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听语文课

2024-05-26

教会学生听语文课(精选9篇)

教会学生听语文课 第1篇

一、在听中求解, 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在预习的基础上, 学生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 从而达到加深印象, 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 从而达到提高认识, 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 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在这三个层次中, 释疑解惑的层次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孟子说:困于心, 恒于虑, 而后作, 是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既包括学生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 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设疑, 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这两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交替发挥作用, 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

二、找精华, 理重点

40分钟的一堂课, 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其中的20分钟的讲课内容中,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 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 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 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 把疑难点解决。其次, 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 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 如何小结, 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 老师深知什么是关键, 在课堂上会反复强调与讲解。老师积多年的教学经验, 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 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学生来说, 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 只要一课一课按照老师的要求, 课前预习, 课后反复朗读, 主要课文熟练到能背诵的地步, 就一定能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三、理解了, 才是真正的“懂”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 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 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 要听得准确, 听出重点, 听出弦外之音, 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 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 积极思考, 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 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 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以有声语言作为信息载体, 通过朗读、提问、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 把有关的知识概念传达给学生, 学生则通过对语言信号中的有关信息进行感知、体会、分析、理解, 达到对知识概念的识记和掌握。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教会学生听看想说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听看想说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反之,坏习惯不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为此,我们学校也提出了“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办学理念。

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教师责无旁贷。我班男生余文昊,7岁。主要表现: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久就拉桌子晃动椅子,甚至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交头接耳,惹得周围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偶尔东张西望,时不时在课堂上打打“太极拳”;小动作特别多,一会玩玩铅笔,一会摸摸橡皮;上课回答问题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根本就不知道老师问的是什么。

这件事令我十分苦恼,经过一番思索,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学生身上有缺点,老师身上也有不足。于是我首先从自身做起:首先努力丰富自己的课堂语言,避免课堂语言的枯燥乏味;并注意课堂语言的语调变化,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变化对于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助于学生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要教会学生四会:学会听、学会看、学会想、学会说。

一、学会听:专心听别人讲话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我教给他听的方法:要求他既要学会倾听老师讲课,又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我告诉他,听时要做好积极地心理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自己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听后要用“我明白了”、“我同意你的看法”、“请您把它再讲一遍好吗?”等语言表明自己的听的结果。慢慢地学生就会达到听懂、听出要点的要求,从而实现“会听”的目标。

二、学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我给他观察权,凡是通过他自己看、想,能掌握的东西,我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是他肯注意看,在教学中我充分提供观察材料吸引他看。在讲课内容的板书、演示等方面尽量做到准确,鲜明,引起他观察的兴趣。提供一些材料由教师带领观察到只给“观察提示”的半独立观察,到完全独立观察,使学生逐步掌握通过观察比较,做出判断,发现规律的观察方法。

三、学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我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提问时可让可能不会答的优先做答,再请会答的针对前者的疑问做答。

四、学会说:其实没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只不过有些孩子胆子大一些,有些小一些,或者说有些有自信,有些没有自信余文昊也一样。所以说,激发他的表现欲望就成了鼓励他认真上课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我在课堂上适当的给予其回答问题的机会,当他回答对了以后,及时给予他夸张的表扬。对于他自信心的树立无疑起到重要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提出问题后第一个要他回答,他答对了。虽然声音不是很大,但却清晰。我当众表扬了他,在他落座的一刹那,我分明看到了他脸上那抑制不住的喜悦。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 考 文 献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 第3篇

1. 语文教师要创新地教。

教师要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 用新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上课切不可再用“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老一套教学方法来应付教学了。这些“老掉牙”的方法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与新一轮教学改革格格不入。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教师要改变口若悬河的唱“独角戏”的角色, 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重心移到学生身上,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究、认识、思考、创造。

教师还要改变价值观念, 评判学生不仅仅凭分数, 而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以往评价学生是看传授知识和获取知识的程度, 要知道知识固然很重要, 但是, 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更为重要。

2. 让学生变换角度来创新。

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 注意引导他们打破常规, 进行逆向思维。学生的写作角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作文有了新意。

如一个学生这样设计《谁给我让位》:“我”是一位老奶奶—上车没有位置—期盼有人给自己让位—但没有人让位—这时一位残疾人让位给我—大人和学生都很惭愧。

一学生设计《老师向我请教》:平时我们向老师请教—今天, 语文老师碰到一串英语, 不懂—我就向老师讲解—老师终于懂得了—后来, 他经常问我们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而我们也经常问老师。

