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疼痛范文

2024-07-09

术后疼痛范文(精选12篇)

术后疼痛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1日至2012年4月1日期间收治的210手术后疼痛患者, 并根据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105例术后疼痛患者中, 男62例, 女43例, 患者的年龄为20~79岁不等, 平均 (50.2±2.9) 岁;实验组:105例术后疼痛患者中, 男63例, 女42例, 患者的年龄为20~78岁不等, 平均 (50.1±2.) 5岁。上述两组患者的ASA评分等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手术方式等均无显著差异, 即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现有的经验和习惯对患者进行急性手术后疼痛护理, 不进行任何疼痛干预, 而实验组患者的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如下。

首先, 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健康宣传教育, 其内容主要包括术后疼痛的危害、止痛药物的认识与使用以及疼痛强度的评估方法等。通过积极的健康宣教, 加深患者对术后疼痛的认识, 使那些不愿意主诉疼痛、担心止痛药物毒副作用的患者能够消除疑虑, 从而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疼痛[2]。其次, 超前镇痛。患者手术前8 h可以给予其一定剂量的止痛药物, 例如塞来昔布等, 以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第三, 手术后多种模式的联合镇痛。手术后, 护理人员可以给予患者多种镇痛药物, 联合使用可以增强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 并减少止痛药物的使用剂量, 从而达到最佳的术后镇痛效果。第四, 其他干预措施。患者术后,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物理治疗以及抬高患肢等方式降低其手术后疼痛感。患者的疼痛评分≤3分时, 可以对其进行非镇痛药物的干预措施;患者的疼痛评分>4分时, 则运用多模式联合的镇痛干预措施, 按时给药、缓解疼痛。

1.3 疗效评定标准

患者的疼痛评分运用10分制来表示, 其中, 患者无痛用0分表示、剧痛用10分表示。患者手术2h后, 对其进行疼痛评估, 除了患者睡觉之外, 每隔4 h为其进行疼痛评估1次, 连续评估3天。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充分运用了SPSS 13.0数据处理软件, 所有研究数据均运用上述软件进行了分析和处理, 当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3天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实验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其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各指标的数据比较情况如下。

3 讨论

现代临床中, 镇痛药物与镇痛技术均得到了显著发展, 然而, 急性手术后患者的疼痛问题仍然是困扰临床的重要问题。相关研究显示, 单纯依靠镇痛药物与镇痛技术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急性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问题, 而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化术后护理才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感[3]。以护理人员为基础, 麻醉师与医生共同督导的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模式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此种护理模式不仅有助于缓解患者急性术后的疼痛, 更加有助于临床护理满意度的提高, 对于我国护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 我国疼痛护理和管理等研究仍然缺乏, 甚至处于空白阶段, 由于相应医疗资源的缺乏, 致使国外先进的疼痛护理经验无法在我国临床中广泛运用。基于此, 研究适用于我国的疼痛护理措施, 以减轻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疼痛十分重要。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外科患者手术后出现疼痛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进而总结出科学、可行的术后疼痛护理干预措施。

本研究的研究结果证实,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3天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实验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其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由此提示, 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干预, 不仅有助于镇痛药物作用的有效发挥, 且有助于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 并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并观察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 将本组研究的210例急性手术患者分组, 使对照组和实验组均由105例急性手术患者组成。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疼痛护理, 不做疼痛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在患者急性术后进行规范化疼痛护理干预, 对比上述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水平、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3天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实验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嗜睡等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其临床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 对于急性手术后疼痛的患者而言, 给予其规范化的疼痛护理干预可以加强对其进行疼痛管理, 进而改善其术后疼痛状况, 并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值得推广。

关键词: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急性术后疼痛,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沈霖, 谭迎春, 唐金凤.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常规在术后镇痛中的作用.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1, 31 (6) :427-429.

[2]林爱秋.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9 (9) :366-367.

术后疼痛的护理 第2篇

疼痛的心理护理的原则是:因人因病施护,有语言和非语言性的心理护理,包括谈心、暗示、眼神、仪表等等。

2.1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

任何能使患者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思想放松的办法,都可以提高疼痛阈值,增强其耐受力,从而减轻痛苦。

Mocc氏曾指出:“通过调整护病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中等程度的疼痛。”疼痛患者常因对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产生恐惧,抑郁,而加重病情。

护士 应该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教。

对疼痛患者要亲切和蔼,要尊重他们,绝不能对他们冷若冰雪,有问不答,导致病情加重。

对危重病人,更要做到平静自若,严谨持重,而不乱,绝不能惊慌失措,使患者及其家属增加恐惧,失去安全感。

对待疼痛患者护士要有高度的同情心,特别是对于神经衰弱所致的功能性的疼痛,医务人员更应该注意,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绝不能主观地认为他们是无病呻吟,置之不理,因为这类病人更需要精神和心里方面的护理和指导。

重视疼痛与心里的关系,注意患者的心里需要,幷予以帮助提高疼痛阈值,往往会使治疗护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保持环境安静。

舒适疼痛患者一般要安置在比较安静的的病房,对疼痛剧烈的应尽量安排在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清洁,以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刺激,特别是对经过长时间努力才入睡的疼痛患者,一般不去惊扰他,但特殊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安排。

2.3减少疼痛的刺激。

在检查、治疗、护理患者时,动作要准确、轻柔, 避免粗暴,尽量减少疼痛刺激。

如进行清创、换敷料,洗胃,灌肠、导尿、换床单、翻身等护理操作而必须移动患者时,应给予支托,协助,从而保持患者体位舒适,减少疼痛刺激。

2.4争取家属配合。

当患者发生疼痛时,陪伴的家属自然会受到患者的影响,而表现出焦虑不安的情绪,这种情绪又反过来影响患者,两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患者疼痛加重。

所以家属的情绪很重要,因此,医护人员一方面要积极的为患者做好质量和护理,减少家属的担心;另一方面也要对陪伴者进行心理教育,解释患者病情,使他们增强信心,作好配合工作,家属对患者最亲近、最了解,因此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会使患者的心灵得到很大的安慰,自然就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疼痛缓解。

2.5加强保护性的医疗制度。

在护理疼痛患者时,要注意执行保护性的医疗制度,不要随便议论患者的病情和有关医疗护理上的问题,不说不利于病情的话,避免对患者的恶性刺激。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谈论患者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特别对持续性顽固性疼痛和晚期癌症疼痛的患者的护理,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受着剧烈的疼痛的折磨,常常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因此我们护士更应该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防止意外的发生。

3疼痛的心里治疗

虽然要彻底的解决疼痛有赖于医生的病因治疗,但我们可针对不同心理因素,在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可以指导患者配合采取一系列方法,以协助减轻疼痛。

方法有:呼吸止痛;自我暗示或催眠;音乐止痛;转移止痛;刺激对侧健康皮肤等,心理因素既可致痛或加重疼痛,也可消除或减轻疼痛,恰当运用上述一种或几种方法巧治疼痛,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临床工作中对疼痛患者的心里护理已经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细的艺术,要求护理人员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必须牢固的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良好的医德修养,要高度的同情心,才能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春芳,张宁. 疼痛心理学.医学心理学,1版, 南京大学出版社,

