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2024-05-07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精选12篇)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第1篇

一、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一)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乡村旅行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多问题,普遍问题来源是对乡村旅游业的资源结构的短缺,造成整体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乡村旅游业无法高效利用环境优势,对资源进行优质使用。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行业定位模糊,导游机制与宣传力度欠缺,管理条例较为刻板等,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乡村旅游组织机构现在盲目新增旅游项目,资源管理不足,缺少经营理念,服务不够完善,政策空间相对封闭,破坏生态环境和职业道德,将“滥”与“散”的问题暴露在现在乡村旅游产业中[1]。

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最基本在于当地村民的文化知识层次,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行业的了解,是否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满意,村民支持度。

(二)网络信息化发展技术基础薄弱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字介绍、图片信息、语音广告等,同时网上订票、订酒店、找司机、订餐饮、租车等,也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信息建设,方便快捷的同时出现较多弊端。

企业培养人才的方式种类繁多,其中全自动网络信息化人才的管理缺失,创新型网络信息管理人才稀少,在旅游业信息管理上更是甚少,缺少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和对旅游行业本质的了解。网络不是一种单纯进行旅游销售的工具,而是对旅游信息了解参考的途径。对网络信息化和旅游业信息本身了解浅薄,就无法在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上解决存在的根本问题。

(三)网络乡村旅游信息质量存在安全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知识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网上进行自选消费,其达到方便快捷,但是网络的复杂性和开发性,并不像消费者想象的单纯,网上银行,网上支付,涉及到钱财的网上交易,纵使病毒,计算机黑客和网络盗贼的出现,通过各大企业的内部消息,或者冒充消费软件商家名义进行骗取[2]。消费者的网络信息,被这些所谓“计算机强盗”进行信息篡改,冒充商家,威胁消费者,消费者在进入网站的同时,必须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当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消费者将受到危害,因此部分消费者不愿意轻信或访问网络。

从电视、广播、网络、广告等多方位传播媒介来看,多种多样关于旅游宣传方式越来越多,网络中出现的关于旅游的题材在内容上越来越丰富。其中对旅游线路的介绍,旅游景点的照片和针对旅游出行的计划,还不够完善,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的体现比较肤浅,没有将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紧密和当地的旅游情景,环境优势,乡土特色结合。出现自然生态环境与当地村庄环境落差大,差异大。没有突出本质特色,尤其是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日常行为、饮食的特色,无法突出特色,这就是在网络传播上的差异,给消费者带来的真实和不安全感。

二、如何加强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

(一)提高全民对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要想从根本上加强对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就要打破陈旧观念和保守思想,加强学习网络信息,了解网络信息建设,及时更新网络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增大对乡村旅游信息的宣传,开展创新展示乡村旅游业风采宣传平台,使人们感受到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并且在选择上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

转变广大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乡村旅游业对其起到的经济效益,明白自身将融入乡村旅游业的必要,提高当地人民的自身文化水平,个人修养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政府企业要将所收入的部分经济效益交给当地人民,并且更好的提供给他们农民转化商人的机会[3]。加强村民获取经济效益提高的正确心态,将消费者满意度放在首位,通过农家餐饮健康标准,当地交通安全便利为主,游园门票价位合理等方向,进行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达到使政府审核通过,社会大众认同,前来消费人群满意的最终目的。

(二)多方面培养网络乡村旅游信息化人才

大量培养有创新思维管理网络乡村旅游信息人才,当地农民为主要培养对象,补充文化知识,加强语言交流,学习标准普通话,有目标进行对村民最基本文化和网络知识系统教育,派选专家到当地授课指导,在当地学校和政府下属单位进行学习,开设旅游业学习辅导班,或直接通过网络计算机进行远程教育信息化方式,在乡村进行授课。政府可通过技术考核,将当地或外地相关专业大学生聘请到乡村旅游文化信息行业进行实践性工作,直接起到榜样教学,并给予青年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和相关福利,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达到爱惜人才,稳定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目标[4]。

通过人才的纳入,加快培训当地村民对旅游信息化的普及,达到独立完成网络信息内容的编排和信息的及时更新,使消费者更全面了解乡村文化、景观、自然生态环境、人文风土、娱乐设施等,从而吸引带动消费,促使消费者旅游欲望。

联合中、小型企业、专家、学者、当地村民举办联合研讨会,会议研究策划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的宣传,乡村旅游的广告创意,特色农产品的包装品牌推广,创意农民艺术品开发,对乡土文化环境的保护进行研究。通过科技高端引领,展示生态科技,集生态文明,生态优势,文化特色于一体,倡导和实践未来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创新理念,打造乡村旅游业新形象,新概念,新亮点。

(三)加快完善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

通过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制定标准,进行规范建设。政府部门的支持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将发展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计划交给政府进行进一步审核,通过思想政治、经济效益、文化提高、宣扬乡村自然特色,村民积极向上心态等方面进行评定,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得到上级政府的认可。

成立乡村旅游建设师资队伍,实行研究学习,后进行实践的方式,统一将当地村民的整体素质提高,掌握最基础的旅游业信息,达到从旅游环境到思想心态统一结合。在师资力量上,聘请专业旅游业方向导师,进行因材施教,使乡村旅游行业更专业化。同时,加大对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社会集资,通过各大中、小型企业赞助网络、广播、广告等宣传工作,从而加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网络运行,建立起相互连接的网络体系,实现安全网上付费、方便快捷购买交通票据、健康农家餐饮、服务一流导游团队等,真正达到满足顾客需求,消费者满意。

让乡村旅游成为消费者在工作忙碌之余,短暂而放松的消费方式。从最基本的观光景点,休闲娱乐到农家餐饮农家乐,最基础的旅游方式开始,打破常规旅游方式,自己动手制定餐饮,垂钓、温泉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使乡村网络旅游信息化建设得到当地百姓和消费者的极大信任,使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台阶。

三、结语

纵观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可以观察到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空间无限,发展种类繁多,个性化旅游路线和创意旅行产品不断涌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发展不仅保护原始的人文环境真实性,重点保持景观景物的保护,这一点是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当地村民的文化水平,交流方式也都随着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网络成为村民宣传乡村旅游文化的主要工具,更加新颖跟着流行潮流的时尚方式,在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出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还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开拓,将资源优势得到保存,保护自然生态为乡村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益,加强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策略,保持当地的资源特色,做到乡村与网络信息相结合,真正达到网络乡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洁,吴军.中国乡村旅游网站定量评价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7(1):57-60

[2]黄忠伟.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2(12):143-144

[3]许金如.论旅游城市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的智慧化路径[J].开发研究,2014,6(6):120-123

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第2篇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等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旅游局审时度势,开展了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从此农业旅游产品在我国得以正名,正式列为旅游产业一部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我省的数量迅速增加,并从原先单纯观光型向参与、休闲、特色技艺型等多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拥有各类农业旅游区(点)近500处,全年接待量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43家,占全国的12%。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农业旅游区(点)的数量还将有新的增长,产品质量上也在不断提高。这是一个好的趋势,说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有巨大的吸引力。按分布来讲,尽管我省南北经济状况很不平衡,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苏北、苏中力度很大,生态环境优越,农林基础丰厚,目前已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0处,数量近一半,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凡是全国农业旅游点的村民,每年来自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农民就地搞旅游服务,不离土、不离乡,幸福指数高。实践证明,农业旅游迅速成长为江苏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靠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走出了一条重要的成功之路。

二、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和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乡村旅游大发展和上一个新的阶段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平台。同时,乡村旅游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理想、有效的途径。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我们必须抢抓这难得的机遇,结合我省实际,牢牢把握以下四点:

(一)必须以党和政府的领导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举措,是全党为之努力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主旋律。旅游业是个综合性产业,我们的生存、发展完全依托、依附于党的中心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也同样。从已评定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来看,无一例不是党委高度重视、亲自领导、有力支持的结果。自2006年8月省委举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学习会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就本地新农村建设都正在制定、实施一些目标、政策和措施。我们一方面要了解、吃透这些精神,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宣传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使有条件搞乡村旅游的地方成为政府意志的表现,纳入新农村建设的盘子,挤进去占一席之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和我省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还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环保、生态和村镇建设等有一系列投入。如中央将有3397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省政府加大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前三年完成农村五件实事的基础上,开始实施新一轮五件实事和一系列“千村示范、帮扶”工程。我们一定要充分用足、用好,将旅游开发与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与各种富农政策贴近。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条条与各个部门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如各级农林、水利、渔业等部门在高科技农业、观光农业上投入不少,观赏农业的资源主要在他们手上,和我们目标完全一致;省交通厅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将花五年时间投巨资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改造大中桥梁5000多座;建委系统要在全省建100个示范镇(乡),1000个风情浓郁、环境优良、设施配套、生活生产便利的“康居示范村”;劳动部门正在开展农民大培训,帮助农民掌握技能,甚至对低收入的还免费。对于各个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我们一定要主动了解,在他们的工作空间,有哪些资源能整合成旅游产品以及为之服务的,我们目前已有的示范点和准备申报的单位在不在范围里,不在里面怎么争取,在里面的能够沐到多少阳光雨露,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提供情况,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使乡村旅游与有关部门找到共同点。一方面借助各部门的资源,另一个面帮各部门办事,借势借力,顺风扬帆,做好了,既是旅游产品创新的一个新亮点,也是有关部门工作新的增长点。

(二)必须紧扣二十字总方针。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内涵十分丰富,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涵盖了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和发展乡村旅游要达到什么境界的全部。围绕这二十个字,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统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村旅游;落实“两个方针”:即旅游助农、兴农、富农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新农村建设绝不等于新村庄建设运动,要突出“三个重点”: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改进生活条件这三方面。搞乡村旅游,就是要把能用于旅游的资源整合起来,构筑农村产业新格局,繁荣农村经济,使农业增值,让农民获利。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容村貌优美舒适,农民素质显著提高,我们始终要牢记二十字总方针,绝不能误入歧途。

