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问题论文范文

2024-05-17

归纳问题论文范文(精选12篇)

归纳问题论文 第1篇

如图1所示,间距为l的平行导轨与电阻R相连,整个装置处在大小为B、垂直导轨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质量为m、电阻为r的导体从静止开始沿导轨滑下,已知导体与导轨的动摩擦因数为μ.

1.电路特点导体棒等效为电源.电源电动势的大小,由导体棒的运动速度决定E=Blv.

2.安培力的特点

通有电流的导体棒在磁场中要受到安培力作用.安培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安培力为阻力,.

3.加速度特点

加速度

加速度随速度增大而减小,导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4.两个极值的规律

当v=0时,FB=0,加速度最大为

am=g(sinθ-μcosθ)

当a=0时,∑F=0,速度最大,根据平衡条件有

最大速度为:

5.匀速运动时能量转化规律

当导体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时,重力的机械功率等于安培力功率(即电功率)和摩擦力功率之和,并均达到最大值.

当μ=0时,重力的机械功率就等于安培力功率,也等于电功率,这是发电导轨在匀速运动过程中,最基本的能量转化和守恒规律.

二、电动式导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如图2所示,间距为l的平行导轨水平放置,与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连接,处在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当电路闭合时,质量为m、电阻为R的导体从静止开始沿导轨运动,与导轨的动摩擦因数为μ.

1.电路特点

导体棒受到安培力,在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导体棒要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方向与电源相反,使电路总电动势减小.

2.培力、加速度特点

安培力是动力且其它大小为FB=BIl=

3.两个极值规律

当v=0时,E反=0,电流、安培力和加速度最大且分别为

当a=0时,∑F=0,速度最大,电流最小,安培力最小.

据平衡条件有:

所以最大速度为:

当μ=0时,,即E=Blvm=E反,这是电路中电流为零.

4.匀速运动时的能量转化规律

当导体以最大速度匀速运动时,电源功率等于导体的机械功率(即安培力功率)、和摩擦力功率之和.

当=0时,电源的功率等于导体的机械功率和焦耳热功率之和,这是电动式导轨在匀速运动时最基本的能量转化和守恒规律.

三、双动式综合导轨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如图3所示,宽为l的光滑平行导轨的水平部分处于方向垂直导轨平面向上的匀强磁场中.质量为m、电阻为r的导体从高h处由静止开始滑下,而且与原来静止在水平轨道上质量为M、电阻为R的导体始终没有碰撞.

1.电路特点

两导体同方向运动,开始电动势较大的为发电边,与电源等效;电动势较小的为电动边,与电动机等效.

2.电流特点导体m进入磁场后,开始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并在回路中形成感应电流;同时,在安培力的作用下,导体M也同向运动,产生反电动势.根据欧姆定律,电路中的电流可以表示为:

所以电流随两导体的相对速度vm-vM的减小而减小.当vM=0时电流最大.当vm=vM,电流I=0.

3.安培力、加速度特点

安培力对发电边为阻力,对电动边为动力,在轨道宽度不变的情况下,两边的安培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矢量和为零.安培力的大小可表示为:

所以安培力也随两导体的相对速度vmvM的减小而减小.当vM=0时安培力最大.当v m=vM,安培力FB=0,据牛顿第二定律知:加速度a随安培力的变化而变化.

4.速度极值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发电边进入水平轨道时速度的最大值为

当两者达到共同速度时,发电边的速度达到最小值,电动边的速度达最大值.根据系统动量守恒,所以有

5.全过程系统产生的热

当相对速度为零,即vm=vM=v时,电流为零,回路不再消耗电能——两导体开始以共同速度v匀速运动.根据全过程中能转化和守恒规律,有

所以全过程中系统产生的热为:

四、综合应用

1.如图4-1所示,AB、CD是两根足够长的固定平行金属导轨,两导轨间距离为l,导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在整个导轨平面内都有垂直于导轨平面斜向上方的匀强磁场,磁感强度为B.在导轨的A、C端连接一个阻值为P的电阻.一根垂直于导轨放置的金属棒a b,质量为m,从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求a b棒的最大速度.(已知a b和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导轨和金属棒的电阻不计)

解析:本题的研究对象为ab棒,画出a b棒的平面受力图,如图4-2.ab棒所受安培力F沿斜面向上,大小为F=bIl=b2l2v/R,则a b棒下滑的加速度

a b棒由静止开始下滑,速度v不断增大,安培力F也增大,加速度a减小.当a=0时达到稳定状态,此后a b棒做匀速运动,速度达最大.

解得a b棒的最大速度

2.如图5所示,光滑导轨EF、GH等高平行放置,EG间宽度为FH间宽度的3倍,导轨右侧水平且处于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左侧呈弧形升高.ab、cd是质量均为m的金属棒,现让ab从离水平轨道h高处由静止下滑,设导轨足够长.试求:(1) ab、cd棒的最终速度;(2)全过程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焦耳热.

分析与解:ab下滑进入磁场后切割磁感线,在abcd电路中产生感应电流,ab、cd各受不同的磁场力作用而分别作变减速、变加速运动,电路中感应电流逐渐减小,当感应电流为零时,ab、cd不再受磁场力作用,各自以不同的速度匀速滑动.全过程中系统内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内能,总能量守恒.

(1)ab自由下滑,机械能守恒:

由于ab、cd串联在同一电路中,任何时刻通过的电流总相等,金属棒有效长度Lab=3Lcd,故它们的磁场力为:Fab=3Fcd (2)

在磁场力作用下,ab、cd各作变速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方向相反,当εab=εcd时,电路中感应电流为零,(I=0),安培力为零,ab、cd运动趋于稳定,此时有:BLabVab=BLcdVcd,所以

ab、cd受磁场力作用,动量均发生变化,由动量定理得: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2)根据系统能量守恒可得:Q=ΔE机=mgh-(1/2)m()=(9/10)mgh.

说明:本题以分析ab、cd棒的受力及运动情况为主要线索求解.

注意要点:

①明确ab、cd运动速度稳定的条件.

②理解电磁感应及磁场力计算式中的“L”的物理意义.

③电路中的电流、磁场力和金属棒的运动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变化复杂,解题时抓住每一瞬间存在Fab=3Fcd及终了状态时Vab=(1/3)Vcd的关系,用动量定理求解十分方便.

