旋转、画圆,反复的缠、绕、粘转,这样增加了肌肉力量和对关节的保护性,也减缓了骨骼、关节的退化和肌肉的萎缩。

具有减肥效果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有氧运动。研究证明,人体从事30分钟以上的有氧代谢运动,可以动员身体中的脂肪参加能量供应,能够真正起到减肥的效果。

可安神定志

练习太极柔力球时由于形神合一、静心用意,可安神定志,治疗失眠、焦虑、抑郁,并可防止中枢神经系统早衰和老年痴呆症等。

预防治疗其他疾病

可以预防和治疗肩周炎等。

太极柔力球的运动技巧

1运动中,每一次的收力、发力、接球、送球都是一次对心理的修炼,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以及酣畅自如的肢体运动所带来的快感。

2它一改硬性击球方式,而以将球纳入球拍后的弧形引化过程为主要技术特征,成为与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其它架网相隔、持拍对打的球类运动的主要区别。它的柔和更易满足老年人的运动需求。

3从入球到出球是由迎、引、抛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连贯、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弧形引化过程。要求首先顺着来球的方向、线路,主动伸拍迎球,使球从球拍的边框悄无声息地切纳入球拍。球入球拍后,以两脚为支撑双腿发力,再通过腰的分配组合,使身体和手臂以及手臂所持的球拍和拍内的球,以身体的横轴、纵轴和矢状轴为中心进行旋转运动,在旋转中使球在球拍中产生强大的离心力,最后以这个离心力的惯性将球沿弧线的切线方向甩出球拍。

4人的柔韧素质是指用力做动作时幅度增大的能力。动作的幅度大,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好,锻炼的效果会更好,损伤的可能性也小,动中还能生美。太极柔力球的球和球拍,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时间延长中,距离加大,双足相对固定时的接、抛动作,必然做成弧形;或摆或转,加大肢体运动的幅度,身体重心随之升降。高难动作则花样百出,变幻莫测,体态优美。这样,上肢的肘、肩关节,下肢的髋、膝关节,脊椎关节及附近的肌肉、肌腱、韧带都会得到牵拉性训练,加大伸展性,加强柔韧性。身体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会相应提高。

打太极柔力球的注意事项

1不能急于求成。初练太极柔力球的人们,心情都非常迫切,希望今天学会基本动作,明天就要提高到会做套路操,后天就要练一些花样动作,急于求成的心态普遍存在。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锻炼身体,都应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原则,柔力球也不例外。

2要掌握好运动的强度和时间。建议每周维持运动至少3~5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前用5~10分钟暖身,运动后用数分钟放松。运动前或运动中有头晕、胸痛、心悸、脸色苍白、盗汗等情形时,应立即停止运动。

3做好准备运动。柔力球虽然比不上足球或篮球那样剧烈,但还是有些运动量的。因此在每次活动之前,要做些活动关节的准备活动。

4选择合适的运动鞋,鞋底以富弹性而不滑为佳。

5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置换、腰肩颈酸痛、手脚关节急性扭伤等健康问题者,应请专业医师诊查,并按物理治疗师所指导的方法、强度及注意事项去做,以确保安全。

6要练好身体,光运动不行,还需要和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配合起来,例如:吸烟对人体有害应该戒掉,酒也不宜多喝。

7饭后一小时内,不宜锻炼,以免影响呼吸和消化,运动时服装要宽松,以免妨碍动作。

8运动时间和次数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9运动时要全身放松,然后轻缓用力,做动作要松中有紧、柔中有刚,切不可用僵力。

小贴士

太极柔力球的套路

高校太极柔力球 第4篇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的运动, 它吸取了太极拳的功力之精髓[1]。太极柔力球运动本身拥有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的特点, 容易推广和普及, “太极柔力球”本着坚持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该运动的基本出发点, 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球的和谐统一宗旨传承, 是一项具有发展前途的优秀项目[2]。

大学生对新知识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 加上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也有很高的地位, 而做为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推广的民族传统项目, 理应在高校得到大力发展, 这对推动群众体育发展和在高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合肥市高校武术教师以及选项课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他们来分析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可行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 (CNKI) “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以“太极柔力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搜索到相关文献256篇。

1.2.2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分别对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合肥师范学院、新华学院、三联学院、安徽医专、新闻出版学院8所高校进行调查。涉及到合肥市一本、二本、三本以及高职四个层面的高校, 每个层面各抽取两所。

笔者对这8所高校的武术教师和学习武术选修课的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学生发放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87份;对教师发放9份, 问卷全部回收并有效。

1.2.3 访谈法

对合肥市部分高校的体育部领导进行访谈, 以进一步具体了解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可行性。

1.2.4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8.0和Excel2003进行数据输入及统计分析, 并得出相关结论。

2 结果分析

2.1 学校观念因素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学校体育作为大众体育的基础和未来, 其对于一项新兴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左右。从表1可以看出, 被调查高校对于太极柔力球项目没有做过宣传, 从而使这种运动得不到有效的推广。

通过体育教学部领导的访谈, 大部分受访领导对该项目的开展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只要做好宣传和引导, 此运动是可以发展好的。

在高校推广和发展体育运动必须要有政策支持作为保障。通过表2, 笔者认为目前合肥市高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还是比较支持的, 但是通过对体育部领导的访谈, 在具体项目上合肥市高校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武术套路和舞龙舞狮, 这两项对于国人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让学校接受这样一个新兴项目其根源还是理念上。

由于太极柔力球运动对于场地和器材的要求不高, 目前合肥市高校都有适合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场地, 所以在场地和器材方面对于开展该项运动是没有障碍的。

太极柔力球如果做为普通新兴的体育项目, 没有在大多数普通民众中了解和普及也是情理之中, 但作为国家大力推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各级高校在宣传、政策支持等方面明显滞后, 归根结底还是在对待民族传统体育的理念滞后[3]。很多学校和体育部领导愿意大力发展群众基础更好的项目, 但不一定接收太极柔力球, 这其实是对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理念滞后及其差异。

2.2 教师理念因素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武术教师是“太极柔力球”教学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 武术教师的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必须要加强现有的师资队伍建设, 有专业过硬的教师才能更好的推广这项新兴运动[4]。

被调查的9位专业武术教师对“太极柔力球”大部分都较为了解。也有部分老师表示非常想通过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来学习太极柔力球, 并在自己学校开设该门课。

有88.9%的教师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太极柔力球运动 (见表4) , 这也体现了教师对该运动的认可。笔者认为, 这是教师对太极柔力球项目是否可以在高校开展的一个综合评定, 从自身的师资条件, 场地器材到政策支持等方面, 教师对高校开展该项运动是持肯定态度的。

大部分教师认为柔力球项目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见表5) 。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学习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 更能使学生接触到浓厚的民族特色情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更重要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并且坚定“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5]。通过教师理念的数据可以得出太极柔力球运动应该开展, 也是可行的。

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更好地了解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被调查教师还是希望在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 所以教师理念方面是有利于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

