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课堂范文

2024-06-02

引入课堂范文(精选12篇)

引入课堂 第1篇

师:小组讨论交流, 关于重力, 你知道哪些内容?想知道哪些内容? (教师提示:说一些现象也可以)

生1:地球上各个角落所受重力大小不同。

生2: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而月球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全班哄堂大笑)

师:如果这节课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我们下课再交流哦。 (教师表情尴尬)

生3:为什么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提问太少啦, 还有呢? (教师做手势, 请学生再提问)

生4:重力与质量有没有关系?

生5:篮球经过反复弹跳后, 最终会落回地面。

生6:早就听说万有引力万有引力, 这种引力到底是怎么来的?

师:现象都可以的啊, 第一组、第二组同学, 我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 大家给他们一点鼓励好不好? (学生鼓掌) 掌声再热烈些 (学生再次用力鼓掌) , 现象也可以的哦。

生7:为什么树叶会往下飘?

生8:为什么鸟会在天上飞, 而不会垂直掉下来?

师:因为有翅膀。

生9:物体所受重力方向是竖直的, 如果是倾斜的物体, 所受重力方向是不是也是竖直的?

生10:重力怎么表示?如何用一组公式去表示它?

生11:如何去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

师:提出问题环节已经告一段落, 我们今天第几小组表现最优异的啊?

生答:第三小组。

就这段对话, 我的看法和思考是:

(1) 首先, 师生的这段对话耗时是10分钟18秒,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 (占了整节课的近四分之一时间) , 为了创设一个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景, 有必要吗?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完成吗?

(2) 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科学地提出问题。从上面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看, 都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但有的内容明显偏离了本节的教学主题, 不是本节课能解决得了的, 这样引导下的学生提问于本节课有效吗?例如生8的提问:“为什么鸟会在天上飞, 而不会垂直掉下来?”教师的回答是因为鸟有翅膀, 这样的回答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了吗?学生对教师的回答信服吗?难道学生不知道鸟有翅膀吗?另外, 还有生2、生6的提问等等, 都是与课堂的关联度不高的。

(3) 教师在处理一些学生提出来但本节课又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处理的技巧值得商榷, 例如“生2: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而月球为什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全班哄堂大笑) 师:如果这节课这个问题解决不了, 我们下课再交流哦。”试问:老师下课后与该同学交流了吗?如果没有交流, 该同学还是没有释去心中的疑问, 那么, 他在课堂上的提问有什么作用?更严重的是可能会挫伤该生的积极性。

《物理课程标准·初中》中要求:“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在课堂的实际教学活动中,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科学地提出问题, 我认为:

第一,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问题产生的情境。从上述对话中可以看出, 教师并没有通过课堂实验、生活现象等方面入手来创设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有的问题教师问得太突兀。

第二,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明确指向的教学语言进行提问。教师在开始提问之前, 必须要精心组织自己的语言, 能够让学生感到有一个思维的“抓手”, 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精当, 问题提出来后, 就很容易造成让学生有一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不知道怎么回答, 不知道从哪个方面来回答, 不知道怎么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另外, 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一个方向或铺垫, 使得学生针对所提的问题朝教师课前预设的方向去回答, 朝本节课所要达成的目标去回答。例如, “关于重力, 你想知道哪些内容?”学生在没有学习重力之前, 回答这样的问题, 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 这样的问题, 缺少一个明确的指向, 发散程度过高, 不利于将学生的思维朝教师预设的方向去引导。

第三, 小组讨论的主题是否都有一定的思维梯度和深度。我认为, 并不是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安排的小组活动越多越好, 这些活动应该是高效的, 讨论的主题应该是个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而不能解决必须借助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的, 它们的展开, 应该以有利于释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例如在上面的课堂开始小组讨论活动:“关于重力, 你知道哪些内容?你想知道哪些内容?”我认为, 这个活动的安排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它没有一定的思维难度, 是可以直接提问学生的。另外, “你想知道哪些内容?”这样的问法, 太笼统也很不具体, 学生面对此问题, 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第四, 教师对于学生可能会给出的答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预见性和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 在设置问题情境或提问时, 我们要想把学生引导到我们需要他们去的地方, 那么, 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生现在什么地方。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 低估学生的认识能力, 而一味地按照自己课前准备好的思路去教学, 不能灵活的变通, 就很容易造成课堂上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没办法回答, 或者不能在本节课上立即作答的尴尬局面。

第五, 教学情境的设置要有利于教学主题的展开。在课堂教学中, 不能因为要提问而故意去提问, 尤其是去提一些的无效的问。例如, 从上面的对话中可以看出, 在“生3:为什么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师:提问太少啦, 还有呢? (教师做手势, 请学生再提问) ”试问, 课堂提问的多少有数量规定吗?课堂的教师设疑和激疑都是为了教学服务的,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这种做法是必须的, 但在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后, 教师要适时的“收”, 教师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回归到本节的教学任务特别是下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即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教学任务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 课堂的掌声代表了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需要掌声, 也经常用到掌声, 我认为掌声是来自于个体对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由衷的赞赏, 掌声是一种认可与鼓励的象征, 在课堂上的掌声应该来自于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而使他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在课堂上偶尔使用掌声是可以的, 但用得多甚至是教师带有一种“强迫性”的要求掌声, 就失去了掌声本应赋予的含义。例如, 在上面的对话中, “师:现象都可以的啊, 第一组、第二组同学, 我希望听到你们的声音, 大家给他一点鼓励好不好? (学生鼓掌) 掌声再热烈些 (学生再次用力鼓掌) , 现象也可以的哦。”教师的本意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讨论, 但这样强迫学生去鼓掌, 就失去了掌声的本来含义。

摘要: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堂教学中, 精彩的课堂引入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创设情景,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重力》一课教学的引入, 论述了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音乐课堂引入探究 第2篇

一、用姊妹艺术来引入。

用姊妹艺术来引入可促进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

1、用电影故事引入。

如《天地在我心》一课,首先设问:谁能给大家介始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争着想讲。我就采用“三讲”法。由“分组互讲”到“抽生讲”再到“教师归纳讲”这三个环节。既体现了师生互动,有放有收,同时使学生了解影视音乐随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他们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歌唱二小放牛郎》也可采用这种方法。

2、用舞蹈引入。

如《巴塘连北京》,首先由教师或者学生表演舞蹈场面(有件的用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村寨里,当喜讯传来时他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又如《银杯》一开始用课件展示蒙古人宴请宾客吃全羊肉载歌载舞的`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引入歌曲教学。

二、用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来引入。

用艺术之外的其他相关学科来引入,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能力,以提高其综合文化素质。

1、用民间风俗导入。

用民间风俗导入,可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如《划龙船》,首先提问:农历五月是什么节?(端午节),在这一节日里有哪些民间风俗?(赛龙船、吃包子、吃粽子……),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通过这样的引入使学生了解端午划龙船的目的意义,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

