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皮肤溃疡创面

2024-07-14

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精选7篇)

慢性皮肤溃疡创面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8例体表慢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9例,治疗组男31例,女18例,年龄26~79岁,平均67.2岁,下肢静脉性溃疡28例,糖尿病足8例,外伤后伤口不愈7例,压疮4例,术后切口不愈2例,创面1 cm×4 cm~7 cm×12 cm,病程6周~3年;对照组男30例,女19例,年龄25~78岁,平均66.8岁,下肢静脉性溃疡27例,糖尿病足9例,外伤后伤口不愈7例,压疮3例,术后切口不愈3例,创面1 cm×3 cm~8 cm×12 cm,病程6周~3年;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B超检查,以了解全身情况。治疗前取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情况选用抗生素,两组年龄、性别、创面大小、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98例体表慢性溃疡患者首先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营养状况、有无糖尿病、下肢静脉功能、创面感染情况、躯体运动能力等),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治疗组按“创面床准备”方案,进行规范化的创面处理。(1)黑期:主要针对此期较多的坏死性负荷、细菌性负荷、细胞性负荷,采用外科及外源性胶体酶进行清创。(2)黄期:主要针对存在的感染、过度的炎症反应、大量的炎性渗出液,应用水胶体敷料保持相对湿润的创面微环境,并对存在的坏死组织进行不同形式的再清创处理。(3)红期:采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并用超薄水胶体敷料保护创面。(4)粉期:采用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创面上皮化,使用脂质型的水胶体敷料保护创面。对照组选用皮维碘纱外敷创面,外层覆盖凡士林纱布及干纱布,每天换药1次。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创面牢固覆盖较多黑色干性坏死组织或焦痂,创周可有胼胝体,从创面处理到肉芽组织填充达5%为黑期;创面坏死组织较少,炎性渗出为主,创面组织水肿呈“腐肉”状,或有少量的陈旧性肉芽组织,创面肉芽组织填充5%~50%为黄期;创面肉芽组织新鲜、红润,创面填充达50%以上为红期;肉芽组织基本填满创基,上皮增殖、爬行或皮岛间融合,上皮覆盖50%以上为粉期。创面愈合标准:创面面积缩小于初始面积的5%以上,创面上皮覆盖达95%以上[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分期间演进情况

治疗组较对照组,黑期→黄期(3.9±1.7)d VS.(6.0±2.4)d;黄期→红期(12.5±4.9)d VS.(19.5±6.5)d;红期→粉期(11.8±6.3)d VS.(20.5±8.2)d;粉期→创面愈合(10.5±5.0)d VS.(16.5±6.9)d,各分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创面转归及后续治疗

治疗组28例自愈,自愈时间(36.7±20.5)d;16例采取自体游离皮片植皮术,5例采用皮瓣转移术,均达一期愈合。对照组12例自愈,自愈时间(47.9±22.7)d,另37例中3例于红期行自体游离皮片植皮一期愈合,28例于黄期行自体游离皮片植皮,10例一期愈合。

3 讨论

体表溃疡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一般超过4周未愈的溃疡称为慢性溃疡,体表慢性溃疡病因复杂,病程较长。溃疡创面的愈合概括起来,主要是肉芽组织增生、创面再上皮化及瘢痕形成与创面愈合后改建的过程[3],溃疡久治不愈的原因在于创面肉芽组织苍老、水肿、血供差、创缘上皮生长停滞、纤维环形成、上皮倒挂创壁限制了肉芽组织的生长、阻断了新生上皮向心性移行,加上静脉回流受阻,淋巴液回流障碍,进一步加剧了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导致溃疡长期不愈[4,5]。

体表慢性溃疡的愈合是一个较复杂的机体自身修复过程,影响因素很多,如年龄、营养状况、创面大小、创面感染、合并严重的糖尿病、合并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躯体运动能力下降等。除此之外,慢性溃疡的修复还受细胞因子的调控[6],因此体表慢性溃疡的治疗既要考虑创面局部因素,也要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按“创面床准备”方案进行处理,这样才更有利于创面的修复。

急性创面的修复过程包括出血炎症期、增生期和成熟期,三期间呈现连续的阶联反应,其中从炎症期迅速进入增生期是创面愈合的关键。慢性创面局部呈现延长的炎性阶段,其创面局部炎症反应强度较低,炎症反应时间延长,不能进入增殖期,创面肉芽组织形成不足,已形成的肉芽组织老化,缺乏新生血管长入,缺乏创面愈合所需要的阶联反应[7],致使创面经久不愈。

