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图表范文

2024-09-22

地理图表范文(精选12篇)

地理图表 第1篇

一、地理分布图的判读

1. 图像特点

由全球各地典型自然区域或人文区域全部或局部地区构成。应用地理分布图的试题, 问题往往是以这个区域为背景展开的, 可能要求学生回答区域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区域面临的问题、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要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 前提条件就是对地理分布图进行准确的判断。

2. 判读方法

(1) 首先仔细研读地图, 认真分析地图各要素, 包括比例尺大小、区域轮廓、经纬线的度数、区域中重要的地理事物。调动脑海存储的地理图像和试题中的图像进行对比, 例如地图中经纬线, 可以回忆世界和中国重要的经纬线通过的地理区域, 确定区域位置。有些地图中没有经纬线, 我们也可以结合对重要区域轮廓或者区域重要地理事物 (河流的流域特征、地形特征、重要矿产资源、海陆位置) 的记忆来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2) 除了地图, 还可以结合题目中提供的文字材料, 甚至提问的内容来确定图中的地理区域。

(3) 判读出准确地理区域以后, 结合我们对组成区域各要素特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域各要素发展变化规律的知识贮备, 结合实际问题, 进行解答。

二、等值线图的判读

1. 图像特点

地理考试中常见的等值线图有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盐度线图、等太阳辐射线图、等人口密度线图等。这些图形通过等值线的数值变化、弯曲方向、延伸方向、疏密程度来反映某种地理事物的特征 (如地形变化、坡度大小、天气状况、风向和风力、洋流流向等) 。

2. 等值线的判读方法

(1) 看等值线的大小, 确定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值线数值是沿着一定方向递变的, 每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差值相等。根据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可以判读出某一条等值线的数值或某一地的地理要素的数值范围 (如海拔高度、温度、气压的数值范围)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文综) 第10~11题考查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认真读图, 根据等值线在河流东岸的变化规律, 可以判断出Q地应该高于400米。桥梁在瀑布下面, 瀑布的落差为72米, 很方便推断出桥梁和山峰的最大高差为360米。

(2) 根据等值线的疏密判断地形坡度、温差、风力大小。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越密集, 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 坡度越缓。在等压线图上, 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的地方, 风力小。在等温线图上,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 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3) 根据等值线的弯曲方向, 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特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等高线向高处凹进处为山谷, 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为山谷集水线;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处为山脊, 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为分水线。在等压线图上, 高压中心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凸出为高压脊, 受高压脊控制地区, 以晴天为主;低压中心等压线向高压处凸出为低压槽, 低压槽控制地区容易形成锋面, 多阴雨天气。在等温线图上,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的地方, 温度较高;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的地方温度较低。

三、示意图的判读

示意图是用简洁形象的图像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规律、发展变化的趋势, 示意图形式多样, 灵活多变。常见的示意图有光照图、水循环示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图、地形剖面图等。

1. 日照图

即表示阳光对地球表面照射情况图, 它是在经纬网基础上绘制的极地投影图或者地球侧视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变化图。这类示意图的判读方法一般首先判断南北半球, 可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或经度变化规律来判断。其次, 认真读出各条经纬线度数, 晨昏线和赤道的交点, 晨昏线和南北极圈位置关系。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判读出节气、地方时和各地昼夜长短, 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的地理纬度等内容。

2. 剖面图

即沿着一定的方向垂直断面所作的图形, 可显示地形起伏和地球内部结构状况。一般包括地形剖面图和地质剖面图。

(1)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首先认真读图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判读出地形剖面图是沿着什么方向作的, 纵坐标中高度的单位和数值的变化规律。其次根据图中的地形剖面线判读出各地海拔高度、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2)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首先认真读图, 确定图中有几个地层, 各地层新老关系和弯曲状况。其次根据各岩层的断裂和侵蚀状况, 判断出该地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等主要地质构造的位置。最后还可以根据该地的地质构造判断储油、储水地以及建造隧道的合理位置。

2012江苏高考地理卷第9~10题既考了地形剖面图也考了地质剖面图, 考生首先认真读地形剖面图, 判断图中 (1) (2) (3) (4) 四个地方地形起伏, 哪些是山地, 哪些是谷地。然后根据同一地层埋藏深度, 在图中画出这一地层的地质剖面图, 这两个剖面图结合, 很容易判断出属于背斜谷的是 (1) (4) , 属于断裂下降的地方为 (5) 。

四、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根据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叫地理统计图, 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扇形图、三角形图等。这些图形能够简洁直观表达地理要素组成以及变化趋势。

1. 柱状图

即用不同高度或长度的柱子表示各种地理要素的大小或变化趋势。常见的柱状图有地理要素随时间变化柱状图, 如全年各月降水柱状图;有地理要素随空间变化的柱状图, 如各大洲人口数量柱状图:还有地理要素随着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柱状图。2012高考安徽文综卷第22题用黑白两种颜色的柱子表示2009年、2010年金砖四国和其他两大经济体欧盟和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柱状图的判读方法首先要看清图名和图例, 其次认真判读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地理要素, 最后读出方柱的数字和变化趋势。安徽文综22题只要认真读取各主要经济体对应的方柱代表的经济增长率, 比较后很容易判读出金砖四国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 新兴经济体崛起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2. 扇形图

即是圆面积中扇形的大小和比重表示地理事物各组成成分所占比重高低。2012年各地高考中多处用到扇形图, 例如安徽文综23~25题中图8: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 浙江文综卷36题图2: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国家和地区的构成图, 福建文综40题图17: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 (2000年) 。

扇形图判断比较容易, 只要认真读图名、图例、各组成成分的比重, 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3. 曲线图

即是用线条的升降和起伏来显示地理要素的数值变化趋势, 展示地理要素随时空变化规律。高考中常见曲线图有气温曲线图、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等。这类统计图判读同样首先要求考生认真审读图名和图例, 然后根据图中曲线的变化, 归纳出某种地理要素的变化规律。

《高一地理图表有效教学探索》 第2篇

高一地理组

李雅萍

高一地理图表有效教学探索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生命”,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知识、能力、过程的载体,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纵观每年的高考地理试卷,可以说每一道题都离不开地图。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基本上都能运用这一载体进行教学,而且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化,图表教学已成为一种常规教学方式,但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即是,在选图、用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学生连最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都没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该如何有效利用图表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于地理教学工作者来讲尤显重要。

