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效益评价研究

2024-06-07

加油站效益评价研究(精选10篇)

加油站效益评价研究 第1篇

随着采出程度的不断提高, 国内油田部分主力开发单元进入二次采油中后期或三次采油阶段, 为进一步夯实稳产基础,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油井措施工作量逐年增加, 油井措施作业成本已成为各油田付现成本中比重较高的成本项目之一, 是影响油田经济效益和现金流量的重要因素。在一些油田, 油井措施成本甚至已经成为付现成本中比重最高的成本项目, 成为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推进开发生产与成本效益的有机结合, 客观地评价油井措施效益情况, 有效地引导油井措施成本投向, 进而实现油田的经济开发, 理论界从2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 一些油田也结合自身开发生产实际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措施效益评价模型。

这些评价模型及其使用的方法和指标, 既有针对单一油田 (区块、油井) 的模型、方法和指标, 也有针对油井措施作业的通用性模型、方法和指标。但是, 在中后期开发油田的措施效果的综合评价中, 针对同一措施, 运用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哪种评价方法更适合解决该问题, 哪些指标或哪些评价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油田的措施效益情况。因此, 各油田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 必须排除一些不可比因素, 设计符合油田实际的专用模型, 并根据开发生产实际进行推广应用, 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一) 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概念

1. 完全成本模式下的措施经济效益

在传统会计理念下, 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是通过实施油井措施后, 增加的产量——措施增油量所创造的收入, 扣除相应的付现成本、折旧、应分摊的相关费用后, 所创造的税后净利润。这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是采用完全成本的模式, 站在会计利润的角度去看待油井措施的增量效益。它的缺点是忽视了增量收入扣除增量成本后的边际效益对消化固定成本的贡献, 不利于短期生产经营的正确决策。

2. 油井措施边际贡献

油井措施效益评价主要目的是为公司内部管理服务, 引导公司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带来更大边际贡献的项目上。

边际贡献的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它是管理会计中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 又称为“边际利润”或“贡献毛益”, 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 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对于油井措施效益评价来说, 其变动成本应该只包括该措施的技术性变动成本 (如果不实施该措施就不会发生的成本, 其本身与措施增油量无关, 而只与是否实施有关) 和其他相关增量成本两个部分。对于受薪酬体制影响的人工成本、历史决策影响的折旧折耗 (因措施后PD储量增加引起的折耗率变化对折耗费用的影响不作考虑) 、其他与措施无关的付现成本、机关管理费以及某些税费, 其发生与否、金额大小与油井措施的实施与否并无直接联系。因此, 在计算油井措施效益时, 不应将上述成本计入增量变动成本之内, 如无特别说明, 本文所指油井措施经济效益特指油井措施边际贡献。

(二) 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模型

根据前述的理论, 单井措施经济效益即为单井措施增油创造的收入减去直接措施费用及相关增量成本后的余额, 亦即单井措施边际贡献。为评价油井措施的经济效益, 考虑措施实施后与实施前的增量边际贡献, 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

M——增量边际贡献 (或差额边际贡献) ;

ΔQO——评价期内累计增油量, 吨;

ΔQg——评价期内累计增气量, 立方米;

Po——原油价格 (不含税) , 元/吨;

Pg——天然气价格 (不含税) , 元/立方米;

Taxo——吨油税费 (教育附加、城建税、资源税、特别收益金等) , 元/吨;

Taxg——天然气税费 (教育附加、城建税、资源税等) , 元/立方米;

I——直接措施投入, 元;

ΔC——其他增量成本, 元。

(三) 油井措施经济效益判别

从增量边际贡献的角度, 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 当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投入时, 可判定投入有效;当增量投入小于或等于增量投入时, 应判定投入无效。

在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中, 即当增量边际贡献M>0时, 可判定该油井措施经济有效;而当增量边际贡献M≤0时, 应判定该油井措施无效。

三、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众所周知, 为评价油井措施效果, 有一个通用的指标——措施有效率, 这个指标是从技术层面上衡量油井措施达到预期效果的指标, 是以实物工作量为起点计算的成功井次占全部实施措施的比重。可用下式计算确定:

措施有效率=有效井次÷措施井次

这个指标只注重地质、工艺等开发结果, 而忽略了对措施后增量效益的评价。在措施有效率评价过程中, 使用成功与失败两个属性指标对油井措施进行了定性的评价。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从技术层面评价有效, 从效益层面评价, 其产出并未收回直接投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油井措施的真实成效。为客观地评价油井措施的投入情况, 有必要引入一些经济效益指标, 本文将主要从措施经济有效率和模拟成本利润率两个指标进行探讨。

(一) 措施经济有效率

措施经济有效率, 主要是引入经济有效的概念, 打破以往措施有效率评价指标中只注重地质、工艺等开发结果, 而忽略了对措施后增量效益的评价传统。

1. 措施经济有效率的基本模型

措施经济有效率的基本模型 (以下简称基本模型) , 就是计算当期经济有效井占全部油井措施井次的比重, 来整体衡量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情况, 理论上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R为措施经济有效率;

N总为统计的措施总井次;

N有效为评价期内已确定经济有效井次。

在这个模型下, 由于成本支出是时点性指标 (一次性投入) , 而收入或增油量是期间性指标 (经过一段时间积累)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由于存在滞后性的客观因素, 某一时点的评价结果其实很难代表总体措施效益的真实情况。比如一些油井措施可能因暂时的增油量未能完全弥补增量成本但仍处于增油状态、存在措施恢复期或措施目的本身并非直接增油等不可比因素, 出现误评的情况。这种情况放大了可评价井的基数, 拉低了整体的措施经济有效率, 进而误导了评价结果的使用者。

2. 措施经济有效率的修正模型

针对基本模型存在的弊端, 需要对评价模型的分母进行修正, 可以考虑使用溯及既往井次方案、增油量预测方案和不可评价井剔除方案等三个方案。

方案一:溯及既往井次方案

溯及既往井次是指运用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模型, 在某一评价日, 针对在评价日当年年初至评价日期间内失效的油井措施进行评价, 无论其措施后开井是当年、上年亦或是前年。其算式如下:

在这个方案下, 油井措施以失效与否作为是否纳入评价范围的识别标识, 它能有效确保措施增油量的准确性。但由于总失效井次可能溯及以前一个或多个年度, 存在三个突出的缺点。

一是被评价井的总成本和总增油量与当期的措施成本支出和增油量难以实现有效配比, 不便于评价当期的措施成本支出效能。

二是被评价井的井数、增油量、成本可能是一个连续甚至永续的统计数据, 将会大大增加评价人员的工作量,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是被评价井因为溯及了既往井次, 各年可能因开发部署对油井措施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调整, 其评价结果因时间跨度较大, 可能已经完全没有参考价值。

方案二:增油量预测方案

增油量预测是指在评价日, 对一些可能因暂时的增油量未能完全弥补增量成本但仍处于增油状态、存在措施恢复期的油井按照一定的数理方法或拟合曲线, 估算一个措施有效期内的增油量 (具体估算方式后文将详细阐述) , 并运用这个增油量代入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模型, 计算经济有效井次。

在这个方案下, 措施经济有效率实现了与基本模型的统一。但是, 经过对以前年度措施井的实际增油量和按拟合曲线计算出的增油量的对比, 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时甚至很大) , 由于增油量对措施效益的敏感性较强, 这就大大降低了有效井次的准确性和经济有效率的可信度。

方案三:不可评价井剔除方案

不可评价井剔除是指在某一评价日, 计算可评价井总数时, 对可能因暂时增油量未能完全弥补增量成本但仍处于增油状态、存在措施恢复期或措施目的本身并非直接增油的措施进行剔除, 只对当期已确定失效的以增油为目的油井措施进行统计计算。措施经济有效率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

R为措施经济有效率;

N总为当年的措施总井次;

N有效为当年措施总井次中经济有效井次;

N不可评价为评价日尚不具备评价条件的井次。

在此评价方案下, 先将每个措施井的阶段性增量收入和增量成本代入评价模型, 计算出该井在不考虑任何因素下的边际贡献。对已确定经济有效的井次计入有效井次, 作为计算经济有效率的除数。

对运用评价模型计算结果评价为经济无效的井次, 不列入当期评价经济有效率基数的情况有:

①目前仍处于增油状态的油井措施;

②在措施前就已明确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增油的油井措施;

③当期只发生部分费用, 下期还将继续发生费用的油井措施。

对评价为经济无效, 但已经失效的措施井次, 列入评价经济有效率的基数, 连同通过模型计算已确定为经济有效的井次一起作为计算措施经济有效率的分母。

在这个模型下, 是对已经确定有效或无效的直接增油目的油井措施进行评价, 相当于是对全部油井措施的一个抽样, 而且是一个样本量足够大的抽样, 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 这个经济有效率能够代表总体, 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指标。因此, 方案三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率计算的实际应用模型。

