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途径范文

2024-05-28

置管途径范文(精选3篇)

置管途径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20日~2012年1月20日, 我院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患者615例, 男428例, 女187例, 年龄15~100岁, 平均 (62±18) 岁。多脏器功能衰竭51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53例, 重症肺炎57例, 心力衰竭48例, 心肺复苏术后40例, 心肌梗死59例, 上消化道出血65例, 急性脑血管病142例。

1.2 材料

选用ARROW公司生产的双腔中心静脉导管。

1.3 置管途径

颈内静脉置管130例, 锁骨下静脉置管360例, 股静脉置管125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处理。采用大样本均数的差异性比较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与锁骨下静脉组相比, p<0.05。 (CRS: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由表中可见, (1) CRS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 (2) 误穿动脉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 (3) 气胸的发生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3 讨论

3.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CRS)

三种置管途径CRS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分析原因:一般在常规皮肤消毒后, 按既定穿制点一次性成功者此类并发症少见;而反复多次穿刺不成功的会导致已打开的导管包反复装配过程中的污染, 进而发生感染。其二是在已置导管的护理上对导管周围定期检查消毒及更换敷料重视不够[1]。其三是来自污染的导管接头腔内感染、静脉营养液配备过程中疏忽无菌操作等[2]。其四是颈内静脉置管部位不易遮挡, 颈部活动度相对较大, 敷料易错位或脱落, 易被呕吐物、口鼻分泌物、汗液等污染;股静脉的置管部位由于会阴分泌物、尿液、粪便、腹股沟皮肤褶皱处积垢等原因污染机会多。所以一定要熟悉局部解剖特点, 提高熟练程度及置管经验, 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和护理常规。我院14例出现畏寒发热, 白细胞升高, 考虑为CRS均提前拔除导管, 行导管尖端培养, 3例为白色念珠菌, 2例为克柔念珠菌, 2例为金葡菌, 4例为屎肠球菌, 2例为阴沟肠杆菌, 经拔管并治疗后症状消除。

3.2 误伤动脉

三种置管途径误伤动脉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由于解剖学上的特点及操作者操作技术水平不同, 误穿动脉的机会也不同。锁骨下静脉置管误伤动脉的机会虽少, 但误伤锁骨下动脉后因锁骨影响压迫止血效果, 会形成血肿、血胸、纵膈血肿、休克、心包填塞等严重并发症。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须有动脉做参考, 把握好穿刺点及进针方向, 才能避免损伤动脉。我院一例血液透析患者因误伤颈总动脉后造成血肿压迫气道引起窒息并以气管插管缓解, 可能与肾衰血透病人的凝血机能障碍及血液肝素化密切相关。因此, 在中心静脉置管前常规了解病人的凝血情况将有益无害。

3.3 气胸

气胸的发生率: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主要是肺气肿、恶病质、大量腹水及胸廓畸形等体质患者多发。我院4例发生气胸患者, 1例肺压缩<30%, 给予保守治疗好转;其余3例肺压缩>30%, 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气胸均治疗痊愈。所以: (1) 选择穿刺点必须正确, 在规定的深度内进针, 边进针边抽回血; (2) 对有严重肺气肿及胸廓畸形者避免低位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置管; (3) 穿刺针进入皮下后令病人呼气后屏气, 如应用呼吸机, 应调低潮气量, 暂时关闭呼气末正压; (4) 置管后检查双肺呼吸音, 当高度怀疑时应行x线检查。

由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众多, 有的相当严重, 故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应该注意: (1) 熟悉局部解剖特点, 熟练操作技巧, 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和护理常规; (2) 对躁动, 清醒不配合患者给予适当镇静、镇痛; (3) 反复穿刺3次失败不宜重复, 否则并发症将会随之成倍增加; (4) 对肝素化、抗凝、凝血机制不良患者慎重中心静脉置管术; (5)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置管目的等有特殊性质及要求, 选择最优的置管途径; (6) 对于某些高危患者或穿刺困难者, 应用超声多普勒引导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3], 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7) 熟悉掌握中心静脉置管各种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措施。

摘要:目的 比较3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分析原因。方法 对颈内静脉置管 (中间径路) 、锁骨下静脉置管及股静脉置管分别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Catheter Related Sepsis, CRS) 、误伤动脉及气胸的病例进行统计, 比较发生率。结果 (1) CRS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 (2) 误伤动脉的发生率: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 (3) 气胸的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结论 根据情况选择最优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熟练操作技巧, 严格无菌操作程序和护理常规,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陈玉平, 杨欢, 李星, 等.集束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7 (19) :29252927.

