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2024-07-08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精选12篇)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第1篇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 我国的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情况日益严重, 水土整理工作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农业是国家发展的一大部分, 也是国家进步的基础, 农用地是当前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的土地整理, 能够提高对土地和利用率和分配率, 增加农地的面积, 提高土地质量。土地整理, 我们顾名思义, 是以土地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指导依据, 分析其指出的目标与作用, 通过各种合理的手法对田、水、林等方面规划、治理、我们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法律等多途径来实现这种整改, 以此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改善当前我们的劳作环境, 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土地整理中, 农田水利工程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我们要合理规划田地的灌溉和管道配水, 增强对土地的管理力度,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以达到作物产出高质、高效的目的。农田水利一般是指对洪涝、盐、碱等地区的综合治理, 并对水资源合理安排, 对整体资源和灌排渠系进行统一的安排, 使水利工程的主体和其他社会工程的交集合理。

2 水利工程项目地区的水文地质调查

在农田水利建设之前我们要先对相关地区进行一定的资源调查, 首先, 我们要先调查所在地区的水源、水量、可利用水量等, 计划出科学、可行的灌溉计划, 根据灌溉的保证率进行平衡数值分析, 需水量的考虑要结合项目实施的目的及土地利用方向, 整体要协调, 各环节相互对应, 对水资源的设计要考虑地区种植作物的需求, 根据不同的生长周期进行不同的制定, 合理平衡水资源。

3 设计标准

农田的灌溉输配水项目, 其作用是要将合理的水量输送至田间, 包括对渠道系统和系统内建筑物的合理安排。排水工程的意义是将田间的多于水量排除, 为作物生长营造适宜的水分环境, 排除多余的地表水、地下水。《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都是我们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相关标准, 在进行灌溉工程的设计时, 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 要有准确的灌溉设计保证率, 通过对水文数值、水土资源、作物品类、项目规模, 运作方法等多方面结合, 以《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为指导依据, 进行规划设计。一般情况灌溉保证率为75%, 其保证率的数值, 基于作物组成和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同, 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4 灌溉渠道系统设计

4.1灌排渠系布置的要求。1尽量实现自流灌排;土地平整后保证灌水位处于高地, 实现项口区自流灌溉;承泄区处于最低位置, 保证水能自流排出, 从而节省灌排的人力、物力和运行费用;2尽量缩短灌溉渠系的长度和减少渗漏与水头损失;3尽量减少灌排渠系及其建 (构) 筑物数量、并尽可能避免与道路等其它农田设施的交叉、保证流态稳定, 水流通畅;4若是提水灌溉, 则应注意有可靠的水源和提水高度;5灌排渠系布置不影响机耕和交通要求。

4.2输配水渠道系统。土地整理项口中, 田块大小、方向的布置要结合项口区地形条件, 输配水渠道的设计要根据田块大小、耕作条件及现有水利工程等进行配置。输配水渠道系统通常分为干、支、斗、农渠四级。在各级渠道上根据需要修建渠系建筑物, 包括分水闸、节制闸、渡槽、跌水、陡坡、倒虹吸、桥梁、涵洞和量水建筑物等。各建筑物设计均要进行必要的水力计算和结构计算, 结构断而较小时可适当简化。输配水渠道系统设计既要考虑对己有农田水利设施修复与再利用, 也要根据项目现有主干排灌沟渠、堤坝、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及主要渠系建筑物 (如桥、涵、闸、渡槽、泵站等) 、机井、小型蓄水工程布局及供水线路进行合理布置。

4.3灌溉渠道的选择。灌溉渠道可以为U形渠、矩形渠道、梯形渠道等。U形渠道输水能力强, 但施工技术要求高, 适用于农渠、斗渠的装配式U形渠节水、防渗效果好;矩形渠节约土地, 但对其材质要求较高, 单位造价高。灌溉渠道的选择要结合项目区的水源情况、地形条件、耕作制度及整理项口资金投入等进行。

4.4渠道防渗工程设计。渠道防渗工程的建设, 能够建立防水层, 有效的降低农田水利渠道的透水现象, 同时能够达到节约用水, 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提高渠道防渗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水资源情况以及农田灌溉情况的了解, 并且要了解当地的人文因素及经济状况。只有通过合理设计, 才能够保证渠道防渗工程的最优效果。

4.5灌溉方式的选择。灌溉方法可以选择的有地面灌溉 (包括漫灌、沟灌、畦灌、淹灌及其它) 、喷灌 (包括固定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全移动式喷灌) 、微灌 (包括滴灌、微喷灌、渗灌、涌灌和雾灌) 、浸润灌溉及调亏灌溉等。灌溉方式的选择要考虑项目区水源的情况及地形、土壤及耕作制度等条件。如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是服务于大型商品粮生产的基地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 该地区整理后的农用地灌溉采用地而灌溉 (以沟渠灌溉为主) 和浸润灌溉相结合的方法。

5 排水工程规划及水土保持

5.1排水工厂规划。田间的排水系统是十分重要的, 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防涝、防治土壤盐碱变化, 改良土壤的盐碱程度, 为作物的生长创造合适的条件。农田分布于各个不同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自然降水、灌溉程度等因素, 要对项目规划区域进行排水工作, 排水一般分为排地表水和排地下水, 还有排盐碱含量等, 排水工程的类型很多, 常见的有排水沟渠、排水泵站等, 这些排水系统的良好运作可以排除多余的水量, 避免出现涝灾, 在确定排水方式的时候, 我们要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降水量、土质结构等因素进行制定合理的排水方式, 综合考虑渠道因素, 进行排水沟网的布局设置, 以达到根据旱涝需求调节, 旱能灌、涝可排的目标, 使作物的生长得到保障。

5.2水土保持。对土地的利用过程, 水土的流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暴雨的冲击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原因, 所以对于农田水利项目的规划, 要消除暴雨对地表层面的破坏, 并且扩大水资源的利用程度, 农田水利工程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排水能力, 排水量大小, 还要防止土壤成分的流失, 设计还要能够防治土壤盐碱化, 改良盐碱的现状等, 我们可以在项目地区进行农田防护林的种植与规划, 有效的保护土质养分, 实现水土的保持。

结束语

土地整理的优点非常多, 其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将资源使用合理, 也影响着作物的产出率和质量, 合理的将农田水利进行规划, 使土地发挥优质的作用, 保持水土, 为百姓的生产、生活谋福祉。

参考文献

[1]姜桂林, 冯志勇.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18) :166.

土地整理规划重点 第2篇

一、名词解释

1、土地整理工程:土地整理工程是为实现土地整理目的而采取的各项物理性工程措施的集合。

2、引水工程:引水工程是指将水从水源引到水库或者田间,通过灌溉系统将水输送分配到田间的灌溉工程设施。

3、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是指采用机械或人工对高低不平或者有一定坡度的土地进行挖高填低,并修筑田土坎,实现增厚土层,防治水土流失,达到改善生产条件等一系列工程的总称。

4、田间道路工程:田间道路工程是指为了修建由居民点通往田间作业的主要道路,以实现运输的功能,还起田间作业供应线的作用的工程的总称。(个人解释,仅供参考)

5、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了实现农田旱涝保收,高产稳定,而修建的包括引水、蓄水、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一系列农田水利设施的总称。

6、田间道:田间道是居民点到田间的通道,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服务的道路。

7、生产路:生产路是指联系田块之间、通往田间的道路,主要起田间货物运输的作用,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

8、典型田块:典型田块是指为了便于用数学统计的方法计算土地整理区新增耕地率和挖填土方及田土坎工程量而在规划图上截取的具有代表性,其面积为一公顷以上的田块。

9、灌排建筑物概念:灌排建筑物是指保证灌溉输水和分水、田间排水和交通等设计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渠首、渠和路及排水沟等交叉位置处修建的过水建筑物。如:

水闸:水闸是灌溉,除涝等工程中的主要建筑物,它在土地整理工程中应用很普遍。它主要是通过闸门的启闭来控制流量和调节水位的作用。

渡槽:渡槽是输水渠道跨越河渠、道路、山冲、谷口等的架空输水建筑物,是灌排建筑物中应用最广的交叉建筑物之一。

倒虹吸:倒虹吸是设置在渠道与河流、谷地、道路交叉处的压力输水建筑物。

涵洞:当渠道采用填方通过沟溪、谷地、道路时,为了宣泄沟溪水流、通行车辆,往往在渠下修建涵洞;有时渠道、排水沟穿越道路时,亦布置成涵洞。

跌水:跌水是水流经由跌水缺口流出,呈自由抛射状态跌落于消力塘的连接建筑物。

10、截流沟:是在斜坡上每隔一定距离,在平行等高线或近平行等高线上修筑的排水沟,沟底具有一定坡度。作用是将坡面上部的径流导引至天然沟道,保护下部田地或设施免遭冲刷。

11、土地复垦:是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12、土地开发: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13、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是指以批复的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依据,按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在施工前对土地整理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拆迁、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阐明在既定地点、时间和投资内工程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合理性,最后提出作为施工依据的设计文件及图纸的全过程。

14、土地整理工程布局:指在该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下,通过对土地整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问题、土地适宜性和土地整理潜力的调查、分析,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和布置各类工程,以改善土地利用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选择题

1.土地平整土方量计算方法:方格网法,散点法,横断面法。方格网法适用于地面坡度变

土地整理重点

化均匀和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散点法适用于非均匀变化的凹凸不平地面和挖填分界不明显的地段;横断面法适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和挖填深度较大又不规则的地区采用。

2.南方北方灌溉水源来源于:南方丘陵地区来源于地表水,北方平原地区来源于地下水。3.道路路面的结构:面层、基层、底基层与垫层。

4.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程主要有: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拆迁工程,北方还包括农田防护工程。注意:梯田,田坎等坡改梯工程属于土地平整工程。

5.坡改梯的坡度要求:一般为25°以下。

6.坡改梯涉及到的工程:爆破,翻挖,田坎,客土,排水沟,筑埂,培肥(×)7.引水工程涉及到的工程有:水闸,灌溉渠,渡槽,倒虹吸,截留沟(×),蓄水池(×)8.土地整理平原和丘陵地区的防护工程(农田防护类型):南方以工程防护为主 北方以生物防护为主。

9.生产路的路面宽度一般不大于2米。

10.排水沟布置的依据:设计人员因素 降雨大小。

11.梯田最优断面的关键是确定适当的田面宽度和埂坎坡度。12.单体工程设计图图幅的大小规定:A3图幅。

13.梯田按修筑的断面形式分为:阶台式梯田和波浪式梯田。阶台式的梯田又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

14.土地整理工程常用材料:砂,条石,块石,水泥,砖,碎石。

15.引水工程灌溉渠 排水沟涉及的工程有:挖土,砌砖,抹面,回填土,砼底板。

16.土地整理工程采用的设计标准有:新增耕地率,灌溉设计标准,除涝设计标准,道路设计标准。

17.蓄水池包括有哪些单项工程:池壁,池底,护栏,散水,门洞,梯步。

18.梯田的断面要素主要有哪些:埂坎高度 田面宽度 埂坎坡度 地面坡度 以下为次要的:田面斜宽,田面毛宽,埂坎占地(宽)。

19.土地整理的蓄水工程有哪些 :小型水库,塘堰。

20.灌排建筑的工程包括:水闸,渡槽,倒虹吸,涵洞,隧洞,跌水、陡坡。(灌排工程主要包括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和排水泄水系统等几个部分。)干支渠应按续灌方式设计,斗农渠应按轮灌方式设计。

21.渠道断面设计的主要参数:渠底比降,渠道断面的宽深比,渠道边坡系数,渠床糙率,流速,渠道超高和堤顶宽度。

22.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主要图件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工程图,土地整理项目现状图,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图册,土地整理工程布局图,土地整理工程单项工程设计图。

三、填空题(也可能在选择题里)

1.乡村道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生产路

2.田间道路的横断面有:路面,路肩,边坡,边沟,截水沟,护坡道,错车道。

3.土地整理的方法:按精度来分:大平,粗平,细平;根据地形纵向的变化分:平面法,斜面法,修改局部地形法;按平整的方式分:结合耕作平整,大平大整,放淤平整,机械平整。

4.土地整理工程需要石料:条石 块石 片石 石子(碎石 卵石)

5.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布局的底图是:带有地形标志(等高线,高程)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6.山丘型的灌区干渠支渠的布局形式:沿等高线和垂直等高线。7.田块布局的基本要素(北方):田块长度,宽度,方向,形状,规模,高程。8.广义的土地整理根据土地利用状况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农村居民点),土地开

土地整理重点

发(荒草地)。

9.北方农田防护林的主要作用:防风固沙。

10.地形是排水沟布局的主要依据。根据地形把灌排区分为:山丘区,平原区,圩垸区 11.我国表示灌溉设计的指标:灌溉设计保证率 抗旱天数(南方常用)。12.水闸选址条件要注意的三个方面:地质条件,水流条件,施工管理条件。

四、简答

1、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的概念,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变更?