(三)必须“农”字当头。没有农业,就不叫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因此,乡村旅游必须“农”字当头,以农为根,特别以农民为根。乡村旅游吸引人的核心魅力是农耕景象、农家习俗、农民的憨厚淳朴,归结到一点,就是“三农文化”。城里人是厌恶了钢筋水泥森林,要宣泄城市生活、工作的压力,才来乡村旅游。正因为城市和农村生活形态与水平不一,这种差异和错位形成了要去旅游的动因。在农村认为极品的食物,城里人不稀罕,他们要体验的意境是:天然、野趣、清新、恬静、大自然的五彩世界,原汁原味的乡土本色,一种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和农民兄弟淳朴、勤劳的风貌。乡村旅游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游客,其意义也不一样。对于曾经在农村生活过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寻梦,是忆旧,是看变化;对于从未在农村生活的人,到农村旅游是全新的体验,山水、村宅、鸡牛羊、庄稼,甚至农民卷裤挽袖的衣着打扮等等,对于他们来说满眼都是新鲜和亲切。当然,不管什么文化的游客,到农村旅游的本质是共同的,这就是自然、随和、愉快、幸福。因此,乡村景象绝不要去刻意雕琢成城市模样,劳民伤财,适得其反。要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把自己的家园打理好。乡野大地、水乡泽国,春天麦苗香,油菜黄,桃红柳绿,姹紫嫣红;秋天芦花放,稻谷香,硕果累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自产鸡黍,自酿米酒,蔬菜绝对环保。城里人向往憧憬的、寻找的是这些原生态的基本特征。乡村旅游应当呈现的是山水画、田园诗、民俗歌、生活曲、梦幻境,一个浓浓的“农”字,一派令城里人和农民满足的景象。

(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原则,更是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乡村旅游是全球旅游发展的一种业态,有极好的发展前途。它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毋庸置疑。靠旅游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普遍意义,但是,却不是能普遍推行的。江苏1201个乡镇,20万个自然村,不是所有的乡都能点火,所有村都能冒烟,所有农户均能参与。在我省广大农村,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理区位各异,基础条件不一,文化脉络有别,境况千差万别。要打造成旅游点必须有一些必备的条件,把资源变成产品绝非易事。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宜旅则旅,选准创业门路。因地:一是来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国内客、城里人,依托大中城市,依托大中景区,因此,乡村旅游(区)点距客源地不宜远;二是乡镇、村里或附近有什么?在你这个地方有什么存在具有旅游的意义,向人销售,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区、水利工程、森林资源、优美的农村(镇)景色、自然环境、特色农副产品种、养植地和特色的农俗风情等等,切忌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因时:发展乡村旅游有一个时间梯度问题,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人民收入、市场需求状况,循序渐进,先近后远,先易后难,摒弃急躁情绪。另外,与其他类型景点不同的是,乡村旅游平日、假日、四季忙闲不均,因时打造不同内容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因人:农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内在动力,对于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我们要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领军人物,同时要读懂农民,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得益受惠,有想头、干头、奔头,真正实现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

三、从长远计议,抓好乡村旅游六大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开展的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从全省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看,还刚刚起步。农林部门的几百个点乃至国家旅游局评定的示范点,在全国来讲不算少,但内涵、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即使是我们参观的典型单位,与境外发达国家、地区,甚至国内一些先进地区比,在认识程度、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等方面有较大差距,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将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发展乡村旅游,旅游部门责无旁贷,要倾全力去做好各项工作,认识上要有新的提高,实践上要有新的进展,工作上要有新的成效。从旅游部门职责和人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已经和即将开展的几百、上千个村、点,可能鞭长莫及,主要精力应集中放在已有和正在创建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上,对照评定标准做精、做优、做特。要根据乡村旅游的区域、类型、形式和体制等不同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发展。有的需要旅游部门帮助指导,有的是要进一步发动鼓励,有的则可以直接操作,总的来讲,在发展乡村旅游工作中,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扎实做好六大工程,推动新农村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一)规划覆盖工程。乡村旅游规划是乡村游的蓝图,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尤其是农业旅游示范点,他不是一般的村民自住的家园概念,也不是有特色的农作物和农耕文化存在就自然形成,而是作为景点、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吸引素不相识的外来人逗留、消费,满足游客返璞归真的需求等特色旅游项目。因此,必须规划先行。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乡村旅游的第一资源是规划,做好规划的第一责任人是旅游部门。在2005年全省乡村建设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要求三年内做到全省村镇建设规划全覆盖。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两年内把已有的和正在创建的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实现全覆盖。鉴于乡村旅游这个产品地域特色强,项目差异大,规划建设的重点宜放在市里和具体的乡村旅游点上,省旅游局可不直接编制全省农业旅游规划,而是要提出一个思路,研定一个发展纲要。各市、县可以根据需要考虑搞不搞,但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乡镇和点上一定要搞。规划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体现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时间空间、组织机构等等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预测、描绘,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鉴于旅游业的属性,乡村旅游规划要放到县、乡(镇)整体发展的大系统去思考定位,和政府的建设规划相衔接,并让农民参与,让村民监督。

(二)产品塑造工程。乡村旅游资源有个弱点是类同,大多在城市周边,地域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也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在所难免,导致仿效跟风、恶性竞争,久而久之,难以为继。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产品塑造工程,靠策划,靠创意,把原生态的、同质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依不同的风格装帧,抓住本地、本村、本户特色,夸大特色,凸现优势,制造差异,塑造不同类型的产品。以前的农耕只是种庄稼,收获农产品,现在农民是演员,加上了具备展览、表演、展示的功能,农村的一切生产、生活和成果变成了向游客销售的商业行为。如苏州西山橘子是早红产品,核多、味酸,但是不能砍,因为它挂果时间长,颜色艳,树大冠浓,点缀乡间成为一道风景,我们就从砍树变为看树,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农村里随处可见的,如水井、灶头、农具,不仅是农家摆设,能否用起来,让游客参与。一些家禽、家畜和庄稼认养、认种,五颜六色的瓜果怎么采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甚至出售农产品的包装、农家菜肴的菜单,体验农事艰苦和乐趣等等,通过千方百计都可做出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目前,全省农业旅游主要有这么8种类型,即:现代村容村貌型、高新农业展示型、乡村生态环境型、农科特色技艺型、观光休闲农庄型、农业主题公园型、农家乐风俗型、农时节庆活动型。这些类型都是各地根据现有资源,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包装、塑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一定要注重每个点的比较优势,探究自身优势,把自身原有的条件塑造成亮点、卖点,把自然、人文、社会三大资源组合起来,塑造出与我省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群众富裕水平及旅游品牌、质量相匹配的形式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

(三)基本设施建设工程。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对于真正意义的永久不衰的乡村旅游来讲,仅有资源和热情好客的心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成群旅游者的到来,怎么让他们观有美景、食有佳肴、行有道路、住有房舍、购有特产、玩有体验。任何形式的乡村旅游形态,古镇、村庄、农庄、林牧场等等,原生态不等同于原状态,必须要作一定的改造和建设。一般客人在你那里停留三个小时的要吃一顿饭,六个小时以上可能住一晚,一整天中还要有小憩的地方,必须具有必备的一些设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乡村旅游也不可缺。“行”,城里人下乡,怎么到达,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农村、农庄、林场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缮,不能雨天无法下脚。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宽,既省投资,又符合景观、文化、生态,仅建路就很有讲究。“游”,怎么个活动法,要精心筹划的有多少项目,观赏的、参与的、体验的、科普的,以及与农民和谐交流、共度时光的等特色产品。农户家庭接待活动还须添置必要的设施和器具。“吃”,城里人来了给他们吃什么,在什么场所吃,人少的话,农户家中可以应付,人多了需根据客源量配置接待中心。凡是入口的食物,卫生怎么让人放心。“住”,给客人提供的住所,起码要按一星、二星标准,概括而言,卫生、方便、安全。“购”,农户的手工艺品,农村土特产品,城里人是很喜欢的。要想尽办法就地销售,增加收入。在这方面需在包装、运输等多个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另外,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处理、上下水、化粪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设。总之,作为一个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前期对基础建设的投入是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切忌贪大求洋,尽可能低成本开发。目前,各级政府正在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对于农业旅游示范点,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契机,挤进去,同时争取政府制定一些鼓励发展农业旅游的政策,在资金筹措上,帮助招商引资,小额贷款,对农民本身的投入,帮他们精打细算,谋划经营,协调有关部门和企业尽可能让利,降低农民成本和风险。

(四)拓展市场工程。我们建设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扩展旅游业态,满足人们的需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衡量这个地方是否是旅游目的地,唯一的标准是游客。说一千道一万,产品搞得再好,无人光顾,就不是一个旅游产品,一切无从谈起,产品走向市场才是真谛。游客来得越多,农民效益越多,各方积极性越高。否则,投入没有回报,农民血本无归,变成坑农。因此,我们一定要将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向市场。相对景区、景点和其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农业旅游产品的推广相当薄弱。这项工作如果靠农民一家一户,没有这个能力、实力和渠道。作为各级旅游部门,政府给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营销旅游产品,扩大知名度,发展旅游经济。对于乡村旅游这个新生的产品,我们一定要加快市场培育,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帮助开拓市场。全省目前已有43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年底还将有一批加入,且分布均匀,各市都有。对这些点,申报成功一个,营销工作就要立即跟上去,把营销工作放在首位,把促进客源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我们旅游系统的专业优势,着手做这么几件事:(1)采用品牌营销策略,结合本乡、本村、本庄旅游品牌个性,帮助设计、谋划、聚合产品市场形象。(2)编印各类乡土气息浓、有特色,便民、简洁的宣传品,关于宣传品成本买单问题,我们建议依靠当地村镇有关部门和农民共同承担一点,同时旅游部门要做贡献,要列入每年的促销费里,除印制旅游指南、精粹等一些专题外,在编辑本地营销资料时,把乡村旅游一并考虑进去。(3)各级咨询中心、集散中心、网页、邮件等等有关提供旅游信息的一切载体,都要把乡村旅游的情况、线路挂上去。(4)加强与媒体合作。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广、电、报、网)的平台,广为宣传,有些成熟的产品可请媒体做专题采风。(5)在各级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尤其是在大、中城市举办的洽谈会、交易会、展览会上,想方设法让农业旅游概念有踪影。(6)深挖传统习俗文化。把当地农耕、农时、农俗、农产品特色,策划一些别具一格的专题活动、节庆活动,招徕客人。(7)和客源城市的有关部门,形成合作关系,互相提供互需的市场和农产品,尤其是旅行社要积极推介,组织客源,把乡村旅游列入菜单。总之,凡是我们选准的乡村旅游目标市场所有的营销活动,都要关心乡村旅游插一脚,关怀农民兄弟拉一把。

