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资助体系范文

2024-07-24

就业资助体系范文(精选9篇)

就业资助体系 第1篇

1 高校资助体系下贫困生现状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学金、勤工助学、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 此外, 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共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大都还停留在单一的经济帮助上, 鲜有从引导贫困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入手, 给予他们在精神、学习和就业等环节更多的关怀, 这反映出我们目前资助工作方式的单一性、粗放型和滞后性, 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相关工作发展的要求, 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带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 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贫困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 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 学习上有困难, 而且大多性格内向, 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 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贫困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 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 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贫困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 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 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 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 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 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精神上敏感、偏激而又脆弱的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 更迫切的是人格上的尊重、学业发展上的关心和社会交往上的融入。由此, 我们在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建立起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和学业、就业引导相结合的立体型资助体系就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 贫困生就业力现状

贫困生就业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就业, 在就业市场上, 具有战胜竞争对手, 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岗位的能力, 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等诸多方面内容。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边远地区、城镇下岗失业家庭或者单亲家庭, 受教育基础比较差, 而且自卑、怯懦、恐慌、焦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态, 任由发展极易造成心理疾病,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成熟。多数贫困生忽略了利用学校这个平台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机会, 导致大学毕业前仍缺乏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推销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就业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现实中, 虽然部分贫困生较普通大学生更能吃苦耐劳, 但是因为专业技能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 求职期望过高、功利性太强的思想, 和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与策略和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 在找工作过程中较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遭遇困难就难以避免了。

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与贫困生就业力的关系

高校通过摸底、排查认定的贫困生能享受到国家的资助政策, 但是对贫困生来说, 仅仅解决生存问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贫困生的大学生活和所有其他大学生一样是利用大学资源满足个人的愿望和解除个人的疑惑, 促进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 在资助制度建构中, 不仅要明确资助的目的是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更要培养并提升贫困生的就业力。高校应该“通过资助制度的设立, 来引导人的行为, 塑造人的品质, 创造人的意义生活”.目前各高校对受助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 但是对贫困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没有专门的制度, 仅仅流于全校性的有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活动。只有通过制度建构为贫困生提供提高综合能力的平台和机会, 达到济困与扶志、育人与强能结合在一起, 从物质、精神、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立体式和个性化资助, 才能真正实现资助的最高目标。

4 高校资助体系保障下培养贫困生就业力的途径

针对贫困生的这些特点, 高校在资助体系保障下, 贫困生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 还需要从下面三个途径培养贫困生就业力。

1) 贫困生心灵成长的正确引导

因经济困难导致的强烈自卑感和敏感的人际关系, 贫困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样也是困难重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是以心理素质为中介, 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因此, 贫困生心灵成长过程的自我心理调试引导尤为重要。首先要引导贫困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吸取新知识, 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以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引导贫困生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遇到悲伤和不如意要学会自我调节, 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

2) “教练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目前, 高校大多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设置, 辅导员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讲座辅导、专家讲座等形式, 培养积极、务实的就业观。“教练式”职业生涯规划:量身定制, 跟踪指导, 少走弯路, “教练式”职业生涯规划重要的是一对一指导。与高校常规形式职业生涯规划比较, 针对贫困生的特点实行“教练式”一对一指导更能达到指导的目的。贫困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 只有一对一指导才能与贫困生进行深层次交流, 才能全面了解某一学生的动态情况, 包括学生的性格、优势、缺点、喜好、学习态度、思想状况等, 在深入的了解后为贫困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跟踪指导, 就自己的潜能做合理的、全面评价, 适时调整, 使贫困生少走弯路, 将正确的择业心态和积极的就业心态的教育贯穿整个大学教育中。

3) 贫困生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 除了观察大学生的在校表现外, 也会看学生的综合素质, 仅靠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大学生要成为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通览各方面知识的复合人才。一方面, 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或是一对一指导老师要鼓励贫困生参加集体活动, 创造和抓住机会鼓励贫困生在班会或小组会上发言, 鼓励贫困生参与组织班级活动等。另一方面, 贫困生在校期间要认真学习, 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积极主动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综合能力, 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贫困生越来越受国家、社会的关注, 贫困生工作也成为高等学校学生工作的重点。贫困生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带来很多心理问题, 就业能力普遍较低, 针对贫困生的这些特点, 高校在资助体系保障下, 贫困生的生存问题得到解决, 还需要从贫困生心灵成长的正确引导、“教练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贫困生综合能力培养等三个途径培养贫困生就业力。

关键词:资助体系,贫困生,就业力

参考文献

[1]管明清.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 2010 (28) .

[2]马远.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3) .

[3]高凡茜.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3) .

[4]何海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3) .

[6]求解大学生就业难:竞争力是硬道理提升根基在高校[N].中国青年报, 2006-07-16.

[7]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德国高等教育现行资助体系 第2篇

关键词: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高等教育资助;德国

德国政府不仅向学生提供优厚的国家助学金(BAf?觟G),同时有来自不同机构的、名目繁多的奖学金。德国教育与科研部(BMBF)奖学金数据库[1]显示,仅在该网站注册的奖学金就有1350项,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除此之外,德国政府和商业界还向学生提供低息的学业贷款,以此补充国家助学金和奖学金留下的空隙。国家助学金、学业贷款和奖学金这三类资助共同构成了德国高等教育学生资助体系的框架。

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联合会(Deutsches Studentenwerk)的第20次社会普查数据(2012)显示,德国大学生每月平均可支配金额为864欧元。87%的德国在校大学生接受来自父母的经济支持,月均额度为476欧元;63%的大学生通过打工贴补生活,月均薪酬为323欧元;32%的德国大学生受到了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月均资助额为443欧元;5%的学生申请到了学业贷款,月均获得451欧元;4%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资助,月均资助额为336欧元。[2]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德国大学生通常需有两个以上的经济来源,因为单一经济来源不足以维持他们的学业开销;其次,德国大学生获得最多的资助是国家助学金;最后,大多数的德国在校大学生都得到家庭的经济支持。这不仅是源于对教育的重视,也与德国法律的相关规定有关。德国法律规定:即使子女已达到成年年龄,父母还是有义务资助子女完成他们的第一个就业资格教育(如本科教育)。[3]

除了家庭资助和勤工俭学两种经济来源外,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学业贷款是德国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见图1)。

一、国家助学金

德国国家助学金(BAf?觟G)于1971年由勃兰特政府通过立法确立,旨在保障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可以平等享受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该助学金由国家津贴(50%)和无息贷款(50%)构成”[5]。这意味着学生只需在毕业后归还其中贷款部分,且无需支付利息,这无疑对受资助者是非常有利的,正因为如此,该奖学金对申请人的申请资格审核非常严格。申请人必须证明自己无法获得足够的用于大学学习的经费,申请者的父母、配偶以及他(她)本人的收入水平是申请成功与否和获得受资助额度的关键。如果申请人有较多兄弟姐妹,说明申请人父母的经济压力较大,这会提高申请人的成功几率和受资助额度。家庭经济困难是该助学金的唯一评审标准,学习成绩优势不在评委考虑范围之内。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改革,国家助学金的初衷从未变过,那就是帮助来自经济状况较差家庭的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以达到教育公平的目标。国家助学金的主体部分包含以下内容:基本额度、住房补贴、医疗保险补贴、护理保险补贴;此外,如果申请人有10岁以下的子女需要抚养,还可以申请子女抚养补贴。在住房补贴部分,助学金区分了与父母同住的申请人和不与父母同住的申请人,不与父母同住的申请人需要额外支付租房费用,因此会得到更多的住房补助。

无息贷款部分需要学生在毕业后的第5年开始偿还,每月最少偿还105欧元,也可以按季度偿还,20年内偿清。“另外,还有若干优惠措施:学生若能提前完成学业而且成绩优秀,可以减免一部分贷款;一次性还清贷款还能享受减免待遇;月收入太低有可能不需要偿还贷款。”[6]

2015年1月,德国《国家助学金法(第25修正案)》开始生效,这一修正案中有很多重大变化,其中学生受益最多的就是助学金将总体增加7%,最高资助额将从670欧元提高到735欧元,这是自2010年助学金额度调整以来的首次调整。具体额度变化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家助学金额度有了全方面的提升,最高增长额度可达65欧元。此外,需要抚养10岁以下孩子的大学生所获得的子女抚养补贴也大幅增长,从原来第一个孩子每月113欧元,之后每个孩子每月85欧元,增长到所有孩子一律每月130欧元。值得注意的是,助学金额度的提高从2016年秋季正式开始执行。该修正案于2014年12月在议会获得通过,也就是在修正案通过20个月之后,学生才能享受到助学金7%的提升。对此,德国大学生服务中心秘书长阿西姆·迈亚(Achim Meyer)曾公开发表意见说:“回顾2010年至今的价格和收入变化,我们会发现:国家助学金的额度在2015年冬季学期就应该增长7.5%……”[8]。尽管国家助学金姗姗来迟,德国大学生还是普遍表示欢迎,毕竟这是6年以来第一次提高助学金额度,而且相较2010年2%的提升,7%的幅度可谓客观。

