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功能范文

2024-06-30

排尿功能范文(精选10篇)

排尿功能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我院骨科进行腰椎PLIF手术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不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1) 年龄18岁~79岁; (2) 首次手术; (3) 无精神障碍及听力低下不能交流; (4) 不合并糖尿病及心脏病等慢性疾病; (5) 单纯行腰椎PLIF手术; (6) 愿意并参与研究。符合条件的病人共79例, 均采用腰椎PLIF手术,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0例, 男2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53岁;对照组39例, 男22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51岁。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1.2.1.1对照组

护士采取常规术前指导。告知术前12h禁饮食, 做好术区备皮, 准备好所需的生活用品饮食, 术前1d及术后指导, 体位指导。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讲解手术方法消除其对麻醉和手术的疑虑。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 嘱病人多饮水多尿。观察并记录是否成功自解小便;是否需要2次插入导尿管。

1.2.1.2观察组

手术前3d开始指导病人进行床上排尿练习, 每天至少3次, 具体方法: (1) 平卧或侧卧于床上, 指导病人进行收缩和放松会阴部肌肉的锻炼, 加强尿道括约肌的作用, 以控制排尿功能; (2) 有尿意时给病人送便器, 训练有意识的排尿, 强化排尿反射; (3) 安慰病人, 消除病人恐惧、羞涩的心理, 以取得配合并观测排尿状况。具体指导男病人使用尿壶, 女病人使用专用的接尿器。并告知病人及家属现在练习床上小便是为了减少术后长期留置导尿管引起尿路感染, 避免2次插入导尿管带来的痛苦。告知我们要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取得理解并愿意配合我们。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嘱咐多饮水多尿。观察并记录是否成功自行排尿;是否需要2次插入导尿管。

1.2.2 评价方法

比较两组病人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成功: (1) 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 24h内可成功自解小便; (2) 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排尿出现困难, 利用听流水声、按摩、热敷下腹部及变换体位等方法能够自解小便。不成功: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后, 病人不能自行排尿, 且利用听流水声、按摩、热敷下腹部及变换体位等方法均不能够自行排尿。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能顺利自行排尿病人有20例, 利用听流水声, 按摩及热敷下腹部等方法自行排尿病人有18例, 经过上述方法仍然不能自行排尿病人有2例。对照组术后第1天拔除尿管能顺利自行排尿病人有7例, 利用听流水声, 按摩及热敷下腹部, 变换体位等方法自行排尿病人有19例, 经过上述方法仍然不能自行排尿需要2次插入导尿管的病人有13例。两组病人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腰椎PLIF术是骨科常见的手术, 由于腰椎PLIF手术创伤大、出血多、神经干扰大;病人大多年龄偏大, 排尿功能较差, 且要求病人术后一段时间内绝对卧床, 一般人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排便, 病人数日不能下床进行大小便, 容易造成尿潴留, 临床上常用热敷、按摩膀胱区等方法, 虽有一定疗效, 但仍有30%左右的病人需行导尿术[1]。因此术后尽早拔出尿管, 自行排尿, 对病人术后正常排尿有重要意义。术前练习床上排尿就尤为重要。通过此次观察, 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训练床上排尿, 等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床上练习小便时, 病人分别使用男女专用便器, 在病人有尿意时平卧或侧卧于床上, 通过让病人听流水声或按摩、热敷病人下腹部诱导其排尿治疗尿潴留[2]。膀胱尿道功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精神因素, 对健康人而言, 排尿需要发生在于恰当时间、地点, 如环境不适合、大脑皮层将抑制其排尿[3]。因此术前要为病人讲解术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如伤口疼痛、麻醉缓解期等, 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专家通过实验证明, 排尿环境比排尿量更为重要[4]。

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实施术前护理干预, 训练床上排尿, 拔除尿管后多饮水及诱导方法等护理, 降低了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和导尿率。见表1。而传统的护理方法对术后因严格卧床及精神过度紧张所致的排尿困难未予重视, 致使尿潴留发生率和导尿率明显增加。因此术前向病人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解除病人的焦虑情绪, 说明术前卧床排尿对术后康复的意义, 指导病人训练床上排尿, 使病人养成床上排尿习惯, 术后鼓励其多饮水尽早排尿, 对有尿潴留者及时采取诱导措施, 这对减少术后尿潴留的发生, 降低导尿率, 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使用镇痛泵止痛的病人请选择恰当的拔除尿管的时间[5]。

摘要:[目的]观察围术期排尿功能锻炼与应对处理对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 (PLIF) 术后病人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行腰椎PLIF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术前指导, 观察组术前3d开始指导病人进行床上排尿练习。比较两组病人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拔除尿管后排尿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围术期排尿功能锻炼与应对处理有利于腰椎PLIF术后病人排尿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排尿功能锻炼,腰椎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排尿困难,尿潴留

参考文献

[1]叶小芬, 钟丽华, 陆雪梅, 等.术前排尿训练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排尿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1) :55.

[2]刘正英, 卫桂梅.两种不同的方法对骨科尿潴留病人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 2002 (5) :63.

[3]夏同礼, 梁德江.实用下尿路梗阻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59-85.

[4]吴阶平, 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358-394.

