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沼气发展模式

2024-05-17

农村沼气发展模式(精选12篇)

农村沼气发展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农村沼气,优势,模式,存在问题,对策

沼气是通过发酵方式循环利用生物质能,具有能源、生态、环保、经济和社会多重功能,沼气建设可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1]。为鼓励沼气产业发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农业部先后出台了《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06—2010年)》《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为农村沼气发展奠定了法律和政策基础。目前,全国已有1 600多万农户使用了沼气,每年沼气产量60亿m3以上,3 000多个畜禽养殖场建设了大中型沼气池,处理畜禽粪便超过5 000万t;每年处理污水粪便近6亿t。

1 沼气能源的优势

近年来,农村沼气发展作为环保节能、改善农村生活质量项目,优势明显[2]。一是可对人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生产出安全的有机肥料;三是生产清洁的燃料。沼气清洁卫生,通过管道进入农家,用来做饭、供暖、照明,甚至可以用来发电,1户3~4人,修建1个10 m3沼气池,只要发酵原料充足,并管理得好,就能解决照明、煮饭等燃料需要。

2 沼气发展模式

2.1 庭院模式

该模式主要以农户型生态富民家园为主。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人畜粪便和污水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使厨房、圈舍和厕所得到改造,庭院得到绿化、美化与净化,从而实现节约生活用能、提高生活质量及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农户可以利用沼气照明、洗浴和取暖等。沼液或沼渣发展庭院高效种植,提高经济作物产量品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

2.2 生态农业模式

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一池三改”与“猪、沼、菜、果、粮”等模式的沼气生态种植基地,扩展沼液与沼渣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沼气生态农业作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品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作物对化学肥料和农药依赖性,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源。

2.3 生态家园养殖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健康优雅的生活环境已成为城乡居民追求的目标。人畜混居养殖已不适应发展需要,集约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成为今后养殖发展的方向。培育专业化养殖户,规划出养殖小区,实行集中统一养殖对畜牧粪便进行人工收集,减少冲洗水使用量,粪便综合利用可堆沤成商品固体有机肥、生产生物菌肥,也可生产食用菌。废水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统一铺设输气管网为村民供气。处理后的污水可为养殖提供饲料,也可通过自流或污泥泵直接浇灌田地,实现物业化管理,避免沼气池日常管理和维护的不便。

2.4 生态家园村镇模式

当前,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生态家园村镇可实现新村新貌。这种模式以没有养殖习惯的村镇为主,以生活污水沼气净化池为中心,可几户、几十户或一个村建设1个沼气净化池进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产沼气供农民使用。污水处理后,可以浇灌田地,与种植业结合起来,实现资源化利用,也可以并入城镇生活污水管网。这样不断优化农村总体环境,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庭院养殖导致农民生存环境恶化。小型沼气需用动物粪便作为原料,要发展小型沼气必然要发展庭院养殖业。庭院养殖是我国农民副业收入的一部分,但从新农村建设要求看,并不适合发展庭院养殖业。庭院养殖畜禽本身气味、所排出的粪尿及发酵所产生的气味、畜禽的叫声(噪音)都会对生存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人畜共患病发生率增高。二是沼气净化水平低,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沼气安全生产有相当高的技术设施要求,小型沼气安全技术设施不过关,不能很好地净化沼气中的有害气体,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净化装置,燃烧后气体直接排放到室内,造成空气污染。三是规模小,沼气产量不稳定。规模越小的沼气设施越易受季节气候影响,往往是冬季不够用,夏季用不完,不能通过控制原料、沼液生态状况来调节沼气产生量,因此农民应用沼气积极性并不高,导致很多小型沼气池长期闲置[3,4]。

4 对策

4.1 规范沼气产品市场,与规模养畜相结合

市场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严格执法,依法管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积极引导和要求企业执行相关国家标准;对通过国家检测机构检测并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得再以其他名义开展重复检测;各地要督促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等法律法规。合理规划,安全生产,发展规模沼气。技术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设施要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畜牧场和沼气池应与村庄保持适当的距离,沼气通过管道到达各村各户。

4.2 商业化运作,良性发展

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可由相应的公司投资,进行公司化运作,也可由养殖小区为主,组建沼气合作社或协会,吸纳本村及附近村庄或社区的农户入社,以合作社发展的模式进行规范化和商业化运作,确保大型沼气池的维护、运转和发展。

4.3 将沼气建设与利用纳入当地循环农业产业链

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均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循环农业,沼气作为循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作用不容低估。目前宁阳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循环农业正是充分利用了沼气及各项主导产业的相关联性,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多条稳固的循环农业产业链。

4.4 搞好宣传普及,加大培训和信息传播力度

利用多种方式和各种媒体广泛向社会宣传利用沼气能源的意义和作用,普及沼气能源知识,推介新技术、新产品;适度举办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品展览、展销会和广告宣传,提高公众环保和清洁的能源意识。对从事沼气产品开发、管理和销售人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培训,促进交流,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多渠道、多形式加速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全面提高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赖建萍.黔南州沼气建设模式及生态农业发展对策[J].耕作与栽培,2010(3):54-55,57.

[2]杨北桥.宁夏农村户用沼气技术研究与实践[J].宁夏农林科技,2010(4):55-57.

[3]马树梅,李布青,朱丽君,等.农村沼气发展的障碍分析及对策[J].中国沼气,2010,28(4):49-52,55.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 第2篇

——石桥镇党委、政府

石桥镇位于嘉禾县北面,面积57.84平方公里,人口3.4万人,是个典型的农业大镇。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畜牧业,年出栏生猪10万余头,家禽38万只。为了将畜禽粪便这一“废物”变成“宝贝”,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文明新村”这一目标,把沼气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建设生态农业的载体,按照“小沼气,大产业”的思路,积极实施沼气工程,“猪一沼一鱼一菜一粮”五位一体的生态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镇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自2006年以来,我镇新建沼气池850口,其中仅2010年完成220口,占全年任务的21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目标,突出一个“动”字。

一是行政推动,强化组织指导。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土地、财政、农业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沼气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李柏福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制订下发了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方案,选配了事业心、责任感强的专业干部,并将沼气池建设作为促推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畴,明

1确职责和任务。同时,岐峰、周家、上坪、石古元等四个重点村也分别成立了沼气建设实施领导小组,在全镇上下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推进机制和互动机制。为明确干部职责,按照“镇规划、村实施、组监督、户落实”的要求,镇政府与项目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村在实行村干部包组包户责任制的同时,还与农户签订了“一池三改”合同书。为确保有序推进,真正把工作抓到点子上,把资金用到刀刃上,我们专门制定了《石桥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暨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了农村沼气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质量标准、进度要求和责任目标,对沼气池建设进行责任定位,消除工作“死角”,真正体现了“抓准、抓精、抓好”的要求。二是宣传发动,提高群众认识。大力宣传发展沼气的综合效益,用典型引导农户积极投入,建设和使用沼气。镇党委、政府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邀请县能源办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沼气使用技术,介绍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的效果。通过走访养殖户,现身说法,印发宣传资料,同农民算经济帐、环境帐、综合效益帐等办法,使广大农民认识了沼气的意义和作用。三是示范带动,调动工作激情。首先,干部带群众。为推广沼气生产和综合利用技术,我们确立了“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村支书、村委主任和妇女主任等带头建沼气池,通过他们带动家族、亲戚、邻里建池,采取稳步推进的办法,做到建设一处,成功一处,带动一处。岐峰村委主任刘华锋、石古元村委主任罗日生、上坪村支部书记廖日生、木牛村支部书记罗建民、文书罗朝喜等村干部建成投入使用沼气池后,各自村支两委班子就立即组织农户前去参观学习,使群众知道使用沼气不仅能照明、做饭,而且省钱又省事,方便实用,消除了心中疑虑,增强了建设沼气池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先进带后进。对于发展慢的村,镇党委政府组织召开沼气现场会,让后进村到先进村学习参观。如组织石市、泮桥、村尾、仙江等发展慢的村干部群众到岐峰、周家、上坪、木牛去学习参观,开现场促进会,现场办公,现场讲解,现场宣传,有效促进了全镇沼气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加大投入,用活一个“奖”字

农村沼气建设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六小工程”之一,是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也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坚持国家确定的建设投资直接兑现到其他农户这一政策的前提下,为充分体现财政投资的引导作用,达到有效整合建池要素,圆满完成“一池三改”任务的建设目标,把国家投资政策和镇政府采取的“以奖代补”措施有机结合起来,镇里决定在项目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对达到要求和标准,并通过验收的“一池三改”户,每户补250元。对于进入农宅规划点,并使用沼气的农户,优先审批办理建房手续,同时对建筑营业税采取先征后部分返还的办法给予奖励。对缺劳动力的农户,村

里帮助备料,帮助运输,优先建池。通过一系优惠政策的扶持引导,极大的调动了农户建池的积极性,既保证了沼气建设有效资金投入,又缓解了“三改”投入对农户的压力,触动了农民迫切改善生活条件的兴奋点,激发了农民大力发展沼气建设的积极性。为保证用好以奖代补资金,我们专门制定了《石桥镇农村沼气建设奖补办法》,设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暨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基金,做到奖补资金落实,奖补标准明确,奖补对象公开,使奖补措施真正成为促进农村沼气建设的“助推器”。

三、讲求质量,强化一个“优”字。

大力发展沼气 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3篇

淇县地处豫北,隶属鹤壁市,辖四乡三镶一区,176个行政村,总面积589平方公里,总人口2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5万人,耕地面积34.5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5亩左右,是一个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县。

一、淇县沼气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淇县县委、县政府把沼气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利用沼气工程;肖化畜禽粪便,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有户用沼气池18500座,大中型沼气池6处。在建设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债项目、亚行贷款项目资金。另一方面采取县乡财政投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农民自己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沼气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县已利用国债项目资金建成“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工程4728座:利用亚行贷款项目资金建成“三位一体”沼气工程192处、“四位一体”沼气工程108处,建成沼气专业村26个,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深受农民欢迎。同时在大中型畜牧企业建成大中型沼气池13座,其中用于发电的7座,向农户集中供气的6座。2008年上级下达的户用沼气项目1508座,总投资736.94万元;村级沼气服务网点项目58处,总投资171万元;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项目1处,总投资7万元,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一)发展沼气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

“一池三改”沼气项目实施后,户均投入2000~3000元。靠养猪每年可实现利润1000~3000元,沼气照明、煮饭可节约电费、燃料费500元,沼液、沼渣肥田可节约化肥农药500元,总之第一年可赚回总投资,第二年可实现利润户均2500元,按一个农户4口计算,每年人均可增加收入600多元。

石桥村为全县47个贫困村之一,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该村200处“一建三改”全部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增加收入60万元。全村1121口人,人均可增加收入535元以上。这样既增加了收入,又解决了该村环境污染问题,深受全村干部群众的欢迎。

亚行贷款项目在桥盟乡吴寨村实施后,项目户在大棚内建沼气池,种蔬菜,施用沼液、沼渣等有机肥料,沼气中二氧化碳可促进蔬菜增产,提高了蔬菜的品质,使农民的经济效益大增。

(二)发展沼气在淇县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淇县县委、县政府把沼气建设作为实施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举措,加以推广,使小池牵动了大社会。广大农民群众从实践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凡沼气建设搞得好的村庄,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高,号召力、凝聚力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沼气工程已安置就业人员千余人。现在,沼气建设工程已成为21世纪全县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程。