逆向思维让学生对作文有了全新的感觉, 久而久之, 他们写作兴趣提高了, 更主要的是, 创新意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扎根了。

3. 让学生在提问中创新。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提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基础。学生的质疑是必要的, 学生只有大胆质疑, 善质疑, 才有创新的可能。

我在教初中九年级《囚绿》时, 鼓励同学们踊跃地提了很多有助于理解课文的问题:

(1) 谁囚绿? (2) 为什么囚绿? (3) 绿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4) 囚绿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5) 结果怎么样?

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囚绿不如自己种绿。”马上引起全体同学的好奇, 纷纷讨论起来, 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辩中, 不知不觉地消化了课文内容, 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体现。

4. 让学生在活动中创新。

语文教学的空间十分广阔, 语文能力形成的渠道很广, 所以单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 必须让学生拓展视野, 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创新。

如:“点评作文”———

首先, 让他们写好一篇作文, 然后让学生互相给作文打分, 再根据分数的高低评出优胜者。接着, 让大家来就文章的优点和缺点来点评。 (就开头、结尾的设计、内容是否新颖、情节有无曲折、语句是否生动等方面来评) 。

其次, 在点评的时候, 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既评优点, 又评缺点。这有创意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挖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学生说:我在点评和被点评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但不怕写作, 还期盼写作呢!

5. 让学生在鉴赏中创新。

“让学生学会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美, 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美。因此, 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去创造美。”

没有一个学科像语文科这样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向我们展示如此五彩缤纷的情感世界。所以, 我要让学生在《创新作文》、《满分作文》、《中学生学习报》中收集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精彩片段等来鉴赏, 让他们在欣赏名句后懂得锤炼写作语言, 懂得化腐朽为神奇。

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第4篇

有些学生缺少自主意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尤为重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能是口号,要付出行动才行。翻开我们的教材,可以看到很多设计,把学生引向课外生活,但是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社会生活就是一本书,这本书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经历来体验。那么要求学生怎么体验呢?中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活动是无目的性的,比如,逛公园,看电视,做游戏。他们可能关注的或景、或情、或趣。那么要把他们的所见、所闻生成语文意义,还需要精心的策划。有的孩子没入学就能认识千八百字,能诵读古诗,讲述寓言故事,这不能不说与成长的环境有关,与家长的引导有关。对于语文的积累,有的是靠孩子自己感悟的,但更多的是,是家长与教师教会他们感悟什么。有的家长能够做到“亲子共读”,这是一个成功的经验,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他们会产生对语文极大兴趣。孩子需要榜样的影响,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家长能做的,他们也力求做到。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我看到,有的家长在同孩子看电视的时候,总是询问孩子看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这样的交流的过程,实质就是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过程。有的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课外书,就知道让孩子要看,要读,但从不过问读懂了什么,读得怎么样,这样有些孩子,也许敷衍了事。有的家长即使是去公园,也不忘要孩子去积累语言,比如看到标语,就让孩子说一说你想到什么,看到动物,就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看到花草就让孩子去联想。等等,由于家长的意识影响了孩子的兴趣。孩子在生活中得到了丰富的积累。

孩子走进了学校,教师就要负主要的责任了。学校的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們不可忽视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死读书,死教书,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能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比如,定期让学生收集社会见闻,办语文小报;利用晨读,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举办读书交流活动,编写日记精翠,收集格言警句等,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了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走向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语文最关键的在于读和写。所以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写作兴趣。哪些书有可读性,教师要极力的推荐。并且要做到任务有布置,过程有检查,结果有评价。培养写作的兴趣的最好方式是让孩子写日记,并且怎么写都可以。我记得有一位教师,每年要把学生日记的精品,编辑成一个小册子,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份,学生非常喜欢,百读不厌,同时也得到家长的赞赏。

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积累。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课外活动的每个细节。例如,一次游山活动,就是一次学习语文的活动。在名胜的古迹中,有很多文化遗址,诗书字画,历史典故等,这些都是很好资源。

