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不稳定骨折

2024-09-06

桡骨不稳定骨折(精选10篇)

桡骨不稳定骨折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包括[1]:背侧粉碎范围超出掌背侧距离的50%, 干骺端掌侧皮质粉碎, 原始X线片背倾角大于等于20°, 原始X线片骨折横向移位大于等于10 mm, 原始X线片桡骨缩短大于等于5 mm, 关节内粉碎骨折, 合并尺骨骨折。64 例手术后1~3年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 男22 例, 女42 例, 年龄42~79 岁。开放性骨折11 例, 闭合性骨折53 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辅助多根克氏针固定。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后, 在X线透视下, 先对桡骨远端进行初步的复位。在第2掌骨基底和桡骨远端作一小切口, 钝性分离至骨面, 直视下拧入直径2.5 mm螺纹钉达对侧皮质, 安装外固定支架。在X线透视下, 牵引复位桡腕关节, 恢复桡骨高度, 锁紧外固定架。根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 在X线透视下, 进一步撬拨复位关节面、掌倾角和尺偏角, 加用多根克氏针固定。骨缺损严重时, 在X线引导下, 作小切口, 分离至骨缺损处, 植入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根据术后X线片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 术后6~8周去除外固定架, 逐步功能锻炼, 再6~10 d后拔除克氏针。

1.3 术后功能锻炼

术后当天指导患者开始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的功能锻炼, 同时进行前臂旋前和旋后锻炼。

1.4 疗效评估

摄左、右手的正、侧位X线片, 在X线片上测量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评估左、右手的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的活动范围。采用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评估腕关节功能, 优秀:0~2分;良好:3~8分;一般:9~14分;差:大于等于15分[2]。

1.5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表示为SD,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包。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尺偏、桡偏、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均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64 例患者, 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与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 背伸和尺偏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掌屈、桡偏、旋前和旋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桡骨高度和尺偏角与对侧正常腕关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见表2) 。根据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 术后优13 例, 良45 例, 一般6 例, 差0 例, 优良率90.6%。未出现第2掌骨骨折、螺纹钉和交感神经营养不良性骨萎缩等并发症。4 例发生克氏针钉道感染, 经换药后好转。1 例桡神经浅支神经损伤, 口服甲钴胺3个月后症状消失。

3 讨 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闭合复位石膏固定后易再移位, 主要原因是石膏固定不能提供纵向牵引力来对抗肌肉的牵拉与挤压[3], 从而导致桡骨远端短缩、掌倾角及尺偏角减小、难以维持关节面平整等, 继发疼痛、腕关节和前臂功能障碍。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外固定支架结合克氏针固定微创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和并发症, 虽然腕关节的背伸、尺偏活动范围和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但手术后1~3年, 上述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腕关节的75%~85%。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0.6%, 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表明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不失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也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常用方法。随着锁定钢板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的疗效显著提高, 但锁定钢板价格较贵、创伤相对较大, 还会引起肌腱刺激、肌腱断裂等并发症, 常需二次手术取出。因此, 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仍具有重要地位。Kapoor等[4]比较了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闭合或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三种方法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结果表明, 外固定支架固定组优良率80%, 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63%, 石膏固定组优良率43%。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提供纵向牵引力, 维持桡骨的高度。Batra等[5]研究表明, 桡骨远端骨折对腕关节功能损害最大的因素是桡骨缩短, 相关系数为1.007。我们随访结果表明, 手术后1~3年的桡骨高度与正常腕关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0.6%。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Batra的观点, 表明外固定支架能有效维持桡骨高度。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也存在一些缺陷。桡腕关节过度的纵向牵引力会加重韧带损伤, 不利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辅助经皮克氏针固定可弥补外固定架的这一缺陷。运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 我们无法定量最佳纵向牵引力。恢复桡骨高度后, 如果透视发现桡腕关节 (桡-月, 桡-舟关节) 间隙较对侧正常腕关节显著增宽, 可采用多根克氏针固定骨折端, 降低外固定架的纵向牵引力。单纯运用外固定支架难以恢复掌倾角, 即使采用多根克氏针固定效果也不佳。我们研究发现, 术后1~3年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 但腕关节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6%。有研究表明[5], 只要掌倾角大于-10°, 腕关节的功能不会受到损害, 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第2掌骨骨折、螺纹钉松动、桡神经浅支损伤、钉道感染、交感神经性萎缩是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安置螺纹钉时, 作小切口, 直视下钝性分离至骨面, 确保螺纹针穿过对侧皮质, 这样能有效避免第2掌骨骨折, 防止螺纹钉松动。在桡骨远端经皮克氏针固定时, 按照我们提出的安全区进针能有效避免桡神经浅支损伤[6]。避免桡腕关节的纵向过度牵拉, 过度牵拉不仅会损害腕关节功能, 还有可能导致第2掌骨骨折和交感神经性萎缩。手术后保持钉孔周围干燥, 常规点滴酒精或碘伏, 每天1~2次, 能有效防止钉道感染。

摘要:目的 评估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微创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6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在手术后1~3年, 测定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影像学指标, 对腕关节功能进行Gartland-Werley评分。结果 患侧腕关节的背伸和尺偏活动范围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P<0.05) , 掌曲、桡偏、旋前和旋后活动范围与正常腕关节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掌倾角显著小于正常腕关节 (P<0.01) , 桡骨高度和尺偏角无显著性差异 (P>0.05) 。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0.6%。结论 闭合复位, 外固定支架结合经皮克氏针固定能有效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关键词:骨折,外固定支架,桡骨远端

参考文献

[1]黄健华, 陈一心, 宋知非.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骨折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5) :128-132.

[2]McKenna J, Harte M, Lunn J, et al.External fixationof distal radial fractures[J].Injury, 2000, 31 (8) :613-616.

[3]Trumble TE, Culp RW, Hanel DP, et al.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aspect of the radius[J].Instr Course Lect, 1999 (48) :465-480.

[4]Kapoor H, Agarwal A, Dhaon BK.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distal radius:a comparativeevalu-ation of results following closed reduction externalfixation and open reduction with internal fixation[J].Injury, 2000, 31 (2) :75-79.

