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霉素滴眼液论文

2024-09-23

氯霉素滴眼液论文(精选7篇)

氯霉素滴眼液论文 第1篇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 1200 Series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天平BT214S(德国赛多利斯公司);实验室超纯水系统U-S15;超声波清洗机(北京天鹏新技术有限公司);乙腈(HPLC/spectro,TE-DIA COMPANY,批号:909910);氯霉素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批号:130555-200602);氯霉素二醇物(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提供,批号:130436-200704);氯霉素滴眼液(本院制剂室配制);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Eclipse XDB-C18柱(5μm,4.6 mm×150 mm);流动相为乙腈-水-冰醋酸(40.0∶60.0∶0.5)[1];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检测波长为272 nm。

2.2 溶液的配制

2.2.1 氯霉素对照品溶液配制

精密称取氯霉素对照品54.8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摇匀,即得浓度为548.0μg/ml的氯霉素对照品储备液。精密量取储备液5.0 ml,流动相稀释至50.0 ml,即得浓度为54.8μg/ml的氯霉素对照液。

2.2.2 氯霉素二醇物对照品溶液配制

精密称取氯霉素二醇物对照品3.9 mg,置10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摇匀,即得浓度为39.0μg/ml的氯霉素二醇物对照品储备液。精密量取储备液1.0 ml,加流动相稀释至10.0 ml,即得浓度为3.90μg/ml的氯霉素二醇物对照液。

2.2.3 样品供试液配制

精密量取样品溶液5.0 ml,置2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摇匀,即得。

2.3 系统适应性试验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取混合对照液(分别精密量取氯霉素对照品储备液1.0 ml与氯霉素二醇物储备液5.0 ml,置于洁净的10 ml容量瓶中,混匀,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为对照品混合液)、氯霉素对照液、氯霉素二醇物对照液、样品溶液分别进样10μl,记录色谱图。结果表明,氯霉素与氯霉素二醇物的保留时间分别为:2.48 min、1.16 min;理论塔板数分别为7 655、3 353;分离度为11.015。见图1。

A:混合对照品溶液;B:氯霉素对照品溶液;C:氯霉素二醇物对照品溶液;D:样品供试液

2.4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量取氯霉素储备液0.5、1.0、2.0、2.5、3.5、4.0、5.0 ml置25 ml容量瓶中;精密量取氯霉素二醇物储备液0.5、1.0、3.0、5.0、6.0、8.0、10.0 ml置10 ml容量瓶中,分别加流动相定容,摇匀。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进样,记录色谱图。以对照品质量浓度(X)为横坐标,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行线性回归,结果得氯霉素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15.34X-4.35(r=0.999 9);氯霉素二醇物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4.25X-5.03(r=0.999 5)。提示氯霉素的质量浓度在10.96~109.6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氯霉素二醇物的的质量浓度在1.95~39.0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可行。

2.5 精密度试验

分别取氯霉素及其氯霉素二醇物对照品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记录色谱图。结果得氯霉素峰面积RSD为0.055%;氯霉素二醇物峰面积RSD为0.058%。

2.6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批号:101024)的样品1份,按“2.2.3”项下样品供试液的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次,记录色谱图。结果得氯霉素峰面积RSD为0.045%;氯霉素二醇物峰面积RSD为0.038%。

2.7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批号(批号:101024)样品的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1、4、8、12、24 h时,按色谱条件进样,记录色谱图。结果得氯霉素峰面积RSD为0.36%(n=6);氯霉素二醇物峰面积RSD为0.42%(n=6)。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稳定性良好。

2.8 回收率试验

2.8.1 氯霉素回收率试验

精密量取氯霉素滴眼液(批号:101024;氯霉素含量:99.86%)1.0 ml,共9份,分别置100 m容量瓶中,精密加入低、中、高不同量的氯霉素对照品,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记录色谱图。见表1。

2.8.2 氯霉素二醇物回收率试验

于洁净10 ml容量瓶中,精密加入低、中、高不同量的氯霉素二醇物对照品,加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记录色谱图。见表2。

2.9 氯霉素含量测定

取3批次氯霉素滴眼液(批号:101024、110212、110308),分别精密量取5.0 ml,置2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摇匀,按上述色谱条件分别进样,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计算含量。见表3。

