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分析范文

2024-09-19

金融海啸分析范文(精选10篇)

金融海啸分析 第1篇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航空业在9月份出现了客运需求的大幅下降,达2.9%;在货运方面,下降了7.7%;而10月份的数字分别是1.3%和7.9%。其中,国际航空货运量的降幅已经是连续第5个月扩大。IATA负责人Bisignani用两个“依然”将当前航空业的窘迫一言以蔽,“航空业形势依然糟糕,行业面临的困难依然严峻”。

金融海啸影响实体经济的导火索是财务危机,而当前全球航空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财务大危机中无法自拔。据IATA预计,2008年全球航空业亏损额将高达52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是盈利58亿美元;国内的情况似乎更糟糕,据报道,在雪灾、地震、金融海啸、石油价格波动等多重打压下,今年1至10月国内航空公司累积亏损达43亿元,亏损面达70%,仅30%的航空公司有盈利。

当前,金融寒流已至,航空业也已冰瘤重重,深陷财务囹圈;但寒冰终不能断流水,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航空业保卫战中,要想成功突围,就必须从航企的财务堡垒中求生存!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航空业保卫战中,许多航企锐意创新、勇于拒绝危机,借助财务武器,成功吹响了航企抵抗金融海啸的反击号角,演绎了一段金融寒流中的财务保暖传奇!

财务并购:危机缓释剂

【案例】据报道,日前欧盟委员会宣布,批准意大利投资集团(CAI)以10亿欧元的价格收购意大利最大的航空公司——意大利航空公司(Alitalia),并承担其所欠债务,终于让意航这家成立于1946年的欧洲老牌航空巨头免于破产。而这不过是困境下航空业合并大潮的冰山一角,虽然7月份以来,国际油价上演了“高台跳水”,但受金融危机、经营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航空业仍然举步维艰,全球各大航空公司纷纷试图通过合并增强实力。10月29日,全球第三大航空公司美国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正式宣布以26亿美元的代价收购全球第五大航空公司美国西北航空公司(Northwest Airlines),合并之后的“新达美”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航空公司,整体竞争力大幅提升,有望成功度过这场旷日持久的金融海啸。

而欧洲最大的航空公司法航一荷航集团(Air France-KLM,以下简称“法荷航空”),也是由法国航空公司(Air France,“法航”)、荷兰航空公司(KLM Royal Dutch Airlines,“荷航”)两家在2004年整合而成,当时法航正式提出收购荷航,拟以1 1股法航股票、外加10股认股证书的价位购入每10股荷兰皇家的股票;而宣布合并的当天上午,法航股价就上升1.9%,荷航股价上升1.7%,资本市场对于整合后的预期可见一斑。合并后,法荷航空享受到了协同效应带来的巨大财务好处,逐渐成长为全球最顶尖的航空公司之一;今天,法荷航空已经在全球各个市场均处于领先地位,欧洲市场占有率第一,北美第二,在亚洲市场也高达12%~13%。这次并购是航空史上的首次跨境并购,却成为财务并购史上毋庸置疑的永恒经典。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航空危机中,法荷航空的成功经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航空公司,试图通过并购来获得维续经营的机遇。比如:德国最大的航空公司——德国汉莎航空公司(Deutsche Lufthansa,以下简称“汉莎航空”)日前宣布收购了瑞士国际航空公司(Swiss International Airlines),并已初步完成了对布鲁塞尔航空公司(brussels airlines)的前期收购事项;而对于法荷航空的并购“意中人”——奥航,“汉莎航空”开出了收购条件。此外,据报道,市值位居欧洲第四与第六的英国航空(British Airways)和西班牙伊比利亚航空(Iberia Airlines)两家公司目前也已经达成了初步整合协议,这两家公司合并后年收入将达165亿欧元,拥有近450架飞机,可到达约200个目的地,欧洲第三大航空公司呼之欲出;而希腊奥林匹克航空、波兰航空、北欧航空等也可能相继走上并购之路。甚至有媒体报道称,50%的欧洲中小航空公司将面临兼并,整合还是倒闭已成了悬在欧洲航空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近日丹麦斯特林廉价航空公司(Sterling Airlines)日前提出破产申请的消息,有望将这场航空业整合大潮推向更高峰。

[分析]在经济景气的条件下,由于航空业的资本量较大、现金流稳定、业务结构单一,因此风平浪静的时候,财务并购很少被该行业提及;但在经济全面衰退,行业压力紧张的环境下,航运需求大幅减少,原本竞争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程度将进一步白热化,再加上高油价等成本压力,航企的现金流大幅减少,甚至濒临破产,企业在金融海啸的暴风骤雨中飘摇,这时正是财务并购跳上舞台的最佳契机。

案例中的法荷航空通过财务并购一跃成为世界最顶尖的航空集团,硬梆梆的强势数据已经证明了昔日法航和荷航并购案的巨大成就。而这些不过是航企财务并购收益的冰山一角,金融海啸中,财务并购给航空业带来的浓浓暖意远不止于此:

第一,财务并购能迅速缓解企业日渐枯竭的现金流。财务是企业的核心,而财务的核心是现金,是否有稳定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能否成功度过金融严冬的关键所在。从本文开头的数据中可以知道,随着全球经济衰退,当前国际航运市场严重萎缩,国际航空货运量甚至已经连续5个月加速下滑;航运蛋糕持续萎缩,但航企数量却是有增无减,激烈的竞争将使得每个公司的客流量大幅下降。而对航空企业而言,客流量大小就意味着现金流量的丰寡,因此,众多航企纷纷爆出“现金危机”。但通过两家或者多家航空公司的并购,该公司的市场份额得到了扩大,客流量激增,数倍于从前的滚滚现金流将迅速填补上濒临枯竭的“现金窟窿”;从长期看,由于资金规模效应的发生,企业的资金规模越大,平均资金成本将越低,企业的长期资金缺口也能逐渐得到缓解。

第二,财务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能降低经营成本。飞机购置成本、机场建设成本、燃油成本是航企最重要的成本板块。先看,飞机购置成本,并购后的新公司在谈判桌前有更强的议价空间,比如:以往荷航的中程飞机主要是波音,而法航的机队则是以空客为主,两家公司的合并使得集团在飞机采购时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另外,并购后的公司将拥有更多可以支配的飞机资源,因此可以根据航线的疏密程度进行调控,比如:无法满足长途飞行的老飞机或许还能在支线航线上发挥余热而不必购买新机,这将降低大量飞机购置费用。再看,机场建设成本也会因并购发挥的协同效应而得到降低,比如:法航和荷航合并后,采取了双枢纽策略,即把法航的大本营——巴黎戴高乐机场和荷航老家——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机场作为航空枢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法航与荷航在机场建设方面的互补优势,通过戴高乐机场能够提供通往南欧市场的更佳路线,而史基浦机场则能够辐射整个北欧市场,因此两者的并购将使得双方不必为开拓航线而兴建新机场,机场建设成本大幅降低。最后,燃油效率也将因协同效应而提升。还以法荷航空为例子,在法航和荷航并购后,新航空公司采取了“组合票价”战术,这一政策使得乘客能够在出发时选乘其中一家航空公司,在回程时选乘另一家航空公司的班机,对比以前“各自为政”的时期,新公司的飞机客座率大幅提升,每次航班或者说每桶燃油的经营贡献度显著增强,从而公司整体的燃油经济效率也得到了巨大提升。

第三,财务并购能够改善航空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企业财务稳定的立足之本,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执行标杆。根据管理学理论,任何企业危机面前,公司高管都是第一责任人。在当前航企纷纷陷入危机的情况下,航空公司的高管自然逃不了干系,需要对这些航企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优化改良。但作为一个传统型行业,航空公司的高管层一般都是长期稳定的,在一些欧美老牌的航企中,治理结构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发生变化。俗语有言“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财务并购是推动治理结构改良的天然契机;因为企业的高管层永远只有一个,所以一旦发生并购,那么原有企业的高管层必须无条件地参与到新治理结构的优化进程。从事务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在正常情况下,新生力量的治理团队肯定是新公司现有的最优组合;这时,以往积重难改的公司治理结构便有可能在财务并购的推波助澜下成功地实现改良。从这点上看,财务并购不仅能缓解现金流、成本压力等“近渴”,也有推进公司治理结构更加完善的“远谋”,其危机缓释之功力可见一斑。