[5]Batra S, Gupta A.The effect of fracture-relatedfactors on the functional outcome at 1 year in distalradius fractures[J].Injury, 2002, 33 (6) :499-502.

尺桡骨骨折功能锻炼 第2篇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可增加两骨折端在重轴上的挤压力,防止骨断端分离,促进骨折愈合,防止脱钙。2 功能锻炼的方法:

(1)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患肢做主动肌肉收缩活动(见图

1、图

2、图 3)。

(2)肩、肘关节的活动:伤后 2-4 周肿胀消除后除继续以上训练外,因逐渐做肩、肘关节活动,其方法是:将健手托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后伸,然后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见图 11),但禁忌做前臂旋转活动。

(3)骨折愈合后的锻炼:骨折愈合后(4周后),增加前臂旋转活动及用手推墙动作,使上、下骨折端产生纵轴挤压力(图

15、图 16)。

(4)7至8周后,如X线显示骨折已临床愈合,即可解除外固定,充分锻炼各关节功能。3 注意事项:

桡骨不稳定骨折 第3篇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内固定;锁定加压接骨板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07-0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创伤之一, 约占所有骨折的20% 。多数可采用闭合复位, 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等非手术治疗, 并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但對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 目前普遍认为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且治疗方法不一[ 1 ]。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23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LCP 内固定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男9 例,女14 例; 年龄42 岁~75岁,平均67. 5岁;摔伤16例,交通伤4例,坠落伤3例;左侧8例,右侧15例;按AO /ASIF分类, B3 型3例, C1 型10例, C2 型8例, C3 型2例;均为闭合骨折;新鲜骨折18例,陈旧性骨折5例。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方法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上充气止血带,行常规消毒铺巾。选腕掌侧入路,在桡骨远端的掌侧作纵行皮肤切口,起于桡骨下段,止于腕横纹,切开腕横韧带,保护正中神经。在屈指浅肌腱和正中神经之间进入,向桡侧牵开正中神经,于桡侧切断旋前方肌,显露桡骨远端。透视下,牵引复位,注意恢复桡骨的长度及尺偏角、掌倾角,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对于某些桡骨远端关节面不能复位者,则切开关节囊,直视下复位关节面,有缺损者,用同种异体骨填充。选合适的斜T型LCP,置于桡骨远端掌侧,在近端用1枚普通皮质骨螺钉固定,然后在定位器引导下用3枚锁定螺钉固定远端骨折块。(注意钢板放置位置,避免螺钉进入关节面)骨折近端用2~3枚锁定螺钉固定。拔除临时固定用克氏针,骨折粉碎严重者则保留克氏针固定,切口常规放置引流条。

2.2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药物2~3天,抬高患肢。早期指导患者行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功能锻炼, 2周后开始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严重粉碎骨折者可适当推迟腕关节功能锻炼的时间。

3 结果

根据腕关节功能和随访X线片综合评定患者功能恢复程度,评定标准[ 2 ] 。本组23 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1个月。结果:优(无关节疼痛,活动幅度接近正常范围,握力接近正常, X线片显示骨折解剖复位) 9 例,良(无关节疼痛,活动幅度为正常范围的60% ~80% ,握力恢复至健侧的60% ~80%, X线片显示骨折接近解剖复位,关节面移位小于2 mm) 13 例,差(关节活动疼痛,活动幅度小于正常范围的60% ,握力小于健侧的60% , X线片显示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 1 例。优良率为95. 6%。差的1例为C3 型骨折,骨折粉碎严重伴骨质疏松。

4 讨论

桡骨远端主要由松质骨和较薄的皮质骨构成,有3个关节面:舟骨窝、月骨窝和尺切迹。正常情况下,桡骨远端关节面有10°~15°的掌倾角, 20°~25°的尺偏角,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约长10~15mm。该处是力学上的薄弱部位[ 3] 。一旦受到外力易发生骨折。骨折后上述结构发生改变,腕关节的力学结构将产生明显变化。我们临床上对复杂的桡骨远端骨折常用AO /ASIF分类法,此分类法能够了解受伤的机制、骨折损伤的程度,且对预后有一定的预见。桡骨远端骨折随着交通伤、坠落伤的增多,复杂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也逐渐增多,此类骨折以前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经随访发现大多数患者出现骨折畸形愈合、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近几年我们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学者提出具有以下特点的桡骨远端骨折,认为是不稳定骨折,桡骨远端背(掌)侧皮质粉碎,原始骨折移位(横向)大于1 cm;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20~25°;桡骨短缩大于5 cm;涉及关节内的粉碎骨折。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多为粉碎性骨折,单纯的克氏针或传统钢板固定,难以维持复位。由于克氏针或螺钉在松质骨中不具有把持力差,在应力和肌肉张力下容易产生复位丢失、内植物松动等并发症。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提高及人们对腕关节功能康复的更高要求,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治疗结果与正常解剖复位有着直接关系, 应力求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解剖复位和维持良好的固定防止骨折复位后再移位[ 4] 。近年来对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LCP内固定手术治疗,能够很好的解决骨折复位后的再移位问题。LCP内固定系统有如下优点: (1)符合桡骨的解剖形状,切迹较低,基本不需额外塑形。(2) LCP远端的3枚锁定螺钉确保桡骨远端关节面的稳定性,防止复位2次丢失,稳定整复后的骨折端,阻止了远端骨折块的侧方移位。( 3)LCP固定时,螺钉头上的凸螺纹与接骨板螺钉孔上的凹螺纹紧密咬合,呈锁定状态,形成牢靠的角固定[ 5 ] 。这种特殊结构,使钢板与螺钉形成了一个内固定支架,对骨折端取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当然,对于一些骨质压缩严重的骨折,在复位后留下的空隙,我们应当予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填充,否则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骨折移位。某些严重粉碎的骨折,钢板螺钉无法固定,则可采取有限切开外固定支架加克氏针固定。此外,由于大多数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背侧骨折往往在压应力的作用下松质骨发生嵌压、塌陷出现局部骨缺损,而掌侧缘作为张力侧,骨质破坏小,复位标志更为明显。而且桡骨背侧因Lister结节的存在会影响到接骨板的放置,需切除而破坏拇长伸肌腱的骨性管道结构[ 6 ] 。

故笔者认为掌侧入路桡骨远端骨折LCP固定具有明显的优点。而且其固有的掌倾角可使复位更加容易便捷。LCP能减少接骨板对骨的压应力,从而减小了对骨膜和骨血液供应的破坏,对骨折愈合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 李瑾,金丹,丁晓飞,等.外固定架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的M eta 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10(5):4052409.

