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成范文

2024-05-31

自然生成范文(精选7篇)

自然生成 第1篇

一、关注和谐情智共长

传统课堂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一个人的成功更多的取决于他的情商。情商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等方面的品质。一个不会尊重他人, 不善于合作的人是很难在未来社会上获得成功的。因此让语文课堂中流淌和谐的音符, 让学生情智共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学生在课堂度过的每一点时间, 都应该是快乐的, 他们会不断为自己学习的丝丝进步而高兴, 为能时不时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和赞美而欣喜。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 用微笑润化学生, 用温和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营造自然和谐的动态生成教学氛围, 让学生乐于学习。

2. 打造自主对话的课堂模式。

语文课堂是教师, 学生, 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课堂。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对话平台上只有自主, 才能展现出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我们只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发现学生的积极思维, 及时捕捉精彩的语言点, 激活学生的语言细胞, 学生的对话就会充满着生命活力。

二、把握自然自主建构

自然是指顺乎规律, 自由发展, 没有过多的人为强制力量。自然的生态课堂就是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自然的生态课堂是体现师生教学相长的智慧课堂。

1. 引导学生在自然中成长。

儿童的教育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 把握儿童的特点, 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 促进儿童身心自然、自由地发展。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生长的规律, 也正是生态课堂的基本思想。教师要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知识, 让智慧在自然中生成。不过, 自然的生物要在自然界中生长, 而自然界并非温房。“不经风雨, 何见彩虹?”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顺畅环境中毫无障碍地学习, 这种毫无挑战性的学习是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让学生在尝试中, 经历挫折, 反思过程, 然后进行实践, 从而实现成功。

2. 让知识在自主中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学习者基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 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 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放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让学生按自己喜爱的方法学会思考、感悟, 学会解决问题, 主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自己能思考的问题教师绝不代为思考;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 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的翅膀, 自由地遨游语文知识的宇宙, 充分享受“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自主探求的乐趣。

三、促进生成超越自我

追求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他们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着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然而, 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这些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 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

1. 创设情境, 营造动态生成氛围。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 只有在动态生成的的情境之下, 学生才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及时创设动态生成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文本角色;然后到课文中去体会、去领悟文本的情, 引领学生从生活情境走入文本情境, 使学生的生活情感融入文本情感, 最终使教师、学生、文本能有效地对话, 这样的课堂才具有生命力。

2. 巧设问题, 设置动态生成支点。

师生在进入生成的情境之后, 必然要发生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交流既是教学的本质特征, 更是课堂生成的动力。在充满生成的课堂中, 师生、生生之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彼此分享各自的思考和见解, 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达到彼此的共识、共享和共进。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 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可见, 教学设计要为动态生成而设计, 而教学设计中有效的问题设置, 则能给课堂架起一个生成的“支点”。

让爱校自然生成 第2篇

多年来,我校围绕中山市教育局提出的“爱校教育”实施方案,结合学校“智趣教育”办学特色,我们认为要让爱校自然生成。即以“爱国”为核心,以“爱校”为支点,从小事做起,走实现“让每一位孩子都拥有一个金色童年,让每一位孩子的梦想都能在实验小学这块沃土上放飞”办学理想的教育实践之路。

一、用心营造 校园和谐美好

开发师生的智慧,培养师生的创造性,让师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深深地爱上这所与他们朝夕共处的学校是学校坚持不懈的教育追求。多年来,学校全力营造充满智趣、健康优美的校园文化,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实现在无形中统摄师生的灵魂,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学校在为师生打造一方净土,营造一片天空,提供一块乐园的基础上,努力让校园成为师生生命栖息的家园和放飞生命智慧的乐园。当你踏进中山市实验小学,在“兴趣强烈,情趣高雅,品德高尚,人格完善”的学校核心文化理念的指引下,一方石、一处景、一条廊、一块碑的精雕细琢,特色鲜明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就会展现在眼前。当师生徜徉其间,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醇厚涵养、陶冶情操,还可以拓展视野、启迪智慧、萌动灵感、激发创意。“英语长廊”“科技长廊”等显性文化的创建,昭示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完美结合的无穷魅力;现代化的电脑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音乐、美术室等专业教室都以实用化、个性化、特色化为原则,为学生量身打造,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今,浓郁的民族文化、蓬勃的现代气息,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时刻激励着师生静于寻根朔源,动于挑战未来。这样一所学校就如同如诗的画卷,让人爱不释手,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走进学校的学子。

