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2024-09-20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精选12篇)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1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向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的中学体育教师和非体育教师发放问卷320份, 取样时, 在条件允许下尽量使样本在性别、地区、学历、职称、年龄和学校类型上均衡, 共收回312份, 回收率为97.5%, 有效问卷306, 有效率为95.6%。样本情况如下:其中体育教师男80人, 女52人;非体育教师男95人, 女79人;乡镇中学体育教师64人, 城市中学体育教师68;年龄21—59岁。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使用中国期刊数据库等工具进行文献检索, 并在吉首大学图书馆的国内外心理学、体育科学、锻炼心理学等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收集与本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 基本把握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2) 心理测量法

采用Spielberger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STAI) [1]中的特质焦虑问卷 (T-AI) , 包括20个条目, 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 反映一种较稳定或持续存在的焦虑倾向。郑晓华、舒良等曾用该量表对长春和北京地区一般人群做过大样本调查[2]。本次调查将湘西地区中学体育教师和非体育教师测试结果与长春和北京地区一般人群资料进行比较。

(3) 访谈法

根据事先拟定的谈话提纲对相关专家和中学体育教师进行访谈, 对一些问卷涉及不到的问题作了补充, 以获得较可靠的信息。

(4) 数据统计法

对所采集的有效数据,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5) 逻辑分析法

对文献资料、心理测量结果所涉及的因素指标以及实验前后所得的数据运用归纳、对比等逻辑学方法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中学体育教师和非体育教师T-AI评定结果与一般人群比较

表1、2显示, 体育教师和非体育教师特质焦虑分值均高于一般人群, 其中体育男教师、非体育男教师和非体育女教师出现显著性差异 (p<0.05) 。教师特质焦虑分值过高可能与其劳动特点及特殊环境有关。首先, 课改后中学教师工作量大, 工作时间长, 而且还要面对学生升学的教学压力, 各级领导的评价、考察, 处理与领导和同事间的关系等, 这些无疑都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其次, 由于中学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中学生, 除工作关系外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机会少, 但是教师在工作中所经受的压力和由此产生的情绪失调, 如果不能在与他人交往中及时得到宣泄, 积攒下来就可能会使教师比其他人更易在工作中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第三, 中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角色的模糊性、冲突性及多重性, 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 他们接受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 就不得不尽量满足人们对这个神圣职业的要求, 因此而常常掩盖和压抑自己的一些真实感受, 当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教师的自我期望不一致时, 就会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使其可能产生过度焦虑心理。

2. 中学体育教师和非体育教师T-AI评定结果比较

表3显示, 体育教师特质焦虑分值高于非体育教师, 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P>0.05) 。可能原因是:首先, 由于长期受重文轻武, 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在许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其次, 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课, 对体育课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可能导致教师上课没有激情, 久而久之, 产生焦虑心理。

3. 中学男体育教师和女体育教师T-AI评定结果比较

表4显示, 男体育教师特质焦虑分值高于女教师, 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能原因是:女性比较安于现状, 满足于目前的状况, 对工作条件和环境没有太大要求, 所以她们工作压力相对较小。男性则大多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比较大, 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可能会导致男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做种种心理调节, 容易感到“身心惧疲”, 比女教师更容易出现过度焦虑。

4. 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和城市中学体育教师T-AI评定结果比较

表5显示, 乡镇教师特质焦虑分值高于城镇教师, 未出现显著性差异 (P>0.05) 。可能原因是:乡镇体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差, 教师的交际范围更窄, 但还要面临与城市中学一样的评优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评聘等诸多挑战, 所以乡镇中学体育教师工作更辛苦、生活压力更大;其次因为各种社会原因, 乡镇地区的人们对体育教师工作的认可度相对较低;第三, 乡镇中学的体育教师还承受着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衡、知识更新、家庭负担等等的压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中学体育教师和非体育教师焦虑均高于一般人群。因此, 教师要正确地认识课改压力, 进而主动地适应, 同时应进行积极的自我调节, 提高心理自控能力和应对能力, 把焦虑控制到适度水平。

中学体育教师比非体育教师更为焦虑, 要改善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学校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提高认识, 克服重视智育、忽视德育、轻视体育的传统偏见, 把体育真正摆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战略地位上, 以减少体育教师的心理焦虑, 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教育工作中去。

中学男体育教师比女体育教师焦虑程度高, 要消除男体育教师过度的焦虑, 必须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学校和家庭对男教师都应给予工作、生活和精神上的关心和支持, 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乡镇中学体育教师比城市中学体育教师更为焦虑, 乡镇中学在精神上要给予体育教师以积极的鼓励, 对教师的劳动予以认可。在物质上, 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教师的物质鼓励力度, 提高乡镇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中学应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 制定措施多从教师需要加以考虑。另外, 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消除过度焦虑。

参考文献

[1]舒良.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2]郑晓华, 舒良, 赵吉风.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在长春的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3.

[3]周春梅, 俞国良.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类型、成因和对策.教育科学研究, 2003 (3) .

[4]赵立芹, 张海燕.教师压力成因分析.外国教育研究, 2004 (2) .

[5]李大新.山东省中学体育教师心理焦虑状况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体育科技, 2006 (28) .

[6]王亮生, 黄岑杨.成都市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初探.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7 (7) .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2篇

论文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榆林市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中学男女生情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进一步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相关结果显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状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相关特征。

1研究目的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思维方式趋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等。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本文对部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实际状况,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2研究对象

从榆林市十所中学中选取1000名学生,每所中学100名,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登陆和图书馆查阅,搜集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文献与资料20余篇。

3.2问卷测试法采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测试,具体由六个方面组成:(a)自尊自信;(b)情绪稳定性;(c)人际交往;(d)学习适应性;(e)意志品质:(f)处事态度。自尊自信量表由20个项目组成;情绪稳定性量表包括20个项目;人际交往量表由21个项目组成;学习适应性量表由22个项目组成;意志品质量表由18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14个项目组成。量表使用方便、可信。

3.3自陈问卷法测试所用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自陈问卷,采用三级评分法,统一由受测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逐题自评。回收后统一处理,在记分前先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如果发现受测学生对某个问题所给的若干备选项目,连续多次打“×”,说明回答不认真,答卷作废;如果发现个别题目中受测学生同时选择了两种答案,一般按后一个答案记分。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一并发放,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55份,其中有效问卷940份,有效回收率为98.43%。

4结果与分析

4.1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女生更为严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由自尊自信、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学习适应性、意志品质和效度6个分量表组成,从各分量表可以看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结构特征。从各分量表看,女生在情绪的稳定性、学习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严重,属差等以下水平分别占41.88%和24.79%,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有问题的比例较大,占30.88%,情绪稳定性方面虽不如女生的比例大(16.18%),但处于中等水平者仍占41.18%,这些表明,中学生无论男女,在情绪稳定性方面都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这一特点也反映了这一年龄阶段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体验强烈,两极性突出,情感情绪的迁延性强,且具有文饰性、封闭性和曲折性,所以,情绪的产生和平息常常是疾风骤雨式的,带有明显的冲动性和爆发性。同时,由于青年初期学生己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集体感,情感体验具有较长的延续性,从而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心境。如果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续下去,就会影响人际关系,也会有损身心健康,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处于差等以下的比例比女生更高。男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出现低自尊自信,这与男生自尊心强,更注重竞争,有更强的期望得到集体与社会尊重的意识有关。由于自尊心是与活动的成败相对应,与成就感、自信心相联系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参加竞争活动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提高和增强。但是,如果自尊心过强,表现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在挫折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自卑心。而中学阶段正是处于中考、高考的准备、冲刺阶段,繁多的考试、竞赛、排名层出不穷,这就更容易使具有较强自尊的男生体验到挫折感、失败感,从而导致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下降。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3篇

