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生成论文范文

2024-07-08

课堂生成论文范文(精选12篇)

课堂生成论文 第1篇

所谓动态生成, 是指在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过程中, 随机生成的问题 (教学内容) 或教学活动。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课堂中, 教师应该关注那些生成性的资源, 根据教学中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如何坚持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精心预设, 生成亮点

坚持动态生成, 不是不要教学预设。 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应的概念, 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精彩的生成;期待更多的“生成”精彩, 就应该在备课时做周详巧妙的教学“预设”。

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 曾预设了好几个不同的导课方式, 自己都不满意。 直到学完《春晓》 这首诗, 忽然想到利用 《春晓》 的课后作业———学生的绘画作品。 于是我这样导入新课:“春天是一首优美的诗歌,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 春天又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和春天有关的童话故事——春雨的色彩。 ”自己感觉这样很自然、很流畅。

课堂总结时, 我问:“学了《春雨的色彩》这篇美丽的童话, 你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想到了《春雨沙沙》这首歌。 于是我的灵感促使着我把“绿、红、黄”三个表示颜色的词, 画成一棵刚发芽的种子。 接着, 让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春雨听了大家的话下得更欢了”;与此同时, 我在黑板上边唱《春雨沙沙》这首歌边板画春雨。 此时此刻, 师生都感觉更愉快更有意思了!

如此预设, 看似微不足道, 却是神来之笔。教师的灵感生成了教学的亮点, 学生思维自主生成, 焕发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捕捉灵感, 生成精彩

精彩往往缘自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 在生成的过程中, 师生双方超越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理念, 积极互动, 课堂中充满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满足。

教学《绿叶的梦》第一课时后, 布置学生走进大自然, 采集喜爱的叶子, 编织自己的“绿叶之梦”。 到了第二天, 大部分学生都带来了自己的创作。 我发现如果都在课堂上展示, 没有那么多时间, 于是把做的最好的几个学生的作品留在他们手中, 让他们在课上展示介绍;其他学生的作品都在教室南北窗台上展览开来。 这样, 学生的“绿叶之梦”都得到了展示, 教室里也满是绿叶。 这样处理, 给人一种走进了大自然的感觉, 学生能更快地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

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示自我”的环节中, 朱宏博同学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说道:“我认为绿叶的梦是友谊的梦。 ”当我问他为什么时, 他低下了头, 已经激动得泣不成声了。 当我看到作品中, 一个小孩儿上面写着于洋的名字, 另一个小孩儿上面写着“我”字。 我懂了, 虽然于洋同学转学了, 但是他们的友谊却更深了。

这感人的一幕, 牵动了我的心, 我再也说不出安慰他的话, 因为我的泪水也在眼睛里打转了。 在课堂上, 我只能说:“由于对于洋的思念, 朱宏博让自己与于洋一起坐在了大自然的课堂里。 ”

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对话、交流中, 分享着彼此的思考与经验, 交流相互的情感与体验, 提升着各自的认识与审美,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 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三、放飞思想, 生成智慧

课堂应有“思想”的火花, 有“智慧”的灵光。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 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 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提供多种学习形式, 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才能引导教学在动态生成的轨道上有所发展。 语文学习需要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思想的骏马奔驰于时空中, 让他们展现自己的智慧。

在执教《星星和哨兵》一课时,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读完后说说文中写了什么? 结果“星星、哨兵、奶奶、我”这些关键词都被学生抓出来了。

于是, 我马上想到了第二个问题“奶奶喜欢谁, 文中的我喜欢谁, 你又喜欢谁? ”第二遍读课文又开始了, 自己感觉这个问题既能抓住文本重点, 又能抓住学生的心。 读完这遍之后, 有的学生说喜欢星星, 有的说喜欢哨兵, 大概各占一半吧!

接下来, 我领着学生边读边比较星星和哨兵的区别, 按照文本的意思就是哨兵比星星勇敢、不怕累。 所以, 我问“现在, 星星和哨兵你更喜欢谁? ”大部分学生都说喜欢哨兵, 我也跟着一个劲的往哨兵上引导, 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贾党松同学在没人举手的情况下, 手还在举着, 因为我一向都会让学生把想说的说完, 所以我让他接着说。 他说:“其实, 星星也不太怕累。 因为它可以照亮大地, 让哨兵能看清楚并抓住坏人。 ”我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我并没有真正理解文本, 更没有灵活地运用文本。 学生说得太好了, 太有个性, 太精彩了。

有了这精彩的回答, 我感觉整个课堂都充满了活力。 因为我明白了文本的内涵, 懂得了多角度解读文本, 发现了童心才能看到的完美世界。放飞了学生的思维, 生成了智慧的火花, 留下了美丽的瞬间!

课堂上坚持“动态生成”, 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一朵奇葩, 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 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关注生成, 让课堂走向幸福;让课堂走向灵动;让课堂走向永恒。

课堂生成的必要 第2篇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一、课堂生成的理解

应该说课堂生成就是根据课堂学情变化,师生共同及时接纳弹性、灵活、创新的成分、因素、信息,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应对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点线、教学方法,从而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动,使课堂产生质变、飞跃的过程。

课堂生成具有以下两个特性:

1、不可预测性:是指教师在预设时较难预测到流变的课堂会出现的哪些形形色色的情况、事件以及成果。

2、即时性:是指教师对变化了的情形作出立即的反应,“就在这一刻”的调整,应变,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即时性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机智作支撑。其表现为教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师生双方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共同互动、融合,共同生成、重组具有高生命力的课堂。

二、课堂生成的意义

(一)能够焕发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拘泥于预设的方案,根据教学现场,灵活弹性地接纳、吸收、处理,激活课堂,在这之中,教师实现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学生则在生成性的课堂中可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生命处于最大限度的激活状态。

(二)能够推动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

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努力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学生不断地呈现变化状态,教师即时捕捉、搜集、判断、重组这些信息,利用这些活的资源,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学生再一次饶有兴趣地展开探究,如此循环,教学真正成为高效互动过程。

(三)能够促成三维目标的统整融合。

生成的课堂,知识不再是机械沉闷地授予,能力不再是机械乏味地习得。教师根据学情,放手让学生带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充分地展开探究过程,并在过程中及时调控,使学生产生新的顿悟,新的方法,体验探究的快乐感、发现的成功感,从而使三维目标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促使学生语文素养和基本能力的整体提高。

三、课堂生成与思维活化的关系

课堂千变万化,需要接纳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课堂中生命体的各种生命信息,所以生成又不能固于预设。否则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故而,要大力张扬学生富有生命力的个性,拓展其思维的活化,必须做到课堂中的散而不乱,高难度调控。

四、促使课堂生成的有效策略

(一)课堂目标可以预设,更应及时完善

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驾驶员在跑路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计划,但计划无法做到详尽和周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情况,如塞车、山体塌方等等。针对具体情况,驾驶员会灵活地采取应对措施,或改道或调整目标。同样,课堂教学也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又不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标准,不是看预设目标是否达成,而是看是否即时生成了目标。