中山市实验小学为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方位、多角度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克服校舍紧张、资金短缺的困难,建成了一动一静的“教师活动中心”,以达到陶冶教师性情、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目的。茶艺室、瑜伽室、舞蹈室、书法室、台球室、乒乓球室……应有尽有,学校希望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到“教师活动中心”小憩一番,为愉快的工作积蓄能量。学校始终坚持人的因素第一,人的幸福第一,坚持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并举,使教职员工都能保持“四个好”,即:向上的好样态,平和的好心态,稳定的好情绪,愉悦的好心情。倡导教师拥有学习的人生、发展的人生、创造的人生、闪光的人生,帮助教师提升自我,打造具有实小特色的阳光团队,因为只有心中有阳光的教师才会将阳光播撒到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要求教师面对教育,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学,有阳光般蓬勃的激情;面对孩子,有阳光般温暖的笑脸;面对同事,有阳光般广博的胸怀;面对发展,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

曾经有一位香港著名学者在参观中山市实验小学后对校长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是不怕校长、不怕老师的!” 这里的“不怕”,源自于实验小学校长和全体教职工对学生的爱。实验小学的教师把爱生爱校作为自己基本的职业道德之一。一方面,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在平凡的岗位,撒播爱心,享受充满活力的人生幸福。他们知道,教师爱生爱校,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因为自己的教育得到幸福,让学生们从自己的言行和教导中找到他们需要的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尽心浇灌 花儿争奇斗艳

(一)用爱生点燃爱校火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

教育不能没有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由于学生的秉赋、气质的不同,所受的家庭教育也不同,学生所形成的个性更是千差万别。为了能对不同特点的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们披星戴月对学生的家庭进行走访调查。特别是对那些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们更是付出加倍的爱心去亲近他们,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他们的缺点。每次家访过后,反思成了教师们的家常便饭:我的工作有没有疏漏,我的工作如何改进,怎样才能做得更为完美,怎样才能将最精彩的自己呈现给学生……一次次内心的拷问,一点点经验的累加,一丝丝爱心的积聚构成了实小大爱的光环熠熠生辉。

(二)用活动激发爱校情感

中山市实验小学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种类繁多、形式新颖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家”情感。

1. 参观校史馆。中山市实验小学总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在讲解老师的深情讲解中了解我校校史、校风、校训的精神实质,帮助学生对实验小学的发展历程、办学思想、办学定位及管理理念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对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硬软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团及文艺活动等方面所取得的骄人业绩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吟唱校歌。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和德育的一种体现,又是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而健康、优美的校歌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及审美能力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实验小学校歌《在爱里成长》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校训衍生出来的,具有较高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开展“我爱我校”“我为学校添光彩”“尊师爱校”“让爱校延续”“爱校你我同参与”等主题大队会。在大队会中,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了“校兴我兴,校荣我荣”思想,牢记使命,刻苦学习,为校争光。在这一个个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形成了在校期间遇见老师,不论是不是本班的老师,都能够主动问好、声音洪亮;在道路拥挤时主动为老师让路,出门进门时请老师先行;学生主动为任课老师做有意义的小事,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还自发地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写感谢信,信中语言朴实,表达了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真挚的爱。在这一系列的主题大队会中学校还引导同学们讨论什么行为才是爱校的行为。

4. 落实“爱校月”常规活动。我校以每年的校庆为契机加强学生爱校情怀。在每年的“爱校月”中,首先在班级中进行宣传,宣读爱校活动倡议书。推选班级形象代言人,带领全体同学做出爱校行为的承诺。学校邀请每年在高考中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回校作如何在小学、初中、高中掌握方法、好好学习、争创佳绩的专题汇报会。在全体班委的领导下,同学们主要开展以下活动:通过讨论,发表爱校行为的主要表现;制定班容班貌的布置方案;商讨主题班会的开展计划;通过摄影捕捉校园风貌等。在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班级独有的特点与特色就新鲜出炉了。全校40个教学班级形成“班班有特色”“班班有亮点”。

三、精心策划 规则成为习惯

我爱我校,从我爱我班做起。学校号召全校40个班级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了“我爱我校,我爱我班”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的筹备工作中,各班学生都热情、主动地参与其中,很多学生为了表演好小品,每天有空就在学校的角落背台词、自己组织起来找地方排练…… 通过“爱班级”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热爱班级的感情,培养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以及相应的组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增强了集体观念,增进了集体情感。

