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思维研究

2024-07-07

学生作文思维研究(精选12篇)

学生作文思维研究 第1篇

一、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也叫思维的发散性, 它能使学生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把这些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整合, 从而形成有规律的认知结构。培养广阔性思维的方法很多, 如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等。要让学生明确, 数学学习的目的, 不是只要求能够解决数学问题, 得到题目的正确答案, 而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数学学习尤其是习题训练, 训练思维能力, 提高数学思想认识。例如, 对于|x|<|x+1|, 有的学生恐怕只能用一种方法来解答, 但有的学生能用很多种方法来解答, 其中还不乏既新奇又简便的解法, 原因就是前者思维狭窄, 后者思维广阔。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同一道题目, 能通过解题过程总结出解题的规律, 从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即提炼出解题的思想方法, 而这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二、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 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更有其特殊意义。在教师所使用的资料中, 总有些内容或题目不够完美甚至是错误, 学生如果能够发现这些地方, 并加以改正, 这样正好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题来让学生挑刺。如设计“已知x1、x2是方程x2-3x+5=0 的两个根, 求x12+x22之值”。因x12+x22= (x1+x2) 2-2x1x2= (+3) 2-2×5=-1, 有的学生对此不理解并提出了质疑, 这就是批判性思维。教师要备加呵护这种“不唯上”“不唯书”的难能可贵的批判性精神, 并要给予正确指导。在课堂上, 有的教师怕讲错, 其实教师有时讲错了, 学生发现了错误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就是课堂生成性资源, 其价值远胜过课前预设内容的价值。对于学生的“批判”, 教师要勇于接受, 并鼓励学生多进行这样的“批判”。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能有创新精神, 而这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三、思维的灵活性

灵活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也非常重要, 它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解答题目, 而不至于死用老师讲的某一种方法, 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学生对因式分解“an+1-3an+2an-2”感到困难, 是因为他们只会把a3·a2化成a5, 而不善于将a5化成a3·a2。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的思维死板, 因此培养他们思维灵活性是很重要的。思维的灵活性同思维的组织性相辅相成。灵活性思维在中考前复习显得最为重要, 它能够使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四、思维的逻辑性

学生如果没有掌握逻辑性思维, 那么, 要想学好数学是根本不可能的。培养逻辑思维途径有很多。首先, 学生应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例如, 如果学生对三角函数有关公式不熟悉, 就很难证明一个较为复杂的三角恒等式或三角不等式等。其次, 学生要掌握一些必要的逻辑基础知识。例如, 在运用完全归纳法等方法时, 学生必须理解概念的分类, 这样做题才不会出错;只有明确了在实数还是复数范围内, 才能正确地进行分解因式与求出方程的解;只有明确了命题之间的关系, 才能正确选用同一法、反证法或等效原理进行论证等。逻辑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最为明显。

五、思维的创造性

我国青少年是勇于创造的, 但个别学生的创造精神还不够强。根据新课标的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要夯实“四基”, 因为这是基础和前提。在解题中, 人们常用“经验直觉法” (也称“基本量法”) , 这种方法很有效。例如, 与三角形有关的量有边等, 但每个只有三个基本量, 当三个基本量一定, 其他各量就可唯一确定了。这就是知识、经验, 有时也含有一定的技能。因此, 如果三角形已知, 那么选取哪一个量为基本量 (角、边、高等) 应视具体问题而定, 这时解题者就会有一定的自由度, “一题多解”往往也从这里产生。其次, 要让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归纳, 这是创造的条件。想象并不是语文的专利, 在数学教学中也很重要。

六、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整个课程的任务。因此, 各个学科要相互渗透, 有机结合。当然, 由于各个学科性质不同, 它们培养思维品质的侧重点也不会相同。另外, 各种思维品质是相互交叉的, 所以教师要学会综合培养、综合运用。数学逻辑性强, 在培养思维品质方面应该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把各种思维结合起来加以训练。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各种思维品质, 增强创新思维, 才能熟练地运用它来整理数学知识结构, 总结数学认识规律, 提高自身素质, 成长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摘要:从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创造性五方面研究, 指出学生只有理解并掌握了各种思维品质, 才能熟练地运用它来整理数学知识结构, 总结数学认识规律。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人才,规律

参考文献

[1]刘桓, 王吉波.中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1) .

[2]卢勇.提升数学思维品质思考与实践[J].中学数学, 2012 (21) .

学生作文思维研究 第2篇

小课题《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得到区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由本人承担研究。课题从开题到现在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已经顺利完成了课题提出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鉴于现在教育体制中暴露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笃信既定成果,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现状,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去认识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的步入社会,适应社会,铺平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关当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反思我们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年来,不少教师也知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多数时间依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习惯按旧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以致于这些年来诺贝尔奖获奖者为零。

国外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多,理论也相对成熟,但创新学习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还不多见,国内不少专家虽然对创新思维培养的种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未见系统的操作研究

(三)课题研究理论

1、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2、素质教育理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遵循了“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行为设计理论。基本思想:人的行为是人与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辨证的统一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设计学习活动,以便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四)研究价值

1、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动手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凝固在教师头脑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每个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

3、改善教科研氛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激励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我校教科研气氛的形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教学评价体制。

4、革新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

5、促进资源利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改变我校的教学现状,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界定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在学生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质等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适应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策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敢于根据已有知识和学习实践,大胆设想的创新思维习惯,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确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确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以及研究重点;在实践方面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方法、策略、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1.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强调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操作过程,在研究中践行校社结合,真正做到科学求真。

(2)实效性原则。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学校与家长紧密结合,把研究工作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讲究实效,不走过场。

(3)过程性原则。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科学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在过程,强调落实,关注发展。把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力争有延续性的研究。2.研究方法

(1)调查法:即对于教材学习中和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中的产生的一些难于解决的事,进行调查,走访,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行的东西,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2)实验法:对于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得出相关结论。

(3)文献法:即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相关的信息。(4)讨论法: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5)个案分析法——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形成典型的品行指导个案。

(三)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3年7月—2013年8月

(1)、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学习有关此课题的理论知识,确定研究方向,申报课题,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分析当前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组人员分工,完成课程改革框架的初步设计。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1)、引领学生,质疑学习中问题的角度、方法,以及解决方式。

(2)、在课堂学习、教材设置,以及与知识相关的生活中现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对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思路,并及时记录整理,归纳。3、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课题调整)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完成。

4、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2月

通过“问题----计划----行动----反思----调节”一系列的行动,总结、反思得失,调整研究。(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成果鉴定,总结及反思,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研究。

(2)成果整理: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结集或发表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等声像记录、多媒教学课件等。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明确了创新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①含义:创新思维是指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②特征:

冒险性。针对原问题,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观念、方法,大胆探索。

独特性。针对原问题,用饱满的热情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新思想;对未知领域提出新思维、新方案。

自主性。创造的冲动来源创新思维,沉淀的创新思维自主地主宰创造活动。

阶段性。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它的发展也由一个持续的由低水平前进的过程,客观存在着阶段性,发展的低级阶段为高级阶段奠定基础。创新思维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2.搞清楚了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以及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①具有批判思维。要求学习者“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②具有发散思维。要求学习者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③具有聚合思维。要求学习者能把发散思维所产生的众多方案和结果,集中于某一主攻方向,从中找到一种相对的最佳方案和结果。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聚合思维是对发散思维的聚合。3.实验教师树立了以下创新理念:(1)全新学习观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树立以下的观念。第一,教育的重心要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第二,教育的核心要由教育转向学习,把紧张的“灌输教育”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由终身教育观转变为终身学习观,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第三,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安排确定。只有更新了这些学习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全新的知识观