设计变更:设计变更是指在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会审中决定对原设计图纸进行较大修改,或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发现原设计有差错或与实际情况不符,以及当施工条件变化、工程使用意图的变化、用料变化等原因不能按原图纸施工时对设计文件的修改。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引起工程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工程设计的深度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招投标的需要,更不能完全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因此,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对原工程设计进行修改和细化,从而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第二,施工条件的变化。施工条件的变化有多方面,一是地质勘探深度不足,开挖不符;二是遭遇特大洪水、地震、灾害性的地质滑动等人们无法预测和抗拒的自然力作用;三是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社会**、罢工、战争等;四是国家政策、法令、法律和地方政府政策、规定的变化。这些施工条件的变化,都会引起工程设计变更。

2、土地整理的任务,意义,内容

任务:在农村,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与质量);改变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城镇通过对土地进行整理 解决城市发展用地;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用地。

内容:农地整理⑴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⑵土地平整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⑶农地改造⑷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⑸农村建设用地管理⑹规划地界,确定权属⑺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城镇用地整理⑴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⑵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⑶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意义:①土地整理是贯彻实施《土地管理法》的重要措施。

②土地整理是解决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③土地整理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绿箱政策”措施。④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⑤土地整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直接体现。

3、骨干排水沟布局的原则 ①低处布置:各片低处。

②分片排水:高水高排、低水低排。③洪涝分治:修堤防、撇洪沟等。④滞蓄结合:减少排水量。

⑤统筹规划:与渠道、道路、林网、居民点、行政区结合。⑥灌排分开:各成系统 有利于灌、也有利于排。

⑦降低造价:可利用天然河道、顺直、减少交叉建筑物。⑧安全可靠:土质好、防止坍塌。

土地整理重点

⑨综合利用:如引水灌溉、船运、水产养殖等。

4、工程设计时候做哪些前期工作

答:⑴成立工程设计专班。⑵熟悉项目可研及其批复意见。⑶开展实地踏勘。⑷收集设计资料。⑸提出工程初步布局方案。设计时进行哪些基础资料分析

答:基础分析:⑴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分析⑵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及适宜性分析⑶水土资源分析⑷新增耕地潜力分析⑸土地利用问题分析⑹公众意见分析

五、论述

1、我们在野外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得时候要进行野外调查,踏勘。野外踏勘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进行踏勘,踏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为什么要进行踏勘(目的:为布局和设计做准备)。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 土地综合整治;景观生

2009年以来,土地综合整治作为保护和补充耕地、满足城乡建设用地供需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正在各地普遍推广实施。然而多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面积、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而忽略了项目区自然环境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而引发了耕作层破坏、水土流失、农村景观格局破碎等一系列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土地综合整治”缘于“土地整理”,但相比土地整理来说,土地综合整治具有更为全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 土地整理与土地综合整治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整理最早源于欧洲,1886 年德国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土地整理。我国的土地整理工作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起步。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搞好土地建设”。1999年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和巩固了土地整理的法律地位。2000 年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土地开发整理行业标准》,对土地整理开发规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开发设计、土地整理开发项目验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02 年先后颁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工作的通知》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若干意见》,加强和规范了土地整理开发规划,对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土地综合整治由土地整理演变而来,是针对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并由土地整理升华的,这是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深入实施,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大规模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农村土地管理的重大任务。2011年在《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一文中,首次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推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中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节约优先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起到重要的支撑。国家已把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实施“万村土地整治”等示范工程作为推进各地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以力图破解土地管理中的一系列难题和障碍。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系统工程。而土地综合整治的概念要比土地整理更为广泛,其包括了土地整理在内的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目标不仅仅是补充耕地、提高土地效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包括提髙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整合农村各类产业的发展;土地综合整治的施展空间与开展平台也更大,其与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紧密结合,成为了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与以往传统的土地整理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具有“五多”的特征。①多规划协调。就土地综合整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来看,其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发展规划、村镇体系规划、村镇建设规划以及产业集聚区规划等相衔接、相协调。②多目标设计。土地综合整治成果一方面应有利于完成地方耕地保护目标,弥补各类建设用地指标缺口,另一方面则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政府和群众期望的多个目标。③多资金整合。土地综合整治既要聚合土地各类专项资金,同时又要引导其他涉农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利用有关指标转让所得的收益,充分发挥各类资金的“叠加效应”。④多部门联动。国土、财政、农业、交通、水利、建设、林业等部门要遵照分工,各司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⑤多项成果。主要是增加耕地、实现“占补平衡”,富余土地可通过增减挂钩有偿调剂到城镇使用等,破解了地方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多个难题。

2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异同

一般来讲,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它们的基本思路相同,主要包括:①分析区域的背景与规划开展的条件;②确立规划的目标与基本任务;③选择合理的土地整治模式與路径;④测算区域土地整治潜力;⑤划分土地整治区域和重点整治区域,统筹安排土地整治重点工程与项目;⑥分析土地整治成本和综合效益;⑦针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分析,制订实施保障措施与对策。

与土地整理规划相比较,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更强调综合性和效益性,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目标更多。土地整理规划主要围绕如何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主要目标进行编制。土地综合整治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把田块合并、沟渠修好、道路修通,而是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达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土地综合整治也不是简单地增加和补充耕地,而是要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个地块要素的作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整治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是更加注重与地方实际、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相衔接,容易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必须体现这些目标,所以其比土地整理规划需要更先进的规划理念、更多的基础资料、更丰富的内容、更先进的方法。

(2)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与更多的规划相协调。通常情况下,土地整理规划需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协调,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除此之外,还需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相结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和衔接各种规划。

3传统型规划与景观生态型规划的比较

土地整理是人类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干扰,整理过程会对区域内的水资源、土壤、植被、生物等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产生影响,规划方案要采取各种措施尽量避免对区域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但是我国当前开展的土地整理规划(以下称为“传统型规划”)仍以增加和补充耕地为主要目标和基本动力,并将新增耕地率作为刚性指标指导规划设计工作,缺乏对项目区自然景观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考虑,致使大量生态问题出现。因此,景观生态型规划取代传统型规划势在必行。景观生态型规划是在传承传统型规划的优点之上提出的,主要从景观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实现为基本出发点,运用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定量描述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规划实施措施。它与传统型规划在规划理念、规划目标、规划方法及规划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

3.1规划理念

就自然生态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再调整和再优化的过程,即通过一系列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变了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整治缺乏对生态因素的考虑和重视,势必将对区域内土壤、水、植被、大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因此,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应立足于改善而不是改变。而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土地整治是经济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对自然环境的恢复与调整, 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技术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工程。而作为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征途上的工程手段,按理不应随意改变其自然生态,更不应该凭借现代机械之力,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系统和谐。因此,我们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在土地整治工作的始终。

传统型规划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规划时只简单地考虑增加耕地,而忽视土地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的改变对整个系统的不利影响,结果使得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单一和脆弱,影响系统中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生态的稳定和平衡,是不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而新型的景观生态型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理论、系统理论和可持续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区域特定的问题,引入新的景观元素完善景观结构、功能,在具体的工程上进行生态设计,在以生态系统为基质的景觀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斑块、廊道的高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使经济生产与生态环境相适应,降低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2 规划目标

在理论上,土地整治规划的具体目标应该包括:一是通过土地整治,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增加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地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二是通过对“田、水、路、林、村”实施综合整治,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能,保障粮食安全;三是通过实施废弃地整治、零散地归并、节水工程建设等系列工程,促进区域资源节约利用,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四是通过土地生态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建设目标;五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加强农业生产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六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乡村地区经济,维护乡村特色景观和文化以及土地利用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在上述六个目标中,传统型规划更加侧重于第一、第二个,尤其是第一个。我国土地整治起初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弥补因建设所导致的耕地减少,将其作为获得耕地增量的主要措施。现实中许多地方开展的土地整治,主要是为了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来获取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因此,在编制土地整治规划时也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增加耕地、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很少考虑土地整治的其他目标。而景观生态型规划则更加突出第四、六个目标,注重保护和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提高景观的价值。新型景观生态型规划追求的是实现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规划方法

传统型规划编制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即以经验判断为基础,然后进行各种数据的预测。

目前有关景观生态型规划方法主要有:McHarg的方法、E.P.Odum的分析模型、德国的分析土地利用系统模型、城乡融合系统设计模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规划模型、捷克的LANDEP模型、荷兰的通用生态学模型、美国的大城市景观规划模型、澳大利亚的南海岸研究模型等等。

从具体的技术路线看,景观生态型规划与传统型规划一样,都包括项目区的现状分析、具体规划布局和单项工程的设计三个主要环节。而存在不同的是:

(1)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的现状分析,除了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常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外,还应包括景观资源的现状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对项目区典型的地貌遗产、乡土植被群落、稀缺物种栖息地和独特水文关系等自然特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风水林、自然村落布局以及典型土地利用功能组合模式等人文元素、结构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对乡村空间景色具有支配作用的特殊场所予以关注,如独特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别致的农田地块结构、孤植的老树等,用以指导工程规划布局和工程设计。

(2)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布局等四大工程规划布局之前,还应先进行项目区景观整体意象规划、景观分区和关键地段识别等工作,并将其作为土地整理工程规划布局的指导依据,使项目区土地整治规划总体布局上更具备景观整体性与和谐性。

(3)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中的单项工程设计需综合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实用性和生态性,将各类工程设施的景观生态功能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使土地整治与项目区乡村景观风貌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统一。

3.4 规划效果

由于传统型规划片面地追求增加和补充耕地,过分强调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虽然其实施可以增加部分耕地面积、改善部分耕地质量,但是也造成:

一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传统型规划指导下,往往缺乏对项目区景观、物种、生态方面的综合考虑,而广泛采用高品位、高规格的工程建设措施,不但难以获取预期的生态效益,反而破坏了项目区生物生境,影响系统内物种的迁移、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以及系统的稳定和平衡,而难以实现长远的综合效益。如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大面积平整农地、硬化的农田水利设施以及挖低丘、筑坑塘等以提高土地垦殖率,这些都会导致项目区原生、次生自然植被以及人工植被的减少和退化,而不利于项目区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景观千篇一律。传统型规划往往专注于项目区农地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再加上管理和建设人员业务水平有限,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出现严重的“景观污染”或“千村一面”现象,导致孕育不同地域文化的生产、生态和生活的乡土景观严重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部分农民安置点俨然城市小区,高层、多层兵营式分布,文化、体量和色彩嚴重不协调。

景观生态型规划正是为了解决传统型规划损害生态环境与景观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其以可持续发展、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重视项目区景观特征的研究,注重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通过对项目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规划合理调整、景观单元的生态设计,实现整个系统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的最大化。这不仅能够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从而为项目区居民带来持续稳定的经济收入;而且能够实现其气候调节、气体调节、水文调节、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和作为旅游观光资源美学效益的提高,符合人与自然的长远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郧文聚,宇振荣.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战略[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11-16.