2.1 0 氯霉素二醇物检查

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10μl氯霉素二醇物对照液,调节检测灵敏度,使氯霉素二醇物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64%;取3批次氯霉素滴眼液(批号:101024、110212、110308)的样品供试液与氯霉素二醇物对照液,按上述色谱条件依次进样,记录色谱图,供试品溶液中氯霉素二醇物的峰面积应不得大对照品溶液的主峰面积(规定<8.0%)。见表3。

3 讨论

光谱图提示: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在278、272 nm处均有强吸收,氯霉素二醇物在272 nm有最大吸收,本院处方中未添加羟苯乙酯,不存在干扰吸收,故选用272 nm作为检测波长。笔者曾比较在本实验室条件下以下几种流动相的分离效果:乙腈-水-冰醋酸(40.0∶60.0∶0.5)、0.01 mol/L庚烷磺酸钠缓冲溶液-甲醇梯度洗脱[4]、甲醇-水-10%四丁基氢氧化铵溶液(350∶635∶15)、水-甲醇-冰醋酸(55.0∶45.0∶0.1),结果以乙腈-水-冰醋酸(40.0∶60.0∶0.5)为流动相时,氯霉素与氯霉素二醇物有较好的分离度、精密度、重现性和线性回归,故采用乙腈-水-冰醋酸(40.0∶60.0∶0.5)为流动相。

摘要: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及其分解产物氯霉素二醇物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Eclipse XDB-C18柱(5μm,4.6 mm×150 mm);流动相:乙腈-水-冰醋酸(40.0∶60.0∶0.5);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72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氯霉素与氯霉素二醇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8%、100.36%,RSD值分别为0.40%、0.42%;氯霉素的线性范围为10.96~109.60μg/ml(r=0.999 9),氯霉素二醇物的线性范围为1.95~39.00μg/ml(r=0.999 5)。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结果准确,建议作为医院制剂含量测定的检验方法。

关键词:HPLC,氯霉素滴眼液,氯霉素,二醇物

参考文献

[1]谢楠,何晓英,张晓明,等.HPLC测定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及氯霉素二醇物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6,21(1):93-95.

[2]张雁,孙映求,王兰.RP-HPLC法测定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及氯霉素二醇物的含量[J].中国药品标准,2005,6(2):11-13.

[3]易文琳.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氯霉素滴眼液中氯霉素及有关物质的含量[J].中国药业,2007,16(17):25-26.

氯霉素滴眼液论文 第2篇

【关键词】 慢性睑缘炎性干眼;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眼部疾病

【中图分类号】R77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81-01

伴随着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我们的工作生活变得快捷方便,但长期使用电子产品,势必造成眼部疾病,如慢性睑缘炎性干眼、角膜炎、青光眼等。其中慢性睑缘炎是眼科较常见的外眼部疾病,主要分为前部睑缘炎、后部睑缘炎,常与慢性结膜炎、角膜炎等外眼疾病并存[1]。该病具有起因复杂、病程长、并发症多以及易复发等特点,临床上常采用滴眼液、眼膏治疗,但效果不理想。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可导致眼睑皮肤粗糙增厚、细纹增加、眼睑充血,严重者发生溢泪、倒睫、睑外翻,甚至造成失明等[2]。笔者选择60名慢性睑缘炎患者作为例证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室于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治疗的60名慢性睑缘炎性干眼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表现为眼干眼涩、眼部异物感、灼烧感、视疲劳、疼痛、发红发痒、视力模糊、流泪等症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者1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1.7±11.4)岁,眼压为1.33 ~1.86kPa,平均眼压(1.44±1.76)kPa。实验组30例,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7~74岁,平均年龄(39.4±12.9)岁,眼压为1.41~1.92kPa,平均(1.33±1.8)kPa。对比两组患者眼压、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眼睑进行湿热敷20min~30min,进行眼部按摩,清洁睑缘,眼睑缘开口处进行涂抹红霉素软膏(生产企业:国药集团三益药业芜湖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H34020307 规格:10g),每4小时1次,10d为1疗程。

实验组:眼睑处进行湿热敷20min~30min之后,进行眼部按摩,清洁睑缘,取无菌纱布修剪为指甲大小,将纱布放于睑板腺开口处,在纱布上滴取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生产企业:Bausch & Lomb Incorporated 批准文号:H20120231)3~4滴,每4小时外敷1次,每次持续10min,10d为1疗程。