2、用情景导入。

用情景导入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小螺号》一课。课前教师准备好瓶罐或小孩子吹的那种螺号,课一开始就表演吹奏螺号的情景,把学生的思维从课间一下子拉回到了课堂上。又如《一把雨伞圆溜溜》一课,课前找几个学生把故事情节排炼好,上课展现给大家,使学生一下子就联想到平常生活中也有这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现象,同时个别没有这种助人为乐的习惯的同学从这个故事当中受到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象这类用情景导入的课加上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激发,使整堂课都处于学习兴趣浓厚的状态。

3、用天文、地理知识导入。

用天文、地理知识导入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如《水星--飞行使者》看谁的天文地理知识知道得最多,设问“太阳系有几颗行星?(九颗)哪九颗?(金星、水星、地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根据标题展开你的想像。通过这样的引入进一步拓展想象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了综合文化素质。

4、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

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能让音乐课堂走进学生生活。如《小小少年》首先设问:你是否有烦恼?都有哪些烦恼?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你的烦恼是否增加了?让生互相交流,就可引入到歌曲当中来。又如《踩雨》利用设问来勾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从而引入歌曲教学。

除以上引入之外,还有插图导入、知识导入、游戏导入、解题导入等。

总之,课堂引入不能用固定的格式,要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兴趣为重、丰富学生知识为主。

课堂成败,重在引入 第3篇

一、比一比,温故引入

【案例】《百分数应用题》

我校六年级有学生50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45人,达标人数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师板书,生解答)

师:今天,我们将问题中的几分之几改成百分之几,思考一下又将如何解答?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顺利解答了这道分数应用题后,又根据教师的引导同学们不难悟出,本道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与前一题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计算结果不用几分之几表示,而要用百分之几表示。即我们只要将结果的分数化成百分数就行了。

【案例】《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体积”时,老师先出示几题求圆柱体积的练习,学生通过圆柱的体积公式,很快求出圆柱的体积。然后,让学生求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且告诉学生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是与它同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圆锥的体积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这时,学生有些茫然,趁此机会老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做实验,用圆柱装满沙往圆锥里装,通过实验学生自然理解了:圆锥体积等于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从具体题中感悟,加深记忆,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减轻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它们融为一体,减缓了知识的坡度,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习新知识的信心。

二、品一品,激趣引入

【案例】《倒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分别顺读和倒读这两句话“1、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2、我爱妈妈。”细细品尝,你品到了什么?

生:第一句话顺读倒读意思完全相同。第二句话顺读倒读都是一句意思完整通顺的句子,真有意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这两句话为后面倒数认识作了有效的引导和铺垫。

三、剪一剪,操作引入

【案例】《环形面积》

生:在一张纸上画好两个同心圆,先用剪刀剪下来 。再剪下里边的小圆,观察余下部分。

师:余下部分我们就叫它环形,如何求其面积呢?

在小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和联想实际能力还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动作思维可以说成是他们理解事物的开端。小学生思维特点是按动作思维、直观形象的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这一顺序发展的。学生先动手,再从动手中去发现规律和数量关系。学生自然将操作进行心理图式化再抽象出来。

通过具体操作,同学们知道环形就是两个同心圆除去小圆剩余的部分。同时也从操作中知道了要求环形面积就要从大圆面积中减去小圆面积。

四、讲一讲,故事引入

师:“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抓住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寻求有趣的小故事,充分集中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去。

五、提一提,问题引入

【案例】《圆的认识》

师: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借助课本,让学生观察自行车、汽车、玩具车等车轮的形状。它们都是圆形的,试想一想,这些车轮能不能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形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这样车子将高低不平,颠簸不定无法行驶。”

师: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简短的几句话,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顿时学习兴趣达到了高潮,寻求知识的欲望空前高涨。此时,教学圆的认识无疑将受到良好的效果。

引入课堂 第4篇

无意识的一次网络查阅中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信手拈来的课堂引入》, 在《引入》一文中, 通过作者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经验为载体精心设计仅仅只有五分钟的课堂引入【浙教版《科学》七年级 (上) 第四章第二节汽化与液化 (一) 】, 为本节课的教学开展和加深学生的课堂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 本人经常会听到很多教师包括本人在互相交流教学情况时, 特别是在交流学生资源时, 都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是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 教学观念越来越新颖, 但是现在的学生反而越来越难教, 越来越理解不了现代的学生, 并且这种感觉一年更胜一年, 很是怀念以前美好的日子。其实为什么会出现这方面问题他们没有去深究, 本文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发现, 出现这种问题其实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代的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网络、电视、外出旅游或丰富的课外书籍等等, 相比以往, 现代的学生并不是一张随老师任意涂抹的白纸, 而是他们的头脑中已有经具有了科学知识的模糊概念、零碎的科学片段和一些甚至是片面的科学观念。在这些观念的熏陶下产生特别强烈的个性, 特别有些对科学感兴趣的同学他们通过对课外科学书籍自习, 脑袋里装的是比一般教师还开阔的科学眼见,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满足老师把他们当作无知的小学生看待;另一方面作为教师, 没有意识到时代在不断的进步, 科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科学知识在不断更新和积累, 而没有及时学习新的科学知识、补充能量, 没有往自己半桶水中注入新鲜的水分, 造成和时代进步的严重脱节。

如何解决以上教师的困惑呢?关键是在不断自我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要了解学生的状况, 把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头脑中已初步建立的科学知识片段或者是从其他各种途径生搬硬套过来的现代知识有机地融入到科学课堂中来, 为教师提供方便教学的额外教学资源, 服务于教学进而转化为他们学习的榜样和动力。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它是生活中点滴经验的积累, 如果我们科学教师在每一堂从引入开始就抓住这个机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打开他们的心门, 引发思维的共鸣, 以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作为起点, 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畅游在科学世界的无限海洋中。

二、贴近生活的多样化课堂引入教学手段的案例

注重课堂的引入是活跃课堂气氛和提高课堂效率的一道良方, 而科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前瞻性学科, 是一门探索大自然无限科学奥秘的学科, 是一门能激发学生无限好奇心的学科, 在很多的科学课堂引入中我们都可以告别那些呆板、毫无生机的教条式的词语, 比如:“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现在也有很多的文章都介绍了课堂引入的很多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比如事先预习法、提问法、设疑法等等。本文作者认为无论是哪种引入的手段和方法, 只要符合现代科学知识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经验, 我们都可以随机取用、信手拈来, 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科学成绩和科学素养。下面是本文作者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尝试利用多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经验的手段融入到课堂引入的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 和我们的科学老师一起分享、交流、学习, 以期为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

