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关部角色论

2024-07-07

企业公关部角色论(精选7篇)

企业公关部角色论 第1篇

1 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

综观企业危机, 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类:

(1)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欠缺, 漠视消费者利益。如近期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本质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顾资源的限制, 不顾消费者的利益, 过分追求市场规模的扩张、利润的增长所带来的后遗症。这属于重疾, 必须首先转变企业的经营观念, 树立以顾客为核心的理念,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同时配合积极有效的危机公关策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困境。

(2) 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事先无法预料的质量问题, 影响了企业的形象。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危机属于这种情况。如博士伦润明水凝护理液事件、宝洁SKII事件等。这类事件只要企业处理得当, 完全可能迅速化解危机, 把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消于无形。

(3) 企业遭遇恶性竞争的结果。如蒙牛02年牛奶投毒事件。这类事件如果能通过有关权威部门调查、澄清, 往往能很快获得大众的同情和理解, 对企业形象、产品销售不会带来长久的影响。

2 危机公关策略

危机发生后, 有相当一部份企业由于危机公关情商低, 危机意识淡薄, 缺乏与其成长相配套的危机管理机制, 导致企业出现危机时屡走败棋。

正确的危机公关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2.1 明确公关对象

危机公关对象包括“用户、公众、媒体、竞争对手、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内部员工、投资者、债权人、经销商、供应商”等。这些公关对象对企业危机的反应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所以都不能忽略。

2.2 明确公关的内容

(1) 与用户沟通的内容。

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危机, 企业都应该以负责任的态度向用户还原一个真相, 并快速启动“产品召回”制度, 向消费者道歉, 甚至考虑给予适当的补偿。如果产品本身确实没有问题, 企业应该将产品的安全检查以及相应的技术参数公布给消费者, 并附上权威机构的检验、检疫说明。

(2) 与媒体和公众沟通的内容。

企业应该与媒体进行敞开的沟通。不护短、不遮丑, 通过媒体发出企业应该发出的坦诚的、负责任的声音, 以避免更多的猜测和不信任。企业应该先感谢媒体的监督和报道, 并考虑聘请有关媒体为“舆论监督大使”。在危机发生之前, 如果能和媒体建立实质性的合作的关系, 将有助于危机发生后的扩散。如 “定期向重要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提供企业或本行业的相关资料”、“与重要媒体建立业务关系, 共同举办赞助研讨会等活动”和“经常安排非正式会议与重要媒体记者和编辑认识、沟通”等。

(3) 与竞争对手沟通的内容。

把竞争对手划归到利益相关者范畴很有必要。当企业危机发生时, 竞争对手是施以援手还是落井下石, 对正遭遇危机的企业将会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危机事件中, 企业的危机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利用, 从而达到“ 消灭对方”的目的。所以, 企业应该主动和竞争对手的高层保持一定的沟通, 取得在市场上或者产品上认知的默契, 以免“后院着火”。

(4) 与政府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沟通的内容。

在媒体曝光后,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必然是技术监督执法部门、卫生部门或者工商行政部门、消费者协会的跟踪检查。所以, 应接受政府和相关质量检疫检查机关监督, 主动邀请调查, 并将情况主动与之进行沟通。当事组织的产品、服务或其他什么东西, 是否存在问题并造成事件发生? 这样的问题, 只能政府主管部门, 或第三方权威机构经过缜密调查研究, 给出最终结论。因此, 当事组织在事件发生后, 只需真诚解决问题, 等待权威结论, 任何自下结论的做法都于事无补, 还会激怒受害者, 加剧危机。

(5) 与内部利益相关者沟通的内容。

企业往往忽略和公司内部的利益相关者沟通。实际上, 很多危机都是由于公司内部缺乏沟通而蔓延的。所以, 公司最高层应该与管理层沟通, 统一口径;积极和员工进行密切的沟通, 鼓舞员工的士气;同时向公司董事会、股东说明有关情况, 取得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理解和支持, 安排统一的针对新闻媒体的说法和新闻发言人。

与员工沟通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员工, 一旦员工通过其他途径如媒体等得知企业危机, 则会扰乱民心, 不利于企业正常的运作。二是传递给员工的信息尽量详尽、全面, 使员工清楚企业的危机到了何种地步, 心中有底, 如果是公司机密, 无法告知, 也要讲明原因。不要讳疾忌医, 担心一旦“坦白”危机, 会让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三是充分发挥员工的危机公关能力, 公关不仅是公关部门的事, 而是全体员工的事。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 再优秀的企业领袖也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力挽企业狂澜, 只有齐心协力, 在员工的支持下渡过难关。

2.3 掌握公关的方式

(1) 准确把握公关的时机, 遵循速度第一原则: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开展公关活动。

一般认为危机发生后24小时是处理危机的最好时机。 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 调查表明, 2周之内危机传播将达到高峰, 因此企业必须在此之前采取措施。

企业要对市场保持高度的敏感, 包括消费者的反应、竞争对手的信息、舆论的导向、政府的倾向等, 在危机发生之前或出于萌芽状态时, 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三聚氰胺事件中, 伊利蒙牛错过了三次危机公关的有利时机。早在今年上半年, 就有消费者投诉幼儿服用了三鹿婴儿奶粉后出现腹泻等症状, 媒体也有报道此类事件, 不过没有指名道姓。但众多婴幼儿奶粉生产厂家对此信息“选择性失明”。如果说那时企业没有引起重视的话, 那么, 在国家质检总局的名单公布之前, 也是一次“表现”的机会。伊利蒙牛应该把握新闻发布的主动权, 主动发表声明, 向消费者道歉, 并且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停止所有产品的销售, 等公司进行全面清查之后再进行销售。但遗憾的是, 企业一直抱着侥幸的心理, 装聋作哑, 无所作为。在液态奶检验报告出来之前, 他们又犯了一次同样的错误, 还是被动的等待国家的调查结果, 一直未表现出主动及负责任的态度出来。这让他们再一次陷入民众讨伐的漩涡。

