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软文化范文

2024-07-05

校园软文化范文(精选12篇)

校园软文化 第1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 环境文化建设现状

当下, 各个高校已经开始慢慢重视校内的环境文化建设工作, 认为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存在积极的熏陶作用的。确实, 校园环境由于常伴学生左右,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在影响人上面存在一定的教育效果。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心情愉悦, 积极向上;恶劣的校园环境的效果自然相反。

所以, 学校开始重视校内山水、花草树木的建设工作, 也开始不断提升校内的基础设备、科学设备质量, 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设备齐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2. 行为文化建设现状

学校的行为文化产生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 在两者进行科研活动、教学活动、校园活动时, 行为文化就产生了。[1]可以说, 教师的身体力行在行为文化方面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 比教学中的尊尊教诲有效得多, 学生也容易模仿。所以, 当下在行为文化建设工作中, 学校重点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 学生与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前提, 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 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当下, 随着社会文明化、制度化的不断推进, 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当下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工作主要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制法规教育, 与在校生相关的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等。健全的制度文化建设可以深化学生的培养模式, 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还可以积极引导教师、学生的价值观建设, 是推动高校有序发展的基础前提。健全的制度文化建设还可以保障学生、教师的基本权益, 让师生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中安心工作, 学习。

4. 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精神文化在学校的学生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精神文化作为思想意识层次的重要资源,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 当下, 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学校内部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 以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宗旨为精神文化的建设依据, 不断创新工作方法, 加强学生、教师层面的精神文化建设。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环境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 各个高校虽然已经开始重视校内的环境文化建设工作, 但是, 很多高校还没有真正意识到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表层校园文化建设与深层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工作的重要性, 即学校不仅要环境优美, 还要让这种优美环境真正感染学生, 对学生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很多高校开始不断投入财力、物力用于校园布局、绿化环境、景点布置等各个方面, 但学生对于这些环境不爱护的情况也一直存在, 说明这些硬性的环境文化建设并未对学生产生预期效果, 或者说, 并不符合学生的审美观。[2]所以, 总体而言, 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还是过于死板, 缺少创新, 缺少对于环境文化的理解。

2. 行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 虽然学校重点强调教师在行为文化建设工作中对于学生的引导作用, 但由于高校建设历史久远, 许多高校中还有部分知识渊博的老教师、老教授任教, 这部分老师中有个别老师由于职称高, 在学校中的地位自然是不可估量的, 高校对于这部分教师也非常敬重;但这部分教师由于年纪过大, 保留着一些不良习惯, 比如普通话不标准、喜欢辱骂学生等, 这些行为都直接影响到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效果, 学生在长期的不良习惯影响之下, 也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

3. 制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下,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虽然已经慢慢形成, 学校也开始不断投入人力、物力来健全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工作, 但是, 很多高校都忽视了一个问题——制度文化建设存在表面制度文化与深层制度文化两个方面不相匹配。表层制度文化建设指的就是当下大部分高校正在实施的健全制度文化的工作, 是通过拟写电子档案的制度来实现的;但深层的制度文化建设, 指的是在表层制度文化建设工作实施以后, 学生、教师对于制度的认可、接受程度, 对于这部分内容, 大部分高校都没有意识到。

4. 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下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精神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培养学生道德观中的重要性, 在学校的领导层面上,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重视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 部分辅导员、学科教师由于目光短浅, 只重视当下手头上的教学、科研工作, 对于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以为然, 所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造成了建设中工作的断层, 导致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工作实效不高。再者, 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不仅仅要遵循各个高校的传统文化, 还要在当下的科研工作、制度建设工作、文化建设工作等各个方面有所创新, 而部分学校一成不变, 宣扬的精神早已过时, 自然起不了应有效果。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析

1. 加强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 属于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项目之一。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过程中, 不断提升环境文化建设水平, 也是重点途径之一。创建美丽的校园, 要从硬环境开始。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书院及当今的重点大学, 地理位置一般都是极好的, 依山傍水, 在清幽之处建校, 为的就是给学生一个优雅的学习环境, 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3]通过山水、花草自然环境的建设, 再通过橱窗、宣传栏建设, 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这种赏心悦目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学生自然也特别积极进取。在高校环境文化建设中, 学校内部的楼道、马路、灯具、教室、仪器、设备等都可以采用名人的姓名、企业的名字命名, 这样一来可以用于表彰这些对于社会、国家有过贡献的人物与企业, 二来可以让学生不断学习这些人物、企业的相关事迹, 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将来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有所成。

2. 加强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 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的行为文化产生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 在两者进行科研活动、教学活动、校园活动等时, 行为文化就产生了。每个学校根据自身特色, 会存在不同的行为文化,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学校的整体行为习惯。[4]在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中, 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教师与管理者。由于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 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教师与管理者的影响, 所以, 教师与管理者的行为文化建设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文化建设效果, 继而影响了整个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氛围。所以, 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重点关注教师、管理者的行为, 它们应具有榜样作用, 从而积极引导整个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

3. 加强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可以分为表层的制度文化建设与深层的制度文化建设。表层的制度文化建设指的是有关于制度的文本、纸质材料、电子文档等, 而深层的制度文化指的是学生对于学校出台的相关制度的认可程度及遵守态度。想要评定一个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否有效, 既要从表层的制度文化中判定学校制定的制度是否与学生的教育相符合、是否遵守了以人为本的观念, 又要从深层的制度文化角度出发, 调研学生对于学校制度的认可、遵守程度。如果学校想要不断发展、进步, 不仅要重点建设表层的制度文化, 即根据当下学生的情况不断更改制度中的内容, 与时俱进, 切不可墨守成规, 还要重点跟进表层的制度文化出台后, 深层的制度文化方面是否收到实效。[5]当然, 两者是有先后关系的, 如果表层的制度文化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实行深层的制度文化建设中自然会存在不少问题。但如果表层制度文化建设中不存在问题, 在具体实施深层制度文化过程中还是需要不断跟进相关工作。

4. 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重点途径之一。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既要尊重各个高校的传统文化, 又要在当下的科研工作、制度建设工作、文化建设工作等各个方面有所创新, 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赋予它们全新的理念。所以, 在加强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工作中, 重点是顺应当下时代的发展, 一定要体现当下的时代精神, 积极弘扬适合当下实际情况且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利的精神文化。基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提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体系, 从学生发展的大局观出发, 不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使学校、学生、教师都不断发展。重视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工作, 共同丰富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

综上所述, 高校作为满足祖国未来发展需求、孕育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摇篮, 应当充分把握机会, 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而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过程中, 重点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角度进行建设。

参考文献

[1]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 2011-12-07.

[2]陈正良.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论要[J].浙江社会科学, 2012, (2) .

[3]刘国艳.学校变革中的若干问题与合作型学校的构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2) .

[4]李萍, 曾青云.当代大学“软实力”建设缺失分析与策略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7) .