从一进学校南门,“德以修身,学以做人”中华传统美德就映入师生眼帘,学校主通道设计了“师生修身格言”,“当好修身表率,构筑道德高地”成为师生的自学行为。学校要求各班级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每一条并对自己进行自检,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教育,班与班之间、队与队之间、生与生之间结成互帮对子;让学生针对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采取监督和自律并举的形式,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章可循、有规必守,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通过“从一堂堂课听起,从一道道题做起”“及时制订适宜的计划,实现学习目的”“多思、善问、大胆质疑”等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教育,督促学生学好各学科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些教育,全校学生明白了:要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有一颗爱校之心,要懂得如何爱校,要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中去爱护它。在学校,上课认真听讲是爱校;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是爱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是爱校;看见水管开着主动关上是爱校;有人破坏校园设施你大胆制止是爱校……在校外,爱校表现为爱护学校的荣誉:遵守规则是爱校;言谈举止文明有礼是爱校;公共场所不随地乱扔东西是爱校……爱校意味着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爱校意味着严于律己,热心助人,真诚待人。

中山市实验小学的学子们在学校这块沃土上演绎着自己金色的童年。他们热爱自己的学校,因为崇敬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快乐。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实验小学)

提前预设与自然生成 第3篇

面对这有理有据的自然生成, 我静下心来细思, 联系上下文, 向学生这样解释:正是邻人的吹捧和其父的“不使学”, 使仲永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才导致仲永到了十二三岁也不会自己学习。这既是仲永的悲哀, 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哀。方仲永“泯然众人矣”, 既有主观上他自身不努力学习的因素, 更是当时的客观社会环境造成的。

这样, 学生的提问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老师的回答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整个课堂洋溢着和谐的气氛。

一次听课, 我听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课中有个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英子挨打部分的动作描写。这位教师在提前预设时意图通过对系列动词的品味, 引导学生感受英子父亲那埋藏在鸡毛掸子后的浓浓的父爱。但事与愿违, 学生的回答偏离了预设的主题。有学生回答:“拖”、“抄”两个词写出了爸爸对英子不去上学非常生气, 很愤怒。教师不满意学生的理解, 让其他同学补充。有学生回答:爸爸出手很重, 对英子较狠心, 爸爸不够民主, 不够和蔼。

面对这自然生成的课堂“意外”, 教师补充介绍了《城南旧事》一书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了解上世纪20年代末旧北京大家庭中父亲的地位和形象以及作家林海音在小说创作中那份对父亲的深挚怀念之情。然后让学生结合文本了解父亲的相关信息, 比如父亲工作努力, 父亲爱花, 富有情趣等。在此基础上, 学生水到渠成地分析出了“抄”、“倒转”两个词表达了爸爸对英子的爱。教师顺势总结:所谓“恨铁不成钢”, 其实英子挨打, 疼在爸爸心里。

石本无火, 撞击发光;水本无华, 激荡生波。教育的艺术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让学生冲破思维的抑制状态, 在积极主动中获取知识。

从以上课例我们不难看出:提前预设是必不可少的, 自然生成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提前预设永远赶不上自然生成, 但如果教师处理得当, 就可以让课堂闪耀出智慧的火花。

如果说提前预设是传统教学的反映, 那么自然生成就是新课程的体现;如果说提前预设是一张固定图纸, 那么自然生成就是一个动态设计过程;如果说提前预设看重的是教师的教学功底, 那么自然生成注重的就是教师的教学机智;如果说提前预设强调的是教师走进文本的深度, 那么自然生成关注的就是学生联系文本、体验生活的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 提前预设与自然生成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而文本则是将两者联系起来的纽带。从下面这个课例可见一斑。

教《我的叔叔于勒》, 教师问:“这篇课文的结尾, 菲利普夫妇决定从哲尔赛岛返回时, 改乘圣玛洛船, 以免再碰到于勒。请同学们引用课文内容说明, 这样的结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的看法千奇百怪, 主要是以下几点: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 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 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困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 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 则结局不会如此。

5.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钱。

6.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 就会认下于勒。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经过争论, 大家统一了认识:造成如此结局的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穷, 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问题驱动使定理生成更自然 第4篇

[关键词] 问题驱动;平面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

数学概念、定理等内容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概念、定理的自然生成更是现行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 但是,目前的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将数学教学简单地等同于解题教学,将学生推向题海战中,本末倒置,费时费力,教学效果很不好.因此,数学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下面以人教A版数学“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为例,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

[?]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空间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基础上进行的,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通过定理的探究,渗透“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认知方法,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为以后学习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打下基础.

