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友谊的使者

2024-09-16

传播友谊的使者(精选4篇)

传播友谊的使者 第1篇

专业上的不断创新

1966年,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的冯天有来到南苑机场做航空军医。在临床工作中,他发现有的常见职业病用西医难以治疗,影响了飞行员和机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正常工作。西医出身的冯天有经过学习毛泽东有关中西医结合的论述及一番思索后,开始向民间名医罗有明(人称“双桥老太太”)学习正骨按摩术等传统医疗技术,并向多位中、西医骨伤科医师虚心求教。由此,冯天有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结合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正骨经验,摸索总结出了“新医正骨疗法”,该疗法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屡见奇效。

在几十年的临床应用和探索中,“新医正骨疗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了不断完善,冯天有也为现代医学建立起了一个新的医疗思想体系。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冯天有提出了“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学说”,这是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发病的理论基础。椎间盘和关节突是脊柱运动的基础,椎间盘髓核的张力和关节突的压力及周围韧带的张力,在脊柱处于任何体位时都是互相平衡地保持椎间关节稳定的,由此构成脊柱的内平衡。脊柱前、后、侧方的肌群是控制脊柱活动的主要力量,可以使脊柱在各个体位维持协调和稳定,构成脊柱的外平衡。脊柱内、外平衡的协调一致是满足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重要前提。

冯天有研究发现, 肌肉发生病理性改变或失去肌肉的功能, 是脊柱内平衡失去外平衡的保护所致, 很小的不适宜外力即可造成椎体位移、关节突关节错缝、椎间软组织损伤, 从而导致功能障碍。损伤和 (或) 退变可使内平衡遭到破坏, 同理, 也可导致外平衡的失稳, 导致单 (多) 个椎体位移。这是冯天有结合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础学科提出的“单 (多) 椎体位移理论”, 其已被临床X线、CT、电视X光机透视等下的静态和动态观察所验证。其位移形式, 可发生三维空间六个自由度的活动:在额状轴上前倾、后仰, 矢状轴上左右侧屈和纵轴上的旋转。因椎体、关节突、棘突是一个整体, 在单 (多) 个椎体位移时, 必然导致棘突偏歪, 关节突关节错缝、棘间隙的宽窄变化。

以此学说和理论为基础,冯天有在临床诊断上摸索创立了“椎体棘突四条线触诊法”,包括单拇指触诊法、双拇指触诊法、三指(食、中、无名指)触诊法。若要确定棘突有无偏歪以及偏歪的位置和方向,一般需比较触摸以下四条线来综合判断:中心轴线(通过脊柱中心的一条想像的直线)、棘突侧线(通过各棘突侧缘的连线)、棘突顶线(每个棘突上、下角度连线)、棘突尖线(上一棘突下角与下一棘突上角尖端连线)。“椎体棘突四条线触诊法”能分辨单(多)椎体沿三维空间六个自由度的轻微位移,为记录单(多)个椎体位移规范了统一的标准。为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根据椎体的位移特点和触诊法,冯天有在临床治疗上苦心钻研,又创立了“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根据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同时吸取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他在治疗方法上应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并配合分筋、理筋、镇定等轻巧确切的手法,恢复病变部位的正常(或代偿性)解剖位置,此为其主要诊治手法。同时,冯天有还强调纠正患处解剖位置变化与治疗无菌性炎症相结合;影响患处病理改变的内外平衡因素兼治;手法治疗后适宜休息与功能锻炼兼顾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1975年5月,已是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了解到“新医正骨疗法”的临床应用情况后,非常高兴,立即给予了冯天有热情的鼓励。周总理说,一个大学毕业生,能够放下架子,向民间医师学习,学有成绩,学以致用,值得提倡。

学术交流,造福国内外患者

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学习班”很快在中医研究院开办了。全国各大医院分别派出骨科专家前来学习。1976年8月,国务院批准举办“外国医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学习班”,仅在第一期学习班中,外国医生就用“新医正骨疗法”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病人765例,总有效率达97.4%。简便易行的疗法、神奇的治疗效果,使外国医生交口称赞中国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他们说,“一定要把这项技术尽快带回国内,造福民众。”

冯天有认为,中医不仅仅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超越和发展。他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用辩证的思维探索新的规律,使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冯天有坚持每年举办“全国损伤退变性脊柱疾病手法治疗讲习班”,以他主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为教材,既锻炼了参教人员,提高了教学能力,也对普及、提高、推广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保障军民健康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还加快了学科的发展和交流,促使学科向新的领域不断拓展。

