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迁移范文

2024-07-05

城市迁移范文(精选12篇)

城市迁移 第1篇

据统计,2009年我国的城镇人口为6.22亿,只占到人口总数的46.59%,而乡村人口则为7.13亿,占到了人口总数的53.41%[1]。虽然我国的城镇化率在不断提高,但是如果比照发达工业化国家5%农村人口的标准,我国仍然有将近6.5亿的乡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中去。同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3倍,这种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也促使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可见,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既是我国劳动力就业演化的一般趋势,也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关键所在。

国内的许多学者对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进行了研究,成果颇丰。苗瑞卿、戎建、郑淑华对托达罗模型作了修正意见,重新建立了劳动力转移模型,分析影响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的因素,论证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途径[2]。陈欣欣、黄祖辉研究了劳动者年龄、文化程度和所在地域对就地迁移意愿的影响,分析了影响就地转移劳动力迁移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3]。李勋来、李国平从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应用经济计量方法对各因素进行了定量测度,指出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消除制度因素的阻滞作用、扩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着力点[4]。杨琦、曾祥旭通过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表明男性、家庭总人数、外面有务工关系对非农就业起正向作用,年龄对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是先正后负[5]。本文对农民进城打工积极性的研究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农民进城打工积极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计算检验进行了实证分析。

1 模型的构建

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影响因素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

1.1 微观层面

所谓微观就是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主要包括农民的家庭特征和个人特征。

1.1.1 家庭规模

农民进城打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抚养整个家庭,一般来说家庭的规模越大,一个劳动力所需要赡养的人口就越多,进城打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进城打工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1.1.2 受教育程度

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方式,是影响农民工进城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教育年限的长短一般被认为是人力资本高低的最直接体现。农民劳动力只有在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时,才能更好的非农就业素质的门槛。因此,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劳动力找到工作的概率越大,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进城打工的意愿也更加强烈。

1.1.3 劳均耕地面积

劳均耕地面积是指农村每个劳动力所平均拥有的耕地面积,其计算公式为:劳均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农村劳动力总数。在种植业对农民收入增加的贡献为正值的情况下(个别年份贡献为负值),劳均耕地面积越多,土地收益就越多,其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较大,非农就业的概率也就越小;反之,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可能性就大。

1.2 宏观层面

从宏观层面来讲,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因素的主要包括:

1.2.1 务农和进城打工的收入差距

农民作为经济人,主要是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考虑到现阶段农民自身素质及制度因素导致的农民劳动力在城镇非农行业的就业限制,农民很难与城镇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形成竞争,只能与城镇较低水平的劳动力进行竞争。为此,我们选择城镇较低素质劳动者的收入,并将农民劳动力的人均收入与城市较低素质劳动力的收入相比较,来说明农业与非农业的收入差距。

1.2.2 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随着就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得比例呈现递减的趋势,而二、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例则逐渐上升。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接收方,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放映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大小,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1.2.3 城镇失业率

城镇失业率的提高意味着下岗人数的增加,农村劳动力就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团体,更大的竞争压力。由于自身素质和社会网络关系的差距,农民工在城市下岗职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找到工作的概率降低,难度加大,从而影响了农民进城打工的积极性。

1.2.4 城镇职工和农民工收入差距

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实际所得的报酬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农民进城打工会受到城市的排挤和歧视,经常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农民工干着城市中最脏、最累的工作,却拿着比城镇职工低的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城农民的幸福感,降低了其进城打工的积极性。

2 实证研究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徙的数量由城市从业人员的数量减去城镇职工的数量得到。而农民进城所从事的主要行业是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故以这四个行业的城镇集体单位的平均工资作为农民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

农民在家务农的收入用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乘以农村居民家庭每一劳动力负担人数来衡量。用劳均占有耕地面积这个指标来测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影响。正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其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用教育折算系数来反应农村受教育状况,其计算公式为:。其中,H为农民受教育程度折算量;Qi为各种文化程度劳动力所占的比重;hi为教育折算系数。本文综合了胡永远[6]与周晓、朱农[7]设定的教育折算系数。本文将教育折算系数设定为文盲半文盲为1,小学为1.1,初中为1.2,高中(包括中专)为1.4,大专及大专以上为1.6。

为了定量分析以上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影响,建立如下计量模型:L=C1+C2X+C3G+C4S+C5R+C6J+C7H+C8M

其中L表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数量,X表示在家务农和进城打工的收入的差距,G表示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S表示城镇失业率,R表示进城打工农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J表示农村平均的家庭规模,H表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M表示单位农村劳动力所占有的耕地面积。

利用表1和表2中的数据对上述模型进行计量分析,计算的结果如下:L=3437.875+1.219X-415.057S+1.218R

T统计量(11.942)(13.280)(-4.966)(20.400)

Prob值(0.0000)(0.0000)(0.0025)(0.0030)

3 结论

通过以上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民在家务农和进城打工的收入差距、农民进城打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以及城镇失业率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数量呈现出了显著的线性相关性。其中,农民在家务农和进城打工的收入差距的弹性系数为1.219,说明其收入差距每提高1%,就能促使1.219%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打工。城镇失业率的弹性系数是-415.057,这说明,城镇失业率和农民进城打工的数量呈现出了负相关性,并且城镇失业率每增加1%,就会减少415.057%的农民进城打工数量。

农民进城打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的弹性系数为1.218,表明该差距每增加1%,就会增加1.218%的农民进城打工。而前面的理论分析却指出,该差距的加大将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城农民的幸福感,降低了其进城打工的积极性。之所以出现相反的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务农和务工巨大的收入差距抵消了农民对“同工不同酬”的不公平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农民自身技能的局限性。

摘要:文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了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模型,并利用2000年到2009年间的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务农和进城打工的收入差距、进城打工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和城镇失业率这三个宏观层面的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迁徙,影响因素,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苗瑞卿,戎建,郑淑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数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4,2:39-45.

[3]陈欣欣,黄祖辉.经济发达地区就地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户意愿的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5:33-39.

[4]李勋来,李国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及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5,6:78-84.

[5]杨琦,曾祥旭.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贵州省施秉县为例[J].西部论坛,2010,5:44-51.

[6]胡永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一个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3,1:54-60.

城市迁移 第2篇

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的高低以及平均寿命的长短,除了社会、经济、文化素质、医疗卫生等原因以外,还有消极生活方式的转变程序不同等因素在起作用。

人口文化素质现状和问题

由于现代教育是提高各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健康素质、转变消极传统观念、降低生育率、提高生产部门和管理行为的科学、技术水平等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事业的基础性工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1.各民族的文化程度综合均值状况。1982~1990年,除门巴族外(原因待查),各民族的文化程度综合均值都有所提高,但到1990年各民族的文化程度综合均值相当悬殊。如果说综合均值5为达到小学毕业程度的话,那么已有蒙古、朝鲜、满、哈萨克、高山、纳西、达斡尔、毛南、锡伯、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京、鄂伦春和赫哲15个少数民族,其中综合均值相对最高的为朝鲜族(8.54)、俄罗斯(8.12)、高山(7.99)、塔塔尔(7.60)、锡伯(7.15)和赫哲(7.11)6个民族;相对最低(≤2.0)的还有藏、拉祜、东乡、门巴和珞巴5个民族,约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程度。

2.民族人口文盲比率下降与文盲人数增加问题。1949年以前除个别少数民族外,许多民族的人口文盲比率都在95以上。1982~1990年少数民族人口(合计)成人(15岁及以上)文盲比率由44.5降为30.8,但文盲人数却增加了2.06;土家族的文盲比率由36.1降为25.2,但文盲人数增加了65.23;苗族文盲比率由60.2降为41.9,但文盲人数却增加了16.7;回族文盲比率由42.10降为33.1,文盲人数增加了0.9;彝族文盲比率由63.8降为49.7,文盲人数增加了6.4;侗族文盲比率由47.2降为28.5,文盲人数增加了17.3;白族文盲比率由42.65降为30.2,文盲人数增加了6.4;哈尼族文盲比率由66.1降为60.4,文盲人也增加了8.5(张天路1998)等。这不仅表明这些民族小学义务教育和新生文盲形势严峻,也反映了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超越小学教育的承受能力,即影响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更快提高。

民族人口生活质量问题研究

这是对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生活质量指数(PQLI)的首次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指标设计和两种不同的结果。其一,是依据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主席詹姆斯.格蒙特和客座研究贾大卫.莫里斯于1997年提出的衡量穷国贫困居民生活质量的测量方法。PQLI由婴儿死亡率、1多平均寿命和识字率3个指标组成,并经过换算成指数后之后的平均值,其公式为:

PQLI=婴儿死亡率指数+1岁平均寿命指数+成人识字率/3

另一位作者则认为上述三指标中的成人识字率应以文化程度综合均值代替,其计算公式为:

PQLI=婴儿死亡率+1岁平均寿命+文化程度综合值数/3

用第二个方法计算出来的PQLI,普遍的比第一个方法的数值要低20多。究竟用哪种方法或者第三种方法更为科学、更有应用价值?不过国际上通用的是第一种方法,所得出的数值可以与世界各国直接进行比较。

国际上通常把PQLI值为65,又把PQLI值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80以上为高生活质量,发达国家的指数平均为92,其中西欧、北美接近95;60以下为低生活质量,最低的为非洲,平均仅为33,亚洲的平均值为58。

1990年中国百万人口以上民族,达到高生活质量的依次为满、朝鲜、汉、蒙古、壮和回6个民族;暂时还属于低生活质量的只有哈尼和藏两个民族。相对最低的哈尼族与相对最高的满族相比,相差达37个数值。

少数民族人口指标赶上和接近汉族水平问题的研究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在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滞后或者大大滞后于汉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关心和扶持少数民族发展,并提出赶上和接近汉族水平的战略任务。由于人口指标是社会、经济等的综合反映指标,而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一般要晚于汉族10多年,而且实行的又是适当放宽的生育政策。能不能赶上汉族?何时才能赶上汉族?有哪些民族在哪些方面先期赶上汉族?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国家、民族人士、民族人口研

究人员,应该关心和研究的问题。

在开发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研究后发现,已有26个民族在人口自然增长比例、标准化出生率、4孩及以上孩次构成、15~19岁妇女早育率、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妇女平均初婚年龄、15~19岁组妇女早婚比率、标准化死亡率、婴儿死亡率、0岁平均预期寿命、成人文盲比率、15~19岁年龄组、每百人中所拥

