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文化软实力

2024-06-28

保定文化软实力(精选12篇)

保定文化软实力 第1篇

一、注重凸显特有历史文化内涵,有效利用历史遗产的文化效应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其特色体现更多地取决于历史遗留所蕴含的特有文化内涵,在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修缮上,不仅要在原有的古建筑间修缮仿古建筑,尽可能不破坏历史原貌而尊重特有的历史风格,更要注重挖掘出保定历史文化有别于他城的特有文化,凸显保定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保定老城区以明清风格著称,尤其是裕华路沿线,集中了市区90%以上的文物古迹,是保定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在修缮老城区主体建筑的同时,应树立永久保护思想,拟定长期保护修缮计划,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使这一区域的历史原貌和周边环境越来越完美的融合,从而使其成为展示保定特有历史文化风格的重点区域。如,以西大街—总督署—古莲池—大慈阁—钟楼为轴线,可开拓富有古韵特色的“古城历史文化风貌游览黄金区”,以突出展示古城历史古迹和特色产品为主,成为集文化、艺术、建筑和景观于一体的经典游览场所。沿线从事的活动都与传统文化有关,要打出一些保定老字号招牌以弘扬保定特色,尽可能减少现代商业气息。现代商业经营、机动车流和商业购物可规划移至新区,明确区分历史古城和现代新城的城市功能,这样文化氛围分明,既可保持历史文化景观宝贵的整体性、规模性和协调性,更加突出古城浓郁的古韵文化意蕴,使游客真正感受保定独特的清末明初历史文化,擦亮保定“历史文化特色牌”,又可有效改善保定市区中心的交通压力和卫生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对历史文化遗产要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结合”的原则,多方恢复与开发文化名城内的可观历史文化景点。目前,城内景点开发的还少,游客来到保定一般只能参观总督署和莲池两处,城内的旅游事业远不能与满城汉墓、白洋淀、野三坡等外围相比。而事实上,城内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凡史料上记载的能体现保定文化特色的历史景观,均应努力恢复与开发。如结合总督署和正在修缮的清河道署,可开发体现保定官府中的“官署休闲文化”;结合古莲池,可开发体现保定书法艺术特色的莲池书法文化。此外,可打造老保定特色美食字号,尤其打出一些保定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美食老字号招牌,如原位于直隶总督府东边口碑甚佳的老字号“马家老鸡铺”,原位于古莲花池对面、保定历史上的名店、凭窗可以眺望莲池美景的“望湖春饭店”,还有白云章的包子、老马号的羊杂汤、白肉罩火烧等。这些历史上曾经闻名一方的老字号,都是悠悠岁月留给保定的宝贵财富,若得以恢复名号,无疑可吸引着人们前去品味、回忆,成为古城游览的一大亮点。

再比如,西大街两侧房子多建于民国时期,是最具老保定特点的商业文化街,若把西大街原汁原味的民国特色加以修复,重现历史风貌,保存延续其鲜明的时代建筑特色,考虑建造成“中国保定西大街影视城”,兼或开辟以展示保定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事件、古城传说、名称来历等主题的古城历史文化展览馆,借此开发民国特色旅游专线等,可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游览亮点。同时,整顿所有与其历史风貌严重背离的商业店铺,进行合理商业开发,多打出一些老字号招牌,如有百年老字号之称的“槐茂酱园”、“万宝堂”、“稻香村”、“乐仁堂”等,还有曾享誉古城、肉香味美的“六味斋”、膳食业四大名园“宴乐园”、各自成派的书法名家题写的各种商业牌匾等,这些老字号招牌既体现了西大街历史上商业文化的特点,更是保定历史文化名城显现其独有历史文化内涵很重要的方面。若考虑加以恢复光大,即可成为保定文化名城建设的又一特色对外窗口,进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文化效应转换为良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创造条件。

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为品牌优势,重点打造保定特色文化品牌,强化品牌带动效应

就保定而言,当前要重点打造好三张文化特色品牌:

第一张文化特色品牌———“中国生态电谷,全国首座新型低碳”之城,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的示范城品牌。确立“生态电谷、低碳新城”特色品牌,建设节能低碳城市,是保定建设文化名城进程中的重要举措。目前,保定在实现特色发展之路上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随处可见的太阳能电池板,高新区所有的辅路路灯采用太阳能发电,所有的路口采用太阳能交通指挥信号系统,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的电站式酒店———电谷锦江国际酒店等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生态电谷,低碳新城”的理念正与当今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相契合,顺应了国家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潮流,预示着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城市建设所面临着的重大发展机遇。一个好的机遇对于建设文化名城的长远发展影响是不容小觑的,保定要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名城,就要凭借自身独有的新能源产业优势,抓住机遇,继续打好节能低碳的特色品牌,推动文化名城建设向着更高层次加快发展。

第二张文化特色品牌———“冠军摇篮”之城,打造大型体育活动特色品牌。保定被形象地誉为“体育冠军的摇篮”、“体育之城”。保定成功举办的篮球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等系列文化活动说明,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的大型体育特色活动是展示文化名城形象的重要策略。一要全面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注入保定特有的体育文化精神,突出展示保定作为“体育之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彰显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扩大美誉度;二要把篮球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等文化节庆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节庆的长效发展机制,牢牢扎根于古城,常抓不懈,同时汲取经验,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开拓更新更完善的文化节庆品牌项目;三要加强国内外体育项目交流,建立高水准综合性能的“中国保定体育活动交流中心”,成为国内外进行大型体育交流的重要活动场所,承办国内、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利用“冠军效应”,邀请保定籍冠军或国内外知名运动员参与大规模宣传保定、推介保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活动,扩大影响力,全面提升保定体育特色形象;四要加大各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风气,定期展开各种体现保定体育文化特色的全民健身节活动,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规划建设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用途的多种体育场馆,重点健全学校、社区、广场等配套的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真正形成全民健身运动的风潮,突出名副其实的“冠军之城”特色。同时,成立多种体育项目高水平培训基地,普及体育技能,建立选拔、培养、输送配套体系,为“冠军之城”储备大量优秀的后备人才。

第三张文化特色品牌———“中国优秀旅游”之城,打造全国旅游中心特色品牌。保定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素有“中国优秀旅游城”之称。保定要建设文化名城,就要打好特色旅游的文化品牌,在“四个不断”上做文章。一是不断打造以弘扬保定特色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争创全国优秀旅游线路;二是不断推出和精心策划富有保定文化特色的大型旅游文化艺术节知名品牌,除推出“中国保定红色旅游文化艺术节”、“华北白洋淀旅游文化艺术节”之外,还可结合总督署文化内涵开发“中国保定官署文化艺术节”、结合易县燕昭王建黄金台招贤纳士和荆轲南渡易水刺秦的故事以及涿州“桃园三结义”的三国文化,开发“燕赵传统美德文化艺术节”等,多方位地展示保定文化独有魅力;三是不断提升旅游点的文化内涵,在各旅游点建设有保定文化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人文景观。组织高素质专业旅游人才进行策划、经营和管理,提高保定文化旅游在国内外的美誉度;四是不断挖掘历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新思路。对于未开发的或开发力度不够的特色景点,要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努力提升海内外知名度,增加旅游前景发展空间。对于位于一些保定县区的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却至今仍然处于飘零无闻状态的旅游景点,如同样作为长城重要关隘的紫荆关却远不像八达岭、居庸关那样闻名海内外,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宣传。对于保定丰厚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也要深入挖掘,像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定县平民教育实验、高阳勤工俭学运动等近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有旅游价值的近现代历史文化遗存,可开发成“中国保定近现代旅游文化”专线,增加新的旅游亮点。

三、关注文化民生建设,注重发展古城特色大众文化,提升文化品位

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要关注文化民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民生的建设和实现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一)市民对建设文化名城的自觉参与意识是建设名城振兴保定的重要保障。

通过文化政策宣传、电视专题、报纸网络等方式加强认知和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大意义,普及古城历史文化,不断增强全体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宿感和自豪感,从而产生热爱保定、献身保定、发展保定的自觉思想,提升整个城市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加快文化公益设施建设,兴建种类齐全、布局合理、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百姓需求的公益性文化场所。

保定是著名的长寿之城,要特别关注建设老年人晚年精神需求的场所,如太极剑类健身馆、书法音乐艺术馆、花鸟鱼虫养殖馆、棋类娱乐馆、茶艺养生馆等,打造特色夕阳红休闲文化,使敬老爱老思想蔚然成风,成为保定古城特色文化一大亮点。