2.3 学生理念与“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太极柔力球这项民族特色运动。从表6可以看出只有41.1%的学生对传统体育有一点了解, 还有58.9%的学生对这些很陌生, 所以学校和老师需要加大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武术的分支, 是融合了太极之精华的运动项目。经调查有83.2%的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程度是感兴趣 (见表7) , 所以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在思想上学生是可以接受的。

经调查有91.7%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柔力球 (见表8) , 因为太极柔力球是一项新兴运动, 在很大的程度上限制了本身的发展, 但是大学是一个很好的推广平台,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合肥市部分高校有91.7%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柔力球, 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运动不能顺利开展, 学生对它完全不知, 但是通过访谈得知这些选项课的学生对于新兴运动的接受能力是很高的, 所以高校应该大力推广和宣传, 当学生认识到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来源以及能给自己带来的益处, 运动才能更好的去开展, 也是可行的。

大部分学生都想了解太极柔力球 (见表9) , 宣传和推广是让学生对它产生好奇和兴趣, 通过调查有75.6%的学生想去了解这项运动, 这对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是很好的条件。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部分高校学生对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理念方面, 总体上比较支持的, 由于是新兴运动项目, 学生们对这项运动了解太少。但是学生们对于武术的兴趣程度很高, 也很愿意去了解这项新兴运动, 所以学生理念方面是有利于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合肥市高校在政策支持和宣传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3.1.2 教师对于太极柔力球运动非常认可, 支持在高校开展该项运动。

3.1.3 学生对于太极柔力球运动了解很少, 但很愿意去学习。

3.1.4 场地器材条件可以满足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3.2 建议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专业的柔力球教师, 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培训和学习。

3.2.2 加强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3.2.3 从武术或舞龙舞狮的队伍中挑出部分队员组建太极柔力球表演队。

3.2.4 教育主管部门和民间多组织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

摘要:本文以合肥市高校武术教师和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 分析在合肥市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可行性, 并提出建议。结论: (1) 合肥市高校在政策支持和宣传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2) 教师对于太极柔力球运动非常认可, 支持在高校开展该项运动。 (3) 学生对于太极柔力球运动了解很少, 但很愿意去学习。 (4) 场地器材条件可以满足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

关键词:合肥市,高校,太极柔力球

参考文献

[1]张士伟, 等.太极柔力球运动探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2010, 10.

[2]李恩荆.太极柔力球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11.

[3]柳振纲.影响太极柔力球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的原因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 2008, 3.

[4]黄兴平, 等.在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教学效果的实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1.

高校太极柔力球 第5篇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进小学校园;意义

最近几年,很多学校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一些危险性高的体育运动能少就少,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也都在积极寻找一项运动,既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又能让学生的损伤尽可能的小一点。所以,太极柔力球进入了我们小学校园的体育课堂,这种运动主要是将球类运动和太极拳结合在一起,运用音乐节奏的带动而进行一种球类运动,这种运动对身体的危害性较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运动对学生身体的损伤,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充分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太极柔力球主要分为竞技套路和健身套路,本文主要针对健身套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教学方法

1.1示范法

在正式学习之前,体育教师应该进行动作示范,把整套动作全部做完,给学生留下一个整体的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进行示范分解教学,在教学分解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一个动作的实际特点采用不同的示范方式,根据太极柔力球的基本套路进行教学示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背面和侧面的教学示范。

1.2 直观教学法

太极柔力球运动套路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一个弧形接着一个弧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象不到这种技术套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利用图示、小黑板和录像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形象的动作,主动去研究太极柔力球的动作套路,从而使体育教学课堂活跃起来。

1.3徒手模仿

在球类教学过程中,都会采用徒手教学的方式进行,对于太极柔力球教学同样也不例外,例如,在进行太极柔力球左右摆动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做法是:保持两只脚在一个平行位置上,脚距略宽于肩部,髋关节尽量放松。含胸拔背,面容松弛,眼睛有神。以右手握拍为例,将球从身体的右侧托起,拍面抬到手臂极限高度,然后将球向着左侧做弧形引化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应该保证摆动的幅度与肩部同高,然后在反过来做相同的动作。在学习太极柔力球过程中,摆动是一个基础动作,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多做练习。

1.4 带球练习

在徒手练习熟练之后,就可以带球进行练习了,练习过程中要尽量保证球不能离开拍面,同时还要保证身体在正确的姿态下摆动。在带球练习过程中,人对球拍、球的合理控制是打好柔力球套路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开始练习过程中可以让眼睛盯着球,体会球在球拍中保持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动态平衡。在熟练之后,眼睛不用时刻盯着球,用手就能体会到球拍与球的粘连,要让柔力球技术和谐地融入动作和音乐之中,使我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双重锻炼。

1.5具体动作采取特定的方法

太极柔力球融合了太极拳的动作,在教的时候可以结合太极拳的动作做些辅助练习。例如,第二节正面绕环中第三、四个 8 拍的动作和太极云手类似,可采用先练习太极云手。做法:云手动作与太极拳套路的云手要求和动作路线完全相同。练习时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完整连贯性,上下动作要协调一致,要以腰动带动手臂 动。动作要轻缓柔和,一动无有不动。细心体会太极运动整体协调运力的感觉。在教第三节左右旋转时,先学习左右转体 180°。左转 180°时以左脚的前脚掌为轴向左转体 180°,练习平稳后,再做辅助练习。

1.5.1双手上抱圆蹬转:双臂上举向上抱圆(双臂向两侧抬起,与肩同高肘关节弯曲),两手心对向身体的纵轴,并围绕身体的纵轴在左右脚的蹬转下,使身体向左和向右做 90°的扭转,提醒学生要以腰部的力量总揽全身,转动时上体要保持上抱圆的动作。

1.5.2带球左右旋转:这项练习主要是体会身体的旋转以及球拍对球离心力的控制,要求人、拍、融为一体,旋转圆润自 然,协调完整,为以后学习太极柔力球的高级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练习时左手拿球,右手持拍,左手将球向右抛入右手的球拍,然后左右摆动 2 拍,第三拍时已左脚为轴顺势带球向左旋转 360°后回位。第七拍则以右脚为轴顺势带球向右旋转360°后回位。在教第三节左右旋转第三、四个 8 拍时,应先让学会第三、四拍的动作。这个动作同集体舞的转体动作,先让学生 3 拍完成,熟练后再 2 拍完成。

1.6口令提示法

口令提示法是一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练习、活跃课堂气氛而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入一些调动性、指示性、警告性口令的方法。在学习《太极柔力球基本套路第一套》时,此方法运用的非常广泛,如第二节正面绕环时要提醒学生第三拍做顺时针绕环,第七拍做逆时针绕环;第三节左右旋转时要提醒学生第一8拍是第三、四拍左旋转,第二8拍是第二、四拍右 旋转。整套学完后,鼓励学生多创新、变换队形,熟练掌握太极柔力球基本套路的动作,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拍录下学生练习的动作,刺激他们练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2太极柔力球进小学校园的意义