1984年和1987年,冯天有先后两次应邀率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医学代表团赴日本访问、讲学。1985年,他率中央文化部(现为文化部)医学代表团访问埃及并进行学术交流。

2005年10月28日至11月4日,他应邀赴新加坡出席“第八届国际手法医学与传统疗法暨亚健康研讨学术会议”。这次国际会议由新加坡中华医学会、广西国际手法医学协会联办,香港中医骨伤科学会、马来西亚柔拂州中医师公会协办。参会学者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正式代表278人。会后成立了“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冯天有教授被聘为名誉主席,他的学术论文报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问题》,荣获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其后,冯天有应新加坡中华医学会邀请,在学会作了两次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思路的研究》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同时,他还参观了新加坡同济医院、大众医院及福建中医医院等,拜访了新加坡医学资深学者,参观访问了南洋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医学院,加深了与世界各国学者的交往和交流,增进了了解,为学术进步提供了机会。

2006年7月1日至7月12日,冯天有应邀参加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赴瑞士、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家级专业交流团,出访了瑞士理工学院、瑞士医疗中心、莫斯科大学语言学院、罗马尼亚社科院等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为学科在世界的学术舞台上发挥更大更广的作用而奔波忙碌。

以“白衣外交家”的姿态传播友谊

卓越的医学成就使冯天有比一般医务工作者多了一份重担。多年来,他参加了中央领导和军委首长的保健工作,还曾多次应邀出国执行外国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任务。

邓小平同志及夫人卓琳都曾体验过冯天有的“新医正骨疗法”的疗效,并且还推荐给李先念主席。在冯天有的精心治疗下,李先念主席多年的腰病痊愈了。

1977年,朝鲜金日成主席因患有复杂的腰病,虽经过多种方法的治疗,但腰部疼痛仍使他不能正常工作。后经冯天有给予“新医正骨疗法”等治疗措施,金日成主席恢复了健康。十余年后,当冯天有参加中国代表团访问朝鲜时,金日成主席还在平壤的锦绣山议事堂接见了他,在中朝的外交历史中留下了一段友谊佳话。

2003年12月,冯天有荣获全军干部保健工作“特殊贡献奖”;2005年,被评为“全军中医药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12月,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中央保健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5月,被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国医名师”。

然而,在众多的荣誉面前,冯天有向来都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的,他始终认为这仅仅是他临床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冯天有说,1976年,毛泽东主席得知他为某外国总统治愈了多年的病症后,说:“希望在年轻人身上,但不要骄傲。”从此,这句话便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成为他的人生座右铭,一直激励、引导、鞭策着他。所以,在他接诊的患者中,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民众,他都一视同仁地细心诊治,得到了群众及患者的极高评价。

传播友谊的使者 第2篇

——和文化集大成者王殿明的文化贡献可圈可点

陈步峰

和的使者王殿明,多年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传播,且日见成效颇有建树。从理论到实践,从十余本理论专著到《中国和学年鉴》出版,从创作传唱“和之歌”到评选全球24孝、感恩书画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从平面展示到立体多维体验、从建设和的圣地——“中国首座和文化宫”到梦想王国——中华圆梦园,从远古的和文脉的挖掘提升到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王殿明不仅形成了和文化体系,丰富完善了和文化的内涵外延,而且提供了宣传展示体验和文化的平台阵地,创造了弘扬和文化的新的样式和通道。使博大精深的和文化鲜活的展现给世人,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闻着香、记得住、学得进、想得起、传得开、做得来,为和文化科学的丰富完善拓展宣传和践行、为文化强国中国梦做出了突出贡献。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王殿明身材魁梧却步履稳健慈眉善目,一脸和气,思维奔放却和风细雨娓娓道来。活脱脱一个天生的“和的使者”。

王殿明已经由一个爱心老转转型为和谐文化研究会的会长、院长、专家、“万和宫主”,继而成为中华圆梦园的“园主”,成为名副其实且声名远播的“和”文化的信仰者、创新者、建设者、传播者、倡行者 引航人、夯筑和谐大厦的工程师。专家点赞:王殿明是当之无愧的“和文化集大成者”。至少为和文化的发展弘扬做出了十大贡献。

1、倡“四和”。执着研究和文化,快乐担当和使者。在2006年和谐文化研究会创建之初,王殿明先生就提出了四句行动纲领:“学和的文化,说和的话,办和的事,做和的使者”,这四句话简易直白,成为他和和文化团队为人处世工作生活的行动指南。

