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意识范文

2024-05-17

目标意识范文(精选12篇)

目标意识 第1篇

“注重已知”是波利亚对解题的建议, 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题设条件, 一字一句进行理解, 必须搞清楚题目告诉了什么, 要做什么, 要抓住关键字、关键量, 要分析题目中有几个条件, 思考每一个条件对于所要解答的问题有什么作用?可否直接应用?题目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是什么……这样思考之后, 倘若仍不能解决问题, 不妨思考是否有类似的结论或命题.还可以进行大胆的猜想, 由一般到特殊, 再从特殊到一般.经过这样一番深入思考之后, 解题思路将会逐步清晰, 解题目标便随之形成.

例1 (高二代数) 已知方程 (sinB-sinC) x2+ (sinC-sinA) x+ (sinA-sinB) =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A、B、C为△ABC的三个内角, 求证:三角形的三边成等差数列.

分析:仔细分析, 挖掘隐含条件, 发现方程的左边各项系数之和为零, 说明x1=1是这个方程的根根据已知条件可知, 另一个根x2也必为1.于是, 由韦达定理得再由正弦定理可得a+c=2b, 即△ABC的三边a、b、c成等差数列.

二、分析结构特征, 确定解题目标

许多数学问题其外形特征与内在结构之间是相通的, 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内在结构仔细分析, 纵横比较, 就能找到解题目标.

例2求证sin3A·sin3A+cos3A·cos3A=cos32A.

分析:求证式左端的角为3A和A, 而右端的角只有2A, 根据这一特征, 选择适当的公式, 将左端化为只含2A的三角函数.

三、根据直觉思维, 确定解题目标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直接领悟和洞察, 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例3已知a+b+c=1, 求证:

分析:注意到a+b+c=1和要证明的两者都有数字1, 所以凭直觉应该要把中的1换成 (a+b+c) 2.另外a, b, c地位对等, 也容易想到当时, 原不等式才能取等号.从而有如下证明

三式相加即得

即 (当且仅当时取等号) .

四、转化思维方式, 确定解题目标

有些问题直接考虑或就题论题往往会陷入困境, 引导学生合理巧妙地运用等价转化这一数学思想, 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若下列3个关于x的方程x2-ax+4=0x2+ (a-1) x+16=0, x2+2ax+3a+10=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分析:这个问题从正面入手, 情况比较复杂.故可从反面入手, 则问题转化为求3个方程均没有实根的补集.

解:若3个方程均无实根, 则有△1= (-a) 2-4×4<0, △2= (a-1) 2-4×16<0, △3=4a2-4× (3a+10) <0,

∴-2

明确升格目标巩固宗旨意识 第2篇

巩固宗旨意识

蒋晋通

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

山西阳泉

045000

2014年4月21日

【作者简介】

蒋晋通 1961年2月生,男,汉族,江苏省通州市人

工作单位:山西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校,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联系地址:山西省阳泉市北大街西河路北巷 邮政编码:045008 【内容摘要】开展党员党性分析活动,是加强党员党性锻炼的有效方式。增强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从事党的事业的基本要求,对照党章认真分析个人存在的不足之处,明确努力方向,制定整改措施,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共产党人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党性锻炼;定格目标;努力方向;整改措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讲台上站得住、说得出、讲得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作为中国共产党好。的一员,共产党人的党性,则是反映一个共产党员为此,我常常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地改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能自觉严格以共产党员务、走群众路线这一核心宗旨的集中表现。最近,的标准来时时处处事事要求自己,努力真正实现在我们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党员党性分析活动,思想上入党,真正做到保持入党动机的纯洁性、保并集中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持党的宗旨的坚定性。在党校工作这些年来,特别章程》,学习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专是自2000年入党以来,我不论是在教师岗位上,题。通过学习,我结合本职工作对党性及加强党建还是在管理岗位上,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己,不论做什么工作,都精业敬业、任劳任怨、尽

一、深刻认识到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心尽力尽责地去努力完成各项工作。可以说,基本修养,是党校教师永恒的基本要求。上是做到了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青春年华奉献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又身在党校这块党员干部党校的教育培训阵地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训阵地上,没有坚强的党性,缺乏良好的党性修事业,为企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应有力量。养,是做不好党校教师、搞不好党员领导干部的教

二、认真反思到不足之处依然存在,离党的要育培训工作的。因为这块阵地,是学习、研究、宣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还有不少差距。

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政治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理论水平还需要不体系的重要阵地,她不光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的熔炉,更是党校教师自身加强党性锻炼

断提高。多年的从教经历,我深深认识到,精通马的熔炉。所以,身处这个阵地,特别是我在党校工作近三十年,更得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言行,要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四是党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理论功底。但是,这些年来,大方面,坚决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我苦于日常学习时间少,工作之余的精力有限,对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这些政治理论学习的很不刻苦,对马列理论的经典通过这次集中学习,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要著作,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及胡锦涛在党校阵地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惟有不断加强党性的重要讲话,以及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修养才能实现。因为,在这块阵地上,对党性修养神,学习的不够到位,不够深刻,有许多重要思想的要求,不是一时达到就算是修炼成功了,而是要内容,还没有真正学到家,政治理论水平还需要进始终做到在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一步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在党校讲台上从事高质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量的教学活动。

养等六个方面的修养上,常抓不懈,必须时时刻刻

2.理论与工作创新意识还不够浓厚,创新能力地不断保持这种共产党员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只

还需要不断增强。虽然我认为自己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但感觉到自己虽然在党校工作了快三十年了,但为党和国家、为企业所做的贡献还是十分有限的。这些年来,特别是任现职以来,深感自己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工作上,均表现的墨守陈规的思想较重,而创新意识不够浓厚。现在反思自己出现的这种状况,主要源于自己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理论上,固守于吃老本;在工作上,局限于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

三、仔细分析了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为制定整改措施提供客观的基本依据。

存在不足之处,必然是有主客观原因的,特别是主观方面的问题是占重要地位的。所以,必须真正地从内心深处剖析产生不足之处的深刻根源。

1.主观努力不足,放弃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入党以后,特别是自从2004年任现职以来,觉得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政治前途没有更大希望,理论功底也不会得到巩固,现有的知识也足够应付当下的教学工作。所以,自己也就不再象年轻时那样主动刻苦学习,更没有继续坚持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奋发有为地奉献出更大的力量。