【关键词】临夏县中学;体育锻炼;情况调查

1.缘起

笔者在临夏县中学实习之际,发现该校的体育教学和当地的体育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实习期间,看到许多学生整天在教室看书,包括课外活动时间也是这样。面对这种非常普遍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力促学生身心发展。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临夏县中学全体高中学生。发放问卷400,收回303,回收率85.33%。

调查对象的组成(N=400)

人数:男157人 占51.82%

女146人 占48.18%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及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资料,经过反复阅读对我调查临夏县中学高中全体学生体育锻炼情况有很大的帮助。

2.2.2 问卷调查法

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303份,回收率85.33%。包括临夏县中学高一、高二、高三6个班。问卷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运动次数和运动频率、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等。

2.2.3 实地调查法

在下午放学后,和课外活动来到临夏县中学的体育场地(如篮球场,排球场,田径场等),了解学校场地情况。计算出每块场地上的人数,以便得到科学的统计数据。

2.2.4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基本的数理统计与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每周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情况

体育锻炼动机:

男:

每周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占62.42%;

每周不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占37.58%

女:

每周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占53.42%;

每周不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占46.58%

由于高中学习压力大,高三和高二的学生不得不把精力都投资到学习上面,所以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当地体育观念的的淡薄学生中,把爱锻炼和不好好学习贪玩直接联系到一起。导致体育锻炼参加人数的直线下降。女生中不能主动锻炼的竟然占46.58%,所以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是目前摆在当地体育老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3.2 参加体育锻炼动机调查情况

体育锻炼动机:

男:锻炼身体45.86%;

学习技能43.31%;

学校强迫10.83%

女:锻炼身体42.47%;

学习技能30.82%;

学校强迫26.71%

其中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动机:锻炼身体和学习技能的占73.29%,被学校强迫体育锻炼的占26.71%。

4.增强高中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建议

4.1 改变体育在当地人心目中的观念,处理好学习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

在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和家长心目中,参加体育锻炼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其实殊不知体育锻炼能促进青少年大脑的生长发育对改善大脑有着积极作用,经常参加锻炼的人,大脑神经的反应速度较快,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能力较强。体育运动耗氧量大,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增加红细胞的载氧能力,可以给大脑供给更多的氧气。只要肯坚持,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既有先进文化知识,又有强健体魄还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栋梁之才。[1]

4.2 如何处理好体育锻炼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

在伊斯兰教中,妇女佩带面纱是社会的一种古老风俗。穆罕默德认为戴面纱是出于隐藏妇女佩带的首饰和保护妇女不受男性侵犯的目的。《古兰经》中安拉说:“对信女们说,叫她们用面纱遮住胸膛,莫露出首饰,她们应当用外衣蒙着自己的身体使她们不受侵犯”[2]。真主解释妇女戴面纱和身着伊斯兰教服饰,不是束缚妇女,而是解放妇女,是人们摆脱欲望的驱使,保持心灵与道德的纯洁,从而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3]。

4.3 体育课程建设逐步完善

由于受到体育场地,器材的限制,所以体育课的组织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每节课之间关联不科学,运动强度忽大忽小,使得教学过程呆板,不灵活。导致学生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致使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呈下降的趋势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香良性发展。[4]

4.4 增强师资力量及活动场地、体育器材方面的资金投入

在临夏县中学体育老师一共有5位其中本科学历1名,大专学历3名,中专学历1名。每个老师每天工作量都很大。他们每个人每天至少三节课早上还有高考训练队要带,还得给全校带早操、课间操,晚上还得给学生看自习。只有加大投入,增加体育投资尤其是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方面的投资,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此我呼吁当地政府,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投资,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5.小结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素质,完善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应当把提高自身身体健康素质水平作为对个人,家庭,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张铁雄.对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1.

[2]马坚译.古兰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3]王俊荣.伊斯兰教与妇女[J].世界宗教文化,1995(3):8-11.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4篇

目前, 对我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大学生曾尝试吸烟的人群占总人群的百分比为37%, 而中度吸烟的人群占总人群的16.3%, 严重吸烟人群占总人群的0.8%, 且多数是在13岁时就开始吸烟的;大学生每年发生酗酒闹事的发生率高达总人群的26.7%。有看过有关性方面的音像资料的人群占总人群的70%以上, 婚前有过性行为的人群占总人的14.9%;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达总人群的17.3%, 由于大学生在休闲时间内不合理的放松方式促使其健康问题更为突出, 不仅造成学业荒废, 还使10~30%的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疾病或心理障碍等问题, 其中出现神经症的患者高达3~4%。80年代中期中国学生心理障碍问题上升近3个百分点, 5年间8所重点院校大学生自杀人数达39人, 在对中国师范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中发现, 发生中度以上心理疾病的学生占到了15.2%。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以上数字应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的健康状况的高度关注。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代表, 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 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国民体质的状况。因此, 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对于提高全国民身体健康水平及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此, 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以期为进一步寻找出影响其健康状况的因素, 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和制定相应的健康促进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

随机整群选取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各1200名为研究对象, 非体育专业包括文科、理科、工科, 其中专业是按年级分层, 并以班为抽取单位。以比较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2、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收集大量有关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因素研究方面以及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期刊, 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 问卷调查法:大学生健康状况调查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躯体健康状况, 主要包括身高、体重、及疾病情况;二是大学生人格调查, 该量表是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修订完成的信度和效度均较高的健康调查表 (UPI) , 该量表包括三部分内容, 受试对象的基本情况、受试者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助题;三是睡眠质量调查, 包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 所有条目总分越高, 其睡眠质量就表示越差, 相反, 则表示睡眠质量越好。该问卷统计印好后, 由经过专门培训过的人员进行现场调查, 如在填写过程中有提出疑问的, 由专业人员当场进行指导, 问卷的填写不记名。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 特对问卷进行三次预试验, 在确保调查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后, 再进行大面积的调查。

(3) 数理统计法:在进行数据统计处理时, 对问卷填写不完整或是数据录入不全的进行剔除, 然后对有效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并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包对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各1200名, 体育专业大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为1083份, 有效问卷率为90.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所填写的有效问卷为1107份, 有效问卷率为92.2%, 其中文科学生为387人, 理科学生为362人, 工科学生为358人。在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高中学历以上的占73.6%,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父母学历在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7.4%, 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2、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1) 大学生的躯体健康状况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躯体健康状况的对比中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体重指数高于24kg/m2的人数占总人群的31.3%, 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重指数高于24kg/m2的人数占总人群的53.6%;在对两者发生慢性疾病的调查中还发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患各种慢性疾病的百分比分别为呼吸道疾病33.4%、神经科疾病64.1%、消化性疾病65.3%、关节性疾病33.4%、贫血45.7%、心血管疾病21.2%、肝炎21%、肺结核17.4%、急性胃肠炎25.9%;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患各种慢性疾病的百分比分别为呼吸道疾病28.7%、神经科疾病54.7%、消化性疾病54.6%、关节性疾病28.1%、贫血44.3%、心血管疾病19.1%、肝炎20.4%、肺结核12.3%、急性胃肠炎19.7%。

(2) 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睡眠状况的对比中发现, 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大于等于8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群的31.2%, 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大于等于8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群的51.2%, 两者之间率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小于等于3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群的62.4%, 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小于等于3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群的24.7%, 两者之间率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通过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比研究发现, 相对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整体健康较差, 在对两者之间的躯体健康对比分析发现, 非体育专业学生躯体健康状况明显差于体育专业大学生, 且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对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格状况的对比中发现,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格得分在25分以上的人群百分比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与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睡眠状况的对比中发现,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得分大于等于8分以上的人群百分比与体育专业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躯体健康不容乐观, 心理健康问题较严重, 日常睡眠质量较差, 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 经常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睡眠质量, 也对大学生的体质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肥胖程度、及患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均低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且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体育运动有对减肥有一定效果, 且对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有一定作用。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人格得分在25分以上的人数百分比较高, 且有显著性差异, 提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相比, 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睡眠质量得分大于等于8分以上的人数百分比明显较高, 且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经常参加有规律的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米环.基于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同肥胖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J].广东医学, 2012, 9.