(三)发展沼气是一项环保、效益明显的工程

沼气建设突出的效益体现在生态环保效益上,如:沼气的作用。不但在于可提供生活燃料,而且还是处理畜禽粪便污染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所带来的污染,使农产品品质得到了极大改善,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朝歌镇南杨庄村建沼气池普及率达90%,如今村庄里大粪堆不见了,村庄整洁,农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四)沼气的发展推进了滇县的循环经济

淇县的“四位一体”模式,是指将大棚、禽富舍、沼气池和厕所等优化组合,形成太阳能、沼气、种植、养殖业四位一体,使之优势互补,多业结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农村能源生态系统工程。与普通大棚相比较,冬季黄瓜、番茄和茄子等每平方米可增产2~5公斤,而且都是无污染的优质产品:生猪在冬季仍可增重出栏:并且使用自产的能源和肥料,大大节省了支出,其纯收入远超过常规农业生产。户均收入超千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结合示范池的成功实例。反复在电视节目中进行展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为发展沼气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二)统筹规划、综合推进

一是统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各乡镇村情况的农村沼气发展规划。二是以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为主,着力提高沼气及其综合利用水平:结合改圈、改厕、改厨、改院、改水、改路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全面防治畜禽养殖粪污及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三是凡规模化养殖场和达到一定加工废水排放量的农副产品加工厂,必须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实行达标排放。新建、扩建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把沼气池建设作为治污配套工程。与养殖场同步规划设计施工。在一些住宅密集区进行分散养殖的,必须建设沼气,以减少村庄猪牛粪便污染。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一是财政每年安排适当专项资金予以扶持;二是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将农村沼气建设与农村扶贫、农村改水、改厨、改圈、改厕、村庄整洁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捆梆使用:三是农村信用社要把发展沼气作为重要扶持项臣,积极向农户提供小额信贷。

(四)加强技术指导,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坚持职业准入制度,要求沼气施工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沼气技术职业资格证书方可进入建设工地:对关键设备和主要建池原材料及工程施工有明确质量标准。建立起从工程施工到工程验收沼气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沼气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运行。

(五)注重沼气技术综合利用

把沼气建设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把沼气综合利用与推广高效农业技术相结合。寻求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同时要研究开发沼气高附加值的产品,积极推广沼气贮粮、水果保鲜、沼液浸种、喂猪、叶面喷施、沼渣种植食用菌、养鱼等综合利用技术,扩大沼气利用范围。

(六)实行干部包村,重点推进

采取干部重点包村的办法,包树干部协助乡(镇、区)、村搞好沼气的宣传和服务。提倡各级干部每人帮农村亲戚朋友新建一个沼气池。

(七)注重加强示范引导

积极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树立项目示范村、示范户,通过这些示范村、示范户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沼气项目建设的全面开展。

(八)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沼气发展长效机制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户提供一流的技术服务,该县成立了沼气服务中心、重点村成立了沼气协会、组织了专业施工队,为沼气建设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积极扶持沼气服务体系建设,配备沼气服务专用车,及时为农民提供服务。

三、展望未来

新农村建设中的沼气发展模式探讨 第4篇

一、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沼气建设主要以农村户用沼气池为主,随着大中型养殖场的发展,大量的畜禽粪便和冲洗废水已经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并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粪污的处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小型沼气工程和大中型沼气工程是解决养殖污染的有效方法【1】。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户用沼气达到3996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23%,受益人口达1.5亿多人;建成2.4万处小型沼气工程和3690多处大中型沼气工程,形成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我国农村沼气发展模式

我国户用沼气发展模式,目前已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模式、“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立体经营模式”和“一池三改”的庭院模式等发展模式;在集中供气沼气工程中发展了联户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秸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等中小型集中供气模式。

1. 庭院模式。

该模式为户用沼气模式,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即将沼气池建设与改圈舍、改厕所、改厨房相结合,使人畜粪便、生活污水都进入沼气池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产生沼气。经过“一池三改”,家居环境和庭院得到美化和净化,生产的沼气除用于做饭外还可以利用沼气照明、洗浴和取暖等,最终实现节约生活用能、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居住环境的目标。

2.“养殖—沼气—种植”模式。

沼气与农业种植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存在板结化的趋势,农药的残留危及到人们的健康。发展可循环的生态农业是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各地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实际发展了不同的模式,如“猪(牛)—沼—菜”模式、“猪—沼—果”模式、“猪(牛)—沼—粮”模式、“猪—沼—鱼”模式等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以沼气为纽带,将养殖、种植业联系在一起,解决了粪污的无害化处理问题,并将沼渣沼液进行了综合利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将沼液用于浸种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农药的使用;沼液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作为液面喷施肥喷施果树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在中国北方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四位一体”生态模式。这种模式也是将沼气、太阳能、养殖、种植等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沼气为纽带,以能源利用(沼气)、沼渣沼液有机肥、实现有机物质的良性循环,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的模式【2】。

3. 联户沼气集中供气模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产生活的要求逐步提高,追求健康整洁的生活环境。在一些地区,人畜混居养殖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养殖业逐渐由一家一户的散养模式向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根据养殖小区的规模建设中小型沼气工程,统一收集畜禽粪便和养殖废水用于沼气发酵,并统一铺设沼气运输管网向附近农户集中供气。发酵后的沼渣可用于生产有机肥,沼液可施用于周边田地。这种联户沼气集中供气模式,既解决了部分农户发酵原料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养殖场粪污处理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沼气集中发酵也易于管理,保证了沼气发酵的稳定和农户的正常用气【3】。

浙江省江山市淤头镇就建设了联户沼气工程,并从经济、技术及社会可行性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4】。经过分析和实际验证得出,联户沼气相比户用沼气更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管理也便利,农户用气稳定,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4. 村镇集中供气模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模式。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当前根据中央要求和中国国情要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在一些地区如四川、陕西,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山区居民集中搬迁安置工程,将居民集中到一起降低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人口的集中有利于发展中小型沼气工程。沼气的利用减少了对森林的砍伐,既提供了洁净能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留民营村就建设了农村联供沼气工程,通过沼气工程把养鸡场的粪污进行处理,产生沼气供村民使用,沼气发酵后的沼渣沼液施用于农田发展生态农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农村作物秸秆如果燃烧利用的话不仅热效率低而且造成空气污染。以秸秆为原料建设沼气工程则可以提供清洁能源并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普兴镇袁山社区就建设了为村民集中供气的秸秆沼气工程,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为农户提供商品化的清洁能源,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农村沼气发展的几点建议

目前,农村沼气发展模式主要围绕农村生活用能方面进行,兼顾养殖、种植业,产出的沼气主要用做生活用能,然后将沼池中的沼渣沼液用作养殖饲料或种植肥料。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发展模式少,各地发展不平衡,户用沼气池病池、坏池多,冬季产气率低,规模化利用程度低及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农村沼气的发展【5】。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做好沼气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首先在国家层面应予以鼓励,制订政策并安排资金支持沼气发展。建设资金采取国家补助与个人(养殖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动农民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在人口聚居在村(镇)和建有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地方积极发展中小型沼气工程,提高沼气的规模化程度,通过管道为居民集中供气。在管理方面还应对使用沼气的农民和沼气工程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发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保证发酵和供气的正常。还应该强化沼气用气安全意识,从建设、使用和维护等环节落实安全措施,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证使用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及沼气发酵的安全【6】。

在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发展沼气,探索更多、更高效的沼气利用模式,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殷志明,王一线.农村沼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农家之友2010年第18期

[2]邹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实践与应用[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倪丹成,魏星。农村联户沼气工程可行性研究及经验

[4]杨兴党.农村沼气发展模式及对策.现代农业科技[J]2011年第1期.

[5]姚义怀,王峰,孟庆德.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08,21:77-79.

大力发展沼气,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5篇

一、发展沼气的重要意义

沼气不同于柴和煤,是一种可再生、绿色、优质清洁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主要成份是甲烷,比空气轻,不溶于水,与空气混合燃烧,火焰为蓝色,燃烧值高,是有机质在厌氧条件下,经沼气细菌分解而产生的。发展沼气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一是可改变农村燃料结构。建一个沼气池,每天可产气1.5m3,能满足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生活需用。同时沼气还可以应用于贮粮灭虫、瓜果保鲜等。二是可提高肥效。粪尿经发酵后,产生的沼液是一种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肥效明显提高,可以用于进行叶面追肥,特别适合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防治虫害,同时还可用于喂猪、喂鱼。沼渣可用于种磨菇、养鱼。三是可改善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从卫生效益来讲,建沼气池后,人、畜粪尿自流入池,减少了蚊蝇滋生场所,粪尿发酵后,得到了无害化处理,绝大部分虫卵、病菌死亡,蚊蝇减少,同时农村兴建沼气池,可作为纽带,把改水、改厕、改栏、改浴结合起来,能使农民告别烟熏火燎的传统炊事,促使环境卫生大为改观,有益于农民的身心健康。从能源效益来讲,可以缓解农村能源供需矛盾。从经济效益来讲,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据测算,建沼气池当年投资,次年可收回成本,建一个沼气池,可以使用20年以上。从生态效益来讲,可以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品质。从社会效益来讲,可以改善农村卫生,减轻劳动强度,带动养殖业,促进种植业。

二、我市沼气建设发展的现状和目标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迅速,分别在蔡子池、水东江、灶市街、仁义、余庆、坛下、大和圩、永济等乡镇办事处20余个村新建了沼气池,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农民群众把沼气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要求建沼气池的农户越来越多。我市现有经过国家培训,获得国家颁证的沼气施工技术员57名,建沼气池的成功率、合格率都可达到100。当前,我市发展沼气正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村能源沼气建设工作,自2004年起,省委、省政府就将沼气建设列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各级财政都加大了对沼气建设的力度。2004,我市争取了省小型公益项目资金,今年正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市委、市政府决定,14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沼气入户率不少于30。在“十一五”期间,全市要新建沼气池1.3万个,其中2006年要新建1500个。

三、加大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发展

农村沼气发展模式 第6篇

关键词:发展 农村沼气 打造 生态乡镇

0 引言

加快农村沼气建设,对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都是极为重要的,也是关注民生、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牟平区积极采取措施,把农村沼气建设工作作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村容村貌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点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

1 牟平区沼气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积极成效

1.1 牟平沼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牟平户用沼气建设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当时沼气池的构造主要采取的是以三合土为建筑材料建成的,建设档次低,产气原理不科学,运行成本高,管理落后,使用不便,现已全部被废弃。80年代后,虽然在沼气池的建设上,采用了水泥结构,然而由于管路设计等技术层面上存在着诸多弊端,同时由于发酵原料的大入大出,出气量不稳定,存在着产气率低,结壳和沉淀严重,出渣困难,劳动强度大,冬季不产气等原因,造成沼气池使用年限短,一般使用2到3年就报废停用,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我区沼气发展的积极性。