有的大专以上程度人数、每百人中所拥有的小学以上有文化人数、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少年儿童系数、年龄中位数、少年儿童负担比、城镇化水平、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人口生活质量指数22项人口指标中不同程度地赶上汉族水平(张天路1998)。

在26个少数民族中人口生活质量指数(PQLI)得项多少依次为:朝鲜族和满族各18项,锡伯族和俄罗斯族分别为14项和11项,达斡尔族和乌孜别克族各9项,蒙古族、高山族和鄂温克族各占8项,京族、回族、塔塔尔族和裕固族各为7项,赫哲族和裕固族各为6项,哈萨克族5项,土家族和仫佬族各4项,毛南族3项,哈尼、纳西、仫佬、藏和布依4个民族各得1项。但问题是:超过汉族指数的民族已占55个少数民族的47.27,其中超过汉族指标的10多个民族的得项还不多。

(十一)人口与民族繁荣的新概念和量化指标问题的探索

由于国家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如何科学理解民族繁荣以及人口与民族繁荣的关系?从学术、实践等方面给民族人口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因为不仅在50~60年代甚至在90年代,社会上和某些专家、学者认为:“民族繁荣的基础和前提是人口增长快,人口规模大”等,国内某些国家领导人很希望能从学术上、理论上进行研究,以使在民族人口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中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统一认识。为此,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关于民族繁荣的新概念。人类历史上的民族繁荣不仅有其针对性和往往被后起之秀所取代,而且还大致存在着传统型和现代型两种类型。传统型民族繁荣存在于传统经济、传统人口再生产时代,人多力量大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现代型民族繁荣则存在于现代经济时代,要求人口增长慢、人口文化科学素质高,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的高低成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立身于世界之林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所追求的确良民族繁荣,无疑是现代型民族繁荣。经过反复探索,设计了现代型民族繁荣(初级阶段)的15项参考性定量指标(张天路1998),用以检验其发展进程。这些参考性定量指标分别是:(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500美元以上(根据1990、1991年世界人口数据表中的平均数设计);(2)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5;(3)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45以上;(4)农业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中占30以下;(5)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6)成人识字率占同龄人口的95以上;(7)中学入学率占同龄人口的80以上;(8)高等教育入学学生占同龄人口的10~15(7、8项根据1988年、1989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数据设计);(9)平均每个医生服务人口数在1000人以下,医生密度能使患者在3小时内就医;(10)婴儿死亡率达到20‰左右;(11)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0岁;(12)实现了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使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1以下,人口倍增时间延长到70年以上;(13)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达2.0左右;(14)实现了成年型人口,使少年儿童系数达到25以下,年龄中位数接近30岁;(15)人口生活质量指数(PQLI)达到80以上。

实际上,这些指标一般地都高于当前发展中国家水平,都又低于或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因此,即使某个国家或民族全面实现了这些指标,但还需要更上一层楼。在1990年的中国56个民族中,达到或超过指标项目的为朝鲜族最高,有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倍增长年限、总和生育率、婴儿死亡率、0岁平均寿命、城镇人口比例、少年儿童系数、年龄中倍数和生活质量10项;其次为锡伯族,有总和生育率、婴儿死亡率、0岁平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年龄中位数和生活质量6项。蒙古、回、满、壮、俄罗斯、高山、裕回、畲、达斡尔、仫佬、毛南、塔塔尔、乌孜别克等族,在1项或几项达到了繁荣指标要求。存在的问题是:第一,达到繁荣指标的民族还不多,而且即使达到了繁荣指标的民族得项也还不高;第二,西部地区的众多民族特别是西南地区的民族,在达标方面还处于待起步状态。2.“人口—教育—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这是日本和中国的朝鲜族在实施现代型民族繁荣过程中的重要经验和创新:第一,要实行计划生育,减慢人口增长速度,为普及小学、中学教育和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均经济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第二,把全民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由于人口文化素质的极大提高,为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死?雎省⒀映て骄倜吞峁└咚刂世投肆Α⑻岣卟挡棵诺目萍己坑刖眯б娴绕鹆嘶饔茫坏谌Ψ⒄姑褡寰茫罨谐【檬敌锌耪撸岣呷司盟剑⒄菇逃⒖刂迫丝诠ぷ骱蜕缁嵫系仁乱堤峁┬酆竦奈镏驶 W苤叭丝凇逃谩钡男鞣⒄鼓J剑厝坏贾驴刂迫丝谑俊⑻岣呷丝谒刂省⒄裥嗣褡寰玫男饔肓夹匝罚梢运凳鞘迪窒执兔褡宸比俚挠行揪丁?/P>

(十二)西藏人口研究的成效显著

由于西藏位于世界最大、最高的高原腹地秘形成独特自然环境,且长期封闭;封建农奴制度延续了八、九个世纪,且社会经济远远滞后于内地;独有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广泛流行;特殊的婚俗、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集团和国外一些人歪曲西藏人口事实,不断编造西藏人口谎言。因此,西藏人口问题便具有独特性、神秘性和敏感性,自然受到了国内外某些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与重视,80年代以来成为研究的热点,其研究成果之多、分析研究的之深、社会经济效益之突出、对人口学科的贡献性等,在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名列前茅。据不完全统计,仅专著已有10本:《中国人口.西藏分册》(刘瑞1989)、《西藏人口的变迁》(张天路1989)、《当代中国西藏人口》(孙兢新1992)、《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资料调查报告集.西藏卷》(常崇煊1989)、《边区开发论著.西藏居民收入、消费中的城乡差异》(马戎等1993);《中国简况.西藏人口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趋势》(中文和多种外文本)(张天路1994);《跨世纪的中国人口.西藏卷》(晋美多吉等1994)年、《中国藏族人口研究系列.西藏藏族人口》(李永胜等1997)、《PopulationDevelopmentinTibetandRelatedIues》(张天路1997年)等。此外,还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和调查报告。这些专著和论文,对西藏人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特点、问题与对策等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

1.西藏历史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口数量问题。在西藏这块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上最多有过多少人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曾有94.5万人、600万人,也有人说曾经达到1000万人甚至更有3300万人之说。各家之说的根据是什么呢?因为旧西藏既没有户籍制度,又没有进行过人口普查,应该说都是一些估计数或者推算数。如果估计或推算一个地区人数都能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经济发育程度或者它具有养活多少人口的生产水平和经济实力作为依据,彼此的差距不至于大到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总之,这个问题还远没有解决。二是婚姻、生育、死亡等问题十分严重。采用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的高年龄组人口的有关资料(因为他们都是出生在30年代以前,可以代表旧西藏水平):65~69岁妇女的不婚比率达10.8,分别比全国藏族(9.2)维吾尔(0.2)高1.6个和10.2个百分点;60~64岁妇女终身不育高达17.7,比全国平均水平的1.4高16.3个百分点;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一直在3.01~3.85之间徘徊,这与国内外的自发性生育在5.0以上的水平反差甚大;和平解放前的婴儿死亡率高达430‰,平均寿命只有35岁(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和西藏计划生育办公室1995)。三是现代文化教育的空白。和平解放前的西藏还处于以宗教寺院教育为主阶段,没有一所现代学校。因此,成人文盲率高达90.6,其中男性为80.0,女性为97.6;乡村成人文盲率高达91.4,其中男性为81.6,女性为98.1。

2.西藏人口的增长与民族构成的变化。1951年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1959年民主改革以后,西藏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快。1951~1959年从和平解放至民主改革期间的平均每年增长率较低(0.92);1959~1965年平均每年增长率最高(3.10);1965~1985年从自治区成立至城镇少数民族开始计划生育期间,平均每年增长率较高(1.95)。与此同时,西藏人口的民族构成一直是以藏族人口占绝对优势,并在不断升高,如1982年藏族占全区人口的94.4,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为4.85和0.75;1990年则藏族上升为95.5,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分别为3.68和0.82;到1996年藏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全区人口的比例分别为96.3、2.9和0.8。

3.西藏人口预测。以1990年为221.78万人为基数进行预测,三个方案到2000年分别为263.75万人、266.51万人和209.63万人,2050年分别为401.00万人、443.10万人。以第二方案为例,除少儿比例不断下降外(由1990年上午35.5下降到2050年的29.7),其他各项数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对西藏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压力很大(孙兢新1992)。

4.生育率、死亡率水平的变化。首先是妇女未婚比率的下降。1990年时40~49岁的高育龄妇女的未婚比率虽然还高达7.43(次仁多吉1995)(比全国各民族都高),但比65~69岁终身不婚妇女的10.83下降了3.4个百分点,这使更多妇女有了健全的家庭和生育的机会,但1995年又反弹为8.26。其次是降低妇女不育率比例,1990年西藏40~44岁妇女未(或者不)育率为9.4,虽然比全国的1.1还高8.3个百分点,但比60~64岁妇女不育率的17.7降低了将近一半,不过1995年又反弹9.9。西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从民主改革前的中等生育水平,提高到1959~1989年的4.13~5.76的高水平(其中1961年为3.89)。

降低人口死亡率,特别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任务更为艰巨。为此,积极采取了综合性措施,如提高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经济收入水平,转变某些不利于人口存活的传统习俗,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包括西医、藏医等),实行全民公费医疗(这是中国大陆唯一享受此待遇的地区),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等。经过努力实施之后,西藏的人口死亡率由1951年的28‰降为1967年的11.6‰,再降为1981年的9.72‰和1990年的7.4‰,1997年为7.9‰;婴儿死亡率则由1951年的430‰,降为1981年的155.2‰和1987年的136.0‰,1990年已降至97.4‰,后者比1951年下降了332.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之大实为人类史上的罕见奇迹;孕产妇死亡率由1951年的500/万下降为1985年的143/万,再降为1989年和1994年的71/万和57/万,后者比1951年下降了443个百分点,又是一个大幅度下降的奇迹。西藏人口平均寿命,由和平解放前的35岁,延长到1987年的56.95岁和1990年的59.61岁(常崇煊1993)。

5.西藏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随着西藏现代教育事业发展,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1982~1995年间的大学程度人口虽然已由0.42提高到0.78,但与全国平均水平(2.03)相比相差甚远;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比率降为61.50,但与全国的16.48相比,还高45个百分点;文化教育程度综合均值已提高到2.19,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6.30)的34.76。因此,西藏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及科技兴藏的任务还相当繁重。

四、21世纪的民族人口研究任务

经过本世纪近20年的研究,对中国各民族人口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包括民族人口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因此,发现了各民族的人口特点、问题及其与民族因素间的联系和作用。