对慢性创面的认识,近年来有三个里程碑式的进展[1],于上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湿性创面愈合”理论,即湿性创面环境能够加快上皮细胞增生移行的速度,促进创面的愈合,为此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新型敷料,包括水胶体敷料、水凝胶敷料、藻酸盐敷料等,这些新型敷料的应用,给创面保持一定的湿度提供了保证,上世纪80年代发现机体内存在多种生长因子,对创面具有较强的修复作用,如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角质生长因子等,研究证明生长因子通过激发细胞周期进展而调节修复过程,生长因子的缺乏是导致溃疡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6]。最近对慢性创面的病理性愈合过程提出了“创面床准备”概念[8],它是通过纠治可能引起创面延迟愈合的全身与局部因素,从而促进伤口愈合的方法[9],根据创面基底的颜色,可将创面分为黑期、黄期、红期、粉期,分别代表创面处于愈合过程中的组织坏死期、炎性渗出期、肉芽组织期、上皮化期,“创面床准备”方案包括对全身情况进行评估及对创面进行评估分期,根据不同的时期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黑期和黄期创面存在大量的坏死组织和无活性细胞负荷,此时应注重外科手术清创,清创的目的是去除失去活性的组织、抑制炎症或感染、去除多余水分、刺激创缘连接。应用新型敷料、生长因子、酶类,调节创面的“湿性平衡”,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而快速进入红期;红期、粉期是肉芽及上皮生长时期,渗液减少,主要应用生长因子及适宜的敷料,保护和促进新生的肉芽组织及上皮的增殖,主动为创面创造一个相对适宜的创面微环境,加速创面愈合或为手术治疗做好准备。创面床准备包括对引起创面延期愈合的全身因素的纠治、创面的清创与保湿以及生长因子的应用,它是一个全新的体系型概念,既考虑了一般慢性创面病理性愈合的整体过程,也兼顾了创面愈合各个时期所需的条件,强调创面床的外观和达到愈合所需的状态,最重要的是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得慢性创面的局部处理和急性创面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系统的方法。应用“创面床准备”方案治疗体表慢性溃疡49例,首先考虑对引起体表慢性溃疡的病因进行纠治,重点是对创面进行评估分期,根据创面的分期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应用外科手术及外源性胶体酶进行清创,新型敷料进行保湿,应用生长因子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及上皮的增殖,手术植皮相结合,疗效满意,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家源,李新强,唐冰,等.糖尿病足溃疡的创面处理:“创面床准备”[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7):494-497.

[2]李新强,朱家源,陈东,等.应用“创面床准备”方案局部处理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4):48-51.

[3]李建福,付小兵,盛志勇,等.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再分部[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3):228-231.

[4]史振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体表慢性溃疡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5):143-144.

[5]王立新.糜蛋白酶、贝复济治疗慢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9):1002-1003.

[6]李琴,唐国瑶.皮肤黏膜难愈性溃疡的分子机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25(11):692-693.

[7]宋飞,简华刚.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床准备及清创处理[J].创伤外科杂志,2011,13(2):180-182.

[8]Douglass J.Wound bed preparation: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hronic wounds[J].Br J Community Nurs,2003,8(suppl6):26-34.

慢性皮肤溃疡创面 第2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本校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治疗的慢性皮肤溃疡患者112例, 治疗组患者56例, 男30例, 女26例, 年龄:55岁~81岁, 平均年龄 (62.8±7.7) 岁, 溃疡创面面积15~200 cm2, 其中创 ( 烧) 伤及感染所致慢性溃疡创面32例, 糖尿病皮肤溃疡8例, 褥疮5例, 血管性疾病11例。对照组为同类患者56例, 男35例, 女21例, 年龄:46岁~78岁, 平均年龄 (58.1±8.5) 岁, 溃疡创面面积12~190cm2, 其中创 ( 烧) 伤及感染所致慢性溃疡创面, 28例, 糖尿病皮肤溃疡10例, 褥疮3例, 血管性疾病15例, 两组一般性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麻醉后, 创面进行彻底的清创, 清除坏死组织和碎骨片, 根据创面面积大小和形状裁剪拼接VSD敷料, 敷料与周围组织缝合固定, 表面覆盖半透明薄膜, 引流管连接中心负压吸引, 负压维持40-60k Pa, 引流持续7~10天。治疗期间, 根据细菌培养结果给予合适的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根据创伤情况给予清创和对应处理, 术后给予常规定期换药, 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给予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住院天数、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等。疗效判断标准:创面完全愈合为痊愈;创面缩小达70%以上为显效;创面缩小达30%以上, 70%以下为好转; 治疗1个疗程, 创面缩小不足30%, 或根本无缩小, 或有扩大趋势为无效。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3. 0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记数资料用χ2 检验, P < 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P < 0. 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的发展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有效的加快创面愈合的方法在临床应用。其与传统的纱布包扎换药相比有成本低, 更有效, 且少有不良反应等诸多优势, 近些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创伤后皮肤的天然屏障功能丧失, 创面被各种细菌污染, 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和酶等成份, 引起组织的溶解和坏死。同时, 炎症导致创面局部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组织水肿加剧, 血液内的各种炎症细胞不能顺利到达创面发挥其免疫功能。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以医用泡沫材料作为创面的中介, 外接引流管, 形成密闭的空间, 保证创面持续受到机械负压应力, 使创面与外界隔离, 避免污染;持续的负压吸引能够及时排出创面的渗出液及污染物, 持续保证创面的清洁;促进各类炎症细胞的消退, 加速纤维蛋白酶的溶解功能, 促使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高度表达, 减轻组织水肿, 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肉芽组织的生成, 保证伤口的愈合[2]。