(五)人才培训工程。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乡村旅游产品真正被认可仅是近年的事,就我们旅游部门来讲也知之甚少,经验不足。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把一产转为与三产融合,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对于各地基层领导来讲,看到一些地方搞旅游成功的范例,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但不知从何做起,盲目性不小。为了使全省农业旅游尽快地健康发展,提高各示范点的竞争力,唯一的办法是学习培训,要全面启动学习和培训工程。各级旅游部门立即着手制定出培训计划,分级、分批、分类实施,做到“三支队伍”一起抓。一是旅游部门干部。抓好乡村旅游,我们本身要加强学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成。当前,首先要学xxx省委和国家旅游局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一系列指示,吃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摸透本地农业旅游资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模式,积极学习和引进国际、国内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更好地帮助、指导、解决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二是乡镇、村、示范点一级的党委、政府领导。他们处在第一线,在最基层,是农业旅游的直接领导者,是项目策划、营销、实施、组织、管理的直接操作者。他们的认识、理念、思路,工作力度怎么样,该示范点的形象和水平怎么样,是成败与否的决定性因素。需要学习培训,一方面学习旅游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由于旅游是个前卫产业,经济、法律,甚至美学等都要学。对于他们的培训,我们可建议党委部门列入省委、省政府正在实行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工程规划之中,分级培训,我们帮助提供培训内容。三是农民从业人员。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农民干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农活,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采取有力举措,帮助农民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手艺,把培训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教之有道,才能人才济济,农民培训不能采取大呼隆和从书本到讲课的办法,要探索、总结能让农民易于看懂、弄懂,能操作的直观、直干的培训方式。培训的内容应广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营理念、安全、卫生、文明举止等等,使他们得到全面有效的培养,适应农业旅游的需要。为了使培训工程落到实处,省、市两级旅游局应尽快编制一套教材,培养一支函授队伍,争取一些必要的经费。还应利用旅游院校的优势,请他们就农业旅游做些专题研究,通过三年不懈的努力,使我们全省农业旅游示范点上的带头人、经营者、从业人员百分之百全得到有效的培训。

(六)科学管理工程。乡村旅游在我省处在发展初期,各类乡村旅游点的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随着时间推移和数量增加,更多农民的参与,旅游行为对旅游活动中不同利益和处在不同地位的主体,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尤其在一些乡村,每家每户共同拥有美景和乡俗,出于自身的利益,一些“公地悲剧”现象也相应产生,住房乱搭乱建,污水、垃圾乱倒乱扔,客人来了围追堵截,削价竞争、假冒伪劣现象伴随而生,使自然、人文、经营的环境恶化。如不加强领导,进行科学管理,这些乡村旅游点能维持多长的寿命可想而知。毛主席说过: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今天,要保证农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仍然是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时,一方面要教育大家恪守公德,强化环境意识,讲清利弊关系;另一方面,对造成“公地悲剧”的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要有要求、有规矩、有标准,管理绝不能缺位。往往一些苗头性的问题不遏止,一户人家违规不纠正,将会蔓延成各家各户的扭曲行为,最终结局导致大家无利可图。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也可群众自治,合定乡规民约,旅游部门要研定一些标准,如从业资格、环境条件、服务标准等,以便有个参照,有个目标和依据。还可推行旅游行业管理经验,出台一些等级划分、品牌服务、诚信建设的规范等,使乡村旅游在市场牢牢站住,得到长远回报。上述这些都不能按城市要求来弄,必须符合农村实际,防止管理过度,越位操作。乡村旅游中所考虑的标准化不是一律化,不是只搞一个模式,而是共性的必备条件,农民能掌握、能做到。鉴于我省南北经济和旅游市场的区域差异,在各个地区和针对示范点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要及时协调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待到客源稳定和承载量较大时,可科学地统一配置流量,并在产业链上根据各家所长进行适当分工,使每家每户扬长避短,相得益彰,避免恶性竞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于选择要搞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地方更需要“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流程探析 第3篇

以乡村旅游为背景,运用信息设计的方法,研究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流程,在社会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乡村旅游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及视觉转化与表现,为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推广宣传旅游资源,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信息视觉化 设计流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更多的时空障碍,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的量的超越和质的改变。信息视觉化设计将一系列信息数据转化成视觉图表或图标,使繁复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以实现“用视觉去思考”的最终目的,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传播。

一、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因其明显的特色和多样的性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社会热点。2006年我国把旅游主题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更加凸显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大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充分利用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经营美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十八大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紧密联系十八大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使得乡村旅游市场日趋活跃,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趋增长,人们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和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可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在区域范围内,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现实参照,还可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提供示范。

二、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

(一)乡村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接待活动。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旅游开发的行为发生在乡村地区既包括以乡村事物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以非乡村事物,如观光资源、温泉和宗教场所传统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与荒野间连续体内人们文化特点的旅游。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是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主要的客源市场是都市居民,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情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特产、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信息视觉化

信息视觉化是对大容量信息整合、归纳,从而进行视觉设计的—种方法,其本质是从抽象数据到视觉化结构的映射,是交互式的视觉展示。信息视觉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最终是要实现从视觉化中进行数据挖掘,为决策服务。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旅游信息呈现的独特途径和形式,是对信息架构运用艺术化、视觉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清晰的信息传达、有效沟通及使用。

三、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流程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实施社会需求的分析,以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通过信息筛选与整合,利用视觉转换与表现来实现。

(一)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们借助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并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社会需求分析的质量和水平,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前提,也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驱动力,其水平直接影响整体水平。社会需求分析主要借助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来完成,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大量文献信息、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

乡村旅游的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哪些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或者说哪些乡村旅游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化,以提高人们旅游的方便快捷,这就关系到乡村旅游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二是社会需要怎样的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即通过对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化设计能否实现积极准确的引导人们,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影响人们旅游中的出行、游玩、休闲,甚至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这涉及到信息的视觉转化及表现。

(二)数据库建立

信息是人们传达意思的内容。信息由一系列有效数据组成,数据是信息的原始形态。通过这种数据按一定程序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加工才能产生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想要对什么信息进行视觉设计,就决定了要收集怎样的数据类型,即这些数据是数量的、序列的、范围的还是什么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这些数据与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是否存在本质的联系。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原理把信息视觉化、符号化、图表化,使信息更方便、快捷地传达。乡村旅游数据库包含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乡村旅游消费者信息和产品信息。消费者信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旅游动机,一般来讲划分为三种(农事活动为主——回归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村寨景色为依托的环境旅游——生态绿色的乡村旅游、农村文化风俗为目的的旅游——体现为旧地重游、实践学习的旅游形式);二是消费者消费意向水平;三是消费者喜好。产品信息涉及到五个方面:一是属性:根据消费者乡村旅游动机,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休闲旅游(农家乐、渔家乐)、观光旅游(观光农业、科技观光、古村落观光)、收获品尝(采摘节、垂钓)、学习体验(夏令营旅游)、运动休闲(温泉、高尔夫球、攀岩)、以及复合产品等;二是规模:占地多大、客容量多大、同时可接纳住宿、就餐人数等。三是特色优势;四是位置和交通;五是价格。以上信息数据,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个乡村旅游信息平台。

(三)信息筛选与整合

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是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依据设计的目的,选择有用的、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是一个由繁到简的筛选过程。毫无保留地将全部信息呈现给读者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信息网络时『弋,我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如何使我们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还需要加以分析、解释并表达,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质量严重影响信息结构及视觉化设计的整体效果,建立明确、合理、清晰的信息关系是信息筛选和整合的关键。

乡村旅游涉及到的信息包括很多:旅游位置、景点特色、消费水平、条件、行程等;在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设定涉及目标,突出中心概念;其次要对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去粗取精,保留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受众最感兴趣的乡村旅游信息,比如:乡村旅游景点分布、景点特色、线路等。通过对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其旅游资源、客源信息、线路信息、交通信息等,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与整合设计,使得信息的传达更明晰有效。

(四)视觉转化与表现

信息视觉转化与表现是指将信息形式转化为视觉形式并合理表达,即信息内容的视觉转化与表达。信息是抽象的,如何对信息进行视觉转化和表现是信息视觉化的核心。信息通过视觉转化使信息传达更方便、准确、更易识别,因而更有魅力和价值。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转化主要通过视觉信息图形(图标)、视觉信息图表、视觉信息地图三种形式表现。

1.视觉信息图形(图标)

康德说:“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的视觉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图通常表达一定的视觉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而形是一定内容上的适合形式,具有形式美的表现力,图形所要表达的必定是具有内容的美的形式。乡村旅游信息涉及到旅游主客体的方方面面,如何使旅行者在繁杂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锁定所需信息,视觉信息图形(图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乡村旅游的特征、旅游项目、客容量等通过图形(图标)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们能更加快捷地捕捉信息,为决策服务。

2.视觉信息图表

视觉信息图表是以数据为依据而设计出来的,表现事物的客观内容、信息含量大,视觉信息图表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其内涵也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理查德·乌尔曼首次提出“视觉信息图表”的概念,他将视觉信息图表设计看作是一种构造信息结构的方式,认为信息结构设计师的根本任务是设计对信息的表达,即信息结构设计师应该能够提取复杂环境和信息中的内核并将其以清晰、美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达方式,将文本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通过对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处理一些单靠文本或数据很难解释的信息间的相对关系,并试图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信息传达的感染力、丰富性及交流的效率。