[2] 张勇,汪应宏,陈发奎.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基础理论和生态工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65-69.

[3] 李志明.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平台 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J].资源导刊,2009 (08):13-15.

[4] 陈勇,曾向阳.土地整理项目的景观生态途径——以房县军店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4):56-60.

[5]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31(10):136-140.

[6] 王军.土地整治: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的平台——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J].中国土地,2012 (12):10-11.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低山丘陵

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是我国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在不足全国耕地总面积12%的土地上, 负担了近全国人口30%的人口。由于长期以来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使得本区巨大的优势与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加上人口密度大, 人地矛盾与北方平原地区相比更为尖锐。因此, 要保证整个农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必须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

1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利用和土地整理特点

1.1 土地利用特点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属中亚热带气候, 雨量大、降雨集中, 地层岩性以第四纪砂岩及火山岩的风化层为主, 因此以水力侵蚀为主的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较严重。在低山丘陵的低洼地土壤常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 适宜种植水稻与其他农作物。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1.1 土地利用率较高, 人均占有耕地少,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1.1.2 中低产田多, 田块面积小, 形状破碎, 田坎占地比重大, 田块随地势变化大;

1.1.3 单产水平低以及因地形地貌与耕作方式影响使土地质量逐渐下降。

1.2 土地整理特点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大多采用工程措施, 以中低产田改造或小流域整治,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经济效益为主。而对于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土地、村庄改造, 以及确保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提高与改善等方面涉及较少。另外土地整理主要集中在耕地数量的增加, 而很少涉及林地、牧草地、水域、交通等其它地类的整理。在土地整理方式方面, 以局部平整土地, 消除、减少田坎与废弃的坑塘;完善修建水利设施, 减少地面径流, 保水保肥;修建农用田间道和生产路以及种植防护林为主。

2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赣南土地平整方案多沿用北方平原地区的理论进行设计, 缺乏地方性的完整理论和技术指导, 同时缺乏对方案的优化和效益评价, 所以在后期实施当中遇到不少问题, 使得规划设计方案根本无法实现整理的目标和指导工程实施。

3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措施

3.1 土地平整的特殊工程措施

土地平整是土地整理过程中主要工程措施, 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土地整理的目的有二:一为增加耕地面积;二为提高耕地质量。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受地形条件和目前经济技术落后现状的影响, 增加耕地面积主要是通过归并地块和“坡改梯”两种方式进行。归并地块可减小田埂系数, 增加耕地面积;“坡改梯”是对丘陵坡面未利用地或利用质量不高农地开发整理成梯田的一种扩大耕地面积形式, 是目前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有效手段。

3.2 排灌系统的特殊工程措施

丘陵地区排灌系统主要由沟、渠、水库、堰塘以及一些引水排水设施等构成的水资源运行网络。排灌系统是农田系统的“脉络”, 是土地整理过程中的另一项关键工程。可采取一些工程措施对排灌系统进行改造:首先在沟渠的布局上, 应依丘陵地区不同地势, 采取不同形式。岗田地势高, 两边坡水, 主要怕旱, 一般沿岗脊布置斗渠, 在斗渠两侧开农渠, 排灌结合;冲田地势低洼, 地下水位高, 易涝易渍, 应以排为主, 结合灌溉。

3.3 道路系统的特殊工程措施

在丘陵地区道路整理中, 布局上应结合居民出行方便, 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布设。若该区域岗丘连绵低平, 则田间路一般沿岗脊布设, 若岗丘连绵高突, 田间路一般沿岗腰布设, 这样既可避免占用农地, 又可减小路面冲蚀和积渍难排;若岗丘低兀断续, 则田间路应在尽可能少占农田的条件下, 沿岗脚因势就弯布设, 此时田间路一般与大的排水沟相结合;在道路用料上,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较之平原矿、碎石、砾石、沙土等材料来源更为方便、丰富, 可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节省开支。

3.4 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工程措施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在土地整理过程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非生物工程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 非生物工程措施如通过“坡改梯”、加护坡 (或挡土墙) 、护脚以及设置跌水和跌水池等方式来减少水土流失。生物工程措施是丘陵地区土地整理保持水土, 提高耕地质量, 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措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营建生态环境防护林。二是营建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 构成多功能、多位一体的丘陵地区特色生态农业。

4 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技术研究

根据赣南低山丘陵地区的地形、地势和现有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土地整理的原则, 为了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和项目实施后的综合效益。必须探索适合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方法和技术。对此, 主要从土地整理的四大工程 (即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林工程) 来进行研究。

4.1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是田块规划设计的一部分, 同时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在整个农地整理工程设计中处于领头雁的位置, 是田块规划设计、渠道、道路、防护林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在整个土地整理项目投资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例, 土地平整工程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工程规划的优劣, 因此, 对于赣南这种生态相对脆弱的低山丘陵地区更应慎重进行。

4.2 农田水利设施规划设计

农田水利设施种类很多, 按其设计及施工的相似性可分为:水库、渠道、抽水站、堤坝、机井、闸涵以及水土保持工程等。按其主要功能大致可分为:灌溉工程、洪水工程、防洪工程、防涝防渍工程、水利发电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由于农田水利设施规划设计涉及到水资源开发利用、设备配套等较为复杂, 本文仅对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农田灌排渠道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4.3 田间道路工程规划设计

项目区道路的规划设计一般以现有道路为基础, 结合地区内自然、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规划设计, 在规划干道前, 为了减少修建道路的费用, 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网和道路建筑物。

4.4 农田防护林工程规划设计

在赣南低山丘陵地区, 农田防护工程主要是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农田防护林的规划是耕地内部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应同田块、灌排渠道和田间道路的规划同时进行, 使植树与兴修农田水利、平整土地、修建田间道路相结合, 做到沟成、渠成、路成、树成。

5 结论

通过对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的探索性研究表明:

低山丘陵地区的土地整理理论有别于平原地区。通过对赣南低山丘陵地区土地利用特点和目前该地区土地整理存在问题的研究, 有要探索一套适合该地区的土地整理理论。

优化设计典型田块有助于土地整理项目目标的实现。通过整数规划理论和建立一定的数学关系对田块规模进行最优化设计, 不仅可以满足人机具耕作的需要, 同时也有助于农用土地整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对项目实施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土地整理项目申报实施时, 通过聘请若干专家,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1-9标度法, 评选适合本地区的指标因子并分析研究指标总权重和总排序, 有助于对影响土地整理项目作用较

当前, 一些中小城市的道路规划不是从系统着眼、从网络入手, 而是动辄就提主干道60米、80米、上百米, 还美其名曰超前意识、领先目光, 这显然是认识上的误区。现时的道路建设, 土地占用越来越多, 修建成本越来越高, 而道路的通行能力未必成正比地得到提高, 尤其是干道系统的问题未加科学研究和理性论证, 导致道路宽了, 速度反而上不去。盲目比宽争先之风不加及时遏止, 将遗害无穷, 我国已十分紧张的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 已露端睨的投资过度也只能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短缺进而引发通货膨强因子的把握, 也可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作用。

在低山丘陵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 不能只考虑增加耕地面积这一个目标, 还要注重项目规划设计的多目标性和多层次性, 不仅考虑到经济目标, 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目标和

1城市规划应遵循自然

1.1城市体量应恰当

城市的体量包括城市的长、宽、高三度空间, 作为规划期末人口低于20万的小城市, 受国家规划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120m2/人) 等条件的限制, 城市规划区面积不可能太大。因此, 一些大型基础设施完全可以由中等城市提供, 没有必要搞什么大广场, 超高层商贸大厦, 大马路--等等, 这些高、大、全的东西在功能上是一种浪费, 在城市美学上也违背了小城市尺度的均称,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这一美学原则, 显得不相称、生硬。

1.2城市规划应注重文化的延续

每个小城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文化传统一般各不相同, 有的甚至相差巨大。因此, 我们要首先做实地调查, 深入详细地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 找出小城镇的最明显、最独特的文化特色, 并在规划中加以继承和发展, 对历史上遗存下来的古建筑、古桥梁、古树、古井、古河流以及民间传说等应视为宝贵遗产, 妥善加以划定保护区, 作为城市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 这样规划出来的小城市, 才有自己的内涵和个性, 也才能扬长避短, 长盛不衰。相反, 那种不顾本地实际照搬硬套, 甚至不惜毁坏文物古迹, 把旧的东西统统推倒重来, 建设所谓的异国风情一条街之类的做法, 实际上是在破坏自然和人文景观。

1.3空间规划因顺应自然地理

每个城镇因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 其山形地貌、气候也会千差万别。在城市整体空间规划过程中, 要把顺应当地山形地势, 作为城市整体美的首要内容, 把城市美提升到城市、人与自然环境是否有机结合, 达到“天人合一”的层次上来理解。

2城市主干道的规划原则

2.1理性求证, 以需求确定宽度

城市规划中对生态保护缺乏设立一种制衡机制, 来调节整个城市的自然地理时空关系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改变这种状况, 在城市规划中应有重要章节确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生态目标的实现。这不仅要体现在项目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效益评价之中, 而且在规划设计的每个环节中都应注意。

胀。国家有关职能部门应对各地的相关工程进行动真碰硬的检查, 对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不按照技术标准规范设计建造的一些典型“政绩工程”予以严肃处理, 对各地在建和拟建项目进行认真研究, 科学论证, 以需求定宽度, 以合适定标准, 坚持制止这一不良现象的滋生和蔓延。

2.2应遵循“道主景从”的原则

城市主干道的基本职能无疑应是交通, 无论是生活性的还是交通性的抑或是混合性的干道都不会改变这一属性。而时下兴起的所谓景观风光大道也好, 生态园林之路也罢, 都不同程度地忽略了“道主景从”的内在关系, 很多地方都把景观放在了主干道建设的首位加以考虑, 很多干道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景观的营造上, 绿地比重越来越高, 连国家制定施行的园林景观道路绿地标准都觉得不过瘾, 个别工程规划红线内的绿地比重甚至于接近总用地的1/2, 弄不清这到底是搞道路建设还是搞绿化建设?当然, 这绝不是反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道路修得美观漂亮一些, 而应强调的是, “道主景从”的关系切不可本末倒置。城市干道规划建设首先或重点应研究如何用最经济的手段, 达到最有效地解决综合交通问题, 即低成本高效通达的问题, 景观只须因地制宜加以辅助点缀而已。我们为何不从人的行为心理角度出发, 理性认识这一问题呢?城市主干道的规划设计标准至少也是50~60公里的时速, 数千辆机动车的通过能力, 即使我们的车辆排污都达到欧洲二号标准, 在这样一种车满为患、噪音、尾气、扬尘等混杂一体的道路空间里, 怎么可能让人舒心惬意地去欣赏什么美景、风光和园林?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建设景观园林的地方。

所以, 我们不应一窝蜂地不顾一切地追逐所谓景观园林大道建设之风, 而应根据各地实际, 踏踏实实抓住城市主干道的交通基本职能不放, 在解决好交通问题的前提下, 适当辅之以路间绿化即可, 而道路绿化亦应以服务交通为本, 因双向车流、快慢车、人车分隔带和环型岛, 包括行道树等都是为交通流服务的。这些基本功能满足后, 才应考虑美观这一相对低位次的问题。道路景观, 切忌过度“公共化”。

3城市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

城市规划原则及城市环境规划治理

张为福

(密山市城市规划管理局, 黑龙江密山158300)

要: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是城市建设的综合布署, 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如:城市美学、环境科学等。摘

关键词:规划原则;治理刚性目标, 提出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的强制性措施, 并明确划定历史文化区、水源保护区、湿地系统、绿地山体系统、河湖水面等生态敏感区。对生态敏感区的建设进行严格控制, 实施有效保护。最好是在审批前由“城市规划委员会”召开会议进行审议, 然后在本市范围内进行公示。

3.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 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 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 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 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 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 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 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 提高燃烧效率, 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 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 提高道路硬化率, 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 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 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 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

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 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 减少污水排放量, 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 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 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巨仁, 宋桂琴.试论土地综合利用配置的镶嵌模式[J].水土保持通报, 1985, 5 (3) :21~24.

