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分流范文

2024-09-23

信息分流范文(精选10篇)

信息分流 第1篇

目前, 国内大多数SCADA系统中用户权限通过逐点设置“节点、角色、用户”的方式来实现(责任区、角色、用户、权限关系)。责任区是作为单独的一个电力对象管理功能,厂站、间隔、设备、测点均可以定义其所属责任区。

现阶段,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调度运行管理普遍采用:调度员负责电网调度,集控员负责监控,巡检人员负责现场实施管理方式。这种方式保证人员职责分工明确,大大减轻当值调度员的监屏、操作压力,避免不必要的干扰,能够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调度工作,有利于电网安全、经济运行。

1 信息分流软件界面的功能需求

根据《广东省地区调度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信息分流软件界面要实现2个功能:一是设置新的管理机构,即责任区域,用于电力系统扩大时,为新的责任区域(新的集控中心或调度中心)配置相应的管辖范围;二是配置责任区,用途是实现信息分区分流设置。

1.1 设置责任区域

界面通过程序运算,为新的管理机构配置相应的管辖区域,同时,当调度自动化系统有新的信息添加时,系统自动默认新信息的责任区为尚未采用的责任区,这样新的信息就有责任区的定义,新信息有了责任区的定义才能够配置所属的责任区。

1.2 配置责任区

系统应采用信息分流技术,实现每个中心监控工作站只处理该责任区域内需要处理的信息,无关的画面、报表、历史数据等都不会出现在该监控站内。告警信息窗也只显示和该责任区域相关的告警信息,遥控、置数、封锁、挂牌等调度员、集控员操作也只对责任区域内的设备有效,从而起到各个工作站节点之间信息分层和安全有效隔离的作用。

1.3 报警信息处理

系统应能按责任区域进行事项报警信息的确认和删除。在SCADA系统内某一工作站节点上进行事项的报警确认、删除以及画面上设备的停闪操作,只能在其所属责任区内有效,其它责任区不受影响。

2 实现信息分流的分析

2.1 信息管理

2.1.1 分区现状

相应的安全级对应信息的流向,即用“节点、角色、用户”的方式来实现。采用安全级来区分信息流向,存在缺点甚多。分别有测点信息不分类,导致工作难度大;电力系统规模扩大和责任区分区数量增加时,涉及安全级更加多,维护管理代价高;信息上显示的管辖范围不明确不清晰;维护时容易出错。而且电网运行的管理模式要求各类人员协同作业、分工明确,涵盖所有设备、不可遗漏。

2.1.2 存在问题

电力系统中,随着系统规模不同,可能会有多个集控中心,其管辖范围明确清晰,不存在交叉部分,但与调度中心之间就可能存在交叉管辖的设备 (或测点) 。尤其是同一设备属于多个角色管理的情况下,就必须将这部分设备定义为单独的共享责任区,如果这样的交叉责任区比较多,则人为定义就会很复杂。

目前的SCADA系统虽然都具备责任区功能,但其设置非常繁琐复杂且易混淆,对自动化维护人员造成极大的不便,也增加了出错的机会。

2.2 告警管理的弊端

报警信息的确认、删除和停闪采用全网方式,这种现状会造成责任不清,不符合电力系统的实际需求。

3 信息分流界面的实现

3.1 原理分析

实现软件界面按角色划分多个责任区域,通过在责任区域的内容选择厂站、电压等级、测点等,由计算机直接计算出其归属责任区,这就直观地对信息进行划分和管理。能从责任区域管理界面分辨出所有信息所属的责任区域。实现报警确认、删除和停闪按照责任区域进行,即各责任区域需要分别进行确认本区域的告警信息,也要分别删除、分别停闪。

实现责任区域分区界面,各个责任区域内信息分类详细,可以直观辨认信息的所属的责任区域,大大提高了维护、工作效率,能达到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和责任区分区数量增加的要求。

3.2 实现对策简述

3.2.1 实现方法

调度自动化系统不再定义各端(调度端或集控端)信息所属的安全级,并用责任区来取代安全级功能。系统配置有责任区0,责任区1,责任区2等31个责任区,主要为调度中心和各集控中心配置管辖区域。一般来说,各集控的管辖范围相互独立、互不关联。但是调度中心通常和各个集控中心有管辖的交叉区,并且这个交叉区域的管辖机构同属于这两者,也只有这两者。

3.2.2 具体实施

为各管辖机构配置相应的责任区,一般集控中心设置两个,调度中心责任区的个数为集控中心个数加1,配置界面如图1所示。

有了配置的责任区功能,调度自动化系统为新信息设置责任区可单独进行,方便认真审查后再设置所属责任区,可靠性高,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稳定正常。信息分类明确,从大范围逐渐往小范围划分,信息分类主次得当,准确度达到高,如图2所示。设置信息责任区的时间减少,工作步骤明确,而且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这样就避免了对公共责任区人为定义时的繁琐。对于不能和设备绑定的遥信,也可以通过厂站、量测类型等关键字进行索引配置,作为其点的责任区定义。采用这种方式,既能够保留原先分区管理的灵活性,又能提高可维护性。同时起到各个工作站节点之间信息分层和安全有效隔离的作用。

3.2.3 告警信息分区处理

实现报警确认、删除和停闪按照责任区域进行,即各责任区域需要分别进行确认本区域的告警信息, 也要分别删除、分别停闪。

将工作岗位定义成角色:不再单独定义某个责任区上的权限,角色在某个责任区域(如调度中心、集控中心等责任区域)内具有什么样的权限,由系统自动将权限分配生成。

用户在某个节点上登录后,报警和事项等信息根据其所在的责任区,确定是否在该节点上显示和报警,不属于该责任区的报警信息则屏蔽显示。当报警确认时,系统根据责任区域在报警信息上设置相应的确认标志,而对应其它责任区域的标志则不设置。这样,对于多个责任区域共同管理的对象,配合信息过滤机制,在用户确认的节点上,报警表现为已经确认;而在其它责任区域上,报警还处于未确认状态,提醒调度员(集控员)注意。

4 结语

信息分流和过滤实现的办法方便快捷,并且开发的界面具备责任区域分区数量增加的设置功能,适应当今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

(1)实现责任区域分区界面的独立, 运用此管理界面,提高了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2)各个责任区域内信息分类详细。