虽然有的民族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行列或者正在向此类型靠近,但有更多的民族人口问题还相当严重或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增长过快和人口峰值还未显现;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还较低或者相当的低;人口构成大多数还停留在传统类型;贫困人口比例还相当高;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解的迹象,而且显现的和潜在的问题正在逐渐地深化和蔓延等。为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21世纪民族人口研究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

1.稳定和完善民族人口政策的研究。这包括生育政策、医疗卫生政策、教育政策、扶贫到岗政策等的调查研究,为控制民族人口过快增长势头、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及改善民族人口结构等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2.坚持和完善民族人口统计工作。在坚持1990年人口普查分民族、分年龄、分性别的登记和汇总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经常性登记的分民族人口项目。3.进一步重视培养和扩大民族人口科研队伍。本来就十分薄弱的民族人口科研力量,随着年龄老化,进入21世纪的断层问题和持续发展问题更加严峻和更加突出,抓紧培养民族人口科研人才问题时不可待。

4.进一步加强民族人口科研工作。当前已出现民族人口科研课题小、经费少的严重局面,如果有关部门不予以解决,不能不影响到民族人口调查和分析的深入与质量,特别是危机到民族人口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持续发展问题。

5.重视民族人口现代化和繁荣发展的跟踪研究。在进行跟踪研究的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民族人口现代化和民族繁荣进程新信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6.重视和加强民族地区的人口与社会、经济的研究。组织相关学科的协同政策,进行规范化的调查研究,为民族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7.启动和加强民族地区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民族地区出现的人口与环境、资源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过去由于研究力量薄弱、科研经费不多、研究任务很重,很少对这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民族地区当前和长远利益以及可持续良性发展,必须及时启动和加强民族地区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常崇煌.1993.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报告集.中国人口出版社

陈旭光等.1990.云南少数民族人口概况.云南人民出版社

次仁多吉.1996.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西藏分册).中国统计出版社

邓宏碧主编.1997.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研究.重庆出版社

范国忠主编.1994.四川藏族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计生委政法司.1992.中国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1991.人口普查资料分析技术

黄荣清.1995.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增长—分析与预测.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绩西发编著.1995.中国少数民族计划生育概论.新疆人民出版社

李永胜主编.1997.西藏藏族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

林盛中著.1993.鄂伦春民族人口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林盛中编著.1989.中国鄂伦春人口.黑龙江人口出版社

刘瑞主编.1989.中国人口.西藏分册.中国财经出版社

中国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

马正亮.1988.甘肃少数民族人口,甘肃科学技术出版

钱建明等.1991.中国少数民族健康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沈斌华,高建纲主编.1997.中国达斡尔族人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沈斌华,高建纲编著.1989.鄂伦春人口概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沈斌华,高建纲编著1991.鄂温克族人口概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沈斌华等主编.1997.中国蒙古族人口.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四川少民族人口研究.1991.四川人民出版社

孙兢新主编.1994.中国藏族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

孙兢新主编.1992.当代中国藏族人口.中国藏学出版社

田雪源主编.1997.中国各省区少数民族人口.中国人口出版社

吴士起主编.1994.甘肃藏族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

西藏自治区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三册).1992.西藏人口出版

肖永孜编著.1988.壮族人口.广西民族出版社

肖自力.1989.八个少数民族妇女婚育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汇编.人口动态专刊

新疆游牧民族妇女儿童现状与社会需求研究讨会论文集.1992.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2严天华主编.1995.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问题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

杨魁孚主编.1995.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国人口出版社

杨一星,张天路,熊郁.1988.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民族出版社

张传富主编.1994.云南藏族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

张克武著.1995.人口民族学.民族出版社

张人位,石开忠主编.1993.贵州民族人口.贵州民族出版社

张天路.1997.PopulationDevelopmentinTibetRelatedIues.外文出版社

张天路.1998.民族人口学(第二版).中国人口出版社

张天路,黄荣清主编.1995.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调查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天路,宋传升,马正亮.1994.中国穆斯林人口.宁夏人民出版社

张天路.1995.PopulationDevelopmentinTibetandRelatedIues.外文出版社

张天路编著.1989.民族人口学.中国人口出版社

张天路编著.1998.民族人口学(第二版、修订本).中国人口出版社

张天路编著.1989.西藏人口的变迁.中国藏学出版社

张天路编著.1987.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辽宁出版社

张天路编著.1994.西藏人口的过去、现状与未来趋势(中文和多种外文).新星出版社

张天路主编.1993.中华民族人口的演进.海洋出版社

张天路主编.1992.中国少数民族社区人口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

赵恒伦等主编.青海藏族人口.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和西藏计划生育办公室.1995.西藏人口发展课题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科学讨论会论文集.1992.内蒙古统计局

浅析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概念迁移;语义迁移;二者关系

一、引言

概念迁移法是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形式研究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主宰地位,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接受和重视。概念迁移主张,“母语可以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影响二语”(Kellerman,1995:143)。因此,从概念层面考察母语对二语或外语的影响的研究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义等同于概念,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语义”就是泛指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的特定语言形式。本文将从意义与范畴方面对以上观点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学者们正确认识概念迁移尽微薄之力。

二、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的关系

语义迁移通常是指一语可以在词汇语义层面影响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学习、领悟与使用。语义迁移的研究一般从词汇语义层面、命题语义层面以及概念语义层面着手。而概念迁移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会理解其对当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Jarvis 2007:5;2011:3)。

从意义上理解,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不同之处在于语义知识涉及词语与概念之间的匹配。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概念或某种特定的概念,而概念知识与这些概念的本质以及结构相关。Jarvis引用一个芬兰英语学习者的句子:He bit himself in the language(He bit himself in the tongue). 依据Jarvis的观点,在这个句子中“language”的误用是语义迁移而并非概念迁移造成的。因为在芬兰语中“language”和“tongue”的意思均由“kieli”来表示,说话者通常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与使用。而该学习者没有对“language”和“tongue”这两个词的语义进行区分,而是直接受母语中“kieli”的使用方法的影响,因此混淆了两个英文单词。学习者没有将“kieli”以及它所对应的两个英文单词进行正确的匹配,所以这个错误发生在语义层面而并非概念层面。相反,当芬兰学习者用“jar”来指代铁罐时,很可能是受到母语概念的影响,因为芬兰语语义上并不区分“jar”与“can”,二者均用“purkki”来表达。此外,不管“jar”与“can”是否由不同材质(如玻璃、塑料、金属等)构成,芬兰语使用者似乎在心理上把二者归为同类,也就是说,材质的不同不是他们区分容器的依据。Jarvis认为从这个层面来看,学习者受到了概念迁移的影响。

从覆盖范围上理解,概念迁移涉及词汇、语法、时态等领域。换句话说,概念迁移不仅关注概念与词语(concepts and words)的关系,还关注概念与语法(concepts and grammars)、概念与时态(concepts and tense)等之间的关系。而语义迁移虽然包括概念与词语(words and concepts)的关系,但是主要还是词语与其他词语(words and other words)的关系。

图1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有交叉的部分,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词语与概念的关系只是概念迁移的一部分,也是到目前为止学者探讨与研究得相对较多的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明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是同一回事。但是,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语义迁移经常伴随概念迁移的发生而发生。这也是造成许多研究无法辨别二者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尽管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在意义以及覆盖范围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因此,单纯地认为概念迁移就是语义迁移的一种新说法的观点是片面的。伴随着概念研究的深入,相信以后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参考文献:

[1]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孟,邬德平.语义迁移的六类证据及其解释[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1).

[3]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语言迁移研究近二十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1).

[4]郭小雪.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概念迁移[J].科技信息,2006(S3).

摘 要: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话题。概念迁移是迁移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近几年来受到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概念迁移就是由语义迁移演变过来的一个新说法,与语义迁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本文旨在从意义、覆盖范围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并运用实例进行阐述与说明。

关键词:概念迁移;语义迁移;二者关系

一、引言

概念迁移法是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形式研究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主宰地位,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接受和重视。概念迁移主张,“母语可以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影响二语”(Kellerman,1995:143)。因此,从概念层面考察母语对二语或外语的影响的研究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义等同于概念,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语义”就是泛指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的特定语言形式。本文将从意义与范畴方面对以上观点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学者们正确认识概念迁移尽微薄之力。

二、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的关系

语义迁移通常是指一语可以在词汇语义层面影响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学习、领悟与使用。语义迁移的研究一般从词汇语义层面、命题语义层面以及概念语义层面着手。而概念迁移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会理解其对当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Jarvis 2007:5;2011:3)。

从意义上理解,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不同之处在于语义知识涉及词语与概念之间的匹配。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概念或某种特定的概念,而概念知识与这些概念的本质以及结构相关。Jarvis引用一个芬兰英语学习者的句子:He bit himself in the language(He bit himself in the tongue). 依据Jarvis的观点,在这个句子中“language”的误用是语义迁移而并非概念迁移造成的。因为在芬兰语中“language”和“tongue”的意思均由“kieli”来表示,说话者通常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与使用。而该学习者没有对“language”和“tongue”这两个词的语义进行区分,而是直接受母语中“kieli”的使用方法的影响,因此混淆了两个英文单词。学习者没有将“kieli”以及它所对应的两个英文单词进行正确的匹配,所以这个错误发生在语义层面而并非概念层面。相反,当芬兰学习者用“jar”来指代铁罐时,很可能是受到母语概念的影响,因为芬兰语语义上并不区分“jar”与“can”,二者均用“purkki”来表达。此外,不管“jar”与“can”是否由不同材质(如玻璃、塑料、金属等)构成,芬兰语使用者似乎在心理上把二者归为同类,也就是说,材质的不同不是他们区分容器的依据。Jarvis认为从这个层面来看,学习者受到了概念迁移的影响。

从覆盖范围上理解,概念迁移涉及词汇、语法、时态等领域。换句话说,概念迁移不仅关注概念与词语(concepts and words)的关系,还关注概念与语法(concepts and grammars)、概念与时态(concepts and tense)等之间的关系。而语义迁移虽然包括概念与词语(words and concepts)的关系,但是主要还是词语与其他词语(words and other words)的关系。

图1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有交叉的部分,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词语与概念的关系只是概念迁移的一部分,也是到目前为止学者探讨与研究得相对较多的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明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是同一回事。但是,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语义迁移经常伴随概念迁移的发生而发生。这也是造成许多研究无法辨别二者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尽管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在意义以及覆盖范围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因此,单纯地认为概念迁移就是语义迁移的一种新说法的观点是片面的。伴随着概念研究的深入,相信以后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参考文献:

[1]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孟,邬德平.语义迁移的六类证据及其解释[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1).