语文教学要先教会学生“走路” 第5篇

首先, 教会学生把“路走稳”。也就是说, 要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开始。好比盖房子, 首先要设计图纸, 准备建筑材料, 打好房屋基础, 然后才能进行建筑房屋。如果没有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你怎样努力都是徒劳, 不但建不成房屋, 而且还会浪费时间。纵观语文教育的改革, 不管是以前的, 还是近期的, 实际上有些人都是在邯郸学步, 采用的是“拿来主义”, 根本不管是否合适自己所面对的学生, 是否适应自己面对的环境, 都是一味地拿来就用, 根本不考虑效果如何。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 他们的学生不论是从文化背景, 还是其他方面都优于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学生, 这是事实。但是有些学校教师, 不认真了解、分析自己的实情, 凡是先进学校教师的东西都认为是好的, 都是改革的硕果,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就用, 结果不但不适合自己的学生, 同时也看不到成效。更有甚者把不能取得成效的原因都怪罪于自己的学生和环境, 就出现了怨天怨地的现象。

作为文化基础比较浅薄地区的教师, 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 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这是国家的决策, 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进行教育改革, 教育才会有长足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我们是要改革, 但关键看我们怎么改, 从哪里改起, 改什么, 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心中有数。笔者认为改革之前我们要做好基础工作, 我们必须先要教会学生“走稳路”, 从基础知识的掌握, 以及知识的组织运用等方面做起, 稳扎稳打, 绝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 教会学生把“路走实”。这一点上, 虽然我们平时教导学生, 学习语文需要有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但是, 语文的学习, 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分不开的, 尤其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 只有把教材内容跟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 教学才能见效, 学生的语文水平才会有所提高。在执教以“家庭生活”为主题的内容时, 我就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跟自己的家庭生活, 自身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让他们去比较思考, 去品味感悟, 结果是精彩不断。就连那些平时很少言语的学生也一改常态, 讨论得头头是道。

作文教学, 其目的是通过平时的写作训练, 让学生认识生活, 了解生活, 感悟生活, 提高驾驭生活的能力。而实际情况却让人难以启齿。写作文对学生来说, 少则七八年时间, 多则十几年时间, 在实际生活中能够通顺流畅写成一篇文章者寥寥无几, 大多都是应付考试而作文, 不是为生活而作文抒情。如果不教会学生把路走实, 作文指导与学生实际不接轨, 甚至远离学生生活, 那么学习的效果就不会很好。提升教学质量只能成为一种幻想。因此,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应该多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 发现感受自身生活的优美, 增强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能力。

再次, 教会学生把“路走准”。传统教学中, 注重学生汉字书写和造句成文训练, 这些都是逐步推进完成的, 是在教师的多次指导中, 让学生体味语言, 运用语言, 在长时间的训练基础上才形成的。而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 有的教师却丢失了这一点, 都是以赏析开始, 设计的问题只有两种:是什么、不是什么, 再无其他知识点的指导, 学习方法教的也很少。这种做法一开始, 就把学生带进了死胡同。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按照教材的编写去授课, 围绕教材设计的主题、知识点指导学生, 只要学生掌握了课本设计的基础知识, 以后的学习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从而也就会达到举一反三, 推而广之的目的。同时, 学生还会知道这些知识应从哪些地方去找, 如何找, 乃至怎样去分析理解等。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容易, 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愉悦, 更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感到人生的充实。

第四, 教会学生把“路走顺”。顺利地学好知识, 完整地掌握知识, 实际是很困难的。本来人类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生产劳动总结出了丰富的知识。有些知识在课堂中能够掌握, 而多数知识还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掌握, 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就能掌握所有的知识, 那是不可能的。所以, 平时的教学中, 不仅要教给学生课本上的知识, 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甚于授人以鱼”。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遇到困难, 他们就会想办法解决, 获得成功。因此, 笔者认为, 语文学习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回顾历史, 只要在学校学习中接受到学习方法的学生, 他们以后的路相对来说走得都是比较顺利, 而且在事业上会成功,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会带动很大一部分人的事业取得成功。相反, 那些在学校只是一味接受课本知识, 而未接受学习知识的方法的学生, 不但取不得成功, 还会销声匿迹。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 第6篇

关键词:预习,课堂效率,语文教学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无疑应从预习方面入手, 加强指导, 强化训练, 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 提高自学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预习至关重要, 现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把握年级段的差异, 在培养阅读兴趣中总结预习方法