本研究应用VSD技术治疗慢性皮肤溃疡, 疗效显著, 总有效率高达94.6%, 无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充分证实了VSD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较好, 能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并且简单、使用方便、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VS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 尤其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的细胞信号传导、治疗时间和最适压力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技术 (VSD) 在慢性皮肤溃疡创面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5月本校附属第一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56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为对照组, 另设56例同类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创面, 实验组采用VSD治疗创面,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患者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使用VSD治疗慢性皮肤溃疡创面, 能有效缩短疗程,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封闭式持续负压引流,慢性皮肤溃疡创面,疗效

参考文献

[1]阙华发.慢性皮肤溃疡的中医诊治[J].环球中医药, 2010, 3 (2) :96-100.

慢性皮肤溃疡创面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份至2014年12月份收治的DFU患者38例随机(随机数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NPWT技术进行换药,对照组采用常规消毒敷料进行换药。按Wagner分级法[2]对足部溃疡进行分级,并入选WagnerⅡ~Ⅲ级足患者,年龄42~84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糖尿病病程平均10年,DFU持续时间10 d~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足部Wagner分级、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水平及下肢血管狭窄程度方面进行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材料:密闭负压引流材料:昊普公司生产,包括聚乙烯酒精水化海藻盐泡沫,多孔硬性硅胶引流管;生物半透性薄膜:负压引流配套使用;病床床头中心负压源,负压引流瓶,负压表。

1.3方法

1.3.1一般治疗:所有的患者入院后都予以胰岛素治疗,在避免低血糖的情况下使血糖尽可能达标。并进行足部溃烂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对于合并感染者,予以敏感抗生素治疗。

1.3.2对照组:对于深部溃疡进行清创、去除坏死组织,每天予以生理盐水和双氧水进行坚持溃疡面的换药,普通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每天进行局部喷洒,保持创面湿润,防止皲裂、避免伤口周围皮肤太过干燥不利于伤口愈合,并局部予以成纤维生长因子应用。

1.3.3治疗组:①骨科医师对患足溃疡面进行消毒、清创,对伴有创面分泌物和腐烂组织的部位进行切开引流,彻底清创。引流管另一端接负压吸引装置,调节压力,可见海绵被吸附紧贴创面。②引流装置的护理:每天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液的颜色、引流量及引流液的性质。每日更换负压引流瓶。观察创面情况,如有漏气,要及时更换贴膜。③压力的调整:压例稳定在80~125 mm Hg比较适宜,根据引流液的性质和患者的耐受能力进行压力的调整,负压太大可能导致新鲜血液的渗出,负压过小不利于创面的引流。

1.4观察指标

1.4.1住院观察指标: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及医疗费用,并在出院后进行后续随访,记录病情变化。治愈的标准是皮肤颜色基本恢复,溃疡面完全愈合。

1.4.2出院随访指标:定期进行电话随访,随访两组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

1.5统计学方法: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表示,偏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变量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一般资料比较: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下肢血管狭窄程度、足部Wagner分级、创面面积进行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观察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创面面积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2.3%vs 57.8%,P<0.05),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27 d vs 41 d,P<0.05),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17046.3元vs 24783.5元,P<0.05)。后续随访研究中发现对照组由于病情恶化选择截肢4(21.0%)例,治疗组截肢(5.3%)例。见表1。

