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业务范文

2024-07-08

审计业务范文(精选12篇)

审计业务 第1篇

众所周知, 不管是什么经济活动, 都会涉及财务的收支, 而对财务活动的真实性以及合法性的判断就需要财务审计工作的介入, 财务审计工作对财经制度和纪律的维护以及实现财政财务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 如何正确地对财务和审计工作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 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审计工作的不断重视, 审计人员充分发挥出监督作用, 可以使会计处理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有效地解决。然而实际的审计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能充分地发挥出审计工作的作用, 可见加强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财务与审计的关系

财务和审计之间既存在区别又存在联系, 具体如下。

2.1 财务与审计的区别

首先, 财务和审计的工作重点不同。如何理财是财务管理的侧重点, 主要工作内容是将一些量化考核为主的财务约束机制进行全方位的推行, 向管理者提供决策管理依据。而审计工作除了监督经济活动是否符合规范性以及合法性, 重点在于对企业的有效性进行鉴证和评价, 监督和评价人事、内部控制、环境、资源等方面。其次, 财务和审计工作的监督内容不同。对日常业务的监督是财务监督的主要工作, 所监督控制的业务层次比较低, 并且和财务部门的其他业务连在一起, 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而审计监督所监督的经济活动是层次较高的经济活动, 不只是检查财务资金的运营情况, 还有要以审计证据作为依据, 通过对目前的现状进行综合的分析, 得出审计结论, 并得出审计报告, 将以后的企业经济活动作为评价依据。还有就是财务和审计工作的内涵不同。财务工作是指资金的筹措、运用、分配等, 其工作对象就是资金运动, 其核算和监督活动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而审计工作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检查评价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2.2 财务与审计的联系

首先, 财务和审计工作的目的相同。不管是财务工作还是审计工作, 其目的都是对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弱点及时的发现, 并向管理者提供比较权威的审计报告, 对企业的发展提出具有实际作用的审计建议, 从而实现企业的进一步管理,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其次, 财务和审计工作的内容一致。不管是财务还是审计工作, 其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都必须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规定, 其前提和基础都是会计资料, 对企业的会计资料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企业经济现状是否合理进行检查。还有就是财务和审计工作的范围有重叠。不管是财务还是审计工作都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工作, 其工作范围都涉及到企业的内部控制, 要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符合性测试。

3 财务审计与审计业务创新途径

3.1 加强思维方式的转变

人们的行为由思维方式来决定, 虽然财务的审计工作是比较常规的审计工作, 但是如果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创新审计业务的理念, 那么必然会在行动上受到影响, 从而实现审计业务创新的目标。在进行财务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在不改变审计目标以及审计重点的基础上, 应该拓宽审计人员的思维模式, 对原有的思维模式进行突破, 将财务审计有意识地延伸到管理审计方向上。或者是根据审计单位的实际特点, 关注一些关键的环节。审计人员要善于使用逆向思维以及横向思维, 学会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 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达到创新的思维。

3.2 加强对传统模式的突破

传统的财务审计方法的出发点是报表和账簿,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发现是否存在异常, 收入和支出是否合理以及合法是审计工作的重点。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审计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审计方法上具有了技术和人员上的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在审计方法上审前调查越来越往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上侧重, 将一些比较重要的会计科目和这些科目所涉及的相关业务进行联系, 在进行审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审计方案的编制, 在审前调查中一些高风险的领域要作为审计的重点, 在进行审计时间的分配时要按照审前调查的风险评估结果进行。当审计项目完成以后, 要将风险当成一个重要的部分进行审计报告的编制, 从而能够合理的分析和披露存在的风险, 这也是和传统的审计报告不同之处, 只有时常具有风险意识, 才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者能够正确地关注风险, 从而发挥出审计服务的职能。

3.3 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和手段

首先, 要采用日常跟踪审计取代集中审计。传统的集中审计难以覆盖审计资金和审计单位, 并且审计的时间也受到限制, 因此, 为了使财务审计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基础作用, 要逐渐将以前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以及事中的监督控制进行转变。而日常跟踪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 是在现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审计模式, 是由审计人员在相关事项发生的同时或稍后进行审计的一种审计类型。将集中审计转变为日常跟踪审计是对传统的审计工作的改革, 日常跟踪审计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审计时间得到缩短, 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并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以及反馈问题。还有就是要将计算机作为审计工作的辅助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不断应用, 使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审计软件, 从而使得财务信息系统审计更加快捷方便。由于财务软件和和审计所需的数据是相互分开的, 因此审计人员具有很大的操作自由, 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 审计时间变得越来越灵活, 从而使传统手段看似庞大的审计程序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变得灵活, 简单快捷,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从而实现了对审计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刘斌, 叶建中, 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深沪市2001年报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 2003 (01) .

[2]宋达, 郑石桥.政府审计对预算违规的作用:抑制还是诱导?——基于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4 (06) .

[3]牟韶红, 李启航, 于林平.内部控制、高管权力与审计费用——基于2009~2012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的经验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4 (04) .

[4]曾德胜, 彭灿明, 陈源, 张新林.基于数据挖掘的审计系统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1) .

[5]耿云江.理论与实务联动, 共同推动中国内控体系贯彻实施——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观点述要[J].会计研究, 2011 (02) .

县审计局审计业务会议制度 第2篇

一、业务会议召开的时间。

根据审计署六号令要求,审计组代拟的审计报告经法制科复核并出具复核意见书后,审计组将代拟的审计报告及法制科的复

核意见书报送局分管科室负责人,由局分管科室负责人提议,召开审计业务会议。

二、审计业务会议审定的内容。

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审计报告的内容:一是审计报告是否按照审计署六号令的要求内容进行撰写,要素是否齐全。二是对查出的问题是否全部如实反应,表述是否正确。三是对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法律法规依据是否准确。四是审计评价是否恰当。五是审计建议是否有针对性。

三、业务会议参加人员及程序

一般性的审计报告,由局分管科室负责人主持召开小型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局分管科室负责人、分管法制科负责人、审计组所在科室和法制科的负责人、审计组长和其他有关人员。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局分管科室负责人提议,经局长同意,由局长或其指定的其他负责人主持召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局分管科室负责人、分管法制科负责人、审计组所在科室和法制科的负责人、审计组长、有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

重要审计项目是指属由几个科室进行的项目及发现重大违纪违法线索的审计项目,其他均为一般性的审计项目。

会议首先由审计组长汇报审计实施方案中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报告的内容及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说明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其次由法制科长汇报复核情况及相关意见,与会人员逐一发表意见,充分讨论;最后主持人总结发言,形成会议结论。

四、审计业务会议结果的应用。

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审计业务会议决定。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审计业务会议的记录工作,由会议主持人签字。审计组所在科室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审计报告,草拟审计决定、审计建议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报局党组研究。

审计组所在科室应当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送法制科复核办公室核稿后,报送局分管法制负责人和分管科室负责人会签,报送局长签发。

对审计业务招投标制的思考 第3篇

就我国审计业务制度化建设而言,目前的相关法律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及2003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的《会计师事务所以投标方式承接审计业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05年11月4日中注协对各地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发的《会计师事务所以投标方式承接审计业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第二次意见稿。同时为了规范审计招投标活动,财政部也于2006年1月26日发布了《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此外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有效规定,例如《福建省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投标规范》等。这些法律规范的出台为规范我国审计业务招投标制度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起到了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审计业务、保护招标人利益、社会公众利益和投标会计师事务所的合法利益的作用。

一、审计招投标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误区

建立审计招投标制度是试图引入一种新的竞争机制,以规范审计市场,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保护委托人的利益。目前由于有些会计师事务所特别是小型事务所,内部管理不规范,加上审计质量本身难以测量,使得审计招标制在业内形成了一场恶性竞争。在审计市场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专业性强的特点,使得审计产品即审计报告的质量不易被人们所识别,这样注册会计师就可能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将其转化为信息优势,减少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成本,从而对审计委托人而言产生新的道德风险。

目前在审计招投标制运行中出现的误区及表现:

(一)审计业务招投标活动现有法律规范不成熟。招投标制度比较成熟的行业目前是工程建设行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是主要针对工程建设行业进行的一系列的规范,在工程建设行业中可以有效开展招投标活动。而我国目前针对审计业务招投标活动的规范仅局限于《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及各地颁布的规定,且文件中只是对标准的审计招标操作流程、办法等进行规定,没有对于事务所违规的具体处罚办法,缺乏违反规范相应的惩罚力度规定和详细的操作规定,导致目前招标方只注重费用高低,忽视了审计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作用。

(二)招标、评标程序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容易产生寻租行为。以招标为幌子,明招标暗定标的例子比比皆是,使得招投标失去实际意义,给招标权利人留下许多寻租空间。

(三)评标委员会成员构成违规。有些项目在执行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其评标的评委大都是由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他们既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又是相关部门领导,既被审计又参评,极易产生行政干预。还有些企业,为了节省费用,让不懂行的人员参与评标,这些都与《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中,关于评标委员会组建的规范相背离。

(四)审计工作投标时,审计、评估的工作成本难以预测,投标会计师事务所在参加投标时确定的报价大多也只能主观臆断,导致后期资金紧张时,只好降低审计质量,减少审计环节。

(五)审计业务招投标活动缺少评标标准的实质性条件。审计工作有其独特性,不同于工程建设行业,有与其报价相适应的试工计划。在现有法律规范中,审计评标标准仅限于工作方案即计划的可行性、人员配备、相关工作经验、职业道德记录、报价等方面,招标单位在选择时一般会对参加投标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质、年业务收入、执业人员人数及成立年限作规定,但对事务所的执业质量情况则大多无相关规定。事实证明,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好坏,与执业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事务所的质量控制水平直接相关,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收入情况,职业资格人数、成立时间长短无必然联系,并不是事务所执业人员越多,年业务收入越多,成立时间越长执业质量就越高。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也不乏执业质量良好的中小型事务所。如果招标方以这些条件作为评标基本条件,那么一些为了承揽业务的小型事务所只需简单扩大规模,形式上便能达到要求,但实质上存在质量控制的风险,并不能真正有效保证审计质量。

(六)信息不对称,容易增加招投标活动的盲目性。招标人对其相关信息一般披露的不详细,而事务所难以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难以判断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规模以及正确计算工作量。这样会增加事务所盲目性,也会对审计活动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七)审计业务招投标后,实际履行时缺乏事中及事后质量监督手段,由于审计工作专业性强,会计师事务所中标后开始审计活动时,审计委托人无力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活动全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八)审计业务招投标活动在运行中会激化价格竞争,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互相压价,最终可能会演变为恶性竞争。由于审计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专业性强的特点,审计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性服务的质量不易被识别。审计费用低虽然并不一定必然导致审计质量差,但经济规律的客观制约表现在客户所支付的价格决定了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的上限。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出于信誉质量等方面的考虑,一般报价较高,压价恶性竞争往往导致中标的不是审计质量好的事务所,而是审计收费最低的事务所。而对于执业质量较高的事务所,要么保持较高的审计收费和执业质量,要么退出这种市场竞争,从而使审计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导致审计业务质量的下降和会计市场的恶性竞争。