1、目标可以删补

理性地讲指的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学生所呈现的最近发展区低于或高于预设目标区域,教师随机采取应对措施,删补目标的量。如笔者在教《赤壁之战》一文时,预设目标是课内让学生学会简要复述全文。但在课中,明显地发现了学生对提炼语言文字和组织表达的领悟相当薄弱,于是便删减了简要复述全文中的一部分,努力使学生通过尝试训练和情感体验的逐步推导,获得成功的快感。此时,预设目标并未达成,但却在课堂之中即时生成了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简易目标。反之,任务完成的同时还可将简要复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这样,课堂教学中,教师洞察秋毫,及时删减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

桃子;及时增补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2、目标可以升降

所谓目标的升降,指的是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随机采取应对措施,升降目标的水平。《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品质。在课堂推进过程中,有些学习小组学生举手“老师,我们有更好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教师敢于接纳这一始料未及的信息,放手让学生回答,学生说:“石头又要开掘,又要抬上去、装上去,特别麻烦。曹操手下有的是兵,人站在船上方便、省力,最后只要每个人说出自己的体重,加一加,就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智慧、潜力真是无穷无尽,他们敢于超越古人,勇于创新,而这些不可能是目标所能预设到的。预设目标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目标的水平,即时生成、丰满了目标。当然,目标的水平也可以降低。如本来预设目标是:正确流利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堂学情发现学生们在正确流利的朗读上有困难。于是果断降低目标水平,将“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水平置后。

(二)课堂环节可以预设,更应随机调整

教学流程由许多环节组成,环节互相关联,有着一定的先后次序。环节可以预设,但课堂教学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学情,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所以,环节与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鲜活的学情,变化的环境,随机调整。

1、环节次序的调整

环节与环节可以根据学情的变化科学、合理、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应接纳学生在课堂中灵活的因素、成分,采取巧妙的应对措施,求得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纵深推进。

2、环节数量的增补

课堂千变万化,有着较强的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学生一旦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要教师作出灵活的反应,增设教学环节。如一位教师教学《林海》一文,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意识到“不大一样”与“大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出入很大。于是抓住这一细节,增设了教学环节。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秦岭和兴安岭各是怎么样的?(生作画)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 生:(齐)大不一样。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增补,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

(三)方法可以预设,更应随机活化

“方法”指的是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学法和教法都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随着课堂的推进,更应创造教法、学法。

1、教师教法的创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事前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而是要及时地采羁、活化教法。如斯霞老师在教“饱满”这个词时,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东西可以算是饱满的,当学生提到一些词语之后脸上便显困惑。老师灵机一动,问:“大家看老师的精神怎么样?”学生顿悟,齐说“精神饱满”。而后,她又正视学生们的神色,补了句:“老师精神饱满,我突然发现大家的神情也饱满了许多。”于此,学生的思维火花又一次得到了活化。她充分利用自己的思异和学生的思维状态加以点拨,导引,从而形象、直观、可感地理解了词语。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2、学生学法的创新

虽然执教前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对学情、学法作充分地预演,但很难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学生的学法会在其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动地创造,我们要积极地接纳,吸收,及时鼓励。笔者在教学“资源”和“支援”的语音区分时,教师预设学生的识记方法无非是强记平翘舌音。但在预料之外,课堂上区分时,一学生的方法别出心裁,他说:“我们要保护‘资源’,因为它越来越少了(z);而大家不断积累,就

是最好的‘支援’,有‘支援’了就要加上‘h’(zh)。老师,行不行?”这一方法之独特,既区分了字音,又帮助理解了词义,真是一举两得。教师对这一精彩的发言,及时给予高度评价。而这一动又推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智慧。今后,课堂中,触发学生渴求知识,活化学生思维就有了巧妙的催化剂。

综上所述,课堂的生成和学生思维的活化需讲究教师即时的应变来迎学情的多变,简言之,就是“以变制变”。

五、对教师的高标准要求

此型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为以下的三点当是努力的着力点。

(一)努力提高理论素养

这需要教师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前有人,教时要目中有人,更要心中有人。第二,全新的教学观。坚持为学生的学习而预设我们的课堂教学,坚持为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把教学的焦点放在学习和学习者身上,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二)积极提升预设本领

这对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多角度切入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潜隐信息,了解文本的辐射信息,做到心知肚明。要吃透学生,对学生有充分的估计、预测,做到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课前要努力地预演课堂。要将自己虚拟地进入头脑中的“课

堂”,让自己、学生、教材、情境等等因素都动起来,获得一种对不确定性的会意,促使自己保持一种从容不迫的心境,一种容纳奇异的胸怀进入课堂,努力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三)全力发展课堂机智

这样的课堂,会不断涌现学生各种各样的反应,会不断产生始料未及的信息。如何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对教师的教学机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课堂上教师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任由发展,而是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地、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综合把握课堂各种各样的信息,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采取积极、得当、有效的措施,将教学引向深入。如此高超的教学机智非一朝一夕可以拥有。笔者以为惟有积极实践课堂教学,积淀宝贵的教学经验,全力锤炼、发展教育机智,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付,自如应变,才能做到以变制变。

关注课堂生成 演绎精彩课堂 第3篇

一、抓好预设环节。期待精彩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必然有无法预知的生成。因此,备课前教师必须熟悉学生,从学生出发,灵活采取多种手段。拓宽教学空间的视野,拓宽收集信息渠道的视野,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内容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制定多维目标,创设各种探究情境,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

然而,哪怕预设再充分,由于学生的不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意外的情况。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可使原来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而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源于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它存在很大的变数,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教师只对教学环节进行预设是不够的。

二、找准课堂切入点。提升预设方案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应视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应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切入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利用生成的信息补充、修正、提升预设方案,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让动态生成真正地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

三、调动知识积累。驾驭生成资源

首先。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成。运用“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力,在学生认知偏离目标处,在情感冲突时,在能力欠缺时,巧妙点化学生,驾驭即时生成信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过程中提高能力。

其次,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要区别对待。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一味地肯定。区分课堂生成好坏的标准至少要有这么几条:第一是要看它是不是符合已经被千百万次实践和科学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这是生成的价值之所在;第二是这种生成能否引导大家逐渐逼近事物的本质,这是生成的核心与关键;第三是这种生成是否确确实实具有创新的思维,这是有价值生成的基本特征。例如,有位教师教学《皇帝的新装》,请学生评价那个说真话的小孩,一个学生评价说那个小孩是“白痴”。这个生成的答案就明显背离文本主旨,背离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就应及时加以否定。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他的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对于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给以适当的鼓励,加以正确的指引。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点。

第四,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按一定“预设”进行,但决不能被“预设”所禁锢,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与教师课前预设发生偏差。教学不能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时,就应该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进行必要的调控和科学的引导,甚至果断地放弃预设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好教师与一个普通教师的差别在于两点:课前准备是不是充分,有没有为学生的“学”竭尽全力;对生成性问题(确切地说是资源)的处理方式,是利用还是回避。是有效利用还是形式主义。精心预设,强化生成。是我们想在课堂教学上有所作为的教育追寻者必须反思的一个重要话题。

课堂生成论文 第4篇

一、精心预设, 引导生成

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课堂教学要完成一定的任务, 需要落实多维教学目标, 只有充分预设, 才能临场不乱,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此, 教师课前要充分备课, 但这个预设不是单向的、封闭的, 而是为了生成, 是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基础, 任何没有预设的课堂都是杂乱无章的. 同时教学又是动态的, 是师生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 教师预设课堂不是要限制课堂的生成, 而是为了促进、引导生成, 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 因此教师备课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可生成的资源, 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这是课堂生成的基础. 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关系,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 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不断地调整预设, 生成大都是预设的生成, 是预设的更高境界. 教师课前预设做得好, 设计的方案越多, 面对真实的教学情境越能自如地应对, 生成会更精彩. 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 预设两种方案: 一是对已经知道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学生, 考虑到高中生有探究问题的能力, 设计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公式的来源; 二是对不知道计算公式的学生,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备课时只有尽可能考虑各种可能, 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才能为生成打下基础.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教师备课不仅要了解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 还要备学生, 掌握学生学情.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 教师要深入研读, 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再结合自己的风格设计教学方案. 同时课堂又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出现的错误、探究中可能会出现的偶然性问题, 这些都是教师备课时应该考虑的.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 预测课堂动向, 制定多种应对方案, 才能使课堂生成打下基础.