[2]严中华, 林昭文.普通教育合作学习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 2003, 6.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5篇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势的研究

作者:徐元玉 周烈 王林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折射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及其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走向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41-02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体现着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职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随着社会教育大背景的演进,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尝试。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探索。经过几年的改革,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如何根据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深化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为此,我们对江苏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从学生体质健康的视角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高校体育教学改善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

课题组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对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四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耐力素质、速度素质水平较低,肺活量指数偏低,肥胖或超重学生比率较大。

据统计,被调查院校男、女大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71.7cm和159.95cm;平均体重分别为61.35kg、51.61kg。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平均身体形态指标不尽人意,男、女生体重正常比例只有33.27%和38.97%,体重较低比例分别为49.49%和47.79%的,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达到12.75%,明显高于女生的4.98%,而女生营养不良比例8.26%明显高于男生4.49%(见图1)。

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是身体机能动态下的客观反映,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体肺功能的优劣。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优良率分别为38.65%和41.4%,不及格比例达到11.35%和12.00%。耐力项目的测试主要反映的是人体心血管机能,从测试结果可见,男生1000m和女生800m的不及格率是各项素质中最高的,分别达到了13.73%和14.16%。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中长跑项目存在畏惧心理,主要是因为运动中“喘不过气”,这在运动学中称之为“呼吸极点较低”,实质上说明了学生的心肺功能需要加强锻炼。从50米测试情况来看,速

度素质也不如人意,不及格率仅次于耐力素质分别达到13.24%和13.08%。坐位体前屈测试情况来看,合格率较高,男、生均达到90%以上。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折射出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固然与遗传、营养以及沉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等因素有关,然而肩负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其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存在片面性

20世纪中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上,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不到体育的乐趣。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高校体育引进吸收了欧美体育思想:一方面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过于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实践操作面上,忽视了生物体育观对学生身体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1];另一方面,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相关知识储备,可以通过自学自练来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无须在教学中强化,从而形成了片面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错误认识,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回归到“放羊式”状态,造成了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身体运动”。

2.2 忽视健身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锻炼,单靠体育课堂教学解决不了增强体质的问题[2]。健身锻炼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从本质上讲,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然而,有一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忽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对“增强体质”、“终身体育”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课堂上让学生不停重复练习1~2个技术动作,运动负荷持续中高水平,机械重复的动作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课忽略对学生健身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足,知识面狭窄,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下了体育课,就与体育锻炼分手了,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2.3 教学内容与方法呆板

现行高校体育教学沿袭竞技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内容单一,复杂技术较多,趣味性、娱乐性较差,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多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的运动项目,对体育课已失去兴趣。其原因是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束缚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不能获得与其天赋相适应的运动成就,主动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高校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方法手段的改革,但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服从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学生

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学过程过分地强调“统一”,教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动性,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体质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2.4 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中国教育体制应试模式下,体育评价体系大多仍是应试教育的传统评价指标,考核方法单一,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量化标准,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结果,即以某一时期学生对某一项运动技术掌握的好坏和技术达标,来评定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达标和技术考试而学。部分先天素质好的学生,考试标准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和精力,就会取得相当好的成绩,而体质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相反,一些先天素质差的学生,在每个运动项目技术学习的时间段内,即便认真刻苦地进行身体练习,而且体质和运动素质均有一定提高,也难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这种评价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目标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使得学生投入与产出不平衡,一次次的体育考核带给学生不良的刺激,抑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策略措施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增强体质和改善健康状况的功效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因此,如何正视学生体质现状,突破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合理地安排体育课,树立“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应该是每个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教师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从学生的现实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4],这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向学生实施“终身体育”的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追求外在的技能掌握和近期效果,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长期效应上来,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2 明确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强化健身知识传授

体育教学是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增强体质不仅仅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目标更是体育教学的长期目标,直接教学目标应将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作为重要内容,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按照增强体质这一本质目标,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授运动技术的同时,必须讲授体育人体

科学、营养保健、运动康复、医务监督等相关领域知识,以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教学目标应将健身知识传授与健身锻炼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取得身体锻炼效果,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大学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将使其受益终身。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科学健身原理、方法、功能等健身知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行为,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达到有效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3.3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使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按照增强体质的目标进行教材化,要与健身教育有机相结合,注重学生不同类型的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具有实效性和长远性[5],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相吻合。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根据实际情况多开设易学、易练、实用的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实践课程[6],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轮滑、太极拳等,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实用的体育锻炼知识和运动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营造又利于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氛围;同时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管理中,作为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形成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双重目的。

3.4 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参与健身锻炼

体育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锻炼的过程,从多方面来显现教学评价的功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评价体系应包括体能与技能、进步幅度、过程表现等,涵盖整个自主学习锻炼的过程,因人而异,设定不同的目标区域;评价指标应贴近学生的学习锻炼行为,给与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并落在其发展的区域,提高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鼓励和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适当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定起点和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一位学生都享有体育的权利。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从而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热情。在一定时期内,要不断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其纳入学生评奖评优之中,这是激励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游戏;运用状况;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4-0317-02

由于我国的中小学体育主要以技术传授与体能锻炼为核心,忽视对学生兴趣引导与稳定体育情感的培养,导致出现部分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却讨厌上体育课,甚至找各种理由逃避上体育课的现象。[1]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采用游戏法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兴趣,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并且体育游戏运用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就不同,本文随机在曲靖市部分中学中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状况,找出制约体育游戏运用的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根据有关专家提出的观点对这些因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以提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师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曲靖市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运用状况。

研究方法:一是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本选题相关文献资料查阅体育课的教学方式,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二是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并发放各调查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后,收回整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游戏在曲靖市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状况分析

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富有浓厚的娱乐气息和鲜明的教育意义,有人说体育游戏只适用于小学体育教学,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体育游戏是一种教学手段,是一种好的手段,好的教学手段不应该被限定于某一时段。并且体育教学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过程,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授,更不仅仅是一般的锻炼课。体育课不同于其它的室内课,他具有其它室内课所不具有的特殊作用,他在培养人上是其它课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传统的中学体育课使学生越来越讨厌上体育课,而通过调查分析不难发现体育游戏是提高中学生上课热情和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同学在回答"上体育课教师组织体育游戏情况调查表"时有45%回答"偶尔", 20%回答"从不",这说明曲靖市中学体育游戏的运用还很低,并且这也间接的说明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课堂组织教学或许是根据《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但这样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否认教师对体育游戏认可程度远高于学生,但是体育游戏的开展却不如人意。

(二)曲靖市中学生对体育游戏的认识情况分析

提高学生对体育游戏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思想上的升华,有利于学生自觉积极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技术动作等,使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时不仅仅是好玩,还可以审视自己,做到间接学习。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游戏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认识,选择"非常大"的只占13.3%,其它的85%左右是"一般"、"很小"和"毫无帮助",我们知道体育游戏的其中一个作用是适应社会环境,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间掌握积极、有益的社会互动方式,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我们知道体育游戏在教育作用、锻炼作用、提高学习兴趣这三个方面表现明显,但是在掌握提高动作技能的作用这个方面认识的程度不够,只有1.7%。60%的同学在竞争性游戏中输掉选择:"痛定思痛回想哪里做的不好下次改进。"[2]

