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歌唱习惯范文

2024-07-15

良好歌唱习惯范文(精选8篇)

良好歌唱习惯 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良好歌唱习惯,培养探讨

目前,不少小学生在音乐课中的良好歌唱习惯还未形成,小学生喜欢大声喊叫的唱,唱歌的姿势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尤为重要,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肩负其重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习歌曲,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

一、小学生良好歌唱习惯的重要分析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十分重要,并且对音乐歌唱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歌唱习惯包括培养学生的歌唱姿势、心理和呼吸等,歌唱习惯的好坏对小学生的影响较大,良好的歌唱习惯往往能够帮助小学生提升歌唱水平,为学生学习以后的音乐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生的歌唱习惯与平常的说话习惯是完全不同的,良好的歌唱习惯需要“气沉丹田、腔体打开”,对小学生有着综合性全方位的要求与培养,不仅需要沉稳的呼吸,还需要小学生用于稳定的心理状态,积极打开的共鸣腔体等多方面因素的互相培养,然后才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提升其音乐水平。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歌唱习惯的对策

1.正确的歌唱姿势。在平常的电视或剧院中,都能够看到歌唱家的演唱,他们的歌唱状态十分挺拔、精神饱满,这也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歌唱姿势。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首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保持良好而正确的歌唱姿势,小学生在歌唱时应该避免出现低头、弯腰和手脚乱动等姿势,这些不良姿势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强调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姿势,如果是站着歌唱,小学生应该保持自然站立,下颚微收,双眼平视前方,面部表情放松,自然微笑,双肩放松,提臀收腹,身体挺拔,双脚呈八字站开;如果是坐着歌唱,小学生应该保持上身挺拔,坐在椅子的三分之一处,面部表情和站姿相同,双肩自然放松。

2.沉稳的歌唱呼吸。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呼吸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歌唱习惯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呼吸方法能够保持歌唱的连贯性、发声的准确性和音质的美感性,是提升歌唱水平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呼吸训练。常见的三种歌唱呼吸方法为:腹式呼吸法、胸式呼吸法和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其中在歌唱中最常用的是胸腹联合式呼吸法。由于小学生在接触歌唱学习之前,都普遍习惯使用自然的胸式呼吸法,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初期,应该进行一些专门的腹式呼吸与胸腹联合式呼吸的培养:手抚小腹,吸气时小腹鼓起,呼气时小腹回收,运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进行呼吸训练,像“打哈欠”和“闻花香”等方法。在歌唱中保持沉稳连贯的呼吸十分重要,在发声练习与歌唱过程中,小学生经常会出现提气、气不够或憋气,原因在于呼吸没有控制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对小学生呼吸的训练,为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3.良好的歌唱心理。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因素能够严重影响到歌唱的学习水平与效率,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小学生都会存在一定的紧张心理状态或紧张情绪,此时小学生的思考能力、行为意识与注意力等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身体僵硬、气息不畅、发音不准等现象,进而影响到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在小学音乐学习课程上,造成学生紧张的因素有很多,可能是学生对歌唱不感兴趣,作业没完成,教师过于严厉,对新知识无法理解,感觉学习困难等。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通过仔细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其心理特点,可以在讲课前和学生聊天,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放松学生的情绪,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复杂的歌唱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利于学生接受,通过对音乐的敏锐观察和耐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歌唱学习,保持正确的歌唱姿势、沉稳的呼吸和平稳的情绪,逐渐提升学生的歌唱能力。

三、总结

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第2篇

关键词:障碍;良好;歌唱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50-01

歌唱过程的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和情感表现等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它并不单纯是生理上的运动和变化,而是在人的高级神经系统对歌唱器官调控之下的心理生理协调作用。歌唱过程中,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出现技术问题屡见不鲜,有的人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练习,却始终无法解决难点;有的人始终对高音望而却步;这往往都与歌唱者的心理障碍有一定的关系。更甚者,有的人已经具备一定演唱水平,但一到上台时便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紧张状态,发挥不出自己的实际演唱水平。歌唱心理障碍所造成的影响不单是歌唱者熟练的歌唱技巧不能正常发挥,给演唱者带来失败,而且会使歌唱者蒙受自我破坏的委屈而难于言表,甚至造成连锁反应,使之对歌唱表演失去信心。可见,不良的歌唱心理,是直接阻碍歌唱者进行歌唱训练和歌唱表演的重要因素。

歌唱者心理素质在歌唱的训练和表演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是歌唱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歌唱教学中,纯技术观念、急于求成、个人得失太重等不正确的思想观念,易间接造成学生歌唱心理损伤,妨碍学习进行和演出成功。因此,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是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素质,进行歌唱表演的重要前提。首先,将训练当成生活中愉快舒心的事情。练习或歌唱均发自内心的情感,保持兴奋状态,有内涵地、有感情地练声。练声是歌唱的基础,属技术性训练,较单调,易产生单纯技术的歌唱观念。鉴于此,必须要求学生练习时,既要保持兴奋的歌唱状态,还要在思维上为练声曲加上潜台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在感情变化的同时,严格把握发声方法的要求。这样,既利于减少学生因顾虑技术方法而造成的心理紧张,又可训练学生的乐感,增强表现力,有利于培养“声情并茂”的歌唱习惯。其次,应坚持“循序渐进” 的原则,忌急于求成。学习的过程是由不正确到正确的方向发展,进步过程也非直线上升,挫折难免,稳扎稳打,才能稳步前进,良好的歌唱心理便自然地建立起来。第三,树立“业精于勤”的思想。歌唱者如尚未掌握相应的技术,定会对所演唱作品感到困难。这种情况下上台演唱,不可避免心理紧张。成功的歌唱表演是靠长期勤学苦练和积累演出经验得来的。只有平时就在技术上做得十分精确、熟练,才能从容自若上台并投入地作品的表现。最后,把考试或演出看作是一次锻炼机会,积极主动参与,树立“我要唱”而不是别人“要我唱”和“我能唱好”而不是“怕唱不好”的思想。表演前充分准备,表演时精神集中,表演后客观作自我评价并虚心听取意见。

