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和热情

2024-07-22

培养兴趣和热情(精选4篇)

培养兴趣和热情 第1篇

一、从初一开始, 教师要有目的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一定要把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放在首要的地位, 给予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这是起始年级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 它是避免分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初一阶段, 是学生适应新环境、新教法、新学法的开始阶段, 就像一个盲人, 需要引导, 需要别人的帮助, 为了使初一学生开好这个头, 从一开始, 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和复习巩固工作, 并教给他们预习和复习的方法, 教会他们如何记笔记、如何听好课的方法, 这给课堂教学减少了不少麻烦, 也避免了分化的扩大, 增强了学习英语的热情。他们喜欢自己的才华展示在同学面前, 积极发言, 喜爱表演, 这给起始年级的学习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 既提高了授课的质量,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内在潜力的正常发挥和发展, 巩固了所学知识, 丰富了词汇量, 增强了重点、难点的巩固率。同时, 在最初的教学中, 还要把好学生的语音、词汇、日常交际用语这一关。把关从查漏补缺开始, 查漏补缺在教学中同步进行, 在教新词的过程中及时讲解有关的语言知识和单词辨音, 及时归纳所学过的单词。在复习时要善于触类旁通, 形成语音类、单词串, 力争使没有掌握的语音、词汇逐一巩固。日常交际用语的补漏要融汇于“四会”的语言运用中。要努力使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 要不断提高英语的日常交际能力, 力争做到听得懂、说得出。为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安排指导学习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想说、敢说、愿意说, 同时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总结规律。即使有错也要让他们说下去, 以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有热情, 才有学习的兴趣, 才能享受学习的快乐。

因此, 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从培养热情、激发兴趣入手, 因势利导, 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他们领进英语这扇大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注意用美的语言、表情、动作、板书等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新奇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热情, 注意抓住知识的关键处设疑引思,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课堂上尽可能把各种各样的实物、自制的教具、挂图、简笔画、人物、情景和实地表演等结合起来, 身体力行, 与他们交朋友, 一起游戏、一起听说, 使他们在有趣而轻松的气氛中感到学习英语并不是件苦差事, 这样潜移默化, 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兴趣也随之愈加浓烈, 热情越来越高。随着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增加, 教学效果也有了较明显的好转。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主动参与进来一块做学习英语的游戏了。这就为大幅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掌握了学习英语的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学习效果就越来越好, 课堂教学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行为的重要场所之一, 教师应try our best to make our classes lively and interesting。学生对他们所学的东西一旦掌握了方法, 有了兴趣, 学起来就会感到精神愉快, 不知疲倦。只要重视兴趣的培养, 学法指导, 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 在兴趣中积累知识, 在不知不觉中扩大词汇量, 逐步消除记忆、拼写的困难。总之, 要把学法指导、培养兴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使学生从原来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随着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增加, 教学效果也必然会有明显的好转。

英语学习的兴趣产生之后,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会逐步改善, 继而产生强烈的参与愿望。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出主体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与学真正进入良性循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摘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总结了对初中学生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一点体会:重视学法指导, 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 教师主动和学生合为一体, 享受学习的快乐;将学法指导、兴趣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让英语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关键词:英语教学,指导方法,培养兴趣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张会勒.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 (05) .

[2]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04.

[3]刘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

培养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 第2篇

【关键词】兴趣 积极性 激发 培养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缺乏直接兴趣,会使学习变的枯燥乏味,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能刺激大脑活动的兴奋性,保证对学习内容有效感知。” ,换成咱们的中国古语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

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失去了兴趣,那么他在接受知识时,就是被动的,也会感到索然无味,会有意的对这门学科“趋之避之”,可想而知,学生的成绩自然就会有所下降的。

数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数学被称为科学的皇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科陡然增多了,学生仍要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数学又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然而很多数学老师数学教学往往只是片面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而对数学发现过程中的展示关注较少,数学便成了枯燥无味的公式、结论和习题的堆积;如果不能更好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的丧失导致学生失去继续学习数学的动力,从而产生厌学的倾向,对学生来说 ,这样的数学就是一种负担。

那么,怎么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呢?依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几个方面,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增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们认可师德高尚、教学技艺精湛的教师。师生关系融洽能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的要求也就易被学生接受,学生有会因为喜爱这个老师而喜欢这门课的,有利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学生也能更好地去学习。