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图表不限于常用的数据图表,它所涵盖范围更大,它将乡村旅游信息量化,将视觉审美艺术与准确的乡村旅游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生动又容易识别的图表格式,使人们以最少的时间消耗和最大的趣味性去阅读乡村旅游的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过于乏味的描述性文字。

3.视觉信息地图

视觉信息地图的设计关键在于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信息地图是一种做减法的设计。视觉信息地图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重要资料。乡村旅游信息地图可解决区域范围类旅游的信息传递。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分布视觉信息地图、乡村旅游交通线路地图、旅游项目特色地图等。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使得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如何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地图一目了然的找到目的地才是一张好的视觉信息地图的标准。

四、结语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繁杂的乡村旅游市场信息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其失去耐心甚至兴趣,创建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旅游服务成为人们选择乡村旅游的重要条件。结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科技,寻求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方法,满足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多元化要求,实现消费者乡村旅游自助式一站服务,利用乡村旅游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还将继续研究的方向。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第4篇

从当前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 这两者的关联性极强, 从定义上来看,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场所, 以旅游为目的, 针对乡村内部一切原生态事务的观赏、参与以及感知, 包括民情、民俗、乡村风味等。相比来看, 休闲农业则主要是侧重于让旅游者体验农村生活, 品尝农村风味, 例如当前最令人熟知的“农家乐”就是休闲农业的典型之一。两者从内容上来看有一定的交叉性, 但是从整体涵盖情况来看, 休闲农业更倾向于是乡村旅游的一个子集。现如今, 虽然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极为迅速, 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也较多, 具体而言:

1.1 产业多而杂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为了发展地区经济, 提高农村经济收入, 开始重点扶持乡村地区发展旅游经济, 但是受市场波动及群众发展盲目性等问题的影响, 导致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及旅游产业多而杂, 但却很难发展出一个主导性产业, 多数农产品依然只是初级产品, 商品化率低, 特色化不足。

1.2 同质化问题严重

现如今, 我国乡村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项目多以观赏自然山水风光、品尝农家乐、乡村表演等, 个性化、互动性的休闲娱乐项目较少, 且很难形成体系化的旅游产业链。不仅娱乐项目定位同质化严重, 就连农家乐提供的菜品都极为相似。

1.3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情况来看, 多数劳动力外出谋生, 往往在农村生活的多数为留守老人、妇女及儿童, 这部分人群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等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有限, 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不足, 也正是因此使得该产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尤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 从而使得产业发展受限。

2 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2.1 强化引导规划, 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虽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注重原汁原味的生态化, 但要避免发展的盲目性, 以专业性、精准性发展代替“多而杂”的现象, 尤其各城市要针对下属区县的产业规划要有特色化、前瞻性, 对于重点乡村旅游路线 (包含自驾游) 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及串联, 从而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链, 并实现“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目标。

2.2 以“旅游+”引领产业特色化发展

第一, 通过“旅游+”实现产业融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尤其应通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入与嫁接来提高农村物产的增值, 例如“旅游+民俗”、“旅游+农业”、“旅游+乡村生活”等, 从而形成新型乡村旅游特色产品, 以提高农村收入来源;第二, 强化宣传及市场营销。当前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有很多, 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产业发展理念已经落后。对此, 各乡镇部门应将市场营销理念融入到乡村旅游及休闲农业的发展中, 尤其要注重对旅游产品、特色美食、乡村特色风景等进行强化宣传。与此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 有关部门还应注重广泛开展市场调研, 重点选取发展潜力大的旅游项目, 扶持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 并利用这些产品辐射带动作用来延伸产业链条。

2.3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需要专业化人才。对此, 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强化政策引导, 改革各高校及职业院校的教育方向, 以提高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充实该产业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及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队伍;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严格该产业从业人员准入机制。由于当前农村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业过程中普遍存在服务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 政府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 针对景区庄园内的各个服务人员 (包括接待人员、讲解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等) 要设置相应的资格准入门槛, 例如讲解人员必须要有导游证等。与此同时, 景区也应定期针对相关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学习工作, 以保证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

2.4 保护乡村农业资源, 完善基础设施

第一, 政府要着力保护乡村生态资源。当前许多城市所谓的乡村旅游往往只是伪生态, 这样并不能真正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对此, 政府部门要注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针对乡村地区要设定严格的重点开发、限制开发以及禁止开发项目, 构建乡村地区生态安全格局;第二,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部门要根据当地乡村特色积极培育龙头产业、龙头企业, 并着重对古镇、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古建筑等进行升级改造, 并提升特色农家乐、特色饭店、特色住宿等服务软实力;第三, 发掘地区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应进行特色化包装, 包括乡村旅游体验、绿色养生、奇特地貌等, 以丰富和完善景区业态, 尤其要注重从地区特色出发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重点开辟周边市场, 加大旅游吸引力。

摘要: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逐步加大, 许多城市居民都极为向往乡村旅行, 当前我国许多乡村地区自然及人文景观极为丰富, 能够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资源也较多。但是随着旅游业竞争压力逐步加大, 这些地区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上必须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 本文着重从此方面予以分析研究, 希望能够为增进生态环境与旅游业的和谐共进提供一定的对策参考。

关键词:休闲农业,建设,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1]张晓亮.陕西凤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乡村旅游发展 第5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结语

丽江乡村生态旅游环境遥感信息分析 第6篇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遥感信息;资源环境;丽江

一、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点

丽江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境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山川多变,玉龙山、老君山,金沙江及其山间盆地组成了丽江秀丽江山,形成了观光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地丰富旅游资源。目前,丽江已基本形成区内和邻近区间的交通网络,具有较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丽江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秀美的自然风光、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独特的民俗风情、传统的劳作方式、厚重的文化艺术等都对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城镇周围分布着大片农田和果园,点缀着纳西族、白族等多民族村庄,村庄或依山傍水或果园环绕,鸟语花香,炊烟袅袅,一派“天人合一”的景象,组合成丰富多样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乡村生态旅游与目前已形成的旅游景区具有极大的相异性和独特性,玉龙雪山、麗江古城与周边乡村村落形成山、水、人组合景观群,在旅游资源结构和旅游吸引力上呈互补关系。乡村生态旅游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其开发可为丽江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二、丽江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遥感信息

对丽江的遥感影像进行合成处理,采用TM321、TM432、TM543、TM742波段组合,均得到较好效果。在TM321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如图2所示),丽江的城区与周围的地物区别非常明显,根据原有的数据资源相对比,很好的反映了城市用地的扩展情况。

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象上(见图2),直观、准确的显示丽江盆地和周围山体的展布及村落在盆地中的布局。乡村主要分布在盆地周围,与山体相连,水资源丰富,耕地肥沃。丽江古城与新城区在色调上也的一定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古城是砖瓦房,相对于新城区的水泥房,它的反射率要低。在图像上,部分红色调经野外调查,是一些植被稀少,且土壤有一定的沙化空地,主要位于白沙及玉龙雪山靠盆地一侧。

本研究中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IR—R)/(NIR+R)作比值运算处理。由于丽江市周围是山地地貌,地形起伏造成地表光照条件不一致,使同类植物在遥感图像上出现不同的灰度或异类植物却呈现相同的灰度,对遥感图像地物波谱信息造成的影响程度较高,导致误分类。而NDVI植被指数具有波段比值特性,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述影响[4]。NDVI灰度图经过处理后,更能直观的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见图3)。在植被指数分布图3上可以看出,丽江的森林覆盖主要分布于四周的山体,山体上森林的覆盖达到40%左右,城区较低。

在遥感信息专题分类图上(如图4所示),清晰反映了丽江土地利用类型,如建筑用地(包括居民地、道路、工厂等)以红色显示、水域呈浅蓝色、林地呈深绿色;耕地和菜地作为特殊的绿地景观、以浅绿色表示。丽江的植被分布于四周的山体上与植被指数图上显示的分布情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水体作为一个环境因子,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TM543模拟真彩色合成图像上,植被呈绿色调,水体呈蓝色调,在拉市海的边缘,可以看到浅蓝色调,是由于边部水深浅,沉积于底部的泥沙所致。据水利部门测算,现每年流人拉市海湿地的泥沙量约l0.3l万t。目前拉市海水质为Ⅱ类水质,但总氮和总磷超标,已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5]。文笔海、文海、团山水库水体在遥感图像上没有异常反应。

三、基于遥感信息对丽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建议

丽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走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效应的调查和监测十分重要,遥感技术能快速、准确地识别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状况,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识别与及时监测;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利用遥感信息的多时相性研究和监测生态环境状况,例如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或生态环境的优化等。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遥感技术对丽江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与环境状状进行调查,快速、准确地反映了研究区的资源与环境状况,由于所选遥感影像分辩率较低,无法对景点进行详细的调查与规划。目前,现有的遥感技术在旅游资源调查方面的潜力还未发挥,如果园林、旅游和遥感部门能够携手合作,遥感方法在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和保护工作中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荣华,胡孟春.基于RS与GIS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以海南岛为例[J].热带地理,2001,(3):198-201.

[2]田雨,林宗坚,李成名等.基于遥感和GIS的区域生态环境分类研究[J].测绘科学,2004,(1):26-29.