2.客观上推说工作繁忙,放松了学习的进取精神。由于自己分管的工作业务比较杂,比较繁琐,基于上述的自我分析,我深深感到,自己无论是对照党章要求,还是对照组织的希望,还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在自己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按照党性分析党员定格的标准,来观照自己,我觉得自己目前只能算是一位“合格的共产党员”。但是,虽然我还能继续工作的时间不算太长了,可今后我仍然要努力向“优秀共产党员”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五、用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朝着既定的努力目标奋勇前进。

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素质。面对当前不太景气的宏观形势,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了顺利完成我校的培训任务,今后,我要切实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与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夯实理论功底,提升理论水平。

2.牢牢巩固宗旨意识,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要始终牢牢巩固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为人民谋利益,不断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但要创造新的价值,需要有真实的本领。站在党校的讲台上,处在党校的管理岗位上,讲好课,为学员与教师服好务,就是在做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事。而这需要自己首先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学习,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即增强党性修养,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努力提升教学能力,认真遵守规章制度,积极努力勤奋工作,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勇于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竭尽全力地把本职工作做好。

总之,我要以这次党员党性分析活动为契机,高标准、严要求地从当下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有许多看似细微而又不能不做的具体工作,会导致自己没有更多的大块时间用来学习与思考,所以,常常就以这样的客观理由来做自己放松学习的借口,推脱自己不求上进的内在责任。现在仔细想想,这实际上是一种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更是放松了对国家、对企业、对家庭的责任感与降低了事业心,弱化了进取精神。如果这种状况任其发展下去,自己势必会被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所淹没。

四、准确合理地进行自我定格,制定明确的升格目标。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著 《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 2012年11月第1版 2.本书课题组编《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读本》(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年11月第1版

增强目标意识 体现活动价值 第3篇

一、增强目标意识—目中有本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方向。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这在综合与实践尤其是自编课程中较为常见,有些老师认为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动动手玩一玩,或是简单地照搬教师教学用书等备课资料。因此,教师在“综合与实践”中要增强目标意识,让目标意识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首先,目标确定。《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在整个数学课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重要而有效的载体。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目标定位与学科教学有所不同,重在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否真正动手操作,是否有效地进行数学思考等。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四种平面图形,初步接触七巧板的基础上,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依图成形”“见影排形”“自创图形”三种玩法,会用七巧板拼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尝试、概括、归纳中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通过独立思考、推理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层次鲜明。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都存在着差异,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照顾差异,对每个学生都要具有挑战性。例如,本节课分层设计活动目标,第一层“依图成形”,照着样子动手拼一拼;第二层“见影排形”,知道每幅图的轮廓,以此来确定每个图形到底拼在哪里;第三层“自创图形”,自己想一个图来拼。这样的安排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最后落实有力。课堂教学中要落实教学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二、体现活动价值—心中有生

基于以上分析,遵循本节“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空间观念、思维经验、创新精神等方面更好地发展。

(一)观察、操作、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学生的学习过程呈现出开放化的态势,这就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感官,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应利用好“视”与“触”这样的直观教学方式,建立和发展空间观念。

1.观察之必要环节

观察是一种有思维积极参与的感知活动,是聪明大脑的“眼睛”,教师有责任解放孩子的眼睛,让孩子会看、会观察,帮助孩子擦亮“眼睛”。例如,在“依图成形”环节中,我分别出示了大树图和房子图(如图1、图2)。

引导学生围绕这样三个问题思考:①每幅图可以分成几个部分?②每个部分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③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拼?学生通过观察,知道板块的形状、大小、位置,熟悉各块板之间的关系。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建立正确而丰富的表象,对知识的理解也由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飞跃,空间观念的发展才能落到实处。

2.操作之重要方式

空间观念的建立只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操作活动,采用儿童喜爱的看一看、拼一拼、摆一摆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把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完成对具体对象的抽象,形成相应的空间表象,建立空间发展观念。《有趣的七巧板》一课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完成,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只要选对了七巧板,不断翻转、移动,是可以拼出正确图形的。同时还有学生发现一幅图可以有几种拼法。例如,小兔子的耳朵既可以用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拼,也能用两块三角形来拼,拼兔子身体的两块大三角形也可以交换位置(如图3、图4)。

3.想象之关键要素

对于形成空间观念来说,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几乎是不可缺少的,想象往往伴随着观察、操作等活动展开。例如,在“见影排形”环节: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许多图案,它们每一块都涂上了不同的颜色,但还有很多图案是没有颜色的。看,这是一朵花。我们可以把这朵花分为花心、花瓣和花径,哪几个部分你一下子就看出来是用什么拼的?剩下的花瓣用什么来拼?应该怎么放才能符合要求呢?通过观察、思考,你能想象出来吗?

教师先让学生借助观察选择出容易确定的图形部位,通过问题“还剩下花瓣了,用什么来拼”“应该怎么放才能符合要求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想象剩余三块的拼法,并通过操作进行验证(如图5、图6)。

(二)及时反思、概括,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标准,“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综合与实践”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来自感官、知觉的经验,要将学习过程中那些有关的智力活动变为思维的对象,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提炼,在思维活动中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例如,在第一层次“依图成形”交流中,一方面让学生观察,主要是观察每部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观看即时上传的拼摆视频,认识到拼图时最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拼。小结:解决问题时要会观察、按顺序、勤思考。第二层次“见影排形”中,先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来确定哪些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图形,剩下的则通过学生动手尝试来完成,这里特意选择了可以有不同拼法的图案。小结时要强调动手操作时要多尝试、多思考。

(三)独立思考、推理验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因循守旧,力求更新、改变或创造的意识。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地独立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自创图形”的教学片段。

师:看,这就是一台直升飞机(如图7),聪明的你能用七巧板出生活中的图像吗?怎样用七巧板拼摆出直升飞机呢?先想一想,然后试着动手拼一拼。

(展示学生作品)师:大家觉得哪个最像直升飞机?它是怎么拼的?

第一次教学设计时简笔画只是一个过渡环节,教师出示飞机的简笔画后马上说:“这架飞机也能用七巧板拼出来。(出示飞机边框图,如图8)你能自己看图拼一拼吗?”