[2]范金梅.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探讨[J].中国土地, 2001 (8) :25~28.

[3]刘文甲.抓整理-促转变-保发展-对土地整理的初步调研与思考, 中国土地, 1997 (4~5) .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程序 第5篇

――摘自北京国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一书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八个阶段:前期工作、基础分析、拟定设计标准、工程布局、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工程量汇总以及成果整理。

一、前期工作

前期工作主要包括成立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专班、对土地整理区域进行实地踏勘、收集工程设计的所需资料,提出工程布局的初步方案等。

(一)成立工程设计专班

土地整理牵涉的利益面较广,特别是土地权属调整工作难度大,因此,对土地整理区县(区)、乡(镇)地方政府而言,应成立土地整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关系,研究解决土地整理中的重要问题,落实前期工作经费。

对承担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设计单位而言,由于土地整理工程涵盖的技术面较广,政策性很强,应成立由熟悉土地整理政策、了解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工作要求、精通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设计专班,负责整个工程设计与实施中的技术问题处理。无论土地整理工程领导小组还是设计专班,都必须根据土地整理工作的特点,以保证质量为前提,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周期。根据经验,一般规模和复杂程度的项目,从踏勘到提交正式设计成果需要90个工作日。

(二)熟悉项目可研及其批复意见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之一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评审与批复意见。在开展工程设计前,设计人员必须全面阅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熟悉项目情况,掌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如项目合法性、安全性、建设规模与土地利用结构、新增耕地比例、灌溉水源、排水方式、工程建设标准、工程建设内容与工程布局、投资结构等。

此外,设计人员要重视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审结论和批复意见。这可能涉及到项目性质、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工程布局方案、投资等方面的调整,会对工程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要注意专家评审对项目所提出的技术方面的意见。

(三)开展实地踏勘

开展实地踏勘是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的必需前提。踏勘人员必须全面熟悉土地整理区域的地形地貌、了解整理区的基础设施使用情况和土地利用结构、作物种植及生产效果、土地整理区的灌溉水源与排水方式、排水承泄区等。特别要对可研报告提出的工程布局方案进行实地模拟“放样”的可行性论证。

为了保证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实地踏勘必须做到去现场、全覆盖、多交流。去现场就是设计人员深入到土地整理区域的田间地头;全覆盖就是设计人员必须踏遍土地整理区域的每一个角落;多交流就是要求设计人员根据土地整理政策与技术要求,可研报告提出的工程布局方案等,与整理区的农业、水利、土地管理等部门的技术人员和村干部、农民深入交换意见,形成工程布局的初步设想。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个合理的项目工程布局方案的形成是设计人员与整理区技术人员和村干部、农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设计人员进行实地踏勘过程中,整理区必须配备熟悉当地情况的农林水技术人员和村民代表共同进行实地踏勘和方案讨论。

(四)收集设计资料

土地整理工程内容多,需要收集的设计资料也较多,且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工程的项目对资料收集的要求也有所侧重。总体而言,资料收集应做到具有针对性、现势性、有效性。

1、针对性就是根据土地整理工程设计特点和要求,有的放矢的地收集资料。

2、现势性就是要求收集最近最新的资料。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要求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供的上的土地统计(变更)资料为准。

3、有效性就是要求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可靠性负法律责任。典型的反面例子是,个别项目区出具的地下水开采模数或单井出水量数据是根据“需要”捏造的,结果造成土地整理工程建成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五)提出工程初步布局方案

通过实地踏勘以及与土地整理区技术人员的交流,设计人员应该根据土地整理政策和设计程序要求,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项目工程布局设想。要使这个设想变成具有可操作性和整理区政府以及农民认可的设计方案,应该由地方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并邀请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农民代表,共同讨论并形成土地整理工程布局方案。方案一旦确定,即成为下一阶段深化完善和进行单体工程设计的依据。

需要指出的是,首先,在实地踏勘后形成的土地整理工程布局方案,是一个以定性为主的粗线条的框架式的工程布局方案,全面而详细的工程布局方案必须经过深入细致的基础分析和研究比较后制定。其次,提出的初步布局方案必须形成文字记录,并由专家签字或部门盖章。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严肃认真对待土地整理技术工作,今后不可随意更改工程布局方案。

二、基础分析

进行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基础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土地整理区域的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根据水土资源基本平衡原理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并采取切合实际的工程技术措施,确保实现土地整理的预期目标。基础分析的目的,主要从定量方面进行土地利用布局,制定工程建设标准以及采取那些具体的工程措施。基础分析的重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社会与自然条件分析

不同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土地整理的基础条件以及土地整理目标、土地整理工程建设内容、标准等的不同。一般而言,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整理标准较高,多以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性土地整理为主,进行工程布局应考虑长远发展的要求,如居民点用地的布局。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以单一目的的土地整理为主。如基本农田整理,主要考虑通过工程措施来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不同地形条件下,土地整理工程措施有较大的差异。丘陵山区工程建设内容复杂,难度也较大。与平原区的最大差异是,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布置的农田防护工程较多。如梯田、水土保持林、截流沟、跌水等。

不同区域和不同地下条件下,灌溉水源的选择也有较大差异,相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也有较大不同。南方地区主要以地表水为水源,通过地面明渠灌溉,而干旱半干旱地区多以开采地下水为灌溉水源,并采用管道输水灌溉。

(二)水土资源分析

水土资源分析包括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分析两个方面。可供水量分析又包括各种水源及其可供水量分析,需水量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种植结构、灌溉制度分析等。水土资源分析的目的是确定合理的设计保证率,采取相应的灌溉方式和灌溉技术,以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水土资源分析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先确定设计典型年。而设计典型年又是根据灌溉设计标准确定的。

水土资源分析的一般要求:

1、正常情况下,满足灌溉用水量小于可供水量;

2、按不同水源类型将整理区分片,实现来用水平衡。即多种水源可供水量应相互协调联合运用;

3、可供水量不能满足灌溉用水时,应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

4、整理区由两个以上独立片组成时,应分片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三)新增耕地潜力分析

新增耕地潜力大小是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立项的重要指标。新增耕地潜力及其新增耕地面积一般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有较详细的分析和结论。但由于对项目性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建设范围与建设规模等方面的政策与技术理解上存在偏差,许多项目工程设计后的新增耕地潜力和面积往往与可研报告分析结果有较大差异。

在工程设计阶段分析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是根据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哪些地类可以通过工程技术措施转化为耕地,再根据经验估计道路、沟渠等各类工程可能占用的土地数量,最后直观地估算新增耕地潜力。如果初步估算结果达不到批复的新增耕地面积,就要在土地利用和工程布局过程中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满足新增耕地的最低立项标准。

(四)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土地利用问题分析主要从土地整理区域的基础设施配套与使用程度、地形、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土地利用问题的目的是为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提供依据。如土地整理区灌溉无保障,应考虑解决灌溉问题。如是土壤问题,就要结合土地平整进行土壤改良。如是低洼涝渍,就要深挖沟排水。特别要重视的是分析土地整理区的基础设施利用状况,通过分析,确定哪些基础设施可以利用,哪些需要改造或改建,哪些是废弃难以利用需要重建的。设计人员通过现场踏勘,必须对整个整理区的基础设施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中所指的土地利用问题主要是土地整理区存在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是土地整理政策范围内可以解决的。因此,分析整理区的土地利用问题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具体详细。

三、拟定设计标准

标准是开展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前提。在土地整理工程设计中,主要涉及到新增耕地率、灌溉、除涝、道路等主要方面的设计标准。

(一)新增耕地率

目前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有关政策都明确规定了不同性质项目的新增耕地率的最低门槛。如土地开发项目不低于60%,土地复垦项目不低于40%,一般土地整理项目不低于10%,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不低于3%。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批复立项意见中,一个具体项目的新增耕地率往往不低于上述最低门槛。而设计单位在经过实地踏勘后,经过详细分析和初步设计计算后,其新增耕地率可能又与批复立项的指标有差异。

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新增耕地率是立项的最低标准,对具体的项目而言,经过综合分析比较而提出一个符合实际的新增耕地指标,对工程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灌溉设计标准

灌溉设计标准是综合反映灌溉水源对整理区域用水的保证程度。灌溉设计标准越高,灌溉用水得到水源供水的保证程度越高。所以,它是项目规模、投资和效益的重要指标。表示灌溉设计标准的指标有两种,一种是灌溉设计保证率,另一种是抗旱天数。

灌溉保证率(p)是指土地整理区的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灌溉设计保证率是进行灌溉工程设计时所选定的灌溉保证率。选定时,不仅要考虑水源供水的可能性,同时要考虑作物的需水要求。应根据水源和土地整理区的条件,拟定几种方案,从中选择一个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灌溉设计保证率,以便充分开发利用整理区水土资源。

一般地,缺水地区和以旱作物为主的土地整理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较低,丰水和以水稻为主的土地整理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较高。

抗旱天数是指作物生长期间遇到连续干旱时,灌溉设施的供水能够保证作物用水要求的天数。例如,某灌溉设施的供水能够满足连续50天干旱所灌面积上的作物灌溉用水,则该设施的抗旱天数为50天。

一般地,旱作物和单季稻区抗旱天数可为30~50天,双季稻区抗旱天数可为50~70天。

(三)除涝设计标准

除涝设计标准是指排水设施计划达到的除涝能力,它是确定除涝设计流量和排水工程规模的重要依据。如果除涝设计标准定得过高,则排涝设计流量和排水工程规模过大,工程投资和占地多,但出现排涝设计流量的机率不多,工程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和设备积压,工程经济效益较低。反之,如果设计标准定得过低,虽然工程规模小,投资少,但抵御涝灾的能力很低,除涝的作用不大。所以,应根据自然条件、涝渍灾害、治理难易和工程效益等,进行全面权衡,综合分析确定。

除涝设计标准一般用某一设计频率(或重现期)的几日暴雨在几日内排除,使作物不受淹来表示。它包括重现期、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三方面的内容,前两项决定着暴雨量的大小,再加上排除时间就决定了排涝流量的大小。目前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暴雨重现期为5~10年一遇,相应的频率为20%~10%。对于旱作物,通常采用1~3日暴雨1~3日排完,对于水稻一般采用1~3日暴雨2~5日排至耐淹水深。

(四)道路设计标准

道路设计的技术标准是对道路路线和构造物的设计与施工在技术性能、几何形状以及尺寸、结构组成上的具体尺寸和要求。土地整理区的道路设计主要是乡村道路和田间道路,基本上以供行人和各种农业运输工具通行为主。乡村道路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一般不列入国家公路等级标准。根据《土地整理开发整理标准》(TD1011~1013-2000),土地整理区道路可以划分为两类:

田间道:主要为村庄之间以及村庄到田间的道路,一般宽度为4~8米。

生产路:主要为田间道的联结道,是田间道进入地块的通道,宽度不大于2米。

根据目前的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土地整理中的田间道和生产路路面以非硬化处理为主。但经济发达地区和山区,路面等级标准可适当提高,以满足实际需要。

