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庭范文

2024-05-27

城市家庭范文(精选12篇)

城市家庭 第1篇

粮食生虫和生霉变质需要一定的条件, 具体地说就是:适宜的温度、较高的湿度 (或粮食含水量) 及适量的氧气。具备了这三个条件, 粮食就会生虫和生霉变质。所以城镇居民家庭安全储粮应切实考虑这三个因素对粮食储存的不利影响, 才能保持粮食的良好品质, 防止粮食生虫和生霉变质。另外, 还可根据害虫对某些气体 (味) 的趋避性来加以预防。

具体措施如下:

1.存粮环境应阴凉、干燥, 最好还要有一定的通风, 这样通过低温和干燥的作用延缓粮食生虫和生霉。所以家庭储粮应存放在背阴的空间里, 以避免阳光照射或辐射作用使粮食升温。

2.可采取适当措施, 避免或延缓粮食生虫或生霉

(1) 花椒防虫法:花椒是一种天然抗氧化物, 具有特殊气味, 对害虫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具体做法是:将花椒晒干 (或干炒后) , 用纱布包好 (每包30粒左右) , 分散放于盛装粮食的容器中, 然后将容器密封, 可有效防止害虫滋生。

(2) 海带储粮法:把洗净晒干的海带按1:100的比例放于粮食中。干海带具有很强的吸湿性, 能降低粮食含水量, 并且能使粮食的带菌量减少, 螨类和蛾类害虫大部分死亡。海带吸湿后取出晒干仍可重复使用。这种方法适合于高水分粮的降水和防虫, 对于干燥粮的防虫和防潮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3) 酒精防虫、防霉储粮法:把白酒或酒精装入瓶中, 用纱布罩在瓶口上, 将酒瓶置于装粮容器底部中央, 然后将容器盖严, 这样既能防虫又能防霉。

(4) 石灰储粮法:将干燥生石灰装入布袋中埋入储粮容器内, 并将储粮容器密封严密, 使储粮不与外界空气接触。生石灰具有很强的吸湿性, 吸湿后取出晒干仍可循环使用。

3.低温储藏法:对于家庭中的绿豆、红小豆等粮食, 在进入夏季后极易生虫。由于此类粮食在居民家庭中一般数量较少, 因此可以将此类粮食装入塑料袋后放入冰箱冷冻室内, 利用低温作用可很好地起到防虫作用。

4.装粮容器:要做好居民家庭储粮工作, 应选择适当的装粮容器。存放粮食的容器, 最好是缸坛, 其次是木箱, 尽量不用布袋, 所以粮食应尽可能选择缸坛或木箱进行粮食储存。这样, 既有利于粮食防潮, 放入花椒或海带后也便于密封。但目前城镇居民家庭中, 由于住房面积和器具摆设的限制, 往往缸坛数量不足, 仍有相当一部分粮食存放于布袋中。由于布袋的透气性较高, 不便于密封, 也不利于防潮, 因此相应地就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处理的方法是:花椒数十粒加水煮开, 再把布袋放入花椒水中浸泡约半小时取出晾干, 然后再盛装粮食。布袋内也要放入花椒或海带等驱虫或吸湿物料。布袋内的粮食若短期内不食用, 可以将布袋装入塑料袋后加以密封。

在采取了以上方法后, 也并不是说粮食就可以长期存放。要做到粮食不生虫、不生霉, 根本的方法还是家庭尽量少存放粮食为好。城镇居民家庭中存放的过多的粮食, 往往是由于粮食价格上涨造成抢购的结果。目前, 我国的粮食形势是比较稳定的, 国家粮食价格政策不可能突然调整到居民难以承受的程度, 所以在满足食用的基础上不必要购买过多的粮食存放在家庭中。粮食数量过多, 若不能尽快食用掉, 一旦生虫, 就会使害虫越来越多而难以处理, 甚至会影响到其他粮食和以后购买的粮食的储存。若一旦生霉, 就会失去食用价值,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5.油脂的储存:居民家庭中除了有相当数量的粮食外, 还有一定数量的花生油 (果、仁) 。花生类产品存放时间过长, 易发生酸败出现哈喇味而影响食用。所以存放好花生油,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盛装容器最好是瓷坛或深色的玻璃瓶等, 忌用金属容器。铁质容器原则上可以盛装花生油, 但尽可能不要用焊接制造的铁桶, 应当使用冷加工技术制作的铁桶。塑料桶也不宜长期盛装油脂。无论何种容器, 使用前均要洗净、晾干后才能使用。

(2) 花椒或茴香等油炸后捞出, 待油脂凉后倒入桶中, 或在油脂中放几粒维生素E片 (比例0.5kg/粒) , 也可以放点食盐等, 可起到延缓油脂酸败的作用。

(3) 油脂应存放于阴凉、干燥处, 避免阳光照射。

6.油料的储存:花生果 (仁) 等油料的存放可以像粮食一样进行储存, 但应特别注意高温的不利影响。

另外, 还应做好储粮场所的清洁卫生工作, 经常清扫, 消除储粮害虫的滋生繁殖场所。

总之, 城镇居民家庭采取适当的措施, 能够保证家庭中储存的各种粮油产品不生虫、不变质, 从而保持各种粮油产品的良好品质。

参考文献

[1]《齐鲁粮食》编辑部.齐鲁粮食.山东济南印刷四厂, 1998-2001.

[2]张建军.储粮害虫与防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6.

[3]沈宗海.粮油储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5.

[4]王德学.粮油储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8.

[5]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粮油保管员.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4.

[6]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储粮新技术教程.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1.9.

[7]路茜玉.粮油储藏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5.

[8]中央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工业大学.中央储备粮油储藏技术与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9.

[9]岳军.粮油保管技术 (粮油储藏分册) .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7.

[10]徐志泉.新编粮油储藏.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1.4.

[11]周凤岐.粮油商品知识.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4.6.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2008 第2篇

民发〔2008〕15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为推进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的解决,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的有关规定以及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我们制定了《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

公安部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统计局证监会

2008年10月22日

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

为规范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制定以下办法。

一、本办法所称城市低收入家庭,是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抚养或扶养关系并共同生活的人员。

二、民政部负责全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管理工作。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具体工作。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可以承担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日常服务工作。

四、县(市、区)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价格、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房地产)、金融、税务、工商、统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的有关工作。

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核定工作机构能力建设,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要采取调配、招用等形式,配备必要工作人员。

六、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公布一次。直辖市、设区的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制定;县(市)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由县(市)人民政府制定,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七、城市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主要包括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两项指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住房保障和其他社会救助的关系,以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原则,按照不同救助项目需求和家庭支付能力确定。

八、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薪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

九、家庭成员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教育奖(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以及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不计入家庭收入。

十、城市居民家庭在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或者其他社会救助时,应当提供家庭收入、家庭财产等状况的证明材料,并以书面形式一并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核定其家庭收入状况的申请。具体申请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十一、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通过书面审查、入户调查、信息查证、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至少最近6个月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有关个人、单位、组织应当积极配合,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十二、经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授权,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查询。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城

乡建设(房地产)、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具体查询办法由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规定。

十三、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为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出具家庭收入核定证明。

十四、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举报箱或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十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可直接认定为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再重复进行家庭收入核定。

十六、城市低收入家庭应当按向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如实申报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的变动情况。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申报情况进行核实,并将申报及核实情况报送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的变动情况,重新出具家庭收入核定证明。

十七、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户建立收入审核档案,并将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人口、收入、财产等变动情况,以及享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或者其他社会救助的情况,及时登记归档。

十八、各地应当逐步建立城市家庭收入审核信息系统,有效利用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的数据,实现信息共享,方便信息比对和核查,建立科学、高效的收入审核信息平台。

十九、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城市低收入家庭待遇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取消已出具的家庭收入核定证明,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低收入核定的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记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二十、城市家庭收入审核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中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第3篇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得养老话题日益突出。目前国际上的普遍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者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就代表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①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家庭养老模式越来越被重视,南京市在创新养老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养老;城市家庭养老;老龄人口

当前,南京市已进入老龄人口快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明显超过全国老龄化水平,如何创新养老模式,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己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家庭养老模式实施背景

家庭养老的主要概念是老龄人在家庭中居住生活,大部分的赡养义务由其子女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由于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家庭人员的独立意识,大部分欧美等发达国家不选择家庭养老。但中国、日本等国家,家庭养老仍然占主体地位。

从南京市的人口情况看,老年人口数量大,2011年末60岁及以上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数为1111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1689%;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南京市老年人口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较2010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老龄化程度已经处于全国前列。②南京是全国第四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比全国进入老龄化提前了10年。因此家庭养老模式能否维持下去?怎样能够科学合理的持续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我们今后必须要面对和讨论的问题。