课堂引入教学案例:在平面镜成像这一节的教学中, 很多的科学教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而直接引入到课堂中, 缺乏新意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为了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本文作者尝试设计了以下三种课堂引入的方法, 分别在两个教学班级中试用, 都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第一种设计方案叫现身说法, 初中学生很多是处在青春期, 有的同学脸上会长一颗颗青春豆, 觉得难看, 就会在课余的时候偷偷摸摸在角落里想把它从脸上抠掉, 当他们想抠掉这颗青春豆时会用到什么工具呢?学生会异口同声的说:“镜子”, 教师继续问到:“为什么?”学生答到:“可以在镜子中看到自己”, 教师就顺着这个思路轻松的把平面镜成像的内容引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去;第二种设计方案是设疑学生、故做神秘:为什么有些同学喜欢在老师面向黑板的时候在下面开小差、搞小动作或说悄悄话, 但是不知怎么的老师都知道的一清二楚, 是不是老师的背后长眼睛?是不是老师炼就了顺风耳?还是作为老师他们很神奇有这方面的能力呢?当然以上的种种猜测都是不可能的, 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在课堂上激烈的讨论开来, 一阵讨论之后, 最后教师告诉了学生的原委, 原来是老师利用了挂在教室前面的电视机屏幕或者壁钟作为反光的镜子来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 学生在后面做的任何小动作当然被看的一清二楚, 轻松的把本节课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第三种设计方案本文作者称为魔术法:上课时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先要表演一个魔术, 请同学们要仔细观察, 如果有哪位同学知道魔术的原理、奥妙, 老师还可以给他适当的奖赏, 这时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 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了好头,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在自己的食指上用透明的胶带纸粘上一面非常小的不会引起学生注意的小镜子, 然后从口袋里拿出一副事先准备好的崭新的扑克牌, 随机的抽出几张扑克牌交给学生, 然后告诉学生进行游戏的规则, 只要学生随意弄乱扑克牌的顺序, 然后随机抽出一张或几张扑克牌传给教师, 老师站在讲台上让扑克牌的牌面朝向学生, 接着老师故意在牌面上用手指摸动, 像是在用手指感觉牌面的数字, 其实是用粘在食指上的小镜子看牌面的点数和花色, 好像是不看牌面的情况下就能准确的报出牌的点数和花色, 这样反复几次, 然后问学生观察到什么奥妙了吗?最后老师在学生讲述的基础上揭开魔术的谜底轻松的把平面镜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本节课中。

三、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的优点

本文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和观察考证, 采用新颖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引入具有很多方面的优点, 特别是针对我们开展多层次的科学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后由于课堂中科学知识很多来源于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甚至是学生曾经亲身经历过的, 这样就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 课堂的气氛比以前更加活跃了, 学生的参与面也更广、更大了, 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变高了, 那些原本孤立在外不喜欢合群的或者学习层次相对较差的学生能有自信的参与进来, 每个同学都希望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或碰到的科学现象拿到课堂上和同学们分享, 同学之间不仅得到了更好的优势互补, 而且学生的同学关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后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强了, 对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更有信心, 由于我们教师平时问的问题或者所举的例子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贴近学生的生活, 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吻合, 就是我们俗话说比较符合学生的胃口, 作为学生当然希望通过自己自觉的观察学习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3.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后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思路更加开阔, 看待问题也更加全面, 他们会更加全面的去了解某个问题或某个现象或尝试利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或现象。

4.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后教师和学生之间加强了联系和交流, 老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拉近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也更加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 而不是站在以往的水火不相融的或是互相抵触的对立场面, 加深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友谊的同时, 相互之间更加信任。

四、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科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所以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各种社会现象, 注意社会现象和科学知识的关联性, 学会只要看到社会现象能自然而然的想到相关联的科学知识。

科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所以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时知识来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具有相应的地方特色, 这样操作容易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 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产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动力。比如《信手拈来的课堂引入》一文中作者就是利用生活在我们浙江省的沿海地带温州的同学, 相当熟悉“烧砺灰” (石灰、消石灰、熟石灰在温州地区方言称砺灰, 化学成分是指氢氧化钙, 利用贝壳富含碳酸钙, 进行高温煅烧形成氧化钙后再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的意思, 作为课堂引入获得很大的成功, 但如果是杭州城区或山区的教师在上相关的课时如果利用“烧砺灰”来作为课堂引入是很不明智的;山区的同学相当熟悉丘陵或山地的地形、地貌特色;农村的同学知道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很容易抓到蜗牛;城市的同学容易感受温室效应的发生和空气、噪声污染等等, 这是老师们必须抓住进行科学教育的大好时机。同时作为教师也必须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接触生活实际, 能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科学道理, 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入到科学课堂中来, 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随意乱造。

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方案不是一刹那之间就可以顿悟的, 即使有顿悟的过程, 也是长期思考的结果, 而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或出成绩。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时教师肯定比较辛苦, 备好一节课要花费平时两倍甚至是三倍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要有坚定的恒心, 对教学方法、理念研究的坚持;对教材钻研的坚持;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的坚持;对不停吸取新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坚持。今年九月一日开学的第一天,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播出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 在讲述的三个主题:潜能、坚持和团队中就有坚持这个主题。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小女孩在掉进40米深天坑里, 坚持自己的求生信念, 最终通过七天六夜时间爬出了天坑, 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对我们教师在对教学、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的启迪和教育是非常深远的, 相信我们教师收看后肯定有惊人的收获。

由于学生接触的环境存在着多样性, 他们的科学知识在不断的增加, 同时科学发展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和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与完善, 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如果不思进取啃老本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需求, 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科学理念, 不断的通过培训学习等手段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往自己这半桶水中注水来保持水的容量和新鲜, 和学生一样成为一块不停吸水的海绵。

五、开展实施新的科学引入法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服务学生, 所以开展实施新的科学课堂引入方法就必须要求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实践, 平时接触社会事物是要有科学的意识和头脑, 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观察到的事情问题尝试用学过的科学知识或已有的科学经验来解释, 避免把学生培养成以往理论和实际严重脱节的语言的天才、行动的弱智。

开展实施新的科学课堂引入法还尽量要求同学之间多交流, 要有团队精神, 学习不是个人的事情, 只有大伙你一言我一语才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相互触动, 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他们仔细观察、探究事件真理的动力。

将音乐剧引入课堂 第5篇

【内容摘要】:

让学生了解音乐剧,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标准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在教学上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的理念,围绕着音乐剧开展音乐活动。通过学生主动的探究学习、排练、表演音乐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过去“被动的学”成为现在“主动的演”,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创造才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关键词】:音乐剧 培养 创新能力 【正 文】:

音乐情景剧是综合艺术实践课,它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是综合性很强的戏剧艺术形式。近几年来,音乐情景剧正逐步从剧场走进校园,如:艺术节增加了校园剧的比赛项目。虽然,音乐情景剧是一种很受学生喜爱的戏剧形式,但是,现有的资源十分匮乏,师生迫切需要好的音乐剧本。那么,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课本中的可用素材改编成音乐情景剧剧本,就显得尤为重要,对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具有重大意义。音乐情景剧引入课堂,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与中学音乐教材有机结合,使音乐课堂教学传统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而将儿童音乐剧“小型化”,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并把演出、评价的全过程引入课堂教学,是学校音乐课堂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改革一个非常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尝试。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践,师生们对音乐剧的知识从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从看别人表演到自己表演,这个过程使师生共同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既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友谊,有很大的收获。

(一)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走“近”音乐剧

音乐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领域,开学初,当老师在课堂上将开展音乐剧的研究和学习的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学生的表情是很茫然,但是又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音乐剧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学……

于是,老师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

1、深入学生,调查研究

开学初,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音乐剧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有80%以上的学生不知道,不了解,没接触过音乐剧,但是却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都表示想要了解它。

2、发动学生,查阅资料

结合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开始让学生自己先搜集一些与音乐剧的起源和发展有关的资料,观看著名的音乐剧的录像,如美国著名的音乐剧《猫》、《音乐之声》《悲惨世界》等。通过了解,学生们知道了很多与音乐剧相关的知识,并对自己参与学习和表演音乐剧充满了信心,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3、观摩学习,深入了解

观看音乐剧《猫》、《音乐之声》、《悲惨世界》等的片断,让学生归纳出音乐剧包括的艺术形式。(如:唱歌、舞蹈、对白、故事情节、服装道具、场景、表演动作……)以及表演音乐剧的排练步骤等相关的知识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二度创作,引领学生走“进”音乐剧

音乐剧的排练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体现在作品中,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1、搜集剧本,修改完善

当学生跃跃欲试想要参与表演音乐剧时,剧本的选择成了首先面临的一大难题,于是,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供学生选择:

1、可以请语文老师,结合语文教材或文学作品(小小说),改编成课本剧的剧本

2、找名剧的片段或从网上搜索一些原创作品

3、请家长帮助找(写)剧本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生们找来了很多的剧本,但是有一些,不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进行修改和加工。

2、组织成员,成立剧组

剧本确定后,学生们根据剧本的需要,成立了一个个剧组,每个剧组有专人负责。大家积极地熟悉剧本,认领角色,为排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3、表演展示,汇报成果

学生们将自己搜集有关音乐剧的材料(剧本、相关资料、歌曲、伴奏、道具……),自己组织人员、自己排练,老师适当给与指导。通过排练,七年级六个班都排练出了自己喜欢的节目。并分别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了展示,并且录制了下来。七一班《美丽的五彩裙》、(团结友爱主题)、《白雪公主》(英语音乐剧)、《二顾茅庐》(新编)、《凝聚每份爱》(互相帮助)。八二班《野天鹅》(童话故事)、《灰姑娘》(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新编)、《小草》。七三班《完璧归赵》(历史故事)、《快乐的童年》、《三只小猪》(童话故事)

通过排练,学生学会了许多课本以外的歌曲,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演能力的提高——通过排练音乐剧,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要求他发言时,声音也很小。通过反复的排练,表演,修改,再排练、再表演……反复几次后,胆量越来越大,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从开始的胆怯到最后的落落大方的表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满足了一些喜欢表演的学生的愿望,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自己更加自信,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鉴赏能力的提高——通过观看录像和别人的表演,相比之下,学生能够指出不足,找出优点,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组织能力的提高——每个小组的负责人,通过组织排练,提高了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自编、自导、自演音乐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得到升华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表演音乐剧的活动,对音乐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积极性越来越高,下一个阶段,将进入自编、自导、自演的阶段。自编:就是让学生结合音乐教材的内容,创编出能够反映一定思想主题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剧本。如学生们为《我是少年阿凡提》一课编写了剧本。剧本反映了环保的主题。另外,结合08年汶川大地震,学生们根据媒体上介绍的在地震中老师如何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的感人事迹,创编了一些有价值的剧本。自导:学生们自己组织人员,将自己编写的剧本进行排练,学生们既是演员又是导演,在排练的过程中,互相指导,共同进步。自演:学生利用音乐课时间,对这些剧本进行了修改和排练,并录像。如:学生们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的表演。学生自备了道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头饰,自编了与角色相符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发展,进行充满想象力的表演。学生们的表演,将自己的天分充分表现出来,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表演天赋的人才。如:原泉饰演的大灰狼张牙舞爪,左扑右跳,非常逼真;张叠一同学模仿老爷爷走路,生气,唠叨也非常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将学生对音乐剧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又一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出乎意料,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音乐剧的学习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师生们对音乐剧的知识从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从看别人表演到自己表演,这个过程使师生共同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既增长了知识、也增进了友谊,有很大的收获。我们将学生对音乐剧的学习情况进行了又一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出乎意料,有90%以上的学生表示对音乐剧的学习很感兴趣,并且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很有价值。

(一)兴趣上: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以前,学生大多喜欢音乐,但是不爱上音乐课,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教材不能够吸引学生,有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有些歌曲还是很久以前的老歌,虽然很有教育意义,但是曲调缺乏现代感,在当时还可以满足人们的欣赏要求,而现在,流行的音乐到处可以听到,学生自己就可以学到很多的流行歌曲,所以,教材上的歌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所以,造成了这种喜欢音乐但是不爱上音乐课的后果。而自从开展了音乐剧进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来,学生们解除了很多国际上先进的东西,开阔了音乐的视野,他们发现:原来音乐课的学习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还要学习很多书上没有的音乐知识,于是他们越来越爱上音乐课了。

(二)知识上:使学生从对音乐剧一无所知到略知一二:

开学初,当老师在课堂上将编排音乐剧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学生的表情是很茫然,但是又充满了好奇,他们不知道音乐剧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演……

于是,我就让学生搜集有关音乐剧的起源和发展的资料,观看著名的音乐剧的录像如美国音乐剧《猫》、《音乐之声》等。通过了解,学生知道了什么叫做音乐剧,并对自己表演音乐剧充满信心。通过排练,学生开阔了音乐视野,学会了许多课本以外的歌曲,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能力上: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展示学生自我:

1、表演能力——通过排练音乐剧,学生最大的收获就是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有些学生平时在课堂上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要求他发言时,声音也很小。通过反复的排练,表演,修改,再排练、再表演……反复几次后,胆量越来越大,声音也越来越洪亮,加上老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学生从开始的胆怯到最后的落落大方的表演,这是一次质的飞跃。同时也满足了一些喜欢表演的学生的愿望,有了很大的成就感,对自己更加自信,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我知道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音乐童话故事《彼得与狼》的表演。学生自备了道具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头饰,自编了与角色相符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发展,进行充满想象力的表演。学生们的表演,将自己的天分充分表现出来,涌现出了许多具有表演天赋的人才。如:五三班原泉饰演的大灰狼张牙舞爪,左扑右跳,非常逼真;五二班张叠一同学模仿老爷爷走路,生气,唠叨也非常形象。通过表演,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鉴赏能力——通过观看录像和别人的表演,相比之下,学生能够指出不足,找出优点,无形当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例如:在欣赏美国音乐剧《猫》时,学生被剧中出现的各种猫的形象以及优美的音乐深深吸引,从而,对音乐剧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3、组织能力——每个小组的负责人,通过组织排练,提高了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四)、人际关系上: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通过排练,学生亲身体验了从找剧本、分角色、背台词、排练、表演、道具的准备……整个过程,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够的,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够完成。再排练的过程中,大家还要友好相处,发生了矛盾要尽快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排练的进度,就会落后于别的组。所以团队精神很重要,只有团结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五)信念上:懂得成功来之不易,需要付出和努力:

平时通过影视节目,学生看到演员们的表演非常羡慕,感到他们很风光,自己也想有朝一日像他们一样。通过一个学期的排练,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演员的辛苦和成功的来之不易。也深刻懂得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明白了任何一点成绩的取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才行。再排练的过程中,他们也曾为一个细节不知如何处理而苦恼过,有时甚至想要放弃,但是最后他们还是坚持下来,重新振作了起来,继续排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并且在丰台区校园剧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成绩。

初探高效课堂中的课堂引入 第6篇

关键词:课堂引入;音乐;氛围;组织实验;陷阱

课堂引入是指一堂课从开始到展开具体教学的过程,意思是“将学生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它是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同时影响到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我国某著名教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下面将从几个角度谈谈课堂引入的方法,以和读者共飧。

一、营造音乐氛围,让学生的心热起来

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它是人类感性的凝集,可以引导身心放松,增强注意力、判断力和记忆力,振奋精神,可以陶冶人的心灵,排解忧郁苦闷的心情,提升创造力,让人的身心都得到适度的发展、解放……

健康向上的音乐可以使人振奋,优美抒情的音乐给人以愉悦,音乐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而且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古今中外大量的文献记载及许多具体实例足以证明:音乐对人体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然可能有些同学会陶醉于音乐之中,也有些同学可能会因此而讨论起自己喜欢的歌曲等等,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利用音乐,进行过渡,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之中,这是教师掌控课堂的一种技巧。

二、组织实验,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化学离不开实验,而有趣的化学实验肯定会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追求中考升学率,高考本科率,往往把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甚至变成了老师讲解实验。因此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现在进入实验室亲手做实验的次数屈指可数,因而学生就失去了很多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其实很多学生都非常喜欢做实验,对化学实验中的瓶瓶罐罐非常感兴趣。每当上化学课,看到老师提着实验仪器框走进教室的时候,学生都表现得异常兴奋,伸起头颈张望老师的仪器框里放的什么仪器,然后打开书本翻到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寻找老师等会将要做的实验。

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教师应该把这种优势转化成胜势,通过实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

如在讲《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这堂课时,可以采用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教师开门见山,让学生思考若将锌粒投入CuSO4溶液中,会看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这个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比较与他们刚才的假设是否一致。此问题难不倒他们,学生轻而易举地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与实验。此时,教师将话题一转,如果把钠投入CuSO4溶液中,现象将会如何?同学们开始分组讨论,这时每个小组讨论出的结果就五花八门了。有的说有红色的铜析出、有的说有气体生成……教师利用学生产生的疑惑,顺水推舟,那么要想知道正确的实验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做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

通过亲手做实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会对实验现象记忆得非常深刻,并会主动去思考分析产生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这样,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效率自然就得到了提升。

三、设置问题“陷阱”,让“求知欲”激发起来

在引入新课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置一些智慧陷阱,先让学生遭受一些小小的“挫折”,从而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为对很多学生来说,他们会“越挫越勇”,当他们碰到挫折时,会表现出不服输,并加速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弄错,当他们得不到答案时,就会把希望放在老师身上。教师在此时加以必要的点拨与讲解的话,学生就会听得非常认真,围绕教师的话展开思考与分析,直至把问题想明白为止。

如在复习到“原电池”内容时,我给出了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装置,让学生判断正负极(学生已经形成思维定式,活泼金属是负极,不活泼金属是正极),好多学生不加思所的回答出Mg是负极、Al是正极,这时,老师将此实验演示给学生看,看到Al片溶解,Mg片上有气泡产生,Al是负极,Mg是正极,和同学们掌握的知识恰好相反,学生们会很诧异,他们的“疑惑”状态正是教师课前故意设置的学习障碍所要达到的效果。

这时,教师无论是引导学生分析还是适时点拨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对新知的渴望一触即发,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这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燃料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它们都是碳棒,我们当初是怎么判断燃料电池的正负极的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与自身的回忆分析,就能自然地得出结论,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不仅与电极材料有关,还与电解质溶液、所通入气体有关。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很好地融洽师生关系,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

四、微笑走进课堂,让学生轻松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必要的威信之外,更重要的还需要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教学的内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艺术、高超的教学手段、典型的例题讲解把知识进行传授;另一方面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教师的传授水平及学生的专注程度等很多方面。其中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很多学生会因为教师的因素而左右他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一位学生喜爱的教师,不仅应具有生动、形象、风趣的语言教学手段,还会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教师愉快地教,学生愉快地学,课堂活跃,其乐融融,不但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更会令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获取新知。

课堂引入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一门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学识、智慧和教学水平的综合艺术体现。

参考文献:

[1]薛文莲.利用故事打造化学快乐课堂[J].中学教学参考,2010.

[2]汪云.设置智慧陷阱成就智慧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

把生活引入课堂 第7篇

现实中的中小学课堂, 我们常会感到, 课本与现实生活有着严重的脱节。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只是在学习课本, 而当学生走出教室, 他们不能很好的掌握与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课本与老师帮助学生们设计好了一个“课本世界”, 学生在这个“课本世界”中学习英语。而离开了“课本世界”回到生活中, 他们往往就失去了对英语的感觉。我的一名学生看见课本上图画中的杯子, 很快就能读出“cup”这个单词, 但到了生活中, 杯子的样子变得与“课本世界”中的不同了, 他就不能在脑海中浮现出这个单词了。在我刚开始从事教师职业时, 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因为我刚开始时忽视了“课本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别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长期如此, 学生就只能受困于“课本世界”, 很难听到生活对他们的召唤了。这种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 乏味, 缺少活力, 使英语这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成为不折不扣的文字游戏。