【关键词】地图教学 地理课堂 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以及绘制图表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有效利用图表教学,一是可以培养学生从图表中理解问题、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措施;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地理图表来反映地理问题、表达地理思想。三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如何提高地理图表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要加强对地理图表读图方法的有效指导。

1、让学生明确读图步骤:先看图名,二看图例;三找出规律,然后进行分析。

2、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图的一般解题思路

如:读地理分布图关键是先要熟记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等值线图要明白并记住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凸高(指数值高)则低(如山谷,低压槽,寒流)”,“凸低(指数值低)则高(如山脊,高压脊,暖流)”;读地理统计图时:先看图名,反映的是哪方面的规律,二看图例坐标,找出要分析哪些因素,三根据坐标找出最大,最小或最高、最低以及变化规律,然后进行分析。

3、重视图文转化,图形结合。将课本的文字系统内容与图像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地理图像构建空间概念,把握地理规律,理解地理概念和原理。

二、要精选地理图表

在选择图表时一要充分实际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帮助学生领悟生活中到处是“地理”,理解地理学科的实用性。二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 兴趣点,不能随意拿来,也不能只从个人喜好出发。可以选择所显现的“事实”与学生既有认识之间有一定反差的地理图表:“原来是这样的!”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图表的制作过程。例如:在进行“城市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小组活动“画城市”——“画一幅能反映城市所具备的特征或要素的景观图”引入教学。学生在构思作画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对“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的思考,以“作画”方式呈现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领悟地理图表形象性、直观性背后所蕴含的“本质”。

三、要围绕教学重点统整图表教学

依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选择并整合各类地理图表,有效地服务于教学。如在引入新课环节,选取地理图表的出发点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环节,可以是地理景观图的对比分析,可以是地理统计图表的综合分析,也可以是师生共同演绎地理原理示意图,其出发点侧重于帮助学生以地理图表的表象信息为基础,以问题为抓手,挖掘“隐性信息”,认识地理事物的时空发展规律,生成地理思维等;在教学的反馈环节,可以制作地理表格归纳总结教学重点,可以配以“地理漫画”引发学生的多维思考,鼓励学生形成自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也可以是以学生自制地理过程示意图等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检测,梳理知识点,分析相关性等。

例如:在“城市地域结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实景图”、“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模式图”、“花园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等进行统一的协调整合。这样在分析“城市地域结构差异的成因”这一问题时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渗透综合分析的地理思维方法。

四、要进行有效的地理图表教学设计

针对学生一般只对直观性较强的地理图表容易激发兴趣,对思维容量较大的示意图等缺乏关注度的事实。教师应以问题引领为主导,进行有梯度的问题设计。改变学生在地理图表阅读过程中容易停留在表层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处理和综合分析缺乏一定的能力支撑的现象。

例如,在进行“河流地貌”的教学时教师紧紧围绕一张“河流从上游直至下游入海的整体景观图”由浅入深,层层展开:

问题(1)我们能否在河流的同一河段看到这些河流景观?

问题(2)河流上、中、下游的不同特征比较?

问题(3)河流的上、中、下游对于人类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在这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地理图表,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清晰地形成分析“河流地貌”的主线: 流水作用下的河流地貌——河流地貌在各河段的不同地貌特征及 成因——地貌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在此过程中也初步习得了分析地貌问题的基本思路:

“在什么地方?(上、中、下游)——看到了什么?(地貌特征)——有什么区别?(地貌特征的比较)——为什么?(地貌差异的成因)——怎么样?(地貌差异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有效信息的提取——有效信息的综合归纳并提炼生成地理特征——比较地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地理特征差异的成因——地理特征差异对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的思维过程。学生既习得了基本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也内化了“综合性”“地域性”的地理思维方式,甚至是“因地制宜”的地理观点。

五、要注重以图表方式设计课堂检测反馈

地理图表既然是表达地理事物的第二语言,那么在地理课堂的检测反馈中也应设计相应的作图题,用“地理图表”方式来回答问题,加强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地理表格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差异性的把握度;地理示意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地理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内在成因的把握度;知识联系图可以帮助检测学生对于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综合分析的把握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选择。

例如:岩石圈的教学中,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撰写小故事“岩石物语”:从沙滩上的沙粒开始,描写沙粒有可能发生的岩石循环过程。提示:沙粒前身可能是不同种类的岩石;沙粒最终结局也可能不同„„,并要求结合故事,画出岩石循环的路线图。以图表方式来检测教学效果,既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很好的反馈出学生对岩石循环这一地理过程的把握程度。

高中地理文图表互换教学探究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191-02

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并的学科,它不仅要识记知识点的概念、原理、规律,还要结合各种图表,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找出图表中相关的信息来解决地理问题,其空间思维跨度大,而且教材内容比较抽象,运用起来束手无策。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利用文图表互换进行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一、以文诱图,变图解惑,文图活用

地理学科突出特点是图文结合,地图是地表图形的描绘,它所起到的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表达的,而地图具有广泛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某些地理规律、原理,需要用图来表示。通过强调学生读文对图、看图背文、文图活动、读图解题,使图文充分结合,更直观、多向开拓学生思维,培养解题能力,从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逐步提升。以教学知识点“自然带的纬度与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为例: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抓住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概念、成因,以延伸更替的方向、分布、典例为内容,通过列表形式用文字表达出来。然后,教师在进行归纳小结时围绕表中的内容,用图示不断演变解析“纬度与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情况。

又如:教学“气候类型的判断”这一节,我先解释说明判断气候类型其实是对气温和降水的描述,根据每种气候类型的统计资料对其形成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接着用一系列的图示来讲解。然而气候类型图表形式多种多样,但我在突破该知识点时先抓住常见的图表来诱导。①根据气候要素统计数据,判断气候类型(出示数据表);②根据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画曲线和柱状图);③根据气温和降水坐标图判断气候类型(画二维或三维坐标图);④根据经纬网图,海陆轮廓图判断气候类型(画经纬度构成图或局部区域图)等等。由此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图转化,不但强化图表的运用能力,又能合理迁移运用,达到深入地掌握地理事物的原理规律。

二、以图诱文,图文转换,借题发挥

地理教学中,由文引图较为普通,但也可由图引文,引出相关地理事物的原理、规律。如学习“热力环流时”,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做了如下的图示:由于近地面(画图示地表)冷热不均(图示局部区域:甲、乙、丙温度的差异),引起大气垂直运动(①表示上升或下降),形成近地面或高空同一水平上存在高低气压差异(气压差异),(教师边讲清产生气压差异原理边板图)。见图4。