1.3 疗效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3]拟定:①痊愈:患者视力恢复,眼睛无任何不舒适感受,充血病症消失,溃疡面愈合完好,无并发症。②显效:患者痛痒症状消失,溃烂、充血病症减退,溃疡面出现愈合迹象。③好转:患者症状出现好转,痛痒症状减轻,溃烂、充血病症无扩大发展趋势。④无效:患者症状无改变,甚至出现病情加重。痛痒、溃烂、充血等依旧存在,溃疡面积无变化或者扩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在10天内的疗效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实验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患眼刺痛、红肿等现象,经及时处理,症状得到改善并消失。

3 讨论

睑缘炎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一种外部眼科疾病,患者眼睑部位聚集了大量的腺体组织和脂肪性分泌物,在长期暴露的过程中,较为容易接触带有致病菌的尘垢,进而诱发感染等病症[4]。睑缘炎在临床上表现主要分为三类:感染酵母样霉菌或者糠疹癣菌引起的鳞屑性、以葡萄球菌为感染源的溃疡性睑缘炎以及睑缘炎。

干眼症的患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身体疾病促使泪腺不能够正常产生泪液引发的干眼病,如干燥综合征、关节炎、糖尿病等疾病。另一类是由于长期用眼,眨眼次数减少,眼睛出现干燥酸涩,促使角膜得不到适当的滋润,继而诱发干眼病。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100%,相比较对照组收效较为明显。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能够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对于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产期肠杆菌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免疫反应的效果。此药物适用于睑缘炎出现眼干眼涩、有异物感、灼烧感、视疲劳、疼痛、发红发痒、视力模糊、流泪等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少。

由此可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可以明显改善慢性睑缘炎性干眼的临床症状,能够有效便捷的治愈睑缘炎,不良反应少,使用简洁方便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可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佟锦.慢性睑缘炎患者泪膜功能的临床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1,19(3):280-281.

[2]王青.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湿敷治疗睑缘炎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5):604.

[3]王勇,张海萍.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治疗睑缘炎152例疗效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5(1):64-65.

那他霉素滴眼液国内临床应用进展 第3篇

1 药物简介

那他霉素又称匹马霉素, 1955年Struyk从Streptomyces natalensis的代谢产物中提取得到。那他霉素属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物质, 抗菌谱广, 能有效抑制和杀灭霉菌、酵母、丝状真菌, 且与化学合成抑菌剂相比, 不易被人体吸收, 无任何过敏性。该药物口服几乎不吸收, 静脉给药毒性较大, 有较强的肝、肾和内分泌腺毒性, 故在临床多用于局部使用。国内市售5%那他霉素滴眼液为乳白色混悬液体[1,2]。

2 作用机制

与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其他多烯类抗真菌药物相同, 那他霉素是通过和真菌的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 尤其是和麦角甾醇结合, 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 改变膜的渗透性, 从而导致细胞内钾离子、核苷酸和氨基酸等外漏, 影响真菌细胞的代谢从而抑制其生长, 达到抑菌或杀菌的作用[2]。

3 抑菌作用

那他霉素几乎对所有的酵母菌和霉菌都有抗菌活性, 它的抑菌作用比常用的山梨酸强50~300倍。赵华等[1]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 (NCCLS) 制定的真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对那他霉素的抑菌和杀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那他霉素在用量很小 (2~16mg·kg) 的情况下, 就能起到极好的抑菌效果, 并且那他霉素的有效作用剂量远低于国家许可的安全剂量, 甚至低于残留量标准。说明那他霉素是一种安全可靠, 对真菌和酵母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的灭菌剂[1]。

4 临床应用

那他霉素早期作为食品防腐剂使用。在临床上的应用最早手于治疗阴道、皮肤的真菌性疾病。在眼科领域, Ellison AC等在1969年首先报道, 5%那他霉素混悬液眼部滴用可有效地治疗曲霉菌和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兔眼的表浅真菌性角膜炎, 且无毒, 几乎无刺激性。1978年, 5%那他霉素混悬液, 商品名:那特真, 经FDA批准上市, 用于真菌性结膜炎、角膜炎的药物治疗[2]。