(3)能够直观地对责任区域进行划分和管理, 可以直观辨认信息的所属的责任区域。

(4)大大提高了自动化工作人员的维护效率。

(5)能达到电力系统规模的扩大和责任区分区数量增加的要求。

摘要:电力系统的信息分流非常重要, 如不分流, 会导致调度端和集控站端所报实时事项具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程度不够, 调度员和集控员负担过重, 而且工作效率低。再者, 报警信息的确认、删除和停闪采用全网方式, 会造成责任不分的后果。现在大部分实现信息分流的方法存在2个基本问题, 第一, 每个点或设备均需要设置其责任区, 虽然可以通过继承方式进行, 但也比较繁琐。第二, 独立对象的责任区定义, 不够直观而且复杂。因此, 有必要开发出责任区管理界面, 解决信息分流和人为划分责任区的难题。

关键词:电网调度自动化,信息分流,SCADA

参考文献

[1]于尔铿, 刘广一, 周京阳, 等.能量管理系统 (EMS)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分流对弯道分流口门分布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弯道;分流;流速分布;平面流速;模拟

中图分类号:TV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7-0059-05

天然河流依据形态可分为弯曲河流、分汊河流、顺直河流和游荡河流四类。弯曲型河道分布非常广泛,一般多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南运河、荆江、汉江、渭河、辽河等都是著名的弯曲型河流。

弯道水流运动的水力特性相当复杂,引水分流必然会使弯道的水流流动形态发生变化,结构更加复杂化。水利工程的引水口位置选择不恰当,就会使泥沙淤积在分流口下方,对河流主流流向和位置、河道冲淤演变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研究分流引水对分流弯道水流特性的影响,对水利工程的弯道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其研究成果亦在河道的整治方面具有工程应用价值。模拟分析弯道分流口周围水流的三维流场的水力特性,旨在为解决与弯道工程有关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河道分流现象在自然界和水利工程中较为普遍,分水道和引水渠是一种普遍的河道分流形式。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弯道分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较好的解决了实际工程应用问题,但鲜有人研究在弯道修建引水工程后引水口处的水流水力特性。根据国内外学者在弯道分流方面的经验和结果,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模拟弯道分流取水情况,并通过室内试模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多组不同取水条件工况,分析弯道分流对分流口附近水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不仅能补充水流运动理论,很好的解决弯道取水问题,而且对工程实际和生产研究有重要意义。

1 弯道分流对比试验

与本数值模拟研究对比验证的物理模型试验已于2007年1月完成,主要由干水槽和支水槽所组成,干槽用于正常过流,主要由上、下游过渡直断和弯道段组成,均为有机玻璃制造。根据天然河流弯道中心角出现的频率,选择弯道模型的中心角为60°。弯道的过水断面为矩形,底宽0.60 m、高0.40 m,弯道中心线曲率半径与底宽比值为2.5。取水口的位置选择在与弯道起始处成45°角的凹岸处,并使弯道的中心线与取水口的中心线夹角为45°。在天然河道中,该布置形式能最大限度的引水防沙,避免泥沙进入取水口。模型上游进口处设有2道稳流栅和4 m长的过渡直段,避免进口水流的紊动对弯道水流产生干扰;为使弯道出口水流有足够的过渡段进行环流衰减,出口水流平顺下泄,在弯道出口段设置4 m长的过渡直段,过水断面尺寸与弯道断面尺寸相同。分流支槽底宽0.30 m、高0.40 m,中心线长2 m。在干槽和支槽的末端处均设置尾门,以控制水槽水深,防止尾水跌落对上游水流流态产生影响。

模型平面布置情况如图1—2所示。

设试验分流比RQ分别为0.11,0.23,0.42,相应水力要素如表1所示。控制利用尾门实现,上游来流水与分流口下游的水深基本一致。分流比定义为流量Q之比:η=Q支/Q干。式中:Q干为上游干槽流量;Q支为支水槽流量。

2 模擬方案制定

依靠AutoCAD对水槽进行三维建模,验证物理模型。对CAD建模而言,其几何要素根据目标物理模型来完成确定。保留45°分流角,对弯道分流口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另增设30°、60°、90°、120°四种分流角度的模型水槽,水槽模型模拟的何要素见表2。模拟时考虑气相、液相两相流,并留有相应的空间给气体入口,建模的高度取40 cm。水槽模型见图3。

5个水槽均采用六面体结构网格划分,并在分流区做加密处理。采用VOF法追踪自由水面,计算速度入口边界条件按设计方案给定,即9种分流比工况。

3 分流对弯道分流口附近平面流速分布的影响

弯道纵向流速的流场分布问题是弯道水流结构中相当重要且极复杂的问题,对研究弯道水流水力特性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弯道引水分流,必然使弯道主流线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整个弯道的水流结构发生变化。

一般来讲,在顺直进口段,纵向流速沿河宽呈对称分布,入弯后凸岸流速稍增而凹岸流速稍减。至某一部位后,又出现相反的调整,流速分布趋于均匀,且主流线渐渐向凹岸贴近。出弯后的水流在相当长的距离内,最大流速仍靠近凹岸。

模型上游进口处设有2道稳流栅和4 m长的过渡直段,弯道出口段设置4 m长的过渡直段,过水断面尺寸与弯道断面尺寸相同。弯道模型中心角为60°,弯道的分流口与中心线夹角45°,弯道的过水断面为矩形,底宽0.60 m、高0.40 m,弯道中心线曲率半径与底宽比值为2.5。分流支槽底宽0.30 m、高0.40 m,中心线长2 m。弯道分流角度分别为30°,45°,60°,90°,120°时,在分流比相同的情况下,对比不同分流角条件下的附近水平面流速分布,结果如4—6所示。

从图4—6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分流比条件下,随着分流角度的增加,近底层(z/h0=0.04)、中间层(z/h0=0.4)、近表层(z/h0=0.8)均出现回流区,且流速最大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当分流角为30°和120°时的最大流速较大,而分流角为45°,60°,90°时的最大流速值较小。

4 结论

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采用vof和k-ε粘度模型模拟弯道分流各个工况下的弯道分流,探讨相同分流角度对不同分流比工况下的分流口门附近平面流速的影响,以及同一分流比对不同分流角度工况下的分流口门附近平面流速的影响,使模拟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体现了数学模型的灵活性及便捷性。经过模拟得出以下结论:

1) 弯道水流的平面流速分布为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弯道水流的平面流速变化总体相同,上层水体流速大于下层水体,即中间层流速(z/h0=0.4)大于近表层(z/h0=0.8),近表层流速(z/h0=0.8)大于近底层流速(z/h0=0.04)。取水口口门上游弯道段的弯道入口附近,受惯性作用的影响,平面流速较大,随后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凹岸侧水位开始增加,动能逐渐转化成势能,流速开始减小,水位达到最高后受惯性力的影响,水位降低流速增大,且在弯道边壁折冲的作用下向弯道凸岸运动。

弯道水流具有复杂的三维特性,引水分流使其水流结构更加复杂。进入分流口的水流由于惯性作用与支水槽左侧边壁碰撞后发生转折,在支水槽右侧边壁处形成回流区,支水槽上层回流区大于下层回流区。分流比值越小,则取水支流越易形成回流区,随着分流比的增大,回流区逐渐减小。分流比越小,则支流断面平均流速越小,与上游原河道平均流速的差值越大,更易形成湍流和回流。

2) 在相同的分流比条件下,随着分流角度的增加,近底层、中间层、近表层均出现回流区,且流速最大值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当分流角为30°和120°时的最大流速较大,分流角为45°,60°,90°时的最大流速值较小。

参考文献

[1] 陈娟,郭维东.弯道分流时支汊河段水流流态研究[J].人民长江,2008,3(1):3-6.

[2] 杨光泉.分流对弯道水流紊动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吉林水利水电,2009,10(3):9-12.

[3] 林小平.弯道水流的数值模拟及沿河路基冲刷机理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1):5-11.

[4] 谷攀.彎道分流口表层水流速度场数值模拟[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7(1):2-3.

[5] 谭玉柱.明渠弯道水流三维数值模拟[J].水运工程,2012(3):464.

[6] 王军.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 罗忠,蒋昌波.平原分汊河道水流数值模拟及应用[J].长沙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0(3):92-96.

信息分流 第3篇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第一届自主招生三二分段学生现已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要把三二分段的学生培养成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电子产品高技能人才, 现行的三二分段培养体系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现行的三二分段培养体系

(一) 现行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电子专业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能人才。电子专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电子产品高技能人才。电子专业的“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按中职学段 (三年) 和高职学段 (两年) 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教学活动, 以就业和服务地方为导向, 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专业人才。学生经过三年中职学段的学习, 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学历证书, 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中级以上 (含中级) 技能等级证书, 或省 (厅) 局级行政部门或省级 (含省级) 以上行业学会颁发的中级以上 (含中级)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或获得省教育考试院颁发的专业技能课程等级证书B级以上证书。学生经过高职学段学习, 掌握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 取得相应专业的专科毕业证书, 并获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成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 现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职和高职培养体系相互独立

由于中高职衔接的相关工作开始不久, 现行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基本是中职和高职相互独立的。没有对口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对应专业的“中高职三二分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只是实行了“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院校招生。因此,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只能在中职基础上进行制定和修改。在中高职衔接具体实施过程中, 发现中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模式与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均缺乏系统性, 存在脱节、断层和重复等问题。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基本上都以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电子装配与测量、表面安装技术等为主要核心内容, 因而出现了中高职课程重复, 培养层次不分明, 甚至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中高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技能考证方面, 现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无论对普高招生的三年制学生还是中职升高职的两年制学生, 都要求学生获取一种中级以上的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 要达到国家提出的“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在高职学段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 高职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进行改革。

毕业生情况分析

不管学生在校时的表现怎样、成绩如何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多少, 最终学生的能力还需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来以获得社会的认可。我院第一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自主招生毕业生共61人, 就业信息是在他们毕业工作5个月后进行采集的。从事电子相关行业的比例是37.7%, 从事技术类 (电子与非电子类) 岗位的占34.4%, 从事销售类 (电子与非电子类) 岗位的占26.2%, 创业人数为0。在国有企业工作的比例为4.9%, 在私营企业的为78.7%, 在台资企业的为4.9%, 在其他企业的为1.6%, 在非企业单位的为9.8%。起薪平均为1519.4元/月。在这届毕业生中, 获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占6.7%。东莞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和生产规模在各产业中均具有绝对优势。2010年, 该产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共九百多家, 完成工业总产值二千多亿元。产业的区际影响力以及发展潜力也在不断增强, 在产业规模、产业发展速度、产业效率等方面在广东省均名列前茅。因此, 对于东莞这个拥有大量电子产业的城市而言, 电子相关行业的工作岗位人才需求量大。但从以上数据分析得知, 从事电子相关行业的自主招生生源毕业生占比较低,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选择从事电子相关行业。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 部分学生对电子专业不太感兴趣, 或是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并没有与地方产业充分结合, 没有根据企业的人才或专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办学。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或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我们注意到, 在这批学生中获取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只占6.7%。因此, 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已显得十分迫切。较为乐观的是大部分毕业生在地方私营企业工作, 这体现了高职学生为地方经济服务, 能站在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高职院校要以适应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目标, 实现与产业对接、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 专业定位必须恰当。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分流培养体系

中高职电子技术专业都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技能人才为目标。为了调整和优化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 我们在高职阶段采用分流培养模式, 结合地方产业特色, 发展校企合作伙伴, 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 让学生按个人意愿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使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我院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招生人数为100人。这些学生在分流培养体系中不是独立分班, 而是以课程为单位, 三二分段的两年制学生能够与三年制学生共同上课。在不改变现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进行学生的分流培养, 也保证了的师资和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配。下页表1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分流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

对于刚升上高职的中职学生来说第一学期是一个过渡时期。我们安排的课程是他们有一定基础的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技术以及一些公共文化课, 如大学英语、应用数学和思想政治等课程。经过三年中职和高职第一学期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后, 学生的技能发展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而我们在第二学期安排了四门职业技能课程, 其中两门必修、两门选修。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能力选择合适的课程, 从而开始学生的分流培养。目前, 与我院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电子专业技能人才的企业有广东易事特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班在第三学期开始, 学生在了解校企合作的企业岗位和个人实际情况下选择不同定向班和职业定向课程。定向课程共三门, 其中企业培训课程由企业的专职人员进行授课,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更多地与企业人员进行交流。