紧接着提问“大气是怎样运动的?(在同一水平方向上,空气总是从高压指向低压,见箭头②),这样便形成了热力环流.。然后让学生完成补充热力环流图(见图5),最后让学生看图用文字表达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原理。

三、图表互换,数据表达,加深理解

地理,离不开图表,特别是课本中有不少图表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是分析课本知识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读懂图表信息的重要方法。读懂插图中的内容,找出易混淆处,可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如气旋图与反气旋图、地质构造中的向斜与背斜图、鞍钢与宝钢的区位等等。读表中内容数据找信息太繁乱复杂,花的时间也多,如果转换成折线图来表示,学生很直观形象看出地理事物的变化特点,这种图表转换法不仅加强地理要素的联系,还增强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避免只会照本宣科,不会融会贯通做法,不但促进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时,将表格中的数据换一个角度来做对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如教学高中地理必修2《城市化》这一节,教材中的33页“表2-2-1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转换成折线,见图6和教材中36页的“表2-2-2世界特大城市发展趋势” 转换成折线,见图7。学生不难从图中看出:如图6的“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的进程特点是: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目前) 发展缓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目前)发展快。 通过这样的折线图,学生很容易看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有很大的差异性。

另外,还可以告诉学生,除了用折线图表示外,也可采用柱状图转换。总之,表示同一种地理事物的图示有多种多样的,与此同时,教师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恰当地采用列表比较法总结出来,更能增强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表示的地理事物和包含的信息是一样的,这样通过多图

对比认识去解决同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多角度运用,结合做题,厘清容易混淆忽视的概念。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文图表互换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促进理解和增强了知识面。

参考文献:

[1] 沈 斌.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2007.

[2] 刘金玲.中学地理课堂有效用图的研究[D].2007,(03).

浅谈地理图表的判读 第4篇

1. 地理分布图的判读

地理分布图类型多, 占的比例较大, 它包括政区图, 工、农业分布图, 人口分布图、铁路分布图、资源分布图、气候分布图、水系图等, 但只需掌握一般的读图方法, 即可通用于此类图的判读, 其方法如下: (1) 读图名, 确定图的内容。 (2) 定位置, 根据图中经纬网及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定位。 (3) 读图例, 获取有效信息。

2.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首先要明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它是以一定的颜色变化次序或色调深浅来表示地形起伏的。绘制时, 先将地形按海拔划分为若干个高度带, 再将各高度带规定好具体的“色层”, 涂在相应的范围内, 从而能够更加显明地表示出地形的起伏。目前, 常见的色层表为绿褐色系, 即:平原低地用绿色, 丘陵及中低山地为黄色, 高山、高地用褐色, 冰川雪山用白色或紫蓝色等。为此, 我们可根据高度表里的不同色彩以及相应的高度范围, 读出主要的地形分布及地势变化的特点。

3. 等值线图的判读

等值线是某个地理现象数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等值线图是用布满一定区域内的若干条等值线表示某个地理现象的数量分布的状况, 由于等值线上注有数值, 而且数值间隔是相等的, 因此可以根据等值线上的数值大小、疏密程度、排列方向、形状变化等, 反映出该地理事物变化的急缓、递变的方向及分布特点等。它包括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1)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在判读等高线图时, 一是看等高线的数值, 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点, 其海拔高度相同。要读出任意一点的海拔高度, 就要看其位于哪一条等高线上, 若位于两条等高线中间, 则取两个高度的平均值。二是看等高线的疏密, 分析坡度的陡缓: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 表明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表明坡度缓。三是看等高线的形状, 确定地形的类型: (1) 山峰 (山地) :中间值大、四周值小的闭合等高线圈。 (2) 洼地 (盆地) :中间值小、四周值大的闭合等高线圈。 (3) 山脊——山脊线也叫分水线: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下方弯曲 (等高线凸向低处) 。 (4) 山谷——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易发育河流:一连串等高线向坡上方弯曲 (等高线凸向高处) 。 (5) 鞍部:两座山峰之间相对比较平缓的部位。 (6) 断崖 (陡崖) :相邻几条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2) 等温线图的判读。判读等温线图的方法, 是要掌握等温线性质: (1) 等温线密集, 说明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别小。 (2) 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 说明气温主要受纬度影响;若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 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 (3) 若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 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高, 若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 表明气温比同纬度其他地区来得低。二是根据图例, 读数值, 了解气温递变规律, 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 我国冬季气温由南向北递减。三是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 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如找出我国1月0度等温线, 观察此线是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折, 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四是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幅度, 如果等温线密集, 说明气温差别较大。五是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 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如读我国1月等温线图, 黑龙江省北部-28度, 海南岛+16度。

(3) 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判读等降水量线图的方法:一是看图例, 明确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内容 (即降水量的数值范围) 。二是看降水量变化规律。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可看出, 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三是看降水极值及分布。

4. 地理统计图的判读

地理统计图是根据地理数字资料绘制成的直观图形, 可绘制成柱状、扇形、曲线、折线等, 它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过程和地理信息量处理的一种形式。在气候类型、人口增长、工农业产值等方面运用较多。它包括平面直角图和结构图。

(1) 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判读。平面直角坐标图, 又可分为折线图、曲线图和柱状图, 其判读方法如下:一是认清图名及横、纵坐标表示的内容;二是分析“柱”和“线”的变化趋势;三是分析不同阶段, 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2) 结构图的判读。结构图又可分为扇形图、饼状图和矩状图, 其判读方法主要是通过数据的对比或简单计算, 概括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

5. 地理原理图的判读

(1)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地理示意图是用简明形象的图象说明地理事物的成因、演变及地理原理;或者是用箭头表示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后者, 关键是要读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如读地形雨的形成示意图, 关键是要读出暖湿气流被迫沿山坡爬升到一定高度遇冷形成降水, 故迎风坡降水多, 背风坡少雨, 但暖湿气流一定要上升到一定高度。

(2) 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地形剖面图是地表沿某一方向的垂直断面的图形。它能直观地显示该方向上地面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剖面图的判读方法是:首先确定大致的区域范围, 然后再将地形剖面图与相应区域的地形图对照, 以判断图中涉及的地形类型, 并直接读出该区域地势变化的特点。

6.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的素描图。其判读方法如下: (1) 仔细读图, 依据逻辑和比例关系、图例和注记等要素, 在众多的信息中选择与主题有关的信息。 (2) 进行知识迁移, 准确地判断或推理, 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 (3) 分析比较, 概括出图像反映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7. 地理主题漫画的判读

地理图表 第5篇

作者: 陶莹 郭涛 稿源: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2010-05-19 11:09

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讯 在高考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考生怎么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地理备考,昨日,西北师大附中地理高级教师王述华做客本报热线8119000,就广大考生关心的问题做了解答。

地理考试最大的难点就在综合题的图文图表题,王老师建议考生在做此类题时特别要注重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要细、要慢,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和解答范围。

【答疑实录】

读者:请问综合题的审题有哪些技巧和重点需要注意?