太极柔力球作为一行全身运动性的体育项目,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是颈部、肩部、腰部肌肉以及腿部肌肉得到全面的均衡的锻炼,特别是在运动过程中弧形运动的变化比较复杂,随意性比较强,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对学生的神经系统机能和发展全面的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注意力。正确的太极球动作要以肩部为轴,肩部、肘部和手腕保持在一定的平面上,动作的完整性有利于静脉血液的流通和回流,保护心脏的安全。除了竞技体育之外,太极柔力球还可以参加到多种表演方式中,在音乐节奏带动下进行多组和单组的表演。因此,柔力球运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锻炼需求。 在开展柔力球运动过程中,根据柔力球的特点,在学校内部大力开展这项运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因为学校运动场地不足带来的尴尬。太极柔力球运动不受场地的影响,只要有一小块区域就可以进行锻炼,在满足正常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享受到了运动的快乐。

3总结

太极柔力球进小学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消除他们对运动的恐惧感,从而实现积极注重的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打下终身锻炼的目标埋下坚实基础。太极柔力球进入小学校园可以把这项运动更好的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中,能够使这项新兴的运动在社会和家庭中迅速的发展起来,为传统体育项目的迅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开展柔力球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的举办相应的比赛和表演,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想象能力,创造出多种玩法的太极柔力球运动。此外,太极柔力球也可以和学校的其他运动项目进行有效的结合,也可以将其作为学校体育运动会的传统项目积极的发展下去。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柔力球运动在小学校园的快速开展。

参考文献:

[1]宋丽.普通高校太极柔力球选项课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4,15(2):144-145.

[2]马雪丽.浅谈太极柔力球的教学方法及其进校园的意义[J].运动.2011,17(2):52-53.

[3]王飞.在中小学体育课中开展太极柔力球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2):65-66.

[4]熊传福.浅谈太极柔力球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可行性[J].中学课程辅导.2014,23(3):99-100.

太极柔力球课程建设研究 第6篇

1 构建太极柔力球课程功能的探讨

1.1 满足高等院校学生健康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更趋向选择健身类、娱乐类、趣味类的运动项目。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选修课项目中,普遍缺乏课程设置新意,教学内容单调,大学生选择面窄等弊端。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中国人发明的,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具有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如竞技、趣味和健身性。太极柔力球运动具有柔性、刚柔相济性、技巧性、活动中的多关节性及大小肌肉的配合特点,利于大学生消除疲劳,对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最近太极柔力球又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全国高等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评定:该项运动适合在大、中、小学中开展,也是很好的选修课。可见,通过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可塑造学生强壮、匀称、优雅的体形,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适应高等体育院校课程的建设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是与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1]

1.2.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科完善的需求

武冬老师在《对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思考》中提出,突出专业特色是任何一门学科和其专业必须做到的,否则将失去该学科和专业存在价值的意义[2]。民族传统体育更应该是如此,民族传统体育特色应有自身独特的技术体系,文化内涵,民族特性等资源。然而,经过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教育计划武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反映出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无法充分显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因此,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建设利于突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特色。

1.3 建设“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为指导思想的太极柔力球课程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社会体育衔接的特点。应该利用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控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体育和健康意识,养成锻炼健身习惯。体育是预防和消除“亚健康”的最佳手段。太极柔力球自身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健身价值,它是融传统(太极)运动方式与现代竞技双重特征于一体,集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竞技性、表演性、适应性和活动方式多样性为一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哲理。该项目的技术特点是从入球到击球的整个过程连贯、自然、流畅,其运动思想为“先引后发、引进合出、借力打力”。因此,能提高习练者的机智、灵敏、耐力等素质及其创造性。太极柔力球运动不仅是运动器官在活动,心血管、呼吸、泌尿、内分泌、感觉器官及全身各组织都会发生相应的机能变化,是在神经系统指挥下,相互配合进行运动[3]。

2 太极柔力球课程构建的探讨

2.1 对太极柔力球课程实施方案的探讨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需要的体育课程体系,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实施方案应包括的主要内容为:课程目标的科学化;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课程组织的综合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的客观化。在实施课程方案前应注意以下:第一,该课程需要身体参与活动,且运动量适宜,应贯穿意识引导活动。第二,太极柔力球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融太极哲理,且其运动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思维,应灌输中国文化理念。第三,太极柔力球汲取了太极拳运动拳技拳理,借鉴了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技术和规则的精髓。因此学生也应在课外习练与太极柔力球相关的运动,以更好地收到预期效果。第四,太极柔力球运动对身体协调能力极强,因此教学受身体条件的约束,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1.1 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改革的基础。课程目标的制定决定了教学的方向,其本身具有导向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把握以下几方面:(1)科学性与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有科学性又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防止学生喜欢体育而不愿上体育课。(2)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协调发展。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的个性。(3)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协调发展。在制定教学长期和总体目标时,也应制定阶段性目标。(4)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最佳组合。追求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机结合,防止体育教育偏重实践,健康教育只重理论。(5)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发展。教学目标应体现身心健康同步发展的理念。

太极柔力球课程是给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限制选修课。太极柔力课程为16学时,1学分。适应对象:武术学院本科生。太极柔力球课程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具体如下:

2.1.1. 1 总体性目标

(1)通过太极柔力球练习,使学生掌握太极柔力球运动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知识,并掌握强身健体的知识和方法,培养顽强拼搏、不断进取、健康向上的意志品质。

(2)通过太极柔力球运动,理解太极柔力球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3)通过太极柔力球教学,注重灌输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正确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价值观。

2.1.1. 2 阶段性目标

太极柔球课程共16学时,8节课。太极柔力球课程划分两个教学阶段,两个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第一阶段教学目标(前6学时):(1)了解太极柔力球运动产生的历史文化背影、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原理、特点和价值。(2)掌握太极柔力球的初级技术、基本技术和高级技术。(3)增强习练者的身体柔韧性和所需专项素质。(4)通过练习,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减轻生活压力。

第二阶段目标(7至16学时):(1)掌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掌握太极柔力球的基本套路,提高学生的演练水平。(3)基本了解太极运动范畴内的健身价值。(4)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价值观。(5)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的合作精神,灌输武德教育。

2.1.2 课程的教学内容

选择太极柔力球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应充分涵盖以下几方面:(1)价值性课程内容。太极柔力球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参与兴趣,增进身体健康,体验快乐。(2)情绪性课程内容。太极柔力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让学生能经历到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在失败中保持良好心态,不怕失败,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3)人际性课程内容。太极柔力球的教学内容应适当考虑学生之间的交往,培养交往意识。(4)素养性课程内容。太极柔力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提高学生素养,改变学生的观念、生活方式和情感。

现将太极柔力球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大致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太极柔力球基本理论。包括太极柔力球运动产生的历史文化背影、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原理、特点、价值、功能。第二章,太极柔力球初级技术与基本技术。包括握拍法、步法、基本战位、发球和接发球、正手接抛球和反手接抛球技术、体前平弧球技术。第三章,太极柔力球高级技术。包括原地高级技术、腾空高级技术。第四章,太极柔力球套路。包括预备势、起势动作、左右抓抛、正反抓抛、柳絮飘飞、乾坤游龙、火舞旋风、双龙喜珠、龙上青天、翻江蹈海、游龙寻珠、守势。第五章,技术考试和理论考试及其他考评指标。