家电下乡存在问题归纳 第2篇

农民方面:

A、政策本身

1、需求不对口。农民或许更需要农资产品的补贴、各种不合理费用的减免;

2、手续繁琐,费时费精力,补贴到位很慢(直补政策的出台);

3、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农民还不知道此政策,知道的对具体流程也了解不够;

4、下乡产品种类有待增加,选择受限,可增加微波炉、厨房用具、小家电等;

5、产品档次偏低,招标时应更多关注质量,按需求分不同档次;

B、价格

6、买得起不一定用得起;

7、下乡家电的价格较以往家电价格有上涨,且算下来便宜不了多少;

C、质量

8、由于农村的一些特殊情况,导致下乡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会有一系列问题,如: a.使用习惯 b.产品本身质量堪忧 c.电力不稳定 d.交通不便 e.退货难 f.维修成本高

9、农民对质量的疑虑还较多,有便宜没好货的心理;

D、其它

10、消费观念比较落后,讲实用,不愿轻易消费;

11、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备,有待完善,如社保、法律、信贷、电力、网络等;

12、近期,由于金融危机,外出务工收入有所下降,购买力下降;

13、农村家电市场出现饱和。

厂商、销售商方面:

A、利润

1、改为“直补”后,经销商负担加重,资金周转周期变长;

2、利润空间较小(竞标时的压价、针对农村市场生产成本的增加、层层销售商的分利、交

通不便运输成本的增加、无法避税等);

3、消售业绩不佳,售出数量不理想(金融危机、市场饱和、宣传力度、购买心理、手续繁

琐等);

B、竞争

4、中标的一些企业,推销质次、淘汰的产品,对下乡家电总体市场和信任度造成了影响(无

良企业、规模较小只能通过降低质量盈利等);

5、“山寨版”家电下乡对正版造成了一定冲击;

6、引发了行业重洗牌,可能导致不公平竞争;

7、一些企业将农村市场作为低能效、非中标产品的倾销地,答大幅以低价为诱饵吸引顾客;

C、其它

8、货源问题,引发的与台商、外商合作的情况;

9、家电销售渠道的转变(特许加盟店、从高毛利向薄利多销的转变)。

政府方面:

A、政策调整

1、总体方面,应加大以市场调整为主、行政干预为辅的力度,进一步简化程序,政策只是

引导作用,提高效益;

2、进一步完善政策调整机制,加快信息的反馈和政策调整(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

3、对农民,宣传力度不够;

4、补贴规模仍然不够;

5、对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的农民群体应有一定的区分度;

6、对厂商和经销商,有待采取措施提高其配合政策的积极性;

B、监管

7、监管存在“真空”,如套取补贴、不正当竞争、非消费性购买下乡产品、销售商违规操作、下乡产品质量和售后的监管、对政策落实中腐败的预防监督等;

C、配套措施

8、对农村,配套措施有待加强;

传送带问题分析与归纳 第3篇

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基础知识模糊不清造成的,也可能是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下面就通过几道题一起分析一下。

例1:如图1所示,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传送带从A→B的长度L=16m,则物体从A到B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审题:传送带沿逆时针转动,与物体接触处的速度方向斜向下,物体初速度为零,所以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上滑动(相对地面是斜向下运动的),因此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这样物体在沿斜面方向上所受的合力为重力的下滑分力和向下的滑动摩擦力,因此物体要做匀加速运动。当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有相同速度时,摩擦力情况要发生变化,同速的瞬间可以看成二者间相对静止,无滑动摩擦力,但物体此时还受到重力的下滑分力作用,因此相对于传送带有向下的运动趋势,若重力的下滑分力大于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此时有μ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以后,开始一段时间,其运动加速度

a=■=10 m/s2。

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为止,其对应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

t1=■=■s=1s,

s1=■=5m<16m

以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沿传送带向上,其加速度大小为(因为mgsinθ>μmgcosθ)。

a2=■=2 m/s2。

设物体完成剩余的位移 所用的时间为 ,

则s2=v0t2+■a2t22,11m=10t2+t22

解得:t21=1s,或t22=-11s(舍去)

所以:t总=1s+1s=2s。

总结:该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分析好各阶段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若μ>0.75,第二阶段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下匀速运动;若L<5m,物体将一直加速运动。因此,在解答此类题目的过程中,对这些可能出现两种结果的特殊过程都要进行判断。

例2:如图2所示,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0°,以10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6,已知传送带从A→B的长度L=16m,则物体从A到B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审题:该题目的物理过程的前半段与例题1是一样的,但是到了物体和传送带有相同速度时,情况就不同了,经计算,若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重力的下滑分力,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下匀速运动,所受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等于重力的下滑分力。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以后,开始一段时间,其运动加速度

a=■=8.45 m/s2。

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为止,其对应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

t1=■=■s=1.18s,

s1=■=5.91m<16m

以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沿传送带向上,其加速度大小为零(因为mgsinθ<μmgcosθ)。

设物体完成剩余的位移s2所用的时间为t2,

则s2=v0t2,

16m-5.91m=10t2

解得:t2=10.9s,

所以:t总=1.18s+1.9s=11.27s。

总结:该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分析好各阶段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μ>tanθ=■,第二阶段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下匀速运动。

例3:如图3所示,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传送带从A→B的长度L=5m,则物体从A到B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审题:该题目的物理过程的前半段与例题1是一样的,由于传送带比较短,物体将一直加速运动。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以后,开始一段时间,其运动加速度

a=■=10 m/s2。

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为止,其对应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

t1=■=■s=1s,

s1=■=5m

此时物休刚好滑到传送带的低端。

所以:t总=1s。

总结:该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分析好第一阶段的运动位移,看是否还要分析第二阶段。

例题4:如图4所示,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的速度顺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下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9,已知传送带从A→B的长度L=50m,则物体从A到B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审题:传送带沿顺时针转动,与物体接触处的速度方向斜向上,物体初速度为零,所以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下滑动(相对地面是斜向上运动的),因此受到沿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这样物体在沿斜面方向上所受的合力为重力的下滑分力和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因此物体要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当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有相同速度时,摩擦力情况要发生变化,此时有μ≥tanθ,则物体将和传送带相对静止一起向上匀速运动,所受静摩擦力沿斜面向上,大小等于重力的下滑分力。