二、学业贷款

学业贷款是所有可用于学生学业贷款的统称,学业贷款又分为低息的教育贷款(Bildungskredit,以下简称教育贷款)和商业学业贷款(Privatwirtschaftliche Studienkredite)。

(一)教育贷款

教育贷款受到德国政府的支持,是专门发放给大学生的低息贷款,用以资助那些没有获得国家助学金或助学金不足以维持学业的学生,希望能够借此使他们完成学业,或者更快地完成学业。本科阶段申请人须在第三学期时方能申请,申请时需要提交前两个学期的成绩证明;硕士阶段申请人需要提交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证明。资助的金额可以是每月100欧元、200欧元或300欧元,资助时长可以由申请人自由选择,但不得短于3个月或长于24个月,且总额不得超过7200欧元。在特殊情况下,申请人可以申请一次性支取3600欧元。教育贷款和申请人、申请人父母的收入与财产均无关系。

因为是低息贷款,所以需要学生在自获得贷款的第5年起开始偿还,每月偿还额度为120欧元,申请人也可以一次性清偿所有贷款,并不会因此支付任何额外的费用。此贷款的利率会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做出与市场行情相适应的调整,尽管如此,它的利率还是会远低于普通贷款以及其他学业贷款。以2016年4月为例,如果学生在一年内清偿贷款,利率为0.87%。当然,利率是随着市场变化浮动的,2008年时该利率一度达到了6.37%。

贷款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由德国教育与科研部确定每年的可贷款额度,并制定资助相关的规定,然后交由德国联邦行政管理局(BVA)具体执行。德国联邦行政管理局接收学生的贷款申请,并根据教育与科研部的规定进行审核,并最终确定哪些学生获得贷款。申请人申请成功后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Bank)①签署贷款合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支付学生贷款,并在贷款到期后要求学生清偿贷款,其间由教育与科研部为贷款担保。如果学生到期不清偿贷款,教育与科研部则委托联邦行政管理局收回贷款。

(二)商业学业贷款

自2006年开始,德国7个联邦州的公立大学开始收取学费[10],这使得大学生的经济负担骤增。很多商业银行或教育基金(Bildungsfonds)开展了学业贷款业务,目的在于给无法获得国家助学金或无法从家庭等其他途径获得足够经济支持的学生提供一个获得学习费用的机会。商业学业贷款和一般的商业贷款没有太多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贷款申请人通常不会一次性获得款项,而是按月获得,以供其支付学习和生活开销。商业学业贷款的利率往往是教育贷款利率的3倍或更高,每个商业银行或教育基金的利率均不相同,表2中列举了几个覆盖德国所有联邦州的商业学业贷款及其利率。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低息教育贷款,还是商业学业贷款,均须学生连本带息偿还。如果贷款获得者到期不能偿还贷款,则往往需要进入个人破产程序。低息是教育贷款的优势,只有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才会推荐学生申请商业学业贷款,因为它们的利率要远高于低息教育贷款。随着2014年德国所有公立大学取消学费,学生经济负担降低,对商业贷款的需求也在减少,商业银行正在逐渐削减此类业务。

三、奖学金

德国政府、企业和第三方机构为大学生提供了数量众多的奖学金。德国奖学金可以分为三类:优秀人才奖学金(Begabtenf?觟rderung)、“德国奖学金”(Deutschlandstipendium)和其他特殊奖学金。

(一)优秀人才奖学金

优秀人才奖学金是由德国政府出资、经由13个基金会或资助机构筛选并颁发的全额奖学金。奖学金的额度与国家助学金相似,区别在于国家助学金中有一半是无息贷款,而优秀人才奖学金是全额奖学金,获得者无需偿还一分钱。除此之外,奖学金获得者每月还会额外获得300欧元的买书补助。申请者除了要通过由各个基金会和机构所组织的严格筛选程序外,通常也会被要求参加基金会和机构所组织的活动,并定期提交书面报告来汇报自己的学业进展情况。如果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奖学金则有可能被终止。

在13个基金会中,除了德国人民基金会以外,其他12个基金会和机构都有政治、经济或宗教的倾向性。各基金会的成立时间、倾向性和资助目标人群见表3。

上述13个基金会和资助机构中,需要特别提到的是阿维森纳学习资助机构,该机构是德国最年轻的优秀人才奖学金资助机构,也是第一个亲伊斯兰教的、代为分发国家资助的奖学金机构。该机构成立于2012年,并于2013年获得了颁发国家优秀人才奖学金资格。这一方面说明了伊斯兰教在德国的影响在增强,另一方面体现了有着国家背景的优秀人才奖学金对德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民族背景的人群的全覆盖。

学生如果申请优秀人才奖学金,除了需要有优秀的成绩外,还需要展示出一定的社会责任心,并准备在毕业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尽管申请人的政治、宗教和经济倾向性不是申请的硬性要求,但是在审核申请时,基金会和机构会考虑申请人的态度是否与该组织的宗旨相符。宗教性质的基金会也会资助非该宗教信仰的申请人和非神学专业学生。

优秀人才奖学金获得者的人数占奖学金获得者总人数的47%,是各类奖学金中所占份额最大的一类。[12]

(二)“德国奖学金”

从2011年开始,有天赋或者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大学申请“德国奖学金”,高校通过自己的评审程序来决定将奖学金颁发给谁。长久以来,德国的政府奖学金都是由政府直属部门或者受政府委托的基金会或机构来颁发的。尽管早在1981年,德国科学咨询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就曾经建议,赋予高校自主颁发奖学金的权力,在30年后,这一建议终于被采纳[13]。因此,“德国奖学金”对德国高校的意义非凡,大学终于有权力直接发放奖学金。这一变化被称为改变德国奖学金文化的创举。

“德国奖学金”不是全额奖学金,学生每月获得300欧元的资助,资助持续到规定学习时间为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德国奖学金”与其他类型的助学金或奖学金并不冲突,学生完全可以在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基础上再获得额外300欧元的资助,这对于成绩优秀且家境窘困的学生可谓一个好消息。其中一半的资助资金来自政府拨款,另一半来自私人资助者,他们可以是企业、基金会或者个人。私人资助者可以联系大学,提出资助意愿,但更多的情况下需要大学主动去寻找愿意提供资金的资助者。

根据德国教育与科研部的统计,2014年共有2.25万人获得了“德国奖学金”,总额达到2400万欧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4%。虽然2.25万人距离奖学金设立时的目标16万人(占在校大学生的11%)尚有距离,但奖学金资助总人数在保持稳步增长。[14]

“德国奖学金”给德国大学带来的不仅是颁发奖学金的权力,同时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担。资助往往需要根据私人资助者的要求提出一定的限制性或倾向性,并因此引发了大学商业化的指责。

(三)其他奖学金

除了上述规模较大的奖学金和奖学金机构之外,德国还有着数量众多的针对不同人群的和不同来源的奖学金,按照它们的特点可以分为:地区性奖学金、专业性奖学金和特殊人群奖学金,以及专门资助与外国交流的国际奖学金。

德国有超过100个地区性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多由地区性的基金会、城市或联邦州出资,用以资助来自特定地区的学生。判断是否获得资助的标准也多为学业成绩和需要资助的迫切性。各联邦州的奖学金在挑选受资助人时,还会考虑到本地区青年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因素,借此增强本州在全国范围内的科研竞争力。巴登-符腾堡州的州立基金会(Landsstiftung Baden-Württemburg)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奖学金项目(NRW-Stipendienprogramm)就提供此类奖学金。

13个优秀人才奖学金基金会和资助机构以及其他由公共财政支持的资助通常是没有专业限制的,企业和私人的资助机构则往往专注于一个或某几个特定专业,且这些专业通常与企业所在的行业或私人的兴趣有关。比如,西门子基金会(Siemens Stiftung)只资助理工专业的学生。根据德国基金会联合会(Bundesverband Deutscher Stiftungen)的统计,全德国有近2000家此类基金会,其中包括了很多大型的基金会,如罗伯特·博世基金会、大众汽车基金会等[15]。除了大型跨国企业外,德国的中小企业也是企业基金会的创建者,给学生提供面向不同专业的奖学金,且数量多于大型跨国企业所提供的奖学金。

特殊人群奖学金主要针对弱势群体,比如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和女性学生。近年来,难民是德国媒体的热门话题,该群体也日益受到德国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很多德国公共机构都专门开设了针对难民的服务,并提供经济支持。德国政界也制定了针对难民的高等教育资助政策,从2016年1月1日开始,容忍居留者[16]可以在德国不间断居留15个月后获得申请德国国家助学金的权利,此前这一期限一直为48个月。

除了上述奖学金外,还有专门资助与外国交流的奖学金,如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奖学金。近来,越来越多的德国大学鼓励或者要求学生到国外交流一至两学期,而国际奖学金可以帮助学生达成这一目标。除了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外,欧盟的伊拉斯谟项目(ERASMUS Programm)也资助了大量的德国学生去到外国交流。