岳军等报道中, 采用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24例, 治愈20例 (83.33%) , 好转4例 (16.67%) , 总有效率100%。全部病例前房积脓消失, 疗程最短7天, 最长36天, 平均24.2天。治疗后视力0.06~0.6。那他霉素组疗效较对照组好, 疗程明显缩短, 有明显性差异, 认为那他霉素是治疗浅层真菌性角膜溃疡较为理想的药物。

程金涛等对确诊的霉菌性角膜溃疡患者97例随机分为那他霉素治疗组和氟康唑对照组, 两组均采用角膜溃疡清创术及其他辅助治疗。结果治疗组45例治愈40例 (88.9%) ;对照组52例治愈36例 (69.2%) 。两组治愈率比较有明显性差异, 治疗时间差异非常明显。证实那他霉素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优于氟康唑, 可以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无明显的副作用, 可以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近年年来, 随着国内那他毒素混悬液和生产, 那他霉素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报道增多。2008年, 杜诚等对44例真菌性角膜炎进行治疗研究。所有病例先用氟康唑滴眼液配合5%碘酊烧灼治疗无效后采用那他毒素进行以下治疗:5%那他霉素滴眼液局部滴眼2 h1次, 每周1次5%碘酊烧灼溃疡面。对7例角膜溃疡的重症患者清除溃疡面并予以结膜瓣遮盖手术保护创面, 术后继续用上术方法进行治疗。疗程最短25天, 最长2月, 平均1月10天。真菌性角膜炎治愈37眼, 红痛消失, 视力恢复或不同程度提高;7例为重症患者中5例好转, 经结膜瓣遮盖术后红痛消失, 眼球保住;2眼虽经手术等治疗、但结膜瓣溶解, 角膜溃疡加重, 眼内结构破坏、萎缩, 最后摘除眼球。同年, 有研究[2]采用氟康唑联合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32例 (32眼) , 治愈26例, 好转5例, 无效1例, 治愈率81.25%, 疗程10~30 d左右。研究证明氟康唑联合应用那他霉素滴眼液其抗真菌作用明显增强, 刺激性大大减少, 可以互补, 既能减少药量, 又能缩短疗程。因此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时应注意综合治疗。

5 结束语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 严重者甚至丧失眼球。近年来其在我国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主要原因与农业性角膜外伤及角膜异物, 以及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或广谱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很大关系。

常用于滴眼的抗真菌药物有, 氟康唑、两性霉素B和那他霉素。氟康唑是氮唑类抗真菌药物, 可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 局部使用副作用小, 但抗真菌作用不及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属多烯类广谱抗真菌药, 活性较强, 可损伤真菌细胞的通透性, 破坏其正常代谢而抑制真菌生长。不易产生耐药性, 但刺激性较大。另外, 嘧啶类药物5-氟胞嘧啶抗真菌谱窄, 仅对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菌、青霉菌的少数菌株有效, 对镰刀菌无效, 容易产生耐药性。

与氟康唑、两性霉素B不同, 那他霉素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生产的眼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 属多烯大环内酯类抗真菌剂, 抗真菌谱很广, 具有广谱、双效的抗真菌作用, 抗真菌谱包括镰刀菌属、曲霉菌属、枝顶孢霉属、青霉属、毛双孢属和念珠菌属等。既可以抑制各种霉菌、酵母菌的生长, 又能抑制真菌毒素的产生。其水溶性差, 故制成50 g/L的混悬液用于临床。性质稳定, 并能很好地粘附于角膜, 无刺激性、无痛苦, 不损伤角膜。

不良反应较轻是那他霉素的又一大优点。眼局部滴用不吸收, 比全身用药安全可靠, 不会出现静脉给药引起的肝脏、肾脏、心肌和内分泌腺等严重的全身反应, 但仍有可能有偶发的眼部不良反应, 如异物感, 刺激、疼痛;瘙痒感等。这些不良反应多为轻微的一过性的反应, 不影响疗效, 无后遗症。经过多年在眼科临床和其他领域的应用, 已经证明那他霉素在抗真菌作用方面具有抗菌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特点, 特别是在眼科应用前景极具竞争力。

关键词:那他霉素,抑菌作用,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 何聪芬, 兰社益.天然防腐剂那他霉素的抑菌效果试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3 (4) :13-15.