(2) 树立正确的态度:真诚沟通。

第一, 充分传播。

当事组织向媒体、公众、消费者及一切关注事件的人们, 提供一切可能的沟通办法, 如新闻发布会、媒体现场采访、网络互动、热线电话、公开信、广告、短信等等传播方式和手段, 保证社会大众的知情权。

第二, 承担责任。

危机发生后公众真正关注的, 一是受害者利益, 从而也是公众自身的利益; 二是谁为受害者和可能的受害者利益负责。在公众这样的心态和价值关注中, 当事组织处理危机的首要原则, 就是承担责任, 不管当事组织有没有责任, 责任轻还是责任重。宣布承担责任, 是组织作为社会一员必须履行的道德义务, 也是组织化解危机的最佳选择, 能有效快速平服公众激动的心情, 免除危机进一步激化的危险, 为解决危机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三, 有人情味。

事实真相无疑是重要的, 但在事件传播过程中, 受众感受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事件本身。如果当事组织一味“以事实说话”, 忽视了大众的内心感受, 组织仍会被认为“不真诚”。与公众沟通时要真诚, 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 事情的负面影响就会小的多。

央视披露百度搜索竞价排名事件后, 百度CEO李彦宏公布了给员工的一封公开信, 信中向公众承认企业的错误, 为此道歉, 同时引用中国的一句古话“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并且迅速采取了如下举措: 1、迅速改正错误, 删除虚假信息。在CCTV曝光的第二天, 百度立即将所有“涉案”的虚假信息下线处理, 撤掉的关键词达到了上千个。同时, 百度还对广告客户展开了大规模的资质审查, 重点审查的医疗等行业, 必须出具国家承认的相关证书, 方予以重新“上线”考虑。2、加快产品研发、净化行业环境、谋求“长治久安”。百度在“竞价排名”模式的公正性遭到质疑之后, 已经加快了推出新的广告系统——“凤巢计划”——的步伐。用央视报道中的话说, 百度正在“积极准备”。这一系统正是为解决当前“竞价排名”带来的负面效应而开发, 可以说是安装了补丁、全新升级版的“竞价排名”。 3、处罚责任人, “重典”显示决心。百度被指“造假”的员工已经被开除。这一点与关键词下线、“凤巢计划”比起来虽然并不那么重要, 但是起码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这样一个信息:百度这一次是下了狠心要“刮骨疗伤”, 重新交给中国网民一个便捷、干净的中文搜索引擎。

百度的真诚沟通赢得了人们的宽容。是百度成功的危机公关的结果。

其实只要企业平时多关注一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多留意一下消费者的想法, 多倾听一下公众的呼声, 多保留一份危机意识, 多绷紧一根安全生产经营的弦, 就已经在未来的危机时刻少了一次投诉, 一次刁难, 多赢得了一个信任用户, 一张支持的投票, 多了一次缓冲的机会, 一次双赢协商的余地。

老子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凡事举重若轻, 未雨绸缪, 这也是危机公关的最高境界吧!

参考文献

[1]郑成武.媒体危机公关5S通用原则[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6) .

[2]孙春艳.博士伦, 从危机公关走向穷途末路[J].管理, 2007, (6) .

企业公关部角色论 第2篇

论企业“危机公关”的对策研究

摘要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以在社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在当今社会里起到了要的地位,不管是政府、企事业单位,还是大小民企、公共交流及社区组织都与之紧密相连者。

关键词:企业危机公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现代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也愈加凸显。无论是拥有百年历史享誉世界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还是那些默默无闻赚取小额利润的中小企业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危机。企业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及重大事故,其中危及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与事件被称作危机。企业应对危机状态时,积极地进行危机前的公关预防危机中的公关补救危机后的公关活动,能使企业化险为夷,顺利地实现企业的正常运作,并使企业更加良性快速地发展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对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是个严峻的考验同时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竞争日益白热化,而危机时时伴随左右。对企业而言,危机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次危机可以把企业长期积累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信誉毁于一旦,甚至威胁其发展;但是如果做好

危机公关,处理的好的话,能将危机转变为机遇,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任何企业都必须有着危机公关的意识,“居安思危”市场变幻莫测,任何组织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危机时时伴随在组织旁边。危机对于企业来讲,绝不是偶然的不幸遭遇,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紧急状态。互联网时代,企业处理危机的措施,行动,都会置于公众目光下,包围在社会舆论中。当危机事件出现时,不仅使组织的经济利益蒙受极大损失,而且还可能导致组织声誉和生存环境受到严重损害。并且危及社会、危及公众。因此,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员,企业要全面了解有关危机预测和危机处理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组织形象受损的原因及其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减少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及时正确的化解危机,创造机遇。公关危机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危机的处理不当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的干扰,严重的会对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公关人员有效地处理公关危机对于企业的正常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关危机的意义和特点

企业危机公关是指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从而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指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和解决以及危机解决的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危机公关是对企业发生各种危机灾难时所开展的公关关系活动的简称。它是指由于企业自身的失误或管理不善而英气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劳资纠纷、法律纠纷或重大事故等被媒体曝光给企业带来的名誉上、法律上的危机。它会令企

业品牌美誉受到损害,给企业带来恶劣的影响在企业发生危机后企业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公关活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将损害降至最低程度就是公关危机

二、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一)居安思危,树立危机意识墨菲定律强调,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哪怕只有很小的可能,那么它向最终变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就会很大。因此,企业组织必须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高度重视各种潜在和现实的危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企业不会发生危机本身就是企业最大的危机。谋事在人,提高企业的免疫能力关键是培训员工对危机的识别能力,掌握危机应对知识,时刻关注和敏感捕捉各种复杂信息的危机信号,增强危机中的心理承受力。