在第四学期, 我院电子工程系采取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分散实习是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但必须出具三方签名的书面材料 (个人申请书、家长同意书和实习单位接受实习的证明书) 。集中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由系里联系。所有实习单位都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定向班学生在已选择的定向企业里进行顶岗实习, 以此完成定向培养班的最后培养项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 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整个分流培养课程设置中, 以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为参照, 始终围绕“课证融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 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其考核评价体系是以多方评价为手段,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特别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训练过程中, 成绩考核评定的根据是学生的实习周志、企业指导教师评定、学校指导教师评定、实习报告及其他情况的综合评定, 其中实习周志占10%, 学校指导教师考核占20%, 实习报告占20%, 企业评定占50%。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革新及小发明等做出特别突出的成绩可作为加分项, 最高加20分。实习考核的四个环节层层递进, 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实习考核体系, 构成了实践性教学分层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支撑, 这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贯穿对接的一个重要体现。

结语

中高职衔接不仅仅是教育层次的衔接, 还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年限、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衔接。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高职段的教学遵照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周期进行人才分流培养, 根据市场需求, 结合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模式, 实现中高职衔接高职段教学体系的合理调整和改革。

摘要: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培养体系实施的目的是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文根据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情况, 以学生的能力、意愿和企业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 提出分流培养体系, 对现行的三二分段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 为企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分流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莉琼, 潘斌.中高职衔接具体实施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12) :153-154.

[2]李龙根, 贺定修, 范明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11 (3) :59-60.

[3]杨润丰, 高爽, 王志兵.高职《高频电子技术》课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 2012 (1) :30-32.

[4]贺定修, 杨洋, 朱彩莲, 肖霞.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 (4) :164-166.

[5]朱彩莲, 卞建勇, 杨润丰.高职电子专业“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职业, 2012 (20) :105-107.

[6]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2007 (7) :52-54.

影子银行分流股市资金 第4篇

监管思路难获市场认同

采访中滕泰表示,2011年以来,证监会等部门把证券市场下跌归因于一级市场发行价过高、新股炒作等原因,但这个解释一直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提倡价值投资、抑制投机等提法,与成熟市场只管上市公司是否合法,鼓励多元化投资的现实不一样。而只有从市场上来的理念方法,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同,脱离实际,企图教育市场的做法最终只能被市场教育。

另外,监管层必须面对证券市场持续下跌的真正根本原因就是供求失衡,一方面没有资金流入,另一方面有全流通套现压力、新股上市压力这些后续的抽水机。有关部门若不肯正视供求失衡的问题,就永远无法解决持续下跌的局面。

影子银行分流股市资金

此外,现在热议的影子银行,也是分流股市资金的重要原因。滕泰指出,无论是以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小额贷款,还是民间高利贷等任何形式,影子银行都与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一是,最终都流向高风险行业或领域;二是,都吸引人的固定收益;三是,中介机构都认为风险在别人身上;四是,透明度差难监管,表外运作规模大;五是,资金链断裂之前,所有参与者争食盛宴;六是,资金链断裂后,成本由整个社会承担。

“假设影子银行把实际利率从10%提高到20%,那么股市的合理市盈率就会从10倍降低到5倍。影子银行越壮大、股票市场越下跌。”滕泰说。

历史性建仓机遇来临

不过,滕泰表示,A股市场在经历了5年的下跌后,已经迎来了历史性的建仓机会。

除了去库存接近尾声,短期经济见底,上市公司业绩有望企稳外。2012年,央行分别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降息,近期又通过连续的天量逆回购注入流动性,资金成本显著下降。M1和M2的见底表明中国经济本轮金融周期的收缩已经结束。

信息分流 第5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03年1月-2010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5~58岁,平均(37.24±5.68)岁,体重14~78kg,平均(60.24±9.59)kg。所有患者均有头晕、头痛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伴有癫痫发作、视物模糊、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11例加行MRI检查。CT检查结果提示患者后颅窝中线存在多种形态的低密度病灶,其中圆形4例、类圆形6例、三角形2例;病灶长径为4~6cm,平均长径为(5.12±0.65)cm,均位于小脑后下方,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2]。

MRI检查结果提示,T1加权像病灶为低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T2加权像病灶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其中3例因受病灶推挤四脑室发生变形,四脑室以上的脑室系统扩大,合并脑积水2例。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取侧卧位,选择中线旁穿刺点,注意避开静脉窦。于头颅表面作一2~3cm的切口,于左下腹作一腹部切口[3]。采用皮下通条经腹、胸、颈、头顺序皮下导入分流管,由腹部切口进,头部切口出。颅骨钻孔后可见发蓝的硬脑膜,根据术前CT扫描结果所示的囊肿直径确定囊肿内分流管的长度,一般在3~5cm之间。连接分流泵,以丝线固定连接头。刺开硬脑膜,可见脑脊液喷流而出。迅速准确地将分流管置入囊肿腔[4]。注意不可释放过多的脑脊液,以防蛛网膜剥离后出血。按压分流泵,检查远端分流管有无脑脊液流出。停止按压后可见脑脊液匀速滴出。确定分流管通畅后在腹腔镜辅助下将分流管远端置于盆腔,置入长度约为20cm。可调压分流管开始压力约为(70±20)mmH2O。术后注意观察有无分流管断裂,可再次手术重新植入。术中取囊液进行常规和生化检验以确定其成分[5]。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2结果

所有患者囊液检查结果均提示其成分与脑脊液一致。术后头痛、头晕症状均逐渐消失,术后2周进行CT检查,发现囊肿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枕大池明显缩小。术前合并脑积水的2例患者术后脑积水明显改善。分流管断裂的1例患者经再次手术重新植入,未出现其它手术并发症。

术后7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12±3.46)个月,颅脑CT扫描结果提示枕大池、脑室系统大小正常。其中4例患者囊肿完全消失,3例囊肿明显缩小,未见复发。随访期间发现,5例患者因症状未缓解或加重需要调压,调压次数为11次,其中上调5次、下调6 次。其中1例患者调压次数多达6次,多发生于术后8周内,经调压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3讨论

根据临床表现,枕大池颅内蛛网膜囊肿可分为无症状型、一般症状型、显性症状型三种[6]。无症状型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如未经影像学检查,一般不易发现。一般症状型患者头痛症状轻微,偶尔发作,多可自行缓解。显性症状型患者多伴有癫痫发作、头痛、恶心、呕吐、局部颅骨隆起、颅内高压、神经功能障碍等。目前一般认为无症状型患者可不采取手术治疗,其症状不明显,囊肿甚至可能自然消失。但也有一些无症状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囊肿逐渐增大而出现临床症状。对于有症状的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患者应及时予以手术治疗[7]。