[2]彭永花.对疼痛的心理护理体会.哈尔滨医学,第4期,

[3]郭凤川. 对疼痛的心里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第2期, 1984

[4]徐秀英. 疼痛的心里护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第10期,

腰背部术后疼痛多 第3篇

腰背部术后疼痛综合征(FBSS)是指在椎板切除或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患者仍有腰部、臀部或下肢顽固性疼痛或其他不适症状,是腰背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组症状。有文献报道,在美国,每年约有30万名患者进行椎板切开术,其中大约有将近三分之二的患者由于FBSS就诊于疼痛治疗中心,这不得不引起人们更多的注意和思考。

一般来讲,首先必须区分FBSS的产生的原因,是机械性的还是非机械性的。机械性因素包括复发性间盘突出、脊柱不稳定因素和椎管狭窄,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某些神经结构受到直接压迫,而这些压迫往往可以通过手术得到纠正。而非机械性因素,如术后自身免疫性炎症和硬膜外瘢痕形成,被认为是引起FBSS的常见的重要原因。

磁共振增强检查是目前最好的检查评估FBSS的手段,CT则为评估椎间孔狭窄和其他骨性异常较好的手段。其中CT的脊髓造影被认为是检查蛛网膜炎和硬膜外纤维环的最好方法。

长期以来,对腰背部术后疼痛综合征(FBSS)多主张手术治疗,但近年研究发现,尽管再次手术能松解及切除瘢痕、粘连,但术后3~6个月粘连和瘢痕可重新产生,最终大多数患者症状并无明显改善,一般在术后8~16个月,症状即复发加重,引起下肢放射性疼痛加腰骶部疼痛。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无论采用传统或非传统手术治疗腰突症,均难以避免FBSS的发生,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炎性反应,是无法通过手术消除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报告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腰突症和FBSS获得满意疗效。因此,医生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寻求非手术治疗腰突症。除腰突症发生马尾综合征外,只有当保守治疗无效时,才考虑手术治疗,以避免或减少FBSS的发生。针对FBSS两种最常见的原因,即自身免疫性炎症和瘢痕形成,可采用抗炎镇痛和活血化瘀的中药内外合治,必要时试行微创神经介入镇痛术。治疗目的是抑制或消除炎症,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清除坏死组织,加速组织修复。

专家简介:

何农,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麻醉科和疼痛科主任,擅长治疗腰腿痛,颈肩痛、各种神经痛、晚期肿瘤的疼痛等。

术后疼痛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5月-2013年4月收治接受腹部手术患者79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42例。治疗组男23例, 女14例;年龄36~66 (51±1.4) 岁;对照组男29例, 女13例;年龄37~68 (52.1±1.2) 岁。2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医护人员据自我习惯, 同时与自身能力相结合, 实施疼痛护理, 不予任何干预护理措施。手术麻醉由麻醉医师负责管理, 对患者实行全身插管麻醉, 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 (PCIA) 给药方案为:将30μg/kg芬太尼稀释至240ml, 每小时给予患者2ml药物治疗, 锁定时间5min, 单次按压量20μg。

1.2.2 治疗组:

据患者的具体病症, 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其中包括: (1) 首先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使医护人员对术后疼痛病症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且对其影响有深入了解, 熟练掌握如何实施有效的镇痛方法, 对疼痛病症进行评估, 并对其做出认真考核。 (2) 患者入院及接受手术治疗前, 应向患者讲解关于疼痛知识, 使患者了解手术治疗的意义、疼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如何评估, 患者应了解PCIA, 了解其安全性、注意事项以及使用方法。 (3) 术前1d应同麻醉师及病房医师进行必要的查房, 对手术方法、手术镇痛方法及麻醉有所了解。 (4) 在手术实施中, 告知医师关于麻醉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实施镇痛方案。 (5) 做好术后疼痛评估, 并做好相关记录, 术后2h后, 每次间隔4h对患者的疼痛病症进行评估, 同时准确记录镇痛的处理效果、镇痛方法剂量及实施镇痛的频率。

1.3 评分标准

本次疼痛病症评分中, 以10分制进行评估,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术后2h进行评估, 不包括睡觉时间, 每间隔4小时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估, 连续评估3d[1]。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术后每天疼痛评分>4分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后每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 医疗水平技术也获得不断提高发展, 镇痛药物发展应用较为广泛, 其中急性术后疼痛问题仍较严重, 相关学者认为, 若仅对患者实施镇痛药物及镇痛技术治疗, 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疼痛问题, 通过规范化疼痛护理可有效改善疼痛程度, 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状况[2]。护理人员为基础, 医师以及麻醉师共同监督下实行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逐渐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在当前发达国家, 规范化疼痛护理较为发达, 且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具有显著的优越性。我国的疼痛管理处于空白阶段, 医疗资源较为缺乏, 许多先进经验较难应用到国内, 因此应用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急性术后疼痛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实施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 可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因疼痛而引发的并发症, 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3]。

从本文中可看出, 实施护理后, 观察组术后3d内疼痛评分和高于4分的时间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规范化的术后疼痛护理, 可有效改善患者急性术后疼痛病症, 减轻患者疼痛病症, 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摘要:目的 分析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9例接受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治疗组接受规范化的术后疼痛护理。对比2组患者术后疼痛水平。结果 治疗组术后每天疼痛评分>4分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后每天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规范化的术后疼痛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急性术后疼痛病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术后疼痛, 急性,规范化,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 金丽慧.普通外科手术术后疼痛护理干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0) :71-72.

[2] 林爱秋.规范化术后疼痛护理改善急性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2, 63 (9) :785-786.

浅谈妇科剖宫术后疼痛观察及护理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05-01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知识的更新,对于我们提出了更新的医疗标准,剖宫术是经腹壁切开子宫取出胎儿的一种手术,就妇科剖宫术来说,术后疼痛主要是切口痛,留置导尿刺激痛及腹痛,疼痛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在夜间影响病人的睡眠,使病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对疾病的康复不利,而且还会引起疼痛性休克,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等,掌握疼痛情况,针对名种疼痛采取有利相应治疗及护理措施以千方面计为病人解除痛苦。切口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切口便开始疼痛,术后1~2天内较甚疼痛的程度和表现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病人对疼痛自控能力强,虽然痛但能控制自己,低声呻吟或不呻吟,有的病人自控能力差,则感到难以能控制自己,大喊大叫,存在恐惧的心理状态,此时,他们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理解和同情,特别渴望想用镇痛剂来减少疼痛,因此护理人员要以和蔼亲切的服务态度,倾听他们的自述,让他们感到如家一样温暖,如家一样幸福,尽量解答各种询问,做好解释工作,尽可能地了解每个病人的职业、性质、气质、分别做出不同的心理护理,对自控能力强的病人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同时劝其及时反映自己的不适,以免忽视意外病情的发生,对自控能力较差的病人要勤巡视多安慰,处膝谈心,不能对他们表现出厌烦,切忌大声调刺,但对手术后疼痛实难忍者,在术后24~48小时内,应遵医嘱,给镇痛剂,因镇痛剂可抑制中枢疼痛的有关部位,使疼痛减轻或消失,以防止引起疼痛性休克,在夜间以免影响病人的睡眠,临床上常用的镇痛剂有度冷丁、强痛定、平痛新等等。