二、敏于发现, 激发生成

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 教师要敏于发现, 及时捕捉一些隐性信息和动态信息, 这些信息对教学来说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要不断地发现、捕捉从学生那里涌出来的信息, 迅速判断哪些能促进教学, 哪些是偏离教学目标的, 从而激发生成, 让生成为教学服务.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独特的想法、甚至错误的解答, 都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引导, 切忌排斥打压. 教师要敏于发现教学中生成的有价值的信息, 并使之纳入到教学活动, 将一些“偶然”变为新的教学资源. 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 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 最大限度地达成目标, 从而肯定学生的独特想法, 宽容学生的错误观点, 激活学生思维. 如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 教师原本想让学生运用“倒序相加”的方法推导公式, 不料课堂中有学生先说了自己的想法: 能不能把等式Sn= a1+ a2+ a3+ … + an - 1+an右边的首尾两两配对后求和? 对学生提出的看法, 教师发现了生成资源, 没有直接给予否定, 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 给学生自己尝试、探究的机会. 学生讨论、探究后, 有学生指出: 这样计算会有问题, 不能确定首尾刚好能搭配完, 中间会不会剩一项? 教师顺着说: 能否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思考了一会儿, 有学生指出: 可以把公式中的n分成奇偶数来算.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算算, 学生很快都能算出来.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分奇偶思想给予充分肯定, 那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 有没有统一的方法呢? 学生把分奇偶得出的公式整合到一起, 很快就得出了Sn=n ( a1+ an) /2.然后教师指出,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序相加法”, 是非常重要的数列求和方法.

三、适时调整, 呵护生成

课堂生成是动态的, 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 再好的预设与课堂教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机制, 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将预设与生成有机地结合起来, 随时把握教学中的闪光点, 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 常会忽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同的声音, 坚持按照自己的计划走, 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 而一些教师面对课堂上不同的声音, 适时调整教学方案, 有的甚至放弃原来的教学预设, 生成新的生成资源, 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教学“二面角”时, 教师解释“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后, 让学生用二面角的模具画出它的平面角, 学生纷纷动手画起来. 学生画完后教师让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很是高兴, 纷纷展示起来. 其中有一名学生的画作与教师的预测不一致, 他画出的平面角的顶点在棱上, 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 但角的两边与棱不垂直, 对这名学生的画法教师不给出对错评论, 而是适时调整预设, 巧妙运用这一生成资源进行指导, 问学生: 为什么角的两边一定要与棱垂直呢? 学生陷入思考, 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用量角器、活动角来变化角与二面角的棱的位置关系, 找出这些角的变化规律, 在反复的观察、操作中, 学生发现了规律, 终于认识到我们用一个垂直于二面角的棱的平面去截两个半平面, 与半平面的交线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平面角大小确定的, 当随意用一个平面截两个半平面时, 难以确定交线组成的平面角的大小, 学生也就弄明白了为什么角的两边一定要垂直于棱. 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在教师的呵护下,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火光,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反思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看法, 在探究中不断地生成, 从而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

四、鼓励质疑, 创造生成

质疑是主动探究的内动力, 是学生思考的体现.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并指导学生解释自己的看法, 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与空间,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创造生成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函数的最大 ( 小) 值与导数”时, 书上给出了求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并附带解题步骤: 比较函数y = f ( x) 的所有极值和端点的函数值, 就能求出来. 教师给出了求函数y = f ( x) 在[a, 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一般步骤: 先求函数y = f ( x) 在[a, b]内的极值; 再比较函数的各极值与端点处的函数值f ( a) , f ( b) , 得出的最大的就是最大值, 最小的就是最小值. 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 有学生提出疑问: 如果根据书上的讲述, 函数y = f ( x) 在[a, b]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要在极值点或者区间的端点处获得, 但是有的函数不是这样的, 比如函数f ( x) = 1 ( - 1≤x < 0) , x - 3 ( 0≤x≤1) , 它的最小值是f ( 0) = - 3.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 这名学生考虑得很全面, 我们来看看“0”是最值点, 但它不是函数的极值点也不是区间端点, 是不是与我们书上说的相矛盾? 这里的“0”到底是什么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思考后说“0”是不连续的点. 教师指出: 这就是说我们求最值的方法有其适用的范围. 学生恍然大悟, f ( x) 是[a, b]上的连续函数.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究: 如果是不连续的函数, 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从学生的质疑入手, 通过引导学生验证、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反思的过程中构建新知识, 从而不断地创造生成, 激活课堂.

摘要:“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 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能激活学生思维, 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因此, 数学教学中必须善待生成, 构建高效课堂.那么,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生成资源, 精彩课堂教学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就高中数学课堂生成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成

参考文献

[1]沈微微.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与激活[J].基础教育论坛, 2010 (3) .

捕捉课堂生成资源 第5篇

通过反复认真观看了赵震老师的《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以及对本模块专家引领内容的学习,自我感觉收获不小,深受启迪。

结合《生活中的负数》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从探究活动的价值来谈,我对该探究活动有以下思考:赵老师选择了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进球与丢球、学生的转进与转出、做生意的赚与亏”借助记录单的交流与对话,尤其是抓住学生记录形式进行归纳说出:“你的记录符号你懂,他记录符号他懂,我们可以用我们数学的统一符号来记录呀。”当赵老师展示最后一个学生的记录单时,记录单上“+”“-”的符号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在赵老师的一句“你用的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赞扬声中,数学上正确的记录符号诞生了。赵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让我赞赏,使学生意识到了产生负数的必要性、重要性,随之负数这个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与形成了。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赵老师将问题意识作为重点,这也是令我震撼之处。

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乐于探究,并产生了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发明、甚至有所创造的积极欲望。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课堂生成论文 第6篇