2.1.3 课程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式

依照不同标准,课程形式有不同的分类。从课程内容组织来看,课程形式分为学科课程、问题课程、活动课程;从课程的外在表现来看,课程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教学计划来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太极柔力球课程的组织形式的丰富与发展应围绕以上3个方面进行。因此太极柔力球课程的组织形式为,以限选课为住,并与必修课、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尤其加强课外活动的结合,如课下练习太极拳;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作用,如通过场地的设置、安排学生观看柔力球套路的录像等,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学科课程为主,强调问题课程和活动课程。如可采取提问方式进行授课,适当安排太极拳技术内容。

为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激励学生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现提倡推行探究式教学方式为主。应尽量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发挥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授课中学生可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自学,还可鼓励学生创编柔力球套路。

2.2 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要以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以提倡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建立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在构建考评制度时应贯穿以下理念:(1)注重体育过程与结果想结合的评价。不可忽视体育过程的评价。(2)注重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的结合。考评时,除了注意学生之间相对差距时,还应把学生自身进步作为评价的一个指标。(3)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考试时可把学生创编套路的新颖性作为考评指标。(4)专项考试内容丰富。包括专项技术、专项理论、考勤、其他相关知识等。(5)考试应有相对统一的考评方法。减少教师的主观性,体现考试成绩的公平性。

3 太极柔力球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需要教师的承担,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应对新课程的挑战与机遇,教师教育应该受到全方位重视。从太极柔力球课程本身需求而言,教师教育应朝以下趋势发展:

教育应推进教师的专业化进程。教师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关注个性化问题的案例性、策略性的解决方案。其次,在新课程背影下,教师的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发展促进者”、“实践中的研究者”转变。第三,新课程重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重视课程综合性和选择性。尤其在实施太极柔力球教学中,选择内容应全面满足学生需求,因此教师胜任新课程,须具备综合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

教师教学理念应发生改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范例,通过主动学习感染学生,进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教师教育应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体育课程改革影响下,太极柔力球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的诞生,更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兴趣等,更好的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选择、创编太极柔力球课程时,应具备创新的理念实施教学。

4 结语

通过对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实施方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课程的评价及对教师的要求进行探讨地望能合理的构建太极柔力球的课程,为今后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开设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新型体育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已经成立太极柔力球协会,并已经招收了几届学员。同时针对武术专业的学生,拟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摸索,已经在太极柔力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课程评价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在实践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性、客观性整理、挖掘与提炼,以期更好地构建太极柔力球课程。

关键词:太极柔力球,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领[Z].教艺体[2002]13号.

[2]武冬.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

浅析柔力球太极类套路发展 第7篇

柔力球运动是一种以太极原理为理论基础, 以弧形引化为技术核心, 以套路演练和竞技对抗为主要运动形式, 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球类运动。在项目创编之初, 曾起名为“太极娱乐球”后又广泛改为“太极柔力球”, 这都揭示了这项运动与中国传统的太极文化之间的深厚渊源。柔力球运动的发明就受到了太极运动的启发, “缓冲退让”的运动方式受到了太极文化思想的深刻影响。尽管太极运动对柔力球运动影响深远, 但在表现形式上, 直到2005年才经由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的仝保民等开创了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 并创编了太极柔力球三十六式套路。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以其行云流水的运动魅力受到了广大球友的喜爱, 也吸引了许多人加入到了柔力球项目的大家庭。其后, 又创编了十六式、二十四式以及四十八式三套太极风格的柔力球演练套路。时至今日, 以这四套演练套路为主的柔力球太极风格的套路演练形式为更多人接受, 丰富了柔力球项目的运动内容, 但也在不断的普及和推广中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柔力球太极风格套路演练当下的发展情况, 并为其遇到的问题提出对策, 并为其以后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并推动柔力球项目太极风格演练的进一步发展, 丰富柔力球项目的形式内容, 使其更好的普及和发展。

2 柔力球项目的内容及分类

柔力球项目由白榕老师于1991年创编, 在这22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运动项目, 项目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充实和发展。作为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球类项目, 它吸引了来自于各个领域的爱好者参与其中。在他们的研究和探索下, 柔力球项目作为一个球类运动, 在最初传统的隔网竞技的运动形式之外, 逐渐发展出了套路演练的运动形式。因此, 柔力球项目作为技能类的体育项目, 拥有表现难美性和隔网对抗性两个不同的项群运动内容。而在难美性的套路演练中, 依照不同的演练风格, 还可以再往下细分为操类、舞蹈类、太极类、杂技类等不同的类别。在柔力球套路项目的比赛中, 又分为了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两个主要的竞赛类别。在柔力球项目近年来的发展中, 普及范围较大, 推广效果较好, 习练者习练的套路主要有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 (七套) , 全民健身系列套路 (三套) , 飞龙系列套路 (七套) , 太极系列套路 (四套) 等, 201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也正式推出第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在现有的套路中, 由老年体协主要普及的老年体协推出的套路时间最久, 在广大的中老年群众中有着深厚的基础;由奥泊隆公司创编的飞龙套路虽然历时不久, 但推广力度大, 范围广, 也拥有众多的习练者;由仝保民、王体帅、华雪创编的太极系列套路也在柔力球爱好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在这些套路中, 太极系列套路以它独特的太极韵味, 将太极拳和柔力球基本技术完美融合的套路动作,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套路借鉴了武术项目中太极拳的创编结构, 按照段落小节的形式, 以左右移动的路线为主, 将整体动作内容按分为不同式, 按柔力球套路演练的要求配合沉稳、大气的配乐, 构成了太极系列套路。太极系列套路节奏行云流水, 没有八拍的动作节奏顺序, 并且在套路的教授以及学习过程中也以段落或动作式为主要单元, 区别于其他套路按照八拍教学。相比之下, 其他几个系列的套路都以操和舞蹈类动作为主, 按照八拍的节奏将不同的技术动作分节整合, 配乐也多采用旋律比较优美、欢快的歌曲, 在表现风格上追求整体套路的优美。

3 影响太极类套路发展的因素

3.1 太极类套路的特点

柔力球运动充分吸收了太极拳“化力”的运动思想, 以“弧形引化”为核心运动技术, 尤其在柔力球运动的套路演练中, 整套演练圆润连贯, 行云流水, 充分体现了运动的柔美。而在太极类套路中, 不仅从柔力球运动的本身继承了“弧形引化”以及各种基本技术, 保留了运动连贯、优美的特色, 并与太极拳的技术动作相结合, 充分吸取太极拳手、眼、身、神的要求, 运用了太极拳的动作规范以及对意、气、形、神的锻炼要求, 在讲究动作规格的基础上加入了呼吸和意念的配合。相较传统的柔力球套路, 太极类套路的演练风格在柔力球柔美的基础上, 更加强调整套动作的沉稳大气, 真正体现了太极“刚柔并济”的要求, 也因此受到了广大球友的喜爱。在健身价值上, 柔力球对老年人颈、肩、腰、腿等关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提高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关节的灵活性、控制体重、降低血脂、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此外, 太极类套路更加注重气和意的锻炼, 对习练者的心境状态和心理调节能力能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而在文化价值上, 太极类的柔力球套路充分吸收了太极思想的精华, 不仅是内在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还是外在的动作技术和演练风格, 都与中国古代宝贵的太极哲学做了巧妙的融合, 不仅体现了太极的文化, 还具备柔力球自身的文化价值。