(二) 模拟成本利润率

从前述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 油井措施效益评价结果的核心指标是边际贡献, 单一指标有时可能不能完全反映出相关的信息。譬如, 如果措施经济有效率达到100%, 但平均单井边际贡献趋近于0, 那么措施净增量效益也趋近于0;而如果措施经济有效率为10%, 但平均单井边际贡献远高于为0, 那么措施净增量效益也会大幅度提高。为此, 可以考虑再引入模拟成本利润率指标。

模拟成本利润率是指油井措施后创造的增量边际贡献与实际投入增量成本的比值, 可用下面的方程式表示:

模拟利润率表示1元增量成本创造的增量边际贡献。

如前所述, 单井措施边际贡献额是一个绝对数指标, 不能反映单位投入所创造的价值。对于公司当前的油井措施工作量来说, 运用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价值创造能力的横向比较。

对于油田整体的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来说, 通过使用这个指标, 可以从作业区、油藏、开发单元、断块以及单井多个层级上对油井措施进行横向比较, 量化措施成本投入的不同风险程度和潜在盈利能力, 能有效地引导措施成本的投放。

(三) 其他经济评价指标

前文已有述及, 为客观地评价当期油井措施的效益情况, 对一些当期不具备评价条件的油井措施进行了剔除。

其中, 对于当期无效但仍在增油和当期只发生部分费用 (未整体完工) 的油井措施, 可以在次年运用前述的评价模型进行的跟进评价;对于主要目的并非直接增油的油井措施, 由于会提高油田整体采收率, 在以后一段时间增加差额自然产量, 需要合理引入现金流量和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运用长期评价指标进行整体打包评价。

根据财务管理净增效益原则, 只要增量效益大于0, 项目经济有效。由于目前很难合理地获取折现率指标, 项目净现值难以合理确定, 因此难以对这些项目做出经济效益的绝对额评价结果。评价过程使用内含报酬率作为主体评价指标, 即当项目实施后的内含报酬率大于不实施项目的内含报酬率时, 项目经济有效。项目评价模型可定义为:

其中:

IRR差额表示有措施与无措施情况下的差额内含报酬率;

IRR有措施表示有措施情况下的内含报酬率;

IRR无措施表示无措施情况下的内含报酬率。

当IRR差额大于0时, 项目经济有效;当IRR差额小于0时, 项目经济无效;当IRR差额等于0时, 项目等效。

IRR可通过以下方法求解:

需要说明的是, 在比较内含报酬率的过程中, 需要地质部门提供某一区块或断块不实施措施情况下的产油量和实施措施后产油量, 以及以后年度尚需在这些区块增加的其他增量成本, 这些参数的估计可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误差。

四、模型参数选择及计算取值

直观上看, 油井措施效益评价模型就是一个简单的管理会计“本量利”模型, 但对于措施效益评价这项工作来说, 各种参数的选择及计算取值才是决定措施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整个模型可用图1表示。

(一) 属性参数

属性参数主要是为了对措施井进行分类, 作为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时的筛选条件。主要包括开发单元、能量方式、措施目的、措施内容、开工日期、开井日期、是否失效、失效日期等属性参数。

(二) 数量参数

从前述的树形结构可以知道, 要准确地确定一口油井措施的边际贡献, 必须要确定其增量模拟收入和增量成本。

1. 增量模拟收入

增量模拟收入是确定油井措施产出的核心参数之一, 其他主要驱动因素是措施增油 (气) 量和油 (气) 价。增量收入等于增油收入与增气收入之和。

式中:

ΔQO——有效期内累计增油量, 吨;

ΔQg——有效期内累计增气量, 立方米;

Po——原油价格 (不含税) , 元/吨;

Pg——天然气价格 (不含税) , 元/立方米;

Taxo——吨油税费 (教育附加、城建税、资源税、特别收益金等) , 元/吨;

Taxg——天然气税费 (教育附加、城建税、资源税、特别收益金等) , 元/立方米。

a.增油 (气) 量确定

一般来说, 每个油田都有统一的标准计算单井的措施增油 (气) 量, 相关数据可以从开发生产系统 (如中国石油的A2系统) 直接提取。但这个增油 (气) 量客观上也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这个增油 (气) 量是以当年末作为统计时点, 某一油井措施增油 (气) 量在次年计入了自然产量中, 也会导致油井措施的统计增油量小于实际的增油量;二是这个增油 (气) 量没有考虑油井自然递减因素, 其计算出的措施增油量可能小于措施的实际增油 (气) 量, 缩小了油井措施的增量效益。为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需要对这个增油量进行还原。

对于跨年增油 (气) 量, 可以运用次年的实际生产数据曲线与措施前选值曲线计算还原。对于递减因素的影响, 可以按油井的生产历史, 模拟出一条在无措施情况下, 考虑递减因素的产量曲线, 然后运用实际产量曲线与模拟曲线间的面积差, 计算还原考虑递减因素的实际增油 (气) 量。

理论上说, 措施增液量可以确定为有效期内总产液量与自然总产液量之差, 可按下式计算:

b.油 (气) 价确定

为进一步客观真实地反映措施经济效益情况, 应该从预算油价和市场油价两个方面计算增量收入。

(1) 预算油 (气) 价法。预算油 (气) 价法是指在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时, 采用预算指标时核定的原油内供价格和天然气销售价格, 扣除石油特别收益金、资源税等与油气产销量直接相关的税金后, 计算确定单井措施增量收入。这种油价模式下, 措施经济效益不与市场价格挂钩, 反映的是在预算油价下的措施经济效益情况。

(2) 市场油 (气) 法。预算油 (气) 价是从业绩评价的角度考虑的经济效益, 它不能反映真实的措施经济效益情况。运用市场油 (气) 价法, 把油价与市场价格挂钩, 能更加公允地反映油井措施创造的真实的增量经济效益。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运用截止评价日的实际油气价的加权平均价格计算增量收入。

2.增 (减) 量成本

增 (减) 量成本包括直接措施成本、措施后增 (减) 液量导致的增 (减) 量成本以及为保证措施有序实施而发生的其他辅助成本支出。

(1) 直接措施成本。直接措施成本指为完成油井措施而发生的工序费、摊销费、材料费、化学药品费、技术服务费以及留井工具费用等。一般在油井措施完工后, 根据所实施的工序、用料等实际情况计算确定。

(2) 液量相关增 (减) 量成本。液量相关增 (减) 量成本主要包括增 (减) 量动力成本、增 (减) 量集输相关成本。在不考虑单一油井的个体差异的情况下, 可以选取本油田或区块的历史单位成本进行计算。由于液量相关的增 (减) 成本在整个模型中的敏感系数较小, 在合理确定增 (减) 量的情况下, 这个近似的增 (减) 量成本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据。

(3) 措施其他辅助成本。主要为零星或无法准确确定的增量成本支出, 如增量拉油运费、改流程、作业清障、改变举升方式等发生的修理费, 因不具普遍性, 需进行单独确定。

五、结语

云南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第2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效益:效益评价:云南芒市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研究的重点。

一、研究区概括

芒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其经纬位置介于东经98~05-98~44、北纬24~05-24039之间。东部和东北部与保山市龙陵县接壤,西南部与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相连,西、西北部与芒市、陇川县隔龙江(陇川江)相望,南部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68.3千米。截至2009年底,全市在行政区划上辖5个镇(即芒市镇、风平镇、遮放镇、勐戛镇和芒海镇),6个乡(即轩岗乡、江东乡、五岔路乡、三台山乡、西山乡和中山乡)。

二、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

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当切实针对山区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土地利用的目标一土地利用的方式一影响土地利用的要素一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指标一评价标准(范围和阀值)为主线,突出土地利用对生态一经济一社会过程的影响。因此,在评价指标设置上,应当在充分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基础上,选取相互独立且能反映各方面特征的典型敏感指标,构建了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

(二)评价方法

1.指标权重确定

一般,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时,通常需要确定各指标的不同权重值。这是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或专家咨询法)等。其中。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是较为常用的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它通过组织专家对各因子权重进行赋值或打分,并通过反馈概率估算结果后,由专家对各因子权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打分,使分散的赋值逐渐收敛。最后得到较为协调一致的各因子权重值。

按照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本研究邀请了20位专家和科技人员对上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经过相应处理后,得到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见表2)。

2.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

本文选取综合指数模型对芒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其计算公式为:

y(hj)=∑(hn)W(hi)x(hij)i=1。

式中,Y(hj)为评价分值,w(hi)。为评价指标x(hij)“相对应的权重值,强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i=1,2,3,---,n;j=1,2,3,---,m。

三、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对芒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运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后,按照表2所得到的权重值,最后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运算,得到芒市分乡镇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效益表(见表2、表3)。

通过对芒市各乡镇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功效系数的比较可以得出,芒市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基本持平,有少量增长;其中芒市镇、芒海镇、轩岗镇、中山乡、五岔路乡综合效益降低,西山乡两年综合效益基本持平,其他乡镇综合效益提高。对于经济效益除芒市镇、三台山乡、中山乡外其他乡镇经济效益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于生态效益除了勐戛镇、轩岗乡之外。其他乡镇生态效益功效系数明显降低,这说明了芒市绝大部分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于社会效益来说除了芒市镇、遮放镇、西山乡、三台山乡、五岔路乡以外,其他乡镇社会效益呈降低趋势。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2000年与2009年数据的对比芒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不高,经济效益的变化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相关。而且芒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处于较低水平,经济效益上升趋势明显。最后芒市进行的2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得芒市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在这过程中政府应不断加强引导和调控,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今后几年逐渐恢复增长。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芒市土地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要适当提高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并重,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要大力加强土地利用生态建设。注重对各类生态用地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史京文,土地利用规划效益实质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1992(11).