[2] 张殿英,姜保国,傅中国,等.AO斜T形钢板治疗桡骨远关节内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0,15:465-466.

[3] 钟世镇.骨科临床解剖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73-575.

[4] 刘晋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现状[J].实用手外科杂志,2001,15(3):168.

[5] 王钢,任高宏,王华民,等. 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初步报告[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2):99-102.

桡骨不稳定骨折 第4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0例, 其中男8例 (以青壮年为主) , 女12例 (以中老年居多) ;年龄最大84岁, 最小18岁, 平均年龄 (55.4±18.5) 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24 d, 平均 (11.2±6.5) d。合并冠心病3例, 高血压4例, 慢支炎肺气肿1例, 大隐静脉曲张1例, 糖尿病2例。所有患者均为新鲜的, 单侧桡骨远端闭合性骨折, 其中左侧11例, 右侧9例。依据AO/ASIF标准对本组病例进行分型[4]:A2型7例, A3型4例, B1型3例, B2型2例, B3型1例;C1 型2例, C2 型1例。

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9例 (45.00%) , 高处跌下伤4例 (20.00%) , 摔伤4例 (20.00%) , 重物砸伤3例 (15.00%) 。损伤情况:桡骨短缩17例, 短缩4~12 mm, 平均 (7.4±3.5) mm;关节面骨折移位、塌陷12例, 程度3~10 mm, 平均 (6.8±2.1) mm;掌倾角-5°~25°, 平均 (-12.5±3.5) °;尺偏角 4°~0°, 平均 (2.5±0.5) °;骨块移位伴桡腕、桡尺远侧关节半脱位9例, 占45.00%。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后, 取桡掌侧切口, 切开皮肤、深筋膜, 从掌长肌腱和正中神经之间直达桡骨, 将正中神经和桡侧腕屈肌、桡动脉一起牵向桡侧, 显露旋前方肌。尽量靠近桡侧离断旋前方肌止点, 显露桡骨远端。首先整复桡骨干骺端骨折, 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 保持关节面平整,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然后复位桡骨干骨折, 用2枚克氏针斜向固定。复位后发现有明显骨缺损, 将“T”形纯钛锁定接骨板置于桡骨远端掌侧近关节缘2~3 mm 水平, 先固定远端锁钉, 再进一步利用钢板弧度撬拨恢复掌倾角, 固定近端锁钉。若干骺端粉碎严重不能完全用螺钉固定时, 复位后由于干骺端无法提供足够强度的骨性支撑, 为克服骨折复位的丢失, 用自体髂骨块支撑植骨, 则保留克氏针, 边取针边改用适当直径的可吸收螺钉或可吸收棒固定。

1.3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术后给予给常规预防性抗炎等处理, 用石膏托固定患肢4周。术后3 d, 行掌指和指间关节伸屈锻炼, 4周后开始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腕关节功能锻炼。

2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 平均12.5个月。X 线片显示全部骨折均在6个月内骨性愈合, 关节面光整无创痕。9例伴桡腕、桡尺远侧关节半脱位者全部复位, 无一例桡骨轴向短缩及复位丢失;骨折愈合后测量掌倾角及尺偏角, 除1例因术后制动不良外, 其余基本恢复在正常范围内。

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关节活动度掌屈35°~85°, 平均55°, 背伸20°~85°, 平均55.5°, 桡偏10°~30°, 平均20.5°, 尺偏15°~35°, 平均25.4°, 前臂旋前60°~90°, 平均80.5°, 旋后50°~80°, 平均75.5°。

根据改良Mcbride评分[5]就患者主诉疼痛及对生活的影响、功能、握力满意程度;临床检查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外观有无畸形;X线检查关节面复位情况, 桡骨短缩程度;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情况, 有无骨性关节炎的改变及并发症进行综合评价, 治疗结果分为优、良、可、差四级。本组患者优11例 (55.00%) , 良6例 (30.00%) , 可2例 (10.00%) , 差1例 (5.00%) , 总优良率85.00%。

3讨论

3.1 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为主, 并且对大多数桡骨远端的简单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但对于复杂的不稳定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尤其是关节内骨折, 单纯的手法复位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很难获得满意疗效, 而造成关节面的台阶不能恢复, 桡骨长度不能恢复, 下尺桡关节分离, 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顽固性腕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因此对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 即骨折原始移位存在掌倾角向背侧倾斜超过15°桡骨缩短大于5 mm, 关节内粉碎骨折, 关节面移位大于2 mm,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应该积极地手术治疗[2]。

3.2 掌侧入路的优缺点

桡骨远端特有的解剖结构, 掌侧皮质较背侧厚, 掌侧骨面较平, 而背侧存在 Lister 结节, 常影响钢板的放置, 掌侧有旋前方肌将钢板与肌腱隔开, 钢板与肌腱之间不产生直接摩擦而背侧钢板与肌腱直接接触, 故常生严重的拇长伸肌腱的磨损, 甚至断裂。有研究结果显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同时置接骨板, 能顺利恢复桡骨远端解剖结构, 其治疗效果满意[3]。因此对于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常采用掌侧入路;但对于背侧粉碎严重者, 需采用背侧入路。也有一部分骨折需掌侧入路与背侧入路联合应用。故, 在临床上需灵活运用。