手术治疗可解除囊肿对脑组织的压迫,促进脑组织发育,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8]。目前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囊肿切除术、囊肿部分切除+囊肿-腹腔分流术、囊肿-脑池交通术、囊肿部分切除+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囊肿-腹腔分流是解决囊肿对脑组织压迫的有效办法之一,给囊腔内液体建立一条通畅的出路,逐渐减小囊肿内压力。体外可调压分流是通过体外磁性调控工具调节分流阀内部的机械装置,以改变阀门开放压,医生可根据术后症状或影像学变化来调节颅内压,可操作性较强[9]。

分流术后感染、分流系统堵管是导致分流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由于病例资料较少,未发生感染、堵管。进一步深入研究需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开展[10]。

本研究发现,可调压分流管行囊肿-腹腔分流治疗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具有无复发、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可调压分流管行囊肿-腹腔分流治疗枕大池蛛网膜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患者1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可调压分流管行囊肿-腹腔分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症状逐渐消失,出院前复查CT示枕大池明显缩小。7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12±3.46)个月,枕大池及脑室系统大小正常,未见囊肿复发。结论:可调压分流管行囊肿-腹腔分流治疗枕大池蛛网膜囊肿具有无复发、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蛛网膜囊肿,囊壁切除术,枕大池,分流术,可调压分流管

参考文献

[1]王新宇,李新钢,周茂德,等.CT脑池造影术在小儿蛛网膜囊肿的分型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7(9):111-113.

[2]李新钢,王东海,徐淑军,等.非交通性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神经内镜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2):91-94.

[3]王振宇,黄光富,李志立,等.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治疗成人脑积水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698-3700.

[4]牛宛海,牛朝诗,傅先明.立体定向引导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双侧室间孔堵塞所致脑积水[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2):426-427.

[5]郭卫东.颅内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的研究及并发症预防[J].河北医药,2011,33(14):2173-2174.

[6]张延铭,闫学江,陈袆阳.儿童蛛网膜囊肿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6,6(4):313-315.

[7]胡新华,邹元杰,刘宏毅,等.显微外科治疗AC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4):308-309.

[8]杨利孙,章翔,费舟,等.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探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1,22(3):163-165.

[9]FERNANDEZ Z A,GUGLIELMI G,VINUELA F,etal.En-dovascular occlus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ith elec tri-cally detachable coils:correlation of aneurysm neck size andtreatment results[J].Am J Neuroradiol,1994,15(6):815-820.

电阻并联分流应用 第6篇

1. 扩大电流表的量程

(1) 如图2所示, 它是由灵敏电流表和一个分流电阻R组成的.利用并联电路电阻分流特点制成的, 分流电阻R的大小为:

也可以将一个表头并联多个分流电阻, 构成多量程电流表.如图3所示.

2. 运用并联分流特点解释“用电器短路”及“保护接地”等原理

(1) 解释短路问题

短路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但可以利用分流原理来解释, 例如;在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 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 电流表的示数将如何变化?

分析:由于开关S2和电阻R2并联, 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 因开关S2闭合相当于一条导线, 电阻几乎为零, 根据并联分流特点可知, 电流几乎不通过电阻R2, 从而及造成电阻R2短路.

(2) 解释保护接地的工作原理

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外露的不带电导体意外带电造成危险, 将该导体经保护接地线与埋在地下的接地体或接地的保护干线紧密连接的作业和措施叫做保护接地.

保护接地的原理是家用电器设备由于绝缘性能不好或使用环境潮湿, 会导致其外壳带有一定静电严重时会发生触电事故为了避免出现此类事故, 可在电器的金属外壳上连接一根电线即接地线, 当人们意外接触到家用电器时, 人与接地线并联, 根据并联分流特点, 电流将通过接地线流入大地, 从而确保了人的安全;另外对于电器维修人员在使用电烙铁焊接电路时, 有时会因为电烙铁带电而击穿或损坏电器中的集成电路, 从而将电烙铁金属部分接地;再如使用电脑的朋友有时因忽略主机壳接地, 会造成电脑死机等现象.

在电力系统中, 接地线的作用是为了在已停电的设备和线路上, 因意外地出现电压时, 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3) 解释站在高压线上的小鸟为何不会触电

一方面, 由于小鸟很小, 高压线产生的高压电弧在小鸟身上形成电势差小.另一方面, 因为小鸟有较大电阻, 且它下面两脚接触的高压线很短, 电阻远远小于它的体电阻, 根据并联分流特点, 几乎没有电流流过它的身体, 所以小鸟站在高压线上不会造成触电.

3. 粗测相同用电器的个数

例如, 暗盒内有若干只规格相同的小彩灯, 并联后接到暗盒外的电源上, 为了判断盒内小彩灯的数目, 可以借助两只电流表和一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及若干导线来完成, 电路设计如图5所示:操作方法是:闭合开关S, 读出A1、A2的电流值I1、I2, 则I2/I1即为盒内小彩灯的数目.

“被分流”的传统电视观众 第7篇

当下这一状况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先前由于带宽、终端、内容选择、受传惯性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们观看互联网的视频时只能做一个“鼠标土豆”,手握鼠标端坐电脑前,忍受着颈椎疼痛而别无它法。而如今你只需要一根线、一个接口,就可以通过你客厅有着宽大屏幕的电视机来流畅地收看商业网站提供的各类视频,如果你想的话,还可做到与海外同步追剧,并且免受广告的折磨。这种美好的发生,将人们从桌前的电脑屏幕重又拉回到了沙发里,可以舒服地在一堆柔软中做一个“沙发土豆”,收看喜爱的各类视频了,而不用延续“鼠标土豆”时代那种观看视频的工作感了,多么美好。

这种美好的气味最先被终端制造商捕获。比如三星,它们最新的智能电视机上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用户界面,用户在其上可以下载Amazon Instant应用,观看亚马逊多达14万个各类视频节目。此外,你在三星的这一电视平台上,还可以看到Hulu、Netflix、Blockbuster和YouTube的各类视频内容。三星战略的转移源于受众观看流视频习惯的转移,“流视频内容已经成为智能电视平台上极受欢迎的应用”。除了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也迅速加入到这一“受传习惯大迁移”的战役中来了。各大视频网站如土豆、优酷、酷6网、乐视网、奇艺、网易视频、腾讯视频、搜狐视频、pptv、pps等都逐步明确自己的内容定位,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内容。

