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种责任

2024-07-14

生活是一种责任(精选10篇)

生活是一种责任 第1篇

班里有一个叫崔××的孩子, 上课时总是低着头, 从来都不敢举手发言, 请他回答问题时只是嘴巴动一动, 却听不见声音; 每次站起来后总是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 平时很少欢笑。这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 但为什么会不自信呢, 经过与家长沟通, 得知在家里, 孩子只要一点做不到, 就批评指责, 而且经常说不如别的孩子聪明。我猜想: 孩子缺乏自信心和自卑心理主要是家长负面评价造成的, 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自己不如别人的错误想法。这种错误想法又进一步形成了他的“失败者心态”。

为了帮××找回自信, 我和孩子的家长进行了一次长谈, 建议家校配合, 共同做工作。不要过多的批评指责, 也不要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而是要多鼓励, 多说“你今天比昨天有进步”这样的鼓励性话语。当然我也经常打电话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 及时反映他在校的情况, 特别是告知家长孩子的点滴进步, 让家长对儿子有信心, 给与正确的评价。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时, 孩子的心灵就会生活在阳光中。

考虑到崔××缺乏信心, 不喜欢开口, 如果找他谈心, 很难让他敞开心扉, 因此, 我把谈心改为写鼓励性评语。我相信: 语言的力量是神奇的。我经常在他的作业本上写上“努力哦! ”“你一定会学得更好, 老师相信你! ”“我为你的进步而高兴! ”“你今天上课回答问题真好! ”简短的评语胜过千言万语, 它使孩子尝到成功的乐趣,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这段时间, 我们班举行背诗比赛, 在比赛前, 我特意让他重点背了几首, 直到背到很熟为止, 再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声背诵, 展示自己的才华。

一个月后, 崔××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变得开朗起来了, 上课时经常能看到他举起手, 而且不那么拘束了, 回答问题声音也洪亮了, 脸上也有了笑容, 各科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回到家也能主动地向父母讲述在学校发生的趣事, 自信终于回到了孩子身上。

教师要用一双慧眼观察学生的内心需要, 要真诚地帮助学生; 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 巧妙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真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掌握规律和教育方法, 讲究艺术性, 指导家长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素质, 改变教育方式。教师要精心创设“特殊成功情境”, 让他们走出“失败者心态”, 让他们在一种潜意识中有一种肯定自己的力量, 找回自信, 找回自尊。

我要爱每一名学生, 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 尊重学生人格,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因为这是我的责任。

消防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 第2篇

近年来,火灾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消防安全十分重要,在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时时刻刻树立防火意识,小心谨慎地使用火。消防是一种责任。“防”和“消”是消防工作的重中之重职责。在平时工作中,消防员应做到“防消结合,以防为主”,要积极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密切防范火险隐患;要经常审查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的消防安全办法和技术标准,保证安全操作,安全生产;要加强平时安全教育和业务训练,提高应急能力和战斗能力;要认真组织调查火灾原因,及时处理火灾事故;要迅速接警出动,及时有效地扑灭各种火灾,努力减少火灾损失,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消防是一种义务。每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都有参加灭火工作的义务。我们每个人都有做好消防工作的义务,都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平时做起,自觉维护消防安全。平时不要损坏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堵塞消防通道。发现火灾时,都应立即报警,无偿为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减少火灾损失,使人民的生命财产更加安全、平安。

教育是一种责任 第3篇

班英杰从事教育培训事业已经十多年了,从茫茫碌碌到趋于稳定,他的教育培训中心已在业内小有名气。教育培训这个行业,不同于别的生意,他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所有培训同行都应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放在首位,没有核心内容的支撑,其他一切服务都不能产生价值。”董事长班英杰说,“教育培训行业应该比制药行业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因为教育培训行业影响的是人的大脑。”

班英杰的第一辆宝马品牌是5系,有很多人把宝马直接和炫富、暴发户联系在一起,他却有自己的看法,“宝马作为一种成功的符号,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这本身就说明了品牌的价值。更多懂车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一些高素质认同宝马理念的人开始加入进来。而这些人的行为也逐渐在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一些优秀的表率。”