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2000年以来,伴随着国家对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视,经我区农技推广部门的努力,农村沼气技术体系逐步形成,沼气综合利用得到有效推广,沼气建设步入了良性循环轨道。从总的情况看,截止到2009年10月,我区11个镇街,82个村,共新建户用沼气6000余座,其中国家投资新增农村户用沼气建设3000座,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万元,省补贴60万元,区配套90万元,农户自筹750万元;省农村户用沼气项目建设3063座,总投资685.12万元,其中:省投资225.04万元,市区配套86.63万元,农户自筹373.45万元。建设“四位一体”(大棚、猪圈、厕所、沼气池)示范基地4处,其中:宁海办事处的孔家疃村蔬菜大棚1处,建设12立方米沼气池4座;武宁镇的崖子村蔬菜大棚沼气示范基地1处,建设20立方米沼气池4座;莒格庄镇曲河庄蔬菜大棚沼气示范基地1处,建设10立方米沼气池9座:莒格庄镇崖子村示范基地1处,建设8立方米沼气池4座。在大窑镇胡家庄村建成国家“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沼气示范基地1处,建设10立方米沼气池12座;在文化街道办事处顾家庄村建成省农村能源中小型沼气项目1处,建设100立方米沼气池4座。为了搞好沼气池的后续服务工作,龙泉镇、莒格庄镇、高陵镇等成立了沼气办公室,同时实施了2008年扩大内需项目“沼气乡村服务网点”项目,总投资131.42万元,新建沼气乡村服务网点56个,配备出料车37台,为沼气用户提供了较完备的沼气原料、沼渣沼液的抽出运输以及使用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服务。莒格庄镇党委、政府为全面打造成全市农业生态镇的总体目标,更是把这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成立了沼气建设工作办公室,安排一名副镇长任主任,专门负责这项工作,提出了“在全市第一个建成沼气镇”的目标。目前,该镇共有2200余农户用上了沼气,生态镇已基本实现。为进一步加强管理,镇政府对全镇的沼气用户都实行了微机化管理。对每一个沼气用户的用户姓名、联系电话、门牌号码、安装时间、使用情况、三改时间、出入料时间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准确、详细和及时的管理。区农业局及下属主管部门,先后争取国家和省沼气示范项目5个,项目配套资金581.04万元。

1.2 积极成效 沼气产业的发展,实现了我区农村的节能、降耗、减排、环保,对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和农业循环经济也带来了积极效应。一是改变了卫生面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显示,我区“一池二改”近7000户,作为示范推广的莒格庄镇普及率为36%。现在走进沼气村,所到之处,沼气池的修建,大大减少了苍蝇孳生场所,防止土壤和水源污染,降低了传染病发病率,彻底改变了农村过去“做饭烟熏火燎、畜粪便地堆、污水到处流、蚊蝇满天飞”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大大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二是节省了家庭开支,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问题。据调查,一个沼气户用的沼气池一般为8-10立方米,按年产350立方米沼气计算,折一吨标准煤,相当于3-4罐液化气,同时所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供3亩农田的常年用肥,另外使用沼渣、沼液的所生产的农作物基本没有病虫害,节省了农药等方面的开资。户用沼气的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照明、做饭、取暖等生活能源等问题,还大大节约了肥料、农药等开销等问题。据测算,我区沼气用户年减排二氧化碳1.5—1.8吨;年可创造经济效益2200余元;三是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沼气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纽带,上连畜牧业,下连种植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莒格庄镇现已建成“四位一体”(种植、养殖、沼气、日光温室)的生态大棚10个,年可生产绿色蔬菜150吨,出栏生猪300头,实现销售收入450万元。同时该镇为积极推广“合作社+品牌+农户”的生态农业模式,主动引导农户成立了“烟台市牟平区鸿源果蔬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户合作生产、规模经营,并协助合作社注册了“沼菜”牌商标,申请了“绿色蔬菜认证”,积极打造生态绿色蔬菜品牌。再如,宁海办事处孔家疃村一沼气农户,4棚蔬菜全部使用了沼渣沼液,不施一粒化肥,真正达到了无公害标准,经济效益相当高。就拿黄瓜来说,市场价每斤一般为2元时,他生产的黄瓜可卖到每斤5元,产品供不应求,沼气大棚户收入成倍增长。

2 突出矛盾及存在问题

我区农村沼气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但在总体规模、综合利用、科学管理、思想认识、优惠政策的利用等发面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沼气产业的发展空间仍然较大。

2.1 认识不足,思想不到位。尽管发展农村沼气产业可以给农民带来诸多实惠和便利,也可以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家有目共睹,但涉及到资金投入上,不少人往往会存在眼前利益和目光短浅等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户认识不到位。在发展沼气产业和生态乡镇建设中,存在群众自己出资建的少,坐等政府扶持的多,导致形成规模慢,推广难度大。当前的沼气生态农业推广,并不是非常乐观的现状,即使农户理解了沼气生态农业能给自己带来的方便和效益后,也不愿意独资建设,导致沼气推广工作处于“政府热、市场凉、农民有补助才热”的现象,这样直接影响到沼气推广的速度。二是干部思想上重视不够。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镇街,往往认为发展短、平、快的大型经济项目才是工作重点,对沼气产业和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长远功效认识不足,认为发展沼气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也会影响乡镇干部的工作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沼气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受自然环境制约。沼气产业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农村的地理环境、地质结构直接影响着沼气产业的发展。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需要街道要有一定的宽度,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调查中发现,有大约40%的农户因所处位置街道过窄、地质条件较差,不利于沼气池建设。

2.3 资金缺口较大。在建设资金方面,资金短缺也是制约户用沼气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对于大多农户而言,一次性资金投入仍然是一笔不少的开支,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更是有些力不从心,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一些对发展沼气有热情,但却得不到资金扶持的优惠政策(省80%,市60%)的分散户,是不公平的,也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因此科学规划村镇建设,积极争取扶持资金是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2.4 原料供应缺乏有力保障。农村沼气建设的大规模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供应。特别是动物粪便和植物秸秆的永续、稳定供应机制没有最终建立起来。调查表明:用于沼气厌氧发酵的动物粪便依次为:马粪、牛粪、猪粪,马粪是最好的发酵原料,但马粪供应已无从谈起,而牛粪和猪粪的大规模供应也难以有效保障。沼气产业的大规模建设需要养牛场和养猪场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然而我区的养牛场和养猪场规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这就给沼气产业的大规模发展造成了原料供应不足,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

2.5 沼气产业经济链条较短。农户对沼气产品的利用还存在着用法、用途单一、利用率低的问题。目前,有些农户认为沼气只能作为生活燃料,而忽视发挥其在蔬菜等农作物温室大棚中增光补温、二氧化碳施肥的作用;对于沼液的综合利用则不会既用在沼液浸种、提高出芽率、防病增产又用在叶面喷洒,为作物提供营养、抑制某些病虫害,更不知沼液根外追肥和应用在养殖业上喂猪、喂鸡;对于沼渣这一优质的有机肥料,只会作为底肥施用,而不会制作营养土、营养钵,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另外,沼气产业与世界节能、减排相关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缺乏有机结合,一些沼气池建设还缺少规模、档次,缺乏应有的技术含量。所有这些在综合利用方面问题都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有赖于我们进一步解决。

3 应对措施及深层思考

积极发展沼气产业,努力打造生态乡镇,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结合牟平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发展建议和应对措施:

3.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定意义上,沼气在改变着农村,改变着农业、改变着农民,近年来,通过沼气示范村的典型示范作用,我区农民对沼气的认识逐步提高,建池积极性空前高涨。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农村沼气建设的领导,要把农村沼气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真正把沼气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并要搞好规划、统筹兼顾,与改厩、改水、改厨、改厕和农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大力推广沼气的综合利用技术,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作用,使农民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沼气的优越性,逐步在农村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目标。

3.2 典型示范,搞好宣传。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以及各种形式的会议,对沼气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的意义、作用、技术、模式,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要树立一批典型,以不同模式的典型示范,宣传教育群众,使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发展沼气的自觉性。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沼气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

3.3 科学管理,规范运行。沼气建设一定要按照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执行施工人员持证上岗和施工队伍资质登记审核制度,建立沼气用户档案,实行“持证技工全过程责任追究制和终身负责制”,并建议乡镇包片领导与镇长签订沼气建设目标管理责任状。同时建议出台《牟平区户用沼气项目建设考核办法》、《牟平区户用沼气安全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凡是沼气生产所涉灶具及配件严格管理,沼气池及沼气配套设备的维修使用要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执行,开展长期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管理技术干部、持证技工和沼气用户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规范操作、安全运行观念,确保安全高效运行。

3.4 争取支持,落实资金。各级部门要设法筹措建设资金和项目管理资金,包括培训资金。结合当地的财力情况和建设任务把与沼气建设有关的项目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形成合力。在发展沼气产业方面,沼气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的财力支持,最终为全区沼气产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实现永续、持久发展奠定财力支持。

3.5 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沼气建设要走物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要体现“谁建设、谁管理、谁服务”的原则,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通过服务创造效益,最终推动沼气事业的发展。区、镇均应按照要求建立沼气协会,尽快建立完善高效的管理和技术服务机构,培养一支肯钻研、懂技术、留得住的服务于沼气事业的技术队伍。要培育农村自发的沼气服务组织,积极探索沼气物业化管理模式和长效发展机制。牟平区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进行了大胆尝试,首先区政府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并下发了“烟台市牟平区关于国家新增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落实了项目建设任务、内容及项目推进措施,同时将该项工作纳入了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另外聘请市站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做顾问,吸收镇站部分业务精通的技术人员为成员,负责全区沼气建设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在培训资金方面,农业主管部门每年争取省市财政资金100万元,区级财政11万元,作为专项培训经费。龙泉镇、高陵镇、莒格庄镇成立了“沼气办公室”,其他镇街也都确定专人负责沼气建设工作,每个项目村均指定专人负责沼气建设任务。为做好沼气的后续管理工作,出台了《2009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奖补考核办法细则》,对每个沼气项目村设一名沼气管理技术员,区政府每年拿出400元作为沼气技术员的补贴。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证。

农村沼气产业链模式优化 第7篇

沼气产业链由众多环节 ( 产业) 组成, 每一个环节的“剩余物”可以成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 各个环节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

1 农村沼气产业发展现状

1. 1 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截止2011年, 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3996万户, 占乡村总户数的23% , 受益人口达到1. 5亿多人家; 中央支持建成了小型沼气工程2. 4万处, 大中型沼气工程3690多处, 形成了沼气能源工程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累计沼气乡村服务网点9万个、县级服务站800多个, 服务沼气用户3000万户左右, 覆盖率达到75% 。以沼气工程设计、施工、服务、沼气设备和“三沼”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1. 2 沼气产业链特征

第一, 沼气产业链的投入原料来源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按纵向联系的产业链从上游产业或者是企业获取的投入品都是具有特定价值的可以在市场交易的原料、半成品或产成品, 而沼气产业发展从上游产业获取的原料投入却是上游产业在生产生活过程 产生的对 生活环境 ( 如, 水源、空气、土壤等) 可能会造成污染的废弃物, 如种植业、养殖业、工业的有机废弃物, 农业深加工与牲畜深加工企业的废弃物或废水, 或者是农村城镇生活污水与生活垃圾; 这与其他产业从上游产业获取的投入原料大相径庭。中国发展最为广泛的是农村户用沼气池和小型沼气池, 其投入原料绝大多数是农户种植业的废弃物 ( 农作物秸秆、果蔬下脚料等等) 、人畜粪便、生活污水与有机生活垃圾等等。而大中型沼气工程则主要是用规模化养殖企业的粪便、污水, 工业企业有机污水以及城镇污水作为发酵原料。

第二, 沼气产业链的核心生产工艺简单但操作安全要求高。沼气产业链的核心是沼气生产, 沼气的生产工艺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比较简单, 将原料投入沼气池, 原料在沼气池内一定温度下发酵后就能产 生沼气及 副产品沼 肥 ( 沼液、沼渣) , 大中型沼气 工程, 原料要经 过初步发 酵、再搅拌, 最后到沼气池内发酵产生沼气和沼肥。沼气产生工艺简单但对其生产过程的安全要求却很高。沼气由于具有燃 点低 ( 537摄氏度) 、易燃易爆且含有少量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的特性, 所以对其安全操作要求很高。