二、培养积极和自信的歌唱心态

歌唱是心理生理协调的过程,在积极的精神状态下,发声器官才能处于灵活协调的状态。兴趣和爱好是歌唱积极性的基础。只有对歌唱有浓厚的兴趣,才会爱上它并执著地去追求其中的真谛。作为教师,必须培养学生这种感情,因为声乐艺术是通过情感抒发来表现事物的意义,并在情感表现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首先,在练习或之前,要有意识地调动内在积极性,可用暗示语言或生动的比喻,诱发其美好的歌唱欲,启发歌唱激情。第二,在各种声乐技能练习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使之产生兴趣,才能够形成完成练习的内部动因,調动学习积极性,开动脑筋,自觉进行练习,达到好的效果。反之,会使学生对练习感到乏味,容易养成机械模仿教师声音的不良习惯。第三,由于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科学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选用练声曲和歌曲既能“扬长克短”,又要使学生能够充分表现情感。这样,唱得舒服,心情自然愉快,积极性必然增强,良好的歌唱心理便能得到建立和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教学以正面引导为主,学生一时未能领悟教师的要求或意图时,切忌用诸如“太笨了”、“不是唱歌的料”等“气话”训斥学生,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尤其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一旦失去自信心,要重新建立将非常困难。(二)歌曲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的程度。选择学生能胜任的歌曲,唱起来才得心应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已学方法来表现歌曲,歌唱自信心自然会增强。(三)演唱作品时多鼓励学生大胆投入到作品的艺术表现中去,使学生逐渐习惯于演唱时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对学生的演唱,特别是考试或演出,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减少压力。(四)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分担其演唱前(时)的心情,让其知道这种现象,别人(包括老师)都曾经历过,鼓励学生战胜恐惧。事实证明,多肯定和鼓励、少否定和批评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对培养良好歌唱心理素质的起重要的作用。

三、增加舞台实践

优秀表演者,都是通过无数的舞台实践锻炼成长起来的,在实践中改善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实现自我调节;随着舞台经验的积累和表演技巧、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表演者才能越来越对自己充满信心。然而,由于目前的歌唱教学基本上属于“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面对的只是教师一个人,除了考试外,很少有舞台演唱的实践机会,而课堂上面对着教师的练唱与在舞台上表演之间,无论是环境氛围或心理压力,明显存在很大的差别。增加学生的舞台演唱实践,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得一定的舞台演唱经验,更多地体验和适应舞台演唱气氛,可缩课堂与舞台演唱之间的差异,也是消除舞台紧张心理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那些对“舞台紧张”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的学生,要在一段时间内停止其舞台演唱,使之逐渐淡忘舞台演唱的负面“刺激”。并用较为简易的曲目,在小范围内不拘形式地、使其心理状态得到放松的前提下进行演唱,在演唱者一次又一次获得成功的演唱过程重塑其自信心,再逐步扩大范围,直至独立走上舞台表演。

歌唱演员的良好台风 第3篇

一、上场

演员演出上场, 即“登台亮相”。那么给观众的第一印象是好是坏, 全凭自己“相”亮的是好是坏。上台的步伐、手的摆放位置、面部的表情, 这一切都要自然大方, 适合自己的身份和个性。那么如何使自己一上场就给观众一个好印象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精神饱满, 热情大方

演员一出场首先要“精神饱满”。人一旦有了“精、气、神”, 一上场的“台步”和“身段”就有了一种振奋的感觉。而且神经系统就能协调全身松与紧的控制力和“台步”的节奏, 给观众带来美感。演员就是艺术的表现者, 举手投足都要体现艺术的风度, 就应该让观众感觉到艺术的美!

演员在上场时对观众有一种态度上的反映, 这很重要。亲和的微笑、闪亮的眼神, 容易使自己与观众产生亲近的距离感;相反, 傲慢的态度、冷淡的表情, 会使自己同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观众喜欢的是没有架子平易近人的演员, 因此就会爱听你的歌。

(二) 不卑不亢, 潇洒自如

自尊与自信, 是演员艺术表演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演员只要有不卑不亢的自尊感, 也就容易赢得观众对你的尊重。只要演员感觉同观众都是平等的, 心理状态是平衡的, 就能自然产生不卑不亢的态度。

虽然从侧台到舞台中间的演唱位置只有十几步的距离, 然而, 从未上过舞台演出过的人当着众多观众的面走上台去却并不容易, 常常觉得不自然, 甚至感觉自己不会走了, 胳膊不知如何摆放, 腿不会打弯, 脚下没有节奏感, 发软。要走出潇洒, 走出自然, 走出歌唱演员高雅的艺术风度, 非得有基本的舞台形体训练和舞台艺术实践不可。

每个独唱演员, 上场的台风都带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走路轻快, 面带自然的微笑。观众会觉得谦和, 热情;有的抬头挺胸, 步履稳健。观众会觉得这位歌唱演员有一种不同凡响的大家风范;也有一些人上台目中无人, 拖拖拉拉, 表现出一种傲慢、无理的态度, 这会让人大倒胃口。人往往会对第一印象很深刻, 要想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 歌唱演员从一上场就要注意自己努力表现出良好的台风。让自己的演出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舞台表演