(三)曲靖市中学生对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开展体育游戏的态度

在统计中回答一节课中老师组织几个体育游戏较为合适的数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对一节课游戏的数量也是很在意的。正因为如此,不能不说这是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这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需要去多了解一些新的游戏,去寻找一些更适合学生的游戏,并且游戏在运用上也不能一成不变,需做到与时俱进,防止学生出现抵触情绪。我们发现若在几节课中教师重复组织同一个游戏,"你的心理态度"的问题时有高达43.3%的同学会表示不能接受,只有11.7%的学生表示能接受。这表明学生对体育游戏的新颖程度非常在意,这对于体育教师在组织游戏教材这一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曲靖市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状况在一些学校开展并不是特别好,开展率偏低。统计中同学在回答"上体育课教师组织体育游戏情况调查表"时有45% 回答"偶尔", 20%回答"从不",这说明曲靖市中学体育游戏的运用还很低,且这也间接的说明老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2〉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体育游戏在教育作用、锻炼作用、提高学习兴趣这三个方面表现明显,特别是提高学习兴趣带来快乐这个方面作用最大。

3〉曲靖市中学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不能更好的发现学生上课需求的问题,在回答中有70%的学生喜欢体育游戏,但是教学中的开展状况却只有35%。

4〉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集体荣誉感、思想道德等方面都获得很大的提高,学生在团队竞争性游戏中输掉比赛能做到自我认识和反省,但是在掌握和提高所学动作技能的作用上学生的认识程度不够,需要教师在以后教学中突出这部分内容的传授和讲解。

(二)建议

1〉根据学生的喜爱心理开展游戏教学法。为什么学生非常喜欢自由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因此,在课堂中组织游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展示自我。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非常喜欢进行体育游戏,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学生的心理在体育游戏上做文章,把我们的教学内容和目的糅合在体育游戏当中采取间接教学。

2〉游戏在课程各个部分中可以灵活运用。体育游戏的运用要有针对性。比如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表现在一般准备活动中是慢跑、行进操、定位操,反复使用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可以采用一些奔跑类的游戏,如蛇形跑、螺旋跑、跑动中的"听号抱团"、"拉网捕鱼",或者用跳绳、跳橡皮筋、"猴子抢球"、"传球触人"等方法,这些活动同样也能取得热身的效果。[3]这些游戏形式多样、新颖,既是游戏内容,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适时安排体育游戏教学,教学将事半功倍。体育游戏在技能教学中的运用表现在在进行体育技术内容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把技术教学渗透在游戏活动之中,以此来增强学习热情,这样也可以防止枯燥的技术学习使学生产生厌课心理。

3〉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参与游戏的开展相结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了解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需要。学生喜欢不喜欢?爱不爱做是我们教师所要知道的。不仅如此,在开展游戏的时候教师的参与能更好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能受到学生的喜爱,还能为以后体育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师指导管理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或者亲自参与跟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既能对游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补充说明,又能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得游戏更富生命力。

4〉不同的教学任务选用不同的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应用于体育教学中是为体育教学服务的。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应选用不同的体育游戏,例如在快速跑的技术教学中引入"黄河——长江"游戏,把枯燥的快速跑教学变为追逐跑游戏,不仅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

5〉一节课运用2-3个游戏,并且降低重复率。一节课或几堂课只做一个游戏,不仅所用时间很长,而且还起不到应起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也希望教师一节课多组织几个游戏且多组织一下新颖的游戏。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课的内容、教学进度,每节课或者间隔1-2节课组织2-3个相对应的新颖游戏,这既可以起到教育作用,又可以提高学生的上课激情。

6〉提高师生对体育游戏作用的认识。体育教师要加强体育游戏方面的知识,要善于去更新体育游戏的知识,要在课后去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理论方面的灌输。首先,让学生知道游戏的名称、过程、规则和评价要求等等。特别是新游戏,一定要将游戏每一个细节给学生讲清楚,必要时可以让部分学生配合演练整个游戏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这游戏的理解。其次,教师还要时时观察学生的身体变化,并相应调整游戏的练习强度与密度,做到适量、适度。最后,游戏期间注意适当的提醒学生一些小的窍门,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游戏。游戏结束后,还要询问学生一些游戏感觉、心得,总结游戏的重点、难点,提出更高层次的一些要求。

7〉在体育游戏内容选择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课标指出,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在选择游戏上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引起上课兴趣为主,然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去感受、体验,在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去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更积极更好的投入到体育课堂。

8〉在教学方面,要提高掌握动作技能的作用。运动项目的技术是以身体基本能力为基础的,需要多次反复练习,才能建立巩固、动力定型。学生练习时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把技术的要求采用游戏形式来练习,就很容易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的熟悉和掌握技术动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赵玲.“游戏教学法”对中学生人际互动能力的影响研究[J].南 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0(15):14-15.

[2]顾蓉宁,杨明.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林区教 学,2010,(1).

[3]田进平.中学体育课的游戏教学[J].科教文汇,2006,(3)

[4]梁平.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实施[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20.

体育专业大学生厌学状况调查研究 第7篇

本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2011至2013级270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 厌学总体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次中有厌学现象及阶段性厌学的学生分别占23%和47%。调查同时发现,厌学现象男女生存在较大差异,男生高出女生21.7%。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女生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优于男生相关,其主要表现在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方面。

2. 学习目的性调查分析

学习目的性直接影响到学习态度,部分学生入学后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为获取学历、拿毕业证(占69.3%);为了完成父母期待被迫上学;高中毕业后学习的自然延续;顺应社会潮流;被现实所迫;不想太早进入社会工作;走一步算一步等盲从心态。

3. 专业学习兴趣及报考动机的调查分析

缺乏专业学习兴趣,就难以调动学习积极性,被动学习很容易产生学习倦怠。调查显示,50%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比较感兴趣占45%,表明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比较认可。

4. 上课情况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上课都存在敷衍应付的态度,消极厌学的现象比较严重。分析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与任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等因素有关;其次,学生个体的自身因素,如学习态度、动机、学习兴趣,自控能力、网络诱惑等都是诱发厌学现象产生重要因素。

5. 迟到、旷课现象的调查分析

调查中发现,学生迟到旷课现象比较普遍,87.4%学生有过旷课的经历,更有8.8%经常旷课,甚至3.8%基本不去上课。而旷课的学生大都是在宿舍睡觉(占43%)、玩游戏(占27%)和打工(占19%)。主要表现为厌学;过分沉迷于网上聊天及网络游戏等。

6. 对待考试情况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超过70%的学生考试都抱着“60分万岁多1分浪费!”消极懈怠思想,学习知识掌握及考试成绩情况可想而知。

7. 厌学现象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1)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偏低。造成本专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很多,如文化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动力以及方法不当等。

(2)缺乏好的学习氛围。虽然大学期间也有不少的体育运动课程,但文化理论课也不在少数,面对理论方面的学习上缺乏毅力,意志薄弱,学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就会逐渐的产生厌学。

(3)课程设置及学时量安排不够合理。专业运动技能类的课程学时数量比较少,影响了学生示范能力、运动技能水平的核心竞争力。也可能是造成公共课、理论课旷课现象大于术课的主要原因。

(4)所学专业就业前景因素的影响。调查显示,30.7%的学生表明以后会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6.3%的学生明确毕业后不会从事所学专业方面的工作,有63%的学生并不确定今后就业发展方向。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学生厌学状况比较普遍,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年级越高厌学现象越严重,运动训练专业学生高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2)基础知识较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学习困难;缺乏专业兴趣。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课时数安排不够合理;学习氛围不浓厚;是造成厌学的主要诱因。