对审计业务进行招标后,审计费用固然能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质量的提高,事实上,可能会激励中标事务所减少必要审计步骤降低自己的成本,因此导致一系列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二、完善我国审计业务招投标制度的建议

审计业务招投标制度有其独有的优势,监管者引入招投标制度的初衷在于净化审计市场竞争环境、整顿审计市场竞争秩序,因此将其作为市场竞争的有效方式引入我国审计业务市场中已是必然。为了使招投标制度在承接审计业务时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必须改进、完善和解决该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误区和问题。

(一)尽快完善有关审计业务招投标制度的详细法律规范。现有《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仅“有准则无处罚”,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填补漏洞,明确各参与方必须承担行为后果的准确范围和程度。

(二)应该组建专业监督机构,对审计业务招投标过程进行事中、事后监督和考核。

(三)做好服务成本计量工作。根据审计项目进行成本费用的归集,包括前期的市场调研、业务承揽收入、进驻审计的差旅费、人工费及物料消耗等其他费用,对于同一时期进行多个审计项目的,将间接费用按一定标准进行分配,确定每个审计项目的完全成本,根据事务所以往类似的审计项目完全成本再加上行业平均利润,确定不同审计项目的价格,招标方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审计项目支出了解、比较服务质量差异。同时行业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和收集各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中介机构的成本信息,在信息平台公开,便于委托方在了解成本信息的基础上,对比各投标方,最终选出质优的会计师事务所。

(四)建立审计业务评标专家数据库。审计行业整体建立统一的审计业务评标专家数据库,纳入国家统一管理。在项目评标组建评标委员会时,随机从数据库中抽取。

(五)改进评分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两种评标方法,综合评分法和最低评分法。《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招标规范》中规定,审计招投标评标法应采用综合评分法,但这种方法的主要问题的是不能排除评标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对此,我国学者赵宝卿提出实行招标项目审计质量“终身负责制”,以加强对中标事务所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增加事务所低价竞标、中标后偷工减料的违规成本, 实现招投标过程完备、结果公正的目标。

(六)对于计划价格竞争问题,我国学者白华在其研究中提出,可以在报价评审中,规定标价最高或者最低的标书作废,或者规定最低报价低于此地报价一定百分比的标书为废标。在其基础上赋予投标价格一个较高的权重,这样既防止了恶性的低价竞争,又维护了审计委托人的利益。张原、董镇在其研究中提出了“第二投标法”,所谓第二投标法在审计业务招标中是指各有关事务所同时报价,报价最低者获得审计业务,但获得的收入是倒数第二低的报价。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事务所都会爆出自己的真实成本,因为每个事务所都希望其他的事务所抬价或者压价而自己如实报价,这样不仅能保证自己中标,而且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每个事务所的报价只决定自己是否得到审计业务,而不决定自己的实际收入,报价高则有失去审计业务的风险,报价低则会亏损。从而避免了过低的价格中标造成审计质量下降的现象,而且保证中标者盈利。

审计业务招投标制以其独特的优势引入我国审计市场已成必然,而招投标制度的安排,决定了低价竞争的必然性。业界研究重点不应局限于批判该种制度所引来的价格竞争问题, 而应该着眼于如何正确引导、完善审计招投标制,以期更好的服务于审计市场。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审计业务 第4篇

现在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方式还是其经营环境均出现了变动,这造成内部审计工作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不仅审计内容变多同时审计对象也越来越复杂,传统的审计方法以及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求,所以需要对审计方法进行优化创新,并对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协调。

二、浅述财务审计

1、财务审计

一般可以把财务审计划分为两种类型,也就是由政府主导的具有行政性质的审计工作,以及由企业主导的针对企业内部的内审工作。其中政府财务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行政指令性,上级主管部门在向各个企业发布行政命令之后,企业需要向其提供有效的审计资料,包括企业收入、报税证明以及发票开具情况等审计资料。在收到这些资料之后上级主管部门需要求其财务审计人员基于行政部门内部登记资料以及企业的审计资料开展双向核对工作,同时制定审计报告。在完成审核工作之后,审计人员应当以审计结果为基础,来为企业出具相关的审计意见以及决定;针对企业内部开展的财务审计工作,一般需基于企业的相关规定要求来对本企业或者是其下属企业开展财务审计工作。通常可以把企业所开展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划分为季度性审计以及跨年审计两种类型,这两种财务审计办法中基本审计业务均需要审核企业的发票、资金报表以及收支证明,但跨年财务审计工作需要分析以及评定企业在去年全年的整体财务。

2、财务以及审计的区别和联系

财务以及审计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第一,工作侧重点各异。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怎样更好的理财,注重量化考核这种财务约束方法的应用推行,从而使管理者获得可靠的决策管理依据,审计工作则更重视鉴定以及评价企业的有效性,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具有合法性,并对企业的资源、人事以及内部控制等方面进行监督;第二,监督内容存在差异。财务监督一般针对的是日常业务,控制监督相对较低的业务层次,同时需要于财务机构的各个相关业务相互连接,独立性较差,但审计监督除了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资金的运营进行检查之外,同时还需要基于审计证据来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的当前运行情况,并得出审计结论同时制定审计报告,以后企业后续的经济活动得到可靠的评价依据,所针对的经济活动层次相对较高;第三,内涵不同。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考察评价受检企业的各个经济活动与其财务收支情况,确保受检内容具有效益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而财务工作主要针对资金运动,也就是资金的筹措以及运用、分配,要求其核算以及监督行为存在较强的连续性以及系统性。

财务以及审计工作的联系在于:目的相同。开展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均是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企业在管理阶段所出现的问题、缺点,同时使管理者获取权威性较强、可靠的审计报告,以使企业的发展获得有效、可靠的审计建议,保证其企业的管理质量,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工作内容相同。在制定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时都需要考虑到企业的规定要求和相关的法律条约,并将会计资料作为基础,严格的检查企业的各项会计资料是否具有合理性,并确保这些会计资料可以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济现状;最后财务工作以及审计工作的范围有一定重叠。这两中工作均属于经济管理,同时其工作范围均会关系到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

三、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的创新途径

1、注重思维方式的优化

思维方式直接关系到人的行为,尽管财务审计属于是企业的常规审计工作,若是可以将创新审计业务这一理念融入到审计环节,必然会影响到创新环节,以使审计业务得到创新。在开展财务审计工作时,可以在确保审计重点和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对审计人员的思维、看法进行拓宽,从而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有意识的把财务审计提升至管理审计方面。另外审计人员也应当学会应用横向和逆向思维,通过多种思维方法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为此审计人员需要积极学习新型审计理念、方式,不断的优化自身素质水平。

2、突破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

传统的财务审计主要针对的是报表以及账簿,要求基于此来检查收入以及支出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存在异常等,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审计方法技术也有了人员以及技术方的保障,也就是:在进行审前调查时,逐渐侧相遇评估审计对象的风险问题,把重要程度相对较高的会计科目与这些科目所关系的相关业务相互联系起来,同时在基于审前调查的情况下科学编制审计方案。在进行审前调查时,需要把高风险的领域视作审计重点内容。为了保证审查工作的正常进行,一般需科学的划分审计时间,而各内容的审计时间需以审前调查中所制定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加以确定。在结束项目审计之后,应当专门针对于风险来编制有效的审计报告,以使风险得到科学的分析以及披露,这是与原有审计报告相区别的地方。只有提升风险意识,企业管理经营者才可以主动地关注风险,审计服务的职能也就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

3、注重审计方式的创新

首先应当逐步通过日常跟踪审计方法取代集中审计手段。这是由于集中审计不能够全面覆盖到审计单位以及审计资金,同时审计的时间也有所限制,所以需要逐步由事后监督方式转向为事前和事中管控方式。使用日常跟踪审计方法主要是由于其融合了信息技术,可以在事项出现的同时或者是稍后开展审计,及时把控事项动态。通过日常跟踪审计方法的运用能够缩短审计时间,及时发现问题,并可以使审计效率得到保证。

其次是通过将计算机开展审计工作,以提升审计效率。通过网络审计以及审计软件的应用,可以使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操作,保证了财务审计的便利性以及工作效率。通过审计软件来进行财务审计工作,有利于财务信息系统审计的简单化、快速性以及便捷性的优势充分突显出来。这是由于财务软件程序与审计所需的数据信息属于相互分离的关系,这使得审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空间以及时间上的操作自由,审计时间也可更为灵活。通过计算机软件的还可以使繁杂的审计程序简单化,保证了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促进了审计管理工作的科学和规范化。但在使用网络审计方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为了避免电子化会计数据出现被篡改或者是被滥用情况,需要通过路由加密设备和数据加密技术手段来管理数据,并增加备份硬盘从而防止数据信息被非法截取。为了防止出现黑客恶意攻击或者是计算机病毒侵害等安全问题发生,需要建立专门的防火墙,通过防火墙集中的管理审计系统的各个安全决策,并将该防火墙设置为唯一的检查点,要求所有进出网络的数据信息均通过该防火墙的检测。还需要针对会计系统建立专用局域网,保证该局域网具有较高的安全级别以及相对开放性,并设置使用多层加密关口,从而提升局域网防范黑客入侵的作用;在财务软件的管理上,要求使用先进、安全同时适用的审计软件,同时基于业务管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来制定审计服务信息库,从而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可以随时的使用和调阅审计服务信息,审计人员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库,把被审计单位的各方面信息输入到该信息库之中,便于后续的运用以及查阅,进而降低工作量。

通过大数据来进行财务审计工作。大数据是现在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同时大数据已经被应用到多个行业之中。单从企业内审方面来看,只被审计企业所提供的数据量中就涉及到基层范围的微观数据以及整体层次的宏观数据,进而形成复杂同时繁多的含量数据,由此审计工作需要顺势而为,积极进行大数据分析。为了更好地应用大数据,首先需要制定大数据审计平台,要求企业内部可以基于审计活动的联合进行、优势资源的集中调配以及审计经验的内部共享等方式来制定审计分析平台,并积极的推广以及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同时结合企业的ERP以及IT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方法来制定大数据平台,以使企业今后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优化传统的审计抽样手段。使用传统审计手段很难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所以大多会应用随机抽样技术,但这会造成数据信息获取量大大减少。而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可以使“样本=总体”,使所有的数据信息均得到收集、分析,有效规避了抽样审计所带来的风险。并且通过大数据审计可以由多个不同的方面开展审计工作,可以对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观察、研究,数据分析也更为细致,除了可以从全局以及整体的角度来审核审计信息,同时还可以看到在细节数据中隐藏的各个审计信息。

四、结语

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审计以及审计业务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从而使审计效率得到保证,并使审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得到缓解。但需要意识到审计业务以及财务审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保持严谨、专业的态度,使其在创新的融合的过程中,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以及专业化,以提升审计结果的有效性以及准确性,从而使受审企业获得专业、可靠的参考材料。

参考文献

[1]谢冰.表内表外业务审计:金融创新对传统会计和审计的影响及其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04:101-103.