3.3 手术方式

本组病例采用前臂掌面桡侧做切口, 一般长约7.5 cm,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沿掌长肌和桡侧屈肌之间分离。将桡侧腕屈肌和拇长屈肌拉向桡侧, 掌长肌、正中神经和其他肌腱拉向尺侧。沿桡骨止点处切开旋前方肌, 切开并剥离骨膜, 显露骨折端, 整复骨折端, 桡骨远端掌侧解剖板固定。一般骨缺损严重的植骨。直视下检查固定是否牢固, 术中透视显示骨折已复位, 关节面平整, 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长度已恢复, 充分止血, 冲洗切口, 修复旋前方肌, 逐层缝合, 牢固包扎。若术后骨折端不稳定的需行石膏托外固定3周。本人通过临床观察, 一般软组织愈合后 (3周) 开始行腕关节功能锻炼, 但手的功能活动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经随访术后功能恢复均很满意。有学者认为术后骨折端稳定的, 可早期开始功能锻炼, 有学者建议骨折端不稳定的, 术后两周就开始功能锻炼[6,7]。本人持不同观点, 到目前为止对于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最佳时机选择尚没有统一的观点, 因此, 本人就腕关节功能锻炼的时机仍保留自己的观点。因, 只要病例选择恰当, 掌侧入路植入解剖板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LutskY K, Boyer M I, Steffen J A, et al.Arthroscopic assessment of in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rom a volar approach.Hand.Surg Am, 2008, 33 (4) :476-484.

[2]Dennison D G.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locked fixation of unstable distal uln a fractures with concomitant distal radius fracture.Hand.Surg.Am, 2007, 32 (6) :801-805.

[3]刘振武, 颜继英, 杨朝晖, 等.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华西医学, 2010, 25 (1) :134-136.

[4]王满宜, 杨庆铭, 曾炳芳, 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366-369.

[5]蒋协远, 王大伟.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6-46.

[6]刚毅.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0 (9) :263-264.

桡骨不稳定骨折 第5篇

【摘 要】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9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支架组(治疗组52例)和小夹板外固定组(对照组45例),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腕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优良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固定牢靠,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是值得推荐选择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骨折;外固定支架;小夹板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40-01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发生于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手术治疗有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超腕关节固定,其中外固定支架治疗为代表性方法,本文将探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共97例,均为新鲜骨折,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7例,年龄在21~85岁间,平均年龄(60.26±4.30)岁;对照组4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在20~87岁间,平均年龄(61.03±4.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和骨折严重程度。采用臂丛麻醉或局部麻醉,仰卧位先行闭合手法复位,C臂机透视下见骨折处位置良好,牵引下维持骨折端位置,自第2掌骨背侧做两小纵切口,通过套筒垂直掌骨纵轴平行钻两小孔,选用掌骨Schanz螺钉并拧入。再同样在前臂骨折线以上5~6cm 处垂直桡骨干作两纵形皮肤小切口,钻孔后置入2枚螺钉,C臂机透视,如骨折处位置良好,则置入超腕关节支架固定。如骨块复位不满意或局部关节面塌陷者可经皮克氏针进行撬拨复位,待复位满意,则经皮从桡骨茎突斜向近端髓腔穿1~2枚克氏针稳定骨块,同时行超腕关节固定支架固定。以恢复其长度和掌倾、尺倾角。术中根据骨折是伸直型还是屈曲型固定腕关节于掌屈尺偏位还是背伸尺偏位。所有病人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第2 天开始做手指屈伸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一周内摄X片,定期复查X片,术后6~8周拆除外固定支架,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1.2.2 对照组 根据病人全身情况采用局部麻醉或不麻醉。病人仰卧位或坐位行手法复位,确认复位成功后所有病人均采用掌背桡尺四块夹板固定。伸直型:掌侧板和尺侧板不可超腕,背侧板超腕关节2cm,桡侧板超桡骨茎突2cm。屈曲型:掌侧板和桡侧板超腕2cm,背侧板和尺侧板不超腕。固定布带的松紧以能上下移动1cm为度,复位后及时复查X线片。每两天调整一次固定布带。屈肘90°,三角巾悬吊于胸前。所有病人治疗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复位后第2天开始做手指屈伸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固定6~8周不等。

1.3 观察指标 治疗时间;治疗前后的腕关节评分;治疗疗效:优、良、可、差;并发症发生率。

1.4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1] 按Cooney腕关节评分法,优90~100分,良80~89分,可65~79分,差65分以下。优:腕关节活动时无疼痛,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度和手的握力均正常,患者恢复正常工作;良:腕关节活动时轻度或偶尔疼痛,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度和手的握力均基本正常,可做有限工作;可:腕关节活动时中度疼痛但可耐受,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度和手的握力均受限,但不能工作;差:腕关节活动时剧烈疼痛不可耐受,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度和手的握力均明显受限,因疼痛不能活动。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时间为(7.3±1.2)周,对照组为(7.2±1.0)周;两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腕关节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腕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治疗优良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治疗组2例出现桡神经浅支损伤症状,但均在3月后消失,有2例针道感染发生,经处理后控制。对照组2例有皮肤压迫性溃疡,拆除夹板2周后均愈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时具有持续牵引的效果,可克服骨折重叠移位和桡骨短缩等不稳定因素而维持复位,相比石膏、小夹板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有优势。因此外固定支架是目前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较佳的方法。

3.1 外固定支架的优势[2-4] 外固定支架操作简单,周围组织损伤小,明显减少术后的感染机率和并发症;固定牢固、可靠;符合微创原则,手法整复、支架固定避免切开复位对骨折端的生物环境干扰,晚期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根据骨折复查情况适时调节角度和长度,减少了病人多次手术或复位的痛苦;费用少,避免了切开取内固定的二次手术,病人容易接受。

3.2 外固定支架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关节僵硬主要与早期肿胀、缺少活动有关,只要早期抬高患肢和活动手指及时拆除外固定支架进行功能锻炼[4]。第二掌骨骨折的防止方法主要是术中小心操作,常规备用细螺纹针,如术中出现第二掌骨骨折,可改固定在第三掌骨。对于桡神经浅支损伤和针道感染,只要术中规范操作和术后注重针孔护理均可避免,本组病例出现2例桡神经浅支损伤和2例针道感染,均未形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蒋协远等. 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

[2]陈凌云,胡勇斌,卢伟民,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52):9083-9088.