浅谈校园之文化软实力建设 第2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是指支撑性实力,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的普遍认同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软实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思想吸引力和政治导向力。民族的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可视为“软实力”。其实,“硬实力”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就是指蕴含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精神力量。“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物化,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软实力”具有超强的扩张性、传导性和穿透力,能超越时空,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不仅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座城市有“软实力”与“硬实力”的问题,一个企业,一所学校,照样存在着由“软实力”与“硬实力”共同构成的综合实力问题。

当我们借助“软实力”与“硬实力”之分来探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时,就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学校在“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发展方面严重失衡,“硬实力”被高度重视,而“软实力”被严重忽略,从而陷入举步维艰的状态。进一步思考也不难发现,具体化到一所学校,“软实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学校的“文化力”!或者说,要提升学校的“软实力”,要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下大力气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灵魂之于生命、思想之于人类。”冯骥才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则不打自垮。江苏无锡天一中学校长沈茂德指出:“我们都在用心、用力地发展我们的学校,但我们尚未真正领悟‘软实力’的力量。”“软实力”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学校的“文化力”。当前,我们许多学校对“硬实力”高度重视,而对“软实力”则相对忽略。

学校文化是学校建筑的柱子、梁子和钢筋,领导学校发展的最大力量是文化的力量。因此,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构建先进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决定学校的教学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

如今,我们暂且不谈大学以及更高层次的教育机制,就拿我们一路走过来的中小学谈起,有的学校高考研究搞得轰轰烈烈,有的学校教学改革搞得有声有色,有的学校硬件建设红红火火,有的学校一门心思赶进度、设题海……但有一个问题却让我思考了很久:重点中学如果抽掉“中考”与“高考”后还剩下什么?所剩无几!

当我们从文化的视角考察学校时,我们会发现,许多学校存在“没有文化”的怀疑!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学校是传承文明的地方怎么会没文化呢?但千真万确,“学校没有文化”的尴尬早就出现!当

然,“没有文化”是通俗的说法,其真实的含义是:缺乏高品质的文化,或是缺乏超越世俗功利的文化追求!

企业界早就广泛、深入地探讨企业文化,并达成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要是你家的海尔空调坏了,挂个电话到海尔公司去,公司小姐的回答首先使你有春风拂面的感觉;接着很快就来了维修人员;接着公司又会来电话询问:维修人员到位了吗?他进门脱鞋了吗?他接受你的礼物了吗?……过几天,公司又会来电话询问:您家修过的空调运转正常吗?还需要我们提供哪些服务?海尔公司的员工们胸牌上都写意地画着一张微笑的脸。在海尔园区内,“我是海尔,我微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人们在海尔人的亲切、友善、温暖、自豪的表情上,清晰地读到了“真诚到永远”这五个大字!这一切都渗透着海尔人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品牌意识,体现着“追求卓越”,“真诚到永远”的海尔文化。可是,我们的学校呢,真有如此强烈的文化意识吗?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之外,我们的学校还有多少超越了世俗功利,脱离了低级趣味?对于生命的智慧、人文的关怀、艺术的品位、审美的感动、创新的激情、儒雅的风范、诗性的世界、责任的担当、庄严的承诺、和谐的氛围、积极的态度、健康的情感还有多少的关注?作为学校灵魂的学校文化,是否已经在有意无意中被丢弃了?

再从管理层面来考察文化。企业管理正悄悄地从经验管理走向制度管理,并过渡到文化管理。确实,最高层次的管理不是制度的管理、不是行为的管理,而是心理的管理、思想的管理、精神的管理、价值观的管理,归根到底是文化的管理。面对着忽视文化的刚性管理所带来的人性的压抑与异化,人们开始关注文化管理。我们现在搞课程改革,就是旨在彰显人的主体性,使被压抑和异化的人性得以恢复和成长,其本质就是学校文化的重建!

学校一旦确立起了纯正的、超凡脱俗的高品质文化,必定给学校注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管理制度就将不再成为师生的精神束缚而变成激励的力量。现在,办学水平的竞争,表面上看是成绩的竞争、规模的竞争、设施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还是文化的竞争!因为,有了好的学校文化,没有人才也会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进而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失去了文化支撑,师生的精神家园将逐渐荒芜,学校的办学层次将流于平庸,学校将失去可持续发展能力,任何建构精巧的课程改革方案都将在学校层次上变味甚至流产!

中国的学校并不缺少先进的理念,缺少的是持之以恒的信仰、承诺、追求和实践。为何执行?执行什么?谁来执行?如何执行?如何保证执行?执行到什么程度?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执行文化要回答的。而在执行文化层面,又会引发出一对新的文化概念,这就是传承文化(或常规文化)与创新文化。多数学校是常规文化强,创新文化弱。可是如果被执行的只是常规文化,一所学校过三五年都还是老样子;如果能把创新文化融入到常规文化中加以执行,那么,三五年后这所学校从硬件到软件都必定会有显著变化。

学校文化从横向可分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和行政文化。由于这四种文化都对应着特定的组织,必定会形成相应的组织文

化。那么,我们需要有怎样品质的组织文化才能保证组织的健康呢?我认为,至少要有以下五条:

一、干部表率。

二、团队精神。团队要有“三个信”:信念、信心、信任,“三要素”:目标、纪律、协作。

三、追求卓越。力争一流,不甘平庸。

四、积极思维。积极思维就是倡导即使面临挫折打击,也要努力挖掘其背后潜藏的积极因素,着眼于问题的解决。

五、建设性沟通。也就是出于良好愿望进行的善意沟通。在组织内必定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建设性沟通是化解矛盾、消除误解、解决问题、协调人际关系的最有效方法。

学校文化建设,必定要涉及到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也就是上述的精神文化与表征文化的问题,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要公平公正地履行职责,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工作中要有竞争意识、目标意识、创新意识、反思意识和质量意识。要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正确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服务,为其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师形象是校园中一种流动的精神文化,塑造教师形象就成为校园文化中提升人品位的关键。奉献成就师德。只有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恪尽职守、敬业

奉献、爱生如子就成为教师的人格背景和职业文化景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要让生活在校园中的每个人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不断反思自身行为,不断修正自己。

最后,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文化理念贯穿教育过程。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评价。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根植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校园文化建设中“人”的塑造,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是确定学校发展目标的最基本依据,创设一个能够让师生有所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努力探究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升华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的直接目标,就是营造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全体师生建立起积极的思维模式、健康的行为模式、高效的工作方式、友善的交往模式,也就是期待着学校文化本身成为一种改造人的精神、性格、气质、习惯的强大教育力量。先进文化一旦形成,则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和感召力量。这巨大力量具体体现为: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爱国敬业的责任意识;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海纳百川的宽宏气量;勇往直前的竞争意识;诚实守信的合作精神。

校园软文化 第3篇

一、和谐班级教育的理念

深入解读和谐班级教育理念,对积极构建和谐班级、开创班级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谐班级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正确解读这一理念,着力创建和谐班级,是现代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项新课题。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为和谐班级理念的形成提供了不竭动力。和谐班级,蕴含了班级建设中各种思想、诸种要素,包括学风优良、人际和谐、活力充盈、富含生机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理论意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而是班级建设与管理的一种全新理念。

二、和谐班级建立的必要性

常言道:“和为贵。”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配合的适当匀称”。和谐的乐章让人感觉妙不可言,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神怡,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乐在其中,和谐班级是师生都向往的精神的乐园。把班级建成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的沃土,建成他们愉快生活、健康成长的家园是教育的目标和责任。在这样的班级里,学生和教师能在和谐的关系中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乐学乐做,始终处于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长身体,长知识,开发潜能,完善人格,愉快地度过生命历程中最宝贵的年华,为可塑的青春写下灿烂的一页。

三、和谐班级的创建途径

1.“以人为本”,克服功利性教育思想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当今中学班级管理的灵魂。在和谐班级的建设中班主任要着力解决广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努力形成全体成员共同发展、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班级管理中以人性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做到关心人、爱护人,急广大学生之所急,想广大学生之所想,为广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2.强化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意识

班主任应有充分的民主意识,始终以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为核心,有效发挥多方力量,使民主治班落到实处。要充分相信、尊重学生,将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放在突出位置。要充分了解、参考家长对班级管理、对学生教育的想法。轻松愉快的民主氛围、和谐顺畅的民主环境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班级的重要手段。管理工作中要以和谐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激励同学,全力营造有利于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氛围,实现班级的和谐发展。