二、如何更好的将教学与生活相连接

1.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更好的将教学生活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 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地构建, 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感到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让他们不再只是受困于课本中那个帮他们建好了的“世界”。所以, 我们教师必须将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指, 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 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出近于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 并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教学内容, 以此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换言之, 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采集“生活现象”或“生活实例”, 以帮助学生感悟、领会知识的内涵。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原型。在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学生们的生活原型讲述每一个知识点, 在此过程中, 学生们不仅学的开心, 记得住, 作为讲述者的我也感受到了他们生活中的点点乐趣。

有一次, 我在三年级讲述Is this your father/mother?的句型时, 我首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今天某某的妈妈来接她回家了, 可是老师不认识, 老师就会问这位同学…我的话还没有说完, 学生们就抢着举手回答, 甚至有学生已经说出了答案。正因为这样的生活原型太频繁发生在他们身边, 他们的反应才会激烈而又坦率。这种环境的构建是贴近生活的, 源自生活的, 学生们都会遇到类似的生活情况, 只要加以强化练习, 当他们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况时, 他们就会反映出上课时所运用到的单词和句型, 这样就做到了学以致用。还有一次, 我在教授时间的表达法What’s the time, please?It’s… (o’clock) .Time to…我当时让学生们想想自己在家的作息时间, 每天早晨几点做什么事, 中午在学校发生的事, 还有回家什么时间吃晚饭以及睡觉。立刻学生们七嘴八舌的与同桌讲述起自己的生活小习惯。然后, 我鼓励他们站起来用英语讲述自己平时的作息时间, 每个人都不一样, 他们用了各种表达时间的单词, 而不是课文中固定的“七点起床, 八点上课, 九点睡觉”等等。学生更多地讨论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 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3.老师放低姿态走进学生, 将课堂更好的融入生活。把生活引入课堂最根本的就是要求教师学会对教材进行生活化处理, 也就是说,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实现教材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 促进学生运用来自现实生活的个性化经验同解同化新经验, 从而更好的使学生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把生活引入课堂,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吃透”教材, “看通”教案。教师作为学生和知识的“中间人”, 不仅应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需要让知识“武装”学生, 使他们在生活中应用, 让学生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作为一名英语教师, 我想我的职责不仅是让学生们能读, 能背, 能默写, 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们会开口说。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应用的最多的还是在对话上。

把时政教学引入课堂 第8篇

一、时事播报

学生刚从初中上来, 新闻的兴趣、关注、知识的储备、拥有, 对高中教学内容的了解比较少, 所以高一阶段可以采用时事播报的形式来进行。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读”“看”“写”“说”。“读”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 带着热点问题去阅读课外读物、报刊和查阅其他资料;“看”指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写”指采用速记的方式把新闻的内容写在笔记本上;“说”主要利用每天课前3~5分钟时间, 采用新闻发布活动, 让学生把每天发生的国内国际大事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 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 (国内的、国际的、社会的、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 等等, 甚至包括班级的都可以) , 并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活动重在参与, 重在锻炼, 重在评说, 并组织学生进行点评。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学会引导、关注、指导学生的收集动态, 并适时加以点评。

二、自由论坛

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 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 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 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 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 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 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 教师是配角。可以围绕多个热点问题展开, 以政治为主, 也有别的方面的, 如金融危机、气候大会、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大学生不包分配、科学幻想, 以及中学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

每次上课前, 总有一些学生围着我问:“老师啊, 这节课玩什么?”这句话, 常常让我陷入沉思中。难道我一个中学体育老师仅仅就是一个带大孩子玩的“孩子王”吗?学生们对体育课的认识难道仅仅就是玩吗?但我还是和颜悦色地告诉我的弟子们今天玩什么: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这些事要是换在我刚毕业那几年, 可能就不是这样了。我很有可能会对学生大声训斥:体育课怎么是玩呢?你就这一点见识?应该说“学习”!今后说话你一定得注意等。学生会伸长舌头, 溜之大吉。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 体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 令人遗憾的是, 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 就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 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 尤其对女学生。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课呢?

笔者是20世纪90年代末毕业的大学生, 从教十年有余了。刚毕业那会儿, 在我们这里, 在相当多的学校体育课上, 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简单、形式化、成人化, 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场地器材不足, 指导思想陈旧所致。可是有些因素我们很难改变, 有些因素是值得研究。如有些教师在教法选用上有忽视甚至是无视学生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有绝对的权威, 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设计,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由, 他们的学和练都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学生的义务是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完成教学任务, 没有发言权, 更不能说半个“不”字。学生是否喜欢, 最多是个“保留意见”或者“点缀”。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角色只是一句空话, 教学中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 极少会考虑学生的主体性。那时的我们很少提师生之间的平等, 也不讲“亦师亦友”式的师生关系。师生观念中的“师道尊严”主宰了教学活动的全程, 学生好比是因教育需要而批量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 老师不必过多考虑学生的个性, 共性才是关键,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刀切。个别教师把教法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 由于教学方法的偏颇和生硬, 使学生体会不到他们本应该体会的见解, 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 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 教师可以发表意见, 但话不宜多, 重引不重论, 否则, 限制学生的思维, 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 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 主动发现问题, 明是非、辨美丑, 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三、时事宣传园地

充分利用班级中的黑板报, 安排“时事园地”这一版块, 组织学生刊出最近发生的国内外要闻, 如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007年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2008年中国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美国的次贷危机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 让学生们系统地把握时事内容, 并能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分析。

四、课本剧

课本剧是指为强化教学内容, 根据课本题材组织学生编演的舞台剧的一种活动形式。一般来说, 语文课的小说单元、外语课的口语训练常采用这种形式。为提高政治课的参与意识, 我在立足政治教材的基础上, 改进了这种形式以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具体作法是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 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 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 编演案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评比出最佳主持人奖、到的乐趣, 相反却尝尽失败的苦涩。那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都觉得很累, 而这种消极的情绪也必然影响了教学效果。一大批缺乏个性的、不快乐的学生也就这样从我们手中诞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们热爱体育, 却讨厌体育课的根本原因!

如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健康出发,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每一个学生, 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这与其说是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快乐的曙光, 不如说是给当前许多没有生气的课堂注入一剂强心剂, 也给墨守成规的同行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现在还是老样子, 还是用那套用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套套来上的话, 那我们的体育课肯定是失败的, 也就别怪我们的学生给

其实, 体育活动和竞赛不都是在玩吗, 只是大人们狡猾些, 把这种玩冠以“体育”二字, 便玩得一本正经, 玩得名正言顺。人们正是在玩中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体味到做人的快乐。玩, 更是学生们的天性。体育活动有许多严格的规则可循, 为什么就不能称之为玩呢?随着一个“玩”字在我心中日渐生根发芽, 我想, 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发生转变。我们不应再是那高高在上的权威人士, 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势, 之后换位思考一下, 自己假如是学生, 那么希望体育课怎么上?然后与学生共同探讨, 同学共练, 最终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并利用好它。使得体育教学不再是“领导和学生都不满意, 两头受气”的活儿。作为老师我们要时刻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千万别让学生把我们体育老师看低了, 说我们“OUT”了,

把自己当做“学生”, 我们快乐无比。现如今, 哪怕学生再冒出一个更时髦的词汇:老师, 这节课怎么“混”啊?我也能欣然接受。毕竟“玩”和“混”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学生的健康。况且老师心里还有一把衡量教学的尺子———怎么才能玩得转!