2013年,王殿明又明确提出:“举和旗,求和道,生和美,和天下”。这十二个字既是他本人与和的团队的行动宗旨与执着追求,也是面向社会的呼喊。他希望更多的人以“和”为本,实现更睿智、更轻松、更健康、更长寿、更快乐的人生目标。

2、著《和经》。中华上下五千年,和文化一脉相传:

大宇宙/众星和。日生辉/天地和。祖伏羲/太极和。和生物/首史伯。

圣孔孟/讲中和。道家说/天人合。真善美/和为尺。假恶丑/和为则。

举和旗/树和碑。和之家/合之国。新中国/大团结。新世纪/大和谐。

各民族/唱《和经》。兴中华/奔大同!/奔大同!(《和经》节选)

《和经》全称《和谐三字经》,这篇三字经经过石家庄市和平东路小学制作成小学生表演的快板节目,四处传唱,对普及和文化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3、写《和诗》。草根诗人专写和,质朴诗作更鲜活。

王殿明虽然不是诗人,也未曾学过写诗,前半生几乎与诗绝缘。但全身心投入和事业虔诚的追崇和的信仰之后,骨子里流淌着和的血液,眼里看到的和美景色,心理联想到和的景象,不由得浮想联翩,竟也激发出写诗的潜能,常常诗兴大发,反复吟诵共享,有时竟到了着迷的程度,夜不能寐挑灯夜战反复推敲,竟然一发不可收,创作出一首首哲理深刻质朴厚重的诗篇来。

如:人心无和人成魔/家庭不和砸饭锅/国家失和山河破/世界无和灾难多。

人心和顺人成佛/家庭和睦好生活/国家和谐山河美/世界和平天人合。

这首诗通过对“不和”所带来的家国之灾与“和”所带来的家国和美相对比,使人读后印象深刻,感触良多,使“和”成为践行的目标。人从和中来,信和本应该;和是众妙门,尚和和美在;万物和花开,效法多仁爱;环球一家人,和合新时代。

人人会说和为贵,为何时时不作为;各种危机在眼前,杀生武器堆成堆;实乃不知和为贵,信仰和合不到位;和的思想未生根,毒草遮羞和难辉。和生万物育人类,人当信和归本位;和救人类解危机,天地人和处处美。

“小万庄,大境界,万和宫里他同心结,看看圣贤咱心里爽呀,听听诗词好感觉。请到万庄看和谐,和是这里的大事业,看遍天下和最美呀,还是和字真高洁。请到万庄看和谐„„”——《请到万庄看和谐》

诗言志诗如其人,他的诗作全是为和而作,既丰富了和文化,又是他和文化研究发展阶段的再现及其思想境界升华的历程。今年五一前夕,在圆梦园忙了一天的王殿明思绪万千,顿来灵感,创作反复吟诵和诗,并在黎明前发微信共享。《盼复兴》:夜半三更难入梦,手抚梦碑思复兴,春风已渡戴河水,回首拜和现黎明。

4、作《和歌》:抒怀歌咏和之情,园中飞出和之歌。

一个科学的文化体系插上了音乐的翅膀,将会飞得更高更远。一首《和歌》必将有力的展示和文化的魅力。我在讲课时曾自豪的分享:《党歌》《军歌》《国歌》都与石家庄有缘,而今天下第一庄又飞出了天下第一首《和歌》。《和歌》是圆梦园主王殿明发自心中的呼喊:

和生一个天/天圆一个和/日月星辰和无限/阳光雨露生万和。

和生一个地/地圆一个和/五行和生众儿孙/兄弟姐妹本姓和。

和生天下人/人圆一个和/天地人和同一梦/圆梦唯有都信和。这首《和歌》阐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天地人;中国人的价值观:天地人和;中国人的方法论:信仰和追求和。一切以“和”为标准,一切 以“和”为行动指南。这首歌经王咏梅作曲,著名词作者车行策划,感恩使者刘和刚动情演唱,成为传播和文化的最佳利器,不断扩大“和”文化对人心灵的教化熏陶作用。日前,该歌已经篆刻在中华圆梦园,成为园中一大亮色。