一、激活期待视野,奠定生成基础

阅读教学中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首先就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凡是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阅读到相关的文本时,对文本的形象把握比其他学生更为准确,描绘得更为鲜明细致,更易入境,更易动情。其次,要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同,阅读的效果也不相同。再次,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水平。因为认知水平的发展为阅读提供认知前提,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同。在学习《月光曲》这一课时,我请学生在预习时查找关于贝多芬的有关的资料,了解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经历。在课堂上请用一两句话介绍贝多芬,学生有的介绍他的生平,有的介绍他的音乐作品,有的介绍了别人对他的评价,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又在交流中拓宽的学生的阅读视野,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们在学习课文时更能理解贝多芬的创作的动机,真切地感受到贝多芬——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的形象。从某种程度上看,学生的“期待视野”可以看成是学生阅读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期待视野”,提高阅读效果。在教学课文之前,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文本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和阅读体验,开拓学生的期待视野,在教学中加以融会贯通,为课堂的生成奠定基础。

二、联系生活,智慧生成

课堂与课外是相联系的,但课堂的空间与时间又都是有限的,如何发挥有限的时空来连接学生经历过的无限的生活空间昵?笔者想起了曾听过的《忆江南》一个教学片段独具特色。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结合课后的注释、查找到的资料,学生们自己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词的意思,背诵后抓住生成点展开:“孩子们,你们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古诗词能独立理解得这么好,那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词人吧,模仿白居易的词作,填写一首属于你自己的《忆江南》,好吗?”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跃跃欲试,用他们的智慧歌颂家乡的美丽风光。这样以生活化的感性表象取代抽象的说教,以生活中相类似的境况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联想、调出生活积累,生成一种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的原貌,甚至高于生活的情感,促成了课内外的联系。

三、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对话”与我们过去教学中常用的“谈话法”有质的区别:“谈话法”实际上是教师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只是用“谈话”的方式把学生往既定的答案上引,而“对话”则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按照建构主义哲学的观点,“对话”应当是一种“消解”——既消解教师在课堂里的中心地位,也消解好学生在课堂中的“话语霸权”,话题也是随着对话者的关注点而转移的。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新的思想和语言生成。在课堂“对话”中,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思想和语言的闪光点。孩子虽然幼小,却常常有让老师心灵震颤的时候。一年级教学《两个鸟蛋》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小朋友拿了两个鸟蛋玩得那么开心,你想对他说什么?”老师设计的意图只是要求学生像课文写的那样,提醒他鸟妈妈一定在焦急不安了。没想到有位小朋友说:“他要是把蛋打破了,两只小鸟就死了。这是两个小生命。”教师没有料到一年级的小学生也能从生命的高度看待玩鸟蛋事,心头一热,马上说:“我们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小鸟。”我们看到,正是这种平等的对话使“教学相长”。

四、在创造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长点”。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儿童具有创造的天性,假如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他们的创造潜能可以极大地得到发挥。课堂教学中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往往对学生的创造潜能估计过低。而我们的种种不放心和不放手,最终将导致学生思想翅膀的退化而永远不能高飞,那将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各种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相当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少课文给学生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拥抱文本,超越文本,返归自我,超越自我。在感性和理性的交融中,有效生成不断唤起形象,撞击思维,催发情感。在这样的课堂里,知识在建构中迁移,能力在迁移中发展,人格在发展中完善。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潜心涵泳,真情演绎,随机导拨,富有灵性的召唤。

课堂生成论文 第7篇

一、通过教师的精心预设, 期待学生的生成

“台上一分钟 , 台下十年功”, 要实现高效课堂 , 必须下足课前工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 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 不仅要下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 仔细琢磨教学重难点, 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很多老师备课时会花很多精力设计“引课”这个环节, 因为引课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愉快进入学习过程, 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如下面这个案例:

初中讲大气压强时可做如下图这样一个实验, 先问学生:“当将两支试管一起倒置时 , 大试管中的小试管是否下落呢 ? ”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掉下来的。”但实际演示结果却恰恰相反, 随着大试管中的水徐徐流出, 小试管非但未掉下来, 反而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学生简直惊呆了, 都被这个奇异的现象牢牢吸引住了, 纷纷议论, 揣测着其中的奥秘。大家在这样的紧张而愉快的学习情境中,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 全神贯注地学习新课。

这个实验就是老师用心的预设, 通过这种预设生成的是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种预设在《科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科学》就是一门实验课。一个好的教学引课设计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只有老师抛出好“砖”, 才能引出学生的良“玉”。

二、大胆放手, 善抓闪光点, 促进动态生成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新课程背景下, 《科学》教师更应该相信学生, 他们的潜力是无限的, 相信他们能做好, 放手让他们做, 让学生自由表达、愉快合作, 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 充满求知的愉悦感, 调动良好情绪, 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必然会有很多闪光点, 教师可挖掘、开发、引申、利用, 不断用以优化课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我在教学电路三种状态 (开路、通路、短路) 时, 总是自己连接一个电路, 再在黑板上画一个相应的电路图, 按照书上的概念讲一遍, 电路上演示一遍, 结果收效甚微, 无法克服短路这个难点。随着生本课堂的深入推进, 我改变了教学方法, 给每两个学生一套实验器材 (两节干电池, 一个开关, 两个小灯泡, 若干导线) , 让学生两两合作, 要求先让两个小灯泡亮起来, 再熄灭。学生热情高涨, 有的小组连出了好几种让两个小灯泡发光或熄灭 (包括其中一个小灯泡熄灭) 的电路, 最少的一个小组也连出了一个电路 (即两个小灯泡串联, 用开关控制通断) , 小组间进行交流, 得出了电路的三种状态。我趁机表扬了只连出一个电路的小组 (因为平时他们学习很不认真) , 肯定了他们的进步。进一步揭示了电路短路带来的严重后果, 让学生了解了电路短路时电池会发热, 甚至发生火灾。

这样的课 堂上 , 教师不再 是主宰 , 学生经过 自己动手 , 印象深刻, 理解透彻。教师从中挖掘生成, 并加以利用。教学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大胆放手, 学生就能积极动脑。韩愈在《师说》 中曰 : “弟子不 必不如师 , 师不必贤 于弟子 ,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 攻。”这话 的内涵很 深刻 , 在《科学》课 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 大胆放手, 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 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的潜力无限。相信他们能做好, 放手让他们做, 老师通过引导、点拨和指导, 使学生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 课堂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三、沉着面对错误, 让错误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成

布鲁纳曾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任何学习都是从错误到正确的重复, 学生是在不断错误中习得知识, 提高各种能力的。教学中的“错误”是重要的资源, 善于挖掘并运用“错误”会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 , 敢于质疑、敢于提问, 有错误想法不可怕, 可怕的是在学习中没有想法。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发现错误背后隐藏的教学价值, 使错误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成。

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在测量小灯泡的阻值时,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如何测定小灯泡的阻值? 原理是什么? 需要哪些器材? 电路图如何设计? 等等。然后学生讨论, 连接电路, 实验得出数据……老师巡视, 发现并用手机拍摄学生实验中的错误。如连接电路时开关没有断开,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没有移到阻值最大的位置, 电表接线柱或量程选择错误等, 然后将拍到的错误通过多媒体播放, 学生共同寻找错误。这样对待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错误的老师是睿智的, 也是成功的, 课堂是高效的。