(二)明确权责,建立危机指挥体系危机当前,头绪繁多,为保证政令通达,群策群力,必须建立由专家参与,集中公关、行销、安全、总务、财务、法律等各方面优秀人才组成的专门危机管理小组,明确其职能规范和各部门的相关责任。危机管理小组要依据充分授权,调查事实真相,研判对策措施,设计解决方案,应对公众和媒体,组织具体行动。危机管理中需要随时决策、相机而动,这种非程序化的特殊性要求主要负责人必须到位,直接指挥。如果权责不清,主要负责人迟疑不决,就会冲突不断,形成混乱。

(三)调查事实,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当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深入现场,调查摸清有关事实情况,了解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心

理状态,掌握指挥控制、物质装备、组织保障等基本情况,寻找最佳方案。调查结果对企业有利,应以最快的速度告知公众,如果调查结果对企业不利,也要说明真相,作出承诺;如果各方面看法不一,应请权威部门尽快作出科学、公正的检验。

(四)快速反应,认真化解矛盾针对危机的突发性特点,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必须第一时间启动危机处理反应机制,减少组织管理层级,迅速决策行动,让公众在最短时间内感受企业的态度和行动,取得社会谅解,使危机顺利化解。对危机的反应速度,往往直接影响危机的扩散和恶化,决定能否抓住时机甚至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层层请示,注重环节程序,就可能失信于社会,贻误战机

(五)公开坦诚,维护公众利益现代社会,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企业的产品、服务与消费者直接相关,企业的任何危机都可能让社会公众产生种种猜疑,若不及时与公众沟通,就容易产生各种谣言、误解。因此,危机发生后,企业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就需要采取公开、坦诚的态度,尽快提供以我为主的事件信息和行动情况。越是隐瞒真相,越会引起更大怀疑。处理危机不仅要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而且要考虑公众利益,特别是受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伤害的顾客、公众,因此,要第一时间道歉,迅速改善质量与服务。如果只顾眼前利益、企业利益,不顾公众利益,只顾减少企业成本和损失,必然会付出更大代价。

(六)重塑品牌危机难以预料,公关危机随时可能到来。对于优秀企业来说,企业品牌都是经过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的历史打拼出来的,应当像爱护自己的眼睛、生命一样地去维护它、珍爱它,否则一旦毁损,再去修复,则需要几倍、百倍的力量也不及。当危机来临时,企业应知道危机难以避免,但危机必然潜伏着更大的商机,必须善于将危机转化为重塑企业品牌的巨大商机,借危机增加消费者、政府、媒体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机会,把拯救危机进行到底,通过谨守商业道德、社会责任、社会公德等来弘扬企业文化,提升社会文明,为社会进步做出企业应有的贡献。

三、危机公关的总结

一是,要消除企业的消极影响,重塑企业形象。消除消极的影响,将消费者心中企业的形象重新树立。

论企业危机公关中的道与术 第3篇

危机, 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伴生现象, 如同人必将面对疾病和死亡, 危机管理是每个企业在发展进程中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危机公关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的竞争发展中, 企业的危机管理能力和危机公关水平彰显着现代企业的管理能力, 也体现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潜力。

一、概念的界定

(一) 何谓企业危机公关

危机 (Crisis) 一词, 源于希腊语Krinein, 原义是鉴别和决断。就危机的定义, 它指的是对组织的基本价值和行为架构产生严重威胁, 要求组织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情境状态[1]。

危机管理 (Crisis Management) , 指的是组织通过危机的事前监控、事中处理与事后恢复, 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害的活动[1]。最佳的危机管理, 是预防危机的发生。

企业危机公关 (Corporate Public Relations in Crisis) , 属于危机管理中危机处理的一部分, 指的是由于企业管理不善、同行竞争或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带来危机, 企业所采取的解决问题、消除影响、恢复形象的一系列活动[2]。

(二) 何谓道和术

《论语》中孔子云:“朝闻道, 夕死可矣”, 足见“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道, 从字形来看, 可解释为首领带着部下走, 或是经过缜密思考后, 朝确定的方向前进, 它体现本元, 揭示本质, 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方向性, 属于战略层面, 在企业管理中, 道是思想原则、战略指导和行为准则的概括与凝练, 像一面旗帜, 凝聚人心、统一思想;像一条水流, 化解矛盾、指引方向。一个企业没有道, 就缺乏灵魂。“术”, 是方法和策略, 是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 属于行为层面, 在企业管理中, 术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策略和行为的集合。正确的思想理念、先进的发展战略和与之相应的策略手段、方法行为, 是企业成功之必须, 一个企业, 坚持正确的道, 施以有效的术, 才能获得长远的成功。

二、企业危机公关中的道与术

在中国企业危机公关的讨论中, 可以用游昌乔提出的“5S”原则来归纳概括[3]。 (1) 承担责任原则 (Shoulder the Matter) :企业出现危机时, 首先是以负责任的态度调查真相、解决问题, 而不是企图推卸逃避责任。 (2) 真诚沟通原则 (Sincerity) :发生危机后, 注重开诚布公的沟通, 把造成危机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告知公众, 去除谣言、恐慌和猜测。 (3) 速度第一原则 (Speed) :解决危机的第一要务是迅速控制事态发展, 避免问题蔓延或升级, 以高效务实的措施来挽回局面。 (4) 系统运行原则 (System) :处理危机时要系统运作、标本兼治, 不能只解决表面问题而不追究深层原因或顾此失彼。 (5) 权威证实原则 (Standard) :争取政府主管部门、独立的专家机构、权威媒体及消费者代表的支持, 借权威第三方用事实说话来提高公信力和说服力, 而不是企业单方面解释。