(3)公共课、专业理论课学生迟到旷课现象较严重;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玩手机现象普遍存在;消极对待学习考试等是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4)深受就业压力的影响;缺乏目标定位及人生规划;随大流混文凭;读书无用论思想作祟;进一步导致了学生厌学现象的蔓延。

2. 建议

(1)高度重视学生厌学问题的危害性,加深教学及课程改革,提高课程适应性;加强学生必修基础课补习;发现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解决,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明确目标、树立信心、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倡导崇尚科学的优良品德。

(3)重视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及就业指导培训,让学生及早了解大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生涯和未来发展规划。

摘要:厌学现象是目前学生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之一,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突显,“新读书无用论”而引起的厌学现象在大学生中蔓延,正在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从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划分,体育专业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群体,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体育专业,大学生,厌学现象,分析

参考文献

[1]冯传诚.体育院校学生理论课厌学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3).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8篇

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定义及主要内容分析

1.1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定义分析

教学组织形式具体而言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关系, 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和核心来设计教学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 必须采取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在互动关系处理上, 教学组织形式将师生关系直接表现出来, 同时教师、学生之间相互作用, 推动体育教学前进发展。而在师生互动关系处理上, 要遵循各种互动关系和互动方式所要求的规范和程序来完成, 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 以及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搭配和互动关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组织的纽带关系, 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教学要素按照一定程序结合起来, 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

1.2 体育教学组织特点分析

首先,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具体表现的是在教学活动中相关人员在时间安排等方面的考虑, 通过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全面系统了解, 在全面、多项选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实现体育教学活动的持续有效进行。比如在体育教学活动在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上, 大多选择分组教学, 而时间安排上, 多采取体育课和活动课相结合的安排方案。其次,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有着多样性的特点, 而这一特点又是和体育教学组织本身特点紧密相关, 在教学组织形式选择过程中, 并不是否定式发展, 而是后者对前者不断补充和继承, 直到今天,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基本上形成了多种教学形式并存且共同发展的教学格局。随着人们对教学活动认识的更加全面和完善, 整个体育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更加合理, 同时教学对象和教学特点认识更加科学、全面、多元, 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组织有更多展现形式和表现内容。

最后, 以班级为教学基础单元的教学方式, 依旧是当今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而依托班级开展的体育课堂教学依旧占据体育教学的主要位置, 然而,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 对教学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已经成为当今体育教学变革的重点和关键。而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要积极利用主要运动项目的积极作用, 与具体锻炼相结合。通过在体育运动中, 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 能够有效促进体育教学发展, 而选择主要体育运动项目作为切入点, 能够有效检验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效果。

2 主要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分析

在体育锻炼运动中, 存在一些具有引导作用, 能够带动大多数人参与运动锻炼的项目, 而这些项目的存在, 也使得体育运动更加持续、更加稳定。体育运动部分项目有一定体力和技巧要求,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主要运动项目则具有一致特征, 而这些一致性能够引导体育运动发展进步。因此是体育运动的核心选择, 通过有效锻炼, 能够培养参与者的兴趣爱好和需求, 从而确保参与者形成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这些实践就要求我们在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下, 有效选择、理性地正确看待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之间的关系。

现代教学就是要求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不平衡的教学关系, 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作用, 课堂主体由教师转化为学生, 而教师的作用更多在于知识的解释和学习重点的引导, 整个课堂教学完成的关键是学生的思考, 是师生正确关系, 对体育教学来说, 也不例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分享,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在现阶段, 体育教学课程形式有教学班教学、选课教学、通识课程教学、俱乐部式教学、分层次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这些教学形式的主要区别是教学过程中, 师生关系的不同, 或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认知度不同等。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 体育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 不仅需要教师积极讲解相关理论, 也离不开具体实践。而在实践过程中, 要想有效掌握, 就需要学生根据实践结果, 及时提出存在问题, 而传统的教学班形式, 实际上存在“一风吹”“一刀切”的教学现象, 并不能照顾大多数学生, 缺乏有效区分的组织形式, 在缺乏有效课堂互动情况下, 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偏差。大多数体育活动需要较多学生参与其中, 因此体育教学也需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性。因此充分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 也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而通过合作教学, 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存在感, 另一方面又能够让学生养成配合、互助的习惯。学生因为自身体质和习惯的差别, 在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如果一味采取教学班形式, 实质上是在否认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 通过分层组织教学, 针对学生特点, 制定相应教学计划, 优化课堂教学方案, 提升教学质量。选择哪种教学组织形式,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选择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组织形式。

3 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研究

3.1 教学班授课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虽然教学班授课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 不能全面、高效教学, 然而这一教学形式依旧是当今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 其他任何形式都无法取代其位置。然而要想更好实施体育教学, 就需要充分完善这一教学形式, 改革教学方法, 将教学班授课与体育教学有效结合,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继续落实和完善这一基本组织形式。

3.2 丰富发展多种形式, 补充教学班授课形式

教学班教学的主要缺点和不足是忽视了个别差异性和存在, 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而当今教学的最大特点和要求就是全面发展, 普遍成长。要充分照顾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 尽管在教学活动中, 无法倾向于每一个学生, 但要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尽可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充分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 发展体育教学。

3.3 向多元化、全面化方向发展体育教学

无论体育教学如何改革, 无论体育教学采取怎样的发展形式, 实质上都有一些共同特点, 同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推动学生全面进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具体能力以及发展需要, 让每一学生都能达到其应有水平。而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对学生体育理论的教育, 更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促进健康体质的形成。每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 而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当前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因此实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更好发展离不开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形式, 全面发展体育教学。

4 结语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指的是体育教学的具体实施形式, 对体育教学的具体效果有直接影响。当前, 大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而且这一问题迟迟未能有效解决。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客观问题, 就需要从正确认识高校体育教学入手, 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与体育教学效果之间有着极其密切关系。因此, 有效探索、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对解决当前大多数大学生体质下降问题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采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 对其作用效果进行有效分析, 从而选择切合高等体育教学实际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摘要: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特殊性。体育课程的教授与学习, 要遵循相应规律和特点。要重视理论教学活动, 体育理论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基础。要重视训练, 正确认识体育学习的实践性与操作性。然而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主角应该是广大学生, 要想有效推动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就需要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优点, 从而主动锻炼。而选择体育教学形式, 就至关重要。本文拟从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出发, 结合不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状况的影响结果进行分析, 从而有效推动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状况,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新志.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运用的研究[J].学校体育, 1992 (2) :30-31.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9篇

关键词:航海类学生,习练,体育,行为态度,运动兴趣

本研究对广州航海学院2005年和2015年水上专业学生习练体育的行为态度与运动兴趣和体质状况, 进行比较分析, 目的就是通过调查研究, 找出原因、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 提出建议, 致力于加强水上专业大学生身体素质及相关实用技能, 为胜任未来特殊环境工作做好准备,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培养具有强健体魄的高素质航海人才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广州航海学院水上专业 (轮机、驾驶) 大学生, 2005年250人, 2015年200人, 均为大二男生。

1.2 研究方法

整个过程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走访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

具体步骤:对我院航海专业大学生就从事某体育项目行为倾向和兴趣爱好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相关的体质测试情况, 问卷主要由任课教师负责发放和回收, 2005年共发放问卷250份, 回收231份, 回收率92.4%, 有效卷221份, 有效率88.4%;2015年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率100%, 有效率100%, 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 进行重新整理, 通过统计学处理, 对相隔10年间的状况变化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对水上专业学生行为态度的变化分析