各年级段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 自学能力不同, 教师应提出相应的预习要求。如一年级侧重于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和课文, 尽量不读破句;二年级侧重查字典和分析字形;三年级侧重选择字的义项和分段;四年级侧重略说段意和略说主要内容;五年级侧重抓住课文中心和提出较深刻问题;六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预习, 对字、词、句、段、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全面领会, 侧重提疑难问题。在把握年级侧重点的同时, 对学生预习能力的训练应采取螺旋式推进, 逐步提高。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特点, 比如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的特点。通过观察发现, 要想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 必须营造语言环境, 在班级张贴以前教过的学生的学习作品, 学生参加活动的照片, 以及他们积累的语文知识。让低年级的学生有种憧憬和向往。我再用些生动的语言描述活动的场面, 然后让学生说说你喜欢什么, 大部分学生都对图画的形式非常感兴趣。接着我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经过装饰的读书记录卡, 学生马上注意力高度集中,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 把学生分为几组, 每组分发一张卡片。之后激发学生要想把这样的卡片写漂亮、画漂亮, 也能展示给大家, 就要按要求来读话, 自己制作卡片, 内容只写几个词语或一句话就可以。通过阅读小短文, 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星期后, 学生兴趣异常高涨, 我就接着让学生读课文中的内容, 让学生说说和这一周读的课外内容有什么不同, 学生做总结。然后回忆这一周读课外书时遇到这样的情况怎么办?比如:字音是怎么解决的, 字义是怎么理解的。然后对学生进行鼓励, 并从中总结出预习的方法。我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如先让学生第一遍大声朗读课文, 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参考书中的字音读第二遍、第三遍, 把新学会的字词直接写在书上即可。坚持每天早上汇报学生的课外小片段, 学生积极性很高, 兴趣也大大提高了。通过课内课外结合, 学生的阅读记录卡非常漂亮, 书中的预习效果也非常好, 每个月让学生根据自己这一个月的课内阅读做一张预习记录卡, 可以模仿阅读记录卡来制作, 然后进行评比、表扬、奖励。一年下来, 孩子们特别喜欢学习语文, 也愿意提前预习课文, 我从学生的书中欣喜地看到有部分学生都提前预习了, 而且喜欢上了语文。

二、中高年级细化方法指导, 在掌握了预习方法后进行课外阅读

当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 就要规范学生的读书预习习惯,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每一项都要尽量细化, 可操作性要强。易于在教学中操作, 每天要求学生填写预习卡要求如下:

中高年级尝试了一年后, 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和低年级的方法相比, 学生掌握了这个预习方法后开始主动去阅读课外书籍, 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整理成册, 装饰得相当漂亮, 并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展示, 学生主动预习的积极性高涨。我在班级内阶段性地进行汇报, 如:读书效率小能手、查资料小冠军、问题大王等, 学生的预习作业由原来的厌烦变成了现在的喜欢。由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预习卡不仅展现了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素养。

三、有效的预习能够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语文课上, 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预习习惯, 自学能力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学生到了高年级以后, 不但能够按预习卡的要求来预习。还能按课后的问题来自学,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 执教《会飞的蒲公英》一课就有很突出的效果。在布置完学习要求后, 让学生检查自学情况, 汇报课后的表格, 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抓重点词语理解第1~3 自然段, 指导朗读。学生汇报的内容准确, 在这样的表格中学生总结的写作方法准确、适用, 课堂效果很好。

通过我对语文学习的整体规划, 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使他们有了探究语文的欲望, 把预习的效果最大化, 不但学会了适当的批注, 还通过课内外结合的阅读自学学会了积累, 能够把自己平时预习过程中好的语言, 课外阅读中值得学习, 将借鉴的词语摘录下来。由于低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做美丽漂亮阅读卡、预习卡的习惯, 所以学生对自己的积累也做成了积累卡。尤其有时候学生写的读后感真的是感情真挚, 见解独到。更可贵的是一些能力强, 成绩好的学生还把预习卡充实了许多, 这一点让我出乎意料。所以我就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分不同的档次来进行预习, 老师给的表格是基础, 所以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 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了, 感觉有时课本的内容根本就满足不了学生, 所以我就有计划地积累一些成语、名言、论语、弟子规、声律启蒙、古诗词、经典小故事等。

几年下来, 我发现在教学中用心、用情、用脑一定会有所收获。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 对其今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教会学生听语文课 第7篇

