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而伟大的爱

2024-05-16

平凡而伟大的爱(精选5篇)

平凡而伟大的爱 第1篇

有大美而不言

刘义权的平实与生俱来。生长在四川德阳大山深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他, 本质纯朴, 缄默寡言, 十几岁就一个人背着生米、带着咸菜, 赤着脚走几十里的山路去上学。他从小练就的坚韧执着、憨厚耿直、吃苦耐劳、愈难愈勇的性格, 在参军入伍后得到了充分展现。刘义权的档案上这样记载:在连队时身兼数职, 既是业余报道员, 又是业余扫盲员、业余支农宣传队员, 连队里养猪、施肥的脏活累活, 刘义权也是经常抢着干。在连队两年多的时间里, 他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 并入了党。由于工作出色、忠诚可靠, 被选调到二炮司令部办公室档案科工作, 次年被提拔为干部。“党的恩情永不忘”这一无数从旧社会走过来翻身得解放的人们发出的肺腑誓言, 被刘义权一生铭记和信守。刘义权始终怀有一颗报恩之心, 用他的话说:“我能够成为一名军队干部, 全靠党和军队的培养, 这是大恩, 咱不能忘。”

1979年5月, 军委办公厅从全军抽调50名干部到豫西山区军委后方档案库, 组织抢救整理我军革命历史档案“大会战”, 刘义权是其中一员, 他生平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珍贵手迹, 看到从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带血的文件、烧焦的照片, 内心产生极大震撼, 坚决要求从二炮调到地处贫困县的偏远后方档案库工作!当时, 他所在的二炮机关离西单商场不到500米, 离中南海不到1000米。别人不理解, 但刘义权的态度十分坚决, 他动情地说:“看到革命历史档案的真实记录和史料印证, 我心里沉甸甸的, 没有办法不为我们的党和军队骄傲, 为自己是一名革命军人而自豪。我要一辈子爱档案、干档案!”刘义权的人生选择, 表现出了崇高的价值追求, 为他今后的奋斗奠定了基础。

在刘义权眼里, 党和军队的档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 档案的安全重于一切甚至生命。为了如期完成检查验收档案的任务, 他可以两天三夜不合眼, 累得头晕目眩, 四肢不听使唤;为了征集档案, 他可以不顾医生、妻子的劝阻, 执意带病出征而病倒在征集地;还是为了档案, 他可以千里奔波、跋山涉水, 甚至不顾生命安危。一次, 到秦岭山区征集档案, 暴雨引发的山洪冲垮了路上的石桥, 他拽着同事淌着齐腰深的水徒涉过河, 到了河对岸又踩着泥泞的山路走了10多公里才到目的地。又一次, 到闽北山区征集档案, 在乘车返回县城的途中, 下起了大雨, 道路泥泞, 小车前半部突然钻进了前面一辆运输车的底部。当时, 现场乱成一团, 刘义权却紧紧将装档案的皮包抱在怀里不撒手。还有一次, 到河西走廊征集一批重要档案后坐火车硬座连夜返回, 从兰州到天水途中的8个多小时, 他抱着装档案的密码箱坐在座位上, 一直抱到终点站, 生怕档案丢失。

刘义权多次把晋升高职的名额让给年轻同志, 在负责编纂的各类重要图书出版时坚持不署名, 为帮助解决待转业干部住房, 他可以把自家的大房子让出来。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尘封历史的往事, 点点滴滴、桩桩件件都是动人心魄的“传奇”, 如果不是被采访、不是被讲述, 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世上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刘义权。对一个世俗凡人来说, 这已经不再平凡, 因为一个可以义无反顾、一个可以舍生忘死、一个可以摒弃名利的血肉之躯, 早已注入了“伟大民众”的魂灵, 纵然大美不言、英雄无语, 仍旧“明月射出光芒, 清辉洋溢宇宙”。

有大志而无华

志当存高远, 须从脚下起。刘义权从对革命历史档案的朴素感情, 升华为档案事业的价值认同, 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献身档案事业的理想和抱负, 并为之不懈奋斗。他曾在工作体会中写道:档案工作虽然平淡无奇, 但档案事业却是一项守望历史、传承文明的千秋功业, 这项工作是党和军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要把这项工作做好, 就要静下心,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正是靠着这种对党和军队档案事业的赤诚和执着, 刘义权像铆钉一样钉在平凡岗位上, 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踏实的工作作风, 无怨无悔, 一干就是38年。