四、土地整理工程布局与方案比选

(一)工程布局原则

通过实地踏勘、基础分析和确定各项工程设计标准后,就进入具体的工程布局阶段。土地整理工程内容多,涉及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田防护工程等。各项工程布局都有自己的原则要求,土地整理工程布局的总体要求是,各单项工程的布局在充分体现自身功能价值的基础上,做到整体布局最优。总体布局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土地利用布局应综合考虑土地适宜性、当地农业发展规划与农民意愿;

2、土地整理工程配置应与土地利用布局紧密结合;

3、制定工程技术措施时要考虑其适用性与经济性;

4、尽量避免或减少土地权属调整。

(二)工程布局的基本次序

对一个具体的土地整理区域,各项工程布局应该有一个先后次序。一般的,首先进行道路布局。其次,进行灌溉与排水工程布局。地形特殊的情况下,优先进行灌排工程布局或交替布局。最后,进行田块和农田防护工程布局。但各项工程布局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先后次序。在进行各项工程布局时,还要考虑各项工程的布局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优化组合,如道路、沟、渠、林之间,进行组合布局,可以减少工程量,节约用地。但各项工程之间不同的组合形式,各有其优缺点。一个项目工程的总体布局也存在不同的方案,各方案也各有其利弊,这就需要进行方案比选。

(三)工程布局方案比选

并不是所有项目的工程布局方案都存在比选的问题。只有在不同方案之间非常难以取舍时,才需要进行方案比选。方案比选也许是单项工程的不同方案比选,也可能是总体布局方案的比选。总之,方案比选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技术可行性,即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本身在技术上是否可行;

其次,运营成本,即把这种方案付诸实施,是否超出投资范围,建成后的运营成本能否承受;

再次,使用便利性,即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能否为当地农民所接受。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后,农民的生产管理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最后,投资效益,投资效益是综合性的,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和社会效益,需要进行全面权衡。

在进行方案比选时,应充分征求当地技术专家和农民的意见,难以取舍时,可以地方意见为主,但必须符合土地整理政策。

工程布局应形成工程总体布局图或单项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工程布局图可采取分区编号,以利于编制布局说明。

五、工程设计

工程布局完成后,将进入单体工程设计阶段。在具体的工程设计前,设计人员首先需要对设计对象进行分项分类统计,以便搜集设计资料。其次,设计人员应与工程规划人员进行充分交流,了解工程布局思路以及对工程设计的特殊要求。

(一)工程设计依据

工程设计的依据主要包括:

1、土地整理的政策、法规;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评审与批复意见;

3、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

4、工程设计标准;

5、相关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

(二)工程设计内容

1、道路工程设计,包括道路横断面设计和典型道路纵断面设计;

2、水利工程设计,包括灌溉渠道、排水沟横、纵断面设计,水工建筑物设计等;

3、农田防护工程设计,包括梯田设计、农田防护林设计,水土保持林设计、护路、护沟、护渠林设计等;

4、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包括田面高程设计、土方工程量计算、土方调配等。土方调配应包括道路、渠道、排水沟的土方;

5、典型田块设计。

(三)工程设计步骤

1、根据工程布局图及其说明,列出所有需要设计的工程名称、设计标准、位置及其注意的事项;

2、在全面熟悉设计对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搜集所需资料;

3、进行有关参数选取和计算,设计单体工程设计;

4、计算单体工程设计工程量。

(四)工程设计成果

工程设计主要成果包括:

1、项目现状图;

2、工程布局图;

3、单体工程设计图册;

4、工程设计报告。

六、土地利用结构平衡分析与工程量汇总

(一)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

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因此,通过土地整理究竟可以新增多少耕地面积是土地整理工程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所有单体工程设计完成后,要核实和计算各项工程的占地面积,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平衡分析。

进行土地利用结构平衡分析,首先,计算各项工程用地面积。具体方法是,线形地物如道路、沟渠等根据宽度和长度计算面积,其它单体工程根据设计图及其说明计算占地面积。其次,根据土地利用分类,分图斑量算整理后各地类面积。第三,进行“整理后”各类面积汇总,核实总面积是否相等。最后,进行“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分析。

(二)预算工程量汇总

进行工程量汇总,目的是为土地整理工程预算提供依据。工程量汇总必须根据预算编制要求,做到分项分类统计,并配有说明。

七、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统筹施工全过程的重要技术经济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的目的在于科学组织施工、提高工程施工效益。施工组织设计是编制工程投资估算、概预算和招投标文件的重要依据。

(一)施工组织设计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包括:

1、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意见;

2、工程所在地有关基本建设的法规政策;

3、当地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施工设备、管理水平及技术特点;

4、工程所在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

5、土地整理区勘测设计专业成果。

(二)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包括:

1、施工总布置,包括施工场地划分,水电管线布置,场内交通,场地防洪排水,各项施工机械设备、材料数量等;

2、主要工程施工工艺与设备安装;

3、施工总进度。

八、成果整理

在工程布局和设计完成后,即进入成果整理阶段。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成果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编绘土地整理工程设计图册,包括工程总体布局图、单项工程布局图、土方调配图、典型田块设计图、单体工程设计图等。其中道路、沟渠等线形工程应包括横断面图和典型纵断面图。单个建(构)筑物应包括正、立、剖面图。

2、编写土地整理工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是土地整理项目情况及工程设计的总说明,要求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分析透彻,数出有据。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土地质量;发展趋势;质量体系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29-01

一、土地质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土地质量的概念是随着人口对土地资源压力的不断增大、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退化并严重威胁着全球土地资源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土地质量是指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动植物健康而不发生土壤退化及其它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包括与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以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环境条件。土地质量指标不是单纯指土地某一方面或某一属性的指标,而是综合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反映土地资源和相关生态环境变化的指标。我国土地质量的研究起步较晚,和国外相比,尚未形成针对土地质量的系统综合研究,土地质量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机理和实践应用研究方面较为薄弱,也缺乏长期定点监测的系统数据用于土地质量评价。国土资源部从部门角度提出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我国学者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和县级2个层次和主要土地利用系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学者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东南丘陵区和华北平原等不同研究区域研究了土壤肥力和土壤退化等土壤质量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二、土地质量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反映与实际应用日趋紧密。

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生产、环境保护与管理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从目前看,大部分土地质量指标局限于土地资源内部,尚缺乏社会经济制度、政策乃至法律等方面的反映。只有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综合构建的指标,才能全面认识土地质量。建立土地质量指标的最终目的是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与管理,目前国内外土地质量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土地质量的理论探讨、土地质量指标的建立上,土地质量指标在监测和政策制订方面的应用才刚刚起步,指标和管理措施以及政策框架之间还缺乏有效的联系。

(二)土地质量变化过程与尺度效应研究不断加强。

土地质量变异是多重尺度上土地利用、地形地貌、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尺度上土地质量因子和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出复杂性特征。从目前提出的指标来看,土地质量指标主要还是国家级与区域层次的指标,且多是“静态”指标,因此,它对宏观层次的土地持续利用的意义比较大。但对于更具体、详细的目的,例如省级、区级甚至农场级的管理或规划建议,则不能提供所需的基于过程的有效信息,并未深入分析引起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不同尺度上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机理以及尺度转换问题近年来已经成为土地质量研究的重点领域。

(三)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受到重视。

土地利用及其空间位置的组合,会引起许多重要生态过程的变化,从而导致生态效应和土地质量的改变。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研究是土地质量评价应用到土地规划实践中的基础,也是实现土地管理从数量管理向质量和生态管护转变的必由之路。目前的土地质量评价中缺少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评价的内容,对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关分析重视不够。

三、对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研究启迪

(一)土地整理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国土资源部将土地整理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调整改造,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我国的土地整理分狭义和广义2种,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指农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包括土地的复垦和开发,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耕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人类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提高土地质量、恢复土地生态及景观维护成为土地整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因此,从土地整理的内在要求和科学内涵来讲,它是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的再组织和再优化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研究体系。国际上土地质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对我国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下述方面。

1.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我国,针对土地整理的土地质量研究还是零散的、局部的、不成规模的,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研究计划。因此,有必要在国内外已有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因素和国家有关政策,系统研究、总结、建立土地整理不同类型、多尺度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1)建立主要土地整理类型的土地质量指标。根据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的类型和特点建立各自的土地质量评价指标。(2)构建土地整理不同尺度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国家层次、省级层次、地区层次和项目区等尺度土地质量的要求与不同尺度指标的相互关系,建立不同尺度的、各有侧重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

2.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评价与调查的技术方法。由于土地质量问题的非线性、综合性和复杂性,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的评价与调查需要借助数学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评价的方法:在分析主成分分析、修正加权汉明距离以及综合评判等综合评价法和单因素多角度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总结确定评判土地质量优劣的相对标准,建立适合土地整理自身的特点、有较强操作性的土地质量评价方法。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调查的指标与方法:通过土地整理对土地质量属性的分析研究,构建以“3S”技术体系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土地质量调查指标体系,探讨“3S”技术在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方面的技术方法。

3.土地整理中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与机理研究。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第7篇

一、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土地权属调整的作用

首先, 由于土地整理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农业土地, 所以在进行过程中, 必然会涉及到农业土地的重整, 而随着土地的重新划分势必导致土地权属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涉及到土地产权人的有关利益, 其中包括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及土地经营权, 在位置和作用上的改变导致土地权属的调整, 同时会使农业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变, 而且涉及到了土地功能和用途的变化, 因此, 土地权属调整在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 我们土地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公有为主体的, 农村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 有利于土地调整的顺利进行, 更便于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权属问题的顺利解决。而且, 我国的土地权利类别简单,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的工作简单, 难度不大, 更主要的是土地登记已经完成, 因此, 在我国农业土地整理工作中进行土地权属调整有很大的优势, 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土地权属问题

尽管土地权属问题在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然而, 在具体的土地整理工作实施中, 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承包经营权等土地权属问题都必须解决好, 如果出现相应问题, 不仅对于整个土地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产生极大的阻力, 而且土地整理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 在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存在的土地权属问题如下:

1、农业田地水利规划设计中的土地权属问题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 在其规划设计上内容一般是根据当地水文条件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以及当地已经修建的水利灌溉设施进行制定, 确定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和位置。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要做的是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由于水利规划设计与现有的水资源利用格局有冲突, 很多之前的农业灌溉系统都是根据地区内自然形势进行划定的, 所以很容易导致水利设施规划设计无法正常实施, 而是要根据灌溉区的具体实际情况, 打破原有的小范围灌溉。

2、土地平整工程中的土地权属问题

由于在具体的土地整理工作实施中, 土地整理的规划设计与我国现行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模式有冲突。例如在土地整理的规划中, 利用田地、水利及山林进行综合治理, 大范围大规模的实行农业机械化生产, 而我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是以小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模式, 所在土地整理规模上与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不相符。

三、解决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土地权属问题的具体办法

1、农田水利的设计规划

在具体的农田水利设计规划中, 一定要联系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贯彻土地整理的标准, 使工程的规划设计符合当地发展条件, 设计中得农业水利灌溉布局一定要符合灌溉区的自然地貌特征和现存土地权属状况, 不能违背土地整理实施规划, 破坏原有农业模式和权属, 造成权属的纠纷。

因此, 在现阶段的农田水利设计规划中, 首先要以维护当地土地权属现状为前提, 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度调整, 以求符合土地整理规划标准, 如此一来, 不仅对当地原有农业格局改动较小, 而且能够很大限度地维护农业水利设施的现状, 符合当地耕种的习惯和客观条件, 减少了土地整理的成本, 并且充分发挥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

2、土地平整的设计规划

在实施土地平整工程中, 首先要对土地权属问题进行分析, 处理好小范围耕地和大规模土地平整规划设计之间的冲突, 采取必要的土地调配和抗塘的填埋工作, 处理好其中的具体权属问题, 而且,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实施之前, 要与当地群众进行探讨、协商, 广泛接受群众的实际意见, 确保公平公正。尤其是对丘陵等特殊地区的坑塘填埋工作, 一定要先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走访农民, 对当地水源情况做深入地了解, 确保规划设计的正常实施。

总结:

综上所述, 土地权属问题在我国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在整个土地资料开发和利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现阶段我国土地政策的实施, 特别是农业土地政策的调整, 一定要围绕着土地权属问题展开, 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细致规划设计。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受到全社会广泛重视, 土地资源作为我国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 有效地开发、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工作中, 经常出现一些土地权属的问题, 所以, 有效的确立和调整土地归属权, 对我国土地整理工作及土地资源合理利用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整理规划中土地权属问题进行分析, 从而针对现阶段我国存在的土地权属问题提出相关处理办法。

关键词: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规划设计,土地权属

参考文献

[1]汪锐.城市土地整理的长效运作制度创新[J].财经科学, 2007, (12) .