一是如果教师发放统一的阅读材料, 并以阅读理解题或者读后感等作为检查阅读效果的手段, 学生便会失去对阅读的兴趣, 变成为“交作业”而硬着头皮阅读, 使得本该情趣横生的阅读课变成新的课业负担。但如果不对阅读做出统一要求, 学生又会泛泛而读, 无所收获。

二是若不规定阅读内容, 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多集中在时下流行的通俗作品, 如网络小说、玄幻小说甚至恐怖小说上, 这些阅读大部分都是无效的阅读, 是没有价值的。加上这些书故事情节性太强, 内容低级、庸俗, 而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 很容易陷入故事情境而不能自拔, 从而出现上课、上自习时也想看的现象, 而这并不是阅读课设立的初衷。

那么, 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既保持阅读的兴趣, 又读有所得呢?

偶然读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书, 看到书中密密麻麻的批注, 或三言两语, 简洁而精到, 或洋洋洒洒, 道尽读者肺腑, 令人在读《石头记》中又得一重感触。那么, 这“批注”能否让我们的阅读课变得有效而有趣呢?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颇见成效。具体来讲,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要精心挑选文章。这些文章, 既可以是文学名著的节选, 也可以来自《读者》《意林》等大众读物;既可以来自网络上的文学作品, 又可以来自报纸中的社会热点。总之, 只要是值得学习、讨论的并相对完整的文章, 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挑选的文章不宜过长, 以一节阅读课能通读三到四遍为宜。

其次, 教师要教会他们“批注”文章的方法。开始, 学生可能只会在文中划出几个不认识的词语, 标一标读音, 解释一下意思, 这就完成了批注的第一步——注释。这一步既有助于学胜理解, 又有利于记忆, 还能为下次阅读扫清障碍, 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接下来, 就需要教师以某一篇文章为例, 一步步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 教师可以把脂批版原文复印下发给学生。

如:这林黛玉常听得【甲戌侧批:三字细。】母亲说过, 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此处引导学生思考:这批注是什么意思?为何说“细”?你若是读书, 会注意到这三个字吗?现在你注意到了, 又会在旁边批什么不一样的批语呢?

经过这一连串的提问, 学生注意到文章的伏笔照应如草蛇灰线, 时隐时现, 下文人物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 皆由此奠定了基础。

于是有的学生批“伏笔”二字, 而有的学生批“家教”二字, 分别是从结构上和内容上对原文的深入解读。

又如: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 吃穿用度, 已是不凡了, 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 多行一步路, 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甲戌侧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黛玉自忖之语。]】

此处问学生:这是对黛玉的什么描写呢?学生答:心理描写。显然是读懂了脂批的意思, 并将“心理描写”四字写于旁边。有的学生看过下文之后, 又回头批了一句:原来如此!个中意趣, 想必已体会。

再如:台矶之上, 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 一见他们来了, 便忙都笑迎上来, 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 可巧就来了。”【甲戌侧批:如见如闻, 活现于纸上之笔。好看煞!】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 【甲戌侧批:真有是事, 真有是事!】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甲戌眉批:此书得力处, 全是此等地方, 所谓“颊上三毫”也。】

不等教师 提问 , 学生就批 到 : 势利!虽与脂砚斋用语不同, 却也各尽其妙。有人直接就批一个“好”字, 至于怎么好, 也不需教师多问。因为批注可繁可简, 原无定论, 随心便好, 更给了学生最大的自由, 让学生敢于下笔做属于“自己的批注”。

这样, 一篇文章读完, 学生借着脂砚斋的评语更好地理解了原文, 还学会做批注的方法。一节课下来, 有的文章上已是圈圈点点, “红黑”相间了。问学生, 他们自己觉得收获颇多。

再次 , 教师还要 教给学生 注意做“规范”批注, 告诉学生“眉批”“旁批”“尾批”的位置, 锻炼学生用尽量精炼的批注语言等。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感悟作品, 切不可操之过急, 为“批注”而“批注”。如果一节课时间不够, 可在下节课继续阅读同一篇文章, 因为学生每多读一遍, 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

二要组织小组评比, 评选出每节课的最佳批语, 对学生进行鼓励。

三要允许学生驰骋思维,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尊重他们对文本的不同解读, 并给予一定的指导。

经过一段时间的批注式阅读, 阅读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作文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 在批注文章的过程中, 学生的阅读心理不同于一般做阅读理解的阅读心理:他们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自由批注, 就产生了对文字的把控感, 而这种把控感会给他们创造出更大的自由空间, 从而更有可能产生心灵与文字的碰撞和顿悟。此外,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形成他们的阅读个性。