这辆7系已经是班英杰的第二辆宝马车,其实,严谨、精确只是宝马品牌精神的一个方面,在这个品牌的另一面,是激情。“严谨和激情并不矛盾,就像开快车不等于危险驾驶。全世界最严谨的德国人就拥有全世界唯一不限速高速公路,当然,前提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宝马是个内涵很丰富的品牌,或者说,这是个开放性品牌,不同的情况下,它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坦白地讲,我之所以选择宝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要告诉我的员工:我依然富有激情,企业依然富有激情。”班英杰如是说。

三十岁不到的班英杰已是一个六岁男孩的爸爸,说起和太太的相识,他充满了感激之情,“我们是同学,在最艰苦的日子,她一直对我不离不弃,那些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心酸,不过我们都共同努力挺了过来。”事业和生活,如何寻找平衡一直是现代都市人苦苦寻求的方法,“孩子小的时候一直都是太太帮忙带着,很辛苦。现在,孩子稍微大点儿了,我会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吃个饭,聊聊天。如今的孩子,人小鬼大、心眼儿多,已经不像我小时候那么好糊弄了。”班英杰聊起孩子,眼神当中满是幸福的父爱。看着孩子成长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享受,很多事业成功人士往往缺失这方面的体验,因此班英杰也特别珍惜和家里人相处的这段时间。

谈起作为宝马车主的感受,班英杰如是说,“如果让我用三个字来概括宝马,那就是——标准化。无论是在美国、欧洲还是在国内,我所感受到的宝马的服务都是一样的,感性认识上就是周到、贴心;理性上就是专一、标准。这两方面构成了我对宝马服务的感受,这不光是对品牌的认可,也由此慢慢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见,钟爱宝马品牌的绝不仅仅是那些热爱驾驶,追求驾驶乐趣的人。宝马这个品牌有更丰富的内涵,更值得热爱的理由,也有更强大的力量去影响它的车主——BMW之悦,的确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未来,班英杰将会考虑购置宝马X6,他可以继续带着太太和孩子行走在祖国的疆土上,让天伦之乐的享受成为随时绽放的快乐。

北京宝诚百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

学习是一种责任 第4篇

日前, 国网江苏徐州供电公司“全员学习月”活动正在系统内掀起高潮。笔者认为, 通过学习, 不仅能提升个人素养, 还能为今后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提供有力的知识保证。

学习是提升素养的保证。学习是一种觉悟, 一种使命, 一种境界, 一种责任, 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内在需要, 是提升能力素养的重要途径, 是实现争先领先的根本保障, 只有学习好, 才能工作好。

学习要多思考。思考是学习的灵魂, 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是知识变成力量的途径。只有紧密联系实际, 学习中带着问题用心思考, 才能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学习贵在坚持。只有刻苦学习, 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 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韧劲, 坚持深入学、持久学, 切实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做到真学、真做、真用, 就一定能够大量吸取知识营养,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提高业务技能和文化素质, 适应工作的需求, 并不断开拓工作的新局面。

爱是一种责任 第5篇

2012年“最美教师”张丽莉的救人事迹,感动了所有人,正如主持人白岩松说的“没有什么其他复杂的,有的就是爱、责任心和绝不放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最美教师” 挽救了三条生命,正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把强烈的责任心延伸到了职责之外。这是对爱的教育的最好诠释!

爱学生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作为教师的我们从事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职业。,应该捧着一颗爱心来从事我们的工作,应满怀责任地来对待我们的事业。“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可以不成材,但必须要成人,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日子,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备课、制作课件、写教案、做总结上。当别人已经进入甜蜜梦乡时,我却还在灯下奋笔疾书。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那时的我,忙碌着,但充实着;辛苦着,但也快乐着!特别是每当一个所谓的“坏孩子”爱上了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会有一种特别幸福的满足感。

读书是一种生活 第6篇

读书, 我有自己的方式, 像有些人一样随意躺着歪着, 或是在嘈杂零乱的环境里, 盘开一块地方阅读, 我不喜欢。在睡前或是每天晨醒时看书, 那是一种常规化的翻书, 不是读书;坐在书桌前一边看一边作笔记, 那是学习, 也不是我所说的读书。我所说的读书就是不带任何目的, 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习惯, 安排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随意且随性, 就像每日的饮茶, 一日的三餐, 融入生活的节奏。