没有平凡的积累, 怎么会有伟大的身影。馆里的官兵都称刘义权是“拼命三郎”, 干起工作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刘义权从事档案征集工作期间, 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 许多重要阶段和重要方面的历史还存在空白, 他怀着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忘我的虔诚, 沿着我军征战的足迹, 先后走访了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 查访的老将军、老红军、老战士和普通群众数以万计, 亲手征集和接收各类军事档案83万多件。在收集每一件档案的目录后面都有他的亲笔签字。他没日没夜地收集我军革命历史档案, 这是一种与常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有人算过一笔账:38年连节假日星期天全部计算在内, 满打满算13870天, 刘义权平均每天亲手收集档案近60件!

可以想象, 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强度、什么样的工作效率、什么样的责任心、什么样的紧迫感。可以说, 刘义权的生命已经和这些档案紧紧地融合在一起, 他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倾注到了他钟爱的档案事业上。这些沉积真实历史信息的文件, 记录了我党我军从极端困难走向最后胜利的脚印, 涉及到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 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 难以估量。如果没有这些珍贵馆藏, 对于解放军档案馆这样的综合馆来说, 的确是难以想象的。这些档案在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服务于军队重大决策、重点工作和重要行动, 服务于国计民生和军人维权等一系列现实工作中, 特别是近年来服务于部队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方面, 越来越多地发挥着档案战略资源独特的借鉴和凭证作用。

在档案系统, 刘义权对待工作“极端负责、精益求精”式的专注无人能及。他常说:“档案整理不好, 活档案就会变成死档案, 就是对党的事业犯罪。”每次征集完档案, 无论多晚、多累, 他都坚持先回馆, 把征集来的档案清点存放好后再回家, “决不让档案在外过夜”。他在整理档案时一丝不苟、有条不紊, 无论量有多大, 他都会把档案接收的时间、档案内容、档案数量、载体类型等情况认真、详细、清楚、工整地填写在《档案接收登记本》上, 把各类档案分类、标注、排序弄整齐后再进行交接。多年来, 他经办的档案从没出现差错, 他填写的《档案接收登记本》成为新同志的范本。刘义权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成为解放军档案馆的“活档案”。从我军成立到现在, 部队移防整编、驻地行政区划调整、地名番号更迭, 都装在他脑子里, 每当查找档案遇到“疑难杂症”时, 都会寻求他的帮助, 而他总是又快又准, 堪称“救火队长”。

平凡是伟大的基础, 伟大是平凡的升华, 一切伟大都是在平凡中孕育的, 量变会引起质变这一哲学原理同样证明了平凡也能铸就伟大。刘义权把普通的档案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事业, 脚踏实地、勤奋敬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敢于克服档案工作中的各种艰难困苦和万般险阻, 用像无数水滴一样微不足道的平凡行动, 汇集而成江河万里奔腾的伟大工程, 干成一番光辉的事业。

有大义而磊落

刘义权倔强耿直、坦坦荡荡。翻开他的个人档案, 就会很清晰地看到, 从入伍到退休, 鉴定上填写的缺点几十年几乎没有变过, 要么是“说话不注意场合, 有时惹领导不高兴”, 还有就是对单位领导“说话不太讲究方法, 说话生硬”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 刘义权是个“直筒子”、急性子, 不管是谁的决定, 谁说的话, 只要觉得没道理、不切实际, 他就会当面指出来, 不会考虑到要给别人尤其是领导留面子。刚调到解放军档案馆时, 年轻的刘义权就敢于在业务会上与领导和老同志“争辩”, 坚持要按页数而非张数进行档案编码。还有一次震动全馆的“惊人之举”, 那就是在全馆干部大会上, 他毫不掩饰地提出不同意领导的看法, 弄得领导下不来台。然而, 刘义权时常顶撞领导这个“毛病”, 不仅群众理解, 就连被顶撞的领导多数事后也能原谅。因为刘义权向来是敢于直言, 对事不对人, 为公不为私, 为人不为己, 是难得的谏臣、诤友。