手术48小时后,切口一般多无剧烈疼痛,留有隐痛或牵拉痛,多因病人常时间变换体位或缝线干燥引起,可向病人作耐心的解释工作,也可用酒精棉球擦拭伤口缝线即可解除疼痛。

手术经过3~4天后,病人重新诉说切口痛,且疼痛剧烈,查看局部有红、肿、热、胀痛,并伴有体温升高时,则为切口感染,应报告医生作相应处理。

由于剖宫手术后,会使病人的腹式呼吸运动受限,致辞便病人不感咳嗽、咳痰、肺的吸气功能不足,张性减弱,呼吸量减少,容易形成术后肺不张,在肺不张的基础上并发感染,可发生肺炎,这时护理人员应耐心说服病人要深呼吸,协助排痰,当患者咳嗽时,取半坐位轻叩其背部协助病人按压住切口,通过其震动将其末稍支气管内的痰排出,以减轻咳嗽时所致伤口疼痛时的程度,对于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以体质呼吸道畅通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留置导尿管所致疼痛的观察及护理

病人在剖宫手术以前,由于试产末成功,子宫收缩长时间压迫膀胱,使膀胱平滑肌处于扩张状态,尿边扩约肌收缩状态,术后要及时给予留置导尿,防止膀胱充盈过度,造成膀胱破裂,或其它并发症,由于导尿管刺激尿道或损伤了尿道,可引起尿道疼痛,使产妇对排尿及排便,有恐惧感,思想复担较重,性格急燥,这时我们护理人员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讲明实行导尿术的重要意义,减少顾虑,解除产妇恐惧心理,激发产妇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治疗提供有利条件,鼓励病人多饮水,使尿路排泄通畅,每日更换接尿管与接尿瓶,更换尿管时,注意勿将接尿管提高以免引起逆行感染,使患者及早恢复自主排尿的功能。术后腹痛的观察及护理

对术后有腹痛症的病人,护理人员不仅要耐心听取病人对腹痛程度的自述,还要向医生了解病情了解术中的情况,同时仔细地观察病人腹痛的性质,只有掌握确定的情况才能提供分析病情的可靠依据,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疼痛。

有少数病人在麻醉作用消失后,即感觉腹痛,这是由于在手术过程中牵位内脏的同时牵拉了肠系膜刺激了腹壁产生了疼痛神经冲动,便由内脏神经转入中枢,因而感觉腹痛有牵拉疼痛,若持续性疼痛,敷料有无脱落,这时我们护理人员对术后腹痛的性质予以高度重视以防误诊。

对于术后腹痛的病人临床上常用热敷法,热敷是常用于腹痛护理有的效而简便的止痛消炎法,热敷可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为病人减轻腹痛带来的苦脑,达到了止痛的目的。

普通外科患者术后疼痛护理 第6篇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是每一位术后患者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之后的第5生命体征,日益受到重视。而护士在疼痛管理中所具有的独特和关键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1 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对其做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评估应由专门受过训练并熟悉各项评估技术的人员承担。论文百事通疼痛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而是受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独特主观感受,并且手术种类、创伤程度、手术部位和术后天数也影响着疼痛的强度,因此评估疼痛时,既要评估疼痛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强度并记录,还要考虑影响正确评估疼痛的影响因素。

针对不同患者选择合理有效的疼痛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可以提高准确性,减短疼痛管理过程。疼痛评估的准确性与参与管理的护士的可信度和态度相关。医护人员在疼痛处理中值得信任的态度及其令人满意的服务也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的积极因素,可较为准确地获得患者的信息,从而有效地提高评估。

1.1 视觉模拟评分法:

该方法比较灵敏,有可比性。具体做法是:在纸上画一条10cm的横线,一端表示无痛,另一端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请病人根据自己的感觉在此横线上划一记号,以表示疼痛程度。

1.2 口述评分法:让病人自己诉说疼痛程度,按0~10分次序报告,0分时表示无痛,10分时为剧痛。此法比较简单,但是不易发现细微的变化。

1.3 米吉尔(MIGILL)疼痛问答法:即0=无痛;1=有疼痛感,但不严重;2=轻微疼痛,病人不舒服;3=疼痛,病人痛苦;4=疼痛较剧,有恐惧感;5=剧痛。

2 疼痛控制措施药物止痛法

2.1 口服给药法:此法是一种患者可接受的易行方法,但镇痛效果不理想,仅适用于浅表小手术引起的轻度疼痛。

2.2 肌肉注射法:此法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适用于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但镇痛作用短暂,需反复给药。

2.3 患者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PCA已在国外应用10余年,发展较快,目前已达较成熟阶段,国内镇痛泵也在逐步推广使用。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微量泵),通过静脉内、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止痛药物,来达到患者自我控制镇痛的目的,有效率可达91.77%。

2.4 硬膜外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PCEA是通过硬膜外导管直接将药液注入硬膜外腔,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多用于硬膜外麻醉术后的病人。但当硬膜外导管偏向一侧时,局麻药不能很好的扩散,可导致肢体麻木感。

3 术后疼痛护理

3.1 疼痛护理管理现状:

据有关调查,外科术后80%的患者反映镇痛不足,50%以上患者术后72h仍疼痛不止。研究发现,尽管临床镇痛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镇痛效果却不容乐观,如接受PCA(患者自控镇痛)者仍然有75%的患者疼痛等级为5~10分。护士对疼痛知识的了解和对镇痛药物的使用缺乏足够的认识。

3.2 疼痛的护理措施

3.2.1 心理护理护患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主动关心体贴患者,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尊重其对疼痛的反应,教会有关疼痛知识,使之掌握自控能力,并以同情、安慰和鼓励的语言与举止支持患者,设法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痛阈值。对强烈克制的患者予以鼓励,并让他们呻吟,以此转移疼痛。

3.2.2 采用药物止痛措施的护理护士应掌握药理知识,正确应用,对原因清楚的疼痛采用预防性用药,且剂量小,比疼痛后给药效果好;对诊断不明的疼痛不随意用镇痛药,以免掩盖症状,慎用成瘾药物;尽量去除引起疼痛的原因,解除疼痛的刺激。 论文百事通

3.2.3 一般护理病人摆好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肌张力降低,肢体手术的病人应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和疼痛,观察包扎松紧度及末梢血运情况。对术后病人,护士要认真检查导管是否固定妥当。给病人更衣、翻身等操作要小心保护,防止滑脱或扭曲。操作中尽量避免给患者增加痛苦。术后切口痛一般于2~3d后逐渐减轻,若患者持续疼痛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3.2.4 预见性护理对手术病人而言,术前是提供疼痛教育的最佳时机。应强调疼痛处理的重要性,识别病人的教育需求,教授病人有关预防、处理疼痛及成瘾等知识,以消除误区。告知病人有责任与医务人员沟通疼痛情况及疼痛处理是否有效,与病人共同确定现实的舒适-功能(comfort-function)目标,即病人能够维持在完成基本康复或生活活动时的疼痛水平,例如:将手术病人深呼吸或移动的舒适-功能目标设为3,超过该水平时,应立即采取措施缓解病人疼痛。

4 小结

疼痛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常常是反映护患关系的指征,护理人员必须意识到自身在患者疼痛中所起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疼痛也将会日益被重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重新认识疼痛,使疼痛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

参考文献

[1] 朱丽霞,高凤莉.癌痛控制的状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3):226-228