我读书的时候家里是一定要整理得干干净净的, 宽敞明亮、空气清新这是我最喜欢的, 我在睡房、客厅、阳台上采光好的地方都会放上两张小滕椅一张小茶桌, 小茶桌上一定会罩上一块美丽的蕾丝桌布, 放上一盆葱郁的盆景。读书的时候, 泡上一壶好茶, 找来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把衣着休闲的自己安放到了滕椅里, 一个上午或是一个下午的时光就在一页页的翻书声中, 在一杯杯的清茶里慢慢地流逝。读到精彩之处, 便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 让那些触动心灵的文字在心中慢慢的盘旋一段时间, 细细的品味。这时家是静静的, 心也是静静的, 只有书中的文字在心灵里默默地流淌。我不记得哪位文学家说过, 人生中最好的状态就是“静”。读书能让人安静, 心静的人才能读书。我喜欢读书给我带来的静的感觉。

读书的时间我是不固定的, 无聊的时候, 寂寞的时候, 心烦的时候, 痛苦的时候我都会读书, 失眠的时候更是了。记得有一次零晨三点钟突然醒了, 辗转于床第无法入眠, 便想起某个朋友曾向我强烈推荐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槐园梦忆———悼念故妻季淑女士》, 我眼前闪现着她那张因激动而红扑扑的脸和充满泪光的眼睛, 于是推被下床, 想一读为快。这时窗外夜色正浓, 一弯明月高悬于天, 世界一片安静, 我把脚蜷缩在窗前的滕椅上, 披一床薄毯, 摊开书静静地读着。梁实秋先生的文笔着实细腻, 细腻得有如一幅精美的工笔画作品, 纤毫毕露,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满怀了作者对故妻的不舍与思念, 一种斯人已逝的悲苦在字里行间肆虐, 一篇忆文洋洋洒洒十七个章节, 竭尽所能地记录了先生与夫人季淑几十年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 与沈三白先生的《浮生六记》颇为异曲同工, 合上书本, 已是东方鱼白之时, 楼下菜市场里已有了人声, 我站在窗前嘘唏不已, 为梁先生痛失爱侣而悲伤, 也为自己转折的人生而感慨, 但我更从笔者的悲苦中读懂了惜取眼前人的道理, 读书有的时候真的像在照镜子, 一方面可以拂去心灵上的尘埃, 一方面可以让自己更好的看清楚自己。

读书我是很有选择的, 自三十岁以后中, 我读的书大多以散文和杂文为主, 还有大量的哲学方面的书籍, 我好老庄之道, 对佛学中的一些精神也颇有探究。我认为散文最具有个人魅力, 我很喜欢通过散文去触摸作者的内心, 去了解他们的人生态度, 从而让他们走入我的内心, 成为心灵的好友, 让我的内心与他们的文字共鸣。至于哲学方面的书籍, 我认为它对我们人生是最有帮助的, 所谓“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哲学可以帮助你做到。

我的书已满满两大书柜, 很少成套的, 都是我一本本精挑细选累积成行的, 日常生活喜欢与朋友谈谈所读的书, 如有中意的, 便心向往之。但我蜗居于小城, 常不能遂愿, 好在有位好友是极具性情之人, 常常驱车四五小时, 随我去周边的城市购买, 并乐此不疲, 让我的读书生活更添风彩。

3G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 第7篇

但是, 从各地的反映情况来看, 能够看得懂这些广告的人其实并不多, 甚至有人说, 这种广告都是给知道3G的人打的, 而不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某网络媒体最近的一次调查报告称, 76%以上的人不知道3G是什么。由此看来, 铺天盖地数以亿计的投入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值得怀疑。而真正让许多老百姓看明白的广告似乎只有一个, 就是中国电信的天翼3G广告, “要问3G有多快, 试试中国电信移动宽带”。这个广告词准确把握住了3G移动宽带这个特点, 同时由于我国家庭有线宽带用户的不断提升, 向移动宽带拓展也成了必然的过渡, 而中国电信这种有线和无线结合的宣传思路其实很有吸引力。

上周参加了北京移动举办的一个北京6所高校校园营销策划大赛的活动, 我去做了评委。各参赛选手都从3G的技术、特点、三大运营商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调查, 最终做出校园营销方案。但从各个选手的方案看, 强调的仍然是上网速度快及视频通信这样简单的通信方式, 更把3G当作一种时尚来定义。我想, 这些大学生之所以得出这些结论其实也是受三大运营商广告宣传影响。但是, 3G的定义就是这么简单吗?