(一) 手势

声乐演员站在舞台上演唱, 自然离不开手势的表演。因为手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他不仅能帮助情感表达渲染气势, 而且能够为形体造型。

演员站在舞台上必须有一种控制力, 并且要按歌唱的正确姿势来进行歌唱艺术的表演, 这个“表演”要恰到好处, 做到“松而不懈, 紧而不僵”, 能刚能柔, 表演自如。那么“手势”表演在整个舞台表演中必不可少。手势动作应该是千姿百态的, 根据歌曲的内容需要, 灵活自如地做一些手势的表演。当我们看到台上某位女高音动作自然优雅大方, 谦虚中带着自信。这一切看起来那样理所当然, 而实际上, 她可能是面对大镜子一点一滴的练出来的, 一方面也是为了训练手势的, 一方面也是为了达到某种表演效果。一般的手势动作有以下几种:

“张开”;双臂张开, 双掌对开, 随着气势磅礴的歌声, 双掌拉开的距离越来越大。从形体上造成一种恢弘的气度。

“合拢”;手势应有“合”有“开”, “张开”时气势渐强, “合拢”时, 气势渐弱。手势的“开”“合”应根据歌曲内容的表现而定。

“定格”;在演唱缓慢、宽广的歌曲时, 手势的动作应该以“定格”的感觉做动作, 给观众以宽广、深沉、宁静的感觉。

当然远不止着三种手势, 但大体上都是从这三种手势上加以变化的。演员在演唱时手势不能多, 双手动作要自然、协调做到随情而动, 把手势动作放在有意无意之间。恰当、自然的运用手势, 使歌声、手势与感情完全融在一起。

(二) 眼神和面部表情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人的各种复杂的乃至细微的感情, 均能通过眼睛表达出来。歌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 要懂得“眼法”的表现力。首先眼睛要有神, 用眼神与观众交流;用眼光示意景物的高、低、远、近;用眼神表达不同的感情。所以要演员自己对歌曲的内容好好细致的揣摩, 通过眼睛的表演, 把歌唱活了, 这样才能抓住观众, 才能感人。

人的种种感情在生产时都会在面部有所表现, 这就是表情。情生于内而表于外。感情与表情直接相关, 真实的感情和表情的表现是统一的。例如:笑与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在面部表情的表现上自然反差很大。歌唱演员在舞台上, 表达歌曲中的感情, 一定要从面部表情上有所体现, 要敢“做戏”, 敢表演, 是什么情感就要有什么表情, 使面部表情有“春、夏、秋、冬”之分。

歌唱演员在舞台上面部表情的表演, 要掌握贴切、真实、自然的要领, 切不可矫揉造作。要贴切, 就要表里如一。唱《黄河怨》时就不能是“眉开眼笑”的表情;唱《祝酒歌》就不能是“愁眉苦脸”的表情。否则, 表里不一, 缺乏真实感的表演, 势必给歌唱艺术的感染力带来不良的影响, 甚至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三) 形体表演

演员在舞台上, 一定要使人感觉落落大方, 精气十足, 毫无拘谨之感, 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体动作表演和感情表达, 塑造人物形象的密切关系, 努力使自己的舞台艺术表演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

歌剧演员舞台形体表演分量较重, 为了能塑造有个性、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就应该懂得并掌握角色人物的不同特征, 形象、生动、准确、自然地进行形体表演塑造形象的技巧。对独唱演员来说, 在演唱歌剧咏叹调时, 也要同样注意如何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

形体的表演技巧,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年龄特征

人的一生必然有几个年龄阶段: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在不同年龄阶段, 人体发育有不同的特征。青年时期, 是人生生命力最旺盛, 最强壮美好的时期。所以, 在扮演青年人的角色时, 要是动作敏捷、朝气蓬勃的样子。然而, 人一到老年, 从形体上来看, 就先出了一种衰弱感, “老不讲筋骨为能”, 行

浅析节奏在动画片制作中的作用

刘红豆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10000)

摘要:动画是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画面, 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动画不仅仅是可以使所有的无生命的物体运动, 而且其特殊功能还在于使无生命的物质成有意识的生物并使之运动起来, 所以运动就是动画的核心问题。

而节奏是事物运动和生命的表现形式, 节奏在动画创作中是难以掌握的, 但是他是动画影片成败的重要因素, 节奏包含很多种, 而我这里讲的主要是怎样有效把握动作节奏。我认为:影片动作的节奏不仅关系到观众对整个动画片的剧情的理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这种理解对艺术享受程度的多少。这就说明了动画制作者对动画影片的节奏必须有明确的了解和控制能力, 控制和处理节奏在造成特殊效果和气氛方面存在着无穷的可能性。节奏不仅关系到如何让确定动画的间距, 张数和画稿在荧幕上持续多久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而且关系到影片情节展开的节奏, 速度和情调。

关键词:节奏;动画;动作;速度

1.节奏的重要内容

1.1节奏的定义

节奏是事物运动和生命的表现形式。当艺术表现中表情动作的节奏控制, 与人们心中的生活积淀发生同够时, 传情次熬过就实现了, 节奏也就具有可传达感情的功能。它赋予动作以“意义”。好的动画应该是视觉冲击与信息传达相结合, 流畅充满美感, 这些都需要我们为动画设计一个好的整体节奏。

动缓慢, 处处小心翼翼, 慢中求稳。当然, 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各有不同, 并不都是千篇一律的样子。所以, 就要根据人物的身世, 遭遇去塑造人物形象, 而不能按固定的模式去表演。