[2] 徐建华.老年腹部术后疼痛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9):124

[3] 贾宝全,冷玉芳.腹部手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麻醉学志,2002,22(6):3431

犬猫术后疼痛管理 第7篇

术后疼痛管理工作是在护士的护理工作与主治医师的督导工作共同协作下完成的。护士在术后疼痛管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任务是对术后镇痛状况的评估,这要求护士对术后疼痛有足够的认知度,并对术后镇痛的重要性有积极的态度,能准确的评估术后镇痛作用强度,并在镇痛作用不足时及时告知主治医师; 主治医师依据手术类别、疼痛强度制订适当的镇痛方案。目前提倡超前镇痛、多模式镇痛[3,4]。

1 对犬猫术后疼痛的认知

过去一段时间内,兽医界没有意识到需要对受伤或者患病动物进行疼痛管理,有些兽医工作者认为,疼痛可以使动物保持安静; 甚至有人认为,动物不会感觉到任何疼痛,它们对疼痛的感知跟人类不相同。这一概念导致的必然结果是: 人们认为术后疼痛对动物是有利的,因为术后疼痛可以限制动物活动,从而阻止进一步的损伤。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疼痛在许多方面对动物十分不利,对动物生理机能和器官功能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已较为明确,动物和人类有着相似的疼痛感知、传导和调制的通路和机制。随着人类对动物疼痛认识的加深和理解,疼痛问题和疼痛管理已经成为兽医工作者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E. D. Susan等调查加拿大470 位兽医的术后疼痛管理状况,结果显示: 术后镇痛百分比从骨科手术在狗84% 、猫70% 到去势手术在狗10% 、猫9% 之间不等,其中77% 的兽医认为自己对术后疼痛相关问题及镇痛的了解不足。2007 年,美国宠物医院协会/美国猫科执业兽医协会( AAHA/AAFP) 组织编写了《犬和猫的疼痛管理指南》,指出加强对动物疼痛管理可以改善康复过程,有效地缓解及减少动物由于疾病、手术或损伤产生的疼痛[5]。

2 犬猫术后疼痛的相关指标

手术作为一种伤害性刺激,其引发的术后疼痛涉及许多因素,本质上是一个多维的神经网络产生的主观意识感觉,表现为犬猫机体多种生化指标的变化,包括各种化学物质、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其中行为指标是目前识别和评估犬猫疼痛的主要指标,在研究与临床干预及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理指标,例如心率、呼吸率、血压和瞳孔的大小等指标,虽然可以进行客观监测,但目前没有研究证实这些指标在疼痛犬猫与无痛犬猫之间的敏感性,属于非特异性指标,与能量消耗、体温等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在儿童,疼痛加剧时,有些生理参数会发生改变,但没有发现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与改善疼痛评分之间的显著相关性。在没有证实疼痛与生理指标之间存在某种函数关系之前,其仍只能作为犬猫疼痛评估的参考指标。

化学物质是参与整个疼痛产生及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止痛物质更是不可或缺。手术导致组织损伤后,从损伤组织释放化学活性物质,包括组胺、前列腺素、5 - 羟色胺、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白三烯、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诱导相关通道的表达,并致敏中枢及外周感觉神经元,产生急性疼痛,并引发多种并发症状。尽管这些化学物质在手术引发的急性疼痛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未建立它们与疼痛严重程度的量化关系,探索犬猫术后疼痛相关的化学活性物质特异性指标仍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 术后疼痛的评估工具

人类术后疼痛评估的主要方法是疼痛评分量表,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来打分,获得主观综合性评价。兽医无法使用语言与动物进行沟通,无法获得动物的准确主观感受。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动物疼痛评估方法及标准,但国外已经开发和应用了一些主观的检测和评估方法,在动物疼痛的评估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犬的术后疼痛评估表有格拉斯哥疼痛综合评估量表( GCMP) 、格拉斯哥疼痛综合评估简表( CMPS - SF) 、墨尔本大学疼痛量表( UMPS) 等,通过行为变化、精神状态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打分[6]。

4 术后疼痛的药物治疗

在术后应立即给予镇痛药物,并在术后1 ~ 7 d内观察镇痛药物是否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兽医及护理人员学习术后疼痛评估方法,以确保最佳的术后疼痛管理[7]。在术后镇痛中,可以使用的药物有 α2- 受体激动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阿片类药物,除此之外,化学合成药曲马多在术后镇痛中应用普遍,且镇痛效果确实。

常见的 α2- 受体激动剂有右旋美托咪啶、甲苯噻嗪、美托咪啶、罗米非定,均具有可靠的镇静镇痛作用,且其镇静作用的效果长于镇痛作用,肌松效果良好。由于其镇痛作用可以持续时间为1 ~ 2 h,多作为辅助用药,与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类药物配合使用[8]。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表现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上,会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血管收缩,呼吸抑制等复杂的反应。

阿片类镇痛药属于强效镇痛药物,在术后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药物同时应用。常见的阿片类药物有吗啡、芬太尼、羟吗啡酮。阿片类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较小,但其有时可引起呕吐,且价格昂贵,若长期应用易成瘾。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的有卡洛芬、美洛昔康、美沙酮。有可靠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可用于急慢性疼痛,临床多应用在术后镇痛中,不会引起精神和免疫系统的不良反应。由于其对胃肠黏膜的影响及肾毒性,临床术后多与其他镇痛药物合用,通过减少给药量和给药次数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猫,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代谢速率较犬慢,给药时应考虑延长给药间隙,降低发生肾毒性的可能性。

曲马多可用于缓解犬猫的术后疼痛,目前认为是安全、可靠的镇痛药之一。镇痛确实,持续时间长,为2 ~ 6 h。在犬猫耐受性良好,但在猫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镇静、食欲不振、呕吐及便秘,猫还表现过情绪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徐迎春,万学英,王庆华.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05):329-332.

[2]谈宜斌.外科术后疼痛及止痛研究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04):413-416.

[3]李凯年,孟丹,孟昱.宠物犬、猫的疼痛问题与疼痛管理[J].中国动物保健,2011(04):61-66.

[4]李柳芬.疼痛管理在术后疼痛控制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06):565-566.

[5]HELLYER P,RODAN I,BRUN T J,et al.AAHA/AAFP pain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dogs and cats[J].J Feline Med Surq,2007,9(6):466-480.

[6]HOLTON L,REID J,SCOTT E M,et al.Development of a behaviour-based scale to measure acute pain in dogs[J].The Veterinary Record,2001,148(17):525-531.