(2)教师本身要对数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兴趣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那么教师的正确引导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3)运用风趣幽默语言,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幽默风趣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是课堂上具有直接吸引力的因素,能打破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探究。数学课的语言、情感方面的修辞等远不如语文历史的丰富多彩,但是老师如果能根据内容在讲读时抑扬顿挫,加上肢体语言,也能产生很强的感染力,使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4)采用生动形象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

(5)开展多种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创新兴趣。课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积极参与的活动并看到自己的活动的成果,在活动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探究更深更广的方面,保持学生的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如开展图案设计大赛,让学生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后,去测量山高、树高、河宽等,实践证明,这样的活动学生有极大的兴趣,都能积极参与。

(6)做好课后知识及时反馈,保持兴趣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应用所学知识的成效,都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学生了解其学习的结果比不了解结果,其学习的积极性高得多。知道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求知的欲望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强化,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看到自己的缺点,会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的决心,继续前进。对此,国内外均有不少实验。罗西和亨利的“反馈的效应”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这一点好像与现在提倡的不公布成绩是矛盾的,但是这种做法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当然还有好多的方法,比如开展数学知识小竞赛,设计一些数学实验等等。

参考文献:

[1]王军会.《学周刊》,2009年第8期

[2]刚会荣.《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第十一期

抓住兴趣特点培养学习热情 第3篇

一、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特点

1. 直接兴趣。

人们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 是兴趣发展中的低级水平, 包括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具有直觉兴趣的学生只满足于观察新奇的物理现象, 希望看到鲜明、生动的物理现象或物理实验。例如, 在做“纸锅烧水”实验时,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都认为不可能发生, 当“纸锅”真的把水烧开时, 学生们惊奇不已,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只停留在现象本身, 还没有探索产生这些物理现象因果关系的认知需要。八年级学生的兴趣常常停留在这个阶段。具有操作兴趣的学生的兴趣集中在直接操作上, 总是想亲自动手, 对实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但这种兴趣只是对操作对象本身感兴趣, 还没有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兴趣, 一旦操作的愿望得到满足, 兴趣也就不浓了, 甚至消失了。

2. 间接兴趣。

对活动的目的或结果的兴趣称为间接兴趣, 包括因果认识兴趣和概括认识兴趣。具有因果认识兴趣的学生不仅要求了解某种物理现象, 而且还要求进一步探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对探究事物的因果关系特别感兴趣。多数初中生还不具有这种兴趣, 如在探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情况的实验中, 他们能根据实验现象观察到冰融化前后的温度变化, 但为什么在刚开始2分钟升温快, 最后2分钟升温慢, 就几乎没有同学过问了。具有概括认识兴趣的学生不仅满足于观察实验, 得出结果, 而且还要求通过个别事物的因果联系来找到和掌握更多事物乃至整个物理世界的一般规律, 喜欢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个阶段也叫志趣阶段, 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 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积极自觉, 持续时间长, 甚至终身不变。

二、培养物理学习热情的措施

学习热情是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一种较为稳固和持久的学习态度。一个具有学习热情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无比的快乐, 能不计个人生活和处境, 一门心思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要使学生想学, 其次是要解决学生苦学的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使其乐学。最后还要使学生会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因此, 物理教学首先要重视直接兴趣的培养, 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 有目的、有计划地转向对学生间接兴趣的培养,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进行探求、发现和体验的良性循环。

1. 激发直接兴趣, 促使学生“想学”、“乐学”。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笔者发现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既存在浓厚的兴趣, 又存在一定的怯学心理。特别是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发现有困难之后, 极易出现这种畏惧心理, 以致在心理上打了败仗。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会导致学生厌学, 使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 促使学生“想学”、“乐学”。教师只有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 让学生自觉主动、轻松愉快地去经历和实践, 才能使学生产生更加稳固、更加持久的学习热情。例如, 在“大气压强存在”的探究实验中,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认为一张小小的纸片绝对托不住满满的一杯水。可当纸片真的托住一满杯水时, 学生惊奇不已,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富有趣味性的实验能使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动手实践中产生,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2. 加强学法指导, 使学生“会学”、“能学”。