刘义权作为“老档案”, 工作较真、不留情面, 在军队档案系统中是出了名的“死心眼”。有一年, 领导用库存地毯装饰档案库房走廊, 刘义权多次提出反对意见, 认为“地毯容易吸湿受潮、滋生有害微生物和小虫子, 对档案保管不利”, 馆里为此专门开会研究, 最终撤掉了地毯。还有一年, 总部组织档案达标试点, 刘义权是验收组成员。看到有个单位档案柜很漂亮, 标签很精致, 档案盒整齐划一, 什么都好, 就是里面档案没有按标准整理。他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做表面文章, 外面光里面糠。”同事劝他:“这是总部抓的试点, 亮点很多, 能过就过吧。”他坚决反对、绝不签字, 但承诺可以具体帮助指导他们严格按标准整理好。后来, 刘义权用了2个月的休息时间, 使这个单位真正达到了验收标准, 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军档案达标先进单位。

刘义权的“倔强”还表现在对病痛折磨、死亡威胁的不屈服, 他把完成使命置于健康和生命之上, 把岗位当战位, 表现出了非凡的战斗意志。接到癌症诊断报告, 他想到的是任务没完成不甘心, 唯一要求的是让他继续工作;回归档案工作岗位, 他与病魔斗争、与时间赛跑, 以感天动地的牺牲奉献精神感动了来馆访问的美国人。癌症晚期的病人, 非常痛苦, 他的骨头痛得像要裂开似的, 可是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没有听到他一声痛苦呻吟, 没有看到他一丝痛苦表情, 即使是在疼痛难忍的时候, 他也坚决要求不打止痛针, 少吃止痛药, 他说怕日后影响工作和记忆, 怕忘事。他总是面带微笑, 身上始终体现着一种人格尊严和精神力量。

一个人对待疾病的态度, 其实就是他对待人生的态度。如果没有坚韧的意志, 他又怎能在病痛前正襟危坐, 挺起不屈的脊梁!刘义权在身患绝症, 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情况下, 始终没有倒下去, 靠的是工作的支撑、信念的支撑、使命责任的支撑。如同档案馆门前那条昆玉河里的水, 他始终从容向前, 永不停歇, 远离喧哗和躁动。如果没有这种淡定, 一个人到底能走多远?如果没有这种坚守, 一个人的生命到底靠什么支撑?

有大爱而真实

刘义权爱事业、爱战友、爱家庭, 爱的是那样的真实, 不加带任何条件, 不图任何回报, 是人间真情大爱。

刘义权, 一个有着40年军龄、39年党龄和38年档案工作实践的“大众精英”, 他把做人应有的高贵品质和革命军人的光荣本色融入骨髓, 无论在位还是退休, 都竭尽所能为组织分忧, 凡事总是为别人着想, 把军人荣誉看得重如山, 把个人利益看得淡如水, 以追求进取、追求完美的标准和要求, 几十年如一日, 始终坚守了入党时的庄严承诺。他常说:“党员就要有个党员的样子, 自私自利就不配当党员。”他不曾做过官, 没有发过财, 在平凡的岗位和平淡的生活中从不消沉、从不松懈、从不苟且偷安、从不得过且过, 夫妻恩爱, 教子有方, 孝敬父母, 关爱他人!大家都说“老刘是个好人”。好人, 这不是一个荣誉称号, 也不是一枚军功章, 但却是从千万颗人心捧出的最高褒奖, 这称呼闪耀着道德的光芒, 延续着人性的力量。

刘义权的满腔热忱, 表现出他深厚的革命情结。正是有了这种珍视革命历史、善待无名功臣的责任感悟和情感源头, 刘义权把对军队档案工作职业的热爱, 升华为人间大爱, 以热情、周到、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为群众提供利用服务特别是为老红军、老八路亲属查找先烈下落, 帮助不少失散军人在风烛残年圆了梦想, 更使那些无名先烈能够最终埋骨陵园、魂归军旅刘义权把一生献给档案事业, 千辛万苦去淘宝, 可是从来没有利用工作之便谋一分钱的私利。相反, 刘义权总是珍惜有限的经费, 想方设法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工作上。那些年出差在外, 为了多收集一些档案资料, 他总是住条件最简陋的招待所, 有时连招待所的饭菜也舍不得吃, 在路边吃一碗面条就算一顿饭。有一年到云南征集档案, 刘义权在硬座车厢坐了3天, 吃了3天的方便面。他患有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 吃得直吐酸水。由于长期奔波在外, 吃不好, 睡不好, 生活没有规律, 再加上不太爱惜自己, 身体逐渐跨了下来。