[7]赵岩冰.奈福泮与临床常用镇痛药对犬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骨科术后疼痛处理综述 第8篇

关键词:骨科术后疼痛,多模式镇痛,综述

疼痛是一种客观上的使人感觉和情绪不舒服的体验, 并伴随着组织损伤[1]。有学者倾向于将疼痛和脉搏、呼吸、体温、血压并列为人体的五大生命体征[2]。骨科手术由于创伤较大, 术后伤口直接受压, 患者疼痛往往比较剧烈, 对术后镇痛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国术后疼痛治疗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时期:20世纪70年代之前以采用单纯的肌肉注射哌替啶为代表的疼痛不充分治疗时期;80年代以后进入以采用小剂量吗啡硬膜外注射的镇痛时期;90年代由西方国家引进的自控镇痛泵为代表的患者自控时期;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于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临床中也对术后疼痛管理展开多种研究, 发现疼痛存在多靶点机制, 通过联合应用不同类型的镇痛药物, 可以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且最大避免了单一止痛药物剂量过大带来的副作用[3]。本文将最近骨科手术后疼痛管理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以期对临床研究借鉴。

1 疼痛对机体的影响

适度的疼痛感受, 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机制, 可以引起人体的警觉从而避免更严重的创伤。但剧烈疼痛可以引起身体一系列生理反应, 从而影响心肺、内分泌及激素水平的改变。人体在剧烈的疼痛中, 可以产生应激反应,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跳加快, 血压升高, 呼吸急促, 对一些合并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带来严重的威胁[4]。术后疼痛不同于生理性疼痛, 术后疼痛不单由手术对神经末梢机械性损伤引起, 组织损伤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敏感性改变也是引起术后疼痛的原因。损伤引起外周神经细胞轴突中胞浆逆向流动, 引起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 切口部位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损伤引起组织大量释放缓激肽、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性致痛物质, 在直接刺激感受器引起疼痛的前提下, 还可以造成周围神经的活化和敏感, 从而导致阈下刺激也可引起疼痛[5,6]。术后疼痛是患者术后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将疼痛控制在良好水平, 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睡眠及休息, 术后各项生理指标更容易恢复。

2 疼痛的评估

疼痛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 疼痛感受因人而异, 有很强的个体差异。如何评估疼痛是临床中处理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恰当的评估方法, 不但可以证明疼痛的存在, 还可以对比不同镇痛药物止痛的临床效果, 对于临床研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7]。目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疼痛评估工具有以下几种。 (1) 主诉评估量表 (VRS) 也称为语言描述评分法, 将疼痛根据不同的严重程度分为4级, 1级无痛、2级轻微疼痛、3级中度疼痛、4级剧烈疼痛, 并将4种疼痛对应的相对症状告知患者, 让患者根据自己的自身感受选择相应的疼痛级别。 (2) 数字分级法 (NRS) , 分别采用0~10代表不同的疼痛程度。其中0代表无痛, 10代表剧痛, 这种痛疼评测工具在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 并得到广泛认可。 (3) 视觉模拟法 (VAS) , 划一条长约100 mm的线段, 线上无任何标记。告知患者两个端点的意义, 开始段代表无痛, 末端代表剧痛。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在这条直线上标示出自己疼痛的程度。部分教育程度较低及老年患者采用此方法较为困难, 但经过充分训练后大多数人可以准确估计出疼痛程度。 (4) 疼痛强度评分Wong-Baker脸, 将人的面部表情根据疼痛程度的不同表现分为6种, 每种表情分别对应0~5分。0~5分, 分别代表无痛、极轻微疼痛、显著疼痛、中度疼痛和剧痛。婴幼儿或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可以通过临床大夫的观察面部表情做出相应的疼痛评分。各种评分方法应根据临床的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的选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数字分级法量表或文字描述评估量表。

3 疼痛的管理

3.1 非药物治疗:

护理干预包括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各种有效的护理手段对术后患者进行干预, 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Howard等[8]报道对骨科术后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放松疗法进行疼痛干预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疼痛, 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术后患者机体受到创伤, 普遍存在紧张性焦虑及恐惧的心情, 患者的焦虑等负面情绪程度越高, 疼痛阈值会降低, 疼痛程度明显提高。临床中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干预, 可以适当采用暗示法、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辅助干预[10]。Czarnecki等[11]研究表明,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疼痛护理知识的讲解及指导有很重要的意义, 可以改变患者及其家属对止痛药物和止痛方法的误区, 正确地对医生的建议做出选择。应培养患者自我报告的习惯, 在疼痛出现的时候可以使临床医生给予及时的处理。各种非药物治疗可以取得一定的镇痛效果, 但效果因人而异, 目前临床中作为必须辅助手段, 对于术后急性疼痛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药物治疗

3.2.1 WHO三阶梯疗法

20多年前WHO为了规范化治疗和控制癌性疼痛推出了三阶梯止痛疗法。止痛指南简明扼要, 表达准确, 直观、简单易懂。指南根据临床中疼痛评估的严重程度分别给予不同镇痛强度的药物处理[12]。第一阶梯常用的药物是非甾体类抗炎药, 适用于一般轻度疼痛的患者, 第二阶梯药物包含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丁丙诺啡等, 一般用于缓解中度疼痛和第一阶梯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患者。第三阶梯为强阿片类药物, 包括吗啡、盐酸哌替啶等, 多用于重度疼痛及大中型术后引起的疼痛或第二阶梯效果较差患者。为了更好地增强止痛效果和尽量减少止痛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每一阶梯指南中都提供辅助镇痛药供临床选择。指南中也特别强调, 在临床中忽视缓解患者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 不给予恰当的护理, 对于临床中止痛治疗有很大的失败风险。

3.2.2自控止痛

积极的术后镇痛措施, 可以明显加速患者术后恢复过程, 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 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3]。自控止痛分为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两种, 两种给药途径不同, 但都需要患者根据疼痛情况自我控制给药剂量, 可以做到用药剂量的个体化, 患者有一种参与感, 也利于机体的恢复。其中PCIA操作方法简单, 只需要患者在术后回房之前利用术中建立的静脉通道连接上一次性镇痛泵后就能自动给药, 操作方法简单, 临床中应用较广泛。PCEA将一次性镇痛泵与术后保留的硬膜外导管连接, 并妥善固定后, 用于控制术后的疼痛。镇痛泵中的药物由麻醉师根据手术类型进行配置, 泵内药物大多由芬太尼及其他阿片类药物构成, 对呼吸中枢及胃肠蠕动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阿片类药物直接作用于外周阿片受体, 所以在镇痛作用消失后, 不良反应无法立刻消失。临床运用中由于剂量较小, 多不具有成瘾性。

3.2.3 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较传统单模式镇痛方法更加合理有效。多模式镇痛依赖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类药物和抑制介导外周疼痛出发的局麻药物或非甾体类消炎药。利用不同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 联合应用作用于不同效应靶点的药物, 通过协同和叠加作用降低了每种药物的剂量, 从而降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尽管阿片类药物在急性疼痛处理中占有核心地位, 但由于近远期的不良反应较多[14]。给予适当的辅助性镇痛药物可以改善镇痛效果且降低阿片药物的剂量, 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Mc Guinnety等[15]对切开复位内固定的骨折患者术后进行吗啡自控镇痛联合对乙酰氨基酚口服, 较单独运用吗啡, 第1日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 吗啡使用量减少。Lee[16]采用1μg/m L芬太尼加入到0.1%罗哌卡因中用于硬膜外镇痛, 术后效果明显优于单独运用罗哌卡因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bi-feldzer[17]等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 在乳腺癌手术硬膜外麻醉完成后将罗哌卡因用于手术切口浸润, 能明显减轻术后90 min内疼痛。王晓等[18]将60例择机行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在手术完成后肌肉注射复合镇痛制剂 (0.5 m L盐酸吗啡注射液+0.2 m L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5 m L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30 m L生理盐水) , 对照组不肌肉注射任何药物。术后观察组刀口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患者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瑞芬太尼起效快, 消除快, 不影响肝肾功能, 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长时间使用瑞芬太尼停药后, 镇痛作用消失迅速, 容易造成术后急性疼痛。氯胺酮作为非选择性NMDA受体拮抗剂, 通过抑制NMDA受体激活产生预防瑞芬太尼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的作用[19,20]。