这种变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传统电视的观众正在分流,受众更倾向于选择“按需观看视频”。比如先前视频网站内容不发达时,人们观看一档电视节目,只能选择在电视机前等待漫长的广告,而当下,想看美国刚播出的最新电视剧,也可做到“同步追剧零时差”。造成传统电视观众分流的另一个原因是移动视频用户的爆发式增长。在过去的两年里,移动视频用户增长了77%,他们通过手机终端来收看视频。传统电视除了观众正在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分流外,其内容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的普及,大量来自用户贡献的内容即UGC内容正成长为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无疑对传统电视形成了新的挑战。“人人都是摄影师”,“人人都是移动电视台”。它们不仅分流了传统电视的收视率,还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新型的视频内容生产模式。在移动网络天下,一部智能手机就是一台照相机、一台摄像机,“拍客”们可以利用各类数码设备拍摄图像或视频,通过电脑编辑处理后上传网络并分享。人人都是生活片断的导演。

2012年移动应用暴增已经使“随时随地”的全新传播大范围展开,坐在电脑前的固定式的流媒体传播方式已然落伍。上述的这两种变化,前者是将“固定观看”由“传统电视平台”转向“新型流媒体视频平台”,后者则将固定观看升级为“随时随地”的“移动观看”。这些都极大地重塑着目前的视频生态,而传统电视机构当下就面临着新视听大考。

初中教育分流问题及对策 第8篇

董泽芳、沈百福认为, 教育分流是学校教育系统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生个人的意愿与条件, 把受完一定基础教育的青少年学生有计划、分层次、按比例地分成几个流向, 让其分别接受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 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活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社会结构逐渐开放和教育功能不断彰显, 教育分流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初中教育分流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初中教育分流, 有助于我们了解现状, 发现问题, 改进方略, 促进社会结构要素合理流动, 构建和谐的初中教育分流互动体系。

(一)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 职业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 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李克强在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补助, 助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输送人才的重要载体, 农村初中教育分流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分流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农村初中教育分流的大范围实施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成为当时教育思想的主流。为了解决技工荒的问题, 国家开始大规模地实施教育分流, 扩大职业教育规模。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 根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 我国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 初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 一部分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1994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 在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 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教育分流制度从1985年实施到现在, 取得了不少成就。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显示, 2014年, 山东省总人口为9580万人, 位于全国第二。据山东省教育厅统计, 2006年, 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班总数达60.8万人。2007年, 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9.2万人, 加上部分普通高等院校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班在校生6.1万人, 实际在校生155.3万人。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是规模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 教育分流不合理产生的负面影响

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致力于城乡教育统筹, 平衡城乡教育资源, 但是农村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 尤其是农村初中教育。农村初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理念落后, 选拔制度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不能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个体差异, 偏离了学校的教育目的。农村初中教育是农村“三教统筹”教育管理模式中承上启下的一环, 直接关系到农村“三教统筹”政策的顺利实施。初中教育分流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其功能显得尤重要。教育分流“问题”是研究农村初中教育分流问题的直接动因。然而, 初中教育分流制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一方面, 教育分流作为一种为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生源的人才选拔方式, 直接决定学生的社会身份、经济收入和职业类型, 关系到学生、学校及整个教育系统的发展。但是它的公平性又和高考制度一样受到质疑, 主要是因为教育分流的评价标准单一, 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再加上人们对职业教育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 教育分流难免引起争议。为了减少教育分流对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 研究农村初中教育分流有助于明确教育分流对学生形成的显性及隐性压力, 减少教育分流的负面影响。

(三) 个人生活史体悟

个人生活史是发生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反映个人生活的经历, 是自己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以下是发生在个人身边的两个案例:

笔者出生在农村, 对农村初中教育分流亲身经历过并深有感触。笔者所在的村每年都会有十多名初中毕业生, 他们在选择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高中教育时, 都会面临教育分流的问题, 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特别大的影响。笔者之前就读的初中2001级2班共65个学生, 可以参加升学考试的只有23名。名次在23名到35名之间的学生的考试成绩的浮动性很大, 却因“一考定终身”失去了参加中考的机会。部分学生的家长对此表示不满, 但是却无力改变现实。这导致许多15、16岁左右的初中生选择职业学校或者直接就业, 在知识、经验等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未成年的初中生们因此被赋予了不同的命运, 被贴上不同的标签, 进入不同阶层。初中教育分流中的“一刀切”原则, 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持久的, 经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农村初中生有通过上大学摆脱农村处境的愿望和决心, 但是学校却没有提供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 积极性受挫。

这是一帮从小一起长大的孩子:一个男孩, 三个女孩。他们在同一个班级。对教育分流感慨颇多。在这四个孩子中, 只有瑶瑶成绩在中等偏上, 考上了高中。小鹏、小芳、小丽因为成绩不好, 没有升学压力, 所以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玩。小鹏是瑶的表弟, 所以瑶瑶是小鹏的“小管家”。但是小鹏依然无故旷课, 而且多次和同学打群架。小鹏的爸爸妈妈对他也束手无策。爸妈劝说其复读也无果, 最后上了一所职业学校学计算机。但是从他口中得知, 职业学校的老师经常迟到, 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很少。小芳也因成绩不好选择了上海的职业高中学做面点, 而小丽选择了在外打工。

不同经历反映了初中教育分流对学生的不同影响。笔者从以上案例中体悟到:目前的教育分流依据单一, 违背了教育公平, 需要改进。学校应对学生实行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办法。只有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才能以充分挖掘其潜能。“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应只是口号, 而应成为付诸实践的导向。