人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到的东西。如学生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东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其自身的显性知识关系不大,而与隐性知识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隐性知识越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3)全新的教学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教师要尽量少于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己”。众多的教育家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学生被批评坏了,被批评怕了,他们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力。列宁曾教导我们:“青年人犯错误是连上帝都能原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具有创新的方法。

第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借助直观教具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教学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思维探索和分析过程,忽视方法的选择和比较过程,就容易造成学生兴趣淡化、技能僵化、思维劣化的恶果。有鉴于此,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充分展示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4)全新的教师观

古代教师角色的“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更多,且要经常交替转换,难度也日益增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角色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由“教”者变成了“导”者,具体表现为: ①认知引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由教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整合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②个体疏导。教师眼中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班级中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个性,每个人都因他的个性而区别于他人,教师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善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疏导。

③情境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应变呆板、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新颖、活泼、有趣、言之有物的情境教学或愉快教学等多种新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诱导学生大胆地探索、创造。

④操作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得到更迅速的提高,而且教师的创新示范又是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教学上应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学会操作,学会创新。

⑤监控劝导。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5)全新的科研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由于创新思维本身充满了创造性这一根本特征所决定的。第一,培养创新思维的对象具有主体性。教师劳动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中的一代新人,其教育目的是将尚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具有强烈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型人才。这一切本身就赋予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无比丰富的创造性内涵。第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手段具有创造性。故教育家认为,合格的教师知道教什么,优秀的教师知道怎么教。第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具有创造性。教育过程的实施,既需要教师根据对象的心理、生理的规律和特点来施教,更需要根据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不等于单纯的教书,这里既有知识转化的艺术问题,又有培养不同个性的学生的问题。教学是创造,需要研究,没有重复,无论你上过多少次课,每次都只有新课,没有重复课。即使知识未大变,但学生已换,所以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都需要变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备课是教师一生的生命和文化的积累与展示。教师应注重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的预测,通过制定新计划、新方法来塑造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说教师是“预知未来社会的学者”,“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二)实践成果

1.构建了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既是理论的应用,又是实践的概括,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三案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中,以自学、合学为主的核心的环节,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2.探索出了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我们认为,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解决一个方法问题,只要方法得当,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就会朝着创新思维的纵深发展。为此,我们认真探索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并概括如下:

(1)畅所欲言法:就是根据创新思维自由奔放的特点,打破常规,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体验自我价值。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喜欢老师牵着鼻子走了,教师说什么他做什么的时代已不存在了更何况这也不符合课改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在我们面前的羊不在是那么的温驯了,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空间来锻炼自己的奔跑能力;需要更高的自由来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鉴于以上的变化,我们就要大胆地放开栅栏,让他们自由地去奔跑,自由地探索。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指引他们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畅所欲言能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做到创意思路接触,在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打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摆脱思维的僵化、迟钝状态。

这种方法对于教学中涉及多个答案,或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或者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都可以采用。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

(2)情境法。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会如何、将怎样,即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的思维形态。

将人带入情境,能改变固定的思维、观念。

(3)设置疑问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已解决问题。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会有探索,经过探索才会有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因为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最后又让学生提出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体会?”长期这样坚持下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上,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然而,当学生提笔做作业的时候,“红杏出墙”的个性色彩便逐渐淡化,统一无趣的作业束缚着学生,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教育又回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在常年笔与纸的机械摩擦中,学生逐渐消钝了学习的热情,衰减了学习的灵性,遏制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我觉得,给学生布置自主发展型作业,能把他们从统一的指令中,单调封闭的区域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身边鲜活的材料,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实践法。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如,布置学生从不同的部位取水,诸如鱼缸内、池塘里、小河里等取出水样,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他们不仅从中看到了很多微生物,还熟练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更增加了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既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5)多媒体手段运用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主让学生从中得到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的信息刺激,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

创新需要以占有广泛的信息为基础,没有充足的信息似实现创新。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信息变化迅速,知识信息容量大。教师应打破教科书的滞后性,收集大量的住处资料,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提供给他们,让学生接受各种活生生的信息刺激,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从而跨越时空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证。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现代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住学生无休止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等特点,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化。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充分地释放自身的潜能,让创新火花不断涌现。3.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相关班级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敢于质疑,学科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比如:五年级的成绩从原来的全镇排名第六跃升到全镇第二。六年级也从全镇排名第四进到第二。而且,学生主动做探究实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在种子发芽、显微镜的微生物观察、拨片标本制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学生科研气氛浓厚。这势必为将来步入中学甚至更高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创新思维喜结硕果:我辅导的五年级赵宇航同学,在上学期的丰南区自制教具比赛中,荣获丰南区学生组一等奖,获唐山市三等奖。

(二)研究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引导和训练,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对现有的结论,不盲从,喜欢探个究竟。遇到问题能够积互相讨论,互相合作来共同解决。对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主动与家长、老师去探讨,并可以借助网络,书籍等渠道寻求答案。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一点在五年级赵海洋,赵宇航,崔雨军等一大批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四、课题研究讨论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三)结论及推广价值: 既然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人人都能认识,并且早已为很多事实所证实,我们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那么我们不妨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让我们的教学,春色满园。

(四)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调动各种力量,全力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的教学,搞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这是一个首要应该考虑的问题,教学虽然主要是学校老师的事,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社会的全力配合,只有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把学生的创新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并得到不断的发扬。

启发学生想象思维的实践研究 第3篇

想象,从心理学角度讲,是人的大脑对曾经知觉过的各种有关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甚至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思维活动过程。想象力就是像活动知识酶。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人的知识是静止的,封闭的和有限的,而想象力是運动的,开放的和无限的。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如果把知识比作“金子”,那么想象力就是“点金术”,能使知识活化,能进行创造。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创造力就越强。如果没有同思维内容相联系的想象,科学的发明,艺术的创造就难以进行。

我们教语文,当然不能把事先已经准备好的种种知识,结论一古脑儿塞进学生的脑子,捆住他们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而是应该千方百计使他们在读写过程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激发学生神思飞越,处于创造的气氛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们应在有限的课堂内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开拓学生无限的想象。

二、启发学生想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1、扩展想象

把某些精练的文字展开,细致地描述其具体的情形,就是扩展想象。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选准选好想象的“触发点”。文中关键的词句,精彩的比喻,甚至插图都可以选作触发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例如,《八只小猫》中描绘小猫姿态的句子“一个摆法就是一幕童话”,可选作想象的触发点。学生通过想象,一个个完全不同的美丽童话就具体描述出来了。这就起到了训练学生创造思维的作用。

2、再造想象

在阅读时,把文章中用语言文字描述的生活,情景,变成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并对图像进行加工,不断扩大形象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重新组合,加工,心理学上叫“再造想象”。

读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只有把诗句变成头脑中深秋山间景色的时候,身临其境,在能觉得美不胜收,韵味无穷。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以课文《松坊溪的冬天》上再造想象的训练课,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三,四节对溪涧和溪底鹅卵石的想象上。教师先让学生轻轻地读,再听老师轻轻地,描述性的慢读,同时想象溪涧,石桥,溪石,和溪底的鹅卵石。有不少学生画面出来了,有的说:“我看到一条小溪淙淙地流着,溪上有一座拱形的石桥,溪边有好多好多大溪石。那溪石多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懒狮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棕色的熊吃饱了鱼正笨头笨脑地走上岸来。”有的说:“我看到好多鹅卵石在溪水的冲击下滚动着,有红的,白的,蓝的,青的。有一群光着脚的小孩正在捡好看的鹅卵石,他们可能想寄给城市里手拉手的朋友。”学生们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情景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思维呈现多元态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推测想象