四、总结

通过总结,本文勾勒出了德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轮廓。德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如图3所示,由三个支柱组成:国家助学金、学业贷款和奖学金。其中,学业贷款又分为由国家支持的教育贷款和由商业机构运作的商业学业贷款;奖学金则面向更广泛的人群,为那些家境尚好却又不是很富裕的学生提供一条通过勤勉学习获得资助的途径。这对原有的资助体系是有益的补充。

这一资助体系使得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家境尚可又努力学习的学生可以申请各类奖学金,而由于某些原因既无国家助学金也无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可以申请学业贷款。这样,就不至于有人因为经济原因而不得已放弃大学学业。

随着“德国奖学金”的确立,德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出现了由国家、学校和第三方机构组成的、多渠道资助发放模式。这给高校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权,也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资助申请渠道和机会。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仅关注对学生学业的资助,而对科研的资助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这也是如德国洪堡基金会等一些世界知名的基金会没有出现在本文中的原因,此类基金会只资助科学研究,不资助学生求学。

注释:

①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reditanstalt für Wiederaufbau)是德国国有政策性银行。

②根据各商业贷款产品网站信息制作,表中所列出的利率均为2016年4月20日各贷款产品网站显示的利率。

参考文献:

[1]Stipendienlotse, Fragen und Antworten zum Stipendienlotsen.[EB/OL]. https://www.stipendienlotse.de/faq.php, 2016-04-17.

[2][3][7][12]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MBF), Die wirtschaftliche und soziale Lage der Studierenden in Deutschland 2012, 2013, P. 204[EB/OL]. http://www.sozialerhebung.de/download/20/soz20_hauptbericht_gesamt.pdf, 2016-04-17.

[4]Deutsches Studentenwerk, Finanzierungsm?觟g-lichkeiten.[EB/OL].http://www.studentenwerke.de/de/content/finanzierungsm%C3%B6glichkeiten, 2016-04-17.

[5]毛学勤.解读“大学学业的经济支柱”——德国国家助学金[J]. 教育与考试,2011(2):87-91.

[6]冯涛, 陈校. 德国公立大学助学贷款政策及其借鉴[J]. 德国研究,2014(04):114-123.

[8]Spiegel-Online, Mehr Geld für Studenten: Kabinett beschlie?覻t Baf?觟g-Erh?觟hung.[EB/OL]. http://www.spiegel.de/unispiegel/studium/bafoeg-reform-von-kabinett-beschlossen-mehr-geld-fuer-studenten-a-987065.html,2016-04-18.

[9]Studis-online.de, Bildungskredit der KfW. [EB/OL].http://www.studis-online.de/StudInfo/Studienfinanzierung/bildungskredit.php, 2016-04-18.

[10]韩丁. 2006-2014年德国大学学费改革(上)[J]. 世界教育信息,2015(18):29-33.

[11][15]Max-Alexander Borreck. Das Insider-Dossier: der Weg zum Stipendium: Tipps zur Bewerbung für 400 Stipendien- und F?觟rderprogramme[M]. K?ln: squeaker.net, 2011.

[13]Hendrik Lackner. Deutschlandstipendium: Rechtsgrundlagen, Auswahlverfahren, Rechtsschutz[M]. München: Beck, 2014.

[14]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Pressemitteilung 28. Mai 2015, Zahl der Deutschlandstipendiaten erneut gestiegen auf 22.500.[EB/OL]. http://www.deutschlandstipendium.de/de/2711.php, 2016-04-20.

[16]唐艋. 德国难民政策的历史与现状[J].德国研究,2015(2):35-57.

就业资助体系 第3篇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仍面临诸多问题,尤其是如何通过资助育人使其增强资助工作实效性的问题极为突出。笔者所在的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深入贯彻领会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文的精神,最终形成一套有效的资助工作思路即“树理念、强内涵、促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有序地开展了奖、勤、助、贷、缓等各项利于学生的具体工作,为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和谐发展积极探索和实践。

1 树立理念袁以转变工作理念为资助工作铺路

近几年我校积极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勇于创新实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逐步从为“帮困”而“资助”转向为“育人”而“资助”,向“公平”、“发展”和“效能”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以“帮困扶志、助学立人”为工作目标。

2 清理学生欠费情况

2.1 制定切实可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笔者所在的学校以前对学生经济情况的了解,限于学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或者生源地一些部门的证明,入学后也只能依靠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反映,信息不对称的情形经常发生,对于什么样的家庭经济状况可以定为贫困,以及如何评定贫困的等级,由于缺乏科学的复核办法,导致很多真正贫困学生得不到帮助,而虚报家庭贫困状况的学生确成了帮扶对象。由此我们制定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确保各项资助公平、公正、公开,接受师生监督。

2.2 把资助工作与清理欠费工作有机结合

清理欠费与资助表面上互相矛盾,其实在本质上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清理欠费保障了学校正常的办学经费来源,保证了学校助学资金的足额到位,同时清理欠费也有利于区分出不同的欠费学生,一部份弄虚作假的学生通过清理督促他们及时交清学费,这样学校把有限的资助资金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另一方面,清理欠费虽然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人格。

3 多方面帮贫困生解忧

3.1 做好“绿色通道”,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

首先,贷前确保每一个同学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具体申请流程;其次,推进银校合作,派出专门的老师,协助银行办理助学贷款;最后,规范贷后管理。把助学贷款信息放入学生档案、签署毕业生还款确认书、开展诚信还款宣誓,对逾期不还款的同学进行电话催还。

3.2 及时评定年度奖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发放。

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审核,尽量使个人每年获得的资助控制在5000元以内,做到点面兼顾。

3.3把以前固定发放的困难补助为可缓交学费、缓交生活费。

这样就克服了部分学生“等、靠、要”的不良思想。我校探索试行校内欠费制度,制定《欠学费款管理办法》,把固定的基金循环使用以提高效益。实现在帮困中育人和在育人中帮困的有机结。

4 加强对奖助学金使用的监控

国家颁发奖助学金的初衷是出于对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上奖励和生活上扶助,要让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真正把奖学金和助学金用到学习和生活的刀刃上,加强对奖助学金使用的监控是完全必要的。在工作中,我们采取辅导员及时与家长沟通等方式,有效地监控学生使用奖助学金情况,防止学生把奖助学金用作它用,失去奖助学金应有的作用。

5 采取有力措施以勤工助学为教育帮扶的切入点助贫困生成才

勤工助学是指在课余时间,大学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专业等为一些企业单位等提供智力或体力劳动,并获得相应报酬的活动。

我校学生帮困助学工作的各项措施实施起来比较通畅,帮助和奖励部分贫困学生,在困难学生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使生活真正困难的学生能正常的学习、生活。

5.1 锤炼贫困生的思想素养,强化自身修养

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独立自强的意思,树立社会责任感,进行自我约束管理,锻炼毅力。培养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劳动意识,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德智体美都得到了发展,社会适应能了更强。

5.2 增强贫困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竞争实力

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参加了社会实践,补充、扩展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既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又使其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让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进行调整。

5.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自主创新能力

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可以学到人际交往的知识,积累相关经验,增强社会活动能力,发现自身价值。同时学生的时间观念、纪律观念等也可得到培养,是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5.4 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

勤工助学的开展,扩大了他们的交际面,间接地引导教育着他们的行为。使他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消除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学会自强自立,穷且益坚,在艰苦的环境中发奋自强,成为有用之才。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国家资助工作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奖助学金的评审与管理,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综合运用好奖、贷、助、补、减等各项资助政策,努力探索新的资助模式,不断扩大受益学生的覆盖面。并将努力学习兄弟单位的成功经验,不断总结,积累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推动我院学生资助工作顺利、健康、有序发展,真正为“贫困家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奋进、和谐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桂富强,宋刚.1994-2007年高校贫困生资助研究述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62-68.

[2]唐闻捷,瞿佳.监管与服务并举,稳妥推进学费清欠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48-50.

[3]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EB/OL].