解析:物体放上传送带以后,开始一段时间,其运动加速度

a=■=1.2 m/s2。

这样的加速度只能维持到物体的速度达到10m/s为止,其对应的时间和位移分别为:

t1=■=■s=8.33s,

s1=■=41.67m<50m

以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变为沿传送带向上,其加速度大小为零(因为mgsinθ<μmgcosθ)。

设物体完成剩余的位移s2所用的时间为t2,

则s2=v0t2,

50m-41.67m=10t2

解得:t2=8.33s,

所以:t总=8.33s+8.33s=16.66s。

总结:该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分析好各阶段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并对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有相同速度时,是否已经到达传送带顶端进行判断。

本题的一种错解就是:L=■at2

所以:t=■=9.13s

该时间小于正确结果16.66s,是因为物体加速到10m/s时,以后的运动是匀速运动,而错误结果是让物体一直加速运动,经过相同的位移,所用时间就应该短。

煤矿立井提升中的安全问题归纳 第4篇

煤矿立井提升理论有许多涉及力学问题, 主要包括煤矿立井理论安全、安装以及实施中的安全、安全事故防护这三个方面的安全问题。

(一) 煤矿立井提升机

煤矿立井提升机种类非常多, 结构也是千差万别, 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实施装备及其部件的差别, 提升流程也存在较大程度的差异。在这方面众多研究者不断地实践改进, 使立井提升机的性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累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安全问题依旧存在, 尤其重要的是轮子的摩擦抗滑性, 它对于防滑性能起着关键作用, 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摩擦防滑性能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之上加以研究分析发现影响煤矿提升的安全问题就在于质量分析检测、钢丝绳的摩擦性等。

(二) 煤矿井提升机应用理论系统

市场对于煤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优化理论已经被煤矿立井提升机生产商家所采用, 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自动化机械设备可以使得成本有所降低, 节约的成本接近或者超过20%, 同时机械的使用寿命也得到了较长的延伸, 这充分说明了优化理论所具有的价值。诸多系统中的控制动力系统涉及安全问题的主要有以下情况:首先, 应该对其自身的控制动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其次, 就是自身的动力系统所采用的动力学的实施, 煤矿立井提升机的运行过程。这些方面都是煤矿立井提升机应该注意的方面, 也是相关研究者的工作重心。

二、提升中安装及工作行为

煤矿立井的深度越来越深, 安装难度不断加大, 这已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涉及立井口到其底部的一系列的工作流程, 整个安装过程以及防护措施都是采用的最新技术措施。煤矿立井工作在应用新技术的过程中会遭遇到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高空作业这一恶劣的环境当中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 物体从高空坠落将会对现场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对高空作业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加以解决之后, 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安装罐道的安装质量, 通过三层施工工作人员就可以迅速快捷地做好罐道安置、检查以及维修, 有效地掌控工作质量。应在既有安装经验基础上对新技术加以运用, 将其应用到提升流程当中。当然造成人员伤亡以及物质损失的主要因素是安全隐患的存在。同时, 安全隐患的源头也可能来自物品的非正常状态或者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 有以下几种违规操作行为:首先, 煤矿立井提升信号布置不合理, 出现漏洞, 有个别的企业还在使用一些国家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仪器产品。其次, 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 一些人员进行违规操作, 例如未能将安全保险设备配置齐全, 私自对矿井灯进行拆除, 作业过程中不遵守煤矿的操作章程以及要求。因此, 有效地规范施工作业人员的行为是减少安全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安监部门应该切实抓好此项工作, 在这期间应该扮演好警察角色, 对正常的作业流程进行监督检查, 为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做出应有的努力。

三、煤矿立井提升中的安全性

我们所讲的对于事故的安全防护通常仅仅属于一种被动的防护, 当然这是煤矿立井提升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将相应的安全设施进行布置能够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一些损失, 对人们的人身安全给予充分的保障。为了不断地提高安全防护设备的可靠性, 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 并且成功地研发出一种缓冲防护设备, 并投入应用, 得到了广大用户的认可和赞誉。这种防护设备不仅可以提高煤矿立井的提升速度, 同时也能够抵挡下落的仪器, 同时对于他们之间的距离能够很好地限制。这样, 一些实际中不能完成的项目得以解决并完成, 但是现阶段我国煤矿立井提升技术依旧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 不够成熟。比如各种类型的设备其结构有着较大差异, 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局限, 煤矿立井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等。当前的缓冲防护设备虽然对于运作速度的提高以及作业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益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是距有效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在提升安全性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整体进展还是难以满足生产需求, 进步依旧相对缓慢。有一些煤矿提升领域还从未涉及, 基本上还是空白, 这些都需要广大研究者去不断地探索研究。提升测量精度是整个提升过程中的主要奋斗目标, 这一项作业要求非常细致和缜密, 如果其中存在一个瑕疵便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所谓的“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就是这个道理。总的来说, 测量这一环节非常的基础, 这一项工作非常的重要。但是在实际立井提升中所使用的测量设备很容易出现一些误差或者失误, 因此, 若想将安全问题彻底解决, 所需要做的就是对先进的测量工作以及操作实施技巧进行研究并加以实践。所以, 煤矿井提升过程安全问题涉及的东西很多, 需要各方面同时达到目标才能很好完成控制防护工作。

四、结束语

确保煤矿立井提升安全的第一步就是做好基础工作, 随后向相关方面延伸。对于一些不确定因素或者信息应当予以充分考虑, 综合研究分析, 加以运算, 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

参考文献

磅房工作存在问题归纳 第5篇

于2012年12月16日开始,对部分设备磅单进行了清查,依据清查过程及最后汇总结果,对过磅人员以及磅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简单归纳如下;

一 司称人员工作不仔细不到位,导致计量结果存在严重不足和少许错误。存在有磅单无记录,有记录无磅单现象,主要是磅单丢失。2 磅单重复和磅单编号重复(主要是手写磅单,没有统一的号码管理办法)。磅单与记录不一致,有磅单编号不一致、车号不一致、重量不一致多种现象。记录不完善,车回完皮后没有将皮重、净重、磅单号及时写在记录本上。记录上日期记录不清楚,班组人员姓名没有写。手写磅单没有规范统一,有的司称员盖章不写名字,有的写名字不盖章,还有的没盖计量专用章。