喜新厌旧:加速折旧滚出现金流

【案例二】据报道,7月28日一场盛大的客机移交仪式在德国汉堡附近的芬肯韦德举行。在空中客车公司(Airbus)员工的掌声中,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向阿联酋航空公司(Emirates Airlines,以下简称“阿航”)移交了其订购的58架A380客机中的首架客机。阿航成了空中客车公司的最大买家。签字仪式上,阿航还宣布,他们将继续订购60架空中客车的飞机,分别为30架宽座A330和30架A350,总价值为133亿美元。

7月14日,两年一度的英国法恩伯勒航空展14日在英格兰南部小城法恩伯勒举行。路透社报道,受燃料价格飙升影响,航展首日,西方国家一些航空公司或推迟飞机定购,或撤销飞机订单;相比之下,财大气粗的海湾地区航空运营商挥出250亿美元飞机订单,成为买家主角。阿联酋联合航空公司(Etihad Airways)14日签下标价200亿美元的100架飞机订单,包括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生产的25架宽体A350型客机、10架A380型客机和20架单过道A320型客机,合计标价约110亿美元。此外,该公司还订购了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35架波音787型客机和10架波音777型客机,合计标价约94亿美元。

同样来自该国的阿联酋廉价航空公司(Fly Dubai)波音公司(Boeing)签下标价40亿美元的50架波音737型客机协议,另约定从该公司租用4架飞机;沙特阿拉伯航空(Saudi Arabian Airlines)同空中客车签下8架A330型宽体客机购机协议。根据IATA统计,过去3年,中东地区的航空公司已经耗资1400亿美元,订购了700架飞机。

在伦敦范堡罗举行的国际航展上,又出现了中东国家竞相购买飞机的场面,正式合同订购和意向购买的飞机,总价值超过500亿美元,来自中东地区的航空公司在各个航展上都是毫无争议的主角。

【分析】如果说蓬勃发展的中东航空业是一盏“阿拉神灯”,那么其“年轻化”的机群结构就等同于阿拉丁手中的灯架,精明的阿拉伯酋长们通过优化“灯架”结构,成功地实现了从固定资产中的“成本突围”。

资本密集型产业,巨额的飞机购置及高昂的保养维护费用是航空公司最重要的成本份额之一。既然购置价格如此高昂,但为什么中东的航空公司还在购置飞机上,如此大手大脚乐此不疲呢?案例中,中东航空公司的做法,看似与传统的尽量延长使用年限的固定资产管理理论相悖,但这里恰是阿拉伯酋长们的高明之处。

俗语有云“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固定资产管理方法固然有道理,但这也需要分不同的行业区别对待。比如:对于渔场的渔网投资,财务当局完全可以采取这种方案,可以通过廉价的保养和维修来尽量延长渔网这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最大程度地利用其使用价值。但在航空行业却不然,在中国,航空公司要背负沉重的维修保养成本负担前行,其中飞机的维修成本占航空公司总成本的10%~20%,而维修的费用则达到了购机费用的2/3,如果服役时间长,这个比例甚至更高。究竟是选择延长使用寿命的策略,把钱花在维修保养上;还是选择加速更新的策略,把钱花在购买新飞机上呢?在能源商战上久经沙场的阿拉伯酋长们自然心知肚明。

通过加速飞机更新换代,中东航空公司的机型几乎都是最新款的,机群结构非常“年轻化”,从中这些航空公司获得了加速折旧带来的滚滚现金流:一是飞机年限越短,工艺越新,燃油利用效率越高,也越省油;二是越新的机型质量越有保障,中东航空公司通过购买最新款的机型,大大降低了因航班延误或错过联程航班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如误机时对乘客的补偿,因此产生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费用的支付;三是通过加速更新飞机,航空公司的维修保养成本大幅降低;四是先进、舒适的飞机能够吸引更多的乘客。

目前,中东地区航空公司的飞机档次早已跃居世界最先进、最舒适、最安全的级别,这是中东航空业在油价暴涨、金融海啸的时代仍能屹立于世界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而营收增长31%,乘客人次增长11%,货运量增长13%,便是阿航上半财年(截止到2008年9月30日)交出的傲人战绩,要知道9月30日之前的油价可是史上最高!而除阿联酋外,中东其它国家的航空业也形势喜人,约旦皇家航空公司(Royal Jordanian Airlines)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乘客人数达122.5万人,较去年同期增长21%,运营收入增长33%,资产增长21%。加速折旧更新带来的滚滚现金流让这些“喜新厌旧”的酋长们大喜过望,整个中东地区航空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席卷全球的航空危机在阿拉伯半岛断然遭拒!

金融海啸席卷全球 第2篇

与此同时,美国银行突然宣布将出资500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2个小时后,雷曼兄弟公司万般无奈之下宣布将申请破产保护。同一天内,两家鼎鼎大名的投行突然“消失”,全球震动。另一边,关于AIG正寻求政府支持并且可能破产的消息不胫而走,华尔街笼罩在阴霾之中。

美国时间周一早间,雷曼兄弟的股价跌至29美分。而就在1年前,其股价还曾高达每股67美元。一切均灰飞烟灭。

全球股市同时以“黑色星期一”回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当天,道琼斯工业指数狂泻504.48点,较上一交易日下跌4.42%,标准普尔500指数下挫4.71%。二者均创下了近7年来单日最大跌幅。纳斯达克指数则达到近半年来的新低,单日下跌81.36点。

欧洲股市同样出现巨幅下跌。伦敦金融指数周一开盘即下跌3.37%,德国股指也下跌超过3%。亚太股市也跌声一片,澳大利亚跌2.7%,中国台湾股市下挫3.5%,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跌1.5%,马来西亚股市跌1.2%,新西兰股指跌1.1%,菲律宾股市跌2.5%。(当日A股、港股、韩股均休市)

“华尔街融化了”,美联社以此来形容曾经坚若磐石的华尔街。

雷曼与美林之殇

岌岌可危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自去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股价连连下挫,这家具有158年历史的华尔街大鳄在报出39亿美元巨亏的三季度财报后,开始陷入一系列流动性危机。

由于巨额的房地产投资陷入困境,雷曼兄弟希望筹集更多资金,却均以失败告终。9月10日,当雷曼兄弟与韩国产业银行(KDB)的债务重组谈判宣告破裂之后,股价再度狂泻45%。在此之前,雷曼兄弟的股价自2008年以来已经累计下跌了80%。

为了渡过难关,雷曼兄弟开始展开积极自救,包括和美国银行以及巴克莱银行就债务重组的接洽。但美国政府似乎已与雷曼兄弟划清了界限,联邦政府拒绝向收购雷曼兄弟的潜在买家提供融资支持。而没有政府这层支持,英国的巴克莱银行(Barclays PLC)和美国银行这两家最感兴趣的买主都悻悻离去了。

14日晚间,美国银行达成协议,拟以每股29美元的价格斥资500亿美元收购美林公司,而雷曼兄弟则只能申请破产保护。昔日的巨人,如今黯然退场。

一周前,联邦政府刚刚出手拯救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几个月前,还撮合了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Co.)收购了贝尔斯登(Bear Steams&Co.)。但这一次,联邦政府对于雷曼兄弟的态度却迥然不同。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在此之前,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官员曾向华尔街的金融高管们表示,政府不会出手救援雷曼兄弟。其背后的逻辑是,通过放弃救援的选择,美国政府等于宣布它作为“救火队长”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希望华尔街能够自力更生解决问题,并认为摇摇欲坠的机构不应指望政府提供资金拯救它们。

这个决定的目的是避免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因为如果金融机构不必面对自己造成的后果,那么它们未来可能会冒更大的风险。《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者的话说,保尔森担心,再次出手救援雷曼兄弟将带来可怕的先例。未来恐怕有越来越多的行业要求政府相救,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也已经对此虎视眈眈。