贫困高中生纳入国家资助体系 第4篇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政策正在进一步完善,中小学贫困生享受“两免一补”,高等教育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帮困体系,各高校基本上都有不同类型的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相关政策。但高中阶段贫困学生的救助却成了国家政策盲区。因为高中阶段既不属于法定义务教育范畴,也不是国家大力扶持的高等教育,它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间纽带。所以现在的救助政策很少惠及它,造成了很多贫困高中生因贫困而失学。

虽然我们的社会教育救助越来越多,但是社会教育救助大多都放在大学上。如作为国内目前较大的贫困生资助基金“益海嘉里优秀大学生奖学金”,虽然既资助大学生又资助高中贫困生,但投入上同样存在向大学倾斜的趋势。2004年至2008年5年间,该基金共捐助5000万元,其中,除2004年该基金下设的西部希望之星高中助学基金项目拿出150万元连续3年资助广西、贵州、西藏等11个省(区、市)500名农村高中贫困生,其他绝大部分资金仍然投向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江南大学等知名高校。

为什么社会教育救助亲大学远高中,其实原因很简单:很多社会教育救助都有目的,如有的想通过教育救助来扩大影响,而资助大学生显然要比资助高中生更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因为一个名牌大学的影响力比高中影响更大,所以很多企业都喜欢到名牌大学资助,设立基金。捐建教学楼、实验楼等。有的通过教育救助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企业来,而资助大学生可以让他们多了解企业,使他们成为企业潜在的人才资源。当然有的更看重的是短期效果。比如,资助高中贫困生,这些机构和企业并不知道受助学生能否考上大学,如果没考上,就可能认为是项目实施的一种失败。所以在他们看来,资助高中生不如资助大学生。

在社会资助高中生很弱的情况下,政府就应该弥补这一短板,从而使每一个学生不因贫苦而失学。令人高兴的是,高中贫困生就学难问题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中央财政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3亿元专款,用于资助中西部地区30万名普通高中贫困生。但相对于庞大的高中贫困生群体而言,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约2600万在校高中生中,贫困生超过700万,其中特困生约占20%。

因此,资助贫困高中生应该建立长效的机制,而不是偶发的行为。把贫困高中生纳入国家资助体系应该是一个好的办法。尤其是在大学就业前景不太乐观的背景下,只有健全的资助体系,才会让更多的贫困高中生选择学习这条改变自己命运之路,这对发展高等教育也是非常有益的。

现在我们终于看到贫困高中生纳入国家资助体系,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从制度上基本解决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

当然,不是把贫困高中生纳入国家资助体系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把贫困高中生纳入国家资助体系只是开始,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如何在资助方面实现公平,如何让国家有限的资金用在贫困高中生身上,而不是补助富裕家庭学生身上,这可能在考验着我们各级政府。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国家好的政策就可能会大打折扣。

我们期待有关配套制度的出台,保证国家政策健康、有效地落实,从而使所有的贫困高中生都能从中受益。这样,可使教育更加公平。

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资助路径研究 第5篇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作为高职院校的贫困大学生,更是就业大军中居于弱势地位的特殊群体。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国发[2007]13 号) ,以及关于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生源地信用贷款等系列落实配套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起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及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基本实现了保障性资助目标,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大学生最迫切、最基础的问题,对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大都是新兴院校,学校的贫困生资助理念或资助体系大都不完备,这极大地限制了国家资助性政策的实施及其有效作用的发挥。对贫困生而言,看似完整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内容,远远不能帮助贫困生解决切实有效的问题。

笔者对某学校2011-2013年的贫困生就业情况做了统计,2011年贫困生数为毕业生总数的15.3%,一次就业率为93.5%,有5.4%的贫困生选择升学,1.15%的贫困生未就业;2012年贫困生数为毕业生总数的16.7%,一次就业率为83.1%,有4.7%的贫困生选择升学,12%的贫困生未就业;2013年贫困生数为毕业生总数的19.02%,一次就业率为85.2%,有8.5%的贫困生选择升学,6.3%的贫困生未就业。相比于2010年、2011年全校毕业生就业率的95.5%与94.4%,贫困生的就业率明显比全校就业率低。而相对于升学而言,近三年贫困生升学的人数占全校升学人数的15.6%、12.8%和21.2%,虽然比例呈上升趋势,但在升学人数中,贫困生选择升学的人数还是相对较少的。

可见,贫困生就业难度比其他学生更大,更突出、更多元化,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提出切实可行并效果良好的资助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当前贫困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综合能力相对欠缺,在就业过程中不占优势。贫困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没有更多的精力与物力去完善其在综合能力上的欠缺,如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及知识面等都受限制,贫困生接触到这些知识内容的时间往往比其他学生短,甚至自身没有可供学习的硬件配备,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和提升的程度都不能跟其他学生相比,在求职过程中不占优势。

2. 获取的就业信息渠道单一,在就业过程中无优势可言。据统计,笔者所在学校2010 届和2011 届毕业生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渠道,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的是32% 和28% ,而通过这个渠道获得的信息是非常准确、可靠的,就业的几率是非常大的。通过专业求职网站获得信息的则是21% 和27% ,这一渠道获得的信息应该说更复杂,更难筛选,对于刚刚涉足社会的学生而言,要真正从网络上获得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有难度的。作为贫困生,家里很少有较稳固且可靠的信息来源提供给他们参考,大部分贫困生通过网络或其他的渠道获得就业信息,这样,贫困生的就业渠道相比于其他学生而言,大大减小,就业难度也就相应增加了。

3. 贫困生不愿回生源地就业,增加就业难度。据统计,笔者所在学校2011 届和2012 届毕业生中95. 1% 的学生选择在就读地就业。而占本校贫困生数的9. 7% 的外省贫困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更是寥寥无几,贫困生生源地往往是我国较落后的地区,学生外出读书学习后,很少会选择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工作。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本省就业,而浙江省的生活消费水平与贫困生的家庭收入及消费水平相比要高出很多。笔者所在学校的2010 届和2011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为2467. 5 元,低于本省同期高职院校毕业生平均收入2534 元。毕业生初次就业后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学生在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情况下,很少能够考虑对自己就业前景的规划及发展,甚至频繁调动工作,这种现象对于学生有效的就业是有不利影响的。

4. 社会竞争激烈,就业费用增加,求职难度加大。据统计,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近三年求职费用基本为707元左右,对贫困生而言,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就业成本的增加,无疑也给贫困生就业增加难度。

5. 针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的宣传力度不够,资助效果不理想。2013 年6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署发文明确了大学生求职补贴申请发放办法。这是一项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的有利途径,然而办法实施情况如何,是否能真正帮助到贫困生,还是个有待继续关注的问题。据统计,2013 年笔者所在学校成功申领毕业生求职补贴的人数仅为贫困生总数的7. 3% 。虽然是靠学生自愿申报为主,但如果学生不知晓相关信息,还是很难将该政策执行到位,真正帮助到贫困生的。

三、利用发展性资助理念资助贫困毕业生的解决路径

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目标是“应助尽助,因人而助,育人为本”,其主要含义是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根据贫困生的学习成绩给予不同渠道的资助,根据贫困生的年级给予不同项目的资助,根据学生的个性给予不同方式的资助。也就是说,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经济帮助,而是应该寻求更长线发展并对贫困生而言真正有作用的资助方式。结合发展性资助,要想使贫困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得到解决,可以运用以下办法:

1. 切实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应该针对贫困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不是宽泛地告知他们一些常识性或普遍性的问题,而是针对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就业计划,甚至利用学校方面的一些资源为贫困生提供就业信息,解决就业渠道,为贫困生的真正就业提供条件和便利。

2. 就业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各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创业园的设立,对学生进驻创业园进行实践学习有不同程度的补贴和优惠。创业园的进驻完全可以考虑与贫困生资助工作相结合,优先考虑贫困生入驻,这种方式不但可以培养贫困学生的创业能力,真正为贫困生毕业时的创业积累经验,还可以切实地帮助贫困生解决日常生活费用的开支。

3. 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大多已经渗入“顶岗实习”的模式,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可以将优秀的贫困生优先介绍给顶岗实习合作单位,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用人单位,有机会在单位努力工作,甚至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定向培养。这样就可以让贫困生限于社会关系得不到可靠就业信息的问题迎刃而解。

4. 切实提高求职服务的有效性。在笔者学校2010 届和2011 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有37% 的学生认为接受“辅导简历写作”这样的辅导对其在求职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连续两年这项求职服务的有效性都是毕业生打分最高的,可见,提高一些覆盖面较广的求职服务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5. 加大贫困毕业生求职补贴的宣传力度,有效提高补贴发放的实效。自2013 年6 月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对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给予一次性求职补贴的通知,各省纷纷制订相应补贴计划,浙江省的补贴标准是每生1000 元,据统计,这笔费用对于笔者所在学校2011、2012 学年所统计出来的毕业生求职平均费用而言,已经完全能支付一般所需的费用了。而真正得到这笔资助的贫困生却只占贫困毕业生总数的7. 3% ,其余没有得到资助的学生,主要因为没有得到相关的信息而没有及时提出资助申请所致,因此,整个社会、高校都应该负起积极宣传的责任,真正地将这一项优惠政策告知每个贫困毕业生,让他们真正受惠。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的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在“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发展性资助理念,使其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相结合,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拓宽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路径,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经济资助上,而是让贫困生在校期间从各方面的能力上去提升自己,实现有效就业,真正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

就业资助体系 第6篇

随着网络信息的开放,市场经济的建立,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涌入大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呈现诚信观逐渐模糊的趋势,如今大学生诚信已成为社会热点关注问题。尤其在国家资助工作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要经学生个人上报,其诚信水平直接影响着资助工作的公平与公正性。夸大贫困程度以获取资助、逾期还助学贷款现象层出不穷,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观培育即是社会亟需解决的任务,也是实际学生资助工作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方面。

随着诚信对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大,国内外对诚信问题的关注度也急剧提升,研究者在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弘扬