7在过秤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出现过先皮后毛、多车一回皮(放假后,因为没有多车一回皮而与客户发生争论,客户争辩:以前可以,为什么现在不行呢!!)。

8人员登记,外来人员进出频繁,而且做登记的较少。不是登记就可以进来,有什么事情不能在窗外进清楚。进来人员比较频繁,主要原因是磅房的门没有锁好。确实有业务的人员请司秤人员列出明细,其他人员一律不允许入内。二 磅单管理混乱。磅单没有严格按流水号码领用,导致磅单编号混乱,使用磅单没有前后顺序。存根磅单没有按时间先后顺序定期进行装订,不便于以后的复查和数据统计。磅单存放混乱,没有对已装订的磅单标明时间,按时间顺序排列整齐。作废磅单没有按规定统一处理。

三 没有做复查工作,没有对磅单以及原始记录进行定期核查,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数据中的错误和工作上的失误,并且及时处理和纠正。

实习总结,1、岗位的工作情况

2、在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及改进措施

3、若在此岗位,你将如何把本岗位的工作做好。(3月11日)

安全知识学习:学习材料是安全操作规程、危险源等。

对一道归纳推理问题的溯源与探讨 第6篇

(2008年湖北理科卷第15题)观察下列等式:i=n2+n,i2=n3+n2+n,i3=n4+

n3+n2,i4=n5+n4+n3-n,…,ik=

ak+1nk+1+aknk+ak-1nk-1+ak-2nk-2+…+a1n+a0,可以推测,当k≥2(k∈N*)时,ak+1=,ak=,ak-1= ,ak-2= .

二、 寻找教材中的“源”题

笔者认为该高考题源自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选修1-2第36页(2.1.3推理案例赏析)例1.

“源”题如下:我们知道,前n个正整数的和为S1(n)=1+2+3+…+n=i=n(n+1),那么前n个正整数的平方和S2(n)=12+22+32+…+n2=i2=?

三、 解决教材中的“源”题

思路1 分别列出{S1(n)}和{S2(n)}的前几项的值,得

观察以上数据,通过直觉,尝试计算的前几项的值,得

通过归纳,可以发现规律为=,于是猜想S2(n)=.

思路2 把{S2(n)}中的各项(正整数1,2,3,…,n的平方)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展开,得

12=1,

22=(1+1)2=12+2×1+1,

32=(2+1)2=22+2×2+1,

42=(3+1)2=32+2×3+1,

n2=[(n-1)+1]2=(n-1)2+2×(n-1)+1.

将以上各式左右分别相加,得S2(n)=S2(n)-n2

+2[S1(n)-n]+n,于是可算出S1(n)=n(n+1).

本来想求S2(n),却无意中发现消去了S2(n),求出了S1(n).但思路也由此打开.

通过类比,把完全平方公式改为完全立方公式,并设S3(n)=13+23+33+…+n3=i3,得

13=1,

23=(1+1)3=13+3×12+3×1+1,

33=(2+1)3=23+3×22+3×2+1,

43=(3+1)3=33+3×32+3×3+1,

……

n3=[(n-1)+1]3=(n-1)3+3(n-1)2+3(n-1)+1.

将以上各式左右分别相加,得S3(n)=S3(n)-n3

+3[S2(n)-n2]+3[S1(n)-n]+n,于是可算出S2(n)=i2

=n(n+1)(2n+1).

思路3 并排依次画出面积分别为{S2(n)}中的前五项的五个正方形,并将所得图形补成一个矩形,如图1(图中各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为1).

观察图1,可以发现整个矩形的面积为5×(1+2

+3+4+5),其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2+22+32+42+52,非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1+2)+(1+2+3)+(1+2+3+4),

由此可得12+22+32+42+52=5×(1+2+3+4+5)-[1+(1+2)+(1+2+3)+(1+2+3+4)].

通过类比,可得一般情况下,有12+22+32+…+n2

=n(1+2+3+…+n)-[1+(1+2)+(1+2+3)+…+(1+2+3+

4+…+(n-1))]=-[1×0+2×1+3×2+4×3

+…+n(n-1)]=-[(12+22+32+…+n2)-(1+2

+3+…+n)]=-(12+22+…+n2)+,

即S2(n)=+-S2(n),

所以S2(n)=n(n+1)(2n+1).

思路4 在第一象限内作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将区间,n+等分成n个小区间,即,1+,

1+,2+,…,(n-1)+,n+,在每个小区间上构造一个底均为1,高分别为12,22,32,…,n2的矩形,如图2.

如图3,在第k个区间上,设两个曲边三角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Tk,T ′k,则Tk=(k2-x2)dx=

k2x-kk-=k3--k2k-+k-3=k

-,T′ k=(x2-k2)dx=-k2xk+k=k+3

-k2k+-+k3=k+,

所以这两部分的面积差ΔSk=Tk-T′ k=k--k+=-(常数).即各个区间上的两个曲边三角形的面积差ΔS1=ΔS2=ΔS3=…=ΔSn=-.

而所有矩形的面积和S=S2(n),抛物线y=x2在区间,n+上与x轴围成的曲边梯形的面积S′=

x2dx=n+3-3=n3+n2+n,

所以由S-S′=ΔSi,得S2(n)=n3+n2+n

-n=.

回顾反思 思路1、2、3是运用合情推理发现和猜想出结论.思路4则是从数列和定积分的角度进行演绎推理,论证出结论,是更科学的方法;进一步探讨,可发现i3,i4,i5,…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求出.虽然这两种推理具有不同的形式、特点和作用,但是在数学发现过程中,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发现活动的进程.

四、 解决高考题

上述过程加深了我们对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认识.现来解决高考题:

先观察,再归纳,可以发现各个等式右边最高次项的系数分别为,,,,…,,各个等式右边第二高次项的系数分别为,,,,…,,可以推测,当k≥2(k∈N*)时,ak+1=,ak=.

向量法解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归纳 第7篇

一、证明两直线平行

已知两直线a和b, A、B∈a, C、D∈b, 则a//b⇔存在唯一的实数使λAB=λCD.

二、证明直线与平面平行

1.已知直线a⊄α, A、B∈a, C、D、E∈α且三点不共线, 则a//α⇔存在有序实数对λ、μ使AB=λCD+μCE.