注:P<0.05为检验水准

3讨论

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都可以促进糖尿病足溃疡的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发展成截肢。NPWT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创面的愈合:①封闭可以作为引流动力的高负压得以维持;②高负压密闭可以持续引流创面的渗出液、坏死组织和细菌等;③增加创面血供,改善创面微循环;④调节慢性创面中明胶海绵的活性,改善创面内微循环,抑制胶原和明胶的降解,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

NPWT技术能够有效的促进糖尿病足创面的愈合,缩短疗程,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评价负压创面疗法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效益。方法 将2012年1月份至2015年2月份在我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3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9例采用负压创面疗法,对照组19例采用常规的换药方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4.2.3%vs 57.8%,P<0.05),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27 d vs 41 d,P<0.05),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17046.3元vs 24783.5元,P<0.05)。结论 外科清创联合负压创面疗法技术能够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足,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负压创面疗法

参考文献

[1]流沙.负压吸引技术治疗糖尿病足8例[J].临床荟萃,2011,26(3):250.

慢性皮肤溃疡创面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肛瘘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6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10.37)岁;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36±11.77)岁;患者病程1年~8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肛瘘部分的诊断标准:瘘管只有1条,且位置在肛管直肠环的下部,为低位单纯性肛瘘;瘘管有2条或2条以上,且位置在肛管直肠环的下部,称之为低位复杂性肛瘘;瘘管只有1条,且位置穿越肛管直肠环或在肛管直肠环上方,称之为高位单纯性肛瘘;有2条或2条以上瘘管,且位置位于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部分,称之为高位复杂性肛瘘。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诊断标准;血压或血糖等指标符合研究标准;患者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年龄小于18周岁,或年龄大于80周岁;不能够配合本试验的患者;心、肺功能衰竭者;合并痔、肛乳头瘤等其他手术,或长期习惯性便秘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换药方式,应用生理盐水清洁切口,然后使用凡士林油纱条填塞、覆盖止血,若脓液较多可局部加用甲硝唑注射液冲洗。试验组在对照的基础上,加用溃疡散(主要成分:朱砂、石决明、冰片、麝香、寒水石),即在纱条上加用少许,处理时间均为4周。

1.6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创面愈合情况,评价方法如下:采用透明方格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原始面积,再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观察治疗后患者创面的愈合程度。同样的方法计算愈合面积与未愈合面积,并按公式计算创面愈合率。计算公式:(原始面积-未愈面积)/原始面积=创面愈合率。

1.7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痊愈:创面上的皮肤完全康复,且瘢痕坚硬,未发生溃烂;显效:创面范围缩小,缩小面积大于70%;有效:创面面积明显缩小,缩小面积在25%~75%之间;无效:创面仅轻微好转或愈合面积未达25%。

1.8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术后创面均有愈合,试验组总愈合程度88.9%,对照组总愈合程度63.9%,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肛瘘是一种常见的直肠疾病,中医学认为肚瘘形成多为饮食不洁、过食辛辣、劳倦或粪便,异物刺激,致使湿热内生,雍阻肛门,经络阻滞,气血凝聚,郁久成毒,淸腐成痈,痈脓馈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故而经久不愈[4]。如陈实功在《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5]中云:“诸掩皆因气血凝滞而成,切不可纯用凉药,冰凝肌肉,以致难腐难敛,当用温暖散滞行疲,拔毒活血之药为妥。”而明代《外科启玄明搭荡宜贴膏药论》[6]所云:“肌肉未生……将膏药贴之则偎脓长肉,风邪不能侵内,当补托里使其气血和畅。”由此可知肛瘘的治疗应使用去腐生肌、拔毒活血之药。

研究表明[7],溃疡散主要成分中,雄黄解毒消肿,为“疮家要药”,药理研究显示,雄黄具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作用[8];冰片清热解毒,可治“外痔肿痛”,具有抗炎、镇痛、抑菌、抗病毒、提高其他药物生物利用度等作用;麝香活血通经,消肿散结,“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具有抗炎和抗溃疡的作用,冰片和麝香合用,其芳香之性可通窍以增加药物的透皮性,而有助于外用药物的吸收[9];朱砂解毒生肌,治“毒气疥瘘诸疮”,药理表明朱砂能抑制或杀灭皮肤细菌和寄生虫;银朱有攻毒杀虫、止腐愈伤之功,可“燥湿提脓”,外用可治创伤感染、湿热疮毒、顽疮久不收口等病[10];石决明清热平肝,生肌敛疮,可“愈疡疽、治痔漏”,具有降压和抑制绿脓杆菌生长的活性;寒水石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外敷可治小儿丹毒等外科病[11]。诸药合用,制成溃疡散外用,气香味苦,共奏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敛疮之功,符合肛瘘术后病机,故对创面的愈合疗效显著。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术后创面均有愈合,试验组总愈合程度达87.5%,对照组总愈合程度为63.2%,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溃疡散对肛瘘挂线术后创面愈合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东,伏新顺,孙静,等.溃疡散对大鼠胃溃疡的保护作用[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3,22(5):389-391.