学生看图尝试着拼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但当图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就已经少了一次独立思考和创作的机会。“综合与实践”作为课程内容的四大板块之一,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还有着独特的要求—培养富有个性的儿童。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做到“心中有生”,给学生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创造。给学生一次机会,学生会还给教师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当教师把飞机的边框图舍去,会得到更多精彩的作品(如图9、图10、图11)。

上述学生作品的完成不仅是指尖上的操作,更是学生的猜测和推理的出色表现。看着简笔画,有的学生想:“这个椭圆的螺旋桨应该用什么来拼?”有的学生念叨:“飞机的尾巴长长的,可以拼成长方形试试。”一张简单的简笔画,一幅有趣的七巧板,不仅能让学生熟练拼摆技巧,而且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发展学生猜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大的创造空间,教师要站在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现实的基础上,把握“综合与实践”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的主要环节和每个环节需要开展的具体活动,体现活动价值。

学生语音意识培养的目标 第4篇

1.全面化。英语语音作为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发展语言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语音知识并非是语音教学的全部, 而是要引领学生通过语言实践将语音知识转化为语音技能。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知识分级标准罗列了4 条小学阶段应该达到的语音知识标准, 涉及字母、单词、句子三个层面。语音意识培养最突出的意义就是其对儿童早期阅读的突出贡献, 因此应该更加强调语音规则在语篇阅读中的使用, 进而强化语音能力并发展阅读能力。

2.阶段化。英语作为拼音文字, 其阅读的语义建构是按照形、音、义的顺序完成的。因此, 完成形成音的结合, 能提升语音技能, 进而有效地获得语义。而在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中, 小学阶段的英语能力的描述方式及结构与初中、高中阶段并无不同, 仅仅是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成分进行综合, 并未在形式与内容上突出语音教学与语音技能对小学生语言学习的特殊意义。对于语音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充分认识到语音意识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 突出小学阶段的语音教学与学生语音意识的培养, 而不能以英语课程标准中综合英语运用能力的结构安排的完整性遮蔽小学阶段的特殊性, 进而失去标准指导的实效性。

3.精细化。在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语言知识分级标准描述中, 第二条标准为“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则”。“简单的”这个词语是对“拼读规则”起修饰限定作用的, 而这个修饰限定语却十分模糊与宽泛, 实践教师对于该标准的理解会大相径庭。这样, 该标准便无法保证所有的实践能够教授对于小学生必备的拼读规则, 以便形成语音技能。由此可见, 该标准不能起到标准的引领作用, 其对于实践教师的教学指导意义十分有限。因此, 此条标准需要细化。

目标意识 第5篇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劳动保护的总的指导方针。党和政府历来的指示都强调了这一方针,建国六十年来的安全生产经验教训也验证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所谓“安全第一”,是指把劳动保护、安全生产和员工的生命安全这项工作放到企业第一位事情来抓和认识,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预防为主”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树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进行生产工作,控制住不安全因素,并把不安全因素尽可能消除。

结合本公司现在生产工作的特点,谈谈自己对这一方针的理解与这一方针对本公司的现实意义。要贯彻好这一方针,必须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的一些规章制度。须知,安全规章是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是血的教训凝结而成,就要求规章制度要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不可随意更改。因此,必须从组织管理、员工思想、规章制度、生产工作这几方面切实做好安全预防工作,经常去抓,把安全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全员化”,发动全体员工持之以恒。做事随意,不细心,一些小细节不谨小慎微。比如我们员工如果麻痹大意,安全巡查不到位,就会给我们公司带来很不好的影响。这就是不细心,对安全工作不谨慎造成的。工作时随时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如果不注意细节就会造成大祸造成的。其实好多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哪怕你走路时注意一下周围情况,哪怕你在工作前用5S的时间检查一下安全带、安全帽、脚手架是否牢固等……你都可以避免安全事故,给公司带来效益。除了预防为主外,还应该具体去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关键。

1、充分认识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重要性。

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安全生产工作客观规律的要求。消除隐患是根本,加强防范是重点,落实责任是关键。安全生产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保证这一系统的每一环节、每一部位、每个工种、每个操作都达到本质安全,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生产。对建筑专业来说,只有从主要负责人(包括劳务协作队的负责人)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操作人员,都有明确的安全生产责任,并严格落实责任,严格按照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的要求,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规定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使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安全生产才能得到保障。

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解决当前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现象的重要措施。通过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来对专业负责人、生产调度、生产操作人的行为提供

动力和约束力,强制建立健全上至负责人,下至班组长、普通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规章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形成上下互保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实行事故连带,从而解决“三违”的问题。

二、各级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是实现安全生产“全面负责”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各级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劳务协作队的负责人,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以保证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在安全生产工作上要以身作则,自觉依法办事,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明确责任。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做到安全监管有章可循

国家已颁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走上依法开展安全生产之路。我们公司已经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安全生产责任为基础的体系文件,加强安全监管,真正做到层层落实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1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分公司部应配置专职安全员,加强安全督导,培养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懂安全知识和规范,掌握安全技能,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作战能力的骨干队伍,从而能及时发现、整改事故隐患。

2、建立完善宣传教育体系,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

要将安全生产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严格遵照公司关于安全生产教育工作的各项规定,在坚持三级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并形成制度。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劳务协作队责任人,要通过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和《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及公司的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安全责任教育;各级管理人员和劳务协作队责任人不仅要自己具备安全生产意识,还必须懂得且主动采用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对职工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全员安全生产意识,使广大职工知其任、明其责、尽其职,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素质,提高防范事故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3、加强安全检查的广度和深度,注重实效

安全检查要有针对性,要求实效,要着重于事故的防范,系统的、有效的检查是发现事故隐患、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建筑施工在落实公司和分公司、工程部规定的安全检查内容和频次等要求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安全检查形式和检查的内容,不但要查一些明显存在的隐患,还要查各工序、各劳务协作队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缺陷等潜在的安全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实行“三定”,即:定责任、定时间、定措施,限期把存在问题和隐患进行全部整改。

4、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发生各类事故时,要认真组织调查分析,按“四不放过”原则追究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把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机制中。

四、加强班组安全管理,树立群体安全意识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组织,其安全管理的水平关系到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如何坚持不懈地开展班组安全工作建设,将班组安全生产工作纳入经常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是建筑专业安全生产管理长期努力的一个目标。要建立起一种“群体安全意识”,必须加强对班组长这个集体核心的教育培训,增强其安全管理技能。加强班组安全管理,使班组安全管理逐步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一线职工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是预防事故发生和扩大的关键因素。

五、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企业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企业安全建设的灵魂,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培养和增强安全文化意识,对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大、特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本单位以往典型事故案例教育,使职工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加深对遵章守纪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建群体安全意识,结合适当的奖惩等手段,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增强安全意识。要抓好反习惯性违章行为工作。习惯性违章行为有两类,一类是个人习惯性违章,另一类是群体习惯性违章,个人习惯性违章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蔓延成群体习惯性违章。因此,要从制度上、职工心理等方面分析习惯性违章行为形成的原因,采取教育、奖惩、教化等办法进行治理,不能让习惯违章成为风气。在加强职工遵章守纪的教育基础上,在执行上要求要严,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为自觉做到“三不伤害”,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积极落实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生产的持续改进,贯彻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思想,按照PDCA(规划一实施一验证一改进)模式进行事前风险分析,如作业指导书集体评审,同时安排施工队伍参加,确定本次作业可能发生的危害及后果,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彻底消除各种事故隐患,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从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