[3]岳瑞林.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6):17-19.

[4]田荣利,邓小彬,邹洪宇,等.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41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8):677.

桡骨不稳定骨折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69例, 男41例, 女28例, 年龄60~85岁, 平均 (66.5±5.6) 岁。交通事故13例, 摔伤56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根据腕关节正、侧位X线和腕部CT, 按AO/ASIF骨折分类: B2型8例, C1型32例, C2型23例, C3型6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3组,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22例, 其中B2型4例, C1型9例, C2型7例, C3型2例;外固定支架组29例, 其中B2型4例, C1型13例, C2型10例, C3型2例;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组18例, 其中C1型10例, C2型6例, C3型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

患者取坐位, 2%利多卡因局部血肿内浸润麻醉, 先持续牵引, 约1~2 min, 后根据骨折移位情况, 手法整复, 石膏托固定于桡侧, 确保拇指可活动。后及时摄片检查, 如复位不佳, 重新整复。2例2次手法复位不佳的患者改行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分别于3 d, 1周, 2周, 3周后摄片检查, 3周后更换中立位石膏, 4~6周摄片复查, 根据X线情况拆除石膏, 并指导腕关节功能锻炼。

1.2.2 外固定支架组: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先予牵引复位后, 在第2掌骨桡背侧用直径2.5 mm 钻头低速电钻钻透掌骨, 拧入外固定螺钉。于桡骨中段, 按外固定模具钻孔, 拧入2枚外固定螺钉。置钉完成后, 在维持复位的状态下, 由助手安装外固定支架, 锁紧装置。C臂X线机透视复位情况, 11例患者骨折对位不满意, 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掌侧或背侧入路, 暴露骨折处, 骨折复位后予克氏针固定。术后第2天开始活动手指、肩、肘关节, 4周后松开球形关节, 做腕关节屈伸活动, 6~8周后拆除外固定架, 指导腕关节功能锻炼。

1.2.3 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组: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置气囊止血带。手术采用Henry切口, 术中保护正中神经及其分支, 显露旋前方肌, 切开旋前方肌, 并作骨膜下剥离, 显露桡骨远端骨折部分, 直视下进行复位, 运用AO 2.4 mm锁定系统固定, 锁定螺钉一般距关节面下2 mm固定, 如有骨缺损, 行骨骼生植骨。固定完成后, 缝合旋前方肌, 伤口内留置引流条, 关闭伤口。粉碎的C3型骨折, 予中立位石膏固定3~4周, 余患者术后第2天开始行手指、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定和统计学方法

疗效评定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rtland-Werley 腕关节评估标准[1], 并测量随访时背倾角与尺偏角, 结合患者主观满意度调查。所有数据应用SPSS 14.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比较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9例患者中, 随访时间8~15 月, 平均10.5月, 4例石膏固定患者失访。X线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患者随访时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优良率为61.1%;外支架固定组优良率为79.3%; 掌侧锁定钢板固定组优良率为8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间掌倾角和尺偏角有显著性差异 (P<0.01或P<0.05) , 3组间对疗效的主观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3种手术的典型病例的X线片见图1~3。

注:与石膏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 多见于老年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因为骨质疏松的存在, 桡骨远端骨折有上升的趋势。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 常有关节面塌陷, 处理不当, 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传统的治疗方法多为小夹板或石膏固定, 随着关节内骨折治疗理念的发展, 大量研究表明骨折是否解剖复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2], 越来越多的医师开始倾向于手术干预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姜保国等[3]总结了不同文献关于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指征: (1) 粉碎, 背侧:>50%的皮质粉碎, 掌侧:>50% 的皮质粉碎; (2) 骨折原始移位:背倾≥15°, 横向移位≥10 mm, 桡骨短缩≥4 mm; (3) 关节内骨折:合并尺骨远端骨折、茎突基底骨折; (4) 严重的骨质疏松:不能通过外固定维持复位; (5) 合并下尺桡不稳定。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与外支架固定都是间接复位固定, 依靠骨块周围韧带、软组织和关节囊的牵拉复位。石膏固定对于简单的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其复位可以有效持续维持, 但对不稳定的桡骨远端骨折, 尤其是骨折移位明显, 或桡骨短缩明显的患者, 骨块周围的韧带和软组织损伤, 断端复位后常无法有效持续维持, 且老年人大多存在骨质疏松, 常可发生骨折再移位、桡骨短缩等。外支架固定能有效地恢复和维持肢体的长度, 但对于关节面有移位的骨折, 或干骺端有压缩的骨折, 单独支架固定有时很难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桡骨长度, 常需克氏针橇拔复位或切开复位辅助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固定可以在直视下复位骨块, 除严重粉碎性关节内骨折, 一般都能恢复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 恢复关节面平整。对于C型桡骨远端骨折建议行手术治疗[4]。随访时, 掌侧锁定钢板固定组在X线表现掌倾角、尺偏角恢复情况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和外支架固定组, 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尺偏角正常范围约21°~25°, 尺偏角对于判断桡骨远端复位有意义, 掌倾角正常角度约为10°~25°, 改变在背倾10°以上时, 会引起桡腕关节面力学变化, 是腕关节不稳定和功能降低的原因。

很多老年人, 尤其是>70岁的患者, 对上肢功能要求减低, 仅要求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法。Kamiloski等[5]认为老年人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可以取得较好的功能恢复。大多数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他们的心理预期都比较高, 因此外支架固定组和掌侧锁定钢板固定组在腕关节功能评估的优良率好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 但在患者主观满意度调查方面, 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腕关节功能评估方面, 虽然掌侧锁定钢板固定组和外支架固定组在腕关节功能评估的优良率好于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是根据主、客观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制定的, 因此医生和患者的主观因素可能对评估有影响; (2) 各组的样本量不大, 可能导致统计偏倚。目前骨科医生对腕关节功能评价系统尚未有统一标准。