3.建立和谐的班级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氛围。班级工作,应建设积极的制度文化。只有科学完善、行之有效、充满活力的制度,才具备深刻的文化内涵。班级工作,要将和谐文化与和谐氛围有机结合。班主任要积极营造宽松、友爱、协作的生活、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也可以建立宣传栏、作品交流栏,还可以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友爱互助小组、社会实践小组等,这些形式都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氛围,有益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4.加强目标管理建设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但有一个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集体奋斗目标,而且发动每一个同学都制定自己的学习和奋斗目标,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班集体奋斗目标而努力。通过集体目标的实现,让他们分享集体的欢乐和幸福,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马卡连柯说过,“团结了集体教育了集体,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要不断地树立学生们的信心,鼓舞大家的斗志,增强集体主义情感。

5.构建和谐的班内外关系

班主任要协调师生关系和班级内外的人际关系。班主任要善于创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合作研讨的机会,如学习经验交流会、民主生活座谈会、师生辩论会等,都可以使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感情加深。班主任还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处理师生之间的不和谐事件,合理利用有利因素,化矛盾为动力,使师生之间永远处于和谐之中。

6.融社会、家庭、学校于一体,促进班级工作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个家庭的成员结构、职业特点、家长素质各不相同,家庭教育存在许多误区,班主任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各自的优势,使之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实践证明,构建和谐班级,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班主任落实十七大精神,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班主任要肩负起时代和历史的使命,提高自身修养,耐心细致地抓好和谐班级建设,使中学生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把中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e]

校园软文化 第4篇

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 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担当着重要角色。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存在, 是长期办学实践所形成的历史沉淀物, 它体现着大学的理念, 体现着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 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每个大学人的行为, 显示着高校超强的育人功能和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立足于“文化软实力”的视野下来审视高校校园文化。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能没有相应的校园文化, 对高校而言,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升国际影响力, 既要有强大的硬实力, 也要有雄厚的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使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并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我们见证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动力与源泉。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提高高校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高校承载着知识生产、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 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打造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前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文化软实力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水平及其社会影响力, 可以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是提升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制胜之道与必然选择。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 提倡大学精神, 繁荣校园文化生活, 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通过构建和谐校园, 形成科学与民主、互助与友爱、创新与活力相统一的文化氛围, 以此推动学校发展, 构建并服务整个和谐社会。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 必须保证校园文化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注重校园文化的丰富性和渐进性, 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并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同步。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学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担负着引领和主导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责任。要高举先进文化旗帜, 唱响主旋律, 用先进文化统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 用优秀、和谐、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凝聚人心、构建和谐校园, 同时重视和发挥非主流文化的积极作用。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力量。

2、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和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哲学社会科学和图书馆作为人文教育的肥沃土壤, 是提高人文素养和培养人文性格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建设应把握时代脉搏, 与时俱进, 提倡精品意识和大气意识, 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及功能。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要有深厚广博的知识体系与创新意识、端正的教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不断将最新、最精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时、准确、正确地转化为教学内容, 同时加强各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素养、问题意识以及批判思维习惯, 突出创造性, 用民族精神强化育人意识, 努力增强活动的学术性和社会实践性。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加学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发扬人文精神, 营造人文氛围, 形成校园亮丽的风景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思想教育活动, 学风建设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文化创新实践活动、辩论会、主题团日等一系列以学风建设为主线的校园文化活动, 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让他们自觉地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统一起来;通过文化艺术节、女生节的举办, 对演讲、书法和摄影等学生社团的扶持建设, 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 扩大他们的视野, 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新世纪合格人才, 从而为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4、建立校园文化品牌战略, 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战略, 努力培育学校的文化品牌, 通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激励师生昂扬向上, 激发创造能力, 增强学校发展的活力。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 一靠大力建设和精心培育, 不能用大跃进的办法去“打造”, 不要幻想一个晚上就弄出个品牌来。二要善于挖掘整理和精心呵护。很多校园文化品牌都是在办学过程中, 经过很长的历史逐渐积淀而形成的, 这是一所大学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必须很好地挖掘整理并精心呵护。三要靠创新。当今世界, 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的文化品牌必须靠创新, 这种创新既是历史文化品牌的继承和再创造, 也是根据新时期的新特点, 新要求进行的全新创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校间的交流、学习和借鉴是必要的, 但文化品牌是学不来的,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 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 嚼别人嚼过的馍, 永远闯不出新路子, 创不出新品牌。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科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也是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有所作为的新空间。通过未来一段时期的实践探索, 高校文化将会得到繁荣发展, 校园文化软实力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过程中也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并举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高校而言,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本文就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进行探讨, 为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 唐代兴.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四——文化软实力[EB/OL].http://theory.people.com, 2008-03-11.

[2]杨爱华.加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路径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8 (9) :77-78.

[3]孙海涛.创新型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4) :66-68.

校园软文化 第5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5)、国际话语权。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管控软暴力,建设和谐校园 第6篇

中小学校园暴力可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硬暴力是指以身体伤害为主的校园暴力。校园软暴力是指非肢体接触而从心理上进行伤害,造成受害者自暴自弃、厌学,甚至放弃生命等严重后果,也称精神暴力,或心理暴力。

校园软暴力从人际角度又分成师生间的、生生间的。师生间的软暴力包括漫骂、讥讽、挖苦、批评、怀疑等。

本文就校园生生间的软暴力进行剖析解读。生生间的软暴力十分普遍,鉴别起来也易模糊不清,搞不清是学生之间“闹着玩儿”,幽默戏耍,还是真的欺凌暴力。例如,语言伤害、骂人、起绰号、孤立冷落等。

有人把校园暴力的加害者与受害者分为六种角色: 发起者(挑起欺凌)、追随者(随后加入)、强化者(鼓动欺凌或嘲笑受害者)、护卫者(帮助受害者)、旁观者以及受害者。西方有关流行调查表明,10~20%的儿童是经常性的加害者,只有10~20%的儿童是经常性的受害者。几乎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曾经在校园被欺凌过。

长期以来,人们较重视校园硬暴力现象,也有较成熟的处理经验,而对生生间软暴力处理起来比较复杂麻烦,而软暴力的危害也非常大。以往的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经历校园暴力的受害学生往往在中学阶段学业成绩差, 更加容易辍学。持续性的欺凌,可能削弱受害者的自信, 诱发严重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如,缺乏自信、焦虑,严重的则导致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而对于校园暴力加害者本人,如果在其后成长过程中不改变,并且在其进入中学以后还持续出现欺凌行为,并且持续到成年阶段,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儿童间攻击性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例如,进化论的观点认为人群间的安全感与竞争都会促进个体产生攻击行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存在儿童间的欺凌与暴力现象。社会学理论解释为校园暴力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儿童周围世界有暴力行为的榜样所致,而社会学的“沉默文化”理论可解释为什么大部分儿童受到欺凌不报告,这给治理校园暴力带来阻碍。

生生间软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心理压力非常大,且不易被发现,敢于报告的学生也极少。老师容易把这些问题看作是学生间的玩闹而忽略。一般来说,班级中的边缘人,后进入班集体,体型、相貌特殊,孤僻性格的学生则较容易成为软暴力受害人群。

在《尊重,让生命之花更美》一文中,张慧英老师细致描述了一个生生间软暴力的典型。小女孩受到了来自全班同学的孤立和欺凌。事实上,班级里总会有些孩子不够完美,有一些难以与人相处的缺点,文章中的小女孩就是如此。张老师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出发,无条件地尊重孩子及孩子家长,无条件积极关怀孩子,并逐渐找到问题原因。通过班主任真心与受孤立学生的交往,鼓励她在班级中建立朋友圈,真正融入班集体,就能使之完全免受孤立与欺凌。尊重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中重要的内容。