二、南京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的弱化

家庭养老模式是否已经弱化,国内的专家学者们的看法比较一致,大部分专家学者们认可这种说法。首先,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现象急增了养老方面的需求,以小型化为核心的家庭模式使得家庭养老的供给方面力不从心。其次,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意识的不断侵入和年轻一代的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代际之间的经济和伦理关系发生了分化,年轻人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了工作和学习上,因此,用来照顾老人的时间和精力很少③。

(二)政府与社会在家庭养老方面的支持不足

在城市养老保险方面、老年收入保障方面、医疗救助制度方面、以及社区服务体系等环节,政府与社会执行的力度不够,使家庭养老模式的维系和发展产生了较的问题。近日公布的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之后,养老保险“亏空”将超过3000亿元。同时,老龄化问题也制约着中国医保的发展。例如,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进程快,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25%的参保退休人员用了整个医保资源的60%,因此医疗基金支出压力持续增大。其次,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人口流动性增强,现行医疗保障体制和政策难以完全适应。这都说明政府与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家庭养老模式不能很好的发展下去。

(三)相关法律制度使养老责任落实缺乏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其家庭,其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人,子女若不能经常看望或问候父母将属违法。法律虽然规定了家庭及其成员的养老义务,但相关政策对家庭养老环境支持不到位,使家庭养老成为家庭与子女想要承担而又无力承担的一项责任。经调查显示,“常回家看看”并非容易之事,“竞争大、高成本、有假无绩效”等现实问题成为了“绊脚石”。④有专家称,目前最需要做的是要把已有的休假制度落实到实处,由于“探亲假”并不属于强制性休假制度,因此可以考虑将“探亲假”与“带薪休假”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效、公平的强制性休假制度。同时,相应部门应加强监察,对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单位,要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

三、完善南京城市家庭养老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使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与家庭养老模式相结合

把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使政府把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障相关政策与家庭养老模式结合起来。例如:由政府对70岁以上在家养老的老人给予一定的养老津贴,这样做不仅节约政府的投入成本,而且对老年人感情和精神慰藉方面照顾的效果更好一些;还可以在将来的住房分配政策方面对承担家庭养老责任的子女给予优惠政策等。⑤

(二)由政府和社会发展老年社区服务起主要作用

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相对频繁的区域,在社区兴建基础服务设施更贴近老年人生活,使老年人不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就可以得到社会的服务,并保持与家人、邻里之间的沟通,增加其社会归属感和责任感。在社区为老年人兴建尽可能近便的老人服务中心和救助设施平台,对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也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和支持。⑥

(三)发展“虚拟养老模式”——实现政府、老人、企业三方共赢

虚拟养老模式主要针对家庭养老服务,其实质是运用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在养老服务中心与老人家庭之间搭建一个呼叫平台。老人需要何种服务,给呼叫平台一个电话,呼叫平台就会指派相应的企业上门服务。服务需要收取相应的费用,而政府根据老人的经济和家庭状况给予一定补贴,并监督服务质量。据了解,秦淮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现已经正式启动“虚拟养老模式”,目前有542名困难独居老人将享受一定的免费服务,而一些低保困难老人将享受低偿服务,对于家庭经济较好的老人,会根据市场变化,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虚拟养老院实现了政府、老人、企业三方共赢。政府投入较少的成本,使最广大的老人得到了服务;老人得到了政府补贴,住在家中就可以得到专业的生活照料,也弥补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也使得为虚拟养老院服务的企业有了更多的服务对象,能得到较好的收益,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难题。或许“虚拟养老院”将成为中国老人家庭养老的发展新范本。(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

注解:

①蔡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9—82.

②南京城镇化率首破80% 亟待加快进城农民市民化http://www.js.xinhuanet.com/2013-04/15/c_115384049.htm.

③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2007,(1)(下半期):34

④潘強.“常回家看看”有点难.人民日报,2013-07-05

⑤童欣.中国家庭养老方式的演变与选择.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04-14

⑥杨志英等.中国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J].人口研究,1996(6): 49-50.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9—82.

[2]南京城镇化率首破80% 亟待加快进城农民市民化http://www.js.xinhuanet.com/2013-04/15/c_115384049.htm.

[3]何芸,李建权.家庭结构变迁对养老模式的影响[J].社会工作,2007,(1)(下半期):34

[4]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1998,(5):48

[5]潘强.“常回家看看”有点难.人民日报,2013-07-05

[6]童欣.中国家庭养老方式的演变与选择.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04-14

我国城市家庭园艺模式分析 第4篇

1.1 台架模式

其主张将园艺物件凭借墙架、多宝格等形式加以科学化摆放, 进一步衍生出室内园艺景观, 此类模式在室内客厅和书房等独立空间内部较为常见。其优势表现为能够令园艺景观表现得更为整体且富有规律性, 令空间得以有效扩大;而劣势主要是这部分景观通常凭借多宝格、几案等台架位置和形态加以设定, 持续到成型之后, 便无法开展大规模改动。

1.2 一点中心模式

此类模式通常在面积不大且视野范畴较为集中的区域出现, 包括客厅茶几或是餐桌上。其优势表现为借助特定空间中心进行园艺景观完善化布置, 集中人们的视线并令观赏者耳目一新;劣势则在园艺活动空间和绿植类型要求上过于严苛, 布置过程中任何细节出现误差, 就会令人产生冗杂烦乱等不良感官效应。

1.3 近窗模式

将园艺景观在窗子周边予以布置, 确保不同窗子整体空间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其优点便是能够利用面的形式将园艺景观予以生动化展示, 赋予人一种自然画卷的即视感;缺陷便是空间内部近窗模式表现尺度难以精确化掌控, 如若处理上过于抢眼, 便会弱化空间内其余园艺景观的美感效应。

1.4 环绕模式

实质上是将园艺景观在室内空间进行围绕摆放, 此类模式通常在围合和半围合空间内部沿用, 其优势是可以确保景观围绕空间, 令人们置身其中体验亲近自然的感官效应;缺点是一旦景观配置超标, 便会造成严重的空间紧缩问题。

1.5 节奏摆点模式

此类模式主要在室内走道之中布置, 因为人们多数状况下不会选择在此类空间内长期静态停留, 由此设计主体完全可以考虑将园艺景观加以节奏定点摆放, 确保人们在其间行进环节中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园艺景观独有的节奏和跳跃感。此类模式优质能够凸显园艺景观布置既有的简约和趣味性, 不足是景观布置通常过于分散且稀疏, 和其余布置方式相互对比校验, 明显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吸引人员注意力, 因此不会被作为主要园艺景观。

2 建筑空间外的家庭园艺模式

2.1 庭院园艺模式

我国因为住房的限制, 庭院在城市家庭住宅中并不十分常见, 通常存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私人别墅之中。通过调查整理发现, 当前我国家庭庭院园艺模式主要细化为两类, 分别为风格化和花架式园艺模式。

首先, 风格化园艺模式能够依照业主喜好进行庭院园艺风格选定, 同时结合特定园艺风格规划布置对应的园艺景观。其优势表现为对于业主自身喜好有着灵活适应性, 并且布置形式极为多元化;缺点便是选定风格之后, 庭院园艺整体上便难以进行大规模变动。

其次, 花架式园艺模式, 倾向于结合庭院实际状况在庭院内部搭设各类花架, 借此换取赏心悦目的效果。其优点表现为搭配模式极为便利、高效且灵活, 选择相对较多, 尤其是在各类花架搭配作用下往往会滋生出特殊的观赏效果, 最终全方位迎合户主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至于缺点则表现为花架搭配形式难以合理化把控, 一旦存在疏忽迹象, 便会造成现场景观整体的突兀迹象, 不然便是占据过大的空间面积而影响人员的观赏心情。

2.2 阳台园艺模式

阳台主要是用来接受阳光、吸收新鲜空气、观赏的私有场所。目前许多城市中房屋都会设置阳台, 尽管阳台空间不是很大, 但若利用巧妙, 便会成为适合园艺发展的场所。阳台园艺亦被称作是家居园艺、空间农业、市民园艺等, 被认定是在阳台进行小规模园艺植物栽培活动的总体称呼。阳台园艺并非传统的在土壤上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活动, 其注重表现植物的生态、美化和收获兼顾效果, 是家庭回归自然的人造空间环境, 具备农业生产一切属性, 不过技术上更加趋向于高新性, 以及栽培模式的无土性, 生产产品的欣赏和自给性。这类结果和城市人居环境以及土壤资源的稀缺等因素有着直接性关联。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城市家庭园艺模式极为多元化, 有关设计主体规划布置过程中需要将居民需求和房屋空间结构特性等, 全面考虑进去。长此以往, 必将能够为我国城市家庭提供妥善的园艺设计方案, 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生活和审美要求之余, 使得城市绿化前景变得更为美好。

参考文献

[1]陆宇菲.杭州市家庭园艺经营与消费市场调研及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2] 邢晗.杭州市民家庭园艺现状调研与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 2011