2.已知直线a⊄α, A、B∈a, 平面α的法向量n, 则a//αABn.

三、证明两个平面平行

已知两个不重合平面αβ, 法向量分别为mn, 则αβm//n.

四、证明两直线垂直

已知直线ab, ABa, CDb, 则

abABCD=0.

五、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

已知直线a和平面α, 且ABa, 平面α的法向量为m, 则aαAB//m.

六、证明两个平面垂直

已知两个平面αβ, 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分别为mn, 则αβmn.

七、求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已知两异面直线ab, ABa, CDb, 则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θ为:cosθ=ABCD|AB||CD|.

八、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已知AB为直线a上任意两点, n为平面α的法向量, 则a和平面α所成的角θ为:

1.当<ABn> (0, π2) 时, θ=π2-<ABn>.

2.当<ABn> (π2, π) 时, θ=<ABn>-π2.

九、求二面角

1.已知二面角α-l-β, 且ABα, CDβ, 且ABl, CDl, 则二面角的平面角θ的大小为:θ=<ABCD>

2.已知二面角α-l-β, m, n分别为平面αβ的法向量, 则二面角的平面角θ的大小与两个法向量所成的角相等或互补.即θ=<m, n>或θ=π-<m, n>.

注:如何判断二面角的平面角和法向量所成的角的关系.

(1) 通过观察二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再由法向量所成的角求之.

(2) 通过观察法向量的方向, 判断法向量所成的角与二面角的平面角相等还是互补.

十、求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b, m是与两直线都垂直的向量, A∈a, B∈b, 则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

十一、求点到平面的距离

已知平面α和点A、B且A瓝α, B∈α, m为平面α的法向量, 则点A到平面α的距离

注释

1如何判断二面角的平面角和法向量所成的角的关系.

2 (1) 通过观察二面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再由法向量所成的角求之.

归纳问题论文 第8篇

1. 0.1mol/L的H2SO4溶液和PH=1的H2SO4溶液中的c (H+)

H2SO4是强电解质, 其电离方程式为H2SO4 =2 H+ + SO42-, 所以0.1mol/L的H2SO4溶液中c (H+) =0.2mol/L;而PH=1的H2SO4溶液中的c (H+) =0.1mol/L, 因为PH针对的就是溶液中存在的c (H+) , 很多同学往往也将c (H+) 算成0.2mol/L。

水解方程式的判断应准确把握盐类水解的概念“盐电离出的离子结合水电离出的H +或OH -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而电离方程式是H2O结合酸根离子电离出的H +形成H3O +。即水解是“结合水”, 而电离是“水结合”。

3.H2S溶液和Na2S溶液中某些粒子浓度的比较

4.混合溶液酸碱性的判断

(1) 0.01 mol/L HCl和0.01 mol/L NH3·H2O等体积混合, 虽HCl是强酸, 完全电离, 而NH3·H2O是弱碱, 部分电离, 但HCl中H+和NH3·H2O中OH-总的物质的量相等, 两者恰好反应生成盐和水, 由于生成的盐NH4Cl属强酸弱碱盐, 水解使得混合溶液显酸性;同理0.01 mol/L CH3COOH溶液与0.01 mol/L 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溶液显碱性。

(2) PH=3的HCl和PH=11的 NH3·H2O等体积混合, 由于HCl完全电离出的H+和NH3·H2O部分电离出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 反应过程中NH3·H2O继续电离, 最后使混合溶液显碱性;同理PH=3 的CH3COOH溶液与的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溶液显酸性。

5. 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的比较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 (相同PH) 、相同体积的一元强酸 (如盐酸) 与一元弱酸 (如醋酸) 的比较见下表:

一元强碱与一元弱碱的比较规律类似。

6. 对水的离子积KW的准确理解和应用

在酸性溶液中:KW=[c (H+) 酸+c (H+) 水]·c (OH-) 水。由于水电离产生的c (H+) 远远小于酸电离产生的c (H+) , 所以上式可写为: KW=c (H+) 酸·c (OH-) 水。但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水= c (OH-) 水。同理在碱性溶液中:KW=c (H+) 水·c (OH-) 碱。由水电离产生的c (H+) 水= c (OH-) 水。

例如 25℃时, 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 (H+) 水=10-12 mol/L, 则溶液中的溶质可能为 ( )

A. HCl B. NaCl C. AlCl3 D. NaOH

解析:由水电离出的c (H+) 水=10-12 mol/L, 则由水电离出的c (OH-) 水=10-12 mol/L。由KW=c (H+) 酸·c (OH-) 水得c (H+) 酸=10-2 mol/L, 此溶液可以是PH=2的酸性溶液;由KW=c (H+) 水·c (OH-) 碱得c (OH-) 碱=10-2 mol/L, 此溶液可以是pH=12的碱性溶液。

答案:AD

7. 相同pH的强酸与弱酸加水稀释相同倍数后pH的变化和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强酸与弱酸加水稀释相同倍数后pH的变化的区别

例如 (1) 将体积都为10mL, pH=3的盐酸和醋酸, 加水稀释100倍后, 两者的pH如何?

解析:对于盐酸, 在稀释过程中, 由于盐酸的物质的量不变, 体积扩大100倍, 则pH变为5, 而醋酸在稀释过程中, 继续电离, 醋酸的物质的量也增大, 当体积扩大100倍时, 其PH应大于3而小于5, 即PH相同的盐酸与醋酸加水稀释相同倍数后, 盐酸的pH大于醋酸的pH.

(2) 将体积均为1L, 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的盐酸和醋酸, 加水稀释100倍后, 两者的pH如何?