第三, 沼气产业 链体现了 “减量化、再 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沼气产业链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原则, 是循环经济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2]。整个沼气产业链是以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 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再进行资源化处理后再参与下一次循环利用, 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的目的。沼气能源是一种低碳、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 沼肥经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再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特别是降低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和改善土质, 达到了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化, 农业废弃物处理资源化、无害化、清洁化的程度。

第四, 经济外部性特征。经济外部性包括正外部性与负外部性, 沼气产业链具有的经济外部性是正外部性, 即沼气项目建设给开发主体以外的主体带来的 好处, 但开发主 体无法获 取其收益。沼气产业具有很大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这些效益都没有内部化给沼气工程开发主体带来现金流入, 故而开发主体获得的经济效益不显著。其外部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沼气产业是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利用, 避免了秸秆直接燃烧、畜禽粪便、工业有机污水与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给环境造成的压力; 第二, 沼肥利用改善土壤、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农药与化肥对农地的染物; 第三, 沼气能源的利用发展可以减少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排放。

1. 3 农村沼气产业链实施模式分析

目前农村户用型沼气产业链实施的具体模式主要有三种“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配套”模式, 适合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条件。

1.3.1农村沼气产业链分析。

沼气产业链是与沼气生产密切相关产业的集合, 它反映了沼气生产过程中与外部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 按时间和技术经济顺序, 户用型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产业链的结构简单、链节点少、链短、涉及的相关产业单一, 可分为沼气能源与沼液沼渣两条链条:发酵原料→沼气发酵装置→沼气生产→沼气净化 (脱硫、除臭等) →沼气燃气→沼气燃气消费;发酵原料→沼气发酵装置→沼液沼渣→沼液沼渣加工 (除渣、脱水等) →种养业→有机农产品。

( 1) 沼气能源产业链条是对沼气工程产生沼气进行综合利用的一个链条, 如图1。沼气能源产业链以种养业为沼气工程提供发酵原料, 发酵原料在沼气发酵装置里发酵产生沼气产品, 沼气经过净化后的沼气燃气产品提供给沼气燃气消费者———农户, 农户则利用沼气取暖、炊事、照明或者是贮藏粮食等等。图1中的实线箭头表示沼气能源产业链的各环节, 虚线箭头则表示参与沼气能源产业链的相关企业, 正方形内的是现有沼气产业链环节, 外面的是还没有参与进来的沼气产业链环节。图1里面还有沼气服务企业与沼气技术研发企业两个参与者没有表现出来。

第一, 发酵原料。一般是农户种植的农作物秸秆、蔬菜等有机废弃物资源与农户养殖的畜禽粪便作为发酵原料。

第二, 沼气发酵装置也就是农村户用沼气池。由具有资质的沼气建筑企业与人员为农户修建一口容积一般为8—10m3左右的沼气池, 安装相应的沼气设施设备, 在修建沼气池的同时与农户的畜禽圈舍、厕所、厨房改建相结合。

第三, 沼气净化。就是运用沼气净化设备对沼气进行脱硫、脱臭等。

第四, 沼气燃气。沼气燃气销售商通过相应的沼气管道与管件输送给燃气消费者。这里的沼气燃气销售商还没有进入到沼气能源产业链。

第四, 沼气燃气消费者。这里的沼气燃气消费者就是农户自己用于照明、炊事、取暖以及贮存粮食等等。

( 2) 沼液沼渣产业链是对沼气发酵装置生产的沼液沼渣进行综合利用的链条, 如图2。沼液沼渣产业链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其废弃物资源为发酵原料, 经过发酵装置生产沼液沼渣, 沼液沼渣产品作为种养业的生产资料; 种养业为食品市场提供安全绿色的粮食、果蔬、肉类、蛋类、鱼类等农产品。同时, 沼液沼渣产业链是对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加工、生产产品, 且生产过程是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方式; 其亮点在于通过沼气工程技术能够改善日益恶化的种养业环境使农产品增值, 如沼液浸种可以增加种子发芽率、沼肥使用可以增加粮食产量、增加水果产量、提高水果品质、缩短育肥猪的出栏时间等等。

第一, 发酵原料和沼气发酵装置与沼气能源产业链是一样的, 这里不在赘述。

第二, 沼液沼渣抽取、分离、脱水与输送。是把沼液从沼气发酵装置里面也就是沼气池里面抽出来, 运送到田边地头; 沼渣用于喂猪、养鱼、种菇等等。

第三, 种植业与养殖业用沼液沼渣作肥料替代部分化肥与农药, 生产有机农产品。

第四, 农村农产品。一部分农民自己消费, 另一部分则通过农产品销售商销售到市场上。

1. 3. 2具体实施模式。

( 1) “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2]

“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是典型的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之一。它是以沼气为纽带, 以农户为基本单元, 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庭院等场地, 按照生态循环规律, 把农村养殖业、农村能源 ( 沼气) 、农村种植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 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为下一级生产、生活活动提供能源、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 从而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三位一体”农村沼气开发利用与生态循环的庭院格局。该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形成一个农村能源与种养业共同发展与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循环链。沼气能源初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与能源消费问题。“三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适合于江苏省, 安徽省, 湖北省, 广西省、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以及这些地区以南的各省、市、自治区。

( 2) “四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是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 以土地资源为基础, 太阳能为动力, 以沼气为纽带, 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相结合, 通过较快的能流、物流转换技术, 在全封闭的状态下, 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 形成的一个农村能源生态系统体系。该模式在日光温室内把沼气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有机结合, 将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有机结合, 发展高产、高效、优质、节能的生态农业模式[3,4,5,6,7,8]。此模式是使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有效手段, 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此模式将种植业及养殖业等多行业、多学科浓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实体内, 实现了多业结合与集约经营, 最终实现了能源生态系统中物流和能流的良性循环和有机物的多层次利用, 达到了能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本模式适合于有水源条件的灌溉地区, 如汾渭谷底, 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及新疆绿洲农业区等等[9]。

( 3) “五配套”沼气生态模式

“五配套”沼气生态模式, 是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 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 从有利于农业、畜牧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平衡出发, 充分发挥系统内动植物与光、热、气、水、土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建立起生物种群互惠共生, 食物链结构健全, 能量流、物质流、养分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模式[10,11,12]。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 充分利用蓄水窖和节水灌溉系统为果园或蔬菜、花卉提供用水, 适合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严重缺水地区, 特别是西北地区, 如农牧交错带、渭北旱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

这三种沼气产业链的具体推进模式在现实中的应用, 都在各自的区域内发挥了较好的生态环境、经济与能源效益, 为农村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做出了贡献[9]。

2 农村沼气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沼气产业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链

“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配套”三种能源生态产业模式都是生态种养业, 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发展的路径之一, 是农业产业链和畜牧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 承担的是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纽带与桥梁作用, 也可以说是沼气能源的开发利用接通了生态种植业产业链与养殖业产业链。但是, 沼气产业还不完善, 更没有形成自身的产业链及其实现模式。

2. 2 缺乏政策支持

首先, 补贴机制不完善。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是一项民生工程, 沼气工程本身具有极大的外部性 ( 正外部性) , 在现实中对于沼气工程所带来的这种外部性没有进行量化补贴, 其补贴主要集中在沼气工程建设补贴和沼气工程运行维护补贴。对于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主客体没有具体补贴政策, 致使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主客体缺乏参与沼气产业的积极性与动力。

其次, 沼气能源商品化政策缺乏。目前政府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支持与扶持沼气能源产业链发展的政策, 如: 沼气清洁能源使用补贴政策、车用沼气政策、沼气提纯燃料入燃气网的相关政策等等。没有这些政策的支持使沼气产品只能停留在自产自用的产品层次, 而不能成为商品进入市场, 进而阻碍整个沼气产业的发展。最后, 有关沼气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不完善。

3 农村沼气产业链推进模式优化的必要性

3. 1 增加沼气产品的商业价值, 加快沼气产品商品化

沼气产业链模式的优化可以通过加压提纯、发电、并网、加工等方式增加沼气工程的产品 ( 沼气、沼液、沼渣) 的价值, 将沼气产品转化成商品并进入市场交易。如: 沼气电能并入电网成为电能商品、沼气提纯成生物燃气、沼气加工成化工产品、沼渣生产有机肥料等等。

3. 2 有利于推进沼气产业市场化

市场化的突出表现就是产品数量增加、产品质量提高, 同时降低产品价格。沼气产业链建设在沼气产品品种多样化、增加沼气产品数量等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 同时沼气产业链建设将推动沼气能源商品和化工商品、沼液和沼渣成为肥料商品, 像石油液化气那样在市场进行交易为涉足主体带来相应的效益, 从而带动规模化养殖企业和种植业主建设规范化的大中型沼气工程, 规范化的沼气工程建设反过来促进沼气产业规模化与市场化。

3. 3 有利于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沼气产业发展可以减少对煤的需求, 特别是中国农村对煤的需求, 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沼气工程还可以通过参加清洁发展机制 ( CDM) 项目将减排效应发挥到最大。沼肥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所以沼气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沼气产业链模式优化, 一方面可以增加沼气发酵装置的产气率, 另一方面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沼气产品; 从而能替代更多的化石燃料, 提高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的减排率。沼气产业链实现模式优化可以提供更多的沼气产品, 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性资源; 促进农牧业向低碳方向发展, 最终实现农牧业废弃物的无公害化、无污染、零排放的目标。

3. 4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促进有机农业发展

( 1)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来源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农村生活污水与畜禽粪便四个方面[13,14,15]。发展沼气产业则可以有效控制化肥、农药、农村生活污水与畜禽粪便对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沼气产业链模式优化一是提供更多的沼气产品, 二是消纳更多的“污染源”产生更多的“资源”, 三是进一步降低农业化肥使用率和农药使用率, 四是沼肥产业链模式建设可以有效避免沼液沼渣对农业造成的二次污染, 沼肥产业链将沼液与沼渣生产有机肥料, 可以避免大量沼液、沼渣直接排放到就近的水体或农田造成的二次污染。

( 2) 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肥料保障。有机农业 ( organic farming) 是按照无化肥、农药污染、不使用转基因种子、不破坏生态环境的要求进行动、植物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2]。沼气产业产生大量沼渣、沼液, 可以为有机农业发展提供大量的高质量的有机肥料, 解决有机农业发展的原料瓶颈问题, 促进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

4 农村沼气产业链模式优化策略

产业链的形成动因在于产业价值的实现与增值, 创造沼气产业链是沼气产业价值实现和增值的根本途径。沼气产业链的构建涉及政府、产业管理者、投资者、经营者等多个主体, 只有这些主体共同努力、各尽其能、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确定沼气能源产业链要考虑三个核心要素。第一, 原料获取远近与稳定性。第二, 沼气工程规模大小。第三, 市场对沼气产品的利用程度。

以企业为核心, 一般由养殖企业, 或者是企业与政府共同修建规模化的大中型沼气工程, 形成一个以大中型沼气工程顺畅运转为核心的、复杂的、功能较多、产品用途广泛的大中型沼气产业链结构, 如图1。

在企业型沼气生态产业链系统中, 上游产业主要有: 提供原料的产业 ( 种植业、养殖业、农业加工业、牲畜加工业等) 、沼气工程建筑业、沼气工程设备制造业等, 中游产业主要包括: 沼气利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沼气工程后续服务设备业、沼气发电设备、沼气提纯设备等, 下游产业包括:化工产业、肥料产业、电力产业、汽车产业、能源产业、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等。管理服务和科研技术支撑则是贯穿整个产业链, 为整个系统服务。