(三)大力繁荣大众文化,组织举办各种特色文化系列主题活动,丰富百姓文化精神生活,提升文化品位。

尤其对于流传于民间的大众特色文化要大力扶持,倾力打造让百姓当主角的真正属于古城百姓施展才艺的“百姓文化舞台”,使名城文化具有百姓特色。

(四)重视社区文化,使弘扬保定文化活动走进社区。

如举办文明规范进万家活动、社区彩色周末健身娱乐活动、社区读书角、编唱保定文明道德红色歌曲会、戏曲票友会、消夏老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活动,聘请专家顾问为社区举办健康养生、法律咨询、理财投资等各种主题的专题讲座,举行花卉种植、剪纸刺绣、围棋象棋、绘画书法等技能切磋交流活动。组建社区居民文艺队,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树立典型社区,以点带面,推动社区间相互学习交流,区区联合共同打造和谐社区,兴建居民幸福生活家园。

(五)发展保定地方特色的夜文化。

以弘扬保定文化底蕴为主,丰富夜文化内容,提升夜文化质量,摒弃“酒吧”、“迪厅”、“网吧”之类的传统模式束缚,而发展集知识、健身、艺术、休闲为一体的多元化、高品位的文化消费领域,如学习研究型、健身养生型、修身养性型、艺术娱乐型、社交沟通型、购物休闲型,等等。适时延长各大商场、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体育馆、游泳馆等公共场所的开放时间,为夜文化创造充分发展的环境,逐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夜文化发展经济圈。提高各大文化广场的利用率,举办不同年龄、不同行业、不同文化层次群众广泛参与的各类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保定文化广场活动特色,成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传承保定悠久灿烂文化的纽带。

四、加强文化创新理念,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增强特色文化活力

创新是建设特色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动力源泉,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当前要着力在文化的内涵创新、理念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创新、传播创新、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做文章,构筑保定特色文化创新体系。

(一)融文化创新于文化景观中,提升文化品位,于细节处凸显文化个性。

城市个性显示城市的竞争优势,也是城市的魅力。建设文化名城要着意于细节中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首先,在城市建筑的设计上要避免千城一面,可在造型、图案、用材、色彩上寄寓保定某种独特文化意蕴;其次,通过增设各类文化景观,如文化雕塑、文化长廊以及文化墙等,把保定特有的历史文化名人、历史纪念性事件、民间传说、典故由来、名胜古迹等文化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重点增设一批高品位、具有文化象征的经典标志性雕塑,使之成为文化名城极具特色的有机组成部分。保定历代名人层出不穷,也不乏重大历史事件,在城市的主要路口、主要建筑、文化广场增设反映保定重大历史事迹和文化名人的纪念性雕塑,突出历史文化意蕴;在图书馆、博物馆、校园增设励志性名人雕塑,突出学术文化氛围;在街道社区、超市商场、公园增设现代性雕塑,突出现代文化气息。此外,还可在城市环境景观上,比如在各道路绿化带栽种保定市花,配以四季花卉加以点缀,而不是千城一色的长青灌木,这样既美化环境,又凸显保定特色,加深对保定的了解和热爱。

(二)促进文化创新元素与经济的融合,加快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发展以创意为核心引擎的创新型特色文化产业群,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要加强文化创新理念,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使各类文化要素结合经济思路,加快向经济领域的渗透,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产品文化,走具有创新模式的产业化道路,开辟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要开阔发展思路,制定保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目标、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结合保定文化产业现状,依托高新区中国生态电谷国家级开发区的良好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建设保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创办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三要以创新带动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建立文化产业改革试点,鼓励文化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其为龙头,汲取成功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加强相关资源的最优配合利用,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从而打破各自为营的孤立局面,降低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本,以提高保定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例如,可以以县域文化产业为依托,加大科技含量,深入融合文化元素,促进产业升级,把安国的“中药之都”、容城“中国男装名城”、白沟“中国箱包之都”、留史“中国皮毛之都”等优势产业整合创建成既传承历史传统特色,又具有浓厚的新文化元素的大规模县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通过增加产品品种、扩大产业规模,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信息经验交流和互利合作,拓宽发展途径,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利用各种优势合力做大做强保定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共同维护好保定文化产业主权和城市利益;四要发挥驻保定高校、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形成政府、高校与企业联合打造的“创意-生产-应用”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链,将创意成果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注重增加创新文化的份额,保持保定“老字号”招牌活力。

对于一些现存的保定“老字号”招牌,要注重在产品的生产、包装、风味等环节上都要增加诸如“老字号”的来历、文化涵义和历史积淀等创新文化份额。如,在产品的生产上,融入富有象征意义的特有文化内涵,使产品成为文化的载体,触动消费者的购买欲。在包装设计上,设计各种包装材料、图案、色彩、造型,有意识地把文化要素融入其中,不断提升文化艺术品位,赋予产品不同的风格。在产品风味上,在主打风味的基础上,设计多种适应不同地域的风味,拓宽“老字号”消费市场,从而产生文化附加值,发展壮大保定老字号招牌。

(四)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

必须以创新型文化人才为根本,促进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培育有文化素养、懂文化经营、会文化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同时,注重保定高校文化软实力的创新建设,充分依托各高校的科技人力资源和优势,以校促城。积极构筑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高地,引进创新人才、策划人才,为文化名城的可持续性建设储备充足的中坚力量,努力做好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工作,实现保定文化名城建设的大发展,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构建特色文化建设创新机制,促进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特色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常抓不懈,要整合资源,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最优配置,形成文化共建的合力,实现文化建设与城市软实力发展的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2]王利涛,刘庆.从“软实力”看加强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保定文化软实力 第2篇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种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世界的流行语。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领域范畴。正如前新加坡高级官员李宽冶所说:“只有当其他国家羡慕并期盼能效法该国文明时,该国才具有了软实力。中国作为亚洲传统的轴心国的地位为自身现代化 进程创造了丰富的软实力储备。优势归优势,只有将这些资源发挥出来才能成为促进中国和平崛起 的核心力量。但当前,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在方方面面都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清除了这些绊脚石,中国文化才能在通向强势文化的道路上走的更远。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一下五个方面:(1)、社会核心价值观危机(2)、文化相关产业(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教育(5)、国际话语权。

当然,现阶段虽然各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但也要看到中国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广阔前景与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中华五千年的历史说明,文化软实力是社会发展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所以我们要提升软实力,狠下硬功夫,为此应做到:

一、树立文化新思维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全面领会十七大精神,树立文化新思维,从战略高度理解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今天,在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力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而且,它不仅生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和丰富社会需求,而且可以融入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将文化优势转化精神能源,转化为区域优势、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三、用好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开拓的视野,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同时,要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不断丰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文化软实力”界说 第3篇

关键词:文化;文化软实力;国家综合实力

收稿日期:2009-12-08

作者简介:朱兆香(1980-),女,山东沂南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Soft Power的概念。我国通常将其翻译为“软力量”、“软权力”或“软实力”,“力量”、“权力”、“实力”混用。

一、权力与实力

“权力”是一种力量,是使他者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甚至是在不顾他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实力”是指实在的能力和力量,统称为创造生存的力量,是自己做事的能力。“权力”是让别人做事的能力,意味着控制,是相对于自身能力而言的。因此,“权力”具有外向性、压制性的特点。所以,在研究我国的发展战略时使用“软权力”,“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歧义和误读,既难以对中国的国际战略取向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支持,也容易陷入美国中心主义理念下的霸权思维陷阱”[1](P.102-103)。从综合国力角度考察,强大的实力为获得权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行使权力主要靠实力来说话,但实力并不必然包涵着权力。所以,“软实力”对于我国来说是更合适的概念。

二、文化与文化软实力之“软”

人们在使用文化概念时,常常所指不同,或用“文化”来代表文学、艺术等具体文化形式,或用以概括传统礼俗、风俗习惯,有时用来指思想理论或价值观念等等,文化范畴都呈现出多元性、包容性、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特征。塞缪尔•亨廷顿曾经指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2](P.3)因此对一项文化研究的文化对象加以语境说明是十分必要的。一般认为文化可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从层次结构上又可划分为多个层次,外延上的划分难以准确说明问题。在本质上,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它是指与自然相对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目的指导下而进行的,人的活动的目的本身就蕴含了人的某种价值取向,人的实践活动说到底是一种“创价”的活动。[3]文化作为人们价值追求的结果,是与人的不断解放和发展是一致的,人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文化,这种文化又反过来成为人的一种生存环境,通过规定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能力、传统习俗、制度及实践的物质条件规定着人的现实可能性,这也是文化的价值和最基本功能:化人。因此,文化在本质上是趋于整合的,各种文化特质形成一种具有内在统一精神和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把每一个体的行为包容于文化整体中,赋予它们以意义。

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源自于文化的本质规定性。促进人的社会化、推动人的不断地自由全面发展就应该是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规定性和价值目标。