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 第7篇

广东增城旅游资源丰富, “荔乡仙境”旅游形象深入人心, 自然禀赋和历史文化内涵丰富, 别具特色的荔乡风情和水乡景色成为增城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随着广州市“东进”战略的提出、增城市“荔乡仙境健康游”品牌的打造, 生态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未来增城旅游发展的主要思路和模式。实践证明, 增城通过全力打造国际化的南国乡村生态大公园, 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对其他地方发展乡村旅游也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乡村旅游的特点

区位优势充分发挥。

增城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城市, 是广东省设置较早的县之一, 建县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它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东部, 是广州东部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随着广州“东进”战略的实施, 增城在区位、交通、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空间及潜力较大。地处穗、深、港经济黄金走廊中轴的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先发优势为增城打造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 增城旅游的迅速崛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周边地区以及港澳地区居民到增城休闲度假。

旅游资源合理利用。

大生态、大公园、大旅游的战略实施, 使游客在增城充分享受到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公园。近年来增城市从战略的高度出发, 将北部800平方公里规划为生态保护区, 打造以“天南第一梯”——白水寨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南国乡村大公园。何仙姑家庙、千年盘龙古藤、凤台揽胜、万寿寺、古海遗踪、正果佛爷寺、雁塔、瓜岭古村落等名胜古迹吸引众多国内外游人的目光;仙村、荔湖、紫云山庄等多个高尔夫球场让游人挥杆自如, 尽享阳光、空气和绿地之乐趣;增城荔枝文化村、百花山庄度假村、锦绣大封门、何仙姑旅游风景区、金荔苑农业生态园、谷丰园、蕉石岭森林公园、兰溪荔枝沟、盈园等生态休闲度假之地, 令游人返璞归真, 回归自然。

目前增城乡村旅游产品以生态观光、农家乐、观光农园 (采摘园) 、古村落为主体, 休闲度假、体育、康体娱乐产品为辅。在观光的同时, 在乡村看看客家屋, 体验民俗情, 采摘鲜荔, 品尝荔枝菌, 游览小楼人家, 钓钓鱼, 种种田;住农家屋, 吃农菜, 与农民同乐。农业观光游让过惯了都市生活的游客能够清涤烦躁倦乏的身心, 尽情体会“农家乐”的简朴生活所蕴含的独特乐趣, 仿佛使游客置身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中。

突出品牌营销战略。

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近年来增城重点发展富有特色的生态与体育休闲式的旅游项目, 大力打造“南国乡村大公园”、“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湖心岛湿地公园”和“小楼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和“登山体验之旅”、“单车道探险之旅”等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与此同时, 增城加大了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力度, 举办了白水寨登山节、挂绿诗会、荔枝文化旅游节、龙舟节、增城菜心美食节等系列活动, 使游客尽情领略到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

乡村旅游的启示

政府主导, 科学规划。

旅游业是一个涉及面广的产业, 政府宏观管理功能发挥的好坏, 对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影响很大。另外,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农民的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很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体制上的支持;同时, 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而且, 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 乡村旅游在空间集聚的同时, 也出现了空间竞争, 要形成区域旅游合作格局, 加强政府引导, 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宏观协调能力十分重要。

政府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一是提高认识, 形成共识。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政府出台土地、税收、交通等鼓励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 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使农民群众切实受益。二是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科学开发乡村资源, 尽量做到土地、城镇、旅游、农业、交通等规划的同步和相互兼顾。三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加大财政导向性投入。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四是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 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体系。整合形成互补优势的旅游资源产品, 实现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全市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统筹兼顾, 注重可持续发展性。

落实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总要求, 发展乡村旅游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增城区位优势显著,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在市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并对增城农村的经济、环境、文化和旅游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一是促进观念更新。通过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档次, 将村落、农户作为景点来打造, 有利于促进原居民素质的提高和乡风文明, 促进当地社会治安稳定, 推进农村基层的民主管理。二是创造了就业机会, 农民自主经营, 直接收益。三是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乡交流, 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味。四是促进了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为游客在假日旅游高峰期间的出游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六是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 推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加强配套, 以服务取胜。

发展乡村旅游, 必须有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和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一是合理布局, 形成平原、丘陵、山地梯次布局和“一村一品”, “一镇一特色”的优势互补发展格局。二是制定标准。制定旅游行业规范标准, 以质量的标准化促进服务的规范化。三是逐步对农家乐旅游的规划建设、税收、投入、服务和培训等实施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四是加强培训。旅游产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而当前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当地的农民, 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意识等各方面都与旅游者多样化的需求脱节。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 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增强其服务、竞争意识显得至关重要。

开展多方合作, 促进乡村旅游开放化。

乡村旅游要得到大力发展, 除了政府的主导与支持外, 开展多方合作、综合开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引入开放化的市场机制, 乡村旅游才能得以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目前, 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宣传促销意识还停留在较原始、被动的认识上。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是发名片、通过熟人介绍等方式, 没有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销售系统, 没有横向和纵向的网络营销体系, 与媒体、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旅游景区联系不密切, 没有形成整体营销。

为此, 增城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 强力推介旅游产品。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 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信息全面而又易形成个性特色的优势, 可以作为其品牌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二是加强与旅游企业合作。通过旅行社对乡村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 真正实现景点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双赢。三是积极与研究机构合作, 充分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 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借他山之石, 着力打响“荔乡仙境健康游”品牌。

近年来, 我国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以成都为例, 成都的乡村旅游发展始于1987年, 目前农家乐已成为成都的一个旅游品牌和亮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 坚持“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的基本原则, 突出生态、绿色、环保和休闲特色。实践证明, 成都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已形成一条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和品牌化的发展之路。因此, 发展乡村旅游可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 以开阔的视野, 借他山之石, 谋发展新篇, 不断创新和丰富适合增城旅游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各旅游企业、景点之间需要通力合作、互相借鉴经验, 吸收先进的观念, 不断寻求创新, 使乡村旅游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旅游方式, 而是向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广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第8篇

近几年来,广西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其发极大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科学合理的规划原理和方法,这些往往会使得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衍生出旅游产品单一、档次过低以及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因此,本文对在对广西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其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从而对其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给出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当前广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广西已经创建了多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示范点依靠其天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别有韵味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不仅是农业观光游,还充满了农民生活体验的乐趣,大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为农民也提供了增收的新途径,还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同时,提高了村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在全国吹起的乡村旅游热潮中,广西以积极者的姿态走在了队伍的前面,带动着广西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广西乡村旅游业的特点也呈现出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的特点,各地的乡村旅游各具特色。如漓江东岸旅游线、兴安灵渠灵湖景区等数十个乡村旅游项目,以及南疆边关揽胜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千年灵渠寻古游、壮乡大观之旅、等乡村旅游精品。在此基础上,目前广西还建成了桂林恭城红岩生态旅游村等11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29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形成了从中心城市的周边地区向外扩展,从单一的农业观光型向生态农业型、科技示范型和农村民俗型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目前广西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广西省的乡村旅游业也会有其过快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缺陷。首先,速度过快的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例如缺乏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来对整个地区进行引导,大多数地区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对原有民居稍加整改就开始接待游客。但是这样的没有统一规划的改动,既不利于大规模的观光参与性的可能,也丧失了其原有的乡土气息。而且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目前对乡村旅游的认识缺乏,并不了解其真正内涵和发展的方向。因此,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具有盲目性,例如在开发经营中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对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

四、发展对策

(一)科学合理规划

每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凸显出各地区的差异,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对整个广西做个整体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各地乡村所存在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做规划。在遵循规划原则的情况下发展乡村旅游,首先对规划区域内进行资源调查和评价,分析其存在优势资源,并作出准确的评价;其次,在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对其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并且制定有效的营销计划;然后是对该规划区域进行开发定位与空间规划,制定其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规划出合理的旅游线路。

在加强对一些重点旅游城市(桂林、南宁、北海等)设施建设的同时,把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统一规划。为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广西努力建设好从旅游城市延长到乡村的旅游线路。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乡村旅游业是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城市,最终达到农民增产增收为目的新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在开发的过程中具备生态思想,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积极培养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相关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造景观与自然的关系、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重视对广西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广西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丰富多彩的农耕和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

(三)强化科学规范化管理

发展乡村旅游,加强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旅游领导机构,负责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促进发展和壮大;多方集资,广泛发动和吸引社会上各种投资者,包括国内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个人及外商参与兴办乡村旅游项目,实行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多元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广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桂林市、南宁市以及北海市等旅游热点城市的交通、通讯问题,与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为各地城市市民游客出游提供方便。在食宿建设上,要注意旅游环境和接待设施必须达到卫生标准。同时对厨房、餐具、卧室、浴室、厕所、水池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标准予以高度重视,由于广西省雨季较长,且易发生洪涝灾害,要兴建排水系统,避免洪涝灾害发生。

五、结论与展望

广西位于物产富饶的南方,且地形多样,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乡村田园景观,这些优势的资源为广西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分析研究发现,广西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将农业与旅游业进行巧妙地结合,带动乡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带动农民增收,也可促进产业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发展广西乡村旅游减轻了城市旅游热点的游客压力,有利于实现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海南乡村旅游发展初探 第9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优势,劣势,措施

自20世纪90年代末, 海南开始发展乡村旅游, 至2007年, 全省约有6个市县、近30个村庄开展乡村游, 乡村给海南旅游带来了新的特色和空间。当前, 随着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海南省正在全面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 同时也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 这为海南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 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

1.1 热带田园风光全国独一无二

海南是中国唯一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海岛, 森林覆盖率高, 海岸线长, 阳光明媚, 空气清新, 生态环境好, 俗称中国大陆的“后花园”, 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热带田园风光。

1.2 民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海南有黎、苗、回、壮等38个少数民族, 其中黎族是唯一仅在海南岛居住的少数民族, 几千年的岛居生活产生了丰富的民族风情、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由于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 中部山区的黎、苗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

1.3 交通便捷, 客源市场巨大

海南建有纵贯全岛的东、中、西线公路网和海口至三亚的铁路线, 东线高速铁路线也即将贯通, “一个半小时生活圈”业已形成。现在, 海南每年接待的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 随着国际旅游岛的逐步建设, 游客数量还将继续上升,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也相应扩大。

1.4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支持

2009年年底, 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把发展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写入了《意见》中。可以预见, 在《意见》精神的指引下, 政府将制定更加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 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也将越来越好。

1.5 生态文明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推动

海南从2000年文明生态村建设至今, 海南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 生态型农业勃勃生机, 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社会治安大大改善。海南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 到2010年, 全省50%的自然村要建成文明生态村。

2 海南发展乡村旅游的劣势

2.1 岛内客源量小

海南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影响人们的旅游动机、消费结构, 进而影响乡村景点的收益。

2.2 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 海南农民识字率一直偏低, 学习意识相当淡薄, 据海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看, 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大学本科人口占0.05%, 初中和小学受教育人口合计占80.86%, 这为以农民经营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2.3 宣传力度不够