[?] 学情分析

(1)学生学习了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以及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对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有了一些初步认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2)学生参与课堂、自主探索意识明显增强,对能够引起认知冲突,表现自身价值的学习素材很感兴趣.

(3)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意识还有所欠缺,在理解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内在联系上还不够深入.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能够应用判定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探究和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转化、类比数学思想,渗透研究立体几何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定理的探究,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 教学设计

(一)实例引入,导入新课

师:你知道木工师傅是如何检验桌面与水平面平行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不急于让学生回答,先引起学生思考.紧接着,教师指出本节课所研究的课题.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启发引导,探究定理

1. 类比

问题1:前面我们研究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都有哪些方法?

生1:定义法与判定定理. 用定义法就是判断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用判定定理就是证明平面外直线与平面内直线平行.

师:很好!用定义判定线面平行很麻烦,因此常用判定定理来判定线面平行. 也就是说,将判定线面平行的问题转化为判定线线平行的问题.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明确研究问题的方法,为下面把面面平行问题转化为线面平行问题做好铺垫.

2. 迁移

问题2:类比线面平行的判定方法,你有什么方法判定面面平行呢?

生2:用定义判断,即判定两个平面是否有公共点,如果没有公共点,那么就说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问题3:用定义判定两个平面平行很麻烦,还有其他的判定方法吗?

启发学生类比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判断面面平行的问题能否转化为判断线面平行呢?同时进一步强调:如果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直线都与另一个平面平行,根据两个平面平行的定义可得这两个平面一定平行,否则这两个平面就会有公共点. 这样,在一个平面内通过公共点的直线就与另一个平面不平行,所以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判定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的问题.

设计意图:线面平行问题可以转化为线线平行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将面面平行问题转化为线面平行问题,体会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

3. 探究

问题4:我们需要判断一个平面上的几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就可以判定这两个平面平行呢?

生3:从简单、特殊情况入手,即先从一条直线开始研究.

问题5:平面β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α,β平行吗?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在研究线面位置关系时,通常借助特殊的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模型进行研究,体现直观性.下面借助长方体模型(让学生课前每人做一个长方体模型)进行研究.

生4:不一定平行. 如图2所示,平面A′ADD′中直线A′A∥平面DCC′D′,但平面A′ADD′与平面DCC′D'相交.

问题6:平面β内有两条直线平行于平面α,则α∥β吗?

生5:不一定平行. 如图3所示,平面A′ADD′内有一条与A′A平行的直线EF,显然A′A与EF都平行于平面DCC′D′,但这两条平行直线所在的平面A′ADD′与平面DCC′D′相交.

问题7:我们在研究问题时,应做到不重不漏,接下来是否研究三条直线呢?

生6:还应进一步研究一个平面中两条相交直线的情况.

问题8:平面β内有两条相交直线与平面α平行,情况如何?

生7:可以考虑长方体的两条面对角线,如图4所示,平面ABCD内两条相交直线AC,BD分别与平面A′B′C′D′内两条相交直线A′C′,B′D′平行,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这两条相交直线AC,BD都与平面A′B′C′D′平行. 此时,平面ABCD与平面A′B′C′D′平行.

nlc202309081628

问题9:你能用文字语言对上述探究结论进行概括吗?

生8: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问题10:上述结论正确吗?你能进行解释吗?

此问题先由学生讨论,然后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根据公理2推论,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记为β,如图5所示. 如果平面β与另一个平面α有公共点,则必有一条交线l,而l至少会与直线a,b中的一条相交,这与a,b和平面α平行相矛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层层递进,使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思考逐步深入,体会知识产生的过程,渗透“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认知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动手能力.

4. 归纳

(1)引导学生从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归纳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符号语言:若a?β,b?β,a∩b=P,且a∥α,b∥α,则α∥β.

图形语言: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加深对定理的认识:

①五个条件一个也不能少,关键词是:“内”“交”“平行”.