4 展望

试论术后疼痛的护理 第9篇

1 术后疼痛的心理

手术本身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 病人因处于应激状态, 而且因疾病程度不同可产生不同的顾虑和不安情绪, 如害怕术后剧痛、机械损伤或留下后遗症, 甚至恐惧死亡等。

2 手术部位不同, 疼痛特征各异

疼痛是机体对侵袭的防御反应, 根据疼痛持续时间和性质可分急性、慢性疼痛。疼痛因人而异, 一般老年人对疼痛反应迟钝, 男性比女性痛感高, 衰弱病人对疼痛反应减弱。手术部位不同, 病人术后疼痛情况也各有不同。

(1) 头部手术后疼痛较轻, 一般不使用镇痛药; (2) 五官部术后病人疼痛感激烈, 且伴有眩晕、头痛。咽喉部手术术后感到咽痛, 颈部运动时疼痛; (3) 胸部胸壁表面手术, 术后切口轻微疼痛。腔内手术, 胸骨正中切口段弯切口疼痛轻; (4) 腹部仅腹壁手术, 术后几乎不痛。开腹术, 可引起内脏痛及放射至背部痛; (5) 肛门部位肛门部位神经敏感, 术后疼痛烈, 难以忍受, 必须使用镇痛药止痛; (6) 四肢及关节部位因皮肤、骨骼肌、肌膜、骨膜等受损伤, 局部发生肿胀、压迫神经以及出现血液循环障碍等, 可使疼痛加剧, 肢体离断术后病人可有患肢痛、断端痛。

3 术后疼痛护理措施

为减轻病人痛苦, 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对手术后疼痛应积极处理。 (1) 术前根据病人的顾虑与病情, 适当地给予讲解有关知识, 使其当出现问题时有思想准备, 增强术后疼痛的耐变性; (2) 术后出现疼痛时, 护士应态度和蔼, 使用安慰性语言, 使病人感到温暖, 有安全感、依赖感, 从而适当减轻疼痛; (3) 按术后疼痛的时间经过进行护理訩麻醉清醒后病人从麻醉清醒就开始疼痛, 此时需要全面观察判断原因。呼吸、血压、脉搏均异常时, 一般考虑为切口疼痛, 应给予镇痛剂, 疼剧烈时, 可根据病人全身状态增加药量;訪术后2~3 d内病人最大的痛苦是因咯痰振动而引起切口疼痛, 特别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更明显, 应尽量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自动排痰, 并给予协助叩击胸背部, 给予加温、加湿及雾化吸入, 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訫术后3-4 d内切口疼痛较前减轻。肠蠕动恢复时, 肠管内气体贮留病人感到腹胀及腹部牵拉痛。这时不需使用镇痛剂, 可帮助病人下床活动或者给予半卧位, 使肠蠕动恢复, 促进排气, 减轻疼痛;訬术后4d内切口疼痛应注意观察病情, 如切口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均可引起切口疼痛, 此时应对症治疗, 病症治愈后疼痛即消失。

骨伤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 第10篇

1疼痛的原因

术后疼痛与手术操作、组织损伤或伤口周围肌肉痉挛及心理紧张、恐惧有关, 也与个人对疼痛的耐受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痛阈、心理因素、文化素质、社会层次及暗示与安慰等有关。根据科学研究证明, 患者年龄越小, 对疼痛的耐受力就越差, 男性较女性耐受力差。性格外向、有一定文化素质的患者更容易表达对疼痛的主观感受。

2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5年8月至2007年3月对45例骨折患者实施了手术。男26例, 女19例, 年龄12~90岁, 平均58.5岁, 本组病例胫、腓骨骨折12例, 人工髋关节置换4例, 髌骨骨折12例, 股骨胫骨折17例。

3护理

3.1 做好患者术前、术后的心里护理

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 由于疼痛可因焦虑而加剧, 这与焦虑能降低痛阈, 增加疼痛有关[2]。患者对疼痛的感觉程度还取决于每个人不同的文化水平、环境因素以及机体应激反应能力。因此, 疼痛是一种独特的、高度主观的、多维复杂的经历, 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关, 还受精神和情感、环境, 以及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做好患者术前、术后的教育, 包括对疼痛或止痛药的认识, 疼痛评估的方法、以及早日活动、深呼吸、咳嗽等, 是止痛的重要方法。

3.2 加强心理护理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反应。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的痛觉反应。个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有一定差异, 而且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表现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神经内脏反应, 同时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因此,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尊重患者的人格主动询问, 相信患者的主诉, 并表示理解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感到护士在分担他们的痛苦, 让患者有信任感、依赖感、安全感, 消除对疼痛的恐惧、焦虑。同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 舒适的卧位。保持病房安静整洁, 有利于患者休息和睡眠, 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为患者分析疼痛的原因, 可提高痛阈, 为患者减轻痛苦制定康复计划, 使患者能始终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度过术后疼痛期。

3.3 疼痛的评估

患者安返病室后, 应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 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差异很大。描述也不尽相同, 故应准确评估患者的疼痛及对疼痛的耐受性。以决定使用镇痛剂的种类、剂量、时间。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

3.4 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

常用的止痛镇静剂是盐酸曲马多片、杜冷丁、非那根等人工合成的麻醉性镇痛剂, 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效应, 但同时也有抑制呼吸的作用, 还可扩张外周血管引起血压降低。故用药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并协助处理。

3.5 观察肢体的动脉搏动及血液循环情况

术后24~36 h疼痛最明显, 尤其是夜间。骨科患者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休息, 还可因局部疼痛使机体释放出许多损伤因子如前列腺素、5-羟色胺等, 使小血管收缩、痉挛, 发生血管危象, 影响患者的愈后。故不仅要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 还应观察末梢血液循环。

3.6 合理用药

尽量早用止痛药, 控制疼痛的有效方法是及早使用止痛药物, 而不是等到疼痛难忍时再给药。预防性用药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 镇痛效果好。

3.7 分散注意力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 在护理手术后疼痛患者时, 也可采用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使患者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人为的刺激, 如:与患者谈论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也可听听音乐, 音乐有刺激和分散注意力的作用, 具备镇痛及松弛的能力, 鼓励患者听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 可“忽视”疼痛感觉,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3], 从而忘记手术造成的疼痛。

3.8 硬膜外镇痛泵给药止痛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 硬膜外镇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镇痛效果良好。但在使用硬膜外镇痛泵时还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及尿潴留, 注意监测血压、脉搏、面色。并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及深度, 防止低血压及呼吸抑制的发生。

4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 患者对术后镇痛要求越来越高, 而术后疼痛, 除受手术部位、创伤大小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 还取决于患者的情绪、精神、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术后镇痛不仅能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 而且能提高患者自身防御围手术期并发症的能力。因此, 术后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积极配合药物镇痛, 是术后减轻疼痛的有效方法, 也可使心理护理和药物治疗达到最佳结合, 为患者术后创伤的恢复, 心理生理状态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俊, 李树人, 宋文阁.疼痛诊断治疗学.郑州大学出版社, 1999, 8 (1) :584.

[2]李学增.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13-214.