5、建和村。开发筑造万和宫,和谐文化第一村。

2006年,王殿明在自己的家乡——河北省临西县万庄村,投资3200多万,历时一年建成万和宫。“我的家乡万庄,古时叫„万和庄‟。„和‟是我们那里的老传统了。”深厚的家乡情结让王殿明把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建在了家乡。一座被学者誉为“独辟蹊径、独具匠心、独出心裁、独树一帜、独出机杼、独领风骚”的集中华和文化之大成、容世界和文化于圣堂的“中华万和宫”在冀南大地拔地而起。园内围绕开辟了十大文化区,希望人们在休闲游览中得到和文化的熏陶,调整心态,平和心绪,启迪心智。在改变万庄村庄硬环境的同时,他把和文化理念送到各家各户,每户都有风格迥异的和文化的宣传画,做到了一步一景一家一景。改写了万庄村的发展历史, 提升了万庄和万庄人的的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同时,填补了和文化旅游空白,拓展了传播正能量的的真谛,趟出了和文化农村建设的新路,使得万庄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一夜蹿红”,惹得政界要人、文人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纷纷慕名前来,抒怀畅谷,投笔歌赋、虔诚礼拜。

“琼楼东望西茫茫,龙腾虎踞阔复长;万家灯火村四畔,宝珠一颗画中央”。万和宫以和谐文化为主旨,以儒、释、道为主线,集历史文化之大成,融各派宗教与一体,以历史典故、名人故事、神话传说、人物雕塑和植根自然、依山面水、碑石园林、绿草树荫、花鸟虫鱼等自然景观为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和谐文化主题。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博古览今融汇中外的建筑格局,还以启迪想象的美术设计,使人对万和宫的欣赏超越了对建筑的理解。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气宇轩昂的殿宇回廊,静湖奇石相映,小桥流水成趣,林木花草姹紫嫣红,绮丽的自然风光与浓郁的人文精神融合一韵,让人尽享和谐之美妙。一个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将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诠释得淋漓尽致,数百座先贤圣哲名人雕像,千余幅古今中外精美画品,数万字经典史籍箴言篆刻,无不显示了和谐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彰显了和谐文化的丰富、灿烂与多姿。人们走进万和宫,或直观领略或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文化的历史延续,启发对于万和宫寓意的认知,从而把人们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导到当今社会的“和文化”建设上来。

中国青年网作为CCTV2008三农人物推荐活动的重点——“情系三农·和谐新农村”高峰论坛,于2009年1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全国知名专家就三农问题作了精彩讲解,王殿明同志应邀在高峰论坛发表了题为《“和”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认为他创建中国首座和谐文化宫是文化产业“新业态”,是建设精神家园的重要尝试。河北省文明办主任白石点赞:“万庄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村、和谐之村、文明之村、生态之村,是燕赵大地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典型。”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挥毫泼墨,书写了“华夏和谐文化第一村”的大字赠予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诗人晨崧先生赋诗盛赞:“心醉诗声月醉云,满园文韵梦追魂。圣宫更胜瑶池境,天下和谐第一村”。

6、成和家。建立平台聚英才,众志成城创名片。2006年成立首家专门研究传播和谐文化的研究会,随后成立中华和文化研究院,聚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之音和致力于和文化研究传播的仁人志士,不断扩大和文化团队,策划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随着他的锲而不舍与文化智慧,两个组织已逐步成为国内外富有生机活力的感召力影响力最强的文化社团和文化名片。

7、创和文。著作等身成体系,生动形象传播和。王殿明的和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且成果颇丰,极大的丰富拓展了和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不仅有数百万字的精装本的《中国和学年鉴》而且有围绕着五大轴线(包括人际和谐、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生态和谐)创作的《王殿明九和思想》《和之说》《史伯研究文献辑要》《王殿明论和文化三六九》《学会快乐生活》《万庄史话》等十余部雅俗共赏的和文化专著,还有众多主流媒体的数十篇采访报道。

为了让“和”这个具有丰富、玄妙哲学内涵的汉字走出超越的道的境界,进入世俗的生活的世界,近两年王殿明先生先后尝试用“九”这个数字来阐释“和”,以便形成生活化的、系统的“和”的思想,从而指导人的生活。指导生活是他思考“和”的一贯路径,他认为: “和”是生活化的东西,不结合实践,不结合生活就是大话、空话。《和美人生三六九》,《日行九和》,《和家九生》,《和家九化》一系列“九和”思想相继成形。

《和美人生三六九》尝试用“三、六、九”把和美人生的主要脉络描述出来。“三”是三个基本点——“学、看、做”。有益的知识每天学一点;美好的事物每天看一点;助人的善事每天做一点。“六”是六件法宝—— 和吃、和穿、和动、和体、和欲、和天。一粥一饭,一丝一缕,一言一行,一思一念,都要把握一个“和”,都要恰当、合适。“九”是九盏明灯——孝、仁、礼、信、善、廉、耻、俭、和。九盏明灯也是九德,做人不仅是自身的修行,还是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九盏明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实现和美人生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操守标准。