需要清楚“软实力”的“软”的意味,即文化软实力的特性。所谓“软”是与“硬”相对应而存在的。传统意义上的实力通常指硬实力,指的是一定国家和社会所拥有的有形资源构成的物质力量。有了强大的硬实力,对外就能够通过胡萝卜或大棒去推行本国的政策、实现本国的目标,甚至威胁利诱别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根据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来达到目标。笔者认为不能仅仅从受力者的主观意愿角度,即从被动、不情愿、被迫地接受某种力量还是主动、自愿地去寻求和接受某种力量去划分“硬”或“软”,这样的划分强调的往往是受力者相对而言的感知,这样的感知是动态的。从感知角度,文化、外交政策,政治价值作为一种软实力有时也会显得很“硬”,而硬力量有时候可以具有吸引力和软的一面。所以基于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而言,更应该从力量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层次角度去考察:硬实力的作用更直接、快速、强硬,是有形的、显见的;软实力是无形的,潜在的,像文化、政治价值等,其作用相对而言比较柔和缓慢。

一般认为,软实力主要具有吸引性、非垄断和扩散性、不同国家软力量的可重合性和无形性等四个特征。由于文化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不同的文化形式或层次发挥作用的大小、程度、范围等特点不同,所以文化软实力的特性要结合文化特性考察。首先,文化软实力具有渗透性。文化力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可以说文化力的作用和功效是无形的、无限的。其次,文化软实力具有扩散性。只有当一种文化广泛传播时,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文化软实力更加依赖国际文化的势能,即国际整个文化和价值的总趋向。[4]第三,文化软实力具有无形性。第四,文化软实力具有影响深远性。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内涵的综合性的力,一旦被认同并内化,将会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综合实力

国家综合实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既包括在物质层面所拥有的经济、军事、资源等力量,又包括在精神层面所拥有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其地位不断上升。

文化软实力有三个层次的境界:关注、吸引和同化。文化不一定都能达到同化的境界,最终取决于接收者的利益。正如美国因软实力和硬实力优势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但世人的焦虑也同样会聚在这里。如果美国仅仅和着自己的曲调来跳舞,那么世界只能是观众,而几乎不会有人跟随美国的舞步。[5]一方面,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作用,不能想当然的过高估计。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一国的历史传统、价值趋向和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与能力联系在一起,其作用的发挥既要以硬实力为基础,又要受到外交政策对两种实力的运用方式制约。政府可以创造、推进或利用文化软实力,但难以控制和主导文化软实力,这就使文化软实力在决策者眼中失去了硬实力的那种可靠性。

不同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所产生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并非所有的文化和价值或一种文化和价值的所有方面都能成为软实力,有些文化可能产生破坏力,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文化软实力是其所拥有的文化整体的合力。一种文化和价值可以受到欣赏、肯定和喜欢,但并不一定被接受并转化为接受者的行动。若软实力的文化价值被接受、认可、甚至内化的价值意义和文化作为实现某种政治或经济目标的手段的工具意义被混淆在一起,会导致许多问题。这两者有时候可以相互生成,而有时候也许无法在同一层面上存在。因此,对于具体的文化的影响力要具体分析,充分认识到这里面所存在的问题,在制定政策时要善于运用文化资源,避免损害文化软实力。

从国家总体实力角度看,文化软实力需要与硬实力的协调。一般而言,有形的力量越强大,文化可能越具有吸引力。文化软实力必须要有硬实力的基础才能在国际上竞争,没有硬实力作为载体和推进器,软实力就无法投射到国际的舞台上。强大的硬实力可以为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但并非总能转换成功,如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文化软实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强大未必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如梵蒂冈。文化软实力若与硬实力长期脱节,必将影响硬实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区分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资源

从最核心的价值体系,浅层的信仰、规范、风俗习惯、审美等,到表层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等,准确说仅是文化软实力资源或载体,并不等于文化软实力,只有当文化资源被运用时才会产生力量。

在运用文化软实力资源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共性与个性的矛盾,也就是我们要向国人和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全球化和异质化是矛盾统一过程。作为国家软实力的文化,一定要是反映民族、国家独特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又要能够提供具有普世性意义的价值成分,这种价值成分能够在全球化的新时空结构中竞争,能够成为人类共享价值的一部分,能够为形成全球共同体或全球性社会服务。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大小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它能为人类的共享价值贡献多少,能为大家所共享的程度有多深。而从政策层面看,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是促进自身文化和价值的共享化、普世化,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搞一场运动就能完成的,必须基于自觉性、自愿性,而非强制的改变。

综上所述,文化软实力,简言之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所释放出来的既改变他者的存在状况、更改变自己的存在状况的力量,是创造生存的力量,向内之于创造主体,需要积蓄、积聚、自固、自强,所以,创生力首先是指自信、自强、自固力;向外显现为一种实在的竞争力、协调力、融合力、扩张渗透力。从国际关系角度讲,是指一个国家通过该国文化基于国际社会认同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或影响力或同化力来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能力;从国内发展角度讲,是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民族习惯、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精神观念的文化因素构成,对国家和民族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对于经济建设起着先导作用,对于思想建设起着教化作用,对于环境建设起着辐射作用,对于人才成长起着催化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杰.中国软力量建设的儿个基本问题[M].载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编《国际体系与中国的软力量》.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2][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贾英健.文化进步论[J].学习与实践,2006,(10).

[4]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

[5]布兰德利•沃麦克:软权力评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保定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 第4篇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原则

1、整体统一原则。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突破过过去各自独立发展的现状, 坚持整体统一设计的原则, 着眼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理念, 形成长期的稳定的、持续推动京津冀发展的机制, 保证在区域发展中不断合作与共赢。三地政府建立定期高层会晤及互访机制, 从城府层面对三地共同发展主动协调, 从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资源配给、人才利用、管理形式、运作模式等角度进行协商, 以实现在京津冀三地发展中文化功能特色鲜明、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文化产品生产的定位重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差异、争取共识的过程, 多种文化在一个区域内共同发展就要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 从服从大局、全局发展为重, 导致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区域系统。特别是在新系统的形成之际, 会在区域内产生一个占据主导因素的关键点, 他们支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新方向, 这方向的最终形成和新质的产生都需要区域内三种文化的相互协作、相互促进, 使整个区域处于整体发展的态势。其中, 起到引导和支配作用的主导要素是促成区域整体性发展的关键, 京城文化、津门文化、畿府文化在宏观上表现为整体统一, 在各自的发展空间中则有较强风格的凸显, 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功能各异、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特色。

2、主从协调原则。

京津冀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突出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应尽力使主导性因素不断处于支配地位, 也应注意多元素构成的区域文化中主导性对于整个系统的决定作用。目前, 京津冀区域发展体系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矛盾是:在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大趋势之下, 保定一直处于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境地, 不断为京津冀发展提供资源、能源、人才等需求, 这种虹吸现象虽对区域整体发展提供了持续的拉动作用, 但长期的发展表明对于保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 甚至导致了京津冀贫困带的产生, 直接决定着这个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协同性。因此, 首先推动保定发展成为解决当前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这是目前区域一体化协同的主要任务。为使区域发展能真正实现一体化、综合发展, 就需要采取有效举措把主导因素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予以充分突出和强化, 最终实现主导问题——保定充分发展的情况下, 对其他地方的发展要素:京津两地的发展统合协调, 形成一个明确、清晰的发展方向, 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化的高效、快速、协同发展。

3、系统完善原则。

由京津冀协调发展而构成的区域一体化趋势, 其中北京、天津、保定作为独立的单元, 在发展中都有明确的特点、优势与不足, 各自突出发展优势方向, 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区域内的恶性竞争, 逐步形成一个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功能各异的系统完整的区域发展态势。

区域一体化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对于完备发展的整个区域而言, 就是多点构筑而成的网络系统, 在该系统中每个构成部分都在功能方面具有独立性, 都有各自发展的特点, 这样独自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而在作为一个系统中的不同组成部分是, 因各自都有发展特色、互相补充, 又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作为区域优势在国际国内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形成区域发展的强势合力。

二、保定软实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提升对策

1、以保定为核心构建网状结构辐射区, 做大做强保定软实力。

以保定为中心, 不断挖掘文化资源, 既可以不断将保定文化向外辐射, 也可以吸收各地的文化特色, 强化本体优势, 弥补自身文化建设的不足, 形成互为补充、互利共赢、共同提升的新局面。保定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向北可以延伸至北京, 向东北可与天津接轨, 向东可伸向沧州的渤海新区, 向南可与石家庄相衔接, 向西可经张家口与山西大同相接。通过这样一个网状结构将整个京津冀连接成网, 也是将京津冀区域发展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一个发展态势可使保定成为盘活整个京津冀区域文化的重要关节点, 也是有效融合北方各种文化的沟通渠, 也是文化认同的根源发源地。这种城市文化发展的网状布局使组成的所有城市各自发展都有充足的空间, 并且发展壮大;通过中心点或关节点, 将每个城市文化发展紧密连接起来, 形成文化发展的强势合力, 带动整个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以共同的文化凝聚人心, 提炼区域文化精神, 构筑城市整体形象。