氯霉素滴眼液论文 第4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ABS 220-4分析天平(德祥科技有限公司);SK3300HP功率可调台式超声器(上海垒固仪器有限公司);RE-5220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Kertone实验室超纯水机(科尔顿(中国)有限公司);SHB-III型台式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LC3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DC-0506W旋转粘度计专用低温恒温槽(上海衡平仪器仪表厂)。

1.2 色谱条件

Kromasil C18色谱柱(150×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一水一磷酸(15:85:0.01),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14nm。

1.3 试药

氨水(吉林市融信化工有限公司)、盐酸(吉林市融信化工有限公司)、甲醇(淄博传友经贸有限公司)、乙腈(吉林市融信化工有限公司)、磷酸(淄博传友经贸有限公司)。水为蒸馏水,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级。对照品:盐酸林可霉素(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供试品: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江西天施康中药股份有限公司珍视明药业分公司)批号080601;080602;080701。

2 方法

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盐酸林可霉素对照品适量,加甲醇溶液制成每1ml含盐酸林可霉素1.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量取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含盐酸林可霉素20mg),水浴蒸干,残渣加10ml流动相超声溶解,过滤,滤液转移至20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

2.3 专属性试验

按取除盐酸林可霉素外的处方,按样品制备工艺制成阴性对照样品,照2.2项下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成阴性液,依上述方法测定,结果在盐酸林可霉素出峰处阴性溶液无色谱峰,结果表明阴性试验无干扰,专属性强。

2.4 精密度试验

按2.2项下制备对照溶液,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5μl重复进样6次,测定,记录峰面积,结果对照品峰面积的RSD为0.95%。实验结果表明仪器性能良好。

2.5 对照品的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称定盐酸林可霉素对照品15mg置5ml量瓶中加甲醇定容.再分别量取1,2,3,4,5ml置5ml量瓶中,加入甲醇稀释至刻度,分别精密上述溶液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以对照品进样量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试验表明,盐酸林可霉素对照品在0.6~3.0mg/ml范围内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6 重复性试验

取同一批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样品6份,按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含量,计算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含量的RSD为0.95%。结果表明此方法有的重复性良好。

2.7 加样回收试验

精密称取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已知含量的样品6份,精密称定,分别加入盐酸林可霉素对照品一定量,再2.2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峰,计算回收率。

2.8 溶液稳定性试验

取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样品,按2.3项下供试品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将供试品放置在室温下,分别于第0、2、4、6、8小时,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中,记录色谱图。计算RSD=1.03%。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8小时内稳定。

2.9 样品含量测定

依照上述含量测定方法,测定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三批样品中盐酸林可霉素的含量,结果见表1。

3 讨论

盐酸林可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对白喉棒状杆菌、肠球菌属、淋病奈瑟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无活性。盐酸林可霉素主要不良反映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部压痛、严重腹泻、异常口渴、肠炎、中性粒细胞减低、中性粒细胞缺乏、皮疹、瘙痒等,偶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红斑等。做盐酸林可霉素含量测定时考参考了1%盐酸林可霉素乳膏的制备及质量控制、HPLC法测定林可霉素乳膏中盐酸林可霉素含量、盐酸林可霉素滴眼液含量测定方法的改进等文献[1,2,3]。分别考察流动相:比较甲醇-水-磷酸(15:85:0.01),0.2mol/L磷酸(用氨水调p H至6.0)-乙腈(260:25),乙腈-水(10:90)的分离效果,结果甲醇-水-磷酸(15:85:0.01)的分离效果最好。故选此为流动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盐酸林可霉素对照品测定选定最大吸收波长214nm为测定波长。

参考文献

[1]舒冰.方焱.肖明,等.1%盐酸林可霉素乳膏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中国药师,2008,11(9):1047.

[2]朴淑娟,张纯.HPLC法测定林可霉素乳膏中盐酸林可霉素含量[J].药学实践杂志,2008,26(5):357.