[2]赵保卿,李娜.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内部审计外包内容决策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01:37-45+69.

[3]严素芬.浅谈科研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与业务创新[J]中国总会计师,2013,10:94-95.

[4]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局上海分局课题组,周志方,顾红英,许大庆,施玲红,黄慧君,苗峥嵘,鲍婕,彭黎明吴丽雯.以增值型审计为目标的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4,02:74-81.

[5]中国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报告[J].中国内部审计,2014,03:4-10.

[6]张建明.内部审计趋势与走向探析[J].新会计,2014,12:30-31.

审计业务操作规程(模版) 第5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业务工作,保证审计业务质量,根据有关等法律法规,结合我所审计业务工作实际,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本操作规程是我所及审计业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审计业务质量的基本尺度。

第三条我所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按照有关的要求,确定审计工作重点,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执行过程中,可根据需要修改补充。

第四条所领导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确定的审计事项,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并指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实行审计组长负责制。审计组长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担任主审,履行审计组长授权范围内的职责,审计组长应当对主审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第五条审计组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审计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第六条审计组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应明确审计目标,确定审计重点及审计范围、内容、方法、实施步骤和审计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同时对审计项目可能遇到的审计风险进行适度的评估。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负责人审核后,报所领导批准,由审计组具体实施。

第七条审计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由审计组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和审计预告,审计组送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应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相关事项做作出书面承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还应当根据审计情况就具体审计事项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书面承诺。

第八条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法定的审计程序范围内通过必要的审计手段实施审计。

第九条审计组对实施审计过程中遇到或发现比较严重问题,应及时向所领导请示汇报。所领导应当对审计组的审计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条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组报告。审计组报告经审计组长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组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意见并送交审计组;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并由审计人员予以注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组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一步研究、核实。如有必要,应当修改审计组报告,作出书面说明并保留征求意见的审计组报告。

第十一条审计组将审计组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审计资料,报审计组所在科室处负责人复核并取得书面复核意见。

第十二条审计组所在科室复核通过后,审计组拟审计报告。

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 第6篇

关键词:异地审计;审计定价;GMM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2010-2011年度日本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SYLFF);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CDJXS1001112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CDJXS11021113)

Non-local Audit and Auditing Pricing:Based on Static and Dynamic Perspective

Lin Chuan1, Cao Guo-hua1, Chiu Bang-han2, Bi Jia-Yu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0, China;

2.Department of Finance, Yuan Ze University, 32003, Taiwan)

Abstract: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affect the audit pricing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y. This paper uses 339 non-financial companies listed in 2004-2009,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atic and dynamic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non-local audit and audit pricing. We fi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on-local audit and audit pricing. In addition, adjusted cost i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of audit pricing of listed companies.

Key Words: Non-local Audit;Auditing Pricing;GMM

作者简介:林川(1985-),男,山东青岛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司财务、公司治理与审计;曹国华(1967-),男,安徽宣城人,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证券投资;丘邦翰(1959-),男,台湾人,台湾元智大学管理学院财务金融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管理;毕家豫(1967-),男,台湾人,台湾元智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管理。

通讯作者:林川;通讯电话:13512379118;Email:cqdxlc@gmail.com;

通讯地址:重庆市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邮编:400040

一、引言

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并没有统一的审计定价标准(耿建新等,2009)[1],因此审计定价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与各行政区域间经济发展程度、上市公司发展程度、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程度以及相关政策存在差异有关。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的研究源于2001年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信息之后,众多学者在Simunic(1980)研究的基础上[2],主要从上市公司特征和会计师事务所特征方面发现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多达八十多项(叶建芳等,2010)[3]。其中,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具有地域特征,但仅考虑了上市公司所在地对审计定价的影响,认为上市公司所在地会影响公司审计定价(刘斌等,2003)[4],却忽视了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的影响,仅有冯均科和李清丽(2007)[5]、吕兆德等(2007)[6]将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但是得到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因此,本文将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是否相同的因素纳入研究范畴,从异地审计的角度研究地域特征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调整审计定价是存在成本的,因此在从静态视角研究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影响的基础上,还进一步从动态的视角进行研究。同时,以往从动态视角研究审计定价的文献,大多仅是加入审计定价的前期变量,而在估计方法上依然使用静态识别的估计方法,而本文利用动态识别的广义矩估计方法,更加清晰的判断异地审计在审计定价中存在的动态关系。

全文余下部分的结构安排为: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异地审计(non-local audit)指的是上市公司办公或注册所在行政地域与会计师事务所办公或注册所在行政地域并非同一地区,而同地审计(local audit)指的是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相同。2000年以前证监会限制会计师事务所跨省市设立分所,因此审计市场地区分割情况严重,上市公司往往只能选择本地事务所,于是出现上市公司审计业务高度集中于本地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客户高度集中于本地上市公司的双重现象(林婵娟和林孝伦,2009)[7]。2000年后随着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跨省市设立分所,才使得部分事务所主动寻找异地客户,但更多上市公司依然选择本地事务所。近年来虽然出现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合并现象,但合并后的事务所大多将原事务所设置为分所,而且原事务所分所也大部分被保留,使得部分联合合并只存在于形式上,基本未改变审计市场现状。在西方上市公司中,审计定价是由资源投入成本、正常利润及预期损失构成,而中国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还受到外界因素影响。1999年国家计委颁布的《中介服务收费管理方法》认定,审计定价是执行政府指导下的双方协商定价,应在平均工时成本费的基础上考虑必要的税金和合理的利润,并结合市场供需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会因为公司特征产生差异,也会因为所在地区政策产生差异。于是,异地审计和同地审计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必然存在差异。

理论上讲,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是混合的。通常认为,审计定价属于成本导向型,异地审计会增加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使得事务所提高审计定价。具体原因包括:首先,由于审计定价中包含事务所的差旅费,同地审计情况下的差旅费会相对较少,而且上市公司与本地事务所间的信息沟通也较方便,所以异地审计情况下,公司承担的费用相对较高,审计的直接成本更高;其次,由于中国审计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被地方保护主义作用严重分割,会计师事务所与本地政府和上市公司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利害关系,会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和上市公司的压力(余玉苗,2001)[8]。所以,与本地事务所相比,异地事务所没有地缘优势,他们的进入壁垒较高,付出的成本也较高,而且会因无法受到地方行政势力保护而承担更高费用,否则异地事务所被变更的机率就会更大(沈红波,2007)[9],这使得审计的无形成本上升;再者,由于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占据天时、地利、人和(朱红军和章立军,2003)[10],以及早期审计市场的封闭化,使得优质客户首先被本地事务所占有,而留给异地事务所的大多是质量相对不高的客户,因此客户审计复杂度更高,所以在保证审计利润的情况下,理性的会计师事务所会通过调高审计定价以弥补预期损失;另外,异地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明显高于同地审计情况(Malloy,2005)[11],而信息不对称情况也增加了审计成本,使得审计定价更高(Choi等,2008)[12]。

但是,也有文献认为异地客户的审计定价会低于本地客户,异地审计存在明显的“低价揽客”现象。具体原因包括:首先,由于存在进入壁垒等难度,会计师事务所必然会以“低价”策略争取异地客户,以压低利润的方式获得客户资源;其次,通常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会更主动寻找异地客户,由于这些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强的审计能力以及可以提供较高审计质量(温国山,2009)[13],因此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因耗费审计资源而出现的额外成本会减少,相应节省了审计成本;再者,部分进行异地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定价时会忽略掉审计风险因素,由于审计耗费成本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关系,若会计师在审计定价时理性的评估审计风险,并要求提前进行补偿,那么这部分预期风险费用会成为审计的机会成本,也会成为会计师天然的惩罚机制(Simunic and Stein,1996)[14],但是也会在没有发生法律赔偿责任时成为事务所的现实利润,因而部分事务所为了吸引异地客户,在审计定价时忽略掉审计风险,放弃这部分利润。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是否为同一行政地域对审计定价产生显著影响,但影响方向不确定。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选择上市公司年报公布的会计师事务所年度审计报酬(AudFee)衡量审计定价变量,并对其取自然对数( )。

2.解释变量。该变量根据上市公司办公或注册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是否相同定义,若上市公司办公或注册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在地不相同时,变量UL=1,若相同时,UL=0。同时,由于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在异地设立分所,因此一些与事务所注册地不同的客户,会因为与事务所分支机构在同一地区而并非异地客户,所以若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分支机构所在地相同时,UL=0。

3.控制变量。Simunic(1980)等研究美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时,认为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定价的最重要因素[2]。刘斌等(2003)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时,发现公司规模、应收款项与资产总额之比以及反映区域因素的虚拟变量与审计定价显著相关[4]。张晨宇等(2007)则得出了事务所规模和审计任期会显著影响审计定价的结论[15]。由于本文利用异地审计的变量研究区域因素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使得异地审计变量可以替代已有研究中的区域因素的虚拟变量,因此借鉴已有文献并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加入公司规模(Size)、应收账款占总资产之比(Reratio)、盈亏状况(Loss)、审计任期(Tenu)及会计师事务所规模(Big)的变量,具体变量解释列为表1。

注:事务所规模变量中,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是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各年度发布的《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排名最前的十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

(二)检验模型与研究方法

结合研究假设,本文提出的经验模型为:

(1)式中,Industry为行业的控制变量,C为常数项, 为残差项,为静态面板数据模型,暗含着认为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毫无迟滞的调整审计定价,采用的计量方法为面板数据的OLS估计,固定效应及随机效应估计技术,采用固定效应估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内生性问题带来的影响,采用随机效应估计可以矫正混合OLS由于忽视正的时间序列相关而可能高估的t值。

但是在异地审计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却存在调整审计定价的调整成本。若异地审计的事务所当期审计定价高于其他同地审计的事务所时,上市公司会因承担过多审计成本而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降低审计定价,事务所便可能在下一期降低审计定价。若异地审计的事务所当期审计定价低于其他同地审计的事务所时,事务所会因为低价揽客而损失应有的审计利润,于是事务所可能会在下一期提高审计定价。因此这种调整成本同样也是影响审计定价的因素,会使得目标审计定价(AudFee*)与实际审计定价(AudFee)出现偏差。然而(1)式在静态识别下未考虑调整成本因素,未能真实的检验存在异地审计因素时审计定价是否表现出对目标最优审计定价的反转和反转发生的速度,因此应构建动态模型检验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在异地审计情况下,调整成本的存在使得最优审计定价与实际观察到的审计定价存在差异,使得当前审计定价不能立即调整为目标审计定价,所以可以假定调整成本是在实际审计定价向目标审计定价调整中的滞后原因。因此本文以 作为系数调整当前审计定价以获得目标审计定价,即:

其中,AudFee与AudFee*由(1)式分别所得,将(1)式代入(2)式并展开得到:

同时,本文在(3)式基础上加入公司特征效应( )以控制不可观察的公司异质性的影响,然后构建动态调整模型为:

为了消除不可观察的公司特征效应,可以对(4)式进行一阶差分。而在加入公司特征效应下的OLS估计是有偏的,由于 与 相关,会使得面板数据OLS的估计系数参数不一致。因此,本文采用广义矩估计(GMM)技术,使用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变量分别作为工具变量,采用Eviews6.0进行分析。

(三)数据说明

为了运行动态计量模型,需要至少连续6年均可获得相关数据的公司样本,而且由于涉及公司前一年度相关数据,因此本文选取2003年以前已经上市且并未退市的上市公司,将研究窗口确定为2004-2009年,样本选取的其他原则为:① 剔除年报中不含有审计报酬的上市公司;② 剔除所公布审计报酬含上年度审计费用、含半年度审计费用、含验资等特殊服务费用和差旅费补助另算的上市公司;③ 剔除所有需要进行双重审计或补充审计的上市公司,即含有B股或H股的上市公司;④ 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公司样本;⑤ 剔除处于特殊处理(ST或*ST)的上市公司;⑥ 剔除样本期间缺失数据较多且无法补充的上市公司。最终本文构建一个2004-2009年由339家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样本。本文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来源为清华金融数据库(THFD),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信息根据各事务所网站及中国会计视野网站(http://www.esnai.com/)手工整理获得。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为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 均值为13.137,中位数为13.071,说明样本内上市公司给予会计师事务所的年度审计报酬平均在50万元左右。UL均值为0.186,说明样本内仅有不到两成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不同,而八成多上市公司依旧选择本地会计师事务所,异地会计师事务所并不是上市公司首选。

其他控制变量中, 均值为21.651,中位数为21.534;AR均值为0.082,样本内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仅为8.2%;Loss均值为0.095,样本内仅有不到一成公司在审计年度或上年度出现亏损状况;Tenu均值为0.886,有近九成公司的事务所属于续聘的,更多公司选择继续相信已有事务所;Big均值为0.314,有三成左右上市公司的事务所是国际四大或当年度国内十大事务所,该变量值并不高说明国内审计市场集中度不高。同时,从标准差的值来看,各变量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各变量值较集中,差距并不大。

(二)相关性检验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置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3给出本文主要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及相关系数的显著性。就相关性检验的结果来看,审计定价与异地审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异地审计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定价更低,事务所存在“低价揽客”的现象。而从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及控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来看,相关系数均较小,基本都在0.20以下,说明解释变量及控制变量间的共线性问题较弱,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使得实证结果可信。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注:***、**和*分别表示在1%、5%和10%置信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括号内为各系数的标准误差值。

表4分别列出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影响的静态和动态估计结果。在静态识别状态下,F统计量表明所有的回归模型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各模型拟合的整体效果较好,回归结果可信。R2在OLS、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不同估计方法下分别为0.462、0.971和0.327,提供了不同回归估计方法下审计定价的变异程度,说明静态识别下,各种估计方法的解释能力均可以接受,尤其是固定效应下的回归模型解释能力最强。而在动态识别状态下,J统计量表现出的Sargan检验表明在GMM估计中选择方程右边变量的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均是正确的。同时,当选择滞后一期变量为工具变量时,样本公司的调整系数 为0.833,估计系数在常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当实际审计定价向目标审计定价转移时需要承担调整成本,而且该系数值较大,说明在异地审计情况下,对审计定价调整的敏感度较强,向目标审计定价的转移速度较快。而在选择滞后两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时,样本公司的调整系数 为0.945,该系数值大于选择滞后一期时的调整系数,说明在滞后两期时审计定价的调整更敏感,实际审计定价更加迅速的向目标审计定价调整。但是滞后两期的调整系数却未通过常规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审计定价的调整时间较短,会计师事务所大多会选择在滞后一期调整审计定价,另外也因为部分上市公司在滞后两期时已经更换成本地会计师事务所,也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滞后两期时设立分支机构使得异地审计转为同地审计。

具体各变量而言,本文感兴趣的是异地审计变量(UL),静态识别下的经验结果表明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在OLS估计和固定效应估计下均可以通过常规置信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置信水平分别为1%和5%,说明会计师事务所与上市公司是否为同一行政地域对审计定价产生了显著地影响,若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与上市公司所在地不同时,审计定价会更低,这与冯均科和李清丽(2007)[5]结论相同。静态识别下的经验结果表明,异地客户的审计定价明显更低,中国审计市场依旧存在“低价揽客”现象。显然,在中国证券市场依旧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状况下(曾亚敏和张俊生,2009)[16],异地客户的争取有相当难度,会计师事务所要争取异地客户,就存在低价竞争的可能性,即便会计师事务所异地审计的成本较高,其低价吸引异地客户的行为只能是忽略审计风险或牺牲审计利润,这会造成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而从动态识别下的经验结果来看,当选择滞后一期变量为工具变量时,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依旧为负,而且也可以通过常规置信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置信水平为5%,而当选择滞后两期变量为工具变量时,异地审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变为正,但未能通过常规置信水平上的显著性检验。动态识别下的经验结果表明,为了保留审计客户,当实际审计定价向目标审计定价进行调整时,事务所依旧会保留低价揽客的策略,并未直接将审计定价调整至成本导向的价格,因此工具变量为滞后一期时的经验结果依旧为负,而在第二次调整时,审计成本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更加明显,工具变量为滞后两期时的经验结果变为正,但是滞后两期时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整能力已经变弱,调整成本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不显著,而且因为部分公司在两期后已经将异地事务所替换为本地事务所等原因,所以此时的经验结果并不显著。

关于控制变量,本文发现与先前的研究结论基本相同。公司规模、盈亏状况和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的系数是正的,而且在常规置信水平上显著,表明规模越大、前两年度出现亏损状况以及事务所规模越大的公司的审计定价越高。应收账款占总资产之比的系数也是正的,但是未能在常规置信水平上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应收账款之比对审计定价的影响不明显。审计任期的系数是正的,而且在常规置信水平上显著,说明续聘事务所的审计定价更高,新任事务所的审计定价反而更低,也暗证了证券市场“低价揽客”现象的存在。

五、研究结论

本文使用2004-2009年间339家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组成的平衡面板数据,从静态识别和动态识别的视角,对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的关联性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发现,异地审计与审计定价间为显著地负相关,当上市公司所在地与会计师事务所所在地不同时,审计定价会更低,中国证券市场确实存在“低价揽客”的现状。同时,本文还发现,调整成本是影响审计定价的重要因素,会计师事务所会主动将实际审计定价向成本导向型的目标审计定价调整,但是调整成本仅在滞后一期时表现的比较显著,而在滞后两期时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整能力已经变弱,说明“低价揽客”现状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

上述结论为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定价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根据经验结果,应重视审计市场依然存在的“低价揽客”现象,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竞争的管理,促进审计市场良性竞争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 ]耿建新,郑聪,赵玮,冯惠江.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地区差异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4):39-42.

[ 2 ]Simunic.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61-190.

[ 3 ]叶建芳,李丹蒙,李娜娜.新会计准则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会计学会,2009.

[ 4 ]刘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3,(1):44-47.

[ 5 ]冯均科,李清丽.基于审计风险区域化审计定价的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7,(1):114-118.

[ 6 ]吕兆德,朱星文,宗文龙.民间审计地域特征研究——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J].统计研究,2007,(1):40-46.

[ 7 ]林婵娟,林孝伦.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品牌与竞争对审计公费之影响:中国之实证[J].会计评论(中国台湾),2009,(49):35-72.

[ 8 ]余玉苗.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市场结构的初步分析[J].经济评论,2001,(3):120-122.

[ 9 ]沈红波.利益冲突、地域因素与审计师变更——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3):25-28.

[ 10 ]朱红军,章立军.审计费用的特征及其分析——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03,(12):34-39.

[ 11 ]Malloy,C.The Geography of Equity Analysts[J].Journal of Finance,2005,60(2):719-755.

[ 12 ]Choi,J.H.,Kim,J.B.,and Zang,Y.Auditor Locality, Audit Quality and Audit Pricing[Z].SSRN Working Paper,2008.

[ 13 ]温国山.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审计质量与市场反应——来自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市场的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11):34-45.

[ 14 ]Simunic,and Stein.The Impact of Litigation Risk on Audit Pricing:A Review of the Economics and the Evidence[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1996.

[ 15 ]张晨宇,赵晶,肖淑芳.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7,(11):1085-1090.

[16 ]曾亚敏,张俊生.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与上市企业可持续增长[J].证券市场导报,2009,(12):48-55.

基于博弈原理的审计业务关系分析 第7篇

一、审计业务三方关系人的演进

传统的审计关系是指一项审计行为涉及的审计人、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授权人或委托人三方所形成的经济责任关系。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的引入, 审计信息的需求者呈现多元化状态, 审计报告不能只满足财产经营者的需求, 还要满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此时原有的受托责任论无法解释其他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经营管理层和注册会计师的关系。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以下简称《基本准则》) 的发布和实施, 使审计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审计关系理论基础由审计动因的“受托责任论”发展为“信息论”。信息论则能解释这种关系, 因为审计实质上是一种信息鉴证活动, 即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 只要存在对信息特别是高质量信息的需求, 审计就有用武之地。

新的审计业务涉及的三方关系人包括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注册会计师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 有时也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责任方指对审计对象信息负责并可能同时对审计对象负责的组织或人员;预期使用者指预期使用审计报告的组织或人员。责任方可能是预期使用者, 但不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是, 注册会计师对由责任方负责的审计对象或审计对象信息提出结论, 以增强除责任方以外的预期使用者对审计对象信息的信任程度。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三方关系人的风险需求

在审计业务关系中, 审计三方关系人都被假定为理性的经济人, 各自有各自的利益追求, 因此出于自利原则, 三方关注的风险也不同。

(一) 责任方关注的风险

责任方是审计对象信息的提供者, 即企业的经营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技术消费趋向、金融市场波动等方方面面都影响着企业的决策, 经营者需要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灵活的应变和适当的选择。为此, 针对经营者的报酬设计不断出现, 如年薪制、分红制、股票期权等等, 这样经营者的利益更多的取决于企业的经营效益, 并通过企业的经营业绩指标衡量获取报酬与投入之间的关系。但在现实的企业经营中, 经营者的报酬增长幅度远远落后于公司价值的增长幅度, 因而经营者必然选择保守的风险偏好, 在信息披露上倾向于提供稳中有升的信息, 这样一来既能给经营者带来较高的薪酬又能避免经营者被解雇。

经营者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首先需要识别和评估对组织有不利影响的风险, 其次要对具体的风险做出反应, 提供恰当的业绩衡量数据, 并评价各种风险的重要性水平, 最后根据相应的数据确定潜在问题, 调整相应的战略决策、经营方针等。因此, 经营者关注的是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 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风险