《日行九和》从生活细节入手,关键在行动。以“和”为习惯,以“和” 为行动指南,重在实践养成,细致入微,贴近生活,有助于动员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奉行和日常践行。“九和”分别是:一,面和,指微笑与人相处;二,言和,指说话要和气;三,心和,指敞开心扉,真诚待人;四,眼和,是以友好、善良的眼光看别人;五,身和,指乐施善举,要常怀爱心,助人为乐;六,食和,指注重饮食习惯和礼仪;七,德和,指以德为行,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行为;八,智和,指用智慧去塑造和谐,创造幸福生活;九,天和,指“天人合一”,“天和”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一个平衡点,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

8、做和事。组织策划搞活动,爱洒天下做功德。

王殿明围绕社会焦点热点,精心策划组织了系列和文化文化公益活动,不断拓展和文化外延。投资200多万创办“万和宫杯”中华新二十四孝大评选活动。历时一年多的海选,王殿明为了寻访到那些行孝的典型人物,慕名到全国走访,上山下乡穿街走巷,还三顾茅庐诚请孝女“出山”,颁奖典礼上,王殿明眼含热泪,向“孝子”鞠躬致敬,向全场行军礼感谢。24孝辑录成书,典范人物做成雕塑,即引起了全社会对中华孝道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又丰富拓展了和文化的内涵外延。

王殿明不仅经常资助弱势群体,捐资助教扶危济困,而且经常创意组织承办和参加国内外的和文化交流活动,邀请老红军、老专家、老领导参加和文化研讨会报告会演唱会,以及和文化贡献者表彰大会等系列文化活动。王殿明会长应邀出席中央统战部举办的“和谐两岸 墨香中秋”海峡两岸著名书画家活动;2012年9月14日,由中国关工委、教育部等十二部委联合发起,中国校园健康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关心下一代爱心行组委会承办的“万和宫杯2012中国校园健康行动关心下一代爱心行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顾秀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

和文化的研究传播受到国家领导的重视,原全国人大付委员长许嘉璐、顾秀莲、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接见王殿明,并对王殿明独特的文化贡献给与高度评价。许多知名国内外专家也纷纷点赞王殿明的文化贡献。

9、杨和人。宣扬和的典范人物,使和文化更加形象鲜活。

他把古今24孝、十大慈善爱心人物,毛泽东宣扬培树的八大服务品牌,以及白求恩、雷锋、焦裕禄、杨善洲、吕玉兰等和文化典型做成雕塑,把他们的事迹制成展板、编成书籍进行传播,使和文化更加鲜活形象。

10、建和园。文化助力中国梦,圆梦园中体验和。

王殿明投资五千多万,在旅游圣地北戴河创建中华圆梦园,设计建造中国第一梦碑和第一和伯碑,创建“和文化”的宣传教育研究传播基地与 “和谐文化示范区”。旨在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和习主席重要讲话精神,深度宣扬和文化,促进和文化与中国梦的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把和文化信仰产业与文化养生旅游有机融合,以和化中华、助力中国梦。

圆梦和园建有东方唯一中国梦碑”,纯制质2 1米高的雄姿,与同质18、8米高的和尊神祖,联袂相映,矗立于渤海之滨,承天接地,远眺苍茫大海,近瞰雄关内外:芸芸众生、苍茫大地,形成雄碑与人、于天地山水,梦碑与和碑,中中国梦馆与和诸馆、景交相辉映,把和文化、中国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巧妙地融为一体,艺术的展示了中国形象中国文化,为文化强国助力增辉。

圆梦和园雄伟大气,承受了天地赋予的无限巨大场能,置身其中走一走看一看拜一拜,使人们心灵受到震撼,潜意识就会有一种神明的感觉。婆媳夫妻家庭矛盾者,将逐步得到缓解;上下级纠结者 将逐步得到释怀;心情郁闷者将逐步得到疏泄:贪欲妄为者将逐步得到惊醒;仇怨记恨者将逐步得到化解„„引起全国数十大媒体、百万网民及政府部门的关注。建园以米游人络绎不绝,交口传扬,为人们拓展了一个参观学习与信仰祭拜和的神明圣地。

园中还有玫瑰园、美梦园、三农文化园、十大思想家、领袖的风采、文化故事雕塑等多个文化展馆,不仅戴河环园而过,而且园中布局精到,各种名贵花木,瓜果梨桃、月亮湾、幸福渠、快乐岛、情侣屋等交相辉映,可谓一步一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大有桃花源中可耕田的联想。