又如我在 复习《串联 电路》这节 课时 , 某一小组 将两个小灯 泡串联 , 闭合开关 时 , 发现其中 一个小灯 泡不发光 , 而另一个小灯泡发光, 他们不假思索地说:“老师, 我们一个小灯泡是开路的。”我当时听了很生气, 因为已经学习了串联电路中用电器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不可能出现一个用电器正常工作, 另一个用电器断开的现象。但转念一想, 这不正是一种课堂动态的生成吗? 为何不好好利用呢? 我把他们小组连接的电路放到投影上, 组织全班讨论, 马上就有学生提出电路肯定是通路, 否则其中一个小灯泡不会亮;有学生提出用电流表测量通过每个小灯泡的电流, 进一步证明了电路是通路。这时, 全班都很好奇, 大家都很想知道答案, 我建议学生用电压表分别测出了两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他们发现亮的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大了很多, 继而求出了两小灯泡的阻值, 进一步解释了原因。经过这样一堂课, 学生对这个知识印象深刻。

生成总是动态的、出乎意料的, 而一旦有了生成, 课堂才会活起来, 才会丰富精彩, 课上教师要善于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 并利用这种资源, 使课堂得以升华。当学生出现各种表现, 哪怕是表情出现细微变化时, 很可能他内心正涌动不同或新奇的想法。教师应当巧妙地挖掘, 哪怕学生说出来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求异”、“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小心呵护。 正是有了这种可贵的“求异”, 才能激发创新意识。

教无定法, 课堂是多变的, 学生都是思想的精灵, 他们的大脑中有许多教师无法想象的东西, 优秀的教师会在学生灵光一现的时候把握机会并加以利用, 见机行事, 变“无关”为“有关”, 使“惊慌”为“惊喜 ”。叶澜教授说 :“课堂应是向着未来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从生命的高度看, 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课堂学情灵活多变, 变幻莫测, 师生唯有从容应变, 以学生为中心, 形成高效互动, 才能生成课堂, 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摘要:如果说课堂预设是一种教育领域的计划的话, 那么课堂生成就是教育领域的市场经济;如果说预设是教师的思考的话, 那么课堂生成资源便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学生的这种思考不是一种放纵的胡思乱想, 而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实时生成的, 它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开展创新。教师将两者有机结合, 在教学预设时, 深思熟虑, 课堂上抓住生成, 深入浅出, 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的。本文阐述如何让预设和生成碰撞出火花, 为《科学》课堂教学赋予生命活力, 打造精彩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科学教学,预设,生成,激活思维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

[2]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透视与导引.

课堂生成论文 第8篇

一、精心预设, 诱发生成

案例1在一节数学课上, 教师出示了学生的四道错题后, 让学生评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1) 已知:在△ABC和△A1B1C1中, AB=A1B1, AC=A1C1, AD, A1D1分别是△ABC, △A1B1C1的高, 且AD=A1D1.那么△ABC与△A1B1C1一定全等吗?为什么?

(很多学生回答是全等的, 且进行了证明)

(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 则顶角等于多少?

(大多数学生答30°.)

(3) 在△ABC中, ∠B=25°, AD是BC边上的高, 并且AD2=BD×DC, 则∠BCA的度数为多少?

(大部分学生答了65°.)

(4) 在△ABC中, 高AD和BE所在的直线的交点是H, 且BH=AC, 求∠BAC的度数?

(几乎全部学生都答45°.)

这些答案看起来一点错误都没有, 实质上它们是片面的, 教师便让学生画图, 自己去发现: (1) 符合条件的△ABC与△A1B1C1可能一个是锐角三角形, 一个是钝角三角形, 这样的两个三角形显然不全等. (2) 三角形的高线有可能在外部. (3) 要注意所在的直线, 点H可能在△ABC内部, 也可能在△ABC的外部.前面的解答显然是错误的, 这是学生考虑不全面、思维不周全、不具备分类思想所致.学生通过反思、讨论, 最终对三角形的高线有了完整性的理解.三条高线所在直线的交点, 锐角三角形在三角形内部, 钝角三角形在三角形外部, 直角三角形是直角的顶点.通过对此题的进一步反思, 学生又发现了三角形的外心也有三种可能的位置.

评析精心预设是动态生成的根.没有预设, 生成就会变成空中楼阁, 无从谈起.因此, 课前的教学设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 既然课堂是生成的, 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 甚至不要备课.殊不知,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要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 让预设去诱发有效的生成.所以教师要多创设一些情境, 多估计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对预案设想得细些, 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些, 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考虑得周全些, 使预设具有强烈的预测性和应变性, 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 为课堂的生成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二、善待错误, 优化生成

案例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节教学中, 题目:如图, 点A在⊙O上, sin B=, 能否判定直线AB和⊙O相切?请说明理由.显示题目后, 仍然有极大多数学生喊出来相切.先让学生说一说相切的理由.

生1:∵sin B=, ∴△OAB是直角三角形.

即OA⊥AB, ∴AB是⊙O的切线.

师:sin B=, 为什么△OAB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2: (理直气壮地说) ∵sin B=, ∴∠B=30°.∴∠O=60°, ∴∠OAB=90°

师:∠B=30°, 为什么∠O=60°呢?

生3: (很不耐烦地说) ∵在直角三角形中, ∴∠B=30°, 得出∠O=60°.

师:哪里说是直角三角形呢?

若说是直角三角形了, 还需要“∵∠B=30°, ∠O=60°,

∴∠OAB=90°”吗?

生4:这很简单.∵sin B=, 锐角三角函数值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来的.∴是直角三角形.

师:对啊!锐角三角函数值只能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出来的

现在是已知∠B的正弦值了.还用求吗?

生5: (看样子, 这名学生急不可待想说) ∵sin B=, 已知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了, 怎么不会是直角三角形呢? (这时有大多数学生都笑出声来了)

师:怎么了?

生6:还不知道是直角三角形又默认是直角三角形了.

师:对呀!那么sin B=, 只说明了什么呢?12

生7:只说明了∠B=30°.其他的角是多少度还不能说明.

评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和错误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 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和一双“慧眼”, 要把错误看成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资源, 要呵护出错学生脆弱的情感, 帮助他们重拾自信, 大力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教师更不要将错误藏着、捂着, 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而要利用“错误”这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从学生的错误想法出发, 进行引导点拨, 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 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让错误发挥其最大的功效.

三、捕捉意外, 促进生成

案例3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小彬和小明每天坚持跑步, 小彬每秒跑6米, 小明每秒跑4米, 如果他们站在200米跑道的两端同时相向起跑, 那么几秒钟后两人相遇?”学生给出的解法是:设x秒后两人相遇, 则所列方程为 (6+4) x=200或6x+4x=200.

按原定的教学程序应该接着进行巩固练习, 但这时一名学生说:“老师, 我可不可以用方程6×2x-2x=200来解?”虽然出乎教师的意料, 但这位教师还是调整了原来的计划,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假如小明也是每秒跑6米, 那么两人x秒内所跑的路程和应该是6×2x米, 而实际上小明每秒比小彬少跑2米, 因此再减去2x米就正好是两人在x秒内所跑的路程之和200米.”这是一次富有创意的思考.受此启发, 许多学生有了“4×2x+2x=200”, “6×2x=200+2x”, “4×2x=200-2x”等新的解法.