事实上,正是由于美国政府放弃救援雷曼兄弟,其两个潜在买家——美国银行和巴克莱集团最终放弃了收购雷曼兄弟的行动。

腥风血雨横扫全球

从阿拉巴马一家棉花经纪起步的雷曼兄弟诞生至今已有158年历史。过去一个多世纪中,雷曼兄弟和拥有大牛标志的美林公司一直是华尔街的重要支柱。算上今年春季贝尔斯登的轰然倒塌,华尔街前五大投资银行已经有3家遭遇灭顶之灾,如今只留下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苦苦支撑。

信贷危机显然已经撼动到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部分。就连格林斯潘都无奈地表示,这是我从未见过的金融危机,这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但问题远不止于此。雷曼破产清算的后遗症目前仍难以估算,而此后还将有多少金融机构在这场风波中牺牲也难以预料。

在雷曼即将破产的消息迅速传播之后,交易商们争先恐后地试图从与雷曼兄弟的金融交易中解脱出来。很多华尔街金融机构的交易员被告知立即回去工作。交易员们纷纷冲回办公室,狂打电话解除与雷曼兄弟未结清的合约,评估他们的总体风险亏损。

雷曼兄弟破产的风潮几乎席卷到全球各个主要金融市场。就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之后,日本两家雷曼兄弟的子公司也向东京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同时,泰国监管机构表示,泰国出现了持续的资金外流,泰国央行估算和雷曼兄弟相关的风险敞口高达60亿泰铢。韩国金融监督机构表示,韩国11家证券公司在雷曼兄弟相关的股票挂钩证券(EIJS)产品上投资总计约1055亿韩元。

德国日报《商报》援引金融市场人士的话称,雷曼兄弟的破产可能会对德国银行协会Bundesverband DeutscherBanken的存款保险基金构成打击,该基金持有不超过60亿欧元的潜在高风险投资头寸。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金融机构都纷纷宣称存在高额风险亏损。

而中国也有所波及,工行、招行、中国银行和建行均已披露持有雷曼的债券。受到波及的还有基金公司,华安基金旗下华安国际配置基金所持有的结构性保本票据,其保本责任人为雷曼兄弟下属之雷曼兄弟金融公司。华安基金人士表示,目前尚无法估计损失。雷曼申请破产似乎还给中信集团收购中信国际金融的计划带来了影响,因为这一交易是由雷曼兄弟提供咨询的。

同时潜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雷曼兄弟进行破产清算后,雷曼兄弟股东可能要损失数百亿美元。雷曼兄弟约25000名员工和美林公司约60000名雇员的未来也前景不明。过去一年,雷曼兄弟已经裁掉了大约3000人,而剩下的雇员大多数都会面临失业,这可能会给纽约市经济带来又一打击,导致与个人收入、地产交易和企业收入相关的税收下降。

而这些问题是否会进一步影响美国房价也有待考验。次贷危机开始于去年,正是从美国房价的大幅下跌开始的,而房价下跌带动了与房屋价值相关的贷款和其他资产价值的显著缩水。大笔注资也未能阻止资产冲销和巨额亏损,各金融公司几乎无计可施。

除此之外,与雷曼有关的对冲基金和其他大型机构投资者还将被迫出售股票或其他证券,很可能使市场进一步出

现动荡。市场气氛几个月来一直惶惶不安,股市上下震荡幅度很大。投资者频频进出美国国债和其他避险投资产品,黄金价格也有抬头之势,全球投资者对风险厌恶的情绪空前高涨。

结果是投资者疯狂涌向债市等避风港,这给部分亚洲货币带来了打击。随着避险资金回归美元,很多亚洲货币承压下行。韩元兑美元触及了4年低点,较15日收盘下跌了将近4.5%,收于1美元兑1165.8韩元。印度卢比兑美元16日下跌了1.4%,跌至1美元兑46.63卢比。澳元兑美元也同样承受重压,跌至2007年8月份以来低点0.7881美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国实体经济一旦步入衰退,后果也是灾难性的。全球经济可能因此步入泥沼。格林斯潘说,大萧条就此开始,尽管我们不希望这是真的。

各国政府紧急救市

受到雷曼兄弟破产、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以及AIG计划出售资产等利空消息影响,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笼罩在阴霾之中,各国央行纷纷推出救市举措。跟随美联储的救市步伐,欧洲央银15日向隔夜拆借市场紧急注资300亿欧元(约合430亿美元),但当天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超过900亿欧元,仍是杯水车薪。欧洲央行表示将密切关注金融市场情况,并采取措施继续注资。

英国央行15日也宣布向金融市场拍卖50亿英镑(约合90亿美元)贷款,期限为3天。瑞士央行宣布,将以1.9%的隔夜利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但未透露具体数额。澳大利亚央行也通过回购操作向市场注资21亿澳元(约合17亿美元)。

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16日表示,将向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并将通过货币市场操作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当天日本央行向短期金融市场注资1.5万亿日元(约合144亿美元)。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15日也向工商界人士保证,俄当局将确保银行系统的流动性。18日,俄罗斯央行宣布紧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为金融系统提供更多的流动性。

18日,全球6大央行出台新的联合措施,共同注资1800亿美元稳定市场。

此外,15日中国央行也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下调贷款利率0.27%。18日晚又宣布从9月19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

美国的新困局

在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的同时,另外一个危机也逐渐显露出来。14日下午,急于支撑资产负债表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简称AIG,即友邦保险的母公司)向联邦政府请求一笔过渡性贷款,以便让AIG完成一些资产的出售。

AIG同时公布了一个业务改组计划,其中包括处置一系列传统盈利业务,如出售或拆分旗下盈利状况良好、二季度净利2亿美元的国际飞机租赁金融公司,同时出售其财产保险和灾难保险业务。

但美联储此前提供的特别贷款仅限于证券行业,向其他行业扩大还未有先例,因而AIG的要求并未得到明确回复。对于AIG很可能遭遇破产宿命的传言满天飞舞。这意味着,危机可能向中小投资者,甚至是保单的持有者扩散。

美国时间16日晚间,美联储最终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救助。作为交换,政府将在某些条件下获得该公司的认股权证,相当于间接将AIG国有化。

《华尔街日报》援引相关人士的话称,从某种程度上讲,美联储这次行动似乎是因为担心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扩散到小投资者持有的看似安全的投资上,比如投资美国国际集团债券的货币市场基金。很多美元货币市场基金持有美国国际集团发行的债券,AIG也是一些货币市场工具的大型保险商。

如果AIG破产,灾难性的后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该公司不能支付保单索赔,潜在的连锁反应可能会波及全球各地。同时,全球很多银行和共同基金是美国国际集团债券的主要持有者,如果AIG破产,它们将会受到巨大冲击。另外,AIG还是主要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发行商,为公司和抵押证券相关的资产提供违约保险。AIG如果出问题,将会迫使美国、欧洲和亚洲那些买进了这些CDS的金融机构蒙受损失。总之,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17日获得政府850亿过桥贷款后,AIG的新加坡子公司门外仍然有上百名不安的保险客户排着长队,希望退保。这些客户表示,尽管知晓AIG获得紧急贷款,但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仍感到担忧。AIG发表声明说,公司基本的保险和退休服务业务完全有能力满足投保人的索赔要求,同时不会从其亚洲业务中获取流动性。

面对紧张的局势,美国政府可以选择的政策工具着实有限。政府一方面不希望市场将其看作“救火队”,无休止地对濒临破产的机构进行拯救;另一方面又无法对危机坐视不理,“两房”如此,AIG也是如此。如果这3家公司破产,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

在此情况下,美联储无奈只能使用其惯用法宝,不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美联储不仅扩大借贷机制中可被接纳的抵押品种类,更破天荒地同意接受股票作为借贷抵押品。同时,定期证券借贷机制(TSLF)的规模扩大了250亿美元,频率也从前期的每两周一次扩大到每周一次。同时,美联储16日通过两次公开市场操作,分别向金融系统注入50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资金。此类举措,与此前应对贝尔斯登突然死亡时的做法如出一辙。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雷曼破产事件之后,没有作出进一步降息的决定,仍然维持2%的基准利率不变。市场对此解读为,货币政策已经有了“实质性放松”,继续降息意义不大。