所谓推测想象,就是根据作品的内容加以增添补充。这种联系,既可以填补作品中间省略的内容,也可以续写原文未写带的或后来的事情。不管哪种填补,离开了想象都是做不带的。例如《穷人》一文的结尾很含蓄,学生了解桑娜一家和两个孤儿的遭遇后,感情上有所触动,很想知道他们的结局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展开想象,顺着课文的思路推想下去,想象的具体情节不相同,结局也迥异。至于细节更是各有特色。又如,《小麻雀》一文结尾未明写小麻雀的结局,而学生从上文了解小麻雀的悲惨遭遇后,感情有所触动,对小麻雀的关心和同情促使他们很想知道小麻雀的结局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顺着文路推想小麻雀有怎样的结局。学生按自己的想象写续篇,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4、相关想象

从某一事物出发,广开思路,去寻求与它在形式上,或性质上具有某种联系的相关事物,即是相关想象。例如,在思维训练课上,教师出了一道智力竞赛题——《男子汉穿裙子》,要求大家以此为题说一段话。教师提示说,若仅仅去思寻这种事,思路就窄了;若寻求相关的不协调事物,思路就宽了。学生作了做种回答,下面就其中之一:

男子汉穿裙子,可以说是不伦不类。但是,此不伦不类的事情,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叫人哭笑不得。某县城有一座明代的楼阁,是明代风格的代表作,很有价值。可是最近在维修的时候,有人竟然把这座古典式楼阁的下半部分抹了厚厚的一层水泥。这就像一个峨冠博带的男子汉,穿上一条灰色的西服裙,古不古,洋不洋,令人啼笑皆非。我希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一些不懂就学的谦逊之风,少一些自以为是的蛮横举动。让穿裙子的男子汉,从祖国大地上消失吧!

5、对比想象

对比想象,就是从某一事物出发,去寻求与它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它既反映事物的共性,又反映事物之间对立,相互排斥的个性。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读物《孔乙己》时,提出孔乙己屡试不中,落得这般光景,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你们能不能从另外的角度,借助其他资料,补充说明这个问题呢?学生指出,历史读物,《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老年中举,惊喜而疯,表演了一出既可笑又可悲的闹剧,这也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由孔乙己想到范进,一人不第,一个高中,两相对比,互为补充,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对比想象把学生的认识引向全面与深入。

6、遥远想象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现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关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的能力。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个驰骋的空间。如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分析,拟出很有创意的作文题《烛光妈妈》,《植物,动物,人》,《羊肉,菜汤和考试》等等。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总而言之,想象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插翅加翼,使他们的思维驰骋翱翔。但是,想象不是胡思乱想,想入非非,即使是幻想,也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因此,指导学生开展想象要踏实而不拘谨,宽广而合逻辑。

参考文献

[1]李维:《学习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对高职学生思维风格的研究 第4篇

1 研究方法和结果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普通高等教育五年制高职学生, 初中应届毕业生, 全日制, 学制五年。采取问卷调查, 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 获得来自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徐州办学点、大丰办学点、昆山办学点、武进办学点和校本部的样本。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1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为1057份, 有效回收率为96%。

被试与正式施测的被试是同一样本, 其主要结构:徐州办学点高职学生147名、大丰办学点150名、昆山办学点260名、武进办学点280名和校本部办学点220名;一年级221人, 二年级204人, 三年级232人, 四年级178人, 五年级222人;工科612人, 文科445人;男生520人, 女生457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的《二维思维风格调查表》,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其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α系数) 及斯皮尔曼-布朗 (Sperman-Brown) 分半信度均在0.87以上。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 现有因子与原维度构架内容上基本符合原维度框架,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 所以编制的《二维思维风格调查表》可以用来施测。

《二维思维风格调查表》包含50个项目。回答方式为5点记分:1为“很不符合”, 2为“不太符合”, 3为“无法确定”, 4为“有点符合”, 5为“非常符合”, 分数越高, 则表示该维度特征越强。

1.3 研究结果

1.3.1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维风格

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维风格分为主观-客观因子 (18题) 和能动-惰性因子 (32题) 二个维度, 由表1可知, 它们的平均数分别为55.97、95.67。

研究结果显示: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从总体上看较偏向主观-惰性型, 即消极被动地保守脑内原存模式, 不重信息的思维风格。

1.3.2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的差异比较

1.3.2. 1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的学校差异

本研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高职学生的学校差异进行分析 (见表2) 。高职学生思维风格各维度的F值伴随概率均为.000, 小于.001, 说明各学校之间的思维风格存在显著差异。

1.3.2. 2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高职学生思维风格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从表3数据可知:高职学生的思维风格在二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且伴随概率小于.001。思维风格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变化。

1.3.2. 3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的专业差异

专业上主要分为工科类和文科类, 工科类, 包括计算机、机械、电子、物流管理、数控等专业的学生;一类为文科类, 主要包括商务英语、会计、商务日语、餐饮等专业的学生。I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专业高职学生的思维风格的二个维度进行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 (表4) :工科类和文科类学生在思维风格二个维度t检验的伴随概率都为.000, 小于.001, 存在显著差异。工科类学生在思维风格两个维度的分数均高于文科类学生, 反映五年制高职工科类学生的思维主观-能动型而文科类的学生则偏向客观-惰性型。

1.3.2. 4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在性别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高职学生思维风格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表5) :在主客观型维度上, t检验结果为4.836, 伴随概率为.000, 小于.001, 差异显著。

2 讨论

2.1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类型的探索与思考

学生通过日常工作、学习等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偏好就是内在思维风格的外在体现, 而心理学研究就是通过外在行为间接的研究人们的个体差异, 本次研究也本着此原则来考察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维风格类型并进行思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从总体上看较偏向主观-惰性型。

学生比较偏好接受老师把什么都讲透的课程从信息学的角度就称之为饱和信息, 考试时老师讲过的知识能很容易答出, 需要稍加思考的题往往束手无策;学生往往喜欢操作性强的课程, 因为它们的模式较固定, 从信息学的角度分析, 信息量从一开始的饱和到最后变为空壳即为0;上课时, 若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有较大变化时, 则学生从一开始的拒绝接受到最后的放弃该门课程, 这往往发生在专业理论性较强或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完全不相关的课程时, 从信息学的角度来说-∞即黑洞信息, 学生该门课程的学业成绩会很不不理想。

这与从田运的思维第三定律即主体的思维性质取决于收授信息的结构是吻合的, 按照他的观点:以往接受的信息若多是饱和信息和含熵信息, 就必然形成解决问题中注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客观性思维习惯;以往收受的信息若多是空壳信息和黑洞信息就必然形成解决问题中只重模式不重信息的思维习惯, 形成主观性思维习惯;以往收受的信息若多是含熵信息和黑洞信息就必然养成积极主动的优化脑内模式的思维习惯, 形成能动性思维习惯;以往收受的信息若多是空壳信息和饱和信息, 就必然养成消极被动地保守脑内原存模式的思维习惯, 形成惰性思维习惯。所以分析得出学生接受的多为空壳信息和饱和信息。

但思维风格又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所以文章从学校、年级、专业、性别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以分析学生的思维风格特点探究思维风格形成的相关因素。

2.2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存在差异

2.2.1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在学校间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存在显著的学校差异, 徐州、大丰办学点学生的思维风格偏向惰性型而昆山、武进、校本则相对偏向能动型。大丰办学点学生的思维风格偏向客观型, 其他几家相对偏向主观型。进一步发现其实这五家办学点也代表了地域差异, 即徐州、大丰代表苏北地区而昆山、武进、校本代表苏南地区, 这说明思维风格存在地域差异。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 是否受到周围不同的文化氛围的影响, 形成了不同的思维风格。当然这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如学生的生源特点, 苏南、苏北存在显著差异;当地五年制高职的就业情况也存在差异, 这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该地域的学校教学氛围, 进而形成学生不同的思维风格特点。