评析这是一个精彩而又令人回味的教学片断.学生提出的这个解法新颖且富有价值.课后这位教师说, 这名学生提出的这种解法, 他确实没有考虑到, 感到这是个“意外”.但教师大胆地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调整教学程序, 促进了生成.特别是当教师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时, 改变原定计划,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使学生对问题有了独特的见解, 列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程, 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变化的, 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能抱着教案一成不变, 要耐心倾听、沉着思考, 根据学生的思路, 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甚至放弃原有的教案, 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 生成教学资源, 让课堂更精彩.

四、调整预设, 创造生成

案例4这则案例中, 教学内容是“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课前教师的预设是本节课只学习“棱柱的侧面展开图”, 但上课伊始, 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师: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常见的几何体.同学们准备研究什么?

生1:我准备先研究圆柱体.

生2:我准备将棱柱、圆柱、圆锥放在一起研究, 因为它们都有弯曲的面, 肯定有类似的地方.

生3:这样可能来不及.不过这样的研究可能便于比较, 所以我建议先研究棱柱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 (出乎意料, 将“球”抛给学生) :这几位同学的意见如何? (面对还未发言的学生)

生4:研究棱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 (稍作思考) :行!想研究些什么?

生5:像长方体一样, 研究“侧棱”、“顶点”、“侧面和底面”的特征.

生6:还可以研究一下“高”.

生7:还可以与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比较.

师:大家可以独立研究, 也可以小组合作, 还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评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 当学生自主选定的学习目标偏离教师的课前预设时, 教师果断地对预设进行了调整, 以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对比中发现:棱柱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虽然都是矩形, 但矩形的长不一样, 前一个矩形的长等于棱柱底面的周长, 而后一个矩形的长却等于圆柱底面圆的周长;棱柱的各个侧面都是平面, 而圆柱的侧面都是曲面.还发现:虽然圆柱和圆锥的侧面都是曲面, 但它们的展开图却不一样, 前者是长方形, 后者却是扇形;圆柱的纵截面是长方形, 而圆锥的纵截面是三角形;圆柱的横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 圆锥的横截面是大小不同的圆, 所以圆锥的上底面可以看成是半径为零的圆;圆柱、圆锥是由平面与曲面围成的, 这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最大区别.

当有学生提出“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 但圆柱的高都相等而圆锥的高却不相等”时, 立刻有学生提出应该将“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确定为圆锥的高, 并通过查阅课本证实……

这些对比中的发现是学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动的结果, 这些发现使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美妙.之所以有这一意外的收获, 是因为教师及时放弃了“只研究棱柱的侧面展开图”的预设方案而生成了“将棱柱、圆柱、圆锥放在一起, 研究它们的侧面展开图”的施教方案, 满足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需求.或者说, 正因为学生找到了从“整体”入手这个“支点”, 学生探究的兴趣才更加浓厚, 探究的过程才更加深入, 探究的发现才更加精彩.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 围绕教学内容, 共同参与, 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 产生交互影响, 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 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因此, 我们的教学更应关注“教学的附加价值”, 即“教学中意外事件给学生带来的发展价值”.这也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能更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 并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教育机制, 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以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课堂生成论文 第9篇

一、树立课堂动态生成意识, 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作为数学教师, 一定要有敏锐的数学课堂动态资源开发意识.合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实验, 在宽松、愉悦的平台上, 不断生成新的课堂资源, 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案例一 (提出问题) 如图要沿AB方向开山修渠, 为加快施工进度, 要在山的另一边同时施工, 现在提供测量长度和角度的工具, 请设计一种方案, 找出小山的另一边的开挖点E, 使得A, C, 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索、猜想、交流.

(1) 这个问题属于数学中的哪一类问题? (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提出问题)

(2) 谁能说出一种设计方案? (期待学生能正确回答出预设中常规的测量方案)

生1:如图, 在AC上任取一点B, 量得∠ABD=140°, BD=150米, ∠D=50°, 则∠AED=90°, 根据解直角三角形可求得E点的位置.

师:如果∠ABD=160°呢?135°呢?

(学生都能很快说出相应的改变措施)

师: (追问) 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产生悬念激发思维)

生2:我又找到了一种测量方案, 可以使直角在A, C一边?

(教师紧紧抓住这即时生成的精彩解法让生2在黑板上画出了测量草图, 课堂内顿时振奋起来, 教师有效地利用了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 果断地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正是由于这一“放”, 带来了下面一系列的精彩)

生3:根据上述两种方法我可以让直角三角形改变一下, 使∠D是直角.

(此时, 问题的思维台阶又上了一级, 学生通过探索, 得出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又体会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巧妙运用.在这个过程中, 让学生思考, 解决, 生成了学习数学的激情和主动探索新问题的自信心, 同时学生从数学建模的思维高度, 智慧地生成了运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认知结构)

问题好像已解决得比较圆满, 方法够简单了, 而老师基于动态生成的强烈意识, 为合理利用动态资源, 引发思维的更高境界, 还要让学生找出更简单的方法.

师:能否用其他的特殊三角形如等腰或等边三角形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刚开始一筹莫展, 片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老师还觉得不够.

师:用一般三角形解决这个问题行不行?此时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 老师就让学生带着这个当前未能解决的问题离开课堂.

多么精彩的台阶式课堂提问!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 就像攀登台阶一样, 步步升高,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求知的新天地.这完全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起“生成”教学的“支架”, 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数学活动, 教师进行有效的调控, 这样的“生成”教学使“生”其自然, “成”其必然.学生的思维在老师一个个问题的引领之下, 朝着创新的道路上发展.

在课堂上, 信息无所不在, 无时不有, 丰富多彩, 要在短短的45分钟内处理完这些信息, 显然不现实, 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因此, 在数学课堂上, 我们不仅要有资源意识, 同时要善于甄别, 充分利用即时生成的动态资源, 这是关键.

二、把课堂营造成多元发展过程, 在体验、质疑、开放中“生成”

课堂上丰富的动态资源如果没有恰当用之, 最终还是会造成资源浪费, 丧失其价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教学智慧, 把课堂营造成多元发展过程.

第一, 在学生操作体验中精彩生成.

案例二《摸到红球的概率》一课: (记录下几个主要片断)

1. 在盒子里装有5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红球.

师: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红球, 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白球, 这两个事件是什么事件?可能性是多少?并用数轴表示.

2. 将5个大小形状与红球完全相同的白球放入刚才的盒子中.

师: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红球, 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白球, 这两个事件是什么事件?可能性是多少?并用数轴表示.

3. 在盒子中装有4个红球, 1个白球.

师: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红球, 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模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从盒子中任意摸出一球是白球, 发生的可能性比上次活动中模到白球的可能性是大了还是小了?再在数轴上找到相应的区域表示出来.

师:能否用一个正确数据表示在此摸球活动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

(此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摸到每个球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体会摸出一球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及摸到红球的结果数, 体会到概率的意义)

此时,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这些问题太简单了, 老师能再难一点吗?”

(这个细节, 学生要求老师增加题目难度, 反而给人一种学生“赶”着老师走的感觉, 新的生成, 新的亮点)

老师说好, 看下面的问题:

4. 在5个球中 (4个红球, 1个白球) , 四人共做20次摸球游戏, 记录摸到红球的次数和概率.