城市文化精神则成为文化传承中为整个地域人群所共同构建, 并为后代人所高度认同、接受和传播的文化精髓, 逐步成为其地域的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组成内容, 这是文化不断累积、传承、拥有较强大的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京津冀区域有着共同的文化根脉:燕赵文化, 并且以燕文化为根基逐步形成了三个特色文化分支:京味文化、津门文化、畿府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凝练而成了城市精神, 结合时代、新发展、新机遇及人们的共同文化价值取向, 以文化为主导、以城市精神为核心, 构筑城市整体形象。只有这样, 才能使本地域的人群形成集体凝聚力, 激发出人们建设社会的极大热情, 不断提成本地域的文化软实力;更能让其他地域的人群感受本体文化的高度发展, 形成文化的群体认同感, 缩短时空、心理上的距离, 产生一种乐于亲近的心态。保定在新时期结合自身的发展, 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给予自身准确定位, 认真总结保定人文特点, 高度概括出了保定精神的核心内容:崇信、重义、尚和、争先。“崇信”体现了保定精神的伫立根基;“重义”体现了保定人的行为准则;“尚和”体现了文化保定的整体风貌;“争先”体现了保定人敢为人先的能力。

3、以根脉文化为共同底蕴, 以区域文化创新为新增长点, 突出特色又共同发展。

燕赵文化作为京津冀地区的共同文化母体, 最早起源于殷商之际, 也是中原文明的发源之地。燕赵文化相对其他地域文化如:吴文化、鲁文化、楚文化相比, 具有较广泛的地域性, 其影响范围可涵盖西起山西东北部, 东到辽宁, 北到河北北部、内蒙古南部, 南至黄河之滨, 以河北大部为主, 这其中也就包含着京津对于燕赵文化的直接集成与发展。燕赵文化主要特征为:慷慨悲歌、好气任侠、正道直行、质朴务实等, 这些都融入到了京津冀地域文化发展的血脉之中, 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随着城市经济的日益突出, 京津作为北方主要的城市, 逐渐成为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燕赵文化经过不断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逐渐发展成了京城文化和津门文化两个主要的分支, 特色也日益突出, 以燕赵文化为主要载体的保定畿府文化却日益衰落。但在历史上, 保定作为“关山带河, 联络表里, 控扼燕蓟, 四达之冲”的地位, 北控三关, 南通九首, 被称为“天下通道”、“京畿重地”、“北京的南大门”, 这重要地位也说明保定在京津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摘要:保定作为京津冀一体化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关节点, 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成为制约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 保定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悠久、文化名人辈出的地方, 应紧紧抓住这次区域发展的机遇乘势而上, 结合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切实找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路径, 在提升自身实力、加快发展的同时, 也起到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文化软实力,保定

参考文献

[1] (美) 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刘合林.城市文化空间解读与利用[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

中国文化软实力 第5篇

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和影响力上是硬实力的强制性所无法比拟的,软实力就是一种春风化雨般吸引他国认同甚至依循自己政治主张和价值原则的“柔性资源”。

我国可谓深谙此道,因而将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在海外创立孔子学院、扩大对外汉语教育、利用国际赛事和会展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等途径促使国际社会增加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国际影响力。我国的传统文化 “仁义”等理念在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充分体现。

浅谈文化软实力 第6篇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三片 提升 文化安全

我们通常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要素来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硬实力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一种看不见的思维力量。硬实力是强制力,软实力则是吸引力。

"软权力"或"软实力"一词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他认为硬权力和软权力皆至关重要,但在信息时代,软权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他认为软实力表现为一种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于心甘情愿而非强迫所得。"软实力"概念的提出,逐步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重新认识,使人们的目光由过去一味地注重领土、军事、经济、科技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和价值观等无形的"软实力"。

约瑟夫.奈形象的把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划分为三种类型:经济实力---有无胡萝卜,军事实力---有无大棒,文化实力---有无巧克力。文化实力也就是"软实力"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竞争的主要方向。〔1〕文化实力即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在当今信息时代,发达国家都把文化软实力放在战略发展的重要地位。这一点美国尤为突出。我们通常将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归为"三片":"薯片"、"芯片"、"胶片"。"薯片"即快餐薯片,麦当劳快餐食品的典型代表,通过物质载体传达美国生活方式。创立于1940年的美国麦当劳连锁餐厅,主要售卖汉堡,薯条,炸鸡,水果及饮料等快餐食品。1990年麦当劳在中国大陆的深圳开设第一家餐厅,如今,麦当劳餐厅遍布全国。麦当劳食品尽管被指责影响公众健康,例如高热量导致肥胖,以及缺乏足够均衡营养,是垃圾食品等,但人们仍然抵挡不住这种美味食品的诱惑。时至今日,麦当劳的分店已经布满全世界五大洲,在很多国家代表着一种美式生活方式。

19世纪中期发明的牛仔裤,最初是专门为来自于美国西部淘金热的矿工设计,从利维牛仔裤的创始人生产出第一条牛仔裤之日起,它就天然地同美国的淘金热、西部牛仔以及美国军队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今天,牛仔裤仍然是众多年轻男女的首选。它改变的不单是人们的穿衣方式,更多意义的是人们生活。

牛仔裤和薯片代表典型的美国文化,除此之外,诸如迪斯尼乐园的米老鼠;酒吧的XO,嘴里抽的万宝路,每周必看的NBA,它们都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芯片"也就是电子芯片,指软件。芯片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而芯片是所有整机设备的心脏。当今世界芯片制造业40%以上集中在美国。美国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霸主地位是由于掌握并垄断了核心软件、集成电路和关键元器件的设计与生产。政府在美国芯片发展过程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美國国防部就出资1亿美元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产业联盟。美国政府把芯片产业、芯片技术作为战略产业、战略资源加以支持和保

护。乔布斯和他的Iphone给全世界的用户带来了什么?那就是将创新的移动电话、可触摸

屏ipad以及具有桌面级的电子邮件、网络浏览、搜索和地图功能的突破性因特网通信设备

这三种产品完美的融为一体。

第三步则是"胶片"即电影胶片,主要指我们今天要讲的电影事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美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文化产品主要包括影视、游戏、音乐、动漫等。美国之音是一家提供40多种种语言服务的动态的国际多媒体广播电台,每周服务全球达一亿多民众。其全球影响仅次于英国广播公司。美国的影视业相当发达。好莱坞走向了全球,也让全球实现了好莱坞化,大家也都慢慢地习惯了好莱坞电影,甚至产生了依赖。〔2〕好莱坞占全世界同行业份额的80%,胶片的影响极其巨大。上个世纪末的泰坦尼克号全球票房超过18亿美元。2012年3D版泰坦尼克号再次上演,总票房突破20亿美元。2014年 6月在中国上演的变形金刚4票房一路飙升近20亿。影视作品的传播,美国在全球文化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润,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看似简单的一串串数字,它们所呈现的是一个无比强大的"文化帝国"。

近年来,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明显提升。我国的文化价值观源于"和为贵","诚信""仁爱"的传统文化。这些思想在新时期被赋予新的内涵。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和普遍的价值观。我国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已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和共鸣。今年8月在我国南京举办的第二届青奥会的主题口号"分享青春,共筑未来"以"青春"体现了青年人和青奥会的基本特征;以"未来"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同理想、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共同命运;以"共筑"体现了奥林匹克友谊和团结的基本原则。

从2004年底开始,我国在借鉴各国推广本民族语言文化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在海外设立汉语推广机构"孔子学院"。近年来,孔子学院的发展快而有序,全球地域分布日趋广泛而数量又明显集中。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既是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机构,又是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舞台,还是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窗口。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对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由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起步较晚,文化软实力"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虽说华夏文明五千年,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被充分利用。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能力弱,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比较严重。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产业的比例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以影视业为例,当年的《卧虎藏龙》,至今仍在美国的非英语电影电影榜上的第一,这一部电影在北美曾经刮起了一股中国风。可惜我国影视产品象《卧虎藏龙》这样的影片太少,如今中国成为好莱坞电影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国产片在国内50%的份额艰难维持,〔3〕中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的全面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影视作品出口变得更加困难。

我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硬实力的提升已为世界所公认,, 而文化软实力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及中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作为13亿多的人口大国要迅速崛起,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指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就难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便没有说服力。

"二战"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力图通过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单向、强力地向亚洲、欧洲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3〕美国政府一贯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随意干涉他国内政,肆意践踏别国文化。美国曾计划把伊拉克作为大中东计划的关键一步,美式民主在伊拉克不仅无法推进,反而激起更多的更为残忍的恐怖主义。面对目前叙

伊边境日益壮大和猖獗的 isis极端恐怖组织,美国有苦难言,一方面呼吁全球联合应对极端恐怖组织,同时展开了针对恐怖组织武装的空中打击。

美国等西方国家单方面的文化输出和文化扩张的对象更多的是选择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单在文化产品上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而且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难以

保持发展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从民族和国家政权稳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意识,树立文化安全新理念,切实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抵制来自西方文化的扩张和渗透。〔4〕

参考文献:

[1]尹鸿:好莱坞电影与美国文化软实力 北大暑期高级研修班讲座 2014.8

[2]刘濛檑:美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杂志 2012.5

[3]王瑾: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文化意识安全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6

保定文化软实力 第7篇

一、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 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指出, “二十一世纪的区域竞争, 将以文化论输赢。”城市现代化进程, 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对硬实力的影响日益突显的进程。文化软实力是支撑城市生存、竞争和发展的无形资产, 也是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看一座城市是否有竞争力, 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软实力, 也就是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市民素质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二) 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增强城市居民凝聚力的需要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引导、规范、激励和提升市民的行为方式和精神境界, 实现市民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之一就是城市精神的挖掘和培育。而城市精神可以促进城市市民共同理想的确立, 把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广大市民的奋斗目标。因此, 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可以促使城市文化转化为动员和组织广大市民为城市发展而奋斗的精神力量。

(三) 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维护城市稳定的需要

发展文化软实力要求承认不同地域文化的多元性, 尊重不同的城市文明, 形成和谐统一的城市文化共同体。文化软实力战略主张提出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 来同化与吸引不同的地域文化。城市历史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多元移植共同构建成城市文化地域性发展的主脉。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能够使城市的地域性文化与多元文化相融合, 使传统城市文化与迁移地域文化的矛盾、城乡文化的冲突自然消解, 大大降低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滋长机率。

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一) 推进城市文化体制创新

文化体制创新是保持城市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的源泉, 也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手段。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并施行科学的城市文化政策, 推进城市文化体制创新。首先, 要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对城市公益性文化建设投资或捐赠;其次, 鼓励具有经营性成分的文化事业进行转制改革, 走市场化的道路;再次, 在管理体制方面, 转变城市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 建立新型政企关系, 激发城市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活力, 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

(二) 挖掘城市精神及提升市民素质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聚积起来的核心价值理念, 它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 更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资源。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 培育、挖掘、宣传和发扬城市精神对于促进城市先进文化的全面发展、形成城市发展的强大文化软实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讲,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就是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过程, 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 其综合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态度、水平和能力, 直接影响政府政策的实施效率与资源配置的成本, 直接影响着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市民素质。

(三) 继承和弘扬优秀的城市传统文化

城市的传统文化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继承和弘扬城市传统文化, 首先应该充分发掘城市传统文化的优势, 弘扬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 自觉实现城市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和谐对接;其次, 要注重城市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 因为加强城市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市民对城市文化自信心的需要, 重视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构建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城市形象的需要。

(四) 加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软实力通过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表现出来, 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城市文化基础设施是广大市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 因此,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必然要驾驭在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加快城市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才能保障市民拥有更多的可以进行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场所、资源。加强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市民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推进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

(五) 以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口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产业支撑。文化产业运用文化元素来聚集资金、发展经济, 再用聚集来的资金、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来发展文化, 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有力地推动和发展着文化软实力。城市文化产业作为城市经济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既是城市硬实力资源, 又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物质载体。当前, 城市文化产业的开发、文化市场的争夺, 已成为各个城市提高文化生产力水平和开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和领域, 文化产业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三、提升保定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一) 保定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分析

1. 历史文化资源。

保定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是全国拥有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最多的地级市:清西陵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直隶总督署、莲池书院、保定军校等文化遗存全国闻名。此外, 保定是中国北方革命发源地, 拥有地道战、雁翎队、狼牙山五壮士以等众多革命纪念地。保定虽是文化资源大市, 但资源分布不平衡, 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够, 资源优势没有转换成产业优势, 更没有转换成经济发展优势[2]。

2. 市民素质。

良好的历史文化传统为保定市民素质的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定是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多方面体现了较高的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然而, 目前在保定仍然存在市民文化缺乏引导, 市民文化倾向庸俗化的现象。保定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农民及进城农民工还未能真正被纳入新的城市社会生活, 由此, 出现了这部分群体与传统城市文化不兼容的问题, 阻碍了保定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3.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

保定曾是河北省文化设施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保定市区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影剧院、科技馆、体育馆、文化广场等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已建成多年, 但由于长期经费不足, 不少设施已不复存在, 其余不少文化设施则硬件建设和软件配置均跟不上时代发展, 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彩色周末”、“古城书市”等群众文化活动及敬老健身节、涿州元宵节灯会等节庆文化活动已坚持举办多年, 成为保定市民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 也为保定市民带来欣赏高水平文化艺术的机会。然而, 这些富有保定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的品牌建设力度不足、品牌营销手段和传播渠道单一, 没有将保定的特色文化传播出去, 没有形成辐射全国的知名文化品牌。

5. 保定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印刷业、民间工艺品制作业作为保定传统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 发展态势良好;新兴的动漫产业发展也初露端倪, 正在成为保定城市文化产业新军。保定拥有两个国家动漫产业基地, 一批动漫企业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如保定中科帷幄公司制作的大型动画电影《麋鹿王》荣获第13届电影华表奖最佳动画片奖, “亚洲影像IT文化观光都市”项目成果《戊鼠闹花灯》和《地震与防灾小知识》填补了河北省动画系列影片的原创空白。然而, 保定城市文化产业规模较小,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文化产业品牌营销意识不强、传播力度不够, 直接制约了保定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 创新型、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短缺, 已成为保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 保定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1. 尽快挖掘和弘扬保定城市精神。

保定迄今仍然没有提炼出一个既继承保定历史传统文化又符合保定时代特征的个性鲜明的城市精神。应尽快在保定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城市精神大讨论, 争取全民参与。之后, 应大力开展保定城市精神的宣传, 努力提高保定城市精神在市民中的知晓度和认同度, 让保定城市精神成为广大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理念, 成为推动保定城市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2. 保护城市历史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并重。

历史的积淀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源泉。保定历史悠久、文化厚重, 应延续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 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 保护城市历史, 延续城市记忆[3]。当前, 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先进文化。要加强保定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以建设“山水城市、低碳城市”为目标, 以大水系建设为重点, 拓展保定城市生态空间;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关系, 遵循生态经济规律, 对保定城市绿化、环境污染的治理等做出统筹安排, 倡导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 使保定的“山水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成为保定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要素, 成为提升保定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三) 加强保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1.以政府公共财政为投入主、以社会力量投资和捐赠为必要补充, 加大对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科技馆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或改造的投入力度;尽快建设一批高标准、具有保定历史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社区群众性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2.促进群众性主题文化活动, 使“彩色周末”、“古城书市”、“古城戏剧节”、“社区文化艺术”等活动常规化、仪式化、季节化, 进一步彰显保定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办好白洋淀旅游文化节、空竹艺术节、狼牙山登山节、敬老健身节、顺平桃花节、涿州元宵节灯会等节庆文化活动, 使之不光成为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节庆文化活动, 而且要运用多种传播手段、营销手段扩大其国际知名度, 进一步凸显保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山水文化等优势, 使这些特色文化成为保定的文化品牌, 成为传播和弘扬保定文化的重要途径。

3.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市民素质。加强市民价值观的引导, 在保定城市“三年大变样”进程中同步普及现代城市文明知识, 实施对城中村农民思想素质及文化素质的改造;对外来民工实施社会性接纳, 使之自觉地以城市的要求规范自己、完善自己;从思想观念上、行为习惯上推进传统市民、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型, 逐步消除小农观念、封闭保守思想、小富即安意识等不适应时代潮流的文化积弊, 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

4.文化产业结构升级。首先, 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动漫产业是一项朝阳产业, 既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又能在短期内产生巨大的影响辐射力,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因此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在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保定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动漫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加强动漫基地建设, 加大对动漫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推进高新技术与动漫产品的生产、制作和传播紧密结合, 增强保定动漫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打造具有保定特色、原创的动漫产业品牌。其次, 利用保定印刷业、工艺美术制造业两大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优势及保定的区位优势, 支持、引导、动员社会资本投资印刷业和工艺美术制造业, 通过结构调整, 整合优势, 走集约化发展之路。再次, 充分发挥保定高等院校密集、人文积淀丰厚的优势, 有针对性地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培养规划, 为促进保定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积蓄后发优势。

摘要:城市文化应从“文化软实力”基本概念入手, 分析城市文化软实力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可以找到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以河北保定市为研究个案, 针对保定文化软实力发展不足的事实进行研究, 可为提升保定文化软实力设计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

关键词: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周国富, 吴丹丹.各省区文化软实力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 2010, (2) .

[2]王福友, 孙敢慧, 吴建虎.保定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与措施[EB/0L].河北文化产业网.http://www.hebci.com.cn/sub/llysj.htm.