[2]刘东汉.血透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8) :107-108.

置管途径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选取的170例均为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出生的新生儿, 将需要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170例新生儿按穿刺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组, 选择上肢静脉穿刺的68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39例, 女29例;胎龄28~41周, 平均胎龄 (33.7±4.5) 周, 出生时体质量为780~4 200g;置管时间为出生后30min~36h。选择下肢静脉穿刺的10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组, 其中男58例, 女44例;胎龄27~42周, 平均胎龄 (34.3±4.1) 周, 出生时体质量为810~4 000g;置管时间为出生后30min~40h。对照组新生儿中选择贵要静脉48例, 腋静脉8例, 桡静脉5例, 正中静脉3例, 颈静脉4例;研究组新生儿中选择大隐静脉92例, 小隐静脉3例, 股静脉5例, 腘静脉2例。两组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身高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材料选择

所有新生儿均采用美国碧迪医疗公司生产的1.9Fr中心静脉导管。输液结束后均采用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体, 固定导管敷料选用3M抗过敏敷料, 接头为碧迪公司的正压接头。

1.3 置管方法

根据新生儿血管情况, 上肢静脉穿刺首选贵要静脉, 使患儿上肢外展与躯体成垂直状态, 先测量预穿刺部位沿静脉至右胸锁关节的长度, 按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流程规范操作, 将导管送至预测位置。下肢静脉穿刺时首选大隐静脉, 放平穿刺侧肢体, 测量预穿刺部位沿静脉至肚脐上1cm长度, 规范操作送导管至预测位置。固定后封管, 采用X线摄片方式确定位置。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新生儿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异位率、穿刺过程中出血量、置管后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 组间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儿上肢静脉穿刺操作时间较研究组明显较长, 一次性穿刺成功45例, 成功率为66.2%, 异位发生13例, 异位率为19.1%;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91例, 成功率为89.2%, 异位发生5例, 异位率为4.9%,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χ2=13.535 5, P=0.000 2;异位率比较:χ2=8.709 2, P=0.003 2) 。但是两组患儿在穿刺过程中出血量、置管后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2。

注:*与研究组比较, χ2=0.004 9, P=0.944 2。

3 讨论

3.1 下肢静脉置管优势

通过本次数据对比, 下肢穿刺置管的操作时间明显短于上肢穿刺置管, 且成功率与异位率也明显较低。可能原因是下肢静脉解剖结构更粗直、明显, 易于操作者进行穿刺定位。有研究显示, 留置PICC导管时, 导管前端在下腔静脉上部和导管前端在肾静脉上下方时, 其留置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比较几乎无差异, 因此, 选择下肢静脉置管和选择上肢静脉置管一样安全[2]。对于新生儿, 其上腔静脉长度多在1.4~2.3cm, 下腔静脉行导管置入的放置范围更为广泛, 前端定位的范围也更广泛, 穿刺成功率也更高。穿刺的过程中, 无需患儿变换体位, 静脉通道几乎直线进入深静脉, 易于送管至下腔静脉中上段。而上肢静脉体表位置不明显, 定位相对较难, 并且各个大静脉之间夹角较大, 易误入颈内静脉和胸廓内静脉。王小娟等[3]研究显示, 行上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科选择腋静脉进行置管, 并发症低, 成功率高, 但渗血较多, 可作为穿刺点参考。本文上肢静脉置管中, 11例置管时异位, 2例使用过程中导管异位。在异位患儿中, 6例可能因体表长度测量不正确, 置入过深进入右心房, 经过后期X线摄片定位后, 退管回位;1例误入颈内动脉, 2例误入胸廓内静脉, 2例误入腋静脉, 分析可能是由于穿刺过程中体位变换不及时或不到位, 导管韧性缺乏造成的。下肢静脉置管异位5例, 2例误入股静脉, 3例为上肢穿刺不成功转下肢, 但是导管因被剪断致使前端未到达预定位置。