表1结果显示:较10年前上体育课、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与比赛的喜欢度增加, 看比赛节目的略有减少,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健身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运动保健知识与能力, 原因分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与学校近几年体育锻炼的环境、条件、场所、器械等方面的设施增加与改善, 各体育社团的建立, 加强组织课外体育辅导与比赛活动有密切关系。

2.2 对水上专业学生体质测试变化分析

表2结果表明:10年间航海专业学生的体质测试等级指标显下降趋势, 及格率与不及格率增大, 大部分学生只处在及格线一般水平, 一方面是长期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家长、学生普遍存在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锻炼的偏见, 大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深刻的认识, 使其体育基础和身体素质较差[1]。主要原因是可能增加了室外1000M跑步与引体向上项目所致, 另一方面受航海体育课程课时不足, 身体素质练习较少, 也没有进行课外的强化训练, 这对学生提升身体素质是很不利的, 由其是, 航海专业学生在三、四年级没有开设体育课与课外训练课, 特别大四年级是毕业前最关的时期, 这与航海专业学生毕业以后从事海洋工作, 穿越茫茫大海, 需要强健的体魄、持久的耐力, 适应海上出现的特殊状况, 意志、体能、技术达不到要求而受到影响。打造强健体魄是顺利航行的前提, 拥有强健的体魄、过硬的技术技能、较强的意志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

注: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注:等级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分

2.3 对水上专业学生运动兴趣的变化分析

表3结果表明:10年间, 在球类运动项目中, 普遍都有提高, 其中篮球、羽毛球提高幅度最大, 可能与学校近几年场馆建设、教学条件改善有关。在田径运动项目中, 中长跑参加人数明显增多, 提高幅度大, 短跑、跳跃和投掷项目参加人数幅度不大, 仍然较少, 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体质测试增加了室外项目1000M跑步和纳入课堂素质考试有关, 但短跑比较激烈, 学生不大喜欢;跳跃和投掷不仅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 且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要求也较高, 动作难度较大[2], 不易开展, 大部分学生也仍然不喜欢。健身课程变化不大。在武术搏击类项目中, 学生对散打搏击、太极拳都很感兴趣, 喜爱搏击, 体现了现代青年大学生活跃的性格, 擒拿格斗这也是航海院校要求航海专业学生必修的防御能力课程但在航海专业还没有开课 (亚丁湾海盗事件启示, 必须引起重视) 。喜爱太极拳是因为学生逐渐了解和认识了太极拳有修身养性的健身价值, 而且可以终身受益[3]。随着学校定向越野项目的开展和比赛上不断取得好成绩, 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兴趣, 学习人数不断增加, 由其是航海专业学生, 想在这个项目上展现自己的特长 (天文地理知识) 又可达到锻炼身体提升体能素质水平, 但是航海专业没有开课。在航海体育项目中, 学生对游泳仍然表现出浓厚兴趣, 这与他们未来海上工作有关。另外爬杆 (绳) 、固定滚轮、浪木、爬软梯都有不同幅度的提高, 分析原因:学院航海特色体育综合训练区扩建 (中央与地方共建基地) 完成, 航海体育课程建设不断完善, 随学校的升本与重视, 教研室的宣传引导, 航海专业学生对航海特色体育的认识有所加强, 习练人数有所增多, 但兴趣度仍然不很高, 不够理想。

3 结论与建议

1.学生上体育课、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与比赛的喜欢度增加, 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 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健身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此要兼顾做好帮助体育能力弱势群体的锻炼引导与辅导。

2.按照航海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应贯彻落实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 加强管理与监督, 完善措施, 有效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同时要增加体育课时, 保证足够课时的课堂与课外训练, 特别要安排组织好3、4年级学生的锻炼, 确保航海专业毕业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和优秀的技能很重要。

3. 学校开展的体育项目兴趣度大部分有大幅度提高, 但在航海特色体育部分, 由于有些项目练习时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 比较危险, 特别是旋转翻滚后都会感到头晕眼花不舒服, 严重的甚至想呕吐而受到影响[4], 兴趣度仍然不很高, 应引起重视, 加强相关的航海职业宣传教育。同时要关注兴趣度较高的武术搏击类、定向越野等课程的开课以及航海体育实用技能训练俱乐部建立与训练, 对航海专业毕业生适任未来岗位有很大的作用。

(4)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组织, 多搞一些小型多样, 丰富多彩, 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体育活动[5]和校内外航海特色体育技能大赛, 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文化的乐趣, 感到锻炼的健身价值与实用性, 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与兴趣,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有效增强学生体质与技能, 培养更多符合STCW78公约的航海职业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更好地为我国海上交通安全与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孙德瑞, 朱飞, 等.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体质变化状况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 (3) :.155-156.

[2]朱飞, 蔡华, 于继岭.航海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研究[J].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05, (2) :62-63.

[3]王志强.陕西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运动兴趣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学学报, 2002, (4) :47-48.

[4]朱飞, 蔡华.航海专业预防晕船专项序列课教学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 :57-59.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10篇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与竞争的时代, 对于大学生而言, 面临着学业的完成与走向社会, 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物质丰厚之后人们的冷漠和陌生, 使他们对休闲乃至休闲运动的追求日趋强烈。阳光、碧波、清风或者清新的空气能够让人身心放松。网球、攀岩、桌球、沙滩排球、保龄球、轮滑、卡丁车、拓展运动、定向越野等各种健身性、娱乐性、新奇性, 甚至冒险性的休闲运动以它那充满创意的技巧和想象力、激发的潜能和健康向上的活力, 深深的吸引着年轻的大学生。在休闲体育运动中, 大学生找到了久违的乐趣与激情, 使沉闷的心情和懈怠的身体得到了彻底的放松并充分的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因此, 开发大学生休闲生活的新内容、新形式, 不断提高大学生休闲生活质量, 已成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海大学在校大学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为本文提供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河海大学100名大学生 (其中文史类男、女生各25名, 理工类男、女生各25名) 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 有效率100%。

1.2.3 访谈法:

通过与一些大学生交谈, 了解他们对休闲体育的认识及看法。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等办公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对休闲及休闲体育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休闲体育应运而生。调查表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休闲体育的许多形式都有过亲身体验, 并对其有很深的了解, 同时许多学校相继开展的休闲体育课也为大学生们对休闲体育的进一步了解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休闲体育指的是活动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内, 以一定体育活动为背景的能够促进身心调节、达到自我愉悦的积极精神体验。休闲体育是以娱乐身心, 发展自我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 强调的是回归自然, 身心放松, 强调活动的乐趣。它的形式不拘一格, 内容丰富多彩, 从传统体育项目如球类、田径, 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蹦极、轮滑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散步、骑车、慢跑等都是休闲体育的内容。

2.2 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

2.2.1 不同性别的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情况比较研究

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休闲体育活动情况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 , 高校男生的生活习惯明显好于女生 (见表1) 。

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有生理原因和社会影响因素。由于大多数男生身体素质比女生好, 而且比较好动, 对体育的追求也比较强烈, 造成男生比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要多, 参与程度要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的影响。通常,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拥有同样多的休闲时间, 更广阔的社会范围重、女性与男性对自己的看法、他们的观念及他们感觉到社会期待于他们的角色, 都会影响他们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与生活中的平衡, 这种情况同样也影响着对休闲体育的参与。而且在内容的选择上男女生也存在着差别。

注**P<0.01

2.2.2 不同生源的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情况的比较研究

注**p>0.05

注**P>0.05

调查结果表明, 不同生源的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活动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 虽然城乡生活环境不同以及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 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上有着差异, 对体育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同, 但由于他们都已接受过十余年的学校教育, 而且经过大学期间与各地区的同学的朝夕相处, 个人体育行为会受到四周的同学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因而不管来自城市还是农村, 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向往和追求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不同生源的大学生在休闲体育支出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2.3不同专业类别的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情况比较研究