王殿明的执着精神和文化贡献可圈可点,他是军转的骄傲,企业家的自豪,专家的典范。因为他不仅是溯“和”之源的追梦痴人,而且是美梦成真的和的使 5 者,他把自己的追求理想逐步变为现实,不断为强国梦想助力增辉。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

1、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强烈的‚建设文化强国‛的光荣梦想和‚中华复兴我的责任‛的使命感事业心及其献身精神,是其执着探索辛勤耕耘超负荷运转的源动力。

王殿明从多年的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体会到:中国梦的灵魂和动力是文化,没有文化的梦只能是个“梦”。“中国梦”最关键的不是发财梦,文化上的自豪与满足才是国人心中中国梦的核心。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中国梦首先是文化梦,文化梦使中国梦更加丰富多彩魅力多姿。经济使国家强大,文化使国家伟大。当今的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信仰危机文化危机,因此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文化服务自强”实现中国梦。软硬失衡贻害无穷,协调发展和谐共赢,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和谐发展文化引领是真道理。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兴企强国。而和文化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文化强国中国梦的助推器。和是上天赋予人类,并经过世世代代与天地自然、族群演变磨合进化、超越,而形成的优秀基因的结晶,她与天地一体聚敛了无限大的场能。‚和生万物‛,‚中庸之道‛,‚仁爱礼和‛,‚圆和大同‛等和的理念是天地圣德的体现,是宁宙及万物生生不启、繁荣发展的内在依据。她惠及万物丰茂、人类健康长寿、智慧快乐;中和平衡、处世有道、兴业有术;仁爱友善、家庭和睦、敬业规矩、礼忠孝信;天下和畅、协和万邦、世界大同。她所呈现的场能,就像无形的大手和不可抗拒的伟岸教诲,在人的思想中、在社会、在家庭、在行行业业中,有意无意地激动人们的潜意识,劝诱、指导、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天地相融贯通。因此,他在下海创业挖的第一桶金后,不是考虑如何赚钱享受,而是毅然决然的转型创建和谐文化研究会,执着的研究传播和文化。虽然‚创业艰难百战多‛,面临诸多磨难和非议,他却淡漠名利历经磨难痴心不改义无反顾的做和的使者,和文化事业搞得越来越红火,使越来越多的人共创共享和文化成果。

王殿明讲:‚推广‘和文化’,是我的信仰、追求和事业,是我的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我应当快乐担当。现在人们有钱了,幸福感却不如以往了,为什么?因为人们需要一种文化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那么我们就来做这件事,而且要竭尽全力做好做精。‛‚人这一生,要作为,要奋斗,挣到钱是一种本事,但把钱花到益处,为文化强国助力添彩、提升文化服务贡献度,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快乐和享受。把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同人民大众的精神物质享受统一起来,共创共享文化成果,共同实现和谐一生,是我最大的价值和追求‛。

2、用心用情用智和到位到底到心的服务是前提,用心经营精细组织经常有效地文化活动是保证。

有为就有位,只要服务到位到底,专家和社团也能干大事;协会更需经营,更要注重文化品位和文化效益。多年来,和谐文化研究会与和谐文化研究院,以干事业做功德的心态全心全意服务于和文化建设,为文化强国文化兴市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支持和正能量。做到了八个一:一支队伍,着力培养一批百余人的专家队伍和数百人的和的使者的队伍;一个品牌:和文化研究学会;一个平台:提供论坛、研讨、刊物、书籍、策划等活动及服务平台,每年数次举办文化论坛和研讨 6 会;一个学院:弘扬和文化的和学研究院。着眼时代发展、紧密联系社会和企业热点焦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和文化课题研究,系统研究和文化,不断推动和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一个标杆:宣扬和文化典范,发挥导向示范作用。一系列的文化公益活动。一个华夏和谐第一村。一个中华圆梦园。

3、敏锐的观察、深邃的思考、虚心的学习和创新的智慧以及办事果断执行到位是关键。

他见贤思齐 唯先必学,而且雷厉风行,主张少争论多实践,先学起来干起来再说。他思想敏锐善于观察并勤学善思观念前瞻。每次听他发言不仅与市俱进常听常新,而且他前瞻的观念、独特的视角、鲜活的案例和动情的解说吟诵,每次都成为峰会和论坛的亮点,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王殿明会长善学勤思笔耕不辍,撰写近百万字字的论文和专著。中国第一梦碑、和伯碑、以及中华圆梦园、万和宫的整体建筑,从创意到设计、再到组织施工成为现实,成为巧夺天工独具匠心给人启迪和美不胜收的文化景点,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博大精深的和文化,创作成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旅游学习感悟启迪的艺术品,这是中华文化传播艺术的有益创新,是为实现中国梦输出正能量的积极探索,从做梦追梦到创意实施美梦成真,不仅彰显了王殿明的创新思维聪明智慧和心灵境界,而且体现出了他强劲的组织指挥能力和雷厉风行精明干练的办事风格。