刘义权爱的深厚、爱的宽广、爱的精细。在解放军档案馆, 只要是刘义权值班, 他会连办公楼的门厅都打扫干净。同事的自行车丢了, 他把自己的山地车让出来, 同事几次给他钱, 他却说, 车子闲着也是闲着, 你拿去用就是了。搬家时剩下的板材和木料, 他会找到营房助理员无偿捐赠, 积小用为大用。他还自学按摩技术、当“按摩师傅”, 帮助馆里长年累月伏案工作的“老档案”做推拿保健。馆里年轻人装修房子, 他自己找到装修工人说, 这孩子大学刚毕业, 没钱, 你们少赚点她的钱。早些年, 年轻人的家属随军到北京, 他们家的煤气罐、煤气本没少借来借去, 还总忘不了送袋米、送袋面, 帮助年轻人把家安顿好。他对老人总感到有尽不完的孝, 当兵40多年, 不管自己生活多么拮据, 每月发工资, 他总是先拿出一笔钱按时寄给父亲;每次回老家, 大包小包, 总是带到背不动为止。

刘义权得病后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上班时埋头苦干, 下班后谈笑风生。每次快要下班的时候都会带着愧疚对同事说:“我要去做化疗, 提前走一会啊。”其实他已经退休了, 又身患癌症, 来不来上班都没关系, 他却因为提前下班去做化疗而惭愧。馆里给他安排车送他看病, 他一共只在动手术的时候用了一次, 他说化疗时间好几个小时, 让司机等在外面心里不忍。每次做完化疗, 老刘都是忍着强烈的生理反应, 坐公共汽车回家。爱人背着他向别人借了一万元钱。他知道了安慰爱人:“不要再花冤枉钱了, 我的心态和精神都很好, 比打针吃药的效果还要强。”见到病重的刘义权, 好多人偷偷抹眼泪, 但只要有同事去看他, 他那憨厚的笑容就始终挂在脸上。

平凡而伟大作文 第2篇

一粒粒沙子汇成沙滩,贝壳与海星编织着梦想,孩子们用沙子堆起了美丽的沙堡,那里装着他们的欢乐与微笑,那一串串童年的脚印,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一粒粒沙子汇成沙漠,骆驼和鸵鸟在沙漠上尽情奔跑,仙人掌与沙柳努力地将根往水分充足的地方延伸,为沙漠增添了一抹生命的色彩,一阵风吹来,沙漠泛起了波浪,如同波澜的大海,沙漠里,拥有着顽强的生命。

在城市里,沙子无处不在,沙子可以修建马路,建筑高楼,还可以制造晶莹的玻璃。孩子们在沙池里玩起了游戏,唱着快乐的歌,在这里,沙子平凡而又伟大。

一粒粒沙子在艺术家的手里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沙画,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心灵的感动和梦幻的感觉。

雷锋:平凡而伟大时代英雄 第3篇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父辈给他取了个小名叫“庚伢子”。

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雷锋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这血海深仇,我永远铭记在心。”

雷锋的爷爷叫雷新庭,以租种地主田地谋生,整年辛苦劳作,但仍无法维持家人的生计,最后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到年关,地主前来逼债,要雷家在年前还清租债,雷新庭无力偿还,悲愤交集,在过年的鞭炮声中被活活逼死。

父亲雷明亮,参加过毛泽东当年领导的湖南农民运动,当过自卫队长。1938年被抓伕,遭到国民党的毒打,造成内伤残疾,回到家乡后边养病边种地勉强度日。1944年又遭到日寇毒打,伤势更加严重,第二年秋天就死去了。哥哥雷正德,12岁时外出当了童工,在繁重劳动的折磨下得了童子痨(肺结核)。一天,他突然昏倒在机器旁,轧伤了胳膊和手指。被解雇后又到一家印染作坊当了童工,由于劳累过度,肺病加重,又无钱医治,没几天就死去了。雷锋6岁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妈妈两个人。雷锋的妈妈也是一个受尽折磨的苦命人。她是铁匠的女儿,生下来没几天,由于过于贫穷,父母没能力抚养,就把她送进长沙一家育婴堂,简家塘一个姓杨的妇女把她抱回家抚养,6岁时把她送给雷家做了童养媳。后来,雷锋的母亲遭地主唐四滚子凌辱而自尽。