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第5篇

勾海波

【摘要】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前期既是儿童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某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儿童接受、理解社会行为规范和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启蒙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期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家庭教育;城市学前儿童;教育效果;对策

家庭教育即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是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学前期既是儿童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某些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儿童接受、理解社会行为规范和培养亲社会行为的启蒙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前期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随着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不断增强,更多儿童跟随父母涌入城市,流动儿童已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政界、学术界和社会媒体关心的热点话题。

家庭教育效果如何,孩子身心能不能得到充分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最后能不能成才,这一切是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这些受访家庭都已来受访地2 年以上,经过城市生活,思想上多少发生了一些积极转变,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仍是农村人,生活在城乡“夹缝”中,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显示出一些特有的特点和问题。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整理访谈资料发现,这些家长对家庭教育,尤其是对学前期孩子的家庭教育认识有偏颇,认为家庭教育是辅助学校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学前期孩子形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中的重要作用。

2、家庭教育内容不全

尽管幼儿园并不是以知识学习为主,但是流动儿童家长很看重在幼儿园里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在谈及孩子的成长时,他们用“学了不少知识”、“进步很快,学了好多儿歌,还会数数”、“老师教会了很多知识,有些我们自己都还不知道”等来衡量与评价。在他们看来,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孩子巩固这些知识。除此之外,保护孩子身体让孩子不患病或少生病是这些家长的另一重要家教内容。总的看来,绝大多数家长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全面,重智轻德,重身轻心。

3、亲子互动质量欠佳

亲子互动是家庭教育的主要中介。流动学前儿童尽管结束了隔代抚养的经历,和父母共同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亲子互动次数并不多,互动方式贫乏,互动内容也较狭窄。

二、城市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问题的原因

1)家庭内部原因

流动儿童家庭父母从事的多是个体修理、小商店主、菜场摊贩等非正规就业的工作,劳动时间具有极大弹性,不能保证有足够多的时间和孩子呆在一起,经常要起早贪黑,家长也没有更多精力与孩子互动。另一方面,这些工作层次相对低,收入低又不太稳定,既难以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宽敞且书籍、玩具较多的物质环境,更难以承担培养孩子特长的高昂费用。

家长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从受访家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看,普遍只有初中学历,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很小。这种普遍较低的学历水平无疑会影响家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气氛,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能力和正确教育方式的选择。他们认为学前期家庭教育不重要,宁愿把时间花在看电视或打牌等娱乐活动上,不注重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很盲目也很随意。生活的艰辛,使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在孩子幼儿园阶段,他们就很注重孩子是否学到了知识,家庭教育被看做是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内容偏颇,目标单一。

2)外部环境原因

幼儿园方面,尽管研究中选取的幼儿园收费相对便宜,入学门槛也相对宽松,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做得很不够。一方面,幼儿园教师抱怨这些家长不支持幼儿园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对流动儿童家长态度冷漠,家长不敢问家教问题,很少甚至几乎不和老师主动交流,使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社区方面,当问及“幼儿园或社区提供过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或活动指导吗?”时,受访家庭都选择了幼儿园,社区没有提供过此类帮助和指导。社区既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流动性,使孩子居无定所,过早接触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这种变换的社区环境和条件不好的租住环境,无疑不利于家庭教育的开展和孩子的成长。

社会层面,由于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的存在,城市人和外来人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城市对外来人表现出强烈的排斥,这种不公平的排斥无形中影响流动儿童家长,进而影响孩子。他们不被城市接纳,因而难以形成城市归属感,也对城市人充满了敌意,因此家庭教育内容上容易忽视与人交往、合作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另外,流动人口被社会贴上了“文化低、就业层次低、收入低”的“乡下人”等“弱势性”标签,按照社会标签理论,一个人这样被标定,他事实上就会这样。在这种社会标签下,流动儿童的家长自卑感更强,当自己在教育孩子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不敢和教师沟通交流。在标签作用下,很多幼儿园教师就给流动儿童家长“素质不高”、“不关心孩子教育”、“难以沟通”等消极评价,这种评价也导致教师不愿意和流动儿童家长沟通,即使沟通,也难以掩饰对他们的轻蔑,从而形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导致家庭教育得不到及时指导。

三、解决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1、家庭对策

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融入到所处城市中,接受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主动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知识,主动寻求帮助,树立明确的、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目标,重视学前期孩子的家庭教育,为孩子创设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

2、幼儿园及社区对策

幼儿园可以专门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因为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共性问题,这样即能提高他们的归属感,也能调动他们教育孩子的积极性;幼儿园还可以把这些共性问题组织所有家长讨论,一方面可以拓宽教育孩子的思路,另一方面也拉近了流动人口与教师、幼儿园和其他家长的距离;幼儿园也可以委派园中有经验的教师,与流动家庭结成“帮助对子”,服务流动家庭,给这些家庭提供及时的家庭教育帮助。

社区也应该为这些家长开办家长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提高流动儿童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如可以设置咨询机构让家长免费咨询、举办讲座邀请家长参加,举行一些亲子互动活动为家长提供家教的及时帮助,加深家长对现代家庭教育理念的认识,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互动,以提高家庭教育效果。

3、政府对策

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这些家庭家长的工作性质和家庭收入有密切联系。艰辛的工作及极低的报酬,难以提供家庭教育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政府既可以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提供一些资金借贷或税率优惠,使他们不必离开故土也能过上目前这样的生活;政府也可以通过相关规定提高进城流动人口的最低工资标准,提供一些减免政策,增加他们的收入,同时通过多建设廉租房等手段改善他们居住环境,为流动学前儿童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关爱环境。

城市里特殊孩子的家庭教育研究 第6篇

【摘 要】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教育的作用无可替代。然而单亲或祖辈照顾孩子的现象在当代我国的家庭中屡见不鲜,这样环境下孩子的问题也层出不穷。本文以一个离异家庭为视角,探讨这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家庭教育;离异家庭;隔代教育;孩子教育

Special Children's Family Education Research—Taking a Child of the Divorced Family for Example

Hui-rong Cao Wanqing Wang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 Sanya Hainan)

【Abstract】A child's education can not leave the family. The parents are the first teacher of the children. However, the phenomenon of the single parent or grandparents to take care the children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amily is very common; under such environment the children issues also emerge in endlessly. In this paper, in the perspective of a divorce,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hildren's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Family education; Divorced Families;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2

一、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概述

我们所观察研究的这个孩子名叫毛毛(化名),8岁时父母离异,孩子随母亲一起生活。但是,由于母亲要挣钱养家,所以毛毛的生活及教育等事宜基本由姥姥和姥爷来负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孩子出现了较多的心理及人格问题。

(一)孩子及其家庭简介

1、孩子情况介绍

逃课,撒谎,爱动手打架,脾气暴躁,卫生习惯差,以自我为中心等这些问题的“拥有者”是一个年仅十岁的还在读四年级的小学生。经过和他几个月的相处接触,我们发现这些所谓的问题的背后蕴含这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他的家庭教育。

2、孩子的家庭

在毛毛八岁前,他的家庭结构还是我国典型的四二一结构,尽管父辈的生活压力大,但是家庭完整也还稳定,其父母关系也较为和谐。八岁之后,毛毛的父母双方选择分居乃至最后结束婚姻,这事发生很快,前后只有短短半年时间,毛毛不幸成为单亲家庭中的一员,单亲家庭让原本家庭教育就存在较多问题的毛毛陷入另一种困境中,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不仅让他的生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更为重要的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二)孩子在家的教育情况

当前我国的隔代教育是指一些年轻家长或因自己的工作繁忙、或逃避责任、或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给了孩子的祖辈,这些祖父母们自然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毛毛因为跟随母亲,而母亲要忙于挣钱养家,他的生活起居及教育等事宜自然就由其姥姥和姥爷来负担了。

1、日常生活完全由祖辈照顾

据毛毛的姥姥讲,由于毛毛的父母在毛毛八岁时分居两地,且都忙于工作,毛毛从小就由他俩老抚养。小时候,这样的隔代教育还不太暴露出太多的具体问题。因为那时毛毛的姥姥、姥爷经济状况不错,完全有条件将毛毛的生活安排好,对于外孙的各种需求,老夫妻基本也能满足。

当然,隔代养育孩子的问题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且变得更为复杂。比如,由于祖辈的溺爱以及对育儿缺乏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培养毛毛独立自主、勇敢等男孩应有的品质。十岁的毛毛现在还和姥姥睡。当问及姥姥这个问题时,她的回答是毛毛害怕自己睡。其实,据我观察,不是毛毛害怕独自睡觉,而是毛毛的姥姥、姥爷一贯的宠溺让毛毛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而且,他们也害怕孩子出点什么事而不好向孩子的妈妈交代,所以对毛毛的约束太多,因而毛毛也形成了胆小怕事的懦弱性格。