2.2.2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存在年级差异

本研究表明, 五年制高职学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学生的主观型思维风格在一年级、二年级最明显, 但随着年级的增加, 越来越倾向于客观型思维风格。五年制高职学生是初中起点的学生, 刚入校时受初中教学的影响, 更偏向对模式的优化, 可能随着年级的增加, 大量的专业教学、实习和面临就业使其对信息的需求更大些, 所以其思维习惯越来越倾向客观型。从能动-惰性型思维风格来看学生在各年级也存在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思维风格的能动型较强逐渐在二、三年级减弱, 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五年级又开始变强,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风格能动性最高。学生人从入校换了一个新的环境, 要适应新的教师、同学, 接受不同的信息, 决定其思维较能动, 但由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相对与初中教育比较宽松, 平时学生的作业量较少, 前两年是基础课程教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外语有些专业还开设物理和化学, 它们的学习方法与初中差别不大, 所以学生的思维开始向惰性型转变, 尤其在三年级很明显, 出现学习的一个倦怠期。而到三年级下学期开始专业科逐渐增多, 尤其到四年级专业课主要在这时期开设, 学生很快发现不优化或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很难适应专业课的教学方式和吸收大量全新的教学内容, 而到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实习阶段, 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和就业的选择使其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从而变得更积极的去适应现实和社会的需要, 从思维风格的角度来说, 能动性更强。当然这中间还有很多其他因素需要加以考虑。

2.2.3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存在专业差异

研究表明, 工科类学生和文科类学生在思维风格上差异显著。工科类学生的思维风格更倾向于主观性和能动性, 文科类学生的思维风格更倾向于客观性和惰性。由于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方式不同, 导致其思维风格不同。工科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并且五年制高职工科类的专业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联系紧密, 许多专业与企业直接挂钩, 学校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学生, 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相应的厂家, 没有了就业压力, 但有了学习压力, 要想将来有工作, 还必须有真才实学, 这从很大程度激发了学生在校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性, 学到专业课时积极、主动的去弄清各个知识点,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主观型、能动型思维风格的形成。而文科类学生由于许多专业就业竞争较激烈, 学生毕业后往往无法从事对口专业的工作,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逐渐降低, 但学生学会了客观的去看待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关系, 更理性、宽泛的的去选择要学的东西, 其思维风格更倾向客观型;另外外文科的教学相对工科类操作性不是很强, 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 如商务英语专业, 这在一定程度也导致文科类的教学是满堂灌, 没有多少需要学生真正去思考, 这在很大程度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 养成惰性思维风格。

2.2.4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存在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 五年制高职学生思维风格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思维风格偏向主观性和能动性, 女生偏向客观性和惰性。这与专业差异中工科类和文科类相似, 由于五年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大部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入工厂一线工作, 所以工科类专业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 文科类则相反女生明显多于男生。除了上述原因影响男女生思维风格的差异外, 还有其他因素, 如现实发现女生的学习自觉性明显高于男生, 上课时的笔记记得最详细, 笔试成绩也往往高于男生, 但一到动手环节, 女生的胆子往往较小, 没有实习老师手把手的交就不敢操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思维的惰性型风格。

2.3 对于教育的启示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 多从外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并没有如倡导的那样真正把人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 而个体拥有自己无法复制的特点、特长。长期以来, 培养学生的观念就是要在家听家长的话, 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而能够遵守这一规则的学生深受家长和老师的喜欢好评, 因为他们不爱惹麻烦, 规矩, 不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去教育。就像生活习惯一样, 思维一旦养成习惯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风格, 为人处事的一种习惯力量。要重视个体的差异, 不但要从生理上区别, 如同研究中发现的学生中的男生与女生、工科与文科在某些思维风格方面有显著的差异, 这也许是由于生理的结构造成的, 但还要从心理去发现个体的差异。不同的学校年级、专业之间学生的思维风格差异也不仅仅由于课程设置的影响, 也由于多年来他所受的教育、家庭抚养方式有关, 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另外, 思维风格是可以“社会化”的, 也是可以被“传授”的。这启发我们教育界的工作者要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可以狭义的理解为不同思维风格的受教育群体。同一个个体在不同时段, 解决不同的任务可能偏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虽然思维风格不是能力, 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但是如何使个体更为灵活、恰当的使用自己所擅长, 所拥有的思维风格来提高办事、学习或者工作效率这就是教育领域需要重视的课题之一。

3 结论

研究发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思维风格总体倾向于主观惰性型, 但不同学校、年级、专业和性别学生思维风格不同。

目前在国内关于思维风格的研究大多只从斯腾伯格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论引发研究, 还未对田运的思维定律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空白。

本研究结果能够应用于高职学生教育实践, 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学业成绩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二维思维风格调查表》对1057名高职学生的思维风格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高职类学生的思维风格总体较偏向于主观-惰性型思维风格, 同时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 发现不同的学校、专业、年级、性别, 其思维风格差异较大。研究结果将对学校的教育实践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并从信息学的角度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学生思维风格的形成取决受于收受信息的结构。

关键词:思维风格,高职学生,主观-惰性型

参考文献

[1]罗斐, 吴国宏.斯腾伯格思维风格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4, 27 (3) :718~720

[2]田运.思维科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 (3) :60~61

[3]Gardner R W, Schoen R A.Differentiationand abstraction in concept formation.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1962.

[4]Witkin H A.Origins of cognitive style.inSheerer, C. (ed.) Cognition:Theory, Re-search, Promise.New York:Harper and Row, 1964.

[5]Sternberg, R.J.Thinking Styl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97:6~26.

[6]杨志良, 郭力平.认知风格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 2001, (3) :326~329

学生作文思维研究 第5篇

(1)就优等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强,能将所学知识 融会贯通,思维表现出较好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但由于教学定势影响,其独创性思维不够,而 且其形象思维能力较明显地呈现弱势。

(2)就中等生而言,其数学思维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 对于较简单的数学材料及其问题的解决,具有 较强的推理、想象解决问题能力,但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就显得差些。

(3)就后进生而言, 其数学思维能力尚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与行为方式等直 接造成了他们思维的迟钝与肤浅,能力弱。由此又导致学生失去自信,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反过来又制约 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此构成了恶性循环。

四、结语与教学建议

从“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结构”出发,编定一份较为标准化的能力测查试卷,并在施测基础上进行结果分 析,我们基本上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从所取样本看,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总体上较低。优中差三种等级的学 生在数学思维总能力与各种分能力上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在总能力上,优等生达到了较高发展水平,中等生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后进生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而且从调查中也明显看到,即使是优中等生,他 们的想象能力,尤其是数量关系的想象能力显得颇为薄弱。另据比较发现,男女生在思维的总能力与各分能力 的均值上虽略有差异,但经t检验,他们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取样规模也不是很大,故某些结论或提法可能不很准确。但我们认为,这次调 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基本状况及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因此,从某 种意义说,它又为教师调整与改进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最后,针对调查结果与问题,在此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1.在思想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念。因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直接制约着学生能力的水平与发展方向,例如,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想象能力(尤其是对数量关系 的想象能力)水平普遍较低。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基本出发点,特别要 加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等方式进行练习,增强学生解题的灵活性、敏捷性,特别是深刻性、独创性、变通性等思维品质。同时,教师要给学生以充分 的独立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

3.针对不同等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因“层”施教。

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不同班级内不同等级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灵活采取层次不同的相应教学方法,并以 此充分发展与提高不同等级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研究 第6篇