注册会计师最关注的审计业务中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关注注册会计师自身的诉讼风险, 即未发现已审财务报告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导致审计主体主动或被动承担法律责任 (遭受损失) 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关注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 以提供合理的保证, 降低审计风险。

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来看, 在给定相对严格的执业环境和较高的诉讼风险的前提下, 提高审计质量会降低其可能承受的诉讼风险, 如果注册会计师预见诉讼风险高, 他的理性行为应当是提高审计质量, 以尽可能降低诉讼风险。由于受到被审企业管理层的中断审计业务的威胁, 注册会计师将被迫在两种风险中谋求平衡。其一, 如果他们不按被审企业的要求去做, 则将不得不面对损失客户的风险, 而这必将损害到事务所的利益。其二, 如果他们按被审企业的要求做了, 那么由财务报表的错报所引起的诉讼将给事务所造成更大程度的利益损失。结果, 注册会计师只能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谋求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所以注册会计师出于“自利”的动机而关注着诉讼风险。

(三) 预期使用者关注的风险

预期使用者作为审计对象信息的使用者, 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 (不仅是责任方也是预期使用者) 、政府和供应商等, 他们通常是企业风险的承担者, 也就关注着企业的审计对象信息的真实性和企业的风险管理, 以避免承担大的风险。他们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 关注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 如股东关注的是在可接受的经营风险下投资回报最大化;债权人则关注的是企业偿债能力对自身风险的影响。

综上所述, 审计业务三方关系人因各自的利益及风险不同, 在审计中都会选择趋利于自身的结果, 导致三方关系人出现矛盾, 产生博弈行为。

三、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分析过程

(一) 博弈基本假设

为了更好地分析审计关系人的博弈行为, 现提出以下基本假设:第一, 假设三方关系人都是理性经济人, 在博弈过程中选择趋利于自身最大化。即责任方选择真实反映或弄虚作假;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或者不合谋;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对象信息的可靠性选择追查或不追查。第二, 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 引入战略观和系统观的审计方法, 较之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更能够发现财务报告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因此, 假设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 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循职业准则、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全面评估风险就能够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第三, 假设博弈模型只建立在平衡收益及其引致的成本之上。

(二) 博弈分析过程

公司的管理层作为审计对象信息的提供者, 选择的报告策略为真实反映或弄虚作假, 其选择取决于弄虚作假带来的收益和弄虚作假可能引发的成本两方面。同样, 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同样依据合谋带来的收益与其引致的成本来选择合谋或不合谋。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审计需求的动机都是降低信息风险, 以提高相关决策的可靠性。因此财务报告使用者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的可靠性要进行追查或不追查, 追查产生的结果也有两种:查出或未查出。

1. 变量假设

假设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为p1, 不合谋的概率为1-p1。假设册会计师选择合谋, 合谋带来的额外收益为a1, 可能产生的诉讼风险或处罚等为k1;假设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谋, 可能因此失去客户造成损失a2。

假设责任方弄虚作假的收益为b, 则当责任方选择真实反映或注册会计师不与合谋时其额外收益B=0, 当注册会计师合谋时须支付注册会计师额外的成本, 即a1;假设责任方弄虚作假的概率为p2, 真实反映的概率为1-p2。;假设注册会计师不合谋, 责任方则须改进财务报告, 须追加的成本为b1;假设责任方与注册会计师因合谋可能产生的惩罚为k2。

假设预期使用者对审计报告的可靠性进行追查的成本为c;假设查出审计报告不可靠的概率为p3, 未查出的概率为p4, 不追查的概率为1-p3-p4;因财务报告不可靠而产生的信息决策风险为m, 若追查出审计报告不可靠, 获得的赔偿即为k1+k2。

因此, 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分析模型为:

2. 博弈分析过程

根据表1可知:

(1) 注册会计师在合谋与不合谋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令U合谋=U不合谋, 则整理可得p3值, 以△P3代替。

可见, 当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或不合谋无差异时, 预期使用者查出审计对象信息不可靠的概率为△P3。当预期使用者能够查出审计对象信息的概率P3=△P3, 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与不合谋无差异;当P3>△P3时, 注册会计师的最优选择不合谋;当P3<△P3时, 注册会计师的最优选择是合谋。

(2) 责任方在真实反映与弄虚作假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令U真实反映=U弄虚作假, 整理得p1, p3值, 分别以△P1, △P3代替。

可见, 当责任方选择真实反映或弄虚作假无差异时, 注册会计师选择选择合谋的概率为△P1。当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的概率P1=△P1时, 责任方选择真实或弄虚作假无差异;当P1>△P1时, 责任方最优选择是弄虚作假;当P1<△P1时, 责任方最优选择是真实反映。

另外, 当责任方选择真实反映或弄虚作假无差异时, 预期使用者查出审计对象信息不可靠的概率为△P3。当预期使用者能够查出审计对象信息的概率P3=△P3, 责任方选择真实反映或弄虚作假无差异;当P3>△P3时, 责任方最优选择是真实反映;当P3<△P3时, 责任方最优选择弄虚作假。

(3) 预期使用者追查与不追查的期望分别为:

令U追查=U不追查, 整理得P1, P2值, 分别以△P1, △P2代替。

可见, 当预期使用者追查与不追查无差异时, 注册会计师选择选择合谋的概率为△P1。当注册会计师选择合谋的概率P1=△P1时, 预期使用者选择追查与不追查无差异;当P1>△P1时, 预期使用者的最优选择是追查;当P1<△P1时, 预期使用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追查。

另外, 当预期使用者追查与不追查无差异时, 责任方选择弄虚作假的概率为△P2。当责任方选择弄虚作假的概率P2=△P2, 预期使用者选择追查与不追查无差异;当P2>△P2时, 预期使用者的最优选择是追查;当P2<△P2时, 预期使用者的最优选择是不追查。

四、博弈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知我们追求的最理想的审计三方博弈模型为 (不合谋, 真实反映, 不追查) , 即审计三方关系博弈均衡。因此得出以下推论:1.注册会计师合谋或责任方弄虚作假的成本越高, 做出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小。即审计对象信息失真的惩罚越严重, 注册会计师合谋与责任方弄虚作假的概率越小。2.预期使用者追查且查出审计对象信息不可靠的概率越大, 则注册会计师与责任方合谋的可能性越小。

现实中由于存在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低、违规成本较小, 责任方弄虚作假收益高、成本低, 预期使用者信息获取能力低、追查效率低等因素的影响, 这种模型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刘明辉, 胡波.鉴证业务三方关系人:基于经济学的解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9) .

〔1〕陶莉, 熊庆.基于委托代理的审计合谋行为博弈分析〔J〕.江苏商论, 2007 (8) .

〔2〕庄立, 王玉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三方关系人的博弈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 (11) .

〔3〕韩晓梅.审计关系解析:基于社会责任观的信息论〔J〕.财会月刊 (会计) , 2008 (1) .

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业务探析 第8篇

一、我国境外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标准确定相对困难、审计证据收集受限制、审计决定难执行, 境外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管理水平、管理结果不尽人意时, 加强内部审计、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必须的, 但实施审计是有难度的。我国国有企业审计存在空白点,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依据有待完善

境外国有资产的审计法律依据是境外国有资产审计要素之一, 明确的法律依据或者授权也是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环境之一。中央企业、地方企业能够涵盖大部分, 但是未能对境外国有资产实施有效规范。如我国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非营利组织对外投资形成的境外国有资产, 尚未有明确的类似控制性规范。境外业务由我国境外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或者境外资产所在机构, 依法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对境外国有资产进行审计, 大多数依据资产所在地法律规定, 与实现境外国有资产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二) 环境限制, 审计范围有限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效率一般较低。中国有20000 多家企业在海外投资, “90% 以上是亏损的”, 亏损有监管不善、主要内部人自查自纠、项目分散监管成本高昂的原因, 更有与当地法律不衔接等因素。国资委已意识到央企海外投资中存在的资产流失隐患, 并在近5 年来多次发布文件进行监管。2015 年4 月, 国资委宣布将由7 家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按招标委托, 执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2015 年度集中重点检查项目和境外国有资产检查项目, 但仍然不够, 高压反腐紧盯央企的大背景下, 摸底国企海外资产情况已成必然。

( 三) 内审人员配备不足

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出现审计需求强烈程度不高, 审计目标局限性较大, 审计依据不充分、不准确的问题。境外国有资产审计人才缺乏是制约境外国有资产审计有效推行的关键。由于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环境复杂多变、相关被审计人员配合程度难以测度, 审计风险较高, 影响审计人员和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国以境外国有资产为载体的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配备不充足, 综合素质待提高。

二、境外国有资产审计重点

明确境外企业审计重点, 对提高境外企业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计时间受到限制、审计人员在境外停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 把握审计重点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的关键。在开展境外企业审计工作的过程中, 如何确定审计重点, 审计理论与实务界观点众多, 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审查境外企业股权、物业和流动资产是否完整, 产权属国家所有的法律手续是否完备、有效。

(二) 审查境外企业资金往来真实性, 企业的资产、负债、盈亏是否真实, 有无亏损和重大损失浪费问题。

(三) 审计境外企业经营效益、盈亏的真实性和境外企业的利润解缴及留利使用是否合理。

(四) 审查境外企业经营方针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从事风险业务是否经国内有关审批机关批准。

(五) 审查境外企业有无擅自对外单位或其参股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 境外再投资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

(六) 审查境外企业是否执行国家及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所规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 境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七) 审核境外企业承包责任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经审计后兑现。

(八) 境外企业中方主要负责人离任前, 对其经营业绩进行审计, 以确定任期的经济责任。

(九) 各级政府交办的其他审计事项。

三、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对策建议

境外国有资产与国内同类型审计项目相比较, 审计主体面临的审计风险可能更大, 成本相对会更高。针对我国境外国有资产范围、发展形势以及审计现状和原因, 尽快在国有资产所在组织内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系, 运用适宜的审计方式, 做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工作, 形成综合审计,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建立健全境外国资的审计制度

法律法规要求、组织内部管理需要是我国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的基础, 以法律法规形式, 形成对境外国有资产强制性的政府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综合性需求。作为服务于公共利益的政府审计机关要在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基础上实施再监督, 其审计理念、审计依据和审计标准等, 有健全的制度依据, 能更有效的全面落实、充分发挥公共受托责任鉴证职能。

(二) 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

鉴于境外审计业务的复杂性, 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至关重要。科学的审计方法能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 提高审计质量。依据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的具体情况、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选用审计方法。进行财务审计时, 主要运用查账方法, 如审阅法、核对法等;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 既要运用财务审计一般方法, 又要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及现代管理方法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审计或同一类型的不同审计项目, 可能都需要从不同途径获取多种证据。审计具体方法, 主要是收集审计证据, 大体可分为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按审查书面资料技术, 可分复算法、分析法、比较法;按审查资料顺序分为逆查法和顺查法;按审查资料范围, 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审计人员要在审计效率、质量、风险、责任之间不断进行权衡, 满足所有权监督需要的审计方法, 从而实现审计目标。

(三) 健全境外国资经营责任的追究体系, 注重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般情况下, 审计需求程度决定审计结果运用程度。如果审计结果运用较少, 审计委托者得不到审计带来的收益, 其审计需求自然就减少。较少运用审计结果或不用审计结果, 境外国有资产流失的金额、速度、影响程度等都将会增加。现实中, 境外国有资产的日常工作是是组织内部审计, 政府审计部门负责事后审计或者专案审计境外资产, 政府可以发挥政府审计具有强制性、处理处罚权的职能作用, 比注册会计师审计更具威慑力。同时, 要进一步健全境外国资经营责任的追究体系。按照中国《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境内投资单位应对境外机构中方负责人进行任期审计与离任审计。

(四) 加强审计人员队伍素质培养

审计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和基本业务能力;二对审计事项的洞察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谈话沟通交流能力等, 这是对审计工作的特殊要求。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 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 改进审计方法, 规范审计程序, 监督评价并重, 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实施审计的整个过程中, 审计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关注,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摘要:市场国际化已成为国有企业发展的常态, 但由于境外国有资产在管理方式、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成为审计人员工作难点。本文针对境外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 提出审计重点及审计对策建议, 以促进境外国有资产审计工作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境外国有资产,审计重点,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杨庆英.我国境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思路[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4 (02) .