2、学习完全由祖辈负责

随着毛毛年龄的增长,学龄期的到来,简单的日常生活已不是毛毛的需求重点了。对孩子知识的教授、内心情感的需求以及面对各种困惑的疏导、男子汉品质的培养等让观念相对陈旧落后的姥姥和姥爷不知所措,力不从心。

毛毛现在读四年级,他的英语学习在他所有的学科中最为糟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姥姥、姥爷对于英语学习的态度。当毛毛开始接触英语时,他们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完全用对待语文、数学一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学习英语;再加上他们也不懂语法,只能做到检查作业的完成情况,而无力检查毛毛英语学习的质量。

3、祖辈为孩子树立了不良榜样

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网络使用国。身处现代社会,对于网络以及电子产品,任何国民都不会排斥或抵制,但也不可否认它对现代孩子成长所产生的极大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给那些本来就问题重重的孩子所带来的灾难。这是因为孩子们自制力、是非分辨力相较还不足,不可避免地会常常受到这些东西的诱惑。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或是监护人能够对孩子及时起到监管引导作用,那么孩子也就不至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然而,现实生活中,不仅年轻的父母下班后喜欢玩电子产品,而且有些老人也热衷于网络游戏。比如,我们所研究的毛毛的姥姥、姥爷也属于这类老人,他们不仅没有对孩子进行合理使用电子产品的监管,而且自身也沉迷于网络游戏,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

毛毛随身携带着智能手机,手机里没有手机卡,而是网络游戏。在对毛毛的早期辅导的那段时间,每次他总是要玩好久游戏才开始做作业,或将做作业的多少作为交换玩游戏的条件之一。总之,他会想法设法多“讨”一点时间去玩游戏。我们问他手机从哪来的,他说已用过好几个手机,之前的弄丢了,而每次弄丢都是姥姥或者爸爸再为他买新的,在与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依然一直低头玩弄手机。有一次我们路过街边一家小店铺,该店门口用一块布遮挡着,只见毛毛背着书包从里面出来。

一天毛毛来我们这里上辅导课,我们看他的作业还是前两天完成的那些,就生气地问他怎么没完成昨天布置的,他便支支吾吾。后来,我们又轻声问他昨天回家那么早,怎么作业还没完成。他说自己忘了,回家吃过晚饭就去看电视和玩电脑了。我们接着问道:“姥姥、姥爷没问你的作业吗?”毛毛说:“问了,我回答说做完了,他们也不检查,姥姥在玩平板,姥爷在玩手机。”我一听,顿时无话可说了。

(三)孩子的行为特征

社会学研究表明,孩子儿童时期一旦缺少父母的爱,那么会造成孩子情绪的波动与不安。而在少年时期,孩子缺乏父母任何一方的关爱,都容易形成叛逆、乖张、孤僻等性格。我们所观察研究的毛毛正处于少年期,父母的离婚导致孩子失去父母任何一方随时的陪伴,因而其行为也变得难以让人理解。

1、逆反心理

由于孩子比较小,对于安全感和稳定感的需求非常渴望。一旦自己父母的关系破裂,孩子就极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亲人的言行不加分辨地反抗和抵制,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对于生活中一些问题也难以正常交谈与沟通。

毛毛的姥姥有一次与我们聊天说道:“老师,真不知毛毛现在为什么这样不听话,总是很犟,真是快气死了。”我们随即询问具体情况。姥姥说:“上周六他姥爷的朋友来约他去吃饭,原本打算姥爷自己去的,我说干脆把毛毛带上。他姥爷说可以呀,我就去和毛毛说,毛毛一听还挺高兴,可是到门口一看是姥爷而不是我带他去,就不高兴了,硬要我带他去。我说我太忙而去不了,于是毛毛便乱发脾气,把手里的外套往地上一扔,在那里大喊大叫。他姥爷也只好生气地自己去了。姥爷走后,我以为毛毛消消气就算了,谁知更是一通胡搅蛮缠,唉!”

2、封闭自恋心理

当处于童年期的孩子由于家庭变故等因素,他们往往更容易把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欲望掩盖起来,形成封闭自恋心理,显得非常孤僻。他们中的孩子或许还会把父母的离异作为参考,以此作为其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我们在辅导毛毛学习的时候发现,毛毛不喜欢聊自己的父母。但当他的父母给他打了个电话亦或寄了小礼物时,他会迫不及待地和我们分享喜悦:老师,这是我爸爸(妈妈)给我买的,漂亮吧。

毛毛的妈妈常年在外地工作,我们只见过一次面。那次她和我们说,现在毛毛很多事不爱和她沟通,以前每次她出远门时,毛毛都要亲自送送她。可是这一年来,每当她外出时,毛毛总是一个人躲在房里,不愿意见她。但是,等他妈妈走了,他竟然又给妈妈写信,信里说:“妈妈,我又惹您生气了,对不起。您好好工作吧,我一定听姥姥老爷的话。”这种既想亲近母亲又不愿意与母亲多交流的矛盾心理,让他也感到非常难受。

毛毛由于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太少,加上姥姥和姥爷也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因而也表现出过分自我关心,自我欣赏,抱怨别人不重视他等。

我们在对毛毛进行学习辅导的时候,他总是问我们,老师你们觉得我长得帅吗?我们第一次瞬间觉得毛毛原来已经在乎自己的外貌了,被问的次数多了,意识到毛毛表现出一定的自恋倾向了。

3、人格不健全

祖辈无条件地溺爱孩子,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对毛毛气质的塑造上。王东华是著名的母教专家,他的代表著作当属《发现母亲》,在书中他提出了人成长的“三棱锥”说,他认为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者构成了人成长的三棱锥体。人的智力、意志、品德这三者构成一个平面,而气概是高度。在人的成长中,真正重要的不是其他而是气概,气概是纲,纲举目张;其次是品德,它决定着气概的方向正确与否,并为气概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再次则是意志,它为气概的实现提供个体非智力方面的支持;最后才是智力,它仅仅提供工具性的帮助。因此,智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前面三者。

我们陪毛毛在一起玩的时候,问过他长大后想成为人,他回答道:长大后要是不用读书,每天可以吃好吃的,玩好玩的就好了。不管以后干什么都想有好多好多的钱。虽说毛毛只有十岁,可他还有好多的“感悟名言”:“海南的同学太笨了,我以后再也不会和他们玩了。”“姥姥说我们的老师不好交流,所以我在学校里不喜欢那些老师。”“老师又到我姥爷那儿去告状,我恨死他们了。”

我们知道,人格拼图中缺少任何一块,这幅图都将不完整。孩子的成长同样如此,气概的缺失只会让孩子成为一个身体健全而心理残废的“半成品”。

二、反思

由于我们观察的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当然并不所有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存在很多问题,也不是说双亲家庭中的孩子就没问题,而是单亲家庭中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总的说来要多一些。孩子就像是一块磁铁,他会吸收其亲人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而隔代教育则增强了这块吸铁石从祖辈身上吸引不良行为的磁性。现代社会中的很多父母可能无法避免让祖辈管教孩子,但合理有序的规避隔代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应是现代年轻父母的最起码的养育原则。

爱情可以随性,婚姻只能理性。孩子不应看做爱情的结晶,而应该是婚姻的结果。若想拥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任何家长都应建立一个和谐美满的夫妻关系,这样才可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情感满足,也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婚姻是家庭的支架,而家庭的稳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合理的角色分配才能铸就孩子钢铁般的意志:父亲给孩子理性刚强,母亲给孩子温柔善良,祖辈给孩子经验和忠告。总之,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现状与对策 第7篇

1.1 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人群规模

因为国情复杂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所以目前为止学术界人士认为要想准确地统计出独生子女家庭的数量是不可能的。①因为直接的调查方法无法获得独生子女的数量以及比例等, 因此学者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独生子女的数量, 郭震威、杨书章据张二力1988年生育、节育调查和1992年国家生育率总调查所估算的数据, 及后来杨文章的调查, 基本大家都认为, 我国现存独生子女数约在0.9亿至1.2亿之间。②大家需要注意, 这个数字是从20世纪70年代到2010年截止全部国家独生子女的总数量。③

1.2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及养老方式选择

风笑天将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分为四种类型:父母和还没有结婚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核心家庭、父母和已经结婚的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主干家庭、只有父母没有子女的空巢家庭、及其他类型的家庭。④

对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来说, “四二一”是最典型的家庭结构。⑤“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是指专门为这种独生孩子的成长而产生的一种模式, 是对于家里面的三代人之间的关系的另外一种解释。其中, “二”就是指结了婚的独生子女, “四”是指上面独生子女的四个父母, “一”是指他们结婚后产生的下一代。无疑在这种结构的表述里, 各方独生子女就是这个家庭中处于“上有老, 下有小”的核心要素。但需要注意的是, 只有两个都是独生子女之间的婚姻才会变成“四二一”家。很多学者认为独生子女夫妻双方在日常的生活中, 既要对四位父母的一切负责, 又要对他们自己的子女的学习、生活、成长负责, 在没有其他人的帮助下, 只能靠自己来解决。这种简单化的家庭结构使得独生子女夫妻成为了家庭中父辈与子辈的唯一支柱, 正是由于他们的唯一性让独生子女的家庭更加容易出现人手不均或不足的问题。