[2]李春雨,聂敏,张丹丹,等.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J].江苏医药,2008,34(1):85-8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5.

[4]刘玉华.外用溃疡散联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2):3544-3545、3551.

[5]丁映钦,冯国勋,朱晓全,等.湿润烧伤膏对46例肛瘘挂线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2,18(1):51、53.

[6]胡顺芳.红油膏纱条用于痔瘘术后换药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

[7]廖宵斌.血竭泥促进肛瘘创面愈合4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1):857.

[8]何琳.康复新液治疗肛瘘术后创面112例[J].中国药业,2012,21(8):92-93.

[9]李强,黄婉琳.73例肛瘘患者术后追踪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124-125.

[10]吴七十三,斯钦,乌达,等.蒙药验方溃疡散对实验性大鼠胃溃疡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6):257-259.

慢性皮肤溃疡创面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患者中男42例, 女6例;年龄18~64岁, 平均38岁。致伤原因:机器伤23例, 车祸伤18例, 重物压砸伤7例;创面部位:大腿部21例, 上臂18例, 背部6例, 小腿后侧3例;创面大小:最小6.0 cm×4.5 cm, 最大18.0 cm×9.0 cm, 平均11.2 cm×7.9 cm;创面合并有血管或神经外露22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确认创面已经稳定、感染已经控制后进行, 需两人配合。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后, 常规消毒铺单, 采用1号可吸收薇乔线, 将缝线自带的缝针剪去, 两端分别穿三角针, 依次交叉预置缝合, 注意视创面长度及宽度, 掌握缝合边距及间距。我们采用的是内8字交叉缝合法, 每2个8字交叉后在一边收紧打活结。术后2~3 d视创周皮肤软组织的松紧度及血运开始继续收紧缝线, 每隔3~4 d收紧1次, 直至创面完全闭合。

2 结果

本组病例在经过2~5次收紧后, 在8~21 d内均获得一期愈合拆线。术后1、2、3个月门诊复查随访, 创面遗留瘢痕不明显或只有线形瘢痕。患肢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典型病例:患者男性, 62岁, 因机器牵拉绞压致右上臂不全离断伴尺桡骨骨折于2012年9月20日入院手术, 术后1个月, 右上臂前外侧残留13 cm×6 cm创面, 伴有正中神经、肱动脉外露 (图1-1) 。局麻下采用延迟拉拢法 (图1-2) , 经过2次手术收紧创面后残留5 cm长的线状伤口 (图1-3) , 术后16 d伤口愈合拆线。出院后随访外观及功能均良好 (图1-4) 。

3 讨论

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在创伤骨科中是经常遇到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小的创面可以直接缝合, 大的创面往往需多次手术, 如植皮或做皮瓣转移等。采用预置缝合、延迟拉拢法处理这种创面报道比较少见。尚剑等[1]在小腿及前臂的减压创面上采用类似的预置拉拢法缝合, 能明显缩小创面, 少许创面能直接闭合, 但他们采用的是粗丝线直接交叉缝合法, 因此不容易使创面完全闭合。陈约东等[2]采用类似的系鞋带法应用于手足减张切口, 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都是应用在一期新鲜的切开减压的创面上。我们将改良后的延迟拉拢法应用于二期及以后的陈旧性或不适宜做皮瓣转移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中, 经过4年的积累, 觉得非常实用, 现有体会如下:

1.术前;2.术后5 d;3.术后10 d;4.术后2个月

(1) 选择合适的病例。我们在应用中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缺损创面都适合延迟拉拢法, 必须是在皮肤有一定的弹性、皮下组织或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如躯干部、上臂、前臂上部、大腿部、小腿后侧等) 才适合, 因为这些部位的皮肤软组织拉伸度大, 可以作延迟拉拢。