在以上危机公关原则中, 第二至五条更侧重于危机公关“术”的讨论, 第1条承担责任原更侧重于“道”的论述。孙子兵法关于“道、天、地、将、法”的理论体系中, 道, 被放在第一位, 道在企业管理中, 就是企业的宗旨和值得追求的使命[4], 企业危机公关, 一方面是“术”之斟酌, 另一方面更是“道”之占位。

三、在术道合一中破解企业危机公关的迷局

企业危机爆发时, 企业一方面要寻求解决危机、挽回形象的回天术, 另一方面更要成就商业领袖的大商道。

第一, 发生企业危机时, 企业以负责任的态度来面对和解决问题, 是危机公关的首要之道。企业的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意味着“一个企业必须为自己影响人们、社会和环境的任何行为承担责任”[5]。当企业危机只是企业内部问题而没有危机社会环境时, 企业不必公开承担责任, 但当企业危机已经造成对社会和环境不利影响时, 就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经修订于2006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一章第5条规定,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 这是中国《公司法》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首次明确。危机事件发生后, 企业应本着对消费者、对公众和社会负责的态度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在危机中表现出“我是负责任的”, 而不是沉默隐瞒或对事实粉饰辩解, 其最终结果是使企业陷入更被动尴尬的境地。

第二, 行动胜于语言, 快速的危机处理方案是企业危机公关的必要之术。危机事件一旦发生, 当务之急就是启动危机处理程序迅速解决问题, 阻止危机蔓延。危机处理程序至少包括三个环节:任务分配、危机处理和资源管理。

任务编组, 是在危机发生时, 企业迅速成立任务组, 任务小组分为紧急应变组、危机处理组与营运督导组。紧急应变小组负责调查事故原因, 提出危机应急措施方案, 并避免危机扩大升级, 控制危机解决问题;危机处理组负责接管危机事件的后续发展与善后恢复工作;营运督导组负责确保企业日常工作能够正常持续运营。

事故处理, 是要掌控企业危机的事态情况, 明确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已造成的影响, 调查危机事故相关责任人, 制定解决危机处理问题的具体方案, 并迅速积极组织实施。

资源管理, 是根据危机的处理需要, 合理分配包括人员、预算、设施的各类资源, 保证危机处理迅速有效。

第三, 建立高效通畅的危机沟通管道, 是危机公关的不可或缺。危机发生后, 通过媒体沟通等正式渠道阐明企业对危机事件的态度与挽救措施, 旨在消除猜测或谣言。危机沟通中, 对受害方的沟通是第一位的, 应确定专人与受害者沟通协调、明确危机责任的承诺方式与承诺内容、制定赔偿方案和善后处理方案。对媒体, 要向新闻媒介适时沟通公开调查情况和危机处理的动态信息。对政府部门, 应实事求是地汇报事态发展情况, 并征得必要的指示指导。对内部员工, 应同步向员工公布企业的处理措施, 搜集员工建议意见, 传达控制不利影响和重建企业形象的具体措施。对其他公众, 应根据事态发展情况, 及时通报危机状况, 多方面清除危机的负面影响。

第四,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危机公关的重要措施。新闻发言人, 是代表其他自然人或法人, 如公司、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身份发言, 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提问的公共关系人员。2005年, 国务院要求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医院、学校和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完善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作用在于明确职责、消除恐慌、正确引导。健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是树立开放自信的企业形象的必要之举, 训练有术、智慧从容的新闻发言, 是挽回局面、提高公信度的有力措施。

第五, 持续负责的危机善后处理工作, 是危机公关的有力保证。“行百里者半九十”, 持续负责的善后工作, 是危机公关的必要延续。危机善后包括解决遗留问题、处理滞后效应和经验教训总结。解决遗留问题, 除向公众告知危机处理情况外, 主要是承担赔偿责任, 推卸逃避是不能真正得到理解的。处理滞后效应, 应密切注意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形象的意见, 积极采取必要辅助措施来消除误会、挽回形象。

第六, 强化危机管理意识, 将危机管理贯彻到日后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福兮祸之所依, 祸兮福之所附”, 危机发生的本质往往是组织与外在环境关系长期不协调的总爆发, 是强行的调整, 危机是一个组织成熟所必经的环节[6]。“欲正其末, 必端其本”, 在任何时候, 未雨绸缪都比亡羊补牢高明。行之有效的危机管理才是避免危机的根本措施,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应高度树立危机管理的意识, 避免财产、人员和社会资源的不必要损失, 如果只是在危机出现后企图以摆平媒体、事件当事人, 甚至摆平政府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则将企业置于社会公众的对立面, 除加剧企业与社会公众间的矛盾, 还给危机的复发发出危险的信号。

第七, 在政府层面, 应进一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制度建设, 使企业危机造成社会危害的理赔处理有据可依, 同时, 还需警惕企业危机公关中的权力魅影。BP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发生爆炸事故后, 美国政府责令其出资200亿美元建立赔偿基金来承担社会责任, 赔偿责任的承担, 不仅源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责任所在, 更大程度是因为制度法律环境的保证。中国在现有法律制度基础上, 还应进一步细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和赔偿细则。同时, 还需警惕危机公关中的权力魅影。给受害方和社会环境带来重大社会危害的企业, 大多是发展具规模的大型企业, 也是关系当地经济命脉的龙头企业, 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与关照, 当公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寻租行为就容易滋生, 我们应减少和避免企业危机的发生, 更要警惕和清除危机公关背后的权力魅影, 对涉案的国家公职人员问责处理。

摘要:危机事故的发生使危机公关频入人们视野, 企业危机事故的发生考验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危机公关是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在危机公关中彰显企业管理能力。探寻企业危机公关的症结和解决方法, 是实践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提升企业危机公关水平, 不仅需要危机公关的“术”, 还要思考企业危机公关中“道”的指引, 在“道”与“术”相结合的整体构架下, 才能破解企业危机公关的迷局。

关键词:危机管理,公关危机,道,术

参考文献

[1]亲明阳, 张慧彬.危机管理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岑丽莹.中外危机公关案例启示录[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0.