从中国养老现实行的方式来看, 家中养老、国家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是养老的老三种基本方式。其中71.8%的人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在剩下的28.2%中, 有59.16%的父母选择居家养老, 有32.16%的父母选择机构养老, 其余的选择社区养老。除此之外还发现, 经济条件较差的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由于无法支付机构养老费用, 因此普遍选择居家养老, 而经济条件较好的, 且转变了传统养老观念的更愿意在养老机构养老。

1.3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风险

王萍和陈颖在《城市独生子女父母养老风险探析》中, 以南京市作为调查对象, 以得分率作为判断标准, 根据需求层次, 总结了老年人群目前所面临的养老风险。其结果显示, 得分率越高, 在养老方面的需求弹性越大, 这样子的话, 风险也就相对的降低, 反之则亦然。

2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的对策

2.1 政策制度方面

作为旨在提高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能力的制度安排, 养老制度的未来发展也应是通过完善自身的组织机构、实施管理和获得尽可能充足的资源, 以更好地实现对劳动者老年生活的保障, 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需要相关措施的实施和配合: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现行制度的有效性、划清历史责任与现实责任、探索基金管理和运营的有效途径。

2.2 社会方面

2.2.1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目前的养老结构链条不完整, 国家不够重视, 因此养老机构收费昂贵。由于每个家庭收入情况的不同, 家庭子女数目的单一, 因此当老年父母到了养老的阶段, 就出现很多家中有老无钱养的状况, 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办法来解决。城市社区养老作为一个新型养老方式, 既有家庭养老的优点又有社会养老的优点, 让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社区养老的优势在于老年人不用搬家, 他们住所附近社区就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相比而言老人更喜欢他们常年生活的地方。而社区工作人员会为每位老人制定详细的个人信息表, 了解他们的共性和个性, 这样能够降低国家对每位老人的服务成本, 老人只需要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花少量的钱便可拥有更为周到的服务。因此, 其居家养老加社区周到的照顾是应对独生子女家庭老龄化的战略首选。

2.2.2 合理规划养老资金

现如今, 我国养老服务方面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扶持、企业缴税、福利彩票和社会慈善捐赠等。而这些资金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突出的养老压力, 因此在政府对于养老方面的相关资金或者其他的投入都应该进一步扩大。倡导并鼓励企业资助养老机构, 提升企业形象。在对独生子女父母进行奖励和补贴时要抱着公平公正的态度, 不应该因为工作性质、工作层次的不同而不同。

2.2.3 建立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

建立老年人志愿服务组织可以让他们结识更多的朋友, 可以相互倾诉, 同时由于提高了他们与周边人的互动能力, 有助于他们缓解因独生子女的无暇顾及所带来的落差。另一方面可以使刚退休的独生子女父母重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 让他们重新找到自我价值, 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人共同工作使得生活变得充实, 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2.2.4 提升养老机构的数量和质量

养老机构的供不应求要求我国目前要加快建设养老机构, 并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人员。我们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 让他们更好的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生理需求, 以便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2.2.5 积极引导社会参与

现在市场上有一些项目可以很好地为老年人身体、心理、精神等服务, 而且其价格的相对便宜让他们也可以接受, 社会可以把他们引到其中, 从而减少了政府的干预。市场可开设老年用品专卖店, 建立老年休闲娱乐区, 结合独生子女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思维模式和传统认知以及企业自身的文化, 在生活、服饰、旅游和娱乐休闲等方面开发相应的老年产品, 使得老年产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逐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有针对性的解决困难。

2.3 文化思想方面

2.3.1 独生子女父母层面

转变养老观念。长期以来, 子女赡养父母是我国的传统, 因此老年人对子女的赡养形成了一种依赖。针对只有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父母, 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改变这种想法。按照年龄, 我们将城市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分为低龄和高龄部分。对于低龄老年父母应该采取独立的自我养老方式。对于高龄老年父母, 以社区工作站养老为主, 家庭子女们养老相辅是最为明确和理想的选择。独生子女父母要将以前老的传统“依靠子女”转变为更为合适现状的“依靠自己”, 将“依赖国家及子女养老”转变为“自己独立完成养老”。独立养老观念的实质就是独生子女父母要树立信心和决心, 认为自己可以很好的适应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并顺应时代的潮流, 树立一些新的观念。比如:子女不能经常探望父母是正常的;子女不与父母居住是普遍现象;老年人目前的自我完成养老、社区主力养老和机构完善养老是当前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养老模式。

以房养老。以房养老也是一种重要的养老方式。对于那些经济实力有限的家庭, 尤其是丧失子女的家庭来说, “以房养老”是一种现实的养老方式。大多数城市独生子女父母拥有房产权, 可以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或政府等, 经过第三方的市场评估后, 可根据房子所值市场价转化为养老基金, 分期支付给老年人, 供养他们直至死亡。

树立现代家庭观。父母要从小培养独生子女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和家庭责任感, 不应该过分的宠溺他们。与此同时, 树立现代家庭观, 乐观的面对只有一个子女的既定事实。

加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储备意识。独生子女父母为减少自己年老后的负担, 增强晚年养老的经济独立性就要重视前期必要的经济储备。鼓励和提倡父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多储备, 可以购买一些养老保险或养老基金等, 以备今后养老之用。

2.3.2 独生子女个人层面

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 尽量与父母近距离居住。尽自己所能给予他们生活和精神的照顾。同时教育子代要尊老爱幼, 多回去陪伴爷爷奶奶等, 这样可以增强三代人的感情维系。

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减少父母的担忧。因为独生子女家庭的互动性, 独生子女自己照顾好自己可以减少父母的担心, 让他们将关心的重心放在自己的身上。同时独生子女良好的状态也会有助于他们调整心情。

摘要:我国历史悠久的养老传统使得目前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父母依旧靠子女来养老, 而独生子女是否能担当这个重任决定了老年父母未来的养老状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的个人的生育意愿和计划生育政策还有一定差距, 这种社会问题的出现是出于国家政策的号召而并不是完全出于个人的生育意愿和行为, 社会养老体系的不健全更加是雪上加霜。本文试图结合并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现状提出对策来缓解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 使得老年父母可以老有所依。

关键词:城市,独生子女,养老,对策

注释

11 马月.我国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老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 2012.

22 杨书章, 郭震威.中国独生子女现状及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0 (4) :38-39.

33 胡宏伟.需求与制度安排:城市化战略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定位与发展[J].人口与发展, 2011.

44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 2009 (2) :12-16.

城市贫困家庭再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 第8篇

一、再就业家庭情况

再就业家庭的群体特征。贫困家庭再就业锁定在城市生活中最困难的群体——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助的贫困家庭。这类家庭大部分由三口人构成:夫妻双方和一个未成年子女。调查以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户主及配偶为对象, 他们中间有的家庭已经通过就业脱离了保障;有的家庭仍在接受低保差额救助。调查显示了这些贫困再就业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

1.中年群体成为再就业的主流。

再就业家庭中, 就业者的年龄普遍偏大, 以40~50岁的人数居多, 其中男性略多于女性。中年群体成为再就业的主流与政府近年来对大龄失业者实行的就业优惠政策有很大关系。

2.就业相对稳定, 择业面正在扩宽。

从就业时间来看, 大部分就业家庭的就业状态相对稳定, 就业择业面从国企到私企, 从公益岗位到社区就业正在扩宽。

3.将近一半就业对象从未接受过技能培训。

大部分就业者的文化程度为初、高中, 下岗后有近一半人未接受过技能培训, 这对于保持就业的长久和稳定非常不利。

4.大部分人就业后工资不超过千元。

低工资使就业缺乏吸引力, 同时也使贫困家庭就业后生活水平没有明显改变。

5.食品和教育成为再就业家庭的主要支出。

随着社会救助政策的不断完善, 再就业家庭的居住、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 但随着食品和教育费用的增加, 它给再就业家庭带来的经济压力日益凸显。

6.贫困家庭居住条件有所改观。

大部分贫困家庭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居住条件有所改观。

二、再就业家庭的就业瓶颈

1.低收入。

贫困家庭认为, 就业不如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的实际问题多, 所以, 有些接受救助的家庭不愿意就业。也就是说, 两个人就业都无法走出低保线, 就算加上就业鼓励200多元, 其家庭收入与就业前相比相差无几。与此同时, 就业加大了生活成本。脱离了“低保”后, 不再拥有任何保障, 吃、住、教育、看病等诸项费用完全要由自己承担, 而以前这部分支出是由政府相关优惠政策间接帮助解决的。于是, 在现实生活中, 那些能够就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就业并不充分。为享受“救助”, 家庭中一人就业, 一人留守低保的现象十分普遍。不舍得放弃“低保”是因为他们看到, 就业不仅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质量, 反而加大了生活支出, 一旦失业, 他们将面临着既无保障又无工作的双重危机。