(陕西省神木职教中心)

最佳构思奖、最佳表演奖,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强化了基础知识, 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了全方面的素质。

此外, 还可以通过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时政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方式, 把时事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把时政教学引入课堂给政治课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时事教学生动形象, 与现实联系紧密, 可以给予学生新奇而真实的刺激, 改变传统政治教学的枯燥乏味的理论学习模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形式的时政教学, 这为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 调动了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 更好地发挥个体创造潜能,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时事学习中把握热点和重点问题, 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 揭示知识理论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 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寻求变异的能力, 使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语文阅读引入课堂 第9篇

我们能从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时间吗?

首先,学生阅读量少,阅读能力低。从小学到初中,大约有2050节课,如果每节课45分钟,每分钟阅读字数以280字为准,那么每课可阅读8000~9000字,12年累计,学生可以阅读1800万字。而现在的事实是,学生到了初中毕业依然大面积阅读能力不强,作文写不通顺,语文成绩不理想,不喜欢语文课。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每堂语文课,老师和学生都在干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老师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备课、研究教材、编写教案,设计课件,上课时按照教案、课件从容施教,安排课堂活动,织学生讨论,布置学生作业,整堂课大约给学生3~5分钟时间预习课文——这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而这3~5分钟间也不是每节课都有。中间穿插让学生朗读一些段落,这就是我们很多语文课堂的常态。在课堂上,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非常少,甚至没有,老师讲得太多,设计的活动太多,老师陶醉的呈现中,“尽心尽责”地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和阅读乐趣。

其次,“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课改前全国学生使用一套教材,课文分靖讲和自读,再配上一套教学参考书(即教案),老师们只要按照教材、教参的要求讲授就可以了,那是典型的“教教材”;课改后,有了很大改进,无论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几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供选择。多了版本就有了竞争,也就促使教材越编越好。但是,一套教材的选文要能够让所有使用的老师和学生都满意是很难做到的,这一方面源于对课程标准解读的差异,另一方面源于编者阅读的视野和个人喜好,还有其他的原因;再一方面是教师或学生的个人喜好,因此,提出“用教材教”是很大的进步,给了教师、学生选择哪些课文的自主权。但是,从目前的现状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师、学生的实际,“用教材教”的老师不多,更多的老师依然是按照教材的体例把选文一篇篇的讲授(只要时间允许),而不太顾及学生的感受。

我认为以上三个方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厌倦语文课的部分原因。

那么,我们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自主阅读呢

一、给学生选择学习课文的自主权

语文学科,从古到今,一直是选文式的教材。选择哪些篇章作为范例学习虽有高下之分,但都能实现殊途同归的目标。正因此,教学没有必要依照教材一篇一篇的教,老师和学生们完全可以在每学期开学伊始,大致把教材浏览一遍,从中选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课文,把它作为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和研究的课文,大家普遍不喜欢的课文就可以舍去。然后补充新的文章,新的文章可以是记录反映现实生活的时文,可以是老师和学生喜欢的文章,可以是喜欢的教材选文中的作家的其他作品,或者是与喜欢的教材选文相关的其他文章。这样一来课堂学习的是学生喜欢的文章,阅读的容量加大了,这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情,这就是“用教材教”这一理念提出的价值所在。有一位老师每个学期都是这样处理教材,一本教材几周时间就讲完了,更多时间用在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上。如要求学生自拟标题写一篇有关自己母亲的作文。学生把古今中外描写母亲的诗文全部收集起来了,阅读、研究,然后全班讨论,谈谈阅读后的感受,点评这些诗文精彩之处,然后,再写自己的母亲。所有学生写的母亲没有是雷同的,都能选择不同的视角写出自己的母亲。这是阅读与写作结合得非常好的做法。因此,这位老师的学生只要跟他学习一年,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学生特别喜欢这位老师的课。

二、要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一篇文章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读几遍课文,然后教师再组织讨论,让学生们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理解不到之处,再加提示、补充、引导,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是先接受老师的说教、灌输,而是有充分的时间,一遍、两遍地阅读课文,然后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问;阅读让学生积累,思考让学生质疑,讨论让学生思想碰撞,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的思维活动中享受了阅读过程的快乐。

三、把课外阅读引入课堂,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 第10篇

一、利用游戏、故事教学,模拟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爱玩、好动,对一切的学习任务都感到新奇、陌生。从这点出发,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一些游戏性、探险性故事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单位及学习100以内减法计算以后,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欢迎大家来逛小小商店”活动。活动主题是:模拟买卖东西的情景,由老师带领部分学生逛商店买东西,另一部分学生则自己扮演商店的主人、服务员、收银员等,活动中又反复进行角色对换、设置障碍,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活动,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用生活体现数学,让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则通过生活来体现。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学生的学习数学也是一样,要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数学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实践,是现实有趣的,且富有挑战性的。而在实践中动用知识,是继续学习知识的延续,又是创新的必要途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到处离不开数学”,提高了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的积极性。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如:春游时,师讲解有多种游览路线,让学生自己设计数个游公园的方案,并从中找出最佳设计方案进行游玩。在复习“100以内各数的读写法”和“简单加减应用题”时,出示“46”这个数,由学生用这个数来说几句话。学生就用所学的知识回答:46由4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个位是6十位是4的数是46;46在45和47的中间……教师在旁加以引导:“能不能用你们遇到的事情来解释这个数呢?”学生摸了摸脑袋答道:“老师,这样说可不可以:46个苹果可以分成40个和6个。”学生说完后,教师又出示“46, 50”,要求学生用这两个数来编一些应用题,并要求自己列式解答。学生在刚才训练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一定的模式,变简单的数据为生活实例,用生活实例来解释简单数学数据,用生活体现数学,应用数学于生活。

三、贴近生活,排除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多数胆子小、声音轻、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取笑。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从生活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施以情感诱导,对学生充满爱心,语言亲切温馨,学生才能接受教育。在我刚接手一年级数学教学时,一些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不好,我抓住他们好比、好胜的心理来个旁敲侧击:“小朋友们,你们瞧,××同学坐得多直,听得多入迷。”听到这一句话,一些坐得不好的同学也都加入到××同学的行列中。课外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则用鼓励的语言、亲切的目光来安抚学生的情绪。如:“老师相信你能的”、“你回答得太好了,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等言语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自信而喜爱上数学课;或在班级布置“心情树”栏目,树上有代表每个学生的蜗牛(写名字),每个学生还持有三张卡片来表示他们的心情(好、中、差)。每个学生早上来到学校,就在写有自己名字的蜗牛上贴上心情卡片,教师一进教室就可以知道全体学生的情绪,适当调节他们的心情,使他们能够愉快地、自觉地学习。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只要教师能处理好师生关系,从了解学生心理入手,关爱每一个学生,就能使学生越发专心地学习,变学会为会学、会思考。