[3]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黄炎松.“连续创业者”的道与术[J].21世纪商业评论, 2007, (4) .

[5]J.波斯特, A.劳伦斯, J.韦伯.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M].张志强,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企业公关部角色论 第4篇

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讲, 危机是指组织发生的损害其形象和利益, 并给其带来损失及严重后果的事件。一般具有偶发性、未知性、不利性、严重性、危害性和关注性等特点。公共关系的目标是塑造组织良好的公众形象, 创造良好的公众关系;其三要素分别是:主体——组织, 客体——公众, 手段——传播。运用公共关系的手段来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 即所谓的“危机公关”。

1 三鹿奶粉“结石门”事件回顾

第一阶段:消费者投诉“三鹿”。

2007年12月以来, 三鹿集团公司就陆续接到消费者关于婴幼儿食用三鹿牌奶粉出现疾患的投诉。但“三鹿”称, 质量问题送测未出现问题, 没有认真展开调查, 也一直努力找办法掩饰存在的问题。

第二阶段:各地出现结石宝宝。

从2008年3月南京出现全国首例肾结石婴儿病例后, 我国多省均发现类似病例, 长沙、南京、北京多名婴儿家长开始投诉“三鹿”, 称患病孩子们出生后一直吃“三鹿“奶粉。但是“三鹿”一直没有对此作出回应。并未进行信息披露、产品召回等工作。

第三阶段:“三鹿”承认奶粉污染。

2008年9月9日, 国家质检总局对三鹿奶粉进行抽样检验。9月11日, 甘肃已有59名婴儿患病, 1人死亡。卫生部和国家质检总局郑重发布公告后, “三鹿”才于11日上午首次作出回应和应对, “三鹿”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三鹿奶粉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各项标准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 因此三鹿奶粉质量是合格的。”

可到了11日晚间, “三鹿”突然否定了上午的陈辞, 承认部分批次, 700吨三鹿婴幼儿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 决定召回受污染产品。卫生部也立刻提醒停止使用该品种奶粉。

第四阶段:危机波及到国产乳企。

2008年9月12日, 质检总局开始了全国性的调查, 三鹿奶粉致结石事实初步认定, 京、津、广州等地三鹿奶粉下架。随后的几天里, 蒙牛、伊利、光明液态奶中也检出三聚氰胺;质检总局决定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国家免检制度, 将深入检查乳品企业和乳制品。

“三鹿”集团副总裁张振岭于9月15日下午, 在河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宣读了致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消费者的一封公开信, 向因食用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致病的患儿及家属道歉。17日, “三鹿”原董事长田文华被拘, 相关责任人被警察传召。张振岭成为“三鹿”新任董事长、总经理, 随后还在河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代表三鹿集团向社会各界道歉, 并致歉台湾地区消费者。并提出一系列相关措施回收产品、保障受害消费者权益。

2 “三鹿”危机公关的失误点

“结石门”事件中“三鹿”的危机公关表现有些令人失望, 这与其中国奶粉第一品牌的身份确实有些不太相称。“三鹿”在事发之后虽然也做过主动的努力, 但是时机和方向却选错了, 最终导致了事态一发不可收拾。

(1) 对潜在危机熟识无睹。

此次三鹿“结石门”事件, 企业无论是对产品原料的把关程度、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力度, 还是处理消费者对产品的相关投诉, 以及疑似与自身产品食用有关的病例出现等方面问题的重视程度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这些都是这次“结石门”事件爆发的一种信号、暗示、征兆和诱因, 但是尚未给“三鹿”带来损失和严重后果, 它们都属于潜在危机。“三鹿”没能认清它的重要性和潜在破坏性, 对这些危机熟视无睹, 没有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这导致了潜在危机向真正危机质的转变, 投诉越来越多, 患儿逐渐增加, 甚至出现死亡病例, 媒体指名道姓地报道“毒奶粉”事件, 社会大众对“三鹿”的不信任与日俱增……事态逐级扩大, 最终演变成关系到这个品牌价值数百亿, 产销量连续14年全国第一的大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危机。

(2) 错过了展开危机公关的最佳时间。

从对“结石门”事件发展过程的回顾中可以发现, 其实很多很好的可以开展危机公关, 并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机会都被“三鹿”自己给错过了。第一时间原则一直以来都占据着危机公关原则的首要位置, 这一原则这不仅仅指企业要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危机问题、调查危机事件、确认危机性质、深入危机公众、控制事态发展等行动, 同时还指要在第一时间通报情况反馈, 将当事企业的态度, 以及已开展的和将要开展的行动向公众传播。

从上文可以看出从最初的消费者投诉, 到各类病例的出现到最后产品被强制检测产品下架, 历经几个月的时间, 三鹿并没有认清危机的严重性并采取有效的公关手段进行挽救。

(3) 触犯危机公关的大忌。

危机公关就是用公共关系的方法来处理危机, 而公共关系的手段就是传播, 因此, 从这个角度上讲, 开展危机公关很大程度就是开展危机时期的信息传播。而为了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就一定要遵循“统一口径”的原则。“统一口径”不仅是指企业的不同成员的口径要一致, 传播相同的信息;还包括企业所传播的信息要前后一致, 能自圆其说。企业在危机时期最忌讳的就是对外信息传播不一致, 出尔反尔, 给公众猜疑的空间。