雷锋还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然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3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9岁的小雷锋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雷锋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1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雷锋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民武装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4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晋升为班长,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因公殉职

雷锋于1959年12月入伍,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4班当汽车兵。入伍不到1年,他勤奋学习和工作,努力争先创优,曾多次立功。1960年11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牢记入党《誓词》,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做为人民服务的表率。

根据雷锋入伍后的突出表现,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雷锋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树立起为人民服务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信念,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

雷锋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并身体力行,认真实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曾担任校外辅导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激励少年一代健康成长。

雷锋谦虚谨慎,从不自满自炫,受到赞誉不骄傲,做了好事不留姓名。雷锋成了英模之后有些人不服气。卸车时,有人指着装满200斤高粱米的麻袋让他扛。雷锋心里很不好受,事后却心平气和地说:“我虽然扛不动200斤的麻袋,但我能干好能干的工作,并且比别人干得更出色。”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精神,让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感动。

1962年2月19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在沈阳召开,雷锋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参加,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同时,为了进一步搞好雷锋事迹的宣传和学习,会议安排雷锋作了题为《我是怎样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报告,报告感人泪下,催人奋进,引起了到会500多名代表和近千名旁听者的强烈反响。2月27日,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全体通过了《给军区全体共青团员的一封信》,号召军区部队广大共青团员和青年,要以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神枪手”雷凯等先进人物为榜样,掀起一个“学先进、赶先进”的竞赛热潮。

1962年8月15日上午8点多钟,雷锋和助手乔安山驾车从工地回到连队车场,不顾长途行车的疲劳立即去洗车。当时,战士们在路边栽了一排约2米高的晒衣服的木杆,顶上用8号铁丝拉着。雷锋让乔安山开车,自己下车引导,指挥乔安山倒车转弯。汽车的前轮过去了,但后轮胎外侧将木杆从根部挤压断。受顶部铁丝的作用,木杆反弹过来,正好击中雷锋的右太阳穴,当场就打出血来,雷锋昏倒在地。战友们立即用担架把他送到抚顺矿务局西部职工医院抢救,副连长又开车飞速赶到沈阳202医院请来医疗专家。但由于颅骨损伤,脑颅出血,导致脑机能障碍,雷锋不幸去世,年仅22岁。

雷锋因事故不幸殉职,他所在部队首长迅速做出决定:雷锋因公殉职,举行追悼会。两天后,抚顺市望花区政府礼堂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近10万普通市民自发地护送雷锋的灵柩向烈士陵园走去,很多人泣不成声。

雷锋精神

雷锋被人们称为共产主义战士,是因为他有着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他的价值,在于他把自己火热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

雷锋当年被选为抚顺市人大代表,在沈阳军区是模范人物,照片、日记和模范事迹经常出现在报纸、电台等媒体上。

由于雷锋成了一位“名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专栏,要将雷锋作为“先进楷模、学习典型”好好总结和宣传,让雷锋成为战士们学习的好榜样,派了2位摄影家搜集和整理雷锋的生平图片,并对雷锋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等图片一一进行了补拍,雷锋后来的很多照片、影集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其中,雷锋生前战友、摄影家季增拍摄并珍藏了40幅雷锋的珍贵照片。季增1957年应征入伍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某部队任摄影员。在和雷锋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季增平均每4天就为雷锋拍摄一张照片,成为名副其实的“为雷锋拍摄照片最多的人”。

nlc202309012221

另一位是张峻,在解放军沈阳军区任宣传报道助理员。雷锋为人民公社和辽阳捐款后,再加上之前做过的好人好事,在抚顺已经小有名气。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前进报》上发表了“毛主席的好战士”的文章,部队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的模范事迹,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作出了决定,由政治部和雷锋所在的十团共同筹办《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展览》,并于1962年2月初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筹办展览的班子。因此,张峻先后9次为雷锋拍摄照片,共拍下了雷锋生前活动的照片222张。在雷锋军旅生活中的951天时间里,留给世人的300多帧照片中,很多照片均由张峻和季增二人拍摄,人们在参观雷锋事迹展览或看到《雷锋》画报、画册的众多照片,都出自他们之手。