②线线、线面、面面平行的内在联系: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即用低一级位置关系判断高一级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语言认识定理,利用讨论加深对定理的理解,反思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三)应用定理,加深理解

例1:木工师傅如何检验桌面与水平面平行.

木工师傅通常拿气泡水准器进行检验. 工作原理:当水准器中气泡居中时,水准器与水平面平行. 木工师傅用水准器在桌面上交叉放两次,如果水准器的气泡都是居中的,就可以判定桌面和水平面平行. 这里面的依据就是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教师事先准备一台,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体会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例2: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说明理由,错误的举例说明.

(1)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m,n,若m?α,n?α,m∥β,n∥β,则α∥β.

(2)若α内有无数条直线都与β平行,則α∥β.

(3)一个平面α内两条不平行的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β,则α∥β.

(4)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学生思考后回答,结合长方体模型进行反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命题的判断,进一步强化定理的应用条件,特别是对定理中相交直线的重视.

这两个变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投影展示,及时给予点评.

设计意图:例3及两个变式都是依托正方体展开的,由于正方体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几何体,具有丰富的性质,再加上本节课是研究面面平行的第一节课,不适宜在复杂的几何体中展开. 变式2是一道探索性问题,引导学生把面面平行的问题最终转化为线线平行的问题,在空间找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有: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公理4. 边找边证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思想方法?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再进行概括.

(1)知识方面:①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方法——定义,判定定理;③线线、线面、面面平行的内在联系: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方法方面:类比、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1)教材P62—7,8;

(2)探索直线与平面平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 教学体会与反思

本节课研究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并进行了简单的应用.在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本课所创设的实际问题情境学生不一定熟悉,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积累经验. 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还要学会应用,每节课教师都应适当选择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实际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应用意识.

本节课注重定理的产生过程,按照“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的认识过程展开. 由于长方体是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几何体,其结构对称,各元素之间具有相等、平行、垂直等关系,内涵丰富,它的性质已为学生所熟知,是研究线线、线面、面面位置关系以及特殊几何体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展开空间想象的重要依托,因此在定理生成过程中借助长方体模型直观感知、分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同时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层层递进,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探究问题的强烈意识,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直至揭开庐山真面目,使定理的生成水到渠成. 在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合情推理活动后再进行思辨论证.按照教参要求,对定理不要求证明,但这并不等于不作说明,若对定理为真所必要的说明也没有了,则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逻辑论证能力,更不符合人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总之,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要借助实物模型,精心设计问题,细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亲身、主动地经历定理的形成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自然数对加法运算的生成规律 第5篇

自然数1、2、3对加法 (+) 运算, 各自都有两种趋向, 即自身相加或和它数相加, 共有六种趋向, 满足数学维度函数f (2n+4) 初始值f (1) =6, 根据数学维度函数两次趋向完成维度值趋向交换的性质, 那么自然数1、2、3对加法 (+) 运算两次趋向最大化的结果应该是f (6) =16, f (16) =36, 即共有36种结果.

由表1-1可知, 自然数对加法 (+) 运算按照最先出现的原则去排列, 自然数的对加法的生成是十分有规律的, 而且从1+2=3、2+2=4开始满足双趋向, 它是自然数加法运算逻辑推理的起点.

一、自然数对加法的生成规律

由表1-2可知, 对于2≤n<32的自然数n是由2, 22, 23, 24, 3的组合对 (+) 法产生的.不含3的为偶数, 含有3的为奇数, 素数也在其中, 共有C50+C51+…+C54+C55=25=32个, 去掉C50, C55就生成了30个自然数.这就是古语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数学哲理, 祖先把半斤八两 (16进制) 引入了生活.

依此类推 (归纳法) , 对于2≤n<2n的自然数n是由2, 22, 23, 24, …, 2n-1, 3的组合产生的, 不含3的为偶数, 含有3的为奇数, 素数也在其中.那么共有Cn0+Cn1+…+Cn4+Cn5=2n个, 去掉Cn0, Cnn就生成2n-2个自然数.

其中奇数可表示为:

, 其中i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而且除0外每个i相互不重复, 即i≠j, i≥1, j≥1;当i=0时, 就去掉2i项.

那么偶数可表示为:

, 其中i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而且除0外每个i相互不重复, 即i≠j, i≥1, j≥1;当i=0时, 就去掉2i项.