在《静待“千瓣莲”绽放》一文中,单洁老师通过对一个受欺凌的胖女孩和一个欺凌者的帮助教育,化解了班级中的软暴力现象。单老师用的方法丰富,紧紧抓住儿童的心理,先处理好与受害者关系——亲密信任的师生关系。让受害女孩有强大的社会支持,并使之安全感提升;其次,改变受害女孩的一些行为特点,因为有些行为特点是容易成为被欺凌的理由。有一种理论指出,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反复被欺凌,是因为其身上有吸引人欺凌的特点,如不怀好意地看人,说让人很反感的话,或者有令人反感的行为举止、或者看起来特别另类、特别孤僻等。第三,单老师改变了加害者的心理与行为,这样的教育改变是相当完整彻底的。改变加害者是比较难的,并且使加害者与受害者成为朋友则更难。最后,提高被欺凌女孩的社交水平,交更多的朋友,是其不被他人软暴力的最重要手段。一个好汉三个帮。如果每一个小学生在班级里都有几个好朋友,就不会有人被欺凌了。

校园软文化 第7篇

1 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一项宝贵的精神资源, 它生动地体现了对内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 对外的影响力、宣传力、感召力等文化软实力。按照约瑟夫·奈的思想, 结合高等学校的特色, 参考造诣颇深的专家们的观点, 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资源应该包括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等, 与之相对应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应涵盖了精神力、行动力、制度力、形象力等要素。其中, 精神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行动力是文化软实力的细致表现, 制度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保证, 形象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形象展现。

2 高校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2.1“硬实力越位, 软实力缺失”坚定了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急迫性

随着我国高校的大力扩招, 大学生人数剧增与缺乏的教学设备的严重失调, 各高校全力以赴地投资于基础建设项目、教学实验设备等硬件实力之上, 在取得高兴成绩的同时, 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结构失调、规模扩张、质量下降”的问题, 高校核心竞争力也呈滑坡之势。究其原因, 在于“硬实力越位, 软实力缺失”。通常说“硬实力”是体, “软实力”是魂, “软实力”缺失了, 就是魂不附体。而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烈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 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不仅要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贡献, 而且自身也面临着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挑战, 因此高校便形成了“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的紧迫局面。

2.2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是高校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下, 如果投入加大, 硬实力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提升, 而软实力的提升则非朝夕之功, 不可能一蹴而就, 常常需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但是, 软实力一经形成, 则具有较强的和谐性、相应的稳固性, 是学校发展的精神所在, 最能体现高校长远发展的后劲。这种由积极向上的高校精神、特色鲜明的高校文化、深得人心的高校制度所带来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等形成的环境和氛围犹如一种“场”, 既无影无踪, 又无处不在, 且影响长久, 对于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3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需求

高校的多样化是现代高校的特色, 正是其个体的差异性才有助于创新。建设和谐校园并非要消除这种差异性, 其本质是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性。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使高校以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来协调内外部关系, 调动积极性、增强凝聚力, 通过制度管理体系使具有差异性的个体拥有处理相互关系的统一规范和原则, 这种“多元统一、异质同构”既保护了差异性, 又建立了应有的秩序, 这正是和谐校园建设追求的状态, 即:创新+秩序。

2.4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是高校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必然需求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有形资源的投入, 尽管各级政府对高校投入逐年加大, 但对高校发展而言, 投入不够是个永恒的主题, 这就要求大学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通过深入改革, 提升竞争力。软实力建设所形成的对内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可以使同样的资金投入发挥更好的效益, 使人 (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 和物 (各类教学条件、手段、方式的性能、效果) 的自身效能发挥到极致;所形成的对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则可能吸引政府以外的外部资源投入学校, 加速高校发展。因此,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

3 武术文化在高校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武术具有树立正确理想, 努力为国争光;爱国爱民, 见义勇为;尊师爱生, 团结互助;修身养性, 遵纪守法;文明礼貌, 举止端庄等现代教育功能。它亦是一种软实力文化, 对一个学校教育中的人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可以通过身心修炼, 完成身心和谐,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建立和谐的人际观念。武术这些教育功能与作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高等学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当中。

3.1 武术为校园精神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促进了高校精神力的提升

武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现实性, 即公平、忠诚、正直、尊荣等, 这也是大学生所缺失的精神。一些学生对传统的美好道德表现出离弃。而且在当今大环境下, 与社会相违背的价值取向“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风气, 对高校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这些思想风气存在严重破坏高校的人文氛围。而武术文化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 择其恶者而改之”, 从而能使高校学生正确剖析自我, 培养他们“发奋图强”的精神。练习武术需要经受意志上的考验。大学生在持之以恒的武术锻炼中, 体质不断增强, 技能不断提高, 意志品质不断得到锤炼。向校园人宣传武术文化, 就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精神素养和品质。这些都无形中促进高校精神力的提升。

3.2 武德是提升高校制度力的得力助手

在传统的武德思想中, “爱人者人恒爱之”的道德精神对促进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武术教学工作中, 不断渗透着“仁”的文化, 使师生之间平等友善、和睦相处, 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诚实守信, 真正做到即帮助别人又帮助自己, 学会关心人、成就人, 努力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 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和谐是高校校园和谐的基础, 有助于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武术文化中所追求的和谐即追求人与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人自身的身心内外和谐统一。这种思想认为人受自然法规的约束, 并遵循自然的运动变化规律。

3.3 武术是提升高校形象力的有效途径

武术讲究修身养性, 一个道德涵养高尚的人, 在生活中就能时常保持平和的心态, 从而有利于生理功能上的均衡健康。武术在练习中要求心静、意专、时时刻刻想着练拳, 这样就能调整自己的意念, 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通过武术锻炼既提高人的内在气质, 又塑造人的外在形象。另外, 高校武术队参加演艺或比赛, 是高校和外界交流的一个平台, 这不仅展示出高校武术队的竞技水平, 同时也反映学校的综合实力、办学理念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 对树立欣欣向荣的学校形象将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 在高等学校内普及武术不仅能引导规范校园人的行为、塑造校园人的形象、展现校园人的精神风貌而且武术可谓提升高校形象力的有效途径。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形成与提升决不是一蹴而就的, 更不是凭空想象的, 需要高校自上而下共同参与到实践当中来, 持之以恒地提高与保持。这种精神的培养有益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 它体现在高校人身上, 形成了他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高校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 应正确、全面地认识武术与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关系, 更加完善武术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武术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这既是武术服务于校园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也是弘扬中华武术的需要。在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中普及武术文化, 将会为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注入新的源动力。

4.2 建议

(1) 高校应成立武术协会或武术锻炼小组, 加大宣传武术的力度, 可以培养一批优秀的武术习练者, 利用武术教学比赛、晚会表演等形式, 不断向师生展示武术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

(2) 利用课余活动时间, 组织一系列固定的不同风格、不同演练形式的武术表演, 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 使武术成为高校校园一朵美丽的奇葩, 聘请国内外武术界知名的人士来学校表演, 使师生在接纳优秀武术文化的同时也传播了武术文化。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 阐述了高校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 从高校精神力、制度力和形象力三方面分析了武术文化对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具有积极作用, 并提出高校应当对武术运动进行积极宣传方面的建议, 旨在通过弘扬武术文化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武术

参考文献

[1]黄可可.试论中华武术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 2010, 7 (3) :20.

[2]刘学平.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形成与提升策略[J].潍坊学院学报, 2009, 19 (3) :138~139.