18日,美国政府又紧急追加了一项“补充融资计划”,该计划将由一系列短期美国国债构成,这将为美联储提供可主动运用的资金。

无论如何,危机仍然没有结束,甚至连雷曼破产后的清算是何结局,AIG能否安然渡过此次危机都无法定论,未来是否还将有重量级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这些都是美国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动荡何时休

从贝尔斯登危机,到拯救抵押贷款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再到雷曼兄弟的破产、美林的火速并购、AIG的财务危机,从去年开始的次贷危机就在人们认为风平浪静之时,似有愈演愈烈之势,且逐步向美国金融最核心的区域蔓延。

以美元为纽带的世界金融体系将面临多大的创伤,目前仍然是未知数。目前可以看到的是,这场危机正在从房价的下跌,向中小投资者看似安全的资产上蔓延。大型货币市场基金Reserve Pri-mary基金16日晚间宣布,由于出现亏损,其货币基金的单位净值已经跌破了1美元(正常情况下应保持1美元),而问题则来源于其持有的雷曼兄弟发行的债券。这是传统意义上最安全的资产之一,14年来,没有一只货币基金跌破1美元的水平,如今连这类资产都不安全了!这一趋势如果不能遏制,其带来的损失和创伤将毫无疑问令全球经济步入危险境地。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实体经济步入衰退似乎已难以避免。最近公布的数据均不理想,恐慌气氛大幅推高了美国国债,而此前,由于金融动荡,美国国债的价格已经大幅飙升。许多新兴市场均出现资金流出的现象,如果趋势持续,还将进一步加剧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动荡,中国似乎也难以置身事外。

金融海啸考验钢铁意志 第3篇

金融海啸袭来, 对社会各界的影响都很大, 而受冲击最大的还是企业界。由于现在经济的国际化特征, 不论企业的外向型是否明显, 其产品或服务是否直接与国际市场对接, 都会在许多方面受到这场危机很大的负面影响。然而, 在危机面前, 企业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究竟是什么呢?一位钢铁贸易企业的老总的心声引人思考。

就在2008年上半年, 钢材的价格还是一路飙升, 在那段日子里, 谁的库存量大, 谁的盈利水平就高。尽管国家连续出台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 但由于房地产等行业的空前火爆, 社会对钢材的需求实在难以抑制。然而, 仅仅就是几个月的时间, 形势就完全出现了逆转, 由于国际市场的风云突变, 美国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席卷整个世界, 尽管中国的金融体制并未完全融入世界金融一体化之中, 却还是受到了非常巨大的冲击。2008年9月以后, 国内的钢材价格大幅度下挫, 短短的两个多月的时间, 一些建筑用钢材的价格, 就从高峰时每吨5000多元狂泻到每吨不足3000元, 几乎被腰斩。这种市场形式的急剧变化, 令一些库存量巨大的经销企业苦不堪言。然而, 这种市场突变的形势今后会如何变化呢?怎样认识未来的市场走向?这是令这个行业的企业非常惶恐不安的现实问题。

各种资料显示, 中国政府正在面对危急的局面, 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救市举措。4万亿元大规模基础建设投入的决定, 应该被看做是我国政府应对危机的一剂猛药。从简单的常识角度出发, 这一大笔投资主要是用于国家的铁路、公路、环保、保障性住房等基础性建设, 这些建设项目的上马, 对拉动市场的建筑钢材需求, 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但由于这场空前猛烈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势头过于凶猛, 未来的发展趋向还有许多尚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 明明看到很现实的市场需求摆在那里, 许多企业老板由于在这场危机的冲击下, 惊魂未定, 不知道未来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仍然处于惶惶不安的疑虑之中。在目前这种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 这种心态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致命的。这种心态显然是不足取的, 企业经营者要对形势有自己的清醒判断, 在对中国政府有信心的前提下, 相信我们政府的救市举措一定会完全兑现、并可收到明显成效的, 是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构成毁灭性冲击的。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应对这场危机有利条件最为充分的国家, 是人类社会战胜这场空前危机的最大希望, 只要这个世界没糟糕到极点, 最有希望转危为安的国家就是中国。如果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从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成功地走了出来, 以后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时候, 我们的信心和实力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普通百姓应对危机的选择

在这场经济危机面前, 各国政府纷纷行动起来, 通过举办各类峰会、出台各项政策、制定各种应急办法, 试图将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企业界也在行动, 大家振奋精神, 纷纷做好过冬的准备, 通过种种努力, 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将危机的负面影响逐一化解。那么, 普通百姓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度过这场浩劫呢?首先要解决的是平和心态的问题。中国的情况毕竟和美国不一样。同时也应该强调的是, 这场危机既然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遭受重创, 其对世界经济的危害程度显然是非常严重的。中国也早就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之中了, 因此, 中国尽管各种经济基本面远远好于风暴中心的美国等发达国家, 但由于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 国民经济已经完全融入世界经济的体系之中, 中国经济的外向型特征日益明显,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衰退, 势必会严重打击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比如就业矛盾将更加尖锐, 国际市场的需求萎缩会导致国内的产能严重过剩, 各类生产要素市场的全面萎缩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经济不景气, 人们的收入状况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 购买力下降的结果又会对国内生产形成很大的负面冲击。诸如此类的情况已经或正在陆续展现在我们国人的面前, 这对于长期处于顺风顺水情况之下的国人同胞而言, 的确有些猝不及防, 有点缺乏心理准备。

在中国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 经济危机的概念还仅仅是在大学的政治经济学课堂上听老师讲过, 在有关西方经济发展史的教科书中看到过。没想到如今我们也能够身临其中, 亲身体验。比如, 工人失业、企业倒闭破产、楼市股市的崩盘、企业遭到接二连三的退货、面对欠债追索及产品积压的困扰、物价上涨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等。当然, 我们中国的情况也许不会像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那么极端, 即便有些负面的情况也许不会那么严重。但在思想认识上却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足够准备, 比如在自身的职业技能上如何进一步强化, 在捕捉市场机会方面如何更加清醒理性, 在紧缩开销以备不时之需方面如何早做安排等等。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能够未雨绸缪, 那么, 这场危机对你的真实意义可能就是一次学习、一次预演, 一次接近于实战的生动体验, 真正的危机其实并不属于你。

从容应对金融海啸 第4篇

海啸,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金融海啸,巨额虚拟经济瞬时烟消云散的经济灾难。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上述灾难人们既难以预测也难以躲避。特别是发生在大洋彼岸的金融海啸,刚刚涉足全球投资的投资者则更难预测和判断了。投资者总希望投资平安有赢,谁也不愿再度遇上美国30年代的股市大崩盘,经济大萧条,但是,投资的大趋势也不是以投资者的意志为转移的,金融海啸,偏偏让当下的投资者都遭遇了。

面对巨额财富顷刻消失的金融海啸,投资者该怎么应对呢?从成熟市场已遇到的灾难案例观察,从容应对,坚持长线,可能是规避灾难、减少损失的最佳对策。有海外财经人士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命题,如有一个料事如神的波段操盘手,在1978年至2007年的30年间,都能十分正确地判断出标普500指数每一年的走势,都能在最佳的时机进场买货,都能幸运地躲过每一年的下跌,稳稳当当地赢得每一年的涨幅,那么,30年后,将可获得百分之二千以上的收益。凡有投资经验的人都觉得要达到如此境界,非“神”不可吧?可是,谁也没想到,假如投资者在这30年间,采取完全不理睬股价波动、也不考虑买入时机,仅是单纯的长期投入、持有,如此简单、笨拙的做法,收益并不比神奇的波段操盘手差太多。其主因就在于时间的复利,让投资有了长期累积的效果。这一从容应对、长线投资的投资思维,远远胜过锱铢必较的短线做法。事实上,在正常的投资中,资金的进出,必然产生空窗期,若欲增加战役次数填补空窗期,又会同时增加出错的几率,这是短线操作的先天局限,这也是长期资本远胜短线资金操作的根本因素。

有统计资料显示,被视为股神的巴菲特买入和持有的股票,约有90%有过套牢的记录,还有一买就套的难堪。如可口可乐买入,就跌去30%:经过审慎评估才买的华盛顿邮报,也跌去20%;中石油H股账面亏损达3年之久。对此,股神以自己半个多世纪的成功投资经验告诉投资者,股价的短期变动对我们完全没有意义,充其量只是提供一个机会,让我们能以更吸引人的价格增加持股而已。

金融海啸降临后,全球金融资产被大幅低估之际,目前握有现金的投资者,可能就是大赢家了。既然这场金融灾难被格林斯潘视为百年一遇的大危机,难道就不是空手者随时寻得买点的大契机吗?握有全球最多外汇储备的中国机构投资者近期动作频频,购买全球资产的新闻不断,这可能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资本大国做出历史性转身的一次大机遇。尽管,此前买入的资产,目前被套,甚至要付出学费,但是,海啸终有平静时,届时,借助这一百年一遇的大契机,从而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身,岂不关哉?这对于目前刚刚进入全球市场或想入还未入的投资者也是一个启示,现在进入,与此前进入者相比,不是已赢在起点上了吗?