男人试试蹲位排尿 第2篇

不妨改站位为蹲位排尿

男人也可以像女人那样蹲位排尿。因为蹲位排尿可引起一系列肌肉运动及其相关反射,加速肠内废物清除,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硫化氢、吲哚、臭粪素等致癌物的重吸收减少,从而保护肠粘膜少受致癌物的毒害。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下蹲排尿男性的患癌率较站立排尿者降低40%,这也是习惯取蹲位的印度男子肠癌发病率低的奥秘之一。

建议一小时排一次

人何时排尿,多久排一次尿没有一定之规,一般都是尿胀了(即膀胱充盈)才入厕。不过现在有了说法:每小时排尿一次,不管有无尿意。

美国国立身体中毒研究所的专家为此所作的解释是:膀胱患癌的可能性和尿液在膀胱中待的时间成正比。原来尿液中有一种可以致癌的化学物质,此物质可侵害膀胱的肌肉纤维,破坏其细胞,促发其癌变。研究人员将每小时排出的尿液和相隔2-3小时排出的尿液相比,后者所含的致癌物相当多,所以建议每小时排尿1次,可有效减少膀胱癌的发生。特别是卡车司机等跑长途的司机,更要注意在短时间内排尿。

巧排残余尿

小便后,用手指在会阴部位挤一下,有助于促进会阴部血液循环,这样对预防前列腺炎有好处。另外勤做提肛动作,排尿时咬紧牙关,还可防止牙齿过早脱落。

纠正性交排尿

第一,要学习掌握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使性交时不受主观错误想法的干扰,在性交过程中不要有意主动收缩腹肌,让精液随着性高潮的到来而自然排出。

第二,在性交前排空膀胱,避免膀胱充盈产生尿意。排尿是受大脑意识控制的。当膀胱内尿液未达到饱和状态时,膀胱逼尿肌会自然调节膀胱内压,使压力不随尿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人也不会产生尿意。当尿量达到300一400毫升时,逼尿肌受到伸张刺激,便将排尿信息传送到大脑中枢,大脑中枢即发出“命令”,使逼尿肌收缩,内外括约肌放松,从而排出尿液。因此,在性交前要解一次小便,把膀胱排空。

第三,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服用左旋多巴等药物,改善神经调节,使大脑进一步控制排尿中枢,减少性交时排尿。

防止排尿性晕厥

排尿性晕厥几乎均发生于男性,也称排尿性低血压。一般多出现在睡醒后站立排尿时,往往在病人排尿即将结束时突然出现意识障碍,跌倒在地,若无意外情况发生,病人多在3~5分钟后恢复意识。如果老年人发生夜间排尿性晕厥,引起头部摔伤或肢体骨折,常可造成严重的后果。

老年男性是排尿性晕厥的易发人群,这是因为老年男性夜间尿量增多,排尿次数增加;其次是他们多患有前列腺增生症,使得排尿不畅,每次排尿所需的时间延长。

只要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老年人排尿性晕厥是可以避免的。预防老年人夜间排尿性晕厥,行之有效的措施有以下一些方面:

睡前少饮水。老年人若在晚饭后至临睡前大量饮水,则可造成夜尿增多,入厕频繁。夜间排尿次数的增加势必也会增加排尿性晕厥发生的机会。

起床应缓慢。老年人由卧位到起床、入厕的过程应该缓慢进行,通常应有“三个半分钟”的过程,即醒后在床上躺半分钟,接着在床上坐起半分钟,再下肢着地在床边坐半分钟。经过这样″三个半分钟″后再入厕排尿,使人体交感、副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可避免因排尿时血压降低而引起晕厥。高危老人防护以往有排尿性晕厥史、排尿时有头晕、胸闷症状者,睡前常规服用安眠药者和有前列腺肥大者应列为发生排尿性晕厥的高危人群。这些人在夜间排尿时应采用坐位,排尿后起立不宜过快;如果是站立排尿,排尿过程中最好安有可帮扶站立的固定物。

小心排尿疼痛

排尿时若发生耻骨上、会阴部或尿道等部位疼痛,称为排尿疼痛或尿痛。多由于膀胱、尿道炎症或结石引起。尿痛出现在排尿开始时,病变多在尿道;尿痛出现在排尿结束前,病变多在膀胱。尿痛出现在排尿全过程时,提示尿道和膀胱均有病变。尿痛与尿频、尿急三者同时出现时,统称为膀胱刺激症状。膀胱刺激症状常见于尿路感染、肾结石、膀胱结石、膀胱肿瘤、下尿路阻塞以及尿路临近器官炎症等疾病。可见,排尿也非小事,值得当心。

排尿功能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 年10 月-2014 年10 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86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两组各43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损伤节段等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纳入标准:年龄≥ 18 岁;符合美国脊柱损伤学会2000 年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标准中B-D级者[3];所有患者均伴有尿失禁症状;无精神病史;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年龄<18 岁;伴恶性肿瘤者或严重肝、心、肺、肾等功能不全者;伴有其他类型的脊柱损伤;合并严重感染者;无法配合完成治疗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患者膀胱功能训练。首先, 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制度, 饮水1 次/2 h, 饮水量约为250 m L/ 次, 从当晚20:00 后到次日早上6:00 禁止患者饮水, 患者每天摄水总量控制在2000 m L左右。其次, 建立定时排尿制度, 嘱患者主动排尿1 次/4 h, 睡前主动排尿1 次。膀胱功能训练方法:采用膀胱刺激法、挤压排尿法及进行间歇性导尿方法进行膀胱功能康复训练。两组均半个月为1 个疗程。共治疗4 个疗程。