老年患者外科术后疼痛护理综述 第11篇

总结出老年患者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老年患者;外科术后;疼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4-01

1986 年国际疼痛协会(IASP)将疼痛定义为:疼痛是各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1],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术后疼痛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心伤害,而且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恢复。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增多,老年患者对生存质量的要求逐渐被重视,减轻疼痛成为术后患者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就老年患者术后疼痛护理综述如下:

1 术后疼痛的原因

1.1 患者本身 疼痛是绝大多数骨科疾病的共有特征,又是许多外科疾病的首发症状[3]。手术后切口疼痛必然存在的,一般术后6小时麻醉药物作用逐渐消失时,疼痛开始加剧,其程度与手术损伤的范围、切口的大小、部位,以及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耐受程度等有关系。老年患者,他们的生理机能有所退化,且老年手术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更会给术后恢复带来困难。

1.2 医护人员方面 缺乏疼痛管理知识, 对疼痛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阿片类镇痛药的不良反应盲目担心, 甚至对镇痛药的应用有错误的认识。医护人员对患者疼痛评估不足,只凭自己的主观观察和猜测,在护理中存在不一致的评价标准, 使施护者之间缺少恰当的交流; 疼痛评估不记录或评估缺乏連续性。[5]

2 疼痛的评估方法

2.1 疼痛的评估

术后疼痛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对其做出客观定量评价,才能保证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临床上常采用的疼痛评估工具,包括主观测定法中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5描述疼痛量表(VRS)、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量表、Prince-Henry评分法等,以及客观测定法中的行为测定法、生理指标测定法等[6]。疼痛的评估是持续动态的过程, 应经常对疼痛及治疗效果进行连续性评估, 以便及时修正护理计划[7]。

2.1 药物措施

2.1.1 药物种类

对疼痛进行控制所用的药物大致分为阿片类和非阿片类两大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阿片类止痛药,有不断增强的耐受性和身体依赖性, 但其止痛效果因其直接作用于中枢要比后者好, 在剂量足够的情况下可以缓解各种情况的疼痛, 其临床常用药物有杜冷丁;而非阿片类止痛药则仅主要用于轻到中度的疼痛, 常用药物有安定[8] 。

2.1.2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法是一种患者可接受的易行方法,方便、易行, 患者易于接受, 但疗效随胃肠功能的影响变异很大, 且起效慢, 镇痛效果不理想,仅适用于浅表小手术引起的轻度疼痛[9]。肌肉注射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给药方法, 适用于术后中重度疼痛的患者, 局限性在于注射部位疼痛、镇痛作用短暂、需反复注射、血药浓度不恒定等影响镇痛效果[9]。静脉滴注给药起效快、不受胃肠道影响, 适用于各种手术后的疼痛治疗, 尤其是大手术、多外创口手术后的疼痛治疗[9]。患者自控镇痛法(Patient Controlled Analgsia,PCA),PCA是采用程序化的注射泵(微泵),通过静脉内、硬膜外腔或皮下注射止痛药物, 来达到患者自我控制镇痛的目的[10] ,是近年来推广使用的疼痛控制方法。患者自控镇痛泵(PCA)已在国外应用10余年,发展较快,目前已达较成熟阶段,国内镇痛泵也在逐步推广使用。

2.2 非药物措施

2.2.1 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宣教 一般老年患者对于术后疼痛概念缺乏了解,总伴有焦虑以及恐惧的心理,从而加剧了神经调节中枢的刺激程度,影响了术后疼痛的敏感性。因此护士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讲授有关疼痛的知识以及克服疼痛的经验,同时,术后24小时对老年患者进行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严密观测,避免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该通知主治医生,及时进行对症处理。

2.2.2 做好常规术后护理 根据手术种类、部位,采取一定的体位支持,能有效减轻疼痛。同时注意保护切口,避免牵拉或压迫伤口。妥善固定各种引流管,保持管道的适当长度,避免因牵拉、扭曲、刺激伤口引起疼痛,注意帮助患者调整体位[11]。确保病房安静舒适,定时进行开窗通风,使室温适宜,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以及睡眠时间。另给予老年患者适量高热量、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的饮食,可以加强营养支持,提升老年患者更好地应对术后疼痛。

2.2.3 更新对麻醉止痛药的认识  害怕成瘾是有效控制止痛的主要障碍,要克服这种障碍就要学会区分麻醉止痛药成瘾性、依赖性、耐药性的差别。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麻醉药的剂量多大和使用时间多久,在麻醉药镇痛患者中成瘾的发生率小于1%。美国一次调查中,有12000例用麻醉药的患者中,仅有4例成瘾[12]。

2.2.4 加强疼痛教育 教育是改善疼痛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时间较多,应在患者教育中起主导作用[4],帮助患者全面认识对疼痛的定义,做好术前术后患者教育,包括对疼痛的恐惧感、焦虑无助感,及时报告疼痛,及时止痛,以利于早日康复,减少住院时间,减少费用。

2.2.5 提高护士准确评估疼痛的技能  首先要了解疼痛评估的重要性,掌握疼痛评估的原则,这样在临床实践中能灵活运用,个体化评估患者疼痛,及时解决患者的疼痛问题。通过评估,医护人员可以了解疼痛的原因、部位、程度、性质等,以此作为选择适当药物的依据,制订有效的治疗方案。

2.2.6 心理护理 病人常因对疾病和对治疗效果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加剧了疼痛的感觉,因此护士给予必要的关心,疏导病人,应以安慰和鼓励的态度支持病人,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分散注意力。做好病人及家属思想工作,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因素,积极的心理状态,也能起到止痛和有助于康复的作用。

3 小结

疼痛护理是临床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新兴课题, 在部分发达国家已将疼痛列入护理教育的课程中, 并将疼痛控制的满意程度作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之一[13] 。随着人们对生命价值和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老年患者术后的疼痛问题也将会日益被重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使患者获得体贴和细心的照顾。

参考文献:

[1] Dobso NF, Merri SJ , Dasta JF. Postoperative paines Nursing [J] .Nurs Jine, 1995, 91( 6) : 4.

[3] 王守志,杜克.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

[5] 赵存凤,李 平,慢性疼痛管理中医护患相关障碍因素及其干预[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10):38-39

[6] 术后疼痛控制的护理现状. 现代护理2005,11(6):441-443

[7] 外科术后疼痛护理新进展 .护理研究,2008(sl):87-88

[9] McCaffery, Margo PN,MS,et al. Choosing a faces pain scake[J].Nursing, 2002, 32(5):68

[10] 王元, 张江, 郑晓宁. 对自控镇痛患者的术前教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 19(11):512-514

[11] 李福琴, 术后切口疼412例观察与护理[J] .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8(5) : 834-844

[12] 冯金娥. 术后疼痛护理中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 . 实用护理杂志,2000, 16(8) : 37.