2. 身份特征

人类社会就是各行各业不同职务, 不同地位的人组成.由于职业、职务、劳动强度的差异, 形成了人的某种习惯动作、身体姿态, 表现了某中内在的气质。不同的职业职务, 不同的学识修养, 不同的经历遭遇,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身份特征。演员需要经常注意, 仔细观察具有不同身份特征的人的形体动作特点, 只有这样, 才能将角色人物表演的惟妙惟肖。

3. 性格特征

性格与人的形体动作有直接关系, 在很大程度上, 人的形体动作受性格的制约。开朗活泼的人高兴起来总是手舞足蹈, 一笑起来甚至前仰后合。由于性格不同, 对待同一事物, 表现的态度和动作也就各不相同。开朗外向的喜形于色;深沉内向的人, 则不露声色, 表现在形体动作上就显得迟缓稳重。不同性格有不同的形体动作, 各有特点。演员只要留心在生活中对人进行细致的观察, 随时都能得到观察的结果。

作为歌唱演员, 用恰如其分的演技和真实的感情, 能将剧里的角色人物性格特征表演出来, 才算把角色演活了, 正因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 所以演员的表演就不能千人一面, 形体动作千篇一律。演员的高超演技, 必须以生活为依据, 从芸芸众生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三、谢幕

谢幕是歌唱演员演出的尾声。不懂谢幕的规矩就如同写文章没有好的结尾而变成了虎头蛇尾的情形一样令人感到遗憾。

一个演员从上场进行歌唱艺术表演到谢幕, 在演出的全过程中, 自始至终要保持旺盛的创作热情。在听到掌声后, 不管热烈与否, 都应彬彬有礼地向观众鞠躬致意, 鞠躬时动作要缓慢、沉

1.2节奏的分类

节奏是动画制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很多种节奏。有:叙事节奏、音乐节奏、动作节奏等。而我认为动作节奏在动作设计中最关键。

2.动作节奏在动画片中制作中的重要地位, 作用

2.1从动画起源看动作节奏

从远古时代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中所描绘的多脚动物中, 使人感觉那仿佛奔跑的野牛, 由此对动画的答题认识便产生了, 动画就是给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 让他动起来, 动画不仅是可以使所有的无生命的物体 (包括不能动的物体) 运动, 。而且其特殊功能还在于使无生命物质变成有意识的生物并使之运动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 电影功能和特征的理论分析还要依靠对“动画”的了解, 动画能使任务物体产生有意识运动这一点也远远超过了电影的可表现范围。

2.2.动作节奏在动画片中的重要地位, 作用最基本, 最活跃的元素之一

动作节奏保证艺术作品艺术形式, 保证艺术信息的传递适合于感官和心理接受, 实现艺术作品创作者和欣赏者思想与感情在生活中人们也是常说:“静止的画面, 流动的音符”这句话说明了空间艺术无法表现出太多的能动性, 那么动画中静止的物体又是怎样动起来的?动画片的播放原理就是利用人们的视觉暂时停留, 电影放映机每秒播放24张图片, 放映的速度为1/24秒, 这样

稳, 躬不鞠的太深、太低, 要保持适度感。

演员最大的满足是在艺术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对一个歌唱演员来说, 雷鸣般经久不息的掌声、欢呼声和众多的鲜花, 这象征着艺术上获得巨大的成功。当然, 在这种极其热烈的演出气氛中, 演员必须掌握好节奏与火候。如果演出获得巨大的成功, 心里有了底, 就可以沉住气, 把谢幕的间隔稍微拉长一点, 在谢幕时尽量表现的从容、大方一些。但不能把谢幕间隔的时间拉的太长, 否则, 观众会感到演员的架子太大。但又不能把谢幕间隔的时间距离压的太短, 否则就有讨好观众之嫌。所以演员与舞台监督密切合作, 一定要把握好谢幕艺术中的技巧。

总之, 做为一个独唱演员, 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当自己有了很好的演唱技巧后, 台风就成为了一大考验, 必须从经验中学习, 才能找到自己的风格。表演是在舞台上, 它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 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凝聚;是生活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 创作的感情的再现, 是一种表演。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听众的视觉和听觉享受到自然的美感。所以演员从头到尾都应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良好的台风, 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艺术的创造之中去。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年4月版

学生歌唱习惯的养成策略 第4篇

一、歌唱姿势的培养

1.儿歌法:此策略适用于低年级学龄段的学生。教师可用师生互动儿歌,如“小脚丫,放放平;小胸膛,挺起来;小眼睛,看老师”等,在课堂中反复“提醒”强化这一课堂常规。

2.模仿游戏法:教师请学生做侧面的坐姿、站姿的示范。请学生群体玩玩“照镜子”的模仿游戏,让学生在比较模仿中反复巩固正确的姿势。

3.旋律提示法: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可能不再热衷于儿歌等课堂教形式,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如弹奏一段固定的音乐,用音乐的语言告诉学生要唱歌了,请坐端正,或是请用双手把书置于胸前;还可以用《小松树》等积极向上的音乐,提示学生往上“长一长”,看看谁长得最“茁壮”等多元的方式,不断内化坐姿、站姿的要领。

4.讲明常理法:高年级及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教师可以简单地介绍正确的坐姿和站姿对歌唱的帮助以及对其身心发展的益处,以使学生能自觉养成习惯,也促使整个教学班中的学生能互相影响,达成学习共识。