在边读边批注的过程中, 读书不再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相反, 阅读变成了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 能力的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 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得到了健全的心智, 形成了独立的思想, 拥有了自主的精神, 也正因为有了批注式阅读, 才让他们的个性神采飞扬。

参考文献

[1]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甲戌本) [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教会学生听语文课 第8篇

下面我就以一套试卷——“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1”为例,谈谈如何教会学生自学语文。

第一步:教学生知道“是什么”

学生自行完成全卷,并自对答案,改正在卷面上。此时只是完成了第一步——答案是什么。这时,我检查学生的卷子,如果上面除了自己黑笔做的答案和红笔照抄的正确答案之外,没有别的什么批注了,我会告诉他:整套卷子你算是白做了,它的价值为零。这样刷题,刷一百套也是白刷。因为你只是就题论题,表面上的知其然。

第二步:教学生探求“为什么”

要求学生根据答案追根溯源,弄清楚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探寻知识的来龙去脉。

具体要求是:在现代文论述类阅读题的阅读文本上标画出答案来源的相关文字区域,在区域旁标注上题号选项,分别在文本与选项中圈出相冲突的重点词,并弄清出题陷阱是什么。

在文言文阅读文本的字里行间做批注,包括批注词法、句法现象,批注通假,异义,多义,重点实、虚词的意思,做到彻底弄懂整篇文言文中每一个字的意思。三道选择题决不能只是将A改成B就完事,而是要分析:断句错了的地方是哪一个词的意思理解错误,圈出并做词义批注。古文化常识解说中做错的句子,找出究竟错在哪个词上,圈出并改正。对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选项,到底是依据文中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在文中画出,标上题号和选项,与选项比对,分别在文中和选项中圈出相矛盾的词语并改正。句子翻译题,要圈出采分词和对应翻译,标画上特殊句式的符号标记。

诗歌阅读要疏通词义,标注在词旁。比如,“勤王,为王事尽力”,“敢,怎敢?”弄懂诗中每一个词的意思。从两道主观题较长的答案中寻找到几个重要的采分点,并做圈画。

名篇名句默写,属于句子写错的,不仅要改对句子,还要批注错句的语境是什么。属于字写错的,不仅要改对字形,还要批注字义。

选考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要圈出错词并改正。主观题,要回归文本找答案依据,画出并标记题号,如需概括就批注在文本相关区域。实用类文本的人物传记题还要关注相关链接并画出与答案相关联的地方。

表达题中的成语题要思考、比较出词语差别做上批注,并在句子上圈出与成语相照应的词。

语病题要标画错处并改正,弄清楚病句类型。

连贯题要标画出前后照应词,圈出语句勾连处,弄清逻辑关系。

作文要画出材料中的主旨句、主旨词,画出解析中的立意。将范文的全篇结构提纲用各种记号标出,并作批注。要求做到:

题目:要圈出主旨词,批注出修辞手法。

开头:用波浪线画出美句,用单横线画出引材料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中心论点,用圆圈标出主旨词。

中间三大块:用单横线标出三个分论点,用波浪线画出三块的美句,用方框标出例证的对象名,用圆圈标出明点和暗点的主旨词。

结尾:用波浪线画出美句,用圆圈画出点明文题和点出话题的词。

最后:在文章旁边相应位置批注上本文的优点和缺点。

到此为止完成了自学的第二步,我检查学生试卷会看到在试卷的文本文字的字里行间布满了各种圈点批注,每一题的采分点、错误原因、正确结果、考点都批注得清清楚楚。面对这样一份卷子我会高兴地对学生说:你已经真正弄懂了这套试卷,做到了知其所以然。然而,仅仅弄懂了这一套卷子上的几个题目,这套题的价值还是没有发挥出来。因为高考是绝对不会再出这道原题的。

第三步:教学生总结“怎么样”

解读知识的相互联系,总结规律。挖掘出这一类的题该怎么样做,由会做这一道题到会做这一类题。我接下来会要求学生在试卷笔记本上反思总结卷子中的规律。

例如:诗歌阅读第8题: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由这一题就可以总结出:景物描写的角度。

再如:文本类阅读《马兰花》的第二题和第四题就可以梳理出:明暗线索的好处?多次重复某一细节的效果?这一道题就是这一类题的代表,以后再见到考景物描写的角度题、双线交织题、重复细节题,就可以借鉴这个答案。

从一道题的题目和答案,提炼出一类题的题型和规律性的答题术语,迫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当我看到记满解题规律的笔记本,会赞赏地对学生说:你已经化繁为简,真正吃透了这套卷子的精华。但这只是发挥了这套卷子的基本价值。

第四步:教学生积累“会怎样”

我们要继续想一想这套卷子中的所有文字部分用于作文中“会怎样”?