(林倩如)、诚信教育体系的探讨以及诚信结构的实证探索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文献。然而对受资助学生的诚信价值观结构的研究还较为匮乏。以在校生为研究对象,构建学生在资助系统体系中体现的诚信观结构,分析诚信滑坡的原因,为日后指导学生诚信教育工作,提升资助精准化提出了有力的理论证明。为建构丰富全面的诚信观结构,一方面立足国家推进资助工作的背景,对学生实际生活、社交、学习诚信等诚信概念的理论维度的构想,另一方面结合以往关于诚信现状与诚信态度的量表中与资助诚信有关的结构作为量表的主要维度,如学业、经济、社会三维量表,学习、经济、人际、求职四维量表,以及补充了择业与政治两维更全面的结构模式进行假设,以期得到一个适用于对学生在资助认定体系中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的问卷。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方式。文献综诉法:查阅近年国内外关于诚信、以及资助体系中诚信观的文献与著作,了解最新研究领域与方向;理论分析法:在相关诚信资料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我国大学生诚信现象的研究依据;调查分析法:为保证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等距抽样,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9份。

(二)施测。对广州市3所本、专科大学学生进行测试,问卷采用Likert自评5点式计分,由心理专职老师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指导语告知保密性,并强调回答的真实性意义。

(三)数据处理。使用心理学常用分析软件SPSS 20.0统计分析。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人口学变量。男女被试分别为204人和165人,性别较为均衡,平均年龄20岁,家庭年收入中27.8%的学生家庭年收入<6,000元,生活水平低于广东省人均最低收入,33.9%的学生家庭收入为6,000~15,000元,15,000元以上的仅占37.7%。

进行因子分析检验,可靠性检验为0.745,KMO值为0.768,进行Bartlett球形度检验,卡方值为1657.81(p=0.000),该数值表明假设变量间有可能有共享的因素,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二)因子分析。运用SPSS中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对27项题目作主成分分析和PROMAX斜交旋转,结果中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7个,方差累计贡献率达51.975%。

根据卡特尔陡坡检验原理及提前构想的维度,最终抽取4分子为宜,7题我有过伪造他人签名、评语等行为;9题如果要申请大学生困难补助,我完全如实写家庭状况;*10题求职就业如果需要,可以“修饰”自己的个人简历;20题一诺值千金,做人应说到做到,四道题目因载荷率<0.5而删除,5题“我曾经有过旷课的行为”和21题“我在网上填写的是真实的个人信息。”负载因子指标只有一个,结构不清晰予以删除,最终删除6道,保留21道题目如表2所示。

Cronbach a系数检验对大学生诚信的五个维度分别做信度分析,结果显示五个维度和总体的Cronbach a系数均大于0.6,这说明各维度的内部信度相对较高,即大学生诚信指标体系的一致性程度较高且内部结构良好。

四、资助体系中学生诚信建设的讨论

(一)大学生的社会诚信意识急需加强。在校大学生自我意识还不够清晰、独立,尤其在还未建立客观评价道德、诚信价值观标准时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对上报信息不诚信的严重后果认识不充分。本次问卷调查的总平均分为3.59,对于5分制题目仍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被试诚信意识不强,对诚信的社会影响缺乏责任意识。如问题“社会中人们行为的动机完全是为了自己”和“现今对人讲诚信是一种无能的表现”答案接近3分(有点符合),在他们看来,即使诚信是一种公认的道德要求,但诚信并不是社会倡导的积极评价。大学生们仍认为诚信会影响行为动机,会表现出无能的负面形象。反思诚信教育,并未完全渗透到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中去,学生急需纠正自我诚信观念,认识到诚信意识是一种不假外求而自备于内的素养,也是职业和社会责任中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法律要求,它不会令人看起来无能,也不会影响个人对社会群体行为动机的判断。

(二)消除拖欠贷款意识亦须教育引导。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减轻贫困家庭的学生学费负担,以学生的个人信誉做担保,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贷款。贷款要求所需证明较少,并未建立相应的信用系统,所谓的还款信用是建立在大学生自觉上报的家庭信息和自身诚信水平基础上的。但是事实往往是很多毕业生没有按期足额还款,拖欠贷款导致银行在申请贷款程序变得更为艰难,学生不敢去贷,形成了恶性循环。在调查结果中也显示,经济维度总均值仅为3.4,可见在还款意识上均值不高,仍需加强,在贷款系统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健全。

诚信有赖于教育引导,但内化为自觉性仍需要外界的监督加强。诚信危机作为受资助学生面临的严峻形势,仅靠说教容易流于形式,学校若建立一套系统的诚信管理档案,从学生学习、生活、评奖评优、志愿服务、诚信观念等记录进行管理,不仅有利于从稳定的表现做诚信客观评价,也对学生勤工俭学、入党考察、推荐就业、评先评优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而我国高校对学生在校诚信表现上较少投入重视,学校亟需从教师上课质量与学生管理方面两手抓起来。

(三)诚信教育制度亟需完善。我国正在经历从注重经济发展到经济、文化并重的发展转变,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校德育建设在摸索中存在实效性问题,投入大量精力、物力效果却不太明显。其中诚信教育也存在着偏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管理等问题。学生在学业领域表现仅为3.08(有点符合)并不尽如人意,“假如我已与一个单位签订了协议,之后又发现了更好的单位就违约”的回答偏向比较符合,可见学生在求职时大多会出现毁约等现象,求职诚信有待提升,旷课分数为3(有点符合),可见在课程表现上经常有学生出现旷课的现象,学生对待学业就业问题的态度太过轻视。美国很多大学内部建立了学术诚信的荣誉制度与守则制度,如美国大学制定的《学生学术诚信条例》对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同类型的学术不诚信行为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说明。而我国在此方面的约束制度少之又少,高校及信贷部门对于信用低下的学生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给予应有的处罚。

(四)学生家庭需营造诚信环境。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父母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学生的道德标准很大程度都来源于家庭的教育,家长明确诚信的重要性是家庭教育的关键保障。“家庭”一直是各理论构建诚信观的主要维度,因为大学生的诚信观和父母的潜移默化息息相关,父母通过行为来表现态度,通过口语表达观点,他们对社会观点的评论,尤其是对诚信的意识和重视程度造就了学生的社会态度,也塑造了学生的诚信观念。

有意识地营造诚信的家庭环境也至关重要,除了要父母自觉教育孩子提升诚信等道德水平之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不断督促也能促进家庭教育的顺利进行。与其要求和说服,不如互相监督更加事半功倍。在互相监督的基础上才存在公平的沟通与地位,孩子在民主公平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更易形成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不为蝇头小利屈服,让家庭中形成自查、自省之风,在小家中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诚信,在社会大家庭中才会严格要求自己。

五、结语

就业资助体系 第7篇

一、目前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与特点

1. 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的复杂性。

贫困学生资格认定工作不仅涉及经济资助, 而且涉及贫困学生的经济利益问题, 是广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于资助资源有限, 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为了获取资助, 提供被夸大了的信息;无偿资助的概念, 强化了部分人不拿白不拿的观念, 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上报虚假信息的动力。同时、生源所在地的民政部门, 基于主观的不负责任和客观上各地经济水平的差异, 出具的证明没有公信力, 不能对虚假信息进行有效修正。为此, 高校确定资助对象贫困程度具有很大难度。所以, 贫困生资格及贫困等级认定必须依据区域经济水平、家庭成员结构及其劳动能力进行修正;同时, 采取学生参与测评、打分、开展在校消费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实际生活水平, 并进行认定等级修正。为了确保资助目的顺利实现, 促进学生自立、自强, 有必要参考教务、思政等各部门数据, 并按照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金的分类不同, 对贫困资格和等级进行修正。

2. 各项资助政策的效果交叉重叠。

在我国高校, 各级各类资助政策存在较突出的交叉重复现象。以某校学校奖学金为例, 就分社工优等、学术创新, 以及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 金额10000到800不等。同时, 又有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师范生学费减免等各方面的资助政策。有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同时被减免当年全部学费, 并且国家奖学金不影响其他奖学金的获得。既获得奖学金, 又减免学费, 这部分学生重复获得多项资助, 挤占了其他贫困生获得资助的机会。

3. 贫困学生占到在读学生的20%[2]以上, 数量巨大。

要将各个方面的指标纳入到贫困学生认定标准中, 必然产生巨大的工作量,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现阶段学生资助工作绝大多数以学校为主体, 投入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资源有限, 工作人员较少, 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更难以圆满解决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最大限度地协调与贫困生认定相关的职能部门, 需要整合各方面的信息资源, 才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项问题, 进一步推动资助工作的开展。

4. 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具有稳定性。

通常情况下, 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绝大部分贫困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到毕业, 其家庭经济情况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所以, 一般情况, 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校期间每年都会提出贫困生资格认定申请。以某高校近三年的贫困生认定为例。2009—2010学年度共认定贫困学生3572人, 除大四待毕业学生后的3331名获助学生中有2988名在2010—2011学年度也获得了困难补助, 占到上年获助学生的89.70%, 占本学年老生的77.42%;2010—2011学年度共认定4769人, 除大四待毕业学生后的3472名获助学生中有2587名在2011—2012学年度也获得了困难补助, 占到上年获助学生的74.51%, 占本学年老生的76.22%。2010—2011学年度共认定4326人。分析以上数据发现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 以此为基础, 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系统, 并建立反馈机制将学生用餐、学习情况、思想品德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量化, 并纳入到中长期监控之中。