金融海啸与“现金为王” 第5篇

从理论上说,资产的盈利性与流动性具有替代关系。企业现金保持量多,流动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盈利性;反之,企业现金保持量少,盈利性就强,但极端了会严重影响其流动性。这就是利益与风险的匹配。

关于企业的现金持有政策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第一,权衡理论。根据Jensen and Meckling (1976)、Myers (1984)、Myers and Majluf (1984)等的观点,股东和债权人存在利益冲突,企业持有现金能够帮助企业获取较好的投资机会。当然,企业持有现金也存在一定的成本,例如机会成本。因此企业持有现金是在现金的成本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第二,代理理论。根据Jensen (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可能会成为管理层谋取私人利益的工具。这两种理论解释在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Kim et al.(1998)指出企业的流动性资产持有水平取决于成本(流动性资产的低收益)和收益(减少高昂的外部融资成本)的权衡。Opler et al.9999)研究了1971~1994年间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研究结果表明现金持有水平符合静态的权衡理论,未来增长机会多和现金流波动大的企业现金持有水平高。Dittnmar et al.(2003)以45个国家的11000家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委托代理问题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他们发现投资者保护差的国家的现金持有水平是投资者保护较好的国家的两倍多,即支持代理理论。

此外,人们还从宏观经济、法律制度、行业环境、公司财务状况等各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例如,Custodio et al.(2005)指出,当经济衰退的时候,融资约束强的企业更有可能持有更多的现金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Foley et al.(2007)发现美国跨国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与海外收入税收有关系,税率越高则现金持有水平越高。Haushalter et al.(2007)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的关系,他们发现企业被捕食的风险越高,现金持有水平越高。Han and Qiu (2007)采用1997~2002年美国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发现具有融资约束的企业会因为现金流波动性的增大而增加现金持有。

国内的文献主要从公司治理机制、财务状况和制度背景等角度分析了上市公司持有现金的决定因素。辛宇、徐莉萍(2006a)认为上市公司的微观治理机制越好,其现金持有水平越合理,出现现金冗余和现金短缺的可能性越小。辛宇、徐莉萍(2006b)发现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与企业财务特征、股权结构和治理环境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周伟、谢诗蕾(2007)发现在中国制度环境较差的地区,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较多,企业实行高额现金持有政策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彭桃英、周伟(2006)认为权衡理论更能解释我国企业的高额现金持有行为。

现金是企业的“血液”,一旦出现现金危机,企业将面临破产威胁。因此,在预期融资困难时,尤其是在发生金融海啸的背景下,企业就必须储备尽可能多的现金,以保全企业的生存。Dittmar et al.(2003)对1998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现金持有比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资产-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进行了比较,发现美国企业的现金持有比率为6.4%、英国为81%、日本为15.5%、新加坡为10.2%、韩国为8.9%、印度为3.4%、我国台湾为11.6%、我国香港为13.1%。相比而言,我国(内地)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较高: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比率约为16.8%,1998~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现金持有比率约为24%。

我们的研究发现,企业的现金持有水平会随着货币政策紧缩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货币政策趋于从紧时,外部融资约束加大,企业会增加现金持有水平;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外部融资成本较低,企业会减少现金持有水平。由于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不同,民营企业在银根紧缩时面临的外部融资约束更大,因此民营企业会增加更多的现金。我们还发现,产权性质仅对非宏观调控行业中的企业现金持有变化产生影响。这些研究结论支持了现金持有理论中的预防性动机和权衡理论。

金融海啸冲击美国波及全球 第6篇

此次金融危机肇因是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导致次贷危机, 随后危机蔓延至整个金融领域, 并扩散至实体经济。其冲击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 出乎外界预期。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现主席伯南克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 此前低估了危机的严重性, 一些应对措施也存在失误。

美国和西方金融业无疑是危机的重灾区, 许多叱咤风云的明星级企业沦为牺牲品。比如, 占据了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两大巨头———房利美、房地美今年7月被政府接管;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今年9月寻求美国政府庇护;美国五大投资银行均遭到重创, 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最终破产, 等等。

花旗银行、通用汽车公司这些长期以来作为美国经济象征和骄傲的“巨无霸”企业, 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此外, 美国失业率上升, 消费下降, 经济严重下滑。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已认定, 美国经济自去年12月份开始陷入衰退。而按照高盛集团的预期, 今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将可能出现5%的负增长, 明年第一季度将再下降3%。

金融危机似乎正在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危机全面向实体经济侵袭, 而实体经济下滑又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危机。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警告说, 随着危机的持续, “失业危机”将会出现。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也承认, 美国正面临一场历史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还可能继续恶化, 全面复苏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

金融危机也使世界经济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仅为3.7%和2.2%, 为2002年以来最糟糕表现。

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双重打击, 一方面, 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导致其对外投资和援助大幅减少;另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严重受阻。按照过去的经验, 总是最贫困和最脆弱国家受危机冲击最重。为此,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世行行长佐利克多次警告, 要防止金融危机演变成“人道危机”。

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虽仍保持较快经济增长, 但也不能低估金融海啸带来的挑战。在许多新兴经济体, 大批企业被迫关闭, 众多工人面临失业。在一些国家, 急剧下滑的经济和不断攀升的失业率有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进而冲击地区稳定。

全球性的危机促使各国采取共同应对措施。从今年年初以来, 世界主要经济体明显加强了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配合, 世界已处于一个“联合降息时代”, 许多国家还陆续出台了大规模刺激经济计划。中国最近出台的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内需计划, 得到各方的高度评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表示, 如果各国刺激经济政策发挥效果, 世界经济可望在明年下半年出现转机。

金融海啸下的会计应对 第7篇

随着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倒闭, 由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爆发, 全球经济进入衰退。信贷危机起源于美国, 冲击波在全世界回荡。中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的, 进出口总值超过GDP的40%, 以前由于美国人借钱消费, 消化了中国的过剩产能, 从而使美国的金融业和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双赢的局面, 现在美国金融业轰然倒塌, 终结了美国人借钱消费的模式, 中国制造业必然会受到影响。回顾过去30年, 中国企业只经历过创业的阶段, 还没有经历过大萧条的洗礼, 许多企业家的成功固然有着自己的努力, 但更多的是依靠机缘巧合外部环境的帮助。资本负债率是衡量公司财务杠杆使用情况和偿债能力的指标, 该比率越高, 说明股东提供资金的份额越少, 公司资金依靠贷款或公司债的方式募集的比率越高, 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弱, 财务风险就越高。中国内地上市公司的平均资本负债率高达100%~300%, 而李嘉诚等香港商界四大天王长期以来的资本负债率只有20%, 他们不借钱的原因不是借不到钱, 世界级企业与中国内地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经历过大萧条, 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思维不同, 金融海啸袭来他们有着更加充分的准备, 而在巨大的金融杀伤力面前, 很多貌似强大的中国企业显得相当不堪一击, 频频爆发出现金流断裂, 企业破产的惨象。对中国来说, 国内产能严重过剩, 财富分配悬殊, 国内需求严重不足, 来势汹涌的金融海啸, 将是一次工业时代的经济危机。

