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财政政策范文

2024-06-02

就业财政政策范文(精选12篇)

就业财政政策 第1篇

为了应对紧急局势, 自2008年10月起, 中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出台了一系列保障经济平稳增长和促进就业的政策:在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中, 中央政府计划在2010年底前增加公共投资1.18万亿元, 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及农村民生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在2009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政府再次提出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包括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 代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 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推进税费改革, 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负, 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继续加大对重点领域投入, 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内容。2

本文将从新古典综合派的视角, 剖析当前中国的一些财政政策对就业方面的影响, 分析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和风险, 并得出初步结论。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就业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也即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的核心经济政策主张为“需求管理”, 并认为国家经济管理的目标为:充分就业, 价格稳定, 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新古典综合派秉着其“综合”的特色, 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理论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市场理论结合, 整理创造出一系列至今仍被许多国家政府采纳的经济理论。应对经济衰退, 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只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 就可以避免经济萧条并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而经济一旦实现了充分就业,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有理论 (如均衡价格理论、边际生产力分配论等微观理论) 就可以重新适用, 并将把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维持下去。”3汉森提出补偿性财政政策理论, 认为政府为了维持充分就业, 就应该把财政政策作为“一种平伏私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条件工具。”4托宾则认为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按不同比例结合使用, 能缓和经济衰退, 减少失业, 达到所希望的宏观经济效果。5此外, 阿瑟·奥肯在他的奥肯定律中指出失业率与产出损失率的关系, 来说明充分就业政策的重要性。

当然, 新古典综合派也有理论缺陷, 那就是不能很好解释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现象。针对这点不足, 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学家们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调整, 给出了自己的解释。20世纪60年代, 经济学家们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政府可有意识地调整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在失业率、工资变动率和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进行选择。70年代, 随着滞胀情况的恶化, 经济学家们又提出了新的解释, 如造成滞胀的原因分别可能有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 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和微观市场结构特征等等。

二、当前政策分析

林毅夫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上曾论述政府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制度。政府采纳的政策将会塑造经济中的其他制度和激励结构, 并影响它们的质量。6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目前的经济形势,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 力图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局势下保住经济稳定增长和国内就业充分。以下将对中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必要性和风险来进行分析。

(一) 当前世界经济环境和中国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需要政府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1. 世界经济减速加大了中国的就业压力。

中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持续扩张的出口贸易。此次金融危机严重的打击了占买方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发达国家的购买能力, 外部需求急剧萎缩, 使得中国外贸出口连连下滑。据海关统计, 2009年前两个月中国外贸出口总额为1553.3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21.1%, 其中2月当月贸易顺差规模也明显下降, 仅为48.4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下降41.1%。7出口部门的萎缩对就业造成的直接冲击就是许多依赖外贸业务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倒闭企业用工需求减少, 规模裁员和职工待岗歇业现象逐步增多, 欠薪、断保甚至欠薪逃匿问题不断发生, 劳动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也因此于2009年春节前夕出现了较为少见的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的现象。

另一方面, 数额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加剧了国内的就业危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 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企业显然无力提供这么多的就业岗位, 致使许多毕业生发出自己还未毕业就已失业的感叹。

针对这些现象, 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政策稳定局势。国家进行政策扶持, 在农业上补贴农民, 并号召高校毕业生到西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或自主创业, 使得就业人群得到一定分流。从数据上来看, 这些举措已对就业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今年初的就业形式已较去年底有所好转 (见图1) , 而且企业岗位流失数量也有下降。

2. 中国转型期市场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不足影响就业需求。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中国经济逐步由过去的长时期供给不足和短期运行转型到经济过剩运行和内需不足。政府一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国内市场, 并在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大了财政力度。当外部市场受阻时, 发展国内市场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不仅是经济长期稳定运行的保障, 也是缓和国内巨大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 GDP与失业率的调整。“当失业率上升时, 经济实际上是在扔掉那些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自衰退期, 这种情形就好比是将无数的汽车、房屋、服装和其他商品倒进了大海。”8尽管目前中国经济并没有进入衰退期, 但相比前期明显的经济减速仍从一定程度上使失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的机会成本。

政府正在推行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虽并不是全部直接用于就业的扶持, 但若能使整体宏观经济改善, 则也能改善就业形势。因为根据奥肯法则, 相对于潜在GDP, GDP每下降两个百分点, 失业率就会上升一个百分点, 因此若想不使失业率上升, 则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增长。

(2) 工资刚性与财政政策的调整。根据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 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资具有刚性造成的。工资对劳动的过剩货短缺不能进行及时的调整, 因此会出现周期性失业。如果工资高于出清水平, 则部分劳动力会就业, 而其他一些合格的人找不到工作。9 (见图2)

资料来源:保罗·萨缪尔林, 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

经济增长减速带来的波动, 使一方面企业缩减员工规模,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对于目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 短期内企业的反应普遍是提高了录取员工的要求和标准, 因而造成了一部分本来合格的求职者的非自愿失业。

国务院在年初发布一则关于促进就业的通知,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新的形势和工作要求, 切实做好促进就业工作。通知中明确指出“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领导责任”10, 体现了政府在就业上的作用。以大学毕业生为例, 政府领头拓宽就业门路,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鼓励自主创业,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率。

(3) 财政赤字与宏观经济的调整。在中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积极财政政策中还包括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 和代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史无前例的负债规模为政府投资提供了融资途径, 是促进国内需求的又一剂强心针。

为了应对由经济危机引起的, 可能发生的经济衰退, 政府增加的赤字属于周期性赤字。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尽管增加了结构性赤字, 但可使经济衰退结束得更快些, 也能降低周期性赤字。同时, 增加国债规模, 也因政府投资而提升了GDP水平, 继而降低负债率。11这些举措有利于在政府投资的过程中创造新的工作岗位, 也使一些受扶持的产业和企业有能力吸纳更多员工。

资料来源:保罗·萨缪尔林, 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

(二) 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的“挤出效应”和通货膨胀 (或滞胀) 风险

高收益往往也伴随着高风险, Lewis (1955) 在其Theory of Econom icGrow th中曾提到“如果没有明智政府的积极推动,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实现经济进步……另一方面, 政府给经济生活带来灾难的例子页不胜枚举”12中国政府目前大力推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会不会也带来巨大的风险了?

1.“挤出效应”风险。

由图三可看出, 当政府增加财政支出时, 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随着总产出的增长利率也跟着上升。当利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 可能会限制一些私人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因而产生“挤出效应”。虽然存在这种风险, 但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承担的风险应相对小些, 理由如下: (1) 中国国内市场本身就有效需求不足。 (2) 利率受政府限制, 不但不随政府投资的增加而上升, 反而因央行的连续降息而下降。 (3)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而不是货币创造为增加的政府支出融资。 (4) 政府通过公债融资增加的支出大多是出于资本性的支出。基于中国的国情, 不会有较多企业会因为政府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而被限制发展, 并缩减职工规模。

2. 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风险。

新古典综合派对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的滞胀现象的解释并不完美, 但也提出了一些对于滞胀产生原因的解释: (1) 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 (2) 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3) 微观劳工市场的失衡。13

由于全球经济衰退, 中国国内前几年高位运行的通货膨胀有所缓和。中国政府在2008年末提出了“近期防止通货紧缩, 长期防止通货膨胀”的目标。自从2008年9月中旬央行6年来的首次降息以来, 利率已多次被下调。进入2009年, 央行更是明确指出坚决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防止通货紧缩, 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 与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合, 积极支持扩大内需, 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支持力度。14

从长期来看, 当经济有所回升后,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使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高于供给的增长速度, 因而引发通货膨胀。再加上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对通货紧缩预期的恶化, 但为后期全球经济发展增加了新的通货膨胀风险。