海南城市人口受收入影响乡村旅游消费有限, 所以海南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是岛外游客, 现在, 海南的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固有的宣传模式, 缺乏有效的宣传和营销, 岛外游客对其认知程度不够。

2.4 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旅游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 发展乡村旅游, 资金投入是很关键的一步, 在没有企业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支持的情况下, 资金缺乏是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桎梏。

3 发展策略

3.1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 应坚持从实际出发, 做出科学的规划, 因地制宜, 开发符合当地的旅游项目, 按照“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突出特色”的原则, 根据区域旅游总体发展情况, 统筹安排, 全面规划, 合理开发, 将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相结合, 与自然环境保护、再生资源永续利用相统一。如三亚市槟榔村, 靠近重点景点, 游客量较大, 可发展依托景区型乡村旅游;海口市本立村, 革命遗迹和遗存较为丰富, 可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五指山市水满乡, 黎族文化和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可发展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乡村旅游。

3.2 制定政策, 鼓励发展

要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一方面要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 整合资源, 分区划片, 加强互动, 形成大乡村生态旅游区;另一方面要制定鼓励措施, 对农民经营“农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予以税务减免、小额贷款等各方面的优惠和支持, 同时政府还应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鼓励个人及企业投资乡村旅游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充分调动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 鼓励准许当地居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进行开发, 全面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3.3 加强培训, 强化服务

海南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自学能力有限, 所以对乡村旅游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村民的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应包括普通话、职业道德、民俗文化、服务礼仪等, 另外政府应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3.4 注重乡村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包装

旅游商品因其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 在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占据重要位置, 对提高旅游业的经济社会效益作用明显。特别是扩大乡村旅游商品和乡土特色饮食的研发, 能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带原生态农产品, 制造符合本地乡村旅游整体特质的特色原生态旅游产品, 以其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省内人。

3.5 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

湖州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第10篇

湖州有着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越,所在省浙江、邻省江苏以及直辖市上海有着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旅游发生的三要素(有旅游动机-资源吸引,有消费能力-足够的消费资金,有时间能自由安排的时间)而言,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有消费能力、有丰富旅游资源),因此,一旦消费者具有自由支配时间,旅游行为自然产生。

1.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湖州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山水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湖州的生态环境优势独特,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的人居环境评价很高,诗曰:“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诗中所描述的这种自然风貌一直沿革至今,湖州因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环境,成为中国宜居城市之一,2000年获得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湖州山地资源不仅面广量大,且精品较多,有些开发已具相当水平。安吉县、德清县、长兴县实现生态县建设满堂红,尤其安吉县被命名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县”,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六个试点之一,是浙江省唯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同时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湖州因太湖而得名,水资源丰富、水景类型繁多。

1.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人文活动、建筑与设施、遗址遗迹,而这里谈到的是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关的人文活动、建筑与设施。湖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充满人文魅力的江南旺郡,素有“文化之邦”、“人文甲天下”之美誉,也是湖笔文化、书画文化、蚕丝文化、茶文化、竹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些是湖州乡村旅游的价值和优势所在。湖州旅游部门为更好的发展各区域的乡村旅游,重点规划了乡村旅游示范区,为示范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如下。

1.3 市场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2010年1—6月,湖州接待游客数344.77万人,同比增长28%,直接经营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34%,经营户直接销售农产品1.05亿元,同比增长34.6%。湖州乡村旅游不仅在人数和经营收入上得到了很大的增长,在客源地的开拓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长三洲地区仍然是湖州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出现持续增长趋势。浙江省内仍是第一大客源市场,占市场份额的41.81%,比去年同期(40.98%)有小幅增加;上海赶超江苏,成为第二大市场,比去年同期(20.58%)小幅增加。由于受到世博的影响,入境人数有很明显的增加,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日本成为第一大客源市场,其次分别为韩国、美国,美国取代了去年同期排名第三的新加坡。长兴、安吉作为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典型,在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受业界推崇和游客欢迎,因此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游客对长兴和安吉的需求增长幅度比较大,而境外游客则是对德清的需求量增长幅度最大。

2 湖州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分析

2.1 不断进行创新

首先建立集群内技术创新系统,乡村旅游企业要充分利用集群内部技术服务机构引进国外乡村旅游的经验,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建立联合技术开发中心,加大对研究开发人才的培养,通过内育外引招揽人才来充实科研力量,特别注意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与企业家,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重新设计,改变农家乐经营业主创新意识薄弱的问题。其次经营者应该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融入个人的人文理念,针对不同地域和特征的游客,设计一系列的不同内容让游客参与,让游客从普通的观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休闲度假。再次经营主应该寻找四季不同的特色来抓住客源,为了吸引游客的再度光临,每年转换内容,增加新意。把乡村旅游产品发展成为多附加值的、提供给游客多元化选择的旅游产品。同时行业协会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帮助经营者创新,整合当地的自然、文化、产业和生活资源,创造出极具创意、主题、特色和景观美学概念的乡村旅游产品。可以把这些体现在民宿的建造风格,内部的装修上,也可以用在创造和更新农家菜上,形成区域的餐饮特色。对于比较大型的休闲农庄来说,提供菜单设计、用餐环境、服务礼仪、客房管理、解说导览、旅游咨询等多种专业服务,使酒店的星级服务与本地的农家特色相结合,在注重标准化的同时也注重个性化。

2.2 挖掘文化内涵

湖州属于江南吴文化区,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我们需要把吴文化的这种柔美个性体现出来,挖掘湖州各个县域有何文化特色,然后进行整合,创建各个县域的文化品牌和湖州市统一的文化品牌。

2.2.1 长兴的古地质文化和茶文化

在世界地质学上享有盛誉的“金钉子”远古世界景区等七大景点,尤其“金钉子”地质遗迹保护区、十里古银杏长廊和中国扬子鳄村等,拥有上亿年的珍稀自然遗产。同时长兴也是茶文化发祥地之一,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写就了旷世巨作《茶经》,日本平安时代仿照唐代的煎茶工艺,在种茶、饮茶方面也效仿,而这种流行的茶文化都是完全依照我们的《茶经》而来。乡村旅游的游客需要得到的是一种是内心的安静和释放,而日本人通过品茶达到一种追求和谐宁静、陶冶情操的目的。我们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要把这种传统进行深度的挖掘,将饮茶、品茶发展为一种比较讲究的文化修养,并提高到一种艺术水平。

2.2.2 德清名人文化、建筑文化、古镇文化

莫干山是德清旅游的招牌,要打造国际化的乡村旅游产品,需要挖掘莫干山旅游资源中的名人文化和建筑文化,发展度假型的乡村旅游。德清县的新市古镇浓郁的民俗文化和商贸文化堪称别具一格,挖掘新市镇的丝绸文化和古桥文化,并且利用饮食文化和庙会文化来发展体验型的乡村旅游。同时德清还可以利用游子文化和当地的手工剪纸,风筝文化制造各种多样的民俗活动和节日吸引更多的乡村旅游游客,通过挖掘各地的文化资源形成区域乡村旅游的特色。

2.2.3 南浔区的渔文化

南浔区的渔文化已经达到娱乐型的休闲渔业旅游,但是要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升级到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这些较大的工程项目要有政府的引导和外部资金的进入。

2.2.4 安吉的生态文化

农家乐乡村旅游作为安吉休闲旅游产业的特色品牌,历经了10余年的培育和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因此要深入实施安吉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打造 “中国美丽乡村”和“中国大竹海”。

2.3 加大营销力度

湖州的乡村旅游业近几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只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我们需要加大营销的力度,让乡村旅游和湖州划上等号,扩大湖州乡村旅游业在全国的影响力。首先从经营者来说,要用温暖贴心的家庭服务巩固和扩大目标群体,台湾的民宿旅游业就非常重视与客人的交流,得到客人信任,基于这种信任,新客人就会成为有多次回头率的老顾客。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发掘一个新客户比留住一个旧客户要多花费十倍的成本,因此,对旧有客户信息的掌握十分重要。对客户信息的管理和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不仅有利于把不同的顾客进行分类,同时也有利于把信息及时传达至客户;其次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应该加强和促成企业之间的合作,因为湖州的乡村旅游的乡村旅游企业大部分都是属于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多为农民,没有经营管理的意识,因此在营销方面不能支付过多。因此政府和企业必须合作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利用多样的营销方式,有效地降低营销成本,增大宣传效果,例如在对旅游地进行推广时,利用报刊、杂志、节庆活动、展会等方式吸引顾客,促使其对旅游产品进行消费,而这些推广活动必须要重视档次的问题,既然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那休闲度假的人对低俗的文化节目和宣传刊物一定没有兴趣,因此需要利用权威性的杂志和报刊宣传有深度文化涵义的节庆活动和展会。

2.4 发展多日的休闲度假游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民旅游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他们把民宿旅游发展成了多日的休闲度假旅游,游客来民宿游玩的目的并不是普通的观光,而是成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即从单一角度观光转向多角度观光,从一日游转向多日游,从忙碌的游玩转向修身养性。首先要重视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的建设,包括供电供水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旅游厕所、咨询服务设施以及环境整治等,在既保障游客休闲度假,又保护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利益兼顾的情况下发展乡村旅游业, 其次民宿经营者要为游客提供安全、干净、完善的住宿设施,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游客感觉民宿的独特性,注重个性化而温暖的生活空间,除此以外,还应适当考虑游客的娱乐需求,因此休闲旅游配套项目也非常重要。但必须注意的是这些休闲配套项目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民宿经营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增设一些游客参与式的活动,增加游客对家庭旅馆个性化服务的体验和感受。同时政府、中小企业主联合还可以举办有主题的大型实景演出,构建“民俗文化街”,集中各种传统民俗手工艺表演、更多的实现游客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高层次体验上。再次,政府、中小企业主和风景区应该进行很好的合作,达到协调统一,让景区和乡村旅游业共同发展,湖州的旅游景点特点十分符合休闲度假的条件,不管是南浔的古镇、安吉的百草原、竹林,这些景点都是非常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位和感觉的,我们通过实现其捆绑式销售增加游客在乡村旅游地的旅游项目。

参考文献

[1]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30-32.