再有一位是周军,他是在1961年第一次见到雷锋的。在没有见到雷锋之前,已从报纸上和广播里,了解了雷锋的事迹,并为其精神所感动,一心想有机会见到、采访雷锋,和雷锋交朋友。1961年冬,沈阳军区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听说雷锋也来参加,编辑部决定邀请雷锋写一篇文章,拍摄一张雷锋的照片作为封面,这个任务交给周军来完成。周军于1958年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东北民兵》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后调沈阳日报社。在雷锋留世的众多照片中,周军拍摄的一张雷锋头戴一顶长耳皮毛军帽,双手紧握冲锋枪,端庄站在松树前的照片,在国内和国际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此照片曾入选国际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的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1998年,加拿大一家在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艺术摄影组织“GAPA”,评选出全球20世纪最有影响的100张图片,其中中国入选2张:一张是雷锋握枪站岗的照片;另一张是毛泽东主席于196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的照片)。

雷锋出名了,但在荣誉面前,他始终谦虚谨慎。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光荣应该归于党,归于热情帮助我的同志,至于我个人做的工作,那是太少了……”

他常说:“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他干一行爱一行,入伍时由于身小臂力弱,投手榴弹不合格。他天不亮就悄悄地出去练习,终于在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他教唱歌、办墙报样样都行,参加战士演出队,因湖南口音太重影响演出效果,主动提出换下自己。

有关雷锋做好事的故事,多少年来脍炙人口,他的名字成了做好事的象征。有一次,雷锋因腹痛到团部卫生连开了些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当鞍山市第二建筑公司敲锣打鼓送来感谢信时,部队领导才知道这件好事,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汉,在工厂有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阳市委。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6元钱的津贴,全用于做好事,他自己却非常节俭,袜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从1961年开始,雷锋经常应邀去外地作报告。一次,雷锋外出搭车时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把车票和钱弄丢了,就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句话便在群众中流传开来。

在部队里,雷锋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帮助同班战友乔安山认字、学算术;给小周病重的父亲写信寄钱;为小韩缝补棉裤。每逢年节,雷锋想到服务和运输部门最忙,便叫上同班战友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帮着打扫候车室、给旅客倒水。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曾受到一些人在背后非议。不少同学不解,问雷锋为什么做好事这么难?雷锋朴实地说:“做好事就不要计较别人说什么,只要对人民有益,就应该坚持做下去。”

雷锋因公殉职后,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自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雷锋运动。此后,掀起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此后,每年3月5日便成为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处于粮食紧缺、棉花减产,苏联又撤走专家的状况。内忧外患的中国,迫切寻求一股巩固政权、对党忠诚的力量,希望凭借这种精神渡过难关。就在这个历史时代的背景下,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激励着当代人奋发脱贫的决心。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

雷锋离世已经50年,这50年,社会发生了巨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巨变。50年后的今天,我们该怎么“学雷锋”?在日常生活中只有保持良好心态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才能把好事做得更持久。雷锋精神是一面旗帜,永远闪耀着盖不灭的光辉。精神是可以变成强大的民心力量的。正是雷锋精神这不灭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少年,勇往直前,成为道德的模范。雷锋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高贵品质的生动反映,也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忠于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做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恩来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雷锋精神是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雷锋精神的传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风貌,教育影响了几代人。几十年来,每逢3月,人们就以学雷锋的具体行动纪念他。在极“左”时期,有人将雷锋“神化”;商品经济时期,又有人竭力将他贬低。但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美好的事物,雷锋不仅仅属于一代人,雷锋精神穿越了时空。雷锋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英雄,雷锋精神穿越了国界,就连世界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也将雷锋作为杰出军人典型代表悬挂其像于展厅,供军校学员参观和学习。

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学雷锋活动,已经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传播精神文明的有效形式,弘扬先进文化的生动载体。

雷锋精神是对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结晶,已经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象征。

在广泛持久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全军各部队和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雷锋精神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成长,《学习雷锋好榜样》雄壮有力的旋律回响在中国大地,回响在世界和平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天空……