三、初步小结

尽管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凯恩斯所研究的周期性失业有较大区别, 不是因为没有需求, 而是因为劳动力供给量大大超过现有生产条件所能创造的工作岗位。就业问题只能从发展生产能力逐步解决, 短期政策无法根治。15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速下降的紧急情况下, 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举措。就算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也至少能缓和当前的经济危机, 保障经济环境不进一步恶化, 为经济复苏提供积极引导, 并为今后经济的良好运行打下有效基础。至于风险问题, 只要不操之过急, 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和全球政府之间的配合有效将其降低, 实现经济的平稳前进。正如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 财政政策本身就只是一种“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工具, 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的。如果一定要考虑长期政策的影响, 那也许就是思考如何将积扩张性政政策过渡为可持续性财政政策的另一个问题了。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 (第18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托宾《十年来的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4

[3]保罗·威尔斯《后凯恩斯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林毅夫《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王志伟《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戴园晨《积极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人民出版社2003

[7]陈共《积极财政政策与其财政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安福仁《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政府干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就业财政政策 第2篇

对非南京籍普教类中专生在南京落户采取适当控制的原则;普通院校大专以上学历的非南京籍毕业生,落实用人单位的,均可在办理相关就业手续后落户南京;应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可享受“先落户,后就业”的优惠政策。

哪些往届毕业生可以在宁落户?

毕业两年以内的往届毕业生只要没有办理过就业手续,关系仍在学校或虽已派遣,但户口迁移证和报到证仍在手中的,在宁落实就业单位后,可与应届生一样通过网上签约办理就业或改派手续。

普教类毕业生在南京落实单位后如何办理就业手续?

凡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的,双方须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并在“南京毕业生就业网()”上办理协议鉴证手续,之后,毕业生须持《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原件到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南京人才大厦一楼大厅10、11号窗口)领取《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接收函(A)类》。

普教类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手续如何办理?

根据市政府“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构建南京人才高地”的战略部署,对凡愿意投身南京经济建设的全国各地普通高校应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享受“先落户,后就业”的优惠政策。从每年5月份开始,符合上述条件且暂未在宁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通过南京毕业生就业网()的“录入个人资料”模块向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提出“户档挂靠”申请,经批准后可持本人《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原件,到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办理接收手续。

如何补办正式就业手续?

因故未办理正式就业手续,因考取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或办理调动手续等,需补办毕业生就业手续的,由单位填写《改派申请表》加盖公章,并提供经劳动部门鉴证的劳动合同及保险缴费记录单,经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审核同意,按毕业生就业手续上网后办理。

来宁就业毕业生如何转档案、户口及党员关系?

毕业生通过网上签约领取接收函后,可凭就业协议和接收函到学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办理转出户档关系手续;待毕业生档案寄到单位所在地的人才服务中心后,持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到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报到、落户盖章,然后到相关派出所办理落户手续;毕业生党员关系转到单位所在地社区党组织。

就业中的违约问题如何处理?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违约,按双方签定的《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办理。已和单位签定了就业协议的,在毕业当年离校前考上公务员、升学或参军的,可不视同违约。离职或解约了需要办哪些手续?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解约后,须及时持报到证、解约证明等原件到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南京人才大厦一楼大厅10、11号窗口)办理网上解约手续,然后将户档关系转为个人代理放在人才中心;户档关系还在学校的毕业生办理网上解约手续后,可持解约证明到学校领取新的就业协议书。

见习期是怎样规定的?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凡在我市就业的国家计划内招收的普通高校、中专校毕业生均实行见习期管理;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

毕业生见习期为6-12月,自报到之日起计算;对到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按有关规定签订事业单

位聘用合同,毕业生见习期为1年;对到机关的毕业生按现行公务员管理规定执行。

见习期内,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方不得擅自违约。若有违约,且解约手续完备,并自愿承担违约责任,经市毕业生就业办审核同意后可解除协议

毕业生见习期满,经用人单位考核合格,由人事代理机构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如何办理转正定级?

毕业生工作满一年的(从报到证开到单位上班时起到解约或离职时间止),到8号窗口领取《高等、中等院校毕业生见习期考核登记表》办理转正定级手续。工作表现优秀的,由用人单位同意可提前6个月办理转正定级手续。之后到新的工作单位直接签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怎样开户?

在宁办理接收毕业生就业手续的单位,须持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或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及公章,到南京人才大厦一楼5号窗口开户办理《人事委托代理书》,然后到10、11号窗口领取登录南京毕业生就业网()的上网密码。

非南京市注册单位可以在南京人才服务中心开户,但不能在宁办理接收毕业生手续。哪些情况不再办理改派手续?

1)毕业超过两年的,不再办理改派手续;

2)毕业不超过两年,但户口已经落在外地的,不再办理改派手续。

3)报到证开到单位,且工作满一年的,办转正定级手续,不再办理改派手续。怎么办就业证?

南京籍毕业生到档案代理人才中心开具《办理就业证的联系函》,到户口所在地街道劳动保障所办理就业证;非南京籍毕业生需先办理正式就业手续,将户档关系转到南京后,再按上述程序办理就业证。

《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原件丢失怎么办?

《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推荐表》原件、《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办理正式就业手续,到学校办理派遣及转户档关系手续的重要凭证,应妥善保管。若不慎丢失,可到学校就业中心挂失补办。若就业推荐表原件是因为曾经和其他单位签过而没有了,可到该单位出具《解除就业协议证明》,凭此证明可代替推荐表原件办理《毕业生就业接收函》(A)类。《报到证》丢失怎么办?

报到证是毕业生就业报到及户档转递的重要凭证,由报到联(又称蓝联,办理存档落户及报到手续用)和通知联(又称白联,档案留存用)组成。报到证不慎丢失,毕业两年以内的可到学校申请补办报到证;超过两年的需到学校所在地省教育厅出具相关证明。《户口迁移证》丢失怎么办?

《户口迁移证》不慎丢失,须先到户口迁往地出具未落户证明,凭此证明到学校所在地派出所补办《户口迁移证》。

怎样找回登录南京毕业生就业网的密码?

毕业生须本人凭身份证到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南京人才大厦一楼大厅10、11号窗口)查询密码;

用人单位须传真营业执照复印件到南京市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传真电话025-83151877)找回密码。

自考、成教、走读中专类毕业生就业手续如何办理?

促进大学生就业财政政策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财政政策 途径

1.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党和政府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数据显示,2011-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分别为660万、680万和699万人,毕业人数达到历史峰值,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财政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起着显著影响,其所包含的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对改善就业结构和就业行业不平衡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2.财政政策与就业水平的关联性分析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与就业水平存在着强相关性关系,通过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策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经济结构,势必会引起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现代财政理论表明不同类型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或收紧性财政政策对全社会就业总量会产生同方向的影响,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对就业水平的影响更为直接,一般而言,财政支出和税收对就业的影响表现为两个维度:①同向维度,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免税费以扩大就业总量;②反向维度,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费以减少就业总量。因此,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以增加就业总量。

3.促进大学生就业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1促进大学生就业财政投入比重不足,财政支出结构失衡

从财政部官方提供的财政支出数据看,2010-2013年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的支出分别为9,130.62亿元、11,109.40亿元、12,585.52亿元和14417亿元,所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0.15%、10.17%、9.99%和10.32%,财政支出金额虽然连年上升,但是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重依然偏低不足1%,而西方发达国家对本国的就业方面的投入一般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1.5%。从就业结构所占财政比重来看,我国对国有和集体企业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障资金支出比重很大,约占到整个就业财政支出的80%,而对就业扶持性支出不到20%。数据表明,国家对就业事项的投入财政支出主要是以救济为主而非再就业扶持,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财政投入则更是严重不足,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