王老师:人文地理题需要掌握答题套路,如农业区位,需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分析。工业区位,从资源配置、地理位置、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工业基础、科技、等方面分析。交通区位(如港口)从陆域条件、水域条件、经济腹地及依托城市分析。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及成因的探究。

读者:如何提高地理选择题里的图文题做题效率?

用地理图表的绘制提高会考复习效率 第6篇

笔者力图借助会考复习的机会,将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以图表为主的形式进行梳理,使大量零散的地理知识经由图表的组织变得更有条理、更易于理解、记忆。让学生手脑并用,在高效学习的同时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学习方法。

第一阶段:尝试与摸索

第一阶段的尝试以八年级下册为对象,让学生尝试绘制地理简图,并在绘图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

笔者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专用的“地理绘图本”,一方面让学生更重视绘图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记录学生绘图技能发展的过程。

1. 第一次绘图作业的情况记录

绘图内容是《台湾》和《珠江口》。因为是第一次绘图,教师给出了详细的绘图说明,并作了相应的示范。绘制情况见图一(以《台湾》为例)。

2. 第一次绘图作业后的反思

笔者在每班的绘图作业结束后及时收集、查阅绘图本,及时发现问题并将典型的问题拍照,在下节课上评析,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地理简图绘制的意义及方法。

(1)发现的主要问题:

①学生绘图时详略失当,过分注重不必要的细节,却对重点内容加以省略,不利于对地理事物空间位置的掌握。

②教师在绘图内容的表述上与教材有出入,人为地造成了一些绘图的难点。

③部分同学在简图上将相关的重点内容加以标注的做法,值得推广。

(2)相应的改进措施:

① 绘图内容的设置应与课标要求、学生手中的教材与图册资料密切相关,以免人为增加难度。

② 每次绘图作业前明确绘图的目的及基本要求,让学生有的放矢。告知学生,绘图的目的是更好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因而必须简化无关细节。分清主次,才能绘出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的地理简图。

③提倡在地理简图中对相关重难点内容加注记。

3. 第二次绘图作业的情况及反思

第二次绘图内容是《中国铁路交通干线图》。首先要求同学默绘,但效果不佳;于是改为开卷式的绘图,将绘图的目的定为记住各铁路间的相对位置。(见图二)

绘图的实效性,这是第二次绘图作业给笔者最大的启示。教师始终要提醒自己,绘图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绘图内容及形式的选取,根本出发点是如何借助绘图更简捷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对于绘制难度大的图,可采取“教师示范讲解——学生看图记忆——学生独立绘图”的程序。让学生既有领悟思考的空间,又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增强学习记忆的效果。

第二阶段:应用与推广

完成八年级下的复习任务后,笔者希望加大学生在绘图中的自主性,教师仅对难点部分加以少量的指导。结合往年的会考要求及初中地理学习的主干知识,拟定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地图。

1. 初中地理绘图内容(以七年级上为例,其余略,见表1)

由于时间限制,对内容太过繁杂或是学生已经很熟悉的图(如中国行政区划图和大洲大洋图等)没有进行绘图要求。

2. 第三、四、五次绘图作业(见图三)

几次绘图作业下来,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图技巧,包括如何进行详略处理、如何将重要程度不同的内容加以强调(色彩、符号、注记等)、如何通过绘图更有效地掌握相关内容等。但是在地理学习中还有不少内容分散又难以用地理简图加以表达,对这部分内容,又该如何整理,以便掌握呢?

反复思考后,笔者决定将“思维导图”等有利于知识整理掌握的绘图方式加以应用,对内容太过复杂的地图则改用填图方式。总而言之,绘图或是填图,不拘于形式,不仅可以绘制地理简图,也可以绘制思维导图;不仅可以绘图,也可以填图……只要活动围绕一个主题——高效复习即可。

第三阶段:检测与拓展

学生的复习任务此时已完成过半,结合以往的经验,笔者做了如下处理:

1. 繁杂的内容用填图代替绘图

以《中国行政区划图》为例,考纲中明确要求学生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记忆量很大。笔者印发了三张中国行政区划底图给每位学生,分别用于填注“简称”“行政中心”与“全称”。

令人欣喜的是,学生在填图的时候,将绘图时所学的颜色注记等方法加以应用,清晰地标识出对不同内容的掌握程度。在绘图之外,他们还学会了一点思路、一点方法,程序性知识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迁移。

此外,学生在填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审题错误(将简称写为全称)、记忆错位等都暴露了出来,这也给了学生一个自我矫正的机会。

2. 文本知识用思维导图加以整理

地理知识包罗万象,牵涉的范围十分广泛,对那些不适合用图来组织的零散的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加以整理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以下是学生绘制的七年级下《欧洲、亚洲》的思维导图(见图四)。

高一地理教材图表系统的分析 第7篇

1、图表内容具有较严密的科学性

地理学科有着严密的科学性。作为信息载体的图像、表格理所当然的要求合乎科学性。新教材中的图表都能以科学的地理知识为依据, 遵照知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构思、设计。例如世界政治地图往往随着国际政治局势而变动, 教材中的政区图采用的都是最新版本。又如, 人口、工业产值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教材中的图表采用的都是最新数据。

2、蕴含智力价值

教材结构分为表层系统和深层系统, 教材的智能结构属于深层结构, 主要是隐含在教材表层系统的各种形式之中, 文字、图像和作业都可以体现出来。高一地理教材中的图表一般都注意到适当的思维难度, 以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同类型的图表的思维层次各不相同。相对而言, 地图、示意图和统计图的层次较高, 而景观图和漫画的层次就低点, 教材在设计图表系统时, 就很好地注意到优化不同类型图像的比例。