(2) 掌握好手术时机。由于这些残留的创面绝大多数都是清除坏死组织后留下的, 创周局部皮肤软组织都有损伤, 另外暴露的时间也较长, 往往伴有神经、血管、肌腱的外露, 创面不新鲜;在创面不稳定、感染未能控制的情况下, 如果手术时机过早, 会导致术后创面渗出多、难愈合, 甚至可能导致创周皮肤软组织坏死以及血管、神经的二次损伤;手术时机过晚, 则创面瘢痕化较重, 组织硬化, 不易拉拢缝合, 即使勉强拉拢后因创缘瘢痕严重也不易愈合。因此, 在创面感染已经得到控制且较稳定时必须及时施行延迟拉拢手术。创面渗出少、创周无红肿、创面肉芽新鲜是缝合的最佳时机。

(3) 手术技巧的掌握。首先要选择好缝线, 我们选择的是1号可吸收薇乔线, 该缝线有抗拉力强度大、不易断裂、组织相容性好、不易打滑的特点[2]。其次, 缝合时的边距和间距要适中, 越宽的创面边距要越宽, 而间距要越窄, 否则不易闭合创面。另外, 不宜一次性收得太紧, 否则会导致创周皮肤软组织坏死;收线时要双人配合, 一人夹持一人收紧才能使缝线不松弛;术中要注意无菌操作, 创面如果感染会导致缝合失败。术后对创面观察要仔细, 如果发现因拉拢缝合张力过大而导致创周皮肤软组织血供较差时, 必须及时适当减张。

总之, 选择好适应证, 掌握好手术时机和技巧, 是延迟拉拢法成功的关键。该方法简便易行, 既能节省患者的治疗费用, 减少皮瓣转移或植皮等手术的创伤, 又便于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延迟拉拢法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选择65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患者, 采用预先缝合, 术后分次拉拢收紧闭合创面的方法处理。术后通过门诊复查随访3个月。结果:48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 在经过25次 (平均2.8次) 延期收紧后, 821 d内均一期愈合, 随访检查创面遗留瘢痕不明显或只有线形瘢痕, 患者运动及感觉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延迟拉拢法对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疗效肯定, 简便易行, 外观满意且费用低廉, 值得推广。

关键词:延迟拉拢法,创伤,皮肤软组织缺损

参考文献

[1]尚剑, 袁绍辉, 毕郑刚, 等.预置拉拢缝合法延期闭合骨筋膜室减张切口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11) :1079-1079.

慢性皮肤溃疡创面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患者均在我科门诊就诊, 临床诊断为各类疣、脂溢性角化、感染性肉芽肿等。男50例, 女50例, 年龄5~80岁, 中位年龄42.5岁;病程1个月~5年, 平均病程24.5个月。入选标准:无严重内脏系统疾病;非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 对照组50例。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在门诊局部浸润麻醉下给给予电离子治疗, 在随机分组时2组的电离子治疗的创面面积和创面深度尽量保持平衡, 创面面积按平方厘米 (cm2) 计算。对照组给予电离子治疗术后, 不上任何药物, 要求保持创面干燥、清洁;治疗组在电离子治疗术后使用龙珠软膏 (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组方为麝香、珍珠、梅片、琥珀、 硼砂、炉甘石、硇砂等药) , 嘱患者每天1次使用, 期间保持创面干燥、清洁, 2d后复诊判定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1) 经电离子治疗后的疼痛程度:疼痛剧烈, 疼痛缓解, 疼痛消失; (2) 肉芽组织平均生长时间:记录创面结痂并有新生组织直到浅表新生物完全脱落的时间; (3) 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创面全部为新生表皮覆盖为创面愈合, 记录手术结束到创面愈合的天数为创面愈合的时间。

2 结 果

治疗组:使用龙珠软膏后创面结痂时间 (3±1) d;腐组织全部脱净、肉芽组织生长平均时间 (5±3) d;创面愈合时间 (8±2) d, 无1例感染。对照组:创面结痂时间 (4±1) d ;肉芽组织生长平均时间 (8±4) d;创面愈合时间 (10±4) d, 其中8名患者有轻度的创周红肿。治疗组创面疼痛情况及肉芽组织平均生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例)