3.2大学生就业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由于财政对就业支出项目众多,造成审批环节和管理环节复杂。目前针对大学生就业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途径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资金的筹集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付,社会和企业资助少;对大学生就业专项资金的监管不到位,在一些部门和高校对拨付的就业资金存在变相挪用的情况,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就业方面,由于资金使用不到位,对大学生就业教育、顶岗实习等方面造成消极影响,降低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成功率;创业方面,资金的缺失对大学毕业生创业影响更加明显,资金扶持投入不足,使得急需资金扶持的创业项目不得不放弃,造成大学创业失败。

3.3税收政策尚未发挥促进充分就业的有效作用

当前,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主要通过税收减免的形式,由于税收减免对企业的限制较多,造成税收优惠的覆盖面偏小,大大限制了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缺乏兴趣使用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大学生, 因此将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排除在外,导致就业成功率不高。

3.4以需求拉动型为主的财政政策,使得创造长期性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

我国从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对就业的增长起到过推动作用。但靠GDP拉动的就业弹性系数却在逐年降低,经济对劳动的吸纳能力降低,主要原因之一是现阶段我国的产业结构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进入资本密集型。但是财政政策没有对就业需求结构性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造成就业岗位挤压效应,传递到就业市场带来的影响是人力资源市场对大学是就业吸纳能力不足。

4.完善大学生就业财政政策建议

4.1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发挥就业资金支出绩效

一是加大财政支出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比重,合理调整社会保障性支出,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促进失业和待业人员就业方面;二是增加对大学生就业上岗培训、就业指导教师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三是设立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活动予以财政支出;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和健全人才市场网络建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五是健全就业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发挥就业资金使用效益。

4.2灵活运用财税政策,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

当前我国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通过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建设,开展大学生职业培训、指导和免费职业介绍等手段,这一传统就业方式已不能有效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必须积极发挥有效的财税政策,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①降低对吸收大学生就业人数多的中小企业所得税率,加大对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规模,增强企业活力。据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的中小企业吸收75%以上的就业人口,中小企业对增加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②降低或取消企业设立的资本金限制,激发民间创业活力;③实施差异化税率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④为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就业补助。

4.3完善和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健全大学生创业机制

一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财力保障;二是加大政策性贷款投入,以低息或免息的形式鼓励大学创业,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大学生创业项目,建立健全支出大学生创业的投融资政策;三是减免大学生创立企业税金,制定税费邮费政策,保持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稳定性;四是支持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设立“创业教育支出”财政支出项目,从预算上给予资金保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形成“未毕业已创业”的就业新模式。

5.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结果,现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化问题,仅靠学校和社会的努力是不够的,积极发挥国家财政政策这一有“形的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问题终将被合理化解。

参考文献:

[1]李欣儒. 《我国当前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探讨》,《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2月,第13卷第1期.

[2]曹军,李红梅.《财政政策与就业水平相關性实证分析》,《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6卷.

[3]关洁.《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技术与市场》,2010年第8期第17卷.

试论促进我国就业的财政政策建议 第4篇

关键词:就业问题,财政政策,问题,建议

就业是人改善生活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更是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同时也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家都知道,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 随之而来就业问题就凸现出来, 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发展形势下, 失业问题明显突出。面对这样的局势, 仅靠市场解决就业问题还远远不够, 需要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鼎力帮助。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有必要进一步促进就业增长。财政政策是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在促进就业在这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总之, 财政政策加大资金对促进就业的投入, 扩大就业渠道, 才能缓解就业压力。目前, 我们国家基业形势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 我们国家是人口最大的国家, 给就业问题带来了很多压力。随着我们国家人口基数的增长, 对于已有的劳动力市场还未消化的情况下, 又涌入了大量的新的劳动力, 这就形成了劳动力过剩的状态。同时,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稳步增长, 在很多劳动力涌入市场的情况下, 很多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 解决了就业问题, 但还有一部分劳动力就业没能解决。另外, 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很多劳动力不能适应岗位工作, 形成了失业率高的局面。这就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快, 失业率高的情况, 还是有很多劳动力下岗失业。文章对此讨论了当前促进就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同时也根据实际情况, 给出了应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建议。并分别对其进行了以下试论。具体讨论分析如下:

一、当前促进就业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1.政府财政投入的就业补助资金短缺、不合理。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政府财政投入的补助资金与劳动力市场就业状况不符, 财政对于补助就业资金的方式仍然采用老套的计算方法, 根本就没能按照实际的市场劳动力就业状况发放。例如, 2009年是就业严峻的时候, 政府财政投入的补助就业资金显然不够。2010年, 劳动力就业问题明显降低, 那么, 政府财政投入的补助就业资金仍然按上年基数和一定的增长率而确定的。也就说, 针对于2009年的就业情况, 财政要加大投入补助就业资金, 2010年要减少投入补助就业资金。也就说, 财政补助就业资金的投入应根据每年的实际就业情况来发放。通过以上资料的显示, 政府财政合理投入补助就业资金可以有效缓解就业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政府财政部门的作用。

2.缺乏对农民工就业援助机制。目前, 国家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滞后, 而农民工总数几乎可以与城镇现有职工人数匹敌, 显然政府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应有重视, 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而农民工失业是这次就业形势中最突出的矛盾。现在, 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中只有“对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一条, 其他就业政策几乎与农民工无关。失去工作的农民工就业和创业是否能得到与城镇失业职工一样的政策优惠, 他们的生活无着怎么办?他们在城市的就业、培训、生活能否与城市职工享受相同和平等的待遇。

二、应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建议

1.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投资型的, 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并且造成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因此, 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居民消费。一是在财政支出上, 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者对粮食等实施保护价格收购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帮扶, 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 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减少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 刺激消费;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等个人所得税扣除, 适当提高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 应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 增加人们税后收入, 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为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 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

3.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近年来, 中小企业和小群体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 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他们进行积极扶持, 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 从而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结束语

可以说, 就业是社会实现稳定的基础, 解决就业问题是当下最重要的一个课题。为了能够让我们国家的社会与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政府财政一定要适当的增加补助就业资金, 同时还要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 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以及采取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只有这样, 才会真正解决目前就业难的问题。希望通过此文的分析和论述, 能够引起有关政府财政部门促进就业问题的意识。只有就业问题得到真正的解决, 人们的生活才会有所保障, 社会才会稳定发展, 经济才会平稳增长。如果在本文的阐述中, 如有不完善的地方, 请各位同行积极踊跃的加以改正, 笔者会真诚地接受, 最后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政府财政促进就业政策实施的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童定忠.对基层财政监督工作的几点建议[J].财政监督, 2003年11期.

[2]本刊编辑部.六次会议六座丰碑——2007年全国财政监督工作会议纵深报道[J].财政监督, 2007年09期.

[3]王宁涛.甘肃省财政监督工作会议[J].财会研究, 2007年09期.

[4]耿虹.认真贯彻落实金组长讲话精神切实推进地方财政监督工作——在全国财政监督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财政监督, 2005年07期.

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单 第5篇

一、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对象范围有哪些?

小额担保贷款的对象为: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备创业条件办理相关工商执照的失业人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创业妇女、回乡创业农民工、被征地农民;组织起来就业的经济实体及劳动密集型小企业。

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程序是什么?

个人:采取个人申请,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审查推荐(妇女创业的由乡镇街道妇联会推荐),提供担保人担保,县再就业小额贷款信用担保中心反担保,经办银行发放贷款的程序办理小额贷款。

企业:符合国经贸[2003]143号《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提供职工工资花名册,符合贷款条件人员的身份证明、劳动合同及缴纳社会保险凭证。

三、小额担保贷款的申请额度、期限是多少?

个人:妇女8万元以内、其他人员5万元以内,期限一年。企业:50万元以内,期限一年。

四、再就业免费培训的对象、时间、开办专业有哪些?