保定文化软实力 第8篇

作为一个有着众多名胜古迹(古莲花池、大慈阁、直隶总督府等)、坐拥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保定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特色的地方经济、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了长足而持续的发展,增强了城市自身的经济和文化实力。在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过程中,保定市十分重视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期将本市的优秀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使其快速走向国际舞台,打造成一个国际化的魅力保定。那么怎样才能高效地提升保定市的文化软实力呢? 保定市的专家学者也是献计献策,分别从城市精神、生态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很大程度上为提升保定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可借鉴的可行策略。不管是哪种方法,语言作为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媒介,其所起的作用无他能及;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更是在提升市民整体文化素质、构筑城市国际文化氛围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作为承载高等文化教育的大学英语教学应为保定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一己之力”。

2.大学英语教育在提升保定市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承载体,是语言使得文化得以保持和延续;其次,语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特有产物, 反映和表达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的文化特征。正是由于语言和文化这种特有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语言不仅仅被当做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得以推广和流传的媒介。

保定市作为一个“直隶”古城,要使其传统特色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得以推广,势必要用到语言。那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而汉语的使用仅限于我国的人民,使用的范围远不及英语普遍,如果利用汉语来传播文化,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则成为推广文化的一个最佳选择。由此可见,利用英语为本市搭建传播文化的平台,积极开展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外交,对增强保定市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大有裨益。

作为承载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驻保高校, 无论是在其教育资源还是其教育手段,都要比其他的团体占有绝对优势,因此为提高保定市文化软实力献策出力,驻保高校责无旁贷。作为高等教育一份子的大学英语教育对传播古城文化、提高本市文化软实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的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英语基础知识,锻炼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更是在对比中外文化差异的同时,让学生对我国的文字、语言等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以便以后更熟练地利用英语这一交流媒介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为保定市的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分内之力。驻保高校的大学生是传播古城文化的新生力量, 这种力量随着接受大学英语教育的时间而不断凝结与聚集,一旦爆发,必将呈不可阻挡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提升保定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是无他可及的。除了数量众多的大学生之外,驻保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也是古城传统文化的传声筒, 在高效传播并发扬传统文化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本身储备有比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且具备比较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弘扬古城传统文化的不二人选。大学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文化渗透,确定终极的英语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门英语技能,更是让他们利用这种技能很好地为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作出贡献。大学英语教师还应注重在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主动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译外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将来有能力很好地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具体比如在制定某单元、某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时,除了明确教育点和语言点之外,还要明确应该而且能够渗透的文化点。文化点的选择,主要围绕本文提出的影响语义和语用的各种文化因素进行, 其中包括影响语言意义的文化内涵,隐含在语言后面的文化背景,具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地名,受到文化影响的语用规则等[1]。驻保高校本身也应利用自身优势起到很好的国际纽带作用,比如加强与国际院校之间的交流、多为本校教师创设去国外研读的机会,让大学老师们在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对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异地进行有效传播,增强我市的国际影响力。学校还应为本校学生广开教育渠道, 加强和国外优秀大学的合作,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为本校学生争取更多的机会,把他们送入国外优秀院校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学生在异国学习知识的同时,无形中会把我市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国外的校园中,为提升保定市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3.结语

保定市毗邻京津, 其枢纽性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作为一个市级城市,如何扬长避短利用自身优势取得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快速发展, 是每一个置身于此的保定市民都应该深思的问题。作为高等教育聚集地的驻保高校应该献言献策,利用其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分别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 为传播保定市传统文化, 增强本市的文化竞争力,进而全面提升保定市文化软实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会使其社会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使人们的精神风貌愈发昂扬向上,如何有效地提高城市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是各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大学英语教育的角度阐述其在提升保定市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保定文化软实力 第9篇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美国知名学者约瑟夫·奈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出来的“硬实力”, 又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约瑟夫·奈撰写的《硬权力与软权力》及《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等著作, 系统阐述了软实力的概念, 内容及其影响。他将软实力定义为:“一种通过让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获得预期结果的能力。这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的能力。它可以通过说服他人遵从或使他人同意那些能够产生预期行为的准则或制度来发挥作用。 (1) ”约瑟夫·奈认为, 一个国家吸引他国的能力源于其文化、价值观、国内实践及其被视为合法性的外交政策。 (2) 纵观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有三个源泉: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对外政策。文化软实力, 主要是指美国的大众流行文化及其所体现的生活方式的吸引力 (如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文化、麦当劳为代表的餐饮文化、NBA为代表的体育文化, 等) ;政治价值观是指西方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 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与体系;对外政策影响力则主要包括塑造国际规则和制定国际议题, 施加国际影响力, 以及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的能力。软实力理论极大地拓展了我们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视野, 突破了以往单纯基于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衡量国力的传统思维, 为我们研究世界发展动态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方法上, 学界突破了以往规范属性的软实力理论研究, 拓展了实证属性的软实力测度理论。研究取向上, 政界、学界、企业界协同合作, 突破单纯的软实力理论研究, 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把软实力研究成果应用于政府理政、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

二、美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历史脉络、现状及其特征

美国文化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软实力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软实力强化了美国硬实力的内容和影响力。约瑟夫·奈说:“不管我们做什么, 美国的大众文化都具有全球影响。好莱坞、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影响无所不在。美国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宣传自由、个人主义和变革 (还有性和暴力) 。笼统地说, 美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软权力—————即我们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 (3) ”美国文化软实力及文化产业的发展, 历经萌发、培育、成熟发展等阶段, 通过不同传播手段和媒介方式渗透世界各国, 向全球拓展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

1. 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 文化产业结构比较优化, 产值在国家生产总值占有较大比重, 吸引了众多就业, 并带动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信息产业、金融产业等) 。美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文化艺术、图书出版、影视传媒、信息与互联网、旅游娱乐、体育竞赛及餐饮美食等产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美国文化产业还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发展特点, 例如文化企业并购频繁, 文化企业经营范围日趋多元, 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加等。作为世界上第一文化产业强国,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 在出口方面是第一的产业。在全球化过程中, 美国文化产业急剧扩张, 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传导性下, 美国文化逐步渗透到全球各地。

2. 美国文化的特征。

美国文化软实力及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具有相当强的吸引力, 它必然有它自身的特色与特征。具体表现在: (1) 文化的大众化与流行化。美国文化的大众化与流行化是其最显性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大众消费领域, 其外在形式是大众流行性文化产品, 如影视戏剧、流行音乐、书刊杂志、体育赛事、文娱表演、网络社交工具、服饰时装及餐饮美食等, 普及化与流行化速度快。 (2) 文化传播的政治性。美国文化的迅速发展, 传播至世界各地, 具有双重目的性, 即经济性和政治性。经济上是要为其文化产业拓展市场空间, 政治上则是要影响其他国家国民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文化产业作为当代文化存在的重要形态, 作为当今世界软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作为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战略资源, 自然成为美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4) (3) 文化衍生的多元化。美国社会的发展史, 其实就是一部移民史。移民文化的植入与多元文化的建构, 丰富了美国文化的生命力, 衍生了美国丰富和多元的文化。各地移民所带来的欧洲基督教文化、东亚儒家文化、非洲黑人文化、拉美文化、西亚北非伊斯兰文化、南亚印度文化, 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内涵, 多种文化融合, 使美国文化更显多元化和活力。 (4)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创新化。美国经济、科技的发展, 促进了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丰富了美国文化的内涵。信息网络技术拓展了美国文化的传播方式, 使美国文化内容和形式更现代化。美国电影产业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 电影拍摄与制作更为精致, 强化了电影的艺术效果。 (5) 文化发展的市场化与产业化。美国充分利用其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 大力拓展文化市场, 实现文化发展的产业化。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形式和内容, 更是一种产业业态。文化通过实现产业形式, 更具发展的生命力和动力。好莱坞的电影业, 迪斯尼的文化旅游业, NBA为主导的体育产业, 都实现了市场化运作, 而且创新力持续加强。

三、美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江西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借鉴

尽管由于文化、地理、经济发展的差异, 但美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及其产业的发展, 对于江西省的文化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当然并非照抄美国的文化发展的经验, 其最大的参考价值在于:美国文化能够发挥本土的优势、使文化大众化、流行化、产业化。近年来, 江西经济发展飞速, 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上升。基于此, 江西地方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开发江西本土文化, 发展和丰富“赣文化”内容, 发展自己的特色文化, 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

1.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红色资源得天独厚就, 是江西发展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江西是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重要基地, 留下许多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红色革命文化遗产既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又是江西发展红色旅游、推动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江西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江西的红色资源得天独厚, 拥有革命摇篮井冈山、瑞金、兴国、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红色革命资源与遗产等。江西地方政府应大力保护和开发上述红色资源与遗产, 加大宣传力度, 适度利用和开发成旅游基地, 既能够弘扬革命精神, 又能够实现旅游产业化, 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江西电视台每年举办的“红歌会”, 日益成为江西宣传红色文化的标志性品牌, 提升了江西的文化软实力。通过“红歌会”, 传唱革命歌曲, 弘扬老一辈革命精神, 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正能量”。