[3]肖红征.武术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5, 21 (3) :13~14.

[4]郑苍钧.大学文化软实力探析[J].教育术学刊, 2009, 6:49~50.

[5]彭省临, 湛毅青.大学软实力的内涵及提升[J].北京教育.

[6]史海燕.和谐校园文化中武术文化的作用及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4) :56~57.

校园软文化 第8篇

一、深刻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 把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和目标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精神因素, 以及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活动空间等物质因素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各种主体社团活动等活动因素共同形成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工作作风和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弘扬主旋律, 可以产生一种良性互动作用, 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精神和大学品牌的重要体现。

大学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次。四个层次的育人功能有所不同, 其中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 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 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 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其校园文化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作为软实力, 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新的竞争点和增长点。但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地方性、行业性很强的“职业型”, 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走校企合作, 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 是培养第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 其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出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因此, 高职院校要注重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增强高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创新文化发展, 实施人才培养新战略, 大力普及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 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 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提前与企业文化对接。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很多校园文化活动都仅限于在物质上进行的, 活动的目的仅仅是使学生高兴而已, 并没有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意义的追求, 为搞活动而搞活动, 实际效果并不大, 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仅仅是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而已, 重娱乐, 轻效果。学生的大学精神淡化, 缺乏正确的引导, 宣传和教育没有跟上。

(二) 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学校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管部门, 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上, 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并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 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三) 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规划

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很好地结合, 缺乏必要的设计和总体规划, 使校园文化建设在目标、任务、方向、措施、队伍建设等方面表现出盲目性、临时性、应付性, 使很多部门游离于校园文化建设之外, 缺乏集体性和统一性, 参与度不高, 效果不好。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创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是科学发展, 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则是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培养知识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提高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 坚持发展第一要义, 走内涵发展之路, 推动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内涵建设既是教育部评估专家组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整改要求, 更是高职院校提高竞争实力、实现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我们必须坚定走内涵发展之路, 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一是要加快制度化建设步伐, 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 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全力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内涵, 巩固评建工作成果;二是要坚持以强化教学管理为重点, 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手段,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要切实加大改革调整力度, 不断增强办学活力和发展后劲;四是要切实推进多点支撑发展战略, 不断增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要切实推进特色发展战略, 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六是要切实加强形象工程建设, 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七是要切实实施外向发展战略, 努力提高高职院校的外向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八是要切实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促进高职院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九是要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 不断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核心, 是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体, 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把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基础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也是高职院校提档升级的软肋所在,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引人、用人、留人、培养人的机制。特别要重视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着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为他们的学习培训创造条件, 营造青年教师成长的新环境和新平台。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 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师学历提高工程、双师建设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提高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程, 加大企业技术工人和能工巧匠的引进力度, 加强教师赴企业培训学习、富余学科教师专业转向培训的工作, 着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双师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专兼结构, 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以人为本, 树立“三为”理念,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三为”理念, 积极为学生服务。通过帮扶贫困学生、开展爱心捐助和勤工助学、开辟绿色通道、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搞好后勤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 为学生生活上解困、经济上解贫、心理上解惑、学习上解压、文化上解渴、就业上解难, 确保每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以德能兼备、身心健康的姿态走向社会, 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以人为本, 积极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以解决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重点, 倾听师生声音, 了解民情民意, 关注弱势群体, 加强交流沟通, 着力解决师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实现师生之间、干群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的和谐相处, 促进校园人际和谐。

4.以人为本, 重在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校园的主体, 也是接受教育的对象。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既要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 因此, 德育工作仍然是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高职院校要建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机制, 有效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德能兼备、品学兼优的创新人才,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三)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具体体现在师生的价值观、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教风与学风、学生社团、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环境布局、绿化美化等诸多方面。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和创建渠道。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实现环境育人。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高雅人文的校园环境建设, 充分利用校区建设这一契机, 凸显特色, 合理规划校园布局。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的设计各具特色, 相互辉映, 每个角落都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园地;张贴的名言警句, 校训、校标, 体现严谨治学、勇攀高峰的文化主题;校园规划、净化、美化、绿化等“四化”建设品味高雅, 环境优美。这无声的一切, 都在诉说着师生的审美能力, 办学水平;这无声的一切, 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影响着学生、陶冶着学生、提升着学生。

2.以制度建设为载体, 形成学校制度文化。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 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 而后用文化来内化。近年来, 高职院校致力于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 体现了三个特点:“全”, 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细”, 内容具体明确, 操作性强;“严”, 纪律严明, 赏罚分明。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 有利于营造一种公正、公平感, 有利于形成正义向上的校风。

3.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 构建和谐校园。通过大学生文明修身承诺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尊师、爱校、敬老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通过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各种文体艺术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拓展学生素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 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通过校报、学报、广播、网络、宣传橱窗等宣传渠道, 不断创新活动形式, 丰富活动载体, 逐步营造良好、和谐的文明风尚、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 培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沃土, 促进环境氛围的和谐和文化精神的和谐。

4.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提炼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行为规范、办学理念和历史传统等。高职院校要不断提升理念, 培养和形成文明、进取、创新、和谐的校园精神, 开展以教风、学风和机关工作作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校风建设。

一是以校歌、校训、校徽为载体, 体现高职院校特色、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员工弘扬传统、开拓创新、奋发向上, 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和师德师风建设, 努力使学校的办学方针、发展理念、校园风尚、人文精神在和谐的环境下演变成全体师生共同的追求, 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不断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载体, 深入开展党风党纪、廉政廉教等教育活动, 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不断完善监督机制, 积极推行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 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 促进高职院校党风廉政建设。四是以校企合作为载体, 建设富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即职业性。高职院校在定位和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应更加突出地考虑培养目标和成长方向对高职学生群体的要求, 应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 抓住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结合点, 努力建设融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为一体的高职校园文化。首先, 引企业进校共建校园文化。其次, 广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推行“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 提供全仿真实习见习环境, 让学生身临实境, 全方位“亲密接触”实际工作岗位。第三, 引企入校, “移植”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要求, 开展完全意义上的“订单培养”, 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零距离”。

(四) 坚持统筹兼顾, 妥善处理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

1.要正确处理“硬件”与“软件”的矛盾。就物质文化而言, 现在的校舍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 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 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 但作为精神文化的集中反映, 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 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 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的较多, 落实在行动上较少。

2.要正确处理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 理应发扬广大。但教育要面向未来, 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 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 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又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 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 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 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3.要正确处理职业文化、企业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廉洁文化、公寓文化、网络文化等之间的联系, 培植具有高校特色、职教特色和地域特色, 丰富多彩、高雅向上的校园文化,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软实力, 培植高职院校新形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光明日报, 2007.10.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新华网, 2004.10.14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 2004.12.30

[4].郑杭生.关于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6)

[5].史洁, 冀伦文, 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5)

[6].李忠波.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7].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8].王锋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4)

校园软文化 第9篇

1.1 硬实力建设快, 软实力不匹配

软实力和硬实力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如果硬件投入与软件建设不相匹配, 就会出现相互制肘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不少高校软实力建设明显落后于学校硬实力的扩张, 校园文化贫瘠、人文素养缺失、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制约了大学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发展。

1.2 顶层设计滞后, 长效机制不足

顶层设计是系统工程学的一个概念, 意为“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 目前一些高校对如何提升软实力虽已形成共识, 但缺乏通盘考虑的整体设计, 习惯被“推着走”, 存在着重短期作用, 轻长期效果的短线思维, 导致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支离破碎, 与原有的制度机制融合度差, 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高校各部门各行其是、低水平重复, 无法形成合力, 更无法形成作用长远的良性机制。