由表3调查得知, 文史类与理工类的学生参与休闲运动的情况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虽然在早些年, 普遍文史类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加情况不是很好, 但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以及人们体育认识的提高, 更因为休闲体育的无压迫性、自由性及能使人产生极大兴趣的娱乐性使得文史类的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明显好于前几年, 而理工类的学生本来就对参与体育运动有着良好的情况。这说明对于休闲体育而言, 这之中根本不存在文理科之分, 更体现了休闲体育的大众性。

2.2.4 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情况的比较研究

调查表明, 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高校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 , 但是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学生的休闲体育支出水平成显著性差异 (P<0.05) 。这说明由于父母受教育不同所带来的不同影响着学生的支出水平, 但对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习惯的影响不大, 只是在内容、场地和器材的选择上会有所不同。

2.3 影响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制约因素

“经费不足、时间少”是影响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首要制约因素, 其次是“体育运动爱好”、“校园运动氛围”及“体育场地设施限制”等。经费少主要在于有些休闲体育运动并不是专门为学生制定的, 有相当大一部分的休闲运动是针对社会消费者而生的, 比如保龄球、高尔夫球等高消费的运动大多是会员制的, 这对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大学生而言无非是个经济上的挑战。当然也有针对学生的休闲运动, 如“3人篮球”、轮滑、滑板等, 这些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就可以享受运动的乐趣, 当然有些高校对于场馆器材的收费问题也是造成这种制约因素的部分原因。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对河海大学学生对休闲和休闲体育的认识及参与现状和制约其参加休闲体育运动的因素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研究。调查得之,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各自群体中, 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习惯存在显著差异;而学生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与其消费支出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专业类别及生源无显著关系。休闲支出水平的高低与参与休闲体育运动的习惯并不存在绝对的关系。而且调查得出, 在有条件时, 有82%的学生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参加休闲体育运动。

3.2 建议

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人们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延长, 休闲运动将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高校休闲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于学生上课时间的不断缩短以及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 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和运动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追求体育活动中的娱乐性已成为高校体育的新的动向。高校体育应提供全方位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及体育康复等方面指导与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设施的效率。另外经费问题是不可忽视的, 与社会上高消费的休闲体育项目相比, 学校应尽可能的开展一些学生经济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的项目。

摘要:本文针对河海大学学生对休闲体育的认识及参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休闲体育已经作为现代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 大学生对其有着无限的向往, 植根于大学生的生活理念之中。

关键词:高校学生,休闲体育,认识,参与状况

参考文献

[1]彭文革.普通高校开展休闲运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82-85.

[2]于涛, 杨锡明.论休闲体育的文化背景[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17 (1) :13-15.

[3]魏丽香.对休闲体育兴起的一点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4; (6) :9-11.

[4]吉斌.休闲与休闲体育活动结构“动”“静”失衡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 2004.7;23 (3) :292-294.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11篇

关键词:河源市 初中学生 体育锻炼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224-02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次广东省学生体育健康监测结果公告表明,我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学生部分体能素质近十几年来一直呈现持续下降趁势,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关注。笔者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其原因亦各异。所以,笔者期望通过对河源市六所中学的351名初中学生进行了问卷,呈现河源市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实况,并通过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普片性问题,管窥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状况,从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若干对策,进而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教育策略参考。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调查表明:初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多种多样,达12个之多,但只有三个目的比较集中,其中54.4%的学生目的是增进身体健康,21.7%的学生目的是提高身体素质,9.1%的学生是转换心情、消除烦恼和劳累。可见,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和调节情绪已经成为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核心目的,表明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而集中,已体验或认识到运动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效果,有利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贯彻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但是,其他目的的分散也直接折射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落后和无奈,也反映出初中学生对现代体育价值认识的不全面或价值认知的缺失。这种状况告诉我们,欠发达地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改革还任重而道远,体育锻炼的价值文化有待进一步丰富、发掘和积累,期望通过几年的努力,从而一撮而就是不现实的

2.2 初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调查表明:大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锻炼所持的认识是认真积极的,有45.6%的初中学生表示学习再紧张也要锻炼身体,而有时间才参加锻炼的初中学生也达到总人数的37.9%。上述两项数据表明,大多数的初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端正的,具备了良好锻炼行为的态度准备,但隐忧也是比较严重的,认为有超过三成的学生持“有时间才参加”的态度。此外,持其他态度的初中学生也占到总数的8.5%,加上8.0%持模棱两可态度的学生,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初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处在“行与不行”看所谓的需要而定非生活性的状态,这与学校教育、家庭及社会氛围长期的负面影响莫大的关系,也与受次环境影响下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情感倾向的偏见有关。可见,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纠正这种状况,结合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结合社会环境的改进以及丰富学生认知等,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生活体育的理念。

2.3 关于初中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

(1)初中学生体育锻炼喜爱的运动项目

调查表明:中学体育锻炼喜爱的项目非常广泛,达到二十几种之多,其中包括有传统项、现代和新兴项目。而最受初中学生喜爱的项目排第一位是打篮球(20.5%),其次是跑步(17.4%)、游泳(11.7%)、骑自行车(7.4%)、打乒乓球(7.4%)、爬山(5.9%)等,可见学生们都喜欢一些对抗性不强,运动量不大,难度不大易于控制。但是,由于欠发达造成的体育时尚落后、设备设施缺乏等原因,事实上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选择余地比较窄,往往还是传统的跑步、自行车、打篮球以及爬山和河道、山塘水库游水为主,时尚体育项目虽然受到喜爱、有很强的意愿,但没有能力开展、也没有条件进行。

(2)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及运动强度

调查表明:初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情况不是很理想,既表现在每周锻炼次数不足,52.9%的学生少于3次,多余3次的仅占27.6%。还表现在每次锻炼时间不够,国家教育部要求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但次均锻炼时间少于30分钟的就占总体的44.6%,更为忧虑的是,接近7成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此外,初中学生运动强度控制也不好,喜于激烈运动占57.8%,而恰恰是过于激烈和强度过大的体育锻炼往往有损学生的健康,甚至有碍学生的生长发育,致使学生体育锻炼非但起不到通过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可见,指导孩子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锻炼项目、方法、运动量及时间长短等,以取得最佳效果是教育者应该着力改进的课题。就心里效果而言,31%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后感到身心皆适,22.2%的学生认为常能体验快乐、有活力的感觉,17.1%的学生感到有一些放松、舒畅。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能起到很好的心里功效,对情绪的调节是大有益处的。

2.4 阻碍初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原因

调查表明:阻碍初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学生归因主要集中在9个方面:排第一位的原因是学习紧没时间(60.1%),其次为运动场(馆)不足(41.0%),其三依次为缺少锻炼伙伴(40.8%)、运动器材缺乏(38.9%)、无人组织指导(38.0%)、没有喜爱兴趣(28.2%)、天气不好影响(20.9%)、锻炼过程中身体会出现不舒服(16.8%)、压力大没有心情(16.1%)。对于客观原因,我们认为尽管春天降水多、夏天炎热高温、冬天寒风凛冽、缺少场地器材等也是阻碍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但不应该为次找借口,而应该教会学生克服种种困难。没有锻炼伙伴是一大问题,应该引起重视,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需多人合作完成的健身项目,二在于绝大多大学生的健身意识尚未形成,健身习惯还未养成,喜欢锻炼的学生找不到志同道合者。而因学习任务重没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成为重要原因,是认为部分学生因怕晒怕累怕出汗所致,尤以女生为甚。可见,针对上述问题,改善学校的学习和锻炼环境,因地制宜,深化体育课程,减少学生负担,增加学生课余时间等改善。