在随访时, 我们发现石膏固定组和外支架固定组的部分患者存在废用性骨质疏松, 钢板固定组未见有这种情况。原因考虑为, 石膏固定或支架固定后, 骨的整体生物力学性能减弱, 失去了正常骨结构代谢所需的肌肉牵拉应力和重力的刺激, 使骨吸收量大于骨形成量[6]。虽然废用性骨质疏松是可逆的, 但在石膏或支架拆除后的一段时间, 对患者来说是再次骨折的高危期。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在老年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选择上, 首先要与患者充分沟通, 根据患者自己对功能的要求来制定治疗方案。对于腕关节功能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 石膏固定是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同意手术治疗的患者, 我们建议根据骨折情况, 优先考虑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固定。

参考文献

[1]Sarmiento A, Pratt GW, Berry NC, et al.Colles’fractures.Functional brac-ing in supination[J].J Bone Joint Surg Am, 1975, 57 (3) :311-317.

[2]张殿英, 姜保国, 傅中国, 等.AO斜T形板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 15 (6) :465-466.

[3]姜保国, 张殿英, 傅中国, 等.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建议[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 12 (11) :1053-1056.

[4]荣绍远, 高正言, 蒋广达, 等.手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 2010, 50 (48) :71-73.

[5]Kamiloski V, Kasapinova K.Exter-nal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age over65year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J].Prilozi, 2006, 27 (2) :189-199.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入观察的患者共40例, 其中男性15例, 女25例;最小年龄为27岁, 最大年龄为76岁, 平均年龄为 (60.9±10.8) 岁;实行外固定术的患者19例,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21例, 术前均有拍摄双腕关节的正侧位片。观察的2组患者术前年龄、骨折类型比较, 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外固定施行手术:在阻滞臂丛神经情况下进行, 患者取仰卧位, X线下定位, 在第二掌骨基底部打入1枚外固定针, 依据外固定模板在第二掌骨干打入外固定针1枚、桡骨骨折近端打入外固定针2枚, 连接外固定架, 撑开装置行骨折复位, 再以经皮克氏针固定, 锁紧外固定装置。术后根据所不同的外固定架类型决定开始锻炼的时间, 一般为3~6周开始, 拆去外固定架后开始腕、肘、肩、手部各关节的功能锻炼。

内固定施行手术:在阻滞臂丛神经或全麻情况下进行, 患者取仰卧位, 取桡骨远端亨利切口, 切开旋前肌显露桡骨远端掌侧面, 直视下复位骨折, 克氏针临时固定, 再选择桡骨远端掌侧解剖钢板或锁定钢板予以固定。术后不予制动, 第2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 逐步增加腕、肘、肩及手部各关节的活动。

1.3 研究观察方法

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随访, 拍摄患侧腕关节正侧位片, 测量桡骨长度、尺偏角和掌倾角, 与自身的健侧相比较, 观察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定a=0.05, 若P<0.05, 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反, 若P>0.05, 则认为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2 结果

2.1 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表1)

2.2 观察患者术后6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表2)

2.3 观察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表3)

3 讨论

本次观察研究发现,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使用外固定手术方式远期疗效相对优于内固定术 (P<0.05) 。腕关节外固定架可以通过韧带复位原理达到维持骨折复位的目的, 骨折复位后使得纵向的牵拉力减小, 同时腕骨向掌侧平移也张紧了桡腕背侧韧带, 除了恢复桡骨的高度, 还恢复了掌倾角[3]。外固定架可以允许腕关节置于中立位或轻度伸直, 降低腕管的压力, 有利于手指的术后活动。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属于微创手术, 不需要剥离骨折区的软组织或骨折块, 操作简单, 节省手术时间, 同时还便于合并损伤的处理。此外, 在骨折愈合后移除外固定装置一般也不需要麻醉。此次随访研究亦显示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远期疗效满意。但研究病例数较少, 属于小样本分析, 随访时间在术后1年内, 需跟踪随访及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观察分析4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19例采取外固定术式, 21例采取内固定术式, 随访3个月、6个月、1年时间, 评估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发现, 随访3个月时采取外固定手术的患者与内固定手术的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 (P>0.05) , 6个月及1年时2组间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属于微创手术, 操作简单, 节省手术时间, 此次随访研究显示远期疗效满意。

关键词:内固定,外固定,桡骨远端骨折

参考文献

[1]刘晓伟.桡骨远端骨折63例手术治疗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9 (5) .

[2]王敏, 王锡三, 王尔天.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0 (10) .

桡骨不稳定骨折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收治的7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46 (64.79%) 例, 女25 (35.21%) 例, 年龄13~74岁, 平均年龄 (64.23±2.25) 岁。根据AO/ASIF分型:A2型12例, A3型7例, B2型9例, B3型16例, C1型11例, C2型4例, C3型6例, R1型3例, R2型3例。患者均无骨折手术史, 且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病症状态皆不同, 差异无显著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观察患者疑似骨折部位的皮肤状态、根据患者疼痛感描述, 协助患者进行常规桡骨远端正侧位X线片, 确定患者骨折部位, 结合病症选择治疗方法, 制定治疗方案[2]。

1.2.2手术方法

①切开复位, 适用于R1、R2型, 视具体情况, 选择前关节前方入路位置, 切口随腕管向近端延伸, 用斜“T”型钢板固定, 对暴露状态下的尺骨、下尺桡关节进行损伤修复, 在切口张力范围内, 修复骨骼;②植骨, 适用于A2、B2型, 软骨下骨塌陷、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 将机械支撑结构定位在骨折位置上的肌缝回桡骨附着点周围, 确保钢板愈合有旋前力量之后, 注意不要缝合腕横韧带, 采用逐层缝合法修复创面;③内固定, 适用于A3、B3型, 根据患者骨折移位方向, 选择掌侧、背侧入路法, 牵引、修复骨骼及周边腱鞘组织;④内外联合固定, 适用于A3、B2、C1、C2、C3型, 在掌骨基底处开一个切口, 在骨干垂直、与手背呈45°角、距骨折线4 cm处、桡骨中下端、桡侧等部位钻入螺钉, 剥离第2、4伸肌腱鞘骨膜, 安装固定杆, 再进行骨折复位[3]。