2. 大力发展绿色文化。

绿色生态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 而且这种文化软实力促进和提升了江西省的经济、科技等硬实力, 提升了江西的文化软实力形象。多年来, 江西一直在推动生态立省, 绿色崛起, 大力提升江西的生态文化软实力。江西历届省政府重视生态建设, 并先后启动了系列生态文化建设工程, 如“山江湖工程”、“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实施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城市群) 规划, 大力推进生态崛起, 绿色崛起。江西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江西风景”。2012年底, 江西森林覆盖率由2008年的60.05%上升到63.1%, 稳居全国前列, 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2008年的76.3%提高到81.8%, 全部11个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11年, 江西旅游接待人数达1.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106亿元, 增幅分别位居全国首位和全国第四。2012年前三季度, 江西全省旅游人次和收入均超过2011年全年总量。江西的绿色文化软实力, 带动众多产业的发展, 花卉苗木业、绿色食品业、生态绿色乡村旅游业 (如婺源、三清山等) 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 吸引了越多的外来非污染产业转移, 促进了江西崛起。

四、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美国通过强化文化软实力建设, 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是值得为我国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所借鉴的。江西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 推动在地特色文化发展, 提升江西省域形象和全省文化吸引力, 最重要的是大力弘扬和发展江西特色的“红色文化”和“绿色文化”, 推进“赣文化”新的辉煌。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软实力的基本理论, 认为软实力理论有三个源泉:文化、政治价值观念和对外政策, 并着重阐述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范畴。其次分析了美国软实力的构成, 回顾了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阐述了其文化发展现状, 分析了其文化发展的特征。最后结合江西的省情省况, 并借鉴美国文化的发展的若干实践, 研究该如何发展江西的本土文化软实力:红色文化 (红色革命精神) 软实力、绿色文化 (生态发展与生态文明) 软实力。

关键词:美国文化软实力,美国文化产业发展,江西文化软实力

注释

1罗伯特.基欧汉, 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 (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63.

2约瑟夫.奈.硬权力和软权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7.

3约瑟夫.奈著.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前言, 2002:5.

保定文化软实力 第10篇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 (Soft Power) 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来的。1990年, 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 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 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约瑟夫·奈指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此番言论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此, 软实力成为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 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指出“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的, 一种是硬实力, 一种是软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 而文化、制度、传媒等被称为软实力。”由此可见, 文化软实力, 说到底就是文化的竞争力,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所在。

二、文化软实力“不软”

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 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 但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 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 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当今时代,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各国间的竞争范式正在悄然从以硬实力为主的显性竞争向以软实力为主的隐性竞争转型, 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和强大引擎。因此,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 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 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 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

㈠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数约瑟夫·奈认为, 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比它的经济和军事资源还要大。并认为美国的文化不论是粗俗的还是高雅的都强烈地向外散射, 这种竞争手段的能量不仅令人惊叹不已, 也使其他国家敏锐地感受到被美国软实力同化的威胁。所以, 应该认识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提升国民素质、树立国民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强调人民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 强调了国家的强盛、人民富裕和国民道德素质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指出国民素质应以国力的强盛和丰厚的物质基础为底蕴, 物阜民丰之际, 就是国民知礼节和荣辱之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文本”, 指出人的发展程度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由此可见, 国民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成败, 国民素质的高低, 又决定着国家文化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是国民素质的不断增强, 国民素质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 影响着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创造力。由此可见, 国民素质既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又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条件, 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数。

㈡文化软实力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人类社会发展史, 既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 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文化深刻影响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 就像奔腾不息的长河, 凝结着过去, 联结着未来。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 都是一个绵延不断、接续推进的过程, 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的过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是民族形象的基本元素和首要标志, 是一种精神力量, 是民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在于有自己鲜明独特的民族文化。

㈢文化软实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 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 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 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当今世界, 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 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 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据报道, 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日本的文化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汽车业。韩国树立了“文化立国”的战略, 影视、音乐、手机、电子游戏等产业的增长率已达到两位数, 出口额超过了钢铁工业。如果说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那么, 二十一世纪的主流可能是文化的竞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华文化软实力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认同。”中国要在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就必须加快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步伐, 切实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实现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发展强国跨越,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㈣文化软实力是影响国际力量对比的重要指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 各国均把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作为国家的战略重心, 以经济和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成为衡量各国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发现以经济和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越来越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高低, 而以文化、政治制度、外交等为核心的软实力在影响一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可以说,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乘积而非相加, 硬实力是构成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 软实力则决定着硬实力发挥的效率。特别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 软实力的重要性就表现出来了。因此, 软实力日益成为影响国际力量对比的重要指标。

当今的美国, 即使经济超级大国, 又是世界上文化产品出口大国。美国文化通过政治、经济和科技手段, 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美国在输出文化产品, 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输出了美国的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 在维护美国文化产业强势地位的同时对他国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时尚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 当今世界, 文化领域已经成为国际政治斗争和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 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一态势表明, 仅有经济繁荣的国家还不能算真正的强国, 既有经济的繁荣, 又有文化的繁荣, 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中,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谁就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㈤文化软实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具有超越时空的感召力。近些年来, 我国传统文化每每在国外产生轰动效应, 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肯尼亚等很多国家都建起了孔子学院, 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中国功夫也风靡全球。2004年春节,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披上了中国红, 香榭丽舍大街上舞动着中国龙, 一曲江苏民谣《茉莉花》无论在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的中国文化节上还是在日本爱知县的世博会上, 都让外国友人听得如醉如痴。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威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 中国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而文化软实力就是发轫于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思想、价值、情感以及由此形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润物无声的协调力和引人入胜的感召力。文化软实力富有和谐包容精神, 可以为社会和谐注入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准和道德水平, 才能使社会更和谐。

㈥文化软实力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有一条手机短信用非常生动的语言讲了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儿: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文化就具有这样的作用, 它在占据人们脑袋的同时还会进一步去占市场。苏联的解体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媲美, 工业、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也是比较先进的, 却不能挽救苏联的解体,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苏联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重视不够, 在西化意识形态的糖衣炮弹下, 苏联的文化大厦坍塌了, 意识形态崩溃了, 价值观泛滥了。因此, 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 可能一打就败, 而如果软实力不行, 则不打自败。面临这种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在科学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如何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华民族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潜力, 但并不一定转化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 这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新思维, 有一番国家、社会、人民大众的共同创业之举。

㈠树立文化新思维, 彰显文化的独特价值树立文化新思维, 就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在认知方式上, 需要借助空间向度, 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的关系。在价值选择上, 需要“双重批判”, 以西方现代化批判中国过去的专制政治及其文化, 也要以传统为镜鉴, 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坏性后果, 踏上融合中西的康庄大道。在行动目标上, 需要落实为中国文化的重建, 包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文化创造力的培育、文化软实力的辐射等。文化有自身的历史传承, 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单反映, 而且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 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可以说, 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灵魂与尊严。

㈡解放文化生产力, 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文化生产力就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 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相比, 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 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化已经起步, 这就需要进一步解放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因素, 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如甘肃的《读者》文化产业, 它以人性的穿透力、情感的教育力、精神的鼓动力, 以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多种形式, 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和管理运营方式, 打造出了《读者》品牌, 取得了巨大成功。西安的千年曲江盛唐文化产业, 短短几年就形成了一个品牌, 这个集历史文化、文物保护、城市游憩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生态园林工程, 已经成为西安重要的经济平台。

㈢用好文化资源, 推进文化创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打造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必须用好国际国内两种文化资源。文化是多元的, 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都为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因此必须以开放的姿态, 开拓的视野, 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学习、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先进文化, 并能在借鉴吸收中有所创新。同时, 必须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 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 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 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深入推进和谐文化发展, 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使我国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融入世界。

㈣注重政府引领, 提高文化品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像政府那样对人民的风俗习惯产生如此直接的影响。”因为, 政府的示范效应是最大的。其实, 每个时代的文化现象都刻着当代统治阶级的喜好, 反过来, 统治阶级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文化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引领效应, 那么儒家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 则体现了统治阶级的价值观。

当今时代, 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促进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政府, 要率先垂范, 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打造健康向上, 既能反映时代特征, 又能反映民族气节的高雅文化, 远离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 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好表率。

摘要: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表面上文化确乎很“软”, 却是一种不可忽略的伟力。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 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是更为特殊和重要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 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古人的文化软实力 第11篇

秦国统一六国,以为各国的历史记忆如果散失民间的话,不利于集权统治,于是下令焚书,百姓私藏违令书籍,都要重罪处理。汉朝建立,竟然连重要的经典《尚书》都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听说齐地有一位老先生叫伏生,他还会背诵《尚书》,政府立刻派官员前往学习记录,因为当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没有能力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这就是后来还能够流传的今文《尚书》。为什么国家要花费这么大的力气保留下来一部古书?这就是珍视文化传统。所以,几乎历朝历代,在政权稳定之后,都会出台鼓励民间献书的政策。民间收藏的图书,国家花大成本购进,如果不同意出卖,国家就派人抄写。汉兴一百年,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图书的存在,是文化传统能够流传的一个保证。人类是经验的动物,是理智的动物,认识到文字记载就是积累人类经验,保存人类智慧。