再来看“三鹿”的信息传播, 显然没有形成一套企业自己的成熟、严格的新闻发言系统。事发之后没能有一个具有权威身份的发言人代表企业站出来对外发布消息。

3 从三鹿结石门事件看食品企业危机公关的重要性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 危机公关并不仅仅要求企业在危机形成发生后进行危机公关, 更重要的是重视自身的潜在危机, 防患于未然。作为攸关公众健康的食品企业更是如此, 下面我们将从食品企业自身的特殊性出发分析食品企业进行合理危机公关的重要性。

(1) 食品企业危机公关主体的特殊性。

食品企业危机公关的主体自然是食品企业, 其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生产经营着一种与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产品——食品。食品具有一定的双重性和后验性。劣质的食品不断地侵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 人们又必须以必要的合格的食品来维持正常的生命和健康的需要, 这便是食品的双重性。而人们往往又是在食品导致消费者不适或食源性疾病发生时, 才能对食品质量做出一种安全程度的判断, 这就是食品的后验性。

同时, 食品企业的生产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 食品企业生产与农牧渔业生产关系密切。因而容易令食品企业陷入食品原料危机。其次, 食品企业生产具有时效性与季节性。这很容易让食品企业产生短期逐利行为, 进而产生危害消费者健康的行为。

(2) 食品企业危机公关客体的特殊性。

首先, 消费者是食品企业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直接关系着食品企业的生存问题。而在这两者的关联中“食品安全”是消费者对食品企业认知和接受的首要条件, 同时, 这也是消费者的权利。

其次, 食品企业危机公关中最微妙和最复杂的一类公众就是媒体。近些年来, 有关食品问题的曝光不断, 媒体正越来越多地扮演重要角色。一些媒体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之下往往以“卖点”来吸引更多大众的眼球, 并由此导致传媒经常忽略了其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错误的影响了舆论。由此可见, 媒体的高关注性, 以及一些追踪性的, 猜测性的, 夸大性的报道会给食品企业的危机公关带来更大的难度。

此外, 政府也是食品企业一个很重要的公众。对于食品企业来说, 政府相关部门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 食品企业必须接受工商、税务、质检等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另一方面, 在食品企业的危机公关当中, 政府又是一个可以被充分利用的关系, 借助政府的权威性、指导性、强制性可以帮助企业化解危机。

由此可见, 作为关系到公众最切身利益的食品企业, 应该充分重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在防患于未然的同时, 应该充分利用危机公关原理来应对危机, 而不是对潜在危机视而不见, 讳疾忌医。当然目前对危机公关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 认为危机公关是万能之策, 只要应对好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这是典型的把危机管理和公关混为一谈, 企业最主要的是在做好危机管理的同时, 应用危机公关辅助来处理一切突发性、不可知性危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申俊龙, 王悦.公共关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4.

[2]田朝晖.企业危机处理中的沟通策略和技巧[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248) :129.

[3]杨念.公共关系与企业文选策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4]周朝霞.公共关系危机管理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 2003.6.250-251.

[5]张荷英.现代公共关系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1998:110.

试论企业政工人员的角色定位 第5篇

一、客体为主体着想, 满意服务为宗旨

作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必须树立人本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对职工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爱心, 知道职工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以及应当为职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那么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为主体着想, 怎样才能使主体满意呢?首要的是找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位置, 唱好自己的角色。

(一) 客体与主体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时刻牢记胡总书记的教诲, 深入一线, 走访群众, 关注职工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从职工日常工作、生活的小事抓起, 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 保障职工的各项权益, 真心实意为职工解难题, 办实事, 对职工困难和问题, 要千方百计地加以解决, 让职工群众感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在解决职工困难的同时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扫除职工心结。

(二) 主客体之间应为平等关系

政工人员要具备博爱的胸怀, 公平的心态。过去习惯采用的灌输式工作方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主体是不满意的, 也是不欢迎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扑下身子, 深入工作现场, 深入调查研究, 准确把握主体的思想脉搏, 关注主体的“热门话题”, 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并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充分调动主体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主客体之间应为兄弟关系

政工人员要用博爱平等的心去感召主体群体。大话、官话、套话已过时。主客体之间的对话应是交流式的, 而不是直流式的, 应该让主体群体享有充分的民主言论。政工人员应该主动地去接近他们, 了解他们的思想, 贴近他们的生活, 包括那些爱发牢骚职工群众, 坚持倾听他们的意见, 他们的困难, 扎实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彻底转变高高在上的官僚作风, 主体才能把心窝里的话讲出来。客体才能有的放矢地认真研究, 加以解决。牢骚话尽管听起来有点刺耳, 但反映的正是基层工作的不足之处, 听听可以知得失, 明利弊, 定取舍, 利决策, 对改进工作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不无益处。

(四) 客体与主体是导与游的关系

在游客与导游之间, 游客是主体。导游只有为游客提供热情、周到、高质量的服务, 才能使游客满意。职工群众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有先进与落后之分;职工的情操、趣味有高低雅俗之分。有的爱学习, 求上进, 讲奉献。有的不求上进, 甚至沾染酗酒、斗殴、赌博等不良习气。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和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把职工的业余生活引导到健康轨道上来, 比如时常举办读书、书画、歌舞、钓鱼、健身、棋类、技术比武和趣味体育竞技等活动, 吸引广大职工群众参加, 培养职工的健康情操, 逐步改掉不良习气, 进而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改善职工精神风貌。

二、传统定位的弊端

(一) 居高临下, 脱离主体

在人们心目中, 政工人员的称谓是政工干部, 有的政工干部高高在上, 耍嘴皮子、挥笔杆子、围绕上级领导转圈子做文章, 很少与群众打成一片, 更谈不上贴近群众。主客体之间无形之中存在一道鸿沟。