1.2.3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服用抗生素, 5~8 d之后, 根据恢复情况, 进行运动康复训练, 如手指伸屈活动、前臂伸屈旋转活动。外固定支架4~6周逐步拆解, 并适量活动腕关节、球关节。

1.3 评价标准

①优, 骨折结构复位, 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②良, 腕关节功能基本恢复;③可, 腕关节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④差, 腕关节功能丧失。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 71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 骨折愈合。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 治疗方案的优良率各有差异, 总优良率达85.92%, 详见附表。

3 讨论

本组研究证明,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其临床治疗方法种类多样, 功能效果大体相同。通过临床观察分析, 手术适应证不同, 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不同。因此, 为提高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效率、效果, 医师需对每位患者的病症状态进行系统分析[4]。如患者桡腕、尺桡关节组织破损严重, 出现开放性骨折, 桡骨远端闭合复位严重畸形, 关节面错位, 缩短距离超过2.5 mm, 则说明, 手法整复治疗方法难于良好复位, 需采用切口复位、植骨、内固定、内外联合固定方式, 修复桡腕、尺桡关节组织, 逐步恢复桡骨远端组织功能。

一般情况下, 对存在桡骨远端组织关节面短缩、不平、尺偏角及掌倾角异常等桡骨远端组织功能障碍隐患的患者, 可采用手法整复, 直接、有效修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病变组织[5]。

综上所述, 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虽然存在诸多操作风险, 但是其能有效解决复杂病症存在的功能障碍风险问题, 利用先进医疗技术, 帮助患者桡骨远端结构组织复位, 全面恢复腕关节功能。

摘要:目的 研究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术治疗效果, 结合观察资料, 得出有效结论。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收治的71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根据患者骨折情况, 选择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内外联合固定治疗方案, 术后配合康复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率。结果 71例患者中, 切开复位32 (45.07%) 例, 植骨17 ( (23.94%) 例, 内固定13 (18.31%) 例, 内外联合固定9 (12.68%) 例, 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 治疗方案的优良率各有差异, 总优良率达85.92%。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病症复杂, 在临床治疗中, 围绕不同骨折类型, 确定治疗方案, 开展针对性治疗, 效果显著。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宫大方, 郭小明.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97例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1 (16) :1118-1119.

[2]彭仁祥, 钱建敏.掌侧锁定接骨板系统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3, 29 (19) :1138-1139.

[3]陈宽明, 王晓光, 王东健.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内固定治疗50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3 (21) :2870-2871.

[4]王俊.对应用不同固定法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23 (24) :158-159.

桡骨不稳定骨折 第9篇

关键词: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锁定钢板,临床研究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及多发的骨科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约占急诊骨折疾病的16.7%[1,2]。 桡骨远端骨折常伴腕关节面的损伤, 易形成不稳定性骨折, 临床上传统外固定支架治疗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效果往往不理想, 并发症也较多。 本文研究收治的69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 年6 月~2015 年6 月收治的69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纳入标准: (1) 患者均经X片及CT检查均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 (2) 患者无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3) 患者无神经及血管损伤; (4) 患者无凝血功能障碍者; (5) 患者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6) 未合并同侧上肢骨折者;排除标准: (1) 患者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 (2) 患者有神经及血管损伤; (3) 患有手术及麻醉禁忌症; (4) 患者未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5) 患者合并病理性骨折或陈旧性骨折者; (6) 合并同侧上肢骨折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1 例。 试验组中男23 例, 女15 例;年龄24~71 (51.2±5.8) 岁。 对照组中男19 例, 女12 例;年龄23~73 (51.6±5.5) 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大体一致。

1.2 方法试验组取平卧位、行臂丛麻醉下进行手术, 取Henry桡骨远端前方入路, 沿桡侧碗曲肌和桡动脉之间的间隙分离, 在操作过程中保护桡动脉, 暴露并切开旋前方肌以显露桡骨远端掌侧面;为整复桡骨茎突骨折块, 必要时加用第一背侧间室切口;按顺序整复外侧柱、内侧柱骨折块, 注意桡骨茎突的掌侧角、尺偏角恢复, 并用克氏针临时固定, 然后进行T型远端定角锁定钢板固定, 必要时进行自体骨移植填补骨缺损空隙, 同时注意尺骨茎突的复位和固定;C臂下检查是否复位良好及内固定物位置。 术后常规夹板制动两周, 后开始功能锻炼。 对照组采用常规外固定支架治疗, 操作步骤与赵红星等相同[4]。

1.3 疗效判断标准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手术住院情况。 患者均采用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临床优良率[5], 90 以上为优秀、79~89 为良好、65~79 分为一般、65 分以下为较差。 手术住院包括尺偏角、掌倾角、住院天数及手术时间。治疗满意度采用本科室自编的满意度调查表。 治疗满意度总评分为100 分, 90~100 分为特别满意, 70~89 分为满意, <7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 χ2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78.9%显著高于对照组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试验组患者尺偏角、掌倾角、住院天数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满意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威胁人类健康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 而不稳定骨折更甚, 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较快,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法保守复位及手术治疗, 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以及病人要求的提高, 其治疗方法也随之改变。 以往认为无需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严格的解剖复位, 近年来研究提示腕关节功能术后恢复与解剖复位密切相关, 保守治疗会出现骨折位移, 掌倾角及尺偏角也相对减小, 进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 锁定钢板是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理想治疗方式之一, 其能够将钢板和螺钉成为一整体, 螺钉支撑骨块复位, 不易出现骨折移位[6], 同时也利于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并发症发生率也较少, 同时锁定钢板不需要向骨骼加压而获得稳定性, 从而钢板下骨膜血供得以保持, 利于骨折愈合。