3 对策与建议

(1)针对初中学生体育锻炼“知行不意”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学校应该坚定地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改革,融合健康教育课程,丰富学生的认知水平。

(2)体育老师在课堂教学时,应重点教授学生优势体育项目技术技能的掌握和深化。一使学生发挥优势项目,呈现闪光点,树立自信心;二要利用集体项目,表现自身价值,消除孤独、自卑感;三要运用竞争项目,全面认识自我,增强上进心;四要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3)初中学生爱玩好动,勇于突破,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4)针对节假日学生体育锻炼已经成为盲点和弱点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节假日期间向学生开放;二是有关体育部门要在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吸引广大的学生参与;三是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支持并督促子女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和文化活动;四是各地政府要要加紧构建群众性的多元体育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力量。

(5)进一步深化改革学校体育效果评价方式,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发展并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克服和避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可代替性。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曲宗湖.杨文轩.体育新视野[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邹继豪.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王正伦.科学健身新概念[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5]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中学生体育休闲状况 第12篇

众所周知, 教师的健康状况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 更是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从长远角度来看, 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重任, 是与学生直接接触最多、互动最充分的一门学科。因此, 体育教师的健康也必然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 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运动。科学和实践证明, 增进健康, 增强体质, 它涉及多种因素, 而体育锻炼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可见, 对体育教师体育锻炼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 对教师体育锻炼或身体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搜索, 共148篇。而具体对体育教师身体健康状况或锻炼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的文章则非常少, 共12篇。所以, 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为现代体育教师锻炼状况提供现实参考和理论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杭州市萧山区现有13所高中, 专职体育教师122人;42所初中, 专职教师214人。本文以2所高中, 6所初中的共48位体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收藏文献及中国期刊网收集相关资料, 查阅相关文献70余篇, 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进而为研究奠定全方位、客观的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访问专家, 合理制订问卷, 利用问卷形式对各校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共发问卷48份, 回收42份。对未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 通过电话的形式进行了交谈、了解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和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2.2.3 访谈法

广泛地咨询了体育学科的专家、教师, 对当前体育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并广泛征求了他们对本研究现实意义、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2.2.4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出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杭州市萧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共635人。其中:35周岁以下413人, 占65%;36~45, 143人占22.5%;46~55, 62人, 占9.8%;56以上17人, 占2.7%。本文章所调查的48位教师中, 30岁以下的18人, 30~40岁的22人, 40~50岁的6人, 50岁以上的2人。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体育教师进行细化分析, 更能全面展现出他们体育锻炼的具体状况。

3.1 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

体育教师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是指:一周时间内, 除了体育课后的课外体育活动次数。我们以每次持续锻炼30分钟以上为标准, 对各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 体育教师每周参加锻炼的次数分布主要集中在每周1~2次和3~4次, 这说明萧山区中学中学体育教师还是会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运动。每周基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4人, 占总人数的12.5%, 主要集中在30~40岁人群。这主要是因为30~40岁体育教师家庭负担较重, 每天课余时间更多的是回家料理家庭的事情或者关心子女的教育成长, 所以不能经常性的进行体育锻炼。而从表1我们还可以看到突出的一点, 就是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较高, 不仅每位教师每周都能参与体育锻炼, 而且有很多体育教师锻炼次数达5次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年轻教师身体状况较好, 能够承受频率较高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随着多年前终身体育意识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 年轻一代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 养成了积极锻炼的习惯。

3.2 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教师对体育锻炼所持有的评价判断和行为倾向, 情感是体育锻炼目的的核心成份, 体育锻炼目的是体育情感的直接流露。对各中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 让他们从增强体质、休闲娱乐、朋友交往等方面来选择自己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目的 (见表2) 。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 增强体质还是萧山区中学体育教师参加锻炼的最主要目的, 共26人, 占总人数的54.2%, 这说明教师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比较集中, 都非常理解体育的最主要功能。当然, 有些教师选择休闲娱乐、朋友交往、减肥健美作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分别都占总人数的10%以上, 这表明现代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正朝着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此外, 有少数教师选择医疗保健及其它作为锻炼的主要目的, 这也充分的体现体育价值的全面性。

3.3 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

体育锻炼项目的分布情况, 能直观的展示体育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对萧山区部分中学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项目进行问卷调查,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经常参加的锻炼项目, 结果见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 篮球是体育教师最喜欢参加的锻炼项目, 共30人, 占全体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2.5%。其中有个明显特点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参与篮球的比例相当高, 这主要是因为篮球运动在萧山区开展的比较广泛, 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此外, 青年教师身体素质较好, 能经常参加节奏快速、对抗激烈的体育活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跑步、散步及小球类项目也受教师欢迎。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新兴的垂钓、自行车、爬山等户外运动也深受教师的欢迎, 这说明现代体育教师所接触的体育项目更加广泛, 教师们更愿意参加到新兴体育项目当中。

3.4 影响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

国内外有关休闲运动的研究表明, 影响选择休闲运动或参与休闲运动的因素主要有:需求 (动机) 、健康 (体能) 、年龄、性别、收入、工作 (职业) 便利程度、教育 (文化程度) 、时间 (闲暇) 、个人特质等。对被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显示, 影响这48位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工作忙、家务重和场地缺乏器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48位体育教师每天上班时间为7:20~17:00, 一般的周课时为16节。较长的工作时间和教任务使得许多教师每天未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大多数老师只能利用周末的时间锻炼。此外, 家庭事情繁多也是阻碍体育教师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家务事、子女的教育等等, 使得教师空暇时间减少, 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萧山经济的不断发展, 萧山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已经得到很大的完善和提高, 但在部分乡镇中学, 场地、器材依然是制约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尤其是室内场馆的匮乏, 使得教师参加体育锻炼也受到了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萧山区大部分中学体育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 每星期有2~4次半个小时以上的锻炼时间, 其中年轻教师的锻炼时间和次数更为明显;增强体质还是萧山区中学体育教师参加锻炼的最主要目的, 也有些教师选择休闲娱乐、朋友交往、减肥健美和医疗保健等作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这表明现代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正朝着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篮球是体育教师最喜欢参加的锻炼项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 垂钓、自行车、爬山等新兴运动项目也深收体育教师的喜爱。

体育教师的体育意识都比较强, 但也有部分体育教师因故不能参加体育锻炼或减少体育锻炼时间。影响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工作忙、家务重和场地缺乏器材。

4.2 建议

体育教师应加强体育理论学习。学习新的体育理论知识, 更新先进的体育健康意识, 积极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 更多的接触新兴体育健身项目, 全方面的进行体育锻炼。

萧山区各中学应扩建体育场馆设施, 加大经济投入, 充分挖掘潜力, 改善体育锻炼的环境。政府与教育部门也应加大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投资与建设。

学校应合理安排好体育教师教学任务, 使更多教师能有时间参与体育锻炼, 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 更好的投入到事日常教学当中。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萧山区8所中学的48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从体育锻炼次数、锻炼目的、锻炼项目等方面全面展现杭州市萧山区中学体育教师体育锻炼状况。结果表明:体育教师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锻炼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锻炼项目主要集中在球类等。工作负担重, 家庭生活是影响体育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萧山,中学,体育教师,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吕树庭,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95.

[2]刘美秀.河南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3]何勇.高校教师体育锻炼及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

[4]覃强.桂林市高校体育教师锻炼情况调查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 2008, 3.

[5]邢国福.河南省中学教师体育锻炼与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06.

上一篇:中美贸易谈判下一篇:建筑施工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