2.黄玉兰,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研究[d],辽宁大学,2007.

3.杨子生,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孙兴辉,张裕凤,原伟,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7).

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评价研究 第3篇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简称基建项目, 指的是在一定的资源及预定期限条件下, 以资金筹集为手段, 经过特定质量与数量要求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决策程序, 通过一次性投资最终完成的固定资产项目。依据基建性质可分为新建、扩建、迁建、改建及重建五类项目。

财务效益评价指的是有关评价主体在依据现行财务价格及财务体制和测算基础数据的基础上, 从银行及经营者角度对项目费用及效益进行综合测算, 进而全面考察项目的外汇平衡能力、偿债能力及获利能力等。通过测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财务效益评价可以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评价就是依据单位项目有关财务报表及会计信息, 利用科学有效的财务数据科学测算基建项目的效益与成本, 真实合理地评价基建项目本息的财务支撑能力及财务现实状况。进行效益评价就必须设立相应的评价指标, 目前, 研究者运用的较多的财务效益评价指标是净现值、利润率、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等。

二、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基建项目盈利能力指标综合反映了项目盈利能力的高低, 通过该评价指标可以分析判断基建项目投资后的获利水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成后就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固定系统, 该系统能否很好地得到运营管理通常直接影响着基建项目投资后所能带来的收益水平, 而这也正是所有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评价基建项目盈利指标一般要用到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 、财务净现值 (FNPV) 、基建项目投资回收期Pt、投资利润率。

第一, 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 。该评价指标实际上是指基建项目净现金流量现值为零时的折现率, 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和实际收益率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用公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 n:基建项目计算期间;CI:现金流入量;CO:现金流出量; (CI-CO) :项目在第t期的净现金流量。财务内部收益率指标越大越好, 可用插值法求出该指标。一般情况下, 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 基建项目可行。

第二, 财务净现值 (FNPV) 。该指标用公式可表示如下:

其中, n、CI、CO同财务内部收益率 (FIRR) 中的有关指标; (CI-CO) t:现金流入量;ic:财务贴现率 (基准收益率) 。通常FNPV的计算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FNPV=0表示基建项目处于判断可行与否的边界值上, 因为此时项目获利能力等同于同行业平均水平;FNPV<0表示基建项目不可行, 因为此时项目获利水平低于行业平均值;FNPV>0表示基建项目可行, 此时项目同行业平均获利能力低于该基建项目获利水平。

第三, 基建项目投资回收期Pt。该指标指的是从基建项目投建起始日算起, 运用项目运营所得净收益偿还原始投资费用所需年限。依据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有动态投资回收期与静态投资回收期之分。在项目建成投产后净收益各年不同的情况下, 静态Pt=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份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的净现金流量。然后, 将Pt与基准投资回收期Pc进行比较分析:如果Pt燮Pc, 则基建项目可以接受, 因为投资可在规定时间内收回;如果Pt>Pc, 则表示基建项目不可行。相似地, 动态Pt= (累计净现金流量开始出现正值的年数-1) +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评价标准与静态Pt的评判准则一致。通常, 动态Pt运用折现法计算出的年限比静态Pt要长些。

第四, 投资利润率。该指标可表示为项目年利润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商数,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基建项目施工开始后的获利与否及收益水平。其中, 项目总投资可表示为基建期间利息、投资方向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及流动资金的总和;年利润总额可表示为年项目营业收入与年项目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年总成本费用之差。一般而言, 投资利润率越高, 基建项目投资风险就越小、获利能力及债务清偿能力就越强, 整体基建项目投资收益就越有保障。反之, 则风险越大收益越没有保障。基建项目盈利能力要满足社会基本要求, 就必须使其投资利润率高于同行业利润率平均值。

2、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偿债能力评价的是基建项目能否在给定期限内偿还项目所负担的全部长期与短期债务, 该指标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基建项目的顺序开展, 也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动态地讲, 是指项目经营过程所创造的收益的偿债能力;静态而言, 则是指项目资产本身清偿债务的能力。具体而言, 基建项目偿债能力评价指标可细分为以下方面。

第一, 贷款偿还期。该评价指标体现了在基建项目具体财务条件及国家财政规定基础上, 基建项目投产后可用于还款的资金用来偿还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本息和所需要的时间。用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 Id: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本息;Pd:贷款偿还期;Rt:包含摊销、折旧、利润及其他还款资金 (含未付建设期利息) 在内的第t年可用于还款的资金。贷款偿还期评价指标可由借款偿还计划表推算, 不足整年的部分可用线性插值法计算。指标值若能满足贷款机构的期限要求, 则可认为该基建项目具备借款偿债能力。该指标适用于不预先给定借款偿还期限且按最大偿还能力计算还本付息的基建项目。

第二, 速动比率。该指标反映了速动资产 (即能够快速变现的资产) , 通常用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的余额表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总额。普遍认为该值保持在1.2—1之间较为适宜。

第三, 流动比率。该指标反映了基建项目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 体现了短期可变现资产与短期负债间的关系。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该值越小, 通常表明项目短期偿债能力较弱, 反之则越强。对基建项目而言, 过高的流动比率往往不利于项目的健康发展, 因为许多流动资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但债权人鉴于风险考虑, 往往希望该值较大, 一般情况下, 该指标介于1.2—2之间时为宜。

第四, 资产负债率。该评价指标反映了基建项目当前偿债风险的大小。资产负债率=负债合计/资产合计, 该值越大表明项目回收贷款的保障程度较低, 反之则项目投资风险就较小, 目前普遍认为这一比例的最佳值为1。

三、基建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盈亏平衡分析

基建项目盈亏平衡分析指的是通过盈亏平衡点 (BEP) 分析项目成本与收益间平衡关系的有效方法。项目周期、投资、成本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基建项目的经济效益, 当这些影响因素超出某一临界点时, 就可能左右项目的投资决策。盈亏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要科学评价某特定项目对各种不确定因素变化的承受能力, 找出这个临界点进而为基建项目投资提供决策依据。

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营发展的盈亏平衡分析为例, 水利受到市场需求、政策法规及运营环境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其项目盈亏平衡点分析主要表现在产量和单价两个方面。其所得税前以产量表示的盈亏平衡点为:BEP产量=年固定总成本/[产品单价 (1-综合税率) -单位产品可变成本];其所得税前以单价表示的盈亏平衡点为:BEP单价= (年固定总成本+可变成本×设计生产能力) /[设计生产能力 (1-综合税率) ]。

2、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在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评价中较为常用, 它在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确定性因素对基建项目最终经济效益指标的影响程度。一般可选用达产期、建设期、初始投资、经营成本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如果某参数小幅变化后引起项目经济效益指标大幅变化, 那么此参数就是敏感性因素, 如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息税前利润等都可成为敏感性分析指标。反之则称之为非敏感性因素。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确定影响基建项目财务效益的最主要敏感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找出项目不确定性的根源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改善并提升基建项目的财务效益。

四、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评价的基本报表

与项目可行性评价一样, 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评价的基本报表的构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表。该表系统反映了基建项目在开展周期内各年年末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情况, 可以全面衡量这三者组成结构的合理性, 通过计算资产负债率等各偿债能力指标来判断项目的偿债风险大小。二是损益表。该表有用以反映基建项目在开展周期内实现利润或承担亏损的情况, 通过指标计算可以分析项目的获利能力。三是资金来源及运用表。该表体现了基建项目在开展周期内各个年度的资金短缺或盈余状况, 这为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了直接依据, 可用来制定适宜的还款及借款计划, 也用于项目资金筹集方案的选择。四是现金流量表构成。该表反映了基建项目在开展周期内各个角度的现金流入及流出情况, 通过各动态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来反映基建项目投资的盈利能力。

五、完善基建项目建设的有关建议

由于基建项目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使得基建项目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轻合同管理重工程建设、基建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工程决算高、基建财务管理与签证不规范、项目竣工决算管理问题众多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为了完善基建项目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基建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宣传力度, 强化法律法规建设, 提升人员职业素养;二是实现对基建过程全方位的监督, 从资质审查监督关、计划项目投资关、评标发包关、合同关、竣工验收与决策审计关五个关口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三是强化基建项目预算设计变更管理, 全面深入地推行项目责任制, 严把实地勘察及工程结算关, 防止高估冒算;四是及时纠正基建工程中的违规现象严查腐败行为。严格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严格查处基建项目过程中的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 切实做到在哪个环节发现问题应在相应环节解决问题, 保证基建项目建设的顺利展开。

摘要:财务效益评价是基建程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基建项目管理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反馈环节, 通过对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可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工作, 提升基建项目的投资效益。本文首先对基建项目及财务效益评价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简单论述, 其次提出了以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再次针对基建项目中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提出了盈亏平衡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两种不确定分析法, 最后从财务报表的角度对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评价进行了总结, 并就如何完善基建项目建设问题提出了有关建议。

关键词:基建项目,财务效益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董国富等: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工作的探讨[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 24 (2) .