3.2 太极套路的发展现状

3.2.1 太极类套路在比赛中的发展现状

太极系列套路作为现有的规定套路中举足轻重的一个系列, 在现有的大型省级、国家级以及国际级的比赛中, 都被列为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之一。

近年来的柔力球赛事, 规模比较大的, 受认可程度比较高柔力球专项全国赛事包括有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办的全国柔力球大赛, 以老年体协为主要支持的“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 “皇岗杯”全国老年人柔力球交流活动等;国际专项赛事有晋中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澳门两岸四地柔力球邀请赛等。由表1可以看出, 全国柔力球大赛、晋中柔力球国际交流大会等都将柔力球太极系列套路列为每届比赛集体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之一, 在“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等赛事中也曾几届被列为集体规定套路的比赛项目。虽然太极系列套路还没有像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成为所有比赛都会选用的规定套路, 但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各大赛事的高度认可。

在竞赛组织方面, 太极系列套路已经有了足够的影响力, 但就近两年运动员的参赛情况来看, 形势并不乐观。

如表2所示, 在今年举办的全国邀请赛上, 规定类太极套路的队伍数量要明显少于老年体协套路的参赛队, 而自选太极类套路的参赛选手也明显较少。而回顾2012年的首届全国柔力球大赛, 一共有全国18个省 (区、市) 的36个代表队300多名运动员参加, 参加太极类规定套路比赛的队伍同样屈指可数, 而集体自选类则没有队伍选择太极类套路参赛。在单、双人项目中, 有少部分运动员选择太极类套路, 而且选手平均水平较高, 通常都获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2013年“久久星”全国邀请赛中年组个人自选项目金奖靳泉玲老师就是采用的太极类套路参赛, 澳门第五届两岸四地柔力球赛单人自选冠军侯胜才老师同样也是采用太极风格的演练套路参赛。仔细分析历届比赛的数据, 不难看出, 偏向太极类套路的选手年纪相对比较年轻, 柔力球技术及身体素质条件较好。尤其是在青年组的比赛中, 虽然参赛运动员较少, 但各位运动员更倾向于选择太极类风格的参赛套路。

3.2.2 太极类套路日常推广的发展现状

太极类套路自2007年创编出现开始, 就广受球友们的喜爱, 吸引了一大批球友参与练习。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太极套路是各队日常练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大部分的球队都会经常练习太极类的套路, 不会习练或者偶尔习练太极类套路的球队所占比例较小。

而在太极类套路的练习中, 主要以规定系列套路二十四式的练习人数最多, 受认可程度最高。二十四式套路在太极系列的四个套路里面, 动作技术相对简单, 主要是以绕环和绕翻技术为主, 杨氏太极拳的演练风格是动作优美, 相对简单易学。同时二十四式套路创编时间较早, 推广力度大, 是四个套路里面普及率最高的一套。因此绝大多数的柔力球队都以二十四式太极套路为主要的太极类套路练习项目。而在太极系列套路的推广方面, 出版了整套太极系列套路的教学光盘和书籍。同时在全国范围内, 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太极系列套路的培训班。2013年的培训班就选择在了6月份第五届“久久星”全国柔力球邀请赛结束后第二天举办, 这样不仅方便了广大球友培训学习, 也给全国各地球友的赛后交流提供了机会。本次培训班有吸引到了包括新加坡、香港、云南、贵州等地的近200名球友的参加, 而且参加培训的球友多为各地代表队的教练和骨干球员。而各地不同队伍之间球友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也是太极系列套路推广普及的主要途径之一。

3.3 影响太极套路发展的主要因素

3.3.1 套路的难度水平

柔力球太极类的套路在动作技术和演练风格上都融合了太极拳的特点, 同样有“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屈膝圆裆、气沉丹田”的要求, 在以柔力球的基本技术动作的基础上, 加入了太极拳中的云手、白鹤亮翅等动作。步型上也加入了武术中的弓步、马步、虚步等基本步型。除此之外, 太极系列规定套路在套路结构上也以太极拳的套路结构为基础, 分为八段, 动作方向以左右方向的位移为主。可以说, 太极类套路是将柔力球的基本技术, 太极拳的动作规范、动作结构、演练风格都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影响太极类套路普及与发展的因素中, 套路的难度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在套路难度的各维度中, 动作规范及演练风格两个方面被认为难度较大。就现行最广的太极系列套路二十四式为例, 整套动作的柔力球技术动作以基本的八字绕环、正反绕翻等技术为主, 单纯就技术难度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在动作规范方面, 太极拳的动作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统一, 太极柔力球套路亦是如此。但大部分习练者, 尤其是初学者对持拍手的注意力占的比重更大, 很难做到在完成柔力球技术的同时兼顾各方面准确的动作规范。而在动作结构中, 整套动作编排除五六段的动作是用上步旋转的动作按照菱形路线运动, 对中老年人来说, 容易带来方向上的混淆, 其他段落都是直线位移, 每一式的动作之间的连接规范、流畅, 难度适中。而在演练风格上, 太极类柔力球套路要求练习者在表现出柔力球的柔美兼顾太极拳的沉稳, 要求“行云流水, 刚柔并济”。而大部分球友不具有太极拳的基础, 对太极的理解不够深刻, 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 对细节和节奏的处理不够正确, 很难“刚柔”兼顾, 不能完全展现出太极类柔力球套路的演练风格。部分中老年球友在练习过程中, 通过低桩等练习方式追求对太极韵味的诠释, 造成过度的运动负荷, 违反了中老年球友们以健身为主的练习目的, 不利于身体健康。

3.3.2 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师资力量

在太极类套路的发展与普及过程中, 好的教练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太极套路必须通过他们这一中心环节传播到广大的柔力球爱好者中。而一名好的教练在掌握了好的专业技术, 除能深刻理解太极类套路外, 还应具备良好的教学和训练方法。

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从事各队柔力球教学任务的教练, 其年龄在50—60岁的所占比例较大。他们生活阅历丰富, 人生经验足, 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 而且在中老年的练习群体中, 身体素质较好, 能比较快的学习和理解套路, 是太极类套路的推广和普及的中坚力量。而30岁以下的教练人数较少, 年轻教练充满精力和活力, 对教学充满热情, 并且学习能力强, 是太极类柔力球长远发展的主要力量, 而这一年龄阶层的教练匮乏与柔力球项目发展初期重视中老年群体的推广有关, 但长此以往, 将出现教练断层, 不利于柔力球项目未来的整体发展。在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方面, 各队教练员的柔力球专业技能水平较好, 普遍拥有5年以上的球龄, 能熟练掌握柔力球的各项基本技术。但大部分教练员没有或者很少接触太极拳, 对太极的理解不够, 在太极类套路的演练风格上有待加强。同时在教学技能方面, 现有的教练员学历以本科为主, 从事教育专业的人员较少, 对教学及训练的理论方法掌握不够, 在科学教学、科学训练方面存在不足, 因此, 提高教练员的教学技能也是推动柔力球太极类套路发展以至柔力球项目整体发展的重要环节。