关键词: 结构教学 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结构教学”要求教师从数学知识体系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出发,对教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提炼和组织,进而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这些结构在后续的学习中作为工具再一次被提炼和组织,形成新的结构,成为新的学习工具……以此不断上升,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更完善的认知结构,进而更好地实现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为此,教师需要确立学生立场,更好地研究和把握中观层面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建立知识的展开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材中,不同单元内部或单元之间存在着类同的知识展开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的展开结构。我们可以在较常见和具体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关系类型,在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中运用。例如,“数与代数”领域“整数、小数、分数”的教学,在整数中按照“整数的意义”“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的规律”展开,这样的展开逻辑在小数、分数教学中也同样遵循,这就是它们类同的知识展开结构。如果在整数教学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样的结构,在小数、分数教学中学生就能运用联想,主动迁移,因此而获得整体的认知结构。

上述关于“数概念”的教学,虽然它们被安排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但从“百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到“多位数的认识”,不同年级“数概念”教学都有着相同的展开逻辑,即: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位——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数概念”学习的起始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数概念”学习的五个方面,在以后“数概念”的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联想这5个方面展开学习。随着数范围的多次拓展,这些“知识结构”将会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将逐步增强。

二、建立教学的过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一类知识的教学有着类似的推进过程,我们称之为教学的过程结构。认识到这种过程性结构的存在,老师就可以从起始的内容开始,努力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过程结构,使得在后续学习中,学生能主动联想结构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发现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7……的学习都要经历“写算式,探究方法—排算式,寻找规律—用规律,快速口算”的过程,那么这些学习的内容便具有相同的“学习过程结构”。所以在教学十几减9时,让学生充分感受20以内退位减的过程结构,到十几减8时就引导学生联想十几减9的学习过程结构主动探索十几减8的计算,到十几减7时学生就能主动联想20以内退位减的过程结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探索十几减7的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种“规律探究”,其教学一般都按“发现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概括→反思拓展”的过程推进,在运算律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了解了规律探究的过程,到乘法运算律时,教师便不需要进行具体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便会成为“全自动化”的过程。今后学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更多的规律,这就是终身受益的“渔”而非只是“鱼”。

三、建立学习的方法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我们称之为学习的方法结构。只有当学生明晰了具体的方法结构,自主学习才会有“拐杖”,类同的学习过程学生就能顺利联想。比如:学习“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通常都采用“数的对位——运算顺序——结果定位”的思维策略。

在整个“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让学生发现形成方法结构,拥有主动学习的工具和能力;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联想方法结构进行主动学习,提升联想方法结构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想特征——找联系——试转化”为学生有序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方法结构,避免了以往教学中教师只关注结论得出的弊端。“想特征——找联系——试转化”又为学生实现转化提供了思考方向的方法支撑,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学生操作的茫然,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建立多维融合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构化教学”中知识的展开结构、教学的过程结构、学习的方法结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维融合在一起的,那么学生联想这些结构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有机融合的。所以教学时要通过精心细腻的设计让学生在资源呈现和交流时,实现知识的框架结构建构,让学生在多维融合的结构化教学中,实现联想能力的有机融合。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和“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学习由于其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结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可以通过整理复习帮助学生对知识实现进一步的沟通和整合,平面图形让学生经历从初次学习整理到长、正方体的尝试整理,直至圆柱、圆锥的自主整理。平面图形按特征(边、角)——计算(周长、面积、关系)的知识展开结构整理,那么长正方体学生就会联想平面图形的知识结构按特征(顶点、棱、面)——计算(棱长、面积、体积)的知识结构整理。平面图形的复习课让学生掌握复习课的过程结构:梳理知识,形成结构—查漏补缺,重点突破—综合应用,提升素养,立体图形的复习乃至今后的复习学生都能联想到这样的过程。平面图形的复习还让学生掌握梳理知识的方法结构:梳理本单元或本册教材的知识是核心,向前嵌入原有知识,向后拓展知识,今后的复习中学生也能联想到这样的方法。

技能分化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研究 第7篇

昆山市费俊龙中学高一(2)班学生。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观察法、问卷法、询问法、文献资料法。

2.1 在高一(2)班随机抽取未学过后转身运球技术动作的学生4名,分别为A、B、C、D号。

2.2 示范讲解后转身运球技术动作及要领,然后两人一组先后进行练习,连续后转身运球4个为一组,共练习2组,休息1分钟,进行第2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着重观察后转身这一技术过程中的运球状况,记录以下几项:用力方向和角度、用力的大小、后转身与运球动作配合的协调性及手动轨迹,每一项按5分制打分。

2.3 休息3分钟,回答问卷中第1、2题。

2.4 继续练习两组,休息3分钟,再练习3组。在学生练习过程中,继续观察、记录练习状况;学生完成后回答问卷1—3题(前两题答案可变换,即可以按照现在的理解回答)。

第一天训练完成。

2.5 第二天,先按动作要领练习2组,休息1分钟,练习3组,教师观察、记录;回答问卷3、4两题。

2.6 继续练习3组,休息1分钟再练习2组,教师观察记录;回答问题。

问卷:

(1) 后转身运球包括了哪些动作环节?

a.知道b.不知道

(2) 在学习后转身运球动作过程中你感到最困难的是:

a.不理解动作b.记不住动作c.想做某个动作但控制不了球和身体d.不知道

(3) 你认为掌握后转身运球必须控制好:

a.用力方向b.力量大小c.球的落点d.后转身与运球必须协调e.手动轨迹f.不知道

(4) 你是怎样学会控制好球的?

a.不知道b.根据老师教的要领逐步学会的c.从失败动作中逐步总结出正确动作来的d.自己也说不清楚,慢慢就学会了

(5) 你认为你自己能否做到正确的后转身运球的动作?

a.能b.基本能c.还不太能d.不能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第一次练习问卷与观察结果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表明, 在练习初期, 测试者对动作结构的理解基本不正确。对动作最感困难的部分是:记不住动作和控制不了球和身体, B生甚至在几个方面都感到困难。这一结果表明:在这一阶段, 被测者存在着动作识记和感知觉上的障碍。

表2表明被测者很难控制动作, 存在着动作识记和感知觉上的障碍, 与表1结果相同。

3.2第一次练习休息后练习的问卷和观察结果分别见表3与表4。

表3表明, 经过练习, 被测者对技术结构基本了解, 在掌握动作中最感困难的集中在记不住动作和难以控制动作两方面, 并且开始意识到改善动作技术的关键所在, 但还不能抓住要害。结合表4, 被测者在练习中的成功水平仅在30%左右, 因此说明:随着练习的进行, 被测者对动作的感知和记忆都有所改善和提高, 但动作总体的成功水平仍低, 正处于技能的泛化向分化阶段的过渡时期。

3.3 第二天第一次练习的问卷和观察结果分别见表5和表6。

表5表明, 经过练习被测者在不断从失败动作中感知了动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并逐步理解和概括了合理动作的结构和控制方法, 再参考表6, 观察其练习状况结果表明:被测者由泛化进入了分化阶段, 在本阶段, 思维起着重要的重要作用, 在其指导下, 被测者初步掌握了技术动作。

3.4第二天再次练习的问卷结果与观察结果见表7和表8。

表7表明,通过进一步练习,被测者都能从失败动作中总结,进而掌握技术动作的过程,对于动作的理解和概括也更加确切、完整,对于球和身体的控制情况也很好,与其在泛化阶段相比较,没有控制不了的情况。被测者对于第三题的回答未列入表中,他们对改善技术的关键理解得更全面、深入,五个方面基本都注意到了,只有被测者B对于手动轨迹未有认识,与表5相比,该阶段的理解能力更进了一步。与之相比,表3所表明的被测者的理解和概括都是相当片面和浅显的,还只能体会到技术的一两个方面。表8明显表明被测者的动作完成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说明该阶段是合理模式的巩固与稳定阶段。

4. 结语

4.1 技术动作分化阶段的学习是通过学生操作思维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概括实现的。