二、培养正确的咬字和发声以及气息的掌握

1.练吸气。最常用的方法是“闻花香”,要求学生闻鲜花时想象意境,不出声,不耸肩,不让别人看出来,要自然平稳。

2.练呼气。让学生站立时,两手叉腰,在吸气时感到腰部像皮球充气似的渐渐膨胀,再渐渐吐出,轻轻“吹灰尘”。

3.练屏气。学生随着教师指挥的手势,以快吸或慢吸后立即保持(屏气),并在练唱各种音程或母音时锻炼呼吸,有控制地使用气息,成为“遥控音箱”。

4.练断和连。常用的方法是“蚕宝宝吐丝”,连音时使气流平稳又畅通无阻地吐出来,断音时像用剪刀断丝,能跟着教师的指挥均匀有节奏感地“吐丝”,并将“连”和“断”用不同的方法组合起来进行练习。

要使学生歌唱时“字正腔圆”显然非一堂课之功,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还可因“课”制宜,设计出对整个教学设计和歌唱教学有利的练习方法,并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就可以避免为练声而练,进入缺乏兴趣导向和情感的误区。如在教学歌曲《吹起我的小竹笛》时,就可以设计一首向上级进的“小竹笛”之歌,既能练习好“嘀哩”的气息与发声方法,又能让学生感受饶有情趣。

另外,还可以利用简单的两声部练声曲帮助学生统一音色和呼吸。如下图谱: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1.听辨拍号。当学生已认知某一拍号的强弱规律时,我们就可以要求他们用肢体或耳朵判断一首歌或一首乐曲的拍号。久而久之,他们在演唱这些歌曲时,就会不自觉地运用歌曲自然的强弱规律来演唱。

2.有节奏地读歌词。

3.画画旋律线。这是开发学生多元智能的方法,例如:歌曲《火车快跑》的旋律线的前半部分平稳中有紧密的节奏烘托,好似一列火车疾行而过;后半部分起伏较大,有跳跃感的上行旋律较多,表现出了歌曲中蕴含的思母思乡的情感。

四、培养良好的齐唱能力

1.会听前奏与间奏。在一年级的起始课上,我们就可以用形象化的语言告诉学生“前奏”的作用:是请学生做好歌唱的准备,并进入该歌曲的情绪中。反复练习听完前奏或间奏后整齐地开口歌唱,这是齐唱教学最重要的起步点。

2.统一口型与呼吸。口型统一就会为音色统一提供依靠,学生的歌唱口型可以在教师范唱中通过模仿练习来强化。例如:在学唱一首歌曲时,请学生先模仿教师的口型变化,不发出声音在心中与教师一同默唱,等掌握口型后再发声。

浅谈良好歌唱心理状态的培养 第5篇

一、对不良歌唱心理状态的认识

形成不良歌唱心理状态的原因有很多, 主观原因如不良的学习动机, 对声乐没有达到由衷的热爱, 缺乏自信, 性格内向等;客观原因如身体不适, 演出环境陌生, 临场遇到突发事件等。产生不良歌唱心理状态是正常的现象, 学生不必过于苦恼, 但也要积极克服, 及时调节, 否则, 其阴影将会伴随整个学艺生涯。

二、在声乐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

在歌唱发声训练中, 教师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通过学生的感知、想象与思维等内因起到作用, 并形成心理定势, 从而获得歌唱发声方法和技巧。在这个复杂过程中, 心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此, 学习声乐演唱,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应当将此概念灌输到课堂中去,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逐步调整歌唱时的心理状态。

在课堂上, 很多学生, 特别是初学者, 总是不能够使身体协调放松, 歌唱时会出现翻白眼, 面目肌肉抽搐, 目光游移, 身体摇晃, 甚至出现走音、忘词、失去节奏感等现象。作为教师, 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表现上, 并尽可能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保持着一种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演唱中, 去体验歌唱带来的愉悦感和兴奋感。在不同环境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 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督促学生多参与舞台歌唱表演, 获取声乐艺术技巧、技能训练和舞台表演的实际经验, 并且要让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方法。

三、独立练习时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从广义上讲, 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歌唱者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 为演唱做好心理准备;从狭义上讲, 就是培养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调节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在演唱时能置入角色之中, 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应从平日独立练习时做起, 要对自我进行心理训练。声乐需要课下大量有效的练习, 学生在独立练习时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课上正确的歌唱状态有清楚准确的感受记忆。

课堂上学生应积极与教师沟通, 敏锐捕捉正确的歌唱状态, 并在独立练习时间积极运用。

2. 将歌唱练习作为最愉快、

最舒心的事情去对待, 赋予作品以不同的情感和情绪。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作品中去,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 独立练习时, 学会延续课

堂上由于紧张感和重视感所带来的兴奋度。课堂上, 学生思想注意力和发声器官的兴奋度比课下练习时要强 (因此总有学生觉得课下单独练习时没有上课时状态好) , 这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 在独立练习时, 学生要控制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机能, 保持适当的心理兴奋度, 保证练习效果。

4. 树立自信心, 钻研歌唱方法和技巧, 不钻牛角尖。

有的学生由于对声乐的热爱, 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 以致不能用一种放松的姿态和情绪去对待声乐演唱, 不求变通, 不够灵活。其实, 在发声方法上, 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自身的主观感受往往是不尽相同的。在理解发声概念、掌握正确发声方法的基础上, 学生要学会调整自身的发声器官和各项机能运作, 使得自身在一个相对放松平衡的状态下去歌唱。过分地强调和苛求某一种发声感觉和发声状态都是不必要的, 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声乐的学习需要认知和感受, 更需要变通。

5. 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有些学生尚未学习几节课, 就要制定一个计划和目标, 要在很短时间内达到某种水平,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从某种程度上讲, 声乐的学习不同于器乐的学习。器乐只要方法得当, 勤学苦练, 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进步。声乐的进步则因人而异, 或许天分所占比重更大 (包括声音条件和悟性) 。事实上, 学习声乐技巧就是寻找发声状态, 状态在这里就是指可以瞬间抓到的东西。当然, 不论你有怎样的天赋, 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切不可急于求成。