1.2.2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 取关元、三阴交、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中极、曲骨穴位, 使用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局部消毒后针刺各穴。中脘:直刺深度应达50 mm, 采用呼吸补泻法中的泻法;天枢:直刺深度也达50 mm, 采用逆时针捻转泻法;足三里:直刺深度也达50 mm, 采用顺时指针捻转补法;中极、关元、曲骨穴, 采取直刺深度为15 mm, 以患者初觉酸胀感为宜, 采用平补平泻法, 留针约30 min, 1 次/d, 治疗10 d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2 d[4]。4 个疗程后统计结果。

1.3 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为观察点, 记录两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参数, 包括每天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变化。

1.4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中医病症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5]。治愈:疗程结束后小便恢复正常, 基本无失禁发生;显效:小便失禁现象得到显著控制, 患者漏尿次数<5 次/d, 定时导出尿量>300 m L, 膀胱充盈>300 m L;有效:小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漏尿次数<10 次/d, 定时导出尿液量100~300 m L, 膀胱充盈150~300 m L;无效:患者小便失禁现象无改善或加重。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4.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观察点两组患者排尿功能参数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参数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排尿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研究组在治疗后, 漏尿次数、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参数比较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 对照组为74.72%,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进入21 世纪后, SCI患者群体不断扩大, 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的危重疾病之一。在SCI发生后, 排尿功能障碍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 也是对患者影响较大, 使患者痛苦增加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临床研究发现, 在人体的排尿活动过程中, 主要受大脑和脊髓的共同支配, 是由多种神经纤维共同协作而完成的生理性活动, 其中脊髓在控制患者排尿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通过控制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功能活动的排尿神经中枢, 是膀胱、尿道与低级和高级排尿中枢间各种神经冲动传导的通路, 故脊髓发生损伤后, 很易发生排尿功能障碍, 而影响患者的健康及功能康复[6,7]。传统中医将膀胱功能障碍归属于“癃闭”范畴, 属实证, 是因患者跌仆闪失, 导致筋脉瘀滞, 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 其发病与膀胱、肾、三焦有关[8]。随着中医的快速发展,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针刺是治疗脊髓发生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9,10,11]。目前临床治疗过程中多选取的穴位有关元、三阴交、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中极、曲骨等, 其中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 可温补下元, 改善膀胱气化;中极为膀胱俞募穴, 可调气血, 促进膀胱气化;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汇穴, 可以健脾、调肾补气;中脘、天枢可以调胃健脾;阴陵泉为利尿之名穴, 可以利小便, 化湿滞;曲骨是任脉经穴, 是治疗尿失禁的经典穴位[12,13]。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两组患者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而研究组在漏尿次数、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参数方面优于对照组;这主要是因为局部针刺关元、三阴交、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中极、曲骨穴位后, 对患者的膀胱功能发挥保护作用, 同时可刺激神经功能恢复, 改善患者的局部微循环, 抑制膀胱逼尿肌储尿期的无抑制收缩, 使膀胱逼尿肌压力下降, 从而改善患者排尿功能及膀胱参数[14,15]。膀胱功能训练联合中医针刺治疗SCI伴排尿功能障碍疗效确切, 这可能是由于针刺关元、三阴交、中脘、足三里、阴陵泉、天枢、中极、曲骨穴位后, 可有效激发患者大脑残存的神经元, 刺激神经反馈调节功能, 大脑皮质对膀胱的调控作用, 避免发生肌肉萎缩, 加强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16], 促使休眠的脊髓神经苏醒, 从而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地恢复, 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疗的目的, 从而提高患者地治疗效果。

从排尿看健康 第4篇

正常人在正常饮食饮水前提下,每昼夜排出的尿量大约在1000ml~2000ml之间。身体出现异常时,表现在每昼夜尿量显著增多或减少,甚至无尿。每昼夜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以上情况,称为多尿。每昼夜在100ml~400ml范围,为少尿。若每天尿量不到100ml,为无尿。如果尿量长时间超过身体水分入量,会使体内水分丧失过多,导致脱水。

色:尿色异常需谨慎

淡黄清亮。正常人的尿色,呈澄清透明或淡黄色。尿液会随人日常生活习惯及体内环境不同,而出现颜色变化。如只一两次尿黄且无不适症状,可能是饮水量不够、出汗太多、服用某些药物等原因,不用担心。

深黄如茶。多数膀胱癌患者,都会有尿液颜色变化。一般先是深黄色,随病情发展尿液偶有血丝,之后发展为肉眼可见的血尿。尿液经常是深黄色的,同时伴有尿急、排尿困难、有阻塞感等,最好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白色浊液。如果尿液全程都呈白色浑浊样,常见原因可能是丝虫病引起的乳糜尿、严重泌尿道化脓感染引起的脓性尿等。但有些青年男性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加重时,也可能在排尿初始或结束时,出现少量白色或透明黏液。很有可能是炎性渗出的前列腺液随尿液流出,应进一步检查以免病情加重。

酱油色泽。若尿液呈棕褐色似酱油样,且澄清透光,无明显混浊物,这种情况通常是血管内溶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尿。例如蚕豆病、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等。在严重外伤后,肌肉细胞内的肌红蛋白大量入血,也可出现此情况,需引起注意,以免影响肾功能。