解析:在稀释前, 盐酸的pH=2, 醋酸的pH大于2, 即盐酸的pH小于醋酸的pH;在稀释过程中, 由于盐酸的物质的量不变, 仍为0.01 mol, 体积变化为100L, 则盐酸的pH变为4, 而醋酸在稀释后, 醋酸的物质的量仍小于0.01 mol, 体积变化为100L, 则醋酸的pH应大于4, 即稀释后盐酸的pH小于醋酸的pH。

碱的稀释规律与此类似。

8. 酸、碱混合溶液pH的计算

pH计算关键抓住主要矛盾, 即酸求c (H+) , 碱求c (OH-) 。切忌在任何情况下都以c (H+) 进行换算。pH计算的几种情况:

⑴两种强酸溶液混合时, 先求c (H+) 再求pH: c (H+) 混=[c (H+) 1V1+c (H+) 2V2]÷ (V1+V2)

(2) 两种强碱溶液混合时, 先求c (OH-) , 再通过KW求c (H+) , 最后求pH:c (OH-) 混=[c (OH-) 1V1+c (OH-) 2V2]÷ (V1+V2)

(3) 强酸与强碱溶液混合时:①酸过量:c (H+) 混=[c (H+) V (H+) -c (OH-) V (OH-) ]÷[V (H+) +V (OH-) ];②碱过量:c (OH-) 混=[c (OH-) V (OH-) - c (H+) V (H+) ]÷[V (H+) +V (OH-) ]。注意的是酸碱混合后溶液显酸性, 一定用c (H+) 计算, 如显碱性, 一定用c (OH-) 计算, 绝不能颠倒。例如:将PH=10的NaOH溶液和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求所得溶液的c (H+) , 许多同学往往直接加以计算c (H+) = (10-10+10-12) /2, 使得到的结果错误。

对以上的计算要领, 可概括为:酸按酸c (H+) , 碱按碱, 酸碱中和按过量。

9. 恰好中和与恰好中性的区别

在酸与碱的反应中, 常常有恰好中和与恰好中性的说法, 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⑴恰好中和:是指酸与碱恰好按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的关系式完全反应, 即恰好生成盐和水, 而无酸、碱过量, 此时溶液既可能显中性, 也可能显酸性或碱性, 要看盐是否水解和水解的情况。如H2SO4与 NaOH恰好中和, 指 n (H2SO4) :n (NaOH) =1:2进行反应, 此时溶液呈中性;而CH3COOH与NaOH恰好中和, 指n (CH3COOH) :n (NaOH) =1:1进行反应, 此时溶液呈碱性。

⑵恰好中性:指酸碱相混合后溶液中c (H+) =c (OH-) , 此时酸与碱之间量的关系, 既可能恰好中和, 也可能酸过量或碱过量。如HCl与NaOH恰好中性时, HCl与NaOH恰好中和;但CH3COOH与NaOH反应恰好至中性时, 却是CH3COOH过量, 即不是恰好中和。

10.如何理解盐类水解的程度及浓度对盐水解程度的影响

(1) 盐类水解进行的程度很小, 由于中和反应有极弱的电解质——水产生, 在大多数情况下, 盐的水解比中和反应程度小的多。如0.1mol/L的 Na2CO3溶液碱性已较强, 但其水解百分数仅为百分之四, 0.1mol/L的CH3COONa的水解百分数仅为十万分之一。所以, 在盐溶液中, 离子的存在形式主要以溶质离子为主, 水解产生的离子都很少, 了解此知识对我们判断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很有帮助。

归纳问题论文 第9篇

一、各领域教学内容分析

(一) 总体描述

本次考查“数与代数”分值59分, 学生平均得分率90.39%。考查“图形与几何”分值20分, 学生平均得分率90.25%。考查“统计与概率”分值21分, 学生平均得分率88.90%。从考查比分来看, 三大领域的比分约为3∶1∶1。各领域得分率都在90%左右, 其中, “数与代数”领域得分率最高, “统计与概率”领域得分率最低。下列是各领域考查百分比图和得分率统计图。

(二) 具体分析

1.“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考查了“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四个方面。如下表A、B两行是按不同规律排列的, 如果A=16时, 那么A+B= () 。

学生答题情况: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索规律的水平, 先观察A、B两行之间的关系, A行是按双数依次排列, B行按单数依次排列, 且每列B比A少1, 发现规律后才能够顺利解题。部分学生错误地选择A, 发现了B比A少1, 想到B为15, 问题要计算A+B是多少, 得分率偏低。

2.“图形与几何”领域

“图形与几何”领域考查了“图形的认识”“测量”两个方面。如从前面看右边的物体, 看到的是 () 。

学生答题情况:

【分析】本题考查“图形的认识”中观察物体, 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组合体, 部分学生错误地选B, 对题意“从前面看右边的物体”理解错误, 错误地认为是从右边看到的, 没有分清从前面看到的, 前面与右面是两种不同指代, 说明部分学生审题马虎或数学语言理解困难。

3.“统计与概率”领域

“统计与概率”领域考查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如下表是四年级二班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 王小平的成绩排在女生中第4名, 可能是 () 个。

学生答题情况:

【分析】观察表格并理解统计表中数据的意义, 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统计, 成绩越好排名越高, 先看成绩在50~59个的人数是3人, 王小平排名第4名, 成绩范围只能在40~49个。部分学生错误地选B, 对具体情境中表示的分段整理的数据认识不清。

二、能力维度分析

能力维度包括“知识技能” (了解基本数学事实及使用基本技能) 、“数学理解” (对数学对象及其联系的理解) 、“运用规则” (利用已掌握的数学对象解决常规问题) 、“问题解决” (分析、选择或创造方法解决非常规问题) 四个方面。

(一) 总体描述

本次考查“知识技能”分值26分, 平均得分率94.50%;“数学理解”分值36分, 平均得分率86.33%;“运用规则”分值24分, 平均得分率92.75%;“问题解决”分值12分, 平均得分率86.71%。从考查比分来看, “数学理解”最多占36%, “问题解决”最少占12%。其中, “数学理解”平均得分率最低, “问题解决”平均得分率较低。下列是各能力维度考查百分比图和得分率统计图。

(二) 具体分析

1.“知识技能”维度

“知识技能”主要考查了解基本数学事实及使用的基本技能, 具体体现在对于事实性知识的回忆和辨识, 根据法则进行计算和使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测量和作图等。如刘星每天喝一瓶牛奶, 大约220 () 。

A.LB.m LC.千克D.升

学生答题情况:

【分析】本题考查“图形的认识”中的测量, 毫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 部分学生错误地选C, 对“毫升”这一计量单位辨识错误。学生旧知中质量单位“千克”看似熟悉, 实质在具体情境中辨认时也不准确。学生要建构常见的计量单位, 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非易事, 教学中的实践和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2.“数学理解”维度