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亚洲地区负责人詹姆斯﹒麦科马克预测, 2009年中国经济将面临“硬着陆”, 经济增长有可能降至6%甚至更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 经济增长下滑将令玩具公司、服装企业、电子产品生产商、航空公司、房地产开发商等众多企业受到影响。据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 从2008年11月份开始我国外贸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而在此之前, 中国自2002年3月以来, 每个月的出口增长都是两位数。据世界经济学家预计, 世界经济会在未来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总体呈现衰退趋势, 由此造成的我国外需下滑压力会进一步加大。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寒冬”, 与中国企业命运共存的会计人, 我们应勇敢面对, 不断改进和日趋完善现有的会计制度, 充值分发挥会计在产业振兴中的作用。

不断改进和披露非流动市场中的会计估值技术, 采取措施创建健全的市场

目前项目估值技术主要包括三类: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 因为在实际操做中可观察参数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会计估值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很多人将金融海啸归咎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泛滥”, 认为在经济泡沫演变成经济危机的过程中, 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的确认、公允价值的计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弊端, 它们放大了经济危机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质疑:如果房贷放款没有各种对冲工具, 哪个银行敢放款?认为通过各种金融工具的杠杆效应, 流动性放大了, 风险也放大了。公允价值概念的提出, 本意是帮助公司实现透明性的, 然而事与愿违, 它在实际应用中却助长了泡沫的产生并很快导致了它的破裂, 中国股市从最低点998点暴涨到6124点涨幅超过了5倍, 上证综指完成这5100多点的历史性跨越仅用了两年时间, A股飙升的因素很多, 其中公允价值的兑现使相当多上市公司的股权投资成了业绩支撑的“发酵剂”, 成也公允价值, 败也公允价值:在股市处于弱势时公允价值顿时翻脸反而成了业绩滑坡的一个撒手锏, 公允价值在实践上给人带来脱离现实的尴尬。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披露形同虚设, 很多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愿意充分、直接地披露公司面临的风险, 外界不知道风险有多大, 更加剧了混乱的局面, 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例外事项被扩大、滥用和违反, 要不断的改进和披露会计估值技术来控制这类滥用现象, 进而从根本上消除例外事项。

加强金融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管理, 加大会计风险的披露力度

令世界震撼动荡的金融危机暴露出金融机构的诚信问题, 也清晰地显示出风险在人们的交易和市场模型中并没有被正确地定价, 也同时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 单纯依赖会计控制已难以应对市场风险, 会计控制必须向风险控制发展, 要不断加强会计风险评估管理、加大会计风险披露力度。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标准, 重视金融机构经营的审慎性, 重新制定房贷审批和贷款收回制度, 抑制由于银行业信贷制度带来的房市泡沫因素, 最大限度地减少未来房市泡沫破裂引发的大规模不良信贷资产。有效应对金融风暴还必须提高评级机构的信用意识, 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评级机构监管, 提高评级机构透明度和技术水平, 建设完善的跟踪评级和利益冲突规避机制。目前投资者主要依靠评级机构出具的级别进行决策, 一旦评级机构的评级产生误差, 就会引发信用风险扩大危机, 而现在的信用评级机构90%的收入来自发行方支付的评级费用, 很容易产生利益冲突问题, 影响评级的独立性。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后, 财务会计报告仅仅反映传统的财务信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需要, 必须大量增加风险识别和披露的相关内容, 披露关于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的信息。除了披露银行的财务状况外, 还要披露银行的风险状况, 以便投资者能够正确理解和充分了解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情况, 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增强金融市场的公正和效率。

金融海啸为全球经济的有效监测和监管敲响了警钟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参加美洲开发银行第50届年会时指出, 造成金融危机的突出原因有三点:其一, 美国监管机构繁多、责任交叉导致的漏洞使有些机构可以逃避金融监管;其二, 有关国际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未能发挥预警功能;其三, 评级公司过多、企业激励机制过分鼓励冒险、会计制度过度放大了金融活动。此次金融海啸为全球经济的有效监测和监管敲响了警钟。

公司的财务监督体系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设计科学、运转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不仅对于改善公司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绩效有着积极的作用, 还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新《会计法》确立的由单位内部监督、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组成的“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存在许多弊端, 会计监督体系建设的缺位、现金管理等都存在着漏洞, 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新修订后《会计法》专辟会计监督一章赋予会计人员重要的监督职权, 强令会计人员依法履行监督职权, 在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一章中规定, 凡是利用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告等会计资料从事违法行为的, 不论具体行为人是谁, 会计人员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健全的市场需要适当的基础设施来为信息的流通提供便利, 应对金融海啸的冲击, 我们还可以尝试创立由执业会计师、审计专家与董事共同制作财务报表的会计参与制度, 这样更能有效地保证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进而对经济实行有效的监测和监管。

树立科学发展观, 循序渐进的推进会计国际化进程

会计国际化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在要求。我国会计制度及实务与国际惯例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造成这一差距的基本原因是中西会计之间的环境差异。会计是一门社会学科, 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 会计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的, 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而这种环境的差异, 势必会给不同国家的会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等相比, 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运行方式还是资本市场发达程度都有很大差距, 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主客观条件都要求我们在这一进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一切从中国实践出发, 不可急于求成。美国政府应华尔街的要求在各种场合不断敦促中国加快金融市场开放, 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帮助我们看到了华尔街的本来面目, 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不要刻意的去追求金融自由化和会计国际化, 在监管制度不完善, 会计制度不成熟, 客户透明度不够高的情况下, 过快地实现金融自由化, 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一个金融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在与国际会计协调上仍有许多障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实行必要的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不断加速会计处理手段的现代化, 循序渐进的推进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相信随着与会计系统相关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 必能建立起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会计学科体系, 最终实现金融自由化和会计国际化。

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

能否在会计的工作环节堵住金融海啸的冲击, 与财会人员的素质紧密相关。财会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 再好再完善的制度, 如果有章不循或执行不严, 也是没有生命力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转轨, 新会计制度不断出现, 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 通过学习和掌握新会计制度, 合理灵活地进行会计政策的职业判断和选择, 为企业正确决策和理财服务。当前金融海啸袭卷全球, 世界经济衰退的严峻形势下对财务队伍整体管理水平、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会计人员要树立危机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保持冷静的头脑深掘企业潜能, 为企业平安度过金融海啸发挥财会人员的积极作用:一是积极理财、牢牢把握企业的资金关, 危机面前“现金为王”, 谁有足够资金挺过这场危机, 谁就会赢在最后, 因此, 节约每一分钱都显得十分重要;二是积极协调、加强往来款的催缴, 会计人员要结合债务人的风险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催收, 防止债务人的金融风险的转移, 避免危机深入后带来的企业风险。三是综合比较、谨慎投资, 金融海啸袭卷全球, 在这种特殊的经济时期对资金的投放一定要慎之又慎, 会计人员需要分析对比企业的资金链, 把有限的资金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四是节约开支、精打细算, 做为会计人员要时刻关注各项支付, 精确分析资金的投入产出比率, 事事都要做到精打细算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金融海啸分析 第8篇

关键词:金融海啸,高校,创新金融人才

一、金融海啸给我国带来的压力

(一) 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日益恶化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以美国为源头的金融海啸是全球性的、全面的、深重的和系统性的危机, 它的应对、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 可能需要几年的努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 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仅为2.2%。其中, 发达经济体经济将下滑0.3%, 这将是二战后发达经济体经济首次全年出现负增长。随着全球经济面临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衰退, 贸易保护主义的风险与日俱增。据预测, 2009年, 新兴经济体的私人资本净流量可能仅为2007年的一半, 而全球贸易量也将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滑。此外, 经济衰退还带来了企业大量裁员、失业率猛增、消费市场大面积疲软等问题。在经济日趋一体化、金融高度关联的世界经济“大气候”下, 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而且,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 这种不利影响将日趋明显。

(二) 我国实体经济的压力增大

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使中国经济因为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下降而出现了增长快速下滑的趋势。海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外贸形势严峻, 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连续4个月负增长, 2009年1~2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667.66亿美元, 同比下降27.2%;2月份贸易顺差48.41亿美元, 较上月大幅减少342.59亿美元。工业生产显著放缓, 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2009年2月份, 受需求持续减弱影响, 全国工业品价格继续下降。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下降7.1%, 降幅比1月份分别增加1.2和1.8个百分点。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 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就业形势严峻, 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