其实大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主要是人的因素造成的,有些老员工也会有疏忽的时候,既然主要是人的因素造成一些安全事故,那么我们就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强化职业责任感,把安全预防工作作为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1、必须加强员工安全知识技能的培训工作。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技能的培训

等方面,都应有一个统一的、长期的规划,使我们员工在思想上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具有坚定的安全意识,在技能上有过硬的本领。

2、对老员工要建立一种经常的、长期的再轮训制度,不时地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自身安全性。

3、对违反规章制度和造成安全事故的员工,要依章严格处理,真正起到在思想上的教育作用,从而使我们全体员工都成为安全预防的模范。

4、物的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次要原因。其实,好多血的教训也告诉我们:我们发现安全隐患要及时整改,不要事事都要领导告诉我们怎么做,才勉强去做。在现场我们安全管理人员要看到问题,发现问题,落实整改。还有就是安全口号、安全方面的挂图的宣传张贴,正面宣传能起到告诫作用,反面教训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哪一个家庭不愿幸福美满,哪一个企业不愿兴旺发达,安全就会把我们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连接起来,有了安全,我们企业才会红红火火,安全又如一根长长的纽带,联系着我们的生死存亡。前车辙后车鉴,以前的安全事故希望能换来我们警惕。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用事故总结经验,因为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防范。用我们的耐心、细心、诚心换取我们生产的安全运行。

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杜绝事故,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我认为这就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现实意义,才可能实现公司的安全目标。

杨军华

目标意识 第6篇

在课程目标结构描述中,“课标”对文化意识的界定是: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这种界定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它符合文化意识和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学规律,以知识为起点、理解为手段,最后达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建立和发展。

“课标”在二级目标描述中,对文化意识的要求体现于三个主要动词的使用上:“知道……”“做出……反应”和“了解……”。重点在于使学生对目的语语用规范及其文化内容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在五级目标描述中,除了对语用和文化知识学习有更多的要求外,又增加了“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一条。在基础英语教学的最高阶段八级目标描述中,“课标”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课标”遵循了培养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规律:知识→理解→能力。在英语学习的最初阶段,重在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异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在中级阶段,要求学生在进一步学习外国文化的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里的落脚点在于“理解”,这是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前提条件。如此循序渐进,最后达成“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英语国家的文化。所谓“世界意识”,是对特定文化的超越,其内涵非常丰富。它要求我们从整个世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和考虑问题,既包括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也包括对非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性;既是通过学习英语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也是在以英语为媒介了解世界文化。因而,我们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更要鼓励学生通过英语了解世界万象,培养国际意识。

二 文化意识目标渗透的途径

1 强化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

一直以来,词汇和语法知识在教学中广受关注。学生学几年英语后,仍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生活传统等知之甚少,在与外国朋友交流中出现偏差、误会甚至笑话,这与没有重视文化意识培养有关。英语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作为教师,责无旁贷地要在思想上重视文化意识培养,在实践中渗透文化意识内容,身体力行,以课程标准文化意识目标为导向、为行动指南,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感受文化,借助文化理解语言,凭借语言进一步学习文化。

2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意识培养

英语教材是教师输入文化最好的载体,我们必须认真研读文本,善于挖掘文本内涵。在现行的教材中,编者已经较好地关注到了文化的编写,几乎大多数版本教材每册中都输入了一定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打开了通晓文化的窗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文化教学要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会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与本国文化加以比较,因势利导,积少成多,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如陕旅版教材四年级Unit7Its nice.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当自己受到别人夸奖的时候,要礼貌地说“Thank you”,在五年级教材中,当谈论到用餐时,学习到西方的用餐工具knife、fork、plate时,让学生通过中西方餐具的不同来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使学生产生积极交流和尝试的欲望。

3 借助布置教室环境渗透文化意识

(1)设立文化墙

建立班级文化墙,通过这个认识和传递世界文化知识,让学生直面文化、体验文化,积淀深厚的文化素养,感受文化的渗透给学习带来的愉悦。在班级的一面墙上,建立西方文化集锦,及时粘贴结合教材的关于文化知识的图片,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之余,通过阅读拓展文本知识与文化。在学习At Christmas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文化墙,开设一系列与圣诞文化有关的集锦,如不同意义的圣诞节;圣诞礼物放在袜子里即关于圣诞袜的传说;世界上真的有圣诞老人吗;圣诞美食即教你做香浓味美水果蛋糕;圣诞祝福英语等。

(2)建设文化角

这是个在黑板的某个角落形成的“角落文化”。尽管它是个小小的角落,却也是输入文化的有效途径。它以“及时、直观、有趣”而让学生喜欢。“及时”是指教师和学生能根据需要随时更新内容,学生面对的文化知识可以做到每天都是新的。“直面”指的是它能时刻面向学生,随时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每天一句英语谚语、励志语言或者英语绕口令、小诗等,那迎面而来的文化气息,自然而然就被学生捕捉到了。一种文化的氛围也就在课堂中渐渐弥漫。

4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开阔文化视野

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有选择地教给学生包含着许多文化背景知识的英语成语、谚语,如,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而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 (是人皆有出头日)。也可通过收集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组织学生搞英语演讲比赛、研究性学习、唱歌、做游戏,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校园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

5 运用多媒体技术,感受文化氛围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多媒体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还积极利用其他电教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光盘及网络等。根据所教授的内容,可收集、选择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电影、录像、光盘,学生在观看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情景中,加深了对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了解。 教师应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运用语言。如在教授“Superman”这一课时,可从网络下载电影“Superman”的片段和国外媒体对主演Christo pher Reeve的访谈视频,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Reeve那种与病魔顽强斗争、乐观向上、永不言弃的超人精神。

6 在比较文化差异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英语教材内容里既有西方文化,也有本民族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意识教育还应考虑中国的国情和特点。

(1)节日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西方节日中最重要的是圣诞节,还有我们所了解的万圣节和复活节。其实西方还有许多节日如降灵节、耶稣受难日、耶稣升天节、忏悔节等我们不是很熟悉的节目。中国的“四时八节”与气候的变换联系在一起的,如春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等。