真实而平凡的爱 第4篇

这天, 好不容易抢救过来的21床肺癌晚期的老大爷还是在我夜班时去世了。连续几天记忆里一直重复抢救他的画面:那时他猛然大咯血1000多毫升, 鲜血从口鼻不断喷涌而出, 爷爷脸色苍白一边吐血一边倒在婆婆怀里, 婆婆泪如泉涌抱着他的头忙不迭的给他擦嘴, 根本于事无补;很快血块凝固了整个口腔和鼻腔, 医生叫我赶快用吸引器畅通呼吸道, 可是吸引器管径太小, 根本吸不动那么大的血块, 我顾不了那么多, 戴了手套就把手伸到他嘴里掏血块, 整整掏了三四捧血块, 不过爷爷早就窒息加失血休克心跳骤停了, 无论怎么心肺复苏和除颤都无力回天了。看到婆婆压抑着声音悲痛欲绝的哭, 还有她散乱的白发和佝偻的瘦小背影, 我心里楸成一团。虽然在临床上见过无数的生离死别, 已经有些麻木了, 可这次我特别难过, 不仅因为没有救过来爷爷的命, 更是为他们的情感而深深地感动和惋惜。

之前, 一个脑溢血的婆婆昏迷中狂躁不安, 药物效果也不佳, 可是当她白发苍苍的老伴来到身边, 垂泪轻抚她的白发时, 她仿佛有感应似的总能平静下来;还有一个性格古怪的婆婆, 老是不讲道理的骂我们, 但只要老伴一来她就像换了个人一样立刻变得温和而平静, 而那个爷爷也极度耐心和慈祥, 无论什么事都依着她, 还替她给我们赔礼道歉。

见到很多因乳腺癌失去乳房还要接受痛苦化疗的病人, 有一些人的丈夫很现实地选择了离婚, 但更多病人的爱人做的是不离不弃, 他们毫无怨言的默默守护在妻子身边, 悉心照料的同时还要忍受她们的坏脾气。有一位老实的丈夫不分昼夜地照料妻子好几天已经极度疲倦了, 但夜晚怕自己的鼾声吵到妻子休息, 总是等她睡着之后才把躺椅搬到病房门外走廊里睡。

我总是为这些真实而平凡的爱而感动, 或许, 罹患疾病是不幸的, 但遇到生命中这样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坚守在身边的人, 又是何其有幸!患难见真情, 这种相濡以沫的感情虽然平凡, 但却是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和洗礼沉淀下来刻入骨髓的人间真爱!

社会的进步已飞速, 越来越多的悲欢离合令世人对于情感越发麻木, 可是这么多真情感人的故事, 每一天都普通而真实的发生在身边, 我们有幸见证。

人生短短几十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渺小而卑微;人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痛苦, 但真爱不是一句话、一部电视剧, 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点一滴, 而就是这些真实而平凡的爱抵御着世俗的痛苦与无奈。

老师,平凡而伟大作文 第5篇

当我读到《华老师,你在哪里了?》,我认识一位叫华霞菱的老师,她对待学生严慈分明,让他们受益终生;当读到《我的老师》,我又认识了冰心的老师――丁女士,她美丽、和平,又最善诱导。是她每天一个钟头的恩惠,让冰心的算术成绩得到了飞跃性的进步……我被这些老师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难怪人们把老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们传播了知识,又播种了希望,播种了幸福。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也有这样的一位老师,她人美心更美,无时无刻不以自己模范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记得刚上三年级,我们班好多学生做事拖泥带水――今天布置的任务总要到了明天甚至几天才能完成。老师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形,总会对我们进行严肃教育。至今,我还记得老师对我们说过的一番话:“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古人都懂得珍惜时间,更何况你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应该学会跑在时间前头,做时间的主人。”老师不仅严厉地批评了我们,更以自己的行动唤醒我们――当天考的卷子,一个晚上就改完了;一节课做到张弛有度,从不拖拉……

老师多么像默默无闻的树根,为使小树茁壮成长,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但从不要求任何报酬。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前一阵子,我的数学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是老师用温和的话语安慰了我,也为我重树了信心。她收集了有关资料,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地教会了我,让我的成绩稳步提高……

当我又一次走上领奖台接过奖状时,心底无数遍地说着这样的一句话:“蔡老师,谢谢您!”

上一篇:法律教学模式与研究下一篇:手机上的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