……

在这节课上, 每名学生都动手, 动脑, 既紧张又活泼有趣, 他们在摸球活动中体验和学习, 个性得到了发展.课堂上出现了许多非预设而生成的问题和想法 (尤其是站起来说问题太简单的这名学生) , 这也是十分必然的.新课标指出:“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课堂中的知识, 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 才是真正的知识, 才有真正的意义.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和价值体验,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才可能是成功的.这正是在体验中的精彩生成.

第二, 在学生争论质疑的过程中精彩生成.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在课堂上, 学生争论质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闪现智慧的火花.

案例三在讲解习题时, 令人惊叹不已的“杨辉三角形”.

利用“杨辉三角”, 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11”的正整数次幂.如“115”, 只要将表中第五行的数依次斜排叠加 (见图乙) , 即可得115=161051.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是质疑达到“生成”的基础)

(1) 你能写出图甲中第六行的各个数吗?

(2) 参照上面的方法写出116的值.

第 (1) 题学生很轻松回答出:1, 6, 15, 20, 15, 6, 1.可是在回答第 (2) 题时必须将第六行的数斜排,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怎么都排不好, 不由自主的争论质疑在课堂里自然形成.在足够的思维空间内, 精彩的答案也就成了必然.

生1:“只要将1, 6, 15, 20, 15, 6, 1的末位数字斜对齐即可.”

生2 (补充) :“为了不出错, 可以先画一条斜线, 然后将1, 6, 15, 20, 15, 6, 1的末位数字填在斜线上, 如图 (1) .”

生3:我的方法还要好, 只要把1, 6前面添一个0, 把这些数字全部补成两位, 然后末位斜对齐, 这样就不会排错, 如图 (2) .

生成的课堂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需要教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 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资源 (可以来自教师, 可以来自同伴……) 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

经过这节课, 笔者更深刻地感觉到:在课堂上首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师生融洽的教学环境, 打破唯教师论, 鼓励学生大胆争论、质疑.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 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在动态的过程中, 达到甚至超出预想的效果, 争论质疑正是精彩生成的基础.

第三, 在不断拓宽学生思维中精彩生成.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 解题思路灵活多变, 解题方法途径繁多, 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 也未必是最优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不同的解法, 在课堂中及时引导点拨, 捕捉不同学生解题的动态信息, 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使学生在解题中运用知识, 掌握规律, 权衡解法优劣, 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摸索, 总结, 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趋优化, 达到精彩生成.

案例四甲、乙两人从A, B两地同时出发, 甲骑自行车, 乙骑摩托车, 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 出发后经3小时两人相遇.已知在相遇时乙比甲多行了90千米, 相遇后经1小时乙到达A地, 问甲、乙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就此问题, 老师先启发学生画线段图, 思考片刻, 有一些学生举手.

生1:设甲行驶的速度为x千米/时, 则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为3x千米, 乙行驶的路程为 (3x+90) 千米, 乙行驶的速度为千米/时, 由题意, 得[ (3x+90) ÷3]×1=3x (这是通过“相遇后乙经1小时到达A地行驶的路程=相遇前甲行驶的路程”列出的方程) .

(老师并没有就此罢手, 在寻找不同的等量关系上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师:换个角度思考还有其他解法吗? (课堂内有效地生成了学生认知上的非平衡态)

生2:我有一种解法, 设甲行驶的速度为x千米/时, 则乙行驶的速度为3x千米/时, 由题意, 得3 (3x) -3x=90 (学生也同时说出了此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 .

师 (继续鼓励学生) :再想想, 有没有别的解法?

(一种合作讨论的场面自然而成)

生3:设乙行驶的速度为x千米/时, 由题意得3x-x=90.

思维的层次不断得到提升, 这些都源于学生间的相互倾听与交流, 源于思维间的相互碰撞, 它的价值远远超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 在这环节中教师及时调整课堂结构, 挖掘动态资源, 最大限度地生成教学资源, 拓宽生成空间, 不断拓展学生探索问题的创新思路, 这正是我们的追求.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

课堂生成论文 第10篇

一、生成性教学应该在预设的前提下开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计划, 有目标的活动。生成性的教学注重教学过程的灵活性。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学过程按照课前预设实施。生成性教学是不是可以完全脱离开课前预设?答案是否定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 属于两个不同的方面。信息技术是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 所以在生成性教学中一般以任务驱动为基础, 通过学生主动探究以及学生之间的协作,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但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尤其是学生的课堂操作, 根本没有办法去课前预设,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使用不同于教师讲授的方法, 得出和教师讲解不同的结论, 这让课堂教学过程伴随着许多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准备, 精心预设。

二、生成性教学需要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 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学的生成可能往往在于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质疑或者是教师的一个失误。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平等的与学生相处, 课堂教学中没有一个民主的氛围, 学生就不敢或者不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那么生成性教学则无从谈起。只有在一个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 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 才敢于质疑老师的讲授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氛围,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尊重, 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精彩的课堂教学资源才能生成, 生成性教学才能开展。那么怎么才能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呢?这要求教师能放下自己的架子, 尊重学生的思考, 在平等的对话中完成教学。教师对待学生能够一视同仁, 教师会“蹲下身子倾听”, 让学生敢于同教师对话, 乐于同教师对话。这样才能为生成性的教学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生成性教学需要大多数学生的参与

课堂教学应该是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 需要全体学生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课堂生成的时候应该面向大多数学生。我们要让大部分学生甚至是全体学生都要参与进来, 不能把绝大部分的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听众。要想让大部分学生都成参与进课堂生成, 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 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的摸底, 对于学生的基础和感兴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精心准备素材, 教学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中。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生成资源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 大部分学生才有积极参与动力。

四、生成性教学需要紧紧的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在课堂教学中,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虽然生成性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 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由于生成性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的类型非常丰富, 在运用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中, 在选择生成资源时, 教师如果不加选择任由学生自己发挥的话, 那么可能会出现课堂的氛围非常热闹, 师生互动也很频繁, 但是教学结束之后, 学生会发现这节课什么都没学会, 什么都没学到这样的状况。这样的教学生成只是为了生成而生成, 完全偏离了生成性教学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课堂, 要牢牢记住教学目标, 对于和本节课教学目标无关的生成资源要学会放弃。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的讨论和互动, 教师需要采取措施, 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 引导课堂重心重新回到教学目标上来。

五、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拥有更高的专业素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能在教学过程中妥善利用生成资源, 把握生成时机, 有效促进教学生成。这需要教师具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善于发现并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能够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处理生成资源, 并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取舍,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这样的专业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它需要教师在长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去提升自己。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掌握教材上的知识, 更要时刻去关注去学习最新的知识, 将自己变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拥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的教师。

教学过程中生成资源非常丰富,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有效利用各种生成资源, 为课堂教学服务, 提升教学质量。当然生成性教学是一个新的教学艺术, 在实践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关注教学过程, 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雪华.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生成性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数教育, 2012 (10) .

[2]木热提江·莫明.生成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15 (02) .