[2]秦兆伟:项目论证与评估[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 第4篇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316.23 文献标识码:

退耕还林即为针对退化生态系统的重新构建问题,旨在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将低产量、高危害性的农田生态系统变更成林草生态系统。退耕还林与其他林业工程相比,具有范围广、规模大、工序复杂的特点,且国家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退耕还林生态效益成为社会各界争相关注的重要问题。

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研究现状

1.1 单项研究

目前,相关学者对退耕还林的研究还集中在土壤改良和水土保持效益上。同时,部分学者针对退耕还林后的大气净化、水源涵养、植被恢复效益等进行研究。

1.2 综合研究

已有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基于恢复生态学原理,通过层次分析法的采用,系统地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综合效益。著名学者杨建波结合环境效益层次分析法,实现了以退耕前和退耕后坡耕地的环境变化为基础,对退耕还林地区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并以价值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多年实践,我国针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的评价方法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由以定性为主的评价方法转变为以定量为主的评价方法,从单目标、单因素的评价到多功能、多指标的评价。

2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方法概述

2.1 基于生态学的效益计量评价方法

2.1.1 侧重于评价的计量评价方法 一是根据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目的以及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对反映效益的评价指标及其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二是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要素进行分析,理清各项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即所占权重;三是要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计算,当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将具体的指标值转化为无量刚标度,将指标的权重与标度相结合,即可准确计算出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2.1.2侧重于计量的计量评价方法 侧重于计量的计量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适当的计量模型,将工程区在退耕还林后所能获得的物质效益进行直观的计量反映。由于退耕还林后形成的资源属于我国森林资源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借鉴相关效益模型与评价方法对其进行评价,如森林综合效益、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模型、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等。由此可见,在对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时,只要其条件与某相关模型的条件基本一致,就可以利用该方法对退耕还林综合效益进行评估。如果条件适用范围较广,则可以选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评估,从多个角度检验森林资源效益。

2.2基于经济学的效益计量方法

现阶段,基于经济学的效益计量方法一般建立在实物计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费用—效益”分析法找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货币转换参数,对其进行货币计量评价。同时,也可根据森林资源的生态系统效益与自然资本市场的发展情况,将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计量评价方法分为直接市场法、模拟市场法以及替代市场法。其中,直接市场法的优点是可对效益进行客观的评估,可信度较高,能粗略地量化生态环境价值,但是难以将直接估算的生态价值进行量化,效益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模拟市场法主观性较强,可信度不高;替代市场法主要利用生态环境的变化估算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

3 退耕还林概况及效益实例分析

作为退耕还林工程的首批试点示范县,四川省木里县于1999年~2015年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1133.33公顷,其中,为退耕地还林面积约6666.67公顷,为荒山造林面积4466.67公顷,涉及范围包括29个乡(镇)105个村,有24205户参与到木里县退耕还林建设中。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深入,木里县林业生态生产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生态环境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木里县始终紧抓产业发展,将退耕与林业产业化发展同步结合,既重视特色产业的打造,也重视龙头企业的培养,最终形成“退耕还林促进产业发展,产业进步稳固退耕还林”的循环发展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推动后,大部分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加快了木里县进入小康社会的步伐。

4 结语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是一项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评估体系,太过侧重于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忽视了综合生态效益的研究,制约了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进展。因此,研究人员应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引进全新的评价方法和监测技术,结合社会大众所关注和接受的生态因子数量效果和生态效益货币计量,全面构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检测系统,提供详细的资料和数据,综合、科学、准确的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肖庆业.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姚清亮.河北省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3]袁红军,曹国璠,晏世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09,(02):239-240+242.

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研究 第5篇

流域治理项目涉及面广, 既包括防洪治涝工程, 也包括灌溉、生态环境工程, 治理项目实施后, 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流域沿岸的洪水, 具有巨大的防洪效益, 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 同时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这些效益中有些可以定量表示, 有些只能定性描述, 因此, 流域治理项目具有效益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给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 已有文献几乎没有对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1]。本文针对流域治理项目效益从防洪、生态、社会3个层面入手, 建立相应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熵理论方法进行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价, 并以广东省某流域治理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为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1 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流域治理项目一般来说既有防洪效益, 又有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任何具体的指标都只能反映效益的某一个侧面,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效益评价, 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效益综合评价指标[2], 这些指标能反映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的多个层面。在遵循全面性、独立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下, 综合考虑流域治理项目的各方面效益, 建立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图1所示。

2基于熵理论的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的规范化

根据所建立的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指标可知, 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 指标的属性值也各不相同, 量纲的不同使得各个指标难以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为便于评价, 需要将各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指标一般有定性与定量之分, 定性指标通过专家分析判断, 得到一组数据, 定量指标通过调查或计算得到某一确定的值, 指标的规范化处理建立在指标值已知的条件下, 因此在对指标进行规范化之前, 首先要进行定性指标的量化。

定性指标一般用定性的语言描述, 可采用分级的方法进行量化, 分级量化标准如表1。

定性指标量化以后, 与定量指标一起进行规范化处理。

定量指标中既有效益型指标也有成本型指标, 在各指标规范化后所要表达的就是反映某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相对重要性, 为了不使效益型中指标值最小、成本型中指标值最大的进行极差变换后为零, 因而对于评价指标采用改进的极差变换公式:

rij= (xij-minixij) / (maxixij-minixij) d1+d2 () (1) rij= (maxixij-xij) / (maxixij-minixij) d1+d2 () (2)

式中:d1、d2为改进公式系数, 根据实际情况和模型确定。一般可以取d1=0.99、d2=0.01。

2.2基于熵理论的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方法

效益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 按照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不同, 可以分为两大类, 主观评价方法与客观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法采用主观判断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得出评价结果, 客观评价法根据评价系统指标样本的固有特征、相关关系和变异程度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得出评价结果, 这两类方法各有特点, 也有各自的不足。因此在综合评价流域治理项目的效益时, 既充分考虑有关专家的意见, 又结合指标的固有特性, 宜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基于熵理论的评价方法把主观和客观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

设有n个评价指标, 第i年第j个指标的属性值为xij, 对xij用公式进行规范化处理得到rij。对rij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一组离散分布值:

pij=riji=1mrij (i=1, 2, , mj=1, 2, , n) (3)

由熵的概念, 则评价指标j对决策方案i的相对重要性的不确定性可由熵来度量:

Ej=-i=1mpijlnpij (j=1, 2, , n) (4)

由熵极值性知, 当pij (i=1, 2, …, m) 相等时, 熵最大即Emax=ln m

j指标的相对熵用以下表示:

Ηj=Emax-EjEmax (5)

由熵的性质知, Hj∈[0, 1], 相对熵Hj越小, 各指标越接近, 越均衡, 所以选择相对熵来量化各指标提供信息的多少。

对相对熵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各指标的熵权[3]:

wj=Ηjj=1nΗj=1-E¯jn-j=1nE¯j (j=1, 2, , n) (6)

其中:E¯j=-1lnmi=1mpijlnpij

由上述定义及熵函数的性质可知, 熵权具有以下性质:各评价对象在指标j上的值完全相同时, 熵值达到最大值, 熵权为零, 意味着该指标向决策者未提供任何有用信息, 该指标可以考虑被取消;当各评价对象在指标j上的值相差较大时, 熵值较小, 熵权较大, 表明该指标向决策者提供了有用信息;指标j的熵越大, 熵权越小, 该指标越不重要, 指标j的熵权满足以下条件:0wj1i=1nwj=1