1、再就业培训:失业人员、部队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6-48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期限1-3个月。

3、创业培训: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培训期限10天。

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分析 第6篇

关键词: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影响

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均得到体现,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推究就业难的原因,主要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市场不成熟、就业工作的市场化以及导向性政策和配套性政策失衡等因素有关。在众多因素中,一般认为,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情况有着最直接的关联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加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當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概述

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国家为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而实施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它具有适时性、区域性、可持续性和多元性等特征。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毕业生总政策。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政策的主要内容为毕业生的安置方针和毕业生的使用原则。总政策提出,要在目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做进一步的完善,同时还要为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就业拓宽渠道[1]。第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政策。在具体政策上,主要内容为工作程序、工作纪律、各项具体规定以及地方性的就业政策措施。第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殊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病残毕业生、支边学生、自费生、华侨、港澳台地区毕业生、结业生及肄业生等的相关就业规定。

2.现行就业政策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2.1大学生就业行为选择的现状分析

现行就业政策下,大学生就业行为选择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在是否就业的问题上,多数人选择了“就业”,其他的选择还有创业、出国、考研等。这种现象表明,就业仍然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的首选。推究其原因,主要与现时阶段下教育投资较高有关。对一般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而言,用于教育上的投资占据家庭经济支出的大部分,这种经济负担促成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2]。其次,在就业地域的选择方面,多数学生选择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北上广地区。这说明,经济发达或者是文化开放的地区对高校毕业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就业行为选择因之而受到影响。最后,在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仍然是很多学生的第一选择。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的福利待遇具有规范性,工作具有稳定性。

2.2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着就业结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第一,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和职业规划体现出差异性,而就业能力也各自不同。就大学生整体而言,他们对本专业的认知多数停留在“比较了解”和“一般”这两种状态中,就此我们可以推论,大学生整体的就业能力属于一般偏上。而在职业规划方面,专业性质在其中有着较大的影响[3]。一些冷门专业如法学和哲学,其职业规划表现出弱势,学习这些专业的学生多数表示就业能力较低。第二,就业指导和培训在不同的学生及高校中有着不同的影响力。多数学生认为就业指导和培训有利于就业,而少数学生认为完全无用,而还有一部分的高校则完全没有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这些情况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2.3大学生就业机会现状分析

就业机会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业已经形成了市场化走向,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主要依靠自己创造。而在这种情况下,就业机会的竞争非常激烈。不仅如此,很多大学生还遭遇了就业歧视,就业机会大大降低。其中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女大学生在同等就业条件下遭遇就业歧视。性别歧视存在于很多用人单位,而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业在性别歧视上表现尤为突出,这就限制了一部分女大学生的就业行为[4]。

3.现行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供求关系,所以它符合一般市场理论,尤其是供需理论。

3.1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地大学生的就业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属于“买方市场”,即市场需求量比较稳定或者趋于饱和,但劳动力输出远多于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所推行的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需求促进政策,国家对偏远地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有着政策上的优惠和导向,这样就给学生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从而使学生能够扩大就业面,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同时,在需求促进政策的影响下,很多新的职业岗位产生,而新的就业岗位创造了新的就业需求,对平衡人才市场中的供需关系有着一定的作用。

3.2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原因中,结构性失业和选择性失业是主要的两点。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之后,技能、产业、职业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以上几个方面表现出不平衡。选择性失业则是指在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而选择待业。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属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共同造成这种现象[5]。在当前政府所制定的供给促进政策的影响下,有效的供给制度将建立起来,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从而全面实施教育体制改革,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提高其就业能力,谋求更多的就业机会。

3.3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供求之间的匹配性不强,很多大学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实际从事的职业之间没有较大的关联性,所以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跳槽现象比较普遍。而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就是针对这一点而制定的改进措施,在供求匹配促进政策的影响下,一些职业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发展起来,为大学生的职业培训提供平台,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有更多、更合适的就业机会。

4.结语

我国人口大国的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的严峻性,而在解决就业问题中,就业政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要想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水平,首先就要明确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从本文的分析探讨中可以看到,我国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就业行为选择、就业能力、就业机会等方面,所以未来就业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同样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玉.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05)

[2]魏玉东.高校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评估——以沈阳市高校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苏坤.大学生就业受到就业政策的影响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01)

[4]周艳.论就业政策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06)

就业财政政策 第7篇

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复杂的背景,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美联储连续降息的失误决策。

事件的导因是美国“9.11”事件及纳斯达克股市泡沫破灭之后,美联储为了减少这些事件对美国经济冲击,防止美国经济衰退而采取完全宽松的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把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

2. 放松住房贷款政策。

货币政策的宽松,使得住房贷款公司及商业银行制造各种各样的住房按揭利率产品,让一些还款能力不高的次级信用的贷款人进入房地产市场,然后将这些次级贷款证券化及衍生化。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但是如果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金融创新工具的风险及危机就会越来越大。

3. 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比例过大。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这样,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投资机构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利益共享好处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外界力量一推,只要第一张骨牌倒掉,其它骨牌就会全部倒掉。

4.“寅吃卯粮”的消费理念。

中国人以勤俭为荣,中国人喜欢存钱。中国人处理经济的原则是“量入为出”或“收支平衡”。美国消费观念是超前消费。要什么东西,反正信用卡先付,用到限额为止。但是一旦遇到意外开支,就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中国人可以以储蓄应对意外的支出。美国人由于很少储蓄,则又会继续借贷,债台越筑越高;若自己的信用不足、还债能力不强,就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一旦金融机构大开绿灯,就等于自己也将风险背在了肩上;长此以往,总有一天被压弯。金融机构倒下了,必然会引发经济危机。

5. 金融机构过多痴迷于证券市场。

由于美国证券市场非常发达,许多美国人和美国的金融机构都将相当多的资产投入证券市场力图投机或融资,将自己的命运与股市等证券市场的涨落牢牢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实力不强的金融机构放松警惕在证券市场游弋时,市场的跌落就会给它们带来致命的灾难。特别是,证券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很多,对很多因素都很敏感。一旦某一因素突然爆发引起人们的恐慌,就会大量抛售证券,造成证券市场的跌宕,从而使金融机构的资产大大缩水,甚至资不抵债,就会重创整个社会的经济。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透过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

1. 金融危机凸显我国就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异常庞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数量构成了庞大的就业规模,新增劳动力仍在持续增加。中央提出200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按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计算,只能提供900万~120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由此来看,大量新增就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即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因此呈现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而在大量失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更多地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就业的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2. 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由于资金限制和投资预期的减少无法或减少对中国进行投资。同时,在出口减少和人民币升值影响下,很多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和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另外,在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冲击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因为东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很大,而且出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以上这些农民工的就业比例非常高的领域。所以,在企业被迫裁员时,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比较低的农民工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

三、解决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财政政策探讨

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财政支出、调整税收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在反经济衰退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按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财政政策主要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的传导机制以及我国就业的现状来确定财政政策的功能和取向,进而对采取具体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面对依旧严峻的就业形势,财政政策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大实施消费型财政政策的力度。

我国以往的积极财政政策基本上是投资型的,这使得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并且造成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不协调。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来引导居民消费。一是在财政支出上,政府通过增加转移支付或者对粮食等实施保护价格收购来加强对低收入者的帮扶,降低收入分配的两极化趋势,提高总体消费倾向;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刺激消费;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增加对教育、医疗、住房支出等个人所得税扣除,适当提高现行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应适当降低居民生活消费品的增值税税率,增加人们税后收入,从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2. 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

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是制约他们就业再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应把就业培训计划与各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服务。

3. 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创业的财政政策。

近年来,中小企业和小群体创业在解决自我就业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出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政策上对他们进行积极扶持,逐步形成以城镇集体、乡镇集体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群,从而广泛吸收社会各个不同层次、不同素质的劳动力。