“数学理解”主要考查对数学对象及其联系的理解, 具体体现在利用物体、自然语言、图表、数等表示概念;结合具体的情境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 利用数学概念对具体情境中的现象进行解释;能根据概念的特征判断对象的属性, 以及与其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根据标准将物体、图形与数据等进行分类, 能正确地将某一对象进行归类等。如用竖式计算197÷28时, 把28看成30试商, 会发现 () 。

A.商正好B.商偏大C.商偏小D.无法确定

学生答题情况:

【分析】部分学生错误地选B, 没有分清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关系, 即余数、试商数及除数的关系, 余数应比除数小, 这里余数29比28大, 所以商6偏小, 应调大一些。若竖式计算中算理不清楚, 判断余数、除数、商、试商数之间关系时就会出错。

3.“运用规则”维度

“运用规则”主要考查利用已掌握的数学对象解决常规问题, 具体体现在选择应用概念、规则和方法等解决常规问题;对结果的意义进行解释与验证。如学校门口有一串彩灯, 按“红、黄、绿、白”的规律排列起来, 请你算一算, 第28盏彩灯是 () 色。A.红B.黄C.绿D.白

学生答题情况:

【分析】首先发现按“红、黄、绿、白”的规律排列, 每4盏灯为一组, 然后计算第28盏彩灯是什么颜色, 用“28÷4=7”计算, 发现没有余数, 应为每组最后一盏是“白”色。部分学生对计算后的判断方法不清楚, 没有余数时, 部分学生还误以为是每一组的第一盏“红”色。

4.“问题解决”维度

“问题解决”主要考查分析、选择或创造方法解决问题 (主要指非常规问题) , 具体体现在读懂情境中的信息, 分析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数学关系;运用知识、方法等解决非常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对解决问题过程中使用的方法或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开心农场植树队每个星期工作5天, 4个星期共植树600棵。根据以上信息,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分析】本题考查连除的实际问题, 学生习惯于具体条件和问题进行解答。本题得分率为78.30%, 提出问题并解答, 切合新课标要求, 加强“四能”考查,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部分学生的错因可能对数学问题本身理解不足, 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没有分清, 提出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计算也不准确。

三、教学启示

(一) 钻研教材, 加强重难点的有效教学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最重要的载体。教师教学时, 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弄清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目标和重难点。从本次监测结果来看, 试题多数来源于教材习题的改编, 体现教材的目标和要求, 也考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如“观察物体”, 全市得分率78.63%, 部分学生对“从前面看右边的物体”不理解, 没有做到从某一角度准确地辨识物体。其次, 基本概念掌握不到位。如对“毫升”的考查, 全市得分率94.79%, 毫升是日常生活中用得较多的计量单位, 从测试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学生理解较浅。事实上, 这些学生对“千克”的认识也不准确, 在具体情境中, 不能够有效判辨常见的计量单位。学生呈现的问题充分暴露了部分教师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研究不足,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单一, 如何抓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研究, 依旧要回到钻研教材中来, 多参阅教师用书, 多研究配套习题, 多关注学生问题, 教师间多研讨, 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学生数学学习更轻松。

(二) 遵循规律, 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每一个小学生学习与认知水平不完全一样, 有些小学生对情境中数学内容认识水平相对较弱, 有些小学生对数学语言结构适应程度相对较弱, 有些小学生对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水平相对较弱, 等等。如上述统计表中数据表示的意义是女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成绩, 做的个数越多成绩越好, 成绩在50~59个的人数是3人, 排名第4的成绩范围只能在40~49个。部分学生对具体情境中统计数据理解有困难, 全市得分率只有80.32%。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具体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借助直观教具和学具, 多进行实践活动, 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在感受、理解、表达、应用的过程中学会学习。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 特别关注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才是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 研究问题, 引领学生探究思考的再创造

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短板。解决一个问题要考查学生两类能力, 一是运用知识、方法等解决一般性常规问题, 二是解决挑战性非常规问题。如上述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问题, 部分学生有一定困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是新课标提出的“四能”。部分学生习惯于封闭式问题, 遇到开放性问题时, 接触较少, 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的能力欠缺。部分学生遇到一些从没有见过的情境、题型、开放题, 感到无从下手, 不会根据已有知识经验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尝试解答, 在新、旧知之间未架成桥梁。因此, 全市得分率仅78.30%。教师要精心研究问题, 设计问题, 包括开放的情境、灵活的题型、巧妙的方法、独特的思想等, 引领学生“见多识广”, 在探究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数学的再创造, 发展数学能力。

(四) 强化习惯, 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归纳问题论文 第10篇

一、基础设置中操作员权限设置

常见问题:如在第一层次的权限管理“功能级权限的设置”中, 权限设置与账套不符或选择不全, 则另两个层次即“数据权限的设置”与“金额的权限设置”中的“用户及角色”下拉为空, 无法进行权限设置。

分析原因:在用友ERP-U8应用系统中可以实现3个层次的权限管理, 其中, “功能权限的分配”在系统管理的“权限分配”设置中, 当系统中存在多个账套时, 没有选择相应账套会导致权限设置与账套不符, 而“数据权限”和“金额权限”则在“企业门户/基础信息/数据权限”中设置, 且必须是在系统管理的“功能权限”分配之后。

解决方法:“功能权限的设置”在授予权限时一定要选择相应的账套, 再对操作员授权。如对制单控制到操作员、控制到科目、控制到凭证类别, 都要在进行功能权限设置之后, 再进行数据权限分配, 然后进入金额权限授权。

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 建立账套信息时, 应选择好行业性质, 下面预置的会计科目复选框一定选上。 (2) 输入期初余额时, 一定要注意方向, 因为有的账户余额方向不定, 并且必须试算平衡, 一旦启用, 期初余额不能被修改。

二、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填制凭证

常见问题:无法编制凭证或制单日期不能正常输入;在编制分录时出现提示“不符合借方必有、贷方必无或凭证必无”来加以限制;需要运用前面多张凭证的某账户的余额为依据进入输入分录, 又不能记住。

分析原因:无法录入凭证, 可能是当前操作员无编制凭证的权限, 制单日期应大于启用日期限, 不得迟于系统时间;凭证的种类已作了限定, 在录入分录时没有分清所属凭证类别。

解决方法:更换具有制单权限的操作员;根据资料正确启用账套, 然后将系统日期调至所给资料的月末, 保证制单日期处于启用日期与系统日期之间;根据业务的性质, 检查选择的凭证种类是否正确, 定好所编凭证的类别使之符合凭证的限制条件。在填制凭证界面输入所要的会计科目名称, 点击查询“余额”按钮将十分省时。