3.3.3 组织管理及推广

由于柔力球项目创编时间晚, 普及和推广的年龄层相对单一, 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完全的开展起来, 自身的项目体系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国家体育总局尚未批准成立关于柔力球项目的管理机构。目前主要参与柔力球项目发展及管理的官方机构为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及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参与柔力球项目较早, 为项目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针对中老年体育群体, 在规定套路上主要以老年体协推广系列套路为主。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近年来也逐步重视柔力球项目的发展, 为柔力球项目的规范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规定套路的推广方面主要采用了飞龙系列套路以及今年最新推出的第一套柔力球规定套路。可以看到, 太极类套路的推广和普及缺少管理机构的支持, 在普及力度和推广的效果上于其他两个系列的套路存在差距。在太极类套路现有的推广中, 主要以球友的之间的交流和爱好者自发的学习为主。其中太极系列规定套路的创编人仝保民, 在保证每年至少开设一次全国范围的培训班外, 也经常与各支球队定期展开交流, 辅导教授太极系列规定套路。此外, 作为全国最优秀的体育院校, 北京体育大学的柔力球队也对太极类柔力球套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 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相比其他风格的柔力球演练套路更加具备太极“刚柔相继、圆润连贯”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

(2) 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 练习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球友数量众多, 但在比赛中选择太极类套路作为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很少, 高水平及年轻运动员更偏向选择太极类套路, 并且能取得不错的运动成绩。

(3) 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相对中老年球友来说难度较大, 主要体现在动作规范和演练风格上。球友普遍接触太极拳运动较少, 对太极的理解不够深刻, 在演练风格的诠释上存在差距。

(4) 从事柔力球项目教学的教练员年龄普遍偏大, 缺乏年轻的教练员;现有教练员虽然有很好的专业技能能力, 但在教学技能方面存在不足, 不利于柔力球项目的发展。

(5) 在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推广中多以球友的交流等“民间”行为为主, 缺乏组织管理机构的支持, 宣传推广的力度和效果不佳。

4.2 建议

(1) 重视对太极类套路自身优势的开发, 尤其是其观赏价值及文化价值, 将其作为资本, 利用大型表演活动和比赛进行宣传, 加大宣传力度, 并开发器械、音像等相应的商业价值, 促进柔力球项目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 降低套路难度, 在教学上采用分层教学法, 在学员充分掌握技术及动作规范后, 再强调整体的协调统一, 加强学员对太极文化的理解, 提高球员的专业智能;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选择太极类套路。

(3) 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尤其是对年轻教练员的培养。在注重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 学习科学的教学、训练理论方法, 为柔力球项目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4) 成立权威的柔力球项目的管理机构, 促进项目的良性发展。争取管理机构对太极类套路发展的支持,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推广的效果。

摘要:太极柔力球作为一项新兴的民间体育活动, 在其发明至今的短短十几年里, 它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 逐渐成为我国颇具群众基础的健身运动项目之一。其中太极类套路以其刚柔并济的风格深受广大球友的喜爱。为了推动太极类套路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促进柔力球项目的进一步发展,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柔力球太极类套路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太极类套路具有更加鲜明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文化价值;其深受广大球友的喜爱但在竞赛中鲜有人问津;在太极类套路的发展中存在有难度水平较高, 缺乏年轻专业的教练员以及规范的管理机构的支持等弱势。建议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并加大师资力量的储备, 争取组织管理机构更多的支持, 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 并进一步开发自身的价值, 促进太极类套路的推广的普及, 推动柔力球项目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柔力球,现状,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段全伟.太极柔力球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0.

[2]李恩荆等著.太极柔力球与小球运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孙明和.武汉市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石健东, 梁风, 陶意敏.浅谈普通高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价值[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5) :51-52.

高校太极柔力球 第8篇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东莞市4个街道区、28个镇,其中抽选柔力球运动参加人数较多、活动较丰富的社区(如:莞城人民公园、南城中心广场、旗峰公园、黄江镇、石龙镇、虎门镇、常平镇、塘厦镇、松山湖开发区等)进行调查,确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职务和生活水平的练习者作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查阅文献资料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整理具有权威的相关文献资料,查阅了有关太极柔力球运动项目的有关教材和文献资料60余篇,为全面系统研究东莞市柔力球运动开展现状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资料和方法依据。

1.2.2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莞市个别镇区柔力球练习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为92%。对所得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符合该论文研究的要求。

1.2.3 数据统计

采用EXCEL对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不同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统计。

1.2.4 专家访谈法

为更好的促进东莞市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笔者多次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省、国家关于柔力球的培训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访问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主任杨曾泰女士,以及相关的高级柔力球教练员和其他地区协会会长。

2 调研结果与分析

2 . 1 东莞市柔力球运动开展概况

自2010年开始,东莞市老年人运动会举办第一届柔力球比赛以来,共有三次开展关于柔力球运动项目的专项比赛,截止到目前,东莞市第十二届老年人运动会太极柔力球比赛,近几年参与该项目比赛的总人数达到400多人,但比赛仅限制团体赛。今年,广东省老年人运动会柔力球项目在东莞市石龙镇进行比赛,东莞市也派出黄江镇柔力球队参加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东莞市柔力球练习者还多次参加广东省、港澳台邀请赛等,在套路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等的优异成绩,使我市柔力球运动水平有稳步提升的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柔力球的大力发展,东莞市柔力球练习者也是与日俱增,各镇区陆续有自发组织的柔力球兴趣爱好者三五成群的在社区广场或公园等户外空旷场地进行练习锻炼。以城区为中心,柔力球练习者较为集中,人数比镇上开展的练习者更为广泛,以南城区为例,目前自发组织参加柔力球练习者人数达到300多人,其他镇区的柔力球练习者以黄江、莞城、虎门、石龙、塘厦较为典型;根据近几年市老体协举办的比赛,和各镇区自发练习者情况统计,东莞市柔力球运动的练习者人数已愈千人之多。

但由于柔力球运动项目国家暂未立项,该项目还处在研究阶段,只在老体协里进行推广,所以我市大部分练习者只局限于中老年人。另外,东莞市柔力球运动项目开展还不成熟,并还未成立该项目协会,故更多的练习者是自发组织的,这类群体练习较为松散,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和纠正。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参与该运动人群的特征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1),练习者中大部分为中老年人,其中中老年的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女性占83.7%,男性占16.3%;在年龄层次上,51~60岁的练习人数最多,占39.1%;其次是61岁以上的练习者,占31.5%;21.7%的练习者都是学生。这项目调查与国内其他城市基本一致,柔力球练习者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人。