2.无三险。

我们发现, “没有三险”是贫困家庭消极就业的另一个原因。市政府加大了对零就业家庭就业的帮扶力度, 放宽了享受“三险”的年龄条件, 除了将自谋职业的“4050”人员和灵活就业的“4045”人员划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范围并将零就业家庭中的“3540”人员也划入社会保险补贴范围之中。

新政策对零就业家庭的再就业起到有力帮扶作用。然而, 随着城市失业人口低龄化的趋势增强, 以下岗人员、农转居人员、两劳释放人员为主的就业困难家庭仍受到“三险”困扰。

尽管政府采用了种种促就业措施, 使失业者调整了心态, 接受了培训, 但现实中, 许多就业者因单位缴不起“三险”被解雇, 有的为争取“三险”不断“跳槽”。贫困家庭的就业空间本来就狭窄, 受到市场竞争的强烈挤压, “社会保险”不能落实, 主动而稳定的就业便无从谈起。

现在, 许多贫困再就业家庭收入低下, 经常性的失业、干临时工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在养老、医疗、教育方面, 他们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人要大, 假如就业都不能帮助他们解决“保障”问题, 他们最后只有重新回到依赖救助的老路上去。调研发现, 有的贫困家庭再就业后因承受不起新的生活压力, 重新转向政府申请“吃低保”, 其背后潜藏的问题值得深思。

三、低保边缘家庭的就业问题

自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以来, 救助标准是以家庭经济收入划定的。按照这种标准界定救助, 部分特殊困难家庭被排斥在救助之外, 得不到救助。

“低保边缘家庭”到目前为止由于界定较困难还是个未知数。但据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分析, 这类家庭为数不少。为此, 把“边缘家庭”纳入救助范围。

实际上, “边缘家庭”的困难带有特殊性, 这类家庭中一般都有病人或残疾人需要照顾。这样, 给家庭另一方就业造成了影响。边缘家庭或许不缺乏就业能力, 但由于家庭成员长期患病, 家庭支出较大, 使其陷人困境。许多人因为照顾家庭而失去工作。边缘家庭的就业难受到就业地点和时间的制约。对于边缘家庭中的劳动力来说, 找工作不难, 但就近工作而又合适的岗位却不容易。许多人都经历过走上工作岗位后没几天, 又因为无法兼顾家庭, 不得不辞掉工作的痛苦过程。

四、解决途径及办法

鉴于不同家庭就业难点的不同, 解决途径要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针对贫困再就业家庭, 帮扶的重点在于解决低工资和“三险”的问题;针对“零就业家庭”, 重点应解决弱就业能力问题;针对“低保边缘家庭”, 需要依托社区给予特殊扶助。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针对“再就业家庭”工资低的问题, 建议增加就业鼓励, 以“再就业扶助金”形式予以帮扶。按理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力的工资应随行就市。但对于就业困难群体, 单靠市场调节是不够的, 需要政府通过“体制框架外工资”给予弥补。考虑到就业第一年工作风险性最大, 各种不稳定的因素最多, 建议将扶助期限设定为就业第一年, 为期一年。扶助金额可根据就业后工资的情况分成高、中、低三个档次, 从而达到提高就业者收入、稳定就业的目的。

2.建议扩大“社会保险补助”优惠面。对在非国有、集体企业就业的人员, 给予“三险补贴”作为就业鼓励手段。目前, 许多贫困家庭在非国有、集体企业就业, 从业范围从家政护理服务发展到社区保健、物品快递等15类工作, 这些岗位易于被就业弱势群体所接受, 成为社区就业的主要根基。鉴于各区经济实力不同, 缴纳方式可采用渐进式、分阶段的方式逐步推进。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区, 可考虑由政府承担“社会保险”的缴纳, 经济实力一般或较弱的城区, 可采用政府和佣工分别承担“社会保险”的缴纳的方式, 待时机成熟逐步过渡到由国家统一缴纳。

3.针对“零就业家庭”的零就业能力问题, 建议加大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力度。进行“消除零就业百日援助活动”, 在“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方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 充分体现了政府对“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的关注。但同时,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政府不应只着眼于“安排就业”, 假如就业技能不提高, 再失业的可能性很大。因此, 只有“把技能培训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 从制度上建立长远、有效、高质量的培训机制, 才能转变扶助对象无技能和低技能的现状, 增强自我发展和摆脱贫困的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问题。

4.针对“低保边缘家庭”, 建议以社区为依托重点开发支持性就业项目。社区帮扶并不是简单地包找工作.而是针对其特殊困难, 进行“量体裁衣”式的就业项目开发, 例如社区小饭桌、小便利店、手工艺品编织等等。通过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送、职业指导、开发就业项目等服务, 最终找到适合边缘家庭的就业项目进行帮扶。社区帮扶应形成全程跟踪, 动态管理模式, 即:随时将就业困难家庭纳人服务体系, 开展服务。在这里, 基层领导的高度责任感, 耐心细致地“沉”到家中摸清情况, 研究脱贫方案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贫困家庭都具有经济收人少、生活质量低、心理承受力差等共同特点。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和自身努力实现再就业的难度极大。因此, 迫切需要通过政策的调节给予扶助。当前, 社会救助呈现了更多福利优势.怎样加大就业优势, 让贫困家庭通过利益得失的识别去优先选择就业而不是救助, 是防止形成懒汉群体、提高社会救助效率、保障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 而我国的再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城市贫困家庭就业问题;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城市贫困则是困扰各个国家的难题, 而且城市人口的就业不足往往导致城市贫困问题的加剧并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与“解困”中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城市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分析 第9篇

1 家长的儿童发展观

在家长的儿童发展观方面, 社会上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 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过度保护、溺爱的现象。调查发现, 许多家长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 他们对孩子身上的优缺点认识也比较深刻。有86.3%的家长赞同“让小学生从事必要的家务劳动”的做法。此外, 他们还注重和孩子进行交流, 有75.7%的母亲与42.3%父亲声称自己经常和孩子一起度过周末。对于“经常关心孩子的情感变化”, 41.7%的母亲和62.1%的父亲认为比较符合自身实际。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我市家长的儿童观和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是比较一致的。

2 家长的人才观

家长的人才观一直是教育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目前我市家长的人才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他们对人才的认识、对人才价值的判断越来越接近于社会发展对人所提出的要求。那种仅以考试成绩, 能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等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许多家长认为应该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人才:即“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只要能对国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另外, 有一技之长或在某个领域有特殊才能的人当然也是人才。人才要有较强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具有创造性。

3 家长的教子观

家长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家长对自身教育能力、方法的认识, 称之为教子观。目前, 有79.7%的母亲和70.2%的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方式比较满意。同前几年家庭教育领域中的“重智轻德”倾向相比, 有52.5%的家长不太同意“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行, 其他方面一概不管”的看法, 36.5%的家长坚决反对这一看法。在教育方式方面, 家长均认为家校合作的形式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90.3%的家长认为“只要有好学校、好教师, 孩子就能健康、快乐成长, 教育与家长无关”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从问卷所反映的情况来看, 家长希望有更多机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生活之中, 协助学校教育, 91.7%的家长同意“家长有责任协助学校教育”的观念。由此可见, 我市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很高, 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保护家长的这种热情, 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及学校管理。这也是欧美国家当前家庭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向。

4 家长的亲子观

调查表明, 传统的家长制、家庭生活中的“一言堂”正逐渐被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方式取代。68.2%的家长不同意“家里的事情家长说了算”的说法。在观念层面上, 77.9%的母亲和64.3%的父亲认为“孩子应经常对父母的教育发表意见”, 只有18.7%的家长还抱着“孩子犯了错误应该挨打”的想法。但是这18.7%的家长应该是我们所重视的对象, 如何转变这些家长的教育观念, 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5 对学校、教师的期望

社会发展的阶段不同, 家长就会形成不同的对学校、教师的期望。问卷的调查结果反映出, 以往“重智轻德”的观点在逐渐减少, 41.7%的家长认为学校教育首先应该抓的是德育, 认为智育应该占首位的家长占调查总数的30.7%。家长对教师抱有很高的期望, 95.1%的家长不同意“计算机、多媒体、远程教学可以取代教师”的说法。在教材方面, 有50.8%的家长认为“教科书的内容应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修订”。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 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比较适中, 但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家长充分信任教师无疑是件好事, 但是由于他们的期望值太高, 一方面可能会对教师产生压力, 另一方面也可能降低了家庭教育所占的分量。