(2)姓名差异

中国人的名字和西方人有所差异,西方人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Wilson约翰·维尔逊,维尔逊是姓,约翰是名。我们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如王力,王是姓,力是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中国人注重祖辈血统,喜欢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作为一个群体的一部分,所以把代表整个家族的姓放在前面。而西方强调个性,更为注重自己是一个个体,所以将代表自己个体的名放在前面。

(3)礼仪文化差异

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了解到,早期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是双手拱手作揖,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是握手和拥抱。曾经有西方人说道,“中国人真有意思,用自己的左手握自己的右手,而我们是用自己的左手握别人的右手”。其实这样的礼仪上的差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一直以来是礼仪之邦,讲究谦逊和内敛;而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外向和直接。

(4)饮食文化差异

提到饮食文化,就会联想到中国的酒桌文化。我们肯定已经感觉到中餐厅和西餐厅文化差异。中国人吃饭喜欢团团坐,点一桌菜摆中间。饭间会相互敬酒和敬菜。而西方人喜欢各点各的菜,比较忌讳别人敬菜。因为西方人会认为你为什么要把你的意志强加在我身上。这也是由于中国人讲究群体性,更愿意把自己看作是群体中的一分子;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性,他们认为大家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不用受到别人的影响。

美国语言学家撒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变“以知识为本”教育理念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从而最终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意识的跨文化交流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胡文钟. 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陈琳, 程晓堂, 高洪德, 张仲连.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强化目标意识,开放解题途径 第7篇

题目在△ABC中, A =π/3, 点M为边AC的中点, 则AB + AC的最大值为___ .

该题是比较常规的一道解三角形的题目,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目标“求AB + AC的最大值”, 就能很快得出结果.

思路一借助一个变元, 表示出AB + AC的函数关系式, 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大值.

点评该方法借助角度θ及正弦定理、辅助角公式, 将AB + AC表示成关于θ的函数式 (的形式, 再利用正弦函数的有界性很快得出AB + AC的最大值. 该方法直接明了, 很快得出结果, 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

思路二借助两个变元x, y得出关于x, y的一个等式, 再想办法由等式到不等式, 从而求出AB + AC的最大值. 由此思路展开的方法就比较多了, 下面的几种解法都是抓住了条件与目标的联系, 从不同的视角得到不同的解法.

点评该法令x + y = t, 从而将问题转化为求t的最大值, 这就需要构造出关于t的不等式, 利用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化为方程有解, 通过判别式Δ≥0构造不等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点评由为定值, 联想到目标是求x + y的最大值, 配好系数, 由柯西不等式得出结果.

点评目标是求x + y的最大值, 先将等式配成含x + y因式的形式, 再利用重要不等式将积3y ( 3y + 10x) 转化到和x + y的形式, 从而得出关于x + y的不等式使问题得以解决.

点评由, 联想到, 进行三角换元, 进而求得x + y的最大值.

该题是一道简单的解三角形的题目, 由条件出发借助正弦定理很快得出结果. 借助余弦定理 ( 或平行四边形性质或直角坐标系) 也能很快得出x, y满足的等式关系, 而要得到x + y的最大值, 不同的视角得出不同的构造方法, 通过抓住条件与目标的联系, 实现条件向目标的合理转化, 都能达到解题目的.

事实上高中数学的学习离不开解题, 要想解题又快又准, 对于一道题目能否很快寻找到解题思路, 目标意识很重要. 怎样由条件向目标转化? 条件和目标的差异是什么?怎么转化 ( 缩小) 条件和目标的差异? 明确了这些就明确了解题的方法及途径, 就能很快地解出题目. 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目标意识, 有助于学生很快找到解题途径 ( 方法) .

摘要:如何建立起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在解题时有目标意识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目标意识能帮助我们很快找到解题思路,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本文通过一道小题来谈谈如何借助强化目标意识, 开放解题途径.

语文教师, 请增强目标意识 第8篇

一、潜心研读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年段特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课堂教学评比结束后, 曾作过一个精彩的小结和点评。他在提到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时, 首先点到的就是年段教学特点不突出问题。他说:“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 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如低年级教学方法向中高年级靠拢, 再如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与低年级区别不大等等。”而这种现象在我们教师的日常课中屡见不鲜。《浅水洼里的小鱼》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认识7个生字, 会写8个字”。可有教师整堂课教学下来, 除了开始时花了2分钟时间指名读、齐读了几遍生字以外, 既没有读音的指导 (本课平舌音、翘舌音生字比较多) , 也没有字形结构的分析 (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字中有4个是左右结构, 且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和书写的指导, 更没有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整堂课教师花了近30分钟的时间在分析“小男孩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么做?你如果看到小动物受伤了你会怎么做”等等问题。这些其实都是偏离了低年段教学的目标要求。而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重点部分“我与小男孩的对话”时, 也没有根据低段孩子的特点, 让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边看图边想象、边读边演、边读边背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设计时, 很多教师平时都是按照教参中抄的, 课堂中怎么样去体现很少考虑;至于每个学段阅读课到底该怎么教, 更欠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都提出了阶段目标, 且这些目标是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就是在这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逐渐提高的。试问, 我们的语文教师对于这些分段目标有没有去好好地归类整理、比较对照过呢?比如同是识字要求, 低年级提的是“喜欢学习汉字,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中年级则要求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 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而到了高年级, 则提出了“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再比如同样是默读训练, 低年级要求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 中年级则提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高年级则对默读速度提出了要求, “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我们对于这些分段目标都进行过仔细的分析、归类和比较, 那么对于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就会了然于胸, 在制订每课的教学目标, 选择每课的教学方法时必然会得心应手。

二、认真探析整套教材, 倡导单元整组教学

教材是学科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教材编写专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 遵照一定序列编排而成的, 有自己内在的知识体系。而现在我们从平时的听课调研情况看, 许多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 对于每个年段到底该把握哪些知识点, 如何去落实这些知识点感到非常迷茫。每一位教师应当研读完整的教材及教学用书, 使他们对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个总体的了解。特别是要好好地研究一下《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习作”“宽带网”等栏目, 以及课后习题中的“读读比比”“读读记记”“读读写写”“读读想想”等栏目, 把有关的知识点进行好好的梳理、归类、比较。只有这样, 才会对每个年级到底要达到哪些教学目标, 可采用哪些教学策略去完成这些目标感到心中有底。

人教版小语教材是按专题分组编写的, 虽然单元内每一篇课文各具风格和特色, 但它有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序列和教学价值, 教学中不可孤立地各自为战, 应从教材编排意图出发, 研究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 整体把握并落实好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 倡导单元整组教学法进行教学。单元整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细读整组教材, 通过对一组课文所有目标的整合、内容的重组, 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等都应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而展开。单元整组教学除了我们通常所安排的主题学习课 (包括阅读指导课、口语交际课、习作训练课等) 以外, 每个单元开始时还可安排单元导读课, 以了解教材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做好学习准备。一个单元学习结束时, 还可以安排回顾拓展课, 以进一步交流学习所得, 检查目标达成情况, 并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拓展巩固。

三、加强课时目标意识, 上出不同课型特点

教师都习惯于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编排体例, 只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没有具体的课时目标。由此, 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会出现课型混乱的现象。如一堂课听不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 听不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 甚至听不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去提高教师的目标意识呢?