二、贫困生资助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为准确把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规律, 完善资助工作评定系统, 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重复资助现象, 发挥资助资金的最大效益, 有必要对各项资助政策通盘考虑, 制订详尽合理的资助不兼得规则, 并制订合理的资助评定标准, 做到有奖有助, 奖助结合。激励受助学生自强、自立。建立贫困生资助系统有利于平衡各方面的因素, 并提高工作效率。以SQL数据库系统为支撑, 采用B—S与C—S系统混搭的模式, 搭建了基于反馈和信息共享机制的贫困生资助系统。

系统以贫困学生资格认定流程为主线, 提供学生申请、投诉支持, 并与校内勤工助学、思想工作、教务管理、校园卡信息管理等系统互相连接支持, 自动获取学生的相关信息, 作为贫困生资格认定的重要辅助参量。并着重理顺贫困生评定工作流程、破除资助政策交叉重叠效果、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无纸化。与民政、财政等政府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采用一直的接口协议, 方便于政府统筹协调整个资助体系工作。

1.理顺贫困生评定工作流程。

目前, 高校贫困学生认定工作流程主要采取“提出申请+学生代表团审议+学院审批+学校审批”的传统模式。学校启动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时, 将资格认定任务下达到学院, 各学院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老师将工作分配到班级, 并组织学生申请、班级评议的流程。工作期间学校、学院将打印先发放各类通知, 申报学生被要求填写上报各项各类表单,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 工作效率低下, 并产生大量用处不大的纸面材料。为进一步理顺整个工作的流程, 压缩开展此项工作所需的工作准备时间和工作量, 并节约资源。系统提供了从资助工作开展到审批的全程电子化、网络化支持, 从评定工作开展通知的发出到奖助学金的申请、发放, 完全依靠系统完成。其中, 尤其是三个审批环节, 依托系统完成可以将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压缩到一周之内。

2. 杜绝资助政策交叉重叠现象。

由于国家奖助学金、社会奖助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名目繁多, 且评定时间不统一、评定标准各不相同、获奖/助情况验证方面的困难等各方面的原因, 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贷款等各项资助措施存在很大的重叠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 尽量发挥现有计算机系统的效力, 从两个方面着手改进评定工作, 一是学校制订各项奖助学金之间兼得并存细则;二是系统以学生学号或者身份证号为唯一识别标志, 将历年获奖助学生数据存入数据库, 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逻辑运算能力, 比对消除重复获助情况。

3. 实现贫困生资助工作无纸化。

贫困生资助工作过程中, 要求每位申请者提交一份申请表和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 申请贷款和奖学金的同学还需要提供相应的家庭情况证明、获奖证明、成绩单等材料。每年收集的表单数量庞大, 缺乏保存空间, 难以统一管理, 而且事后查询困难。为此, 本系统提供表单输入模块。申请学生向校提供各项规定表单的彩色复印件, 系统对学生提供的表单姓名、学号、印章进行自动判别, 将判别结果与网上申请情况进行比照、匹配、归类。图像数据由数据库统一存储管理, 方便长期管理和查询。

4.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3]。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过程涉及违规的个人信息及时纳入黑名单, 根据调查结果及所涉及学生的经济情况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定级保存, 并对评定结果形成直接影响。每年定期对学生校园卡消费情况进行调查, 评定工作将参照在校学生三年内的消费情况进行评定结果和评定等级修正。与学生在校表现记录、学生在校成绩记录等系统形成横向联动机制, 根据奖助学金的不同条件对申请学生进行筛选排除。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对策

经济困难是贫困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大障碍。贫困生资助系统立足于现有条件, 以高校为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主体。难以全面、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从根本上甄别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真假。此外, 精神上的困惑、学习上的压力和就业上的无助都极易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 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 更迫切的是人格上的尊重、学习上的关心、就业前途的指引、社会交往上的融入。为此、建立起物质帮助、精神关怀和、就业引导相结合的高校贫困生综合资助体系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针对经济、心理、就业等困扰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因素, 应从资助体制、经济、精神和就业等各个方面完善和发展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

1. 改进资助体制, 以政府为主体, 统一协调。

根据199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相关规定;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 以政府为主导、各级奖助中心为基础, 建立规格较高的管理机构, 统一财政、教育、民政、银行、高校等部门相关信息的交换协议,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确保贫困生家庭情况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2. 实行经济资助, 加强经济资助体系建设、加大对高校的投入, 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

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高校的经费情况严峻, 不少学校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很多大学, 包括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国家拨款远低于学校的预算, 不足部分要学校创收, 迫使很多高校陷入企业运作, 靠赚钱养活自己。财政状况紧张, 高校在贫困生资助上难以有大额预算支出。所以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保障大学的资金来源, 明确大学教育的公共事业性质, 才能从根本上给高校济困助学工作拓展一片天地。

以2004年出台的更加合理、完善、国家全额贴息助学贷款新政策为依据, 推进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导的经济资助体系, 加大贷款的份额和数量, 明确贷款学生和银行的法律责任,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贷后管理。完善国家代偿机制, 对于愿去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的贫困家庭学生, 以就业合同及履行合同情况为标准, 确定在校的助学贷款本金和利息由国家代偿机制, 以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并解决艰苦地区人才匮乏的难题。

加大奖、助学金的奖助力度和覆盖范围, 积极探索设立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增加贫困学生获奖助学金的比例;扎实开展特殊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为特别困难学生和突发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拓宽勤工助学途径以缓解贫困大学生经济压力, 创造就业机会以使他们锻炼实践能力, 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

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采取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措施, 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资助学, 大力开展社会互助、扶贫济困活动, 引领社会和企业资金介入高教领域, 成立各种助学兴教基金和专业学术基金及各种奖学金。高校积极与社会各界广泛沟通协调, 争取多渠道资助。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要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广泛宣传社会上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 大力弘扬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 这样既可以满足捐资助学者追求社会荣誉和社会地位的需要, 又可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更加平等与公平竞争的学习环境。

3. 给予就业关怀, 建立完善的多元化资助制度。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 而贫困生在个人的发展上又往往要承受比其他大学生更多、更大的压力。对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关怀, 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并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 是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4]。开展专业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教育,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就业形势;确立好贴近自己、符合现实的就业目标;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接触社会的机会, 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才干, 提升综合能力;整合学校已有资源, 建立专门服务贫困生就业的信息发布平台, 帮助他们开拓就业渠道, 最终实现成功就业。

探索用人单位对贫困学生的定向援助机制。一是用人单位为受助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以提升学生的社会经验和动手实践能力, 并以此为契机考察、选拔人才。二是用人单位与优秀贫困生提前签订就业合同, 并提供助学金。毕业后各项成绩、技能等指标达到合同条款规定者, 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工作;未达到合同规定者, 中止其就业合同。解决优秀贫困生的就业压力, 缓解其经济压力, 并确保了用人单位人才质量, 获得双赢的良好局面, 是值得尝试的新机制。

4. 加强心理疏导,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扶助体系。

心理疏导能引导学生健康地学习、生活, 体现了对贫困生的人性化关怀。有效的心理疏导能使贫困生在生活、学习中树立起自信, 克服自卑, 为人生道路把握好方向。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应放到全校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大环境中进行, 既注意到心理疏导工作的一般性, 又突出贫困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特殊性, 从朋友、老师、专业人士三个层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扶助体系。首先, 围绕熟悉的环境, 建立朋友、同辈互助体制, 深入开展学生的交往和交流活动, 帮助贫困生适应和融入大学环境, 利用社交工具对贫困生进行精神扶助。其次, 负责学生工作或其他与学生有紧密联系的老师要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及时掌握情况, 进行多方面引导、帮助。最后,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建立一支科研型的贫困生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以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课题, 结合自身实际, 开展专业研究, 为精神扶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保障。

四、结语

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爱心工程, 同时也是一个以奖助贷为核心的, 广泛动员全国各界力量参与的工程。贫困生资格认定是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 是建设好综合资助体系的关键, 做好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是建设好综合资助体系的关键。综合资助体系建设是在更高层面上推进贫困生资助工作, 能为如何做好资格认定工作指明方向, 同时从根本上解决许多资格认定无法完成的工作。比如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查表》的真实性等。因此, 我们既要从资格认证体系上下工夫, 改进认定流程, 完善认证系统, 提高认证效率, 保证资格认证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确保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又要从综合资助体系上下工夫, 由政府主导, 加大资金投入, 探索民政、银行、人保等有关单位紧密合作机制, 动员广大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建立经济、、就业、心理等全方位覆盖的完善的综合资助体系。

摘要:本文从资助工作的特点和遇到的问题入手, 详细分析了影响资助工作开展的各方面因素, 初步建立了基于反馈机制的贫困生资助系统。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论述了贫困生资格认定工作、贫困生经济资助工作、贫困生综合资助体系建设的辩证关系, 强调了资格认定工作在综合资助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提出了从体制、经济、就业、心理等各方面加强综合资助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反馈,综合资助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超.高校贫困生资助立体型结构初探[J].科教导刊, 2012.2:246.