(三) 对我国高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国际劳工组织 (OIT) 最新预测数据显示,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2009年全球将新增2000万失业人口, 即全球失业总人口有可能升至2.1亿, 而2007年, 全球失业总人口为1.9亿人。失业率最高的行业将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汽车制造业等。金融海啸对我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导致企业生存面临更大的压力,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部分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 就业形势趋于严峻。面对变化了的国际国内环境, 企业对员工能力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其能否为社会发展提供有效高质的智力资源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本身的生存现景和发展前景。

二、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专业本科教育与金融企业间“产品”供需脱节

从金融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来看, 我国金融专业本科教育与金融企业间已出现较为严重的“产品”供需脱节矛盾。一方面, 学生毕业后, 觉得所学知识应用很少, 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觉得大学生不实用, 尤其缺乏创新能力, 这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等金融教育有脱离实际的问题存在, 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搞好金融教育理论与教学改革, 加强对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二)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 许多高校在管理上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教;考试要统一命题, 要统一答卷标准, 要求学生进行闭卷笔试。虽然这些做法有利于学生了解整门课程的脉络体系, 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同时, 由于我国高校的金融教师大多来自本校或其他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 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由于学校在政策上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 教师不愿意也没有条件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 又很少亲自动手编写案例, 导致金融教师的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 缺乏感性的认识, 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严重抑制了金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教学评估方法比较单一

测验、考试作为评估、检测、激励的重要手段, 被广泛运用于高校各类教学活动之中, 大都采用闭卷形式, 提前划定考试范围, 强调知识点的记忆, 虽然这种评估方法命题、评价标准、阅卷评价要求基本统一, 容易区分成绩的高低, 但是这种评估方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和局限性。这种评估方法采用非常局部的知识信息量的测试来代表整体上的学习质量和水平状态, 必然带来测试结果的不合理性、偶然性以及测试误差, 更重要的是它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 使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 他们不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不善于探索, 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判断, 不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这样的评价方法, 难以造就具有不同观点及独立人格的创新人才。

(四) 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金融实践基地, 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同程度地流于形式

金融作为应用经济型学科, 创建实践基地、营造实践氛围、创造相应的实践条件是高校培养高素质金融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和必然途径。但是, 由于学生扩招及实习经费的紧张, 多数高校对学生实习采取了放任自流的办法, 难以保证学生实习效果。另外, 金融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与金融企业或财务部门联系在一起, 企业从自身市场竞争的风险来考虑, 害怕泄漏自己的商业秘密, 总是不太欢迎“外人”的介入, 高校也因此联系不到企业或得不到企业的支持。即使由于某种关系, 企业从表面上接受了学生, 但实际上学生根本了解不到企业的真实信息, 导致实践活动不同程度地流于形式。

三、培养创新金融人才的对策

创新金融人才是指具有深厚的金融理论功底, 较强的金融创新能力, 积极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充分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人文素养等属性的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因此, 高校培养金融业的创新人才, 要从培养其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入手。

(一) 推行创造性课堂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造力培养就是要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造力的源泉,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知识, 更要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不只是让学生接受解决问题的答案, 更要让学生自己寻求独创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要教育学生虚心求教, 更要鼓励学生努力超越老师等。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传授为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活动, 将育人的目标从获得专业知识向综合能力提高转移;把学生的认知过程从接受知识的初级阶段向认识、反思、产生新知识的高级阶段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崇拜权威、迷信书本向敢于挑战、更新知识的创新型模式转变, 从而有效地保证人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结成小组专题讨论, 能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有机会得到良好的训练, 能较快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课堂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不容置疑, 然而只停留在课堂上的学习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课堂、实践双管齐下, 才能为他们创造出良好的环境。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合作, 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 在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建立教学实践基地, 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和条件, 使培养的金融人才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操作能力,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金融专业大学生围绕我国金融发展的热点、重点问题, 设计各种各样的专题开展调查研究, 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 取得调研成果, 这对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结合所学的知识,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要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组织者, 是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主体, 是学生行为的榜样。有创造性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在金融风暴中, 许多国内外金融企业的高端人才失业, 由于中国高校具有较为稳定的收入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得到他们中一些人的青睐, 高校要抓住这一契机, 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 多方拓展教师事业发展空间, 把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并适合从事创新教育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同时, 高校需切实采取措施,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立足于校内人才选拔和培养,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和需要, 结合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任务, 鼓励教师, 特别是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走出校门, 深入企业, 学以致用, 开拓视野, 反馈教学。

(四) 开设创业实训实验班,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模拟创业实训是国际上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 适用于包括大学生及再就业者等各类人群。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实训实验班, 从执业能力、办公能力、社会能力、管理能力、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团队意识和实岗互动等方面弥补教学中偏重理论, 缺乏实际操作培训的不足,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指导大学生就业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玲.从应对金融危机看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3、4) .

[2]王韧, 刘赛红.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之我见[J].商业文化, 2008 (6) .

金融海啸失地渐收复 第9篇

投资者信心增强

金融海啸爆发一周年之际,各界人士纷纷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指出,即使去年政府出手拯救了雷曼兄弟,但仍会有其他机构倒闭,并引发同样的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只是导火线而已。如果当时救了雷曼,可能就救不了美国国际集团(AIG),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在各国政府的及时救助下,危机受到了有效控制。在大量的刺激性措施的作用下,股市在过去6个月里大幅反弹。多个新兴市场股指已经完全收复金融海啸以来的失地,而欧美日等发达股市指数也在向一年前的点位逼近,并不断刷新年内高点。恐慌指标VIX指数在去年10月24日曾升至89.53点的历史高位,如今则在25点以下徘徊,显示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已趋于正常

尽管很多人认为,股市在秋天将出现抛售,但美股仍然延续着升势。这得益于不断向好的经济数据和正在改善的企业盈利。包括联邦快递和宝洁等公司调高了盈利预期。有市场人士表示,这些盈利预测很重要,因为明年要有良好的企业盈利增长,才能支持股市进一步上扬。

美国银行CEO刘易斯表示,预计美国经济将比预期更快反弹。他认为,库存减少、个人储蓄增加、家庭债务偿还数额下降、待售房屋数量缩减,这一切很有可能正在酝酿一个强有力的反弹。他在雷曼兄弟破产一周年之际发表评论称:“严重的经济不景气通常都会带来强有力的反弹,在经济复苏的第一年,就业率将大幅增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关于美国衰退已经结束的言论,也给投资者注入了更多的信心。

对未来担忧者也不乏其人。被称为“新末日博士”的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鲁比尼认为,由于消费者支出疲弱及商业地产市场崩溃的影响不断扩大,美国经济面临困境。德意志银行也指出,美国房价将再跌10.5%,2010年二季度末触底。

但好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经济复苏力度更大。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首席执行官埃利安指出,新的全球经济已不再主要依赖于美国消费状况的健康性。而是正日益依赖于中国、印度、巴西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状况。这也就是新兴市场股市跑赢发达市场的主要原因。

港股创反弹新高

香港恒生指数自9月初回调到19425点后急速反弹,涨势令不少市场人士大跌眼镜。港股近日连创反弹新高,已经成功回到去年9月15日前的水平。

近期香港新股发行火热,吸引了大量热钱涌入,使得香港金管局在一个多月后再度从市场买进美元、注入港元。资金的流入支持了港股的表现。

德盛安联的基金经理仍看好港股的后市表现,理由是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国强调将维持宽松的政策不变。而大中华区股市目前的估值仍处于历史平均水平,市盈率约15~16倍,估值属合理。德盛安联8月份做的一份投资者调查显示,有82%的受访者预计未来6个月将投资大中华区股市,有6成多的受访者预计未来6~12个月大中华股市将上涨10%以上。