4. 加大对社区就业的资金支持力度。

社区就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就业压力、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乃至维持整个经济与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目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社区就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我们应当努力开拓政策与资金扶持的空间:政府应划出专项资金作为社区就业扶持金,并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多方筹集资金,用于增加对社区就业的投人,如公益性岗位就业补贴,以及对从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和贴息贷款或银行贷款担保。更为重要的是,要把相关的政策与资金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并朝着正规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以建立和完善针对社区就业的政策与资金扶持的支撑体系。

目前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比如“4万亿投资方案”、对农村居民购买家电进行财政补贴的“家电下乡”活动,还有一些由地方政府进行的直接消费补贴以及针对特殊群体就业的税收优惠,这些措施在刺激内需、扩大就业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仍需后续较为具体的适合地方特色的就业政策和配套措施,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根本。

参考文献

[1].李爽, 张本波, 谭永生.我国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09 (2)

[2].孙胜利.我国就业问题对财政的影响与压力[J].经济学动态, 2003 (1)

[3].郑琳芳.正确把握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取向[J].中国财政, 2003 (2)

[4].李伟宁, 蓝常高.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与宏观就业政策的协调[J].税务研究, 2005 (2)

就业财政政策 第8篇

一、失业者的就业能力结构

关于失业者的就业能力研究, 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工作, 其中, SCANS (1991) 提出了把就业能力分为基础技能和工作技能, 其中的工作技能包括信息和技术等部分。基础技能需要培养人的个性特质以及基本技能、思考能力等, 而工作技能需要培养人的获得信息的能力和掌握技术的能力。一般来说, 就业能力和年龄呈高度负相关, 年龄越大, 就业能力越低, 而青年失业者 (就业搜寻者) 身体健康, 无家庭负担, 劳动力流动性比较大, 对工作和未来有清晰的目标和打算, 更具备独立性和自主性, 就业能力则相对较强。到了35 岁以后, 中年人群随着家庭的建立以及身体健康程度下降, 劳动力流动性降低, 出现失业后再就业能力也降低。那些超过40 岁或者45 岁的失业者, 在找寻工作的时候更是困难。所以, 关注失业者的就业能力问题, 不得不关注他们由于年龄的增长而带来的就业能力下降的问题。

失业者的就业能力还和工作搜寻能力有关, 而工作搜寻是和信息、资源相关。在劳动力市场上,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找寻的时间越长, 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越大。特别是那些中年失业群体失业后有很多制约因素, 比如家庭社会关系网络弱, 找寻新工作的信息不畅通, 年龄偏大企业不愿意接收, 家庭负担重等等。从这个角度看, 建立一套完整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培训系统非常必要。

二、影响财政功能发挥的就业网络支持系统因素

总体来看, 在失业者就业网络支持系统中政府在提供培训支持、提供就业信息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方面应发挥兜底作用。但是, 由于目前国家财力有限, 政府在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方面仍旧存在投入不足以及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 使就业的网络支持系统仍没有达到完全促进就业的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失业统计不足

我国目前的失业登记系统的失业登记, 仅仅局限于城镇, 那些非城镇的失业人口和那些失业了但是未去登记的人却没有纳入到失业统计中来, 最为典型的两个群体是大学生就业群体和农民工群体。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很多人不去社区登记, 更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还没找到工作, 或者说, 即使有招聘单位有招聘意愿, 但是大学生还是会继续搜寻工作,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农民工群体是最为典型的就业搜寻群体, 他们从农村流动到城市, 很多人依靠老乡介绍找工作或者是在马路市场找临时工作, 即使找不到工作, 也无法去进行失业登记。可见, 要建立就业支持系统, 前提是需要统计失业人口, 建立动态的监测机制, 但目前还不能够有效的进行统计和监测。另外, 对于经济中的各类型的企业、组织和机构, 也无法根据经济形势进行失业预警机制, 失业预警目前只停留在制度规划方面, 在制度实施和具体操作方面尚未成熟。

2.就业网络的培训支持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 财政就业扶持制度依旧停留在政府建立的各级劳动力市场层面, 依托各类劳动力市场组织机构进行劳动力培训, 比如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对失业人员和农民工进行培训, 或者是依托社区对本辖区年纪大的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 还有一部分是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培训计划以及大学生技能培训。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使用了学习券发放给有就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大学生, 大学生拿着学习券去培训机构上课学习, 然后培训机构再和政府财政部门进行结算。以上这些属于就业培训问题, 但是, 在劳动力市场中, 就业信息的获得非常重要。虽然政府财政部门出资建立的各级人才市场提供了大量信息, 但人才市场以及其分支机构覆盖范围小。一些劳动者更愿意就近选择工作, 而不愿意去距离很远的人才市场去找工作, 因此, 未来的就业扶持网络应该有一个更为便捷的系统。

3.就业网络的组织制度建设尚未完善

就业网络的建立, 目前主要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建立, 组织机构比较单一, 组织人员固定, 与大量的就业需求相比, 网络覆盖面小, 就业服务人员少。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就业服务人员更是缺乏, 一些中小城市的马路临时就业市场随处可见, 临时雇工成为常态, 这对于就业者的权益保护很是不利, 不签订劳动合同, 不给缴纳社会保险, 工资拖欠经常发生。如何解决这些零散用工, 是当前中小城市、地区的首要任务。

4.促进就业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从实际的促进就业的工作看, 财政资金实际使用效率不高, 资金主要使用在于硬件设施的建立上, 比如修改建人才市场、社区就业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上, 而对于就业通信网络信息系统的建立投入还不够, 目前各地有自己的人才市场网络, 但是全国统一的或者是全省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网上工程还没有达到统一。有一些就业资金使用存在着被挪用的现象, 如媒体曾经曝光一些培训机构造假骗取国家财政就业补助资金等。这样的事情的发生导致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同时也说明, 财政资金就业使用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三、财政政策支持下就业网络支持系统建设

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就业和降低失业率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政府促进就业发挥职能的有力保证, 在就业难的现状下, 财政政策职能的积极发挥将有利于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

1.完善失业登记制度和失业预警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 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需要做好失业登记制度, 使用人单位与辖区社会管理机构形成联动机制, 随时关注人员流动情况, 对于失业人员积极引导其进行失业登记, 并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失业保险以保障员工失业后及时领取失业金, 要对社会保险缴费困难企业进行失业保险缴费补贴。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功能, 健全社区在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补助, 健全就业信息网络为再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同时, 要健全企业、就业管理部门和劳动者三位一体的失业监测统计制度, 确立监测指标, 并具体分析失业人员的行业、产业和地区的分布, 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此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和指导。

2.完善就业培训制度

有关就业培训制度需要按群体特点进行分类并实施精细化落实。有关青年群体就业, 尤其是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和群体巨大的农民工群体需要组织专门的培训部门, 按照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农民工进行培训, 实施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 如富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固定的培训场所、有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 在培训的同时能够和企业、人力资源市场进行联动并就近提供覆盖全面的就业岗位需求信息。财政需要拨出专款对就业培训进行专项补贴和扶持, 对失业人员进行交通、餐费补助, 对提供就业培训的机构进行资金资助。必要的补助, 可以减轻失业人员在失业期的负担, 更能提高就业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3.健全就业组织体系

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参与主体众多, 包括财政部门、企业部门、人力资源市场、社区、劳动者个人等, 需要有效的组织各个参与主体参与其中。在人员配备、机构设置、职能定位等方面进行最优的实施, 具体包括, 社区失业登记部门进行统计,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就业登记统计, 同时对本企业失业人员进行统计并及时汇总提供给人力资源市场, 并及时提示失业人员到社区进行失业登记, 以及到人力资源市场找寻工作, 社区综合失业登记信息后, 提供给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汇总。人力资源市场联合财政部门进行组织实施就业培训计划, 进行就业需求调查、分析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的进行实施就业培训, 在具体的培训项目上下功夫, 考虑好培训的时间、场地、师资、效果等。