6 家庭教育观念上的性别差异

调查表明, 父母教育观念转变的步调比较一致, 但因父母社会分工不同, 在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 因此他们在一些具体的教育行为、教育方式方面还存在着差异。相比较来说, 出于先天的母爱本能, 母亲比父亲更能听取孩子的意见,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 对孩子的认识也较深刻、全面。父母之间的差异可以从一些问题项上反映出来, 具体见表1。

通过对我市广大家长家庭教育观念的调查可以发现, 城市家长的教育观念正在或已经发生着某些转变, 并且逐渐呈现出较好的趋势。同时, 我市家长的家庭教育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些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未消除。

为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谋求家校之间的和谐育人。首先, 应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 定期召开家长会, 成立家长协会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其次, 通过专家讲座、培训、座谈等方式, 向家长讲述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让家长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合自己孩子身心需要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另外, 家长还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自身修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亲子观、人才观, 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城市家庭 第10篇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近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完成的城市居民2009年消费信心和消费预期的系列调查显示, 虽然半数以上家庭决定要捂紧钱包过2009年, 但多数家庭认为春节还是不能马虎, 春节消费要维持在去年的水平甚至比去年还要有所提升。

钱袋子要捂紧, 但春节还要红火过

零点历年城市居民消费信心度数据表明, 城市居民消费信心度在去年底达到了5年来最低点。实话实说, 我国的经济危机跟美国比起来, 就应该叫“经济危险”, 虽然经常看到消息称, 有几万家企业倒闭了, 有几十万人失业了, 但却没见有几个人哭爹叫娘活不成了的, 即便是没有经济危机, 我国每年倒闭的企业还少吗?可能是笔者坐着写字腰不疼。但话又说回来, 经济危机影响究竟会有多大、持续时间会有多长?老百姓心中没谱, 增加储蓄控制消费就成为自然的反应。在零点的本次调查中, 超过半数城市家庭 (54.5%) 决定今年要实行“多储蓄少消费”的家庭财务计划。

不过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春节, 城市居民却并不吝啬。总体看来, 有73.3%的家庭今年春节的消费水平与去年持平甚至超越去年水平, 其中53.3%的家庭与去年持平, 20%的家庭要超去年水平, 25.9%的家庭表示春节消费水平会比去年有所下降。即便在计划2009年要“多储蓄少消费”的家庭中, 也有62.7%的家庭保持甚至提升今年春节的消费水平。本次调查中, 有22.2%受访者承认2008年家庭收入较2007年有所下降, 在这些收入下降家庭中, 依然有超过半数计划维持甚至提升今年春节消费水平 (11.3%要提升, 38.8%要维持) 。

家庭月入8000元是“分水岭”

本次调查中, 近3成受访者表示2008年收入有所增加, 近半数 (48.1%) 表示去年收入与2007年持平, 表示收入下降者仅占22.2%。这组数据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专家们“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在2008年并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这一判断, 同时也证明了专家有些时候可真不是“砖家”。

从上列数据可以看出, 实际收入情况是影响春节消费的重要因素, 收入下降的家庭过春节的热情也有所下降;其中49.3%收入下降的家庭削减春节开销, 都远高于收入无变化家庭的21.8%和收入增加家庭的1 5.3%。另外, 家庭月均收入8000元是影响春节消费计划的一个“坎儿”:月入超过8000元的家庭有削减春节消费的比例仅为16%, 而月入不足8000元的家庭中减少春节消费的比例均较高。这个当然, 没有了钱, 想奢侈一把都成了奢望。毕竟不是谁都有一个“银行行长”头衔的老爸。

逾三成广州家庭拟"缩水"过春节

城市家庭隔代教养的现状及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隔代教养;祖辈家长;儿童

一、城市家庭隔代教养的现状调查

现如今在城市当中,父母由于工作忙或经济条件限制,许多孩子被托付给祖辈老人抚养,这种方式被专家称为“隔代教养”。隔代教养正在发展成为当今社会城市家庭中的主要育儿方式。和农村留守儿童相比,城市家庭中的隔代教养儿童要快乐得多,他们不缺吃少穿,祖辈老人几乎给他们了全部的爱。这些大多与父母同在一个城市里生活的孩子却无法与父母朝夕相处,如今有关他们的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有专家呼吁这种现象应得到及时改正,别让他们重蹈第一代农民工留守子女的覆辙,成为缺乏教养的问题儿童。对此,笔者对开封市顺河区部分参与隔代教养的家庭现状做了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案例1:2015年10月31日下午五点,在开封市民族幼儿园门口,60岁的孙师傅在人群中等待着自己的孙子。通过交谈,笔者得知,孙子一出生,孙师傅就和老伴背井离乡,来到开封帮忙带孩子。孙师傅两口觉得能在儿子家发挥余热,都非常高兴。儿子和儿媳每天工作繁忙,老两口负责孙子的饮食起居。说起带孙子的感受,孙师傅的笑容里透着一些落寞。孙师傅非常喜欢下象棋,老家村口有好几个棋摊儿,可是来到开封后没有认识的朋友,棋也下的少了,所以每天的户外活动就是和老伴儿到市场买菜和带孙子散步。

像孙师傅这样,退休以后专门带养孙子女的现象在开封市非常普遍。幼儿园门卫师傅说,到幼儿园接孩子的家长中60%以上都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案例2:赵阿姨的孙女常跟她一起住,由于赵阿姨夫妇都有糖尿病,饮食跟正常人略有不同。每天赵阿姨的主要任务就是做两样饭,一样给自己和老伴吃,一样给孙女吃。当谈到孙女的吃饭问题时,赵阿姨说只要吃饱就行了。儿子媳妇工作都忙,把孩子交给他们照顾,害怕磕着碰着了,所以很少带孩子到外面玩。

案例3:立洋外国语小学张老师在访谈中表示她对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极为担忧。张老师说,她的班里有很多隔代教养的孩子,父母很少露面,连开家长会都没空。她班上的阳阳是个走读生,很有代表性。有次开家长会,阳阳奶奶说:“老师,阳阳不听我们的,他父母经常加班,回来买很多东西给他,他每天就喜欢出去玩,没时间做作业。”张老师就和阳阳爸爸进行沟通,第二天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可是过了两天,作业又没有完成,原来他父亲又加班了。学校里的老师也说“由老人管教的孩子,表达能力差而且自理能力也不强。”张老师说小学前三年非常重要。这个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期。她呼吁父母不管多忙,都要花心思去教育孩子,而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

根据上述调查及其它访谈结果,隔代教养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隔代教养的教育内容

一是重数和识字的教育。隔代教养的老人通常认为,加减法就是幼儿应该学习的数学知识。在许多家庭的墙上,都会贴着各种挂图,如“幼儿学宋词挂图”等,这些挂图既有字也有图。孙子女一出生,祖辈家长就喜欢抱着孩子看墙上的挂图,有的还会教他们读书背诗。

二是注重自理能力的培养。在隔代教养的家庭中,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许多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不好,孙子女应该帮助自己做点事,养成自理的能力。从访谈中也证明了这一观点。

案例4:笔者邻居家的儿子可可,今年五岁半。下午六点,他看完电视说要洗澡。爷爷就准备好热水,可可就自己脱衣服,冲起澡来。不到十分钟,可可就洗完了,爷爷提示怎样穿好衣服就可以了。

因此孩子的自理能力在隔代教养家庭中最容易培养。

三是注重孩子交往沟通能力的训练。在隔代教养家庭中,孩子的与人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训练。爷爷奶奶在空闲的时候,会带孩子到社区或公园等人多的地方去。遇到年龄相仿的孩子,就会跟他们一起玩,无意中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

案例5:小妙可三岁了,白天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只剩下小妙可和姥姥两人在家。妙可经常和邻居琪琪一块儿玩。琪琪奶奶是陕西人,在不知不觉中小妙可就掌握了三种语言:陕西话、普通话还有开封话。

可见,祖辈带养孩子,孩子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是重“孝顺”的教育。在许多隔代教养家庭中,祖辈会把孝顺放在首位。他们认为传宗接代,孝顺为重,他们往往会教育孩子要“听话”、“乖”。

(二)隔代教养的教育方法

一是机械传教。隔代教养中,老人多为家庭的施教者,他们通常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父母大多以死记硬背、重复的方式教给孙子女知识,没有启发性,这对孩子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是以表扬激励为主。进行隔代教养的祖辈家长在教育孙子女时更加温柔和蔼。在调查中笔者发现,老人很少打骂孩子,如果孩子犯了错,就给孩子讲道理,以表扬激励为主。

三是要求不严。笔者发现,被调查的祖辈家长,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孙子女的错误予以包庇,从而导致孩子松散懒惰,养成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6:有个六岁的孩子叫凡凡,由于其父母都在南方做生意,长时间不在自己身边,因此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会伸手拿菜。不管爷爷怎么说他都不听,而且还喜欢骂人。

由此可见,接受隔代教养的孩子,往往很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城市家庭隔代教养的优势