浅谈金融海啸下中国的应对政策 第10篇

目前,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升级为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 中国也未能置身事外。继1997-1998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之后, 中国经济又面临一次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严峻挑战, 数据表明:中国2008年一季度的出口还保持增长, 但是到11月份,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是-9%, 中国工业增长速度2008年一季度是16.4%, 二季度是15.9%, 到了三季度是12.9%, 10月份8.2%, 11月份仅为5.4%;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也呈现回落:中国经济一季度增长率是10.6%, 二季度是10.1%, 三季度仅是9%[1], 这比去年同期降低了3.2个百分点, 也是六年来经济增速首次出现单位数。出于对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 中国政府搬出十年前成功启动经济并走出困境的法宝———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并扩大内需。在出台4万亿救市方案的同时并推出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随着11月9日由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的“国十条”的公布, 更被喻为是宏观调控的一记重拳。国务院要求, 这次扩大投资“出手要快, 出拳要重, 措施要准, 工作要实”。因为我国政府具备雄厚的财政实力, 这些措施的及时出台着实给市场和老百姓心中注入了信心。也必将有助于当前的经济下行状况的改善。

历史也曾证明我国的财政政策在经济危机下的作用是巨大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 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增长乏力的问题, 中国政府很快作出了反应, 最引人注目的是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学者们普遍认为, 正是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了投资和经济的增长, 使中国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从时间上来看, 当时的社会政策上我们看到的是1998年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市场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1、停止福利分房, 在制度上建立市场化住房体制, 并明确提出把住房产业培育成经济支柱产业;2、提出“教育产业化”, 高校扩招导致高收费和市场化运营开始渗透到教育领域;3、推行三项医疗改革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机构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 措施, 加快医疗改革的市场化速度。这些措施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把国民储蓄推向消费市场, 短期内扩大内需的作用, 弥补了我国因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外贸缩减, 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对政策的思考

时移世易, 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肯定不会同十年前一模一样, 我们的政策肯定也不能照搬硬套。同是总需求不足, 我们看到今天的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向农村倾斜更多, 把以前的给公务员加工资改为向农村发放消费券等, 这是一个进步, 因为在我国, 中下阶层还是占绝大多数的, 通过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才能更全面地落实扩大内需。另外也有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性支出。但是出口萎缩带来的产能过剩, 还是凸显了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固有矛盾, 而且这些固有矛盾不仅仅要靠政府的“重拳出击”, 更是要靠我们社会的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制度的健全, 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调整过程。

首先, 与美国这个GDP70%都靠消费驱动的消费型社会不同, 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 国内需求一直上不去是不争的事实, 主要靠的是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 中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启动, 2001-2002年加速, 加速动力依然是大规模投资, 2003-2005年, 随着外部经济的繁荣, 美国红火的泡沫经济, 欧洲经济繁荣, 日本开始加息走出零利率时代, 使我国出口迅速扩张[2], 中国变成了“世界工厂”, 中国制造融入了世界生活, 不仅国际影响力提高, 也赚取了大量的美元。但是, 过度的依赖外部经济是不能长久的。2008年, 海外市场一疲软, 我们就马上受影响了, 所以, 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不能再过度依赖出口, 要把出口驱动转向内需驱动。

其次, 亚洲金融危机后, 国内房地产业迅速崛起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维持了近十年的飞速发展。厂商们纷纷投资房地产, 房地产也成为当时我国经济崛起的支柱。但是, 如今随着经济衰微来临, 房地产辉煌不再, 我们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十年前, 我国国内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 政府主导的投资在随后的经济上升周期中被成功消化。但现在, 如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不把纳税人的钱花在效率低下的项目上, 也是政府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时不能回避的问题;且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 如何避免让那些还苟延残喘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钻政府出钱来建设的空子, 也是得提高警惕的。

最后, 十年前我们在社会制度上的作为就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快速市场化, 虽然在短期内可以拉动内需, 但从长远来看, 却导致了中国社会的高储蓄和低消费并存的现象。原因便是人们需要足够的储蓄来面对日益增加的现代社会风险, 手里存着钱, 心里才有安全感和稳定的保障预期, 防病防老防意外支出。这是中国老百姓的普遍心态, 原因就在于我国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老百姓只有提高储蓄率并控制消费。我认为, 储蓄挤压消费这只是原因之一, 试想如果百姓手中收入足够高, 即存了一部分钱做谨慎性需求外, 还有大部分剩余的话, 消费应该也能跟上。所以关键是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不高, 因为工人收入的增长总小于生产增长, 导致消费增长小于生产增长。如今要扩大内需, 前提也就是要增加百姓的可支配收入, 这在中央出台的“国十条”里也是明确提出的。同时, 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再分配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快速的市场化也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数据显示:中国1999年的基尼系数是0.457, 2000年为0.458, 2001年为0.4592002年为0.460[3]。社会结构快速分化的后果是占总人口大部分的人拥有的财富却相对有限, 这也是内需长期以来难以拉动的结构性原因。

三、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我国的启示

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措施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 同时也推动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 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劳工生存环境并允许其组建工会、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等。这些社会变革成为“应对萧条”的重要机制, 从最终的效果来看, 它们并非外在于经济结构, 而是成为“资本主义秩序保持活力的基本需要”。比如罗斯福新政推行一系列社会改良措施, 如允许工人建立工会, 以组织化的方式与资方建立集体谈判制度;通过《国家劳工关系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35年通过《社会保险法案》由此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险体系等, 使得美国1920年代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形成的失衡社会利益结构得到调整, 一个具有较强购买能力的中产阶层在美国社会快速扩大。这些对我国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四、结论

富国先富民, 从经济之“危”中寻找改革之“机”。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钧面对金融危机说了这样一句话:“过去三十年,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我们已经做到了。下一个三十年, 该让那些没富起来的人也富起来”[4]的确, 由于以往我们说到经济就是看GDP和财政政策收入, 这些指标再高, 人民的生活发展没跟上, 或者贫富差距拉的很大, 我们向往的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就是空谈。所以, 富国先富民, 这个问题在过去几十年积弊已久, 现在应该在经济调整中抓住机遇, 勇于改革了, 这些改革包括时寒冰先生所提出的:1、改变目前的财富分配机制, 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2、大规模减税;3、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4、削减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等等;正如保育钧会长所认为:导致绝大多数人收入上不去的原因, 根子还是在体制上。其中增长方式不良就是导致我们仅仅让靠制造业、靠出口的部分人富了起来, 却没有让农业和服务业的从业者增加收入的原因;而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则要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 贫富差距缩小了多少等等纳入到干部绩效考核中去, 才能真正往共同富裕方向迈进。我认为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政府职能转变这个过去一直提的命题应该重新被拾掇起来, 因为前面说了百姓收入不高, 很大原因在于收益没有被民众分享, 而被工厂主占有用来扩大生产, 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控制大部分大型企业, 所以国企占有了大部分收益。如此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让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而不是还是政府主导型,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们在国企改革上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存在。因此, 我认为, 要想真正富民, 国企改革, 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化进行将仍然成为关键步伐。我们可以进一步放开企业产权,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并通过对国有企业由独立管理模式转变成监督模式等来促进企业活力, 只有企业活了, 百姓才会富裕起来, 政府更多的要保证市场的公平透明, 并防止贫富分化。

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 经济危机或许是不可避免的, 它更多的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改革积弊的机会, 只有真正将问题的源头搞清楚并采取大力措施改革, 才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和经济过度波动, 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才能创造又一个三十年的辉煌。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姚景源《2009走出“凯恩斯陷进”》, 《东方企业文化》2009年1月第18页

[2]巴曙松《中国经济必须找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新财经》2008年12月总第105期第8页

[3]黄晓春《“金融海啸”与中国社会政策的转变》, 《社会》2009年1月第13页

[4]王雨佳《保育钧:三十年关口经济增长方式该转变了》, 《新财经》2008年11月总第104期第54页

[1]曾剑秋主编.金融危机与中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98.

[2]李建军主编.20世纪90年代三大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3]姚景源.2009走出“凯恩斯陷进”[J].东方企业文化, 2009, (01) .

[4]巴曙松.中国经济必须找到下一个经济增长点[J].新财经, 2008, (12) 总第105期.

[5]黄晓春.“金融海啸”与中国社会政策的转变[J].社会, 2009, (01) .

[6]王雨佳.保育钧:三十年关口经济增长方式该转变了[J].新财经, 2008, 11:总第104期.

上一篇:持续林业下一篇:属性访问控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