[3]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语言迁移研究近二十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1).

[4]郭小雪.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概念迁移[J].科技信息,2006(S3).

摘 要:迁移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话题。概念迁移是迁移领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近几年来受到国内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概念迁移就是由语义迁移演变过来的一个新说法,与语义迁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本文旨在从意义、覆盖范围两方面分析二者的异同,并运用实例进行阐述与说明。

关键词:概念迁移;语义迁移;二者关系

一、引言

概念迁移法是认知语言学派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打破了传统的“形式研究法”在语言研究中的主宰地位,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接受和重视。概念迁移主张,“母语可以从语言与认知的接口影响二语”(Kellerman,1995:143)。因此,从概念层面考察母语对二语或外语的影响的研究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些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语义等同于概念,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语义”就是泛指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的特定语言形式。本文将从意义与范畴方面对以上观点进行探讨,希望能为学者们正确认识概念迁移尽微薄之力。

二、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的关系

语义迁移通常是指一语可以在词汇语义层面影响学习者对二语词汇的学习、领悟与使用。语义迁移的研究一般从词汇语义层面、命题语义层面以及概念语义层面着手。而概念迁移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使用者由于受另外一种语言习得的概念和概念化模式的干扰,会理解其对当前语言的理解和产出(Jarvis 2007:5;2011:3)。

从意义上理解,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的不同之处在于语义知识涉及词语与概念之间的匹配。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种概念或某种特定的概念,而概念知识与这些概念的本质以及结构相关。Jarvis引用一个芬兰英语学习者的句子:He bit himself in the language(He bit himself in the tongue). 依据Jarvis的观点,在这个句子中“language”的误用是语义迁移而并非概念迁移造成的。因为在芬兰语中“language”和“tongue”的意思均由“kieli”来表示,说话者通常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区分与使用。而该学习者没有对“language”和“tongue”这两个词的语义进行区分,而是直接受母语中“kieli”的使用方法的影响,因此混淆了两个英文单词。学习者没有将“kieli”以及它所对应的两个英文单词进行正确的匹配,所以这个错误发生在语义层面而并非概念层面。相反,当芬兰学习者用“jar”来指代铁罐时,很可能是受到母语概念的影响,因为芬兰语语义上并不区分“jar”与“can”,二者均用“purkki”来表达。此外,不管“jar”与“can”是否由不同材质(如玻璃、塑料、金属等)构成,芬兰语使用者似乎在心理上把二者归为同类,也就是说,材质的不同不是他们区分容器的依据。Jarvis认为从这个层面来看,学习者受到了概念迁移的影响。

从覆盖范围上理解,概念迁移涉及词汇、语法、时态等领域。换句话说,概念迁移不仅关注概念与词语(concepts and words)的关系,还关注概念与语法(concepts and grammars)、概念与时态(concepts and tense)等之间的关系。而语义迁移虽然包括概念与词语(words and concepts)的关系,但是主要还是词语与其他词语(words and other words)的关系。

图1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之间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尽管语义迁移与概念迁移有交叉的部分,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词语与概念的关系只是概念迁移的一部分,也是到目前为止学者探讨与研究得相对较多的一部分,但这并不能说明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是同一回事。但是,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也不是完全独立的,语义迁移经常伴随概念迁移的发生而发生。这也是造成许多研究无法辨别二者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尽管概念迁移与语义迁移在意义以及覆盖范围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但两者并不是完全同等的。因此,单纯地认为概念迁移就是语义迁移的一种新说法的观点是片面的。伴随着概念研究的深入,相信以后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参考文献:

[1]俞理明,常辉,姜孟.语言迁移研究新视角[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孟,邬德平.语义迁移的六类证据及其解释[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1).

[3]徐庆利,蔡金亭,刘振前.语言迁移研究近二十年的新发展:回顾与思考[J].外语学刊,2013(1).

城市迁移 第4篇

不难看出, 我国城市经济已经有所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也相当严重, 同时, 我国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 城市经济综合病症难以医治也是刻不容缓的难题。但是, 沭阳却通过一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弊病。

二、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构想

城市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是力量的集中点, 当然包括了政治核心区域, 经济核心区域, 文化核心区域等等。在这当中, 也就存在了绝对城市核心区域和相对城市区域, 而政府等主导的政治核心和经济核心区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绝对城市核心区, 那些娱乐, 文化等便成为相对城市核心区域。

城市核心区域通过合理的迁移带动政治, 经济等中心的转变, 引导资金的流动, 带动迁移地的经济觉醒, 改变城市力量对比。沭阳在过去的十年里, 通过政治中心和文化, 经济中心的迁移, 改变了经济状况, 迅速占据苏北强县的头衔。当然, 这种迁移是渐进式的, 而不能激进的和盲目的。城市核心的渐进迁移需要考虑到时间上和时间上的相对合理。沭阳通过地域和时间的仔细考察, 做出核心区域的迁移调整, 在2008年再一次将县政府迁移至迎宾大道附近, 顺利带动了周边乡镇的崛起, 城市面积倍增, 经济实力傲居群雄, 2010年, 全县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8亿元, 是“十五”末的2.4倍, 年均增长14.9%;实现一般预算收入26.26亿元, 总量比“十五”末翻了近三番, 年均增长49.6%, 在苏北23县市中居第1位, 在江苏省中居第15位, 分别比“十五”末上升了6位和12位, 而2012年的沭阳又被列为省管县的三县之一, 这便是沭阳通过城市核心区域渐进迁移带来的经济效应。

但是, 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并不是单一的绝对或相对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 而是链接式的城市核心区域的同步紧密性的迁移。城市核心区域迁移要在绝对城市核心区域迁移的同时也进行相对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 绝对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与相对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是相对同步的, 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紧密结合, 有效地形成一张区域经济发展网。沭阳在政府迁移的同时并没有孤立其中, 而是带着车站, 娱乐等其他相对核心区域的同步迁移, 形成一张网络, 拉动周边经济发展。仅拿车站而言, 最早的沭阳车站原址是在现时代超市位置, 大概在2006年搬迁到圩东, 之间过了3年多, 到2009年又搬迁章集境内, 起名叫沭阳客运东站在2011年, 又开始建了一个沭阳客运南站, 2012年元旦开始投入营运。这些都是伴随绝对核心区域迁移而迁移的相对城市核心区域, 事实证明,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乘客的便利性, 但从长远角度来说, 延生到农村的新车站不仅缓解交通压力, 而且给农村带来相当的福利。

三、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的三种模式

(一) 城市核心区域的线性迁移

城市核心区域的线性迁移是根据特有的城市地理形状来进行的。那种不规则的细长城市形状便适合采用线性迁移。因为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不规则的细长的城市形状, 无法在一个横向的区域内进行一项大直径的活动, 横向区域的狭隘性不得不要求其在纵向上发挥, 而又由于它的不规则性, 无法进行规则的城市核心区域迁移, 它的特殊性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线性的迁移模式。下图是城市核心区域线性迁移的简单模型:

(二) 城市核心区域的弧形迁移

城市弧形区域的弧形迁移具有较大的流动性, 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线性关系, 但相对于城市核心区域的线性迁移来说, 它更加具有灵活性, 因为城市核心区域的弧形迁移不仅可以运用在图像形在横向较狭窄的城市, 还可以运用在图形在横向较为饱满的城市。虽然这些城市的图形同样也是不规则的, 但由于它的“身材”不是很苗条, 并且还会有点“驼背”, 它在线性上就会忽略很多城市面积, 这样便不能很好地顾及城市的各个区域的发展, 因此, 这种图形的城市, 就不太适合运用线性来进行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 而是运用弧形迁移模式。

(三) 城市核心区域的三角迁移

城市核心区域的三角迁移是最为常见和最为实用、有效的一种迁移模式。城市核心区域的三角迁移是针对大多数的城市而言的, 他是大众型的迁移模式, 具有普遍性。对于一般形状的城市来说, 三角迁移是最能链接城市各个区域的一种迁移模式。所有城市当中, 都具有不规则的特点, 但其中, 毕竟形状成线形和弧形的城市还是占少数的, 更多数的是不规则的“饱满”状。所以, 在选择城市核心区域迁移的时候, 三角迁移成了首先考虑的对象。沭阳的迁移模式便是选择三角迁移, 先后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 形成一张三角网络, 不仅囊括三角内的区域快速发展, 还辐射周边地区的经济跳跃。

四、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带来的启示

(一) 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解决城市化、城镇化发展滞后的问题

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 带动城市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将原来的郊区变成经济发达, 人员联系密切, 城市人口也越来越多的城区。每个城市都存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 这些区域很少有重要部门和经济核心项目。因此, 这些经济相对欠发展的城市区域, 逐渐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区域拉开差距, 这些经济欠发展的区域便会滞后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而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地迁移到这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区域后, 能够有效地引进各种经济项目, 推动该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城市化、城镇化发展进程。

(二) 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解决城乡经济二元结构问题

城市经济发展之所以较好、较快, 是因为各种政治核心区域, 文化核心区域, 经济核心区域都囤积于城市而非农村。但不得不承认的是, 无论城市经济如何发展, 只要农村经济发展不上来, 我国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 就不可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和谐社会。所以, 发展农村经济是发展我国整体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而发展农村经济,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便可以通过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来完成。将城市核心区域在某种程度上向城市郊区倾斜, 这种倾斜建立在长时间的研究调查基础之上, 这样合理的倾斜能够兼顾到城市和农村两方面的经济发展, 能够将资金通过不同方式流向农村, 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缓解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三) 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缓解城市经济病症 (1) 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 人口占有比例相当之高, 人员流动极其频繁, 交通工具应用量也非常之广, 这一切都是形成城市交通的重要原因。要化解城市交通压力, 对于建筑一座座高架桥来说, 通过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的方式来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现象要高明的多。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必定会带动大量的城市人口向相对人口稀疏的城市区域流动, 这样便减少了城市人口数量,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同时城市核心区域迁移所在区域的经济也会得到较好较快地发展。

(2) 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缓解城市失业压力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 各种工厂、企业人员已经饱和, 裁员人数远比所招员工多的多。一旦失业人数急剧上升, 社会就会出现许多不安定因素。缓解城市失业压力办法除了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以外, 更核心的是让失业人员再就业, 再就业就需要新的企业、工厂提供工作机会, 而新的企业、工厂就需要通过城市核心区域迁移来完成。城市核心区域迁移所带来的城市核心效应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动, 众多项目和企业就会随之产生, 许多就业机会便会产生, 失业压力从而得以缓解。

(3) 城市核心区域渐进式迁移缓解城市环境污染压力

城市人口的庞大, 交通工具的频繁, 都是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的根源所在。还有大量以前建筑的工厂和企业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而城市核心区域的迁移会将大量的人员, 工厂和企业转移到新的城市区域, 新建的工厂和企业都将符合现代资源集约型, 环境友好型的标准。

摘要:城市的发展无疑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而城市的发展道路却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轻而易举。在城市发展的遥遥之路上, 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尝试和冒险, 但对于当今社会并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如今的社会, 城市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所以发展道路曲折而缓慢,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人类建设家园。根据现代社会的基本情况, 我们发现还有一种城市发展方式还在很有效地促进着城市的良好发展, 这就是城市核心区域渐进迁移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城市发展,核心区域,城市病,经济,迁移,沭阳

参考文献

[1]杨俊.沭阳县[D B/O L].h t t p://b a i k e.b a i d u.c o m/view/3676.htm, 1981/2012-11-01.