3.2 PICC置管并发症及相关处理

本次相关数据对比, 上下腔静脉置入PICC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分析原因, 化学性静脉炎可能与输注刺激性药物有关, 其中3例为推注葡萄糖酸钙后出现, 其余6例多出现在置管后3~5d, 可能是由于穿刺时血管壁与导管摩擦造成损伤, 或静脉瓣受损引起。发现后即停止输液, 抬高肢体, 给予50%的硫酸镁湿热敷, 一般3d左右好转后PICC管可继续使用, 未再次出现静脉炎现象。本次共有7例导管堵塞现象, 其中5例发生在脂肪乳输注后, 分析是由于脂肪乳易沉积, 导致管道堵塞。在输注脂肪乳前后使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PICC堵管情况的发生。感染发生分析是由于无菌意识不强, 操作不严格, 加之新生儿本身抵抗力较弱, 易被细菌侵袭。在进行操作时, 要注意保护血管, 重视PICC的维护, 加强无菌观念, 若发现感染迹象及时给予抗感染处理。

综上, PICC的推广使用, 有效地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者带来了痛苦, 对于新生儿, 选择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更安全有效, 其耗时短, 穿刺成功率高, 异位率较低, 可作为新生儿PICC置管的首选。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通过上肢静脉和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的不同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将需要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的170例新生儿按穿刺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组, 选择上肢静脉穿刺的68例新生儿作为对照组, 选择下肢静脉穿刺的10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组, 分析两组患儿的置管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上肢静脉穿刺操作时间较研究组明显较长,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66.2%, 异位率为19.1%;研究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9.2%, 异位率为4.9%,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两组患儿在穿刺过程中出血量、置管后留置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新生儿, 选择下肢静脉行PICC置管更安全有效, 其耗时短, 穿刺成功率高, 异位率较低, 可作为新生儿PICC置管的首选。

关键词:PICC,置管途径,新生儿,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沈红五, 缪爱梅, 茅志娟, 等.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4) :351-353.

[2]胡永群, 刘欢, 朱立珍.早产儿PICC不同置管途径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21) :54-55.

置管途径 第3篇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新生儿,置管途径,疗效

近年来, 通过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 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 用于新生儿、及低体重儿的刺激性药物输注和静脉营养支持治疗, PICC置管术具有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 被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科的疾病治疗[1]。 PICC置管途径可以从上肢静脉, 或者下肢静脉, 新生儿上肢静脉穿刺, 存在暴露不充分、送管时对体位要求较严格等缺点[2]。 本研究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海南省人民医院 (以下简称“我院”) 新生儿采用下肢静脉PICC置管,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诊治的120例PICC置管新生儿, 根据随机数字法, 将其分为对照组 (上肢静脉) 和观察组 (下肢静脉) , 每组各60例。 60例对照组患儿中, 男43例, 女17例;早产儿35例, 足月儿25例;胎龄170~280 d, 平均 (235.0±30.0) d;体重0.8~ 5.0 kg, 平均 (2.0±0.9) kg。 60例观察组患儿中, 男42例, 女18例;早产儿34例, 足月儿26例;胎龄171~279 d, 平均 (234.0±28.0) d;体重0.7~5.0 kg, 平均 (1.9±0.8) kg。 两组性别、胎龄、体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PICC置管方法

1.2.1对照组置管方法PICC导管采用美国BD公司的1.9FrPICC导管包, 患儿置于预热的远红外辐射台, 选择粗、直静脉作为穿刺静脉。上肢静脉置管首选贵要静脉, 其次选择正中静脉、头静脉, 以及桡静脉。 置管穿刺时, 患儿上肢保持外展状态, 并与躯干呈90° 角, 从欲穿刺点, 沿着静脉走向, 直至右胸锁关节, 测量其长度。 严格按照置管流程, 待导管尖端到达肩部时, 将患儿头部转向穿刺侧, 下颌靠近肩部, 使导管达到预定长度。

1.2.2观察组PICC置管方法术前准备同前, 下肢静脉置管首选大隐静脉, 其次为小隐静脉、腘静脉、股静脉, 置管穿刺时, 穿刺侧肢体放平, 从穿刺部位, 沿着静脉走向, 直至脐上1 cm, 测量其长度。 患儿置管期间, 无需变换体位, 严格按照置管操作流程, 使导管达到预定长度。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 以及置管并发症, 进行观察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而出血量、留置时间比较,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果见表1。

2.2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 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果见表2。