我个人认为, 3G之所以在全球通信业引起如此强大的连锁效应, 最关键的一点在于3G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它能够带动全社会随之发生变化, 而不是简单的延续。发展3G不应该循规蹈矩, 而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

对于个人而言, 3G将改变很多生活方式和行为, 比如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将从以往的报纸、电视和有线互联网获取变成随时随地的获取;比如阅读习惯可能从以前的书本变成在线掌中阅读;比如音乐获取将不再是磁带、CD而是在线音乐下载;比如任何时候人们都可以上传自己的照片及随想到网络上与好友共享……

对于企业而言, 可以将自己的管理平台和应用平台向3G延伸, 比如企业的员工将在任何地点都可以登陆到公司的平台, 处理自己与公司相关的事务;企业可以通过SNS及3G构建与客户沟通的新平台, 及时分享公司最新的技术和产品成果, 并与客户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

对于政府及相关服务机构而言, 如何利用3G网络的特点, 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服务将是提升政府信息化水平的一个新考验。厦门TD无线城市模式仅仅是一个开始, 类似的服务项目将有可能拓展到政府所有机构。这种变革将比网络办公替代纸张办公更有挑战性, 需要更多的机构共同开发和利用3G网络来提升效率……

事实上, 通过3G上可以优化传统行业的效率及效益, 下可以拓宽互联网应用、IT制造、传媒业、影视音乐内容提供以及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路径。而通信本身仅仅是其最基本的工作范畴。而我们现在看到的3G广告只是流量、资费、终端、技术术语以及各种新的品牌名称, 这些看上去五花八门的宣传策略其实还没有跳出窄带经营的思路, 更没有跳出技术和通信的范畴。

快乐女声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 第8篇

其实担忧还是有的。我们往年报名人数最高峰达15万人, 今年若有5万我就满足了。当全国18家地面电视频道、6家门户网站决定参与其中时, 我坚定了原先5万人的预计。前天, 全国报名预选结束, 据不完全统计, 报名人数居然接近2005年,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当然我并没有指望超过李宇春那一届, 那可是被朱大可教授称之为中国娱乐元年的一年。

然而总编室同事忧心忡忡地来告知, 说有的选秀活动声称报名人数超百万之巨, 我们的这数字是否太寒碜了一点?我想大笑, 因为这是一个可乐的问题, 我又不想笑, 因为这是一个貌似严肃的问题。

我从1999年办选秀活动起, 认为成功的基本游戏规则就是玩儿真的, 别弄假的, 这是最简单的规则, 又是最困难的规则。我们60年代出生的人都还知道一点当年放卫星的故事, 红薯长到脸盆大, 耕牛昨晚说了话, 结果大家都知道, 近30年科技光速一样发展, 红薯也就转了一下基因, 耕牛也就多了几个杂交品种。

快乐也好超级也罢, 真实才是不二法门。

我检讨了早先自己的误判, 对快乐女声的认识也提高了点。我们的主要玩家是80、90后, 他们对真实的推崇超越历代年轻人, 其时代背景就是30年的改革开放。反过来, 她们又以自己真实、自由、民主的生活态度, 感染着这个时代。

西安79岁的吴白玮教授参加快女时说的一席话诠释了这一切:我感激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今天我这个老太婆能到这里来唱歌, 体现这个时代的进步和文明, 体现我老太太的快乐和幸福。

谁忍心在吴教授参与的游戏中掺入额外的商业激素呢?

我一向不喜欢诸葛亮的装神弄鬼。其神化形象的极致便是空城计。司马懿提15万大军杀到城下, 却被一把鹅毛扇吓到屁滚尿流, 我认为这是罗贯中骗小孩的把戏。一味玩假的虚的, 最终结果不免五丈原孤灯覆灭, 这也是他一辈子热衷虚假欺诈的合理结局。

所以我认为不要把快乐女声当作一个比赛, 也不要去做无谓的攀比, 老老实实、诚诚恳恳比较好, 因为它是一个推广真实生活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平台。