3、简化图像, 重点突出, 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美国奥苏贝尔等著的《教育心理学》—书中指出要向学生简单而正确地传授知识。如果图表中包括的信息过多过杂, 那么学生会发觉很难掌握。高一地理教材中的图像虽然类型较多, 但根据高中教育性质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征, 对图像进行了繁简取舍。一般图幅较小, 结构单一, 内容简明扼要, 一幅图只反映一个主题, 无关紧要或次要信息统统删除, 使得图像的画面简明, 重点突出。例如在可能的地方, 以简单明了的框图代替繁琐的文字叙述;教材图表系统中出现的数字精度不是太高, 学生能够理解就行。

4、图像布局灵活, 各种图像组合方式多样, 图文融合, 图图互补

从纵向组合上来看, 新教材图像系统为了增强整体功能, 十分重视综合图的运用, 不仅在许多章节设置了一定的复合图、组合图, 而且以更优的组合形式出现, 注重图像系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配套, 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 更重要的是可提高学生思维训练的广度和深度。从横向组合上来看, 图像系统注重于课文系统、作业系统的有机组合。图像与课文、作业的结构模式丰富多彩, 如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以图引文、以图补文等。图文融合, 图图互补, 使图像系统成为课文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补充和深化。如教材42页图2.20《海风和陆风》和图2.21《东亚和南亚的冬季风》, 通过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决, 必将促使学生对“大气的运动”原理的加深理解。

5、色彩鲜艳, 易于分辨

色彩有助于教学及学习, Schwier&Misanchuk (1995) 提出人们对于彩色资料的处理速度通常较黑白资料快。新教材的图表系统很大程度是依赖于色彩的支持。图像在表现地理事物时注重事物间颜色的选用和搭配, 提高了图像的真实感, 强调信息的重点, 还增加了分辨率, 使得图表系统层次明显, 重点突出, 内容贴切, 醒目易记。由于采用统一的色彩体系及表达地理事物, 减少了那些效果不大甚至干扰因素的使用, 这样就容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读图的系统性, 减轻了学生的读图负担, 实现了学生学习的减负和高效。

二、教材图表系统的分类

1、图表分类的意义

褚亚平教授指出, 我们应将学校地理教材中出现的图像进行分类, 各类图像因具有不同的性质, 在地理教材中的作用也不同。对现行新教材中图像系统的分类研究, 对于进一步明确图像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和分工, 对于充分地使用图像资料, 发挥图像在教学中作用, 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2、图像系统分类现状

地理图表是地理科学中以图形和表格的形式来表现地理事物的特点、发生的原理、过程, 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地理表格的样式变化较少, 表现形式相对单一;而地理图形的样式则千变万化, 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关于地理图像分类的研究, 较多的学者和工作在第一线的地理教师作了很多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 笔者查阅各种资料了解到的图表分类现状见表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上述图表分类方法均不适合高一地理教材中图表系统的分类。目前, 对教材中的图表系统的分类, 还没有一致的意见。本文将对高一地理教材 (人教版必修模块2004) 中的图表进行分类, 在实际操作中找出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最终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地理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现行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图表系统分类

本文进行的地理图表分类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图表的科学分类体系, 而是根据地理图表结构特点的相似性以及在课堂教学中图表应用方法的相似性, 便于教学实践操作而进行的。因此, 在科学理论指导下, 在分类指标的选择以及体系的构建上, 坚持以为教学服务的实用原则为依据。具体而言, 注意采用图像表现形式和图像的性质、图像的功能等指标, 对教材图像予以分类。按现行高一地理教材中出现的图表, 按图像反映的内容, 可将高一地理教材中的图像分为地图、示意图、统计图、表格、景观图、漫画, 然后按地图、景观图的不同内容, 示意图的不同性质, 统计图的不同形式将这六类同比进行了二级分类。

地图是用各种符号 (图例) 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种形式, 其基本特性是用平面表示占有三度空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根据具体内容又可分为自然要素地图、人文要素地图、地图略图, 是地理教材中最早使用和最常使用的图像系统之一.例如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矿产资源分布图、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等。

示意图是采用各种符号 (如符号、象形图例) 及简单明了的图表对地理知识、原理或方法进行的表现形式, 主要用于阐明地理事物发生的原因、过程、特征和影响该是我变化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其表现形式分为分成五类:剖面图、过程示意图、原理示意图、关联图、概念图。地理剖面图是表现某地段地形起伏或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如我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示意图。地理过程图是反映地理事物变化、发展的示意图, 它可以展现地理事物空间演变的动态过程, 如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理关联图是反映地理事物间因果联系、功能联系及内部结构联系的示意图, 如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等。

统计图是用各种图反映地理事物数量变化、地理事物间数量关系的图, 是地理信息的定量表述, 常见的统计图有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扇状图、矩形图、复合图等。

表格是按照需要的项目, 将地理数据及事物进行分类归纳制成的表格。它的特点是对比性强烈, 给学生最直接的感知。表格可以把各种抽象的地理数字组织起来, 使之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合规律化。按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数据表格和文字表格。

漫画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反映地理事实或原理, 对学生的知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作用。