4.提高就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历年的财政投入资金建立数据库, 并建立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制度, 做好财政监督工作, 尤其是对辅助就业培训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组织进行监督, 避免提供虚假就业培训信息而套取国家财政补贴。市一级财政要发挥最主要的监督机制, 进行专人专管进行日常监督和考核。同时, 人力资源部门要对培训就业效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另外, 对接受培训的就业人员进行培训满意度调查, 督促组织培训机构更好的事实就业培训。对于领取失业金的人员来说, 财政资金要给予相应的补贴, 并且要对失业后再创业人员给予相应的扶持, 不但在项目上给予指导, 更要在技术、信息和市场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以提高这部分人群创业成功的概率。

就业网络支持系统, 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 单纯就某一个部门来解决就业问题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多个部门形成合力, 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资金扶持、监督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考核, 才能够实现就业支持。另外, 如何规划和使用好财政就业扶持资金, 构建有效的就业信息系统网络, 这是未来扶持的重点。

摘要: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就业和降低失业率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 受国家财力有限、失业统计不足、就业网络培训支持系统和组织系统不完善、促进就业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等因素的影响, 致使财政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就业网络支持系统, 加强失业统计力度, 建立失业预警机制, 完善就业培训制度, 健全就业组织体系, 提高就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 以期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的职能, 有效解决我国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财政政策,就业网络,支持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纪韶, 李舒丹, 周亮亮.宏观财政政策对就业影响效应的研究综述[J].人口与经济, 2009 (2) :42-48

就业财政政策 第9篇

1 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分析

关于就业中的弱势群体一般指的是在求职和就业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困难和遭受挫折的人群, 主要包括了失业的人员、下岗职工、农民工、临时工、城市中的隐性失业人员以及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 同时女性在就业中也容易遭到歧视, 也属于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女性群体在就业中存在的歧视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包括女性大学生在就业中也常常遇到这种苦难。大学生也是就业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 以及自己的内部或者外部原因的影响, 在刚刚毕业的时候存在就业困难, 并且在社会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大学生作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在社会上不容忽视, 他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特别需要社会的积极帮助和引导[1]。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生活困难的学生群体;生理上处于弱势的群体, 例如存在生理缺陷和相貌平平的学生群体;冷门专业的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也常常面对着比较大的困难。这些大学生弱势群体往往工作不稳定, 很多人没有享受到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 工作处于流动的状态。并且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日益崛起, 这部分群体也在不断地扩大。

就业弱势群体和一般意义上的老、弱、病、残弱势群体不同, 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指的是由于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比较差以及性格上的问题等, 导致了他们虽然在积极地寻找工作, 但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工作之后又马上失业的, 他们的就业质量低下, 而且难以享受到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的人群。此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滋生了大量的农民工群体, 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由于受到我国独特的户籍制度和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 他们在就业中也常常遇到困难, 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弱势就业群体。对于农民工来说, 他们在进城之后往往很难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生活中, 他们也很难进入到正规的就业体系中, 成为了城镇就业体系中的边缘群体。

就业群体在社会上求职和就业中往往容易遇到困难和挫折, 而且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改变这种状况, 迫切需要社会和政府的力量来提供扶持。弱势群体在个人收入、财产状况、消费以及医疗保健等方面的状况都不尽如人意, 常常表现为收入低下、低消费、低营养的情况。弱势群体在就业上表现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上的能力差, 在社会中就业竞争力低下, 生活质量也相对比较低下, 同时在心理上表现为比较高的敏感性[2]。造成我国弱势群体就业困难的原因有多个方面的, 例如我国庞大的劳动力基数, 为社会就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我国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了就业弱势群体就业的困难,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逐渐下降, 对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也越来越大, 产业结构调整在一方面产生了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人口。国家的财政政策也对弱势就业群体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 例如我国近年来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但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工程、通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这些方面对就业的拉动力比较弱。财政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维持经济增长的速度、保证社会充分就业和维持市场物价稳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 如果财政政策仅仅只是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速度, 而忽视了就业, 这样的财政政策注定要遭受失败。

2 弱势群体的财政扶持政策机制的构建

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当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就业保护。例如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 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 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社会培训, 帮助和促进他们就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样, 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于社会就业的影响更加的突出。为了有效地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对弱势群体的就业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扶, 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劳动需求的变化不仅表现在财政政策对微观劳动需求的影响, 在宏观方面的影响也比较大。任何能够影响劳动力成本的财政政策都会对就业产生影响, 当税负水平比较高时对就业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财政政策还能够对产业结构、企业的经营等带来影响。

(1) 积极发展劳动密集产业。应当充分地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积极地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社会的就业需求。从国外的就业发展经验来看, 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中的劳动密集产业, 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政府可以对不同就业量的企业采取差别税率的财政政策, 在投资中积极地引导国家和社会力量投入到这些产业中, 使它们成为新的就业基地, 同时也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劳动力, 解决就业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也将是我国财政政策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于信息咨询、社会服务、物业管理、家庭服务等就业潜力大、能力要求不够的第三产业需求越来越大, 通过减少这些服务机构的财政税率, 实行差额化的财政政策对于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具有巨大的保证。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研究中可以看到, 社区服务也将越来越重要, 能够切实地解决部分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 同时社会上也存在比较大的社区服务需求缺口[3]。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 降低它们在社会融资和税收方面的难题, 可以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中小微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 中小企业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为就业弱势群体创造了机会。因此政府在做好就业工作的同时, 要正确地认识到中小企业的就业能力, 在财政政策方面进行扶持和保证。

(2) 实施促进就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有效解决弱势群体就业的关键是首先要扩大社会的就业需求。政府通过积极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扩大社会就业之外, 还可以直接有政府出资来购买社会劳动岗位, 为弱势群体的就业创造条件, 鼓励和规范非正规的就业形式。劳动保障方面, 要加强劳动法的实施, 建立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 保障劳动者合法的权利, 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税收是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就业水平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鼓励弱势群体进行创业也是解决他们就业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政府部门可以为弱势群体的创业提供便利, 并且在税收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和减免。政府还可以为弱势群体创办的企业通过小额贷款担保, 解决他们的社会融资问题, 将失业保险转变为促进就业, 减少政府的失业补贴[4]。大学生作为就业中的弱势群体, 也需要国家政策的帮助, 政府可以针对大学生群体设立必要的财政扶助政策。如果政府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进行减税, 就容易形成比较强的就业扩张效应。而对资本比较密集的产业进行减税, 对就业会形成一定的收缩效应。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产生就业创造和替代效应, 创造效应是指由于税收优惠政策使某些产业或者企业受到了影响, 降低了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本支出, 从而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3) 加强劳动教育和培训。通过提高弱势群体的文化水平, 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是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对于部分弱势群体就业技能不高的问题, 财政政策可以加强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投入, 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劳动培训, 对劳动服务机构进行资金支持等。通过进一步的财政体制改革, 逐渐地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 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才能真正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劳动培训机构的扶持。在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的现实情况下, 要充分地发挥教育对于解决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通过提高弱势群体的教育水平, 能够充分地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对教育培训的投入, 加快劳动保障制度的改革, 使劳动人口和失业人员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培育[5]。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要和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因素紧密的结合起来, 实现协调发展, 实现弱势群体在社会劳动力市场上的合理配置, 降低他们的失业率。可以按照劳动市场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 因地制宜地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是促进和解决弱势群体就业的关键。弱势群体要正确地认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充分地利用社会资源, 加强对劳动知识的技能培训投资。弱势群体可以根据劳动市场需求的变化, 采用多种方式利用政府免费培训等资源,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此外, 对于弱势群体应当加强他们的信心教育, 增加他们面对社会和就业的信心。为了很好地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要帮助他们转变自己的心态和思想, 使其树立自强自立的正面心理, 积极的寻找就业机会。其中非正规就业模式也可以积极的推广, 最终实现灵活自主就业。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也是政府财政支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为他们提高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 能够为他们的就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我国人口多、劳动力市场广阔的局面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所以我国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然是我国政府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弱势群体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稳定、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公共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施专门针对弱势群体的支持政策, 对于提高弱势群体的就业具有重要帮助,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娟, 张开云, 李倩, 等.青年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研究[J].社会科学家, 2009 (08) .