2.2.2 练习者参与该运动的目的、意义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 有79.3%选择增加健康、延年益寿,51.1%选择休闲、娱乐、减肥;由于柔力球套路运动自身的属性体现出健身性、娱乐性、优美性、适应性等特点,加上大部分练习者基本都达到退休年龄的女性,随着女性生活质量的提高,她们在闲暇时光选择感兴趣的柔力球运动作为锻炼项目,提高身体健康指数,并展现老年人的风采,愉悦身心。

2.2.3 练习者参与该运动的组织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3),在调查的总人数中,有62%的练习者是自发小群体的形式参与柔力球套路练习的,31.5%的练习者加入协会参与柔力球的学习,而在调查的过程中,有20名(21.7%)学生是在学校柔力球协会里学习柔力球的。

那么,说明该市柔力球练习者基本都是自发形成小群体学习柔力球运动的。

2.2.4 对成立“东莞市太极柔力球协会”的支持度分析

为促进本市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发展,规范管理机制,对练习者进行是否愿意加入专项协会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表4),有88%非常愿意加入;有9.7%看情况后再考虑加入。说明大部分柔力球爱好者是很支持这项运动开展的,成立该协会是势在必行的,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柔力球运动项目的繁荣昌盛有很大的意义。

3 调研结论与对策

3.1 调研结论

(1)本市柔力球练习者基本为中老年人,在锻炼内容上较为单一,主要是规定套路练习,竞技运动暂未开展起来。

(2)政府不够重视,未成立柔力球运动项目协会,柔力球文化理论知识宣传力度不足,练习者在无组织管理的情形下,自发形成小群体在就近的社区或场进行练习,队伍不够稳定,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

(3)在调查的人群中,有8.7%的练习者具备三级以上教练员证。这对于一个地级市的城市来说,柔力球运动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由于从未举办过相关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无柔力球的相关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理论知识,也没有专业的教练员传播该项目的系统性技术学习,这无疑会阻碍该项目的发展。

(4)柔力球运动与广场舞一样是属于休闲体育运动项目,虽然相对于广场舞难度较高,但随着参与人数的递增,事实证明该项运动自身存在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广泛适应性等特点,是受到这类群体欢迎的。

3.2 对策研究

(1)该项目发展历史仅有20多年,发源于民间,并获得国家专利认证,那么国家相关部门需加大力量扶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尽早立项并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推动该项目的大力发展。

(2)柔力球运动最早由竞技运动先发展起来的,后来演变到更多的不同风格的如:“舞蹈范儿、太极范儿”等套路运动形式,使套路运动形式遍地开花,而竞技运动却少数群体问津。由于竞技运动的技术、规则和强度不同,推广起来较为复杂,竞技运动水平需要系统性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发挥,故可以从学校进行推广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性的理论和技术动作,这有利于柔力球运动的全面发展。

(3)作为地方政府,可以结合国家制定的《全面建身计划纲要》要求,为提高全民体质,必须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东莞市可以成立“东莞市太极柔力球协会”,促进本市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全面发展,使柔力球练习者有组织有秩序的系统性进行培训和参加比赛。这对促进地方性柔力球运动项目的发展起到历史性的意义。

(4)当地高校可以开设柔力球课程,并重视相关教师的培养,使教师掌握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历,系统性的教授学生学习柔力球运动项目。另外可以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或学校专业队,定期参加国家举办的培训和比赛,提高专业水平和获取社会体育指导的资格证书,这不仅丰富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结合社区柔力球练习者的需求,进行指导培训或组织承担市级赛事,真正起到高校能为当地体育文化服务的作用。

4 结语

高校太极柔力球 第9篇

太极柔力球运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太极拳的衍生体育锻炼项目,它将民粹太极拳的精髓融入到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中,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内涵。太极柔力球运动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它充分体现了极拳连贯、柔和、流畅、连绵不断的特点,一种太极化了的球类运动,它不仅能强身健体,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一项于身心皆有益的且具有较强趣味性的运动。

在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课中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为体育教学注入新的元素,对于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这项运动在高职院校的开展也是我国特色教育的展现。当前北京、湖北、辽宁等地的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具有了较好的太极柔力球教学经验,但是,其它省市高职院校开展较少。本文的目的就是,针对如何推进太极柔力球运动在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展开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增强普通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中国传统元素,为太极柔力球运动在高职院校推广普及提供建议。

1 高职院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积极效应

1.1 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

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后期到基本发育成熟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会表现出情绪易波动、心理不成熟的外在特征。公共体育课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心理成熟度、完善自我和塑造品性的需要。通过开展太极柔力球教学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强身健体、促进身体发育,更能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修心养性。据研究,持续性的练习还对学生大脑皮质机能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态,同时更有利于疲劳的消除和身体器官功能的恢复。

1.2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一项美学体验运动

太极柔力球运动是以柔和的技巧、刚柔相济的手法,通过弧形引化抛接球。它刚柔并济,行云流水,具有很强观赏性和艺术气息。学生在掌握运动要领后,练习中就可以通过想象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这一运动符合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它是周身一致、上下相随的协调运动。另外,太极柔力球运动和音乐有着良好的融合,音乐的抑扬顿挫、刚柔相济,有如套路中各个动作的虚实起伏,松紧结合。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让同学们一边体味健身的乐趣,同时置身于优美的韵律中,真正懂得什么是愉悦身心的运动。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配乐练习,必将深刻感受到心情的舒畅,同时学习的疲劳也消失了,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也恢复加强了。这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该项运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而加快练习和理解进程,最终产生最佳的健身效果。

1.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有意的。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诸多优点和益处非常便于高职学生接受并形成爱好,这对于他们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据相关统计研究,由于太极柔力球非常简单由一个拍和一个球组成且价格便宜,特别适合年纪大的人锻炼身体,修身养性。另外,该运动动作轻松自然、连贯性好、意味深长,对于老年人常见的骨质疏松症、中枢神经系统衰弱以及老年痴呆症等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1.4 有益于高职学生身心成熟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高职学生作为一特殊社会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正越来越多地展现出来。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特点特别适合于调整学生心态、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一些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太极柔力球练习能感受到其不但能缓解心理压力,而且能愉悦心情,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体育课堂互动性强,学生在联系太极柔力球时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是很好的机会。总之,该运动对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进而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院校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策略

2.1 利用高职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大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与推广工作

促进体育运动发展的最合适场地是高职院校,校内太极柔力球运动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可以得到的良好的宣传和普及。利用高职院校内丰富的宣传资源,可以加强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与推广,例如通过高职院校的宣传栏、校内公共网站、体育课堂等方式来加强太极柔力球运动的推广力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太极柔力球的优缺点,了解其功能和运动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同时,在校内体育活动上还可以请太极柔力球专业者来做示范,通过与学生们互动活跃气氛,让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另外,还可以在校内组织成立太极柔力球协会或俱乐部来加大太极柔力球的影响。