4.2 技能学习操作思维是借助对错误动作的反馈,去误存正的活动实现。

4.3 操作思维模式形成后,尚有个巩固的过程。

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的研究 第8篇

有心理研究发现,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包括: 以活泼的形象思维为主导, 辅以逻辑思维, 并随着年龄增长, 逐渐由形象思维占主导向逻辑思维占主导转化和过渡。在数学的思维上, 从以具体运算为主的状态, 逐步转向以形式运算为主的过渡时期。这一过渡时期对学生的长久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了解和探索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有助于教师开展教学, 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进行研究, 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即思维的形象性、初步的逻辑性、灵活性、自觉性和情境性。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及时地引导和教导学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其数学学习的思维, 通过不断地思维锻炼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为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对一个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全面成长的过程培育, 特别是培养其思维能力。以下谈几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点。

1. 具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大多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占据思维的主导地位, 多以直观感受作为指导思维, 多元化的思维同时在思维中运作, 共同作用, 在小学生中, 他们解决一个问题很大部分都是依赖于具体的形象事物, 直观简单地进行判断, 其次就是依靠于以前的直接经验, 一般小学数学初学加减法时, 小学生通常都是靠数计数棒来得出答案, 不像成人一样直接依赖于抽象的记忆得出答案。小学生由于经历较少, 可供依赖的经验也很少, 所以在实际思维中, 他们的经验模式就是由感受、记忆积累而逐渐形成的, 由于其实际生活经验较稀少的限制, 一旦所学到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经验模式并不太吻合的时候, 他们就会去应用或者直接套用相类似的经验, 以此来解决这个新问题。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是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的, 他们缺乏具有强逻辑性、高度理性的推断及判别能力, 仅仅依靠他们的印象在整体上去判断和识别一个数学概念。

2. 思维模式处于过渡时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其思维模式会逐渐从以具象思维占主导转向以抽象思维占主导, 其大脑迅速发育, 抽象思维在不断成长, 伴随生活经历与经验的增多, 其抽象思维能力会愈来愈强, 最终形成自己的整套思维体系, 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阶段正是这一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不断地理解、判断、推理中过渡。当然, 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还很不完善, 刚刚处于起步阶段, 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被动、经验这两个阶段上, 同时也还需要以具体的感性、实物化的认识作为基础, 需要教师的专业引导。数学中有各种不同的语言符号, 是一门系统的严谨的学科, 本身是很抽象的, 有着完整的逻辑体系和理论体系, 数学这一演绎的理论科学, 同时也具备经验的实验科学的一面。这一种数学学科的双重性决定了在数学学习中, 应当重视观察、实验、归纳等方法来推理推导数学理论,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过程总体上是呈现出一个直接感知→表象→概念→概念系统的状态, 在这个认知过程中, 小学生必须要能充分运用直观印象, 借助实验来形成完整的知觉, 积累起丰富的表象, 为建立和完成抽思维提供依托和支柱。总结来说,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 数学思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统一, 同时也是直观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促进的整套过程。

3. 思维易泛化、僵化

小学生们由于年龄比较小, 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 无法区别正面与负面, 抗干扰能力相对较弱, 分析理解能力弱, 所以他们对于具有相似性的刺激往往比较容易产生泛化, 容易思维僵化, 形成定式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用一种固定模式解决相类似的问题, 这一模式在短期内很有效, 但长此以往, 长期应用统一模式就容易产生僵化思维模式, 阻碍思维的变通发展, 不利于思维的发散与灵活;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在进入学习之后, 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进入一个发展高速期, 小学生对数学的认识逐渐由直观具象转向抽象, 渐次理解, 所以要加强变式教学, 这其中的代表教学方法就是“举一反三”法,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教学理念, 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数学学习的方法, 在教师的教育及引导下, 学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接触更多知识, 拓宽知识的广度, 经过长时期的积累便会逐渐形成独特的有个性的学习思维及习惯, 相比较而言, 过程单一、目标直接、结论唯一的教学活动容易带领学生走向僵化思维, 但是如果能够举一反三、以点带面, 从一个点开始讲解, 通过举例子, 取类比象, 生发触及多种相关或类似的情况, 一个知识点就能变化成为一个知识面, 小学生也能开阔视野, 从这些触发中收获不同的经验, 防止思维认识泛化、僵化。

4. 思维活动即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切数学知识都是由思维产生的, 是思维碰撞所得到的结晶, 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经历了疑问、解决疑问这两个阶段的产物, 在学习数学的这一过程中, 自始至终都是数学的思维活动过程, 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 在国外, 有部分的研究说明,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从一种思维结构过渡到另一种思维结构的过程, 疑问是数学产生的基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没有问题, 也就没有数学, 疑问的不断产生同时也是数学发展的动力。而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其就是一个伴随着思维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锻炼一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影响着小学生的长远思维发展, 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是一门使人细心的科学, 促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明确小学生数学思维特点, 为小学学生的自主思维学习提供条件, 使他们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兴趣, 集中其注意力, 养成专注的好习惯, 学以致用, 将数学思维应用于生活, 让小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 提高其反应速度, 大大提升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靳志亮.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9, (8) .

[2]潘爱云.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2010, (8) .

[3]李规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2010, (8) .

[4]侯中霞.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5) .

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第9篇

1. 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条条多、框框多, 成人化、不科学, 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小学教师对学生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忽略了对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认为只要读好书考高分就行了, 从而使小学生从小就养成按部就班的思维定式, 缺少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2. 小学生生活本身的机械性、封闭性影响

小学生每天的生活大多循着“家庭———学校”“教室———厕所”的线路进行, 活动空间小, 相对比较封闭, 来自外界的信息和刺激也随之减少, 使他们的童年失去斑斓的色彩。心理学认为,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现实生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对象, 小学生现实生活的机械性、封闭性直接影响着他们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也直接导致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影响。

3.家庭教育误区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生活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在教育程度、家庭教育观念、家庭管教方式、家庭生活氛围等方面存在误区, 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认为:探究创造部分是一种思维状态, 即一种好奇心驱使的心理倾向。大多数的儿童具有天然的好奇心, 他们总喜欢问这是为什么, 那又是如何了?然而, 如果父母对他们不厌其烦地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 认为那不过是一些幼稚可笑或无聊的问题, 他们就会丧失这种好奇心, 长此以往, 孩子的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 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创新思维的动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自觉性的核心因素, 是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推动力。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认真、大胆探索, 往往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就会产生。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如游戏教学、角色扮演、悬念性的导语、新奇的课堂教学形式等。

2. 设置问题情境, 营造创新思维的氛围

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 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使教学内容问题化, 创设一个个问题链, 搭建民主开放的教学平台,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就可以促使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出现, 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而专制的课堂教学、封闭的教学模式, 可以窒息人的创新思维, 扼杀创造人才的出现。

3. 改善师生关系, 诱发创新思维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陶行知语) 要设法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教师首先应改善师生关系, 发扬教学民主, 焕发教育活力。不论在课上课下, 教师都以友好的态度、平等与学生交流, 使学生处处感到关爱和鼓励, 就容易激起学生想象的兴趣与灵活的思维。

4. 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标新立异的构思、别出心裁的看法、违反常规的回答、非同寻常的观点, 教师都应及时给予积极回应, 而不是一棍子打死。小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人云亦云, 盲目随从, 这不利于思维的批判性的发展, 也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讨论法, 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各抒己见;有时可特意设置一些错解题, 让学生去发现、探讨、评价, 从而使他们开动脑筋, 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 激发学生想象力, 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 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 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 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 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 从而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展开。例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通过启发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去, 使之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当然, 在大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 要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给他们提供自由想象、独立思考的情景条件。

6. 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 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 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因此, 培养创新思维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丰富的实践经验, 还要有创新能力。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突破封闭教学模式, 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科学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提高自己的教学创新能力, 努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提高了, 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将知识深化并内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 使学生增强创新意识, 形成创新思维的品质。