3 讨 论

龙珠软膏是马应龙系列产品之一, 由麝香、牛黄、冰片、珍珠、琥珀、炉甘石、硼砂等组成, 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腐生肌的功效[1]。主要用于治疗疖、痈等病证。药理作用: (1) 体内外均有显著抑菌作用; (2) 抗炎作用:消除炎性肿胀、抑制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3) 镇痛作用:能明显提高疼痛刺激的耐受性; (4) 促进瘀斑消散和皮肤溃疡愈合。皮肤各类疣、脂溢性角化、感染性肉芽肿等表皮赘生物疾病, 经电离子治疗后留下的创面比较难恢复, 容易感染, 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也较长。龙珠软膏使用后可以明显减少创面分泌物, 控制创面感染从而使创面加速愈合, 且对减轻术后的疼痛有一定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 对于各种电离子术后使用龙珠软膏, 除特殊人群外, 比较安全, 有很好的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龙珠软膏在皮肤各类赘生物经电离子治疗后创面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皮肤科皮肤赘生物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经电离子治疗后不用任何药物, 治疗组用龙珠软膏覆盖在经电离子治疗后的术后创面上, 每天换药1次, 无需用敷料包扎。结果 治疗组创面疼痛情况及肉芽组织平均生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龙珠软膏能促进创面愈合, 缓解术后疼痛。

关键词:龙珠软膏,电离子术后,疗效

参考文献

慢性皮肤溃疡创面 第7篇

关键词:带蒂筋膜皮瓣,修复,皮肤缺损

皮瓣转移是修复皮肤缺损最基本、最有效的外科手段。2011年3月-2016年2月收治应用带蒂筋膜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创面32例,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皮肤缺损患者65例, 应用带蒂筋膜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创面32例, 男21例, 女11例;年龄21~73岁, 平均37.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17例, 热压伤2例, 热水袋烫伤3例, 排气管烧伤4例, 静脉性溃疡3例, 糖尿病溃疡1例, 压疮2例。创面分布:大腿3例, 小腿23例, 足踝足跟部3例, 足底足背3例, 创面皮肤缺损面积最大11 cm×6 cm, 最小5 cm×4 cm, 创面均无骨缺损。创面病程2个月~1.5年。

治疗方法:术前创面处理:创面常规予以清创, 彻底剪除创面坏死组织、炎性肉芽或血运差的瘢痕组织, 一般剪至创面创面新鲜渗血, 对于部分坏死骨皮质或坏死肌腱筋膜亦予以清除, 创面大量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 配合外用中药组织再生膏或生肌膏换药3~5次, 促进创面坏死组织脱落, 改善创面血液循环, 经过处理创面基底相对健康和清洁, 创缘可见新鲜肉芽或上皮, 创缘无明显炎症。手术方法:32例全部选用带蒂筋膜皮瓣修复, 其中足踝足跟部3例, 足底足背3例, 小腿外侧皮瓣13例, 小腿内侧皮瓣10例, 大腿后外侧3例。设计皮瓣遵循先近后远、先易后难、能简单不复杂的原则, 在缺损创面邻近的正常组织选择供瓣区、依创面具体情况采用逆行皮瓣或顺行皮瓣, 沿肢体及血管或皮神经长轴方向设计纵向筋膜皮瓣, 根据缺损部位大小的不同设计成随意型、轴型或链型筋膜皮瓣[1], 有明确穿支动脉血供优先, 顺行皮瓣优先, 切取皮瓣面积稍大于受区创面。皮瓣切取时应按设计线切至深筋膜下间隙, 掀起皮瓣的“外科平面”, 仔细操作, 勿损伤进入皮瓣的细小血管支, 并将远端皮缘与深筋膜暂时缝合, 注意保护皮瓣的营养血管, 以免两者分离而影响血运, 分离至皮瓣蒂部时应谨慎、仔细, 勿伤深筋膜及其下穿支血管。皮瓣旋转后应保持无明显张力地覆盖创面, 蒂部无明显扭曲挤压, 皮瓣下常规放引流管或皮片, 无菌纱布覆盖时整个皮瓣特别是皮瓣蒂部避免受压。术后常规予以抬高患肢、观察皮瓣血运, 抗感染、营养支持及改善血运治疗, 如发现皮瓣出现苍白或淤紫等血管危象, 应查明原因, 及时处理。

结果

32例中皮瓣完全成活26例, 皮瓣外形、功能及感觉均良好;远端或边缘小部分坏死5例, 经换药后瘢痕愈合;皮瓣皮肤全部坏死1例, 大部深部组织存活, 经换药肉芽生长良好后行邮票植皮而痊愈。