生成教学活力课堂 第11篇

一、学习的互动性——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自主性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学点都是根据生活实际作为实例的,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找寻知识点的存在,引导孩子根据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知识场景,进行推理、计算、操作、实践、交流等行为,让学生通过接近生活的这种方式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技能,并教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提问或者设疑。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但是前提是需要将自己能想到的一些解决方法进行逐步尝试。比如,教学“计算货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扮演成商家,进行彼此之间的交易,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敏感度和头脑反应。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要进行监督和适当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而不是抵触和畏惧。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和计算的乐趣。

二、教学的互动性——让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交流最大化

教学互动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彼此之间通过各种交流和互动来达到一个契合度。

1.师生互动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总是作为被动接受的对象,造成了教师直接灌输知识,学生的一些想法得不到发挥和实施。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教自己的,学生学自己的,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没有合作意识。想要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在课堂中制造愉快的氛围,彼此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从而建立起一种师生间的信任感和合作感。

教师:同学们,大家看这个图形,你们看看哪些是“角”?并且要说一下不是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要先判断后,再进行知识信息的反馈。

教师:红旗上有几个五角星?大家有没有发现红旗上面星星的角呢?

之后学生进行了数角。

教师:大家可以试试用两根小棒来组角,看看能组成多少样的角,并且要选出组得比较多的那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

学生的积极性立刻上来了,大家相互之间交流、尝试、竞争。

教师:如果再加一根小棒,结果是多少根呢?

学生都纷纷摆出各种形式,彼此之间进行展示。

这样的互动正是以学生作为中心,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很好地激发出来,做到了教学课堂上的公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实践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活动学生的大脑。

以上方法可以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锻炼,没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整个课堂中的气氛是相当轻松的,也会显得非常轻松和活跃,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彼此之间可以充分地进行交流。

2.生生互动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即使是相互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但还是不能像同学之间的交流那样自然。学生在和教师的交流中,多少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感。所以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讨论之后的方法肯定会比单独的方法更加全面。创新是相互之间的想法碰撞产生的一种必要成果。只有具备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结论,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讨论,才能对彼此之间的想法和观点进行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拿“三角形的认识”例子来说,在展示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失败的学生,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讨论。

学生1:我认为三角形的构成可以拿3个长度相同的小棒来组成。

学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如果边都相等的话那应该会造成重合而不是形成一个三角形。我认为应该是上面的两边比下边的一根长,这样肯定是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的。

学生3:我认为两种方法都是可以组成的。

之后各自得出三角形中三条边的关系。在这样的实验探究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从而得出最佳的方案。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开发,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活力课堂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样,在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就能将自身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发挥,将头脑深处的资源进行发掘。如,教“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们要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并让他们说出来,学生对小面额的1角、5角、1元、5元、10元都认识,可对大面额的100元很少见,分币更是没见过,超出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教师从学生这未知的基础进行人民币100元与分币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100元与分币与我们认识的1角、5角、1元、5元、10元有什么联系。通过生活中的事情进行知识传授,会获得意外的收获和惊喜。

在数学课堂实践中,我们要让生活来引导知识的产生,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发挥,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会使学生对于数学课堂没有畏惧感,喜欢上数学这门科目,因为教学活力课堂的推广将生活带入了课堂,从而增加了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郎琴凤.试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力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2(12).

课堂生成论文 第12篇

一、善用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学习活动

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 要运用我们的聪明才智, 随时捕捉各种来自课堂情境的即时信息, 并把这些信息和教学活动充分整合, 使教学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我在执教《夹竹桃》一课时, 本着教学思路, 我引导学生体会夹竹桃最可贵的是什么, 当得出了“夹竹桃的韧性”时, 有一位女学生说:“我喜欢广玉兰, 广玉兰在很远处就可以闻到香气, 广玉兰也有好处啊!”对于这个问题, 我当即赞同了她的观点, 顺势把学生分成“广玉兰组”和“夹竹桃组”, 让学生们说说“我想做一个像夹竹桃那样的人, 还是做一个像夹竹桃那样的人”。一时间, 课堂上话语纷纷, 高潮迭起, 呈现出一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参与、自由发言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 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最后, 在我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交谈, 得出了“既要像夹竹桃那样不声不响、不计名利、有韧性, 又应像广玉兰那样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华, 最终被社会所认可。”这堂课让我欣喜地发现, 这样的教育没有强制性, 有效且恰如其分, 给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程理念下充满生机活力, 充满创造的新的课堂。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不可顾此失彼

预设是每节课都可以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而生成则如镜花水月, 很飘渺, 又似乎可遇不可求。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低年级教学中生成的感觉——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教学时大都希望按计划行事, 并不是那么企盼生成, 恐怕一不小心“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记得几年前一节二年级的校际语文公开课, 我执教的是《云房子》一课, 学生很多, 七八岁的孩子都好动, 我使尽浑身解数, 才把他们留在座位上, 课勉强得以按原计划进行。在让一个小女孩到讲台带读生字时, 她的小棒碰掉了卡片“房”。

“老师!李新宇把卡片弄掉了!”于是, 学生不再读字, 七嘴八舌地喊起来, 有的哈哈大笑, 有的拍桌子, 有的已站到了课桌上, 带读的小女孩怯怯地望着我。我灵机一动, 拍拍手示意他们安静:“哪一张卡片掉了?”他们很快找出了“房”。“为什么只有‘房’掉下去呢?一定是有的小朋友没有把音发准, ‘房’生气了, 从上面跑下去了吧?你们怎么做才能把它请回来?”孩子们开始认真地练习发音, 我则把卡片拾起放回原处。此时, 没有谁再计较卡片是掉下去还是跑下去的。

如此, 预设与生成不再矛盾, 相反能相互促进、相互映衬, 使教学水到渠成。同时, 把握好生成也是一种教学机智, 经历的多了, 经验也就有了, 精彩必将不期而至。

三、培育教学智慧, 区别对待生成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 我们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就一味肯定, 一定要区别对待。还记得学习《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的一幕:老师问:“同学们, 文中的人物你们最佩服谁?为什么佩服他?”竟然有一个同学说佩服德国军官, 因为他作为长官与他手下的两个鬼子相比, 还有点“善良”, 不是吗?他说, “我也有一个你这么大女儿。”这显然是阅读价值取向的问题, 说明这个学生还没有读懂文字的“弦外之音”。但这确实是孩子的真实感受。在肯定这个学生能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之后, 我作了这样一个引导:孩子们, 德国军官允许杰奎端着蜡烛上楼睡觉去, 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心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说:不是, 那是因为他有像杰奎琳那么大的女儿, 他心中只有他自己的女儿, 没有想到过关心其他孩子, 他是自私的!有的孩子说:身为一个军官, 却凭着心情做事, 被一个十岁的小女孩骗了, 简直太愚蠢了……在这个“峰回路转”的场面, 我以阅读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平等介入, 以一个具有精湛技艺的园丁身份“修枝剪叶”, 传递着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 影响和感召着学生, 使整个对话过程发生了令人兴奋的戏剧性变化。

总之, 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 预设要有弹性, 有留白的空间, 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胆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 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 让其思维“归队”。作为教师, 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 要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唯有如此, 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 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共同得到提高。让生成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心灵的启迪。

摘要:作为教师, 我们要有动态生成的理念, 要科学而艺术地融合“预设”和“生成”。唯有如此, 课堂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 才会成为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 师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才会共同提高。让生成成为我们课堂的亮点, 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也获得心灵的启迪。

上一篇:阅读教学的反馈与矫正下一篇:城市滨水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