[2]仇和.政道十年[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9-01

[3]王颖春.迁出一个新西安——西安城市重心北移规划建设纪实[N].中国经济导报, 2009-07-13

城市迁移 第5篇

1.工作调动

2.回老家结婚

3.配偶在老家

4.在老家买房

由于我是工作调动办的户口迁移,所以只介绍由于第一种情况也就是工作调动而将户口迁回老家的流程。注意:不一定要在老家找到工作,可以把户口放在人才市场,也叫作调入人才市场。

流程如下:

1.辞职(东莞)

首先要从公司辞职,拿到公司的辞职证明。

再去东莞中心人才市场(行车路线参照《办理港澳通行证流程》)以300元的押金和身份证原件借出户口,复印一份。若说明只复印的话,可以将身份证押给人才市场,复印后归还,不用交300元。但是若有欠人才市场人事代理费的(就是每月45元的那个)则只有将欠费缴清后才能借出。

再将“辞职证明”和“户口复印件”FAX回老家(因为这里不用原件,所以FAX较快)。

2.家乡的人才市场(家乡)

家人将收到的“辞职证明”交给家乡的人才市场,还要填写人才市场的一张表格。这样人才市场会在一周内出“调动通知”和“调动函”(特殊情况可以在两三天内出,要去催促才行)。取“调动通知”和“调动函”时要交一定的人事代理费(各地不一样,宜宾是240元)。

3.家乡派出所(家乡)

拿人才市场出具的“调动通知”和“调动函”+收到的“户口复印的FAX件”到家乡所属片区的派出所,派出所会在一周后开出“准迁入证明”(有可能要半个月,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政府办事效率很低,派出所如果有熟人的话只要一两天就可以搞定的)

由于办公安局的手续一定要原件,所以将“准迁入证明原件”和家乡人才市场出具的“调动通知”和“调动函”原件通过快递公司寄到东莞(推荐圆通速递,在网上可以查到各地区的电话号码)。

4.东莞的人才市场(东莞)

拿“调动通知”和“调动函”以及身份证原件、一支黑色中性笔到东莞的中心人才市场,先交清档案管理费后才予以办理(45元/月),接着要填一堆表格,要记清自己入党、入团时间、学习经历、工作经历,何时何地获何种证书什么的。

5.原公司(东莞)

填完表格后拿表格,坐47路(直达)去原公司人事部盖章(在铅笔打勾处,人才市场的人会替你打好勾的)。

党员:如果是党员的话,可以顺便去莞城科技园办理党组织关系迁移,这个用“调动通知”和“调动

函”以及身份证加身份证复印件可以办理,但你要先问家乡人才市场党支部的全称(人才市场一般有党组织的,党组织关系就挂*在人才市场),找科技园阿杰(电话:***),告诉阿杰对方人才市场党支部的全称,他会负责帮你办好的,办好后通知你。记得他办好后要

给你一份党组织关系转移的单子。这个很重要,有这个东东才能转到其他地方去。拿着这个转

移的单子到家乡的人才市场,交给人才市场的人,再填写一张流动党员登记表就完成党组织关系的迁移了。

表格在公司盖好章后再坐47路原路回人才市场,将盖章后的表格和“调动通知”和“调动函”交给中心人才市场,人才市场会负责将档案寄给家乡人才市场的。这样档案的迁移手续便完成了。

6.东莞市公安局南城分局(东莞)档案迁移完毕,现在是户口问题了。等家里速递来的“准迁入证明”到手后,拿“准迁入证明”+身份证去东莞市中心人才市场。先以300元押金将户口借出+10元迁出手续费,借出户籍,再加上人才市场会开出一张文件,到公安局南城分局(从人才市场往国美电器方向走,在第二个红灯处转右,交身份证复印件、准迁入证明、户籍、人才市场刚刚给的文件给公安局,还交4元手续费。完成后将户籍和人才市场给的文件的回条再返还东莞市中心人才市场的,南城分局开出的“户口迁移证”和“准迁入证明第二联”要拿回老家交给要上户口所属公安局(这个南城分局的警察会说明的)。

7.家乡的户口所属公安局(家乡)

最后一步就是将南城分局开出的“户口迁移证”和“准迁入证明第二联”再加上家里的户口本(户口上在家里的户口上)交给要上户口所属公安局,这样户口迁移也就完成了。

现在来说说办理社保迁移的流程,社保必须要户口迁回家乡后才可以办理迁移。但是社保局有熟人的话可以变通一下,节约时间,和户口迁移一起办理。办理手续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原公司(东莞)

在公司辞职的时候就要去人事部拿“社会保险关系(基金)申请转移表”,一式两份,必须用复写纸填写。由于此表格上需要需要填写对方社保(家乡社保局)的银行户头以及帐号,所以此表格先暂时不要填写。

2.家乡社保局(家乡)

拿户口迁移的“准迁入证明”(办理步骤参照《办理户口与档案迁移的流程》)到家乡接收地社保局,社保局就会开出“社会保险接收函”。再将此“社会保险接收函”原件通过速递公司寄到东莞。

3.东莞市社保局(东莞)

拿“社会保险接收函”原件和“社会保险关系(基金)申请转移表”(此表格现在就可以填了,“社会保险接收函”上有接收地社保局的银行户口及帐号,将之填在此表格上。再拿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去东莞市社会保障局莞城分局办理。办完后会给你一张纸,再将之带回家乡社保局办理。地址:东城区东城西路莞城办事中心内(公检法下车,过街再往前走50米便到)电话:0769-22385210

注意:办理社保迁移手续只在月初办理,月末结帐不予办理。

4.家乡社保局(家乡)

拿东莞市社保局给的那张纸去家乡社保局办理社保迁移手续。

(1)如何办理养老关系转移?

本省人员持原所在单位填写的《养老保险基金转移介绍信》,于每周二、四到西安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尚朴路1号)办理转移手续。

异地人员应首先将下列转移帐号提供给当地社保机构。

调入单位: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统筹编号:001516

调入地社保机构:西安养老保险经办处 开户名称:西安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开户帐号:341801019958

开户银行:西安市农行尚朴路分理处由本人持调出地社保机构出具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单和个人帐户记录到西安市养老保险经办处(尚朴路1号)办理查询、转入手续。

三险即: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

一金即:住房公积金(购房按揭时所用)

假设你的社会保险基数为2000(此基数以你们公司为准,你可以问一下你们公司的人事部

门,而交费比例都是统一的),现以北京地区缴费比例为例

1、养老保险

个人缴纳比例8%,公司交纳比例20%,其中个人账户每月存储额=(8%+3%)*2000=220元

公司交纳的其余17%作为社会统筹基金,在你满足领取养老金条件之前,可暂时理解为统筹基金都发给了目前的老人。

领取养老金条件:

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0周岁

1998年7月1日前参加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缴费年限累计满10年的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特别注意:“累计”,如果中途你到过的公司不给你缴纳,你的保险就要断了,那么你以前

交过的就不算了,要重新交纳至累计15年方可取用。如果你有一天辞职不干了,你也要争取到当地人才中心自己缴纳,以保证累计15年。

养老金的领取数量

我想这个也是你最关心的,举个例子。

某男性员工目前25岁,2000年参加社会保险,其领取退休金的年龄为60岁。

假设2035年该员工累计缴纳社保35年,且缴费基数为2000元;期间公司共缴费168000元,个人缴费共67200元;个人账户中金额92400元。

2004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1022元;假设203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000元

该员工月退休金为①+②=1770元

①基础养老金:5000元×20%=1000元

②个人账户养老金:924000÷120=770元

此例子适用于98年7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的人。你可以参照此例大致计算一下自己的数量

2、医疗保险

个人部分:2%+3元;公司部分:10%

其中个人账户(也就你的医疗存折)每月:(2%+0.8%)*2000=56元

其余部分都是统筹基金,交给社会,由国家统一分配

享受医疗保险保准:

在外省市发生的医疗费不能享受医疗保险。

2001年4月1日前参加工作,2001年3月31日后退休职工,累计缴纳基本医疗年限必须

男满25年,女满20年(含符合国家规定的连续工龄及2001年4月1日前实际缴纳养老保险年限),职工缴费年限不足以上规定的,以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7%不足基本医疗保险费年限后,自次月起享受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2001年3月31日后参保人员,按实际缴费计算年限。退休时不足规定年限的,个人账户余

额退还本人,但不享受基本医疗待遇。

3、失业保险

个人缴纳部分 0.5%;公司交纳部分 1.5%

无论是个人部分还是公司部分,都不计入个人账户,全部交给国家

特别注意,农民工不缴纳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的领取:这个你应该比较关心,但是看了介绍,估计你的心都......连续交费1年以上不满2年,领取3个月的失业救济金

连续交费2年以上不满3年,领取6个月的失业救济金

连续交费3年以上不满4年,领取9个月的失业救济金

连续交费4年以上不满5年,领取12个月的失业救济金

连续交费5年以上的,按每满一年增发一个月失业救济金,但最长不超过24个月。

失业人员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限内,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交费时间重新计算!