[2]戚明阳.我国境外国有资产监管的风险分析[J].现代商业.2011 (11) .

[3]李森.论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的基本问题《财会通讯》, 2010 (10) .

审计业务 第9篇

一、审计资源配置的现状

目前审计资源优化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 审计对象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由于审计对象所处的行业、经营业务、规模、公权力大小、资金量、风险度等审计资源配置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衡, 而导致的审计机关各业务处室“饥饱不均”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 审计实施过程中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 主要体现在审计调查至审计报告完成历时过长, 有时甚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三是, 审计结果处理不畅, 即对审计发现的问题, 只按一般的程序处理后就了结, 未将审计情况与结果及时向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反映, 审计信息对外发布滞后, 审计成果转化不力。四是, 审计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的数量不足, 审计人员未能满足审计任务安排的需要;质量较低, 审计人员大多出身于财会专业, 具备法律、金融、财政、投资、计算机等复合型人才较少;组合不佳, 未根据工作性质、个人特点和专长等合理进行岗位安排。五是, 审计技术和方法创新不足, 即存在就事论事的思维定势, 未树立宏观着眼, 胸怀全局, 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存在单纯查错纠弊的狭隘观念, 未树立质量和效益并重的审计理念;存在凭经验查账的落后习惯, 未树立总体把握、系统分析、打空间战和立体战的审计模式。

二、审计模式的现状

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的目的、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 它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如何着手以及何时着手等方面审计。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审计模式经历了四个过程, 即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的审计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四种独立审计模式适应了不同的经济、社会背景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合理发展, 相对于账项基础审计, 制度基础审计使审计抽样有了合理依据, 提高了审计效率, 降低了审计风险;而风险导向审计在此基础上将分析审计风险的产生作为控制审计风险的前提, 使审计工作更有针对性, 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尽量控制审计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基于审计人员了解顾客的战略优势和实现战略优势所需的关键流程和相关胜任能力, 了解威胁顾客实现经营目标的风险, 衡量和评价顾客的流程执行情况, 根据所了解的顾客信息对整体财务报表包含的关键认定进行预期, 并将报告的财务成果与预期值相比, 对报告结果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异进行额外的审计。这四种审计模式的发展虽然逐渐地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但落脚点仍是对财务数据的公允性做出评价, 这在新经济环境下必然会出现非适应性, 所以需要寻找构建新的和谐审计模式。

三、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构建和谐审计模式, 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 审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审计资源以及审计模式的选择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质量发生着影响。审计人力资源是审计工作的最基本的保证因素, 是有效履行审计职责, 完成审计目标的根本保证, 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核心;审计信息资源是审计人员如何进行活动的指南, 审计人员对其了解和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 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相关审计信息, 才能有效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技术资源不但影响着审计工作效率而且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 针对不同审计目标和不同审计环境必须采用相应的审计技术才能保证审计质量;审计社会资源包括审计组织、审计市场等资源, 好的审计组织可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 保证审计质量的监督机制有效运行, 保证各种审计资源有效利用, 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市场是对审计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合理配置的场所, 审计市场的供需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质量的提高;正确合理的审计模式使得审计角色定位明确, 审计资源合理有效利用, 有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因此, 针对审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配置:

一是, 根据审计对象所处的行业、经营业务、规模、资金量以及风险程度等因素协调相应的审计组织, 安排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使审计对象和审计组织在规模上相当, 使审计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避免审计“饥饱不均”的现象。二是, 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拓宽其知识面, 培养既懂财会知识又懂经济、管理、工程、法律和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合型人力, 改变审计人员知识结构, 建立一支业务熟练的审计队伍, 改变人力资源与工作量不匹配的现象, 提高审计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三是, 通过对审计机关自身工作方法、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探求审计规律, 实现成果共享, 缩短和减少摸索过程, 提高审计效率;通过建立协同机制, 加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之间的沟通协调, 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形成审计整体合力和整体意识, 实现审计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四是, 打破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 重视大量审计报告等审计信息的综合利用, 即要把之前的审计资料归纳分析, 加工整理, 按一定的目的整合起来, 充分利用审计后成果, 同时需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五是,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审计网络平台, 使审计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各基础数据库相结合, 使审计信息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同时加强与财政、税务、工商等有关部门的积极合作, 沟通信息, 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针对和谐审计模式的构建提出以下思路:

和谐审计模式不是系统内单个要素的随机组合, 而是经过整合的、由各个相互依赖的审计资源以及变化的审计目标、审计环境构成的动态系统, 是在某一特定时空内有限合理的重组与整合。它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连续统一体。和谐审计模式应该是为了使利益相关者团体满意, 使其利益最大化, 而不断开展的持续的利益协调和审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审计委员会负责协调利益冲突以及监督指导审计过程, 如在审计中发现有利益协调的问题, 目标决策委员会就需要与利益协调委员会进行沟通, 随时关注利益相关者面临的重大利益冲突;审计对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对其运营事项负责, 确保利益协调有效地执行;利益协调部门负责实施具体的利益冲突协调;而审计部门主要针对审计违规事项给出咨询意见;其他职能部门则配合利益协调部门开展工作;整个审计过程中, 各职能部门拥有着相同的价值观理念, 并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操作。和谐审计模式执行的结果是审计利益链上权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达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效率, 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四、结论

审计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 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和谐审计模式的选择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关键。通过对审计资源配置及审计模式现状的分析, 提出优化配置审计资源的建议以及构建和谐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 以期为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值得一提的是, 审计模式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 不同形式的审计, 其和谐审计模式也应有所差异。本文所提到的和谐审计模式只是一种理念, 是各种审计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整合, 充分发挥使用效率, 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最大化, 而且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全面的提升。因此, 各审计主体应根据不同的审计对象选择最佳的审计模式, 实现和谐审计的目的。

摘要:审计作为一项社会经济活动, 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和谐审计模式的选择是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关键。通过对审计资源配置及审计模式现状的分析, 提出优化配置审计资源的建议以及构建和谐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 以期为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资源,审计模式,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丽.促进优化配置审计资源[J].上海商业, 2009 (7) , 53-54.

[2]、张爱勤.科学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质量[J].财经界, 2010 (7) , 212.

[3]、邓红.浅谈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J].中国商界, 2010 (6) , 117-118.

审计业务 第10篇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网购”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淘宝商城”这些B t o C电子商务购物网站已经成为现代人购物的潮流。数据显示, 2 0 1 0年中国B t o C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 5 5 7亿元, 而2011年全国交易额竟达到4982亿元。Bto C电子商务交易额之大, 增长速度之快向我们昭示着在二十一世纪Bto C电子商务交易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Bto C (Business to Customer) 是电子商务按交易对象分类的一种, 即通过互联网连接企业与消费者的在线零售模式。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流配送系统的不断完善, 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交易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然而Bto C这种电子商务模式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此种交易模式下, 销售企业、银行、消费者三方通过网络进行连接, 并通过网络完成购物、支付等一系列交易活动。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否真实、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质量是否可靠、支付过程中网络是否安全、消费者隐私在交易过程中是否能够得到保障都是Bto C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很显然Bto C电子商务需要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那么该种商业模式是否需要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鉴证呢?

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性、商品质量可靠性、购物环境安全等方面的鉴证无疑会增强消费者对Bto C购物模式的信心, 增加购买量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而且会计师事务所通过审计对Bto C电子商务模式下企业的合理保证, 有利于增强国外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从而可以使得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开展全球市场。而对消费者来说, Bto C购物模式风险的降低能为消费者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由此可见,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独立单位介入此种商务模式, 将会进一步促进此种商业模式的快速发展。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也为会计师事务所扩大业务、增加利润、做大做强提供了机遇。

由此可见,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电子商务审计业务具有重大意义。

二、会计师事务所发展B t o C电子商务审计业务可能面临的问题

Bto C电子商务审计业务虽然有美好的前景, 但就目前来看这项审计业务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 我国还没有专门出台关于Bto C电子商务审计业务的准则。虽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6年已经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33号—电子商务对审计财务报表的影响》, 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涉及到Bto C电子商务的审计。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有具体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指南, 但是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专门的文献对其进行规定。

其次Bto C电子商务审计业务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差异性, 为审计准则的修订增加了难度。

我国曾经出现过“网誉认证"这一概念, 是指有网誉认证执行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对包括Bto C、Bto B、ISP等模式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在线隐私、经营实务与诚信交易、安全性、履行交易的可靠性、保密性、应用保密等进行审查。可见, 一方面在电子商务中引入会计师独立第三方进行审计是必要的, 而另一方面, 对Bto C电子商务的审计与传统财务报表的审计有很大的不同。

就审计目标而言, 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目标是提高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而这一审计目标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得以实现。故财务报表审计的重点是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但关于Bto C审计业务, 可以预见其审计目标不仅仅包括提供预期使用者对被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即为预期使用者反映被审计企业经营状况的真实性, 还要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保证Bto C交易模式下交易的成功,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访问系统, 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统, 优质的售后服务系统等等。由此可见, Bto C电子商务审计目标的确定仍旧需要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审计准则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审计目标上, 对审计人员的要求、风险评估、具体审计业务、审计报告等各个方面也有或大或小的差异。Bto C电子商务审计业务对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不仅仅表现在对会计审计知识的掌握, 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对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有所了解。而Bto C电子商务审计所面临审计风险与财务报表审计有所不同, 企业的Bto C商业目标、政策、业务流程、技术程度、系统完善程度都是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的问题。而在具体审计业务方面, 注册会计师应对系统的开发过程、系统管理变更流程、后台处理流程、抵御外部威胁系统、电子商务业务的科获性以及持续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审计。所以对Bto C电子商务审计准则的制定所耗费的精力要远远多于对财务报表审计准则的修改。

会计师事务所开展Bto C电子商务审计业务不仅仅面临着审计准则缺失问题, 而且Bto C电子商务业务的复杂也加大了开展此业务的难度。

电子商务承载的用户量越来越大, 电子商务系统规模越来越大, 使得电子商务系统的硬件及网络支持系统越来越复杂。同时, 随着多种信息技术的发展, Bto C电子商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交易。移动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新一代3G通信技术已经使得Bto C电子商务处于多网合一的发展模式。Bto C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无疑加大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难度。

而且互联网的全球化使得全球范围内的Bto C电子商务业务不断发展。国际化交易的增多, 会增加审计的成本, 为注册会计师平衡成本与效益制定合理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如此, 对Bto C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性、可靠性、保密性的审计, 不仅仅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会计、审计等知识有所了解, 也需要注册会计师对网络信息技术有所了解。而传统的注册会计师培训体系中并没有涉及到此类知识, 因此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引入更多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审计。

三、对Bto C审计业务问题的对策探析

Bto C电子商务审计业务在中国的开展势在必行, 但是其在开展过程中也面临种种问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问题呢?