感:找病因对症下药

涩痛感:来点猕猴桃和苦瓜 有中医专家建议,男性出现小便涩痛、尿急情况,且症状不太严重时,可在科学治疗外,适当多吃些猕猴桃。因为猕猴桃富含维生素E,能抗氧化,且有清热、生津等功效。用新鲜猕猴桃,捣烂加温开水一杯(约250毫升),调匀后饮服,对前列腺炎引起的小便涩痛、尿急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此外,也可多吃些苦瓜。但症状严重时,则需要尽快去医院检查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排尿无力感:除检查前列腺外,还要查血糖 很多中老年男人明显感觉到自己小便不如以前有力,常感觉尿不干净,小便射程也变短了。这种情况除了前列腺疾患外,也有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严重时,可能影响控制排尿的神经传导或引起尿道反复炎症甚至狭窄,也会造成排尿困难。因此,小便无力除了要查前列腺外,还要查查血糖。

试试这些办法

蹲坐式排尿。老年人采用蹲坐式小便,可使腹压增强,利于排尿。老年人胃肠蠕动减弱,肛门括约肌功能下降,因此更易患便秘。采用蹲坐式小便,可使肛部通风卫生,促进血液循环,不自觉的提肛运动,也能增强肛门括约肌收缩功能,促进排便意识,减少便秘。蹲坐小便还可防摔倒,降低大脑血压,从而降低导致的风险。

踮脚排尿。男人习惯性久坐,会使会阴部血液运行速度变慢,导致会阴和前列腺部慢性充血、瘀血。前列腺局部的代谢产物堆积,阻塞腺管,使前列腺液流出不畅,进而导致或加重前列腺炎。踮脚运动可使下肢血液回流顺畅,排尿更加顺畅。具体方法是:双足并拢着地,用力踮起脚跟,反复多次。最好每隔1小时做一次踮脚运动,一天内做上五六次这样的踮脚尖运动,常年坚持会有一定的益肾作用。

1小时尿1次。膀胱癌发病,与尿液在膀胱中存留时间有关。适当增加排尿次数,减少憋尿时间,对膀胱及前列腺有一定保护作用。科学做法是每小时排一次尿。

单次排尿别超过1分钟。40岁以上男性可通过自行计算小便时间,1分钟内是否能排清,依此判断前列腺是否出现问题。

热水坐浴。睡前热水坐浴,配合前列腺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康复。可进行适量运动,但不宜长时间骑车和久坐。每隔1~2小时应起身活动一会儿,以减轻前列腺的局部压迫和充血。

小便完挤压按摩会阴。男性的尿道较长,易出现排尿不净,以致尿路感染。有两种方法:①排尿后,用手指在阴囊后方和肛门前方的会阴部位按摩挤压几下,可使膀胱中残留的尿液排出,对治疗前列腺炎有好处;②多做提肛运动,长期坚持可增强会阴部肌肉和尿道肌肉收缩力,帮助排尽尿液,减少膀胱中尿液的残留。

排尿后别立即坐下。对男性生理结构的研究表明,男性在排尿后,尿道的内外括约肌会闭合,使尿道的前列腺部形成一个闭合的腔。若此时马上坐下,会加大这个闭合腔内的压力,可能增加残留尿液反流进入前列腺的机会,引发前列腺炎。

排尿功能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7月34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对照组, 男17例, 女17例;年龄26岁~71岁 (43.65岁±3.45岁) ;病程0.5个月~5个月 (3.45个月±1.35个月)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2月34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为观察组, 男18例, 女16例;年龄28岁~72岁 (42.35岁±3.54岁) ;病程1个月~6个月 (3.21个月±1.31个月) 。两组病人中颈髓损伤30例, 胸髓损伤17例, 腰髓损伤21例, 膀胱容量>350mL, 且残余尿量>100mL;均符合《康复医学》关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诊断标准[4];均排除尿道畸形、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严重的尿道炎或膀胱炎、尿道周围脓肿者及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者。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两组病人均给予间歇性清洁导尿, 具体方法如下:间歇性导尿前先测量并记录最大排尿量及残余尿量。再用清洁或无菌导尿管润滑后插入尿道, 男性插入尿道20cm~22cm, 女性插入尿道4cm~6cm, 将尿液引入接尿器进行导尿。每次导尿量要小于350mL。导尿的次数根据残余尿量来确定, 导尿时间宜选在起床前、餐前、睡前。若病人残余尿量>200mL, 间歇导尿每天4次~6次, 残余尿量150mL~200mL, 间歇导尿每天3次;残余尿量100mL~150mL, 间歇导尿每天2次;残余尿量80mL~100mL, 间歇导尿每天1次;残余尿量在80mL以下即可停止导尿[5]。观察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还给予膀胱训练等相应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如下。 (1) 膀胱功能训练。刺激扳机点排尿训练:扳机点即为病人的敏感点, 可通过叩击小腹周围某一点、反复挤压阴茎、龟头或牵拉阴毛、叩打骶尾部、刺激肛门等敏感位置, 增强逼尿肌对牵拉反射的反应, 诱导病人进行反射性排尿;Grede手压法排尿训练:此法适用于逼尿肌反射低下的病人, 先用指尖深部按摩膀胱, 然后将双手重叠于膀胱上, 于脐部3cm处用力向骶尾部加压, 改变加压方向, 直到尿流停止。电针治疗:针刺四神聪、肾俞、次髎、气海、中极, 加以低频率、疏密波刺激30min, 每天1次, 10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2) 心理护理。人体脊髓损伤造成的排尿功能障碍是一个长期的病变过程, 有的病人终生需要进行间歇性排尿。病人往往感到羞愧而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要及时与病人沟通, 向病人讲解间歇性清洁导尿的必要性和进行膀胱功能训练的重要性, 讲述以往治疗成功病例, 给予病人鼓励, 帮助其树立治疗的自信心, 积极地配合治疗。 (3) 控制补水量。要求每日的入水量在1 500 mL~2 000mL, 3餐均匀摄入, 每餐各400mL, 有静脉输液时酌情减少。间隔4h~6h导尿1次, 使每次导尿量控制在400mL~500mL, 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给予会阴部护理每天1次或2次。