生活是一种责任 第9篇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有句古语:“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当今, 我以为此语该为“人之患在不好读书”。人生活在文化中, 生活在语言中, 生活在历史中。观今宜鉴古, 无古不成今。今天的一切, 来自于昨天的尝试与积累, 昨天的宝贵经验与惨痛教训, 都存在于浩若烟海的书籍之中, 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 更不会有明天。柳斌讲:“在现代社会里,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取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文化内涵浅薄的平庸家庭,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呆板沉滞的令人窒息的学校,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

《人民日报》曾公布过关于国人阅读的一组数字, 颇为触目惊心:1990年我国年人均阅读量为5.2册, 2009年为5.6册, 20年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 而阅读量只增加了半本, 同期俄罗斯的人均年阅读量为55本, 美国为50本, 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展了“全民阅读活动”, 而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几乎人人都会背几句唐诗的中国, 书香能否历久弥新、浸润国人心灵呢?将中外读书状况作一番比较, 我们发现:在以课业负担重闻名的中国, 孩子们也鲜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一项调查显示, 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4年, 阅读量仅为美国同龄儿童的六分之一。功利性阅读, 正在影响着孩子们的阅读品位, 甚至造成他们对读书的反感。遗憾之余, 我们必须正视, 正是我们过于强调“苦学”而忽视了“乐学”, 过于强调“正襟危坐”而忽视了“随性阅读”, 过于强调读书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功能性”。致使阅读难以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 难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过于浓烈的功利色彩也将知识庸俗化, 将读书引入歧途。

学校是人类传播、传递文明的主要场所, 而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是文明、文化的传播者, 教育工作者的行为示范作用, 不仅支撑了国家、民族的未来, 同时也可给子女成长树立了典范, 筑就了书香家风。学校是读书的地方, 是读书人培养读书人的地方, 我们要构建书香校园, 首先让教育工作者成为读书人, 然后引领学生们成为读书人。“曾经沧海难为水”, 笔者作为管理干部履次“横刀立马”, 为使干部教师读书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十八般武艺尽遣———选书增读、有奖书感、搭台博论、考评逼学, 等等, 其目的在于唤醒, 因为人成年以后“谁也改变不了谁”, 便成了定论, 重塑心的文化, 需要人自身的觉醒, 自己认识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唤醒是外在的, 而觉醒才是发自内心的, 教育工作者的觉醒在于改变从自己开始、从阅读开始, 做一个读书人。

什么是“读书人”?读书人就是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以读书为生活方式的人。人是要一辈子读书的, 而能否养成读书的习惯和品位, 基础教育阶段最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论述:“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一本好书开始的,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个精神宝藏, 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的一二百好书;如果少年时没有品尝过阅读激动人心的快乐, 没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 其全面发展是不可设想的。”从中我们可以感悟, 对学生而言, 任何教育都不能取代经典好书的阅读, 办学应从阅读开始, 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既然基础教育阶段是养成读书习惯和品位的关键时期, 那么能够引领学生读好书的教育工作者, 是关键中的关键。“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工作者自己应该是爱读书、会读书的真正读书人, 才能把学生也熏染成爱读书、会读书的读书人。周国平说: “好教师一辈子只做两件事———读书和教书, 读书利己, 教书利人, 教师的幸福在于二者是完全统一的。”

我一直坚信,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行为,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是一种具有美感的人生态度。

读书真的很幸福

有一个道理, 大家都能懂得, 那就是人类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工作, 工作只是手段, 目的是生活幸福。工作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而幸福来自于闲暇之余你所从事的。有的人醉心于于功利, 有的人忙于推杯换盏, 有的人沉迷于麻将, 这些人明知阅读的意义, 却禁不住物质与金钱、享乐的诱惑, 不去亲近图书, 这是一种主动放弃的堕落, 着实可怜;有些人为功利而读,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虽孜孜不倦, 但读来读去, 难脱俗气, 也品味不到阅读的快意。我一向反对读书的唯一目的是“学以致用”, 试想如果我每天的阅读都是为了明天的赶考, 一生都在应考, 苦不堪言, 何谈读书之乐, 读书之幸福?