小儿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 第12篇

1 临床资料

自2011年01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手术治疗的小儿共176例, 术后临床护理疼痛控制效果良好。现将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 小儿疼痛的特点

2.1 描述疼痛不确切, 表达方式夸张

由于小儿病患受多方因素局限, 小儿病患难以合作, 不能准确地地描述疼痛的位置、无法清晰表达疼痛的性质和程度, 加之小儿认知的局限性, 对疼痛的恐惧感, 容易把各种感受的描述混淆, 表现夸张, 使医护人员不能获得准确的病史和检查资料。

2.2 对疼痛的敏感性高, 反映强烈, 但持续时间短

小儿的痛阈低于成人, 一般随着年龄降低痛阈值亦降低, 小儿更易感受到疼痛, 疼痛发生程度强但迅速减弱。疼痛发生后, 其生理、生化变化强烈, 例如呼吸、心跳、代谢频率加快、血压升高、耗氧量增加等, 长期疼痛易导致身体代谢紊乱、睡眠、喂养困难、甚至精神性格改变, 其危害远高于成人。

2.3 对疼痛的回避性强

小儿对打针吃药有着高度的恐惧感, 为避免吃药、打针, 有时故意隐瞒而延误治疗。或者以某种姿势或某些回避动作来减轻疼痛感, 短期对小儿的生理功能发育有影响, 长期则影响小儿的行为功能发育。

3 对疼痛的正确评估

对术后疼痛控制, 疼痛的评估是首要的, 包括对疼痛发生部位、强度、性质、持续发作时间、频率, 患者表达疼痛的方式及影响因素等全方位的分析了解。由于小儿语言表达能力, 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难以恰当描述疼痛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因此, 小儿疼痛的评估常用自我评估法、行为评估法和生理评估法综合评定的结果[2]。

3.1 自我评估法

包括语言评估和视觉模拟评估 (VAS) 主要信息来源于病患主观描述, 虽然语言评估比较敏感, 但仅适用于语言表达明确, 行为意识健全的小儿, 一般为7岁以上的病患。临床上较多应用作为止痛技术研究评估标准的VAS法, VAS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线性图, 长度10cm的直线上从左至右标示从白到红的颜色, 左端代表无痛 (0端) , 向右疼痛加重 (10端) , 由患儿自己标记出位置, 量出疼痛强度值, 此类适用于5岁以上小儿;另一类是面部疼痛等级评定量表 (faces pain rating scale) 法。以多幅易小儿理解的笑及哭的脸谱图在VAS标尺图为基础标示, 使用方法同直线图, 适用于5岁以下的患儿。

3.2 行为学评估

包括对患儿声调、语言、身体姿态、面部表情等各个疼痛反应的行为表现来加以客观评估的方法。例如改良目的疼痛评分 (MOPS) , 根据患儿的哭闹、活动、情绪、姿态等方面表现打分, 综合得分来判断疼痛的严重程度。

3.3 生理评估法

观察期生命体征变化, 类似于其他应激反应, 但只有在剧烈疼痛时才出现明显的生理改变, 不具有疼痛的特异性, 因此只可用作参考指标。

4 临床护理措施

4.1 健康教育指导

针对手术麻醉清醒后切口疼痛的特点、程度等相关知识对患儿家长及患儿进行宣教, 促进患儿和家长积极主动配合术后疼痛的控制, 并能对疼痛进行恰当合理的认识和表达, 便于医护人员的诊断和治疗。

4.2 术后评估

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的对小儿疼痛的特点及评估方法进行系统的学习, 并熟练掌握。使之能及时确定疼痛的存在, 正确的判断疼痛的程度, 给与恰当的护理方法。并在术前、术后多与患儿接触, 增加信任感, 了解患儿的行为方式和表达特点, 利于给出准确的评估。

4.3 心理护理

疼痛是一种主观上的疼痛感觉, 与心理和生理多方面因素有关, 有资料证明, 手术后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敏感性增高, 甚至对非疼痛刺激也可表现出强烈的疼痛感, 手术除创口引起的疼痛感外, 另外一部分疼痛感则受到情绪的影响[3]。因此给与心理护理是必要的。首先, 家长是患儿的后盾, 要做好家长的心理支持。除了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外, 还应对家长进行疏导方式的指导。避免了过分担忧和心疼等不良心态对患儿的影响, 并且, 除了在患儿发生疼痛时及时判断通知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外, 还可分散患儿注意力, 安抚疼痛给患儿带来的焦虑不安情绪, 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其次, 虽然小儿疼痛的彻底解决有赖于致痛因素的祛除, 但心理护理能在心理上减轻患儿的疼痛感, 使其心情愉悦, 情绪稳定, 利于患儿的恢复。医护人员对待患儿要温柔亲切, 多主动交流, 适当的抚摸拉近与患儿的陌生感, 并多采取鼓励, 表扬患儿, 使患儿逐步认识到疼痛不可怕, 可以战胜, 减少对疼痛的恐惧, 自己在心理上坚定病魔可不可怕的思想。

4.4 疼痛的控制方法

4.4.1 非药物疗法:

非药物疗法属于情感支持疗法, 是指采取放松、安抚, 转移注意力、催眠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是疼痛护理中的重要部分。非药物疗法不仅对患儿身体无损伤, 还利于患儿减轻对疼痛的恐惧感。放松、安抚的方法, 对于幼儿一般采用安抚奶嘴, 抚摸, 抱着轻摇等方式, 对于稍大的患儿, 可采取适宜的游戏、活动。转移注意力、催眠是将患儿的注意侧重点转移到他处, 减轻不适感。方法很多, 例如看书, 讲故事, 听音乐等等[4]。

4.4.2 应用镇痛药的护理:

临床上对术后疼痛尽早进行治疗以提高镇痛效果已达成共识。常用镇痛药种类繁多, 应用镇痛药时, 遵循无创给药、用药个体化的原则。护士应按医嘱给止痛药, 注意给药部位和给药方式, 尽可能减少制造其他疼痛的机会, 注意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多次进行患儿疼痛水平的评估, 判断镇痛效果, 及时调整止痛药的剂量, 同时注意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疼痛作相应的处理。例如切口疼痛可给予包扎固定切口的方法, 震动引发切口疼痛可协助患儿稍按住伤口, 再试探性的咳嗽、缓慢的深呼吸、挪动等方式减缓疼痛, 需经常进行肌注止痛药患者, 可应用自控止痛技术 (PCA) , 设定恰当的频率和剂量给药以达到止痛的目的。除保持PCA导管通畅外, 还应注意有无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等继发感染现象。

总之, 小儿手术后疼痛感除了来自于客观的手术造成创伤性疼痛外, 还受到患儿情绪、心理状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医护人员在诊治护理时要掌握小儿疼痛的特点, 及时正确的判断疼痛的程度, 给与恰当疼痛的控制方法, 在心理上、生理上给与优质的护理, 促进患儿的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 将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76例儿童病患列为观察对象, 术后对疼痛进行分析评估后, 给予安抚诱导、转移注意力、配合使用镇痛药物及应用微量泵镇痛等有效护理措施全面干预。结果 减轻了小儿术后疼痛的折磨, 有效促进手术切口的愈合,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通过术后对小儿疼痛的客观分析评估, 有针对性的采取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有效减轻了小儿术后疼痛的折磨, 促进手术切口的愈合,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小儿术后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小儿术后,疼痛,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李燕飞.术后病人疼痛评估及镇痛的护理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9, 22 (3) :276-277.

[2]谢冰柯, 许乐.疼痛控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7, 26 (7) :677-680.

[3]田子明, 郭建军.外科疼痛的评估及护理进展研究[J].全科护理, 2010, 8 (5) :l201-1202.

上一篇:临床药学分析下一篇:地质构造对煤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