[2]胡昱东, 吴次芳.我国农村土地整理中土地权属调整问题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3]谈明洪, 吕昌河.国外城市土地整理及对中国合理用地的启示[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S1) .

[4]张延军, 刘彦彤.土地整理过程中土地权属调整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 2007, (06) .

浅谈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设计方法 第8篇

土地整理的实质是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的建设, 消除土地利用中的制约或限制因素, 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其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1 土地整理强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相互结合。

土地整理必须以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基础;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要有良好的土地生态环境作前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必须以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为前提;而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上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也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 土地整理必须把开发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2 土地整理本质是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上地整理是通过影响土地的经济供给因素, 如提高土地经济能力和数量, 从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土地整理来提高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能力, 是解决上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土地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1.3 土地整理追求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统一。

土地整理应追求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做到生态上平衡, 经济上有效, 社会上可行。

2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原则

2.1 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荃本国情, 如何靠有限的土地养活占全球约1/5的人口, 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努力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这种意义上讲, 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质就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是否得到提高, 提高是否明显, 都是衡量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关键.土地经营粗放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提高土地利用率就是要减少未利用的荒地以及闲置低效用地的数量, 扩大可利用土地的规模。土地产出率是土地质量的根本体现, 提高土地产出率是我国土地整理的根本目的。提高土地产出率就是要通过改善和提高土坡肥力, 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外部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 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作物产量。因此,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应该本着上述原则, 指定科学有效的土地整理方案和措施, 通过对项目区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达到整理后土地投入适当、土地利用充分、土地产出可观的目标。

2.2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较长规划时期内,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 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与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综合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则不同, 它是在对某一项目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的基础上, 统筹安排区内各业用地面积, 并制定土地整理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措施的过程。

2.3 社会、经济和生态效应相统一

短时期内, 土地整理的三大效益可能产生矛盾, 但从长远来看, 三大效益是保持一致的, 且都能够从经济效益上得到体现, 即土地整理对生态、社会的影响总能够从土地整理的长期经济效益变化中找到答案。在综合三大效益的同时, 编制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还应该结合地区实际情况与土地整理发展时期的不同, 确定整理效益的侧重点, 制定满足要求的规划方案。

2.4 与相关部门规划相协调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首先应该在土地用途等方面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部门规划协调一致, 然后才能在这个大方向上进行具体项目规划的细化与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较长规划时期内的土地用途必须通过土地整理项目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得到实现, 同时项目规划也不能随意更改用途。要达到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合规性, 就必须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3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技术方法

3.1 系统设计方法

土地整理涉及地形地貌、土壤土地利用、产权调整、路渠沟建设等一系列内容, 要达到可持续土地整理目的, 必须把土地整理作为一个系统, 将这些因素统筹考虑、使之协调一致, 整体最佳, 具体应包括:

3.1.1 面向问题设计。

以因地制宜、最大限度满足土地利用要求和发展需要为原则, 并通过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和施工, 最大限度地消除那些影响土地合理、高效和方便利用的限制性因素。

3.1.2 整体性设计。

土地整理过程中不仅要涉及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条件、水资源状况、道路、沟渠、土地利用方式和习惯、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还会与整理区外很多因素如道路、水系、地形、城镇分布等有关。整理区内的地形地貌影响甚至决定田块、沟渠、道路的设计, 气候、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或决定土地利用方式设计、沟渠路的设计, 整理区外道路、水系、地形等因素会影响整理区内主干沟渠路的线路设计, 城镇布局会影响整理区内的土地利用设计, 而且很多因素之间还有相互影响。因此,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中, 必须把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全面考虑, 使土地利用系统内部及其与环境之间能相互祸合, 以避免不良情形的发生。

3.1.3 与自然相融性设计。

土地利用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程设计产品应与自然成为伙伴, 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融洽。这就要求我们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 即要求项目工程设计产品必须是生态型的。

3.1.4 系统优化设计。

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土地整理就是对这个复杂的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通过工程施工实现整理区整个土地系统及其环境的最优化.土地整理项目的系统优化设计包括田块优化设计、路沟渠线路和结构优化设计、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环境优化设计、产权调整方案的优化设计, 同时还要求经济合理和投入产出的最大化。

3.2 工程勘测方法

3.2.1 地形测量;

一般要求按1:2000的比例尺量测整理区内的地形地物, 明确地貌形态、每个田块的高程、土地利用现状、现有道路沟渠的准确位置。这为规划路渠沟位置的确定和形式尺寸的设计、田块的设计和土地利用设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

3.2.2 土地整理现状调查勘测:

包括土城调查、测定, 水资源供需调查, 水文、气象状况调查, 原有水利设施数量、类型、结构、可利用程度和农田灌排水状况及道路勘测, 土地权属调查、量测、登记, 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等内容。

3.3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方法

3.3.1 公众识别法。

注意对公众感兴趣的工程或存在问题的识别, 重视、考虑土地利用本身的发展问题, 而不是来自与整理项目有密切关系的委托人或用户的意见。

3.3.2 广泛合作法。

在整个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联合各个领域的专家, 组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应用各种先进的经验。

3.3.3 创造性设想法。可持续土地理项目工程设计中重视鼓励专业人员与项目区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3.4 交换观念法。用各种形式的媒体以及三维设计, 交换各种设计的观点和设想。

3.3.5 普及知识法, 对于那些成功的或不成

功的可持续土地整理项目工程设计及其己知的设计过程, 应让每位公众和决策者知道。

参考文献

[1]高向军.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3.

[2]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版社, 2002.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展望探讨 第9篇

一、对土地整理进行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 规划方案的确定

规化方案设计是进行土地整理的首要步骤, 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在确定规划方案时要根据一定的原则来实行, 主要包括:1)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时候, 要将小流域作为整理单元, 在流域内部要全面衡量田地、道路、水源、树林以及村庄, 对其进行合理布局;2) 在对村镇土地进行整理时, 要与有关部门相结合, 修订原来所制定下来的村镇规划, 对村庄、居民点以及乡镇界线进行重新界定, 将乡镇与村庄驻地规划图绘制出来, 要做到下面几点:由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进行集中;由农民住宅村向小集镇以及重新村方向进行集中;由农田向规模经营进行集中;3) 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 要采用的合理方法是将耕作层改善、实行移土地回填、改种作物选择经济高效的;4) 在原则上要按照废旧改造来进行, 对荒地、闲地和废地进行清查, 对其城镇存量潜力进行挖掘, 对城镇外延进行控制, 将城市建设的用地要求解决掉;5) 对水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要合理、合法取水, 将取水、输水的工程造价降低, 实现节约高效用水。

(二) 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筑物设计

在对农用土地进行整理的项目工程中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就是建筑物设计, 主要包括这几个部分—水闸、水池与水渠、井与泵房以及涵管与渡槽。要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置和准确设计, 能够将土地生产效率有效提高。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时候,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在土地整理设计方面并没有完备的有关规范, 在部分设计方面统一标准相对缺乏, 所以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可以对有关路桥工程相关标准以及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来进行参考;2) 对实际工程中所得到的设计成果进行参考。由于详细设计资料比较缺乏, 对于有些建筑物来说, 很难确定设计标准, 比如说漫水路以及简易人行道等,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可以将同类设施作为参照标准;3) 对于设计资料要注意积累, 以便于使相应资料库形成, 对于长期从事建筑业的人员来讲, 要使对资料进行积累的习惯逐渐养成, 定期来整理分类资料, 以此来使工作经验更加丰富, 使设计水平提高;4) 要注意应用定型产品, 引用标准的图案。在当前情况, 很多厂家都能够进行定型产品的生产, 并且在一些行业内部也发行了标准图集, 能够直接来进行应用, 使设计时间得到节省, 将施工效率提高。

(三) 遵守一定原则来进行工程绘图

以对统计后期工程量要求以及绘图人员习惯为依据, 在进行绘图的时候要遵守一定原则来进行,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要将多个图层建立在图纸中, 以便对不同实物对象进行存放, 利用对图层基本属性的控制将同一实物共性体现出来, 从而使工程量统计以及后期修改比较方便;2) 在实际绘制的时候, 要以实体尺寸为依据来进行, 这样就能够在打印图纸的时候, 要使图纸比例严格就比较容易;3) 对图纸中的文字大小要注意进行控制, 利用换算绘图比例以及出图比例, 将要选用的一定范围之内的字号确定下来, 这样就方便他人进行识别, 对于同一字体也同样要注意;4) 在典型的地块图纸当中, 应该将指北针方向标明, 可以将现状底图适当省略, 以及适当变窄宽线条, 将规划成果强调出来。比例尺要在图纸中给出来, 要标明主要的尺寸, 并且还要将地块纵横断面图给出来。

(四) 在规划图中要实现色彩效果

一般情况下, 规划图的设计是由几个方面来组成的, 即项目区地区位置和地方规划的目标, 还有对地区内的水资源情况、农业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由规划者来进行综合规划, 最后在图纸上反映出最后成果。所以, 规划图一定要干净整洁, 只有这样才能将设计成果反映出来。

在不同的设计阶段, 所选择的显示比例也可以不同, 不同的比例也就要有不同的颜色配比要进行表示。在颜色的选取方面,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1) 在绘制分界线和轮廓线的时候, 尽可能地要选择基本颜色, 而底色可以用黄、青以及254色;2) 要用基本色来绘制主要的线路, 以此来使在图纸中将这些线路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来;3) 与实物特征向结合, 选择对象本质色将对象在图纸上表示出来。这样一来使读图更加容易, 即使看不懂图例的人也能够看懂图纸;4) 对于不同规划对象之间的区别, 可以用合理宽度的线条将其表示出来, 但是在使用中要注意线条不能够有太大宽度变化吗, 否则会使表现不协调;5) 对象的不同特征可以用不同线型表现出来。

(五) 对工程量进行快速统计的方法

在对土地整理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 在完成规划图之后, 要及时地统计各项工程量, 一般情况下在规划图中所进行的统计主要有以下三类:1) 对“点”型建筑物进行统计, 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小的建筑设施, 比如水井和水闸等;2) 统计“线”型建筑物的工程量;3) 对“面”型建筑物进行统计。

二、土地整理的未来发展

人们在利用土地上, 也提高了其合理性与高效性, 并且也提高对农副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在土地状况的改善方面, 国家每年都要将大量资金投入进去。我国土地整理的不断发展, 对有关设计单位以及使用单位在各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另外, 现代社会都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在土地整理方面也有了智能化的管理软件, 设计软件也有了更加强大的功能, 用于概预算的智能软件也更加智能高效, 因此, 在以后的发展中, 要将有关国土资源的数据库建立起来, 还要能够保证其信息完整, 以此来使土地整理的管理更加有效, 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已经成为必要。在土地整理利用上, 要采取科学合理方法来进行规划设计, 使土地整理能够更合理的进行。同时, 相信土地整理在未来也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摘要:土地资源是社会资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尤其是城镇人口增长, 土地资源日趋紧缺, 加之合理利用率低, 土地整治也就是成为了一项必要的社会任务, 通过土地整治对土地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本文就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方法与展望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阳年.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和实施管理问题探讨[J].湖南地质, 2010.