特别注明:救济金就目前来说非常少,每月也就几百块钱,根据上面的年限,最长也就能

领24个月的,还得保证你缴纳失业保险年限为5年以上。还不够你申请失业救济等一系列的手续费用呢!,所以尽量不要失业。

请看下面:

失业保险发放数量

累计缴费时间不满5年的,失业保险金月发放标准为382元;

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满10年的,失业保险金月发放标准为409元;

累计缴费时间满10年不满15年的,失业保险金月发放标准为436元;

累计缴费时间满15年不满20年的,失业保险金月发放标准为463元;

迁移出兴趣 第6篇

(1) 孪生聚会。学习有些生字时,可让学生说说与之 形近字和音近字,如教学“销”时可让学生找到它的孪生姐弟“消、削、肖、逍”等等。

(2)想象记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争着开动脑筋看谁识记的字多 ,学生们像变魔术似的由一个简单的字变出很多个字来既有趣又认识了很多字。

(3)形象记字。根据汉字表义这个特点,,我着力改变学生识字机械式死记硬背的被动局面,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如教“木”字时,就展示树木的图画,教“本”字就展示指明树木的根本的图,教“末” 字时就展示树木末梢图,教“休”字时,就展示农夫倚靠树木休息的图。

二、遵循儿童心理特征认知特点识字

1、游戏识字

(1)字卡游戏

A、摆长龙   利用小组协作学习,通过玩字卡认读生字。

B、找朋友    如 “妈”字,教师根据合体字的规律,把他们分别编成偏旁部首,独体字两个部分的卡片发给孩子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拼成字。

C、选难字   利用生字卡片的作用,先让学生自己读卡片,会的摆在左边,不会的摆在右边(选出难认字)

D、抽大奖     拿出生字卡片,指定一个字让学生试抽,如抽到的不是该字,大家一起认读后说继续抽

E、摘水果     老师先画出不同的果树,再把写有形近字的水果形卡片贴到相应的果树上。

F、比赛法     如两列“火车”比赛,看哪一组同学读得又快又准:

G、眼明手快    可请一位学生做小老师,任意读出一个生字,其他同学快速从所有字卡中识别出该字,比赛谁“眼明手快”。

H、白鸽送信    选一位孩子扮演白鸽 ,将生字卡当成书信 随意发给学生,然后读生字,手执所读字卡的学生必须快速将字卡贴到黑板上。

(2)闯关游戏

A、小小考官

建立“过关制度”,在学习一篇课文后,对于最先学会或认读生字过关的同学,教师就会在他们的书上印上“我最棒”,聘请为“小小考官”。让他们带 “考官证”上岗,去考其他的同学,

B、生字早餐

每天在小黑板上写十个生字(以课文生字为主)学生进教室前必须用过“生字早餐”,既逐个认读生字,这样能大面积地进行生字巩固,也能了解学生掌握不牢的生字,从而有针对性的再现,做到疏而不漏,“生字早餐”其实就是利用早上进入教室的时间再现生字进行认读,换个名字,学生就觉得有意思了。

C、体语游戏

动作比划:让学生根据出示的字或者词做出相应的动作,如,看见“跑、跳、抓、背书包、行个礼”等字词,分别做出相对应的动作。

神态表演:根据字词中所含的意思做出相应的表情和表演,如“着急、慌张、高兴、争吵”等,其他学生猜生字。

三、借助信息技术识字

1、猜认生字    教师先将课文内容呈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设置随机指向生字随着生字变色放大,使学生聚精会神,快速认读。

2、组合生字   先以动画形式将生字中的合体字各部分分离,再与独体字或者偏旁部首重组,让学生快速认读所见的偏旁和汉字。如“木”和“兆”组成“桃”“,扁”和“羽”组成“翩”,“雷”去掉“田”加上“包”就是“雹”等等……

3、送字回家   当学生读熟课文,认熟生字后教师制作课件将生字放在一边,学生可以一边读课文一边找相应的生字,用鼠标拖到对应的位置,这样边玩边认,学生兴趣很浓。

4、重组课文   学生任意挑选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生字拖拽排列,然后重编一段话进行交流。

5、读文找字   当学生掌握课文生字后,学生在电脑上再读课文,边读边用鼠标点出生字,该字自动跳在旁边。读完课文后,检查旁边所示生字是否与本课的生字相符。可让他们再读读自己所找的生字,这样反复与生字见面,可以结合课文掌握生字的音形。

6、动画辨异    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学生容易混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动画的形式显示形近字不同的部位。给学生深刻的提醒。

7、寻找错别字   低年级学生虽说能够用电脑写短文,但有一定的错别字,针对出错的原因可以再用课件改错,如,让学生扮演“啄木鸟”寻找错别字,进行正误互换。

四、情境识字

1、语言情境    实验班的孩子除了用“生本语文”教材外,学校还为学生购买了多种辅导读物,旨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达到“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见面读”的程度调动学生的无意记忆。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识字,就是为了学生创造全方位识字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愉快识字。

2、活动识字   为了帮助巩固字词,教师设计一些活泼的识字活动,如“逛超市”将教室用字卡划分为“食品区”、“家电区”“日用百货区”等,让学生模拟逛超市购物的情境取认字卡,这样把字卡和生活联系起来。把学与用巧妙地结合起来。学习就容易的多了。记忆的负担也减轻了。

城市迁移 第7篇

关键词:四溴双酚-A迁移转化污泥吸附

1 引言

TBBP-A作为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溴代阻燃剂,是一种类似于持久性有机物的潜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具有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目前,国内外有关环境水体中检测出TBBP-A的报道已并不鲜见。日本Neya河采集的底泥中检测到TBBPA含量为1.8-20μg/kg (干重);2001年在德国西南部州巴登-弗腾堡某河流中检测出TBBP-A<0.2ng/L-20.4ng/L;中国东莞(电子制造业和装配基地)东江采集的沉积物样品(n=17)中检测到TBBP-A量为3.8-225ng/g(干重)。

2 TBBP-A在污水处理厂生化反应阶段的转化规律研究

2.1 好氧条件下TBBP-A的迁移转化

TBBP-A在好氧条件下会以一定的速率降解。李芳捷等人经相关实验研究发现,硝化活性污泥中的异氧微生物对四溴双酚A的降解转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研究中运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对其在硝化污泥中的代谢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得出了其在好氧硝化过程中的代谢产物有单甲基醚化合物和单个苯环的溴代化合物。

George等做了KearnyMarsh沉积物样品TBBP-A微生物甲基化方面的研究,在有氧条件下处理样品80d后,发现超过50%的初始TBBP-A转变成了单体TBBP-A和二甲醚(DE),大约10%的好养异养微生物存在甲基化。以此推测TBBP-A好氧代谢的两条主要途径为:1)TBBP-A分子经C-4位置的羟基化,在酚羟基部分和异丙基部分之间的C-C键断裂。2)TBBP-A分子的甲基化作用。

2.2 厌氧条件下TBBP-A的迁移转化

有研究表明,厌氧条件下,沉积物及水体中存在的TBBP-A也可以以一定速率降解,其降解速率与好氧条件下不同。厌氧条件也可成为TBBPA降解的环境条件,并且,该条件是实现TBBP-A还原脱溴的关键步骤,同时可提高其后续好氧降解性。

3 TBBP-A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迁移规律研究

3.1 污水当中的污泥对四溴双酚A的吸附机制

吸附是污染物在土壤、污泥等介质中的环境行为之一,污染物首先经吸附作用以较快速度附着在污泥表面,再经微生物降解。因此TBBP-A在污泥中的吸附过程也是其迁移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水处理的过程中,活性污泥是生物处理的主体,污泥以及污水当中的有机质和腐植酸均对四溴双酚A有吸附作用。杨苏文等人采集巢湖表层0—12cm沉积物,去掉碎石和植物残渣后制备表层沉积物、添加腐殖酸沉积物和矿物组沉积物样品,利用振荡平衡和饱和吸附方法对TBBP-A在巢湖沉积物中进行的吸附解吸特征实验,研究不同样品对0.1、0.5、1.0、2.0、5.0、10.0mg/LTBBPA的吸附情况。结果表明,TBBPA在不同组分的吸附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表层沉积物>腐殖酸>矿物,因TBBPA在各组分中均以单分子平躺在沉积物上,而不能嵌入矿物的晶格中。

实验还表明TBBP-A的吸附等温线可与Freundlich和Lanngmuir模型进行很好的拟合,其中表层沉积物对TBBP-A的吸附能力最强。

TBBPA的吸附热力学分别用Freundlich和Lanngmuir等温式描述,Freundlich等温式表示为:

式中,S为固相物质吸附有机物的浓度(mg/kg);Kf为Freundlich吸附系数;Ce为吸附平衡时液相中有机物的平衡浓度(mg/L)。Lanngmuir等温式表示为:

式中,Qe为固相物质吸附有机物浓度(mg/kg);Ce为吸附平衡时液相中的有机物平衡浓度(mg/L);Γmax为最大吸附量(mg/kg);K为吸附系数(g-1)。由平衡浓度Ce及初始浓度C0(mg/L),按下式计算表观吸附量=(C0-Ce)V/m

式中,V为吸附溶液的总体积(L);m为加入溶液的吸附剂质量(g)。

而对于TBBPA的代谢产物之一BPA的进一步吸附降解情况,2005年,Urase等对活性污泥法处理包括双酚A在内的内分泌干扰物质进行了吸附及降解研究,短期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总有机碳(TOC)较低会带来更好的双酚A去除效果,并且在pH值<7条件下,lgKp(固-液吸附分配系数)与lgKow(辛醇-水分配系数)呈线性关系,随着pH值降低,Kp值升高,表明pH值越低,双酚A更容易被污泥吸附。

3.2 其他物质对TBBPA吸附特性的研究

孙兆海等人研究了TBBPA在潮土中的吸附和解析特性并作出了TBBPA在潮土中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实验表明,TBBPA在潮土中的吸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快速吸附阶段(0—24h)和慢速吸附阶段(24—48h)。在前30min内吸附速度很快,在30Min时已达到最大吸附量的29%,随后吸附进入一个快速增加的阶段,在48h时吸附已基本达到平衡。

在潮土对TBBPA吸附的过程中,溶液PH值、离子强度、溶解有机质含量均对吸附过程有影响。随着溶液PH的增加,土壤的吸附量逐渐下降,到PH为8.0时达到平台,此后随PH的增加吸附量的变化不大。此外,离子强度对TBBPA在潮土中吸附的影响过程主要表现在PH的变化引起,因为Ca2+的加入降低了平衡体系PH值,PH值的降低可以增加TBBPA的吸附。溶解性有机质影响潮土吸附TBBPA的机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DOM溶液的加入导致了体系PH值的升高,其影响是抑制TBBPA的吸附;二是DOM自身对吸附的影响即DOM的净影响。实验表明,在相同PH时,在土壤中添加DOM时TBBPA的分配系数Kd值均大于未添加DOM时的值,说明DOM的净影响是促进了TBBPA在土壤中的吸附。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四溴双酚-A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迁移转化规律的分析探讨,总结了其好氧、厌氧等条件下的生物转化途径,有助于更深入研究确定其降解途径,同时阐述了其在污泥中的吸附规律,总结了影响TBBPA吸附效果的因素,为其在活性污泥中的吸附作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彭浩等,四澳双酚-A及其环境问题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11月第23卷第6期[J]571-573