[2]谭卫伟, 韦柳霞.非政府组织完善弱势群体就业服务体系的优势及路径[J].青年与社会, 2013 (10) .

[3]连城.大学生弱势群体就业的基本现状及其问题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0 (6) .

[4]黄正盛, 燕立娜.多举措破解弱势群体就业创业难题[J].出国与就业, 2011 (20) .

就业财政政策 第10篇

在访谈中, 张凤有认为, 2015年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 2015届毕业生总数将超过2014年。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 宏观就业压力不减, 据分析, 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2015年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有变化, 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 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总体来说, 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除直辖市外大部分省对毕业生创业落户取消限制

网友“阿连1991”:在鼓励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就业方面有哪些新政策?待遇会提高吗?

张凤有:2015年国家基层就业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今年起, 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申报相应职称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更多基层就业政策可查询教育部新职业网。

网友“许吞吞爱树懒”:如果要创业的话, 针对大学毕业生有哪些优惠政策?

张凤有:国家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2015年继续执行的优惠政策主要有: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支持、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创业培训补贴、有关机构提供免费创业服务、除直辖市外大部分省对毕业生创业落户取消限制等。

网友“幸运Lich:我想问您一下, 参加国家政策性就业, 如: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服务, 是否计入工作年限或工龄?

张凤有:当然计入, 各基层就业项目服务年限均计算工龄。

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查询——可关注教育部新职业网

网友“取经的小罗罗”:可以到哪查询权威的就业信息?

张凤有:毕业生可浏览各类就业信息网站, 包括中央有关部门主办的全国性就业信息网站 (如教育部新职业网) 、地方有关部门主办的就业信息网站、各高校就业信息网站及校内bbs求职版面、其他专业性就业网站等。

网友“给你讲个有关幸福的故事”:择业的时候会特别看重企业性质, 是国企, 事业单位, 还是民营什么的, 在网上和现实中, 就发现很多单位都说自己是国企, 怎么分辨呢, 国企有什么特点呢?

张凤有:关于企业的性质, 可以查询“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同时, 毕业生要认识到国企毕竟是少数, 要把求职眼光放宽一些, 民营企业同样大有可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小提示——遇到纠纷可向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申诉

网友“清风上”:请问如果毕业后没能及时找到工作, 学校可以帮我存多久的档案呢?如果档案存在学校, 明年我再找工作还算应届毕业生吗?

张凤有:如果没有找到心仪的用人单位, 可将档案转至你的生源地或经学校同意暂时留在学校, 按照政策学校只代为保管两年。如果你超过两年未落实工作单位, 学校会将档案转至你的生源所在地。如果档案存在学校, 明年再找工作是否按应届毕业生享受就业待遇, 具体可咨询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

网友“VALINhu”:如果和就业单位签协议, 哪些是作为求职者需要关注或者是注意的?

张凤有:在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时, 首先要注意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协议或合同是否符合我国劳动合同法, 对单位的相关信息、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地点、时间及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是否都有明确规定, 还应重点关注劳动合同内对试用期的说明。

网友“蓝褶裙”:如果就业时发生纠纷, 我该到哪里投诉, 维护我的合法权益?

张凤有:如果遇到纠纷, 建议先向学校联系咨询, 寻求帮助, 同时, 毕业生有权向用人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诉, 也可提交给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仲裁, 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高校毕业生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举报、投诉。

网友“猫咪好天气_-_”:我想请问您一个关于工龄计算的问题。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企和民营企业里, 大家的工龄计算有什么区别吗?工龄对我们的工作和退休后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和用处呢?非常感谢。

张凤有:机关事业单位叫“工作年限”, 企业叫“工龄”, 实际上二者含义相同。企业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以后, 以实际缴费年限作为退休和计发养老保险待遇的依据。现在的“缴费年限”就是所谓的“工龄”, 如果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是没有工龄的。根据我国劳动法规的规定, 工龄长短是固定职工能否退休的一个条件, 也是计发工资和病假、年休假、探亲假、退休金等劳动保险待遇的依据, 在劳动管理和维护个人权益上仍不可低估。有关工龄具体计算方式可咨询当地劳动保障部门。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惑解答——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

网友“帕瓦罗曦3163054080”:用人单位对非985、非211工程毕业的存在就业歧视怎么办?有不少人 (包括专家) 瞧不起省属重点大学。

张凤有:国家关于消除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政策明确要求: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 不得将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招聘大学生关键是量才使用, “英雄不问出处”, 重在真才实学!

网友“若水一旁”:请谈谈读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的利弊。

张凤有:2014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就业良好, 据统计, 100%进入教育行业就业, 大部分进入高校就业, 少数进入教育类企业。不足主要表现在就业面较窄, 应及早确定求职方向。

网友“咿呀咿呀哟啦啦哈哈”:考研比不考研在就业方面更有优势吗?三年的经验和三年的学习哪个更好?

张凤有:各有长短, 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选择。

网友“新潮语”:我想问问如何看待大专学生就业问题?关于大专生就业, 有什么建议或导航吗?

张凤有:关于大专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本科毕业生就业政策基本上是一致的。大专生的求职定位主要是应用型、技术型岗位, 希望大专毕业生朋友合理地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在校期间注重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北师大珠海分校团委:您认为在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方面, 我们高校和社会应该如何努力呢?

张凤有:教育部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正在研究出台新的举措。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 积极从人财物诸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条件。

网友“酸酸SS”:您好, 请问英语专业毕业生男生今年的就业情况乐不乐观呢, 如果先考研没有考上再去找工作会不会太晚?

税收新政策支持再就业 第11篇

根据这一通知,国家鼓励企业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对新办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或超过职工总数30%,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和税务机关审核,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的30%,但与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审核,3年内可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2。

对于新办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除外),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或超过职工总数的30%,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认定和审核,3年内免征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不足职工总数30%,但与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审核,3年内可按计算的减征比例减征企业所得税。减征比例=(企业当年新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企业职工总数×100%)×2。

根据《通知》的解释,“新办企业”是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下发后新组建的企业。对于现有的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和现有的商贸企业(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除外)新增加的岗位,当年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或超过职工总数的30%,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认定和审核,3年内对年度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减征30%。

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凡是满足以下条件的: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吸纳原企业富余人员达到或超过本企业职工总数30%;与安置的职工变更或签订新的劳动合同,通过认定和审核,3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但以下除外: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服务型企业中的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商贸企业中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企业。

对于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通知》还提高营业税和增值税的起征点。在增值税方面,将销售货物的起征点幅度由现行月销售额600元至2000元提高到2000元至5000元;将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幅度由现行月销售额200元至800元提高到1500元至3000元;将按次纳税的起征点幅度由现行每次(日)销售额50元至80元提高到每次(日)150元至200元。在营业税方面,将按期纳税的起征点幅度由现行月销售额200元至800元提高到1000元至5000元;将按次纳税的起征点由现行每次(日)营业额50元提高到每次(日)营业额100元。

财政就业资金运行现状分析 第12篇

一、财政就业资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一) 就业资金作用的人群。

就业资金的补助对象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技能人员, 投入重点在于就业困难人员, 其中就业困难人员主要是针对农村、城镇低技能就业困难人员和刚毕业大学生。从就业资金的补助人群来看, 资金旨在鼓励劳动力增加就业技能, 提高劳动者整体就业水平和就业层次。

根据刘易斯的人口红利理论, 农业发展落后的根源是隐蔽失业的存在, 只有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才能解决问题。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 农业富余人口减少, 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 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的生产要素新常态。一方面截至2014年底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 000万人以上, 同时有7, 089.2万城乡低保人员需要寻找就业门路;另一方面企业招工难、招工贵、“技师荒”、“民工荒”大量存在。就业资金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增强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适应性, 提高社会总体就业率。