摘要: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 是指能提供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主要有:激发学生兴趣, 增强创新思维的动力;设置问题情境, 营造创新思维氛围;改善师生关系, 诱发创新思维;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 培养创新思维;发挥教师自身的创造性。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谢铁岗.浅析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J].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2]杨实诚.从小培养创造思维[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学生作文思维研究 第10篇

一、凸显前概念, 引发思维的积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运用图画记录的方式, 可以真实展示学生的内在想法, 将隐含在头脑中的前概念有效地凸现出来, 从而使教学有的放矢, 帮助学生达到认知上的新平衡。如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 我引导学生利用画图法, 唤醒了他们的潜在认识, 暴露前概念, 从而引发思维的积极性。我先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小灯泡, 然后要求学生试着把小灯泡画下来。学生画好后, 在看到大屏幕上展示的小灯泡时, 忍不住哈哈大笑。原来自己对小灯泡的认知是那样的模糊、粗浅, 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引起了他们深入的思考:小灯泡里面到底是怎样的?小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我顺势把小灯泡发给了每个小组, 学生一边细心地观察一边认真修改原先的图画, 并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学生的思维不着痕迹地被激活了, 为下一个探究环节———点亮小灯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建构模型, 提升思维的缜密性

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中蕴含有丰富的模型建构的素材。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利用相关素材, 充分发挥模型的作用, 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一课的主要内容为探究日食的成因。通过研讨,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已了解日食可能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引起的。于是就让学生大胆预测并根据自己的认知, 尝试第一次图形建模———画出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 结果有很大的偏差。第一次图形建模失败, 在第二次图形建模中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几个问题展开:根据这三个天体的特点和大小, 可以选择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学生兴致盎然, 一边反复调试着“星体”的位置、距离, 一边仔细地记录绘制实验情况, 思路逐渐清晰, 科学地建立起日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运动、相对位置等方面的模型。随着模型构建的成功, 学生实实在在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感受到了动手动脑的快乐,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维的缜密性。

三、思维导图,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 形象地把所有的信息组织在一个树状的结构图上, 从中心主题出发展开分支, 每一个分支都标识着不同的关键词或短句。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有关垃圾的研究活动, 学生做了很多记录, 对垃圾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感受科学记录的价值, 让探究经历变得更有意义, 我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将主题主要分为垃圾的来源、垃圾的分类、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垃圾的利用五个分支, 然后鼓励各个小组利用已学内容、收集的资料及生活经验对每一个分支进行研讨, 一级一级地扩张出分支来, 构建出具有小组风格的思维导图, 同时提醒要注意各概念之间的关联。各小组顿时忙碌起来, 翻看记录、搜寻信息、激烈争辩、埋头记录……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一张张各具特色的思维导图完成了。有的小组, 在垃圾分类这个分支上, 又延伸出很多分支, 如依据来源, 将垃圾划分为农业垃圾、厨房垃圾、其他垃圾等;按危害状况, 分为有害垃圾和一般垃圾。有的小组充分考虑各分支间的联系, 设想了未来处理垃圾的方式。

四、个性化记录, 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在探究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除了有些实验需要指导学生使用比较规范的图表记录之外, 其余的不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突破教学思维定势,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引导学生采用个性化的记录方式, 使思维更加灵活、敏捷。如小彦同学的科学记录虽然不是很详细, 但颇具特色。学习《电路出故障了》一课, 他先对有故障的电路进行了预测, 认为“嫌疑犯”有导线、小灯泡、电池。然后把逐步检测的过程用幽默的文字表达出来: (1) 首先一击命中, 原来犯人是导线夫人, 但可能有共犯; (2) 再次检测, 水落石出, 共犯是灯泡大汉, 电池先生不是犯人, 我们误会他了; (3) 我们成功将犯人绳之以法, 这次任务很成功, 即指成功排除了故障, 重新点亮了小灯泡。以上诙谐、生动的记录语言充分折射出了小彦同学思维的灵活机动。

个性化记录能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进一步唤起学生记录、探究的热情, 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

摘要:科学记录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思维“可视化”的工具, 它记载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真实地呈现了学生认知发展的脉络, 反映了学生对科学概念不断建构的过程, 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比进行了阐述:凸显前概念, 引发思维的积极性;建构模型, 提升思维的缜密性;思维导图,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个性化记录, 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之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 整合

[作者简介]周云(1968- ),女,广西桂林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育技能训练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广西 桂林 541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小学、初中创新思维与写作”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4-C-66)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92-02

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学生的创新素质从何而来?一个先决的条件是肯定创新思维的价值并使之进入教育关怀,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研究,下文将从内涵、意义和课堂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来探讨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这个问题。

一、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内涵

“创新思维”是“一种有创见的思维,它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多种思维形式的协调活动,是复杂的高级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有机结合的产物,具有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敏锐性、独创性等特征”。①《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整合”的解释为“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除此之外,“整合”还有通过合理的方式把几种不同的事物融为一体的意思。

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选择、组合、协调、重构,把创新思维训练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也就是说,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按照新课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整合”的最高理念,将传统作文教学中以作文知识的教学为重点的做法改为以认知范畴的积累为基础,以心理过程的引导为核心,以创新思维的训练为起始点、激发点,通过系统化的创新思维训练,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顺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单一思维与多向思维、正向思维与侧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的训练,让学生写思结合,写思互动,既提高作文能力又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实现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的有机整合,符合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意义重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在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青少年进行思维训练和培养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对他们成年后的思维水平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思维与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要“发展思维”“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紧密结合作文教学进行的创新思维训练不仅可促进学生常规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可帮助学生改变狭隘落后的思维方式,打破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和恪守常规的落后观念,进而培养起创新思维能力和勇于变革、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接受新事物、新理论,并推动新事物、新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精神。

(二)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策略

写作是一项高级的、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学生要写好作文,不仅需要有较深厚的生活阅历、丰富的语言积累、一定的写作知识、正确的思想观点,还需要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是写作心理过程中的核心因素,思维与作文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说,作文是披上语言文字外衣的思维,创新作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给创新思维选择并披上新鲜的、漂亮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外衣的过程。

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绪和情感,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开拓学生的写作视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他们写出构思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意深刻的好作文,并给各种智力活动以深刻的影响。

以创新思维最主要的方式发散思维为例来说,在写作过程中,从审题、立意到选材、结构,从一个词的选用到一个句的修饰,几乎无不需要发散思维的参与。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他们开拓思路,扩大视野,拓展写作空间,使他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拘泥于眼前的具体事物,能在更大的范围里、更广阔的背景上发现事物与事物的联系,从而为写出立意新颖、境界开阔的文章打下基础;可以帮助他们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闯出写作的新路子;可以帮助他们充分挖掘各方面的素材为作文所用,把感知过的分散的彼此不相连续的生活片断和知识联结在一起,使作文内容丰富多彩,表达角度多种多样。

(三)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可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就是要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通过激发和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来培养创新人才。而要想激发和挖掘大批学生的创造潜能,要想有大批的创新人才出现,必须要有新的观念和方法,在教育中把学生的创造潜能调动起来,并让这些被调动起来的创造潜能成为学生成才的机缘和动力。

既具思维激荡又有文字创造、既具个性特点又能兼收任何教学方法的作文教学,在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教学自由得多的广阔天地和十分巨大的引力场,与创新思维训练整合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当教师用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经过有规律的组织、编排和设计,引导学生把各种创新思维方式应用到具有技艺性、可表现性和可操作性的作文学习中时,可将学生创造潜能的挖掘、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搭配得十分和谐。

三、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基本价值在于,它可以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地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等结构要素被直观化地凸显出来,成为人们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便捷的工具。”②笔者经过长期摸索,构建了一个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充满活力的教学模式,其结构图式为:

拓展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一次完整的创新思维训练与作文教学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激趣,诱发热情。课始,借鉴李吉林老师的做法,想方设法营造一个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可用实物来创设情境,可用优美的音乐、精彩的图片、生动的故事和新颖的材料来创设情境;可通过幻灯、多媒体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也可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来叙述或描述某一情境;还可把课堂上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境转化为教学情境。恰当的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诱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从而乐于参与,积极思考,超常发挥。

2.方法引路,教师“举一”。钱伟长教授在谈到创新教育时强调:“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③教学内容经常变动,而思维方法却相对地具有稳定性和能动性,所以思维方法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反三”非常重要。基于此,教师应在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上多下工夫,作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着重帮助学生弄清:应该怎样思考这个问题?在思考中运用怎样的思维方法?为什么这一类问题要用这样的思维方法?