1.2.2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间歇性导尿30d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膀胱容量测定采用简易膀胱容量法测定[6]。残余量测定方法:病人尽量排尽尿液后插入导尿管引流出的尿量即为残余尿量。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L

例 (%)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所导致的排尿功能障碍是脊髓损伤治疗中的棘手问题, 一方面排尿功能障碍易引起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肾积水等并发症;另一方面病人往往由于感到羞愧而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传统治疗多给予药物和手术治疗, 但疗效欠佳, 目前常用的主要有无菌间歇导尿和间歇清洁导尿方法, 无菌间歇导尿必须在医院内实施, 这对于长期或终生进行间歇导尿的病人带来不便。间歇性清洁导尿相比于无菌导尿具有简便、易行、经济等优点, 既解决了病人在医院外进行间歇导尿的难题, 同时也减少了导尿的费用, 也是目前公认的科学尿路管理方法, 它不仅能使病人摆脱留置导尿管, 还能使膀胱周期性地扩张与排空, 使膀胱维持近似正常扩张与空虚的生理状态, 并促使其功能恢复[7]。为保证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达到满意疗效, 实施间歇性清洁导尿辅以护理干预措施尤为重要。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病人30d后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 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及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说明对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后明显扩大了膀胱容量, 减少了残余尿量, 改善了膀胱功能;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与孙海英等[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所得数据略有不同, 可能与所选研究对象例数及病人个人身体素质差异有关。

总之, 间歇性清洁导尿辅以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 增加膀胱容量, 减少残余尿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英峰, 丁岚.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11) :52-53.

[2]尹晓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1, 28 (5) :439-440.

[3]沈蛇凤, 袁蓉, 陈柯.间歇清洁导尿在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10, 17 (36) :2102-2103.

[4]南登昆.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40.

[5]凌泽凤, 邓文颂.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5) :74-90.

[6]张付秀, 刘美容, 李丹, 宋涛.间歇清洁导尿护理技术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8 (11) :296-297.

[7]葛贝贝.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康复护理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34 (7) :194-195.

排尿功能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20例需留置尿管的手术患者, 男64 例, 女56 例, 年龄24~64 岁, 平均年龄 ( 46.8±4.6) 岁。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 患者入选标准:神志清醒, 无意识模糊, 无精神病史, 心电图、肝肾功能正常, 无泌尿系统疾病及排尿形态改变等。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 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在麻醉前、患者意识清醒的状态下留置尿管, 对照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结束、 气管插管成功后留置尿管。 所有患者留置尿管均由专人负责操作, 均使用广东省湛江市事达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导尿包, 进口Fr12~14 号气囊硅化乳胶尿管。 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型号适宜的气囊导尿管, 严格按照姜安丽主编的《 新编护理学基础》 中的导尿术进行。

1.3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患者术后初次排尿的时间、 患者排尿的困难程度、尿潴留和尿道刺激程度等指标。 术后初次排尿时间记录患者术后至第一次排尿的时间。 患者排尿困难分排尿自如、较难和困难三个指标, 当患者初次有尿意到排尿结束超过5min时, 判定为排尿困难, 或排尿时间超过3 min且排尿过程断断续续。 当患者有尿意而经尿管诱导后仍不能排尿时, 考虑有尿潴留存在。 患者尿道刺激的评价标准分为四级[1]:0 级:术中留置尿管有益于治疗, 未感觉不适;1 级:轻度不适, 但仍可克制;2 级:较为不适或中度不适, 患者伴有尿道刺痛或下腹胀痛的症状;3级:无法忍受, 患者伴有严重的尿道刺痛或下腹胀痛的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  ±s) 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第一次排尿时间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尿道刺激反应程度比较, 见表3。

3 讨论

目前临床对留置尿管的最佳时机存在争议和分歧[2,3]。全麻后为手术患者留置尿管, 此时患者全身肌肉松弛, 尿道阻力消失、无痛觉、无血流动力学改变, 使尿管通过顺利, 对尿道黏膜损伤明显减少[4]。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观察到, 不少患者在术后苏醒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尿道刺激反应, 个别患者不适感强烈, 因无法忍受不适而自行拔管, 同时也导致了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 增加了手术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的概率。有研究发现[5], 成人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中33.77%的患者是由于全麻后导尿管刺激所致。本研究中, 对照组中有6例患者回病房后强烈要求拔除尿管, 且烦躁不安, 经耐心解释后, 有5例患者表示还是不能耐受, 导致最后拔管。分析原因可能为:尿道有丰富的神经支配, 副交感和交感神经分布于整个尿道, 感觉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疼痛、触觉及湿觉[6]。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神经丰富, 黏膜对刺激非常敏感, 任何异物及炎症的刺激都可引起尿急、尿痛及下腹部、会阴部的不适。患者麻醉后, 会阴部处于抑制状态, 对留置尿管的刺激反应缺乏, 没有相应的适应期;术后心理上不易接受尿管带来的疼痛不适, 虽然麻醉后插尿管时患者舒适度较好, 但却忽略了手术后长留置尿管期间患者的舒适度。