[2]薛继斌, 吴次芳, 叶艳妹, 徐保根.基于可拓工程方法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10.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第10篇

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 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等手段, 对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进行调整和改造, 增加有效的耕地面积,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促进耕地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 它的关键在于形成建设合力[5]。

我国现代意义的土地整理是从建国初期开始的, 在不同时期, 土地整理的任务和重点存在着不同。20世纪50年代初期, 我国土地改革的任务是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 土地整理则是将农村的土地无偿分给农民耕作;50代后期,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农村的土地通过人民公社化运动收归集体所有, 并由公社成员集体耕种;60年代因受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土地整理事业处于停滞阶段:70年代”全国农业学大寨”, 土地整理转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以平整土地、合并田块, 建设新村、整理沟渠道路为主要内容;从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了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改革, 土地整理表现为调整农村集体和农民之间的产权关系;90年代初, 我国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建设用地的激增导致耕地锐减, 土地整理开始转向以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目前, 中国的专家学者从土地整理的概念、相关理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本文有针对性的对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农地整理项目规划与设计进行分析和总结, 初步形成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地综合整治理论研究成果, 也为该地区指导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1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地形地貌特点

山峦起伏, 沟谷纵横, 岭梁交错, 川台错落, 这是黄土高原地形的基本特征。它是由于黄土质地疏松, 地表植被和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加之黄土高原地区雨季集中于七、八月份、降水强度较大, 被地表流水冲刷形成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分布广, 涉及7省 (区) , 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 主要特点是地形破碎, 千沟万壑, 15°以上的坡面面积占50~70%。依据地形地貌差异分为5个副区。1~2副区主要分布于陕西、山西、内蒙三省 (区) , 面积为9.16万平方公里, 该区以梁峁状丘陵为主, 沟壑密度2~7km/km2, 沟道深度100~300m, 多呈“U”型或“V”字型, 沟壑面积大, 沟间地与沟谷地的面积比为4∶6。3~5副区主要分布于青海、宁夏、甘肃、河南四省区, 面积12.02万km2, 该区以梁状丘陵为主, 沟壑密度24km/km2。小流域上游一般为“涧地”和“掌地”, 地形较为平坦, 沟道较少, 中下游有冲沟。

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农耕期短促而气候多变, 土地面积广而类型多样, 土层深厚且疏松多孔, 既有容易垦植的一面, 又有易溶易蚀之特点。当地农民为使粮食供需得以平衡, 以广种求多收, 这种做法对当地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困扰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问题, 而且也为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地整理规划原则

依据当地实际情况,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按“科学合理, 经济实用”的总体思路进行总体规划,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实现集中连片, 提高项目区耕地的质量等级, 完善田间基础设施,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稳产高产, 以较小投入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 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为农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打下坚实基础。

项目区进行统一规划的总目标概括为:

1) 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整治;

2)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耕地质量;

3) 完善项目区的田面平整度、农村道路、农田防护林网;

4) 调整土地产权关系, 保障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 维护项目区社会稳定;

5)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 把项目区建设成为高效生态农业基地。

3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土地整理设计方法

3.1 田块设计的要素、要求及方法

土地平整工程的基本单元是标准田块, 即由田间灌排渠系、林带、道路等固定工程设施所围成的地块, 是进行田间耕作、建设与管理的最基本单位。田块设计结合项目区实际地形条件, 依托现有道路体系, 以工程量最小、方便生产、集中连片为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对地形坡度<25°区域内坡地进行梯田改造, 对适宜开发的荒草地进行开发。由于地形坡度不同, 所设计田块田面宽度、田坎高度均不同。因此一般在此区域划分4个坡度级:分别为<6°、6°-10°、10°-15°及15°-25°。根据不同地形坡度级别, 设计田块面积大小各不同, 如图1所示。

田块规划设计包含以下4个方面的要素:田块方向 (田块长边方向) ;田块的边长 (长宽度) 和形状;田块设计与地形的关系;田块设计与居民点、沟渠、道路和林带的关系。根据成功的耕作经验, 结合科学研究试验, 各要素的设计应分别满足以下要求条件 (标准) 。

田块方向是指田块长边的方向, 往往是播种与耕作管理的方向, 也是末级固定渠道、田间道和护田林带主林带的方向。选定田块方向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2) 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 (3) 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排水; (4) 有利于防风。在具体确定田块长边方向时。在田块设计中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项要求, 根据地区自然经济特点和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服从当地的主要要求, 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主要是要应服从水土保持的要求。

田块规模设计要求:田块的长宽度应根据合理组织生产和有效的利用农机具以及地形特点、原有田块面积等因素具体加以确定。田块长度和宽度的设计应有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有利于合理的组织田间生产过程, 满足田间工作和土地平整的要求田块的形状:根据适宜机械作业要求, 要使设计的田块至少具有一个直角和田块两个长边平行。因此, 田块形状最好的为夹角90°, 或者接近90°, 即近似方形。三角形、锐角梯形和多边形田块对机械作业和田块管理工作都不适宜。

田块的设计与地形:在丘陵山区设计田块时, 地形条件具有重要作用,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一般要使每个田块具有相同的坡向, 以保证坡度均匀, 田块土壤、水分等条件一致, 为合理组织机械作业并提高其效率和田间管理创造便利条件。

3.2 田间道路设计

道路是一项固定的、服务年限较长的基本建设。道路布置尽可能和项目区外已有道路衔接, 同时考虑区内及附近村庄的道路情况, 便于田间灌溉、农作物收割、转运等工作, 以满足交通运输, 农机行驶和田间生产及管理的要求。山区道路布局按照地形, 采取通梁联峁, 沿沟走边的方法在山底缓坡区呈斜线形布设, 在山高坡陡区呈“S”或“Z”字型螺旋形迂回上山, 保证道路纵坡不超过11%。田间道随地形沿山瘠或易布设S形路线的区域进行布设, 生产路垂直田块边缘布设, 确保农民生产时可方便到达各个田块。同时在黄土丘陵沟壑地区田间道布设遵循以下原则:

1) 尽量少占农田, 减少对农田和生态用地的切割, 减少电力、通讯线的拆迁。

2) 尽量利用原路和构造物。

3) 结合本路段地形、地质、水文条件, 以路基稳定、道路畅通为前提, 做好排水工程。

4) 重视环境保护, 尽量避免大填、大挖, 以保护原有植被和水系。

根据道路的用途和运输量, 农村道路可分为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道路规划指标见表1。

3.3 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

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水土流失范围较大, 一般土壤侵蚀集中于沟道, 为了防止地表径流破坏作用的扩大, 在梁峁、沟头坡边每隔一定距离配置具有特殊功能的水流调节林, 横截坡向, 使地表径流受到阻滞, 以降低流速, 增大渗透, 分散水流, 减缓沟头前进, 保护农田。护坡林带的设置大体上沿着等高线或径流中点连线配置, 并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使其既不分割农田, 又能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在梯田间杂分布的荒坡上造林时, 以最小的占地面积发挥最大的防护效益。

1) 农田防护林, 黄土丘陵区的农田防护工程主要是指道路防护林工程。道路防护林为带状配置。带状配置方式下苗木的需要量按下面的公式计算:

式中E———单位面积需苗量;

F———造林面积;

M———株距;

V———行距。

计算出来的E乘以带状面积的比重, 即得带状配置的需苗量。

2) 沟头防护林, 黄土丘陵区内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沟头不断前进, 塬面逐年萎缩, 沟床下切严重, 沟壑发展加速, 威胁耕地、民房和道路设施, 局部区域破坏损毁严重, 土地保水保土保肥性差, 植物生长条件受到破坏, 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沟头防护林主要是在沟头以上3-5m处, 围绕沟头修筑土埂, 围埂为土质梯形断面, 埂高0.6m, 顶宽为0.5m, 内外坡比各约1:1。沟头防护林采用乔灌结合种植模式, 乔木选种杨树, 树苗要求2年生, 胸径3cm以上, 在沟头栽种2行, 行距1m, 株距2m。

4 应用与讨论

黄土丘陵地区有其特有的地形地貌, 对农业生产和生活都有较大的影响, 对该地区土地综合治理深入研究有利于对改善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现状, 提高农业发展能力, 极大促进该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2013年以来甘肃省全面实施“甘肃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 对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综合整治理论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土地综合治理涉及面广, 以往“目标单一、模式固定”的地整治已不能满足各产业发展的需要, 应研究针对不同的产业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整治模式。

在黄土丘陵地区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不仅可以建成“平、厚、壤、固、肥”的标准梯地, 还可以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 达到多重效果, 因此应大力推进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综合治理, 加强理论研究水平。

摘要:从黄土丘陵地区地形地貌的特点出发, 分析和总结了黄土丘陵沟壑地区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中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工程的设计方法, 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使得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通过土地整理使得这一地区在土地利用、农民增收、防治水土流失中取得更大的效益。

关键词:丘陵沟壑,规划,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姜志德.论土地整理概念的科学界定[J].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8, 17 (1) :l-4.

[2]钟太洋.对土地整理的几点思考明.上海土地, 2000 (5) :18-19.

[3]严金明, 钟金发等.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

[4]胡新民, 蒋金红.土地整理“五结合”[J].中国土地, 2000 (6) :34-35,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备案;报备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27-0149-02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占一补一保护耕地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手段,必然要严格加强监管。2008年12月25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88号)文,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启用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备案和信息系统,全面加强项目立项、验收、复核以及建设用地占补挂钩耕地指标管理工作,严格耕地保护,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统筹土地资源,促进建设用地项目占用耕地资源合理利用。

1当前广西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信息备案工作的情况

2008年12月,我区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全面启动了项目信息备案工作。2009年上半年,全区集中了14个市有关技术人员,通过努力顺利完成了2008年底以前纳入耕地储备库但未进行占补的耕地开垦项目相关信息备案工作。2010年6月,全区14个市技术人员再次对建设用地项目核减情况进行了集中清理和报备。目前,全区日常报备工作,由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各地申请新增耕地面积确认时,须按照报备要求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进行信息录入备案,经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5日内也要报入系统进行占补挂钩核减。

2目前土地整理开发复垦项目信息备案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从事信息备案工作一年多的时间里,以及和兄弟市的交流,本人认为,当前我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备案工作,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思想认识不足,过分依赖信息报备技术人员

部分地区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备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尚未给予高度广泛的关注,认为仅仅是一项日常工作需要。审核人员和行政负责人没有上过信息备案系统内网,所有数据录入和日常管护仅由信息报备技术人员操作,个别地方信息录入、审核、行政负责、建设用地项目预挂、改解挂、正式挂六类人员权限集于一身。

2.2县一级技术保障力量缺乏

在过去一年多的信息备案时间里,集中培训和项目信息报备工作基本都是市级信息技术人员参加,对县级培训主要由市对县进行,培训不到位,对项目备案指标的解释存在差异,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工作中经常看到县级技术人员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2.3备案信息项目指标缺乏统一,备案数据校对繁杂,容易出错

实际工作中,信息指标的填报不统一,有叫“×县×村土地开垦项目”的,也有叫“×县×村开垦片土地开垦项目”,项目所在地填县、填乡的都有。同时,对信息备案数据录入检查也繁杂,开垦方面有7个方面56项内容,建设项目方面有2个方面25项内容,不仅要与批复确认文各数据、文、图、表一一对应,也要与耕地占补变动台账占补指标结余对应,检查不仔细就会出错。