在教给学生方法时不应从逻辑到逻辑、从概念到概念,而应借鉴前苏联沙塔洛夫创立的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用图形、线条、文字组成的图表和简明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概括所讲授的内容,并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了解思维的方式方法,领悟到某种思维的含义与诀窍,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及内在联系,深刻理解,牢固记忆,更好地发挥联想想象能力、视觉记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激活思维,学生“反三”。在这一环节,应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创新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文题目,多方位思考,多角度立意。因为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懂得多少思维理论,而是让学生掌握并学会思维的方法,所以主要做法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学会思维,在思维的实践中激活思维、锻炼思维能力。教师通过设置问题,给学生搭建起思维活动的平台,让学生一直处于思维活动之中,兴奋地思考问题,放飞自己的思想,而且不断与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思维产生碰撞,在思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思维的方法,开启作文思路和灵感之门,并逐渐养成灵活思考的习惯。

学生能“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有保证,创新教育才得以落实,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善于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作文中的新事物,解决写作中的新问题。

4.自由表达,创新写作。激活学生思维之后,进入到作文训练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增强作文教学的实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方式:或口头作文,或书面作文;或个别写作,或小组讨论集体创作,或师生共同完成一篇作文;或展开写作竞赛,或进行作文接龙;或当堂完成,或深入生活调查研究之后再成文;或命题作文,或自由创作等等。新课标鼓励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遵循以上精神,注意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充分信任学生,在承认学生有巨大创新潜能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写作的机会,放手让他们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而不苛求其成熟与完美。

5.及时反馈,展示成果。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应及时组织评价反馈,并用各种方式展示学生成果。要做到及时反馈,必须改革精批细改、全收全改的作文评改方式:可以是教师快速浏览全班作文后再重点阅读几篇作文,评改共性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交换评改、小组评改、自我评改。评改内容也不必面面俱到,而主要是关注每次思维训练和作文教学的重点。每次评改活动重在发现作文的优点和闪光点,特别是创新点,并通过及时反馈、表扬,强化这种优点、闪光点和创新点。当然,对于错误之处也应及时指出,并敦促学生改正。评改之后再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学生的成果,比如教师当范文在全班朗读,学生上讲台自己朗读,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小组交换阅读,编成专题作文集,推荐发表等等。展示的成果不局限于优秀作文,也可以是进步快的作文,或者是有那么一两个创新点的作文。这样一来,学生既能及时了解自己的情况,又能及时看到别人的思路和创新点,有利于振奋精神,巩固成果,强化创新意识,期待一次又一次的创新。

(二)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遵循三条原则

1.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全都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自由宽松、安全愉悦原则。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才可以使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家福教授也说过:“优秀的教育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学生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这个火把在良好的环境中‘星星之火,燎原大地’。营造优质环境的关键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做学生头脑里火种的点火者,而不是灭火者。”④

教学过程中,教师态度应和蔼可亲,视学生为朋友,尊重学生的人格、观点和思路,不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做无谓的限制,尽量营造一个自由、宽松、安全、愉悦的课堂气氛,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有意识地开启每个学生的大脑,把举手发言和轮流发言相结合,让全班同学都积极思考起来,实现有效、均衡的发展。

3.积极评价、成功激励原则。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活动需要创造成功的支持。关于对待学生思维,古代教育家王守仁说得好:“舒畅之则条达,摧残之则衰萎。”

教师应从始至终坚持对学生的态度、方法、成果进行积极评价,对学生的每一个成功,哪怕是微小的成功都给予激励。当学生有了成功和进步时进行赞扬和奖励,当学生的创造性言行出现某些问题自感不满时,也给以恰当的评价和鼓励,指明他们的表现并未发挥真实水平和应有的潜力,激发学生争取更好的表现和做出更新的创造性行为。

通过积极评价、成功激励,帮助学生拥有实现成功、强化成功的情绪体验,会让学生增强学习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从而不断地主动争取新的成功。

[注释]

①周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76.

②王云峰.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解构与重构[A].李海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44.

③方荣.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钱伟长教授谈教育创新[A].赵承福,陈泽河.创造教育研究的新进展[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84.

④刘华蓉.火把·钢琴·大观园——中科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家福教授谈教育[A].赵承福,陈泽河.创造教育研究的新进展[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89.

[参考文献]

学生作文思维研究 第12篇

一、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其创新热情

兴趣是进行创新的前提,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动力。在化学教学中,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对化学学习感兴趣,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利用集色、光、态、味、声一体的化学实验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以吸引学生参与课程学习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学习沪教版的“奇妙的二氧化碳”这节内容,在讲解与该节内容相关的知识时,可先在澄清的石灰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学生则可亲眼看见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现象,进而会好奇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化学变化,从而推动其主动思考。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不会对教师的讲解产生抵触感,反而会更有兴趣去探索答案,进而能够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在教师引导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引导设问析疑,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思考是学习的源泉,而思考则来源于疑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与引导者。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使其能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表现,应适时给予鼓励及肯定,以激发其创新潜能。

如在学习沪教版的“金属与矿物”这节内容,在进行铜与浓硝酸、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实验时,应让学生注意观察两种实验的反应速率、硝酸溶液有何变化,并思考导致不同现象的原因。然后,从Fe SO4溶液中滴入Na OH溶液逐渐过渡到Fe(OH)2的制取方法,再逐渐过渡到Fe(OH)3胶体的制取方法:将几滴饱和的Fe Cl3溶液滴入到沸水中,若继续加入稀硫酸,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会发现红褐色沉淀,然后沉淀渐渐溶解,而溶液则变成棕黄色。教师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在一系列的化学实验中,通过提问题、讨论问题及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利用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化学课的基础是实验,若教师只是单纯讲解,不但不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还会让课堂气氛变得死板、枯燥、乏味,学生则会缺乏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出现厌学、偏学等不良情绪。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化学实验,且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几个实验演示及操作,而应指导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化学的乐趣及价值,然后有意识地训练或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经过实验操作得到结论会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从而推动其对化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终有利于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我们身边的物质”该章节内容时,有涉及到氢气的制法。在讲解这节内容时,教师先向学生演示金属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及原理,将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并向学生讲述清楚其中包含的原理及知识。待学生已基本掌握该部分内容后,教师则让学生思考:“除了刚才的实验,还有哪些实验也能制取氢气?”在刚才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则会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思考及联想,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在经过一番思考及讨论后,教师则会说出不同的氢气制取方法,接下来则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实验的设计,然后通过实验的方式检查自己答案是否正确。采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快速学到课本中的知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思维,并敢于提问、思考及进行实验,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创新动力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所学的化学知识对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应加强合作学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创新思维的目标。如在学习完可燃性气体的燃烧知识后,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将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改造为以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灶具?如何在通风口与进气口上进行改动?”学习了酸的性质与p H值后,可让学生使用p H试纸对家中的洗洁精、各种饮料及食用醋等液体进行测定,从而判断其酸碱性。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进行联系,创新的动力也不断增强。

上一篇:对中药不良反应下一篇:高校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