1.3 统筹规划不够, 建设目标脱节

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高校软实力理解为某个部门的事情、某些人群的事情、某段时期的事情, 未能调动所有教学、管理与科研力量共同参与, 忽视了教职员工各个层次的全面覆盖, 一哄而上搞应景工程、临时工程, 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践等人才培养问题割被裂开来, 未能将构建软实力与高校长期的建设发展统筹规划, 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无缝对接。

1.4 文化个性丢失, 缺乏整体认同

软实力建设同质化倾向严重, 校园文化的特色不够鲜明。未能充分挖掘高校自身包括办学精神、治学理念、历史传统、学科特色等在内的独特资源, 其结果就是人云亦云的思路和理念, 千篇一律的校训和校歌, 照搬照抄的规定和制度, 在校内不能获得广大师生的整体认同, 在校外无法形成持久有效的影响力, 文化建设呈现“三无”的特性:即“无文化个性、无历史传承、无群众基础”。

2 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软实力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深入

软实力的构建和提升与硬实力有着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规律和特点。时间上, 软实力的培养一般需要经历较长的时期, 而硬实力的建设一定条件下可在短时间里得到跨越式发展;进程上, 软实力的发展有可能出现反复和倒退的状况, 而硬实力则更容易保持长期较快发展的稳定趋势;方法上, 软实力的提升需要系统规划, 甚至采取间接和迂回的方法, 而硬实力的增强往往采取较为直接、具体的措施。如果对以上特点规律把握不清, 用发展硬实力的路子建设软实力将导致产生各种问题。

2.2 对软实力提升中校园文化的作用重视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绝非硬件设施建设的配套物, 亦非硬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衍生物, 其在高校软实力中居于核心地位, 可以说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力”[文献3]。软实力各要素中, 观念、思想、模式、制度、价值观等必须通过有形无形的校园文化得以展示并发挥作用。软实力提升并非另起炉灶制造新的概念, 而是以辩证的观点和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提炼校园文化的内在属性, 软实力的提升必须以先进的校园文化为基础, 对此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2.3 对软实力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滞后

大学校园是异质文化相互接触、碰撞、交流、融合的场所, 校园师生群体具有文化消费和文化创造的双重属性。在软实力视野下的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包含进步、开放、包容、自由的特性, 更强调其发展性和扩张性, 并应当树立与之兼容的建设理念。就硬实力而言, 设施的陈旧、经费的短缺只是暂时的落后;但就软实力而言, 理念的落后将导致长期的“发育不良”, 带来诸如思维僵化、手段匮乏、方法陈旧、载体单一等“并发症”, 严重地制约高校软实力的健康快速发展。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推动软实力提升的着力点

3.1 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增强价值吸引力

将校园文化渗透到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 提高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实现价值观对范围内人群的广泛作用。一是注重细节, 末端生效。注重一事一物的文化熏陶, 如带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校徽、校训、校歌、礼节、仪式等, 依靠具体的细节促进校园文化在个体末端的有效传递, 使之生动可感、打动人心。二是与时俱进, 导向引领。加强在校园内的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报等多维媒体中的文化存在, 利用博客、微博、微信、彩信等新兴流行文化载体, 积极宣传先进的校园文化, 正确引领鲜明的舆论导向, 不断占领和开辟新的文化阵地。三是激发兴趣, 潜移默化。优化校园文化建设顶端设计, 对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赋予价值属性, 以传统活动为载体, 结合纪念日、节假日等开展有主题的教育活动, 激发师生兴趣, 发动共同参与, 促进传统价值的理性回归和现代观念的相互融合。

3.2 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 增强制度同化力

近年来, “哈佛模式”、“耶鲁模式”、“西点模式”等大行其道, 正是一流名校软实力向全球辐射的明证。[文献2]但国内众多高校却难以贴上“X模式”的标签, 原因即在于校园文化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无法形成较强的制度同化力。就实质而言, 文化建设对软实力构建具有主导作用, 良性制度的形成是先进文化的凝结, 也是成功经验的总结。一是确保制度的严肃性。校园文化影响制度的生成, 良性制度确保文化的发展, 两者相互促进, 只有以法理规定的形式固化成功的经验做法, 才能保证其延续性, 要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依法而为、覆盖全员, 确保制度执行的严肃性。二是确保制度的系统性。软实力构建的过程中, 制度的设定牵一发而动全身,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更需要全面系统的制度来保障, 确保全面、细致、可操作性强。三是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 应充分发挥民主, 任何一项制度的制定都要经过师生的充分酝酿和讨论, 最后以条文的形式确定制定, 这一制度形成的机制要同样形成制度, 确保程序规范, 杜绝随意性。

3.3 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 增强社会影响力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层面下的一种亚文化[文献1], 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校园文化的建设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实践, 必须辐射周边, 不断增强其社会影响力。一方面, 加大社会优质文化向高校的输入。源头活水, 高校必须大力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横向联合, 如, 校企合作, 引入企业文化;医学院校的校院合作, 引入医院文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科学文化服务基层等, 以此实现高校文化优势与社会实践的互补, 确保墙里开花内外飘香。另一方面, 着眼长远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百年磨一剑”的精神, 在长期的磨合与融合中脚踏实地、逐步推进, 确保文化的传承不仅对学生在校期间有效, 对其投身社会、立身做人仍作用长远;确保文化的影响不仅对校内的师生起作用, 对校外也能产生辐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聚, 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 新课程 (教研版) [J]2010 (04) ;

[2]乌春苗,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启示, 文教资料[J]2010 (15) ;

[3]杨毅仁, 文化力是一流大学竞争的软实力, 高教探索[J]2009 (1) ;

校园软文化 第10篇

一、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缺乏整体性

每一个高等院校都存在自身的文化特色, 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从高校文化特色入手, 从整体出发, 才能真正在校园中构建起良好的文化氛围, 突显校园文化特色, 促使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取得相应的成效[1]。但是,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一般将重点放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 重视发展学生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控制功能和凝聚、激励功能等, 单纯地将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对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产生着不良影响[2]。

(二)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完善

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在高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发展和形成的, 能够得到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认同, 与高校主流物质和文化精神成果相符合, 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高校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学生管理方式等。但是现阶段, 我国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 不仅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 相关管理部门对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也不够, 严重影响了制度文化作用的充分发挥, 不利于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发展。

(三) 校园物质环境文化创新性不足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校园文化中外在文化载体的集合。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势下, 我国高校已经逐渐摆脱了发展落后的局面, 物质文化环境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校园建筑布局、绿化美化、内部教学陈设以及校园文化传播设施等都逐渐完善。但是,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发展不均衡, 也有一些地区的高校缺乏资金和政策的扶持,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新性相对较差, 仍然使用传统落后的文化建设设施, 对校园文化的传播和文化软实力的强化产生不利影响。

二、强化我国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对策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期, 受到当前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逐步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要任务, 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历史使命。先进的校园文化能够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促使高校校园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等, 保证教师与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文化鉴赏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1. 立足新起点, 全面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从广义上讲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为广泛, 既包含多种多样的各类具体文化建设活动, 又与深层次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服务教育等息息相关。所以在新时期, 基于新社会形势, 高校应该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推进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进而在工作实践中真正将文化软实力建设纳入到校园管理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制订相应的措施, 保证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能够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得到稳步提升[3]。

2. 坚持教育的规范化发展, 坚守教育主阵地

我国高校要想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水平, 就应该进一步提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 重新结合新时期高校实际发展情况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案, 保证思想政治、马克思基础原理等课程质量, 并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地融入时事热点、当前我国政治发展状况等,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社会上的各类信息, 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高校两级党校、团校等思想阵地的重要作用, 通过坚守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进而以高等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塑造和鼓舞学生, 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的教育引导能力, 促使高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3. 加强教育实践, 追求高质量教育