2.4建设用地项目申请报批与信息系统要求备案的工作实际不同步,脱节,各干各的

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建设用地项目报部备案,要提供补充耕地项目统一编号。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建设用地项目申请报批时,没有在报批材料中提供补充耕地项目编号,仅要求信息报备技术人员在信息备案系统中对应挂靠,建设用地项目信息备案工作事前没控制事后来补救。

2.5备案信息系统中数据更新滞后

主要表现在,建设用地报部备案时,该核减的项目指标没能即时体现,须在24小时后才能看到;个别开垦项目提交自治区级审核退回来后,找不到,或无法删除。

3解决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备案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广西的实际,本人认为应当从技术操作和数据检查两个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备案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1技术操作

(1)全面培训各类人员,夯实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备案信息基础。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培训市、县各级信息备案技术人员,更要培训从事此项工作的审核人员、行政负责人,特别是各类人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审核人员、行政负责人能上备案系统浏览报备信息内容,县级人员能对报备数据录入、导入、导出,特别是重要的坐标信息能导入系统,保证备案的补充耕地项目内容真实性和准确性。

(2)严格各类人员权限,各司其职。备案系统中的信息录入、审核、行政负责、建设用地项目预挂、改解挂、正式挂六类人员,职责权限应该严格分清,各自独立,各负其责。信息录入人员、审核人员对备案的项目信息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备案信息负责人对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及备案的及时性负责。

(3)加强各市备案信息技术交流,统一备案项目指标和共同探讨实际存在的各类工作问题。对报部备案的信息,应加强各市交流,半年或年终要召开一次总结会,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互相探讨、共同解决,对项目填报不一致的,形成统一的意见。属于系统滞后本身发生的问题,及时向部反映、解决。

3.2数据检查

3.2.1报备前的检查

要认真做好项目信息的准备,《广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报备统计表》和《广西××年已批复建设用地项目报备统计表》是目前全区14个市级信息报备人员经过多次报备实践后形成的统一表格,基本上涵盖了系统中要备案的信息,可根据要备案的概况认真填报表格,数据检查无误后,报入部备案系统,并对照表格逐一对照、勾划需报录的信息,确保数据录入准确无误。

3.2.2项目提交自治区级前的检查

信息录入人员、审核人员要按照自己的职责,对拟备案的数据和已报入信息系统备案的数据,在正式提交自治区级前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校核,此项工作最少也要有二人以上参与,以便发现录入系统中的各类错误信息,确保进入系统中的数据准确。

3.2.3对已备案信息的检查

要充分利用备案信息系统的导出功能,对已备案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和建设用地项目占补平衡信息,将各项数据导出,对照填报的各类报备统计表以及耕地指标占补变动台账,检查数据,多个报表结余数额不一致往往是发现错误的最快捷办法。对于发现的异常数据,要及时与自治区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络员联系,提醒修正,并及时复查、追踪、提示。

3.2.4抓好占补平衡指标数据的核减

各类建设用地项目在申请材料报批时,要及时在信息备案系统上进行占补平衡预挂靠,核减指标,获得批文的要及时完成项目的正式挂钩,没有获得批准的以及补充耕地方案发生变化的,也要及时进行改、解挂,确保占补平衡,数据适时更新。

4科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备案工作的建议

4.1统一认识、明确责任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的备案,是目前我国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自治区《关于做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报备日常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09]322号)明确规定“各市、县(市)国土资源局申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新增耕地面积确认时,须按照报备要求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进行信息录入报备”、“已经批复确认的土地开垦项目及时录入报部备案,同时将已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一并报入备案系统。逾期不能完成录入报备工作的,厅将暂停对该市开垦项目新增耕地的确认工作”。可见,自治区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人员到位、工作到位,加强信息填报和日常报备工作以及数据的检查校核,以必要的资金和设备,确保项目备案工作的高效运行。

4.2建立面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报备工作的考核奖惩机制,层层落实责任

备案制度和信息系统是土地开发整理全新的管理方式和全面监管的重要手段,是与批、供、用、补、查、管为一体的信息网络之一,应当建立适当的考核奖惩机制,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所报信息真实准确,不弄虚作假,对做得好的单位要进行通报表扬和适当的奖励,对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单位要提出整改意见,限期限时做好整改工作,造成数据失真或造成重大损失的个人和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实行问责。

4.3结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报备系统,做好补充耕地项目的实施和监管

目前,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信息已经涵盖了项目立项、验收和补充耕地等信息,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位置坐标、规模、资金等信息十分明确。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从项目的立项起,就应当以地块宗地为单位,逐一向部信息备案系统动态预报备,备案的项目名称、实施地点、资金等相关信息,要与项目的文、图、表一致,并标示在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加强项目的实施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耕地后备资源库,以利于耕地资源保护。

4.4严格先补后占审批制度

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应立足于本市、县行政区域内后备资源补充完成,实行“先补后占”,所有报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项目,在材料报批阶段,应当首先在部信息备案系统上进行挂靠报备,其补充耕地方案必须填写已备案的补充耕地项目编号,否则不予批准项目用地,以利耕地资源保护。

4.5充分提高分散零碎的耕地指标利用

从部分县(市)报入部信息备案系统信息来看,少于一公顷以下分散的项目点占了很大一部分,建设用地项目补充耕地,应当优先使用这一部分分散项目,千方百计使用好已报备的补充耕地项目。在耕地资源挂靠上要合理分配,节约使用,优化资源配置,尽量使用闲置的补充耕地项目点,确保城市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缓解经济发展和建设占用耕地的矛盾,保障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4.6适时更新耕地占补变动台账,严格耕地储备与项目挂钩

耕地指标占补平衡始终贯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过程,也是分析补充耕地情况、统计数据、汇总上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建设用地项目占补挂钩补充耕地项目,不仅要及时反映在耕地占补变动台账上,同时备案的开垦项目信息、占补平衡信息与台账的占补挂靠情况也要一一对应,节余指标一致,适时更新,底数清晰,避免多占少补、指标重复使用、占补平衡不到位或台账未记录等各类问题,全面管好用好耕地资源。

4.7加强备案信息分析统计,提高耕地资源管护能力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点多面广,项目规模、位置、进度、质量、效益等各不相同。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信息与用地审批、土地供应和使用等信息整合联动,有机结合项目资金稽查、监督检查、动态巡查等,就能做好资源调查统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动态监测、土地变更调查和资源市场调查工作,及时准确掌握耕地资源利用变化情况,对项目实施、资金征收使用和相关制度执行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规范管理,为土地管理全方位的监管、决策提供信息支持,提高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管理效能。

The Research Prepares the Work about the Land Arrangements

Reclamation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Newspaper

Yao Sheng

Abstract:Completes the land arrangements reclamation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newspaper to prepare the work, is advantageous in the strict farming protection, clings to tenaciously 1,800,000,000 Chinese acre cultivated land red lines, plans the land resource comprehensively, the promotion construction land project takes the farming resources to use reasonably.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问题研究 第12篇

(一) 土地产权

土地产权是以土地作为财产客体的各种权利的总合, 也可以说是土地财产的总称。土地产权包括土地的所有权, 以及构成土地所有权权能的各种其他权利, 如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抵押权、赠与权、地役权等等 (樊志全, 2003) 。土地产权有两层含义:一是法律意义, 即产权的各种权利有法律给予规定, 如我国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 土地的所有权不准买卖, 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和转让等;二是经济意义, 即产权关系, 也就是经济利益关系, 如利用土地应该享有的利益, 产权主体利益充分实现等。土地产权和其他权利一样, 完整的产权应包括“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等内容。

(二) 土地权属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土地权属等同于土地产权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2005) 。土地权属就是指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及他项权利的归属。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权属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 (陈利根, 2002) 。

(三) 权属调整和土地整理权属调整

权属调整是指产权客体在各产权主体之间变更流动的过程。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是指在土地整理过程中, 由于规划设计以及地块归并、集中的需要, 而造成的对产权客体的调整即地块权属的调整。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及在其上设定的他项权利调整。土地所有权调整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之间、国有土地与农村集体上地之间的所有权调整。土地使用权调整包括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调整。土地他项权利调整包括土地整理过程中因所有权或使用权调整而产生的他项权利的调整。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根据各权利人整理前在项目区土地上所拥有的权利, 通过土地整理参与者公认的权属调整转换机制, 按照土地整理参与者公认的原则和标准, 合法地换回整理后土地上的相应权利的过程。目前从理论研究和各国开展的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实践表明,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一般是建立在土地产权理论、土地资源配置与规模经营理论、土地资源价值理论、区位理论、农地分等定级估价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的。

二、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驱动因素概述

(一)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驱动因素界定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实质是对土地增值利益的调整。土地增值可以区分为自力增值和外力增值。其中自力增值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自行对土地进行投资投劳, 改善土地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性状, 改善或增加土地附属物, 从而使土地增值;土地的外力投资增值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以外的社会投资 (国家或公私单位等的投资) 对该地产生的辐射使其增值。目前我国土地整理所带来的增值实质是由国家投资或地方政府投资, 从而对投资的土地带来增值, 这种增值调整关系到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和项目区农户的根本利益。因此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牵涉到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和谐生态的建设, 尤其涉及到项目区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调整。在这增值利益调整的过程中, 土地权属调整推动着各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变化, 权属调整必将涉及驱动因素。因而对影响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研究, 可以弄清土地权属调整的实质, 在调整的过程中更好的理顺产权关系, 保障土地合法权利人的根本利益。

所谓驱动因素 (Driving Factors) 就是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内在因素, 土地权属调整驱动因素是指引起土地权属变化的根本因素。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一般可以分两类, 一类是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另一类是人文影响因素 (丁光伟和李世顺, 1998) 。土地权属调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在土地整理前后项目区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土地权属改变起到作用的因素。自然因素在短时期内变化很小, 对土地利用的时间变化的影响较小;但自然因素常常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整理的结果, 会给土地整理的结果带来良好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 (王金亮等, 2000) 。人文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他们在各种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整理的结果。

(二)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驱动因素研究对象选择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主要表现在土地整理前后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变化, 实质是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地质量和面积在空间分布的变化, 最终表现为地与地、人与人之间调整。为较好地把握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的影响, 弄清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 特别注意以下两方面, 其一要能了解农户对土地整理及其权属调整的评价与反映;其二要能了解农户对土地整理权属调整变化时农户会做出的行为和原因;在调查地区和调查对象选择兼顾平原和丘陵地区, 使调整对象安排更加合理、全面和科学。

(三) 土地整理权属调整驱动因素研究方法确定

影响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农户主体和制度等。对驱动因素分析常用的方法有灰色关联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由于影响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的因素是多种多样, 各因素因子对土地权属调整的作用方式和程度不同, 因此在分析驱动因素时, 应先确定其主要因素和因素中的主要因子。

主成分分析旨在力保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情况下, 对高维变量进行降维处理, 即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前提下, 经过线性变换和舍弃部分信急, 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 使得数据的构造容易解释, 只要用少数新变量 (即主成分) 就可以大致反映出所研究的对象。主成分分析法用于对原来指标的分类, 简单科学, 这样既抓住了主要矛盾, 又简化了评价工作。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土地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 能确定驱动因素的主成分, 根据主成分进行影响土地权属调整的因素因子分类, 为土地权属调整的价值指数评价体系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本文将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获得性原则, 对影响土地权属调整的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 确定影响土地权属调整的主要因素, 根据主成分因素进行驱动因素因子的分类。

关键词:土地整理,权属调整

参考文献

[1]袁秀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研究—以淄川区为例[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2]肖秋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 2006.

[3]董普.现阶段农用土地资源价格评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05.

[4]单胜道.环境资源价值评价方法在农地价格评估中的应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 (02) .

上一篇:仪式成就女人下一篇:SF6开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