氯霉素滴眼液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抽取的17例真菌角膜炎患者中, 男12例, 占70.6%, 女5例, 占29.4%, 年龄18~60 (39.7±2.1) 岁。17例患者均满足以下诊断标准: (1) 具有典型角膜真菌性溃疡形态; (2) 刮片检查发现菌丝; (3) 抗生素治疗2~3周仍无效果。接受治疗前病程15~30 (15.5±2.5) d。临床症状主要有: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前房积脓、角膜溃疡、基质灰白色混浊等等。病因中, 植物性外伤如麦杆、稻粒、树枝等所致9例, 占52.9%;金属异物外伤6例, 占35.3%;其他2例, 占11.8%。根据不同治疗方法, 分为对照组6例和试验组11例, 2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0.5%氟康唑滴眼液点眼, 每次1~2滴, 每隔2h 1次;试验组给予0.3%那他霉素溶液点眼, 每次1~2滴, 每隔2h 1次。2组均每日采用裂隙灯观察角膜及前房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用药后, 患者荧光素染色呈阴性, 且角膜病灶愈合, 前房积脓消失。有效:用药后, 角膜病灶有明显缩小, 前房积脓缩小。无效:用药后, 角膜病灶无明显变化甚至扩大, 前房积脓无明显变化甚至增多, 且伴有角膜穿孔等其他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中, 治疗时间为15~35 (25.5±1.5) d。17例患者角膜溃疡逐渐愈合, 病情均有所好转, 无一例发生角膜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前房积脓大部分吸收, 视力提高均有所提高, 最好者达到0.8。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9%高于对照组的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真菌性角膜炎一种感染性疾病, 真菌性角膜炎大多有植物外伤引起, 现如今临床广、大量地不合理使用激素和抗生素, 也是引起真菌性角膜炎发生的主要原因。真菌性角膜炎发生率较高, 特别是有植物外伤性溃疡患者, 为提高真菌性角膜炎的检出率, 要做好常规角膜刮片真菌培养,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从而减少致盲率。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真菌性角膜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抗真菌治疗, 但在抗真菌治疗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体征, 对患者身体特征的变化来评估疗效。而那他霉素作用机制是通过药物分子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部分分子结合, 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 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 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细胞成分衰竭。其杀真菌的作用较为明显, 局部使用那他霉素治疗也可以在角膜基质层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时, 首先需清创, 将坏死组织去除干净, 这样才能使得药物深入病原, 达到治疗的目的。清创之后, 要进行烧灼, 使用5%碘酒烧灼溃疡面, 进而有效杀菌。氟康唑是一种新型的抗真菌药, 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素, 阻断细胞膜上角甾醇的合成, 从而影响其细胞的通透性, 从而达到抑制真菌生长的目的。而那他霉素是一种四烯烃类抗菌素, 主要通过与真菌细胞膜中的固醇相结合, 形成多烯固醇复合物,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使真菌细胞内的基本成分外溢, 从而达到抑菌或杀菌的目的[2]。与氟康唑比较, 那他霉素具有给药途径简便、眼部耐受性好、局部吸收、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点。且滴药后, 那他霉素会黏附于角膜溃疡表面, 滞留时间长, 有利于角膜基质的吸收, 将药效发挥出来。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采用那他霉素滴眼治疗真菌性角膜炎总有效率为90.9%,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66.7%, 且用药方便, 无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 治疗效果明显明显优于氟康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易云, 何月枝.那他霉素滴眼液治疗真菌性角膜炎38例[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19) :3624.

氯霉素滴眼液论文 第6篇

关键词:0.1%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0.1%环孢霉素A滴眼液,春季,角结膜炎,临床疗效

春季角结膜炎好发于儿童与青少年, 发病较浅, 症状明显, 是一种易于诊断的发生于双眼的慢性过敏性疾病[1]。虽然为季节性发病, 病程较短, 但疗效不佳。临床常用肥大细胞稳定剂及抗组胺滴眼液进行治疗[2], 单应用激素类药物会引发多种并发症[3]。0.1%环孢霉素A滴眼液是一种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4], 本研究就0.1%环孢霉素A滴眼液辅助治疗春季角结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及2014年3—6月在我院确诊的156例双侧春季角结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诊断标准:双眼有异物感, 流泪, 并伴有奇痒或刺痒感;裂隙灯下见卵圆形乳头增生现于上睑结膜、球结膜现污秽色或角膜缘胶样病变现灰黄色隆起。所有患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78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44例, 女34例, 平均年龄 (28.7±2.1) 岁;试验组患者中, 男47例, 女31例, 平均年龄 (27.9±2.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0.1%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 (河北创健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130524, 规格:5 ml:5 mg) 进行治疗, 2次/d, 同时每日滴3次0.9%氯化钠注射液。试验组患者为联合用药, 0.1%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每日滴2次, 0.1%环孢霉素A滴眼液 (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批号:131231, 规格:3 ml:30 mg) , 3次/d。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后1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裂隙灯下复查, 记录患者治疗效果、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症状及体征评分标准:0~1分, 眼部刺激症状轻微, 病变有所改善;1~2分, 眼部刺激症状中等, 眼部病变存在;2~3分, 眼部刺激症状严重, 眼部病变范围较大, 程度较深。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眼部无刺激感, 眼结膜、角膜病变均已消失;有效:眼部刺激症状有所好转, 睑结膜乳头及角膜缘胶状病变部分消退;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4]。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4.924, *P<0.05