对中学地理教材图像系统分类, 并不是为分类而分类, 而是通过对图像系统的类型及其功能的明确, 更好地位教师所用、位学生所用、为教学所用。

参考文献

[1]陆爱清.完善教材智能结构发挥教材整体功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7.9

[2]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插图研究的评述.外国教育研究.1999.3

充分运用图表加强初中地理教学 第8篇

一、从兴趣入手, 培养读图、用图习惯

1. 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图形化是地理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表多种多样, 在每节课上都要用到不同的图表, 尤其是在初中的第一堂地理课上, 教师可以多带几幅地图或充分利用地图册, 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图表入手, 并请他们谈谈喜欢的原因, 说说从图上能看出哪些内容, 这样, 学生就会对自己喜欢的图表进行“分析讲解”、“发表看法”。然后, 教师还要对他们的发言进行恰当的评价, 并告诉他们: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 只要学会了读图, 就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 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这样, 在教他们读图的方法和步骤时, 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生掌握读图方法后还要不断巩固, 在课堂上, 教师要养成无图不上课的习惯, 并鼓励学生经常读图、用图。开始时, 先鼓励学生从感兴趣的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的各种地理事物, 并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等内容, 慢慢养成凡是能从地图上获取的知识, 都尽量用“读图”的方法来完成的习惯。例如, 在讲授“我国降水的分布特征”时, 应以地图为骨架, 采取先读图, 再分析, 最后归纳的教学过程, 得出结论。首先, 读“中国年降水分布”图, 根据教材提出的读图要求, 找出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并用红笔描出来。然后, 仔细观察上述每一条线所在的地理位置、范围大小, 对它们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明确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状况及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通过读图活动, 学生不仅对我国降水量的分布规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还形成了一定的空间概念, 收到了文字叙述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3.针对讲授新课的内容,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查阅相关地图, 使学生逐步熟悉地图要素, 了解地理事物, 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 进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 在讲授世界地理“西亚和北非”一章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一节, 先让学生查看地图中西亚和北非所处的纬度、周围所临海洋, 从而得知本区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北回归线从本区通过, 周围临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及大西洋、印度洋的地理位置特征。然后, 通过查看本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就会发现大部分地区颜色呈黄色, 可知本地区地形大部分以高原为主。在黄色中有一块绿色较为明显的地区, 得知这里是西亚的唯一平原, 即两河流域, 它是本地区主要的农业区。从对它所处的纬度位置分析得知, 本区大部分地区都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导致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 有了这样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我们就可推断出本地区是以灌溉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所有这些特征及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名称, 都能在图上反映出来。久而久之, 学生头脑中就会产生一幅幅地图的表象, 学习起来得心应手, 对地图知识运用自如, 学起来自然会感到很轻松, 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越来越深的情感。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培养赏图习惯

图片、画片、标本、模型等都是传统的地理教学手段, 笔者在教学时尽量选择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且艺术性强的教具, 使学生愉快地看而不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幻灯、投影、电影、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地理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课堂教学中, 为此, 笔者因势利导, 将图表这些“死”东西制成课件, 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演”起来, 从而增强了真实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其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积极性, 使教学环境和气氛更加生动、优美。另外, 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供了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 它将缓慢进行的地理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整地呈现出来;将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呈现在我们眼前;将宏大无比的山川林野缩小到荧屏中, 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科学概念, 养成赏图习惯。例如, 在讲授青藏地区的过程中, 当介绍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有关内容时, 笔者采用播放电视短片的形式, 反映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丰富的水能资源, 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 茂密的植被, 并且边展示图片边聆听优美动听的讲解: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最齐全、最完整的地区, 这里有3000多种植物种类, 比美国全国植物的种类还多50%, 等等。学生在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美景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并从心中升腾起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启发诱导, 养成填图、绘图的习惯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地图的兴趣, 还要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填图、绘图, 这也是对读图、赏图这一环节的发展和检测。教师可以抓住初中生爱表现自己和爱动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将填图、绘图活动融于课堂中。实践证明, 在这一教学形式下, 几乎全部学生都积极参与, 且情绪高涨, 教学效果很好。比如, 在讲“中国的行政区划”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省的位置和轮廓特征, 先分组进行中国行政区的填图比赛, 再进行各行政区轮廓的绘图比赛, 先组内互评, 选出本组最佳“选手”和“作品”, 再参加班级评比, 师生共同点评。同学们非常积极, 异常兴奋, 不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重点内容, 最主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填图、绘图的兴趣, 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此外, 经常利用学校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举办地理手抄报评比,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图的了解。其中, 地理手抄报的版面、格式、内容等都由学生自定, 但要求突出地理学科的特征。结果, 许多参赛同学都以“图”夺冠, 以图释意, 以图代文, 有地理漫画、自然景观素描、中国版图描绘, 等等, 真是五花八门。这些作品尽管有些幼稚, 但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图的那份理解, 体现了对地理的热爱。

再如, 讲授“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节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我国“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 笔者给出了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家的国土总面积、耕地总面积、林地总面积和草地总面积, 还有人均国土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林地面积和人均草地面积。两两一组 (国土总面积和人均国土面积, 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 林地总面积和人均林地面积, 草地总面积和人均草地面积) 绘制柱状图进行对比。学生通过绘图、对比, 从而得出:我国虽然在总面积上各项均居于世界前列, 但人均各项土地资源却居于后位。由学生自己绘图感知我国在资源总量上是大国, 在人均资源上是一个小国, 从而深刻地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让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灵性飞扬 第9篇

一、运用地理景观图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景观图的生动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如:今天我们学校来了不少听课的老师, 你能为远方的客人介绍一下我们这个地区一年之中气温和降水的情况吗?紧接顺势抛出另一个话题:世界各地会不会都像我们这儿一样, 夏季炎热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呢? (学生发言) 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景观的差异 (随机点击鼠标, 呈现课件内容) :茂密的热带雨林、埃及的金字塔、温带的落叶阔叶林、热带草原上成群的动物……优美的景色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目光。我趁热打铁, 吊起学生的胃口, 让学生积极去探究: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景观差异会如此之大呢?那什么是气候呢?它与天气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量景观图的运用, 既放松了学生紧张的心情, 欣赏了世界各地的风光, 又复习学过的知识和掌握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参与的兴趣。一石四鸟, 何乐而不为?

二、运用地理分布图教学,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 运用图表可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感性材料,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化感性材料为学生的理性认识,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想象力。如:“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这一教学难点需要学生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比较、辨别能力, 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不易把握的环节, 因而给教学带来不便。我充分利用世界气候的分布图, “变教为导”, 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问题, 从而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图和表格的利用不仅仅传授了地理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第一步:角色体验———我当记者。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马上就要开始了, 作为央视记者的你, 要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指出一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我们比一比, 看看哪位记者的表现最棒!一听说要比赛, 学生就来劲了。有的在翻地图册, 把海陆分布图和气候类型分布图对照着看;有的和其他同学小声地讨论着;有的在书上圈圈点点……学生每说一个, 我就点击一个。如学生一说出温带季风气候位于亚洲的东部, 我就让温带季风气候所在的区域不断地闪烁,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二步学生把11种不同的气候类型分布地区说完了, 我紧跟着又抛出了一个话题:记者新闻发布会结束了, 有个记者来晚了, 不知道该如何填表交差, 你能帮帮他吗?