四、在演出、比赛中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

18世纪著名声乐教授吉·曼契尼在《关于花腔唱法的一些想法和实践体会》中指出:“当众表演的时候, 永远不要胆怯、畏惧和软弱无力。”19世纪中叶, 西班牙卓越的声乐教授玛·加尔西亚在《歌唱艺术论文大全》中写道:“几乎所有的歌唱者在刚一见到听众时都会感到紧张。为了使自己在舞台上平静下来, 歌唱者应当在过门临近最后几小节时吸几口比较深的气, 使血液循环减慢, 心神安定下来, 从而使得呼吸器官和喉头获得它们的放松。”由此可见, 每一个歌唱者在面对观众演唱时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其实, 适度的紧张不仅不会影响歌唱状态, 反而可以增加兴奋度, 甚至超常发挥。那么, 如何在演出和比赛中获得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呢?第一,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所有的歌唱演员都应当具备一定的歌唱技巧、基本素质和修养。第二, 充分做好赛前或演出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歌曲、伴奏、化妆造型、睡眠质量等细致的准备, 这里强调一点, 切勿一味追求曲目大而最终无法驾驭作品, 导致破坏作品完整性。同样的道理, 要选择自己可以胜任, 且游刃有余的作品。第三, 调整好演出和赛前心态。去除杂念, 将名利之事抛于脑后, 不可过分患得患失, 心中坚定一个信念, 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歌唱。第四, 临上场前就要主动进入歌唱状态, 进入角色和情节, 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内容和内涵中, 调整气息, 使其平稳, 避免气虚气浮。将整个身体机能调整到歌唱的最佳状态, 包括面部表情。万不可走上台后再做以上准备工作, 尤其前奏较短的作品。第五, 歌唱中要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实践证明, 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减轻紧张程度的关键因素。这样可以投入地演唱, 进一步排除与歌唱无关的杂念。

建立歌唱运动中的良好惯性 第6篇

一、良好的歌唱姿态

歌唱是以人体为乐器的一种活动,所以首先要摆正歌唱的乐器,也就是我们歌唱时要端正歌唱的姿势。因而要有挺拔的站姿,饱满的精神,表情要根据音乐形象的需要适时调整,手势得体而不夸张,使我们的歌唱乐器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上,让歌唱过程更能顺利完成。

二、良好的声带机能

声带是附着在喉头上的两片薄薄的韧带。人之所以能够发声,是因为声带在喉肌的帮助下拉紧、靠拢,在气息的推动下振动而发出声音。声带在喉肌的作用下可闭合,变薄、缩短、拉紧,这些调节机能的协调性决定声音的优劣。声音的物理属性取决于振源体的状态。声带振动的长短、厚薄决定音的高低,闭合状态决定声音的音质。所以良好的声带机能是歌唱惯性运动中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一个条件。

三、良好的咬字能力

在歌唱中,咬字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没有咬字吐字功能的哑巴无论在其他方面是多么完美,也不可能发出美妙的歌声。我国传统发声理论将咬字过程定为“出声”、“引腹”和“归韵”,把“出声”归纳为“唇、齿、喉、舌、牙”,是因在这五个部位阻气形成了五个不同的音。“四呼”是指发音时的不同口形,实指字音的韵母部分。“归韵”是指字尾交待清楚。十三辙是我国前人为诗词合辙押韵由繁到简,将汉字发音归纳为十三个类别的名称,如发花辙、梭波辙、也斜辙等。也就是要掌握“出声”、“引腹”、“归韵”的规律。咬字发声时要求咽喉部必须稳定,吐字时,要求咬字器官灵活,主要是通过训练使歌者具备两张嘴:一张是咬字的嘴,就是口腔的前半部,即唇齿舌等;另一张嘴是发声的嘴,就是口腔的后半部分,即喉咽腔。吐字的嘴要灵活,发声的嘴要稳定。同时发声的嘴稳定好了后,也为我们的歌声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运动通道。这个通道的稳定性为声音的惯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特定环境。

四、良好的歌唱共鸣

气息经过声带振动后产生声音,如果没有人体的各个共鸣腔体的再次润色和扩大美化,那么声源体发出的声音的基音其实是极其微弱的。我们把歌唱中的共鸣分为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其中口腔共鸣还包括喉腔共鸣和咽腔共鸣。头腔共鸣包括鼻腔共鸣和以四对窦体(颌窦、蝶窦、筛窦、额窦)组成的面罩共鸣。三大共鸣腔连贯畅通就构成了我们歌唱的乐器。共鸣对于歌声的音色、音质、音量影响很大,共鸣腔运用地越好,歌声越丰满,声音运动的传播性也就更好。共鸣腔既是声音的美化器,更是声波进行惯性运动的最有效的一条通路,从感觉上来看,是从腰腹部也就是肚脐眼水平以上到头腔眉心(眉毛和鼻梁十字相交点处)这样的一个圆柱形空间进行传播和流动。如果任何一个腔体没有参与在歌唱发声过程中,那就会破坏整体的歌唱效果,更不用说有一个良好的惯性运动了。所以良好畅通的共鸣腔是歌唱惯性运动的必要条件之一。