本研究观察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研究。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78.9%显著高于对照组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尺偏角、掌倾角、住院天数及手术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满意率为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效果显著, 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优良率, 手术、住院时间短, 解剖复位好, 进而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这一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相一致[7,8]。 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优势: (1) 能直观、全面的暴露骨折程度。 (2) 临床优良率较高。 (3) 显著提高患者腕关节功能状态。 (4) 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短, 耐受性较高。 (5) 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尤其适合; (6) 患者治疗满意度评价也较高。 笔者在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过程中, 有以下心得体会, 首先根据骨折的类型及部位选择手术入路, 必要时联合背侧入路以整复外侧柱、内侧柱背侧骨块。 其次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 桡骨高度, 同时将尺偏角及掌倾角认真矫正, 对于存在骨质缺损、骨间隙大于0.5cm者可植入髂骨, 保持骨折块机械支撑以及关节面的支撑, 进而促进骨折愈合, 保持腕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性。 同时在放置钢板时, 应将其远端放于关节面0.5cm以内, 进而防止影响掌倾活动范围[9,10]。

综上所述,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锁定钢板效果显著, 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优良率, 手术、住院时间短, 解剖复位好, 治疗满意度评价也较高, 进而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值得临床选择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汤纯.掌侧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 2015, 14 (3) :83-84.

[2]孙瑞轩.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155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0) :127-128.

[3]王一飞, 薛锋.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1) :64-65.

[4]]赵红星, 董玉珍.掌侧锁定钢板系统用于老年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13, 39 (7) :1370-1371, 1374.

[5]闫永, 徐耀增, 耿德春, 等.掌侧DVR~ (TM) -Anatomic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0例临床疗效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 (6) :1714-1717, 1697.

[6]Sdkamp N, Bayer J, Hepp P, et al.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with use of the 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J].J Bone Joint Surg Am, 2009, 91 (2) :1320-1328.

[7]翁天才, 熊昌盛, 纪木强, 等.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3 (15) :1669-1671.

[8]葛顺杰, 陆茂德, 仇继任, 等.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2) :54-55.

[9]徐荣华, 霍维玲, 李凤雷, 等.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架结合锁定钢板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1) :460-461.

桡骨不稳定骨折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5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 这些患者中有男18例, 女14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5.3岁;另外这些患者中左侧骨折的患者有12例, 右侧骨折的患者有20例;将本组试验的患者进行AO分型可以分为B型和C型, 其中B型患者11例, C型患者21例。本次实验的所有患者均为桡骨闭合性骨折。

1.2 手术方法

术前先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伤肢备皮和常规皮肤消毒, 然后调整患者的姿势保持仰卧位并进行局部麻醉。手术开始后手术操作医生在患者的桡骨中下段和第二掌骨处分别进行切口处理, 然后在两部位分别进行钻孔, 在桡骨处拧入两枚螺丝钉, 每枚螺丝钉长度为4 mm, 在第二掌骨处拧入两枚螺丝钉, 每枚螺丝钉长度为2.5 mm。观察并进行操作将螺丝钉透过对侧皮质, 然后助手进行牵引闭合式复整同时随时调整牵引力大小和尺偏角度直至患者的骨折处整体复位完成, 拧紧各处的螺丝钉, 最后进行复位检查, 若是发现复位效果不满意可以采用克式针撬或者是有限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 达到满意的效果以后再进行固定。

1.3 术后处理

术后1 d之内应当对患者使用常规抗生素, 保持患者创口处的干燥洁净, 同时还应当对患者的骨折处进行钉道护理。术后的第2天可以对患者采取一些适量的活动, 包括患者的肩关节、肘关节、掌指以及指间关节等。手术完成1周之后对患者进行复查, 检查患者的手术部位是否发生一定, 如若发现及时对患者采取复位处理。患者手术3周以后可以将患者的固定支架改成为腕关节的功能部位固定。在患者手术4周以后可以将患者的固定直接进行适当的松解, 并且逐渐的对患者的腕关节进行活动锻炼。根据患者的手术后恢复情况进行酌情处理并且保持患者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直至患者完全康复。

2 结果

通过本次32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部位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术后观察的记录结构进行分析, 通过X线机的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在手术后的2~3 d桡骨远端关节面平整, 桡腕及下尺桡关节位置复位后表现良好的状况。手术2个月后对所有患者进行再次X线机检查显示多有患者基本痊愈, 对此次进行试验的所有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显示, 手术1年后有28例患者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全部愈合并且大部分功能恢复良好, 进行具体的数据统计患者的腕关节恢复功能表现优良患者有21例、8例患者显示为良、2例患者显示为有效、1例患者显示为差, 在手术后1年内有个别患者由于存在恐惧心理而没能够对受伤的腕关节进行功能锻炼导致手术后恢复情况不理想。

3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分类以及各种治疗方法的介绍

3.1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分类

在骨科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疾病。对于患者的此类病症按照AO原则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A型 (干骺端骨折) 、B型 (部分关节内骨折) 、C型 (完全关节内骨折) 。

3.2 治疗方法介绍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的原则为既能够稳定的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又能够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 (1) 闭合复位及石膏固定, 此方法不易长时间的保持牵拉作用, 容易发生松动和移位现象; (2) 切开钢板外固定, 此种方法容易使得患者的手术创口处发生感染; (3)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方法既操作简单又能够达到良好的医疗效果并且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

3.3 注意事项

凝乳螺丝钉时要避免损伤患者的桡神经浅支, 手术中应当最大限度的恢复桡骨远端长度并且注意腕关节的尺偏角度;手术过程中如若发现患者的关节塌陷或者骨折处留有空腔应当及时的植入骨头进行填充;手术后对于患者的创口处的包扎处理时应当注意消毒;应当及时的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恢复性锻炼。

4 小结

采用固定支架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既能够简单地操作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又能够保证患者的手术后的二次复位率大大的降低, 同时还减少了并发症和致残率。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成功治愈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值得医学推广[2]。

参考文献

[1]姜保国.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中华创伤骨专科杂志, 2006, 8 (3) :236-239.

上一篇:烟尘分析下一篇:系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