目前, 中国沼气产业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以相应产品为核心的沼气产业链, 政府的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尤为重要。结合中国沼气产业及沼气产业链的发展现状, 提出以下几点沼气产业链模式优化的策略。

4. 1 加大科研投入, 支持沼气产业链构建

第一, 在发酵原料拓展方面投入更多的科研资金, 研究能使原料充分发酵的发酵制剂和培育新的产气率高的专用沼气发酵植物。目前, 在中国沼气产业发展的主要投入原料是种植业秸秆、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的有机物 ( 如: 餐饮业垃圾、食品行业尾料) 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料与废水等等。由于这些投入原料不便于运输、或者是运输费用昂贵、或者是发酵不充分等, 时常出现一方面沼气工程缺发酵原料, 另一方面大量的秸秆直接在田间地头燃烧、粪便和污水未经过任何净化措施直接排放, 成为城市和农村的污染源等。故而必须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改进沼气的工艺流程, 在产气率、能耗、利用率以及沼渣沼液的利用方面进行研究, 提高沼气发酵效率, 降低工程造价, 增加工程利润。

第二, 设立沼气设备专项研究基金。用于沼气工程的关键设备改进与完善、沼气信息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沼气产业链建设所需的专用设备、物料专用运输设备、沼液沼渣加工设备研发等。

第三, 沼气提纯技术和加压技术研究与引进。

4. 2 建设沼气、沼液与沼渣加工业

目前中国沼气特别是农村沼气绝大部分限于对沼气、沼液、沼渣的初级利用, 对其进行加工后利用的很少。用沼气发电、沼气加压提纯、对沼液沼渣加工成固体有机肥料、沼气提纯脱硫并入天然气管网等很少, 各个地区可以因地制宜、以周边条件以及资源禀赋为基础, 引进或者建设沼气工程产品加工生产线, 如: 沼肥生产线、饲料生产线、沼气提纯加压生产线、沼气发电生产线等等。

4. 3 因地制宜的建设各种不同的沼气产业链

一个模式的产业链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是应该根据天时、地利与资源禀赋发展各区域内的优势产业链, 在自身得到发展的同时, 不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第一, 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就是一般的户用和小型沼气工程产业链, 而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建设沼气发电产业和沼肥生产产业链。户用和小型产业链产生的沼气主要为农户提供照明与炊事, 沼液与沼渣可以通过种植业消化利用。

第二, 农村畜禽养殖园区和农村集镇沼气工程, 可以接通产业链, 对沼气产品进行深加工。如, 电能、生物燃气、工业气体、有机肥料等等。

第三, 城市沼气工程。这类沼气工程主要是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或者是工业污水, 可以建设沼气发电产业链连带城市供热系统建设、沼气化工生产线、沼肥生产线。

4. 4 完善能源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政府制定和完善能源政策, 专门出台有利于沼气产业及相关行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尤其是政府的服务与引导[17]。

第一, 对入住沼气产业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 税收减免政策。引导能源投资企业、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和社会资本入住沼气产业, 扶持企业加强沼气提纯研究和加压技术的引进和研究, 力争技术上过关、价格上合理, 在沼气并入天然气网和加气站的过程中, 实行沼气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的税收减免, 促进沼气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分析 第8篇

在当前我国建设社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广大农村发展沼气工程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能源工程,而是与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以及回收利用农村废弃物息息相关联的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富民”工程。

农村沼气能源可替代煤炭、薪柴和秸秆作为燃料,既可以解决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又能满足广大农民对使用优质清洁能源的需求,是一种使用价值极高的可再生能源。在农村推广应用沼气能源,对减轻因农民对森林砍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低碳经济等方面均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

目前所说的沼气生态农业模式、沼气循环农业模式或沼气利用模式都是集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于一体的模式,并没有把开发模式和利用模式分开来讨论。只有骆世明学者提出了广东沼气开发模式、农户小型沼气模式和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或综合场(农庄)沼气站模式,但其具体内容还是围绕沼气能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来讨论的[1]。本文从沼气工程以及沼气与种养业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讨论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2.1 按沼气工程建设规模划分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按沼气池建设规模为标准可分为户用型、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沼气池,具体规模划分参数见表1。其中,户用沼气池是小型沼气池的微型化,是在全国建设规模最大,推广面最广的沼气能源利用模式。本文主要探讨目前在农村普遍推广利用和工程建设面最广的户用型、小型两种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注:表内数据来源于http://www.biogas.cn/Z-Show.asp?ArticleID=1764。

户用型沼气工程开发利用模式:户用型沼气池是以农村单个农户家庭为单位,以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为发酵原料,以产生生物能源满足农户用能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的的沼气池。这类沼气池的池容积按国家标准有6m3、8m3和10m3三种规格,结构简单适用,是小型沼气池的微缩模型。通过这种工程和方法获取的沼气能源,称为户用型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户用沼气工程包括5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配套子系统。即发酵原料的计量和进出料系统,增温保温与沼气的净化、储存、输配和利用系统,计量设备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系统。按国家标准产气率,户用沼气池的产气率为0.2—0.25m3/(m3·d),一口10m3沼气池年产沼气量600 m3左右。由于沼气池的产气量与发酵温度关联度很大,故建池地区的环境温度会影响沼气池的产气率。根据以往的使用经验,一口8m3的水压式沼气池,在南方年产气量约500m3,而在北方的所产气量却只能达到300m3左右,全国的平均年产气量约385m3 [2,3]。户用型沼气池以结构简单、易管理、投资小而深受农户的欢迎。在正常运行条件下,沼气池日可处理3—5头猪或2—3头牛和3—5口之家的人畜粪便与养殖污水。这类沼气池基本上能满足农户基本生活用能和农业的有机肥料需要。

小型沼气池开发利用模式:小型沼气池是指以农村小规模养殖农户为单位,主要以牲畜粪便为发酵原料,解决农村小户型养殖造成对周边环境和水体的污染,以产生生物能源满足农户生活生产用能为目的的沼气工程,小型沼气池总体容积大于20 m3小于600 m3。小型沼气工程包括的配套子系统有:发酵原料的预算处理系统,进出料系统,增温保温、回流、搅拌系统,沼气的净化、储存、输配和利用系统,计量设备系统,安全保护系统和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系统。小型沼气池适用于农村小规模养殖专业户、农村集镇污水处理、农村学校污水处理等。

2.2 按沼气池与种养业之间的关系划分

“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4]:①模式内涵。“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是典型的农村沼气能源生态模式之一。它是以沼气为纽带,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庭院等场地,按照生态循环规律,把农村养殖业、农村能源(沼气)、农村种植业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人畜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后所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为下一级生产生活活动提供肥料、饲料、添加剂、能源等,从而形成养殖—沼气—种植的“三位一体”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庭院格局。②模式结构图。“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主要建设畜禽舍、沼气池和农田(果园、鱼塘、菇房、菜园等)等几部分,同时使沼气池建设与畜禽舍、厕所相结合,结构见图1。③单元功能。厕所既是为人类生活提供地点,又是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粪水;猪圈是为养猪业提供场地、为生产沼气提供发酵原料和为人类生活提供优质的肉食品;沼气池是为农村炊事提供高品位的清洁燃料——沼气和为农田的农作物提供叶面养分。④模式特点。由图1可知,该模式不存在废弃资源,在各个环节都没有资源浪费,对所有环节的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该模式是一个往复循环式生态、节能、环保的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模式。图1中的每一个单元不但有自己的功能,而且相互之间提供所需原料。如猪圈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猪粪,沼气池或沼气罐为养猪业提供饲料——沼液,沼气池与沼气罐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种植无公害农产品,农田为其提供秸秆作为发酵原料。该模式使用方便经济,农户室内空气污染程度降低,同时很好地实现了资源的多层次、反复循环利用,提高了生物能转化率,把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体系。此模式适用的区域为北纬32°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大部分地区以及这些地区以南的各省、市、自治区。

“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①模式内涵。“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是我国北方最为典型的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该模式是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太阳能为动力,沼气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相结合,通过较快的能流、物流转换技术,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农村能源生态系统体系。该模式在日光温室内把沼气技术、养殖技术、种植技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发展高产、高效、优质、节能的生态农业模式,简称“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5,6,7,8,9,10]。②模式结构图。“四位一体”的沼气能源模式主要结构是在农户庭院或空地建1个8—10m3的沼气池,在沼气池上面建设一个15—20m2猪舍(或禽舍),猪舍一侧建一厕所,猪舍另一侧建80—600m2的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其中沼气池、猪舍和厕所都在日光温室内,沼气池的核心是起着联结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与生活用能的枢纽作用,日光温室是该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主体结构,其作用是为沼气池、畜禽、蔬菜创造良好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基本原理是利用塑料的透光性和阻散性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同时保护和阻止热量和水分散发,达到增温、保温和保湿的目的,见图2。③单元功能。猪圈既为养猪业提供场地,又为生产沼气提供发酵原料和为人类生活提供优质的肉食品;厕所为人类提供生活地点、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粪水;沼气池为农村炊事提供高品位的清洁燃料——沼气,为大棚蔬菜提供叶面养分,为蔬菜大棚提供增温所需能源;日光温室为沼气池和猪(禽)舍等提供良好的光照、温度和温度条件,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为市场提供优质蔬菜。④模式特点。“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不仅具有“三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的所有特点,它还具有自身的特性。“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是使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低碳农业的有效途径。该“模式”使原来闲置的农户庭院土地变成高效的粮食生产地,使低产田变成了发展“三高”农业的保护地,使四荒治理与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符合“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基本原理。“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等多行业、多学科浓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实体内,实现了多业结合与集约经营:将技术与劳动高度密集在一个空间范围内,便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实现低投入、高产出、速见效,最终实现能源生态系统中物流和能流的良性循环,有机物的多层次利用,达到能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打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模式,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结构简单,易于建设,以庭院为基础管理方便。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生物技术,其特点是知识密集、技术先进、投资少、效益高、适应面广;而“四位一体”沼气能源模式就是以沼气生产为中心的能量和产品的生产网络,把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生产等联结起来,组成良性循环的利用系统,以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使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达到更佳状态。本模式适合于有水源条件的灌溉地区,如汾渭谷底、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农业区等。