图表的充分利用和有趣的生活情境, 将学生置身其中, 学生在体验当记者乐趣的同时, 再一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运用地理示意图教学, 放飞学生的心灵

在结束新课后, 利用较短的时间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明、概括、形象、生动的示意图小结,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又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示意图的运用可以将零散的知识整体化、条例化, 同时能更好地凸现知识的内涵与外延, 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如:“日本”一节, 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画示意图进行小结, 从学生的作品来看, 效果不理想。然后我展示了一幅示意图, 问学生是否知道图中的文字、数字、符号代表什么含义。学生也基本能说出其中的含义, 效果还不错。小结以日本旗为轮廓。“钢汽造电化纺”, 是指日本的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等主要工业部门。日本群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多火山、地震。冬季盛行西北风, 夏季盛行东南风, 为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北海道附近为世界著名的大渔场。日本有四大岛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 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有四大工业区 (东京、名古屋、大阪、本九州) ;四个港口 (神户、横滨、函馆、下关) ;日本需进口有锰、煤、石油、铁、铝土等矿产和棉花、小麦等农产品。“汽电船”是指日本出口的产品有汽车、电子、船舶等。日本的首都是东京。

地理教材中图表教学价值的深度挖掘 第10篇

[案例1]

教材第二章第一节正文图2.4 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图1)。

该图是用来说明,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图右上方为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表示风向的频率。风向频率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百分比。根据各个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例长度按风向中心吹,描在用8 个或16 个方位所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就是风向玫瑰图。图中线段最长者即为当地主导风向。

(1)我们除了可以用教材中的图象来反映风向频率,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图来表示呢(图2、3、4)?创造性的思考在这一刻就被激发了。

(2)我们知道风是一个矢量,有大小和方向,我们可不可以再设计一种图既能表示风向频率,又能表示风力大小呢(图5)?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案例2]

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案例”图3.17 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景观和正文图3.18 法国某奶牛场(图6、图7)。

教材是想通过两幅景观图来反映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对比两幅图就以表格或文字形式直接总结出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我们为何不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变为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主导的“生态课堂”呢?

(1)观察两幅景观图,学生讨论找出图中的差异:树的种类与数量有差异、草有差异、牛的肤色、数量、肥瘦、动静均有差异、视野大小有差异、天空亮度有差异、成年牛与小牛存在有无、骑马的牛仔存在有无、房屋存在有无等等,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开始跳跃,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这一刻闪现。而且你还会发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气候、生产对象、主要产品、经营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在刚才的看图、辨析图中已有了清晰的答案。

(2)推而广知,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景观图的对比,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图的对比等均可为课堂提供这样的条件。

[案例3]

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阅读”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中的图4.5 每冶炼1 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8)。

该图是用来反映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现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9 世纪,为临煤型;20 世纪初期开始,为临铁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为临海消费地型。教材到此也就结束了。其实从培养新世纪接班人角度,该图还有升华的“大文章”。

(1)读图后请学生思考,画出今年每冶炼1 吨钢铁所需原料柱状图。这种推理一旦提出,思维就开始飞跃。长期训练这种“火种”必将在学生脑海扎下根。答案必定是所需煤、铁量继续下降。

(2)教师再画一个柱状图(图9),请学生思考,下图中每冶炼1 吨钢铁所需原料如果成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讨论继续,思维跳跃,答案将很多。合理的解释是由于煤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煤可能被取代。逆向思维的话,也许这时有学生就会冒出所需铁可不可能为零的问题了。显然是不可能的,但铁的量可不可能出现不降反增呢?这样的课堂必将是兴趣的课堂,生动的课堂,可持续的课堂。

[案例4]

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案例”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表1)。

芬兰堪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代表性例子。通过分析我们应得到以下“升华”。

(1)抓住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最大特征:原始型:唯一出生、死亡率均高于3%;传统型:自然增长率高于1%,三种模式中最高;现代型:出生率低于2%,三种模式中最低。

地理教材中图表教学价值的深度挖掘 第11篇

[案例1]

教材第二章第一节正文图2.4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图1)。

该图是用来说明,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这就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图右上方为风向玫瑰图,风向玫瑰图表示风向的频率。风向频率是在一定时间内各种风向出现的次数占所有观察次数的百分比。根据各个方向风的出现频率,以相应的比例长度按风向中心吹,描在用8个或16个方位所表示的图上,然后将各相邻方向的端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宛如玫瑰的闭合折线,就是风向玫瑰图。图中线段最长者即为当地主导风向。

(1)我们除了可以用教材中的图象来反映风向频率,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图来表示呢(图2、3、4)?创造性的思考在这一刻就被激发了。

(2)我们知道风是一个矢量,有大小和方向,我们可不可以再设计一种图既能表示风向频率,又能表示风力大小呢(图5)?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案例2]

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案例”图3.17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景观和正文图3.18法国某奶牛场(图6、图7)。

教材是想通过两幅景观图来反映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对比两幅图就以表格或文字形式直接总结出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我们为何不展开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我们的课堂变为开放性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主导的“生态课堂”呢?

(1)观察两幅景观图,学生讨论找出图中的差异:树的种类与数量有差异、草有差异、牛的肤色、数量、肥瘦、动静均有差异、视野大小有差异、天空亮度有差异、成年牛与小牛存在有无、骑马的牛仔存在有无、房屋存在有无等等,你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开始跳跃,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在这一刻闪现。而且你还会发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大牧场放牧业与乳畜业气候、生产对象、主要产品、经营方式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在刚才的看图、辨析图中已有了清晰的答案。

(2)推而广知,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景观图的对比,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图的对比等均可为课堂提供这样的条件。

[案例3]

教材第四章第一节“阅读”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中的图4.5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的变化(图8)。

该图是用来反映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现代钢铁工业起源于19世纪,为临煤型;20世纪初期开始,为临铁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为临海消费地型。教材到此也就结束了。其实从培养新世纪接班人角度,该图还有升华的“大文章”。

(1)读图后请学生思考,画出今年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柱状图。这种推理一旦提出,思维就开始飞跃。长期训练这种“火种”必将在学生脑海扎下根。答案必定是所需煤、铁量继续下降。

(2)教师再画一个柱状图(图9),请学生思考,下图中每冶炼1吨钢铁所需原料如果成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讨论继续,思维跳跃,答案将很多。合理的解释是由于煤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随着新能源的广泛使用,煤可能被取代。逆向思维的话,也许这时有学生就会冒出所需铁可不可能为零的问题了。显然是不可能的,但铁的量可不可能出现不降反增呢?这样的课堂必将是兴趣的课堂,生动的课堂,可持续的课堂。

[案例4]