五、良好的气息控制

传统戏曲就有“气催声发,无气不成声”的说法,良好的气息控制是歌唱惯性运动得以实现的本质。首先没有气息就没有歌唱运动,气息是歌唱惯性运动的实质体,空气本来就是运动的,当空气通过人体呼吸后,歌唱时就成了我们所说的气息,歌唱运动的动力就是呼气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对抗运动产生的结果。也就是气息控制。惯性的属性是它只跟物理的质量的大小有关,这里气息的控制其实就是保证一定的气息量为声音的惯性提供相应的质量,因而产生稳定的惯性,使我们的歌声产生一个匀速向上向外的惯性运动。同时当我们进行气息控制时,为了让我们的歌声更加具有穿透力和美妙的音色,在保持住一定的气息量的同时,还要在一个关系力的作用下使歌声在歌者的控制下更好地运动起来。这里就有一个腹肌收缩力与横膈肌保持力的相互作用。

总之,在歌唱的过程中,为了获得美妙感人的歌声,除了准确刻画声乐作品的音乐形象,赋予作品以深刻的情感以外,为了使我们的歌声在音质上更加优美,在歌声的传播过程中更加久远,要在歌唱的姿势、咬字、共鸣和气息的控制方面创设一个良好的状态,形成一个良好的歌唱惯性,从而使我们的歌声在音质上更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惯性始终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要掌握惯性规律,使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在歌唱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恰到好处地运用惯性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具有穿透力,更加优美流畅。

良好歌唱习惯 第7篇

一、声乐演唱中的肢体语言

歌唱是—种听觉的活动, 同时也是一门表演艺术, 歌唱时要“形神兼备”。“形”是歌唱者内在意蕴的外在表现形式;“神”是歌曲的灵魂和生命, 是歌唱情感的高度升华。正确的歌唱形体, 以及适当的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 对于一个歌唱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

1、手势

手势是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 它能够帮助情感表达, 有助于渲染气氛。因此歌唱者的演唱是离不开手势的。歌唱者在舞台上演唱时, 手势动作要协调自然, 随情而动。但如果刻意为了做动作在歌唱过程中故意加入手势, 就会显得很突兀、生硬和做作, 失去了手势本身的意义。要把手势动作作为情感表现的一部分, 让它成为辅助歌唱的“无声的语言”。

2、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不同的眼神反映着不同的情感与心态。欧洲传统唱法有这样的要求:规定在眼睛以下不宜做表情动作, 以免损害美声的音响。这充分说明了眼神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歌唱者在舞台上表演, 要懂得眼神的表现力, 目光必须稳重, 切忌东张西望。两眼要明亮有神, 把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眼神表达出来, 传送给观众, 引起观众的共鸣。灵活运用眼神, 才能把歌“唱活”, 唱出“精、气、神”, 才能让自己的演唱拥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3、面部表情

人的种种感情在产生时都会在面部有所表现, 这就是表情。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曼斯坦曾经说过:“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 只有当声音加表情同样完美时, 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对于面部表情, 过去各派系都有些限制, 一般规定喜怒哀乐只能在眉、眼之间有所表现, 所以特别重视“眼神”, 由眼睛来表达思想感情。当然, 歌唱时的表情是歌唱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只要生动感人, 不过分夸张即可。如若掌握不好分寸, 夸张过度, 那么表情就会显得很虚假, 失去了艺术的美感;反之, 如果表情太平淡, 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口型

歌唱时的口型与歌声的关系很密切。口型要正确, 口腔的变化, 关系到共鸣、音色和吐字等表现技巧;嘴要张得适中, 张得太小声音不能完全放出来, 张得太大又会导致声音发散;双唇自然舒展, 不噘不嘬, 这样喉头才会放松, 不易紧张。正确的口型加上适当的肌肉运动以及松弛的状态才能有助于唱清楚歌词, 唱出美好的歌声。口型不仅对唱清楚字音有重要的关系, 而且对歌唱技巧的发挥也有重要的意义。正确的口型应该随着歌曲表现的需要而变化运动。如果要把口型自始至终固定为一种形态, 是不可能的, 也是不正确的。有些歌唱者为了使歌声听起来清脆明亮一些, 不管歌曲内容如何, 唱起来始终做微笑状, 这样会失去表现歌曲内容的可能性, 使音色和面部表情都陷于僵化。

二、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

歌唱既要唱声, 更要唱情。心灵的投入与真情的流露是使歌唱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正确处理“声”和“情”的关系, “情”在歌唱中起主导作用, 是“声”的灵魂;“情”决定“声”, “声”又表现“情”;从内容出发选择演唱手段和表现方法, 又通过演唱手段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歌唱艺术强调“声者发乎情”、“情动而辞发”、“未成曲调先有情”、声有尽而意无穷。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言“音乐始于词尽之处”也正是这个意思。只有情声统一, 声情并茂, 才能动人心弦。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因为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 生活中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是歌曲情感体验的基础。很多学习歌唱的人往往只是单纯地注重声乐发声技巧, 不知道了解和熟悉各门姊妹艺术是我们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他们知识面比较窄, 整天在琴房里练声, 视野不开阔, 这样练习声乐是绝对唱不出感情的, 没有情感的声音无异于无源之水。以情带声、以声促情、声情并茂永远是歌唱境界的最高体现。

在正确理解词曲的基础上, 还要把握好歌曲的感情基调。每首歌曲的感情基调都不同, 或热烈欢快、或伤感哀婉、或明朗真挚、或深情赞颂、或沉痛怀念。感情基调要从每首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曲调的发展走向中去把握, 而不能盲目地定位。有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注重自己感情发挥的需要, 而忽视了作品感情基调的定位, 胡乱加以夸张, 武断地认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都是正确的, 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作品的感情基调都排在自己的后面, 从而导致了对作品的曲解, 这是极其错误的。只有感情基调定位准确, 才能有助于歌曲主题的发挥和内容的表达, 有助于正确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