在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必须为学生提供适合其成长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潜在能力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高校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高校的认同感, 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付诸实践, 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指导和武装学生, 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引导, 真正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

(二) 以改革创新的时代旋律对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加以指导

基于新时期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 我国高校也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内容。高校在发展中应该积极吸收国家创新教育的新思想, 对校园文化建设相关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合理创新, 进而以新的文化教育成果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 逐步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实用性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方面, 高校可以加强创新针对性教育, 增强教育教学活力。我国高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各项知识储备、强化综合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因此, 高校应该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在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基础上, 适当开展教风和学风建设, 促使思想道德教育逐步向着常规化和具体化发展, 增强教育活力,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 提升教育实践性, 争取获得教育新成效。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实习活动, 走企业成才的发展途径, 进而在受教育阶段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岗位工作经验等, 保证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获得更好的发展。这样学生走企业成才的发展道路, 才能真正将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获得新的教育成效, 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 以典型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首先, 高校应该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引进企业文化, 通过建设相应的校企合作长效教育机制为校园文化软实力的强化提供相应的保障。在具体工作中, 高校可以积极开展“企业员工进校园”等系列教育活动, 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在互通共融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同时, 让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进入校园中为学生开展相应的讲座, 能够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 增强学生就业和创新的信心, 进而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等, 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其次, 加强对地方文化的利用, 创设高质量人才培养环境。根据本地区社会人才需求, 高校在人才培养环境的创设中应该适当融入地方文化, 如将地方历史、风土人情等引入到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工作中, 提升人才与地方的适用性, 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贡献相应的力量。

最后, 高校还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走出校园, 进入社会, 了解当前本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和发展趋向, 在体验地方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 并将企业教育作为校园文化教育引导的延伸, 促使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活动更好地发展。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不仅需要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持续发展机制作为保证。即是说高校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要想获得创新发展, 就应该结合新社会形势, 与时俱进, 采取多元化的措施提升专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就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真正发挥校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切实为社会培养更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学理论, 2015 (3) :125-126.

[2]田九霞, 徐春艳.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高校校园文化创建的多维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4 (4) :126-129.

微软的“软”文化 第11篇

财富分布情况的权威机构之一,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在纽约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富豪榜显示,美国微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软件设计师比尔·盖茨以500亿美元再次蝉联全球首富,连续12次排名第一。

但有意思的是,他不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慷慨的捐赠人。早在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将他评为全球最慷慨50名慈善家中的第一名。如今,盖茨基金会是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捐赠额已高达290亿美元。

特别的遗嘱——不在巨宫中死去

2005年,比尔·盖茨49岁。这一年,美国如火如茶地掀起一场全民学习比尔·盖茨精神的运动。布什总统亲自题词:“向比尔·盖茨学习”,大有中国1960年代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味道。

2005年12月19日,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杂志《时代》周刊将比尔·盖茨夫妇以及爱尔兰U2乐队主唱波诺评为2005年度封面人物。《S寸代》周刊自1927年来就开始”选出对新闻和人们生活影响最为重大的人”作为他们的年度封面人物。这也是比尔·盖茨20年后再次作为封面人物出现在《g寸代》周刊。不过与1984年因微软公司营业额超过1亿美元而成为头号软件公司不同的是,这次是因为“比尔·盖茨夫妇和波诺行善的方法灵活,激活政治和给正义提供动力,使仁慈更加精明,希望更加坚定,激励人们前行,而被评为年度人物。”

《时代》执行主编詹姆斯·凯利称,因为他们找到了根除非洲的疟疾、遏制每年造成800万人死亡的艾滋病和贫穷在世界范围蔓延的最有效方法,所以三人当选。实际上,对比尔·盖茨而言,这个所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他的慈善基金会。

比尔·盖茨也并非天生就是慈善家,他说”是非洲永远改变了我。”1993年秋天,他和妻子梅琳达到非洲国家扎伊尔旅游,他看到那里政府腐败、通货膨胀,城镇死气沉沉,这使他终生难忘,他开始重新思索人生和周围的世界.并着手开展慈善事业,他用9400)d美元建立基金会,自任首席执行官,陆续向医疗、教育、社区等机构大量捐赠。

2002年,美国《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最慷慨50名慈善家中,比尔·盖茨夫妇因为几乎是将财富的60:6捐给了慈善机构而成为全球最慷慨的人,超过排在第二位的英特尔公司合伙创建人穆尔夫妇捐助额的3倍。比尔’盖茨公开透露说,”自己把工作时间的60%放在技术战略和产品审查上,30%放在管理、预算审查等商业行为上,还有1096用于慈善活动上。”

在父亲80岁生日那天,比尔·盖茨别出心裁送上一份特殊礼物:以老盖茨名义设立奖学金,授予致力于公共服务事业的法律专业学生。他说,”我的钱对我父母来讲没有任何意义”。2003年,比尔·盖茨又郑重立下遗嘱:除了给自己的3个孩子每人留下1000万美元和价值1亿美元的家族住宅外,其余98%的财产,将全部留于以他和他妻子名字命名的基金会。比尔·盖茨甚至公开表示过:”我不会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自己的继承人,因为这样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2004年7月,比尔·盖茨宣布,他要在今后几年微软公司分红的时候,拿出33,5亿美元来加强他的基金会,这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捐款。

比尔·盖茨如此,微软公司也是如此。在微软有很多社团组织,如”中国员工联合会(Chime)”,公司都会给与一定的扶持;而且还鼓励员工捐赠社会,公司为此给1:1的补贴。2003年中国非典期间,Chime向中国捐赠了10万美元,微软公司也拿出了10万美元补贴,也就是说一共捐献了207美元。

热爱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卡耐基曾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据说比尔·盖茨最钟爱的一本书就是卡耐基的《财富的福音》,他反复读过这本书;并牢记其中的一句话——“带钱进棺材,死也不光彩。”

特别的信件——真诚则成

2000年的世自己之交,对微软而言也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因为涉嫌垄断被美国地方法院作出了对微软不利的判决,一时弄得比尔‘盖茨和微软成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在此重要时刻,比尔·盖茨和微软及时地向全球客户发出了公开的解释和声明。

时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高群耀在给用户和合作伙伴的一封信中说,”本裁定不会改变微软在中国的总体战略。我们对中国市场、用户和合作伙伴有长期的承诺,并致力于为中国的软件产业做出贡献。我们的首要工作要点将仍是为你们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共同发展。”

比尔·盖茨和CEO史蒂夫·巴尔默还亲笔签名写信解释说,”我们认识到.在产业中的领导地位,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责任。这就是微软为什么在过去四个多月里尽其所能,希望终结本案从而避免进一步的诉讼。我们一直认为,和解符合消费者、我们的股东和员工以及国家经济的最大利益。尽管我们相信我们在上诉程序中有十足的法律依据,我们仍将继续寻求新的和解机会而无须进一步的诉讼。”

“微软过去的成功是建立在创新和创造的基础上的。我们未来的成功也将取决于我们在全球瞬间变化的市场上始终保持创新的能力。在我们努力研制新一代的软件产品以帮助改善人们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根据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形成的一整套核心价值观来经营我们的业务,那就是正直、创新、合作和以消费者为中,心。

“我们的员工创造的软件使各行业的生产力增长.使人们联系在一起,向人们提供娱乐和信息,还辅导孩子们学习,我们为他们的伟大的工作感到骄傲。我们帮助开创了一个真正成为美国经济引擎的科技产业,并且这个产业也为全球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对此我们也深感自豪。”