4、想干事、能干事、执着的干成好事,耐得住寂寞、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快乐服务的美德智慧是成功的前提。

尽管日益操劳殚精竭虑,尽管年逾花甲、却承受着青年人难以承受的劳动强度,尽管持续投放巨资倾其所有,尽管无利可图甚至费力不讨好,尽管历经磨难不断挑战反思超越,但王殿明先生始终是乐观的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是为了自己的追求信仰而战,为了文化强国中国梦而做,是在做功德无量的好事大事,是在从事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载入史册的伟大的事业。每当他搞完一次演讲、策划一个活动,萌发一个创意、完成一次施工、建成一个文化项目,完善一个文化景点,他在充满自豪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又很快瞄准了下一个目标。大家看到王殿明先生激情的阐述他的创意和规划、精心的现场组织施工、动情的创作朗诵和的诗作时,很难猜出他的实际年龄,这与他的乐观心态快乐服务和对文化事业的执著追求十分不开的。

为感谢王殿明先生的文化贡献,赠诗一首: 王通古今知国情,殿上道理畅和风,明示振邦强民意,春舞大地唱复兴。

作者:陈步峰 系中国服务文化研究会会长、服务文化新科学开创者 *** chenbufeng@126.com 共享网站:中国服务文化网 陈步峰与文化之音王殿明优势互补,为和文化事业助力添彩

孙晓:传播东方艺术的使者 第3篇

一个从祖国北疆走出去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却心怀民族之情,走遍世界传播着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个奇人就是画坛巨子孙晓!

融名师之长、自成一派

孙晓的性格热情而又忧郁、率真而又沉静,粗放而又细腻。性格的双重性一样表现在他的画中,使他的画清丽和浑厚并存、扑拙与柔美同在、粗狂和细腻并举。

孙晓把传统的绘画艺术融汇贯通,比如温柔绚丽的工笔牡丹、大写意苍鹰等等,而且在取材上更是山水、花鸟、动物、泼墨等形式无所不通。有人看他的画“累”,就是因为视觉的落差;又人感觉他的画“杂”,就是因画种超出想象。这样独树一帜是他性格的使然,是他采古人诸派之精华的使然,更是他融名师之长使然。

孙晓六岁开始涂鸦,20岁在北京空军部队服役时偶遇中央美术学院的章民生教授,得其赏识收为弟子,同时把他介绍给当代大写意画的宗师李苦禅先生,李教授欣然收其为学生并赞为:“瓜实累累、章法无疵”。此后,孙晓还得到了焦可群、高冠华等中国著名画家的亲传和齐白石之子齐良迟、国画大师李可染等的首肯和赞誉,同时得到诸多名家的题词:

其中有中央美术学院高冠华教授题道:“用墨难,用色犹难,晓为此帧设色清古得雅,得用色之真谛矣,佩服!”

沈鹏先生题道:“美在生活,”

齐良迟先生题道:“孙晓先生画,我所不能,白石老人像,齐良迟敬题。”

应该说,孙晓是幸运的,但在这幸运后边看到的是孙晓绘画的潜力、看到的是他热情执着的性格、敏而好学的治学态度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孙晓准备着才偶遇名师、准备着才有传播东方艺术的底蕴,准备着才有肩负当使者重任。

集中西合璧、自成一格

孙晓是拜百位师、交千名友、读万卷书的人,可他更是去百个国家、办千个画展、泼万张笔墨的奇才。他通古今、融百家,把中国民族的绘画技法和西方的现代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使他的画真正走向国际,成为传播民族绘画的使者。

孙晓为了艺术,在他感受了黄山之秀、华山之险、长白山之威武、兴安岭之气魄之余,领略了黄河之浩渺、古长城之遗迹、金陵六朝之余韵之后,他足迹还遍布了新西兰的每个地方、行走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山水之间。使他的画越来越炉火纯青了。

且看他的《山水图》:寸管皱成万叠山,嵯峨苍涧水潺潺,尘心静候天机得,人在清泉白石间。孙晓的山水、布局巧妙、用笔苍劲。凡林石之上下,鸟雁之潮洄,与岸草溪水。山光去影之相掩映,柔中带刚,如苍茫云海,如枯树迎风,其气势雄壮,中见劲力,其格调传统中见新意,韻之神机也。