麻醉前导尿对苏醒排尿功能的优点: (1) 清醒状态下留置尿管,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和疼痛感, 大脑皮层对这一过程有着短暂的记忆, 使患者在术后留置尿管期间能够逐渐适应, 患者能够接受尿管的存在。相比麻醉后留置导尿管, 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和刺激感; (2) 在麻醉前留置尿管, 患者对侵入性操作有痛感, 术者可以掌握尿管插入长度, 避免了插入过浅或者过深而导致的不良反应; (3) 术前已经留置尿管从心理上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和不适感, 与麻醉后留置尿管相比, 麻醉前留置尿管可以有效减轻外界触觉对患者的冲击, 也真正体现了知情同意、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原则。

综上所述, 随着优质护理模式地深入开展、“ 以人为本”、重视患者的感受[7]、尽量降低痛苦体验、提高患者舒适度是护士的责任和目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 麻醉前导尿苏醒期第一次排尿时间较麻醉后导尿第一次排尿时间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排尿异常和尿道刺激症状的发生率较麻醉后导尿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因此, 麻醉前留置尿管, 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赵真英, 尹肇君, 郭晋铎.男性全身麻醉病人留置尿管时机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2, 26 (5C) :1406.

[2]詹秋波, 杨玉玲, 姜丽晓.全麻前后留置尿管对患者尿道舒适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31) :51-52.

[3]罗保英, 陈霞, 曾湘岚, 等.麻醉后留置导尿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0) :1121-1123.

[4]杨翠芳, 赵哲玲, 肖华, 等.全麻手术病人导尿时机的选择[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2) :89-90.

[5]刘新.539例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原因分析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 (10) :886-887.

[6]冯淑鸾, 黄志芬, 吴小梅.留置导尿拔管时机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5, 1:128-129.

排尿功能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40例, 其年龄介于25~59岁。这40例患者中, 皆为需要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 并且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失禁和排尿困难等症状, 经过一系列的药物治疗后仍然效果不明显。本文对所有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 包括心理干预和术前、术后综合干预护理等。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所选患者的患病病程都比较长, 属于慢性排尿功能障碍, 且遵照以前的保守药物治疗都没有见效, 因此在他们的心理都承受了相对比较大的痛苦, 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且多数患者都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自卑、烦躁等心理[2]。针对患者的这一心理困扰, 我们结合他们的年龄、教育程度和经济条件等进行心理上的充分疏导, 让患者进行心理上的调适。同时, 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 手术途径和步骤, 告知患者手术具有创伤的大小且安全的效果, 从而在患者心中建立起对手术的信任和安全感, 减少术前的焦虑和恐惧, 从而能够在进行手术之前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护理和检查。

1.2.2 记录排尿日记

在综合护理干预中, 我们还要教会患者进行术前的排尿记录。在手术之前, 患者要详细记录5 d内24 h的排尿时间、排尿时的症状、排尿量等情况。患者要学会正确使用尿专用测量器, 正确详细的记录排尿日记。刚开始要由护士进行全程陪同指导, 指导患者能够对这一方法进行全面掌握。对于一些老年患者, 他们较难掌握这一方法, 则需要配备专职的陪护人员来完成这一纪录。手术后摘除导尿管后再次详细记录5 d内排尿日记。

1.2.3 术前准备

在进行手术之前, 患者要向医护人员提供完整的发病史, 从而使医师对患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从而能够对这些炎症进行手术前的及时控制。因此, 手术之前需要进行血常规、心电图、X线、膀胱镜检、泌尿系B超等检查前的准备, 并了解每项检查的必要性和必备注意事项等。在手术之前要避免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要进行适量饮水, 过多则容易尿频尿急、过少则容易尿液浓缩等[3]。

1.2.4 术后护理

在做完手术的24 h后, 要指导患者对盆底肌进行功能训练, 所选用方法为有规律地收缩耻骨尾骨肌和肛提肌, 训练周期约为20~30次, 每天需训练3~4次。手术之后的5 d, 要让患者进行排尿模拟训练, 即患者要在人工排尿的间歇进行自主性的排尿动作训练, 以对尿道括约肌、膀胱逼尿肌等进行有效收缩训练。

1.3 统计分析

对于研究所得的数据, 本文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并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综合护理干预, 对比这40例患者护理前后的排尿日记, 我们得出所有患者的排尿次数都减少, 为49%~64%;每天的尿急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为44%~80%;每次的排尿量则相对增加, 为53%~145%, 见表1。

注:综合护理干预前后, 患者排尿功能明显提高,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进行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之后, 由于手术的创伤和对膀胱周围神经的损伤, 许多患者会患有早期膀胱功能障碍, 表现为尿频、尿急、尿不禁等症状, 一般会在手术过后的6个月之内得到好转。经过长期的随机观察和访问, 这些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5%~76%。