笔者认为解决此类问题首要解决审计准则缺失问题。我国应加速对此类审计业务的研究, 加快此类业务审计准则的制定。虽然电子商务在中国起步较晚, 但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发展已相对完善, 相关审计准则和法律规范也出台较早。国外对电子商务审计准则的完善加强了我国对此类业务审计准则研究的迫切性, 但同时为我国Bto C电子商务审计业务准则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互联网的无国界技术使得我国Bto C电子商务国际化成为必然, 而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多起源于美国并被全世界采用的技术现实以及国内公司在国外上市开展业务的需要要求了我国此类审计业务准则的国际化。当然, 在审计准则国际化的同时, 审计制定过程中应考虑到中国的自身状况, 制定出适合中国的审计准则。

在审计准则不断完善的同时,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也应该增加对审计人员的再教育与培训, 使得审计人员具有此类业务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专业胜任能力不仅仅要求审计人员拥有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 也需要审计人员拥有信息技术安全、计算机网络、软件编程、系统开发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在短时间内, 审计人员可能无法获得此类业务要求的专业胜任能力, 会计师事务所可改变审计人员结构, 引进信息技术安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专业人员, 并利用专家工作完成此类审计业务。

参考文献

[1]陈耿, 王万军.信息系统审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68-177

[2]许琪.信息技术时代的网络审计.[J]财会通讯.2009. (12)

[3]赵伟.企业电子商务活动审计初析[J].审计经济研究, 2002 (2)

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第11篇

关键词:审计管理;审计质量

一、提高审计质量要注意把握审计工作全局

近几年来,在认真贯彻执行审计署6号令等法规,在提高审计质量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审计执法的力度不断增强,依法审计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认真履行了审计监督的职能,为维护财经纪律和保障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在审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差距,如有的审计项目没有抓住主要问题,审计方案确定的重点不突出不明确;有的在实施审计的过程中缺乏全方位的视野,方法简单,专业技能不高,质量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不强,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在审计报告中忽视对问题原因的分析和提出整改规范的建议:在落实审计处理决定方面存在重处理处罚忽视督促整改的倾向:有些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不够严格,逐级责任制落实没有完全到位等问题。

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改进审计工作,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不断提高依法审计水平。要抓住五个关键:一是继续坚持围绕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经济,推动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重在揭露、查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尤其是揭露重大经济犯罪线索,充分发挥发挥审计在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关注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确保各项资金合理、有效使用。四是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注重审计成果的运用,抓住带有倾向性、宏观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审计的对策和建议,并进入领导决策层,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五是审计重在整改,加大督促整改的力度,把审计的最终目的落实在解决问题上,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二、提高审计质量要注意从审计的程序和环节入手

审前调查和编制审计方案是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要切实加强审前调查,充分研究法规和政策,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舞弊动机和内控缺陷等方面入手,抓住被审计单位问题的关键所在,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安排审计。编制审计方案要有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科学地规划审计步骤和审计思路,确定审计具体目标、重要审计事项和审计风险。

审计取证和审计底稿编制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内容,整个审计过程就是审计人员围绕审计目标获取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最终出具审计报告,作出审计决定的过程。要实现审计目标,保证审计质量,使审计工作底稿所反映的重要事项和查出的问题建立在结实可靠的基础上,审计工作底稿必须有相应的审计证据作支持,为了使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及其它相关资料能够形成具有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专业技能,采用多种审计技术方法收集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析、提炼、归纳,并编制成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全过程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思路,反映了审计的步骤和方法,也反映了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通过编写审计日记,可以及时对审计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梳理工作思路,能够检验审计方案执行是否到位、制定是否科学和合理,为审计报告提供详细準确的的依据,并且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写好审计日记可以引导审计人员依法严谨细致审计,还可以锻炼提高审计人员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能力,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审计报告是所有审计程序和内容的综合反映,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组重要环节,反映了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及其评价意见,反映了查出问题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的意见,并且提出改进和规范的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要客观公正、事实清楚、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定性要准确,评价要符合实际。

三、提高审计质量必须加强审计管理

一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要责任到人,分级负责。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明确审计质量各环节的责任、质量标准和落实目标的措施,形成相互衔接的责任链。对每一个审计项目,坚持把每一个环节逐项细化,落实到人,责任到人。审计机关领导、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都要按照国家审计署《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各负其责,确保整个审计项目的各个质量控制点没有任何的疏漏和不当。审计组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基本单位,对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起着最直接的作用。

二是抓好督查落实。审计机关质量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的督办和检查,保证工作有序开展。要按照审计方案制定的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实施时间、审计目标进行督促检查。业务部门和审计组要加强审计现场管理,重点检查审计取证和审计日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严格执行审计复核制度,建立健全审计组长、业务部门负责人、专职复核机构三级复核制度,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

三是把审计质量控制和业务部门、干部考核紧密联系起来。主要有法制和审理部门负责质量考核,实行分级检查考核制度。各业务部门在复核每个审计项目的同时,按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评分标准》,根据三级复核的记录情况,负责给审计人员评分,到年底汇总每个审计人员的评分情况。法制部门在审理复核时,要按照《审计项目质量检查评分标准》,给各业务部门每个审计项目质量评分,到年底汇总各部门审计项目审计质量评分情况。

四是科学地制定审计项目质量评分标准。要兼顾审计项目实施的程序和成果,审计项目实施的程序主要有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及取证、审计日记、审计报告等,审计力度和成果主要有查出问题的性质、违纪违规金额、审计收缴和核减工程造价、大要案件移送、审计整改、审计信息被采纳等。

五是继续开展优秀项目的评选工作,对优秀项目要在精神和物质上加大奖励的力度,同时也要严格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对于审计人员在审计监督活动中,因重大过失,侵害了国家和被审计单位及有关人员的合法权益,以及经上级审计机关执法检查,发现存在严重审计质量问题,对审计执法过错人进行责任追究,并根据过错性质的严重程度和造成影响的大小,给予党纪政纪处理。

四、提高审计质量必须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

审计业务 第12篇

在我国证券审计市场上,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变更审计师实现购买审计意见(陆正飞和童盼,2003;杜兴强和郭剑花,2008)及盈余操纵的目的(陈武朝和张泓,2004;王春飞,2006;朱小平和郭志英,2007)。因此,频繁变更审计师的上市公司年报审计业务一直都是中注协执业质量检查的重点领域。

对于后任审计师来说,有效监控与防范审计风险非常关键。2006 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得以全面修订,修订后的审计准则由过去的制度基础审计实现了向风险导向审计的转变。其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 号——业务质量控制》要求事务所在接受与保持客户关系时,应当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如果不能合理降低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选择拒绝承接该项业务或解除业务约定。那么,在我国审计市场上,面对审计师变更的客户,后任审计师如何判断是否承接?后任审计师在决定承接时是否充分考虑审计风险?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随着安达信的倒塌,西方研究更加关注四大的审计质量问题(Lennox和Pittman,2010),四大的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一直是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焦点。De Angelo(1981)曾推论,审计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正相关,大规模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服务质量更高;在风险防范方面,大所更愿意选择低风险客户(Shu,2000;Johnstone和Bedard,2004)。那么在我国,与非四大相比较,四大承接业务是否更加谨慎呢?因此,本文将基于四大与非四大的比较,检验四大与非四大审计师承接审计业务行为的差异,从而为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关于审计师变更动因的相关研究

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上市公司更换审计师动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

1. 上市公司与审计师存在审计意见分歧。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事务所对其年报出具了非标意见,那么增资配股、利润分配甚至正常股票交易都可能会受到影响。很多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与审计师的意见分歧是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原因,国外研究有:Beattie和Fearnley(1995)、De Fond和Subreamanyam(1998);国内研究有:杨鹤和徐鹏(2004)、唐跃军(2005)、吴联生和谭力(2005)。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审计意见和变更行为之间没有显著关系(Johnson和Lys,1990;Krishnan和Ste Phens,1995)。

2.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恶化。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标志包括发生巨额亏损、净资产出现负数等,处于财务困境、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变更审计师的倾向更强(Krishnan和Krishnan,1997;Bryan等,200l;王春飞,2006;朱小平和郭志英,2007)。

3. 审计师类型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审计师类型是广义的概念,包括审计师的专业能力、技术特长、所处地域等。国外研究发现审计师类型不同是导致审计师变更的重要原因,相关研究包括Francis(1988)、De Fond(1992)。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因素对审计师变更的影响上,相关研究包括余玉苗(2000)、张立民和管劲松(2004)。

(二)关于审计师承接客户的研究

上市公司聘请审计师是一种上市公司与审计师之间双方自愿的委托受托行为,审计师选聘行为的研究应该包括“上市公司选择审计师”和“审计师承接客户”两个方面。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审计市场属于买方主导的审计市场,高质量审计需求严重不足(朱红军等,2004;张奇峰,2009),因此国内学者主要是研究上市公司如何选择审计师,而鲜有研究关注审计师如何承接客户。

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国外就开始关注审计师与客户的双向选择行为。Simunic和Stein运用组合理论建立了事务所选择客户的模型,从相互影响的角度研究事务所如何选择客户。继Simunic和Stein之后,大量研究开始关注事务所如何承接客户,主要是探讨诉讼风险对审计师选择客户行为的影响(Pratt和Stice,1994;Krishnan和Krishnan,1997;Shu,2000)。随着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深化和广泛应用,学术界进一步关注客户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风险对审计师承接客户的影响,如Johnstone和Bedard(2000)、Johnstone和Bedard(2004)的研究均发现审计师会拒绝承接高风险客户;Catanach等(2011)研究也发现,大事务所不愿意承接前任事务所辞职的客户。