[2]马绍辉.我国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基本框架及今后的工作重点[J].高教研究, 2006, (5) :38-39.

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构想 第8篇

当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

面对日益增加的贫困生数量, 国家和高校对贫困生工作越来越重视, 投入也越来越多, 并为此出台很多政策和措施加强对贫困生的扶持和资助, 做好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已经成为各高校教育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现阶段, 我国各高校已基本形成了以包括“奖、助、补、减、贷、勤”等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些措施已经构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在为贫困生缓解经济困难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谓“奖”, 是指国家、学校或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在学校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助”, 是指由国家、学校、社会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金;“补”, 指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出专款对家庭经济有困难学生给予的补助, 同时学校也采取各种形式对他们予以资助;“减”, 是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根据情况减收或免收学费;“贷”, 主要是指学校或金融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制订的免息或减息助学贷款方案;“勤”, 即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一些助学岗位, 使学生通过勤工俭学, 获得一定的报酬, 贴补在校期间的一些学习和生活开支。

这些以“奖、助、补、减、贷、勤”为主要形式的资助体系在帮助贫困生完成大学学业, 解决现实的经济困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从现有的资助体系中, 我们不难发现, 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的特点决定了高校的资助工作仍以经济资助为主, 重视对贫困学生的物质资助而忽视精神帮助。

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

当前高校中的贫困学生主要来自经济欠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或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无经济来源;或家庭突遇不幸或遭遇自然灾害;或家人重病、伤残, 其中又以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居多。

1.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 大部分贫困学生生活比较拮据, 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 有部分学生连必要的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为了自己的学业与生计, 还要利用课余时间, 积极寻求勤工俭学的机会, 靠勤工俭学来补贴花销。为了节约路费和赚取生活费, 有很大一部分贫困学生都曾有过寒、暑假不回家的经历。有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中超过三成的人生活费开支仅为普通同学的一半。但是, 重经济资助而忽视精神帮助也导致了小部分贫困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 图虚荣、好攀比、追求享乐与高消费, 平时的消费能力比部分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还强。

2.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

相当多的贫困生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发奋读书, 通过掌握知识来改变命运, 但是由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他们的成绩比较不稳定, 容易大起大落。此外, 也有少数贫困大学生抗压能力差, 沉迷于网络与小说之中, 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因此, 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一个“两头聚堆”现象。

3.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贫困大学生普遍具有生活、学习、心理压力大的特点。国家无偿性的资助在暂时缓解部分贫困生的困难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贫困生心理上的依赖感以及行动上的惰性, 促成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和“等、靠、要”的心态, 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也不利于减轻贫困生的精神压力, 更不利于国家建设人才的培养。此外, 社会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学校教育体制和道德教育实效不足、加之大学生自身心理不成熟和自律意识薄弱也导致了部分贫困学生感恩意识缺失、个人诚信度不高等一系列道德问题。

4.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大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其心理异常人数比例偏高。由于贫困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困惑。相当一部分贫困生的情绪控制能力比较低, 遇到挫折后悲观消极, 许多贫困大学生到了强手如云的高校, 失去了从小到大的优秀生的优势, 感到失落以至产生心理问题, 他们不愿和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或者从朋友那寻求支持和安慰, 也不善于通过娱乐或其他活动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以至于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特点。如自尊又自卑的矛盾心理、逆反和偏激的心理、渴望交往却又自我封闭、冷漠的心理、焦虑抑郁的心理、错位的嫉妒心理、出人头地和急功近利的心理。

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引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及贫困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及心理状况, 我们发现, 随着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现有的资助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贫困大学生成长和成材的需要, 因此, 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1.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观念和能力的高级人才的基地,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贫困与贫困意识的日益增长, 给贫困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扶贫助学工作的内涵除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 更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贫困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讲, “精神帮困”显得更为重要。加强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要求,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迫切要求。

2.加强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对于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制度, 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现状, 我们发现高校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着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障碍, 长期以来形成的资助体系也使得学校和辅导工作者相对重视物质上的资助而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帮助, 随着贫困学生数量的日益增长, 一些潜在的问题以及现有的资助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以致使很多出发点很好的工作收效甚微, 甚至产生了副作用, 进而影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助学工作的大局。因此, 大力加强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工作, 已经成为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入学和成长问题的迫切需要, 对于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和制度, 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和引导工作是体现教育公平,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加强对贫困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努力培养勤奋刻苦、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合格人才是办学的关键要素, 是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体现教育公平、建设和谐校园的基本条件, 也是维护校园稳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迫切要求。

对当前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引导的对策与方法

1.转变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观念和资助方式

首先, 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改变对贫困大学生关怀和帮助的方式和观念, 应该变单纯发挥资助的经济功能为经济和教育功能并举, 即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有机结合的“双助型”资助方式。应从各高校的实际出发, 长期实施并不断深化扶贫励志工程, 在做好经济扶贫工作的同时, 也要注重在学生中弘扬自立、自强精神, 充分发挥高校智力和人才优势, 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思想上的引导。

其次, 开展勤工助学是解决贫困生困难的重要途径和长远之计。通过开展勤工助学, 转变贫困学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通过不断拓宽和加深学生勤工助学渠道, 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工作和劳动来获取报酬, 使资助和自助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再次, 改进奖学金评定制度, 从支持和保护贫困生的角度, 设立贫困生奖学金项目或贫困生资助专项资金, 在贫困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 不仅能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还有助于教育引导贫困学生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 有助于激励贫困生成长成才。

还有, 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根据实际情况, 改变以往由社会单向给予的资助方式, 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 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引导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尽己所能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公益活动, 回馈社会, 变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回报社会中升华自己。

最后, 突出国家助学贷款的主导地位。现行的资助方式多数是无偿援助, 容易使贫困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攀比心理, 通过及时调整资助措施, 突出国家助学贷款在“经济支持”中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观念, 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努力上进, 有利于推动高等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改革。

2.加强教育、立足引导, 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精神资助

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 资助管理部门担负着双重的“育人”职责, 既要发挥自主项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又要开展以勤奋学习、自立自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 应更关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首先, 要加强贫困学生的感恩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 通过教育引导和环境影响, 使贫困大学生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 使其知恩于心, 报恩于行。贫困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多形式的、多场合的正面教育、事迹感染、氛围影响的一种交融体, 可以通过座谈、个别交流等形式增加感恩情怀;通过挖掘生动感人的事迹和鲜活的感恩情景, 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 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通过借助济困助学、召开捐赠仪式、写感谢信、定期向资助方汇报学习情况等形式点拨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爱心公益活动引导和帮助贫困学生提升感恩意识, 提高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奉献意识和精神的大学生。其次, 要加强贫困学生的自立自强精神教育。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的观念和改变贫困的意识, 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争取,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才可以实现梦想, 成就自我。通过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寻求社会支持, 依据实际情况, 与企业、社会团体建立对贫困生的在校资助、毕业后到捐助单位定向就业的“对口支援”关系, 这样既可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同时又保证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 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贫困生的就业难题。通过扩大勤工助学的范围,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通过树立典型, 激励学生。每学期组织一次“自强之星”评选及先进事迹报告会, 深入挖掘资助企业中的自立自强典型, 现身说法, 使贫困学生能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 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再次, 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对于学生的成才和社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应给贫困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真诚、博爱的校园环境, 引导学生树立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通过建立贫困生个人信用档案, 全面记录其在校期间思想、道德、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的情况, 强化大学生自律、他律意识, 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通过开展入学教育、贷款诚信知识教育和警示教育, 将“诚信待人, 诚信处事, 诚信学习, 诚信立身”的培养目标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 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高校应充分发挥“两课”在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让诚信走进课堂, 强化诚信的作用, 让学生树立事业心、责任心和平等竞争的意识, 独立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通过谈论、签名的方式, 将诚信的理念融入专业的课程中, 循序渐进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诚信教育。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贫寒的家境是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 矛盾心理是贫困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面对经济贫困、生活困难的现实, 常常会感到自己无能为力, 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极度的自卑又使贫困生的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 得不到疏解和宣泄, 可能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加强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学校和辅导员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疏导和关怀, 引导他们正确地自我定位, 鼓励自尊、自信、自强, 克服自卑心理, 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要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通过进行心理讲座和座谈,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 要对贫困生的心理进行适度的干预, 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预防物质贫困导致新的心理贫困, 遏止原来有的心理贫困进一步加剧, 为解决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 应该逐渐拓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服务的渠道,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给贫困大学生帮助、启发、引导和教育, 解除和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比如开办心理咨询讲座、设立心理问题专栏、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 帮助贫困学生及时化解心理障碍, 解决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晓慧.高校贫困生“双线资助”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9) :44-46.