在传统的根治性切除术后, 大多数都会对患者的主韧带、子宫骶等下方的盆神经造成一定损伤, 在输尿管子宫壁内进行游离则会对其神经纤维造成损伤[4]。大多数学者认为:尽量保留下腹下神经丛远端的神经末梢可以使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 特别是保留位于膀胱宫颈韧带深层在外侧和远端进入输尿管的神经纤维。膀胱宫颈韧带后叶含有大量神经节细胞, 走行于膀胱宫颈韧带深部神经纤维主要是下腹下丛的交感神经成分, 基于有关学者的研究, 损伤后可能导致膀胱储尿、排尿障碍。对于传统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手术, 多数患者都会伴有膀胱功能障碍, 与术前相比, 患者的膀胱顺应性、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尿流率等都有所降低。在近期的一些报道中, 保留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得到较好的保护, 仅保留一侧盆腔自主神经, 术后患者都无明显的膀胱感觉障碍症状出现;保留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除最大尿流率减低及残余尿稍有增加外, 并未出现其他排尿及储尿功能障碍症状。

在进行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之后, 大多数患者会患有思想负担重、易产生忧虑、悲观情绪等。同时手术之后的膀胱功能障碍也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进而产生焦虑、紧张情绪, 该不良情绪可对膀胱逼尿肌反射产生抑制作用, 同时影响会阴部肌肉和膀胱括约肌的松弛和收缩, 造成尿潴留。针对该情况, 术前给予心理干预, 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 指导家属加倍关心和体贴患者, 从精神上给予支持, 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参与自我护理活动。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通过对根治性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 有效促进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进而改善患者的术后排尿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病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方法 以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 对他们进行综合护理干预, 以研究其对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的排尿次数都减少, 为49%~64%;每天的尿急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为44%~80%;每次的排尿时间也有所缩短, 为48%~79%;每次的排尿量则相对增加, 为53%~145%。结论 通过对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 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发生率, 有效促进患者恢复自主排尿功能, 进而改善患者的术后排尿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排尿功能障碍,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敏, 胡嫦娥.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相关的解剖要点和手术技巧[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3) :225-226.

[2]沈怡, 王泽华.妇科肿瘤术后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7) :315-316.

[3]王致凤.不同训练方法对拔除留置尿管后排尿功能的影响[J].淮海医药, 2006, 25 (2) :77-78.

排尿功能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0年5月在我院外二科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80例, 排除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其中男46例, 女34例;年龄32~78岁, 中位年龄59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手术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试验组于术前3d服用翁沥通颗粒, 每次1包, 每天3次;对照组不服用。术后患者均置尿管, 观察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时间 (以有感尿量<200ml为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时间为 (49.35±9.44) h短于对照组的 (71.88±15.13)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排尿功能障碍 (尿潴留) 与多种因素有关。 (1) 膀胱移位:直肠切除术后膀胱后方骶前留下一个很大的空腔, 膀胱后方缺乏支持, 膀胱向后移位, 使尿道球部和前列腺部的成角增大, 引起排尿困难; (2) 盆腔神经损伤:盆腔副交感神经系排尿的主要运动神经, 并有传导排尿冲动的感觉纤维以及传导膀胱膨胀感觉的功能, 盆腔神经损伤后就会引起排尿功能障碍[2]; (3) 前列腺肥大; (4) 其他原因:腹部切口的疼痛影响、平卧时的排尿阻力的增加等[3]。

翁沥通的作用:清热利湿, 散结祛瘀。用于湿热蕴结, 痰瘀交阻之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 症见尿频、尿急或尿细、排尿困难者。本文发现, 翁沥通不仅对男性患者排尿功能恢复有效果, 而且对女性患者同样有效果。

本结果显示, 试验组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总之, 直肠癌患者术前预防性服用翁沥通颗粒可使患者潴留时间减少, 有效促进排尿功能恢复, 降低患者痛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术前预防性服用翁沥通颗粒对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试验组于术前3d服用翁沥通颗粒, 对照组不服用。比较2组排尿功能恢复时间。结果 试验组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时间为 (49.35±9.44) h短于对照组的 (71.88±15.13) h,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术前预防性服用翁沥通颗粒可有效促进直肠癌患者排尿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直肠癌,翁沥通颗粒,尿潴留,排尿功能

参考文献

[1]刘世松.直肠癌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及处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14) :2780-2781.

[2]刘世松, 巩向玲.腹部手术后急性尿潴留的预防和处理 (附118例分析) [J].山东医药, 1995, 35 (6) :19.

老人排尿为何吹口哨 第9篇

男性老人的小便困难,绝大多数是由于前列腺增生所引起。据统计,40-49岁的人约10%有前列腺肥大,以后每10年约递增10%,到80岁时差不多有50%的人可发生这种疾病。

前列腺位于后尿道的黏膜下,当前列腺增生肥大时,后尿道发生迂曲、狭窄,小便时的阻力增大。当尿道的阻力大于膀胱收缩力时,每次小便就不能把膀胱里的尿液全部排空,形成残余尿。残余尿的存在使膀胱有效容量减少了,因而必须增加排尿次数,这就形成了小便次数增多和夜尿,通常是白天6-7次,晚上2-3次或更多。

随着前列腺肥大的发展,以后就出现典型排尿困难症状,使尿流变细,射程变短,排尿时间延长。老人在小便时常需屏住呼吸以增加腹压,来加强排尿的力量:当换一口气时,就产生排尿中断的现象。