2.2 从师资培训着手,加强对武术教师太极柔力球的培养

太极柔力球的运动方法易懂易学,因此可以先对高职院校的武术教师进行培训,然后由武术教师对其他专业体育教师宣传普及。另外,省高职院校体育协会可以通过成立太极柔力球俱乐部、分会和论坛等方法来加强各校间的学习与合作,定期组织理论研究活动,逐渐形成太极柔力球专业性团队,深入研究和完善太极柔力球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等。

2.3 增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程,提高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价值

在高职院校内增设太极柔力球体育选修课,让太极柔力球运动真正走进高校。根据学生们的运动爱好和身心发展特点,针对性的对太极柔力球选课学生进行科学教学。比如:对太极柔力球中的套路部分,课程内容应尽量趣味性强且具有一定挑战性,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同时,在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学生们节奏的音乐进行辅助运动。学生们在充分了解太极柔力球运动文化背景的同时,也掌握了太极柔力球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不仅丰富了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们身心健康地发展。随着学生们从校园踏入社会,这对太极柔力球运动在社会的宣传与推广也蕴含了很大的长远意义。

3 结语

我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要求高职院校公共体育理应更多地体现“民族元素”。目前,由于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学生普遍的排斥性已成为太极拳在高职院校推广的瓶颈,这主要是因为太极拳的兴趣性不强。而太极柔力球运动趣味性好、民族特色鲜明,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作为太极拳的“升级版”其在普通高职院校的开展前景十分可期。

参考文献

[1]全远芳.太极柔力球的文化背景及价值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李恩荆.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9(7).

高校太极柔力球 第10篇

1、太极柔力球开展的现状分析

1.1、太极柔力球在武汉地区大学生开展的现状分析

武汉地区大学生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相对较早。2003年在武汉地区高校中华中师范大学率先可设了太极柔力球公共选修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也是全国高校率先开展太极柔力球教学的学校之一。在华中师范大学参与太极柔力球课程学习的学生已达2500余人, 授课对象不仅包括学生, 也包括了在校教师和退休教职工。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华中师范大学校运会上开展了全国最大规模的太极柔力球集体表演, 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2006年武汉地区的其他高校也相继开设了太极柔力球课程, 这些学校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体育学院, 等等。2007年, 华中师范大学在湖北高校中又率先成立了太极柔力球协会。紧接着, 武汉地区的其他高校也相继出现了太极柔力球协会和学生社团。至此太极柔力球运动逐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了武汉地区高校校园, 成为了衬托武汉地区高校体育文化的一个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线。

201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举办了湖北高校太极柔力球发展交流大会, 这标志着武汉地区高校开始形成共谋太极柔力球发展的全新局面。参与大会的学校代表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5所高校, 在大会上来自不同高校的代表共同商讨柔力球在高校的普及、推广、宣传、发展。

1.2、国外研究现状

太极柔力球起源于中国, 作为一种传统体育文化, 它既是中国的, 也是世界的, 因而, 它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中国, 而事实上, 它的发展速度迅猛, 很快就从国内走向了世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俄罗斯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已经成立的太极柔力球组织和协会, 一些社会团体也加入到太极柔力球的发展队伍之中。2006年在北京举行了太极柔力球国际邀请赛, 并取得了成功, 标志着太极柔力球项目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此外, 国际上也有很多国家举行了太极柔力球比赛, 如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太极柔力球之所以能够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可, 还在于太极柔力球本身就有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是一项集健身、观赏、娱乐、休闲于一身的运动项目。由于太极柔力球在国外的起步较晚, 太极柔力球项目的发展尚没有引起国外体育学人们的重视, 因而, 相关的研究很少, 对高校太极柔力球现状的研究更是几近阙如。

2、推动武汉地区大学生推广太极柔力球发展的策略

2.1、高校应积极修建太极柔力球专门的场地, 增加太极柔力球器材的投入

高校中没有专门的场地和专用的器材, 太极柔力球运动就无法开展。因此, 武汉地区大学生的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资金, 以加快太极柔力球专门场地的建设和太极柔力球器材的购置。具体做法:可以通过企业赞助来获取资金, 如通过出售高校间的太极柔力球赛事的冠名权来获取企业的赞助;可以通过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来获取专项教育经费。高校应将太极柔力球课程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体系之中, 并积极争取专项教育经费来修建太极柔力球专用场地和购买太极柔力球专用器材;可以通过开展高校中老年人太极柔力球运动, 借太极柔力球运动来加快高校《全民健身工程》建设, 以争取政府的扶持和资金援助。总而言之, 武汉地区大学生应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来获取修建太极柔力球专用场地和器材的经费, 以便太极柔力球运动可以在高校中持续发展。

2.2、加强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 提高大学生对太极柔力球的认知水平, 激发大学生参与太极柔力球的热情

武汉地区大学生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认知水平不高是影响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 加大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力度非常必要。具体做法:组织太极柔力球专职体育教师以讲座的形式在高校进行太极柔力球的宣传, 讲解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历史、技术要点、比赛规则、健身价值、项目分类等等;增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的范围。调查发现, 太极柔力球课程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主要路径。因此, 高校应加强体育教师对太极柔力球的学习和培训, 以增加太极柔力球的师资队伍, 为增设太极柔力球选修课提供保障;武汉地区高校应在校园内通过贴海报、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宣传和教育, 以提升大学生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了解程度;通过组织和开展高校间的太极柔力球比赛和表演活动来宣传太极柔力球运动。

2.3、加强对从事太极柔力球教学的高校体育教师技能培训, 提高其教学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

高校太极柔力球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高校太极柔力球课程开设的必要前提, 换句话说, 没有专业的太极柔力球教师团队, 高校太极柔力球课程将无法实施和开展。因此, 必须加强对高校从事太极柔力球教学的体育教师进行技术技能培训, 以便提高其教学技能水平和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武汉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与太极柔力球社会团体进行密切联系和交流, 以提升自身对太极柔力球运动的理解和教学技能;武汉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部应定期举行太极柔力球等课程的学习班、研讨会等形式来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对太极柔力球技术和理论教学的理论;武汉地区高校体育主管部门应组织高校中青年体育教师参与国内各种太极柔力球教学技能培训班, 将他们培养为高校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主干力量;武汉地区高校还可以聘请国内外太极柔力球专家到学校来为本校体育教师传授太极柔力球的授课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

综上所述, 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中所倡导了“全面育人, 快乐体育, 健身第一, 终身体育”理念为体育课程改革指明的方向, 更为武汉地区大学生全面推广太极柔力球课程提供了时代机遇。武汉地区大学生开展太极柔力球运动的五大优势:优势一, 武汉地区部分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较早, 能够给其他高校开设太极柔力球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优势二,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有一流的太极柔力球专业教师。优势三,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分布较为集中, 特别是重点高校, 基本上坐落于湖北省会城市———武汉市。优势四,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领导非常重视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优势五, 武汉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喜爱太极柔力球运动, 为太极柔力球在高校开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群众基础。

摘要:分析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障碍, 加快推动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开展。以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为调查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 提出了武汉地区大学生太极柔力球运动的发展策略。

上一篇:健康使用手机下一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