“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①模式内涵。“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是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从有利于农业、畜牧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转换与平衡出发,充分发挥系统内动植物与光、热、气、水、土等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建立起生物种群互惠共生,食物链结构健全,能量流、物质流、养分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经济沼气能源利用模式[11,12,13]。②模式结构图。“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由沼气池、猪(牛、羊、鸡)舍、地下水窖、厕所(或看护营房)和果园(蔬菜大棚、花卉大棚)5个部分组成。该模式在地下建立沼气池,上建畜圈、厕所,常年养殖猪、牛、羊或鸡,冬季在畜舍上加盖塑料暖棚,利用太阳能和牲畜体温保证沼气池正常产气。借助该模式实现地下、地表、空中的立体开发,使生产空间延伸、时间延长,生产链更为合理,产量增加,品质改善,效益提高,具体结构见图3。③单元功能。猪(鸡)舍建在果园或农户庭院中养猪、养鸡,一般3—5头猪既可满足一口8—10m3沼气池的发酵原料,又可代替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鸡不但能捕食果园内的多种害虫,还能产粪、产蛋、产肉,鸡粪可喂猪,猪粪入沼气池产气,实行多层次利用,促进果牧结合。沼气池是“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运行的核心,起连接养殖、种植、生活用能与生产用肥的纽带作用。在果园或农户住宅中(日光温室内)建一口8—10m3的高效沼气池,既可作照明、做饭所需燃料,又可解决人畜粪便、作物秸秆长期堆积腐烂造成的各种病虫害的滋生,改变农村生态环境。同时,沼气发酵后的沼液可用于果树叶面施肥、打药、喂猪,沼渣可用于果园施肥,达到改善环境,利用能源,促进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目的。在果园或农户庭院中建水窖,用于收集和贮藏地表水(雨、雪)等水资源。这些水除供沼气池、果园喷药和人畜生活用水外,还可弥补关键时期果园或蔬菜(花卉)用水。果园(日光温室)和节水灌溉系统,是果园配套节水保墒的措施,是多蓄、少耗、巧用水的有效办法,果园或日光温室为市场提供优质绿色的果蔬与花卉。果园盖看护房既可住宿,又可作贮藏库或器械室,方便农户日常生产和生活。“五配套”沼气能源模式充分利用蓄水窖和节水灌溉系统为果园或蔬菜、花卉提供用水。该模式适合适合于干旱半干旱气候的严重缺水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如农牧交错带、渭北旱源、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

3 农村户用沼气开发利用模式效益分析

3.1 沼气能源替代农村燃料的经济效应[4]

沼气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热值较高的能源,它代替农村传统的秸秆、薪柴、煤炭、煤气等燃料产生综合经济效应。一口8m3的沼气池在气候条件好、原料充足、管理好的情况下,一般产沼气约400m3/a,消耗原料约4.5t/a,按原料(秸秆)50元/t计算,每年需原料成本225元。目前,我国农村各地生活用燃料为沼气、煤气、煤和薪柴等,各种燃料的成本见表2。由表2可见,按每口沼气池使用15年,一口8m3沼气池的建造费用约3000元,每年沼气池折旧200元。因此,每年农民可节约燃料开支约600元,相当于每年农民增加净收入600元/a。

3.2 沼肥替代化肥、减少农药使用的经济效应

沼肥是人畜粪便、秸秆、生活污水等在沼气池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使用沼肥作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高。从表3可见,沼液、沼渣含丰富的氮(N)、磷(P)、钾(K)、有机物,氮(N)、磷(P)、钾(K)比一般的土杂肥高。其中,氮(N)高出134%,磷(P)高出111%,氧化钾高出28%。经过厌氧发酵生产的沼肥,病菌、虫卵有90%以上被杀死,这种沼肥施用于农作物可减少农药用量,既节约了农药成本,又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还可减少由农药引起的环境污染;沼渣可用来代替部分猪饲料,降低养猪成本。

由表4可知,根据对南方某地农村调查的数据,农村建设沼气池后农户从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中获得户均收入为661.62元/a。由于调查地为丘陵土地贫瘠地区、土质差,几乎全是坡耕地,故沼液、沼渣用于种植业的收入比平坝地区低。但由于建设沼气池改善了卫生环境,减少了医药费与农药支出,两者相抵,户均年收入分别为72.94元和60.35元。

注:根据实际调查与计算获得。

3.3 沼气生态环境效益的经济分析

沼气环境效益是指使用沼气净化空气,使用沼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良土壤,促进农民增收和身心健康,节约医药费用等多方面的综合经济效应。根据调查可知,农村沼气池建设对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的作用明显。由于农民使用沼气可代替秸秆与薪柴,减少了烟尘与CO2排放,沼气池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空气质量。

4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4.1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化发展

受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升级、农民收人提高、家畜规模化养殖、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户用沼气开发利用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在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向小型、中型、大型与特大型发展。主要表现在:①与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粪水污染治理结合,可建设特大型与大中型沼气工程。②借鉴欧洲沼气工程技术,将小城镇与集镇建设相结合,建设大中型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与区域食品加工和酿造等行业的有机污染治理相结合,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形成区域有机废物处理中心,促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农业、畜牧业之间的健康与协调发展。③与农村养殖专业户粪便污染治理相结合,配套建设小型沼气工程;与农村人口集中相结合,配套建设小型联户沼气工程。

4.2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多元化

主要表现在:①沼气工程的应用领域多元化发展。沼气工程由发展初期的农村粪污治理、清洁空气、生活污水处理领域向秸秆沼气化处理发展。②沼气能源利用多元化发展。沼气能源利用由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向沼气热电联用和沼气净化提纯、压缩做汽车燃料等商业领域发展。③沼气能源利用区域多元化。大陆地区沼气能源利用由最初的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向农村能源利用、粪污治理、清洁空气、生活污水处理方向发展,向农村周边的农村集镇、农村校园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污水与垃圾废弃物处理领域发展。

4.3 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沼气热电技术结合

随着热电技术在沼气业的应用与沼气发电技术、发电设备技术的成熟,沼气发电、供热技术与沼气工程紧密结合实现能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在沼气发电机发电的同时,可产生出大量的热量,烟气温度一般在550℃左右。通过利用热回收技术,将燃气内燃机中的润滑油、中冷器、缸套水和尾气排放中的热量充分回收利用。一般从内燃机热回收系统中吸收的热量以90℃的热水形式供给热交换部分使用,内燃机正常回水温度为70℃。在农村小型沼气工程、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养殖业沼气工程中都可充分利用微电脑沼气热电技术进行沼气发电的同时利用其热能,冬季用于采暖和生活用热水,夏季可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连接,作为空调制冷[13]。

4.4 加强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两业的桥梁作用

充分发挥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两业(种植、养殖业)之间的纽带桥梁作用,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与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农村沼气能源的循环经济。在各地方因地制宜地推广与各地区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能源生态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在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南方“三位一体”和西北“五配套”等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延长各个模式的产业链和加工链,推进农村沼气能源循环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

摘要:中国沼气发展已进入产业化发展时期,对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沼气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从沼气工程规模和沼气能源开发利用与种养业之间的关系两个角度探讨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并对目前沼气工程数量最多、推广面最广的农村户用沼气利用模式效益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为农村沼气能源开发利用提供对策建议。

山西农村沼气发展浅析 第9篇

截至2010年底, 山西省农村沼气用户已达到了70万户, 年可处理畜禽粪便1300多万吨、生产沼气2亿立方米、年均节约煤炭136.8万吨, 相当于240万亩林地的年生物蓄积量, 还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万吨、减少粉尘、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排放3.4万吨。同时通过节省燃料、节约化肥、农药以及提高农产品质量等各种途径, 年可使广大沼气用户增收节支10亿元。

经过多年的发展, 农村沼气已在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村节能减排等领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2004年以来, 中央连续7年的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沼气。2009年12月, 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表讲话中, 承诺中国政府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中长期规划, 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 这意味着我国开始进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时代。农村沼气建设通过上联养殖、下促种植, 变“三废” (人畜粪便、秸秆、生活垃圾) 为“三料” (燃料、饲料、肥料) ,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 实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走出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路子, 符合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省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2007年以来, 省政府连续两年将农村沼气建设列入为民办的实事, 斥巨资加大发展力度, 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 也随之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目前全省沼气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和各级领导、广大群众最关注的焦点问题就是使用率不高。造成户用沼气不使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气候问题。

我省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晋西北地区比较寒冷, 如果越冬管理措施不当, 容易造成沼气池冻裂而报废, 使用率下降。

(二) 人的问题。

沼气池在广大农村地区是“嫌贫富不爱”的项目, 同时也是“嫌懒爱勤”的项目, 也就是说, 由于自筹资金相对较大 (约2000元/户) , 太贫困的农户无力承担, 富裕农户嫌麻烦而更愿意选择电、液化气等清洁、方便的炊事能源。同时, 沼气池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需要勤进出料、勤搅拌、适时大出料等细致、认真地工作, 对于那些认为沼气池建成就一劳永逸的农户也不适合沼气池的使用。而且目前的沼气用户主要是留守在农村地区的“386199部队”, 即妇女、儿童和老人, 他们的知识背景、实际操作能力相对比较弱, 也影响了沼气池的正常使用。

(三) 原料问题。

随着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家提倡健康养殖、人畜分离, 致使许多地区农民已无养殖习惯, 发酵原料短缺也是使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 服务问题。

我省2007年开始安排服务网点建设, 而户用沼气项目早在2001年就开始安排, 服务网点的安排远远滞后于户用沼气项目的安排, 同时由于服务报酬低、收费困难等问题, 缺乏良好的管理机制, 沼气技工没有真正把沼气技术服务当成一项职业来做, 多数地方还没有真正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力量充足、服务可靠的队伍, 召之不能来、来之不能战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一些服务网点难以为继。部分地区半拉子工程、沼气池闲置、越冬管理不到位、沼气用户得不到及时有效服务和培训以及沼气池出现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等问题的依然存在。

(五) 工作经费问题。

由于没有管理工作经费, “粮草”不到位, 许多市、县存在无差旅费、无交通费、无资料印刷费等的问题, 在项目申报中就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 致使各市2006、2007两年申报农村沼气项目均超9万户、2008、2009两年锐减至4万多户和1万多户、2010年不足万户。六是三沼综合利用的问题。“三沼”综合利用, 是农村沼气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是农村沼气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纽带, 是解决当前化肥、农药过量施用、土壤板结、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从目前情况来看, 由于我省这几年, 特别是2007年以来, 沼气建设任务重、要求严, 各市、县在保证建设任务的完成和建设质量的提高上下足了功夫, 在“三沼”的综合利用方面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正是由于重视不够, 使得“三沼”综合利用滞后, 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广大沼气用户所能看到的仅仅是点灯、做饭省了些电、省了些煤的效益, 却付出了很大的精力用于沼气池的管护, 显得有些得不偿失, 导致了部分农户沼气建设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沼气使用率偏低等问题的出现。

三、五点建议:

(一) 要由全面开花向“有所为, 有所不为”转变。

多年来, 我省的农村沼气一直考虑要全覆盖, 要使沼气项目的“阳光”普照全省, 致使目前全省115个农业县区有112个县都在建设沼气, 而由于气候原因, 真正适宜农村沼气发展的地区应该在我省的太原以南地区, 太原以北地区除个别县外, 沼气发展的适宜性较差, 这也是造成全省沼气使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在今后农村能源的发展过程中, 在技术的选择上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 同时, 在各市的项目安排上, 也要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 也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能源, 宜大则大、宜小则小, 宜散则散、宜聚则聚, 同时大力发展吊炕、炉灶改造、太阳能利用等多种农村能源技术, 在全省农村地区形成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用能格局。

(二) 要由“单打独斗”向融入大农业转变。

当前, 沼气建设是循环农业的纽带, 它上联养殖 (处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 、下促种植 (沼渣、沼液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 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各界的共识。但是目前规模化养殖没有建设沼气的愿望和要求, 一些企业要项目也仅仅是为了要资金, 种植业也没有将沼渣、沼液的使用列入议事日程, 各级能源办这几年任务重、压力大, 没有精力认真做好“三沼”综合利用工作。同时, 不同的单位由于本身所从事的技术推广和争取项目的需要, 对循环农业又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和阐述, 造成了各自为政、各自搞各自的“循环农业”的局面。为此, 建议整合农业资源和资金, 将不同单位的“循环农业”进行统一筹划、统一安排, 同时要体现项目管理的统一性和技术指导的多样性, 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项目管理, 各下属事业单位将主要精力用在技术推广、技术承包、技术指导以及技术引进、整合、创新, 必要时进行技术研发。