评价指标的熵权取决于各评价对象的固有信息, 在多指标评价中也不能忽略评价者的经验判断, 为此引入另一个权值θi代表评价者的主观判断能力, 两者结合为一个综合权值λi[4,5]:

λi=θiwii=1nθiwi (7)

根据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指标的实用权值λi, 建立评价模型:

Y=Rλ=[r11r12r1nr21r22r2nrm1rm2rmn][λ1λ2λn]= (y1, y2, , ym) (8)

某年的评价值yi越大, 表示该年的综合效益越大, 以此作为评价依据。

3 实证分析

广东省某流域治理项目是由ABCD 4个小流域治理项目所构成的, 该流域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汛期暴雨频频发生, 加上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 河堤老化, 河床淤高, 河道缩窄, 现有防洪标准低, 一般不能抵御10年一遇的洪水, 造成流域内洪涝灾害日趋频繁, 严重威胁着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极大地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ABCD 4个流域经过治理后, 不仅有效控制了沿岸的洪水, 具有巨大的防洪效益, 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 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 同时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广东经济的发展, 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根据对各流域效益的分析, A流域效益有关指标数据见表2所示, 为节约篇幅, BCD 3流域的效益数据不再一一列出。

根据ABCD 4流域各年的指标值, 利用式 (1) 、式 (2) 对其进行规范化处理, 其中项目投资额为成本型指标, 其他都为效益型指标。根据主观分析确定各指标的主观判断权重, 由式 (3) ~式 (6) 计算各指标的熵权, 与主观权重相结合, 根据式 (7) 计算得到各指标的综合权重, 结果见表3所示。

根据计算得到的各指标的综合权重, 由评价式 (8) 得到ABCD各流域效益综合评价结果, 见图2所示。从ABCD各流域的效益综合评价分析看, 从2000~2004年, ABCD各流域综合效益逐年增长, 其中A流域综合效益最大, 特别是从2001~2004年间远远大于BCD流域的综合效益, C流域综合效益最小。B流域和D流域效益综合评价比较看, 2000~2001年D流域综合效益大于B流域, 2002~2004年间, B流域综合效益大于C流域综合效益。

4 结 语

效益综合评价的方法很多, 包括主观评价法与客观评价法, 这两类方法各有优点, 也有各自的不足。流域治理项目具有巨大的防洪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效益的多样性给综合评价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综合评价流域治理项目的效益时, 既要充分考虑有关专家的意见, 又要结合指标的固有特性, 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熵理论方法进行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的综合评价, 避免单纯主观法和客观法的缺陷, 并以广东省某流域治理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为流域治理项目效益综合评价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吕振霖.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太湖流域治理[J].中国水利, 2005, (2) , 34-39.

[2]周惠珍.投资项目经济评价[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2.

[3]邱菀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4]徐泽水.多属性决策的组合赋权方法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4) , 30-34.

云南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第6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效益,效益评价,云南芒市

土地是民生之本, 发展之基, 如何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是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研究的重点。

一、研究区概括

芒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其经纬位置介于东经98°05′-98°44′、北纬24°05′-24°39′之间。东部和东北部与保山市龙陵县接壤, 西南部与瑞丽市、畹町经济开发区相连, 西、西北部与芒市、陇川县隔龙江 (陇川江) 相望, 南部与缅甸毗邻, 国境线长68.3千米。截至2009年底, 全市在行政区划上辖5个镇 (即芒市镇、风平镇、遮放镇、勐戛镇和芒海镇) , 6个乡 (即轩岗乡、江东乡、五岔路乡、三台山乡、西山乡和中山乡) 。

二、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一) 评价指标体系

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应当切实针对山区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特点, 以及土地利用的目标—土地利用的方式—影响土地利用的要素—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的指标—评价标准 (范围和阀值) 为主线, 突出土地利用对生态—经济—社会过程的影响。因此, 在评价指标设置上, 应当在充分了解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基础上, 选取相互独立且能反映各方面特征的典型敏感指标, 构建了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

(二) 评价方法

1. 指标权重确定

一般, 各指标对系统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因此, 在对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时, 通常需要确定各指标的不同权重值。这是土地利用效益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 (或专家咨询法) 等。其中, 德尔菲法 (专家咨询法) 是较为常用的确定权重系数的方法, 它通过组织专家对各因子权重进行赋值或打分, 并通过反馈概率估算结果后, 由专家对各因子权重进行第二轮、第三轮打分, 使分散的赋值逐渐收敛, 最后得到较为协调一致的各因子权重值。

按照德尔菲法 (专家咨询法) , 本研究邀请了20位专家和科技人员对上述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 经过相应处理后, 得到了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值 (见表2) 。

2. 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模型

本文选取综合指数模型对芒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Yj为评价分值, 为评价指标x′ij相对应的权重值, xij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i=1, 2, 3, ---, n;j=1, 2, 3, ---, m。

三、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

对芒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运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后, 按照表2所得到的权重值, 最后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芒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运算, 得到芒市分乡镇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效益表 (见表2、表3) 。

通过对芒市各乡镇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功效系数的比较可以得出, 芒市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基本持平, 有少量增长;其中芒市镇、芒海镇、轩岗镇、中山乡、五岔路乡综合效益降低, 西山乡两年综合效益基本持平, 其他乡镇综合效益提高。对于经济效益除芒市镇、三台山乡、中山乡外其他乡镇经济效益呈明显上升趋势。对于生态效益除了勐戛镇、轩岗乡之外, 其他乡镇生态效益功效系数明显降低, 这说明了芒市绝大部分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对于社会效益来说除了芒市镇、遮放镇、西山乡、三台山乡、五岔路乡以外, 其他乡镇社会效益呈降低趋势。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2000年与2009年数据的对比芒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不高, 经济效益的变化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相关。而且芒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处于较低水平, 经济效益上升趋势明显。最后芒市进行的2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得芒市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 在这过程中政府应不断加强引导和调控, 使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今后几年逐渐恢复增长。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芒市土地利用效益,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要适当提高投入强度和投入结构并重, 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要大力加强土地利用生态建设, 注重对各类生态用地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史京文.土地利用规划效益实质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 1992 (11) .

[2].黄玉兰.武汉市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研究[D].辽宁大学, 2007.

[3].杨子生.中国山区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4].孙兴辉, 张裕凤, 原伟.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8 (7) .

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第7篇

1 办学效益概念界定

办学效益指的是学校投入产出的比率关系,这是数量化层次方面的解释;另外是指学校产出对应社会需求,及人才及其成果要具有社会适应性。高校绩效评价同样是依据投入产出之比例对学校绩效管理进行的相对评价,本质上和办学效益概念相一致,即办学效益和办学绩效是一对同义词,均是从投入产出方面对高校管理进行深层面探析,抓根本,从本质出发,利于高校管理,优化高校管理组织,提高办学效率。

2 办学效益国内外研究文献

国内针对高校办学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研究的文献内容如下:周悦构建模型,用DEA模型处理数据,求出近几年高校二级院校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详尽分析预测,找出二级院校办学过程中核心问题所在,由某二级院校进行实证证明,最后给出实质性建议。魏一鸣、冯向前从高校内部管理的角度,根据N大学的现实状况,创立了高等学校内部学院投入产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数据包络法对N大学进行分析,构建模型,计算统计出各个学院的超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结合标杆管理的思想提出绩效诊断意见。周悦以校办学效益的涵义这个角度为切入点,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两方面整合分析办学效益的评价指标。丁晶由高校高层管理者的采访和调查,进行案例研究,而且运用绩效评价的方法理论分析所存在的管理根本问题,剖析了其根本问题,最终将其与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目标实践相结合,研究出了实质性的战略。金树颖、黎晓君、胡琼对影响地方高校办学发展目标实现的外部因素按维度化作具体绩效评价标,借助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对象的权重,构建战略层办学效益的评价体系。林建全、黄江昆通过探讨地方性本科院校二级院校办学效益评价意义的基础上,探究了地方性本科院校评价二级学院办学效益的内涵、基础及指标体系。周晓娟利用DEA方法,构建我国地方公办高校投入产出评价体系,搜集陕西省22所公办高校的数据,用DEAP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充分了分析地方公办高校管理情况。游晓欢根据高校二级院校绩效评价来判断各学院办学效益水平,从而提升各学院办学,达到全方位优化学院内部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促使学校教育事业规模、质量、效益等的协调发展,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准。林健全构建DEA模型,建立高校二级学院办学效益指标评价体系,将某学院10个二级学院的办学效益进行评价和排序,借用超效率对比了各个二级学院,找出缺陷,从而优化管理。师宝山、李刚、张贵州、岳超源从传统DEA模型指标权重仅仅为非负性限制而带来无法凸显决策者偏好的角度,构建了反映决策者偏好的输入偏好DEA模型,探究了基于输入偏好DEA模型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方法。高景波办学效益是办学投人与产出之比,是办学目标的实现程度。高校办学效益可以通过评价高校如何以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为社会培养出与社会需求匹配的人才,以及提供更多的科研成果。通过所看过的文献综合得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DEA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标杆管理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360°反馈绩效评估法的高校绩效评价,将此四种比较成熟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2.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在1992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S·卡普兰和诺朗诺顿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文章中首创。该方法与过去的绩效评估方法不同的是,此方法将评价指标分为四个维度——财务维、顾客维、内部业务流程维、创新和学习维,摒弃了传统的重财务式的观念,而从三个重要群体切身利益出发进行的战略实施。图1描述了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