我以为书是可以这样读的:“数间茅屋闲临水, 一盏秋灯夜读书。”工余之晚, 不论外面春日细雨, 夏日蝉鸣, 秋日落叶, 冬日北风, 给自己泡杯茶, 曲卷于沙发中, 漫漫岁月, 文字便成为最好的朋友。杨绛先生曾说:“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 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 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 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 而且可以经常去, 时刻去, 如果不得要领, 还可以不辞而别, 或者另找高明, 和他对质。”读书其实就是面对面谈话, 读一本适合你的好书, 便是你与作者、书中主人公进行了一次情投意合的谈话, 你会产生收获的幸福感。在这样的谈话里, 有时你种下一缕思绪能收获一个灵感, 种下一个“眼神”能收获一串笑声, 种下一个疑问能收获一句至理名言。读书养人, 养人的气韵、养人的信念、养人的心智, 更养人的境界。

书还可以这样读:“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余秋雨先生给青少年警示:应避免陷入信息海洋和虚拟世界的游乐场, 要张开双臂去拥抱广阔的现实世界, 走出书斋, 走向自然。这固然好, 但我们的现实世界, 除了外在的高山、湖泊、草原、大海……物质世界, 还有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 我们可以遍游世界, 但很难“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为了旅游而旅游, 换来的只是身心疲惫, 除匆匆行走、疯狂购物、视觉观感、到此留念, 怕再也找不出什么了, 绝无什么体验, 更难谈发现、反思、创造。这样的行走, 看的再多, 走的再远, 获得的只是一大堆粗浅的感受, 很难培养理性的洞察力, 难以开启生命的智慧。王阳明说“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 心外无学也”, 我们“身”在游历, 实际上是“心”在体验、在创造, 而阅读是基础, 是唯一可以帮助我们走入精神世界的大门。具有丰富精神世界的人, 才能享受高一级的物质世界, 体味现实世界带给人类的快乐和幸福。

阅读是一种习惯, 一种愉悦, 一个享受, 一种境界。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 未信我庐别有春。”经常阅读, 自有一股缭绕身心的别致“书香”, 就像不会枯竭的丰盛水源、盛开不败的鲜花。因此, 阅读不能有太多的功利, 它是心灵的一种需要, 是充实生活、引导灵魂前行的一种方式。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 特别讲究刨根问底;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有些书是需要反复精读的;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 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和没有止境的“自我教育”。不论我们从事何种教育工作, 只要我们经常阅读, 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便是一个幸福的人。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 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 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 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好书悟后三更月, 良友来时四座秀。”读书吧, 让我们少一些功利, 多一些闲暇;少一些负担, 多一些乐趣;少一些宏大, 多一些平凡与真实;让读书放下高贵的身段, 成为一种寻常的生活状态;让我们以“玩”的心态, 享受和品味读书吧。

推荐书目

《傅雷家书》, 傅雷著, 三联书店

《顺生论》, 张中行著, 中华书局

《鲁迅的彷徨与呐喊》, 陈静著, 东方出版社

《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著, 三联书店

健康是一种责任 第10篇

以我个人的观点,这9条只是分享他自己的降低食物中毒概率的预防措施,不是强求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无可厚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健康是一种责任,养生是一种态度。李开复的观点只是说明了他对健康、对安全的责任和态度。

“民以食为天”还是“食以安为先”

饮食的学问博大精深,既涉及精神、心理、道德、行为等方面,也关乎口味、营养、安全、健康、治病等方面,不能用一个尺度、一个标准来衡量。

例如,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战国时和汉末的著名医学家扁鹊和张仲景明确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的科学饮食观点,充分说明了食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但是这句话换个场景就有问题了:杂粮馒头VS色素馒头;精瘦肉VS“瘦肉精”;两条腿的鸡VS“速成鸡”;没有腿的鱼VS畸形鱼、怪味鱼;鲜牛奶VS“皮革奶”、三聚氰胺奶……如此举不胜举的食品安全事件面前,同样是食物,是否会让你在选择食物时一筹莫展、不知所措?是否会让你不仅记得“民以食为天”,更会想起“食以安为先”的忠告?