写作有60分,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素材的积累、思想的积淀是必需的,高考试卷试题中的每一个字集专家之所见,都是符合作文考试价值取向的,完全可以把每一套试题中的文字当作作文素材积累,让学生加以提炼,摘录在作文积累笔记本上,加以运用。

以今年的湖北高考作文为例,写一篇关于“积累与爆发”的作文,以这一张全国卷为蓝本就够组成一篇材料丰富、论据充足的满分作文了。且看:

以论述文《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为蓝本,可以写:宋代的商品经济在唐代积累的基础上出现了空前繁荣,造纸和印刷技术在前人积累的基础上有了提高,当大量的铜铁钱需要流通又不便携带时,就促成了具有汇票性质的新型纸质信用工具的发行。

以文言文《宋史.孙傅传》为蓝本,可以写:宋代名将孙傅就曾上言钦宗:熙宁、元丰时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时法度有利于奸臣,皇上当继承祖法,修缮发布新法。可见,祖宗的法制正是在代代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才生发了一部部来自前代又优于前代的法制典章。

以诗歌《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为蓝本,可以写:岑参内心深处积淀着家国之思,日日萦怀,终于喷发成“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舍小我为大国的豪迈诗句。

以文学类文本《马兰花》为蓝本,可以写:摆摊卖菜的马兰花顶着丈夫的责怪,在麻婶临终时,对麻婶的女儿绝口不提麻婶欠她六百元钱,她含泪坚守积蓄着草根百姓之间相互怜恤的温情善行,才引发出麻婶女儿在明白原委后,无偿地将自己母亲的房子借给马兰花一家住的回报。

以《朱润东自传》为蓝本,可以写:现代著名学者朱润东先生几十年来广泛阅读国内外传记作品和传记文学理论,通过对大量材料的比对思考,演发出自己独特的传记文学观。

除了整篇的文本阅读题信息是写作积累的材料库,即使是表达题中的只言片语,也可引发写作灵感。

面对学生提炼出写作积累的摘抄笔记本,我可以没有遗憾地对学生说:你已经充分消化了整套试卷,收获了它应有的价值。

2016年的高考,湖北语文将采用全国卷,题型、考点的转变,对老师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提高学生能力是关键。优秀教师并非是在教课程内容,而是在力促学生的深入理解以及培养学生思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

语文——教会学生人生发展的技能 第9篇

关键词:语文;人生发展;技能

教会学生人生发展的技能非常重要,该如何去做是我探究的问题。

一、书写技能

现在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用纸办公的情形越来越少,那么该不该还去注重学生的书写技能培养呢?不尽然。因为目前书写仍然是我们人生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技能。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重视去培养学生的书写技能。

书写意识:一笔好字受益终身,影响前途命运。

练习理念: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求善求美的人文素养。

练习方法:摹写、临写、背临、自由书写。

二、阅读技能

21世纪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重要的途径就是靠阅读来完成。阅读能力的培养靠的就是语文教育,强化阅读,是因为语文肩负着下代人能否好好地、更好地生存,能否向更高素质迈进的重任。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的生活质量、学习效率和工作的业绩。在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可以说是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作为现代人,如不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就不能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却把学法指导忽视了,把学生的能动性忽视了,还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样就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要求了。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去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力争让我们的孩子成为探究者,去为未来社会的需求做出努力。

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口头表达及写作技能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阅读后呈现的展现环节。它可以通过学生的临时表达、交流、谈话、探讨、演说、争辩等几种口语表达样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达到锻炼之效果。

口头表达接下而来的便是写作技能的培养。所提的写作技能的培养有如下途径:记叙文创作、说明文创作、诗歌创作、应用文创作、歇后语创作等等。

参考文献:

朱丹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探讨[J].成功:教育,2010(01).

上一篇:信息科学论文下一篇:儿童牙颌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