教材第一章第一节“案例”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表1)。

芬兰堪称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代表性例子。通过分析我们应得到以下“升华”。

(1)抓住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最大特征:原始型:唯一出生、死亡率均高于3%;传统型:自然增长率高于1%,三种模式中最高;现代型:出生率低于2%,三种模式中最低。

(2)如何定人口增长模式:①数值参照(定量法):出生、死亡率大致以2%定高低,超3%为很高,自然增长率大致以1%定高低。②经济水平(定性法):发达国家一般为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一般为传统型,中非、加蓬等极少数为原始型。③没必要把传统型再一分为二:传统与过渡型。新教材实为降低难度,没必要自找麻烦。

地理图表 第12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 其突出特点为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 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理图表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 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理图表技能密不可分。2011年广东文综试卷地理科试题重视考查考生对地理图表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能力, 充分利用区域地理位置图、垂直剖面图、数据统计图等各种地理图表, 综合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地理原理与规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论证、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图表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二、地理教学中图表的能力要求

(1) 从地图中理解、分析和掌握地理概念的能力。 (2) 从地图中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演变并掌握其规律的能力。 (3) 从地图上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对比阐明地理特征与成因的能力。 (4) 分析地图对某一地理事物进行评价的能力。 (5) 绘制地理略图、示意图、模式图、统计图等的能力。

三、中学生分析图表存在的问题

(1) 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欠缺, 不能有效转化信息。用学过的地理原理、地理概念、地理术语表述图中信息内容的能力不强, 基本概念、原理、规律不熟练, 印象模糊, 不能准确答题。 (2) 遗漏信息, 粗心大意, 不注意图中“不起眼”的信息内容, 如注记、图例、坐标数字大小等。 (3) 答非所问。在平常的学习中背了许许多多的答题模式, 如区位条件, 在答卷中不看图表信息生搬硬套。 (4) 没有系统的答题思路, 随意性强, 有效答题率不高。 (5) 文字表达能力差, 文字不精练简洁, 用词不严谨、不规范、不科学, 关键词和地名错别字多。

四、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图表分析能力

1. 对照课本文字看图或通过读图回归课本文字, 养成“左书右图”的学习习惯

课本中每幅图一般都有相应的正文文字表述, 课堂上指导学生边读文字边看地图, 课本文字表述的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特征、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通过课本插图、地图册进行图文对照解读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如内流河的概念, 课本文字是这样表述的:最终没有注入海洋的河流。要求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内流河进行文字的解读。2011年广东文综地理试卷中问:图中某河为什么是内流河?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 如:在沙漠中的河流;在我国内陆地区的河流;季节性河流等等。这说明学生没有很好掌握该地理概念。

2. 在“教”与“学”过程中注重图表的作用

在教师的“教”的活动中, 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地理课本的插图、地图册, 还要根据图像目标和学生的实际, 精心设疑,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从有疑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同时要绘画与课本内容相关的地理略图、板图, 加强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掌握。例如学生们对海岭、海沟、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火山地震带的形成与分布不易掌握, 通过图能代替冗长的文字。

在学生“学”的活动中, 应加强学生阅读地图和用图, 熟悉课本中各种地图,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地图进行模仿绘制地图、拷贝地图、临摹地图、自绘地图或对地图进行补绘、改绘、创设新的图形等。如:

右图中a为北极圈, b为晨昏线, P点位于晨昏线的中点。M、N为晨昏线与北极圈的交点, 且M、N两点的经度差为90°。据此完成 (1) ~ (2) 题。

(1) 当一架飞机沿晨昏线由M地经P点飞到N地, 飞机的飞行方向是 () 。

A.由东向西B.由西向东

C.先西北, 后西南D.先东北, 后东南

(2) 若a为昼弧, 且P点的纬度为75°N, 此时M点的日落时间及可能的月份分别为 () 。

A.9时2月

B.15时5月

C.19时8月

D.15时11月

针对这类图幅不全的题目, 做题前须把图补充完整, 转换成我们教学中熟悉的图, 如把上图转换成下图,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 教学中加强图表之间的类比, 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通过比较两图的差异来分析该事物的发展变化, 或分析多图的联系来归纳某事物的发生。通过这种课堂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 也能使其将多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如冷锋与暖锋的差异, 通过教师在黑板画出冷锋与暖锋图, 学生们试分析在下列方面冷锋与暖锋的差异:冷、暖空气的主导作用;过境前、后天气状况的差异;哪种锋面降水出现在锋前、锋后;暖空气是主动还是被动上升等。又如对比欧洲与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图, 要求学生分析它们分布的差异及原因。

4. 教学上注重图表分类, 教会学生读各类地理图表的技巧与方法

(1) 地理分布图:要注意图名、图例, 结合图所在区域特征。地理分布图常常与特定的区域相联系, 在分析图表时要联想与该区域相关的重要特征。如是我国西北地区则应联想到:气候干旱、农业缺水形成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季节性河流、内陆湖等等, 联系这些知识对解题很有帮助。

(2) 等值线图:要注意等值线的数值、延伸方向、弯曲状况、疏密程度、分析成因等等, 特别要注意等高线与等温线的判读。

(3) 地理统计图, 最主要是地理坐标图与结构图:判读坐标图应遵循下列程序。读图名, 明确坐标图所反映的内容;读图例, 弄懂图例及其总体变化趋势, 归纳总体特征;读坐标, 理清各坐标轴的地理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读取坐标图的有关数值及其变化趋势, 特别要注意峰值和谷值, 分析数值的谷峰变化与地理事物的相关性。

(4) 地理示意图, 它有地理原理示意图、过程示意图、关联图、模式图、地理景观图等。高频考点是地理原理示意图、过程示意图、关联图。解答与地理示意图相关的题目时, 一般遵循以下思路:认真读图名、图例, 分析各图例代表的地理事象的分布及内在联系等。要善于总结, 在读图的基础上, 结合题目的要求, 总结变化规律。地理关联图判读的基本程序是: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 把握关联图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分析其中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图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 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 加速问题的解决。

5. 针对训练, 注意审题, 规范答题

地理图像判读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用图及图文互换、图像转化等学习习惯, 形成判读、用图的规范。平常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做到审题严谨、读图全面、图文关联、设问有针对性。规范答题就是要做到: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要点全面。

总之, 在地理教学中要图文结合, 以图导学, 引导学生学会读图, 学会对图表信息加以分析运用, 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启洪.图题有规律, 判读有技巧[N].考试报 (高考地理广东版) , 2007.

上一篇:绿色就业创新下一篇:管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