讨论

生活中, 外伤、感染、烧伤、血管病变等各种原因导致的皮肤缺损创面非常多见, 长期不愈的创面给患者带来了身心的痛苦,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这类创面靠常规换药一般难以愈合, 如有骨质、肌腱外露更是难以愈合, 常规的换药、植皮多数不能愈合, 皮瓣转移是修复皮肤缺损最基本、最有效的外科手段, 带蒂筋膜皮瓣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皮瓣之一。带蒂筋膜皮瓣转移修复治疗各种皮肤软组织缺损, 由于皮瓣较一般皮片厚, 具有耐磨、柔软性好, 与周围组织差异小、外观较好、对关节功能影响较小等优点[2]。该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适应于各种类型的皮肤溃疡或软组织缺损。带蒂筋膜皮瓣以营养血管为蒂局部转移来修复邻近组织缺损, 因其自带组织营养血管, 可以远距离、大范围切取皮瓣, 手术方法较游离皮瓣简单、安全, 成功率高。带蒂筋膜皮瓣移位修复组织缺损明显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 提高了皮肤缺损创面的治愈率。该项技术现已成为创面修复、畸形矫正、功能重建和器官再造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带蒂筋膜皮瓣是包含深筋膜结构的一类局部带蒂皮瓣, 其中深筋膜血管网对皮瓣成活有决定性作用, 深筋膜血管网的存在显著增加了皮瓣切取的长宽比例, 扩大皮瓣成活面积[3], 该类皮瓣血液供应种类[4]: (1) 主干带小分支蒂; (2) 肌间隙穿支血管; (3) 深筋膜上下血管网; (4) 纵向链式筋膜血管丛。张世民等根据皮瓣的血管解剖和临床应用结果认为, 蒂部宽度只要能将明显的纵向血管丛包含在内即可, 在肢体一般3~4 cm[5], 即可提高皮瓣成活率。

手术注意事项: (1) 术前注意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或长期应用激素等病史。注意检查选用皮瓣及其血管蒂有无外疤痕, 有无陈旧性骨折, 应用多普勒检查血管有无变异[6]。手术清创一定要彻底, 将感染坏死的皮下组织、肌腱、骨组织彻底清除, 同时注意避免新鲜创面再次污染[7]。 (2) 皮瓣设计最好选择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者用简易多普勒探测有无穿支血管, 可设计在筋膜皮瓣内, 形成有明确穿支血供的轴型筋膜皮瓣, 或者包含明确的浅静脉或皮神经, 从而保证皮瓣的血供, 能提高皮瓣成活的长宽比例[8]。 (3) 切取的皮瓣要稍大于创面, 旋转时确保蒂部不扭转或牵拉, 避免影响皮瓣血运, 尽量采用明道转移, 如果采用隧道, 皮下隧道要宽敞, 隧道太窄容易挤压蒂部影响皮瓣血运[9]。术后皮瓣下需要放置引流条或引流管, 防止皮瓣下积血影响皮瓣血运[10]。术后常规抗感染及营养支持、应用扩血管药物改善皮瓣血运, 严密观察皮瓣情况, 一旦出现血管危象, 及时处理。

带蒂筋膜皮瓣与局部随意型皮瓣比较有以下优势: (1) 将深筋膜包含在皮瓣和蒂部之内, 完整包含了深筋膜上下血管网, 此血管网能加强皮瓣的血供, 提高皮瓣的成活长度和成活质量。 (2) 手术在深筋膜层之下即“外科平面”进行, 深筋膜是组织层次的明显分界线, 容易辨认, 快捷方便, 出血少。 (3) 深筋膜结构致密, 术中钳夹操作方便, 不容易撕裂影响血供。带蒂筋膜皮瓣不损伤主干血管, 设计灵活, 操作简单, 是临床上修复皮肤缺损的最佳选择, 术前综合设计, 术中仔细操作, 避免损伤或挤压皮瓣蒂部血管;术后严密观察皮瓣血运, 及时处理血管危象, 从而提高皮瓣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姜启宁.不同筋膜皮瓣修复下肢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9 (12) :44-45.

[2]许卓银, 彭海贤, 张仕林.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27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1, 4 (10) :759-760.

[3]杨抒, 陈祥军, 雷雨, 等.以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筋膜皮瓣在修复四肢创面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17) :4592-4594.

[4]侯春林.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63-78.

[5]金玉丹, 陈杰明, 王绥江, 等.蒂部宽度与结构对兔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1, 29 (1) :13-16.

[6]左件牛.带血管蒂皮瓣肌皮瓣在103例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05, 34 (2) :278-279.

[7]刘宗礼, 崔玉蓬.皮瓣移植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2, 10 (10) :98-99.

[8]李月辉.局部筋膜皮瓣修复四肢功能部位深度烧伤创面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26) :107.

[9]赵众, 谢家靖.带蒂皮瓣移植的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2) :1465-1466.

上一篇:美术基础教学高等教育下一篇:自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