[2]李芳捷等,四溴双酚A在硝化活性污泥中的降解及其产物研究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固体废弃物:684

[3]朱倩文等,四溴双酚A在污水处理厂中的迁移转化的研究进展科技视界2012年6月第18期

[4]杨苏文等,四溴双酚A在巢湖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特征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38(33):18948-18951

城市迁移 第8篇

在20世纪50年代开端,以近乎彻底地城乡隔离和严格限制公民的自由迁徙为特征的当时的户籍制度,是作为严重影响了20世纪后期多数国人的生活以及命运的一项基本制度。2014年7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对全国户籍制度改革进行总体要求和政策安排。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口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现实的需求要求改革原有的户籍管理制度。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随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然而,我们探讨户籍制度改革时,有一个基本问题尚须回答:如果没有户籍制度限制,那些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会有多大程度上的改善?其背后的政策意义是什么?本文通过对人口迁移率的分析,找出户籍制度改革与人口迁移率之间的直接影响因素,从而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2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人口管理制度,应当说是一切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口信息登记;二是人口迁移管理。户籍制度是一项与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密切相关的制度,在当下中国现实中,户籍制度除了执行登记和管理人口的职能外,还与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密切相关(王美艳、蔡昉,2008;陆益龙,2008)。户籍制度形塑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外来人口的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以及就业保障的排斥与歧视导致外来劳动力通常从事最底层、最低级的工作,很难有机会进入较高层级的工作岗位(韦伟、傅勇,2004;张智勇,2005;王美艳,2005;原新、韩靓,2009)。针对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制定实施和效果等存在的问题,不少国内外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及政策改进建议。国外学者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研究较早,且研究领域比较集中。Lindawong指出要想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就必须剥离掉户籍所附带的福利和特权。peter.W.Maekenzie(2002)认为取消户籍制度并不能彻底解决流动人口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且对社会稳定造成的影响无法确定,关键还是要政府制定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限制城市的扩张和增加城市对流动人口的吸纳能力以及促进国家内部投资的流动,使城乡均衡发展。

3“人口迁移”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

一个国家的政策,特别是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的影响。合理的政策可以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但是如果政策不合理,或者虽然合理而实施政策的措施不合理,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其中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如图1。

4 山西省人口迁移的实证分析

户籍制度的全面改革,涉及层面广,内容与全社会挂钩,具体细节较多,相对任务也比较繁重,核心就在于如何迁移,谁去迁移,农村劳动力的迁移与农民迁移的方向主线的决定,将成为户籍制度的主要矛盾点。第一,现阶段急需2亿多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改革迁移制;第二,社会与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快,未来还有将近5亿多的人口变为城市人口。根据我国国情而言,对于近2/3的农民,我们开展问题研究,都是在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为出发点,所以,农民问题与其他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将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

农村人口的流动有临时性的流动和长期性的流动两种形式,临时性的流动一般是指外出务工形式,长期性的流动一般是指户口所在地直接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为了形象地表现出户籍制度改革下农村迁移人口的变化,特别粗略的定义当年的“农村迁移率”概念:当年的农村人口与前年的农村人口之差与当年农村人口的比值。现具体数学定义见表1。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中(1)为城镇人口迁入迁移率,(2)为农村人口迁出迁移率。Pi为当年的人口迁移率,Yi为迁移人口,Xi为当年农村人口,Xi-1为上一年农村人口。i的取值是户籍改革施行年份。通过等式能简单计算出农村迁移人口,形象表现其近几年的变化趋势。见表2。

从图2中可以看出,绿色的为城镇人口迁移率,红色的为农村人口迁移率,2009年前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总数增长趋势相似,以保持一定的差额增长。但分析图表,在2009年年初至2010年年初,这段时间内,我国在颁布新型的户籍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进度时,由于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对大城市落户条件卡壳较为严谨,并且全面开放了建制乡镇以及小城市的政策,这导致了城镇的人口出现喷涌式的人数增长,使得农村总人口数急剧下滑,整整一年城镇人口的总数和农村人口的总数变化差值绝对值向1逼近。2010年后,由于地域环境、经济条件、教育条件等的发展和制约,城镇人口趋于饱和,增长率下降。农村人口由于新生儿和其余迁移人口的涌入,略微上涨。二者人口数的迁移率趋于稳定状态,城镇人口的水平也在稳定提高。

综上所述,户籍制度改革措施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总数,进而影响到城镇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因此,可以由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总数差值的变化来直接表述户籍制度改革政策的实施效果。

5 结论

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现有人口13.68亿人,其中,城镇人口已经增长到7.5亿人,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53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4.9平方公里。预计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城镇人口比重预估达到11亿以上,而比重会超过70%.这是出于对21世纪50年代的初步预估。总之,本轮户籍制度改革影响深远,为破解城乡二元制度提供了积极而明确的政策信号。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就像有一道道看不见的“隔离墙”,将大量有落户需求的农村人口、外来人口阻挡在城市之外,区隔在城市之间,因而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以及市民化的可能和路径。如果说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那么人口迁移则是城镇化推进的必要手段,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推力原始,对城镇化的提出是我国发展的重大命题,也成为了我国将完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载体。视角放在城市户籍制度改革对于人口迁移率的影响因子,文章从农村劳动力的迁移为方向点出发,将山西省人口迁移数据加以分析进行定量评估,从而探讨新型城镇化推行下户籍制度改革导致农村人口的迁移率以及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户籍制度,城镇化,人口流动

参考文献

[1]孙文凯,白重恩,谢沛初.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1):28-41.

[2]吴京.我国城镇流动人口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城市迁移 第9篇

一、教师引领, 培养地理思维

针对本校学生实际情况, 教师先以讲授方式为主讲授中图版《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 带领学生学习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问题及解决措施, 明确了学习过程, 为下一节自主学习做好引领和铺垫。

二、小组学习, 提升地理思维

小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课题进行研究、讨论、最终得出结论并向全班宣布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以人教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为例, 把学生活动设计为三大组, 每组呈现资料 (包括图、表、文字等) , 提出问题, 设计学案。

第一: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发达国家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其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 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找出本段文字中体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第二:呈现“1970~1990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 (图1)

思考:

a.1970~1990美国三大产业发生什么变化?

b.工业内部如何调整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部分内容, 在阅读图1的同时设计了两个小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贴近图1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图表并运用地理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 对思维具有概括、深化的作用。在人文地理过程问题的学习过程中, 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时还应重视让学生把复杂的思维过程逐步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三:根据所给资料, 完成表1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 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的合作学习方式, 完成表格1 (学案) , 这又从语言表达上升到运用文字进行描述, 需要学生根据分析组织语言转变为文字落实在卷面上, 是地理思维的更高层次。

学生从资料中找出关键句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再到运用文字落实在卷面上的学习过程, 逐步体现地理思维的变化, 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为什么选择人教版《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主要原因有:教师不用到处去找案例, 一是案例不一定很合适、二是不一定很科学, 需要论证, 再有就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 对于90后的孩子来说从书本上、媒体上都能知道, 但具体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学生就说不太清了, 正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可以把学生脑中断断续续的片段用时间空间线索串起来, 形成完整的影片, 对文综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人文地理知识点好理解, 但内容多, 不易抓住重点, 通过剖析《江苏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探索》典型案例, 理清线索, 抓住核心, 并由此迁移到《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节, 对区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做出阐释、分析与评价,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慧琳.人文地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6第二版.绪论2~5

[2]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地理教育国际宪章.1992

运用迁移理论例说小学数学迁移教学 第10篇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实质是指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及对策

1.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认知结构的特征及可利用性、可辨性;共同要素;概括水平。

2. 对策。

(1)加强双基教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各学科知识结构中的“骨架”,它是联系全部教材知识内容的关键。因而“双基”在学习中被应用的机会最多,所发挥的迁移作用也最大。例如,学生能很好理解、掌握基本的常用字词,则有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审题能力。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双基”愈牢实,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也就愈大。因此,加强“双基”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基本要求。

(2)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

学生学习迁移与教学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从纵向联系来说,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序发展,可以避免学生因跳跃学习而产生学习迁移深的困难,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从横向联系来说,要进行综合贯通,加强基本概念、原理、法则及单元之间的联系,使小学生能看清许多有关的知识或隐藏的重要特征之间的共同性,进而知道许多表面上不同的叙述(表达)方式实际上代表着本质上相同的概念;使他们能区别相似的概念之间的显著差异,避免混淆,从而能正确地利用已学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的基础。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确其异同,把相同点迁移,并区别不同点,防止混淆和干扰。实践证明,加强知识的纵横联系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又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有益于学习迁移。

(3)提高儿童分析和概括的综合能力。

学习迁移并不是简单地搬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求学生依据已掌握了的知识技能去分析和概括新的知识,揭示新、旧知识的共同本质,使已有知识技能顺利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于觉察知识间的关系,掌握新旧知识的共同点。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在学生掌握了比与除法、分数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通过分析、比较,就能比较顺利地根据“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 进而根据约分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它进行简化。实践证明, 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越高, 就越能揭示同类性质, 也就越能顺利地迁移。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明显地影响学习迁移外,诸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学习的信息、情绪饱满程度等,都会影响学习的迁移,教师在这些方面也要加以调动和培养。

二、如何进行“迁移”教学

如何灵活运用迁移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是笔者多年探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以“梯形面积”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步骤。

1. 引起注意,告知目标。

问:如果要你们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会列式算吗?(不会!因为梯形的面积公式还没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忘记了没有?(上节课刚学,印象比较深刻。)今天,老师要让同学们各显神通,看谁能灵活运用前面学过的转化方法最先登上本节课的“珠穆朗玛峰”———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这样设计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同时又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符合小学生争强、好胜,渴望成功的挑战心理。

2. 有选择、有组织地激活、巩固原有知识。

激活论告诉我们,贮存在人脑中的命题的活动水平是不同的,在一定时刻,大量的命题处于静止状态。因此,教学中要有选择、有组织地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新问题有关的知识,让他们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如,问: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让学生说)