2.3两组置管并发症比较

两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果见表3。

3讨论

本研究中, 与上肢静脉置管相比, 下肢静脉置管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 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降低, 这可能与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构有关, 因为下肢静脉相对较粗、直, 相对容易定位和穿刺, 长度测量也比较容易, 而且, 操作过程中, 患儿无需进行体位变换, 沿着下肢静脉深入置管时, 几乎是直线注入, 没有明显的曲折, 直至下腔静脉中上段, 整个置管操作过程方便, 相应也提高了穿刺成功率[3]。 与下肢静脉相比, 上肢静脉暴露不够清晰, 定位较差, 并且, 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 以及胸廓内静脉与头臂干静脉间, 存在静脉角, 所以, 在上肢静脉置管深入过程中, 容易误入颈内静脉、胸廓内静脉[4]。 本研究中, 下肢静脉置管的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降低, 也充分证实了上述理论观点。另外, 上肢静脉置管过程中, 体表长度测量不准, 也会导致导管置入过深, 出现导管异位;上肢静脉穿刺置管时, 没有及时将新生儿头部转向穿刺侧, 或者转体不到位, 也可能导致导管异位;上肢静脉置管过程中, 需要变换新生儿体位, 如果其哭闹严重, 不配合操作, 也可能导致导管异位, 或者导管置入困难[5]。

不论是上肢静脉置管还是下肢静脉置管, 都会在置管过程中出现出血, 出血量的多少可能与穿刺手法、患儿配合情况、肝素用量等因素有关, 如果穿刺手法不到位、患儿哭闹、严重不配合操作、肝素用量过多等情况下, 穿刺过程中、穿刺置管后出血量相对增加[6]。 所以, 针对导致穿刺出血的相关因素, 操作者应熟练掌握操作技巧, 对于严重不配合患儿,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穿刺置管后, 及时给予喂奶、安抚处理, 平复患儿的不适症状和情绪。 肝素应用剂量应合理, 一般情况下, 肝素用量低于40 U/ (kg·d) 。 穿刺置管过程中, 如果送管时间过长, 可以中途应用生理盐水代替肝素稀释液, 进行冲管处理, 有效避免肝素用量过致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实践也发现, 穿刺置管结束后, 清洁皮肤、圆盘固定, 穿刺点上放置吸收性明胶海绵, 并覆盖无菌敷贴, 弹力绷带环形固定, 压迫止血30 min, 能够明显减少穿刺置管出血量, 发挥较好的止血效果。

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导管感染、静脉炎、外渗等。其中导管堵塞多为脂肪乳输注过程中, 脂肪乳导管内沉淀导致导管官腔狭窄、 堵塞所致, 所以, PICC置管输注脂肪乳前、后, 注意使用生理盐水进行PICC管的冲洗, 有效降低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导管感染的原因相对较多, 患儿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差、住院时间长, 以及PICC置管的侵入性操作, 置管或敷料更换时无菌操作不到位, 输液器连接时消毒不彻底, 都可能将细菌植入, 导致导管感染[7]。 所以, 针对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加强PICC管的日常维护, 做好病情观察, 一旦发现感染症状, 及时给予有效处理[8]。 PICC置管并发静脉炎可能与药物对血管内膜的刺激、 穿刺时损伤了静脉瓣、 血管与导管摩擦损伤静脉内膜等原因有关。 所以, 对于静脉炎患儿, 抬高患肢, 50%硫酸镁湿敷, 停止PICC输液后, 静脉炎多数会逐渐好转, 待其明显好转后, 继续PICC输液。而上肢静脉置管并发静脉炎, 除了上述原因外, 可能还与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 存在静脉角, 增加了穿刺置管难度有关。 PICC置管液体外渗可能与患儿长期输注脂肪乳剂, 但没有正确封管或者封管技术不到位, 继而形成纤维蛋白鞘有关, 所以, 对于PICC置管患儿, 要密切做好患肢观察, 及时发现液体外渗情况, 增加冲管频率, 提高封管技术水平。

针对PICC置管的常见并发症, 要做好PICC置管围术期的护理[9]。 置管前, 做好各项辅助检查, 严格掌握PICC置管适应证和禁忌证, 将PICC置管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详细告知患儿家长,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置管时,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正确选择穿刺点, 熟练掌握置管技术, 有效固定止血。 置管后, 做好PICC导管的维护, 避免导管移位等意外事件的发生[10,11,12,13,1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置管途径】相关文章:

践行途径05-12

疏导途径05-16

经典途径05-19

养成途径05-22

教育途径05-26

调控途径05-29

推广途径05-31

现状途径06-07

公开途径06-10

内化途径06-11

上一篇:人参药理作用下一篇:城市规划社区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