[2]范明月.大连市乡村旅游开发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

[3]何薇.把握乡村旅游文化特性深挖民俗文化内涵[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19-21.

[4]徐韵淑,黄韶颜,民宿游客市场区隔分析之研究[J].餐旅暨家政学刊,2004,1(1):25-27.

[5]陈昭郎,张东友.由各国民宿经验看台湾农村民宿发展[J].农讯杂志,2002,19(4):39-41.

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策略研究 第11篇

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互融合交叉的部分,它体现了体育的社会性与旅游的社会性。体育旅游属于社会体育的一个产业分支,也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种旅游的一种,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娱乐身心、锻炼身体、竞技竞赛、刺激冒险、康复保健、体育观赏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体育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专项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施行旅游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在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乡村体育旅游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体育旅游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伴随着生產力的不断提高,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自身享受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并以追求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这种需求。而体育旅游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使旅游者在体育旅游的过程中,既可以观赏,有可以休闲,并且能够体验和健身,让人们在闲暇之余达到返璞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的目的。

3、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并且有56个民族,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多种多样,这就为乡村发展体育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86年中国国际乡村体育旅游公司的成立,为中国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为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和文化环境。

4、乡村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乡村体育旅游设施不齐全

旅游设施是接待旅游者参观游览的物质设备条件。乡村体育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工具和交通设备、旅游宾馆、旅游饭店、供应旅游商品的商店、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以及为适应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和爱好而准备的各种设施。乡村体育旅游设施是否齐全、实用,服务是否周到,标志着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程度,是乡村体育旅游市场的硬件条件标准,在这方面,我国与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4.2乡村体育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内容上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供给处于落后的状态,实行包价形式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不能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另外,有好多搞乡村体育旅游的地区,景点过于单一或者雷同,缺乏地区的特色,没有能充分体现出乡村体育旅游所蕴含的魅力。

4.3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利

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有的乡村可以说是依山傍水,这其实就是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但目前我国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上却做不到对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的成为我国乡村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3.1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不利,乡村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开发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做到对乡村自然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破坏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去突出当地自然景观的特色,一贯的去模仿,缺乏创新。

4.3.2 乡村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乡村体育旅游人才是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乡村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乡村的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差,很多高校毕业的专业人才都会选择去大的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去乡村工作的少之又少,而乡村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需要有能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分析的专业人才,目前这一方面的人才还很短缺,难以形成有组织、成规模的专业力量。同时在乡村体育旅游营销方面,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来对乡村体育旅游产品进行宣传和促销,但这样的人才同样极其缺乏。宣传的不得力,导致乡村体育旅游产品难以为大众所熟知,不能促使人们产生乡村体育旅游需求。

5、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基本策略与思考

5.1提高认识、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地位

充分认识发展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所能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把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确立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5.2加强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的宣传与促销。

首先,在对整个乡村体育旅游的市场进行分析和考察后,根据不同的客源市场特点,对体育旅游产品进行重点的设计、宣传和促销,其次是可以通过一些媒体或者媒介来宣传乡村体育旅游产品,比如电视、广播、影音资料、报纸等等,把乡村体育旅游的魅力充分展示给旅游者,吸引广大的旅游者,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5.3 加强政府引导, 科学合理规划开发。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乡村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视程度,对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经济上和政策上的扶持,为乡村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同时应结合我省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步骤, 对农村地区开展乡村体育旅游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进一步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资源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大力推进旅游业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5.4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具有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

面向日益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发挥乡村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的融合发展,精心培育健康旅游、休闲旅游、健身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鼓励推出具有乡村特点、民族特色、质量上乘的原创文化旅游演出剧目,并且让游客亲身参与进来,一同愉悦身心。

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第12篇

关键词:乡村居民,地方感,地方理论,精英理论,影响,对策

乡村旅游最早始于欧洲,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我国出现。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健康稳定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的出现对于优化乡村产业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乡村居民就业等意义重大。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相继推出了“华夏城乡游” (1998) 、“中国乡村旅游年” (2006) , 以及明确指出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的中央一号文件 (2010) 等一系列发展举措, 乡村旅游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乡村旅游地蓬勃发展的同时, 当地居民弱势地位日益突出、参与程度低甚至被边缘化、本土文化受外来文化严重侵蚀导致乡村地方性逐渐消失等问题渐渐引起了关注。一直以来, 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都是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李志飞 (2006) 、王忠福 (2009) 、卢松 (2008) 、杜宗斌 (2011) 、胡林 (2013) 都对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作了研究。只有部分文献进一步探讨了目的地居民的关键地位、居民地方感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社区居民的营销作用。

乡村旅游地居民作为当地的主人, 不仅是当地旅游发展的核心利益相关者, 同时也是当地旅游产品硬件与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关系到当地旅游资源的质量和品质, 影响旅游者的价值感知。乡村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贡献与影响不容忽视。本文结合地方理论以及精英理论的核心,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乡村旅游地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试图促进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的积极作用, 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1 理论基础

1.1 地方理论

地方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人文地理学界, 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旅游研究。地方理论是从人的感觉、心理、社会文化、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认识人与地方关系的理论, 强调空间发展的地理依存性、地方价值性、消费符号性以及感知意象性等文化特征。对于地方理论中的“地方”理解, 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Agnew J. (1987) 认为“地方”应包含三种主要元素, 即社会关系被建构的场所、位置以及地方感。Eyles (1989) 提出, “地方”是一种被感知的价值中心, 并非抽象的地点或场所, 而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 超越了单纯物质性的充满意义且不断变化的社会与文化实体。地方感是地方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是指人们对特定地方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 包括两个涵义:地方本身固有的特性即地方性以及人对于地方的依附感即地方依附, 体现了人与地方相互作用产生的特殊情感联结关系。

地方性作为地方拥有的特质, 是旅游目的地最核心的竞争力, 也是旅游者出游的主要动力。地方性越强, 游客感知到的差异性越大, 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越强。乡村旅游地无疑是一个充满意义的“地方”, 与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乡村旅游地的地方性。旅游人类学研究则一再强调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把“地方性”放在首要位置,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和保留文化多元性、文化独特性和文化原生性。而乡村旅游地居民正是地方感最具活力的表现, 也是地方性最鲜活的元素, 作为地方性文化的载体以及地方性得以表达的形象符号, 其地方感直接影响到当地地方性的显现。居民地方感越强, 对当地文化传统等地方性元素的保护与传承意识就越浓厚, 形成的旅游吸引物越具吸引力, 当地的地方性呈现也就越强。

1.2 精英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精英”一词开始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 并通过意大利著名社会学家帕累托的社会精英理论被广泛运用, 精英就是在小群体的交往实践中, 那些比其他成员能调动更多社会资源、获得更多权威性价值分配的人。针对乡村旅游地而言, 将这样一部分精英统称为乡村精英、乡土人才或乡土精英。郭正林 (2003) 将其定义为那些基于智力、经历、分工和心理等方面上的优势, 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较高的个人能力、比其他成员掌握更多的权威性资源分配的村民。乡村精英在我国乡村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王广强 (2010) 将其概括为乡村精英能够利用自身影响力整合资源并将其投入使用以及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王中标 (2007) 认为乡村精英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 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依靠力量, 在乡镇政府与村民之间充当桥梁纽带作用。朱璇 (2012) 将乡村精英定位成乡村社区的“守门员”角色, 影响乡村社会意见的表达、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各种信息的反馈等多个方面。

乡村精英作为当地居民的一部分, 往往拥有特殊的旅游资源, 对乡村有着强烈的地方感, 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带动效应, 能够极大地促进当地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要形成规模, 完成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跨越, 必然需要发挥乡村精英的引领作用, 通过乡村精英来引导当地居民地方感的正确表达, 借助社区旅游的发展来壮大乡村旅游的规模, 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2 乡村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当地的建筑、景观、风俗习惯、民俗节庆、民间艺术等都是乡村地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地居民正是地方性文化的载体, 是乡村旅游产品硬件与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来表达和演绎乡村地方性的符号。居民的地方感越强, 越乐于表达当地的特色文化, 继而乡村的地方性显现越强, 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2.1 乡村地方性文化的载体

杨二车娜姆, 来自泸沽摩梭族, 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女人。1988年, 她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新一代中国年轻艺术家;1993年, 出版个人传记《走出女儿国》;1997年, 参加李嘉诚投资拍摄的《知识改变命运》;2001年, 出版《女人游———凤眼看世界》、《当中国红遇到挪威蓝———我的外交官夫人生涯》。此外, 杨二车娜姆在距离她家不远的女神山的“咽喉”上建了60间客房, 在泸沽湖上盖了间博物馆, 那里主要是展示她的书和她与外交官夫人一起到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图片个人展厅。杨二车娜姆还成功地将挪威国王和王后带到了她的家乡云南, 云南民族学院因此获得了每年15万美元的奖学金。她要让外面的人走进“女儿国”去“品”她们摩梭族的特有文化, 仅仅因为她的书就带动了泸沽湖80%的旅游业。

地方性是特定地域的一种身份识别和认定标准, 是当地居民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文化变迁中积淀并传承下来的独特而深厚的本土文化, 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集中反映了时空转换下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 映射了不同时代居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必须借助于当地居民才可以被完整地体现。杨二车娜姆作为泸沽湖的摩梭族人, 出色的个人才艺让她一举成名, 但是她不忘家乡、不忘民族, 强烈的地方感促使她为家乡建客房、盖博物馆以及撰写个人传记来向世界弘扬家乡的民族文化。正是因为她对泸沽湖地方性文化的强有力表达, 泸沽湖之外的人们开始认识并爱上这个地方, 当地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2 乡村地方性符号的象征