三、日常业务处理中的出纳签字与凭证审核

常见问题:不能进行出纳签字;找不到需要审核的凭证。

分析原因:没有满足出纳签字必需的3个条件:一是功能权限的出纳签字权限的设置, 二是总账选项中设置“出纳凭证必须经出纳签字”, 三是指定现金和银行存款为指定科目。找不到需要审核的凭证, 需要检查操作员有无凭证审核的权限或有无进行凭证审核的数量权限授权。

解决方法:从以上3个方面予以查找, 缺少哪个条件及时加以补充, 出纳签字应在系统管理功能权限分配中设置“出纳签字”功能, 在总账中的“选项和编辑”中, 分别进行其他两方面操作。当找不到需要审核的凭证时, 应检查操作员有无凭证审核的权限, 可以通过系统管理的权限给予审核凭证的权限, 或是检查数据权限的分配, 通过数据权限的调整来实现该操作员对凭证的审核。

四、期末处理中的转账

常见问题:销售成本结转和期间损益结转都不能实现;汇兑损益、期间损益结转金额不正确。

分析原因:期末结转是一项很关键的步骤, 在结转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即本月日常业务处理全部结束才能进行。另外还得符合一定条件, 如销售成本必须在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的科目下的所有明细科目都有数量核算, 且这3个科目的下级科目的结构均一一对应才能进行结转;月末需要设置当月的调整汇率并选择正确的折算方法才能进行汇兑损益结转;期间损益必须在该会计期间所有的凭证已全部记入账时才能进行结转。

解决方法:将该期间所有的凭证登记入账;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主营收入3个科目格式及下级科目结构设置相同;到总账的外币设置中录入本月该外币的调整汇率;月末转账成的凭证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审核。

五、期末处理中的结账

常见问题:在月度工作报告中出现不能结账的提示。

分析原因:出现下列情况均不能结账———本月还有未记账的凭证;上月未结账;总账与明细账对账不符;其他子系统未全部结账。

解决方法:在结账前做好账套备份;检查本月是否有未记账的凭证, 如有将其审核并记账;查看不平衡的原因并加以纠正;总账结账以前先对子系统结账。

六、报表系统中的资产负债表

常见问题:模板可能自动生成报表;生成的资产负债表不平衡。

分析原因:报表操作员应进行更换, 一般是账套主管进行, 同时一定要选择好要编制报表的账套。生成资产负债表不平衡的原因, 主要是在期初设置会计科目时增加了系统不认识的会计科目, 未分配利润这一项目金额有误。

解决方法:对增加的会计科目应明确其所归属的项目, 在单元公式中修改其对应项目的公式, 并重新计算。未分配利润项目公式通常需要修改, 应先看本期间有没有进行净利润的结转和实行利润分配, 再决定是否修改公式。

归纳问题论文 第11篇

■ 1. 知识梳理

这四种类型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涉及到的问题通常是这样两类:①做完整圆周运动的条件;②在最高点处的临界特征. 表1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这两大类问题.

■ 2. 知识辨析

(1) 恰能过最高点不等于速度恰为零

从表1中可以看出,③与④两种情景下,恰能过最高点的速度为零;而①与②两种情景下,恰能过最高点的速度为v=■.

(2) 恰能过最高点并不是小球与绳、杆或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零

(3) 不管是上述四种类型中的哪一种,若小球到达轨道最高点处,当其与绳子、杆或轨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时,速度v=■.

■ 3. 知识拓展

在第③④两种情景中,小球与轨道无相互作用的位置也可以在其它位置出现. 下面举例说明.

■ 情景 如图1所示,竖直平面内有一个细圆管,它的轨道半径为r,管的粗细可以忽略不计,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恰能在管道内无摩擦运动,若小球经过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0,小球经过某一位置时恰好和轨道无作用力. 试找出与轨道无作用力的位置.

■ 解析 假设小球与圆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时,对轨道的压力恰好为0,此时的速度大小为v,此时小球只受重力作用,将重力分解为径向和切向,如图2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cosθ=m■

小球从最高点到该位置过程中,由动能定理可得:mgr(1-cosθ)=■mv2-■mv20,联立两式可得:

v0=■.

要使上式有解,则3cosθ-2≥0,

得θ≤arccos■,0≤v0≤■.

也就是说,要使小球对内外轨道均无压力,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必须满足0≤v0≤■,对轨道无相互作用力的位置出现在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arccos■的范围内.

讨论:

① 若小球在最高点处时速度为零,则小球与轨道无压力的位置出现在θ=arccos■,关于最高点对称的两个位置处.

② 若小球在最高点的速度为v0=■,则小球与轨道无压力的位置在最高点处.

后置定语归纳 第12篇

A foreign visitor is coming to visit our new house this eve-ning.My mother will offer him______to eat.

A anything delicious B something real Chinese

C something Japanese food D delicious something

此题主要考查后置定语,正确答案为B,一些考生由于没有掌握其用法,错误地选择了其他选项。现笔者将常见后置定语归纳如下:

1.形容词修饰something,anything,nothing,somebody,anybody,nobody等不定代词时要后置。如:

There is nothing important in today's newspaper.今天的报纸上没有重要的事情。

I have something interesting to do.

我有一些有趣的事情要做。

2.else修饰不定代词或特殊疑问词(who,what等)应后置。如:

She has nothing else to say.她没有别的事要说。

What else do you want?你还想要别的什么?

3.enough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需要后置。如:

He is old enough to join the army.他的年龄可以参军了。

Tom ran fast enough to catch up with Mike.汤姆跑得够快,他赶上了迈克。

4.过去分词作定语须后置。如:

The girl called Lucy is my elder sister.那个叫露西的女孩是我的姐姐。

5.动词不定式作定语须后置。如:

I want something to drink.我想要些喝的东西。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你想要些吃的东西吗?

6.介词短语作定语须后置。如:

Who is the boy in a hat?戴帽子的那个男孩是谁?

Do you know the man in a blue shirt?

你认识那个穿蓝色衬衫的人吗?

7.定语从句应后置。如:

You must do everything that I do.你必须做我做的一切。

She is the girl who I met yesterday.

上一篇: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下一篇:反作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