(三) 要由重建轻管向全程控制转变。

由于近几年的快速发展, 任务重、压力大、时间紧, 各市、县全神贯注搞建设、一心一意谋进度, 对建成后的使用、管理和维护操心不多, 甚至不闻不问, 使部分市、县有数量无质量, 建成就意识着报废。所以建议在彻底摸清当前全省68.4万户沼气用户基本情况的基础上, 规范服务网点建设、运行, 积极探索运行机制, 并开展以乡村服务网点为基本单元、领办技工为技术骨干的沼气用户建设、管理、服务的全程控制试点, 从而达到农户受惠、技工受益、企业受利、政府受誉的多赢目的。

(四) 要由单一模式向技术整合转变。

要积极开展率领粪便结合秸秆发酵技术、沼气发电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支持开展“三沼”综合利用的尝试研发, 将沼液研制成浸种液、杀虫剂、添加剂等, 将沼渣开发成有机肥料、饲料等, 充分利用沼气和其他附加产品, 增加其附加值, 同时要积极引进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 推动农村沼气由单一的畜禽粪便发酵、砖混结构建设向多种发酵原料、多种建设材料、多种工艺流程转变, 从而逐步实现农村沼气事业的工厂化、产业化。

(五) 要由地方申报项目向规划先行转变。

广西农村沼气发展潜力与对策 第10篇

1 广西农村沼气发展潜力分析

1.1 农村户用沼气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广西现有14个地级市、109个县 (市、区) , 1 300多个乡镇, 14 560个行政村, 人口5 000多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约4 000万人。据调查, 桂林市总农户数103.8万户, 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数为76.14万户, 已建沼气池55.76万座, 占适宜建池农户73%;河池市总农户数76.79万户, 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数为56.98万户, 已建沼气池32.22万座, 占适宜建池农户56.5%;贺州市总农户数约39.44万户, 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数为30.68万户, 已建沼气池15.45万座, 占适宜建池农户50%;梧州市总农户数约64.83万户, 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数为45.38万户, 已建沼气池15.727万座, 占适宜建池农户35%;贵港市总农户数99万户, 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数为54万户, 已建沼气池13.2万座, 占适宜建池农户24.4%;北海市总农户为24.34万户, 适宜建设沼气池农户数为15.3万户, 已建沼气池3.87万座, 占适宜建池农户25%。据调查, 广西大部分市、县还有30%~70%的适宜建池农户未建沼气池。照此估算, 广西适宜建池农户尚有250~300万户。另外, 农户旧房改造、新建住房等, 需要重建沼气池;一些技术含量低、使用时间长、已无法正常使用的沼气池也需要报废重建。因此, 广西农村户用沼气仍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1.2 广西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 可大力建设各种秸秆沼气工程

广西是个农业省区, 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丰富。据测算, 广西每年稻秸为1 166.17万t, 玉米秸290.26万t, 甘蔗叶梢1 481.21万t, 木薯秸166.75万t[2], 另外还有大量的香蕉茎杆、烂瓜菜叶、果皮、青料等。这些农业生产废弃物除一部分用于还田、牲畜饲料、工业原料或直接燃烧用能外, 大部分可以作为沼气发酵原料。现在广西秸秆型沼气数量还很少, 可以大力发展户用秸秆型沼气、大中型秸秆沼气工程, 以满足不养殖农户使用沼气的需要。

1.3 畜牧业快速发展, 需要建设大量沼气工程来处理粪污问题

畜牧业是广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08年, 全区生猪饲养量5 292万头, 肉牛饲养量556万头, 奶牛存栏5.33万头, 羊饲养量367万只, 家禽饲养量9.72亿只。出栏肉猪2 935万头, 肉牛出栏133.7万头, 家禽出栏6.97万羽[3]。随着畜禽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广西传统的分户散养的方式也逐渐朝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方向发展。2007年, 广西年出栏100~499头猪的养猪场有4 926个, 年出栏500~2 999头猪的养猪场有827个, 年出栏3 000~9 999头猪的养猪场有185个, 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有26个, 年存栏9万羽以上的养鸡场有15个。奶水牛存栏在1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50个。2008年广西又投入1.76亿元, 新增327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项目建设, 改建标准化猪舍31.24 hm2, 使全区猪、牛、羊、家禽等养殖企业和专业养殖户累计增加到14.5万家 (户) 。随着广西畜牧业快速发展, 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量也日益增多。按照肉猪0.396 t/头、禽0.018 t/只、牛10.95 t/头和羊0.85 t/只的畜禽鲜粪排泄系数计算, 2008年全区各类畜禽排粪总量约为1亿t。养殖场冲栏水、牲畜尿水总量也有近5亿t。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是处理粪污有效途径之一。既可使粪污得到无害化处理, 又使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广西规模化沼气工程建设起步较晚, 数量较少, 仅占适宜建池养殖场数2%左右, 尚有10万多家 (户) 养殖场适宜建设沼气工程, 发展潜力很大。

1.4 不少地方可建造大中型生态卫生学校沼气工程

大中型生态卫生学校沼气工程是广西农村沼气建设模式中的一大亮点。在农村学校建设大中型沼气池, 既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 节约生活用能开支, 又有利于学生进行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教育[4]。按照每个乡镇适宜建设生态卫生学校沼气工程为3~5个计算, 那么广西1 300多个乡镇, 将可建设4 000~7 000座生态卫生学校沼气工程。截至2009年, 广西建成的生态卫生学校沼气工程为358个, 发展余地很大。

1.5 乡村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小城镇生活净化污水沼气工程将会快速发展

广西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数量众多, 一些淀粉厂、酿酒厂、屠宰场、食品加工厂、皮具厂、小饭店等需要建设沼气工程来处理废水废渣。建设小城镇、小康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小城镇、小康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将是农村沼气建设模式的又一个突破并得到快速发展。

2 有利条件

2.1 具有良好的光热条件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 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光照充足, 太阳总辐射量达376.56~418.40 k J/cm2。从北到南年平均气温在18~23℃, 年日均温大于10℃, 积温在5 000~8 300℃, 持续天数为240~358 d;年降水量1 100~2 800 mm。良好的光热条件, 极有利于农村沼气的应用与发展。即使是冬天, 只要管理到位, 绝大多数沼气池仍能正常产气。

2.2 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广西是煤炭石油资源短缺的少数民族地区, 农村生活用能主要以薪柴为主。20世纪80年代, 广西恭城县创造“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沼气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后, 农村沼气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通过示范宣传,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沼气建设的热情, 建池农户充分享受到沼气带来的好处。“十五”以来, 自治区财政投入沼气建设资金达到9.52亿元, 加上2003年以来沼气建设得到国债补助资金近10亿元, 群众建池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许多不具备条件的农户也都渴望能用上清洁的沼气能源。

2.3 探索出多种农村沼气建设模式

广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沼气建设模式。根据各地养殖情况、原料来源、群众意愿等实际, 探索出户用养殖型沼气、户用秸秆型沼气、大中型秸秆沼气、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生态卫生学校沼气、原料配送型沼气、乡村企业废水处理沼气工程、小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等10多种沼气建设模式, 实现从单一模式向多种模式转变, 为沼气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出了一条多元化的沼气科学发展之路[4]。

2.4 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监管办法

广西1989年就成立了自治区能源办公室, 各市、县也都设立了农村能源机构, 部分市、县的乡镇还设有能源站。至2009年, 全区有农村能源推广机构723个, 从事农村能源推广工作2 240多人。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能源建设与管理条例》《大中型沼气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 从沼气工程项目申报、沼气池设计、工程建设、物资招标、资金管理、项目验收、档案管理等各方面实行了有效的监管, 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 使农村沼气建设规范有序、有章可循。

2.5 已经培养了一大批农村沼气建设队伍

广西农村沼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培养了一大批沼气管理和技术人员,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沼气推广、研发、建设的人才结构。全区有获得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1.47万人, 其中高级工460多人。大批农村沼气建设人员得到培养和锻炼, 成为了广西沼气发展的强劲动力。

2.6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

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 沿江、沿海、沿边, 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 在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泛珠三角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具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 使广西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桥头堡。广西与接壤的东盟国家山水相依, 在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等方面各具特色, 互补性强, 合作潜力巨大。可发挥地缘优势, 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沼气技术合作, 分享各地沼气建设经验。

3 对策

3.1 调查研究, 科学规划, 发挥沼气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广西各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 摸清辖区内农户数量变化、沼气池建设使用情况, 了解未建沼气池农户数量、农户建池愿望与难点;了解辖区内畜牧业发展情况和农林废弃物利用情况。在做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实施分类指导,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突出重点, 完善政策措施。把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发展基础工程, 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结合广西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和城乡风貌工程建设, 大力普及沼气, 发挥沼气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2 建管并重, 加快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沼气建设要建管并重。严格实行沼气建设质量标准, 强化对沼气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 提高建设技术水平。加强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自治区沼气科研实训基地为依托、县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体系。创新沼气管理服务模式, 为沼气农户提供优质、规范、高效、安全的服务, 巩固沼气建设成果。

3.3 勇于创新, 实现沼气科学发展

积极开发适应不同发酵原料的沼气池型、替代原料, 切实解决沼气发酵原料问题, 使不养猪农户也能发展沼气和正常使用沼气, 巩固沼气使用率和提升沼气使用效益;要创新发展模式, 更新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地推广沼气发展模式, 解决沼气发展模式单一、适应性不广的发展问题;技术人员要加强对农村沼气的科学研究与开发, 不断提高从建池到沼气利用的科技含量, 为农村沼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4 加大投入, 增强沼气建设保障能力

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积极争取国家对广西的沼气建设资金投入;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功过的原则, 整合财政、林业、扶贫、教育、农业、卫生、水产畜牧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 捆绑使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各市、县要将沼气建设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加大沼气建设投入。要发挥国家、集体、农民的积极作用, 引导和鼓励农民、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农村沼气建设。特别是对边远山区、贫困地区要提高沼气建设补助标准, 减轻农户建池负担。

3.5 强化管理,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机制

各级农村能源主管、发改委、财政等部门, 要按照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职责开展工作, 协调配合, 推进沼气项目建设。严格资金管理, 加强资金监管, 做到专账管理、专款专用。财政部门要加快资金拨付, 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农村沼气池主要施工和维护人员必须持有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按照统一标准、专业施工、统一操作规程的要求组织建设, 严格执行质量验收标准。

3.6 深入宣传, 提高农民发展沼气的积极性

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领导和干部宣传, 提高对沼气建设必要性、重要性的思想认识。要进一步加强农民群众的宣传, 坚持以典型引导农民、以示范带动农民、以效益吸引农民, 提高农民参与沼气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先进实用的农村沼气技术推介到千家万户, 让广大沼气农户掌握沼气池日常管理和安全使用知识, 自觉管好、用好沼气。

3.7 对外合作, 提高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沼气交流合作水平

东盟各国气候、环境、农业等资源禀赋与广西相似, 发展沼气前景广阔。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 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推进, 更为广西沼气技术走出国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5]。利用广西沼气的技术优势, 通过展示交流、技术输出、技术培训、沼气成套设备与相关配套产品输出等多种途径加强与东盟十国的沼气项目开发, 实现合作共赢。

摘要:在对广西农村沼气发展研究的基础上, 分析了广西农村沼气发展的潜力和有利条件, 提出了下一阶段广西农村沼气建设的对策, 以期为进一步发展广西农村沼气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沼气,发展潜力,有利条件,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

参考文献

[1]李银雁, 周洁.广西沼气建设:十年民生工程的经济账[N].中国经济时报, 2010-04-12.