一是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课时观。具体讲就是在备课时就应该制订课时目标, 每课时要达到什么要求, 教师心里应该清清楚楚。曾经去听一位教龄3年的教师上课, 她上的是二年级的《活化石》第二课时。按道理作为第二课时, 这堂课重点当然应该是研读为什么称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这三种古生物是活化石这个问题。可这位教师一开始花了5分钟时间安排了一个揭题环节, 接着教师又花了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 并提了三个要求:“一是读通句子, 读准字音;二是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三是想一想课文讲了几种活化石?”课后我问这位教师,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第二课时还要安排这样的揭题和初步感知课文的环节?我记得她当时很难为情地讲了两点:一是从来没有人与她讲过每个课时到底该教些什么, 她真的不知道。二是她觉得听到的一些公开课、观摩课, 每节课讲些什么也是根据开课教师的需要安排的, 比较随意。好一个“比较随意”呀!这确实得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现在许多公开课确实存在着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那就是课时划分不伦不类。说是第一课时吧, 可又没有识字学词、通读文本的环节;说是第二课时吧, 可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却又明明是零起点。其实阅读教学是有自己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的:识字学词, 读通文本, 了解内容, 理清文脉, 应该是第一课时的分内目标;而读懂课文, 品味词句, 体会情感, 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当然每一课时应该有执教者自己的个性目标, 那些固有的目标与板块也应该根据年级不同有所侧重。

二是三维目标应该有效整合。我们都知道《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这三个方面应该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所以我们在制订与达成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不能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有的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 为了强调三维目标的制订, 往往把目标分成三方面进行描述, 这是不正确的。其次, 每篇课文几个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应该既是相互联系, 又是螺旋上升的, 有的课文目标必须分步去完成。第三, 在目标达成过程中内容与形式必须兼顾。现在的阅读课, 往往会出现落实情感目标时游离知识目标这一不好的现象, 最常见的就是把情感强烈或意蕴丰厚的一段话拿出来, 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理解、感悟、诵读, 而对于情感表达的语言形式则不去过问。长此以往, 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是难以得到真正提高的。所以在制订与达成阅读教学目标时, 不但要关注意味浓烈、意境深厚的句子, 还要关注句式独特、语言特点鲜明的地方, 这样, 学生的语言学习、情感态度、思维能力才能和谐发展。

三是不同课型应该上出各自特点。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 既安排精读课文, 又安排了略读课文。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从内容上说, 略读课文理解文本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 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 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 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 上略读课文时教师要更加放手, 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 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的教学还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课堂上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 尝试运用精读课习得的方法进行阅读, 课外还应该有适度的拓展与延伸, 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另外, 从文体角度来看, 不同文体的课文其教学价值与教学目的也是不一样的。叙事、写景、状物、写人四类记叙文之间有区别, 记叙文与诗歌、寓言、神话、说明文等其他文体的教学目标更不同。我们只有充分尊重文体特点, 其教学价值才能充分放大。

追求语文高效课堂要增强目标意识 第9篇

一、增强目标的决定性意识

(1) 认识目标的决定性。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实施教学的各个层面。教学目标是实施教学的指挥棒;同时也是最终检验课堂教学效度的标准。教师只有认识到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决定作用, 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 让清晰合理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体现在实际课堂的生成, 不断追求高效课堂。

(2) 遵循目标的合理性。语文课堂教学合理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一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是具体明确, 能判断;三是多维兼顾, 可操作。教师必须“吃透两头”。一方面要仔细研究语文课程总目标, 各学段目标, 每个学期分册目标, 每个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每节课的课时目标, 深入解读教材。另一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并将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细化, 分解, 落实课标各项要求。

(3) 把握目标的清晰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陈述也要做到准确易懂。在陈述教学目标时, 要用清晰的语言进行描述, 尽量做到明确、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 便于检测。

二、增强目标的导向性意识

事实证明, 清晰合理的目标导向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因子, 沉浸在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之中, 尽情地享受课堂教学带来的收获与愉悦。笔者认为, 定位目标的导向性, 有利于语文高效课堂的生成。如:笔者执教人教版第五册《嫦娥》一课时, 以“想象诗的意境, 体会作者的情感”的教学目标为导向。首 先让学生 抓住关键 词语“深、沉、悔、心”, 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所描写的情境;再引导学生观察“云母屏 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 晓星沉。”“一夜不寐图”想象诗的情境;然后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等多种形式有感情诵读古诗, 想象诗的意境;接着设计片断练习, 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对比、想象, 体会嫦娥的悔恨心情。比较之后, 教师追问:“诗人此时心情怎样?”就这样, 教师引领着学生由嫦娥的内心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本课教学目标定位清晰, 教学设计精当, 师生互动有效, 课堂的生成体现层次感和循序渐进原则,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增强目标的调控性意识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 课堂教学的一切设计均应围绕目标进行。教学的选择、学法的渗透、程序的安排、板书的设计都要紧扣教学目标而定。进入了课堂, 它又是一个动态、变体的过程, 教师要善用目标的调控性。

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 预设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 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听了很多语文课, 教师大多预设了目标, 预备了手段, 但达标的途径及其细节, 则是在师生的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动态地生成的。课时目标的引领性, 体现在师生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对话时, 总目标对“生成性内容”的指引。如果教师的引领意识淡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很容易产生和教学目标离题万里的无效生成。反之, 即使有些教学行为和预设出现偏差, 但只要教师能够心中有目标, 同样能灵活应变地加以修正, 从而更好地促进目标的达成。比如去年我在教学《我最好的老师》一文, 课伊始, 就有一位平时爱动脑筋的学生脱口而出:“怀特森老师故意教学生一些带有错误性的知识, 他怎么能算是好老师?还怎么为人师表?”一问掀起千层浪, 学生有的目瞪口呆, 有的点头赞许, 有的举手打算反驳, 有的议论纷纷。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预设, 重组教学过程。我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 在文中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 做好批注。5分钟后, 我组织了辩论赛。通过正、反两方激烈辩论, 学生最终明白了怀特森不仅是个好老师, 还是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其教法新颖独特, 令人终生难忘。至此, 当学生有了深入、全面地认识, 挖掘蕴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内涵。可见, 我们在教学中能对课时目标了然于胸, 用教学目标时刻指引课堂的动态生成, 对于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 同样能化“误”为“悟”, 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成就了高效的课堂生成。