(二) 空洞说教, 脱离实际

传统的灌输式, 是一人讲大道理, 群众被动地听, 讲什么听什么, 主体心里不想听, 当然听不进去。理论一大堆, 不解决实际问题。

(三) 以师长自居, 群众敬而远之

有的政工人员在角色定位问题上, 缺乏平等意识, 总以为自己理论强、知识多、口才好。但群众认为可敬而不可亲, 认为不是同路人, 很难沟通。

三、正确定位的优越性

主客体定位有利于凸显主人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人阶级仍是可依靠的力量, 是企业发展, 经济腾飞的实践者和主力军。在过去和现在, 任何经济建设和科技发明成果, 都是主体群体参与创造出来的, 每一项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思想政治工作到位了, 主体意识得到正常发挥, 使他们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创造力。正确的定位有三点优越性。

(一) 有利于深入群众, 体恤民情

主客体之间过去单一的上对下传达政策精神, 变为双向互动交流, 通过双向交流, 体察民情, 使主体深深感到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亲。

(二) 有利于洞察冷暖, 解决困难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一个健康的活跃细胞, 在党的肌体里尽显强健本色。被人们誉为:“清贫慈善家”, 南阳市信访局综合科科长—李海景。他坚守“百姓诉求大如天”的诺言。替百姓办事, 做人民公仆。南阳市酒精厂退休职工郭亦容, 因子女工作问题, 从1999年开始天天去信访局。信访干部李海景在郭家、市国资委、酒精厂之间往返数十次, 最终解决了他的子女工作问题。职工因此对政工人员十分感激。

(三) 有利于灵活沟通, 统一思想

论科技期刊编辑的企业家角色 第6篇

市场经济环境下, 作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工作的中心, 编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编辑素养直接决定着参与市场竞争的期刊质量。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除了要发挥政治家、编辑家和学科专家的基本角色, 还必须拥有企业家特质。因为当代编辑所编辑出版的是文化商品, 这种商品要能销售出去、实现利润, 以进行再生产。从这个角度看, 编辑也是商人, 必须具备商业素质才能在经济社会中立足, 必须赢利才有可能进行文化传播。因此, 编辑必须熟知期刊出版业务知识、提出期刊的发展规划、具备较强的出版管理技能、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 才能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实现科技期刊的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一、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的论述为:商品是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外界物品, 其有用性使之成为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 因此,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包括具体的有用劳动和抽象的人类劳动。

从马克思的商品理论可以看出, 科技期刊是经过作者写作、编辑编校、排版员排版以及印刷工人印刷出来的劳动产品, 凝结了作者、编辑、排版员和印刷工人的劳动, 具有商品的价值属性。与此同时, 科技期刊承载了作者的最新科研成果, 消费者购买后可以从中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 并将之运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中, 因而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所以说, 科技期刊是一种商品。

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对科技期刊作过明确的解释:“新闻出版事业, 除了它传递的信息、搭载的内容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外, 它的所有环节都是一个产品生产的过程, 符合一切物质生产过程, 是一个出产品的单位。不管你是图书, 不管你是报纸, 不管你是期刊、音像产品, 它本身都是产品。”但是, 科技期刊不同于一般的产品, 它的物质载体纸张本身并不具有价值, 只有纸张承载的科技信息才具有价值, 并且通过对外发行实现其使用价值。所以说, 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二、编辑企业家角色的体现

长期以来的政策性导向使得科技期刊编辑的市场意识淡薄, 市场功能脆弱, 品牌建设严重滞后。期刊编辑要尽快转变观念,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市场经济条件下, 科技期刊不仅要发表前沿性、创新性的知识产品, 还要承担知识成果的推介和转化;期刊编辑不仅要成为优秀的文化传播者, 还要成为知识产品的经营者, 承担企业家的社会角色。科技期刊要想在数字化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促进期刊更好地发展, 作为期刊一线“生产者”的编辑必须关注期刊的经济效益, 必须具备企业家的才能, 在生产文化商品的系统工程中充当企业家的角色。

(一) 产品生产前的体现

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前必须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 对新产品进行可行性论证。科技期刊的选题策划、文章组稿也是如此。编辑在选题策划时要能预测产品的市场定位、读者的可接受度以及可能的消费群体, 并且根据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稿源, 找到期刊所需要的好主题、好文章, 出版读者需要的期刊, 实现企业运营中的“按需生产”。

期刊文章犹如企业生产中的原材料, 只有优质的原材料才能生产出质量上乘的产品, 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才能为期刊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 大多数期刊社都建立了网络采编系统, 作者通过采编系统投稿, 无须花费太多成本, 因而“一稿多投”的现象非常普遍, 导致期刊社的自由来稿量很多。期刊社对自由来稿大多执行严格的“双盲审制”, 请专家审核文章需要支付一定的报酬, 如果对所有自由来稿都不加甄别地实行双盲审, 必定会增加期刊社的办刊成本。编辑在此就要发挥政治家、编辑家和学科专家的作用, 将符合期刊要求的学术质量较高、写作较规范的文章送专家审稿, 以此节约成本,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体现

企业都具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管理制度, 对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和销售、财务管理等过程制定不同的质量管理体系, 实行目标管理。科技期刊的出版也是如此。一般的科技期刊编辑流程实行“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 但有些科技期刊的编辑在文章的生产加工过程中要经过五到六次的编辑和校对才能达到文章“齐”“清”“定”的要求, 其间还需要作者的反复校对和排版人员的修改, 这个过程中浪费大量的纸张以及编辑、作者和排版人员的人力资源成本。因此, 期刊社要像企业一样制定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目标管理体系, 实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编辑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此外, 随着数字化的发展, 很多工作可以通过网络、运用各种软件来完成。编辑如能娴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化的办公软件, 加之精湛的编辑加工技能, 既可以节省办公费用, 也可以节省编辑、作者与排版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 达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三) 产品销售中的体现