试论声乐初学者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第8篇

一、不良歌唱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个性对歌唱心理的影响

所谓个性就是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性格特征。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 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 因此,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如果初学者有属于性格开朗, 活泼有活力, 大多是对演唱没有怯场的;而性格属于内向的, 表象缺乏自信, 不多言语, 就会在演唱时放不开, 也对学习声乐会有一种恐惧感。所以我们应该综合训练。

2、消极心理对演唱的影响

消极暗示也是导致歌唱心理障碍的重要制约因素。有的初学者神经比较脆弱, 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一旦遇有外界因素的干扰, 就会引起思想波动, 形成消极情绪。消极心理暗示的特点是, 遇事总是不往积极的方面想。

3、恐惧心理对演唱的影响

初次登台或者是初学者对舞台和观众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着的。这种心理往往产生于每个人的内心, 即便是酷爱和热衷于挑战未知事物的人, 也很容易产生同样的心理体验。至于恐惧程度的差异, 则在于不同个体在应对未知事物时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和经验。要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协调好心理的恐惧和精神上的恐惧。

对于这些在歌唱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积极的潜意识来打消这些消极带来的各种压力。

二、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1、良好的歌唱注意力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影响, 在学习技能时急切的渴望得到认可和赞赏的心态是每个歌唱者都会经历的心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就会产生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演唱的反应, 甚至考官或者评委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影响自己正常水平的发挥——如果是“善意”的小动作 (比如望着你微笑) , 便会窃喜, 会越唱越起劲;如果是“恶意”的小动作 (比如打个哈欠) , 便会担心, 是不是自己的演唱太过苍白, 没有吸引力?就会越唱越不自信。这些情况都会导致精神过分紧张, 犹如惊弓之鸟, 忘词走调, 甚至中断的情况, 屡见不鲜。演唱中应该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去唱, 投入到音乐当中去。摆脱自我和超越自我, 才能置身于情境之中, 注意力应该集中在情感的处理上, 用理性的思维来控制自己的演唱技巧, 这样才会抑制各种杂念, 逐渐从刚开始的紧张心理里走出来, 才能获得演唱的成功。

2、良好的呼吸训练, 发声, 及歌唱前的情绪酝酿

呼吸训练包括三个部分: (1) 放松声带训练; (2) 强化呼吸肌肉群的训练; (3) 横膈膜与肌肉群对抗及控制能力训练。

唱歌时的发生和说话时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 说话式的唱歌或放大了的说话, 都是不对的, 这会没有色彩, 不是音乐化了的发声。我们必须运用的发声方法来发出有没, 动听, 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学方法的, 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

表演前体悟这首歌需要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如果欢快的, 那么就闭目 (最好闭目, 如果现场不可以也可以看着场下静静的回忆之前欢快的事情) 想之前欢快的事情, 可以上台前酝酿起欢快的情绪, 这样唱歌时声音中就会传达出欢快的情感, 从而感染观众;如果这首歌传达的是悲伤的感情, 就要想起之前悲伤的事情, 酝酿悲伤的情绪, 从而在歌声中传达出悲伤的情感, 从而去感染观众。

3、良好的歌唱情绪与情感

在演唱中, 若是歌唱者自己的心理不处于自然状态, 心绪也不平静, 精神不集中, 精力不充沛, 那他就不可能发出好的声音, 就不会演绎好作品。只有当歌唱者具有坚定的歌唱审美信念、内心充满积极歌唱的渴望时, 才具备良好的歌唱情绪的基础。因此, 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初学者的歌唱情绪, 从演唱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很好的精神状态, 非常自然地、热诚地、聚精会神地、严格地来进行歌唱。

4、想象在歌唱中的作用

声乐是一门综合的听觉艺术, 它将语言、人声与音乐的音调相结合, 创造出一种富有个性的美感的歌唱来感染和感动人。因此, 听觉感知的好坏决定了声乐学习者是否能踏入声乐的殿堂, 而这一感知的获得与在长年累月的声乐学习中所发挥的想象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说到底, 声乐学习充满了抽象和神秘的色彩, 它不如别的器乐学习来的那般直观, 想象便成为声乐学习中听觉认知的重要方式。学习是应该尽可能具体的音乐形象来引导初学者, 唤起初学者歌唱的欲望和情绪, 激发出初学者更大的学习热情, 培养建立对声音和方法的粗精或者优劣的辨别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想象, 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判断歌声好坏的认知水平, 才能逐步提高声乐的技艺。

5、控制能力的训练

能力是指人在高效率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综合特征。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乐感, 节奏, 音准, 或者声音条件, 音乐表现能力的高低, 这是他具有基本的演唱能力。我们在选择歌曲的时候应该量力而行, 不能只求歌曲的难度和表现程度, 还有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成功的完成歌曲的要求。

三、结语

凡事都应循序渐进。学习歌唱也是一样, 它既有主观能动的因素, 又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声乐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其中也有技术运用。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要从平时的点滴做起, 不能急于求成, 只有把精湛的歌唱技巧与良好的歌唱心理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声乐艺术的完美境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演唱中抛掉各种杂念心理, 把学到的东西更完美的发挥出来。

摘要:在声乐学习中, 大家都只注重嗓音技巧方面的训练, 对于歌唱心理学的研究与运用, 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前社会对心理学的学习和使用并不自觉, 也不普遍。我们应该探讨声乐演唱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重点关注与演唱心理相关的技能技巧问题。

关键词:声乐,初学者,良好心理, 培养

参考文献

[1]石惟正, 著.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2]郭俪雅, 彭素琴, 李俊生, 著.歌唱与音乐欣赏[M].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中国石化销售系统下一篇:绿化工程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