[2]林贤, 梁涛.广西秸秆资源综合产业开发模式设计与对策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9 (1) :19-21.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年鉴2009[M].南宁:广西年鉴社, 2009:190-191.

[4]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能源办公室.积极探索广西沼气科学发展之路[R].沼气生态家园, 2007.

农村沼气发展模式 第11篇

1.中国农村沼气的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农村沼气已经成为现代循环农业的核心和纽带,形成了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 和西北“五配套”等经典循环农业模式。发展农村沼气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新的亮点。

当前农村沼气发展进入了建管并重、多元发展的新阶段。农村沼气建设数量不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沼气功能进一步拓展,沼气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经发展到3050万户,小型沼气工程2.4万户,农村能源管理服务机构1.2万个,专业技术人员3.8万人,沼气技工22.7万人,农村沼气呈现稳步、健康、持续发展的态势。

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沼气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投资力度逐年加大。2008年底以来,农村沼气已列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国家对农村沼气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随着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强化,今后农村沼气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2.中国农村沼气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系統缺乏精确设计和科学配套 户用沼气虽然小,但“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也是需要“精确设计、精准建设、精细管理”的系统工程。建设一个“圈舍——厕所——沼气池三连通”系统需投资4000元左右,但由于农户自筹资金困难,大部分地区只能保证沼气池本身建设,不能按照“系统工程”整体协调、科学配套的原则,进行“圈、厕、沼三连通”系统配套建设,实现“一池三改”的建设目标。 养殖小区中小型沼气工程同样因为投资问题,部分地区采取对户用沼气池简单放大的办法来完成建设任务,对沼气工程系统缺乏整体精确设计,没有配套原料清杂调质、系统保温增温、发酵传质搅拌、沼气净化贮存、沼肥贮存利用等沼气工程必不可少的设施和装置。

2.2建设质量缺乏监管和竣工检验农村沼气建设量大面广,遍布千家万户,建设周期长、环节多、要求高,需要完成规划放线、施工准备、土方施工、结构施工、密封施工、管网施工、设备安装、质量检验等工序,每个工序都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成的沼气工程要满足整体结构强度合格和整体气密性合格的基本要求。 由于建设任务数量过大,监管力量有限,部分地区不能按照沼气工程建设规律进行严密的技术监督和管理,缺乏精准的施工工序质量标准和检验措施,导致部分技工随意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建成后无人验收,投料后不能使用。

2.3沼气启动缺乏合理配料和指导 沼气发酵是专业性很强的生物工程,是复杂的微生物应用过程。只有有了大量的沼气微生物,并为各种类群的微生物创造最佳的生长条件,各种有机物原料才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沼气。沼气工程的正常、快速、高效启动制约和影响着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只有高度重视科学启动关,严格按照沼气发酵原理、工艺条件及操作规范进行科学配料和启动,才能保证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行。由于农村沼气建设数量大、时间紧、区域广、人力少,已建成的户用沼气池普遍存在缺乏科学的原料配比和正确的启动指导等问题,导致沼气池不产气或产气少,出现启动故障。用户缺乏沼气发酵专业知识,无法处理这些故障,因此直接影响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使用。

2.4日常管理缺乏长效的服务机制 “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是沼气工程科学管理重要性的真实写照。只有构建科学规范、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管理机制,配备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严格按照沼气系统管理规程科学管理,才能保证沼气系统永续、高效、均衡运行。农村沼气长效运行不能依赖于政府的长期补助,而需要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市场机制。通过研究和制定优惠政策,采取产品后补助的方法,扶植沼气专业合作社和沼气专业公司发展壮大,使其成为农村沼气长效运行的主力军。

2.5技术和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农村沼气是多学科交叉和综合应用的系统工程,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需要对从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全面、长效的专业培训。目前,通过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培训鉴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沼气生产工已达22.7万人,但是多为农民技工,尚缺乏对各级、不同层次的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和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考核机制,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管理素质,适应农村沼气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

3.中国农村沼气未来发展的技术对策

3.1精确设计,科学配套 中小型沼气工程是涉及多学科、多技术、多设施、多装备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精确设计对于发挥农村沼气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尤为重要。中小型沼气工程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精确设计,配套原料清杂调质、系统保温增温、发酵传质搅拌、沼气净化贮存、沼肥贮存利用等沼气工程必不可少的设施和装置,为工程长效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3.2精准建设,确保质量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阶段,应通过招投标,寻求有相应建设资质和施工资历的建设单位,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在专业监理人员的监督下,按照专业规划设计单位设计的施工图纸进行科学施工;工程验收阶段,应按照国家标准,做好沼气工程和配套设施的质量检验工作,使其达到整体结构强度合格、整体气密性合格、整体协调美观、装备操作方便的基本要求,为沼气工程的永续、高效、均衡运行奠定基础。

3.3吐故纳新,增强动力 为保证沼气发酵微生物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使沼气工程产气正常持久,应按照沼气微生物生长繁殖规律,定时定量、科学合理地补充新鲜原料和营养元素,及时排出发酵剩余物用作肥料。沼气工程日常管理要避免只进不出、大进大出,应连续均衡进出,选择适宜发酵负荷。

3.4整体保温,提高效率 温度是制约沼气池产气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做到全年持续产气用气,必须对沼气池进行保温和增温。目前,农村沼气池通常采用“三结合”、“四结合”的方式,用太阳能畜禽舍、四位一体太阳能畜禽舍和简易温棚进行保温增温。

3.5动态发酵,精细管理 静态发酵存在原料分层结壳、有效容积减小、菌料传质能力低、出料困难等技术问题。解决静态发酵的方法有手动式回流搅拌技术、自动回流搅拌与沼液冲厕(圈)技术。后者利用由潜污泵、微电脑时控开关和回流搅拌管网构成的自动搅拌系统,将沼气池调压间的沼液定时打到发酵池内,进行回流搅拌,消除结壳和分层现象,提高菌料传质能力和产气效率。通过转换阀门,还可以实现沼液冲厕(圈)和机动出料。 除此之外,农村沼气精细管理还需要做好原料营养科学调配,发酵负荷合理调控,发酵原料pH值科学调控等日常管理工作。

3.6综合利用,长效发展 农村沼气的生命力在于综合利用,要把综合利用作为服务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通过大力开展沼气循环农业,延长沼气产业链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研究制定和公布沼肥施用技术规范,为开展沼气的综合利用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在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研究制定鼓励开展沼渣、沼液利用的政策措施,推出一批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傻瓜式”沼肥产品、配肥施用装备和应用技术,进一步加快综合利用步伐。

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探讨 第12篇

1 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有利因素

1.1 我国能源压力的不断增加

近年来, 我国乃至全世界能源供给压力正逐渐增加, 寻找可替代石油的新能源成为全世界的共同目标。目前, 我国农村生活用能基本以石油液化气和作物秸秆为主。大范围推广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可以有效降低石油液化气的消耗, 减少我国能源压力, 并为日后可能暴发的能源危机打好战略基础。

1.2 国家扶持政策的大力支持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农村沼气投入最大、发展最快、受益农户最多的时期, 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达212亿元, 建成户用沼气4 000万户。“十二五”期间, 国家将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投资力度, 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实际困难和物价上涨等因素, 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户用沼气补贴标准, 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步伐[1,2]。

1.3 沼气池施工技术日趋成熟

20世纪70—80年代推广的沼气池由于建设材料简陋、池型设计不合理, 导致沼气池质量较差, 不少沼气池存在漏水、漏气、不产气的现象, 在使用几年后大量报废, 使沼气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近十几年来, 全国大量推广的混凝土水压式沼气池, 施工简单、结构合理, 在使用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技术日趋成熟, 一些技术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1.4 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大部分农民生活用能已逐渐摆脱了以直接燃烧秸秆和薪柴等生物质能为主的方式, 改为追求更为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清洁能源。农村户用沼气操作方便、清洁卫生且几乎没有使用成本, 成为广大农户生活用能的首选, 被誉为“免费的管道煤气”。

1.5 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

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用沼气替代热效率低、损耗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 用沼气池替代又脏又臭、蚊蝇滋生的敞口粪池, 将有效改善农村卫生面貌,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 农村户用沼气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建设成本大幅上升

“十一五”以来, 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成本由2006年的1 800元, 上涨到了目前的3 000元左右, 6年的涨幅高达67%, 平均年增幅超过10%, 尤其是2010年以来, 物价水平和人工工资均大幅上涨, 政府财政支出和项目建设农户的压力大增,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发展沼气的积极性[3,4]。

2.2 后续管理服务薄弱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户用沼气池投入使用, 项目建后管理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大部分地区沼气发展重建轻管, 后续管理以政府为主导, 并不能满足广大沼气用户的实际需要, 主要体现在沼气设备维修难、沼气配件购买难、沼气池大出料难等方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 沼气池由病到废, 不但影响项目效益的长期稳定发挥, 造成财政补助资金的浪费, 而且阻碍沼气事业健康发展。

2.3 畜禽养殖趋于集中

近几年来, 随着畜禽养殖成本的上升、养殖风险的增加, 以及国家对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扶持, 农村畜禽养殖正逐渐从农户家庭散养向规模化集中养殖转变。很多养殖较少或无畜禽养殖的农户因缺乏沼气池发酵原料, 打消了发展沼气的念头。

2.4 适宜农户逐渐减少

当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新农村建设已逐渐向农民居住集中化、农业建设农场化、工业建设园区化转变。农民集中居住小区、万顷良田、乡镇工业园区等新农村建设逐渐成型。很多农户搬进楼房, 住进小区, 失去了发展沼气的机会。而且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 农村人口将进一步减少, 适宜建沼气池的农户也将持续减少。

3 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前景

3.1 沼气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探索

今后, 在工作重心上, 应实现从建设为主向建管用并重、强化服务、提高使用率转变。积极探索沼气管理服务模式, 大胆尝试后续管理政府主导化、物业化、市场化等多种模式, 寻找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符合当地民情、农户能够承担、管理有所收益的沼气管理服务体系。

3.2 秸秆沼气的研究和推广

在粮食收获季节,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作物秸秆直接焚烧, 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据测算, 每燃烧1 t作物秸秆可向大气排放500 kg二氧化碳及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粉尘和有毒气体。如果将秸秆作为发酵原料投入沼气池, 既解决了部分农户沼气原料短缺的问题, 又处理了多余的作物秸秆。因此, 今后应积极研究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发酵原理和处理工艺, 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大范围推广。

3.3 沼气综合利用的引导与普及

目前, 绝大多数农户只将沼气作为日常生活用能, 将沼渣、沼液作为农田肥料。今后应引导农户进行综合利用, 推广“猪—沼—粮 (蔬、果、桑、菇) ”、“桑 (蚕) —猪—沼—桑 (蚕) ”、“猪—沼—鱼—稻”等农业生态模式, 以沼气为纽带把农户畜禽养殖和粮食、蔬菜、林果、蘑菇等种植业连接起来, 畜禽粪便入沼气池内发酵产生优质燃料 (沼气) 和绿色有机肥 (沼肥) , 沼气用于做饭、炒菜等生活用能, 沼肥用于粮食生产、种菜、种果等种植业, 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 提高农业产出率, 显著增加农户收入, 最终实现农户经营层面的生态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盛凯.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可持续发展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 :50-52.

[2]展锦波.如皋市沼气工程管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4) :297, 300.

[3]史兵方.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州化工, 2010, 38 (8) :306-308.

上一篇:商业贿赂的法律治理下一篇:党建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