2.2 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眼部刺激症状及体征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眼部刺激症状及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2、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目前, 关于春季角结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仅停止于慢性过敏性病变, 认为可能为Ⅰ型超敏反应与Ⅳ型超敏反应共同作用所致, 与肥大细胞产生的组胺、白三烯等致敏性物质以及CD4+Th2细胞应激后释放淋巴因子有关[5]。对于轻度春季角结膜炎患者采用一般处理即可, 病情较为严重时需接受药物治疗甚至手术治疗[6]。药物是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常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药物, 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青光眼、白内障等严重并发症[5]。

奥洛他定是一种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双重抗过敏药物, 可选择性结合H1受体, 降低肥大细胞膜活性, 抑制肥大细胞及结膜上皮细胞释放炎性因子, 如白细胞介素-1 (IL-1) 、白细胞介素-8 (IL-8) 等, 可有效抑制Ⅰ型超敏反应;并且此药物不良反应少, 是临床治疗春季角结膜炎患者的常用药物。但是, 部分患者使用奥洛他定后只能缓解症状, 甚至没有治疗作用[7]。作为临床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0.1%环孢霉素A滴眼液可抑制Th 2细胞活性, 使Th 2细胞分泌趋化因子量明显降低, 从而抑制结膜出现中性粒细胞聚集, 减轻炎症浸润, 能有效控制春季角结膜炎患者结膜结缔组织细胞增生及迁移。有学者发现, 局部使用0.1%环孢霉素A滴眼液可减轻结膜炎性反应, 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4]。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与沈亚君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眼部刺激症状及体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0.1%环孢霉素A滴眼液辅助治疗春季角结膜炎患者临床疗效明显, 可有效改善患者眼部刺激症状。

参考文献

[1]张鑫, 唐静, 王琼, 等.他克莫司治疗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的疗效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 2014, 14 (4) :666-669.

[2]陈乃杨.三仁汤联合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春季角结膜炎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 2014, 43 (1) :17-18.

[3]林文雅.塞内加尔达喀尔地区春季角结膜炎170例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 2014, 25 (2) :265-266.

[4]秦光勇, 刘莉, 吴湘.环孢霉素A滴眼液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 (1) :161-162.

[5]巨晓芳, 律鹏, 李家宁.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在春季角结膜炎的临床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0 (4) :560-561.

[6]谢根久, 刘祁广, 张健.春季角结膜炎的治疗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 2011, 11 (9) :1561-1563.

[7]孟青青, 高健生, 接传红, 等.川椒方和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3, 8 (22) :398-402.

氯霉素滴眼液论文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患者共238例 (473眼) , 其中男113例, 女125例。将其分为两组, 试验组116例 (231眼) , 年龄18~35岁, 平均 (24±4) 岁。屈光度-0.5~-12.0D, 平均等效球镜 (-5.2±2.4) D;术前裸眼视力0.02~0.40, 平均 (0.14±0.08) 。最佳矫正视力1.00~1.50, 平均 (1.12±0.24) ;眼压10~21mm Hg (1 mm Hg=0.133 k Pa) , 平均 (15.3±2.1) mm Hg。对照组122例 (242眼) , 年龄18~33, 平均 (23±4) 岁。屈光度-1.0~-12.0D, 平均等效球镜 (-5.5±2.2) D。术前裸眼视力0.02~0.25, 平均 (0.16±0.06) ;最佳矫正视力1.00~1.25, 平均 (1.15±0.20) 。眼压10~21 mm Hg, 平均 (15.2±2.2) mm Hg。