(二) 就业资金的作用机理。

就业资金对就业困难人群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供需两个方面产生影响。劳动力市场供给方面, 就业资金通过培训、鉴定等投入, 提高劳动力价值。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 就业资金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见习等投入, 增加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同时, 为了克服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而造成的摩擦性失业, 就业专项资金还安排了职业介绍、求职补贴等项目支出, 增强市场信息的充分性。

二、财政就业资金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 就业资金定位模糊, 功能层次不明。

就业资金中人群划分不够细化。就业资金针对困难就业人群和高技能人才。困难就业人群包含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未就业人员和高校未就业大学生。将这些人群按照学历、就业能力划分, 可以更明晰地看出, 高中以下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未就业人员的特点是收入低、缺乏基本技能、求职困难, 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属于低保、扶贫范围。高校未就业大学生和拥有高中以上学历未就业人员, 属于拥有一定求职能力, 希望获得更高报酬的劳动者。就业资金在支持这类人员就业中, 只是笼统的将这些人群称为四类人员, 即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将这四类人员一视同仁, 同等对待, 各类人员对技能学习的需求不同, 学习能力不同, 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供给, 势必会造成供需的失衡, 影响政策效果。

就业资金目前根据人群、功能增加支出项目, 但是项目间以及就业项目和社会保障其他项目间存在定位交叉的问题。例如, 就业资金中对于低保贫困家庭或残疾大学生, 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这项政策旨在弥补困难大学生外出求职费用, 增强就业能力。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可以看到, 由于低保认定和求职补贴发放属于不同职能部门, 认定人员存在困难。另外, 这些一次性补助是否能够覆盖全部低保家庭和残疾大学生并无定论。而且, 由于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求职困难程度不同, 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发放补贴, 势必造成形式上公平而实质上的不公平。

就业政策所瞄准的人群存在城乡不公的问题。由于就业资金来源于对下岗职工的补贴资金, 因此现有的项目仍体现了这一特点, 只是将下岗职工变为了城镇失业登记人员。针对这些困难群体, 就业资金中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特定政策就业补助等政策。但是, 细究这些政策可以发现, 特别是针对城镇失业人员的社保缴纳补贴政策, 保护了参加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可以享受缴纳社会保险的福利,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到城市工作中来, 这些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险补贴缴纳享受不到相应的优惠政策, 造成城乡职工待遇的不同。而且, 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实施, 及时缴纳社会保险成为企业和个人的一项基本义务, 因此这些社保补贴政策从时效性、公平性来说, 都有待推敲。

(二) 主管部门沦为套取国家就业资金的增信机构。

就业资金的业务主管部门在考核指标的压力下, 成为部分社会机构的利益共同体, 形成了一条套取国家就业资金的利益链条。以就业培训和技能鉴定项目为例, 就业资金扶持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项目即存在这种利益链条。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就业促进工作, 政府每年会向人社部门下达相当数量的目标。为完成工作任务, 人社部门需要寻找相当数量的社会培训、鉴定机构开展工作。社会机构需要盈利, 人社部门需要完成任务, 两家一拍即合, 成为利益共同体。于是人社部门从监督主管部门的角色出发, 主要针对培训、鉴定的人员重复情况、人员真实情况进行身份证筛查。这一监管工作成为证明培训、鉴定真实性最有力的证据, 也成为第三方事后核查培训、鉴定实质是否发生最大的障碍。培训、鉴定机构针对人社部门开展的身份证核查, 以劳务费的形式支付给县、乡、村干部用以组织人员, 并以发放奖品的形式获得村民的身份证复印件和照片, 据此, 培训、鉴定机构便可以做出“真实”的培训、鉴定档案, 向培训人员“发放”培训、鉴定证书。到此, 培训、鉴定机构完成了培训、鉴定工作, 可以拿到每人几百到几千元不等的财政补贴资金, 并且因实际发生的成本低于补贴金额, 获得盈利;人社部门也就此完成了培训、鉴定任务。而培训、鉴定工作是否真实发生过, 也就无法核实。这些鉴定证书, 有些存放在培训机构无人领取, 有些存放在无就业意愿的个人家中束之高阁, 并未真正起到增加农民工技能, 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

职业培训、鉴定政策本身, 旨在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免费的技能学习平台, 享受随时学习、终身学习的便利, 增强转移劳动力职业技能, 最终达到增加农民工收入的目的。产生上述利益链条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就业指标是地方政府一项重要的民生指标, 地方政府有着强烈的促进就业, 做大就业指标的冲动。因此, 由地方政府自己监督诸如就业培训、鉴定工作, 容易产生激励不相容问题;二是培训本身的设计, 不符合劳动力就业生活习惯。一些省份组织的农民工就业培训项目, 培训设立在田间地头, 而真正有就业愿意的外出务工劳动者, 在家参加培训耽误了其参加简单劳动、获得日常收入的工作, 因此真正需要培训的劳动者本身无法也不愿参加培训。

(三) 项目分散, 资金效果不佳。

就业资金主要分为11个项目, 虽然允许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统筹使用, 但各地基本是按照国家规定的项目进行操作。这其中就存在着项目分散, 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根据2013年财政决算, 就业资金的11个项目中, 每项资金支出最少的仅为1.14亿元, 最多的公益性岗位支出为125亿元。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比较, 资金过于分散。

与资金分散、覆盖范围狭窄相对应的, 是我国就业资金产生了巨额沉淀。根据公布的资料, 各地都存在就业资金大量结余问题。就业资金的沉淀与我国大量就业困难人群并存的现实, 主要是由于现有就业资金支出项目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实施项目存在与现实脱节的问题。

三、财政就业资金调整路径

(一) 细化人群, 明确就业资金定位。

按照社会保障体系的分类标准, 就业资金支出范围定位于帮助社会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型项目, 以及开展解决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项目。救助型项目主要是针对城市低收入人群、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的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职业鉴定、公益性岗位等项目。项目的开展采取免费、自愿原则。取消针对低保、贫困家庭大学生的一次性补贴, 困难大学生求职所需补贴资金, 建议从低保资金中支付。劳动力市场信息对接项目主要是针对未就业大学生、农村转移劳动力, 通过开展政府购买的普惠型的政府购买服务, 开展职业介绍工作, 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形成的摩擦性失业。建议取消社会保险缴纳补贴, 吸纳特殊人员就业补贴, 相关优惠政策与《社会保险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对接。

(二) 完善激励相容机制, 加强主管部门的责任意识。

就业工作主管部门要从实际执行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转为市场的监督者和服务的购买者。无论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培训项目, 还是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服务, 建议采用更加规范的政府购买的方式, 免费提供给受众。同时, 剥离人社等部门承担的市场化职能, 减少政府就业考核的具体指标, 政府部门的角色定位从具体操作者转为实际监督人, 主要是监督政府购买的就业服务是否达到实际标准。

(三) 更新现有政策,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根据就业资金的定位, 废除合并就业项目中效果不佳、与其他政策重叠的项目。同时, 逐渐形成、完善就业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及时更新就业资金支出项目。增加政府审计等第三方对就业资金使用的监督, 形成对就业资金合规性、效率型的全面评价。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到来, 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财政就业资金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延续至今虽在支出范围上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与就业工作的需求产生脱钩情况。本文旨在分析财政就业资金作用机理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以求提出未来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就业资金,新常态,耦合性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经济研究, 2007.7.

[2]孟艳春, 苏志炯.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与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路径——基于刘易斯与舒尔茨两种理论模型的思考[J].当代经济, 2015.1.

[3]刘慧琼.自助式社会救助模式研究[J].岭南学刊, 2015.1.

上一篇:数据采集软件下一篇:通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