吴老师, 江西婺源的一名中学教师。1999年开始通过网络回复网友关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咨询信息;后专门开办网站来宣传婺源, 个人出资聘请专业人士来拍摄婺源图片, 专业的摄影技术加上个人对家乡的深厚情结拍摄出了极具个性化并且充满文化气息的婺源美景, 全面地展现了婺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此外, 为了接待到当地旅游的游客, 自己还开起了客栈。大量游客慕名前来, 甚至很多都是被吴老师吸引而来。吴老师俨然已经变成了婺源旅游的形象大使, 强烈的地方感促使吴老师以家乡的美为荣, 但是这种美不能独享, 需要传承与弘扬, 继而开始了努力的传播过程。吴老师可以说是当地地方性符号的象征, 当地的语言、建筑、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地方性元素通过吴老师的演绎变得更加生动, 地方性得到了有力的表达与诠释, 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当地的认知度, 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杭州西湖边经常会有一位须发灰白的老者兴致勃勃地为游客讲解西湖的美丽传说、历史故事以及风土人情。这位老者原是当地文化馆的一名工作人员, 现在退休了, 家就住在西湖边上, 平常没事就在湖边转转, 遇到游客咨询就耐心给他们解答和指引, 精彩的讲解、亲切的态度给游客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吸引了更多的旅游者慕名前往。这位老者作为当地地方性符号的象征, 与旅游者积极的主客交往过程提高了旅游者的旅游感知价值, 帮助吸引到更多的客源。

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一旦这种地方性的符号象征被扭曲则会给当地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2011年, 某个重庆旅游团到湖南湘西凤凰古城旅游, 结果该旅游团与当地村民的一个小纠纷演变成了大暴力事件, 许多重庆游客被当地人打得头破血流, 最后还是重庆警方赶来救援才脱险。该事件通过网络传播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 极大地损害了凤凰旅游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甚至认为凤凰的匪气太重。居民作为当地地方性的符号象征, 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下的言谈举止都是当地社会文化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影响旅游者对当地文化形象感知的关键要素。该事件中的个别凤凰居民因为个人行为不当, 最终严重损害了当地的旅游形象。

2.3 乡村旅游产品硬件的前提保证

夏山泉, 滇西北的一名旅店老板。欧洲一家旅游杂志报道说, “他的善良和勤奋在恶劣的条件下创造了奇迹”;丽江旅游界人士对他评价道, “夏山泉使虎跳峡的旅游开发至少提前了5年”, 正是这个其貌不扬的残疾人启动了虎跳峡的旅游开发。1986年以前, 除了地质勘探人员, 几乎没有过什么外人到过虎跳峡, 那里雄奇的风光一直只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加上虎跳峡周边的几个县经济落后, 交通很不便利。1987年春, 夏山泉鼓足勇气从当地残联借了一笔钱, 拆掉小店后在原址上修建了一个石头砌的、很简陋的小旅店, 这个小旅店当时只有15张床位, 最多能挤进去25个人。到了1992年, 到山泉旅店的徒步旅游者超过了3000人, 旺季时床位爆满, 一些外国游客只好躺在院子里过夜。1993年, “山泉旅社”建成, 容纳有36张床位。蜂拥而至的国内外旅游者给中甸县和丽江县每年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旅游收入。

夏山泉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改造家乡, 不畏艰险发展旅游, 强烈的地方感希望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虎跳峡。他通过修建旅店完善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硬件内容, 为虎跳峡的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问题, 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快速发展。

2.4 乡村旅游产品软件的内涵体现

李祖灿, 潜江市积玉口镇古城村八组的一名村民。他不仅精通当地戏剧、花鼓, 甚至书画、摄影等也有涉猎, 集表演与艺术传承于一身。另外, 他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旅游开发者, 为了当地的旅游事业, 不断谋出路、找关系发掘当地的旅游资源。1993年, 他率先成立了湖北借粮湖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全力开发借粮湖及其周边的旅游资源, 但终因个人力量有限及各方关系复杂而宣告失败。但是他并未从此放弃, 继续潜心钻研当地人文资源, 发掘并抢救了濒临失传的文化资源, 自出资金修建了借粮湖人文馆, 展示着以实物或者照片形式保存的古楚特色文化, 供游客观赏学习。2010年12月21日下午, 由李祖灿发起, 并由潜江市文化旅游局、市文联、积玉口镇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借粮湖农民艺术节在借粮湖隆重举行。为期三天的农民艺术节通过表演了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龙、舞狮、采莲船、蚌壳精等众多文艺节目, 吸引了省内外不少游客。

李祖灿作为古城村的村民, 强烈的地方感让他不忍心看着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慢慢消逝, 于是兢兢业业几十年致力于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弘扬当地的特色文化。通过借粮湖人文馆的建立以及湖农民艺术节的举办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开辟了市场, 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提升了旅游产品形象。

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居民, 一旦居民的地方感不强或者根本没有地方感, 当地的地方性便会逐渐消失, 乡村旅游地便再无吸引力可言。完全没有环保意识, 肆意破坏乡村的自然环境;一味向往城市的现代化, 大规模拆旧建新;思想闭塞, 排斥旅游开发或者纯粹以个人利益为中心进行旅游开发等现象都是当地居民地方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严重制约着乡村地方性的显现。以上的正面案例都是乡村精英发挥积极作用的表现, 他们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典范, 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和号召力, 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注入了鲜艳的文化色彩和新鲜的活力, 强烈的地方感促进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3 发挥乡村居民在当地旅游发展中作用的对策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 随着经济、信息、技术以及劳动力等资本要素的不断流动, 乡村旅游地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地方性的文化内涵对外传播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冲击。当地居民, 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保护乡村地方性文化的重任, 尤其是乡村精英应该更好地起到模范引导作用, 帮助当地居民在个人的衣食住行中诠释乡村旅游地的东道主形象, 显现乡村的地方性。本文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 认为应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乡村旅游, 从确保话语权、发挥自主能动性以及增强决策力等方面真正使当地居民成为乡村旅游的东道主。其中加强地方感是关键, 只有强地方感的正确表达才可以有效地显现地方性, 充分发挥乡村居民的积极影响。

3.1 珍视地方感, 提高当地居民的自主能动性

乡村要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发展, 应时刻以当地居民为利益主体, 提高自主能动性, 充分调动地方感来演绎和传承地方性文化, 建立起以保护地方性为目标、以社区为基础的乡村旅游。赞赏性参与式规划和行动是美国高山研究所 (TMI) 最早开发, 并应用于尼泊尔、锡金、印度、中国西藏的喜马拉雅地区以及平武县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过程的发展框架, 核心为“4D”, 即发现 (Discover) 、梦想 (Dream) 、设计 (Design) 和实施 (Delivery) 。可以将这种规划和行动模式应用于乡村的社区旅游建设之中, 激发和引导当地居民的整体地方感, 实现乡村地方性的完美表达。在赞赏性参与式模式的指导下, 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乡土知识和技能有效组织当地的潜在资源, 发现机遇和优势;将当地居民的心声汇聚成社区旅游的梦想, 凝炼社区发展目标;充分重视和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创造力, 设计能够满足旅游者现代化需求的地方特色产品;通过社区监测和评估乡村资源、调整乡村旅游产品、组织乡村旅游线路等一系列决策、规划以及实施过程, 真正实现乡村居民的东道主地位, 提高其自主能动性, 体现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2 归还权利, 确保当地居民在旅游中的话语权

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带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 旅游开发商、外来投资者等都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而同样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的当地居民却收益甚微, 相反还必须为负面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影响“买单”, 根本原因是其弱势地位导致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无权利可言。因此, 应当归还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 保证其参与到旅游发展的决策、规划、管理以及监督等各个层面:培育发展社区旅游协会、社区历史保护促进会、社区民间艺术团等多种类型的社区社会组织;赋予当地居民以选择权和自主权, 强调居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大社区教育投入, 培养提高当地居民的“硬技能”与“软素质”等。切实从当地居民的主体利益出发, 从物质和精神上提供支持和保障, 确保其在旅游发展中的话语权, 增强当地居民的地方感, 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道主。

3.3 制定有效的机制, 激励当地居民弘扬传统文化

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 现代化城市与传统化乡村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乡村旅游地居民越来越排斥当地的传统生活方式, 向往城市的现代化生活。而乡村旅游地的传统生活方式正是乡村的地方性体现, 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竞争力。因此, 可以通过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例如建立“最佳形象乡村建筑”、“最佳形象乡村服饰”、“最佳形象乡村田地”、“最佳形象乡村美食”、“最佳形象乡村艺术”等多个专项资金来资助那些在显现乡村地方性文化方面表现出色的当地居民, 在保证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 激励更多的居民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3.4 发挥乡村精英影响力, 号召全民参与形成社区旅游

乡村精英是乡村居民当中表现突出的一小部分群体, 在村民整体中的地位较高, 拥有更多的权力性资本, 掌握较强的个人能力。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影响作用, 通过他们的领导力与号召力来调动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教师、医生、司机等非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也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营销人员, 在乡村精英的影响下, 培养当地所有居民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氛围, 形成社区旅游, 增强地方归属感与地方认同感, 强化社区的地方感, 从而使乡村地方性的显现更为集中与突出, 争取“人人都是乡村代言人, 处处都是乡村好风景”。

参考文献

[1]唐晓云, 吴忠军.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居民满意度及其影响—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J].经济地理, 2006 (5) :879-883.

[2]许振晓, 张婕, Geoffrey Wall等.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 2009 (6) :736-744.

[3]熊元斌, 李海娥.居民营销: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中社区居民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J].管理学家 (学术版) , 2012 (6) :27-40.

[4]张中华, 张沛.地方理论:城市空间发展的再生理论[J].城市规划, 2012 (1) :52-57.

[5]Agnew J.The Power of Place:Bringing Together Geographical and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s[M].Boston:Unwin Hyman.1987:124-139.

[6]Tuan Y.F.Humanistic geograph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76 (66) :266-276.

[7]郭正林.卷入民主化的农村精英: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 2003 (1) :66-74.

[8]王广强.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精英治理模式[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8) :22-24.

[9]王中标.“乡村精英”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特区经济, 2007 (10) :136-138.

[10]朱璇.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和作用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 2012 (6) :73-78.

上一篇:油田基层企业下一篇:图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