2001年11月1日,美国司法部和微软公司达成了一项临时性协议,宣布就“美国诉微软公司垄断案”双方进行庭外和解。至此,持续四年之久的微软垄断案终于画上句号。应该说,微软公司没有受到事实上的不良影口向,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的真诚态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特别的公报——《企业公民报告》

2006年2月22日,《小康》在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微软公司首次巨资赞助博鳌论坛,比尔·盖茨将出席4月举行的论坛会议。据微软(中国)公司内部人士透露,微软计划在海南投资7亿元人民币建立微软大厦作为微软的中国培训中心。

记者在会上意外地看到一份微软(中国)公司出版的2005财年《企业公

民报告》。微软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陈永正在致辞中提到,“在中国,微软的理念——您的潜力,我们的动力,贯穿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一理念是我们发展软件业的基础,也是我们公益事业的出发点。我们通过加强对合作伙伴的投资力度,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设立微软中国技术中心和多家微软技术中心,提供产业合作的资源和平台;开展多种项目的人才培训,积极探索中国软件产业的人才培养之路;大力推进旨在缩小数字鸿沟的携手助学项目和潜力无限项目,为偏远地区的计算机教育和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信息技术帮助。这一切都体现了长期以来我们实实在在履行企业公民责任的努力。”

比尔·盖茨一直强调,“安全已经成为微软的首要任务,也是微软研发的重头戏。”他曾公开表示,微软将把其60多亿美元研发资金中的三分之一用于安全软件技术开发。《小康》获悉,到目前为止.微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对200多起反垃圾邮件和网络犯罪提起诉讼,并在70多个国家协助进行网络犯罪调查。截止2005财年末,微软对超过1 35起有关利用互联网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案件提起诉讼。计世资讯(CCVVResearch)的高级分析师曹开彬对此认为,“微软会成为信息安全整合的最有力推动者。此外,微软对于信息安全的最大的贡献在于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并及时公布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最大的贡献在于微软的责任心。”

微软公开承诺,”我们同全球的合作伙伴一起,到2010年为止,对目前2500万未能接触到计算机技术的人们进行技能培训。”中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副司长宋永刚,在提到教育部与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时认为,“这个项目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对近万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受过培训的老师应用技术教育的能力明显提高,对学校的校园网建设起到了好的作用,对其他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提高也是一种带动和促进。”

在微软的《企业公民报告》的最后一页的右下角写着这样的一行小字:“本报告由环保再生纸印刷”。微软的社会责任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每一个细节。

浅论国家的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第12篇

一、关于软实力

(一)软实力的界定

软实力一词最早由哈佛大学著名学者约瑟夫·奈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奈认为,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通过让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说服他人遵从或使他人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来发挥作用。”其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简单地说软实力指的就是一种诱使他人作出有利于自己利益决定的一种影响力。

(二)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众所周知,软实力的发挥与作用都是建立在一定实体实力之上的。而这种实力被广大的学者称之为资源,产生软实力的资源。相应的资源为某一种软实力的产生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对资源的划分也就成了对软实力进行具体划分的一种依据。如,美国在战后一跃升为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并凭借其发达的金融贸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由美元为国际流通货币的庞大的金融秩序,同时依托其强大的黄金储备,长期以来美国的经济都影响甚至左右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其在贸易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更是无可替代,而这种广泛的影响力,就是美国的经济软实力,毫无疑问它是建立在美国经济资源基础之上的。可见,不同的资源构成了不同的子软实力,不同的子软实力又构成了统称为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母软实力总和,即国家软实力。

(三)软实力的两极

构成国家软实力的子软实力有很多,通常有政治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军事软实力等等。应当注意的是,软实力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最大特质当属其国家主权性与价值观的体现,但在诸多子软实力中,只有政治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最具备一个国家的主权特点。同时,政治与文化构成了一个主权国家立足于世界的基本框架,脱离了以上两种因素,则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转换到软实力上亦是如此。

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和政治软实力构成了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两极,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也将从这两方面展开讨论。

二、政治软实力

所谓政治软实力,指:“国家以柔性方式运用政治资源去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按照我们之前对软实力的理解,政治软实力也可以宽泛的认为是一种政治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产生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府的政治价值观、公信力、执行力、政治稳定性、国家责任感、国民的幸福指数、国家形象、领导人个人魅力等等。但之所以是软实力的表现,就在于它们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影响者自愿支持一国政策。现代的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思想和中国古代的仁、义、礼、智、信的政治思想,都是以人们自愿接受为前提,促使别人接受一国政府政策的。

在国际社会提到一个国家的政治,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国家的政治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是与其执政党密切相关的,每个不同党派都有自己党派长久以来标榜的政治价值观,这一套政治价值体系也最直观的展示出一个国家政治在国际上的第一印象。同时,国家政治软实力强的实质是人民的意志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得到体现,变成国家的意志,而这一切也与执政党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政党就成为了决定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民的立场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政治上的平稳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对一个国家政治价值观的最好诠释。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发展中国家乐于借鉴和学习中国模式的原因,而这一种认可也是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政治价值观更多的是比一个国家政治软实力的内在表现,那么政治公信力则是一个国家活跃于国际舞台,政治软实力的外在重要表现。就像一个人想要立足于社会所需要的一样,一个国家,想要在国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在国际交往中左右逢源,公信力就成为国家所应具备的最重要的外在特质。公信力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使公众(可以是其他国家也可以是国内的民众)信任的力量。当一个国家在很大程度上的都被其他国家所信任时,那这个国家的政治举措将得到很好的回应与支持,进而可知这个国家的政治软实力自然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公信力的产生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秉持国际公平正义价值观,说到做到负责任行为才能逐渐形成的。公平正义是指在国际交往中,以广泛的价值认同而非个别国家的利益诉求作为评价标准,为追求更加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而进行的国家行为。说到做到负责任则是指承担与自身实力相应的国际义务,并在国家交往中兑现所做承诺并为之负责的能力。

对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言,政治软实力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治软实力之所以成为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是因为它是一个操作性最强的实力要素,其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受政治软实力的影响。因此,重视和发展我国的政治软实力将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国家软实力就像一个人,那么政治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就是他的两条腿,只有这两条腿默契的配合,人才能够前进,国家软实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体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可见,文化软实力的产生也是基于文化资源的存在和应用之上的。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古往今来,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成为其生存发展和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一极,文化软实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崛起所必须的价值取向。同样,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其首要的反映便是其整个民族的价值的表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文化与价值总是相伴出现。软实力的产生则是让他人或者是别的文化认同这样一种价值。而认同就意味着多方面的含义。产生认同首先要求一国的文化已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文化特质,鲜明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其次,这种文化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或者说创造性。这就意味着,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种优秀的文化都是善于借鉴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文化,这种发展的关键在于包容和创造,一味保守与排外的文化是不会产生软实力的,当然,也不是说这样一种借鉴与吸收是不加选择的,每一种文化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否则,这样一种吸收将很容易演变成文化的入侵。最后,文化需要走出去,形成一整套良好的运作系统进一步形成文化产业。只有具备了以上三种条件的文化才更容易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

应当注意的是,一个国家产生文化软实力的文化也必须是惠及全体国民,产生社会公益效应的文化,文化的创造性也必须来源于此。文化是人民创造的也只有通过人民和吸收文化新元素再加工才能不断创新,基层的广泛的社会文化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内功。没有内功的文化既是走出去也是不能产生软实力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五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但这些优秀的文化只有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新形势下的文化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需要看到的是与发达国家的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优秀的文化只有接受竞争的考验才能更加优秀。因此,习主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上一篇: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下一篇:设计第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