1.2 手术方法及术中用药

采用德国鹰视蓝调酷眼准分子激光机, 光斑直径0.94 mm, 能量密度195mj/cm2, 角膜瓣厚度是110µm, 用Hansotome角膜板层刀制作。角膜床厚度超过280µm, 蔕位于上方, 切削直径5.5~6.0 mm。激光切削完毕后常规应用平衡氯化钠液进行瓣下冲洗, 吸水海绵吸干, 最后将角膜瓣完全复位。所有操作都是由一名技术高超的医师完成。全部患者术后每日滴4次0.5%左氧氟沙星眼液, 共点2 w;普拉洛芬眼液, 第1周每天4次, 逐周递减1次, 共4 w;玻璃酸钠眼液, 每天4次, 共点4w。试验组术后1 w点妥布霉素眼液, 每天4次, 对照组术后每日滴4回1 w点妥布霉素眼液。

1.3 观察指标及程度划分

术后需要对如下项目进行观察: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残留屈光度、BCVA、UCVA。国外医学专家根据DLK的出现部分及轻重情况将其划成4期:Ⅰ期:眼部没有充血现象或前房炎症, 视力不受影响, 术后第1天有粒状细胞在角膜瓣边部显现, 发生率为3%左右, 中间部位没有发现。Ⅱ期:眼部没有充血现象或前房炎症, 视力不受影响, 术后2~3天有白色粒状细胞出现在角膜中部、边部及视轴上, 发生率为0.5%。Ⅲ期:眼部有较轻的充血现象, 视力有点下降, 没有出现前房炎症, 但白色颗粒细胞在视轴中间部位增多, 边部较轻, 发生率为0.2%。Ⅳ期:大量炎症细胞积聚, 角膜中央基质液化, 大疱形成, 轻度结膜或睫状充血或前房炎性反应, 可遗留永久性瘢痕, 发生率为0.02%。术后观察1个月。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术后第1天:试验组裸眼视力 (UCVA) 为 (0.95±0.21) , 对照组为 (0.94±0.22) 。术后1 w:试验组UCVA是 (1.08±0.17) , 对照组是 (1.06±0.16) 。术后1个月:对照组UCVA是 (1.02±0.17) , 试验组为 (1.05±0.11) 。两组UCVA在不同时间点进行差异比较, 两组术后UCVA均与治疗前无差异。

2.2 术后眼压

试验组眼压6~18 mm Hg, 平均 (12.12±2.02) mm Hg;对照组眼压7~18 mm Hg, 平均 (11.98±2.09) mm Hg,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术后残留屈光度

术后第1天、1周、1个月的残留屈光度:试验组分别为 (0.4±0.43) D、 (0.2±0.4) D、 (0.1±0.3) D;对照组分别为 (0.5±0.4) D、 (0.2±0.4) D、 (0.1±0.3) D。两组屈光度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DLK的发生率

DLK的发生率试验组为5.2% (12眼) , 均为Ⅰ期;对照组为14.5% (35眼) , 其中Ⅰ期占82.8% (29眼) , Ⅱ期占14.3% (5眼) , Ⅲ期占2.8% (1眼) , 两组间比较, DLK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2.5 并发症比较

两组术后均无角膜上皮缺损、感染、瓣脱落等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现在临床上对DLK的治疗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 不但具有抗炎的效果, 使炎性因子不能转录, 而且对多形核白细胞有脱颗粒的作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是妥布霉素和地塞米松的复合制剂, 具有角膜穿透性好, 抗炎、抗感染作用强等特点。本研究应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在LASIK围术期使用, 以期在术后能够将炎性反应有效控制住, 减少炎症影响, 并抑制DLK的发生。地塞米松局部使用的好处在于:地塞米松的皮肤穿透性好, 抗炎能力强, 是效果比较稳定的一种激素, 在应用中只要控制好剂量是不会出现不良反应的。本研究中, 围术期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 每天4次, 共点8 d。研究结果表明, 随访试验组与对照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在对照组中出现DLK的情况明显比试验组要严重, 差异明显, 与张怡等[3]报导一致。

因此, LASIK围术期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可预防并减少DLK的发生, 同时对眼睛视力基本无影响, 患者应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积极配合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预防。

参考文献

[1]陈国民, 王守雁, 刘湗.LASIK术后弥漫性板层角膜炎临床分析[J].眼科新进展, 2008, 28 (6) :477-478.

[2]慰挺.现代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600-601.

上一篇:车辆维修下一篇:食品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