隔代教养对祖父母、父母和孙子女,都是有好处的,所以在提出隔代教养可能造成某些问题之前,我们也必须肯定其存在的价值性!如果老人能够学习并接受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祖辈家长带孩子也会具有很大的优势。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教授黄海波,分析了祖辈家长的教育优势:

优势一:对孙子女的成长成才有利。很多老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乐于陪伴孩子。一般来说,老人和孩子很容易建立和谐的关系。祖辈家长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通常会有足够的耐心,孩子能跟老人学到很多东西。

优势二:对年轻的父母有利。父母可以放心忙工作,孩子由祖辈家长教养,能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力于事业。

优势三:对祖父母有利。不仅可以缓解孤独,从孩子的成长中重获生机,还可以老有所为。

三、城市家庭隔代教养的问题

第一,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厌学。有研究者对隔代教养家庭的学生人格特征进行调查显示,厌学成为众多的班主任描述隔代教养家庭学生的人格状况的首选。

第二,在人格方面主要表现为六点:

一是祖父母的溺爱和迁就,会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任性等不良性格。大多数祖父母会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有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想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子女身上。这种想法常常会导致“隔代惯”的现象。

案例7:开封市回族幼儿园有个叫童童的小朋友,今年六岁半,每天都让爷爷背着上学。老师批评孩子,老人还不开心,老师对老人说这样做不好,可老人却不以为然:“没啥,孩子还小,我不对他好谁对他好。”到后来,老人照背不误,怕老师看见,快到幼儿园才让孩子自己走。老师也没办法,他说,童童的爸妈常年不在家,爷爷奶奶照顾他,跟老人沟通起来有难度。

二是祖辈的保护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发展。在祖辈的庇护下,会产生两个极端:一个是胆小、不合群、反应迟钝、内向;另一个则是专横、很难管教、自理能力低下。

三是孩子的创新能力低。在教养孙子女时,祖辈与父辈的想法和观念会有所不同,很多祖辈家长的思想、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等往往跟不上当前社会的步伐,老人通常希望孩子懂事听话,不出格,不知道如何用科学的方式去引导孩子。

四是老年人不经常出门,会使孩子的视野变得狭窄,缺乏生命力。此外还可能导致孩子心胸狭小、固执等。

五是很容易使亲子产生隔阂。隔代教养会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培养。三岁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期,如果孩子从小就不和父母一同生活的话,那么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面就会产生“被抛弃”的阴影,跟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会习惯老人的袒护和迁就,所以当父母看到孩子犯错时,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孩子会很难接受,因而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使正常的教育很难维持。亲子关系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这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也是祖辈教育无法弥补的。

案例8:立洋小学四二班高旺写了一篇作文《爷爷是我的保护伞》:爸爸就会说我淘气,事实上他根本就不在乎我。爷爷给我做饭吃,给我铺床哄我睡觉,爷爷还教我做作业。爸爸对我发脾气,我就跟爷爷告状,爷爷就批评我爸爸。我的爷爷是我的保护伞,有的时候我还存心气他。有次,我故意趁爸爸到厨房端饭的时候,偷偷在门口放了一把凳子。爸爸没看清被绊倒了,饭撒在了地上。看到爸爸生气,我就躲到爷爷背后。爷爷袒护我,跟爸爸说:“你这么大的人了,还这么粗心?自己看不清还拿孩子撒气?”我听完笑了起来。

这篇作文,不正是两代人教育观念不同的真实写照吗?

六是只靠祖辈家长的爱,是不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的。从整个心理发展过程来看,孩子在0到5岁这个时期是最需要父母的关怀呵护的,满足孩子正常的情感需要,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祖辈的爱大多仅限于满足孩子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可是对于高层次的情感归属需要来说,只有做父母的才能做的。只有情感得到稳定的归属,孩子才会产生被激励以及被尊重的第四层需要。

可见,隔代教养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隔代教养的利与弊,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并且认真克服各种不利影响,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善,促使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古吉言,李轶君.隔代教育的42条对策[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城市家庭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体育,教育观念,行为习惯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为了能够更好的在社会上立足, 首先要有个健康的身体做保证, 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来源于从小培养并且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对于小学生而言, 家庭体育是其课余体育锻炼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城市小学生家庭体育参与现状

1.1家长观念滞后。当期,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宣传和推广下, 城市里家长多数认识到了体育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体育投入上也逐渐重视起来。但是, 仍有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不应该在体育活动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这也因为, 中国家庭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直认为学生必须以学习为主, 锻炼身体不属于学习范畴, 过多的家庭体育活动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1.2没有形成规律。许多家长都认为学习之后才能进行体育活动, 甚至认为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没有必要, 只是自己活动活动即可。在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时, 只有部分家长会参与进来, 而且还是偶尔几次, 没有形成习惯。有的家长因为时间紧张、工作太忙, 有的家长觉得压力太大, 没有精力陪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这些都影响到家庭体育的实施。特别是由于白天的忙碌, 多数家庭在下班后都选择自己的小区会在宅在家里进行放松或休闲活动。

1.3体育设施短缺。现阶段, 许多家庭体育开展的掣肘都是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作为一项重要的开支, 家庭体育在家庭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且家庭体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 可以选择不支出。所以, 有的家庭经济收入不足, 就不会对家庭体育进行消费。他们多选择跑步、健身操等形式, 不会选择专业健身项目。家中没有专业的健身器材, 社区的体育设施有比较短缺, 没有篮球、网球、乒乓球等其他场地和设备这都会影响到家庭体育的开展。

2.影响城市小学生参与家庭体育的因素分析

2.1体育环境

人们所居住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自身行为, 体育活动亦是如此。在实际中, 不难发现, 一个城市或者具体到一个社区的体育环境越好, 家庭体育的开展就越丰富, 人们参与家庭体育的兴趣和热情就会受到环境影响而变得积极。由于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 活动时间有限。如果社区又没有完善的体育场地和健身器材, 很难进行体育活动。而且, 社区很少举办体育竞赛活动, 多数都是学校在举行, 使得家庭体育没有环境因素的促进。小学生参与家庭体育与父母的热情分不开, 而父母进行体育活动又受到周围体育环境的影响。因此, 体育环境对于家庭体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2家庭内部因素

2.2.1家长的行为习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父母, 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 家长要做到榜样的作用, 不要因为自己不良行为, 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应该在孩子面前偷懒、抽烟、酗酒等, 要积极锻炼身体给孩子产生好的影响。另外, 随着网络游戏的高速发展, 许多孩子在缺少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下, 沉迷于游戏, 忽视了体育锻炼。

2.2.2家长的教育观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小学“减负增效”的提出, 学校对小学生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 但是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好的学校, 打好学习的基础, 还是会给孩子买很多辅导书, 或者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甚至, 在中国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就是每年待产妈妈都会在八月底选择剖腹产, 就是希望孩子早点上学。当孩子上学后, 特别是到了小学, 学习负担加重时, 反而不利身心健康发展。小学生有比要进行家庭体育, 通过和家庭共同参与体育活动, 获得快乐, 强身健体。

3.城市小学生参与家庭体育的对策

3.1家长思想转变是根本。家长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积极引导孩子, 合理安排时间, 组织家人一起进行科学的家庭体育锻炼。孩子在学校本来的学业负担就大, 在学校学习知识已经足够, 尽量不要在给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 要鼓励孩子在校好好学习, 课下和家里要多多进行体育锻炼。

3.2家长要善于挖掘孩子体育方面的潜能。在家庭体育实施中,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生理优势, 要引导孩子选择和参加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体育项目, 要保证孩子参与家庭体育活动的兴趣, 不可将大人的体育爱好强加给孩子, 要做到因材施教, 发现并挖掘孩子体育方面的特长。

3.3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组织工作。政府相关体育部门要加大对家庭体育的宣传和扶持力度, 要让群众认识到家庭体育活动的功能与作用, 让群众们知道家庭体育活动的具体的内容和方式等。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该采取多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 对小学生家庭进行宣传。另外, 体育部门可以联合社区创设家庭体育指导站, 规划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场地, 做好组织工作。

3.4加大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公共体育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家庭体育的基础条件, 普及家庭体育活动必须先做好设施设备的投入工作。在社区内要尽可能多的增加设施设备, 并且还要做好种类搭配设置。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每个小区的人口数量和年龄来进行体育设施的配置, 要报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和体育需求考虑进去, 应配置更适于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安全性更高的体育器材。

3.5加强家校联合机制的建立。家庭体育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家庭体育运动会, 利用学校的场地和体育资源优势, 要求学生以家庭的单位参加活动。另外, 学校也可以布置“家庭体育作业”让学生和其家长共同来完成。学校还要和家长保持联系, 传授或者交流体育运动的知识、技巧、方法等等, 使得家庭体育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顾美芹.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介入[J].科教文汇 (下旬刊) .2008

上一篇:教师领导力下一篇:中医手法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