图1 平衡计分卡

国外很多大学将平衡计分卡应用到绩效评价中去,例如平衡计分卡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等都得到成功的实施,使这些大学管理更加有效率。国内学者有关平衡计分卡研究,见表1。

表1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相关文献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新型绩效管理工具。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建立的有效指标体系中,有很多客观数据难以取得,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的数据,但是很难保证其真实性;对于高等学校这一特殊机构来说,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就比较细化,和企业的侧重点不同,高校是为了学校办学效益最大化。

2.2 基于DEA的高校绩效评价

DEA思想首次是由A.Charnes、W.W.Cooper及E.Rhodes提出了称为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方法,主要是从投入产出去评价决策单元的有效性。DEA模型很多,最基本的是CCR模型和BCC模型。针对DEA的研究,我国的一些文献研究,见表2。

表2 基于DEA的高校绩效评价相关文献

可见,DEA在我国高校使用比较成熟,都是通过建立DEA模型对投入产出进行分析,从而实现高绩效。然而许多学者在运用DEA时忽视了评价单元应至少是指标总和的两倍这一基本要求,出现指标设置过多而评价单元选择过少的情况,这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DEA方法的所有模型都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选择不同的导向计算出的结果也不同。但是很多学者忽视了模型导向选择的问题,没有对评价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就笼统的选择投入导向模型进行计算,这会使计算的结果出现偏差。DEA基本模型无法对DEA进行有效的区分,需要通过DEA超效率模型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

2.3 基于标杆管理的高校绩效评价

标杆管理法的是在1979年由鼎鼎有名的美国施乐公司创新研究提出的,后来经过不断规范化系统化,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从而定义为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评价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管理流程与世界上遥遥领先的企业相对比,进而持续获得优化组织经营管理的全面信息。关于标杆管理法,有许多的组织发表报告及其文章,均对标杆管理众说纷纭,其项目文章列表,见表3。

表3 项目文章列表

不同的国家对于实践标杆管理的案例结果均是不同的。标杆管理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曾盛行过,不少专家学者均对其有一定研究并且发表了一些实质性文章。如:张玉岩用标杆法进行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西安科技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王慧英将标杆管理理论运用到我国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王玉蕾进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标杆管理的研究与借鉴。高校运用标杆管理就是将自己学校通过不断地将学校运作流程与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高校相比较,以获得帮助高校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即通过比较和持续评估方式来发现自身的缺陷从而不断改善。

2.4 基于360°反馈绩效评估法的高校绩效评价

360°反馈绩效评估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学者艾德沃兹和艾文在一些企业组织中不断研究发展而构建成一个体系的。360°反馈绩效评估法是指在一个组织机构中,让身边熟悉的人对被评价者进行客观评价反馈,比如同事、上级等或者让其他部门(衔接工作密切的人员)为被评价者评价员工绩效,从而能够得到全方面综合性的信息反馈,形成最终评价结果360°绩效评估反馈。基于360°反馈绩效评估法的高校绩效评价,则需要对投入产出选定特定的评价指标进行360°全方面的评价,再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3 结语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DEA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标杆管理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360°反馈绩效评估法的高校绩效评价,这四种方法各有千秋,各有侧重。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是把高校办学效益的战略目标细化在具有培育适应社会需求人才作用的流程中,将高校办学效益的最终目标转换化为可量化的和可实现的指标。在明确高校战略与使命,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出发,将高校的战略目标细化分解,然后在根据不同维度的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基于DEA的高校绩效评价,它所有模型都分为投入导向型和产出导向型,选择不同的导向计算出的结果也不同。选择模型导向非常重要,要对评价实际问题进行精准判断分析来确定。DEA基本模型无法对DEA有效的高校进行区分,需要通过DEA超效率模型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基于360°反馈绩效评估法的高校绩效评价,则需要对投入产出选定特定的评价指标进行360°全方面的评价,再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摘要:将绩效评价方法引用到高等院校毋庸置疑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有力法宝,在我国虽然企业中绩效评价方法已经取得不一般效果,但是高校绩效评价方法仍处于摸索阶段。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高校绩效评价等同于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本文是将使用比较成熟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用于高校办学效益的评价上。常见的高校绩效评价方法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DEA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标杆管理的高校绩效评价、基于360°反馈绩效评估法的高校绩效评价,这些方法各有千秋。

关键词:高校,办学效益,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研究 第8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综合评价

1 引言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我国尚是一项新的课题, 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如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环境效应及其监测与评价研究等。从目前看, 关于描述生态修复功能与意义, 讨论总结地区生态修复措施及经验, 讨论生态修复概念及生态学机理, 叙述生态修复效益监测内容及方法的报道较多, 但关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对不同生态修复措施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监测、评价的研究报道较少[1~3]。因此, 如何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 (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进行科学的监测和评价是目前生态修复工程重要的研究课题, 也是确定不同工程区适宜生态修复措施必须解决的问题。

2 工程概况

2.1 项目概况

安义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为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工程之一。试点工程实施期限为2001~2003年。工程涉及安义县8个镇场的43个村委会, 土地面积为335.9km2。项目区属低山丘陵区, 主要出露地地层有第四系、下第三系、前震旦系和雪峰晚期等地质。项目区内土壤共划分为4个土类, 分别是水稻土、红壤、潮土、紫色土。项目区地处中亚热带, 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我国东部湿润森林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人们长期生产活动影响, 原生植被已不复存在, 主要建群树种为壳斗科, 其次为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一些种属组成。

项目区处于鄱阳湖平原西缘, 气候湿润, 年降雨量较大, 水力侵蚀较为严重。2000年, 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8949hm2, 其中, 轻度流失面积780hm2, 占总流失面积的8.7%;中度流失面积6883hm2, 占总流失面积的76.9%;强度流失面积1286hm2, 占总流失面积的14.4%, 年土壤侵蚀总量为35万t, 土壤侵蚀模数为3900t/km2·年。

2.2 治理措施选择

根据生态修复区内立地条件类型, 现有植被类型及生态修复主要目的不同, 将生态修复措施划分为3种作业类型。另外, 为了保证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效果, 采取了部分能源辅助措施, 优化项目区能源结构。

(1) 封禁措施。对原有植被进行全封方式。包括有林地上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 干旱贫瘠荒坡和陡坡退耕梯田上的灌草植被等。

(2) 封育措施。对原有的植被采取半封或季封方式。主要在缓坡退耕梯田和部分原有人工林地上实施。

(3) 补植措施。采取封禁和补植造林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立地条件较好的残林、疏林及荒草地等立地上, 在禁止畜牧活动、保护植被的基础上, 进行局部地段的人工补植造林或补种造林。

(4) 整个项目区内配置薪炭林, 推广液化气和节柴灶的使用, 在原有经济林的乡镇结合发展沼气供能, 在潦河附近的乡镇充分利用小水电。以优化当地农村的能源结构。

3 监测指标及点位布设

3.1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根据监测指标设计原则, 参考现有相关文献资料, 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监测目的, 从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效益分类选取指标, 构建预选指标集, 采用频度统计分析法与专家集成法进行指标因子筛选[4~7], 确定频度≥0.6的指标并分类汇总构成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3.2 监测点位布设

本次监测共设置5个定点监测点, 其中, A监测点位于长埠乡, 监测点原状为荒草地, 采取封禁措施;B监测点位于长均乡, 原状土地利用类型为荒草地, 采取封造马尾松、枫香措施;C监测点位于曹门村, 原状土地利用类型为裸地, 采取封造马尾松措施;D监测点位于龙津镇, 原状土地利用类型为荒地, 采取封造杉木措施;E监测点位于黄洲镇, 原状土地利用类型为荒草地, 采取封造湿地松、枫香措施。

4 效益分析

4.1 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4.1.1 植被变化监测与评价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 修复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6%, 比修复前的51%增加了5%。项目区荒坡造林、疏林补植都能较大幅度的提高植被盖度。生态修复期后, 采取封禁措施的针阔混交林生长量较未采取措施的针叶林建群种湿地松的生长量为大, 据估算, 项目区活立木蓄积量2003年为94.4万m3, 较2000年73.5万m3增长20.9万m3, 增长28.5%。