四、增强目标的评价性意识

高效课堂的生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动态不仅仅指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而是指教师的课一堂比一堂课更好。但要使自己的课不断增值, 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每一堂课, 反思每一堂课, 才能达到“自我评价, 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美好境界。因此, 善用目标的评价性, 才能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创新能力。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时, 要弄清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实现得怎么样?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因在哪里?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达成教学目标?这个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过程是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前提, 也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必要环节。

语文教学抛锚应有“大目标”意识 第10篇

一、界定:什么是“大目标”意识

“大目标”意识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语文科学的课程目标, 称为“语文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时, 教师应时刻关注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 即不管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预设的“锚”还是由具体情境生成的“锚”, 都应该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的价值追求, 符合语文的学科特征。二是指具体到每一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 称为“课时目标”。众所周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指导并制约着整个的教学活动。其具体内容一般被称为“三维目标”, 即知识和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 制定出全面、准确、具体、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着纲领性的作用。教师的教要依据课时目标, 学生的学也要对照着课时目标, 甚至教完学完之后的评价都要以课堂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为衡量的标准。因此, 在具体的每一堂课的教学行为中, 学习之锚的设计和抛出都必须思考其与课时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二、探因:为什么要有“大目标”意识

原因之一:目标“缺位”, 教学时无目标。

随着苏教版语文教材使用的日渐广泛, 对于多样化文本的处理方式也日渐多样。正因为文选型教材的文本可供教学的点非常多, 为数不少的一批一线语文教师教学时也似乎变得“游刃有余”, 可以这样处理文本, 也可以那样处理文本。这种对文本内容随意化的处理方式恰恰暴露出这部分教师心中教学目标的“缺位”, 不知道这样的文本编排方式在该专题中、编排在这一分册中应该有怎样的教学意图和合理的处理方式。这种教学目标的严重“缺位”不仅导致了语文教学内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形成。

还有一部分教师把教读文本,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或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作为教学目标, 这种做法看似有教学目标, 但本质上仍然属于教学目标的“缺位”。因为正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冯为民老师说的,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 文本是最重要的教学凭借”, 文本本身并不是教学内容的核心,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之根”, 但并不是阅读教学的全部。元好问《论诗》中有一句, “鸳鸯绣了从教看, 莫把金针度与人”, 但从教师行为来看, 应该“反其道而行之”, 让人看绣好的鸳鸯固然必要, 但最要紧的是要“把金针度与人”, 即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或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固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 但最要紧的还是应该把解读文本的“钥匙”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自能读书”。

叶圣陶先生在《国文百八课》中提到, “文章是读不完的, 与其漫然的瞎读, 还不如定了目标来读”。课堂教学, 目标不仅要明确可操作, 让学生明了“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那里”, 更要科学合理, 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

因此, 在课堂抛锚的时候, 教师要做到, 心中有“标准” (课程标准) , 手中有教材, 目中有学生。

原因之二:目标“越位”, 目标无语文特征。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语文这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 面对精彩纷呈的文本, 教师不是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实施教学, 而是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内容, 集中于文本内容和精神的层面, 始终徘徊在文本语言之外。这种泛语文化的教学倾向, 在当前苏教版文选型文本的教学中还比较普遍。语文课成了“人文欣赏课”“思想教育课”, 成了如黄厚江老师说的“什么都有, 就是没有了语文”的所谓“语文课”。这种“种了别人的地, 荒了自己的田”的文本处理方式背后实际是语文教学目标的“越位”, 教学目标的制定缺乏语文学科特征。

众所周知, 语文素养包括功用性 (语言素养) 和非功用性 (精神素养) 两个方面的内容。但语文就应该是语文, 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核心, 必须体现语文自身的课程追求。体验、感悟、感性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的科学精神不是不能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从三维目标来看, 还应该是教学目标中应有的内容) , 但通过什么方式来培养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还必须通过语言, 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来培养。

黄厚江老师在他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中写到,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样的追求 (指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 固然不错, 但我们以为应该是在体现语文课程基本价值, 完成语文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再进行这样高位的追求”。因而, 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 目标应首先切合语文的基本任务, 切合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这样, 在抛锚的时候, 才能确保其科学性、正确性和针对性。

三、纠偏:“锚”的合理设计

在设计“锚”的时候, 教师必须将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文本教学的课时目标隐含在问题的设计和实施的全过程中。通过“锚”的一步步推进和解决, 最终达成课时目标和课程目标。因此, “锚”的合理设计不仅要思考文本内容的特定性和学生学情的实际情况, 更要思考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实现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教案编写之初, 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应是语文教学的大方向, 即考虑借助这样的文本要教给学生什么。大方向对了, 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进而设计出既符合语文学习要求, 又符合学生学习需求、个性和兴趣的学习之锚。语文首先是一门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其次才是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让学生自然感受文本和作者的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的课程。因而, 学习之锚的设计首要关注的应是在语文学科培养目标引领下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

比如笔者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 教学目标方面我主要考虑了两大层面:一是总体目标, 即课程目标。本文是演讲辞, 放在这一专题中, 需要考虑的就是其主旨、结构和语言。二是具体目标, 即课时目标。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 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 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2) 品味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 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3) 概括马克思的伟大成就, 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依据上述目标, 我在授课的不同阶段分别抛出了两个“锚”, 一是通读全文以后, 你觉得文章的结构应该怎样划分?让学生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二是从文章的第一部分来看, 你觉得哪些词语可以让人感受到恩格斯的哀痛之情?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课后, 我不仅很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还让学生有了进一步了解探索演讲辞的兴趣, 更好地指导了学生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实践。

举一反例作对比。某位教师教读《刺客列传》时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的荆轲、秦王以及后来放弃刺杀秦王的无名三人谁是英雄?这个“锚”反映出的目标定位是“帮助学生树立大英雄观”以及“如何树立大英雄观”。这样的目标定位显然是“去语文化”的, 这样的语文课也就变成了“人文教育课”。目标大方向出现了偏差, “锚”的科学性也就无存了。

因而, 教师在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时, 必须要将“锚”和语文的课程目标、课时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 切实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

[2]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3]贝学问.阅读教学, 基于问题的生命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2 (12) .