思想家孔子的贡献,人所共知的是教育。他开创的私学教育,在一个动乱的年代,把传统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其实,孔子在保存文化传统方面,还有一个很大的贡献,那就是整理古书。通过对古书的整理,让古书得以更好地流传,从而为中国留住传统做出了贡献。孔子的后人,应该很明白孔子的良苦用心,也能体会孔子整理古史的意义,所以也用行动证明了他们不仅是孔子的血脉传人,也是精神传人。汉武帝的时候,就大开献书之路。也是在汉武帝的时候,孔子的后人在事隔多年之后,终于把几代人珍藏的一个秘密公开。在秦始皇焚书命令之后,孔子的后人就把私家收藏的图书珍藏起来,他家的墙壁中,竟然修建了一个隔层,专门用来藏书。孔子家藏书的公开,一时间成为一件盛事,因为传统没有被中断,这让有识之士大大松了一口气,更让莘莘学子的文化传承事业,有了更具体可靠的途径。

献书之外,古代中国的历朝历代,还有一个编书的传统政策。盛世修史是一个方面,此外还要编纂各类图书。国家有类似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编修图书也是国家的工作。编写图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阅读了解以前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为了保存图书,让文化传统不在自己这个时代失传。宋初编写《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就是给皇帝提供阅读使用,让皇帝掌握更丰富的文化政治资源,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与此同时编写的《太平广记》,在今天看来就是小说合集,这类图书有什么政治意义呢?虽然不如历史那么有政治之用,但是其中同样包含中国智慧。所以,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保存文化以利于传播的努力。至于后来各种大型图书的国家编纂,其实,都可以从保存、传播文化这个视角进行观察。

国家之外,个人对于撰述同样热衷。古人个人写作,有各种形式,文集是一种,或者个人搜集整理,或者后人进行整理。先秦诸子的著作,多是后人搜集整理的结果。而司马迁著《史记》,一开始,纯粹是个人行为。为什么?整理一个时代的历程,“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不想成名于当代,只想流传于后世。这是对历史的一种有信心的预期,同时满怀着对文化传承的高度责任。古代读书人,基本人生轨迹,或者在朝为官,或者教书著述,即使乱世依然手不释卷,其实都是同一种文化态度和立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使生不逢时,也能体现一种可贵的文化人格。

正是因为在朝在野的共同努力,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重视文化积累,重视文化传承。他们虽然没有如今文化软实力这样的概念,但是,他们都知道这是中国优异于他邦的特点。礼仪之邦的本质特点不就是文化事业发达吗?古代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常常有各种各样的规定。在金属缺乏的年代,因为金属往往与武器联系在一起,所以各朝代常常规定金属禁运,即不准金属出口。其实,还有一种物品通常是不许出口的,那就是图书。为什么会有图书禁运呢?因为古代把中国图书当作一种独特物品。唐太宗的时候,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和他的大臣要求唐朝供给一些图书。有的大臣就表示忧虑,历史书籍中多阴谋诡计,吐蕃学了也许会不利于唐朝。唐太宗说,不能这么片面看问题,儒家经典中更多的是仁义道德,他们学会了不是更好吗?于是以皇帝的名义赐与大批图书。从大臣的反对来看,在古代中国,很多人把图书看作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

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 第12篇

一、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省建设

“软实力”的思想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Joseph S.Nye)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它强调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际形象。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硬实力相互补充并同等重要,正日益成为全球认同的衡量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新兴领域。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十七大报告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对河北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提升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路径

河北省文化软实力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最大的优势体现在资源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河北省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虽然尚未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因此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河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首先,软实力要借助于硬实力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经济实力的增强是软力量的根基和坚强后盾。另一方面,软实力的强大对经济发展能起到倍增的作用,可以使硬实力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应该找到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的最大平衡点,以提高我省的综合实力。其次,提升河北省文化软实力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用活现有文化资源,突出河北特色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如历史文化名人、经久不衰的民间文艺、蜚声海内外的民间技艺、世界知名的民间工艺、对古代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国家级文物等,但是部分文化资源闲置严重,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对我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讲是一种浪费。我省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河北特色,比如燕赵文化、长城文化、皇家文化、红色文化,杂技、剪纸、皮影戏等民族文化。文化软实力要增强原创力就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因此这些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如果被充分用活的话,不但会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同时也能起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这就是文化凝聚力,是一种精神力量,是我省综合实力中重要的软“实力”。它表现为一种吸引力、向心力、和谐力,体现出文化软实力的力量。不过,在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地方及民族文化资源配置、文化与经济整合过程中,都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生态文化、生态哲学思想,不能只重文化形式而轻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

(二)惠民服务与提升整体文化素质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一直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但是相比较而言,我省文化实力的主要发展指标如人均受教育年数还并不理想,总体的人力资源基础处于劣势。基于我省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普通百姓提升文化素质的自觉状况,应该把文化惠民服务与提升我省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相结合起来。

正如中央财经大学王强教授所说,文化产品的消费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出现边际效用递增的效果,文化产品的消费对提升民众整体文化素质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目前我省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还很低,消费潜力远未释放出来,因此需要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来增强文化消费对民众的吸引力。可以采取如下主要措施,推进公共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增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塑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微观主体,同时加大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力度,形成较为完备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统筹城乡文化协调发展,促进城乡文化良性互动。活跃文化市场,满足惠民要求,尽量使公民不花钱或少花钱就能达到提高文化素质的目的。

(三)重视人才培养,突出文化创新能力

在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提升过程中关键要素是人才,有人才,才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中创新力是文化软实力中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竞争力。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庸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人性格中的普遍保守和内向,对权力的敬畏以及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建设。文化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也是河北省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关键问题,这会制约我省文化实力的发展、造成我省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后劲不足。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在省内的人才呈现出地区分布不平衡与人才断层的同时,人才的大量外流也加速了这种趋势,这不仅浪费了我省的经济资源,也极大地影响了我省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顺应文化生产力创新性、发展性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属性。

(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

为了将宝贵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必须增强企业竞争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其在软实力与现实生产力的相互转化中的作用,因此在加快发展我省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集中财力大力支持龙头文化企业的发展,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工程,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另外,如清华大学影视传播中心主任尹鸿所说,产业内部彼此争夺有限的市场会产生“资源碎片”,必须进行“碎片整理”即产业整理,走向市场集中,形成规模经济。因此,应该鼓励龙头企业对那些小、散、弱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形成产业集群。

同时,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将 创新观念和软实力意识贯彻在文化生产力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和领域,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服务能力。另外,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及其意识形态性特质决定了文化发展不能只讲经济利益而放弃社会效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必须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针对这一点,可对文化产业实行分类管理,对意识形态性不强的娱乐产业放开,对思想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加以有效的管理和引导。

(五)开放交流与创造效益相结合

从总量上来看,我省拥有的电视机、广播电台的频道数量、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数量并不少,而且增长速度很快,同时我省媒体界的从业人数也较多,但我省媒体的力量较弱,主要表现为媒体的资产规模不大、对外传播渗透能力指数低。网络作为一种可以任意超越国界的宣传工具,对于传播政府的国际形象具有极大的作用,然而我省政府的官方网站却很少有人问津。原因是政府网站的信息大多比较陈旧,长时间不更新,而且倾向于报喜不报忧。在利用相关媒体宣传政府形象上,我们做得还不够,对外宣传需要更高的境界和技巧。汉语是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传授汉语。同时遍布全球的华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广泛分布在商业、教育、金融、文化、政治等领域,在海外有着广泛的社会联系与影响,而且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广泛认同。这对于我省文化软实力的开放交流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在文化传播和提升形象的同时,可以适当配合宽松政策吸引投资和扩大文化产品的销售,配合文化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体现文化软实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六)政府重视,同时认清责任

长期以来,政府十分强调经济发展,无论是战略选择与政府的宏观决策,还是公民的总体认识与具体实践中,都存在着过于关注硬实力的物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倾向,并以容易衡量、容易界定的硬实力的资源作为比较、衡量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物质化软实力资源,造成软硬实力不平衡。而能否充分地利用软实力,特别是把潜在的软实力转化为现实的实力,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因此,科学、教育、文化、法制等“软指标”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同时,应注意转变政府官员的思维方式,树立服务的理念,政府的执行能力不强以及官员的腐败都会限制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政府不宜管得过多,否则很容易伤害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应从指令转变为指导,应该定位为宏观管理和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由办文化产业向管文化产业转化,建立灵活高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和公平竞争的文化市场机制。

摘要: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际形象。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省文化软实力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最大的优势体现在资源上。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河北省丰厚而独特的文化资源, 虽然尚未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但是发展潜力巨大。因此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河北省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上一篇:茄子白粉病防治下一篇:信息部门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