调查发现, 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 导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困难重重, 学无成效, 跟不上教学进度。因此, 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经过努力, 克服困难, 获得成效, 把学习从一种靠意志努力维持的活动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宏观地讲, 学法指导的内容包括优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动机,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揭示物理学习的基本规律。具体而言, 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习计划指导。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拟订学习计划。

(2) 预习指导。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笔记, 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 听课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指导学生, 让其科学地理解物理公式、定理和规律, 并能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记忆法指导。对于一些比较难记的物理公式、定理和定律,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 (联想记忆、谐音记忆、对比记忆、顺口溜记忆等方法) , 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目的性、计划性和调节性。例如, 在学习“功率”的概念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同前面所学的“速度”概念加以对比, 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可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 复习指导。在完成一章的教学内容之后,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以不同的主线进行知识梳理, 形成知识网络, 使学生深刻体验知识结构的形成过程。“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培养学习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与兴趣 第4篇

我们究竟可以作哪些努力才能换回学生对政治课的青睐?政治课如何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呢?我认为可以作以下几点尝试。

一、构建和谐氛围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上哪位老师的课。因此,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与积极性,常常依赖于教师的情感。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因此,教师除了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外,在教学中,还要以一颗火热的心去爱护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只有对学生一视同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在学习上要帮助他们,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在课堂上要多表扬、少批评,经常走到学生当中,找他们谈心,参加他们的活动,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学其道、学其知,对政治课产生兴趣。

二、优化导语设计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成功的导入,犹如倏然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一个精彩的舞台,犹如悠然流淌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动人的乐章。政治课导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浓淡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设计别致的导语,来“撞开”学生的心扉,揭开政治课的魅力面纱。具体来说,优秀政治课的导语设计可采用以下几类方法。

1. 时政演讲导入法。

即以新鲜,且大致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时政新闻开篇导入。该方法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两册书的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如: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一栏目固定下来,且将之命名为“新闻播报”,颇受学生欢迎。

2. 名言警句、感人事件导入法。

即对普通任务、典型事件、经典名人轶事和名句的介绍演绎来引入新课。该方法在《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两册书的教学中可广泛采用。

3. 图片、影音资料导入法。

即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影像、色彩、感性的图片资料来导入新课。该方法容易抓住学生的心,但需要教师在授课前进行非常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该方法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册书都可以广泛采用。

4. 故事导入法。

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他们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对问题的讲解,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故事导入法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故事导入最需要注意的是,故事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

5. 设疑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善思好问是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恰当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巧妙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拨动他们求知的心弦,从而导入新课。

三、丰富课堂内容

相信各位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课下与学生聊天,谈美国,谈朝鲜核问题,谈台湾问题,谈地震问题,学生津津乐道、兴趣盎然。然而,一旦上政治课,部分学生则精力不足、昏昏欲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过于注重单纯理论的传递,忽视了课堂内容的丰富与多彩,没有察觉到学生的兴趣所在。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作以下几点努力。

1. 丰富时事内容。

时事丰富生动,“新鲜可口”,与政治课本身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中学生本身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时代越来越开放的特征促使他们对国家、国际事务非常关心。因此,教师结合时事去讲解政治原理,有助于学生对政治课兴趣的培养。

2. 增加生活滋味。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便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如果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从学生生活中来”“到学生生活中去”,那么思想政治课必定充满生机与活力,必定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定能重新赢得学生的“爱”。

四、灵活授课方式

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形式。要想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政治课的学习中去,教学必须具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具体来说,以下两点尝试值得我们借鉴。

1. 大胆采用现代化教具。

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四个一”的教学手法,单一枯燥,教师讲得辛辛苦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代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以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可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通过多样感官刺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高深的知识简单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 努力讲究语言艺术。

政治教师运用的语言,要注意规范性、科学性、逻辑性,也要注意趣味性、灵活性、生动性,形成强大的语言感召力,才能深深吸引住学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多笑一笑,容易活跃课堂气氛;穿插学生熟悉的歌词也容易感染学生,引起师生的心理共鸣;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民谣,听起来自然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运用高度概括的名言警句易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些方法都能够增强政治课的魅力。

上一篇:考研情况下一篇:中庸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