的确,在食物的选择上,要考虑的不仅是饱腹、口味、价格,更重要的还有安全、健康、营养。当然在另外的一种极端处境下的选择又会不同:饥荒、战争的年代,地震、塌方的时刻,食物的匮乏已经威胁到生命,甚至连不是食物的皮带、皮鞋、尿液也成为延续生命的希望的时候,谁还会考虑好不好吃?安不安全?卫生不卫生?健康不健康?所以,对食品安全的考虑是应该有前提和背景的。

食品安全和食物营养是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

食品安全和食物营养这两个词是眼下比较热门的词,容易混淆也容易误解。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而食物营养指食物本身含有的营养素种类、数量、比例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个概念相关而不等同。

在李开复的9点做法中,针对的是食品安全,是他认为降低食物中毒概率的预防措施。而从有机蔬菜与用农药的蔬菜、柴鸡与“肉鸡”、台湾水果与大陆水果的食物营养差别相比,差异不显著的角度,并不能说明食物的安全性没有显著差异。如同现在的转基因食品,在营养成分上等同或几近等同于天然食物,甚至还在抗病力、产量、成本等方面超越天然食物,但在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上远不如天然食物令人放心。

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应该首先考虑安全性,然后考虑营养问题,最后才是口味。

食品安全只有相对,没有绝对

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食品,有机农业是指一种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它强调加强自然生命的良性循环和生物多样性。所以一般人认为,有机食品代表纯天然,是健康食品,放心食品。

其实这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第一,真正意义上的有机食品很难有,即使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但是空气、土壤、水源及周边环境很难做到无污染,按最新报道,即使是地下水源由于有害废水的排放无污染的不到3%,何况是地上的河水、沟塘水、雨水?所以法国食品安全局对有机食品和常规食品中的对比分析发现,有机食品中的杀虫剂残留通常会更低,但对重金属、二噁英、真菌毒素、微生物等危害物残留分析也发现无法判定哪一种体系的食品更安全。

第二,有机食品的真伪认证很难,尽管有标签、有证书,如今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冒名顶替、滥竽充数,只顾追求经济效益,不讲职业道德的不正之风也未必保证你花大价钱买到的是真正的有机食品。即使是外国进口的食品也存在各种问题,近期发生的欧洲“马肉风波”,“挂牛头卖马肉”,新西兰“奶粉风波”,“双氰胺”超标,充分说明了食品安全、商业欺诈的问题国内外都有,不必盲目崇洋媚外。

第三,普通农产品在生长、加工过程中虽然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只要符合国家要求,未必危及健康。引起我们重视的应该是提倡讲行业道德、讲诚信,不违章,不欺诈,树立企业品牌形象,赢得民心所向,才能让人买得放心,吃得放心。就不会出现现在社会的怪现象:养鸡的不吃鸡,养鱼的不吃鱼,做馒头的不吃馒头,做包子的不吃包子,搞水质研究的不喝自来水……

第四,食品安全讲究的是鲜活,环节少。一些进口食品无论是欧洲的深海鱼还是热带水果,在当地是鲜活的、无污染的,由于中间环节多、时间长,要保鲜是很难的,到我们手中营养丢失、有害成分的增加是必然的。而本地产的水果、水产鲜活没有问题,要把握的是不要买到“药袋苹果”、“怪味鱼”、畸形鱼。所以,食品安全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食物对健康的影响不仅在于吃什么?更在于吃多少?怎么吃?

其实我们讨论预防食物中毒把好入口关不仅在于吃什么?更在于吃多少和怎么吃?为什么这么说呢?最现实、通俗的例子就是中国长寿之乡,广西巴马的老人,他们既没有吃欧洲进口的深海鱼、东南亚的水果,也没有喝美国锅烧的水,一样活过百岁。健康更多的取决于环境、心态和生活方式,其中合理饮食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设想一下,只有健康的原料,却用垃圾的吃法,能保证不损伤身体吗?买来了欧洲的三文鱼、鳕鱼,台湾、东南亚水果,港台面条、罐头、零食,柴鸡、柴鸡蛋等(姑且不说这些食品其中还有问题),如果因为好吃而一次吃多了,或者因为怕变质浪费而吃过量了,都有可能增加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出现腹胀、腹泻等,同时还增加了心肝肾功能的负担,使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痛风、心脑血管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几率增加;如煎炸三文鱼、鳕鱼,会因高温使脂肪变性而造成致癌物质增加。

所以,关注健康的人,不仅要关注食物原料的选择,还要关注科学的烹饪、合理的饮食,配合适度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和心理,才能真正促进健康。

作者简介

李群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营养教研室主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江苏省医院协会临床营养专业学组组长。

上一篇:萨克斯的呼吸下一篇: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