把故事引入英语课堂 第11篇

每日故事(Daily story)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互动过程。运用故事可以复习前面所学内容、引出新课内容、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故事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改编,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的精选,也可以是学生生活片段的再现。如果故事用得好、用得巧,学生有时当听众,有时又拥有听众,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学生的情感态度同时在活动中得到优化,有利于培养起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大胆参与的精神。

二、巧用故事,优化课堂

1. 课前故事导入。如在七年级可以用“Magic English”这种来自于各名著的有生动画面和语言的故事片段等影音片段。在八年级可以用学生熟悉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名人轶事等。在九年级可以用科幻故事、名著片段等。

2. 课中故事呈现。如在学习一般过去时态时,用《八仙过海》故事的flash和英语解说,呈现了said,flew,went,sat,laughed等过去式动词,学生在这种熟悉的情景中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这些动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课尾故事设疑。教师在课堂结尾处巧设疑障,让故事内容留有余地,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4. 课后小组合作编故事。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词、图画、声音或一个主题,组织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讲故事。在组内所编故事的基础上再把故事写出来,张贴在后面的故事栏内,请大家欣赏并评出最佳故事编导,记入学生学习档案袋。如对于单元作业,四位同学编的故事如下:

A:It was an accident. It rained heavily yesterday, so the playground was wet and slippery.

B: Ted’s favourite sport is basketball, he went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his friends.

C: He was playing happily when a ball hit him on the back. He slipped and hurt his arm.

D: Luckily the boy was not badly hurt and he is all right now. He is notTed. It’s me.

另一组的故事:

A: It was September 11 in New York.

B: People were working in the office when they heard the sound of something crashed .

C: While they were wondering what had happened, they heard someone calling:“Fire, fire !”

D: They began to ran downstairs. Soon the tall building collapsed. Many people died.

三、听编故事,提升能力

1. 模仿复述,感知语言。七年级学了简单英语后,教师可每天播放一段学生最感兴趣的卡通故事,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然后让学生模仿表演故事中的各种语音语调。一段时间训练后,教师不时地选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幽默故事、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等,让学生听完故事后就内容进行讨论或复述,这样既能使学生感知语言,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2. 声情并茂,积累语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和接受,而是在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故事,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一天一个同学轮流进行。这时,教师应要求读故事的同学表情、动作、手势要自然,做到绘声绘色,生动活泼。经过全员朗读一至两轮后,慢慢地从读故事到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讲出来,要求声情并茂。同时听众们可以进行打分,在一轮结束后即评选出最佳的三位story tellers,一学期下来能进行5—6轮,最佳story tellers不重复。

3. 自编自演,运用语言。学生的英语知识在不断的增长,运用英语的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编故事阶段。学生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有效的运用,而且可以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同时,还能将教学效果拓展到课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影响学生日后的英语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得到有效的升华。

重视课堂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12篇

一、重视课堂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教学环节,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引发学生质疑解难,有效地促进其思维状态的转化。因此,在新知识教学引入时,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根据教学内容,重视方法技巧,促进学生有效进入“角色”,就会使学生感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就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例如:在教学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时,我创设了这样问题情境:有三个臭皮匠,臭皮匠甲、臭皮匠乙、臭皮匠丙,他们和诸葛亮进行解题比赛,到底谁更厉害?已知臭皮匠丙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臭皮匠乙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45,臭皮匠甲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5,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是0.8,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那么诸葛亮解出问题的概率与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人解出问题的概率相比,哪个更大呢?

此题一展示,同学们积极性可高了,个个在下面跃跃欲试,在讨论解题方法时,他们兴趣非常浓厚。

我设计此问题导入新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数学潜能。

二、巧妙提出疑点,点燃思维火花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因此,在新课引入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欲望,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索学习、积极思维,而学生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使数学课堂教学高潮迭起,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

例如:在教学等差数列时,我设计了下列问题引入新课,让同学们归纳几个常用的有规律的数列公式:

1. 同学们听说过德国数学家高斯10岁那年聪明解答1+2+3+…+100的故事,他很善于观察、分析和研究。

现请你们来观察其中1, 2, 3,…,100这列数有什么特点?

2.《幸运52》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一列数71, 51, 31, 11, x,…同学们,你们能说出x是多少呢?这列数有什么样的规律?

我设计的这样两个问题情境趣味性强,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教学《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引入新课:同学们,在△ABC中,bcosA=acosB的条件下,你能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吗?

此时,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跃跃欲试。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内容,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上内容,看哪一小组最快、方法最多解决此问题。”各小组同学都在仔细地看书、讨论、交流,并进行合理的分工。经过探索,同学们很快得出两种解题方法(两种途径:将边转化为角,将角转化为边)。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的思维不断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三、直观演示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学理念特别注重形象直观教学,在认知结构中,它的鲜明性和强烈性能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新知识导入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巧妙运用演示、实验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就会逐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就能较好地为学习新知识,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从而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归纳法时(我事先准备好教具),因为大多数同学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游戏情境,即“多米诺”骨牌游戏。游戏规则:1.打倒第一块;2.前一块倒下,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讲完这两条规则后,我引导同学们进行实验,之后问同学们:“经过这两个步骤后,结果怎样?”同学们很快回答:“所有的骨牌都倒下。”由此实验,同学们归纳出了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四、巧用媒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在处理和控制文字、符号、声音、语言、图像等整合方面具有强大功能,它可以化枯燥为生动,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从而化难为易,使课堂丰富多彩;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让同学们充分理解、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新知识导入时,应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里特征和教学内容,创设媒体情境导入新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理解知识和活跃思维效果,这样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例如:在教学四种命题时,我通过媒体动画演示了一个故事情节:有一个主人很热情地请了四个朋友一起过生日,结果只有三个朋友赴约,主人见其中一人没来,便说:“该来的没来。”过一会儿,有一个朋友走了。主人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这时另一位朋友也走了。主人见情形不对,对剩下的一位说:“我又没说他。”结果三个全走了。我提问:主人的朋友为什么会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

又如:在教学正方体截面时,事先,我将“正方体截面”课件放置在服务器上,让学生去访问,学生兴趣非常浓,然后,我提出探究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媒体问题情境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让学生快乐学习数学,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上一篇:前期工程协调电力工程下一篇:集团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