4.1.2 土壤理化性状监测与评价

生态修复后, 不同监测点的表层土壤水分平均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容重变化趋势一致, 即修复后的土壤容重小于修复前, 其中, E监测点湿地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土壤容重减少量最大。A监测点灌草地容重减少量最小;各监测点的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一致, 即修复后的土壤孔隙度均有所增加。其中, A灌-草监测点空隙度增加量最大, B马尾松、木荷混交林监测点增加量最小。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的提高。其中, C马尾松林监测点有机质含量增加量最大。

4.1.3 水土流失状况监测与评价

到2003年底, 项目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53km2, 治理度达80%, 枯枝落叶层增厚近20%, 增强了土壤入渗效应, 土壤蓄水保土率增加20%~40%, 林草地截流拦沙效果显著。各项修复措施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22万t, 比2000年减少62.85%, 年拦蓄径流0.98亿m3。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4.2 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

4.2.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从2000~2003年, 项目区耕地面积减少7.02hm2, 耕地面积比重从26%下降到24%, 下降2%;而同期林地则上升到170.71hm2, 比重从45.7%上升到50.8%, 上升幅度为5.1%。因此可以看出, 生态修复工程产生的用地结构调整效果十分明显。

4.2.2 产业发展分析

农村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密切相关, 但又不完全等同。2000年、2003年乡镇调查监测资料显示, 生态修复实施以后, 林业产值下降了1.43%, 农业却增加了6.94%, 牧业和渔业产值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分别增长了53.45%和52.96%。农林牧渔业产值比由45∶7∶26∶22调整为38∶5∶31∶26, 项目的实施使耕地面积减少, 而农业产值却有所增加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期间, 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集约高效农业, 种植无公害蔬菜以及反季节蔬菜等, 积极兴办绿色企业, 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2.3 能源结构分析

项目区通过合理配置薪炭林, 推广沼气池、节柴灶, 推广使用液化气, 推行以电代柴, 发展小水电等多种途径, 实现了能源替代, 能源结构明显改善 (图1) 。

4.2.4 劳动就业效益

项目实施对项目区域内的就业方向有一定影响, 主要体现在由于陡坡地的退耕还林、经果业开发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农村劳动力需求减少, 农民外出打工或转而从事商业、手工加工业、服务业等, 改变了项目区农民的就业形式, 解放了农业劳动力。从收集的监测资料看, 2002年项目区农村外出打工人数中外出务工劳力1.07万人, 占总劳力的50%, 比2000年提高了2%。

4.3 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

生态修复区内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项目区2001~2003年共选择20户群众做社会经济情况的典型抽样调查, 在20户中有12户从事农业生产, 粮食亩产从562kg增加到574kg, 增加了12kg/每亩, 年人均纯收入由2192元增加到2537元, 增加了345元;从事工业及建筑业的有3户, 年人均纯收入由2615增加到3056元, 增加了441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共有5户, 年人均纯收入由2459元增加到2862元, 增加了403元, 通过收集乡镇资料统计对比, 2003年, 粮食总产量达到5630万kg, 人均有粮820kg, 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356元增加到2696元, 增长340元, 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6元,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参考文献

[1]张艳红, 葛茂行, 张汉君.生态修复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4, 2 (3) :39~41.

[2]余新晓, 牛健植, 徐军亮.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 2004, 2 (1) :4~10.

[3]薛顺康.生态修复项目监测初探[J].中国水土保持, 2004 (11) :8~9.

[4]车忠新, 褚丽妹.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探讨[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 2004 (2) :20~22.

[5]刀红英.对云南生态修复监测的思考[J].中国水利, 2004 (10) :39~41.

[6]霍进臣, 王辅强.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 9 (9) 558~559.

加油站效益评价研究 第9篇

关键词:省会城市 基础设施 安全性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b)-0019-01

随着我国省会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性评价是其效益评价的基础,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在设计、规划、建设、维护及运营上一旦出现滞后和失效环节,就可能引发灾害的发生,给城市带来严重损失及巨大灾难。所以,研究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对城市防灾具有重大意义。

1 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基础设施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又可给人民生活创造一般的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生存及发展的基本条件。依据我国国情,通常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在侠义上包含6大部分:安全防灾、生态环境、排水及水资源、能源动力、邮电通讯、交通运输等系统。安全放在基础设施是省会城市基础设施中的主要部分,依照防御灾难的类型可分为:救灾工程、应急响应、战备人防、消防、抗震、防汛等子系统,并且各种子系统中还具有很多种设施。虽然各个子系统都相互独立,但相互之间的合理配合可降低灾害对省会城市带来的损失,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安全的原因存在很多共同点。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但具备抵抗突发灾难的能力,还为城市通讯、能源、给排水、城市交通等生活、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合理运转及省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 影响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因素

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变化遵循自发规律与机制,并在经济发展与安全需求的驱动中不断变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受内外机制的制约,详细情况分析如下。

2.1 外部因素的制约

提高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是城市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要求。城市经济的繁荣与持续增长始终是其安全效益提高的推动力,其能改善省会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在省会城中,很多人都接纳了这样的观念:安全是最高的经济效益,安全也能节约生产与生活成本。这些观念也正为省会的经济发展产生着效益。稳定增长的社会经济急需降低经济增长中的安全因素,逐步减少灾难性事件的发生。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提升,能有效消除居民心中的不安全感及安全压力,能大幅增长他们的安全意识,促进其积极投身安全管理实践工作。随着省会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各个省会都扩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因此,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全制度,有利益建设一个涵盖整个省会的安全网络,减少对环境的伤害。在绿色城市的环保理念下,居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安全管理方式,维护城市自然的活力与生机。

2.2 内部因素的制约

省会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具有自发特点,体现了省会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内在需求,主要来自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的内在因素。省会城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设置基础之上,借助中心城市辐射力,影响周围城市经济结构及发展速度,促使经济带的合理形成及发展。在省会经济带中的安全问题会发生连锁反应,最终影响整个省会区域经济发展。所以,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区域经济持久发展的前提条件。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省会城市都是社会完整系统的重要组成百叶门,形成了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分系统。各个分系统之间只有见了科学的、合理的发展模式,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才能和谐发展。可见省会的基础设施安全系统是各个社会分系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整个区域系统和谐发展的基础上,省会基础设施的安全效益才能不断提升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我国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具有十分复杂的网状特征,对其进行管理、规划、分子过程中,需要借助新的方法及策略。这不仅需建立恰当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评价体系,改变之后的管理模式,还应体现安全系统与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齐备的应急措施及预警机制。因为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安全系统有机整个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持久发展模式,具有自然及社会双重属性,更加注重社会经济及安全的共同发展,并在省会内外的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得基础资源、动力、条件。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和谐发展需要一个不断进化与探索的过程,从不成熟转变为成熟,集中展现了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效益的稳定性及增长潜力,需要我们借助科技进步,并发动社会各阶层力量,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体系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规划,推动其安全效益不断提升。

总之,我国省会城市的基础设施安全效益评价,对城市的减灾防灾、防灾投资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还缺乏合理、有效、统一的评价方式。有关部门深刻了解影响其安全效益的内外因素,积极总结并不断创新,努力探究出更为科学、合理、准确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徐明君.城市防灾基础设施功能安全评价指标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1).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技术研究 第10篇

1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方法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评判法与定量评判法。更准确的评价标准, 一般不只是采用一种方法, 而是根据需要采取多种方法, 进行更科学的综合性评价, 避免主观因素影响评价结果。

定性评判法:评判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 对目标标准的全文审阅后做出印象质量判定。这种判定需要高层次及全面知识的支持和客观的心态保证。这种评判可延伸到对制定过程的全面了解。

定量评判法:根据标准制定要求、实践结果及过程质量控制点的行为效果, 提前确定一系列量化指示并予以测定量值, 再借助于某些工具进行运算判定。这种方法需要提前指示数的确定和量值的获得方法。

2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问题,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林业标准化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大方面。进行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 可以直观得知实施某项标准后的效益以及标准的科学性, 使标准化过程的科学性得到检验, 同时对促进标准的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林业标准化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方面:如生态环境改善, 人居环境质量提高, 森林健康水平提高, 森林数量增加, 森林质量提高等。 (2) 资源节约方面:在林业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中, 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减少资源浪费和消耗, 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 (3) 林产品质量方面:在林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到保障。 (4) 市场化方面:能够合理简化林产品的品种规格, 促进林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市场化,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 保护消费者利益, 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消除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解决国际贸易纠纷, 加强与国际技术合作交流。 (5) 科学技术方面:推进科技进步, 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6) 经济效益方面: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看标准实施前后经济效益的对比情况, 是否对林区发展和林农增收有利, 能否提高当地的劳动生产率, 改善林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等。社会效益主要是看标准实施前后对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 林农素质、文化生活、科技水平、经济活力以及林农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情况。生态效益评价主要是看标准实施前后, 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包括对森林资源、环境质量以及林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等的影响。