①剪、拼(或割补)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②找联系(新旧图形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③推导:根据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

这一步主要检验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以便进一步巩固。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前面的学习要达到80%~90%的正确率才能开始新的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使学生尽量巩固先前的学习,再转入后续的学习。实践证明,原有知识、技能越是熟练,迁移就越能迅速和牢固,也才能使学生进入最佳、最活跃的迁移状态。

3. 创设情境,促进迁移。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应以学生现有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设置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使每个层次上的学生都能对新知识进行补充的思维加工。如:怎么转化呢?请同学们拿出已经准备好的梯形,先想一想。

①对于现有知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启发提出:你能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

②对于现有知识水平较好的学生则要求:能剪拼成几种不同的图形。

③对于现有水平好的学生则要求:能剪拼成几种不同的图形。

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迁移的差异性,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能力,教师应区别对待,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其信心。

数学知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且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通过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新知识同化(顺应)到已有认知结构中去,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如:

①让学生观察新旧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是迁移的关键)

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叙述观察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③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分别讨论如何根据旧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然后选代表讲解。(看哪一组讲得最好)

④让疑问的学生讲清哪个地方还未理解或没弄清楚?让掌握的同学为他解答。(教师补充)

⑤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设计,做到了因材施教,有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各个层次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从而成功迁移。

4. 变式练习,活学巧用。

除做一些基本的巩固新知识的习题外,还须设计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开放性题目来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他们从小养成学知识用知识的良好习惯,防止机械学习。如,“梯形面积”基本练习完后,出示:有位老爷爷新开垦了一块菜地,老爷爷很想知道菜地的面积,以便播种,却不知道怎么算?你有办法帮助老爷爷吗?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①利用联想判断这块地近似于我们学过的梯形。

②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③这些条件怎样获得?(可用哪些方法)

④应用公式,算出地的大概面积。

5. 技能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由于“剪、拼(或割补)、转化、推导”技能的多次练习和应用从而得以巩固和熟练,故在教学“圆的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时,笔者只稍加启示、点拨,学生竟然能触类旁通,灵活地迁移到新知学习中,兴趣盎然地学会了新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有意识运用“迁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淘宝店铺迁移总管 第11篇

提取商品信息

首先在“淘宝店铺迁移总管”程序界面“交易平台”项目中选中“淘宝”,随后在右侧的“店铺地址”项中输入在淘宝网站上的店铺地址,单击“提取”商品。这样程序会自动对该店铺中的商品信息进行提取。在“淘宝店铺迁移总管”程序所在的文件夹中,会生产一个文件夹,该文件夹是该店铺的商品图片信息。

保存信息

信息提取后,我们还要将提取的信息保存,这样可以方便以后转换。首先在下面的“输出CSV文件类型”项中,点选“输出到淘宝助手”单选项,随后单击“输出相应文件”这样就将提取的信息保存到本地硬盘上。

转换提取信息

首先在下面“导出文件相互转换”界面中的打开项目下点“淘宝”。单击“选择”按钮找到刚刚保存的商品信息文件。随后在“转换”项中点选“拍拍”并选择保存的文件地址,单击“转换”,这样即可将保存的信息转换为CSV文件,以后在拍拍助手中编辑或批量上传csv文件到店铺空间就可以了。

不用Word也玩多次复制

在进行文字编辑处理或从网页摘录信息的过程中,大家都要与剪贴板打交道。因为频繁的复制、剪切以及粘贴的操作,无一例外地都会将所选择的文本等信息内容临时存在在剪贴板中。

不过,在进行这些操作时,操作系统的剪贴板仅能临时存储一次操作所选择的内容,这样在进行大量的复制粘贴工作时,便会令操作效率变得极为低下(有的朋友采用打开Word的方法以达到多次复制操作,但这种方法仍旧很麻烦)。

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利用Ditto这款工具来保存剪贴板中所有的历史记录,来帮助我们快速地完成复制、粘贴操作(下载地址:http://www.gfeng.net/downinfo/1600.htm/)。

步骤1:运行文件夹中的“Ditto.exe”就会令其驻留在系统托盘区中。以鼠标右键单击程序图标,选择弹出菜单上的“Options”命令。在开启页面的“Language”列表中选择“Chinese”选项,单击“确定”按钮,便能够让程序变成汉化版本。

步骤2:单击托盘区的程序图标,以弹出的Ditto剪贴板。此时,我们只要进行复制、剪切等操作,所选取的内容就会实时出现在该剪贴板中。

当打算粘贴这些内容时,我们可以打开目标程序,如记事本文件。然后在Ditto剪贴板中选中所需要粘贴的条目,以鼠标双击所选条目即可将内容粘贴到目标程序中了。

城市迁移 第12篇

阅读迁移式练笔实施的基础和前提, 一要找准迁移点, 二要选择恰当的方式。

一、凭借文本的关键词, 侧重于内容式迁移练笔

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语, 往往是情感的聚焦点、思想的闪光处, 更是激活学生思维火花的最佳切入点。如何让学生抓住这样的词语背后的内容呢?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词的含义,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 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过任何一条街, 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学生理解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后, 让学生展开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再读句子, 设计这样的练笔:“这是多美的景象啊!你能抓住花的种类多、样子美、颜色美, 写一段话吗?”

二、凭借文本的延伸处, 侧重于主题式迁移练笔

把练笔落在文本的延伸处, 能使文本理解和练笔有效过渡。这里的主题就是文本中作者的写作意图。如, 《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四个画面, 文末写“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 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这样设计:当“我”再一次想起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 “我”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学生这样写道:多么美好的童年啊, 我将一辈子记住它;童年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我将珍藏它;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声, 将回响在我生命的每一天。学生所写的, 正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怀念童年, 学生进一步将主题深入到文本。

三、凭借文本的意象还原处, 侧重于形象式迁移练笔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以词语为基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潜心涵泳体悟, 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 那么汉字丰富的内涵、灵动的精神就会生动鲜活起来。如, 《白杨》第12自然段的教学中, 我设计的练笔是以“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为总起句, 抓住“哪儿”把这句话写具体。这里的“哪儿”就是学生想象或联想的基点:城市、乡村、沙漠、高原……只要需要, 白杨就在那儿扎根。这也正是像爸爸一样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的形象。通过练笔, 在词语的意象还原中将白杨树的形象迁移到边疆建设者的形象中。

四、凭借文本的空白处, 侧重于情节式迁移练笔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留白结构, 是作者在有意与无意间留下的。这些空白处, 是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 练笔就要捕捉住这些留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 以触动学生的真实情感。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 教学完文本中的摔跤, 设计这样的练笔:“同学们, 作者妙笔生花, 为我们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天真可爱的人物———小嘎子和胖墩儿, 小嘎子这次摔跤输了, 而且摔得仰面朝天, 你觉得他会怎么想?根据你对小嘎子的了解,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请接下去写你想象中的第二次摔跤片段。”

五、凭借层次分明的段落, 侧重于结构式迁移练笔

很多文章构段方式典型, 不同体裁的文章也都有不一样的构段方式。如, 先概括后分述, 先总后分。又如, 写景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常用的有:游览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方法, 引导学生在模仿中掌握这种构段方式, 找出规律, 进行形式多样的迁移训练。如, 教学《与象共舞》, 教师让学生依托重点段, 品味先概括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后, 设计这样的练笔:选择文中的一个画面, 模仿第5自然段的写法:先概括后具体, 适当关注动作描写, 写一段话。又如, 学完《再见了, 亲人》设计这样的练笔:文章中话别应是双方, 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 听了志愿军说的话, 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其中一个角色, 写一段朝鲜亲人向志愿军告别的话。 (要求仿写1~3自然段结构: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中间追忆令人难忘的往事;充分肯定语意的反问句结尾。) 学生到了高年级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汇, 写作素材也有所储存, 但常犯的是萝卜青菜一箩筐。因此, 阅读中迁移一定的构段方式并创设一定的语境非常有必要。

六、凭借语言经典处, 侧重于表达式迁移练笔

文本里, 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 是积累习作资料的宝库, 是传授习作技巧的桥梁。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的写作特色, 巧妙开发文本资源, 指导学生习作, 不仅能让学生对文本的写作特色心领神会, 而且能让学生灵活地借鉴文本的写作技巧。如, 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师组织探究文章内容后, 启发:这一课的哪些写法你可以模仿?学生有的说学用诗句作题目, 有的说用“中南海, 毛泽东的卧室”一句来开头, 既简单又新颖, 有的说结尾“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话, 简短、自然却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接着指导学生运用类似的“凤头”“豹尾”习作。学生们兴致勃勃, 拿起自己写的周记或者用学过的诗句或者用“日积月累”的名言换上原来的作文题目。最巧妙的是, 用“中南海, 毛泽东的卧室”类似这样简单清新的一句话来开头, 让学生很快入题, 不会出现详略不当的毛病。

七、凭借文本的思想内容, 侧重于情境式迁移练笔

在学生理解了文本的主要内容后, 教师再根据文本的思想内容, 改变叙述角度, 生成适合学生练笔的情境话题。由于叙述的目的、叙述的对象或叙述的语境发生了变化, 因此, 对语言的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学生的话语构建能力是一种挑战。如, 教学《新型玻璃》, 当学生弄明白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后, 教师出示练笔话题:_________________的自述 (横线上填上其中一种玻璃) , 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 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 为自己做个广告。这样的练笔叙述对象变了, 原来是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的, 现在要求学生用第一人称叙述, 因此, 学生必须变换角色重新组织语言, 把其中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清楚、说通顺, 再加入自己课外积累的语言。

八、凭借文本的人物形象, 侧重于评价式迁移练笔

文本中有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廉颇、诸葛亮、武松……教师可要求学生对人物做出评价, 或谈自己的感受, 这是一种评价性表达, 可惜的是学生的评价往往就是简单的一句话, 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效果不佳。如果能要求学生通过练笔在文中寻找具体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将自己对人物的评价组织成一段连贯的话, 不仅促进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进一步理解, 而且可以训练学生连贯、有条理地构建话语的能力。如, 教学《草船借箭》一文, 设计这样的练笔: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写一段话, 要求用文中的具体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城市迁移】相关文章: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论文04-23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论文提纲09-30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论文参考文献09-04

企业迁移05-11

语用迁移05-12

网络迁移05-18

迁移发展06-13

技能迁移06-16

迁移影响07-11

计算迁移08-07

上一篇: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下一篇:建筑机电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