且看他的《猛虎图》,孙晓画虎虎神通,双眼如电力百钧;谷风啸暗天避日,尾扫林双万叶新。观其虎,动静各备,细品态,随变而变,光色表达更显西洋画派功力又不失传统风范,能得虎威、得虎神、得虎势。对老虎的形体加以具象的写实描绘,细而不腻、甜而不俗,虎的姿势、动势、眼神的绘画,构图得势、内有筋骨、外有肌肤,丝的细微到位,把握恰到好处,取远势近取质的效果,淋漓生动,神韵备至。其博击之力,瞰人之势,几破纸而出,溢也画外。

且看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画是《荷之梦》系列。他画的荷注重了传统工笔有关的工、线、色的技艺,结构准确、比例适度,有借鉴西方的技法,注重色彩,通过色调明暗变化,凸现主题物象,把荷的各种态势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使中国画的白描、着色糅合了西画中素描、速写因素及光感效应、空间质感,产生了更大的自由感和想象力。

这些画,这些古朴多变,形式多样、中西合璧的孙晓的画是我们的精神盛宴,是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一种美味的享受。

得天地灵气、善行渐远

孙晓是奇才,是怪才,更是画界的巨才。他的才是货真价实的,他的才是他的功底和采集融合来的,是他貌似浑浊而清醒的智慧得来的,还是他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来的,更是他的慈爱仁德修来的。

孙晓旅居国外而不忘家乡,大连的公交站牌上到处都是他的作品;他无论在哪里都以海为伴。海,给了他智慧、力量和胸怀。他爱海、思海、画海,他的《海之恋》系列,展示了他大开大和的气势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正是这些,他才得到了如潮水般的荣誉:

孙晓作品先后有500多幅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画报》等等。

孙晓先后在中国大连、北京和日本、新加坡等举办个人画展30余次,各种大赛十几次并多次获奖;

孙晓先后出版个人书画专辑十几本;

孙晓作品先后被国内外的收藏家、美术馆收藏80余幅,被收藏界誉为极具潜能的“黑马”;

孙晓其人其画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孙晓2002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人民艺术家”称号并获得银质奖章。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家”和“国际艺术名人”荣誉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孙晓个人画展由新西兰政府出资,怀德考里市政府大堂举办,由市长Bob Harrey太平绅士主持开幕仪式的画展。市政议员Crfenton女士,Criawiey女士都先后讲话,对孙晓先生之丹青妙技,作品题材之广泛及其赞扬,太平绅士陈文辉先生赞扬孙晓先生是东方艺术的传播者。赞助单位及道贺的团体有新西兰华人文化艺术中心,美术家协会、新西兰静远艺术学院、新西兰《美术家》报社等。出席嘉宾除部分政府官员,新西兰民族事务部长Chris Cartter先生到会并指出:“祝贺孙晓画展举办,这必然是您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国会议员黄徐疏芳谈到:“祝孙晓画展圆满成功,弘扬中华文化增进中纽交流。”到会讲话的还有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李振青、文化领事孙东博士等,这次展出的作品是孙晓先生旅居新西兰后以新西兰的大海、山川、花鸟为题材创作的,特别是他以大海为题创造“海之恋”作品系列,更使人耳目一新。

的确,孙晓这次画展不仅开辟了华人在新西兰开办中国画家个展的先河,还“弘扬了中华文化、增进中纽交流”,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自立顽强向上的精神风貌。

现在的孙晓是: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新西兰华人文化艺术中心副主席、新西兰静远艺术学院副院长、新西兰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他已跻身中华海外画家的行列,将在2011年年初应美国、澳大利亚等五国之邀,进行巡回展览。

传播友谊的使者 第4篇

① Valene Smith.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1977.

②⑥ 李蕾蕾 《跨文化传播及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认同的影响》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7卷2期

⑤ 马波 《现代旅游学》 青岛出版社, 1月第二版 p37

③ Jafar. Jafari. 1977, Editor’s Pa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5, pp6-11

④ Jafar. Jafari. 1987, Tourism Models: Sociacultural Apsects, TOURISM MANAGEMENT, Vol8, pp151-159.

⑦ 肖洪根 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4年, 第一期

⑧ Ward, C & Kennedy, A .1993, Where’s the “culture” in cross-cultural transiti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journer adjustment .Jour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4, 221-249

⑨ Witte, K, 1993, A Theory of congnition and negative affect: Extending Gudykunst and Hammer’s theory of uncertainty and anxiety red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ral Relations, 17, 206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系级研究生 谭芳

430072

上一篇:可恢复性下一篇:质量挣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