[2]全洪兵, 罗玉华.对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中国教育导刊, 2007 (17) :14-15.

[3]朱志明.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其相关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4) 43-45.

[4]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 2004 (4) :9-11.

[5]教育部信息中心.高校贫困生及受助情况调查分析与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1) .

[6]赵洪宝.高校特困生工作的出路与对策[J].阴山学刊, 2000 (2) :96-99.

高校资助体系分析及改进研究 第9篇

高校资助政策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并被社会广泛理解和接受, 但随着近年招生人数的增加和大学学费的提高, 原有的单一救济型的资助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高校现行的资助体系

目前全国各高校实行的都是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贫困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资助体系, 该体系的核心是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 保障贫困生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辍学, 经过多年的运行和完善, 该体系的功能和效果得到了充分体现, 每年都有大批的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在此体系的帮助下圆了大学梦, 实实在在帮助了大批的贫困学生, 在我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一体系的问题也愈发明显。

1、贫困生的认定标准问题

我国的贫困生来源主要集中在:农村学生, 城市困难家庭学生, 以及残疾学生、单亲、父母离异 (低收入家庭) 的学生, 但是在这些学生当中, 地域差异明显, 相同的生活水平在不同的地域界定中可能就有很大的不同, 现阶段很多高校通过生源地政府开具的贫困证明来做界定就显得不合理, 加之许多地方政府把关不严, 也导致了很多贫困生的认定出现问题。同时贫困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 贫困生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贫困生和特困生, 单单从家庭出身、地域来界定以及一些证明材料来做区分, 有较大的缺陷。

2、资助办法的执行问题

现阶段国家执行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俭学、贫困补助、学费减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奖学金:主要通过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来换取经济上的援助的形式, 但是这种方式的覆盖面不高, 在贫困学生比例高涨的今天并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问题, 而且容易造成贫困生学习压力过大, 教育不发达地区贫困学生尤为明显。二是助学贷款:是由国家推动的一种无担保低利率贷款, 但这一举措往往申请手续复杂, 许多家长学生心存疑虑, 容易导致执行难度过高, 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 对这一政策缺乏充分的了解, 加之刚入学时间仓促, 容易被遗漏或者忽略。同时由于部分学生缺乏诚信, 毕业后不还贷, 造成银行的坏账, 也影响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进一步导致惠及学生数量减少。三是勤工助学:本身是希望通过学生劳动的形式来获取报酬从而资助学习, 但是这些岗位多半属于纯体力劳动, 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 而且过长时间的勤工助学, 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四是贫困补助:即通过一次性向学生发放经济补助的形式来资助学生, 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补助金额有限,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且由于贫困生的身份认定无法做到百分百准确, 这种一次性的无偿补助容易造成学生评审过程中的矛盾。五是学费减免:顾名思义, 直接减免学生在校期间的相关费用, 目前这种形式已经被许多高校取消。

3、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在生活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都有较大的压力, 往往表现为焦虑、敏感、自卑、封闭等特点, 他们的心理疾病发病率也远远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大学所处的大城市相差甚远, 与一些家庭情况较好的学生也有较大差距, 这会在入学初期使他们感到极度不适, 特别是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 经济拮据, 兴趣爱好狭窄, 极易导致贫困学生自卑, 以及各种形式的自我意识的偏离。而且许多农村来的大学生, 从小成绩优异, 成绩优秀一直是他们最大的动力, 进入大学以后, 教育体系开始往综合方向发展, 原有的优越感突然消失, 自尊心受到极大的冲击, 再加上现在社会的发展, 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感到迷茫, 这些都加剧了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都把经济援助作为第一要务, 而忽略了对于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关注, 目前看来, 这一问题有可能成为后续进行贫困学生帮扶工作的重点问题。

二、现行体系的改进方向

高校资助体系的改革并非要否定原来的方法和成就, 毕竟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总结是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的, 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也是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和传承的, 但是在社会发展迅猛的今天, 应该对现有资源做更为合理的分配, 在原有基础上, 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逐步探索和建立一种新的资助模式。

1、经济援助依旧是第一要务

高校资助的基本问题是要保障没有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辍学, 这是资助的第一要务, 也是我们高校资助体系改革的前提, 只有在保障贫困学生经济问题解决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做进一步的工作和援助,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 有几方面的问题应该做进一步的细化。

(1) 及时准确掌握学生信息的第一手资料。新生入学后尽快收集有关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信息, 因为学生刚入学, 对于学校的相关工作流程不熟悉, 同学之间的关系还不是很紧密, 这都有利于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收集信息的可以采用多种方式, 如让学生自愿公开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 (特殊情况可以单独和辅导员, 班主任沟通) ;或者学生本人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家庭情况的材料, 这些材料都要存档并结合地方政府提供的证明材料一起作为认定贫困生的参考资料。对于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 辅导员、班主任要做好深入了解, 在通过多种渠道证实学生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同时, 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活动中, 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 收集掌握自己的第一手资料。

(2) 充分发动学生, 做好民主评议。由于学生生活学习在一起, 他们之间了解更深入真实, 因此必须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开展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更要注意树立公正的气氛, 防止学生以不正当手段获取资助, 在学生中间产生不利影响。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公开进行贫困生选定工作, 在自愿的基础上, 学生可以公开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 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在主持此类活动的同时要做好相关学生的隐私保护工作, 避免刺激相关学生的情绪。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根据民主评议的情况, 结合他们已经掌握的信息, 确定贫困生的排名, 以区分贫困生和特困生, 并可以接受学生的查询, 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通过何种方式公布贫困生评议结果。

(3) 完善纠错机制, 构建监督举报体系。辅导员、班主任要对已经收集的学生家庭信息进行有重点的抽查核实, 并做好实时刷新, 防止有的学生出现家庭经济情况大幅好转的情况下依旧领取补助的情况。对于以不正当手段骗取资助金, 或者把资助金用于奢侈生活、挥霍浪费的要予以追回资助金, 并给予相应处罚。对于家庭情况变动的学生要及时调整资助名单, 做到实时监控。

2、诚信教育、立志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是一种综合教育, 在保障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 诚信教育、立志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针对贫困学生, 如国家助学贷款, 其实就是一种无担保的低息贷款, 但是近年频频出现大学生毕业以后长期欠贷不还的情况, 极大的伤害了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而且对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 所以在学生受助过程中, 要加强诚信教育, 这不单单对于我们的资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培养, 社会进步也都是非常有益的。

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未来, 即使面临一时的贫困, 但是他们将来总是要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然而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存在心理、性格, 甚至品德等多方面的问题, 对于贫困生成才存在巨大的障碍, 所以在经济帮扶的同时, 要加强对贫苦生的立志辅导,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树立远大的理想, 使全社会关注的贫困生可以成为社会的栋梁。

3、重视心理问题

一些高校贫困生对于自身的贫困生活有错误的认识, 尤其是在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攀比心理等问题作怪, 把贫困当做一种耻辱, 资助工作反倒成为一种压力和负担, 有些贫困学生把学习成绩当成自己最大的追求, 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形成了多疑、自卑、易怒的缺陷人格, 心理问题往往是经济资助无法解决的, 这就对我们的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采取一种多渠道扶贫的方式, 在经济援助的同时, 可以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渠道, 提供就业信息, 让贫困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同时提高自身能力, 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减轻由于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其次必须做到及时的心理辅导, 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的心态, 许多贫困生往往受家庭的影响, 养成了不善沟通, 独来独往的性格, 这种性格的学生在初期往往不被发现, 一旦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 这就要求在资助过程中多注意了解学生的心态, 引导贫困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他们正确的面对困难, 培养自立, 自强, 健全的人格, 预防心理疾病, 在经济资助的同时, 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来。再次要注意发挥贫困学生的心理优势, 出身寒门的学子往往意志坚定, 不怕吃苦,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品质, 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种优势, 辅导员或班主任可以充分发挥一些贫困生的意志品质优良的特点, 在一些相关学生工作的安排上向这类学生倾斜, 给他们提供一些在学校除学习以外证明自己的机会。

总之, 新形势下的高校资助工作任重道远, 应该明确, 不断完善和发展贫困生资助体系是我们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关系国家, 社会安定发展的一件大事, 在经济援助的同时, 要注重心理辅导, 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援助相结合, 实实在在把资助工作做到实处,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人格健全, 有理想的人才。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 我国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数量也逐渐增加, 单一的经济援助弊端开始逐渐显现,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原有的高校资助体系已经逐渐不能适应新的形式, 如何在原有资助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以适应当前高校资助所面临的形式, 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一个逐步增大的难题, 本文将在对现行高校资助体系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探索新形式下的高校资助政策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裴巧玲、姜德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18) .

[2]梁作甲:帮困与育人相结合, 健全高校资助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研究, 2010 (6) .

[3]徐亚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新模式探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4]匡列辉、胡赛明、胡洁、毛瑞雪: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10 (8) .

上一篇:菲律宾模式论文下一篇:低产毛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