2.1 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采用系统评价技术, 建立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3,4,5,6,7,8,9]。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分解为生态、经济、社会和保障4个截面, 称“功能层”, 它标志着现代林业的内部功能差异;第2层次是对第1层次生态、经济、社会3个截面的进一步分解和描述, 称“指数层”, 它针对现代林业四大服务功能, 予以本质上的识别;第3层次是对第2层次所表述的指标综合, 称“指标层”, 这是进行定标、量化、动态实时调控的单元和要素, 也是度量现代林业建设发展最有效、最直接、最基层的元素 (表1) [10]。

2.2 核心评价指标

在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的96个候选指标中, 筛选出60个可统计的核心指标, 分属17个指数, 构成了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核心指标体系。

(1) 森林资源质量指数。包括森林覆盖率、林地利用水平、混交林比例、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碳密度。其中, 碳汇是指森林吸收并贮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贮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汇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N—每年碳贮存量的变化;N (t) —第t年碳贮存量;NA (t) —每公顷土地面积上的第t年地上部的生物量 (t/hm2) ;NB (t) —每公顷土地面积上的第t年地下部的生物量 (t/hm2) ;Ai—第i层所占的面积 (hm2) ;T (t) —每公顷土地面积上第t年地上部的干材重量 (t/hm2) ;0.5—木材干重转换成木材碳贮存量的转换系数;SV (t) —第t年每公顷面积上的木材贮积量 (m3/hm2) ;WD—树干密度 (t/m3) ;BEF—去皮木材贮积量转变到整株蓄积量的生物量转换因子;R—根的生物量/枝的生物量的比率。

森林碳密度是指单位森林面积中森林碳总储量 (森林碳密度=碳总贮量/森林面积) 。固碳是增加温室气体汇 (吸收) 、减缓气候变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途径, 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与履行国际公约将起到重要作用。

(2) 国土质量指数。包括土地荒漠化率、水土流失率、国土质量动态指数。

(3) 森林资源持续指数。包括森林资源消耗指数、森林资源永续指数。这里的森林资源不仅仅是指木材, 包括森林内可调查统计的各种动植物资源和林地资源。

(4) 森林健康指数。包括森林健康水平、森林健康指数、森林灾害预测能力、森林灾害治理能力[11]。其中:森林灾害水平计算方法为:

森林灾害健康水平=

也可以采用简化计算方式:

森林健康指数用森林健康综合构成指数模型 (THI, forest health integrated compose index) 表示, 计算方法为:

式中:IV为森林分层重要值, 表示森林群落中林冠分层的水平 (重要值=相对频度+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 简化为:IV=ΣKij, Kij表示森林中第i层第j种树木的株树, i=1, 2, 3, 4分别代表主林层、亚主林层、演替层、更新层) 。CAV为顶级适应值, 它是根据某一乔木树种在群落中的枯立木株树、优势树种达到自然成熟的年龄大小、林内伴生情况、优势树种耐阴性、先锋性及稳定性等多个因子综合判定, 表示该乔木距离顶级树种的差距, 取值为1~10, 有专家系统评分赋值。B通过样地调查获取, B=a× (D2H) b, D为胸径, H为树高, a、b为参数。R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适应性) , R= (1-P) ×100, (0≤R≤100) 。P为森林生态系统有害生物危害强度, 为第i种有害生物第j级危害强度, ai为第i种有害生物权重即经济重要性或风险性。Pi=∑zj×j zi×n, pi为有害生物虫口密度指数 (有害生物危害强度) , zj为第i种有害生物第j级受害株数, j为第i种有害生物危害级数, 一般情况下j=0, 1, 2, 3, 4, 5, n为第i种有害生物的最高危害级数, 一般情况下n≤5, zj为调查第i种有害生物所统计的总株数。

森林灾害预测能力计算方法为:

式中, μij=[ (1-第i级第j种林森灾害预测面积-第i级第j种森林灾害实际发生面积) /第i级第j种森林灾害实际发生面积], μij≤0时, 令μij=0。

(5) 生态保护指数。包括生态公益林比例、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森林资源保护能力、平原农田林网率、野生动物种类保护率、野生植物种类保护率。

(6) 产业效益指数。包括投入产出比、林业产业贡献率、林业产业劳动生产力、林业土地生产力。

(7) 产业结构指数。包括产业结构比、资源对外依存度、林业高技术产业率。

(8) 产业环保指数。包括单位产值资源消耗量、单位产值废物排放量、单位产值能耗。

(9) 社会效益指数。包括林业就业贡献率、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10) 生态家园指数。包括城市绿化覆盖率、乡村绿化覆盖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 森林文化指数。包括森林旅游人气指数和森林文化产业指数表示。森林文化, 在广义上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与森林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狭义上, 指与森林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 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在文化结构上, 分为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4个层次[12,13,14,15]。其具体结构如下:

森林文化的外延产品, 即森林物质产品、森林技术等在产业标准和生态标准中得到了反映, 森林文化主要通过对森林文化的具体应用来表示, 主要可以用可以调查统计的、能表示森林文化贡献力的森林文化产业产值和森林陆游人数的相对值来表示。由于森林文化渗透到整个林业产业, 甚至于其他行业, 在这里森林文化产业只能是生产、经营狭义的森林文化产品的产业, 可以包括森林旅游业和森林艺术作品产业等。

(12) 林业能力指数。包括林业生态服务能力、林业总服务能力和社会满意度。

(13) 资金保障指数。包括单位面积生态建设投入、生态建设财政投入比重。

(14) 管理水平指数。包括资源管理信息化程度和管理人员知识水平。

(15) 人力素质指数。包括人力资源能力指数、林业从业人员能力水平总指数、科技与管理岗位能力水平指数、工人能力水平指数。

(16) 科技保障指数。包括科技成果推广利用率、科技人员人均专利数、科技人员人均成果数、科技人员人均论文数、万人拥有科技人员数、林业科技投入比例、万人均科普专职人员。

(17) 标准化水平指数。包括绿色林产品市场占有率, 森林认证率, 林业行政能力指数, 林业技术能力指数。其中:

式中, 错案包括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林业行政、刑事诉讼案件中败诉案件, 行政复议中撤销、变更、责令重新作出处罚等案件, 以及由监督机关、社会监督等发现的处理不当的林业案件。结案率是指林业案件、信访事件等的办结率。

林业技术能力指数=

其中, 林业高新技术增加产值包括林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非高新技术产业应用高新技术增加的产值。

3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基础数据计算

林业标准化评价基础数据计算理论与方法直接源于森林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林业活动进行全面计量, 为实现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1 森林资源存量核算

主要是对林地和林木总拥有量及其变化进行核算, 首先是实物量核算, 进而通过估价实现林地林木价值核算。

3.2 森林产出核算

主要针对当期从森林获得的林产品、生态服务进行核算。其中, 森林产品核算着眼于森林提供的实物产品, 包括木质林产品、非木质林产品。首先是实物量核算, 进而是价值核算。森林生态服务核算则主要着眼森林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按照当期提供的服务流量进行核算, 包括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固土保肥、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和景观游憩等, 反映其为人类和经济体系所提供的服务价值。

3.3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与生态保护支出核算

主要针对经济体系为森林管理和生态保护所投入的经济资源进行核算, 以反映为森林维护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具体包括森林资源管理支出核算和生态保护支出核算2个部分。

3.4 林业投入产出核算

主要针对森林产品采集、森林培育和保护、林产品加工等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核算。其中, 产出用各种产品表示, 投入则区分为中间投入和增加值 (最初投入) 2个部分。

3.5 森林资源综合核算

主要目的是要将上述核算结果与传统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总量指标联系起来, 体现将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体结果。具体包括林地林木存量及变动价值与国民财富的联系, 森林产出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联系。

4 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数据合成

4.1 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数据同趋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2个方面。数据同趋化处理主要解决不同性质数据不能直接加总问题, 对不同性质指标直接加总不能正确反映不同作用力的综合结果, 须先考虑改变逆指标数据性质, 使所有指标对测评方案的作用力同趋化, 再加总才能得出正确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主要解决数据的可比性。

数据标准化方法有多种, 归结起来主要有直线型方法、折线型方法和曲线型方法三大类。

4.2 指标合成方法与计算

建立了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后, 必须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量化, 量化的方法是从基层到高层, 直至最后复合成一个具体数值, 其具体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 ri为基层第i指标值, αi为基层第i指标权重。r (t-1) i为标准化前数值, r (t) i为标准化后数值。

摘要:采用系统学评价技术, 从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3个方面建立林业标准化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对林业标准化效益进行评价。

上一篇:外派员工下一篇:幸福是棵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