二、素数对加法的生成规律

依此类推 (数学归纳法) , 对于2

【注:25= (2+3) 2, 49= (3+22) × (3+22) = (3+22) 2表明可以因式分解, 依此类推.】

三、偶数关于素数对加法的生成规律

依此类推 (归纳法) , 2n-1及以上2n以内的偶数都可以由2n-1以下的素数对加法而生成.

亦即, 任意给定一个充分大的偶数2m, 满足2n-1≤2m<2n.

1. 当m为奇数时, 2m就可以表示为:

, 其中i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除0外每个i互不相等;当i=0时, 就去掉2i项.

, 其中i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除0外每个i互不相等;当i=0时, 就去掉2i+1项.重新组合后可以得到:

, 其中, k与j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除0外每个k或j互不相等;当k=0或j=0时, 就去掉2k或2j项.

根据以上素数对加法的组合的生成规律和偶数关于素数对加法的生成规律, 以及2p=2p-1+2p-1的事实, 我们可以选取一种组合, 使得c和d满足以下条件:

, 其中, k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除0外每个k互不相等;当k=0时, 就去掉2k项, 使得c<2n-1, 且c是素数.

, 其中j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除0外每个j互不相等;当j=0时, 就去掉2j项, 使得d<2n-1, 且d也是素数.

所以至少存在一对素数c、d, 使得2n=c+d, 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结论.

2. 当m为偶数时, m-1一定是奇数, 2m就可以表示为:

, 其中i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除0外每个i互不相等;

当i=0时, 就去掉2i项.

, 其中i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除0外每个i互不相等;当i=0时, 就去掉2i+1项.重新组合后可以得到:

, 其中, k与j取0, 1, 2, 3, …, n-1中的一个值, 除0外每个k或j互不相等;当k=0或j=0时, 就去掉2k或2j项.

根据以上素数对加法生成的规律和偶数关于素数对加法的生成规律, 以及2p=2p-1+2p-1的事实, 所以至少存在一对素数c、d, 使得2n=c+d.

以上逻辑推理的起点是1+2=3, 2+2=4, 趋向运算无法回到1+1=2, 也就是说哥德巴赫猜想等价于1+1=2, 猜想由此终结, 哥德巴赫猜想的结论就是由1+1=2单趋向生成的.

按照数学趋向性运算原理哥德巴赫猜想应当表述为: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两个素数的差.于是, 哥德巴赫猜想有下列等价命题:

1.任意一个奇素数一定可以表示为三个互不相等的奇素数的代数和的绝对值.它包含了“三素数”定理.

自然生成 第6篇

1 自然图像和计算机图像的生成机理和主要区别

1.1 自然图像的生成机理

自然图像是指相机拍摄的图片, 相机内的传感器将收集到的光子转化为电压, 进而转换成数字信号, 然后, 不同的像素位置对所有的颜色进行过滤, 其中, 每个像素位置对应一种特定的颜色, 再根据红、绿、蓝三个基本颜色对图像进行处理, 最后, 通过图像传感器将图片文件存到数码相机的内存中。

1.2 计算机图像的生成机理

计算机生成图像可以说是对真实图像的一种模拟。图像中的场景、物体的形状以及物体所展示的纹理特征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合成的。计算机生成图像首先要对场景进行构造, 并通过一些列的数学计算和复杂的模型来构成图像的拍摄背景。其次, 再利用反射技术使图像产生层次感。最后, 修正图像的颜色、纹理以及形状, 使其产生真实感。

2 自然图像和计算机生成图像检测方法

2.1 自然图像和计算机生成图像的主要区别

⑴光线传输差异。自然图像的光线是自然界的光线所投射的, 在拍摄时, 人们可以捕获到全部的光线信息。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全部都是由当前的科学技术模拟得到的, 因此, 在构建模型和反射光线方面会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而使获得的图像在光线方面会有些不协调。

⑵对象模型差异。自然图像是由很多复杂的几何形状组成的, 而且在拍摄的过程中, 数码相机能够将这些不同部分的形状完美的展现出来。计算机生成图像则是对简单的几何形状进行复杂的组合而得到的, 因此, 在进行图像的组合时, 往往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总之, 由于自然图像和计算机生成图像的获取途径和所获得的资源不同, 因此, 两者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自然图像的内容多是真实的取景, 在图像组合上大都是简单的景象。而计算机生成图像要经历一系列的图像处理技术来构建虚拟的场景, 因此, 在计算机生成图像中可以看到很多复杂的景象组合。