[4]张长松.追问:调控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手段[J].中学语文教学, 2013 (11) .

目标意识 第11篇

教育部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明确提出,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其主要职责是对班级内的每一个小学生都有全面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状态以及生活状况,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科学管理班集体,将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发展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因此,小学班主任需要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加强班级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小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能够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

一、小学班主任应全方面了解学生、亲近学生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班主任,必然要对班里每一个小学生的各方面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学生的性格、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等等,对于一些成绩较差的小学生加强关注。另外,小学班主任应深入了解自己所在班级的风格,找出自己班级的优势与劣势,并分析出产生劣势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有效的对策。对于学生家长,小学班主任需要对他们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了解,为开展家长工作奠定基础。小学生年纪小,依赖性强,小学班主任应主动与学生亲近,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为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提供保障。小学班主任在与学生亲近的过程中,应以自身的良好修养与高尚情操来获得学生的好感,在小学生中树立起威信。

二、小学班主任应保持作风民主,提高学生自主意识

小学班主任积极开展班主任工作主要是为了推动班集体进一步发展,让小学生可以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小学班主任与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实行民主化管理,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让学生可以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当中。小学班主任应深入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意愿与情感需求,在各项工作中都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虚心听取并接纳学生提出的优秀建议。另外,小学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人格表示尊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活动中,小学班主任应以教学相长思想为指导,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与此同时,班主任还应及时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在管理班级各项事务的过程中,小学班主任需要营造出民主化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兴趣,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为班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三、小学班主任应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发挥榜样作用

对于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无论是成绩优秀的,还是成绩有待提高的,小学班主任都应做到公平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不戴有色眼镜。在处理学生的相关事务时,小学班主任应从多個角度出发,对于学生正确的言行举止,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对于学生错误的言行举止,教师应及时制止与批评,帮助学生及时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在学校里,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班主任,他们会模仿班主任的一言一行,所以班主任应对这一特点进行合理运用,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通过自己的良好修养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四、小学班主任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指导

在遵守学校统一工作安排的基础上,小学班主任应全面结合本班实际情况为班级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等,通过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增强班级凝聚力,避免学生出现盲目学习,学习效率却得不到提高的问题。另外,小学班主任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所有学生制定科学的个人目标,让学生朝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并引导学生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提高自我约束意识,自觉参与到学习当中。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独特性,因此,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1.应为学生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并充分发挥出短期目标的激励作用。2.制定的学习目标应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实现,避免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

五、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明确自身的职责,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为了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小学班主任应积极引入新的工作理念,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并对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在日后的工作中出现同样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小学班主任本身也应努力完善自己,学习更全面的理论知识,掌握更科学的管理方法,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意识目标浅析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文化意识,文化教学

1. 引言

对于教育目标的设计,布鲁姆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包含了知识的再现与认知、智力技能的发展等目标;情感领域包含了兴趣、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鉴赏,以及适应等目标;动作技能领域是指“动作技术、操作对象、神经肌肉的协调所必需的某种行为的诸目标”的领域。虽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体系、目的的表述比较抽象,但是对现代课程目标设计仍有指导意义。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外语教育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外语语言技能的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首次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为五大课程目标。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国与国之间的国际交往不断增多,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也同时进行着全球化。面对英语全球化的趋势,研究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了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2. 英语全球化背景下高中英语课程目标设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4年正式颁布,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是对以往英语教学的改革,这次改革是为了应对英语全球化的形式,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上升,已成为各种国际场合、国际科技交流和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对母语并非英语的国家来说,英语的教学应该被重视,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习得这门外语也是我国教育家们关心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素养整合发展基础之上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条件。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目标如图1所示:

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共分四个级别, 从六级到九级共有四个级别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 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

该课程目标的设计符合我国教育的总方针,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也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该课程目标的侧重点不再是只重视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新增加了文化意识的课程目标,这对高中英语教与学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中的文化意识目标

大连外国语学院的陈岩教授(2000:1)在《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对外语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文化能力提了五点建议:一是培养学习者的国际意识;二是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三是培养学习者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对待异文化;四是培养学习者在多文化、大文化的视野中为本国文化、对象文化定位;五是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适应能力及处理技巧。这五个方面全面概括了如何培养外语学习者的文化能力,这些建议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并在新课表中有所体现。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课程目标的分级目标总体描述中规定高中阶段完成六到八级。六级应该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应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八级应该达到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

4. 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目标下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之所以将文化意识目标列入其中,原因在于文化意识与语言学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化包括语言———语言是属于文化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二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所有文化现象都可以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谢之君,1999:35)。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要成功地实现英语的教学目的,必须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文化意识则是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保证,这就要求不能单纯地进行操练语言技能和知识的教学活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传授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逐步扩大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使他们提高对中西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与交流。

我国高中英语的文化教学应该关注学生对英语学习和使用的实际需求。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既要能获取以英语为载体的各种信息, 还要能以英语为载体传递信息, 能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介绍自己的文化。在将文化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中时还要注意文化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Cortazzi和Jin (1999) 认为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材应该包括学习者的本族语文化, 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国家的目的语文化以及更为宽泛的、包罗世界范围内各种英语及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文化。如果忽视本族语文化的输入,就会造成学习者英语语言输出的障碍。另外要注意文化教学的目标和结果。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学生形成对于本民族文化、乃至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结果不应是简单的1+1=2,而应是1+1>2,即追求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相互促进,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格完善,也就是“生产性双语学习”。

5. 结语

随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的理念正逐渐深入中学英语课堂。新课标明确了文化和文化意识的定义,指出文化意识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五个基本要素之一,并确定了各级的文化教学目标,这些目标对文化教学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与新课标配套的教材体现了文化教学的理念,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文化教学的有利因素。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引下,英语教学随着时代的步伐继续创新、继续完善,必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更适应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Martin Cortazzi&Jin Lixian.Cultural Mirro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the EFL Classroom[A].E.Hinkel (edt.) Culture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陈岩.文化理解能力——21世纪外语教育的重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4) :1.

[5]谢之君.文化中的语言与语言中的文化——试论“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定位[J].外语界, 1999, (1) :35.

[6]高一虹.“1+1>2”外语学习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7]陈琳.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建设与实现网络文化下一篇:水稻塑盘旱育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