销售产品并获得利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终极目标。企业的产品生产出来后, 采取有效的销售方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是企业家们努力的方向。产品只有经得起消费者检验, 才能具有市场竞争力。科技期刊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 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使期刊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则是期刊编辑努力的方向。科技期刊按时按期出版发行后, 编辑要做好营销工作, 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销售策略, 运用一切可能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加强刊物宣传, 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赢得更多读者和潜在用户, 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市场占有率。

当然, 编辑在办刊过程中要掌握受众的需求信息, 确定自身刊物的定位, 保证刊物在本领域的话语权。编辑要了解整个内容产品的生产过程, 善于运用各种手段, 用客户容易理解的手段去传达编辑思想, 产品销售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销售渠道和销售方法, 将商品变成品牌。

目前, 科技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度相当低, 其纸质版本的电子版一般授予网络出版运营商, 由网络出版运营商整体对外销售。2012年全国出版的9867种学术期刊中, 中国知网收录7900多种。网络出版运营商每年根据文章的下载量给予期刊社一定的稿酬, 但是, 网络出版运营商在市场博弈中占据了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在利益分配中掌握着主动权, 他们给予的稿酬根本无法与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成本相提并论。在与网络出版运营商的合作过程中, 具有企业管理知识、懂得生产经营的编辑在谈判过程中能够运用相关知识, 从而为期刊社争取应有的利益。

(四) 售后服务中的体现

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以后, 能否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消费者使用过程中对产品是否满意, 这些都需要对消费者进行回访, 所以说, 优良的售后服务和及时的回访也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回访可以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性能、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对企业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市场定位能够提供很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科技期刊也需要这样的售后服务, 期刊编辑可以通过编委会、读者见面会等形式与专家和读者交流与沟通, 从中了解读者的需求, 了解行业热点, 了解编辑质量, 有利于期刊后期的栏目策划和编辑技能的提高, 有利于增强期刊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 科技期刊还可以为作者或者读者提供增值服务, 如提供过刊查询、文章的免费下载、专题或者专栏的订制、各种形式的电子版本的转换、文章的影响力分析等, 通过这些增值服务赢得更多的作者或者读者群体, 最终赢得市场。

当然, 市场化的科技期刊社还可以采取其他经营途径, 包括广告发行、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学术研讨会等, 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 为科技期刊的出版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结语

网络化、数字化时代, 科技期刊出版发行的全过程中, 编辑必当发挥积极作用。为了节约期刊的出版发行成本、提高期刊的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编辑在其中要当好企业家角色。只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具的科技期刊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才能在文化体制的改革中取得成功, 最终促进中国期刊业的蓬勃发展, 增强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从经济学视角看, 科技期刊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期刊编辑应当在出版产业链中充分发挥企业家角色。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对期刊生产的全过程实行目标管理和成本控制, 提高资金和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生产出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期刊, 从而增强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经济竞争力。

论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第7篇

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及其分析

搞好国有企业, 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 而且关系到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顺利建成, 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新突破, 就必须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企业要摆脱政府机关的附属地位, 还要将原本承担的公共职能转交给社会和政府, 政府也不再勉强支持那些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因此, 必须充分定位好政府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角色、作用。

二、新政企关系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与企业关系的总体要求是政企分开, 政府管行业不管企业。1.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基本定位。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 是以行政权为中心, 尤其强调政府行政的强制性与一维性。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政, 则把政府职能定位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提供者。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就是要建设一个职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权力制衡的政府、服务大众的政府以及重诚信的、有担当的政府。这也是由我国以人为本、保障权利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政府制定一切政策措施、实施一切行政行为都是为了保障企业的健康成长, 而不是为了管而管, 不是为了显示行政的权威。2.政府与企业的模式定位。服务企业是政府的根本目的之一, 进而建立起新型的政企关系, 这是我们当前阶段的奋斗目标。站在政府的角度, 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对企业微观经营活动进行管制, 对危害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进行惩处等。3.政府管理职能改革。法治政府概括说来就是职能、模式和目标三者内在的统一体。我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长久以来着力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重要方面就是政府如何管理企业、管理经济, 进而推动企业和经济发展。

三、政府角色重新定位的向度

加入WTO后, 我国政府在管理理念、管理法规、管理方式上必须与市场经济、WTO相适应, 政府角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定位。

(一) 服务角色——从“统治”的管理走向“服务”的管理

新公共管理在公共行政中引入企业家精神, 以顾客或市场为向导, 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定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政府不仅是单纯地限制市场主体的活动, 而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参与和干预经济生活。

(二) 经济角色——从现规则的守护者, 走向新规则的创立者

政府要从原有规则的守护者和维持者, 转变为社会新经济规则的创立者。在中国加入WTO后, 政府的经济主体制定政策、法规, 主要的职能和经济行为要限制在以下方面:1.加强宏观调控, 减缓经济波动周期。2.制定市场规则, 纠正市场失灵。3.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三) 社会角色——政府新型管理的拥护者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政府的经济活动在不断融合, 面对全球化经济的大潮——以知识经济为先导、信息技术为龙头、服务业为就业主渠道的“新经济”, 必将对中国产生更大的影响。由于新经济的发展, 对中国国有企业来说, 必须把推进现代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 加快创新体制的建立。

(四) 实现政府由无限向有限转变的角色

无限政府表现为政府职能的无限扩张, 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加入WTO要求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必须实现战略调整和转变。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政府已不再是过去的无所不为的“全能型政府”, 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型政府”。为此, 应当理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绝不能再固步自封, 自绑手脚;合理划分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职能, 精简机构, 提高效率, 避免职能交叉;充分开发社会资源, 引导和支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第三方等参与到公共事业管理中来;政府职能定位和服务重心下移, 建立“社区导向的政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美) 戴维·奥斯本, 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 (下册)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4]王协.中国行政管理[J].求是学刊 (第三版) , 2005年, 8月刊.

上一篇:数学教学随想下一篇:自适应网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