(三)研究假设的提出

随着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审计实务中的推广应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做大做强,我国审计师风险控制意识不断提高,事务所辞聘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研究审计师如何承接客户不但可行而且必要。正如前文所述,审计失败的频繁爆发已经引起业界对审计质量的高度关注,四大审计质量是否高于非四大一直是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焦点。因此,本文拟从四大与非四大比较的视角研究不同审计师承接客户行为的差异,并提出研究假设:与非四大相比较,四大承接业务更加谨慎,四大承接的审计业务风险较低。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2006年审计准则的修订开启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新时代,对审计师变更和后任审计师谨慎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2007 年至2011 年审计师变更的沪深两市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数据全部来自于CSMAR数据系统,并对样本进行了筛选。首先,剔除B股上市公司。其次,考虑到创业板和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剔除了创业板和金融类上市公司。同时,在数据处理和数据收集及整理过程中,剔除数据缺失的企业。最终选定的样本公司为470家,对应年份分布如下:

(二)研究变量

1. 被解释变量,即后任审计师为四大或者非四大。2. 解释变量。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本文重点考察风险因素对审计师承接业务的影响,并引入以下风险特征变量。其中,公司治理风险、公司财务风险和公司特别风险衡量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复杂程度和其他风险应对措施衡量检查风险。

(1)公司治理风险。风险导向审计重心前移到公司外部环境和公司治理层面,而且认为公司治理缺陷是审计风险的集中来源。我们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四大较不愿意承接公司治理差的上市公司委托。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股权结构及其控制权安排是公司治理的产权基石,董事会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治理水平的高低(韩洪灵和陈汉文,2008)。因此,本文从股权结构及董事会特征两个方面考察公司治理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具体变量包括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董事会会议次数(BDM),同时,为了更加客观衡量股权结构对风险产生的影响,本文引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TOP12)。

(2)公司财务风险。以往研究表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在更换前财务状况普遍有恶化趋势,而这些处于财务困境的上市公司往往希望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实行扭亏为盈的目的(王春飞,2006;朱小平和郭志英,2007)。本文以资产负债率(LEV)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盈亏(LOSS)来衡量公司财务状况,并预计资产负债率与四大承接的可能性呈反向关系,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盈亏与四大承接可能性呈正向关系。

(3)公司特别风险。从上一年度审计意见和审计师是否两年内连续变更两个方面衡量。1上一年度审计意见(Pre OP)。本文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四大更不愿意承接上一年度被出具非标意见上市公司的委托。2审计师连续变更(Suc CHG)。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内变更审计师往往隐含公司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本文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四大不愿意承接连续变更上市公司的委托。

(4)检查风险。首先,审计对象复杂程度越高,审计风险应对能力越低。审计复杂程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Rec_Inv)。虚增应收账款和存货是上市公司造假的惯用伎俩,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审计需要更多的职业判断。然而,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应收账款和存货的比重并不具有可比性,同时,从另一方面看,如果审计师在审计时保持适当的职业谨慎,并不会直接导致审计师拒绝承接业务。因此,本文对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与“应收账款和存货占总资产的比重”之间的关系不作预期。2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重(Pre_Oth)。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或企业集团内的关联交易往往通过“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两个报表项目反映出来,与应收账款和存货相比,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中人为操纵的可能性更大,审计复杂性也更强。因此,本文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四大较不愿意承接“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占总资产的比重”较高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

其次,需要考虑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对承接业务的影响。1审计收费的变化(△FEE)。在审计收费能够弥补风险的情况下,审计师可能会愿意承接高风险客户,但是审计收费本身并不是应对风险的好方法,当审计风险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审计师对审计收费的提高要更为谨慎。因此,本文对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与“审计收费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作预期。2变更年度发表的审计意见(OP)。如果审计师判断认为能够通过非标意见应对风险,审计师可能会愿意承接高风险客户。因此,本文期望与非四大相比,如果能够以出具非标方式应对高风险客户,则四大承接的可能性较高。

3. 控制变量。除了从审计风险角度设计自变量以外,本文还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别是:1公司规模(LNTA),采用资产对数衡量公司规模;2 前任审计师(Pre AU),采用四大和非四大的分类控制前任审计师对后任审计师承接业务的影响。本文预计,公司规模越大,前任审计师为四大,则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更大。

(三)回归模型

为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我们设计以下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相关变量说明见表2。

四、研究结果

(一)审计师变更方向统计

将审计师分为四大和非四大两类,表3提供了后任审计师承接业务的具体情况。其中后任为四大的上市公司共44家,非四大共426家。可以看出,四大承接业务略有上升,四大变更的比例为7.45%,承接业务的比例为9.36%,非四大的客户变更审计师后其中有9家由四大审计。

表4按照不同事务所提供了事务所变更比率的数据。可以看出,四大中除了毕马威变更客户与承接客户相等外,其他三家在变更后都承接了更多的客户,其中安永华明变更后承接的客户最多。非四大中,变更比率最高的是中瑞岳华,其次是立信和信永中和,而其他小事务所变更比率则较低。因此,在事务所变更中,并没有明显迹象表明大事务所向小事务所变更,反而大事务所在变更过程中承接了更多的业务。

(二)风险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部分提供“四大/非四大”客户的风险描述性统计结果。表5 和表6 分别按照具体事务所提供了8 个风险变量(分别是TOP1、BDM、LOSS、LEV、Pre OP、Suc CHG、Rec_Inv、Pre_Oth)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其中表5提供的前任审计师对应客户的风险情况,表6提供的是后任事务所对应客户的风险情况。同时,表5 和表6 还将所有四大客户当作一个整体,和非四大客户的风险进行了比较。

表5 和表6 仅针对公司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复杂程度进行描述性统计,从“四大/非四大”的比较来看,四大变更客户与非四大变更客户的主要差异体现在LOSS、Rec_Inv、Pre_Oth;四大承接客户与非四大承接客户在TOP1、LOSS、Pre OP、Suc CHG、Pre_Oth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个结果初步说明了“四大/非四大”的审计客户风险存在差异。

注:***、**、*分别表示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同。

(三)后任审计师承接客户单变量分析

表7 分别按四大和非四大对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报告了全部样本、四大样本以及非四大样本公司各变量的均值和中位数及其差异情况。从表7可以看出,四大审计师客户的TOP1、LOSS、Pre OP、Suc_CHG、Pre_Oth、OP、LNTA、Pre AU的均值和中位数均显著不同于非四大审计的客户。这个结果进一步说明了四大承接客户与非四大承接客户谨慎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四)相关性分析

表8为各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四大承接客户与客户的TOP1、LOSS、Pre OP、OP、LNTA、Pre AU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客户的SucCHG、Pre_Oth成显著负相关关系。从自变量和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看,虽然有些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表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影响,其中除了OP与的相关系数为0.559以外(这可能因为上市公司前期财务报表审计发现的问题本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导致的),其他各相关系数均低于0.5,说明研究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五)回归结果分析

表9是上市公司风险特征与四大承接审计业务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logit回归结果。为了更好地考察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应对控制对四大承接的影响,本文先分别单独将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应对控制的变量单独放入模型,然后将所有测试变量放在同一个模型进行回归。表9中,各变量系数符号与预期符号基本保持一致。

1. 风险评估与四大承接业务的关系。表9 中的第1 列(模型1)的公司风险评估变量中,仅Suc CHG与四大审计师承接业务在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与非四大相比,四大审计师承接连续变更审计师客户的可能性较低,其他风险变量与四大审计师承接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然而,从第3列(模型3)来看,控制住其他影响因素以后,虽然重大错报风险变量TOP1、TOP12、BDM、LOSS、LEV、Pre OP、Suc CHG的符号均与预期一致,但这些风险变量与四大承接业务之间都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具体来看:1公司治理风险变量中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四大承接业务呈现倒U型关系,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四大承接业务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都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样本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相对较低,股权相对均衡,董事会会议次数差异不大,因此对四大是否承接影响不显著。2公司财务风险变量中的LOSS和LEV以及公司特别风险的Pre OP和Suc CHG与四大承接业务可能性关系不显著,这可能与后任审计师对客户LOSS和LEV指标以及前任审计意见本身可靠性的判断有关,控制住审计应对风险后,Suc CHG对四大承接业务影响不显著,可能是因为样本公司中连续两年变更审计师的情况不多。

2. 风险应对与四大承接业务的关系。表9 第2 列(模型2)的风险应对变量中,除OP以外,其他变量与四大审计师承接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同时,第3 列的风险应对变量均与四大审计师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四大与非四大在承接客户时,对审计应对风险的考虑存在显著差异。1Rec-Inv与四大承接客户的可能性正相关。如前文所述,虽然应收账款和存货是审计风险点所在,但是只要审计师能够保持合理谨慎,审计师不会仅仅因为应收账款和存货比例高而拒绝承接业务。2Pre_Oth与四大承接客户的可能性负相关。由于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账款往往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操纵账户,舞弊风险高,因此与非四大相比,四大承接Pre_Oth比例高的客户审计业务委托的可能性较低。3审计收费与四大承接客户的可能性负相关,审计意见与四大承接客户的可能性性正相关。与审计收费相比较,四大更可能选择发表非标意见应对风险,这一结论与Johnstone(2000)的研究相符合,与本文前述预测相一致。

3. 从控制变量上看,表9中LNTA和Pre Au均与后任审计师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规模越大的客户,四大承接的可能性越大,前任审计师为四大的客户,四大承接的可能性越大。

(六)稳健性测试

为了进一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测试:1以财务状况变化值来计量公司财务风险,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不变。2以董事会规模人员数量是否超过行业平均值代替董事会规模绝对值(超过行业平均值取1,否则取0),按照表9重新进行回归,发现文中结论完全不受影响。3以审计收费的自然对数计量审计风险应对措施,对表9模型进行回归,结论基本保持不变。由于篇幅限制,稳健性测试结果不再赘述。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选择2007年至2011年审计师变更的沪深两市A股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四大与非四大比较的研究视角,实证检验了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应对措施对后任审计师承接业务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从风险应对情况来看,与非四大相比较,四大更可能承接审计风险能够有效应对的客户,四大审计师承接审计业务时选择权更大。具体表现为:1审计复杂程度高且性质异常,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越小;而对于性质一般的业务,即使审计复杂程度较高,由于审计师可以提高职业谨慎予以应对,这类业务并不会直接导致四大拒绝承接客户。2客户规模大,前任审计师为四大,且能够以出具非标意见应对风险时,四大承接业务的可能性越大;由于提高收费不是应对风险的最优选择,因此与非四大相比,四大并没有更多地选择提高收费应对风险。但是,本文并没有发现,客户重大错报风险影响因素对四大承接客户的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变更客户中重大错报风险因素差异不大(例如审计变更公司股权集中度均相对较低、股权相对均衡、董事会会议次数差异不大),抑或是后任审计师对前任审计师的审计结果存在疑虑(例如前任审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前任审计师对客户财务指标的审定额)。

上一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下一篇: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