2.2 几种图像检测方法

⑴基于图像噪声分析的计算机生成图像检测方法。由于自然图像和计算机生成图像的形成机理不同, 使两者在噪声分布上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噪声分布对两者作出区分。先构造一种自然图像模型, 然后对图像的噪声进行小波隐马尔可夫处理, 并根据图像的基本特征选择一种合适的噪声分布曲线, 最后, 根据所检测图像与自然图像之间的噪声相关差来判定是否是真实的图像。实践证明, 此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率。

⑵用图像质量评价量检测自然图像和计算机生成图像。图像质量评价方法首先要将所检测的图像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进行训练, 一部分进行测试。然后用训练过的分类器来处理测试部分。最后, 进行结果预测。以下是图像质量评价量的具体步骤。

图像质量评价量的提取是图像检测的重要环节。期间, 可以采用高斯滤波来对图像进行质量评价, 为了更好地鉴别两者, 可以先把图像分成很多细小的部分, 然后用高斯滤波进行过滤, 对滤波后的图像片段分别提取质量评价量。质量评价量检测采用的是64维模型算法, 通过训练和验证向量机来进行图像的检测。这种方法能够准确的识别出自然图像和计算机生成图像, 而且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

3 基于小波高阶特征的计算机图像检测研究

小波的高阶特性能够将图像的统计特征表现出来, 对于人脸识别和图像分类有很重要的作用。这种检测方法通过QMFs小波转换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分类, 然后测试图像的峰度和偏斜度, 并计算相应的均值和方差, 用数学的统计方法来进行鉴别。这种方法具有非常高的准确度, 但其大量的运算不免会影响整个检测效率。目前, 研究人员还在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实验, 以将检测的实践缩短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张敏情, 苏光伟, 杨晓元.基于局部保持映射的图像隐密检测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 (33) .

[2]田源, 程义民, 钱振兴, 汪云路.基于PCA及SVM的图像信息隐藏检测[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0 (01) .

让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 第7篇

一、依据学科的自然特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有很多的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正是物理学科的自然特性。而这一特性对于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最容易引发它们学习的兴趣,因为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决定他们好奇心强,物理学科的实验对他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极易唤起他们的直接兴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借助教学实验对学生们的兴趣进行调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让他们对课堂教学实验现象的一时好奇逐步转变为持久的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知识的探求。因此,我们平时课堂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精心、巧妙地设计实验,千方百计地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出发,从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入手,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热爱,对探求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以及意志品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物理实验这一学科的自然特性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兴趣和爱好中自然生成。

二、抓住初中学生心理自然特征,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的提出对于知识和技能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初中学生心理的自然特征,正像教育心理学家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在主观意识中,他们往往不存在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或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正是借助他们这一心理的自然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猜测、大胆提问。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多种感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同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还能够积极地发挥学生创新探究能力;否则,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同学们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三、创建课堂的自然氛围,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要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就必须创建课堂的自然氛围——师生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保证学生们心情舒畅、心境自然,没有戒备的心理,也没有紧张的压力。课堂上的这种自然氛围,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探究、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品质。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同学们猜想的很多,有的猜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有的猜想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有的猜想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力、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和浸入液体的深度等有关;有的同学猜想不着边际。对于这些同学,我们老师就要正确对待,不能讽刺挖苦,应当尊重他们,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正确引导他们分析总结。这样既启发了学生个体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又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既有知识信息的传递,又有个人情感的交流,师生个体完全处于一种自然平等的状态,使课堂成为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的活动场所。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民主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去感染学生,用情去打动学生,真正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达到平等、和谐。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是创建课堂教学自然氛围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大脑去判断,从而在自然的课堂氛围下实现其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总之,让知识和技能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是我们教师的永远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以学生发展为本,吸取传统教学的成功做法,转变教学模式,讲究方法策略,精心设计,用心调控教学过程,精讲导学、巧问诱思,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会更加理性思考,课堂也会变得精彩有趣,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自然生成】相关文章:

连贯逻辑,促进知识自然生成——以“菱形的判定”教学为例09-11

教学生成与生成教学08-18

随机生成05-10

灵动生成05-16

生活生成05-19

意义生成05-22

学生生成05-23

生成方法05-23

过程生成05-25

生成文本05-26

上一篇:随机特性下一篇:人民币离岸中心