当病情进一步发展,残余尿日益增多,每次小便排出的尿减少,因而排尿的间隔时间更加缩短,排尿次数可以增加到每晚20多次。这使病人十分苦恼,也给家人带来不少麻烦。因为前列腺肥大的病人排尿时一定要站起来,依靠腹压和尿的重力帮助排出,必然影响睡眠和休息。到最后完全不能自己解小便,这就叫尿潴留。

由于经常有残余尿停留在膀胱内,容易产生膀胱结石、发炎和出血。此外,为了克服尿道的阻力,长期用腹压帮助解小便,很容易引起脱肛、内痔、腹壁疝气等并发症。尿潴留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发生恶心、呕吐、头晕、食欲减退等尿毒症症状。

排尿功能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主要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分为常规组100例, 男64例, 女36例, 年龄2l~68岁;实验组100例, 男68例, 女32例, 年龄18~56岁。两组选择均术后需1~2周卧床时间, 排除泌尿系统疾病, 各脏器功能情况良好。

1.2 方法

常规组按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术前3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排尿训练, 每天至少3次。内容: (1) 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教, 讲解此手术的相关知识, 训练目的, 安慰患者, 消除其恐惧、羞涩的心理, 以取得配合; (2) 指导患者收缩后放松会阴部肌肉锻炼, 加强尿道括约肌的作用, 控制和恢复排尿功能; (3) 强化排尿反射, 训练有意识的排尿, 每天3h给患者送便盆1次; (4) 每天训练至少3次, 直至患者感到排尿顺畅为止。

1.3 排尿状况观察标准

(1) 排尿状况观察。做好患者术后第1次排尿情况的护理记录, 能自行排尿或通过辅助措施后可自行排尿为有效。①顺利:有尿意时能自行排尿;②辅助后顺利:有尿意者不能自行排尿, 经水诱导、热敷、按摩膀胱区后能自行排尿;③无效:有尿意而通过辅助措施未能自行排尿需导尿者。 (2) 排尿时间、血压的观察。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后第1次排尿时间, 术后第1次排尿时血压变化, 与基础压对比, 分别计算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差值。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次排尿情况见表1。

3 讨论与分析

3.1 术前个性化定时排尿训练可预防和减少排尿困难, 恢复患者自行排尿功能。

人体排尿与控尿, 膀胱、尿道功能, 是大脑皮层直接指挥控制, 与人精神因素有关, 环境条件改变为主要, 患者因术中的创伤、出血等体力消耗较大, 术后需要安静休息, 而术后又需要补充术中丢失的体液, 大量输液使尿的生成增多, 术后数小时内应有排尿需求。术后由于姿势改变, 不习惯床上排尿, 加上脊柱需保持直线制动体位, 心里又紧张怕他人在场等因素导致排尿反射受到抑制, 大脑皮层指挥抑制其排尿[1], 是造成术后排尿困难重要原因。为保证腰椎患者术后顺利自行排尿, 不但要做好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消除其恐惧及羞涩的精神压力, 以取得配合, 提高训练效果, 这也是重要因素。经研究应用发现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次自行排尿 (包括辅助措施后) 96例, 成功率96%。常规组第1次自行排尿32例, 成功率32%, 实验组明显高于常规组。第1次术后排尿时间, 实验组1.05~2.35h, 而常规组2~4.15h, 实验组比常规组术后第一次排尿时间明显缩短, 表明了术前进行排尿训练, 使会阴部肌肉得到锻炼, 加强尿道括约肌作用, 强化排尿条件反射, 有效恢复患者术后自行排尿功能, 预防和减少排尿困难、尿潴留的发生率。术前每3h给患者送便盆1次, 目的是加强有意识的排尿训练, 强化排尿条件反射, 使大脑皮层下达排尿指令, 抑制下腹部和阴部神经, 使膀胱出口括约肌松弛而排尿[2]。因此通过术前排尿训练, 实验组在排尿姿势与环境条件都改变的情况下, 术前自行排尿的成功率是常规组的3倍。避免因排尿困难、烦躁不安而致肢体固定失败, 伤口出血、体力消耗等并发症发生。

3.2 血压分析

术后第1次排尿, 常规组超过4h未能自行排尿者, 出现烦躁、心慌、头痛、全身不适, 血压18.7~24.0/8.00~10.7kPa, 以基础压对比收缩压明显升高。实验组术后第1次排尿时间明显缩短, 病人心理压力减轻、血压正常 (13.3~16.0/8.00~10.7kPa) 。由于人体的收缩压受活动量和精神状态的影响较大, 舒张压主要受血管弹性的影响。患者术后因排尿困难而用力排尿及精神又紧张, 往往会引起收缩压增高, 所以常规组与实验组对比, 收缩压明显升高。

3.3 术前个性化定时排尿训练注意事项

训练前做好患者解释工作和心理护理, 消除患者恐惧、羞涩情绪。患者精神过度紧张可术前5d开始排尿训练, 尽量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和紧张感。病情不允许或患者不同意训练及术前需留置尿管者均不可训练。

术前排尿训练, 可减少腰椎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的发生及对心脏、血压、泌尿系统等的不利影响, 使手术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萍, 冯恭新.术前排尿训练对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后排尿的影响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7) :538.

上一篇:生物学影响下一篇:热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