二、初中教育分流问题

科学且合理地进行初三教育分流对促进教育结构的合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不少。比如, 农村初中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过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该县农村初中教育分流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以解决目前的问题。发现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 目前的教育分流理念与教育目的相背离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才。学校不应只把目标放在追求升学率等外在指标上, 而应实事求是地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政策。将教育分流政策歪曲为淘汰差生的工具, 对处境不利学生产生不可磨灭的不良影响。第一, X县初中教育分流分流将成绩作为标准, 限制了处境不利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实行“一刀切”分流, 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 都有不同的个性。素质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而不是只面向部分优等生的教育。以分数定成败, 似乎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存法则, 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与国家实行素质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驰。第二, 实行单一的教育评价制度, 造成人才资源的流失。由于学校的教育评价体制单一, 将分数作为量化指标。对农村孩子来说, 考大学还是学生成才的唯一出路。所以升学率是家长和学校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它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学校的名誉。但是随着多元化经济的发展, 衡量人才的标准也应多元化。不能把成绩放在第一位而顾此失彼, 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在调查中发现, 部分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存在以下不合理的做法:班主任负责劝说学困生上职业学校。每个月一次月考, 成绩也是排座位的根据之一。按照成绩分班, 学习成绩好的排在后面。学生因文化课成绩不好而选择用特长考学, 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畸形的一种表现。素质教育是指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个性、思想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等多方面发展的教育, 而不是将知识与特长分离, 培养单方面发展的人才。

(二) 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普遍认为分流的最大收益者是优等生, 但是给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伤及学生的自信心。初中生处于叛逆期, 心理波动比较大。这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破罐子破摔”, 耽误其前途。通过调查了解到, 学生对于教育分流的认知体现了不合理教育分流的弊端。他们认为, 教育分流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提供工作机会。但是, 仍有部分学生认为, 教育分流能够为有优良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显然, 在部分学生的眼里, 教育分流是分流差生的工具。这种认知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导致一些学生辍学。

(三) 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有偏差

目前, 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有人认为职业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 所以被迫分到初等职业学校是不公平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初等职业学校属于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不好主要有两个原因:生源质量低。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是中考失败或未参加中考的学生。第二个就是就业前景不好, 就业层次低。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 职业教育质量相对较差。教育目标与市场脱轨,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差。而且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及技校毕业生处于社会的中低层。经调查了解到, 职业技术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汽修、美容美发、幼师等专业。专业方向与目前的社会结构不适应,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无法满足目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三、促进初中教育分流合理化的建议与措施

(一) 加强学校实践与国家政策的契合度, 切实加强素质教育

我国的教育政策都是从上到下实行的, 为了加强管理, 应建立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以人为本是初中教育分流的基本精神。当今社会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需要高质量的有竞争力的人才, 虽然竞争残酷, 但是优胜劣不汰是教育公平大势所趋。教育分流一方面是学生学习动力, 一方面为处境不利学生提供再教育的机会。班主任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的想法, 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 帮助学生积极上进, 教育不听话的孩子, 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此外, 及时对学生进行分流指导。单独与孩子沟通, 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引导学生, 不要用极端的方式训斥学生, 以免让他们丧失自信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能以成绩取人。《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 (试行) 》规定, 均衡编班, 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不得举办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差异化教学不是将成绩作为唯一分班标准, 不能一刀切, 根据一次成绩给学生判了刑, 不能按照学校和教师的主观意愿强制分流。在调查中了解到, 部分教师采用“作业超市”的做法,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作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以获得最大的进步, 从而挖掘自己的潜质。

(二) 正确理解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把握好人才的培养方向

人才的培养规格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升级, 教育结构应该以此为导向, 适时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劳动力个性素质的发展。为适应市场需求, 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注重学生的一技之长, 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培养学生的技能。专业主要有数控、机械、电子电工、美容美发、幼师专业。但是随着人才需求的饱和, 以上专业越来越处于弱势。职业教育的初衷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但是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没有涉农专业。

(三)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优化职业教育形象

职业教育较普通教育处于弱势, 实然价值与应然价值之间始终存在矛盾虽然目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相对低,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学生、教师及家长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职业教育质量是职业教育实现公平的中心问题。所以提高教育质量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主要措施如下: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优化职业教育形象。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加强班级管理, 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课余时间, 提高效率;提升学校内涵的发展, 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提高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待遇, 对学生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及社会地位。以人力资本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 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改善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 提高劳动力素质, 为劳动力市场输送高规格人才。

(四) 提升初中生的抗逆力, 适时开展心理咨询讲座

初中教育分流给学生造成的压力是持久性的。部分学生因处于叛逆期对教师持有抵抗情绪。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生的自制力,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初中学生具有叛逆心理, 应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调查中了解到, 50%的教师反映, 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就相关问题咨询过教师, 而且由于专业知识的匮乏, 教师的建议缺乏长远性和科学性。学校应积极主动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及其心理知识素养, 为学生咨询问题提供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董泽芳、沈百福.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分流意向调查[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84.

地方政府人员“转岗分流” 第9篇

山东成为全国率先启动政府机构改革的省份。辽宁、安徽、上海也即将开始启动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投资体制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亚平说,此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个转变可能意味着原来从事前置性审批这样的部门存在机构重组的可能性。这也意味着,政府部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未来一些人员可能会转岗,也有可能下岗分流,在吴亚平看来,“这都是有可能的”。

吴亚平分析称,这次改革中,简政放权之后,地方政府公务员将更多向监管方向分流。一些承担前置性审批主要职能的政府部门,很可能要缩减;而一些主要承担监管职能的部门,反而会加强,可能还要增设部门、增加人。“这就涉及到政府机构重组,一些人员可能会转岗,原来搞审批的现在搞监督,也有可能下岗分流,都是有可能的。”

企业期待这样的一场改革。东莞市政協常委、东莞市总商会副主席黄建平对经济观察报说,简政放权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最应该撤掉像政府的一些规划、审批的权力和部门。

按照国务院部署的时间表,到2014年年底,就要基本完成全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这预示着,接下来,各省级政府机构都要按照中央的改革指导原则,出台具体改革方案。

明渠急流分流结构数值模拟 第10篇

以上研究的分流明渠底板坡度变化较小, 分流渠和主渠坡度基本相同, 仅对不同分流渠角度的流场和分流量等水力特性指标进行了详细研究。本文以分流渠与主渠交角为40°, 且分流渠底板为急流底坡的三维异型分流结构。

研究对象, 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相比较以验证数值模拟的有效性。

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1.1 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引入具有自由面追踪功能的VOF法和标准k-ε双方程模型来对中闸室出口空腔进行数值模拟, 其基本方程为:

k方程:

ε方程:

式中:ρ和μ分别为密度和粘性系数, 其表达式为:ρ=αwρw+ (1-αw) ρa, μ=αwμw+ (1-αw) μa, 其中, αw为网格上水的体积分数, 0≤αw≤1, ρw、μw和ρa、μa分别指水和空气的密度、粘性系数;p为修正的压力;μt为紊流粘性系数, 可由紊动能k和紊动耗散率ε求出:其中, Cμ为经验常数, fi为流体受到的惯性力, 本文仅有重力。σk和σε分别为k和ε的紊流普朗特数, 以上各式中的常数取值见表1。

方程离散采用有限体积法, 对流项采用二阶迎风格式, 扩散项采用中心差分格式, 压力速度耦合采用PISO算法。每个网格上的体积分数变化采用求解下式完成:

其中, t为时间, ui和xi分别为速度分量和坐标分量。

1.2 边界条件

数值模拟体型如图1所示, 由主管道、分流结构、分流管道和主渠收缩段组成。分流结构分为分流中墩、1#分流道和2#分流道分流管道。分流结构进口处设分流墩, 其前沿导向角 (前沿尖角射线与主渠轴线的夹角) 为40°, 分流墩段底板为三维异型结构, 由多段弧组成。基本参数为:主渠道横断面为3.1×2.9m (宽×高) , 长33m;1#分流管道进口横断面为5.42×4m (宽×高) ;2#分流管道进口横断面为5.17×4m (宽×高) ;主管道束窄处断面为1.3×4m (宽×高) ;分流管下游主管道典型横断面为4.0×4.0m (宽×高) , 长41.5m。该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分流结构进口不是简单设置于主渠侧墙处, 而是将进口设置于主渠内并与主渠收缩段相结合, 分流渠底板坡降较大, 使水流呈急流形式, 以达到增加分流能力的目的。网格划分采用全局非结构化网格, 最小计算尺寸为0.1m。进口采用速度边界条件, 空气进口和出口均采用压力边界条件, 固壁采用无滑移边界条件, 粘性底层采用标准壁面函数法处理。

1.3 计算工况

根据模型试验结果, 并与模型试验相对应, 其数值模拟的计算工况如表2所示。

2 成果分析

2.1 流态及流场分布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各计算工况下, 该体型参数均能满足泄流能力, 管道内流态基本稳定, 随着流量增加, 1#和2#分流道内部沿侧壁有翻转水流, 分流墩下游局部有较大水跃, 紊流程度剧烈, 主渠收缩段后有水力坡降会陡增。当流量小于20m3/s时, 管道内水流平顺, 分流墩后主渠收缩段对水流束窄能力较小, 水流进入分流管道弯段以后, 受弯道离心力作用而向外偏转, 在水流进入直段前以弱水跃衔接。当流量大于30m3/s时, 分流墩后主渠收缩段对水流束窄能力增强, 分流管道流量相应增加, 导致分流段流速增加, 分流管道偏转水流和分流墩下游水跃强度均增加。当流量大于65m3/s时, 分流墩后主渠收缩段对水流束窄能力明显增强, 水流在分流段段进口形成回流和平面旋流, 但受下游水位影响, 分流墩后呈淹没水跃 (图2~图4) 。

2.2 水面线分布

水面线分布是衡量分流结构体型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水力特性指标, 通过与模型试验测量水面线相比较, 从而验证数值模拟成果。在流量小于20m3/s时, 主渠收缩段对水流的束窄能力有限, 主渠内水面线均平顺;流量大于30m3/s后, 主渠收缩段对水流的束窄能力逐渐增强, 束窄断后水力坡降也逐渐增大。对于分流结构段, 在流量Q≤10m3/s时, 水面线分布均匀, 当流量Q≥20m3/s后, 因流速增大并受离心力影响而向左侧墙偏转, 流道内横断面水面线分布不均匀。在流量Q≤5m3/s时, 分流墩后以弱水跃衔接, 当流量Q≥20m3/s后, 分流墩后水跃强度逐渐增大, 当流量Q≥50m3/s后, 随着下游水位升高, 水跃会呈淹没状态 (如图5、图6) 。数值模拟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表明, 二者水面线结构符合良好 (如图7、图8)

2.3 分流比

分流比是衡量分流结构分流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比较分析表明, 数值模拟成果与模型试验成果符合良好 (如表3) 。表3说明, 各工况下, 分流结构分流后两渠道流量比值在1.8:1~3.3:1之间, 说明分流结构具有较强的分流能力, 该体型能满足分流要求。

3 结论

急流分流结构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分流结构, 其分流能力和分流道体型是影响水力学指标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研究急流分流结构并与模型试验成果相比较, 二者在流场、水面线和分流比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符合性, 说明数值模拟结果有效。该急流分流结构能分走主渠2/3以上的流量, 说明具有较强的分流能力。

摘要:采用k-ε双方程模型和VOF法模拟了明渠三维急流分流结构, 得到了分流结构的流态、流场分布、水面线和分流比等水力学参数。分流区流场具有较强的三维性, 并随流量增大而紊动强度增大;流量较大时, 主渠收缩段对水流的束窄能力增强;分流墩后水流的衔接形式和下游水位相关性较大。通过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结模型试验结果相比较, 二者在水面线、分流比等方面均符合良好, 说明数值模拟成果有效。

关键词:急流,分流结构,流场,水面线,分流比

参考文献

[1]Neary, V.S.and Odgaard, A.J., (1993) .Three-Dimensi-onal Flow Structure at Open Channel Diversions[J].Hydr.Engrg., ASCE, 119 (11) :1223-1230

[2]A.S.Ramamurthy, Junying Qu, Diep Vo, and Chao Zhai.3-D Simulation of Dividing Flows in90°Rectangular Closed Conduits[J].J.Fluids Eng.September2006, 128 (5) :1126-1129.

[3]Jianchun Huang, Larry J.Weber, and Yong G.Lai.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tudy of Flows in Ope-n-Channel Junctions[J].J.Hydr.Engrg.2002, 128 (3) , pp.268-280

[4]Amruthur S.Ramamurthy, Duc Minh Tran, Luis B.Carballada.Dividing Flow in Open Channels[J].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Vol.116, No.3, March1990, pp.449-45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信息分流】相关文章:

分流制度05-18

专业分流07-23

分流术后07-27

自动分流09-02

腹腔分流管06-05

分流控制器06-12

IP流量分流06-29

挤压分流模论文09-14

机构改革人员分流07-17

年教师轮岗分流方案07-03

上一篇:农村墙体广告论文下一篇:顺学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